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里:「郭董很了不起,是位大菩薩」 誰當一哥無所謂衝刺獲利才重要
|
|
一場大病,讓NB教父林百里如作黃粱夢一般醒來,雖然錯過一整個科技世代、NB黃金時代已經過了,過去的「小老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如今也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卻成了最重要客戶。然而,復出二年之後,林百里把廣達未來策略看得更遠、更清楚了。
撰 文‧黃智銘、陳兆芬、楊卓翰二○○八年,大病痊癒復出時,林百里曾說自己與其當首富,更寧願當個研發、創造的小天才。的確,在台灣科技業中,比起他過去創 造的財富,他對於科技趨勢的洞見更有可觀之處。這幾年來,與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合作推出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百元筆電),帶動小筆電的風潮;十年前,又提出虛擬電腦的概念,超前台灣科技產業看到雲端運算商機。
二十一年前創業時,林百里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從無中催生台灣NB代工產業。他曾自豪地說,當年他所設計的NB生產線,雖然已二十多年,但現在幾乎所有的代工廠,還是依照它來組裝電腦。
不過,NB代工這個每年營收超過三兆元的台灣科技產業火車頭,如今卻面臨成長減緩的考驗。林百里在專訪中首度坦承,NB代工的成長有限,未來台灣應該可以朝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及精緻農業等幾個方向來發展。以下為訪談摘要:談NB沉淪說 肇因資源過度集中
廣達轉型走自己的路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看淡PC產業」,仁寶總經理陳瑞聰也說「一起沉淪」,台灣NB代工產業出了什麼問題?
林百里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做玩具、做鞋子都比做NB好,這個產業一定有問題。我不會說是「沉淪」,但NB代工的確是成長有限了。NB代工產業是一種改良式創新的產業,因為生產力擴張相當容易,所以大家的獲利會一起下滑。
台 灣NB代工產業的問題,是資源過度集中在IT產業,現在大家忙著轉型,又都投入面板、LED、太陽能這些新產業去,所以這個現象未來還是存在。廣達未來不 會去投資這些產業,我們過去也投資面板廠廣輝,也遭遇同樣問題,後來一聽說有人(友達)要買,我就很開心地賣了(笑)。
過去NB代工是一個好產業,我們也在這個產業上賺了好幾千億元,接下來,廣達要往雲端上面去發展,我們已不是很在意是不是一哥或龍頭了,衝刺獲利比較重要。
問:這幾年你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競爭也都是大家討論焦點,最近他釋出腰斬鴻海成長目標的訊息,你又如何解讀這件事情?
答:我覺得郭董很了不起啊!大家都是在為台灣打拚,他一個人要養活一、二百萬名員工,是一位「大菩薩」;比起鴻海來說,廣達員工只有幾萬人,所以我只是「小菩薩」。
談未來產業 建請打造「數位台灣」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都是新星問:除了雲端產業之外,你認為台灣未來還適合發展哪些產業?
答:我在一場會議中,曾經對馬英九總統建議,台灣未來在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和精緻農業上都很有優勢,應該大力支持發展。
綠 色科技是我相當關心的一項產業,這不只是說太陽能電池,這個產業未來會和人類食、衣、住、行都有關,單是綠色科技如何和雲端科技結合,讓未來雲端科技使用 的設備更節能、更環保,就可以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未來幾年數位科技革命就會發生,所以我也建議總統要趕快打造「數位台灣」,在教育、醫療、交通各種方面都 往數位上發展,才能趕上其他國家的進度,雲端運算只是打造數位台灣所需要的技術而已。
問:生技產業不也是重要未來產業?
答:在美國可能是,但是台灣並不適合發展生技產業。生物科技是一項風險很高的產業,我們看美國的經驗,在生物科技的投資上,人家是一次做很大範圍、很多類別的投資,他們著眼的是只要一個成功了,就可以把其他失敗的投資賺回來。
台灣受制於規模,只能小規模的投資,所以都是集中在測量儀器之類的投資,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的生技產業投資,這樣是沒有辦法把生物科技發展好的。
但未來如果可以在台灣良好的醫學基礎上,結合大陸市場,我想,台灣的預防醫學是相當有競爭力的一塊產業,而生技則未必可行。
談管理接班 CEO要會想、會賺錢三個條件 十年養成接班人問:現在的產業變化巨大而且迅速,作為一位CEO要怎麼去面對?
答: 我過去就說了,我在廣達負責的是十八個月以後的事情,我是CEO,CC(指梁次震)他的角色就是COO(營運長)把這些規畫落實,這就是我們在廣達的分 工;我負責作夢,CC幫我執行。大家不要誤以為CC開了百貨公司就分心了,其實那都是委託給專業團隊去經營的,他頂多在那邊吃吃飯而已。
我們說CEO要有Vision(願景),願景是要看到十年以後的,而一個成功的CEO至少要看到未來三年的發展,我覺得我的優勢在於,對很多人文學科都很有興趣,所以在理解趨勢上,會比較有自己的看法。
問:那你是怎樣看待也是廣達重要客戶,現在被認為最能掌握趨勢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呢?
答:賈伯斯當然更優秀,不同的是,他直接去市場上觀察,所以看法更厲害。
過去賈柏斯被蘋果開除時,他開了一間公司叫做「NeXT」,他什麼事也不做,就是一直在想,未來的人類需要什麼東西;後來回到蘋果,做出來的產品,都是顛覆市場的產品。這些看法都是實際在市場上觀察得來的,他們看的是人類下一個需要,而不是技術。
問:廣達也一直透過與MIT合作來拓展視野,可以談談現在合作的概況嗎?
答:廣達研究院除了透過「T-PARTY」計畫,每年贊助MIT五百萬美元外,內部的廣達精英學院也引進了哈佛商學院的課程,我自己也特地到哈佛上了一周的課。
我自己去上課之後,也大有收穫,台灣科技業過去看事情、看產業都太片面,但在哈佛,他們要求要站在制高點來看待事情。我回來台灣之後,也把哈佛的教授請到台灣來上課,要求廣達副總以上高層,都要到內部的精英學院去上課。
與MIT的合作也讓我們受益不少,根據MIT的研究,我們大概四、五年前就知道,今天類似iPad這樣的產品一定會出現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提早就做好準備。
問:這些課程就是用來培養接班梯隊?你曾提過一個「5+5」的十年接班計畫,可以談談現在的進度嗎?
