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治污靠關閘,追兇靠喊話 豫皖上演淮河戰爭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148

一起導致皖北漁民損失慘重的水污染,一起環保部介入、兩省副省長進京協調的水糾紛,一起國務院主要領導批示的水危機。這一條河流,時隔十年,兩任總理批示,兩省心病依然未除。

2013年1月17日,一輛河南牌照的面包車停在十八里鎮的渦河大橋上。這裡是與河南一界之隔的安徽亳州市。從車上下來兩名便裝男子,他們開始從橋下調取水樣。然而,這尋常之舉卻立刻遭到十八里鎮漁民的圍堵。

「你們河南來的水,把我們的魚都毒死了,你就不敢對我們說幾句話嗎?」一名情緒激昂的漁民喊道。

河南鹿邑——安徽亳州,一場跨界水糾紛自2012年末延宕至今,甚至安徽一方連污染真相都不完全知情。

這是豫皖兩省近年最大的跨界污染衝突。國務院主要領導作出批示,環保部介入調解,兩省分管副省長進京協商。

然而至今一方遮遮掩掩,一方四處奔走,這幾乎是中國跨界水糾紛的縮影。

3月5日,全國兩會上,飽受淮河跨界污染之苦的安徽省由其代表團提交了《建立跨省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及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以淮河流域為例,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幾乎每年都要發生或大或小的跨省界水污染事件。」安徽省代表團人士透露。

死魚

2013年3月15日,已經錯過最佳種苗時機,十八里鎮漁民劉滿意還在苦苦等待開封市政府的賠償款。

這個五口之家尚未從春節前的渦河污染事故中恢復過來。兩個月前的一個清晨,「魚全死了。」聽到兒子在船頭喊叫,還在睡夢中的劉滿意披著衣服鑽出來,網箱裡,兩三斤重的花鰱漂在水面上,連成白茫茫的一片。

發源於河南開封的渦河,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出境,流入安徽亳州市十八里鎮,沿岸網箱密佈,生活著幾百戶皖北「最後的漁民」。

污染突如其來。十八里鎮的傳統,臘月二十後,魚價見漲,漁民才開始撈魚。而眼看收穫在望,「幾乎是滅頂之災。」漁業隊隊長劉玉柱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十八里鎮漁業隊一百多戶漁民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經劉玉柱統計,全隊損失近300萬元。

早在年前,淮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淮委會)的人趕到十八里鎮,帶來了更壞的消息。「河裡的水不能喝,連河堤兩岸的井水也不能飲用。」劉玉柱回憶,他們還建議鎮政府採取臨時供水措施。不過,鎮政府沒有採納。

安徽省要求緊急關閉邊界的東孫營閘。此後,河南調用黃河水沖洗被污染的惠濟河(渦河上游),污水因關閘不斷在河南界內堆積,河南省不得不在惠濟河兩岸日夜不停地排污洩洪。

2013年2月27日,南方週末記者在鹿邑縣看到,大量的水泵架在惠濟河兩岸,泛著暗黃色的河水被排到了麥地裡。長勢正好的青青麥苗被浸泡在污水裡。

安徽省更擔憂,污染帶進入淮河後,將流經蚌埠段,最後匯入洪澤湖,而蚌埠市100萬人口的飲用水正取自淮河。「春節前我們中層以上的幹部幾乎沒放一天假,就怕影響到蚌埠的飲水安全。停水事件在1990年代還真發生過。不過,現在情況可控了。」亳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蘇明勝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失守

對於安徽而言,漁民難過的年關原本可以避免。

死魚事發不久,河南省環境監測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信息中心)啟動調查,認定上游高氨氮排水是致使下游水質變差、溶解氧下降的主因。此後,污染源被鎖定在開封段。

早在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環保廳污染處便致函開封市政府:「惠濟河睢縣段(位於開封下游)斷面水質超標嚴重,遠超你市任何一家涉水企業廢水排放標準,嚴重影響到你市和下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極易引起跨省界水污染事件。」並要求開封市上報超標原因、違法排污企業查處情況。

一語成讖,不到一個月,開封市境內的污染帶流到兩省交界的東孫營閘,這是將污水截留在河南省內的最後一道防線。不幸,再次失守。

南方週末記者獲取的一份發自信息中心的環保監測通訊認為,水利部門在不瞭解水質的情況下,開閘放水導致了死魚。而在監測到污染帶的一個月時間內,如何多部門協作化解「禍水」,卻不見記載。

河南省環保廳在第一時間將事故責任踢給了水利部門,矢口不提開封市政府曾收到的預警。南方週末記者在2013年3月26日致電河南省環保廳污染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開封市曾回函該處,至於函件信息,時間太久已記不太清。

「不清楚情況,你們去找環保局。」開封市水利局局長張紹慶亦拒絕透露任何信息。

「如果形成如此大規模的水體氨氮超標,一般是兩種情況。第一,污水處理廠流出的水不合格,直接排入惠濟河;第二,化工企業發生洩漏。」一位不願具名的環境專家分析,而無論哪一種情況,均是重大的環境責任事故。

而更早的2012年9月,當地居民舉報,在河南開封市精細化工產業園,一處廠區後面一條直徑一米左右的污水管道,流出的大量污水直排到附近一條河流中。而污水最終流向淮河。

河南開封市精細化工產業園集中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興化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開封製藥集團等污染大戶,上述企業因污水排放多次曝光。2013年2月28日,南方週末記者沿著惠濟河,挨個排查未果。

與對外「猶抱琵琶半遮面」相比,開封市政府在1月28日成立了應急處置小組,人員配置非常高:常務副市長黃道功任組長,開封市各部門局長乃至下轄數縣縣長皆為成員。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規定,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預報、發生和處置等情況,環保部門應該在20日以內向公眾公開。

至今,距離事發已過去兩月餘,河南省和開封市均未公開事件調查結果。

博弈

「我們強烈要求河南給一個說法,但他們到現在沒有一個準確的答覆。」在亳州市環保局的辦公室裡,講到兩個月前的死魚事故,局長陳顯峰仍掩飾不住激動。他強調,所謂準確的答覆就是公佈事故原因。

儘管皖北漁民直接損失只有300萬元,但它激活了豫皖兩省在淮河跨界污染上積蓄已久的「敵意」。正如報導開頭一幕,十八里鎮漁民「扣壓」了兩名河南省環保系統工作人員。三個小時後,這兩名工作人員才得以解困。

「兩地的矛盾確實比較深。」淮委會水資源管理局一位工程師頗感無奈,作為淮河流域水資源跨界管理的唯一對口部門,每次污染事件淮委會第一時間參與協調。「我們主要是通過水價、閘壩調度來管理水資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稀釋污染物濃度。」他也表示,其實作用十分有限。

沒有獨立第三方的參與,皖豫兩地開始協商。開封市分管環保工作的副市長帶隊赴亳州市。在向四名漁民代表道歉後,談判也在當天啟動。「一直談到夜裡十二點。」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此後河南方面又多次派出代表前往亳州,但交涉並不順暢。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安徽省提出三點訴求:賠償損失;追責;維穩。河南方面表示無能為力。

最大的分歧來自惠濟河的氨氮排放指標。惠濟河長年為劣五類水質,氨氮指標長期超標,2013年1月份,東孫營閘斷面峰值曾達30毫克每升(單位同下)。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五類水的氨氮標準值為2。安徽省要求,從東孫營閘排出的河水氨氮指標須降到3以內。

雙方起初寸步不讓。「這怎麼可能,惠濟河一直以來濃度都為15。」開封市環保局一位楊姓科長透露,「事實上這些年來,這條河流的氨氮指標一直在降,目前降到了7。」

地方政府的自行協商最終破產。

2013年春節期間,由環保部出面協調,豫皖兩名副省長在京協商,雙方達成《安徽省河南省渦河流域跨界污染聯合處置協議》,河南省同意賠付漁民損失;此外,雙方各讓一步,在事故處置的第一階段,也即從東孫營閘排出1300萬方水體之前,氨氮指標降到6;此後,河南省應將指標降到3以下。

安徽省方面則透過層層上報拿到了「尚方寶劍」。「一個星期內,國務院主要領導就批了。」安徽省環保系統人士透露。

這一幕,安徽省政府參事、原安徽省政協委員余國松似曾相識。在他擔任委員期間,安徽省跨界污染治理的提案年年都有。「還是朱鎔基當總理時,也批示過我們的提案。」十年輪迴,皖豫兩省跨界污染的心結卻越系越緊。

破冰

對於皖北漁民,渦河流域的跨界污染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十八里鎮多位漁民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死魚年年都發生。2000年2月12日和2003年2月19日,東孫營閘兩次放水,導致安徽漁民損失過千萬。此後數年,水體污染嚴重,十八里鎮的漁民陸續離開渦河。經過多年治理,水質改善。四年前,漁民才回到渦河上重操舊業。

不惟渦河,跨界污染已成為安徽省的一塊心病。淮委會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1月份,安徽省5個出境省界斷面水質均達標。而河南省的答卷慘不忍睹,10個出境省界斷面,僅2個斷面水質達標,其中進入安徽的南洺河、惠濟河和包河都超標嚴重。

1月份數據正是安徽省在淮河流域水污染上的寫照。來自上游河南的污染則成了心腹之患。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李益湘表示,地方利益是跨界污染難以根絕的頭號敵人。而在惠濟河南段,政府開動馬力招商,沿岸化工、皮革等高污染企業不斷進駐。以多次向淮河支流傾污的河南開封市精細化工產業園為例,國家確定其為全國十四個精細化工基地。

「舊賬未清,又欠新賬。」劉玉柱說。十年前兩起污染事故之後,十八里鎮漁民將排污企業河南鞋城皮革(集團)總公司告上法庭。

2003年立案,時隔七年之後,亳州市譙城區法院才判決。被告賠償298名漁民147萬元損失。頗具諷刺性的是,河南鞋城皮革(集團)總公司缺席了審判。

這家企業頗負盛名,曾被農業部評為「中國鄉鎮企業行業最大經營規模第一名」,皮革製品遠銷海外,也是鹿邑縣的利稅大戶。時任總經理崔明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然而,漁民不過是贏了一場紙面上的審判。至今他們還在為討回十年前的損失而奔走。異地執行常常需要當地司法系統配合。在跨界污染中,「地方保護主義特別厲害。」中華環保聯合會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透露。

