📖 ZKIZ Archives


公司健身房:因健康之名的投資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55015821/

百 倫的公司健身房不大,卻五臟俱全:三台跑步機、一台踏步機、若干瑜伽墊和兩排啞鈴整齊地佔據了這個小房間的四個面。在這個主營運動服飾的公司,運動理所應 當地成為工作的主題,幾乎所有人都踩著輕便的運動鞋在紅色的地毯上穿梭,而這間紅白色的健身房,也彷彿辦公桌上的綠色植物一樣「生長」得自然而然。新百倫 (中國)貿易有限公司的體育市場部經理陳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每天工作空隙在辦公室健身房慢跑一刻鐘,已經成為不少員工的習慣。」

「城 市生活中高熱量的飲食和長時間的辦公室生活讓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一兆韋德健身公司銷售總監大衛坦言,運動與健康的關係在城市生活中尤其密切,健身 房則成為這種健康訴求的最佳場所,「健身房已是談及優質生活時的必備要素。」員工的健康需要健身房保駕護航,企業也需要精神飽滿積極活潑的公司氛圍,企業 健身房便應運而生。

健身可以見縫插針

像 新百倫一樣倡導健康運動的企業文化,並且在公司工作區域內設立健身房空間的企業已不是少數。記者在調查中得知,包括聯合利華、通用電氣、陶氏化學、可口可 樂、寶潔公司、摩托羅拉、英特爾在內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以及涉及銀行、汽車、設計、媒體等各類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自的方式建立了可供員工使用的健身空 間。而這些健身空間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24 歲的王楚臣跳槽到TBWA廣告公司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原來的健身卡停了,因為新東家的公司健身房完全滿足他的健身需求。半年前意識到體態略有發福的他開 始接觸健身房,雖然下了決心,但廣告業隔三差五的加班讓他無法安排固定時間鍛鍊。他向記者抱怨:「正常下班時間是6點,滿打滿算到了健身房已經是晚上8 點,健身時間非常有限不說,這個時段也沒有精力去揮霍了。如果遇到加班,那基本上便是健身無望。」

王 楚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大城市的白領往往「朝十晚六」,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加之路途不便,即便有心到健身房給身體「充電」,無法靈活安排的健身時間始終 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企業健身房的存在讓渴望健身的員工從三點一線簡化至兩點一線,免去了公司到家、家到健身房的麻煩,節省了不少時間。「到了新公司以後, 我可以選擇早到辦公室,在上班前晨跑半小時再開始工作,也可以在午休或者下班後健身。就算是碰到加班的時候,也會抽空活動活動。」

王 楚臣告訴記者,身在廣告這樣的高強度行業,保持強健的體魄才有「革命的本錢」,健身日程更不能懈怠。對於這一點,上海天華建築公司的建築師李聖感同身受。 25歲的李聖經常因為趕進度不時加班到深夜,雖然工作時間不規律,但是每週都堅持運動。每個天華建築的員工都可以領取免費的健身券到公司附近的健身房運 動,專業的健身房提供包括游泳、器械和有氧等各方面的健身服務,省去了公司很多麻煩。公司不時舉辦籃球賽甚至運動會,目的也在於激勵員工始終保持良好的身 體狀態。類似供員工放鬆身心、保持健康的還有羅德公關在上海公司內設立的體操房,玫琳凱公司為女性員工設立的活動室等。

有效降低醫療保險費用

「健康是企業對員工最溫暖的投資。」通用電氣中國公司的醫療總監及首席健康官吳瑾告訴記者,通用電氣有著一整套涉及員工健康方方面面的管理體系,並於2010年啟動了「健康我先行」項目,而為公司員工建設專業的健身房則是整個項目中的重要環節。

身 為首席健康官,吳瑾需要和她的團隊對通用電氣在中國的每個分公司、工廠都進行數據化的評估,從分公司領導到員工,再到設施都有著詳細的條例,並體現在「平 衡記分卡」上。如僅僅針對健身房一塊,條例要求分公司的領導團隊必須對健康管理項目專項撥款,並將所有相關健康項目的設想寫入年初工作目標中,這其中也包 括健身計劃;此外更須身體力行參加健身房組織的運動課程,並組織員工交流健身理念活動等等。

在剛過去的12月,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的通用電氣中國總部就組織了額外的每週兩到三次的動感單車及尊巴舞培訓,並在海報中預告大中華區CEO和人力資源總監將會參加的場次,以此調動員工的參與積極性。

該 項目運行初期的2005~2009年效果最明顯,通過從飲食、醫療、運動等各方面的量化管理,某些分部的年人均病假天數甚至從6.8天降低至2.8天。而 自2008年通用電氣中國總部遷至張江高科技園區後,近500平方米的健身房也隨之建立,「到現在,我們的醫療保險金額三年的增長都低於CPI,在通脹明 顯的過去幾年中,這是員工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的有力證明。」吳瑾說。

「企業健身房的起源便是來自企業對社保投資的優化管理。」大衛分析認為,原本一些世界五百強公司為員工準備了完善的社保福利,而為員工購買健身卡能有效降低醫療保險的費用,成為很多公司的選擇。「最後一些具備足夠空間和資金的公司就建造了公司內部的健身房。」