答:我對我們現在各事業單位的負責人都很滿意,他們現在每個人都是很獨立的CEO了。
作為一位接班人,我認為角色就不是工程師這麼簡單了,一位CEO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技術,第二是行銷能力,第三是經營能力。一位CEO就是要幫企業賺錢的,所以需要全方面的能力。
|
巴菲特選股術沒什麼了不起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106/t3660694.htm
說到巴菲特選股術,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發現被低估的股票和高成長性的股票。這些已被中國投資人學以致用。然而,中國投資人無法實踐的是,一旦買入就可以長期擁有。
在最被外界所稱道的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等公司的長期案例中,巴菲特的投資理唸得到了完美體現。
1973年,作為華盛頓地區的領先報紙,《華盛頓郵報》擁有整個地區發行量的66%,由於當時美國經濟危機導致股市崩潰,華盛頓郵報股價也跟隨大幅下 跌,市值跌到8000萬美元左右。而巴菲特認為其內在價值應該在4億美元以上。其評估邏輯是,擁有市場壟斷地位的經濟特許權將給傳媒企業帶來廣告定價權, 使得傳媒企業能一直保持優異的成長性,當年收益率達到19%且增長趨勢良好的華盛頓郵報無疑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於是,巴菲特以1062.8萬美元買入了華 盛頓郵報共934300股股票。
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在巴菲特買入後的第四年依然低於當初的買入價格。直到1977年底,巴菲特持有的華盛頓郵報 市值暴漲至3340.1萬美元,5年的投資回報率高達214%。投資第十年時,該股市值已經達1.36億美元,增長近13倍,1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 29.12%。2004年時,巴菲特持有華盛頓郵報股份最高市值達17億美元,是其原始投資資本的160倍。儘管到2010年底,華盛頓郵報的股價比高峰 時期大幅回落,但歷經長達39年的持股時間,賬面價值也高達7億美元。
除了華盛頓郵報,巴菲特持股時間最長的則是對可口可樂24年的投資。如 果說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是因為該公司被嚴重低估,那麼買入可口可樂則是看中了其全球佈局下的高成長性。1988年,巴菲特首次購入價值5.93億美元的 可口可樂股票,1989年再增持至10.239億美元,截至1994年,巴菲特已持有1億股可口可樂股票,總成本為12.98億美元,此後未再增減。
當巴菲特剛剛開始買入可口可樂時,華爾街普遍認為可口可樂股價過高,對其行為深表不解。不過,巴菲特卻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於市場的一片看跌聲中在次年再度增持。
從可口可樂的財務數據分析出發,巴菲特認為其內在價值最保守估計應該在200億美元以上,樂觀估計的話可高達400億美元,遠低於當時其140多億美元 的市值;從公司管理層面看,1981年的可口可樂在新管理層帶領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是賣掉了部分企業,把資金更多地投入到可樂的業務中,同時採取 新的營銷策略,而開拓海外市場成為可口可樂業績增長的新推力。
1984-1987年,可口可樂在全球市場銷量開始激增,不斷膨脹的海外市場為 可口可樂的業績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作為可樂飲料「粉絲」的巴菲特,在多年持續觀察之後果斷出手,他認為可口可樂的海外銷量必將出現爆炸式增長。事實表 明,2010年可口可樂的全球市場收入中,海外市場收入244.9億美元,佔總收入的69.7%,非北美地區的營業收入所佔比例更是高達82%。可口可樂 全球化營銷的成功驗證了巴菲特當初購買時的判斷。1998年,即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的第11年,其持股市值飆升至134億美元,11年間收穫了120億美 元的賬面盈利,市值增長10倍。
儘管到2010年底,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樂市值僅維持在131億美元浮盈的水平,與1998年相比沒多大變 化,但可口可樂一貫的高分紅政策仍然為伯克希爾帶來豐厚的收益。2010年,巴菲特收到了3.52億美元的分紅。在投資可口可樂的24年中,伯克希爾共計 獲得可口可樂31.7億美元的分紅收入(附表)。

徐小平:每個CEO都應該是了不起的銷售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26/149228.html
“如果一開始模式不對,或者股份結構不合理,這個公司一定做不成。”2015年2月26日,真格基金創始人、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在創業家和中信出版社聯合主辦、黑馬學院承辦的“2015創投極客論壇”上作了《投回報還是投未來》的演講。他認為,創業者需要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同時不要再貶低推廣和銷售的價值,“你的產品要被人知道,必須要有強大的營銷能力”。
整理/孔明明 本刊記者
編輯/婁月
以下為彼得•蒂爾現場演講中的精彩觀點。
企業的基礎是什麽?其實是兩個,一個是團隊,一個是股權結構。關於團隊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包括黑幫文化,包括兄弟情義,包括互相喜歡、癡迷於產品等。第二個就是股權結構,這個無法多講。但是我想說這個東西只要你的基礎是對的,基礎打好了,企業的發展過程絕對會出現沖突,因為這是關於明天、關於後來的事兒。你怎麽可以證明我的決定永遠是對的?這個時候要靠大家的智慧和理解、互相欣賞,討論出一個結構再往下走。
每個CEO應該是一個最了不起的銷售員,最應該走到前面,永遠和你的目標用戶對面。我承認馬佳佳她過去一年沒有產品,但是我覺得有這樣銷售能力的人可以做出好產品或者並購一家產品。
對於企業家來說,有關主權是不能有任何談判的可能的。但是創業者應該把釣魚島變成釣魚的島,如果這個島上你們讓別人釣到更多的魚,跟別人一起釣魚,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來網魚,毫無疑問你應該沖著這個方向走,一切是為了市場占有率,為了盈利,為了獲取壟斷的地位。
如果一開始模式不對,或者股份結構不合理,這個公司一定做不成,我只要把事情做起來以後再說的話,它違反人性。我覺得投資人給你錢的同時,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他們見的公司多,他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些可能潛在的嚴重問題。
以下為徐小平演講實錄整理:
各位朋友下午好,新年新春快樂。這個春節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快樂,每天早上桌上放著彼得•蒂爾的《從0到1》,然後搶紅包。整個春節我一直在讀彼得•蒂爾的這本書,收獲不小。所以我給大家講講這本書對於中國的創業者意味著什麽?我們從中得到什麽樣的受益和啟迪?怎麽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創業?
創業首先要打好基礎
《從0到1》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觀點,我先講講第一個問題,就是企業的基礎。彼得•蒂爾說一個基礎不好的企業,是絕對沒有希望的。一個基礎不好的企業,往往花最多的時間拯救他們,這樣的企業最不行。什麽是一個企業的精髓?這一點我們在整個實踐中,包括創業實踐中都不是特別清楚,所以這是一個問題。萬丈高樓從何起?這就是創業的基礎,這一點我覺得特別重要。這樣一個問題在中國的創業經濟里面,包括最閃光或者經驗最強大的這些人依然有非常愚蠢的錯誤,所以我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在十天前,就是在2014年2月15號、16號這兩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所遇到中國創業者如何滿懷夢想在這個地方去尋找的幾個故事。
12天前,15號晚上,我陪我九十多歲的老父親過年。這個晚上我見了一個人,他非常有名。他得到好幾個投資人給他簽名,帶著團隊來找我,他說我徐老師我讓你投。但是三個人的團隊怎麽做兩個品牌?一個品牌有了以後我可以做第二個品牌,第二個品牌怎麽保證它不出差錯?不出問題?你怎麽確保這個品牌強大?一個創業者一開始只能做一個產品。這樣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團隊和項目,如果這樣走的話可能不行,我說這樣,我來找你、投你,並且拿出一個理由來做所有的事兒。他們整個團隊恍然大悟,覺得原來的想法非常愚蠢。