2013年這次事件,儘管開封市政府已允諾賠償漁民,但漁民們心裡沒有底。相比十年前的訴訟,他們好歹找到了可以起訴的被告。這次,他們只能選擇被動的等待。

不過,安徽、浙江兩省已經邁出第一步。2012年3月,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在新安江流域誕生(詳見南方週末2012年3月15日報導《億元對賭水質——中國首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破題》)。

此外,在2013年全國兩會,安徽省代表團建議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並由國務院出台跨行政區水環境污染糾紛處理條例,明確把排污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同作為責任主體。同時還建議,應建立環保部牽頭,有水利部、流域各省政府參加的流域水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

「這是淮河流域一個新起點。」李益湘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08

鋼鐵限產治汙動真格


2013-12-09  NCW
 
 

 

在中央政府的強勢力推下,節能環保監管將成為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殺手鐧”◎ 本刊記者 張伯玲 文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11月24日10時,唐山興業工貿有限公司(下稱興業工貿)院內一聲巨響,一座72平方米燒結機煙囪被爆破拆除。現場煙塵四起,這家鋼廠也走到了盡頭。

這一天,河北省政府統一部署開展了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 周日行動”。

在唐山、邯鄲、承德等地,集中拆除八家鋼鐵企業的10座高爐和16座轉爐,合計共減少煉鐵產能456萬噸、煉鋼產能680萬噸。

2005年,中國政府提出首個鋼鐵行業產業政策嚴控產能,但鋼鐵年產能卻從2005年的4.7億噸攀升至目前的10億噸,進入“越調越多”的怪圈。

但現在,日益沉重的經營壓力與環保壓力,終於將一些中小型鋼廠逼向生死線,他們開始接受拆除高爐,選擇離開。不過,真要化解過剩產能,僅僅關 停這些已經停產的中小鋼廠並不夠。分析人士指出,過剩產能調整和環境汙染治理,更大的壓力來自那些還在生產或拿著國家補貼的鋼廠,建立有效的節能環保監控、考核和過剩產能退出機制,讓市場和法治優勝劣汰,才是各級政府應勉力為之的方向。

鋼廠經營壓力空前

在新一屆中央政府的強勢力推下,鋼鐵業正試圖走出一貫的假調控狀態,限產能治汙染開始動真格。至少,離北京最近的河北省動起來了。

在河北省的“ 周日行動”中,唐山衆業不鏽鋼有限公司、唐山申唐不鏽鋼製品有限公司、興業工貿集團鼎新公司、唐山市鵬程實業有限公司等四家鋼鐵企業的冶煉設備進行了現場拆除,實施永久性關停。

此外,邯鄲市峰峰礦區鴻泰鑄造230立方米高爐一座、榮喜鋼鐵580立方米高爐一座也被拆除,承德則拆除了一座40噸的轉爐系統。

“ 自己辛苦經營了十幾二十年的企業,說拆就拆,肯定是不舍。”興業工貿一位高管表示,但永久性關閉也是無奈的選擇,“ 現在像我們這樣規模的企業,經營壓力太大”。

興業工貿是唐山一家典型的民營中小型企業,經歷過民營鋼鐵企業最波瀾壯闊的年代。興業工貿創辦于1984年,最初是一家鐵絲廠,1993年興建第一個高爐,成為鋼鐵冶煉企業,到被拆除前其產能在250萬噸左右。

近幾年來,興業工貿也遇到過資金周轉不足、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但“ 從未有過退出行業”的想法,因為一般挺一挺,市場就能回暖,利潤還是很可觀。在最好的時代,投資一個鋼鐵企業,兩年就能收回本錢。甚至在2007 年,興業工貿還設想過投資50億元建設兩個1550立方米的高爐,後因金融危機的到來,擴產計劃流產。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副秘書長李新創對 財新記者表示,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中國鋼鐵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率一般有7%-8%,好的可能超過10%,2008 年也有5% 左右, 但2009年下滑到了2.9%,隨後幾年持續下滑。

現在鋼鐵企業的銷售數據可以用“ 慘不忍睹”來形容。根據中鋼協統計,2012年鋼鐵全行業虧損,今年前三季度,銷售利潤率僅為0.41%,處於工業行業的最低水平。11月21日,中鋼協會常務副會長朱繼民在一個論壇上表示,“現在行業平均負債率已經接近70%,並有進一步惡化趨勢”。

在中國聯合鋼鐵網(下稱中聯鋼)分析師胡豔平看來,鋼鐵企業不是實在支撐不下去,是不會停產的,“ 唐山有的鋼廠即使生產一噸淨虧百元也不敢輕易停產,擔心銀行完全切斷信貸”。

但是,一些像興業工貿這樣的鋼鐵企業實在是挺不下去了。“ 從去年開始,訂單減少,資金壓力很大,加之市場上鋼鐵產能普遍過剩,價格大幅走低,成本又無法降低,經營難以為繼。”上述興業工貿高管稱,企業已經從今年5月開始停產。

此次河北省拆除的八家鋼廠的十座高爐,絕大多數都已陷入停產狀態。環保壓力疊加在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看來,環保問題是那根壓垮興業工貿們的“ 稻草”,“ 環境汙染已經到了社會難以承受的地步,加上新一屆政府很強勢,下面政策貫徹執行的力度就大得多了”。

今年9月,國家環保部及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特別強調加快鋼鐵等重點行業的汙染治理,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與此同時,河北省正式發佈《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方案提出河北省將採取50條措施,著力解決以細顆粒物(PM2.5)為重點的大氣汙染問題。其中,鋼鐵業作為高耗能和高汙染的大戶,被緊密地與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聯繫在一起。

同月,河北省針對鋼鐵等“ 兩高”行業制定了《河北省削減煤炭消費及壓減鋼鐵等產能任務分解方案》,明確減煤壓鋼“ 責任到市”。方案提出到2015 年底,全省壓減煉鐵產能1447萬噸、粗鋼產能1586萬噸;到2017年年底,全省共壓減煉鐵產能6672萬噸、粗鋼產能6726萬噸。

“ 十一黃金周”霧霾鎖華北後,10 月15日,國務院又發佈《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及,未來五年重點推動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江西等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整合分散鋼鐵產能,推動城市鋼廠搬遷,優化產業布局。文件要求五年壓縮鋼鐵產能總量8000萬噸以上。

根據河北省政府提供的數據,此次“ 周日行動”,可在本年度減少煤炭消耗276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9800噸、煙粉塵排放7100噸。

“ 河北省幾乎有70% 的鋼鐵企業環保不達標,這的確是破壞市場準則的,鋼鐵企業的噸鋼環境成本差100-150元,這是一個不公平競爭。市場也迫切希望以環保壓力淘汰一批落後產能。”李新創表示。

但此次河北省拆除的高爐,大多都是前幾年即被工信部列入需要淘汰的落後產能。多位鋼鐵業內人士認為,政府不能以拆除停產多時的高爐來作為治汙業績,“ 停產的工廠本身已經沒有排放,拆除它們又如何減少了排汙量?”不過,河北省至少是在用實際行動表達治汙的決心。“11月中旬開始,河北當地環保局等部門加大了環保執行力度,當地產能在100萬噸-200萬噸的鋼廠所受影響較大。”河北省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王大勇稱。

據中聯鋼統計,進入11月,在市場形勢不佳、環保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下,唐山地區高爐開工率出現近月少見的下降態勢。目前146座高爐(部分被拆除)有效容積開工率為92.1%,較10月末下降3.1個百分點,且有部分鋼廠採取降低高爐利用係數進行隱性減產。

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

對河北省乃至整個中國來說,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真正的壓力,來自那些還在生產的鋼廠。

“ 化解過剩產能,需要一個好的退出機制。”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認為,應該限制並逐步禁止財政補貼救助經營不善的企業,把有限的公共資金用于理順產能退出通道,比如解決職工下崗再就業問題、地方財政因企業關閉產生的收入缺口等。

河北省此次拆除的高爐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了資金補償。“ 我們獲得了大概幾百萬元的補償。老闆投資的錢其實基本已經收回來了,所以補償多少就無所謂了。”上述興業工貿的高管稱。

在此次拆除中,更棘手的問題在於鋼廠的債務處理和員工安置。“政府不能拆完了事,後續工作還包括場地清理、債務處理、員工安置等問題,人社局正在討論相關方案。”唐山發改委產業協調處處長卞明江表示,目前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已上報中央,近期可望批復,地方的職工安置政策將會根據批復的方案進行。

“ 比如說人員保障,企業損失等問題,這些得有一系列的政策配套,尤其是要壓縮那些符合產業政策的裝備,國家和省里肯定要有一個意見辦法或機制。”卞明江說。

現在明確的政策是,中央政府對大氣汙染嚴重的京津冀地區,將拿出50億元資金,支持該地區節能環保做得好的企業。“ 估計鋼鐵行業可分得15億元左右。”中鋼協一位官員透露。

在劉海民看來,除了退出機制,在削減產能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更應以環保為“ 硬指標”,通過市場手段調節,優勝劣汰。

工信部有關人士亦表示,以後化解鋼鐵產能將不再用高爐設備等裝備容積率來做淘汰落後產能的指標,而改用節能環保總量控制。

“ 現在環保部門開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鋼廠實施24小時遠程監控,這是發達國家環境管理行之有效的辦法。應該把這一辦法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 殺 手鐧’。”劉海民說,“ 排汙信息不僅傳 遞到政府部門辦公室,還應在互聯網上公佈,讓全社會監督。”目前河北省正計劃給企業安裝主要汙染物排放智能卡,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917

重型柴油車治污的部委爭執 何日「狼」真來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32

僅佔全國機動車總量17%的柴油車,貢獻了近70%的氮氧化物和99%以上的顆粒物,治理迫在眉睫。如今油品安全性解決了,車企準備好了,環保部3年前就公告了治理計劃,但三年半時間推遲三次,近4個月超五次會議,而工信部依然態度曖昧。