大 衛告訴記者,企業要建造健身房並不意味著巨大的開銷,不同的操作方案可以適應企業自身的需求,預算的彈性變化可以很大。以健身器材中最常見的跑步機為例, 國產跑步機質量過關的單價只需萬餘元,而進口品牌中搭載各種模式,具備多媒體功能的跑步機單價需要十多萬。類似新百倫規模的小型健身房,總體投資就比較容 易控制,適合兩三百人的公司使用。

而 如陶氏化學、通用電氣所配備的數百平方米的健身房雖然投入較高,每天的人流量有200~400人,但已經足夠3000人左右的公司使用了。然而每個公司因 人而異,應該找到合適員工需求的健身房方案。「其實只要有空間,哪怕騰出間倉庫,打理一番擺幾張瑜伽墊也是一種方案,幾乎是零成本。」大衛說。

 

聘請專業團隊運營

「企業花費大筆資金建造了堪比專業的健身房,但如果沒有人來使用這些設施,就只能讓這些器械白白積灰。」陶氏化學的北亞區健康促進負責人王潔告訴記者,建設只需要企業在最初投入資金,但運營則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心力,才能讓健身房起到設想中的效果。

陶 氏化學的健身房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小有名氣,單車房、練操房、籃球場、羽毛球場、器械區、有氧區一應俱全,要管理好如此龐大的健身空間並不簡單。陶氏化學的 做法是將健身房外包給專業的俱樂部運營,配備專業的教練團隊,開設定期的課程。一方面能為員工提供專業的健身指導,另一方面也可對器械進行有效的維護,為 員工健身提供安全保障。

「已 有94位員工減重629.6斤,下一個成功者就是你!」在陶氏化學的健身房裡,可以在宣傳欄中看到這樣一幅海報,大號的數字鮮亮醒目。王潔介紹說,為了調 動員工使用健身房的積極性,公司方面和健身管理團隊設計許多推廣活動,而記錄下員工的減重成果便是其中之一。公司曾經舉辦過Live Earth Run for Water的公益活動,號召員工參與6公里長跑(6公里代表著全球許多婦女兒童為了取水每天必須行走的平均路程),員工每跑完6公里,便可以獲得一枚水滴 貼紙,寫上各自對環境的寄語貼在巨幅海報上,提醒同事也提醒自己注意節約水資源。現在活動的海報還貼在宣傳牆上。

王 潔告訴記者,在陶氏健康是企業和員工的共同責任,作為激勵員工保持積極鍛鍊的機制之一,健身房的使用並不是免費的,而是象徵性地收取小量的費用。「免費贈 予的東西不一定會讓人珍惜。象徵性收費能增加員工的積極性和動力,配合上獎勵性健身活動,可以有效地幫助員工達到自己設定的健康目標。」

為 了增加員工的參與度,通用電氣推出了類似的減重計劃。2011年曾經推出過名為「減脂冠軍」的比賽,4個月的時間內,在百餘人的競爭中,冠軍健康地甩掉了 10斤脂肪。健身房的管理負責人李麗與健康項目經理共同策劃各類健身活動。每週的練操房都開放課程,肚皮舞、瑜伽等都有涉及。此外,公司還組織員工成立各 式運動項目的俱樂部,從足球到龍舟共8個俱樂部,每週或每月都會在不同的地方舉辦活動,活動地點也不侷限於公司的健身房。「每週四網球俱樂部都會去世紀公 園活動。」李麗說。

在 器械的設置上,李麗的團隊還設置了一套30分鐘的循環使用器械。圍成圓弧狀的8台器械分別鍛鍊不同的肌肉組群,相互之間又有影響促進。讓人在不停更換器械 的過程中保持新鮮感,不知不覺間就完成了鍛鍊計劃。李麗說,這套裝置「對女性員工很有誘導性。為了讓女員工在使用中不至於產生畏懼感,我們還特意挑選了沒 有重量單位的器械」。

員 工在健身過程中容易受傷,因而保障安全也是運營中的重點。不論是陶氏化學或者通用電氣,健身房的位置都是緊鄰醫務室的。初次運動前都必須經過系列的身體測 試和問卷調查,經醫生批准建議後方可進行健身活動。通用電氣甚至在健身房中配備了AED體外心臟自動除顫儀,可以在三分鐘內讓心臟驟停的患者恢復心跳。 「雖然設備到現在仍然沒有使用過,但為了員工的生命健康,我們願意作這樣的投資。」getty圖 攝影記者 高育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6

華爾街交際新場所:健身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390

在金融業打拚的朋友,你們平時都是怎麼談生意的?大量飲酒,暴食一頓,然後帶著懊糟身軀和心神,回家折騰妻兒?