第二天故事,16號早晨7點鐘,我去一個酒店見另外一個人,他非常有名,他也是拿到好幾個項目,很多人給他錢。他說頂多給60%,我聽了覺得我沒有價值,我去砍價。我說我給你六個點,這六個點你把團隊招好,把你的產品做出來,顯示出這個產品的樣子,這個時候我再幫你融資,以你的團隊做強大,這個時候一千萬美元可以拿到,給20%甚至更少。因為一開始你用不了一千萬美元,如果你一開始把主權讓出去,60%給出去,占領他的企業,根本做不出去。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更加悲傷。過年前整個一兩個禮拜之內,有五個特別牛的人,都是中國前三名的名校畢業的人。有一個創業者一開始有一個產品,高科技,真的非常棒,但是後來發現它的股權結構非常複雜。複雜在哪里?創業者有一個理論,即他只要把事情做起來,股份不重要。他是CEO,只有百分之十幾的股份,有一個兼職顧問比他都多,有人出三百萬人民幣,還拿了好多點。有人曾經想出一點錢拿五六個點,整個股份結構一塌糊塗。公司非常好,我們真想投資,非常熱愛他們。他們做的事情很多團隊試過,但是一直沒有成功的先例,是在這麽一個領域里面。其實我當時覺得這個公司肯定沒希望,懷著一線希望想把他們拯救過來,但是拯救到最後,在年前他們團隊分裂了,就在這個時刻。
這幾個故事非常悲催。如果公司一開始模式不對,或者股份結構不合理,這個公司一定做不成,我只要把事情做起來以後再說的話,它違反人性。我覺得投資人給你錢的同時,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他們見的公司多,他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些可能潛在的嚴重問題。我覺得這就是彼得•蒂爾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我們跟創業者來聊的問題,其實都是一些常識性、經驗性的問題。創業有創業學,哈佛耶魯這些學校都教,投資有投資家,企業有企業家,這些人都是從這些過程中走出來的。馬雲講過一句話:許多企業一開始雇不起一個CFO,但是這個錯誤一旦出了就完了,這是一個問題我提出來,希望大家創業的時候要謹慎。
現在問題來了,企業的基礎是什麽?其實是兩個,一個是團隊,一個是股權結構。關於團隊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包括黑幫文化,包括兄弟情義,包括互相喜歡、癡迷於產品等。第二個就是股權結構,這個無法多講。但是我想說這個東西只要你的基礎是對的,基礎打好了,企業的發展過程絕對會出現沖突,因為這是關於明天、關於後來的事兒。你怎麽可以證明我的決定永遠是對的?這個時候要靠大家的智慧和理解、互相欣賞,討論出一個結構再往下走。我覺得要想打好一個企業的基礎,就看看從0到1或者看看中國合夥人。
每個CEO都應是了不起的銷售員
大家知道張孟寧是誰嗎?知道的人我很佩服你。真的不知道對不對?知道的再舉手一下,上千人的會場就那麽幾個人。我講一個案例,元旦那個晚上,我的晚飯就是和張孟寧一起吃的,張孟寧有一個筆名叫馬佳佳。我和楊寧,她的天使投資人一起吃飯。我投了馬佳佳,當時她公司的估值六千萬人民幣,我給30萬人民幣,拿了一個點。我根本沒有問她到底賣什麽東西,但我還是堅持投她,我告訴大家我投她了,而且我一直很驕傲。因為馬佳佳最起碼有別人對她的指責,你看你什麽都沒有。
我問大家,你什麽都有,為什麽你不出名?為什麽市場不知道知道你?在美國這樣一個國家,對於銷售、對於營銷、對於推廣,也有偏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你要替產品說話。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有關著名的爭論,那個電影大家可能知道,這個電影結尾的時候,比爾蓋茨跟喬布斯吵起來,最後喬布斯走的時候說,我的產品比你的好,然後比爾蓋茨惡狠狠的回了一句,“後來的20年,就是微軟的天下”,所以我這里想講產品當然要好,但是銷售一定要同樣好。
在今天所有的投資項目里面,幾乎99%的公司對於營銷、對於推廣、對於市場營銷、PR忽略了,因為它植根我們的血液、我們的文化。當我看到矽谷有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我們要掀起一個掃盲運動。大家對於推廣、對於銷售總是貶值,其實你要想產品被人知道,必須要有強大的營銷能力。每個CEO應該是一個最了不起的銷售員,最應該走到前面,永遠和你的目標用戶對面。我承認馬佳佳她過去一年沒有產品,但是我覺得有這樣銷售能力的人可以做出好產品或者並購一家產品。
整個2012年我的桌上放著一本書,成人之美。我每天看到這本書就熱血沸騰,因為我的工作也是成人之美,幫助創業者實現他們的美夢。Linkedin當時拼命的想宣傳、也努力的營銷,我記得2013年的光棍節,他覺得這是最好的宣傳時候,發了一個微博讓我轉,結果我沒轉,他打電話說讓我轉,我說我只知道演講的時候怎麽達到高潮。我想說明一個,這個不算是真理,但確實這是我們的創業者在創業的時候忽略的東西。
想想新東方當年,新東方是中國做營銷做的最好的公司,我們的宣傳提高了價值,在沒有辦公室、沒有任何投資的時候,2011年的年底我們第一件事幹嗎?就是講創業搞創業大賽。十個最好的創業團隊,這個就是一個營銷手段。我希望每個創業者都能夠喚醒馬佳佳。
什麽是真正的從0到1
當我看到彼得•蒂爾在講競爭意義的時候,有一段話讓我特別震撼。他引用了哈姆雷特那句:為了尊嚴為了榮譽不惜犧牲一切。但彼得•蒂爾說了這麽一句話,他說其實商業上這個邏輯是錯誤的。商業上主要是競爭力、市場占有率,當然主要是贏取利潤的能力。這是一個神聖的價值觀,非常重要的一個潛意識。
當年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爭論,養豬還是養兒子?如果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兒子,這個企業必須是豬,我搞火腿你來一塊豬尾巴,他要利益分享,這是當年的爭論。還有當年有一個著名的投資機構投一個教育機構,我問他們,到底你們想用錢做交易,還是想用教育來掙錢?當然那個投資家說我們是基金,我們是用錢來通過你們這個產業來掙錢。這就是我們創業領域里面一種扭曲的觀念和意識。我們做企業到底幹什麽?這個問題一提出,可能大家有一種誤解,會引起辯論。但是企業還是要在市場上獲得市場占有率,也就是競爭的能力。彼得•蒂爾他自己講了一個精彩故事,當時他做PayPal的時候,兩家公司相隔四年互相競爭,PayPal的人一個禮拜工作100個小時,一天14個小時,有一個人做了一個東西想把對手給顛覆掉。最後他們約好了在咖啡館里面喝茶,最後完成了這麽一個50:50的合作,這個PayPal成為了歷史上非常成功的案例。
對於企業家來說,有關主權是不能有任何談判的可能的。但是創業者應該把釣魚島變成釣魚的島,如果這個島上你們讓別人釣到更多的魚,跟別人一起釣魚,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來網魚,毫無疑問你應該沖著這個方向走,一切是為了市場占有率,為了盈利,為了獲取壟斷的地位。
創業者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路走過來怎麽不斷的學習,怎麽不斷的去咨詢請教和大家交流,最終可以避免創業的這些不為人知的陷阱。每次我們投資的時候,總覺得這可以做的非常好,但一旦拿到錢運作起來以後,總是一路艱辛一路坑坑窪窪的走過來,整個創業的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多,需要提升學習的東西特別多。所以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可以說一種啟蒙,一種啟迪或者有很多有用的指南。
關於從0到1,彼得•蒂爾這本書談論最多的就是從0到1,但是事實上我在想,在歷史上真正的從0到1,比如說印刷術,活字印刷從0到1,蒸汽機從0到1,電從0到1,電燈、電話、電影成為電燈,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但比如說特斯拉從0到1,我很難說他只不過更快更好,甚至是他只不過用更加便宜的方法做一個火箭的發射。所以我想什麽是真正的從0到1,可能這本書里面的觀點,給我們一個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就是當你創業的時候,你怎麽想的更加深遠、更加宏大或者更加顛覆性,能夠10倍的提高它的效率。
在座的所有的創業者,如果我們真的做從0到1,其實很難很難。我看整個中國或者整個美國今日世界要從0到1,真的很難,但是他給我們一個啟發。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說,我認為最有意義的是什麽?0是我創業的想法,1是我創業的行動。幾個團隊租個地方找點錢,就幹起了1。從1到N就是人生的過程,N代表無限代表永恒,從1到N,這是我們一生追求的東西。你自己不能說阿里、騰訊或者百度成功了,他們其實遇到的挑戰和競爭,比在座想象要大的多。我想這本書,除了創業的思維方式以外,里面還有大量關於怎麽做公司的一些具體的指導,所以這本書能夠伴隨著中國創業者一路前進,去幫助我們領取我們人生奮鬥最重要戰略里面,一個最大的紅包。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轉載請必須聯系微信號zzyyanan。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股神:以合理價格購入了不起企業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6.html
巴黎:
什麼才是了不起的企業,筆者認為是一些在行業中表現特出的股票,這些股很易認出,例如在google finance 打入0857,便會有以下顯示,你馬上可以看到那間公司在石油能源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上面的資產回報率很易看到在石油行業誰是最高,與及大概的平均水平,中海油的資產回報為9.37%,即使說,中海油每100元的資產,能賺9.37蚊,這代表他的營運是最有效率,過去它收購同業的出價是合理而非搶貴貨。資本家不用分析中海油點解高、中石油點解低、中石化點解低到無影,我們不是要寫論文,只要知那支高的公司是否長期保持高,條數是否真就可以。
