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泰集團總裁談如何找出生技黑馬 尹衍樑:找對的人 來做對的事!
|
|
布局投資生技產業長達十年以上的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只要是他投資的公司,都成為矚目的焦點,儼然成為華人生技產業的投資教父。
他的生技投資密碼該如何解讀?︽今周刊︾獨家專訪尹衍樑,暢談投資生技產業的心路歷程。
撰文‧燕珍宜
台灣新首富、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近年來積極布局生技產業,從新藥開發、愛滋病新藥、植物新藥、CRO(臨床試驗機構)到保健食品都有,他更與全球知名生技 創投The Frost Group的大股東佛斯特(Phillip Frost)合資一億美元成立私募基金。尹衍樑儼然成為華人生技產業投資教父,他的生技投資密碼究竟該如何解讀?︽今周刊︾獨家專訪尹衍樑,暢談投資生技 產業的心路歷程。
為何選擇生技產業?尹衍樑表示,「生技是一門好生意,可以幫助人少生病,健康快樂,又幾乎沒有受害者,這樣的事業一定可長可久。」相較於電子業大起大落的 產業特性,生技產業十年磨一劍的沉穩特質,更吸引尹衍樑的青睞。
「生物科技一項藥品的發展,往往需要十年的時間,從機制、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到上市,至少需要十年。」尹衍樑解釋,相較電子業快速的產品週期,生技新藥的 投資邏輯大不相同,生技投資不但獲利時間是一條漫漫長路,甚至連產品都不一定看得到。那麼,要如何慧眼選擇生技產業裡的千里馬?
三種能力
找尋能改變生命密碼的人
「最關鍵的是人!」曾經在台大財金研究所擔任兼職副教授的尹衍樑,很清楚理論與實務的差別,「任何一份業務計畫書、財務計畫書,越是假的、看起來就越像真 的。」他進一步解釋:「未來總是無法事先探究,所以要找對的人來做對的事,通常若人是對的,把時間拉長就會做對,不能太短的時間,要有長期的心理準備,我 會找到好的人才來長期相處、信任。」「在生技這項產業裡,華人世界有足夠的科學背景、訓練、做研究、行銷、能找通路、找資本市場,這樣的人大概不到二十 位,而且絕大部分都與台灣有關聯。」尹衍樑表示,生技產業的成功關鍵在人,領導的人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研究能力,要有出色的生技專業知識;第二必須有 從事行銷的能力,第三則是要有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能力。如此從頭做到尾、「全能型的生技領袖」,尹衍樑認為全世界只有二十位華人,「他們都有改變生命密 碼的能力。」其中,抗愛滋病權威何大一,即是擁有改變生命密碼能力的第一人。尹衍樑與何大一的緣分,來自於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的興建。
當時基因體研究中心的主任正是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後來翁啟惠與何大一積極爭取的愛滋新藥TMB-355計畫,尹衍樑於其間成為天使投資人︵編按:指提 供創業資金,以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所有權權益的富裕個人投資者。︶
生技產業具高度不確定性
投資之前 必定先觀察人品如何判斷是否投資宇昌?尹衍樑認為,「任何行業都一樣,看業務、財務企畫很多都是假的,人才是真的。人品、過去的紀錄都是很好的參考。人品 這種東西,有所謂直覺感應,投資前會觀察互動。」尹衍樑說明,「所以二○○八年投資宇昌前,我一定要和何博士見面,聽他的承諾、視野以及想法。事後證明, 我是對的,與何博士合作是很舒服的事情。」何大一所創辦的中裕新藥,兩次取得比爾蓋茲公益基金會的贊助,金額高達九八二萬美元,甚至得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 院的支持,贊助皮下注射的臨床試驗。
正因為何大一在生技產業的成績與權威地位,才讓中裕新藥能夠事半功倍,其治療愛滋新藥TMB-355,可望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認證的新藥。
「一家生技公司要成功,從投資、科學、臨床、管理到領導,都要是最棒的人。不是念個博士學位就可以,因此要找有成功經驗的人,經過社會的認證,就比較容易 被信賴與成功。」尹衍樑認為,在高度不確定的生技產業裡,過往的成功經驗,會是很好的參考指標。
一年時間苦讀二十二本專業書籍
成為台灣生技島重要推手
因此,尹衍樑所看好的華人生技之星名單裡,包括一手創辦IVAX與OPKO兩大藥廠的藥界女王許照惠、有兩次創業成功紀錄的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而天 福、明生生技的趙宇天所創辦的華生製藥,更是名列美國第三大學名藥廠。他們在生技業都已經有了輝煌的成績。
生技產業的成功,除了人要對之外,還要有開發多種藥的能力。尹衍樑表示,「一家公司只有一種藥、一種製程、一個配方,太單薄了,成功機率只有萬分之一。所 以一家公司必須在不同的階段有很多種藥,這樣才有比較高的存活率,藥的成功機率也比較大。」十年前,因為好友中天生技董事長路孔明的引介,尹衍樑一頭栽入 生命密碼的世界。他請一位教授幫他開了二十二本生技相關的書,苦讀一年,把蛋白質、遺傳基因學等相關專業都搞懂,也讓他後來與科學家溝通時能夠沒有障礙。 「我樂於幫助很多科學家夢想成真,幫助別人的夢變成真,也是我的夢想之一。」打造台灣生技島,尹衍樑扮演幕後重要推手。
尹衍樑探尋生命密碼的敲門磚1. 《達爾文大震撼》(天下文化)「最適合者」還是「最優秀者」才能生存?究竟人類是進化或退化?本書解開了達爾文學說的祕密。
2. 《蛋白質的一生》(商周)蛋白質是生物細胞的最重要組成,本書用擬人化的方式介紹蛋白質的生成、成長與死亡,精妙的譬喻,讓人了解蛋白質的重要性和運作方 式。
3. 《基因聖戰》(天下文化)科學家正發動一場追獵致病基因的聖戰,矢志搜尋出三千種遺傳疾病的基因缺陷,這場戰役,關係著你我以及下一代的未來。
4. 《DNA的語言》(天下文化)以語言結構如字母、文句、段落,來比喻DNA的運作,讓人了解分子生物科技的威力與潛力。
5. 《胚胎大勝利》(天下文化)每個人都是經由單一受精卵細胞而來,胚胎發育是生物界中一項輝煌的勝利,本書揭開了生命如何形成的謎團。
跟著尹衍樑的腳步投資生技轉投資公司 負責人 主力產品 持股人 持有股數
(比率) 2/10股價
(元) 市值
(億元)
上市櫃
(台灣) 中天生技 路孔明 治療癌症、免疫性、癒合傷口新藥 詮宇投資 3,643(1.62%) 40 1.4 泉盛生技 林衛理 抗過敏單株抗體新藥 中天生技 68,864(45.91%) 42 —合一生技 林文源 植物新藥、糖尿病傷口癒合藥 潤泰全 11,250(11.25%) 23.35 2.6 潤泰新 11,250(11.25%) 23.35 2.6 中裕新藥 黃秀男 治療愛滋新藥 匯弘投資 19,150(10%) 44 8.4 潤泰全 12,060(6.2%) 44 5.3 潤泰新 12,060(6.2%) 44 5.3
上市