距離新年還有12天,對於部分重型柴油車業內人士和飽受大氣污染之害的公眾而言,只允許出售執行國IV標準的重型柴油車將是一個巨大的新年禮物。

但這個禮物依然充滿懸念。

經年霧霾,已經不止一名專家曾指出,柴油車是霾困中國的禍端之一。據環保部編制的《2012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2011年,僅佔全國汽車總量17%的柴油車,貢獻了汽車污染物中,近70%的氮氧化物和99%以上的顆粒物。

「從國Ⅲ到國IV,顆粒物排放能夠消除80%,將前進一大步。」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主任湯大鋼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一場迫在眉睫的治霾攻堅戰,卻遭遇了一隻遲遲不能落地的「靴子」。據環保部內部人士稱,這源於與工信部的僵持。

3年3次「狼來了」

2013年11月底的最近一次正式會談,環保部和工信部依然不歡而散。「我都無語了。」一位參會的環保部人士很無奈,「這邊不同意,那邊抱怨灰霾嚴重,罵我們(不作為)。」

實際上,按照環保部原計劃,重型柴油車國IV排放標準的實施時間是2010年1月1日。然而延宕3年半,經歷兩次推遲。原本在2013年7月1日,這只「靴子」就須落地,但計劃依然落空。

這已被業界笑稱為「狼來了」。環保部的公告如同放羊娃的謊言「狼來了」,光喊不落地。

機動車排放標準是對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物的限定,主要針對4項污染物: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據上述年報顯示,目前我國機動車污染絕大部分來自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的車型,國IV車型的污染貢獻率微乎其微。

根據環保部早在2011年的92號公告,2013年7月1日起,所有生產、進口、銷售和註冊登記的車用壓燃式發動機(主要指重型柴油車發動機)必須符合國IV標準。

7月1日之後,北上廣以及蚌埠、泉州、湛江等全國約三分之一地區宣佈如期實施標準。但業界依然流傳著大限至2014年1月1日甚至更晚的消息,重要的佐證是,工信部的網站上依然留存國III車型的公告。

我國執行機動車的生產准入管理,由工信部發佈汽車車型公告。工信和公安部門共享一個數據庫,工信部公告了車型,公安部門就可上牌照。同時,環保部也定期發佈達到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的新生產機動車和發動機的公告,提供生產企業及車型環保信息為消費者提供參考。

12月16日,工信部負責公告管理的產業政策司一名工作人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如果當地沒有強制取消,還可以出售國Ⅲ的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工信部撤下國Ⅲ車型公告之時,才是國IV真正執行之時。

這給環保部出了難題。「他(指工信部)批了,我跳出來查處,是政府互相拆台啊。」環保部一位人士說,「我們還是儘可能忍耐,不想打成一鍋粥。」

環保部的急迫可見一斑:7月1日以後,雙方的正式會議超過五次,有時一天的電話溝通就有好幾次。

環保部此次的態度很明確,無論工信部是否撤下公告,2014年元旦前,環保部都將撤下對國Ⅲ車型的核准公告。而工信部的態度依然曖昧,節能司環保處和裝備司汽車處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不負責這事」;上述產業政策司工作人員的回覆則是還有一段緩衝期,但緩衝期多久,「還需要領導再研究,沒有確定日期」。

兩個部門的分歧讓車企為難,出售了國Ⅲ車型,結果卻無法上牌照,消費者要求退貨。這也讓地方政府為難。「不知道怎麼辦。」湖北省黃岡市質監局一名工作人員說,「按照環保部的規定,銷售國Ⅲ就是違法了,但工信部也是政府啊。」他聽說有的省市向兩個部門諮詢過,也沒有明確答覆。

萬事俱備,只欠部委拍板

「在我們行業裡,這個話題已經很無聊、很無聊了。」中國內燃機協會一名專家李全新(化名)說。

這場拉鋸戰中,企業和行業協會已經失去了耐心。

2012年,中國載貨汽車生產企業的龍頭企業就在多次聯席會上探討了國IV車型問題。車輛後處理器企業、無錫威孚力達催化淨化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家明參加過類似的討論會,他所看到的是:「所有企業態度都很明確,國Ⅲ產品都做好了準備。」而12月份,一汽、二汽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在為1月1日完全實施國IV做準備。

汽車工業協會以話題敏感為由拒絕了採訪,一位不願具名的協會人士則表示協會「作為服務機構,已經就位了,主要是工信部和環保部的事情,我們也在等結果」。

所有受訪者甚至工信部人士都認為「車沒有問題」。分歧的焦點在於油品,這也是此前國IV標準推遲兩次的根源。據既有報導,柴油車國IV標準遲遲不能推行,原因在於油品升級無法跟上。

機動車排放達標,除了車型之外,還涉及油品。2013年7月1日之後,國Ⅲ柴油開始全國供給,含硫量下降至350ppm。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機動車污染防治委員會秘書長方茂東的研究顯示:國IV車型完全可以燃用國Ⅲ車用柴油,與國Ⅲ排放標準相比,總顆粒物排放降低60%以上,甚至達到國IV排放標準。業內人士表示,7-10月份銷售的三千多輛國IV車也運行良好。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葛蘊珊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種跨級的推進只適用於重型柴油車,不適於輕型柴油車。環保部業內人士也表示,核准的重型車柴油車企都提供了耐久性報告,對於輕型柴油車並不會如此推行。

此前環保部兩次推遲,也源於對油品跟不上車型標準的安全性考慮。而此次對重型柴油車執行國IV如此堅持,也正是業界、學界對安全性有了廣泛的論證。

在環保部與工信部數次討論中,工信部的另一個理由則是國Ⅲ車的庫存量大。而李全新表示庫存很容易消耗:「一台車的準備時間是45-60天,車以銷定產,企業都很理性。」

而對於國IV柴油車燃用國IV油品導致的顆粒物下降、氮氧化物上升的問題,後處理技術國內已較成熟。如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使用車用尿素溶液還原氮氧化物。原本擔憂供應不足,但南方週末記者獲悉,國內廠家早已生產出口,中石化下屬企業也已大量生產。江蘇可蘭素汽車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建表示,「都已經備好貨了。」

「國IV究竟何時實施,是政府相關部門協調一致、下定決心的3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方茂東總結道。

部委僵持,車企難受

為這場分歧埋單的不僅有日益惡化的大氣污染,還有混亂的行業發展。

相比國Ⅲ車,國IV的車輛價格要高出近3萬元,使用過程中需加尿素又將提高成本,國IV的車面臨滯銷困境。而國Ⅲ車並未停止生產,據王家明瞭解,目前國Ⅲ產品庫存量至少得四個月才能消耗。

甚至有的企業將國Ⅲ車生產日期篡改為7月1日以前,以便避開環保部的嚴令。「你一年的車都在上半年生產了?」李全新質問道。

這讓掌握國IV車型生產技術的企業感到痛心,喻為「逼良為娼」。

為了配合北京奧運,王家明的公司早在2008年就已具備國IV技術。但五年來,產品也只是用於世博、亞運的公交車上。2013年,公交車和客車的市場略有起色,但卡車市場依舊沒有打開。「因為公交和客車是城市管理,而卡車市場的個體戶還是以賺錢為目的。」

對王家明來說,處境尷尬。他的公司柴油車業務雖然都已達到國V標準,甚至在國VI標準尚未出台之前,也已開始參照國際經驗研發國VI產品,卻一直靠汽油車型業務來養活。「專門做柴油車產品,肯定虧死了。」

李全新更擔心的是,一而再的拖延已不斷拉大國內外的差距,在國際會議上,被提及標準一再推遲執行,中國企業感到很難堪。李全新一再在協會裡強調:「以前說油不行,2014年油到了,還有替罪羊嗎?這還是小事,到時候所有外國廠都準備好了,社會接受外國的車,你(國內車企)連吃飯的機會都沒有了!」

李全新認為排放法規是行業的牽引力和推動力,這也正是美國的經驗。2013年12月10日,訪華的美國環保署署長吉娜·麥卡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美國治理機動車污染的經驗正是制定越來越清潔的燃料和發動機制度。奧巴馬總統對於機動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規制,讓並不景氣的機動車行業復甦。

這是美國和日本一以貫之的經驗。1970年,美國就提出了機動車排放法規,違法者的巨資罰單和領跑者的補貼更是保障了政策的執行。在我國,這種「蘿蔔加大棒」的管理模式並不完善,相對於電動汽車,內燃機行業尚未有任何補貼。

一個好消息是,2013年12月5日,就加強能源和食品安全領域合作,中美發佈了經濟關係聯合說明。不到3000字的說明中,有近300字提及柴油機清潔行動計劃。

「無論工信部是否撤下國Ⅲ車型公告,環保部都將在2014年第一季度,首次聯合質檢等部門開展聯合檢查,對達不到國IV排放標準的車輛進行處罰。」2013年12月18日,環保部一名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38

一幅圖看懂中國治汙多緊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18

去年12月初,中國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近半國土,內地多個城市遭遇「霧霾危機」。空氣質量指數PM 2.5迅速成為中國網絡搜索熱詞。

嚴重的空氣污染已經引起中國領導人警覺,也多次公開提到治污,本月更是以「宣戰」一詞表明決心:5日開幕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其實,在今年2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就曾說

要打一場治理霧霾的攻堅戰、持久戰。

霧霾成了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已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

如果覺得領導人的講話還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中國治污有多迫切,那麼底圖顯示的中美十大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數據可能更直觀地證明。

華爾街見聞溫馨提示:相關空氣質量準則可查看世界衛生組織(WHO)頒佈的2005年全球更新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顆粒物、臭氧、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空氣質量準則》。

雾霾, PM 2.5, 空气污染,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34

2014環保行業·工業治汙專題研討會紀要(9月19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3&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3 11:08 編輯

2014環保行業·工業治汙專題研討會紀要(9月19日)
作者:王進


目前國家發改委在主導推動環保行業的完善發展,預計相關政策有望逐步落地(或包括差別化稅收/財政扶持措施),一些環保公司微觀感受較為明顯,部分公司已感受到行業治汙需求非常明確,並很可能出現4~5 年的集中釋放期,提標改造等訂單(EPC/BOO/BOT 等)有望持續落地。綜合來看,工業治汙有望成為後續環保板塊行情演繹重要主線之一的判斷,後續政策催化劑將來自第三方治理、水汙染計劃、環境稅等,而微觀層面企業訂單及並購亦有望持續活躍。下面是研討會主要內容: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駱建華(環境商會)