下圖是一些世界級的石油龍頭的公司,朋友可作比較和想像為何BP被Shell收購。
最近油價下跌,筆者番摣過去5年紀錄,發現油價上升,也並非代表油公司賣出每一桶油會賺得更多。
經濟學是有一條叫邊際遞減理論(Marginal diminishing return), 即油公司掘開個井,每日出一千桶,突然油價狂升,油公司馬上坐地起價,賺大錢。但固定和變動資源是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才最節省成本,一旦市場因油價上升,加入更多公司爭奪資源,僧多粥少,某些資源就會被搶高了,這樣下年成本就會突然大升,甚至上升速度快過油價,出現賺錢創新高,效率創新低,運作和財務風險大大增高的情況。
油價實際最高峯出現雙頂,分別是2011及2012年頭,很容易想象2011年是油公司每桶賺錢最多之年,而隨後的2012和2013年的每桶成本應該因資源爭奪而搶高,我們可以看看中海油5年來的每桶石油的銷售/成本/盈利的關係:
實際上原油開採成本不斷上升由2010年的330人民幣升至2012年的469,再到2013年高峯503一桶,短短3年成本上成了52%。另一方面油價在12年見頂726人民幣後向下走至14年的634一桶,而15年見底回升至現價美元65元或人民幣約403一桶。中海油因為之前沒有怎麼搶入資源價格,固每桶成本反而從高峯503元人民幣下調至447。
自從中海油公司從2010年油價觸低上升後,稅前利潤達最高的40%,至2011及12年普遍也有35%以上,有這麼深的Profit Margin,很易令人心紅,因為即使費比例大幅上升,只要市場份額加大,再添些借貸槓桿,就算盈利率下降幾個百份點,總利潤仍然會增大,不過油公司不知道,這個35%的Margin,足夠有空間引誘替代品頁巖氣進入戰場。
我在1月份工作坊上談到分析公司競爭力,可以簡單用Michael Porter的五種力量,其中一種是替代品的力量,這種力量通常令原經營者難以隨心所欲加價,以石油行業比喻,就是封了每桶油的頂價。
另一種更重要力量,就是議價力量,即是生產成本有幾低,個褲袋有幾深,壟斷能力有幾強。現在石油出口國主動減價,以前石油公司當旺時的那非常深的Profit margin of safety 馬上大跌,第一批死既一定是那些成本高的油公司,而一直成本都大幅高於石油開採的頁巖氣戰場就更慘淡了。
前面講過一個油田配置固定和變動資源之間是有一個最好的比例,這些資源在油價高時被搶高,油價低時,就會首當其衝被踩,例如之前練油沙的加拿大卡加利城市,亦因為油價下跌,當地失業率和地產空置率馬上上升,加元又下跌,呢個時候的變動成本,不用問也同樣會下跌。
講左咁多筆者常常說不想講的所謂宏觀大勢,我的重點其實很簡單:
上面的宏觀經濟運作,投資的朋友根本可以不用去理會,因為宏觀大勢就是微觀競爭的結果,任何微觀競爭,最後倒下亦只會是能者。
投資人只需要選擇「價值」高的能者,以合理或低的「價格」買進就可以,價值高的管理層懂得精打細算,不會在市旺時發神經像餓狗搶屎,也不會在市淡時發夢,如果他不慬慎,自大和自滿,做事無效率,管理的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就不能領先同業。
馬雲:做霧霾治理的,有可能成未來30年最了不起企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101/153570.shtml
導讀 : 12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上表示,浙商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整個國家消費品質的提升,而霧霾治理中有可能誕生中國未來30年最了不起的企業。
12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上表示,浙商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整個國家消費品質的提升,而霧霾治理中有可能誕生中國未來30年最了不起的企業。
對於未來宏觀經濟形勢判斷,馬雲表示,中國未來3到5年經濟情況並不容樂觀,但未來5到15年左右,中國的經濟還是很有機會的。
最後,馬雲總結稱,互聯網對大家的沖擊,是遠遠超過你所想象的。組織的變革、人才的變革、文化的變革、技術的變革,剛剛開始。
以下為馬雲演講全文
馬雲:大家下午好!坐在那兒本來我不想發言,廣昌說你來了,一定得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因為我坐在下面,應該講受益匪淺,聽了經濟學家的講座,聽了各位的交流。因為從經濟學家開始,我還得說幾句經濟學家的問題。
其實這一年大家活得都不容易。但不管怎麽說,我們都活下來了,年底這麽忙,大家可以在這兒花一個下午,說明我們都過來了。商場如戰場,戰場上活著的人,是成功的,企業也一樣。戰場上,商場上年底還能站在那兒聽講座,還能交流,還能發獎金、工資,那就是不錯。做企業的第一要素,就是不死,跟戰士一樣,上戰場的第一要素,有時候不是為了贏,而是活著。
2015年最後一天,我們都沒倒下,這是非常值得慶賀的!
我們每年都把未來的一年想得非常艱難。盡管我知道,第二年肯定有很多人做得比我們好,未必我們公司能做得更好,我們公司可能會有很多不可預期的困難出現,看清楚未來的災難,仍舊為之,這才是真正的樂觀。所以我覺得我們做企業,腳踏實地,其實來的3到5年經濟情況並不容樂觀,但是未來5到15年左右,中國的經濟還是很有機會的。
在經濟好的時候賺錢的企業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企業家。股市是牛市的時候,街上買菜的老太太都能賺錢,你不能把自己稱之為投資者,只能稱之為炒股者。經濟不好,你才是優秀的企業。好企業,基本上經歷過幾個悲慘的經歷,或者是自己的原因,或者是經濟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我覺得,在危機關頭,能熬過去的企業才有“抗體”。
最近也聽了很多經濟學家講,在短期以內中國經濟有下滑壓力。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下滑壓力,是長期的,是持久的,是永遠性的。我們不可能回到9%、12%。我們要學習適應5、6%,甚至在未來20年,我們能保持2%-4%,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我們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你繼續保持15%的增長,這是要出問題的,到1.78,不太會長了,要的是腦袋,國家體制、機制,這也是一個科學,所以不是短期有壓力,而是長期我們學會有2%到4%,其實2%、4%,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即使2%、4%,有企業依舊能達到200%、300%的成長,有的企業再好的經濟形勢,也做不好。其實經濟形勢好壞,與你自己做得好壞沒有多大關系。所以,不要因為說你的企業做得不好,你就“歸功於”經濟不好,經濟不好也有好企業,經濟好的時候,不好的企業有的是。
總體來講,過去的一年中國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二胎開放了,人民幣進了籃子,2015年其實很不簡單,很多事情我這輩子可能看不見,都發生了。但是我們企業家就是要把握那些可能超越我們期望和預判的東西,我自己有時候想,人家現在把阿里巴巴看得挺神,其實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公司。16年以前,我們說出要成為世界十大網站之一,那個時候我們公司排名可能200萬名以外,說這句話很狂妄,但是稀里糊塗地居然做到了這個目標。這不是因為我們多厲害,而是我們處在一個很有意思的獨特的時代。這不是虛話,我們確實感謝這個國家,感謝整個改革開放,我們確實感謝互聯網,感謝所有年輕人。沒有這些,阿里巴巴所有的夢想,真是一個空想。
今天全世界變化最大的國家,可能就是中國。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轉型也好、升級也好、創新也好,各種各樣的變革,都非常之大。特別是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在在座所有的企業家我們擁有的機會,可能是人類社會在一個時代極其罕見的。我們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企業的質量、數量、規模、品質,跟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比,歐盟比,歐洲比,跟日本比,還相當非常之大。今天,我們能夠參加“世界杯足球賽”的中國國家企業隊,其實就像中國足球隊一樣,我們能進去,也是檢漏進去,我們實力遠遠不足。但是作為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一定會誕生很多世界級的企業。
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請問中國有多少企業活過了30年?而要想成為一個持久的經濟體,大概需要50年,很多企業只有跨國50年的歷程,這50年歷程內至少有5到10次災難,是經歷了國家、國際形勢和企業內部的災難,才能稱之為一個堅強的企業。任何一次打擊,對我們來講都是一次機遇。
大家今天講得最多的就是創新,中國這個時代也是千年不遇。幾千年來有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真正消滅貧困?但是我們這代人正在努力實現。互聯網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我們是否能把握、掌握?