(美國) Optimer 張念慈 新型抗生素 潤泰集團 未揭露 13.54* —OPKO 許照惠 癌症及傳染病新藥 潤泰集團 未揭露 5.14* —未上市 台灣浩鼎 張念慈 乳癌新藥 匯弘投資 6,000(6%) — —天福 趙宇天 臨床試驗服務(CRO) 潤泰集團 28,800(36%) — —註:*美元 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陳兆芬
|
快遞公司也來做電商了,看看順豐優選做得如何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95.html距雙十一已過去近半月,但其餘熱還未消散,相比部分快遞公司拖了近半個月還未把貨物送到望眼欲穿的網購網民手中,順豐速運又完成了一次雙十一的「快「遞。但除了送貨忙外,順豐實際上自己也在賣貨,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順豐優選這個順豐自建的電商平台雙十一的表現。
雙十一值得關注的垂直電商,躍出的黑馬順豐優選。
根據順豐優選及第三方機構數據透露,雙十一順豐優選第一週轉化率超過29%、銷售額增長2672%、訂單增長1727%、網站流量增長456%,單日銷售額超過1500萬元。比價網站易購監測數據也顯示,順豐優選訂單量增長率僅次於天貓和京東,訂單額增長率高於京東。
品類差異化,是其成為黑馬的第一個原因。
由於是物流公司衍伸出來的電商業務,順豐優選去年5月31日上線開始便受到廣泛關注。順豐優選主打品類為「吃」:定位中高端市場,專注於「進口食品」和「國內外產地直採食品」,9大品類,進口食品超過70%。雙十一大促所有品類均參與,但主打品類為生鮮、母嬰食品和酒水飲料。
反觀天貓、京東、易迅等其他雙十一主流玩家在這些品類上則顯得很弱勢,甚至為空白狀態。而有這些品類的商家在雙十一聲音太小,參與力度小一些。。
借助順豐配送優勢形成品類優勢。
順豐優選主打的「生鮮品類」對物流有極強的要求。為保證生鮮產品的品質和品相必須採用全程冷鏈物流,如果貨品品質受到影響會直接影響訂單完成率,消費者不會買賬;而酒水品類對防震包裝的高要求,由於單品價格高,破損嚴重將給商家和消費者帶來很大的損失。順豐優選通過與順豐物流緊密結合,反而能將這些問題化作優勢、形成壁壘。以前物流更好是錦上添花,但現在當價格、品類、支付、下單這些體驗在逐步趨同時,物流將成為制勝法寶。
B2C市場,京東自建倉儲和物流隊伍,投入驚人;易迅一日三送的模式;蘇寧易購線下的資源,這些都是天貓這種平台無法比肩。但由於這幾家定位在3C、家電、圖書或者百貨,並不重視生鮮食品、酒水飲料這些更「重」的市場,這給了順豐優選機會。
天貓雙十一手機專場物流直接與順豐速運合作,順豐無法到達則啟用EMS。這個選擇已經反映了中國的第三方物流格局。
阿里賣家物流80%被四通一達瓜分,順豐平時只分到10%。很簡單,順豐價格賣家們難以承受,但其服務、速度上自然也具有與價格匹配的優勢。遇到手機這種貴重物品,選擇順豐在物流體驗上自然有更好的保障。
順豐優選跨界整合,食品領域的京東
順豐在物流上已形成品牌,中高端市場的定位也逐步明確。順豐優選的定位正是中高端用戶。順豐在09年偶然賣出100多萬的五芳齋粽子,10年賣出500多萬粽子,此後陸續賣大閘蟹、月餅等時令食品。在這個過程中其快遞員也演變成「客戶代表」,即做配送員又做推銷員。到現在這個體系被搬到了順豐優選,商品主打還是吃的,只不過多了線上銷售渠道。
其實,這類舉動並非順豐首創。EMS在電商流行之前,在中秋節便開始代理名牌月餅,銷售與寄送搭配在一起。而現在去郵局大廳也可看到中國郵政開始利用門店銷售禮品、有機蔬菜。這種圍繞目標客戶跨界經營的思想是自然而然的:滿足客戶的周邊需求,而周邊可以無限延伸。儘管這讓企業沒了「專注」,但反觀業界最成功的企業例如蘋果、Google等均是跨界高手,它們擅長整合上下游資源,完成跨界服務。
京東可以從實體門店轉到線上再整合物流,現在將物流等能力通過平台化開放給第三方實質已經扮演了一些物流倉儲公司角色。而順豐反過來從物流出發,向上游供應鏈和線上渠道拓展,也不失為一條理想的路子。
儘管生鮮食品和酒水等被「品相」、配送、庫存等難題制約發展,但伴隨著冷鏈配送體系和防震防破損包裝技術的完善,人們對於線上購買生活物資的逐步習慣,順豐優選這類先行者或將成為下一個京東。五年前京東商城也是陽春白雪,但現在卻開始惠及大眾。三五年後,菜場和酒莊可能就是被顛覆的「傳統行業」。
同時,順豐優選在雙十一前期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化營銷也不乏亮點。其在
新浪微博開展的「#拍de一手美食#」微博活動吸引了4萬多網友參與,網友只需上傳自己拍到的美食照片,順豐優選擇優送出禮品,這一活動不僅宣傳了品牌,更加深了用戶互動,話題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第7位。
順豐優選作為一個標準的「富二代」,借助富一代順豐速運的物流優勢為基礎,憑藉品類優勢,同時精通新媒體下的互動營銷,改編一句網絡語來描述順豐優選那就是「富二代懂營銷,誰了攔不住」
不宜根據匯率來做判斷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mqb.html
昨天,人民幣創20年以來最大單日貶值幅度,對美元下跌了接近2%,今天繼續貶值,有的朋友遂對股市更沒信心了。“完了、完了!這股市沒戲了!”他們認為,人民幣貶值,A股遭殃,於是乎,打算徹底清空倉位,不玩了!
“你怎看?”有位朋友問我。
網上,不少專家名人也這麽說的,理由是,人民幣貶值將使外資逃離中國,造成中國的股市、房市下挫。不過,我很是納悶:
1、我國的股市、房市莫非是外國人開的?即使這次股災,蒸發掉了30萬億人民幣,股市流通市值也還有40多萬億元人民幣,股災之前,最高達到70多萬億元人民幣呢,如此巨量難道都是由外資主導的?房子也大都是鬼佬買去的?我操!
2、想當年,朱镕基總理有魄力,有膽略,於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並軌制,把官方匯率的1美元兌換5.8元人民幣,一下子腰斬,貶值到8.7元人民幣,後來維持在8.3元人民幣,十年沒變。這期間,股市雖然從837點開始,經過8個月的調整,跌至325點,但此後連年上漲,於2001年6月漲到了歷史最高點2245點,上漲了將近7年時間。這你如何解釋?
還有,如果說人民幣貶值將會導致股市下跌走熊的話,那麽升值就應該可使其上漲走牛吧?可我們看到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雖然人民幣繼續持續升值,但A股怎麽不見起色,反而跌跌不休,落得個熊冠全球的呢?這你又如何解釋?
3、以前聽說過一個經典理論:本幣幣值與本國風險資產呈正相關關系,即本幣升值,風險資產價值提高,價格上漲;反之亦然。根據這個理論,人民幣貶值,股市就要下跌,因此,這次人民幣突然大跌,許多人就想當然地認為股市和房市將要遭受重創。這個邏輯以前似乎還管用,但自從全球金融及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情況好像相反了呢。比如,我國和許多其他國家,本幣幣值與本國風險資產價值經常出現負相關的關系,A股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再來看看美國股市,金融危機之後,美元一路貶值,然而美國股市卻一路高歌猛進,牛氣十足;現在呢,美元指數已升高位,升值很大,但股市卻顯得上漲乏力,有人預言說已到或快到頂部了,還聽說索羅斯等投資大師們早已買進了看跌期權呢。這些現象實在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吧?