人們明知道上述作為極不健康,卻大都懾於行規而無法脫身而出。那麼,我們不妨看看華爾街人選擇的交際新場所:健身房。

據彭博社報導,一些交易商和銷售人員稱,曼哈頓三個健身俱樂部——SoulCycle、Barry's Bootcamp和Flywheel Sports在銀行家中越來越流行,他們熱衷這裡傍晚前和下午的課程,這樣可以避免暴飲暴食。

Tullett Prebon Plc的John Abularrage稱,他會將客戶帶到Barry's Bootcamp凌晨5點的課程上,他和客戶一起在跑步機上跑步、舉重。

Abularrage今年35歲,他這樣解釋他的做法:

他們(指客戶)中的有些人比你想像得更想放棄酒食,選擇健身。這可以給你的工作增加很多樂趣,你可以很快練得很有型。

長期以來,那些出售股票和債券的銀行家邀請共同基金交易商和對沖基金經理大量喝酒吃肉,只是為了增進所謂的關係,以促成更多交易。

一位26歲的前股票銷售員Chelsea Kocis表示,關注健康的客戶越來越覺得牛排大餐是「三個小時的折磨」。

Kocis描述她是這樣邀請交易員的:

我們早上5點碰頭健身吧,你可以在孩子睡覺前就到家了——這對很多人都是有誘惑的。

另外一位要求匿名的股票銷售員說,他會通過Email向客戶發送他每週會參加的健身課程。他說,距離高盛最近的SoulCycle健身房的5點課程是最受經紀人和投資經理歡迎的。

Kocis辭掉了其在美國銀行的工作,並在上個月開辦了一家健身房,迎合銀行家及其客戶們的需求。該健身房允許人們組成團隊,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比賽。

Kocis的合夥人Eric Posner稱他們籌集了100多萬美元來開設這個健身房,這些錢是他們此前從交易商手中賺的。

Posner說:

你可以通過健身的方式組建一支隊伍,但你在酒吧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早在2006年,華爾街的健身熱就流傳開來。那一年,SoulCycle開張,他們發現紐約人願意為了45分鐘的單車課程而支付更多的錢。

據Anita Mirchandani稱,自2012年3月以來,曼哈頓已經開辦了35家按課程收費的健身館。Mirchandani是手機APP Fitmapped的聯合創始人,這個APP可以幫助人們尋找紐約和洛杉磯的健身館。

目前,SoulCycle在紐約已經有9家門店。

當然,也有些人持不同意見,前對沖基金經理Turney Duff稱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可以帶交易員去健身房的:

如果按我想的,我想每個晚上都可以出去,但不用為任何東西買單。你是在和50個或者100個人做買賣。

一些債券銷售人員則表示老方法更有效。一位交易懷疑他的同事利用帶客戶去健身房作為藉口,提前離開辦公室去做鐵人三項訓練。

一位女銷售員在接到採訪電話時,一邊罵一邊掛了電話,以向其同事表達她難以置信的感受,她說她更寧願帶客戶去看洋基隊的比賽然後再帶他們去脫衣舞俱樂部Sin Cit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42

學做菜像上健身房 時間、師資任你選 日本料理教室 獨門食譜紅到台灣

2014-10-20 TCW
 
 

 

台灣近年吹起一股廚藝教室風潮,日本的連鎖料理教室龍頭ABC Cooking Studio與東元集團合資,將教室搬到台灣,自創食譜、年輕老師、小班制,成功切入料理教學市場,在食安問題連環爆的當下,在家做菜更安心!

撰文‧鄧 寧

「你知道南港軟體園區裡開了家料理廚藝教室嗎?」「真的假的,那我下班要去學!」這家引起都會白領熱議的料理廚藝教室有個洋派的名字「ABC Cooking Studio」,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料理教室,在日據點多達一三一家,擁有二十八萬名會員,年營業額估約兩百億日圓,且已在中國、香港開設海外分店;台灣則於今年五月由東元集團引進,雙方各持股五○%,並由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女兒黃尚莉擔任董事長。

溯其淵源,黃茂雄其實是日式餐飲品牌登台的重要推手,由東元引進的摩斯漢堡與樂雅樂家庭餐廳都已立足台灣逾二十年,兩年前,他經朋友介紹認識了ABC Cooking Studio創辦人橫井啟之,深入了解營運模式後,便希望能將其引入台灣,讓東元的餐飲事業從餐廳向廚藝教室延伸,這也是東元旗下第八個餐飲品牌。

小班制教學

圖像式食譜保證學得會

為了台灣能展店順利,日方特地派出已在日開出八十餘家分店的台灣媳婦傅中琍擔任經營企畫部部長,一開始,傅中琍還有些不以為然,「日本女性幾乎人人都得會下廚,尤其是嫁為人婦後;但台灣人外食比例偏高,為什麼要學做菜?」沒想到南港店五月開幕後,平均來客率高達八成,每逢周末,教室內的六張料理枱更是每個時段都站滿學員,九月底也已在天母高島屋開出第二家店;南港店店長邱立雯表示,目前兩家店合計已有九百名以上的會員入會。

對台灣人來說,到底ABC Cooking Studio最大的魔力是什麼?

在南軟科技業上班的莊先生是料理愛好者,他曾到泰國學做菜,也常報名參加國內流行的個人料理教室,他認為,ABC Cooking Studio最棒的地方是「小班制」,每張料理枱都有一名老師帶四名學員,即使只有一人也願意開課,確保學員能親手操作,「外面的明星廚師常是帶頭示範,學員抄筆記回家做,老師教四樣可能只學會一樣;ABC每一道料理都得自己做,一定學得會。」另一個特色是自製的圖像式食譜,ABC Cooking Studio在日本經營已三十年,有專門開發食譜的團隊,累積的上萬種料理項目都被畫成圖像式食譜,學員不必抄筆記就能回家照著做,也是ABC Cooking Studio最寶貴的知識寶庫;而學員若有心成為老師,只要買一套課程,再通過術科與筆試,就能領取公司發給的證照,即使離開公司,也能在外依食譜獨立授課。