政策動向:發改委推動第三方治理,財政部力推PPP,未來工業治汙會向第三方治理轉化,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相關規劃目前看已經報到國務院,可能這個月開改革小組會議,之後出臺,是近期重要的環保相關政策,對治汙會有很大推動。

汙染治理:(1)城市方面經過十多年努力後初步控制住,包括汙水廠、焚燒廠等;(2)農村比較難,剛起步;(3)工業是汙染嚴重根源,目前還沒有控制住,加上此前執法、標準不到位,統計數據中的90%多達標率參考意義不大,或者是標準有問題,或者是達標率本身有問題,根據部分電力脫硫企業微觀反映,相關設備本身能夠達標的比例只有20%,運行能達標也只有30%;在市政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如果工業市場能夠打開,並由提供設備向運營服務轉型,則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三點意義:有利於環保部門監管(對象範圍縮小),有利於排汙企業治汙效率提高(專業人做專業事),有利於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四項基本原則:汙染者付費(價格怎麽定是個問題,跟市政不同)、責任共擔(排汙企業承擔主體責任,環保公司承擔合同約定範圍的責任,雙方共擔,實際操作中工藝等經常發生變化,因此邊界責任界定很重要)、集中治理(集中到園區)、全過程監控(在末端治理基礎上往前端延伸,提供服務)。

兩類模式:(1)對存量:老設施的托管運營服務型;(2)對新增量:新建、改擴建的委托治理服務型。

案例:2006年燕山石化和威立雅合作(從供水、汙水到再生水回用做鍋爐補給水,噸水直接費用比用新鮮水低2元/噸,每年節約成本600多萬元);2001年上海化工園區與中法水務合作;巴斯夫走到哪里,蘇伊士就跟到哪里,提供配套環保服務;神華寧煤集團汙水處理委托了萬邦達;對大的企業、園區比較適合推行,而小的企業風險可能比較大。

五類障礙:(1)責任轉移:能否將排汙企業治汙法律責任轉移到環境服務公司,“誰產生、誰負責”改為“誰排放、誰負責”,需要在法律層面加以解決;(2)稅收障礙:以前作為成本,不用交稅,如果治汙項目委托給第三方後,治汙補貼涉及到雙重征稅問題,例如脫硫電價,以後如果改為由脫硫公司和電網直接結算可以避免此類問題;(3)融資障礙:環保企業缺少抵押品,收費權質押不明確;(4)經濟風險:工業企業經濟風險較大,不像政府合同有保障;(5)技術障礙:環保企業工業治汙技術上仍有加強提高,研發投入也較為有限,GE每年環保研發投入占收入比例為6%~7%,重慶長壽工業園區原來是國內一家企業中標的,後來覺得化工廢水難處理而退出,最後蘇伊士接手。

路徑:環境診斷->治理方案設計->談判與簽署->項目投資或運營,後續可能還存在->糾紛仲裁->合同變更與終止。

政策建議:設立國家環保基金,建議500億元,3年時間用於第三方治理投入,貸款形式,利率比市場低一半、期限長一倍,如果直接投給地方,可能環保公司拿不到,這種形式不是太好;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增值稅即征即退,第三方治理企業所得稅15%,免征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應收賬款、收費權質押等);拓展融資渠道;完善治汙費用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排汙企業可以把錢存入指定賬戶,如果達標排放就支付過去);實施環境保險制度(在發生環境突發事件時,由保險機構負責對汙染損失提供經濟補償);建立誠信檔案制度(黑名單);強化政府責任、嚴格執法;加快相關立法(明確監管部門、排汙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三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排汙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

環保企業:國內環保公司此前可能更多事做規模,還沒做內涵式提升,以後可能更多是拼技術(以前可能關系更重要),並購是一個重要途徑,好的技術直接買過來。

激勵措施:正向激勵方面,是把成本打入價格,例如電價、水價等;反向激勵主要是指市場化的領域,提高排汙費、環境稅,目前還是低於治理成本。

水汙染治理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方向 王家廉(產業協會)

行業結構:截至2011年底,規模以上水處理企業6,153家,其中服務業4,992家企業,產品制造業2,336企業,環境保護應該是隸屬於服務業的,或制造性服務業;2011年行業收入1,932億元,利潤207億元,2013年例行統計收入為2,300億元;2011年水汙染治理上市公司為79家,占行業總企業數據1.29%。

相關投入:“十一五”水相關投入規劃為7,400億元,全部投資需求1.7萬億元,規劃總的兌現率最後達到7成可能也就不錯了。

研發經費:2011年水汙染研發投入經費42億元,企業自有資金83%,政府資金11%,金融機構融資貸款5%,其他占1%;大多數環保公司是比較小的,研發投入也不會太大;水務企業一般沒有自己的特有技術,更多是資本運作,而中小企業如果不搞研發就沒有立足之地,因此要有前瞻性。

“水十條”:計劃投入2萬億,預計實現2.6~3.0萬億的環保產業銷售收入;核心是關註飲用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治理工業廢水、汙泥、農村汙染等,一手抓水體水質保護,一手抓汙染減排治理;水汙染比大氣汙染嚴重得多,大江大河一半處於IV類、劣V類水體,地下水80%被汙染,河湖水庫富營養化,由有機汙染向長效化學品、重金屬毒物、激素等類型汙染演化,工業園區問題也比較大,企業納汙場所,畜禽養殖行業汙染也不容忽視;“水十條”已經報到國務院,10月可能不行,預計11月出臺。

資金籌集:重點項目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中央政府予以適當支持,落實企業整理汙染責任;多元化資金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等。

發展方向:可能會普遍實行一級A,集中式汙水廠追求高品質出水(例如IV類、V類),提高廢水回用率,工業廢水在政策高壓下向“零排放”靠攏,治理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是從末端治理走向清潔生產及過程控制,開發經濟實用的“整體解決方案”。

工業治汙:(1)造紙行業會提新的國標,要求達到80mg/L,現在也就200~300mg/L,目前企業的利潤空間可能支撐不了,因此需要從生產工藝上革命,工業企業必須轉變思路,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作革命性變化,過往的發展是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2)電路板行業清潔生產核心技術包括蝕刻液在線循環技術、銅銀凝膠貫孔技術等,集成性實用技術包括微蝕刻液處理技術、漂洗水回用技術、氨氣凈化回收技術、電路板下腳料回收利用技術等,可以實現汙染物“零排放”,減少95%以上的原物料消耗,降低45%以上的生產成本;(3)過濾、分離、提純是現代工藝的短板,如果不升級換代、光靠末端治理是不行的,降解氧化不如分離利用,形成清潔生產技術。

危險廢物及其處理處置技術  王琪(環科院固廢所)

定義: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大部分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以及環保治理中產生的飛灰、汙泥等。

特性:傳染性(感染性),腐蝕性,反應性,易燃性,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三致毒性,浸出毒性,生態毒性,占比80%~90%),當然很多都是複合性的,例如蝕刻廢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

特點:工業危險廢棄物為主,形態複雜(一半是液態),種類繁多,產生廣泛;危害嚴重。

全國年產量:口徑一:2012年全國危廢產生3,465萬噸(2011年為1,000多萬噸,統計口徑變化);口徑二:2007年全國汙染物普查為4,573萬噸,其中醫療廢物為45萬噸;口徑三:危廢約占工業固體廢物3%~5%,按3%比例和2012年32.9億噸工業固廢廢物估計,危廢約1億噸。

市場情況:我國的危廢市場也是近幾年才形成的,始於2002年的非典,之前的規劃投資也還沒有完全落地,各地起步階段,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管理也不成熟,因此數據大多不太可靠,但行業發展趨勢已經出來了。

處置去向:2007年汙染物普查統計口徑,綜合利用35.96%,貯存17.76%,處置47.94%,傾倒丟棄0.08%;2012年環境統計口徑,綜合利用57.85%,儲存24.44%,處置20.15%,傾倒丟棄0.0005%;50%~60%的綜合利用比例還是可以參考的。

處理能力:2011年統計,644個危廢處置廠,設計處理能力為10,576萬噸/年,處置負荷在不斷提高。

行業分布:2010年普查數據更可靠,化學原料和制品(25%),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11%),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11.1%),有色金屬采礦(10%),造紙和紙制品(8%),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7%),通信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6%),非金屬采礦業(6%),化學纖維制造業(3%),金屬制品業(2%),醫藥制造業(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1%),電力和熱力生產(1%),儀器儀表(1%),其他(3%)。

區域特點:山東、新疆、青海和湖南等礦產地區,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工業發達地區產生危廢較多。

危廢類型:廢堿(21.7%),石棉廢物(20.5%),廢酸(11.3%),有色金屬冶煉廢物(8.0%),無機氰化物(3.2%),廢礦物油(3.0%),其他危險廢物(32.4%)。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危廢品種占實際廢物10%不到,還有很多需要完善。

汙染方式:偷排、傾倒等不恰當的處置方式;收集、運輸、處理處置過程產生二次汙染。

汙染形式:視覺汙染、土壤汙染、水體汙染、大氣汙染等。

處理方式:分類、再利用和資源化、物理化學處理、焚燒、填埋;其中,焚燒主要是有機物氧化分解、無機物熔融固化,熱能利用很少;爐型多為10~30噸/日小爐子,超過100噸/日的很少,煙氣中酸性氣體含量高,容易產生二噁英,煙氣成分複雜,燃料工況控制和汙染控制較難;總體來看,危廢技術看似簡單,但真正運用好很複雜。

焚燒爐類型:旋轉窯焚燒爐,流化床焚燒爐,爐排爐焚燒爐,熱解氣化焚燒爐,危險廢物水泥窯協同處理(優點是廢物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廢物可以替代部分水泥原料,缺點是不能處置重金屬、氯和硫含量高的廢物)。