……
我的媽呀!不管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股市都有升有降,這叫人咋弄?反正圍著“貨幣增貶與股市漲跌”去繞,我是越繞越糊塗了,覺得這不太靠譜。得!還是正本清源,回到股市本質上來說吧。本人在前篇《閑聊“人造牛市”與救市問題》中說道:“股市是衡量及反映經濟體價值的”,而“經濟體的價值只與其產出效率有關,而與資金的來源和成本無關”。由此可知,股價與投資者的預期及風險的評估有關,而與供求關系無關,所以,不管是當前貨幣貶值而使資金成本略有增加,也不管是資金來自國外或國內,都不會根本性地左右股市走向的。即便發生外資倉惶逃離我國股市,也未必就是人民幣貶值了幾個點的緣故,而是鬼佬認為股票資產難以繼續增值或風險大於預期收益的判斷所致。
“鑒於上述道理,作為長線投資者,依據匯率變化來做判斷,顯然是不太靠譜的吧?”我說。
別整那些學術的,請試著用羅輯思維的方式來做營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9/153866.shtml
導讀 : 啥叫數字營銷?搞清楚營銷之前,先理解幾個問題,場景,為何要爭奪場景,產品是基於場景的解決方法而非產品本省,新的場景,自讓有更多品類出現。
導語:資深數字營銷人唐新軍,曾從事傳統廣告行業、數字營銷公關行業工作,後在電商領域創業。從傳統產業到互聯網的經歷,使他對傳統產業互聯網化、場景營銷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

近日,鬧客邦舉辦了“鬧客沙龍(第一期)——顛覆你對營銷的理解”活動。沙龍邀請了資深數字營銷人唐新軍、小牛在線COO余軍、《城市畫報》雜誌策劃總監黃小米、華南創業新媒體鬧客邦創始人欒春暉。沙龍以“顛覆你對營銷的理解”為主題,以“嘉賓演講+互動問答”的形式,分享互聯網新經濟生態下的營銷觀點,從場景營銷、實效營銷、事件營銷三方面深入探討。
以下是資深數字營銷人唐新軍的部分精彩觀點:
1.場景,不是互聯網發明,但是因為互聯網而複興。
2.為何互聯網要爭奪場景,因為互聯網提供的大多是虛擬服務,因虛擬所以必須要借助現實,需要一個中介連通,那就是場景。
3.產品是基於場景的解決方法,而不僅僅是產品本身。品牌是基於場景的一種態度,情懷。社群,是基於場景的粉絲的聚集。戰略的延伸,是一個場景到一個場景的延伸。
4.某個角度來說,傳統產業的機會比互聯網產業的機會多。新的場景,自然有更多的新的品類出現。
以下是資深數字營銷人唐新軍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我覺得今天這個活動,非常的開放、自由,很有互聯網的氛圍。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場景下講“場景”,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分享的主題是《場景時代,創業營銷方法論》。
先自我介紹,我一開始是傳統廣告人,在4A廣告圈里工作。之後,進入藍色光標,變成數字營銷公關人。後來,在藍色光標孵化器做了個跨境電商的項目,變成一名互聯網創業者。我不是場景的發明者,而只是感受過場景,是個關註場景的營銷人或者創業者。
其實,場景不是誰發明,只是有很多人在爭奪場景而已。場景,不是互聯網發明,但是因為互聯網而複興。我通過兩個場景案例來說明一下。
熟悉“邏輯思維”的人很清楚,羅振宇一直通過各種各樣的場景來滲入我們的生活:早上60秒語音,滲入我們的馬桶時間和等地鐵時間;每周的視頻,滲入健身時間等運動時間。今年,這次用了一個更大的場景——跨年夜演講。這個動作最大的意義在於,通過場景把品牌提升高度。或許真的如他所說的那樣,他堅持30年,真的可以寫入歷史。
接著是個小的場景,玩遊戲的朋友可能聽過“列王的紛爭”的活動。當然他們由此推廣很特別,和UBER合作,一鍵就可以打到一臺在遊戲里面的車。讓遊戲進入到生活,這就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為何互聯網要爭奪場景,因為互聯網提供的大多是虛擬服務,因虛擬所以必須要借助現實,需要一個中介連通,那就是場景。互聯網服務通過場景把虛擬照進你的現實。
大家經常談到一個名詞叫“互聯網恐慌”,害怕互聯網產業要顛覆傳統產業。其實,從傳統產業的角度,真的需要恐慌互聯網嗎。在線上,互聯網努力嘗試創造場景進入現實。其實此時,傳統產業本身就是生在現實之中。只不過,我們沒有用互聯網的思維,連接的思想來看待這些場景以及背後的價值。
我們談起加多寶的時候,很多人說是定位的成功。其實,更是“場景”的成功。首先,怕上火,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場景。我們會看到,我們吃火鍋、熬夜加班、回家過年大餐,很多很多與上火有關的場景。當人們身在這個場景中,你便會聯想到王老吉。所以,王老吉在這個場景中你占據了用戶心智,市場價值非常之大。加多寶就是從場景的角度來改造產品的好例子,傳統行業不需要互聯網恐慌。
今天的主題是營銷。我們熟知的有4P營銷理論。
營銷從什麽開始?那產品是從什麽做起開始,就是場景。產品是什麽,基於場景的解決方法,而不僅僅是產品本身。場景的連接力有多大,那麽產品的營銷力就有多大。所以,我們要用場景思維,重新看待之前所有的營銷手段、要素。產品只是一種基於營銷的解決方案,而非產品本身。
品牌是什麽?品牌是基於場景的一種態度和情懷。褚橙則是通過逆境向上的場景,他帶給我們永不言敗的精神。
推廣是什麽,是基於場景的各種話題的傳播。例如UBER,佟大為開專車,創造一個艷遇的場景,讓我們對UBER的服務有種更高更好的期待。包括杜蕾斯,通過一個偶然的場景,在北京暴雨的時候,把安全套套在鞋上。通過這樣的場景,突出產品的特性和品牌的趣味味,讓用戶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所謂推廣,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不斷強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突出產品的價值。
有時,我們會談到社群,其實就是基於場景的粉絲的聚集。小米要“為發燒而生”,一起做一款發燒級手機的時候。因為這種場景——“一起要做這個事情”,收獲了一批天使種子用戶。現在,小米已發展成知名的大企業。包括“大姨媽”,它是基於月經期的場景,提供記錄的一個工具,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的女性健康管理平臺。所以社群,是基於場景的粉絲自然自願聚集。
什麽戰略的延伸?一個場景到一個場景的延伸。我們看到河貍家,從美甲的單一服務到美容綜合服務。
所以,無論什麽產品,當我們用場景的思維、用戶思維看待,讓產品具備連接能力,產品就“變成”互聯網產品。在場景中,這種產品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所以傳統產業,不需要恐慌,反而是應該看到更多的機會。某個角度來說,傳統產業的機會比互聯網產業的機會多。新的場景,自然有更多的新的品類出現。當那個時候,一個全新的商業藍圖產生——“場景複興,萬物生長”。
所有的場景都匯聚在一起,就是場景複興,萬物生長的時代。
--本文作者唯哥 ,鬧客邦(微信:tiwwei)。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唯哥,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優酷也來做VR了!一年拓展3000萬VR用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527.html
視頻領域又多了一個VR入局者。
5月11晚,優酷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公布VR戰略,稱通過與全球制作公司、明星展開合制或版權合作,與產業鏈硬件合作夥伴聯盟,以及投入VR基金等舉措,推出優酷VR平臺,並宣布將與產業鏈合作夥伴一起一年內拓展3000萬VR全景用戶。
有意思的是,它的競爭對手愛奇藝不久前剛剛表示,未來12個月內協助國內外VR硬件廠商共同發展1000萬VR用戶,二者針鋒相對的意味十分明顯。
在優酷之前,愛奇藝、騰訊視頻陸續推出自己的VR計劃。在合一集團董事長兼CEO古永鏘看來,人類視聽體驗在經歷一個從單屏到多屏,從多屏到無屏的時代。
“屏幕離眼睛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個性化,VR內容一視角、3D、全景、互動、沈浸、參與的特點,無論之於用戶體驗還是內容生產都會產生顛覆性的影響,而這與玩轉內容思想相契合。”古永鏘說。

以內容為切口
與自身文化娛樂平臺基因一脈相承,優酷選擇從內容切入VR產業。“從我們的角度推動VR,首先還是要做好內容,包括從內容產生的應用、後面的變現以及生態投資都是優酷的核心範疇,也是最根本的東西,而硬件方面我們采取深度合作方式。”古永鏘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不難看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優酷已經推出了一系列自制合制的VR內容,例如《火星情報局》、《極限挑戰》、《國民美少女》、《康熙來了》等綜藝VR內容;尚雯婕最新MV、TFboys MV、Bigbang MV等音樂VR內容,在VR直播內容方面推出了俞敏洪的洪哥夢遊記、“挑戰不可能”的攀珠峰等。
而優酷相應的投入和合作仍在繼續,在互聯網公司紛紛借助強IP對各產品線形成價值加持的時候,優酷也計劃與獅門影業等六大好萊塢電影公司達成合作,引入《饑餓遊戲》、《分歧者》等IP的VR版。此外還將和VR內容制作公司數字王國、Reload Studio、Filmakademie等達成合作,推出動畫類短片《美猴王》、《麥兜春田花花會》、《聲納》等一系列VR劇情片。