傅中琍自己就是從不善料理,到在日本ABC Cooking Studio學得一手好廚藝,進而成為現場教師與店鋪開發人員,她笑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生,不是明星廚師,也跟過去英雄式領導的媽媽料理教室不一樣,因為我們想讓學員輕鬆、無壓力地學習。」

師資選擇彈性

在地化調整迎合台灣味

ABC Cooking Studio一次最多容納二十四名學員,但每人都確保有一份完整的食材、廚具、電磁爐、蒸烤箱,不會出現接力完成一道菜,或是排隊等烤箱的情況。你知道南港軟體園區裡開了家料理廚藝教室嗎?」「真的假的,那我下班要去學!」這家引起都會白領熱議的料理廚藝教室有個洋派的名字「ABC Cooking Studio」,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料理教室,在日據點多達一三一家,擁有二十八萬名會員,年營業額估約兩百億日圓,且已在中國、香港開設海外分店;台灣則於今年五月由東元集團引進,雙方各持股五○%,並由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女兒黃尚莉擔任董事長。

溯其淵源,黃茂雄其實是日式餐飲品牌登台的重要推手,由東元引進的摩斯漢堡與樂雅樂家庭餐廳都已立足台灣逾二十年,兩年前,他經朋友介紹認識了ABC Cooking Studio創辦人橫井啟之,深入了解營運模式後,便希望能將其引入台灣,讓東元的餐飲事業從餐廳向廚藝教室延伸,這也是東元旗下第八個餐飲品牌。

小班制教學

圖像式食譜保證學得會

為了台灣能展店順利,日方特地派出已在日開出八十餘家分店的台灣媳婦傅中琍擔任經營企畫部部長,一開始,傅中琍還有些不以為然,「日本女性幾乎人人都得會下廚,尤其是嫁為人婦後;但台灣人外食比例偏高,為什麼要學做菜?」沒想到南港店五月開幕後,平均來客率高達八成,每逢周末,教室內的六張料理枱更是每個時段都站滿學員,九月底也已在天母高島屋開出第二家店;南港店店長邱立雯表示,目前兩家店合計已有九百名以上的會員入會。

對台灣人來說,到底ABC Cooking Studio最大的魔力是什麼?

在南軟科技業上班的莊先生是料理愛好者,他曾到泰國學做菜,也常報名參加國內流行的個人料理教室,他認為,ABC Cooking Studio最棒的地方是「小班制」,每張料理枱都有一名老師帶四名學員,即使只有一人也願意開課,確保學員能親手操作,「外面的明星廚師常是帶頭示範,學員抄筆記回家做,老師教四樣可能只學會一樣;ABC每一道料理都得自己做,一定學得會。」另一個特色是自製的圖像式食譜,ABC Cooking Studio在日本經營已三十年,有專門開發食譜的團隊,累積的上萬種料理項目都被畫成圖像式食譜,學員不必抄筆記就能回家照著做,也是ABC Cooking Studio最寶貴的知識寶庫;而學員若有心成為老師,只要買一套課程,再通過術科與筆試,就能領取公司發給的證照,即使離開公司,也能在外依食譜獨立授課。

傅中琍自己就是從不善料理,到在日本ABC Cooking Studio學得一手好廚藝,進而成為現場教師與店鋪開發人員,她笑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生,不是明星廚師,也跟過去英雄式領導的媽媽料理教室不一樣,因為我們想讓學員輕鬆、無壓力地學習。」

師資選擇彈性

在地化調整迎合台灣味

ABC Cooking Studio一次最多容納二十四名學員,但每人都確保有一份完整的食材、廚具、電磁爐、蒸烤箱,不會出現接力完成一道菜,或是排隊等烤箱的情況。

事實上,ABC Cooking Studio在台灣還未能盡顯其優勢,因其採取會員制,學員繳交入會費二千五百元後,可購買六堂、十二堂、二十四堂或三十六堂的課程,學員也能選擇離家較近的教室並指名自己喜歡的講師,就像健身房一樣,「我們目前只有兩家店,有些外縣市學員還特地在周末來上課,未來希望五年內能開出十五到二十家店,那就能像日本一樣,做到時間彈性、地點彈性、師資選擇彈性。」傅中琍說。

將日本料理教室搬來台灣,勢必得做些在地化調整。傅中琍坦言,台灣與日本的調味料完全不同,如台灣醬油含糖比率偏高,味道與日本醬油不一致,食譜就得更改,「南港店開店前,光是調整食譜就花了三、四個月,而且我們每個月都會換料理,食譜也得不斷修改成台灣版本。」為此,南港店有專屬的研發教室,未來她還希望成立台灣料理開發團隊,再將食譜帶回日本教授。

「日本人很愛學做中華料理,像小籠包、餃子都是高人氣課程;台灣人則對日式料理有興趣,我們從擀烏龍麵開始教,連大阪燒上面的醬料都教學員自己調,不用現成麵條、現成醬料。」傅中琍強調,ABC Cooking Studio教的都是家庭料理,所以材料管理也一併「家庭化」,大量採購雖然便宜,但從不會買超過三公斤重的麵粉,醬油也只買家庭用的小瓶裝,每天進牛、雞、魚、蔬菜等新鮮食材,堅持不用存貨做料理。