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我們要理解這個時代,要讀懂這個國家,我們企業家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有什麽、要什麽、放棄什麽,你企業才會走得久。剛才周會長一番話,我聽下來覺得周會長在反思自己有什麽、要什麽以及學會放棄什麽。我們的知識越多,知道自己要什麽,但是缺乏智慧,因為智慧告訴你什麽我們是不要的。
這也是一個真正的商業變革的時代,商業變革,每個人對機會的判斷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把這個機會看作機會,災難,有人把災難看成機會,有人把好好的機會做成了災難,而很多人又把災難做成機會。其實機會在沒有形成機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機會,形成機會以後,往往是災難的開始。所以今天的霧霾,已經形成了霧霾,抱怨有什麽用呢?這時候是我們做企業巨大的機會,如果你改變了這個霧霾的現狀,改變了中國的環境,你有可能是未來30年最了不起的企業。創新,企業家的職責是創新,創新的主角是企業家,企業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科學家,企業家是稀缺資源,我們可以培養職業經理人,但是不可能培養企業家。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記住,我們企業家就是野生動物,我們就是原生態。我們對很多問題的反思和思考,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對創新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創新不是講故事。如果你覺得靠概念可以成功,那麽你最後得到的,還是一個概念,如果你覺得講故事能成功,最後你剩下的,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大家要記住,創新是逼出來的,沒有人是在順利的情況下可以做好創新。創新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剛才王新奎教授講的我非常同意,企業家是個狀態,創新是有個時間的。馬雲的創新,可能就三年五年,但是創新付出巨大的代價、壓力,是超過想象的。創新時間有限,如果你在乎許多外界的東西,就會失去人生中最寶貴的那一刻。65歲,你只能在自己家里做一些兒孫滿堂的創新了。
創新也是有巨大風險的。傳統銀行機構在風險處理上比我們互聯網創新要做得好。其實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傳統金融可能做的風險是把防彈衣做得越來越厚,越來越好,而我們的創新是讓殺手根本不可能靠攏你。我們想的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你是把防彈衣做得更強還是讓殺手沒有可能出現在這個場地上?思考的深度廣度,都是我們值得創新、反思的地方。
我們企業家一定要想明白另外一些問題,就是到底什麽是成功?我個人也講點哲學的,成,我們有時候講,成在自己,功在後代。如果沒有把功傳給別人、社會、傳承下去,讓你的員工、客戶、家人、所有認識的年輕人能得到那個功,你並不是很成功。
中國最怕的就是“首FU”,有好幾種富,一種是富有的富,中國當首富是個災難,應該是負責任的負。還有就是負債最多的負,我們也不少,但是我希望是首福,福氣最好的人,有安穩的結局,千百年來做企業做得大的多少人有好的結局?我們不能解決我們的生存,出身在哪里,但是可以決定我們怎麽死,企業更是如此。我們要為自己的企業、自己的員工、自己的後代找到一個很安穩、平穩的福氣,只有你的家人、企業、員工、客戶都得到好的、圓滿的結局,這才是我們要的首福,福氣的福,可能來得更好。
做企業,我們現在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中國的企業開始學會了埋怨。其實真正的企業家,是不埋怨的,做成功的人,永遠在檢查自己的問題。臺上的嘉賓都是在講,我反思我過去的一年,但是不成功的人總是在怪別人,實體怪虛擬,都是別人沒有做好,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其實實體經濟也好,虛擬經濟也好,今天都是個嬰幼兒,兩個孩子打架,都說對方不好。其實任何一個企業,我們永遠面臨著未來的挑戰,我們永遠面臨著被別人淘汰,或者被自己淘汰。剛才講過剩產業,中國有過剩能力嗎?沒有,是落後經濟的能力過剩。中國制造業下滑了嗎?制造業下滑,制造業從來沒有下滑,世界上有蘋果、特斯拉,是那些創新的,中國零售行業做得不好嗎?零售行業做得很好,是你的零售行業做得不好。20年以前,你怎麽把那些小商小販、國有體制的那些落後、不能引領把握掌握未來的消費需求的商場給滅掉?你活了20年,這20年,你專註在房地產,沒有專註在客戶體驗上,今天互聯網把你給淘汰了,也是天經地義,因為互聯網企業也一樣,沒有幾家企業真正能活好三到五年,如果真正看一下,互聯網企業的死亡率比傳統企業好不到哪去,甚至更為殘酷。
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問題,也是我們的機會。中國經濟不管怎麽調整,不管浙商企業會面臨多大的挑戰,,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我們浙商群體過不了,中國沒有一個商幫過得了,如果我們跨不過,誰能跨得過?中國幾個商幫每年會有一天聚在一起,學習討論半天時間?有多少商會能這麽組織起來,這麽研究和學習,反思自己、學習別人?我們做不好,誰能做得好?所以我們對自己,還是要有信心。
都說我們浙商的鼻子很靈,哪兒有商機,哪兒就有浙商。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可口可樂的地方,就一定有浙商,沒有浙商的地方,好像沒有可口可樂。所以浙商今後不僅要擅長於發現需求,我們還要創造需求,不僅要善於追趕需求,我們要引領需求,我們不僅僅要找到外在的需求,更要發掘內在的需求。所以,我覺得我們浙商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整個國家就是品質的提升,消費品質的提升。我認為馬雲很難複制,因為我自己也複制不了,也不知道怎麽走到今天了,沒想過,從沒想過自己會做企業,走到今天,是純粹的巧合、偶然。但是很多以為自己能複制,麻煩就大了。你只能超越,不能複制。而且規模、速度並不決定你多成功,決定你成功的,不是你多大多快,而你多好、多有舒適感。中國經濟一樣,7%、9%,不重要,中國經濟什麽樣的比例最舒適,這是最重要的。只有舒適度,才是最好的。有舒適度,你不會有這種壓力,會調整自己。企業也一樣,不要看到別人有30%的增長的一天,別人也有負30%增長的一天,只有把自己做好。
工匠精神,經濟速度放緩,有什麽不好?我最想不明白,其實水平好壞,在於慢速度,而不在於快速度。在快的過程中,一定會出錯。如果你想快,又想慢,因為我們這個年齡的人要懂得放慢腳步,要懂得建立機制,要懂得用最好的人,最好的管理方式,最好的技術來提升創造最好的產品,而讓年輕人去提升速度,不要跟年輕人比速度,也不要跟年輕人比技術和產品的創新。
最後,我也想提醒大家,2016年並不好過。過好了,你就當馬雲說錯了,過得不好,你要相信,其實大家過得都不好,挑戰只會越來越大。互聯網對大家的沖擊,是遠遠超過你們在座所想象的。組織的變革、人才的變革、文化的變革、技術的變革,剛剛開始。所以預祝大家2016年不是活得好,而是2016年我們堅持再活過去!因為陽光總是在那兒,希望能夠照到我們身上。
謝謝大家!
本文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Uber創始人卡拉尼克:了不起的創業者的6大特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5/155594.shtml
Uber創始人卡拉尼克:了不起的創業者的6大特質
卡拉尼克
我創業初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六個創業夥伴長時間擠在一個小房間里,被無數次的拒絕,經歷過無數次的逆境,但每天依然熱愛著自己的事業。
黑馬說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分鐘會誕生8家企業,但創業失敗率為80%左右,企業平均壽命不足3年,其中大學生創業失敗率更高達95%。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即使是機遇因素也包含著背後辛勤的鍛造過程,諸多因素中也包含著某些共有的品性,那麽了不起的創業者都有哪些共有的特質呢?Uber創始人卡拉尼克給出了他的闡述。
文/ 卡拉尼克
我從大學一年級起就成為了一名創業者。我當時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專業。我好像從來沒考慮作為創業者意味著什麽,但我的確一直就是一個創業者。我想,如果回到一個理工類大學的校園和各位同學談談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業者都需要哪些特質,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我要講的,不僅僅是如何成為一個創業者,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創業者。以下,我將分享偉大創業者的特質。
1、信奉什麽
首先是目標。目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它關乎意義所在,它關乎我們為什麽存在、信奉什麽,關乎為之保持激情。我就從 Uber 的使命談起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讓出行像流水一樣可靠”,非常明確!