合一集團董事長兼CEO古永鏘
據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魏明介紹,截至目前,優酷已經和國內80%的VR內容制作團隊簽約,並擁有50多家海外戰略合作夥伴,並預計年產1000條優質海外自制合制視頻。
資本是優酷推動VR布局的另一手段。在近日優酷土豆公布的首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顯示,集團將組建成立合一創投業務,據古永鏘透露合一創投業務將覆蓋對海內外VR產業的投資。優酷還將和華巖資本達成合作,共同成立優酷全球前沿科技基金,據悉該基金已經完成了多個項目的投資,專註於VR/AR技術。此外優酷、數字王國和黃曉明創立的易星傳媒三方宣布將啟動“百個VR視頻征集計劃”和“導演及相關公眾的培訓計劃”,成立基金池,孵化這里產出的優秀VR項目。
“所有的產業都在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在不斷擴展,領域內需要更多的合作投資的玩法,去加快整個生態的布局,投資這一塊是加快我們圍繞內容、文化娛樂生態去深耕的。”古永鏘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魏明
三大VR產品線
如何將海量內容與不同的VR硬件設備適配,優酷推出了優酷三大產品線覆蓋移動和PC用戶。在VR硬件方面,優酷圍繞拍攝、播放設備等與硬件廠商達成合作。
首先優酷將推出獨立的優酷VR APP,以覆蓋iOS、Android、VR一體機不同用戶群體,目前iOS版和Android版已經上線。該APP擁有VR內容滾動式推薦,支持雙眼模式可以用於業內95%的VR眼鏡,支持調動手機陀螺儀實現視角轉換,並可以在推薦瀏覽頁面實時體驗,無VR設備的用戶也可以用該APP體驗全景內容。而面對VR一體機用戶,優酷也發布了一體機定制版APP。

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李捷介紹“合計劃”
針對目前國內市場VR設備有限,對於沒有VR設備的用戶,優酷在PC端開放了全景頻道,可以實現鼠標控制視角的360度全景視頻體驗,而優酷APP端,也將支持全景視頻播放。
除此之外,優酷VR發布針對軟硬件產業鏈的開放合作計劃,包括合+(SDK/API)硬件合作計劃、VR設備視頻電商營銷模式、VR App移植合作計劃。其中,優酷和華為榮耀達成合作,計劃向用戶贈送超百萬臺VR觀看設備。
合一集團高級副總裁李捷表示:“優酷的VR合計劃長期戰略是希望打造最具規模的投資基金平臺、最優質的VR創業孵化平臺、最強大的VR應用和變現平臺以及最有效的VR硬件宣發和營銷平臺。”

與阿里聯動增強變現
在優酷土豆成為阿里的全資子公司之後,古永鏘表示與阿里的聯動,不僅僅是資本的聯動,還將從五個層面打通:即大數據、支付、電子商務、內容、渠道,這將極大提升優酷變現能力。同時還將整合優酷和阿里數娛的虛擬現實業務產品技術團隊和BD團隊,共同研發VR產品。
在大數據方面,古永鏘表示此前已和阿里做過一些圍繞廣告商定向的大數據投放,但數據並未完全打通,觀看視頻內容的用戶有過怎樣的互動、購買過哪些產品、支付手段是什麽優酷並不清楚,而阿里的購物、支付、配送數據恰好覆蓋了這些內容。

在他看來數據的打通將激發三大潛力。首先內容層面,通過用戶購買數據,優酷在制作內容和合作方面可以做更為定向的內容開放。其次千人千面的產品形態出現,根據用戶的瀏覽行為、購物行為提供不同的個性化內容。其三,在營銷層面,可以更開放、更大規模的為廣告商提供服務,例如所有的自頻道都可以開店,無需跳轉可以直接產生購買行為,從交易的角度而言轉化率提高,也比間接的廣告更有吸引力。
在支付手段方面,古永鏘透露下一步將和淘系合作,打通跟淘寶之間的會員體系。而內容上雙方將從不同的定位和方向共同開發IP,甚至實現共享。在古永鏘看來屏幕即渠道,內容即店鋪,所有這些屏幕與支付、電商手段可以完全融合,這在未來是必定的,所有內容都是可點、可買、可消費、可體驗、可贈送的,這是必定會產生的。
而之於VR內容變現方式,古永鏘堅信用戶體驗變現是首要考慮。“視頻內容制作的門檻設在那兒了,VR內容的耕耘能夠帶來差異化的體驗,才會有用戶願意買單。”其次才是植入廣告、流量變現模式的考慮。
從Facebook、谷歌到BAT,互聯網巨頭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搶食VR這個還遠未成型的大蛋糕。在HTC、Facebook、索尼迅速布局硬件之余,國內互聯網巨頭也暗戰VR生態圈,開始VR生態突圍之路。
特朗普與羅姆尼90分鐘密談:來做我的國務卿吧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特已經近兩周,一方面,為新政府關鍵職位物色人選是工作重點,另一方面,彌合大選帶來的黨內分歧也是關鍵要務。
在宣布了中情局局長、司法部長等崗位人選後,當地時間19日,特朗普又在新澤西州的貝德明斯特高爾夫球場俱樂部(Trump National Golf Club)會見了一系列他看中的人選。令媒體聚焦的是,其中竟有共和黨內“死對頭”、馬薩諸塞州前州長米特·羅姆尼。

當羅姆尼走出俱樂部時,守候在外的媒體一片嘩然。在競選期間,作為共和黨黨內的重量級人物、黨內建制派的一員,羅姆尼一直“看不慣”特朗普的行事作風,更別提後者在競選期間時不時被曝光的激進言論。在大選期間,羅姆尼也沒少對特朗普的言行提出嚴厲批評,甚至帶頭表示,要另覓他人代替特朗普的候選人地位。
因此,特朗普與羅姆尼之間近90分鐘的會面令人浮想聯翩。特朗普此舉是在邀請羅姆尼入閣嗎?還是他希望借此會面向共和黨內大佬釋放善意,以彌合此前的競選所帶來的分歧?
大選期間,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目睹了不少“眾叛親離”的事件:共和黨內有人力挺自己,也有人憤然離去,還有人呼籲他退選。
“國務卿”羅姆尼?
此前,有媒體曝出,特朗普此次與羅姆尼會面其實是想邀請他出任新政府的國務卿一職。目前該職位人選依舊空缺。當然,特朗普在與羅姆尼會面前,還與紐約市前市長朱利安尼等潛在人選也見了面。
會面結束後,雙方一起走出了俱樂部,並在媒體的簇擁下短暫停留。
“會談進行得很順利,”特朗普說道。但羅姆尼拒絕就是否會在特朗普新政府中出任要職做出評價,只是簡單地表示:“在當前美國面對多元威脅時,我們的會面‘意義深遠’。我們就一些共同關心的話題交換了意見。”羅姆尼還感謝特朗普的邀請,並對他領導下的新政府寄予厚望。
雖然兩人最終在媒體的閃光燈下握手言笑,結束了這場有點出乎意料的會面,但基於羅姆尼在自由貿易、對俄羅斯問題的立場上與特朗普存在較大分歧,再加上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很難想象羅姆尼會站在特朗普一邊,特朗普能夠不計前嫌同樣出人意料,難怪羅姆尼的一些資深顧問也對兩人的會面表示驚訝。“一個以商業為重,一個專註於外交政策,他們怎麽可能走到一起?”有美媒如此評價道。
當然,也有不少戰略分析師依舊在觀望。在他們看來,如果羅姆尼接受特朗普的邀請出任國務卿,毫無疑問幾乎再現了奧巴馬總統第一任期內不計前嫌地邀請黨內競爭對手希拉里出任國務卿的一幕。
釋放與黨內“和解”信號
如果說羅姆尼出任特朗普政府國務卿的可能性不大,那麽黨內建制派大佬與特朗普會面,多少也讓人看到了特朗普團隊對不同政見的包容。
特朗普過渡團隊新聞發言人表示,“我想此次會面最能夠說明的一點是,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當選總統希望能夠聘任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來領導這個國家前進。”
當然,除了看重羅姆尼在外交政策領域的豐富經驗,他在共和黨黨內的地位對於特朗普贏得黨內的支持是一大加分項。作為資深共和黨黨員,羅姆尼除了曾經擔任過馬塞諸塞州州長等諸多職位外,還在2012年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了總統大選。
無論羅姆尼是否接受國務卿一職,又或者會以何種身份出現在特朗普身邊,至少他與特朗普的這次會面讓共和黨內建制派吃了定心丸。在他們看來,這是特朗普的一個讓步,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傳統或者保守的外交政策更符合共和黨內的主流意見。
雖然11月8日的大選結果顯示,國會參眾兩院依舊將掌握在共和黨手中,但鑒於特朗普競選期間沒少得罪共和黨內同僚,不排除今後會出現共和黨籍總統的政策在國會中過不了共和黨自己人這一關的尷尬局面。因此,除了與羅姆尼的會面,特朗普彌合黨內分歧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
一個最顯著的信號是,特朗普日前力邀共和黨領袖之一、全國委員會主席的普萊巴斯(Reince Priebus)出任幕僚長。除了在大選期間力挺特朗普外,普萊巴斯與黨內眾多議員私交甚好,能為特朗普與共和黨領導層搭起“橋梁”,尤其是與其多年盟友,國會多數派領袖、共和黨人瑞安(Paul Ryan)建立起融洽關系,他曾在大選期間,拒絕給予特朗普支持。
當然,對於特朗普而言,彌合黨內分歧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特朗普要想順利展開之後的總統任期,必須繼續和幾位共和黨大佬或要員進行善意接觸,包括南卡萊羅納州聯邦參議員林塞•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John McCain)、緬因州參議員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內布拉斯加州聯邦參議員本·薩瑟(Ben Sasse)、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傑夫•弗雷克(Jeff Flake)。而這些共和黨議員,在大選期間都明確並沒有把票投給特朗普。
美圖也來做電商了 能否突破盈利紅線?

