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幣貶值是否劃算?來幫央行算算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47

316_140319090330_1

今年以來,在市場做空力量的驅使下,人民幣不斷貶值。美銀美林表示,市場定價顯示,有30%的概率人民幣今年會貶值10%。

那麽人民幣貶值是利是弊呢? 在野村控股(Nomura )看來似乎是弊多於利

好處:

出口更具競爭力,刺激經濟增長。

增加進口成本,幫助防範通縮風險。

弊端:

1. 我們之前展示過,中國遭遇了大規模的熱錢凈流出,這常常伴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發生,可能會導致收支賬戶出現赤字。這樣一來,“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風險就顯現了:更大的貶值預期會導致更多熱錢外流,周而複始。結果可能是貨幣貶值幅度超出目標範圍,或者外匯儲備損失。

2. 地方企業外匯存款大增。2014年2月-8月期間,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擔憂促使企業外匯存款大增1123億美元。今年在2014年9月-12月間,企業外匯存款回落,若人民幣貶值擔憂加劇可能再度刺激外匯存款回升。

3.日益增強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可能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性,因為以人民幣結算貿易量會下滑。在歐洲金融危機期間的2012年二季度和2013年二季度,都不乏這樣的先例。這可能導致離岸人民幣突破漲跌幅範圍。

4. 貨幣貶值可能增加企業債務壓力(中國企業的外債在最近幾年大幅增加)和提高投資者對風險溢價的要求,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削減中國人民銀行寬松措施的效果。

5. 對於致力於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來說,弱勢人民幣的貨幣政策會傳遞錯誤的信號。 這一點對於今年希望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藍的人民幣來說尤其重要。我們註意到,在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及中國股市/經濟增長承壓的2014年初,人民幣貶值預期都有所擡頭,香港等主要金融中心的人民幣存款都在下滑。 

6. 人民幣貶值對於出口和經濟增長的提振可能有限,因為中國仍然是跨國公司的世界工廠。人民幣貶值會增加進口成本,限制中國組裝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7. 不管怎麽樣,中國本來就有大量的貿易盈余了。繼續增加貿易盈余可能導致貿易夥伴的貿易保護行為。

8.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內需的疲軟,尤其是投資需求。最好的“藥方”是改革和刺激內需的宏觀政策,而非人民幣貶值。

9. 盡管人民幣貶值可以幫助減緩通縮風險,但是通過增加進口成本來提高通脹率並不是中國需要的。這可能會導致內需進一步弱化的意外後果。

10. 人民幣貶值與中國長期經濟再平衡戰略不符。中國希望擺脫對出口密集型國企、重度汙染企業和投資的依賴,轉向註重於私營企業、服務業和消費的增長模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14

如何運用“戰略直覺”來幫我們做正確的判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8/156997.shtml

如何運用“戰略直覺”來幫我們做正確的判斷?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如何運用“戰略直覺”來幫我們做正確的判斷?

穿越風暴眼,跳出來思考。

每天,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要面臨很多“決定”的考驗。比如,創業者需要決定產品叠代的進程和方向,招一個人,或者開掉一個人,投資人也要去決策到底投不投一個項目。

在做各種選擇題和判斷題之間,如何做一個正確的決定?

每當問別人做一個好的決定的秘密,很多成功的“過來人”就露出迷之微笑:“相信你的直覺!”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在“不假思索”的狀態下,靠簡單的“直覺”就能做出一個影響全盤的決定,很難說是真正正確的,甚至是完全不靠譜的。

這是為何?因為直覺和直覺是不同的。

從知識的獲得而言,人和人之間很難拉開差異,但是對於知識信息的加工和整理,系統化和結構化後再指導人做新的決定,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大差異。所以在選擇相信你的直覺之前,要看,你是基於怎樣的直覺。

最近,美國客戶關系管理平臺Intercom上的作者Geoffrey Keating在 “正確的直覺(THE RIGHT KIND OF INTUITION)”這篇文章中,詳細講到簡單的應激性直覺有多麽不靠譜。

在他看來,

創業者要經常面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為了對抗這種不確定,人們通常有一種應激性反應,不基於對各種可能性的深入思考,而是會做出快速、基於直覺的決定。而且,大家會傾向於認為,自己的直覺是對的。