填埋處理:一是貯留功能,二是隔斷功能;分為柔性構造和剛性構造;主要處理無機廢物,難以焚燒處理有機物和固態廢物,長期來看可能是受限的一個技術。

美國危險行業情況:2011年統計,產生量3,433萬噸,處置量3,903萬噸,處置設施1,389多個;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危廢產生量最多;全美最大的50家企業處置的危險廢物占總量的85%,第三方商業化處置比例只占15.8%,第三方處置中最大的50家專業化企業接收處置的危險廢物占總量的72%。
美國危廢行業變化:1984年頒布土地處置限制計劃;1999年相比1984年,危廢生產企業從5萬家減少到2萬家,危險廢物經營企業由3萬余家減少至2,000余家,危險廢物填埋量減少94%;地下灌註是最常用的方式,但國內不現實。

日本危廢情況:2011年,危廢產生量為306萬噸,第三方委托處置量占64%;危廢處置機構共22,868家,其中收集運輸數量占96.2%,單獨中間處置占3.4%,單獨最終處置占0.23%,中間處置+最終處置占0.12%;焚燒處理能力持平,填埋容量逐年減少,1997年至今沒有建設新的危險廢物填埋場(1997年45座,2010年32座)。

東江環保(002672.SZ)

江西布局:江西康泰運營現有處置中心,核準處理規模29,600噸/年,其中焚燒處理廢物4,400噸/年,固化填埋15,000噸/年,物化處理廢物10,000噸/年,含汞廢物收集、貯存200噸/年,擁有600家客戶,收購它是為了提前介入江西市場,利用其用戶及網絡基礎為新項目做準備,也會進行改擴建;江西豐城項目是危廢無害化處理,投資3.5億元,總處理能力8.1萬噸/年,焚燒1萬噸/年,物化處理3.3萬噸/年。

江西泰康虧損原因:規模只有2.9萬噸/年,運行效率不高,從去年開始才慢慢開始運轉起來,屬於私人經營,在運營管理技術投入上欠缺;引入東江先進管理模式和技術整改,能夠承接高級需求,收費標準會高於廣東地區,產能目前達到滿負荷運營,預計明年能夠盈利。

江西後續安排:與政府積極溝通,爭取擴建、適當提高江西泰康處理能力,未來有可能資源化處理能力擴充到20萬噸/年,以應對江西省較大的危廢處置需求;新的處置中心建成後,兩邊將進行整合;後續將形成江西南北的布局,對江西省市場形成較大控制力。

環境工程服務:上半年加大投入與力度,取得了比較多的合同量,主要是工業廢水為主,訂單量1億元,收入5,500萬元,占比6%左右;後續也將走出原有的廣東區域,比如浙江、江蘇;行業層面從傳統電子拓展至印染、紡織等;水領域也會考慮向市政領域拓展,公司引入的匈牙利生物技術效果很不錯,近期中標河源兩個BT市政項目,加上之前城南項目,上半年有7,000萬左右收入。

近期行業變化:政府更加認識到廢物性質及危害程度,管理思路有所改變,對於後續達標更加強化,原來低成本運行生存的企業難以生存,市場競爭趨於良性;資源化采購價格逐月往下走,江蘇地區含銅、含鎳廢液采購折扣回落到六折,已經跟廣東差不多了。

危廢資質:國內企業廢物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可以自行建立處理設施,在石化行業比較常見(例如克拉瑪依有一家很小,但運行欠佳);很多危廢企業無法自己上規模處理,都會交給第三方處理;公司也在考慮在一些大型客戶廠區,建設並委托運營危廢處理設施,進行危廢在線回收,多限於資源化業務。
下一步工作:福建省處於起步階段,設施嚴重不足,獲得批準產能只有10萬噸,規劃依托廈門綠洲項目,輻射全省;新疆以克拉瑪依為基礎,適當去爭取擴展到兩到三個危廢點;廣東省無害化設施嚴重不足,各地在規劃設施;業務拓展是並購為主,但需要整改和整合時間,自建會相對更慢一些,但起點基礎和設施會好很多,兩者會互相結合;人才內部培養和晉升機制很靈活,但不能滿足人才需求,會從並購對象,輸出管理模式,發現和改造優秀團隊。

小貸公司:目前已有1萬家客戶,短期融資需求較為強烈,3億元資本金明年會放貸60%~70%。

首創股份(600008.SH)

公司戰略:2000年上市,定位環境產業並拿到了北京和深圳代表性的供水項目,但公司2006年進入房地產領域,錯過了2007~2010年水務行業大發展機會,2011年公司反思之前戰略並重新聚焦環保產業;2009年進入固廢領域,收購了香港新環保能源,更名首創環境,今年開始盈利。

經營業績:2014年水務領域營收20多億,利潤總額5~6億元,歸母凈利潤3億;固廢主要填埋為主,一年利潤2,000萬;京通路每年3.3億收入,還剩14年經營期,新大都飯店賬面值2個億,每年還虧損1,000萬,道路+酒店合計1個億利潤;每年還有2個億補貼,還剩4年;同時逐步清退土地開發業務,合計每年凈利潤6個億。

轉讓京城水務:水價十幾年沒有調整、收益較低、7.21事件導致的政治層面等諸多因素,轉讓京城水務為無奈之舉,獲得了20多億資金;後續有很多資金需求和投資,水務資產投入今年計劃200萬噸,明年300萬噸;低效資產換成高效資產,後面一些規模不大的整體資產也會進行整合。
蘇州嘉靖:收購蘇州嘉靖後,簽署了有10個億元合同(含嘉靖5億合同),江蘇地區大的合同10億元,小的也有5個億;嘉靖最大的優勢實際上是在0.5噸到2,000噸的設備,它有兩套系列,大概八個產品,現在正在突破2,000~5,000噸汙水處理設備,5,000噸以上會建議做構築物;嘉靖是日本生物凈化槽技術,日本已經用了四十多年了。

汙水&供水機會:一是大中城市的提標改造,一級B到一級A提標改造成本600~700元/噸,公司通過引入歐洲生物處理技術,希望能控制在500元/噸以內;二是村鎮汙水處理項目,浙江、山東、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建制鎮大部分都在全面推進,今年浙江就要做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全覆蓋汙水控制。
小城鎮項目:獨立財政在縣層面,基本思路是以縣城為單位,整體打包,縣政府擔保,提供財政支持;建制鎮規模在3,000~4,000噸/日;公司采用DBTO(設計,建設,移交,運營)模式運營小城鎮項目、遠程監控、無人值守,一個縣最少8個人(巡檢+維修),不超過12個人,每2個月做一次汙泥處理;未來重點在華東、珠三角、京津冀推動,雲南3年也要搞500個建制鎮,今年希望簽10億元,明年希望50億元,一般簽下來3~5年能完成。
農村項目:農村市場還在探索之中,設計不賺錢,大設計院不願意做,真正賺錢還是在建設環節;簽訂委托運營8年,8年總水量和報價後面不再變化;8年以後過程可能會有再一次改造建設,如果不做特許經營,利潤還體現在建設。

困難:工程管理(太分散、土建等需要本地合作商)、模式還在探索、收付費等。

固廢領域:汙泥、固廢都會放入首創環境;收購新西蘭廢物年內不會有任何考慮,未來看運營收益和技術,目前看條件不錯;董村項目已經複工,電子拆解項目也還可以;汙泥業務放在哪里做,目前還不明確。

津膜科技(300334.SZ)

基本情況:公司是從天津工業大學的膜分離研究所產生的,本身是走技術路線;今年6~8月份是最艱難的3個月,並購一個設計院失敗,資本市場有預期落差,但大家還是表現對公司的認可,未來業績增速會逐季好轉。

行業布局:煤化工主要擔憂支付能力,石化稍微好些,其次在印染;未來希望進入醫院、除廢水處理以外的工業膜應用等領域(例如氣體、透析等);目前類似房地產前幾年的黃金時間,要加快周轉,迎來好的資本運作機會;“水十條”中提標、節水/再生水都是重點,微觀感覺地方有規模的水務公司提標改造需求會集中釋放,用膜概率較大,公司也會考慮與其合作,投資建設2年後賣還給水務公司;東營項目工程利潤不會少於5,000萬元,運營期回報也會不錯。

並購方向:公司是技術出身,並購標的選擇更加重視特色技術,不追求體量,純工程的不在收購範圍,帶有資質的設計院可以考慮;負債率只有20%多,融資能力是較強的。

膜產品:生產了國內第一支中空纖維膜,公司技術仍然是最好的,膜組件分為外銷和內銷,公司外銷量也很大,去年7,000多萬元,預計今年還會有30%~40%增長;超濾微濾領域,國內目前和國外在通量、斷絲率上差異不大;會加大新產品研發,例如NF、RO等;與東麗就平板膜MBR等領域也會合作推廣。

人事變化:人事新增3個高管,徐總原來是海德能總代理,目前負責銷售;吳總有17年汙水行業從業經驗,負責工程;郝總原來是做房地產行業,目前擔任董秘和副總經理;銷售、運營的架構上這半年已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對銷售人員更換,同時重新制定了激勵制度,今年開始慢慢的會體現出來它的作用。

浙江津膜科技子公司:江浙地區印染行業非常好,未來幾年會處於集中釋放期,之前有合作方,對方管理出現誠信問題,但強力調整後基本解決,今年中報有了600萬收入確認。

印染行業需求:浙江印染未來每年需求不少於30家企業(不含工業園&印染園),需求非常明確;從工程反饋來看, BOO的商業模式較為理想,後面會對資本由一定需求;若印染集中釋放的話,上市公司具有現金優勢。

印染行業格局:印染類企業單子700~800萬是常態,1,500~2,000萬算大的了;當地競爭對手主要是是天創、開創,從當地項目反饋來看公司工程質量好於對手;印染企業是3個月建設期就能完工,後續運營管理賺錢,占據先發優勢做“批發商”就能夠未來贏得三年的江浙市場。

萬邦達(300055.SZ)

公司優勢:水處理系統全方位供應方案上比較優秀,擁有清晰成熟的商業模式,全部針對高難度汙水,技術要求高,處理難度大;關註技術革新和未來市場變化,與國際巨頭都有良好的應用合作,側重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工業水等比較大的領域。