籌備超過半年,美圖的電商業務美鋪終於出來了。
作為美圖公司押註的重要業務,電商平臺被寄予厚望。在去年年底香港的上市記者會上,面對記者對未來盈利質疑時,蔡文勝曾表示,2017年電商業務將為美圖帶來新的營收增長。
目前,以手機為主的硬件業務仍然占據美圖90%以上的份額,而從最新披露的財報主要業績看來,互聯網營收收入雖有上升但占比仍然不大。
以KOL(意見領袖)人氣帶動產品銷售的美鋪平臺和定制化產品兩大業務為主的電商路徑是否能夠帶動美圖業績走向明朗化?美圖有否可能按照蔡文勝預期在今年底達到收支平衡?
尋找第二增長點
盡管經調整的虧損凈額同比收窄23.9%,美圖2016全年仍有5.4億元虧損,面臨2017年底扭虧的願望,時間有些緊迫。
一直以來,手機業務是美圖營收大頭。2016年全年手機業務營收為14.739億元,手機銷量達到了近75萬。目前美圖手機售價介於2000-4000元之間,根據業績公告顯示,美圖手機毛利率在20.1%。
根據美圖年報顯示,2016年,平均每月每個活躍用戶的收益為人民幣0.292元,較2015年的人民幣0.166元同比增長75.9%。
單位用戶收益偏小的原因主要由於平臺用戶基數大以及支撐起90%營收來源的手機出貨量並不大。
作為互聯網公司,手機業務占比加重了美圖的業務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外界對於其盈利模式的質疑。美圖迫切希望互聯網業務能夠帶來現金流。
活躍用戶數是美圖互聯網業務變現最重要的依托,而平臺上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具有相當的購買能力。
目前,美圖旗下電商業務包括美圖定制、美鋪電商平臺兩塊業務。去年開始,美圖開始定制業務的營運,在財報中,美圖方面稱這項業務試行效果“令人鼓舞”,並將在今年“推出更多樣化的選擇”。
而電商的另一項業務——美鋪電商平臺也在3月最後一周上線。利用微信微博大號、時尚達人等KOL的影響力,美圖建立起全新的B2C2C模式。整個美鋪平臺由時尚KOL買手店鋪組成,在平臺上註冊買手能夠選擇與美鋪合作的品牌貨品進入到自己店鋪,通過實際銷售這些品牌獲得利潤分成。
“市面上很多主打保證正品的電商平臺,都是標準化的電商構架;而很多主打內容的購物社區,又不提供購買,或者貨品不是官方正品,用戶還要跑去其他平臺進行購物。”美圖公司電子商務高級副總裁張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將購物社區與電商結合的底氣來自於美圖互聯網產品矩陣提供的龐大用戶數量。 今年1月,美圖平臺產品的月活用戶數量達到5. 2億。“對於垂直品類電商來說主要成本來自於用戶獲取能力,這是單個用戶的成本,也就是說,當用戶穩定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對於平臺而言確實是很大的優勢。”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事實上,美圖已經開始從旗下的互聯網產品中通過實際的應用場景把用戶自然轉化到電商業務上。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用戶可以通過美拍、美圖秀秀等軟件進入美圖定制頁面定制T恤、手機殼等快消品。“我們希望圍繞整個美圖所有的產品做一個營銷生態。在所有的產品里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進行植入,比如美妝相機可能是試妝活動,美顏相機可能是新品專屬大頭貼,美圖秀秀可能是定制的貼紙……所有的導流都會指向美鋪這個平臺。我們內部平臺會全部打通。”張君對記者說道。
KOL有多少變現想象?
近幾年,電商這塊大蛋糕的增速明顯放緩,而阿里、京東等大電商平臺瓜分了大部分的蛋糕。在這種情況下,電商領域的機會更傾向於專業化市場。
在深度挖掘奢侈品牌價值上,KOL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根據勝三投資數據分析公司Bomoda通過分析 400 萬個微信賬戶(不含虛假賬戶)和6萬個微博賬戶的發現,很多品牌都沒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他們的 KOL,因此獲得的投資回報率也較低,而那些實施了最高效 KOL 戰略的品牌則在競爭中獲得了重要優勢。
KOL既帶來流量同時也帶來了大品牌入駐平臺。
據了解,美鋪通過銷售品牌商品,平臺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提成,為吸引KOL入駐,目前這部分提成全部讓利給完成銷售的KOL,而未來這部分收入可能由平臺與KOL共同分成。目前,美鋪自營商品占比達到10%以上,張君告訴記者,在未來品牌入駐更多的情況下,自營商品可能會縮減到10%。
“我們會圍繞美圖體系的用戶選品,20%是比較高的奢侈品,還有10%到20%可能是輕奢類的或者是設計師品牌。更多是國外的一些小眾品牌是大家可以買得起的,就像一個商場一樣,一樓是大牌,二樓、三樓是小眾、相對平民的品牌,這是很常規的商業模式。”張君對記者說道。
但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雖然電商平臺業務能在將來為美圖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但是要在年內實現扭虧的目標,還需要硬件業務的持續發力。
“目前,互聯網公司絕大部分盈利的是像騰訊、阿里這類平臺型企業,美圖現在在擴張業務範圍,通過賣虛擬產品、電商業務向平臺公司轉化,但這個需要消費者逐步接納。相比之下,通過硬件扭虧更快。而對於硬件業務來說,最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快速建立一個堅強供應鏈,把產品做出來,如果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手機應該可以放量到200萬臺。”孫燕飈對記者說道。
朱明躍:你來做一個100億的平臺試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3/163580.shtml
朱明躍:你來做一個100億的平臺試試?
“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口述 | 朱明躍
導讀
許多創業者都有一個“平臺夢”,也有創業者希望轉型為平臺型公司,但你知道做好一個平臺都該考慮什麽問題麽?
近日,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商業模式”模塊,分享了他做平臺11年來的4點思考與心得:
➀ 公司和平臺,到底有什麽區別?
➁ 平臺能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在哪里?
➂ 如何運營一個平臺?
➃ 平臺的商業模式如何進化?