這就是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當我提起Uber 時大家都知道是什麽,但它真正意味著什麽並且由此衍生而來我們的使命是什麽?Uber的第一價值觀,我們稱之為“擁抱城市,為城市喝彩”,我們做的任何事都是為了讓城市變得更美好。在許多方面,我們覺得自己就是設計師,助力建設未來之城。至於交通,它意味著什麽?嗯,它意味著你在未來之城中高效出行,再也不會看到現在這樣擁堵的交通,乃至交通堵塞最終消失。為什麽?因為車輛一鍵而至,該車可以每天還可以服務另外 30 個人。一輛車服務 30 個人,而非 30 個人擁有 30輛車,上路的汽車自然少得多。
我們還有另一個產品,叫做 UberPOOL,當按下按鈕叫到車後,開門上車時,車上已有其他乘客,因為他們正好在相同時間去往相同方向。這樣一輛車可以搭乘兩個人,否則他們會分乘兩輛車。因為數學,因為算法,因為我們進行高效地匹配,這樣的產品對兩位乘客都很方便,並且便宜得多。未來之城的出行應該類似這樣的狀態,而非今天我在北京遇到的那樣擁擠的交通狀況。
創造工作機會是Uber 為城市所帶來的另一方面改變。當我們與這些車輛擁有者合作時,他們可以得到以前可能無法獲得的收入。現在我們在中國每月創造近 10萬個新的工作。為什麽?因為人們需要在城市出行。由此 ,在全世界以及中國的城市,我們創造著大量工作機會,這對於很多人的謀生方式、賺取收入的途徑、產出並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形式會產生很大不同。
2、發現魔力
偉大創業者的第二大特質,就是要能夠發現魔力所在,而且要能夠創造魔力。魔力是什麽?不知道大家否看過一部老電影,叫《低俗小說》(Pulp Fiction)。如果沒看過,建議你看看。在那部片子里有一個公文包,在整個電影中都不知道里面是什麽,但只要任何時候有人看到里面的東西就會為之錯愕,瞪大雙眼,因為公文包里的東西有種魔力,可以超越和激發觀者的想象力。所以當你建立自己的公司時-我相信會有很多公司由今晚在座各位創建-請想想這一點,能怎樣創造出超越和激發人們想象力的魔力。
如果可以幫人們贏回更多時間,甚至比他們原來預期可以節省的時間更多,那麽就已經創造了魔力。
魔力似乎是個抽象的概念,那麽魔力究竟存在何處?在 Uber,魔力比比皆是。其中一點是節約時間。如果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或在各地的出行帶來安寧或寧靜,那麽就已經創造了魔力。
如果可以給用戶帶來很大的喜悅感,那麽就已經創造了魔力。最後,如果用戶在一天內獲得更多的收入,甚至超出了他們原來的預期,或者讓他們節省更多的開銷,那麽就已經創造了魔力。如果能夠同時實現以上所有,你就能個真的給大家帶來驚喜,對別人有所激勵,而我們在 Uber 正在實現所有。
現在看看我們日常使用產品的神奇之處吧。這是史蒂夫·喬布斯在2006年得到的專利申請文件的照片,大家應該感覺很熟悉。這個在2005 年就提出申請的專利,與今天我口袋里的手機界面幾乎相同。當他和團隊設計出這個方案時,萬萬沒想到這會變成令人振奮的現實。
環顧生活中的常用產品很重要,它們有的來自偉大的創意,有的需要精湛的工藝,這些令它們看起來精致,簡潔和優雅。史蒂夫·喬布斯和他的iPhone 正是這樣的作品。
再看看其他類型的創新,大家都知道Airbnb。現在人們可以上網,找到類似這樣不可思議的希臘式別墅入住,如果沒有Airbnb,你很難找到這樣的選擇和旅行的體驗,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神奇體驗。有時魔力難以定義,但當你看到時,你會感受到。
這是舊金山金門大橋,全球最著名的大橋之一。舊金山是 Uber 總部所在地,我最近 10 年在此居住。當你站在橋上時,你會有感覺,自己站在很特別的地方。走在大橋上的人會情不自禁地拍照。在舊金山其實有兩座大橋,北部有金門大橋,東部有海灣大橋。但當你通過海灣大橋時,毫無神奇之處。美是創造神奇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部分。
3、選擇做最難的事
如果你的創新足夠神奇和也令人振奮,但如果人人都可以複制它,那她會失去魔力。作為創業者,你必須選擇做最難的事,其他人未必能做到。而是我們的確在做非常難的事情。
這是Uber與卡內基梅隆大學 (CMU) 合作的匹茲堡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里的汽車。這輛汽車正在創建全球 3D 地圖。這意味著什麽?它意味著當你在本地查找街道信息時,你將會看到整條街道的三維外觀模型。因為在未來你會想選擇無人車出行。這聽起來很難,對吧?但有還有一些事情很難從表面看出它有多難做。當我們使用 iPhone時,那些看不到的“後臺技術”讓系統優雅運行,且只消耗1小時的電量而不是2小時。完成大量有趣的科技和算法創新其實很難。
這是紐約,Uber 眼中的紐約。這些點和線顯示的是當時的用車需求,為了確保您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在三分鐘內叫到車,我們必須提前預測需求,預測人們會在何時打開APP。如果你只看到了紐約地圖,這些曲線,事實並不是這麽簡單。我們必須確保車輛供應,向需求和潛在需求所在地移動,通過動態供給圖來配置車輛供應。你問我是怎麽做到的?我的答案是,沒錯,這的確很難。
這是我從網上找到的LinkedIn 個人社交圖譜。一個網站如何實現將我需要認識的人介紹給我自己呢?還要選那些對我事業有幫助的人?現在Linkedin似乎很輕松的讓我聯系上了他們,但實現這些需要非常複雜的後臺算法。當然,如果你在這方面做得足夠好,那麽就沒人能夠輕松超越你。
小米在做的事情也是這樣,他們制造的手機很漂亮,運行像iPhone 一樣穩定,但成本僅是蘋果的一小部分。
4、聚焦於真相
善於辨別感知和真相之間的差異,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另一個特質。感知,是世界上可能絕大多數人認為是真的東西,真相則是真實情況。有時候他們是一致的,比如問50個人二加二是什麽,包括在座的絕大多數人會說是四。但也有很多問題,人們給出的答案或許很相似,或許以相似方式回答,但未必是真相。
當感知和真相並不一樣時,偉大的創業者需要能夠真正擅長發現差異——當人們認為是一回事,但實際上是另一回事時,我們要尋找的就是那樣的時刻、地方和時間。事實上,如果感知和真相差距越大,對於創業者來說機會越大。不過,創業者必須判斷正確。因為也有另一種可能,別人的認知就是真相,但是當你以不同方式看待且你自己判斷錯誤,作為創業者的你就會面臨失敗。
在創業者人生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是,我們需要做一百個決策並且決策必須聚焦,完全聚焦於真相。當我們認為真相完全不同任何其他人的認知時,我們會特別興奮。出現這種情況時,它可能令人困惑,但你知道自己是正確時,你必須樂意堅持到底並且做不同於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事情。
正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言,“隨眾逐流之人往往不會超越大眾。而獨辟蹊徑之人卻能處於萬人莫及之位。”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創業者,如果你特別具有天賦洞察真相,那麽也必須擅長獨辟蹊徑。比如當看到小貓,那麽人們的反應跟遇到一只獅子是完全不同的。當人們都認為這是獅子,他們會跑開——但有可能他們看到的是鏡子里的東西,如果你看到的是小貓,最好你是對的,否則如果它是獅子,你的手會被咬了。
有時,你跟別人看到一樣的風險。你的感知或許是真相,但如果能夠以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的專家方式管理該風險,那麽你或許能夠做其他人無法做的事情。面對這座橫跨深淵的鋼索時,我會說“哦,不可能”,但這個完全可以做到。能夠處理好此類事情的人就可以做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情。他們能夠以專家的方式規避風險,這讓他們具有超過任何其他人的優勢。當其他人都在一邊躊躇不前時,這個人能夠跨過河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情況在日常生活和創業中時常發生。
5、分析力與創造力
第五個特質,我稱之分析力與創造力。它是什麽意思?這里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工程師,知道如何把組裝機器、拆分並再次組裝;知道如何以十種不同語言編寫代碼;當一堆牙簽掉到地上時,我們可能知道有多少根牙簽從牙簽盒里掉出來。這些說明我們有分析能力,但作為創業者還不夠,創業者還必須有創造天性。
知道如何拆分機器和再次組裝還不夠,創業者必須創造其他人沒見過的、能夠激勵他人的全新機器,這就需要創造力。比如這臺叫做“巴貝奇”的機器,盡管在設計後150年才制造出來,但重要的是它是人類設計的第一臺計算機。大家知道,我們或許能夠想出一些東西,會雙擊一些東西,但這都還不夠。例如在 Uber,每天我們按下按鈕並叫車,這是我們和用戶都在做的事情。
但某年某日,你按下按鈕,冰淇淋卡車給你送來了冰淇淋。這始於啟發靈感的創造沖動,是我們在近350個城市做的事情。比如在杭州,我們通過無人機提供冰淇淋。你按下按鈕,然後無人機飛向你並放下冰淇淋。讓這一切運行需要涉及一些工程設計,但同時給人們帶來了靈感啟發,這是創業者成功之道。在Uber,我們努力做的事情是,公司的每個人都具有創業者精神,可以提出這些點子並讓其變成現實。
是的,你有了好的想法,有很好的創意,但還面臨商業推廣的問題。您需要知道如何把東西推向市場。在矽谷,人們稱之為growth hacking。 您必須知道如何能創造病毒式傳播效果,如何創造一個創意、內容或視頻、產品或一個手機軟件,並找到方法,讓人們不但願意使用它、喜愛它,還願意與其他人分享它。這的確是一門學問,但重要的是必須找出其具有創意的一面。因此,與別人合作,與名人合作,在交流中產生出火花、產生好的創意,也是推向市場的重要一環。
6、冠軍思維
現在回頭看,我從18 歲開始就創業,並一直在創業的路上,已經創業 20 年。在絕大部分時間里,我遭遇了很多次失敗。在上一家公司,我每天給一百人打電話,然後得到一百次“不”。當你連續六七年都一直這樣,這意味著被幾十萬人拒絕過。所以必須篤定你的目標,必須有足夠的信念,哪怕被人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你仍能享受每個時刻。這意味著:既然上場,無論發生什麽,始終對你做的事情保有一份熱愛。即使輸,也要熱愛這場創業遊戲。況且絕大多數創業本來就都註定會失敗。但只要跌倒後還能不斷爬起來,就不算失敗。
我稱為的“冠軍思維”,包括要面對逆境。許多人想到“冠軍”時,會想到姚明,或者想到勒布朗·詹姆斯扣籃,但那都不是冠軍思維。成為冠軍,要懂得面對逆境。把一切置之度外,無論如何都要取勝。這就是成為冠軍的意義。想起冠軍,大家也許會想到很多體育明星,以及他們都擁有的成功。但生活中的真正冠軍,創業中的真正冠軍,一定都有這樣的素質:在遇到逆境時能夠振作起來,竭盡全力,沖向終點。這樣的思維會一直激勵你,不僅僅是為了自我實現,還能為整個團隊樹立典範。
我創業初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六個創業夥伴長時間擠在一個小房間里,被無數次的拒絕,經歷過無數次的逆境,但每天依然熱愛著自己的事業。然後,直到我們創造了Uber,在全球大獲成功。現在我們有 4,000 名員工,我仍然把這種思維帶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也用它激勵我的團隊,坦誠地說,當我看到團隊時,我看到大家也是一樣。它讓我們變得強大,它讓整個事情都有了意義與價值。

[本文作者卡拉尼克,轉自善緣街0號(ID:zhumengtrip),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庫來自123RF圖庫。]
創業家
特質
贊(...)