核心技術:SH-A節能型強化生物脫氮工藝,CBR-R工藝,汙水零排放技術,高濁汙水多層碟盤震動式成套化過濾器的研發,高毒性煤化工廢水的處理,同時硝化厭氧氨氮化工藝的無紡布生物轉盤反應器,好氧硝化顆粒汙泥的制備與修複方法,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等,公司獨家從美國引進了震動膜,這些技術研發項目是為零排放等工程服務的。

膜技術(MBR):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把膜技術應用到水處理,膜技術的劣勢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資成本高、運營成本高)、使用壽命低、易堵塞,而優勢在於對水質標準有保證,COD可達60~80mg/L,與東麗公司在MBR方面展開合作,提高水質穩定標準。

零排放技術:零排放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由發達國家提出的,因為火電廠耗水量大,因此率先在火力發電廠的開展零排放,我國的標準解釋是企業或主體單元的生產用水系統達到無工業廢水外排;零排放技術其中比較關鍵的一步是濃鹽水再濃縮工藝,實現零排放;其中DTRO、DM技術,廣泛應用於濃鹽水處理;公司在濃鹽水濃縮方面目前用的是DM膜技術,技術和產品全部進口,與國外的公司進行合作,未來使用的膜技術可能有所改進。

煤化工零排放:公司非常重視煤化工領域,認為市場規模會繼續擴大,在“十二五”期間新建了十五個煤化工示範項目,總用水量非常巨大,年產的20萬噸的甲醇裝置每小時排的廢水就上百噸,神化寧東煤化工基地循環水裝置的最大處理量就超過北京城區的1.6倍,公司與中煤集團有很多業務往來和聯系;中國煤化工主要集中在在西北地區,缺水導致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做實驗都很困難;零排放技術即使對於大公司也有難度,要求技術高,對公司實力要求高,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零排放,因此這一市場是有很大潛力的。

博天環境(預披露)

公司業務:一是工業汙水處理,主要是在煤化工和石化做的比較多,之前覆蓋過屠宰廢水、食品飲料,醫藥和造紙廢水等其他行業,目前也在尋找工業新區,生活水和工業水混用項目;二是裝備制造,目前也在生產中空纖維膜;三是環境修複,2011年成立博大科技,和美國的美化集團戰略合作,做土壤修複和環境修複,今年已有新疆重金屬汙染異位修複項目在執行,規模在幾千萬。

公司戰略:全國建立了21個分公司,按區域整合為五大事業部,總經理都是在公司工作7、8年時間,充分授權;集團只做財務和法務垂直管理,制定激勵制度,希望每個事業部都能獨立發展成為小博天;其中只有一個事業部主要做煤化工,其他都在針對各自區域內廢水,醫藥廢水,高端紙業,普通化工和市政汙水等拓展;公司會判斷未來幾年國家政策,來提前做好規劃,未來幾年會朝水資源綜合利用發力;並購會選擇特色裝備公司。

煤化工觀點:從2013年開始,設計院訂單開始下降,對大型煤化工批複下降,今年煤制氣項目停批了,批準的項目有的是遺留的,有的是給了路條但未核準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烴已經從鼓勵名單中取消,陜煤化,中煤,神華上的煤制烯烴上臺後MTP和MTO行業會基本飽和;主要問題是煤化工對水消耗太嚴重,節水是未來煤化工的核心指標之一,未來西部會鼓勵精細化工、重化工等;能源局今年開始到目前,開了很多次會議,總體觀點是煤化工行業要規範有序發展,不能停止發展,不宜過熱發展,不能無序沒有規律發展,要達到一定規模(煤制油100萬噸/年、煤制氣20億立方米/年)。

市場情況:提標改造是趨勢,包括工業、市政等;城市汙水廠的汙泥、除臭問題需要解決,市政汙水循環利用供給工業,城市水資源整體規劃等;工業方面,醫藥廢水提標改造、造紙廢水、石化等。

訂單情況:去年新簽訂單18億,今年目標是20~30億,1~9月完成60%~70%,還是按計劃推進;大型煤化工項目延後,但還是會開標的;模式上在拓展EPC+EC,通過持續設計服務獲取運營服務,去年已經拿到7、8,000萬元合同。

員工人數:2013底900人,現在為1,300人;其中設計院團隊300人,因為一個單子上億或者幾個億的話,施工圖設計就要幾十號人。
應收賬款較少:選的對,選好客戶,目標行業前十優質客戶;管的嚴,內部審計管理的嚴格;做的好,工程質量過關,總體解決方案最優。

中信觀點

總體感受:(1)市場需求啟動確定性高:與城市和農村相比,工業是造成我國汙染現狀的重要根源(此前的達標率數據實際參考意義不大),因此蘊含著廣闊市場空間,並有望在嚴格執法、標準提高、反向激勵(排汙費/環境稅)等因素驅動下逐步釋放,而大氣治汙領域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剛剛公布,對於東部、中部地區新建及存量燃煤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的要求便將助推進一步提標改造需求興起;(2)第三方治理趨勢明確:目前發改委在主導推動,預計相關政策有望後續落地(或包括差別化稅收/財政扶持措施),推動“汙染者治理”向“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轉化,國家還有望成立環保基金以低息、長期貸款形式支持第三方治理推廣,當然,排汙企業和環保公司責任如何界定、稅收存在障礙等因素有待進一步厘清;(3)環保公司微觀感受較為明顯:以浙江為例,部分環保公司認為其印染紡織等行業治汙需求非常明確,很可能出現4~5年的集中釋放期,提標改造等訂單(EPC/BOO/BOT等)有望持續落地。

綜合來看,我們維持工業治汙有望成為後續環保板塊行情演繹重要主線之一的判斷,後續政策催化劑將來自第三方治理、水汙染計劃、環境稅等,而微觀層面企業訂單及並購亦有望持續活躍,具體投資主線包括:

——廢水:重點推薦萬邦達、津膜科技、碧水源,建議關註中工國際、東江環保、維爾利、中電環保、中滔環保等
——危廢:重點推薦東江環保,建議關註桑德環境、維爾利、萬邦達、格林美等
——廢氣:重點推薦龍凈環保、菲達環保,建議關註中電遠達、國電清新、龍源技術、京運通等
——監測:建議關註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等

(源自:中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05

邢臺鐵腕治汙"一陣風":書記落馬後關停企業複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2664.html

有市民向媒體表達了擔憂:大規模的“洗城”是否會造成水資源浪費?——因用煤產業大量耗水,邢臺地下水位近幾十年急劇下降,事實上已是華北平原地下水漏鬥的一部分。也有聲音說,聲勢浩大的清洗“汙染末端”,而非重點治理汙染源頭,是治標不治本的“面子工程”。

“中國最臟城市”河北邢臺,一場風暴式的大氣治理自2011年年底在邢臺啟幕,主導者是時任市委書記王愛民。

2014年9月4日,中紀委通報,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王愛民正在接受組織調查。邢臺市政府內部人士告訴早報記者,環境治理是王在任期間引以為傲的政績之一。然而,王愛民治汙沒有跳脫疾風驟雨“搞運動”的邏輯,人、財、物消耗巨大,收效甚微。

幹部大掃除全民齊洗城

“在全市5390個村打響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村環境整治全民戰爭。”當時邢臺媒體紛紛以“環境革命”形容此次行動。公開報道顯示,幾個月內,邢臺市清理各類垃圾3200萬立方米,總凈化面積3億平方米。這場“大掃除”在農村演變成一項政治任務。在邢臺一家體制內媒體工作的李中(化名)就曾接到任務,曝光農村環境整治不力者。此前因為“工作不力”,邢臺3個鄉鎮黨委書記被免職。

不止是人力,還有大量物、財的投入。據媒體報道,一位邢臺某鎮工作人員說,他所在鎮投入200多萬元資金用於農村的環境整治。租賃了100臺機械設備,挖掘機、鏟車、翻鬥車,在17個行政村里,集中幹了5天。

類似的模式,在市區則是“全民洗城”。該行動的背景是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汙染治理“國十條”。2013年10月底,邢臺市出臺《市區環境衛生清潔行動清潔標準》,要求每周五上午,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社區、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和熱心居民開展“市區環境衛生清潔行動”。

有市民向媒體表達了擔憂:大規模的“洗城”是否會造成水資源浪費?——因用煤產業大量耗水,邢臺地下水位近幾十年急劇下降,事實上已是華北平原地下水漏鬥的一部分。也有聲音說,聲勢浩大的清洗“汙染末端”,而非重點治理汙染源頭,是治標不治本的“面子工程”。

“鐵腕治汙”只是一陣風

與備受爭議的“全民運動”相比,王愛民關停排汙企業在當地被認為是鐵腕治汙頗受好評,但在熟知當地政情的人看來,未形成常態、缺乏長遠制度設計的“一把手工程”很可能是“一陣風”。

邢臺市政府向媒體提供的材料稱,2012年到2013年間,邢臺關閉了西部山區的幾百家小石灰廠、石子廠,要求這些企業達到環保要求才能重新投產。同時,關掉了東部1700多家板材廠的黑煙囪,要求市區內15家汙染企業,或者搬遷,或者減排……

因排汙問題被限產整治的還包括邢臺當地幾家背景深厚的重化工企業。然而,伴隨王愛民落馬,其高調推進的大氣汙染治理從輿論環境到實施層面都在起微妙的變化。時至今日,邢臺 “全民洗城”已經偃旗息鼓。包括邢臺鋼鐵公司內部人員在內的多位知情人士告訴早報記者,這家公司曾被關停的兩座豎爐在王愛民落馬後重新開工。


(編輯:王麗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47

湘江治汙,問責如何真刀真槍 ——對話湖南省環保廳廳長劉堯臣 廳長時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797

劉堯臣 (何籽/圖)

幾年前湖南省開展土壤汙染普查,結果顯示(重金屬)超標率確實較高,但主要是輕微汙染,重度汙染占總數的2.2%,當然這也不低了。

環境事件的調查,要對汙染產生的歷史過程進行追溯調查,凡是十八大召開後因嚴重失職、瀆職造成環境汙染問題的,不管人調到哪里、不管是不是離退休,都要問責。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有著體制上的優勢,我們的政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很強。但一條近千公里的河流的治理,沒有二三十年恐怕也是不行的。

湘江重金屬汙染問題始終是公眾和媒體關註的焦點,尤其是2013年5月廣州鎘米風波源頭指向湖南等地之後。

甩掉這頂沈重的“重金屬”帽子,告別湘江汙染,是湖南幾屆政府努力的主要目標之一。目前,湘江治理被確定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試圖用這根政治上的“指揮棒”指導和敦促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相互協作,一起攻克難關。

如何讓環境治理工程不走過場,怎樣讓相關幹部不掉以輕心,有4年安監局局長工作經歷的湖南省環保廳廳長劉堯臣說,要用責任制度體系建設推動湘江環境治理。“就算GDP再大,那是不能算小康達標的。”

為何敢說不嚴重

南方周末:“土地去鎘”試驗已進入成果鑒定階段嗎?