註: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分享2小時,共28912字,學霸君僅精選4719字與讀者分享。
至今為止,豬八戒網已走過11年的光陰。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作為一個平臺創業者我的4點思考與心得:

第一點思考:公司VS平臺,有何區別?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4年前,在北京某咖啡廳,我遇到一位設計界大咖,他一上來就毫不客氣地指責說,你們豬八戒網把設計師的價值貶低了,把設計行業攪混了。
看到他咄咄逼人的樣子,我問了他兩個問題:
1.作為中國最大的設計公司,你到底服務了多少客戶?他自豪地說,一年服務100家。我說,中國有8900萬家市場主體,每天以5萬家的速度遞增,你服務100家,那剩下的8000多萬家需要轉型升級,需要專業的品牌營銷服務,指望誰?它們可以指望豬八戒網;
2.你到底養活了多少設計師?他說700個。我說,中國有幾千萬設計從業者,上億設計愛好者。他們無法邁入你們的門檻,但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服務世界,成就個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就業和創業。
他一聽有道理,語氣立刻緩和了。我們一個是做公司的,一個是做平臺的,本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沒必要互視為競爭對手。


圖:朱明躍在黑馬成長營課堂
比如,豬八戒網這個平臺,目前聚集了超千萬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和機構,幾百萬家公司可以通過它購買服務,這是一個公司窮盡一生也不可能做到的。為什麽許多人創業一定要做平臺而非公司?因為用公司的方式永遠無法做出這樣的成績單。
再舉個例子,滴滴。那麽多出租辦、交警、稽查都解決不了的市民交通出行問題,滴滴這樣的平臺基本上把人們過去出行的痛點完美解決了,這就是平臺的價值。
總結來看,公司與平臺最大的區別是:公司的組織形式,只能用最高的性價比服務於最核心的那部分人群,超過一定的規模,其財務模型、商業模型就會崩潰;而一個平臺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大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就是平臺之美。
第二點思考:平臺力來自哪里?
平臺這麽美,它的力量源泉究竟來自哪里?我認為主要有3方面:
1.平臺力的第一個關鍵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人和組織的關系被重新定義。
公司是公司與員工的組織關系,公司要負擔所有成本,還要減掉自己的利潤,所以每次交易後,員工能拿到10%就很不錯了;但平臺則是平臺和創業者的組織關系,個人變成了平臺上的創業者,每筆交易平臺上的創業者都能拿走90%,甚至免傭後能拿到每筆交易的100%。這樣的利益分配規則,使得人與組織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
有政府領導曾問我,你們平臺上有上千萬商家,他們又不是你公司的員工,怎麽管理才不會引起社會問題和平臺問題?其實,我從未想過他們是我的員工,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創業者,何須像對待員工一樣對他們指手畫腳?他們不需要被管理,只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平臺、雇主有良好的互動即可。
2.平臺力的第二個關鍵是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
舉個例子,一個淘品牌創始人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讓我振聾發聵。他說,許多淘品牌一直想離開淘寶,或自建B2C商城,或線下開店,或百度引流,結果折騰5、6年後發現,出逃會花費80%的成本,而淘寶以外帶來的訂單占公司總訂單量不足10%。
這是因為離開淘寶平臺,就等於要去沙漠上再造一座平臺,自己引流,自建物流體系,成本何其高!所以這個淘品牌負責人後來終於明白,如果沒有淘寶平臺上的基礎設施,即便他每天有十萬甚至百萬訂單,公司最終都會垮掉。
所以,經營一個平臺就像經營一座城市,一個社會。平臺規模的大小,不取決於有多少錢和有多少人才,而取決於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而時間是平臺基礎設施能力最大的壁壘。
有人說平臺和中介沒什麽區別,過去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在平臺上,買家和賣家都不是我,我只是把他們撮合匹配在一起,這不是中介嗎?後來我想明白了,平臺不是中介,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中介是一單一單的買賣,無法沈澱任何基礎設施能力;而平臺則利用IT、互聯網、大數據等沈澱下來了基礎設施能力,這是誰也偷不走、抄不來的,它需要時間沈澱,這也是實現平臺之美的核心力量。
3.平臺力的第三個關鍵是數據。一個平臺在做交易、做買賣、做連接、做匹配的背後,無一不在沈澱用戶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當形成數據海洋之後,平臺就可以推出很多延伸服務,來獲取平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
仍以豬八戒網為例,我們可能比企業主自己還更早地知道它什麽時候要註冊商標,什麽時候要登記版權,什麽時候該報稅,什麽時候該做資產負債表,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預測、判斷,我們可以做一系列延伸服務,這就是平臺上數據的力量。
第三點思考:如何運營平臺?
很多傳統產業的人覺得平臺創業者是攪局者。一旦平臺創業者遇到挫折、困難,他就說:看,不怎麽樣吧?一個互聯網平臺,能顛覆什麽東西?
我認為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因為無論平臺還是互聯網本質上並未創造或顛覆什麽。但是,平臺運營的本質就是建立連接,並把連接效率提升到極致。
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北京一家創業公司要做一套VI、註冊商標,該怎麽辦?要麽找朋友欠人情債,要麽找外包,要麽招員工,成本都很高。有了豬八戒網這樣的平臺後,它就可以雇傭一個遠在重慶甚至新疆的設計師完成這個工作;
再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一個新疆的設計師工作,要麽到單位上班,要麽他服務的客戶只能受制於物理生活半徑。有了豬八戒網後,他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來自全世界的客戶,這便是平臺讓連接和匹配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平臺不可能將所有人連接起來,必須做出選擇,所以究竟該連接誰?我想引入一個“連接強度”的概念,不同的連接方式,決定了平臺的革命性、顛覆性有多強。而且,連接強度不同,利益分配規則也完全不同。
1)如果連接強度為0,直接把裝修公司連接起來,平臺最多盈利20%,80%被裝修公司拿走。消費者得到的好處很低,裝修公司對平臺依賴度也比較低;
2)如果連接強度為1,利益分配可能是平臺降價20%,價格比傳統裝修公司低,選擇更多,用戶體驗更好,以吸引客戶和業主。然後,平臺通過會員費、廣告費、傭金等延伸服務拿到20%,項目經理拿到60%。如此一來,項目經理就從過去裝修公司中的被剝削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
3)如果連接強度為2,直接連接匠人,或許原來由裝修公司和項目經理吃掉的那部分收益都能省下來,匠人可獲得更多收益。這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至今為止,我還未看到一個能成功把業主和匠人連接起來的平臺。我想,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連接強度越高,越需要改變行業的利益分配及社會潛規則,但與行業為敵很難;其次,連接強度越高,對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要求越高,而基礎設施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建立起來的。
所以,平臺連接強度並非越高越好,也並非越顛覆越好。平臺創業者不要動不動就輕言顛覆世界,也不要動不動就以野蠻人的形象敲傳統產業的門,應該中庸一些,這樣才可能有真正長遠的未來。

那麽,最終該如何確定平臺的連接系數?我總結了一個公式:平臺連接系數=平臺基礎設施能力 X 平臺創業者的情懷變量。這個公式有兩個核心因子:
第一,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到底有多強,是否準備好為1000人的工程師隊伍、產品經理來構建一個龐大的平臺基礎設施?
第二,情懷是平臺創業非常重要的變量,決定了選擇到底連接誰,連接強度到底如何改變、優化、升級。
另外,平臺連接系數需特別註意:所有連接一定是從需求方出發,需求驅動是平臺驅動的重要法寶。因為只要進行雙邊匹配,都會遇到“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學霸君註:先有需求方還是先有供給方)的博弈難題,而此博弈過程一定是需求驅動的。
平臺創業者常想,我有資源、錢、人脈、行業經驗,於是建一個平臺把供應商都趕到這個平臺上。結果發現,平臺上一個買家都沒有。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真正解決買家的痛點,它就會不斷推動平臺的成長。所以,一個平臺的成長永遠是在“蛋與雞”的博弈過程中不斷螺旋式前進。
另外,所有平臺創業者都是從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切入,因為只有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的買家和賣家才有痛點。如果馬雲一上來就說要把王府井百貨的商家全挪到淘寶平臺上來,可能嗎?結果一定是死掉。當然,任何人都不要低估平臺創業者,因為他們都有一顆進入主流市場的雄心。
總結起來,平臺運營大道至簡,無非三部曲:
1.盡可能壟斷買家的流量;
2.豐富服務能力、平臺能力,提升整個平臺的連接效率。
3.一個平臺無非三種用戶:賣家、買家和員工。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員工一樣進行強管控。否則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腐敗。
而這三部曲最終也要回答3個核心問題:
買家是否滿意;
賣家是否能養活自己;
員工是否有成就感。
第四點思考:平臺怎麽賺錢?