分享到:
侯小強:創業像受虐,我最了不起的一點是有了免疫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9/160587.shtml
侯小強:創業像受虐,我最了不起的一點是有了免疫力
麻策
文|麻策
編輯|王根旺
最近,侯小強帶著“火星小說”殺回來了。上一次他鬧出這麽大的動靜,還是去年發布“毒藥APP”的時候。
現在的侯小強覺得自己處於一個最安定的狀態,跟疲於奔命的新浪、盛大時期截然相反。早睡早起,念經跑步。他認為創業是個長跑,既然是長跑就要懂得休養生息。
近期,創業家&i黑馬對侯小強進行了專訪,聽他談現在的思考,過去的故事,對創業心態的總結,以及他的人生“參悟”,當然還有他的新項目火星小說。
“該疼的還是要疼”
這兩年我和我的合夥人做了兩個公司,一個是以IP為核心的影視制作公司,叫中匯影視(以下簡稱“中匯”);一個是互聯網公司,旗下有兩個移動互聯網項目,毒藥和火星小說。
我覺得創業者最好的兩個狀態:一個是你懵懵懂懂感覺到一個機會,非常興奮;一個是可能你很平淡,但你清楚地知道你的目標在哪兒,無論跪著、爬著、走著還是跑著,都可以到達它。
這兩種狀態我都趕上了。
做中匯的時候我是第一種狀態,覺得風要起來了,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起,也不知道以什麽樣的狀態起,但就覺得這是個機會,心里惴惴不安,憑著感覺做了三個項目:
第一,我們簽了張嘉佳。我們簽張嘉佳的時候他還不是很出名,但我覺得他很有才華,燦爛的不可一世。我感覺他書中的情緒與我當時的低落很匹配。在有機會和王家衛溝通的時候,我強烈建議《擺渡人》一定要用張嘉佳做導演,我認為郭敬明、韓寒之後,下一個就是張嘉佳。我不能說用嘉佳是因為我,但我確實盡力地去遊說。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做經紀人。記得當時團隊花一個晚上去和沈浩波溝通《全世界》電影版權。差點自己買了。今年這個項目大獲成功。我和嘉佳後來不合作了,但是祝福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我們花了一個非常公允的價格買了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的版權。我們和光線一起制片,蘇有朋導演。陣容也很一線。今年四月一日正式上映。
第三,我們購買了超級IP《尋找前世之旅》。龔宇、戴瑩(i黑馬註:愛奇藝創始人、CEO)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這是一個超級網劇,在愛奇藝被評為S級。今年一月十六日正式播出。
這三個項目跌跌撞撞,我因為買《嫌疑犯X的獻身》還跟我的合夥人分了家。那是我最困惑的時候。困惑就是別人都不相信你,說這個項目不能要,那個項目不能要,說你瘋了。
擁有第二種狀態是現在,我做火星小說,清晰看到了我的目標,我覺得很安定。現在我每天晚上10點半睡覺,第二天早上6點鐘起床,然後跑1個小時步,念1個小時經,其他時間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就是處理公司的事,跟我的團隊在一起。
我去年做“毒藥APP”的時候,其實風聲很大。後來做了一個非常痛苦,但我認為很正確的轉型:我們暫停了毒藥APP,開通了毒藥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三篇文章來推薦三部電影。今年5月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APP完全可以被微信公眾號替代。按照這個速度現在這個號已經有50萬用戶。到春節會有一百萬用戶。在全網流量非常可觀,上周達到了一千萬,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影視媒體。

有人說侯小強你別再吹牛了,就50萬用戶你還好意思到處去講。我當然要去講,毒藥上個月全網的流量是2000萬左右。到上周一周已經過千萬了。在今日頭條上,它一周的平均流量是280萬,每天都有10萬+、100萬+我覺得這是非常牛逼的成績。
我原來做新浪博客,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要做名人博客,只是靈機一動。最早前三個月的流量並不達標,每天也就是10萬、20萬。2005年余華來公司做《兄弟》的宣傳,我們當時提了一句,說你把書評貼到你的博客上,我幫你推薦一下。後來他給我們打電話很興奮,說居然有七千多人閱讀。那一瞬間我就在想,如果要有10個余華,那不就是10萬流量嗎?其實我當時的想法是怎麽把新浪博客20萬的流量變成100萬,並沒想做多大。
我開始找當時最火的名人,第一個是李宇春,第二個是吳小莉……我依次列出來挨個做動員工作。每動員一個人都非常艱難,那些人第一是說我沒時間寫,第二是說我憑什麽給你寫。我想盡辦法地搞定了前10個。三個月之後,新浪博客的流量做到了1個億。
有人看我轉型了,就說我失敗了。但我對失敗和挫折有不同的理解。毒藥戰略轉型,至多是一個挫折。
所以我說,創業就像是在一個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不斷地漂,你只要往前走,哪怕你碰一次,撞一次,甚至調頭重來,都是正常。這個事就像生孩子一樣,你看再多的育兒指南,你該疼還是得疼。你不能說我看了這本書,突然就不疼了。
“成功是個無底洞”
很多人問,說侯小強你到底在做什麽?我做電影、電視劇,這是下遊,做火星小說是上遊,源源不斷給我提供IP,然後我還有我的媒體(毒藥),一個產業鏈的上中下遊我都進入了,盡管做得比較艱難,但還是希望按一個生態本來該有的樣子去做。
火星小說其實想做2.0版本的起點中文網。網絡小說經歷了十幾年發展,依然保持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原來網絡小說的主要讀者是80後,現在都是90後了。總體上來講,80後喜歡看別人的故事,90後更喜歡代入感、參與感強的東西。我認為這種變化是我的一個機會。
起點中文網挺遺憾的一件事,就是你去看它里面排名前100位的作家,10年前是這些人,現在還是他們。很多二三四線的作家沒有出頭的機會,而我希望把這些人里一流的作家給挖掘出來,這又是我的一個機會。
現在流量跟過去不一樣了,傳統互聯網時代流量是壟斷的,大家說的都是四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就像白巖松說的,即使一條狗天天上央視,也能變成一條名狗。這是壟斷造就的。到今天是什麽時代呢?微信公號漲粉很難了,APP下載增長很慢了,所謂的流量紅利沒了,此時你需要的是聚合碎片化的高質量和流量的能力,這決定你必須做高質量的內容。
火星小說我們采用封閉的寫作系統,你必須出版過一本書或銷售過一個版權,抑或被我的其他作家高度看好,才能來我這兒寫作。因為寫作系統封閉,所以我們上面的內容質量非常高。目前火星小說只做了3個月,已經有3000個作家,8000部作品,沒有任何推廣很短的時間突破百萬用戶。每天充值5萬塊。付費用戶比是6%,遠超行業水準。

2008年我剛加入盛大文學的時候,整個盛大文學的收入也才兩千萬。現在做了幾個月的火星小說就已經相當於當時盛大文學的規模了。