實際上恰恰相反。尤其是當我們依賴錯誤的思考路徑時,直覺往往是錯的, 而且還會誤導我們。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會采取一種叫“專家直覺(expert intuition)”的方式,看起來似乎很專業,但其實是需要依靠我們熟悉的事情,比如過去工作的正向反饋做決定。比如,我們看到按藍色按鈕的次數超過了按紅色按鈕的次數。嗯,下一次,我們會感覺(這是一種直覺),還是按藍色是對的。

某種程度上,依靠過去的經驗來做決定,這是一種甚為保險,甚至讓我們獲得成功的方法。比如投資的賬面回報可以超過10%,但需要註意的是,這種不冒險的選擇也意味著有可能錯過了10000倍的回報。

有趣的是,很可能我們陷入到這種“專家直覺”的框框中,保守謹慎,不敢冒險,也很難更新自己的直覺反應系統,但自己並不覺得。

一位叫保羅·蘭德(Paul Rand)的教授曾讓他的學生做了個“羅(洛)夏測試(Rorschach Test)”。這是一種人格投射類的測驗。他發布了一個很簡單的任務,“用這些線做點什麽”。Rand先Po了一個答案,一個笑臉,然後,他又加了一點顏色和陰影,讓它看起來像個小醜。

111

但是,學生的做法很出乎意料,竟然沒有人使用顏色,也沒有人超出框框外冒險。他們的直覺讓他們不敢做出逾越或者開創性的舉動。

Geoffrey Keating提倡,不要用“專家直覺”,而是要用“戰略直覺(strategic intuition)”。 戰略直覺挺有趣,也需要付出一些時間上的代價:它不是產生於靈光乍現,飛速思考的瞬間,而是恰恰是一些相對與要解決的事情遊離或者相對放松的時刻,比如洗澡的時候,走路的時刻。

一句話來說,當我們有足夠多的時間和問題相處,甚至系統思考的時候,我們才會產生戰略直覺。

但是,也許是因為時間的緊迫感以及競爭壓力所致,創業公司很少采用這種戰略直覺。人們不是通過反省、複盤來做很多決定,更多的決定是一種應激性的。因為如果能快速的找到答案的決定,很可能沒有真正系統深入地思考問題。 青山資本一直倡導深入思考,慢創業,如何運用“戰略直覺”來幫我們做正確的判斷?

1.慢就是快,深入思考。

這是Geoffrey Keating的建議。運用“戰略直覺”的關鍵是,比起第一個或者快速回答問題,有足夠的時間,去想,去思考,讓那些不靠譜的想法浮現出來,找到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如果那些膚淺的思考都占了上風,我們必輸無疑。

2.穿越風暴眼,跳出來思考。

如果一個人的決定是依賴於過去或者周圍人的經驗,比如都按藍色按鈕或者都在一個正方形里做畫,很難形成新的突破,即使做一個新的決定很大程度是過去的重複,很難有新的突破。

但跳出來,看到全局會發現“think different”。

最近上映的《獨立日2:卷土重來》中的一個細節可以形象地描繪這一點:飛行員劫持了外星人的戰鬥機沖破了星際障礙回來拯救地球人,不料在蜂後的作用力下,被蜂後控制,他們孤註一擲啟動了融合驅動,冒著自身機體燃燒的代價穿越了風暴眼,成功逃離蜂後的控制,然後有策略地進行受控俯沖,將蜂後擊倒在地,最後拯救了全人類。

3.靠戰略直覺而非感覺。

在訓練自己戰略直覺之時,還要理性地防止“跟著感覺走”。如果做判斷是受欲望的驅使和意誌力的驅使,比如我特別想要,或者特別想達到一個目標,這種直覺只能是“跟著感覺走”;更可靠的是基於理性和經驗的“戰略直覺”,站在全盤的角度,將已有信息系統化,理論化,用多種信息組合來還原事情的面目,從而做決定。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故事,當成功的創業者在後來回想做出一個決定進而扭轉或者推動了整個公司的進程,甚至這個決定還有些悲壯,甚至稱之為“一個英雄的瞬間”的時候,當問及做出這個決定的動機時,他會吐出兩個字“直覺”!

這是一種戰略直覺還是專家直覺,抑或是一種感覺呢?歡迎一起探討。

戰略直覺 決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