歸根到底,創業能賺錢才是王道。所以最後,我再講講平臺到底怎麽賺錢。
其實,檢驗一個平臺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的商業模式到底是直接靠賣產品、服務賺錢,還是透過用戶在用戶身上賺錢。
十年前,有兩個競爭對手融資比我們多,辦公室比我們高大上,但最後死掉了,為什麽?因為它們做平臺掙紮了3年後發現,好不容易每天有10~20萬交易額,結果80%~90%都被商家拿走了,平臺只能賺10%~20%。
面對著慘淡的現實,它們做出了一個 “聰明”但不智慧的決定:自建一個設計公司和一個編程建站公司,賺錢的買賣都由自己公司幹,剩下的邊角余料給平臺上的用戶幹。5個月之後,用戶發現賺錢的總是這兩家公司,於是揚長而去不跟它玩了。
所以說,平臺是 “先成就別人,再成就自己”,先讓用戶賺第一桶金,再賺最後一桶金,這就是構建平臺商業模式時,必須要遵循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過去7年,豬八戒網的收入比平臺上排名前3的公司少,直到第8年收入才過億,而我們也經歷了3個階段:
商業模式1.0階段:賺信息不對稱的錢,希望把交易規模做大,平臺在中間收“過路費”。但互聯網時代,想賺信息不對稱的錢越來越難,因為用戶是白眼狼,他們通過平臺“相識、戀愛”,不亦樂乎,但真正“結婚、生子”時,他們就跳單了。這1.0階段,平臺在商業模式上面臨的最大問題;
商業模式2.0階段:互聯網是個沒有圍墻的世界,你越想圍追堵截,把用戶圈養在平臺上,用戶越是翻院墻翻得起勁。所以2014年後,我們決定向互聯網用戶投降,開始免費。
於是平臺進入2.0階段,交易免費,靠數據、延伸服務獲取收入。當然,前提是平臺能夠積累到足夠大的數據量,否則延伸服務無法做好。
商業模式3.0階段:平臺不斷在延伸、進化,就會慢慢成為一個多邊的生態模式。豬八戒網圍繞著用戶不斷演進,後來甚至從線上虛擬平臺進化到線下的社區空間。當一個平臺進化到普通人基本看不到如何賺錢時,它的商業模式就成熟了。
所以,平臺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平臺進化一定要遵循三重價值:
1.實現商業價值是生存的根本;
2.成就員工價值是必經之路;
3.貢獻社會價值是終極追求和目標。
這就是豬八戒網做平臺時一個完整的取經之路。長達8年的時間,騰雲7次推倒重來;但2014年拐點出現後,平臺每年比上一年增長3~5倍。
內因是什麽?
1.堅持。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2.平臺本身的規律。一個平臺沈澱了7~8年,從量變到質變,實現了飛躍。
外因是什麽?
1.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業創新大潮下,每天新增50000家市場主體,這些市場主體需要品牌設計、建站、營銷推廣、開發微信公眾號,這是剛性需求;
2.互聯網+。2014年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空前高漲,傳統產業的人都怕掉隊,都想趕上互聯網時代的車,整個外部環境完全改觀。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本文系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授權i黑馬發布,口述朱明躍。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ID:iheima)]
朱明躍
平臺運營
贊(...)
分享到:
朱明躍:你來做一個100億的平臺試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3/163580.shtml
朱明躍:你來做一個100億的平臺試試?
“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口述 | 朱明躍
導讀
許多創業者都有一個“平臺夢”,也有創業者希望轉型為平臺型公司,但你知道做好一個平臺都該考慮什麽問題麽?
近日,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商業模式”模塊,分享了他做平臺11年來的4點思考與心得:
➀ 公司和平臺,到底有什麽區別?
➁ 平臺能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在哪里?
➂ 如何運營一個平臺?
➃ 平臺的商業模式如何進化?
註: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分享2小時,共28912字,學霸君僅精選4719字與讀者分享。
至今為止,豬八戒網已走過11年的光陰。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作為一個平臺創業者我的4點思考與心得:

第一點思考:公司VS平臺,有何區別?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4年前,在北京某咖啡廳,我遇到一位設計界大咖,他一上來就毫不客氣地指責說,你們豬八戒網把設計師的價值貶低了,把設計行業攪混了。
看到他咄咄逼人的樣子,我問了他兩個問題:
1.作為中國最大的設計公司,你到底服務了多少客戶?他自豪地說,一年服務100家。我說,中國有8900萬家市場主體,每天以5萬家的速度遞增,你服務100家,那剩下的8000多萬家需要轉型升級,需要專業的品牌營銷服務,指望誰?它們可以指望豬八戒網;
2.你到底養活了多少設計師?他說700個。我說,中國有幾千萬設計從業者,上億設計愛好者。他們無法邁入你們的門檻,但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服務世界,成就個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就業和創業。
他一聽有道理,語氣立刻緩和了。我們一個是做公司的,一個是做平臺的,本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沒必要互視為競爭對手。


圖:朱明躍在黑馬成長營課堂
比如,豬八戒網這個平臺,目前聚集了超千萬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和機構,幾百萬家公司可以通過它購買服務,這是一個公司窮盡一生也不可能做到的。為什麽許多人創業一定要做平臺而非公司?因為用公司的方式永遠無法做出這樣的成績單。
再舉個例子,滴滴。那麽多出租辦、交警、稽查都解決不了的市民交通出行問題,滴滴這樣的平臺基本上把人們過去出行的痛點完美解決了,這就是平臺的價值。
總結來看,公司與平臺最大的區別是:公司的組織形式,只能用最高的性價比服務於最核心的那部分人群,超過一定的規模,其財務模型、商業模型就會崩潰;而一個平臺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大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就是平臺之美。
第二點思考:平臺力來自哪里?
平臺這麽美,它的力量源泉究竟來自哪里?我認為主要有3方面:
1.平臺力的第一個關鍵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人和組織的關系被重新定義。
公司是公司與員工的組織關系,公司要負擔所有成本,還要減掉自己的利潤,所以每次交易後,員工能拿到10%就很不錯了;但平臺則是平臺和創業者的組織關系,個人變成了平臺上的創業者,每筆交易平臺上的創業者都能拿走90%,甚至免傭後能拿到每筆交易的100%。這樣的利益分配規則,使得人與組織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
有政府領導曾問我,你們平臺上有上千萬商家,他們又不是你公司的員工,怎麽管理才不會引起社會問題和平臺問題?其實,我從未想過他們是我的員工,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創業者,何須像對待員工一樣對他們指手畫腳?他們不需要被管理,只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平臺、雇主有良好的互動即可。
2.平臺力的第二個關鍵是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
舉個例子,一個淘品牌創始人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讓我振聾發聵。他說,許多淘品牌一直想離開淘寶,或自建B2C商城,或線下開店,或百度引流,結果折騰5、6年後發現,出逃會花費80%的成本,而淘寶以外帶來的訂單占公司總訂單量不足10%。
這是因為離開淘寶平臺,就等於要去沙漠上再造一座平臺,自己引流,自建物流體系,成本何其高!所以這個淘品牌負責人後來終於明白,如果沒有淘寶平臺上的基礎設施,即便他每天有十萬甚至百萬訂單,公司最終都會垮掉。
所以,經營一個平臺就像經營一座城市,一個社會。平臺規模的大小,不取決於有多少錢和有多少人才,而取決於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而時間是平臺基礎設施能力最大的壁壘。
有人說平臺和中介沒什麽區別,過去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在平臺上,買家和賣家都不是我,我只是把他們撮合匹配在一起,這不是中介嗎?後來我想明白了,平臺不是中介,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中介是一單一單的買賣,無法沈澱任何基礎設施能力;而平臺則利用IT、互聯網、大數據等沈澱下來了基礎設施能力,這是誰也偷不走、抄不來的,它需要時間沈澱,這也是實現平臺之美的核心力量。
3.平臺力的第三個關鍵是數據。一個平臺在做交易、做買賣、做連接、做匹配的背後,無一不在沈澱用戶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當形成數據海洋之後,平臺就可以推出很多延伸服務,來獲取平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
仍以豬八戒網為例,我們可能比企業主自己還更早地知道它什麽時候要註冊商標,什麽時候要登記版權,什麽時候該報稅,什麽時候該做資產負債表,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預測、判斷,我們可以做一系列延伸服務,這就是平臺上數據的力量。
第三點思考:如何運營平臺?
很多傳統產業的人覺得平臺創業者是攪局者。一旦平臺創業者遇到挫折、困難,他就說:看,不怎麽樣吧?一個互聯網平臺,能顛覆什麽東西?