劉堯臣:這方面主要是農業部門在主導,詳細進程我沒有掌握。這件事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農業部、財政部支持我省在長株潭區域推行一項農田重金屬汙染綜合性治理項目,農業部為此還安排專項資金十多億元。其實,湖南的重金屬汙染土壤對農產品的影響,沒有外界認為的那麽嚴重。

南方周末:你為什麽敢這麽說?

劉堯臣:幾年前我省按全國統一部署開展土壤汙染普查,結果顯示超標率確實較高,但主要是輕微汙染,重度汙染占總數的2.2%,當然這也不低了。若對輕微汙染的土壤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農產品受到重金屬的危害會大大減輕。

南方周末:那麽媒體對湖南的報道有誤區嗎?

劉堯臣:媒體監督是推動各項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對環保作用尤其重要,它和社會公眾投訴舉報加在一起,可以幫助環保部門發現很多難以發現的問題,我們從內心表示歡迎。一段時間內,媒體對湖南重金屬汙染問題作了較多報道,也是正常的,但整體上說,近兩年的負面報道,特別是涉重金屬報道呈減少的趨勢。

南方周末:2013年廣州鎘米事件發生時,你壓力大嗎?

劉堯臣:並不是十分緊張,但也不輕松。

南方周末:為什麽?

劉堯臣:湖南環境事故高發期是2007到2011年。此後沒有發生新汙染因素引發的環境汙染事件。新中國成立65年以來,前幾十年湘江基本是以納汙為主。從2008年開始,轉為保護為主,這是一個大的轉折。

2011年國家批複《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方案》,這是國家層面上迄今唯一不跨省的流域汙染治理方案,2012年湖南省出臺湘江保護條例,2013年湘江治理被確定為湖南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這在全國都很少見。

環保如何不單打獨鬥

南方周末:“一號重點工程”實際上就是指揮棒?

劉堯臣:要這麽說也可以。通過一號重點工程把市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組織進來,省里成立了以省長為首的“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指揮協調班子(即湘江保護協調委員會、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委員會),市縣照此辦理,形成各級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這樣,環保部門就不是單打獨鬥。

原來有五個重點區域汙染十分嚴重,但因為治理投入量太大,也沒有那麽多的資金,自2013年被列為“一號重點工程”後,大家投入的決心更大了。首先,五大區域整治安排省級部門對接,而不是都要環保部門來管。比如郴州的三十六灣,主要是河流汙染,由水利部門牽頭。婁底的錫礦山,主要是長期的礦山開采帶來嚴重的地質風險,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五大區域涉及的重金屬排放量占到整個湘江流域將近60%,如果治理達標了,這是比較大的突破性進展。

南方周末:地方企業可以靠各部門齊抓共管,但央企怎麽辦?

劉堯臣:我們主要是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溝通,爭取獲得理解,聯合有關部委向國家申請有關項目支持,另外新環保法實施也很大程度上規制了國有企業的環保行為。但實事求是講,這方面還有些問題,也希望新聞界幫助我們呼籲呼籲。

南方周末:曾有一些環保治理項目剛開始轟轟烈烈,幾年後甚至變成企業的牟利工具,你是否有這樣的擔心?

劉堯臣:有這個擔心,實際工作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的辦法是兩條,第一條是把責任交給地方政府,即省直部門指導市縣提出區域整治任務和目標,同時將相關專項資金也匯總撥付給地方,而不過多管具體項目安排,以免中間環節多,給人以可乘之機;第二條是嚴格加強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我到環保廳不到一年半,審計已搞了兩次。同時還明確,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群眾有舉報的,有報必查,不管是否匿名,一律嚴查。

問責制度如何落地

南方周末:要實現“一號重點工程”目標,湖南有什麽非常舉措?

劉堯臣:由省環保廳會同有關方面草擬了《湖南省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和《湖南省重大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兩個規範性文件,對湖南省市縣鄉四級政府、三十多個政府相關部門在環境保護上各負什麽責任,在什麽情形下要怎樣問責作了清晰規定。

南方周末:問責能落到實處嗎?

劉堯臣:這關鍵要看辦法是否可行。我們提出,出現五種情況時省政府要啟動問責。第一,區域總體環境形勢持續惡化,這主要指大氣、水、土壤這三大指標中,如果有兩項指標連續兩年下降或者有一項指標嚴重下降。第二,發生重特大環境汙染事件的。第三,出現環境敏感問題時處理不當,引發危及穩定的群體性事件。第四,國家和省里下達的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任務沒有完成,導致國家對我省實行區域限批的。最後,對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執行不力,情節嚴重的。這種問責,除對企業外,特別強調了對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問責。

南方周末:是由環保廳來啟動問責嗎?

劉堯臣:由省政府成立問責調查組,主要單位是環保廳和監察廳,還涉及所在領域的主管部門、地方的上一級政府。調查以後,要分析原因、查清責任,最後結果報省政府批準。

南方周末:對比其他省市,湖南這項問責制有什麽不同?

劉堯臣:相比而言,涉及部門多,有33個部門,與環境保護相關的部門基本都囊括在內。其次,明確規定五種情況問責,成立由環保部門和監察機關牽頭的事故問責調查組。

南方周末:有哪些問責形式?

劉堯臣:共可分為三個層次十余種:一是對單位綜合性評先、評優,以及主要負責人、分管責任人提拔重用予以否決;二是對單位給予經濟制裁和建設項目區域限批,對班子及領導幹部通報警示、約談等;三是對有關責任人追究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

南方周末:其他部門對這兩項制度有反對意見嗎?

劉堯臣:幾乎沒有反對意見,文件已上報省政府。有關內容要以正式批準出臺的文件為準。

南方周末:如果啟動問責時,發現幹部調任或退休了怎麽辦?

劉堯臣:環境事件的調查,要對汙染產生的歷史過程進行追溯調查,凡是十八大召開後因嚴重失職、瀆職造成環境汙染問題的,不管人調到哪里、不管是不是離退休,都要問責。

湘江水質何時變好

南方周末:提出這樣一項追責制度,與你在安監局工作(2009-2013年劉堯臣為湖南省安監局局長)是否有關?

劉堯臣:有關系。過去抓安全生產,省委、省政府同時出三個重要文件,其中就有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責任追究辦法。

只是環境保護比安全生產更複雜。生產事故非常明確,幾點幾分發生的事故、死傷多少人、造成多少直接經濟損失,都可馬上調查清楚。但環境問題很多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很難說什麽時候啟動,所以需要界定清楚什麽情況下該啟動問責。從目前來看,就這五條能解決絕大多數問題。但也沒有安全生產問責機制那麽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對此我也有心理準備。

南方周末:那麽,目前“一號重點工程”實施效果如何?

劉堯臣:到目前為止,湘江幹流水質已連續三年穩定在三類水質以上,重金屬下降明顯,總體進展比較順利,但是任務很艱巨,因為所需投入確實太大。另外,湖南面臨的發展壓力也很大。

南方周末:湘江治理是不是到了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

劉堯臣:還只能說是勢頭見好,遠未達到理想狀態。畢竟集聚了過去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汙染,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絕非短時間內可以“畢其功於一役”。歐洲的萊茵河、法國的安納西湖是成功治汙的典範,都足足花了五十多年的時間。當然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有著體制上的優勢,我們的政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很強,這幾年湘江治理中也可見證。但一條近千公里的河流的治理,沒有二三十年恐怕也是不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89

深圳治汙10年:城里不見一根冒煙的煙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4900.html

深圳治汙10年:城里不見一根冒煙的煙囪

第一財經日報 2015-02-11 06:00:00

環保部發布的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和直轄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共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深圳表現搶眼: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面達標,PM2.5濃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與海口、舟山、拉薩一道成為全國空氣質量較好的前10位城市

環保部發布的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和直轄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共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深圳表現搶眼: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面達標,PM2.5濃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與海口、舟山、拉薩一道成為全國空氣質量較好的前10位城市。

與其他九個城市不同的是,深圳的經濟密度高度聚集,是其他城市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它如何做到做大經濟蛋糕與保住“藍天碧水”之間取平衡?

挑戰一:縣域面積如何承載省級經濟體量?

10年前灰霾天氣187天,10年後灰霾天氣不到100天;PM2.5最高濃度62微克/立方米,如今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近些年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和空氣質量走出了兩條“背道而馳”的曲線:2004年以來深圳GDP增長了3.5倍,去年達到1.5萬億元,超過國內很多省份;與此同時空氣質量不斷改善,成為國內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深圳大氣汙染治理既有有利條件,也有很多不利因素。”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呂銳鋒說,深圳是濱海城市,對流強,汙濁空氣擴散快,但這絕不是空氣質量優良的主要原因,國內一些濱海城市的大氣狀況就說明了這一點。況且10年來,深圳經濟高速發展,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1.5萬億元的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縣級的土地面積支撐著一個省級經濟體的能量,其環境承載能力、空氣質量面對的挑戰可想而知。

深圳空氣質量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10年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深圳的大氣汙染問題逐漸嚴重。統計顯示,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灰霾天數開始上升,但在100天以內。2002年,深圳的灰霾天突破100天,並急速上升。2004年達到最高點187天,創歷史最高水平。

挑戰二:產業結構如何優化確保“魚和熊掌”兼得?