其實,這不僅承襲日本原有的習慣,也彰顯出東元集團對食安的重視,黃尚莉語重心長地表示,「餐飲集團禁不起任何一次食安打擊,料理教室的製作過程也該透明化,讓學員都有在家做飯的感覺。」在外食方便的台灣,學料理的「必要性」其實不若日本強烈,許多人抱著好玩、紓壓的心情而來,但在食安問題連環爆的今日,自己下廚,反而成了飲食男女最安心又時尚的選擇。

事實上,ABC Cooking Studio在台灣還未能盡顯其優勢,因其採取會員制,學員繳交入會費二千五百元後,可購買六堂、十二堂、二十四堂或三十六堂的課程,學員也能選擇離家較近的教室並指名自己喜歡的講師,就像健身房一樣,「我們目前只有兩家店,有些外縣市學員還特地在周末來上課,未來希望五年內能開出十五到二十家店,那就能像日本一樣,做到時間彈性、地點彈性、師資選擇彈性。」傅中琍說。

將日本料理教室搬來台灣,勢必得做些在地化調整。傅中琍坦言,台灣與日本的調味料完全不同,如台灣醬油含糖比率偏高,味道與日本醬油不一致,食譜就得更改,「南港店開店前,光是調整食譜就花了三、四個月,而且我們每個月都會換料理,食譜也得不斷修改成台灣版本。」為此,南港店有專屬的研發教室,未來她還希望成立台灣料理開發團隊,再將食譜帶回日本教授。

「日本人很愛學做中華料理,像小籠包、餃子都是高人氣課程;台灣人則對日式料理有興趣,我們從擀烏龍麵開始教,連大阪燒上面的醬料都教學員自己調,不用現成麵條、現成醬料。」傅中琍強調,ABC Cooking Studio教的都是家庭料理,所以材料管理也一併「家庭化」,大量採購雖然便宜,但從不會買超過三公斤重的麵粉,醬油也只買家庭用的小瓶裝,每天進牛、雞、魚、蔬菜等新鮮食材,堅持不用存貨做料理。

其實,這不僅承襲日本原有的習慣,也彰顯出東元集團對食安的重視,黃尚莉語重心長地表示,「餐飲集團禁不起任何一次食安打擊,料理教室的製作過程也該透明化,讓學員都有在家做飯的感覺。」在外食方便的台灣,學料理的「必要性」其實不若日本強烈,許多人抱著好玩、紓壓的心情而來,但在食安問題連環爆的今日,自己下廚,反而成了飲食男女最安心又時尚的選擇。

ABC Cooking Studio 創立:1985年,東元集團2014年引進台灣

登記中文名:愛必食公司

台灣資本額:4000萬元

業務:料理教學

董事長:黃尚莉

店數:南港店、天母高島屋店ABC Cooking Studio

的創意煉金術

1. 上萬種自創食譜,別人追不上日本30年經驗開發出的自創食譜,累積料理種類上萬種。

2.老師像朋友,不打明星牌20、30歲的廚藝老師,親切無權威感,讓學員輕鬆學習。

3.人人動手做,保證學得會一張桌子配一位老師、四位學員,保證人人都能動手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56

WOW!中國 手機刷250元 無人健身房就開張

2015-06-15  TCW

想練成六塊腹肌的「金鋼狼」,到健身房繳上萬元年費,結果沒去幾次就放棄?進入「微健身」時代,健身房也能以小時計費,只要人民幣五十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元),在社區樓下就能享受私人專屬健身空間。

迷 你健身房超級猩,只有一個貨櫃的十六坪大小,一次最多容納七人使用。現場無人看守,不論是門禁、照明、空調,全靠遠端自動控制。先透過手機App預約付 費,輸入密碼就能登門鍛鍊,在無人使用時段自動關閉。舉凡重量訓練、跑步機、健身車一應俱全,同名App還身兼健身教練,視個人健康數據提供專屬建議。

超級猩創辦人馬躍,身具建築設計十年經驗,與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利用城市中的閒置空間,提供廉價又便利的健身選擇,今年五月甫獲深圳創意設計交互設計類大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012

夜店風健身房跩到大賺拚上市


2015-09-14  TCW

日前,美國精品健身房精力圈(SoulCycle)遞件申請公開上市。財經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形容這家自誇「性感、自

信、堅強的顧客才上門」的健身房具有特殊魅力:幾分像健身房、幾分像夜店,還有幾分像邪教。

公開文件顯示,精力圈預

計募資一億美元(約合新

台幣三十二億元),擬用來償還債務和超過千萬美元的交易稅金。不過,彭博(Bloomberg)指出,它其實生財有道,時尚、限量,還有名流加持,去年創造營收就不只一億一千萬美元。

就時尚而一言,彭博說,走進精力圈那一刻,還以為誤入夜店,不僅是燈光幽暗魅惑,音樂聲浪更是震耳欲聾。精油蠟燭的香味滿溢室內,教練大聲吆喝著正能量冥想字眼,「說這裡是運動場所,更像是社交場合。」