我現在(創業家&i黑馬註:42歲)創業,確實比一般的創業者年紀要大。如果再早10年,我認為我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業者,自己從來沒有懷疑過。我20多歲在新浪,每天工作到夜里12點多,特別這愛這份工作。因為當時沒有加班費,當時公司是不贊成加班的,因為在低潮期,又有勞動合同法。
但成功又是個無底洞。我讀大學時候的理想是賺10萬塊錢。人是有貪心的,我也很喜歡錢,但你發現這個東西無窮無盡。張勇(創業家&i黑馬註:海底撈創始人)給我講過一句話,他說一個企業的目標是讓員工成長。對一個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能有幾個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人。如果你有那麽幾個人,那我覺得這就是成功,事業上的成功。
“我創業像個受虐的人”
我既是一個非典型創業者,又是一個典型創業者。說非典型是因為第一我和我的小夥伴們融資能力比較強,兩個公司加起來也快融了好幾個億了;第二我資源獲取能力比較強,過去的一些人脈和人緣(或者說人情)還在。說典型是因為創業者能遇到的一切錯誤、挫折,我都遇到過。
我經歷過被人贊美的時候,也經歷過墻倒眾人推的時候。離開盛大,很多人說侯小強是被陳天橋趕出來的,說是我耽誤了盛大五六年。也有過朋友反目,人家突然就不理你了,連個短信都不給回了。這些都經歷過後,你就發現,外人的東西都無足輕重。
有篇文章,標題叫“侯小強,每次離大人物都差一點點”。我真沒那麽大的野心,我要是有那麽大野心的話,我就不會像現在似的每天晚上10點半睡覺了,我得標榜自己每天只睡2個小時,投資人看了高興,團隊看了也慚愧。
我創業就像個受虐的人一樣,被虐的多了之後,也就習慣了。要是被虐一次我就難受一次,那我就沒法活了。創業真的是每天都會受到打擊,合夥人問題、模式問題、資金問題、收入問題,這些問題時刻困擾著你。
我這兩年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特別容易忘事。只要不好的事很快就被我忘了,我現在確實對打擊人的事有一點免疫力了。
我原來每天半夜兩三點鐘睡覺。有一段時間非常焦慮,一個人管理兩個公司,三個項目,每個公司你都要考慮,如果你融不來資,不知道哪個項目說不定哪天就沒了。我後來看開了,說天天愁眉苦臉還不如養足精神,創業是個長跑,既然是長跑,那當然就得休養生息。
我原來在新浪和盛大的時候都是疲於奔命,因為我想證明自己,現在我不需要證明自己了,我不是為別人活了,是為自己活。最差我也不至於窮死,我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也不在乎質疑。
過去網上老有我的負面報道,那個時候特別愛上網看,經常生氣。現在我幾乎不見媒體,不搜索我的名字,也不參加任何活動。別人愛說什麽就說什麽去唄。
我家里沒有電腦,兩個辦公室也沒有電腦,我每天除了開會,就是給安排事情,和看會議紀要,沒有別的東西了。
“我的牌太好了”
我經常給團隊講一句話,我說像我這樣的人創業,不成功的幾率可能要大於成功的幾率。因為能成賭聖的人,都不是牌最好的人。我覺得我的牌太好了,一出來就不缺錢,也不缺資源。我如何把牌打好?這就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了。
我覺得,有資源的人對資源的利用率都比較低。另外,所謂的明星光環也會給團隊帶來問題。他們覺得你什麽事情都可以給他們搞定。再嚴重一些,他們就覺得自己都不需要努力了。我這也就是想象中的資源多,說實話你不還得去求人嘛。
我是一個佛教徒,我這個人做選擇或判斷的時候絕大部分依賴直覺和想象力。而通常一個人的決定是直覺、想象力、邏輯、數據的綜合結果。
我從新浪離職的時候,直到我入職盛大的前一天晚上,曹國偉還在挽留我。他說你是新浪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要求所有副總裁不缺席請你吃飯的人。其實我也已經在新浪根深蒂固,為什麽還有離開?其實也是直覺,隱約感覺網絡小說未來會有一個特別大的機會。
前段時間,三七互娛並購中匯影視的新聞有很多,它本來是要12億把公司整個買走,結果因為一個技術性問題,這次並購暫停了。有人說小強你看,本來有兩個多億明年就能進你的賬上,突然沒了。我說這個事我自己就沒關心,不是開玩笑,也不是冠冕堂皇,我確實對這種事沒有感覺。
前幾天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講,說他一個朋友剛把公司賣了,賣了3個億,大包小包帶著錢回來,請客吃飯、喝酒,大宴群臣的即視感。然而沒過幾天這個朋友就得心臟病去世了。
我就是這麽善於平衡自己的感受。
[本文作者麻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盛大
侯小強
創業
贊(...)
分享到:
李純恩:了不起的茶餐廳
1 :
GS(14)@2012-03-26 22:44:56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326/71344
午飯沒約人,窩在家裏看書看報。菲傭問我想吃甚麼?看看窗外又陰又霧,人有點懶鈍,便讓她做一碗五香肉丁公仔麪,再加個荷包蛋。熱騰騰一碗吃下去,滿足得精神振作起來。
香港的茶餐廳文化真是了不起,那麼多臨時起意的配搭,救急救難之後,都成了雋永的心癮和鄉愁,無論何時何地,人在哪裏,只要吃上一口,就像打開了記憶庫,取出一叠味覺記錄。
許多年前,我在茶餐廳的早餐,一般都吃餐蛋麪。有一次跟張堅庭一起,他叫了一碗五香肉丁麪,我試了一下,風馬牛不相及的配搭,竟這麼出色。
從此以後,我家廚房櫃子的「急救品」裏,就五香肉丁罐頭和午餐肉罐頭齊備了。
人在外地旅行的時候,再吃得如何山珍海味,只要一看見「港式茶餐廳」,胃口馬上就會衝動起來。叫杯奶茶,來個菠蘿油是小情小趣,吃碗餐蛋麪或者五香肉丁麪才真正解饞。
要是炒一碟又乾又香又鹹的星洲炒米簡直就有豐盛人生的感覺。
年前到麗江的束河古鎮拍電視,香港人阿明在他開的小酒吧裏給我做了一份餐蛋飯和一碟豆豉鯪魚炒油麥菜,面對着美麗的玉龍雪山,那頓飯吃得疑真疑幻,好像回到了香港寶馬山下。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李純恩
馬雲﹕《聖經》是最了不起營銷書
1 :
GS(14)@2016-12-03 05:21:30【明報專訊】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不改「語不驚人誓不休」本色,今日出席自家《南華早報》中國年會論壇,講到東西方文化差異好大,突然之間講起自己睇咗五次聖經,但就唔關宗教信仰,而是因為聖經係一本好好嘅「市場營銷書」。
看異國典籍 尊重文化差異
事情源自啲西方媒體同馬雲講,東方有各種問題,馬雲就問佢哋,邊個睇過中國儒家、道家或者孔子《論語》文章?結果係無。
馬雲就好威咁話,自己睇咗《聖經》5次,覺得呢本係世界上最了不起嘅銷售書籍,條理清晰,故事生動,總之其他人唔使聽,只要聽上帝。咩原來聖經係咁樣一本營銷書咩?小琴真是大開眼界。
馬雲又話,睇完聖經後識得尊重西方文化,反問如果唔了解其他民族嘅文化和宗教信仰,憑咩話人啲嘢唔好。「一些人說伊斯蘭教各種不對,請問你們看過古蘭經嗎?如果沒有,我不知道你們怎麼可以批評人?」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28&issue=2016120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