我認為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因為無論平臺還是互聯網本質上並未創造或顛覆什麽。但是,平臺運營的本質就是建立連接,並把連接效率提升到極致。
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北京一家創業公司要做一套VI、註冊商標,該怎麽辦?要麽找朋友欠人情債,要麽找外包,要麽招員工,成本都很高。有了豬八戒網這樣的平臺後,它就可以雇傭一個遠在重慶甚至新疆的設計師完成這個工作;
再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一個新疆的設計師工作,要麽到單位上班,要麽他服務的客戶只能受制於物理生活半徑。有了豬八戒網後,他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來自全世界的客戶,這便是平臺讓連接和匹配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平臺不可能將所有人連接起來,必須做出選擇,所以究竟該連接誰?我想引入一個“連接強度”的概念,不同的連接方式,決定了平臺的革命性、顛覆性有多強。而且,連接強度不同,利益分配規則也完全不同。
1)如果連接強度為0,直接把裝修公司連接起來,平臺最多盈利20%,80%被裝修公司拿走。消費者得到的好處很低,裝修公司對平臺依賴度也比較低;
2)如果連接強度為1,利益分配可能是平臺降價20%,價格比傳統裝修公司低,選擇更多,用戶體驗更好,以吸引客戶和業主。然後,平臺通過會員費、廣告費、傭金等延伸服務拿到20%,項目經理拿到60%。如此一來,項目經理就從過去裝修公司中的被剝削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
3)如果連接強度為2,直接連接匠人,或許原來由裝修公司和項目經理吃掉的那部分收益都能省下來,匠人可獲得更多收益。這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至今為止,我還未看到一個能成功把業主和匠人連接起來的平臺。我想,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連接強度越高,越需要改變行業的利益分配及社會潛規則,但與行業為敵很難;其次,連接強度越高,對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要求越高,而基礎設施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建立起來的。
所以,平臺連接強度並非越高越好,也並非越顛覆越好。平臺創業者不要動不動就輕言顛覆世界,也不要動不動就以野蠻人的形象敲傳統產業的門,應該中庸一些,這樣才可能有真正長遠的未來。

那麽,最終該如何確定平臺的連接系數?我總結了一個公式:平臺連接系數=平臺基礎設施能力 X 平臺創業者的情懷變量。這個公式有兩個核心因子:
第一,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到底有多強,是否準備好為1000人的工程師隊伍、產品經理來構建一個龐大的平臺基礎設施?
第二,情懷是平臺創業非常重要的變量,決定了選擇到底連接誰,連接強度到底如何改變、優化、升級。
另外,平臺連接系數需特別註意:所有連接一定是從需求方出發,需求驅動是平臺驅動的重要法寶。因為只要進行雙邊匹配,都會遇到“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學霸君註:先有需求方還是先有供給方)的博弈難題,而此博弈過程一定是需求驅動的。
平臺創業者常想,我有資源、錢、人脈、行業經驗,於是建一個平臺把供應商都趕到這個平臺上。結果發現,平臺上一個買家都沒有。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真正解決買家的痛點,它就會不斷推動平臺的成長。所以,一個平臺的成長永遠是在“蛋與雞”的博弈過程中不斷螺旋式前進。
另外,所有平臺創業者都是從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切入,因為只有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的買家和賣家才有痛點。如果馬雲一上來就說要把王府井百貨的商家全挪到淘寶平臺上來,可能嗎?結果一定是死掉。當然,任何人都不要低估平臺創業者,因為他們都有一顆進入主流市場的雄心。
總結起來,平臺運營大道至簡,無非三部曲:
1.盡可能壟斷買家的流量;
2.豐富服務能力、平臺能力,提升整個平臺的連接效率。
3.一個平臺無非三種用戶:賣家、買家和員工。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員工一樣進行強管控。否則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腐敗。
而這三部曲最終也要回答3個核心問題:
買家是否滿意;
賣家是否能養活自己;
員工是否有成就感。
第四點思考:平臺怎麽賺錢?
歸根到底,創業能賺錢才是王道。所以最後,我再講講平臺到底怎麽賺錢。
其實,檢驗一個平臺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的商業模式到底是直接靠賣產品、服務賺錢,還是透過用戶在用戶身上賺錢。
十年前,有兩個競爭對手融資比我們多,辦公室比我們高大上,但最後死掉了,為什麽?因為它們做平臺掙紮了3年後發現,好不容易每天有10~20萬交易額,結果80%~90%都被商家拿走了,平臺只能賺10%~20%。
面對著慘淡的現實,它們做出了一個 “聰明”但不智慧的決定:自建一個設計公司和一個編程建站公司,賺錢的買賣都由自己公司幹,剩下的邊角余料給平臺上的用戶幹。5個月之後,用戶發現賺錢的總是這兩家公司,於是揚長而去不跟它玩了。
所以說,平臺是 “先成就別人,再成就自己”,先讓用戶賺第一桶金,再賺最後一桶金,這就是構建平臺商業模式時,必須要遵循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過去7年,豬八戒網的收入比平臺上排名前3的公司少,直到第8年收入才過億,而我們也經歷了3個階段:
商業模式1.0階段:賺信息不對稱的錢,希望把交易規模做大,平臺在中間收“過路費”。但互聯網時代,想賺信息不對稱的錢越來越難,因為用戶是白眼狼,他們通過平臺“相識、戀愛”,不亦樂乎,但真正“結婚、生子”時,他們就跳單了。這1.0階段,平臺在商業模式上面臨的最大問題;
商業模式2.0階段:互聯網是個沒有圍墻的世界,你越想圍追堵截,把用戶圈養在平臺上,用戶越是翻院墻翻得起勁。所以2014年後,我們決定向互聯網用戶投降,開始免費。
於是平臺進入2.0階段,交易免費,靠數據、延伸服務獲取收入。當然,前提是平臺能夠積累到足夠大的數據量,否則延伸服務無法做好。
商業模式3.0階段:平臺不斷在延伸、進化,就會慢慢成為一個多邊的生態模式。豬八戒網圍繞著用戶不斷演進,後來甚至從線上虛擬平臺進化到線下的社區空間。當一個平臺進化到普通人基本看不到如何賺錢時,它的商業模式就成熟了。
所以,平臺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平臺進化一定要遵循三重價值:
1.實現商業價值是生存的根本;
2.成就員工價值是必經之路;
3.貢獻社會價值是終極追求和目標。
這就是豬八戒網做平臺時一個完整的取經之路。長達8年的時間,騰雲7次推倒重來;但2014年拐點出現後,平臺每年比上一年增長3~5倍。
內因是什麽?
1.堅持。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2.平臺本身的規律。一個平臺沈澱了7~8年,從量變到質變,實現了飛躍。
外因是什麽?
1.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業創新大潮下,每天新增50000家市場主體,這些市場主體需要品牌設計、建站、營銷推廣、開發微信公眾號,這是剛性需求;
2.互聯網+。2014年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空前高漲,傳統產業的人都怕掉隊,都想趕上互聯網時代的車,整個外部環境完全改觀。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本文系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授權i黑馬發布,口述朱明躍。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ID:iheima)]
朱明躍
平臺運營
贊(...)
分享到:
蔡東豪:「若交給別人來做是很難的。」
1 :
GS(14)@2012-08-22 16:52:18你分身乏術,我一心一意,誰人也知誰會做得好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8%E9%9B%A3%E7%9A%84
「若交給別人來做是很難的。」
李小加
李小加談港交所(388)收購LME,也談到自己續約進展,他很快把兩者連結在一起,得出的結論是:由收購LME開始至今,他一手一腳負責,帶領港交所融合LME,由其他人來做不容易,最佳人選是自己。
關於LME,李小加指收購初期不會為港交所帶來明顯的盈利貢獻,起碼第三年才見到貢獻。這一點就是我反對收購的原因,收購一間公司,不看現在,全看將來表現,風險太高了。港交所須假設LME管理層可執行每一項細節,營運環境保持最理想狀態,競爭對手不會出怪招,內地經濟不停增長……
LME須依賴這一連串假設成真,才有機會發揮到預計的表現,這條數虛無至我唔識計。不要說三年,假如我對未來三個月的假設有51%肯定成真,我發過畢菲特。
蔡東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