貝克漢、妮可.基嫚光顧

再看限量,彭博觀察,精力圈主打飛輪課程,每堂要價三十四美元,比業界平均

貴三成;而且它不打折、

不退費,甚至限量開課,搶不到是家常便飯,遲到甚至就沒收學費,死忠會員卻不減反增,因為它的產品定位類似限量名牌包「大家搶買的,就是最好的。」至於黃 金客群,屬於高富帥就有前足球明星貝克漢,白富美更多,小天后泰勒絲、女星妮可.基熳,以及一票維多利亞的秘密旗下超模。健身教練葛林菲(Stacey Griffith)甚至對外放話:「不

性感、沒自信、不堅強的

人,不會踏進門來。」《富比世》分析,精品健

身房比一般健身房更獲投

資人青睞:前者年營收成

長率為八.五%,遠勝後者的二%,精力圈尤為翹楚,不僅本業賺錢,自創

的運動服飾品牌五年間營

收翻漲一二六%;去年獲

利二千五百萬美元,換算後相當於毛利率二二%,

而且三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七六%。

不過,即使精力圈獲利可觀,大咖粉絲雲集,美國雜誌《財星》仍對投資人提出警告:明星光環有如浮雲,一旦熱潮消退,營收的成長動能很可能轉眼成空。

(文●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01

這個擁有4500萬用戶的健身APP,要打造線上健身房,你看好這門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3/157364.shtml

這個擁有4500萬用戶的健身APP,要打造線上健身房,你看好這門生意嗎?
常皓靖 常皓靖

這個擁有4500萬用戶的健身APP,要打造線上健身房,你看好這門生意嗎?

獲客成本是在線私教的門檻之一。

目前,市面上的運動健身APP不勝枚舉。2013年起步的樂動力是最早瞄準這一市場的公司之一。樂動力方面表示,截至今年6月,平臺已經累積4500萬用戶,月活達到了500萬。為了將流量變現,樂動力從減肥私教和健身直播兩部分切入服務。然而,線上健身房是一門好生意嗎?

減肥私教如何降低獲客成本?

樂動力的減肥私教著重於線上。顧名思義,系統會給每一位付費用戶分配一位專屬的線上私人教練。私人教練則為用戶指定運動和飲食計劃,並以拍照、視頻、打分等方式監督用戶的日常執行情況。此外,為了提供更好地服務,樂動力為此配有單獨的APP以及微信群。

“獲客成本是在線私教的門檻之一。”樂動力CEO劉超對i黑馬表示。

據悉,樂動力有四個方面有助於降低獲客成本的先後天條件:

一是樂動力的用戶基數大,大部分用戶都有減肥健身的需求;二是樂動力的教練大多為平臺的減肥達人和減肥營往屆學員,包括學生、全職媽媽、營養師等,成本較低;三是由於減肥所需周期較長,減肥成功後還有塑型等其他需求,劉超介紹,樂動力的複購率超過了40%;四是成功瘦身的用戶將成為產品最直觀的代言人,而且成功推薦他人使用的用戶會有返現激勵。

目前,樂動力只開放了一個小入口給在線私教服務。“樂動力現在有二三百個教練,而每個教練的接單能力是有限的,教練的累計也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想先做品牌,等品牌成熟之後再開放更大的入口。”

據悉,目前樂動力在線私教服務的客單價在800元到1000元之間,平臺拿到大頭,抽成比例達到80%,私教的收入月均在3000~5000元。

健身直播如何增加趣味性?

“健身直播和普通的直播不同。健身直播除了具有娛樂屬性,還具有健身價值。”劉超說道。

樂動力把操課搬到了線上,打造了健身運動直播節目《教練來了》,課程包括搏擊操、健身操、zumba、爵士舞、肚皮舞、瑜伽等。前期,樂動力選擇了和映客合作。現在,為了增強用戶體驗,節目已開始在自家平臺上播出。

《教練來了》獨家簽約了100多位高顏值、高專業素養的人氣教練團隊健身教練。這些教練不僅會提前備課,還會考慮如何更大限度地增強用戶觀看的趣味性,比如樂動力安排了公司的小鮮肉和教練一起鍛練,也安排了男生為女生擦汗等“虐狗”環節。

設備、電商、賽事、服務,哪個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2014-2015年之間,大量創業者瞄準大眾健身運動領域,市場上湧現出三類產品模式:第一類是工具類,第二類是社交出身的產品,第三類是從交易入手的產品。劉超認為,現在活得很好的健身記步APP最初都是從工具切入市場。

前兩年,樂動力依靠“穩定、準確、容易使用”的八字訣完成了用戶積累。一些運動健身APP在用戶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後期則是商業模式的比拼。在健身記步領域,現在有四種常見的商業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可穿戴式設備。但劉超認為,現在的穿戴式設備已經臨近冰點。

第二種模式是電商。垂直電商比的是價格和貨源,會和天貓的運動店等直接競爭。劉超認為現在市場上沒有一個運動健身APP把電商做的很好,“如果一個APP擁有幾百乃至上千萬的用戶,我不認為賣出幾百雙鞋是多麽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差異化的電商才有出路,但是這很小眾。”

第三種模式是做賽事。劉超認為,如果想把賽事做好,最重要的是要擁有IP,而最大的IP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體育出身的創業者更適合做賽事。”劉超說道。

第四種模式是做線上健身房。線上健身房需要解決內容制作、教練培訓、技術研發這三個難點。

樂動力在嘗試過以上四種商業模式之後,最終選擇了線上健身房的模式。“我之前在谷歌做了1年的工程師、3年的產品經理,我們團隊最大的優勢也是技術。2016年,樂動力實現了從工具到服務,從免費到收費的轉變。”劉超稱。

劉超在馬不停蹄地做商業模式完善和壁壘建設。他認為:“現在大多數健身記步APP已經完成了積累,未來的競爭就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樂動力 健身 直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96

算完一筆賬 我從共享健身倉轉去了健身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6/164656.shtml

算完一筆賬 我從共享健身倉轉去了健身房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算完一筆賬 我從共享健身倉轉去了健身房

為了體驗這個“共享家族”的新鮮事物,我騎著共享單車呼哧呼哧地來......