深圳市市長許勤說,2009年以來,深圳先後出臺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政策,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3年,深圳經濟發展質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0.5%,超過50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首次突破五成,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許勤說,近幾年,深圳淘汰和轉型低端企業超過1萬家,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等16大重汙染行業基本退出深圳,“城市里很難看到一根冒煙的煙囪”。

鐵腕治汙是深圳的另一做法。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副主任李水生說,深圳重汙染產業主要集中在火力發電、印染等行業。為此,深圳在2010年完成了全部11臺燃油電廠“油改氣”改造工程,每年PM2.5減排435噸。

深圳曾經是全國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2008年產值高達850億元。家具生產使用油漆,不僅居民投訴,也是VOCS(揮發性有機物)及PM2.5的重要來源。為此,深圳痛下決心搬遷500多家大中型家具企業,關停112條無牌、無證塗裝生產線。

此外,深圳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00萬輛,是當地主要的大氣汙染源。為控制機動車尾氣汙染,深圳2013年以來財政補貼7億元淘汰更新黃標車10萬輛。

挑戰三:“獨角戲”與社會大舞臺如何平衡?

深圳的大氣汙染治理並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而是綜合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的積極性,形成各界共同參與的治理大舞臺。

一是“先行先試”碳交易,邁出用市場機制促進低碳發展的第一步。2013年6月,深圳成為我國首家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的城市;深圳發行了我國第一個碳債券,以理財產品的形式吸引社會資金關註並投向綠色產業;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場是全國首個總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

截至2014年7月1日,深圳635家首批納入管控的企業中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約,其中,621家制造業企業與2010年相比,工業增加值增長29%,而碳排放總量下降11.7%。

其次,推廣基於市場化運作的合同能源管理機制。

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深圳市公共機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對既有建築完成節能改造的面積達到700萬平方米,年節電7600萬度,相當於減少標準煤934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萬噸。(新華社)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31

第三方治理最大風險:工業企業沒錢治汙環保產業:二十年了,仍小而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283

駱建華 (受訪者供圖/圖)

對於中國的環境汙染,一種觀點認為形勢樂觀,或者穩中趨好;另一種則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環境危機時期。我持後一種觀點。因為無論哪種汙染物的排放量,中國都已全球領先,甚至第一。

有汙染就有產業,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二十余年歷程和環境汙染是同步的。1994年,淮河汙染導致下遊地區飲水困難,打響了“三河三湖”(指流經我國人口稠密聚集地的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這也是環保產業的第一個節點,賣設備、搞工程的環保公司都在此時紛紛成立。

第二個節點則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雖然環保作為基本國策已提出了多年,那時候國內還少有汙水處理廠。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發行的國債中有五六百億元用於環保建設,一批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成,在這個階段,政府才開始拿出真金白銀來治理汙染。

此後的環保設施建設進度緩慢,政府沒錢,東部沿海地區政府有錢也不願意投入環保。2002年,公共設施市場化改革推動了環保設施運營的市場化,隨著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的引入,全國出現了汙水處理廠建設高潮。

到2005年“十五”規劃結束時,政府忽然發現環保指標不但沒有完成,反而上升了。那時候還沒說治理霧霾,酸雨也非常嚴重。國家下決心要治理二氧化硫,出臺了脫硫電價補貼政策,一夜之間,冒出了兩三百家脫硫公司。“十一五”規劃中,COD(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一樣,成為約束性指標,也帶動了城鎮汙水處理廠的大規模建設。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又一次給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契機,我國的四萬億投資中,有21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汙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的建設進度加快,也開始往小城鎮甚至農村延伸。

2010年之後,節能環保產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年營業收入約三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一度達到30%。不過,這些企業中,僅有一萬億元是汙水處理設施等狹義概念里的環保產業,還有兩萬億是歷史產品,例如節能冰箱、電動汽車等。

經過了20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依然面臨著小而多的局面。

六千萬人口的法國只有兩家環保企業,13億人口的中國卻有2.4萬家,其中兩千多個企業運行著三千多個汙水處理廠。上市企業也有七十多家,但無論國企和民企,都沒有規模達到百億的企業。

產業做大必須先把企業做大,從春秋戰國走向秦漢一統是我國當下環保產業的一大趨勢。2015年清華啟迪對於桑德環境的收購就是近年來最大的並購案。我國環保產業並購也已走向國際市場,首創就耗資51億元收購了新西蘭全部的垃圾處理企業。

從市政往工業汙染治理轉移是另一個重要的趨勢。根據統計數據,我國市政汙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80%以上。工業汙染治理是一塊新的大市場,我個人認為也是中國環境汙染久治不愈的癥結。

工業汙染治理和現在呼聲很高的第三方治理密切相關,環保企業從早期的賣設備、做工程轉向環境服務。但現在第三方治理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工業企業沒錢治汙,甚至還可能倒閉。例如一噸鋼材的利潤只有40元,而環保成本則要120-150元。

我們回看經濟發展與環保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對環境發生了三次大的沖擊,第一次是1980年代的鄉村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第二次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後,中國重化工業第一次大擴張;第三次是2003年以後,住房和汽車為代表的消費拉動了中間產品包括鋼鐵水泥等重工業又一次擴張。

“十三五”期間,經濟開始下行,重工業擴張停止,也意味著我國汙染排放的拐點將要來臨。

在這個大背景下,環保產業又一次面臨著機會,日本的經驗值得參照。1973年,日本經濟下行甚至負增長,汙染和對公眾的健康損害也達到了高峰。政府立法、立標準,環保投入進入了高增長期,企業成功轉型。

其實,中國在環保上的投資機會已被各界看好,“氣十條”和“水十條”的投資需求被稱高達兩萬億元,但是政府一年只能拿出兩千億元。現在找環保的基金很多,真正投入的還太少,根本原因還是環保產業收益率太低。

對於“十三五”的環保產業發展,有幾點建議。首先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例如設立國家環保基金,企業在汙染治理的時候,也可以拿到低利息的長周期貸款。第二個是價格調控,這些年脫硫脫硝做得不錯,關鍵就是電價補貼。對於鋼鐵水泥這類市場定價的商品,無法如水和電那樣由政府定價,就可采取一些“胡蘿蔔”政策。所以第三個建議是稅收優惠政策。例如汙染治理好的鋼鐵、水泥企業可以享受某些稅收優惠。當下的“大棒”政策太多,誰搞環保誰就倒閉是不行的。

中國的環境汙染五年之內解決不了,環保產業就會進一步發展。期望中國再用10到15年的時間解決環境問題,抵達環境質量的拐點。

(專家發言內容均由南方周末記者汪韜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62

京津冀實施工業治汙“全面達標”計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772.html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京津冀地區將實施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並抓好重點行業的綜合整治。

20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第六次會議暨水汙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一次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講話中強調,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要做到“五個突出抓好”。

他說,一是突出抓好戰略重點,對北京、天津和河北唐山、保定、廊坊、滄州等城市,要多措並舉、合力攻堅。二是突出抓好散煤治理,在農村大力推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全面完成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淘汰任務。三是突出抓好重點行業綜合整治,實施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強化“高架源”監管,限期完成“散亂汙”企業的清退工作。四是突出抓好機動車船監管,將重型柴油車和高排放車輛作為治理重點,推動黃標車、老舊車淘汰。五是突出抓好重汙染天氣應對,加快完成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統一預警分級響應標準。

京津冀是我國華北地區一個快速發展中的經濟集群,總人口1.3億,2014年GDP約占全國的10%,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但同時,我國10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也有8個位於這一地區。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京津冀區域環境研究中心今年4月披露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京津冀綜合大氣環境承載指數達到2.88,綜合水環境承載指數達到4.65,汙染物排放量遠超環境容量。

打一個比喻:京津冀這趟“擁擠的列車”,按大氣計算,原本可以容納100人的車廂里,擠進了288人;按水計算,原本100人的車廂里,擠進了465人。

“對於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汙染防治來說,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是當前大氣防治的關鍵。”21日,環保專家、霍普科技(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VOCs是揮發性有機物的總稱,包括烷烴、芳香烴類、烯烴類、鹵烴類、酯類、醛類、酮類8大類化合物,共300多種。研究發現,由於VOCs具有相對強的活性,導致它們在大氣中既可以以一次揮發物的氣態存在,在紫外線照射下再次生成為固態、液態或二者並存的二次顆粒物存在;又可以隨著風吹雨淋等天氣變化,或者飄移擴散,或者進入水和土壤,汙染環境,且參與反應的這些化合物壽命還相對較長。

研究結果顯示,VOCs是導致PM2.5和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長期接觸VOCs氣體會導致一系列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白血病、肝腎功能衰竭,增加癌癥發病率,對環境和人體有嚴重的危害性。

孫浩介紹,VOCs排放量大、種類多、結構複雜,排放主要來自工業源、運輸、加工生產、產品等四個環節,涉及行業眾多,包括有機化工、石油石化、包裝印刷、表面塗裝等的72個大項,2000多小項,具有排放強度大、濃度高、重點區域集中、汙染嚴重的特點。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05-2012年,我國VOCs排放量逐年增長,工業源VOCs排放量增幅大,其中2012年排放量驚人,排放量約為2088.7萬噸,預計2020年、2030年工業源VOCs排放量將達2147.22萬噸、3660.85萬噸。目前,VOCs排放重點區域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江三角洲19個省市。

孫浩介紹,正是由於VOCs的危害極大,近年來國家對VOCs的治理極為重視。2013年以來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來確保VOCs治理的進程,包括“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等,“十三五”規劃將VOCs納入總體控制指標,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推進VOCs排放總量控制。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截至今年5月20日,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遼寧等10省市已出臺了VOCs排汙費征收標準,其他省市排放和征收標準正陸續出臺中。

在21日上午舉行的韓國恩彼電子(天津)有限公司與霍普科技(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有機廢氣綜合治理項目”簽字儀式上,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目前亟待研發和推廣高性能吸附劑、催化劑,開發新型VOCs處理技術,有效提高有機廢氣的治理效率,以適應當前VOC處理達標的要求。

VOCs排放主要來自工業源、運輸、加工生產、產品等四個環節。攝影/章軻

21日在天津舉行的“有機廢氣綜合治理項目”簽字儀式。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