來源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文丨蘇航

每天上下班,從地鐵口出來,我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排一排的自行車堆放在一起,黃的、紅的、藍的,甚至還有彩虹的。自從共享單車火了以後,人們的出行確實方便很多,黑摩的數量也在減少。這也掀起了一場共享經濟的浪潮。

於是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出現了一系列共享XXX。比如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還有一些奇葩的:共享馬紮、共享雨傘等等。而這一次,我們想說的是共享健身倉。

屹立在小區的共享健身倉什麽樣?

為了體驗這個“共享家族”的新鮮事物,我騎著共享單車呼哧呼哧地來到了北京通州的某小區,找到一個離家最近的共享健身倉所在地。進入小區沒走多遠,就看到了屹立在一片滿是健身器材(就是那種踢腿、扭腰的休閑健身器材)空地上的共享健身倉。它的最外側宣傳是“自助健身”,但從使用方式來看,其實就是共享的理念。

1

△ 共享健身倉外觀很容易識別

這個叫覓跑的公司提供的共享健身倉體積不算大,看上去就是一間小房子,或許連小房子都算不上。不過識別度還蠻高的,尤其是黃色屋頂,大玻璃窗、玻璃門,甚至是健身倉下面一圈黃色都成為它的標誌。可能也是我刻意尋找的關系,一眼就看到了這個“迷你健身房”。

說是“迷你健身房”,其實里面的健身設施只有一臺跑步機。也就是說,覓跑共享健身倉的主營項目就是跑步運動。相應的,這間共享健身倉里配備了空調、電視、WiFi和空氣凈化器,大概能容納2~3人(4個人就擠了),對於主攻跑步運動人來說,算得上設施齊全,並且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的運動空間。

體驗之前的小插曲

想要體驗這個共享健身倉,同樣要走一遍“共享流程”:首先得下載App,然後實名註冊(需要填寫姓名、身份證),最後還有99元的押金,付費方式支持支付寶,1元能跑5分鐘。這個套路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在共享單車逐漸成熟的今天,這套運營模式可以輕松地被其他共享類產品複制。

2

△  App使用需要註冊、實名認證

不過,我要說的小插曲不是這一套。

在來之前我早早地就把上面這套流程辦完了,就怕到門口尷尬,結果沒想到掃碼開門的時候還是出了問題。共享健身倉的大門是鎖住的,而且很結實(原諒我來回晃了好幾下),需要掃門前二維碼開門,但是掃完碼後門完全沒有要開的樣子。好在App里有報修的選項,不然就白交一塊錢了。

就在我自認倒黴,自覺運氣不好撞著個壞機器的時候,突然發現了貼在門口的另外一張二維碼,上面寫著XXX用戶交流微信群。於是,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加入了這個群,反饋了我遇到的問題。工作人員倒是挺積極,不過問題沒解決,最後還是群里一名用戶告訴我“得邊掃碼邊拉門”。

然後,門開了···

這大概是開鎖延遲時間設置太短的緣故。它的邏輯是這樣:開一次鎖,如果沒人拉門,門會再次上鎖。大多數人會等到App上顯示解鎖成功後再拉門,這時由於延遲時間太短門已經再次上鎖,就拉不開了(據群里反應目前這個問題已經被運營人員解決)。

體驗:感覺很新奇 但有些問題不得不提

終於進到這個小房子里面了。一進去,雖然通風凈化裝置一直在運行,但還是有些味道,不過不是汗臭味,而是類似剛裝修完的味道。我進去的時候,玻璃窗是有窗簾遮住的,通過簡單的卷簾方式可以打開窗簾欣賞外面的景色。如果把窗簾放下,在外面除非通過玻璃門仔細觀察室內,不然只能在門前看到有人影在動,所以相對來說屬於比較私密的。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02

△  共享健身倉內部情景

門口配有門禁開關、電燈開關,這些開關對面的墻上有掛鉤,可以掛上衣物;地板是木質的,墻板也采用木質材料,氛圍還不錯,至於隔音效果,我們下面說。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跑步機和它相應設施。

里面的跑步機型號我在京東商城查了一下,售價高達8000元。上面配備一塊觸摸彩屏,可以自由選擇音樂播放,跑步機兩邊扶手上各有儲物空間,里面分別放置了安全鎖和空調、電視遙控器。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26

△  跑步機有一塊彩色顯示屏,左右有儲物的空間

對於我這個沒怎麽用過跑步機的小白來講,經過“度娘”的指點,終於找到使用跑步機安全鎖的正確姿勢,然後踏上了我的跑步之旅。整個跑步體驗還不錯,不過跑步時聲音比較大(因為房間也小,還是木地板)。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46

△  安全鎖吸在跑步機上就可以開始運動了

雖然這個健身倉里配有空調和通風凈化裝置,空調調到了最低溫度,一進門的時候確實感覺挺涼爽,但是時間久了,由於空間相對封閉,依然會有悶的感覺。

同時,小房子里面濕氣也比較大,在空調的柵欄上附有很多水珠,跑步過程中這些水珠還會滴到跑步機的屏幕上(這是我在北京通州區體驗到的共享健身倉,上面視頻拍攝的是北京朝陽區的健身倉,構造上略有區別,比如朝陽區那個通風口在門口方向,比較合理)。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53

△  空調排風柵欄上出現水珠

至於電視,我體驗的這間共享健身艙沒有接入數字信號或模擬信號,不過可以通過網絡點播觀看,從UI界面判斷應該內置了愛奇藝,並有WiFi連接。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04

△  跑步機前方的電視,內置了愛奇藝

在體驗結束後,只需要在手機App上結束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忘記關閉跑步機電視也沒關系,過一段時間,設備會自動進入待機狀態,不過空調和通風凈化器會一直運行。

小區里關註的人不少 大多是因為好奇

在我體驗的短短30分鐘內,有三撥人過來詢問具體情況,他們要麽是之前有家人試過,要麽就是對這個共享健身倉比較好奇。其中一位甚至表示想在自己的高爾夫球場配上兩間。不過大家普遍覺得5分鐘1元的價格還是有些貴。

事實上,這個共享健身倉設立的目的是給附近居民提供一個相對私密的健身場地,主要的用戶群體就是小區居民。也正是因為針對的用戶不同,這個健身倉可以把體積做小,不用配備換衣間、洗浴間。小區的居民用戶完全可以在運動之後,回到家洗澡換衣服。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17

△  拉上窗簾以後,空間相對私密

之所以把它放在居民社區,一方面,因為小區的場景更適合這樣的健身倉,另一方面是由於社區流量很大,甚至不輸一些商圈。不過,對於居民來說,這種健身倉是不是剛需,就要打個問號。

就目前來看,關註的人不少,可是真正願意下班以後到這里來跑步的能有多少呢?既然要跑步健身為什麽不選擇環境更kai的室外呢?

現在的共享健身艙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大家最關註的環境衛生問題。雖然覓跑共享健身倉標配了通風凈化裝置,並且無時無刻不在運行,但是一進去依然能感覺到有味道,而且在里面時間長了會有悶熱的感覺。至於環境衛生,在一進門的地方有一張打掃表,會有人定時對房間進行清理,從業人員曾表示,他們會和小區物業人員合作,對設備進行維護清理。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33

△ 時刻運轉著的通風凈化裝置

第二個是安全問題。共享健身倉內貼有求救電話,在健身倉角落放有消防器材,不過這些是我在北京朝陽區某小區的健身倉發現的,而我在通州區體驗的同一家健身倉並不具備這些設備。而且如果真的發生意外,獨自一人在密閉的空間是否能夠自救還不好說。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40

△  另一個小區的共享健身倉備有消防設備

另外,說一件我這次體驗親身經歷的事兒。一位女士帶兩個孩子來體驗共享健身倉,兩個孩子在健身倉的跑步機上一前一後運動玩耍。我個人覺得這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如果遇到孩子私自用父母手機進入健身倉,或是在家長看管的情況下發生意外,又當如何?這些問題即使是現在運營相對成熟的共享單車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又何況處於起步階段的共享健身倉呢?

第三個問題是體驗方面的一些小缺陷。比如地圖App上定位體驗還有待提高,目前它不能顯示共享健身倉的具體位置;跑步時候,跑步的聲音比較大,後來我和同事在另一個共享健身倉體驗的時候,發現在外面也能聽見里面咚咚咚的跑步聲,不過電視的聲音在外面完全聽不到。這些問題都是體驗上的小問題,或許以後會有所改善。

總結:體驗上還算不錯 價格值得商榷

共享健身倉將一年交幾千會員費去健身房的傳統模式拆分成了計時模式,同時也將傳統的大型健身房拆分成了一個小亭子。

應該說總體體驗不錯,這是一款針對社區用戶的產品。它和共享單車不同,不在商圈、地鐵附近投放,而是看準居民社區,針對居民用戶設立健身倉。這樣做的好處是省去建立洗浴、換衣室的成本。

不過,它同樣有矛盾的地方。比如下班回家,想跑跑步,為何不選在空氣環境更好的小區室外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勉強給它一個解釋——大概有些用戶希望能有個私密的環境跑步,或是便於冬季鍛煉。就這一點來說,共享健身倉目前的體驗完全滿足這部分用戶的需求。至於空氣問題,因為這些健身倉剛剛投放,客流量不大,日後會不會有汗液的味道殘留還不好下結論。

最後想說說價格的事兒,不少體驗的居民表示這價格不便宜。我也簡單算了一筆賬:假設我是一個想長期跑步的用戶,每天下班堅持跑步一小時,使用共享健身倉,每小時12元(我一天的花費),一個月按30天算是360元,一年12個月則是4320元。這個價格不如在小區附近找一家健身房辦張年卡(當然前提是你交了大幾千會員費後能每天都去),還能使用更多樣的器械。所以能長期堅持運動健身的人並不適合共享健身倉。

共享健身倉 健身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