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亞洲果業(73)事件之我見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4943&start=135


greatsoup:

最初AO盤買那批人應該都一早知道有呢隻股上市,所以他們應該有充足時間看招股書,故他們買賣就是與人無尤,只怪他們不做準備,但不排除有些有心人搞亂市場秩序,造成誤導。

但是後來買的人更不可原諒,自己看到股價暴跌,以為有貨平,就去追,所以他們應該知道自己是炒,贏輸都是自負,故不可能賠給他們。

至於上市公司,他一早已知悉事件,並作適當處理,只是監管當局覺得無問題,所以暫時無處理,但是其後看到情況好嚴重,才真的去強制停牌,這種反覆無常的態度,實在不太適當。

所以上市公司已盡了自己責任,監管當局的反覆無常,導致股民憤怒是有一定責任,但股民是有責任,但不想負責賴帳,更是不應該,因為資料都給了你,又不看看英國那邊的股價的多少(現在查這股股價不花很多時間,用Google 一分鐘都不用),面臨的風險有多大呢?

可能我說的話有點風涼,但是大家是成年人,投資失敗當然要負責,不可能賴別人出千,只可以怪自己不夠精明,給人欺騙呢。

現在監管當局可以做的事情,是查一查造價那班人有沒有犯法,並向公眾道歉,至於金錢賠償,大可不必。



mimi:


想說回#73, 雖然本人也沒買(立誓), 但如有關機構不是立心去欺負小投資者, 閣下亦不必每天花精神去為人人, 也不是要david wed出聲就能破例停牌, 更不會因資料性有誤而推王至股價波動為由'luck'身,隔日又將之料移除! 閣下能貴為名blog主, 就是有著保護小投資使命,還請不好再落井下石,如你有興趣可獻計,我覺得更像你呢!

greatsoup:


mimi:
千萬不要叫小弟名Blog主,真的受不起。我就是我,並無「更像我」的東西。greatsoup隻是我的股票部分,我除了greatsoup外,還包含其他的一些東西的。

至於保護投資者,清高有錢如Webb才能做得到,我這些貧苦又無影響力的人,最多可以在網上講講對這家公司的風險,所以別看得我這麼神聖。

我並沒有落井下石,是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錢是你自己的,你不看清楚就來買就輸錢,就是你的責任,我是絕對支持「未投資,先求知」的。雖然有部分人真的甚麼都不知道,但不知道的東西,就為何要沾手呢?所謂「不明白,不沾手」呢。

至於監管當局有沒有欺負小投資者,我認為在技術角度上,他們肯定沒有問題。

首先,他是招股書已標明在其他市場上的報價,並已告知已經一拆十。

次之,他發佈的資料NAV是37.3人民幣,是2009年6月30日的數據,所以在技術角度上也沒有問題。但是對於真實的情況及對小股民求知的情況來說,這點顯然是有問題。

在資訊發佈上,我認為他們是無問題,但在應變上,卻是發生了一定的錯誤。

首先,有些人真的不知道AO盤最多可以叫到原價的10倍,故有些人以很少股票,就開了一個超高價,或導緻有虛假市場情況的出現,引起了禍患,之後股價暴跌,然後引起部分人「執平貨」心理去追,問題到此出現。

但是,為何隻有這麼少股票可以上市交易,是不是發佈的時間過短(發佈招股書至上市,隻有三天)?

再者,上市公司原來在上市不足一小時已經叫要停牌澄清,監管當局沒理會,其後也有小投資者去叫監管當局澄清,也沒理,直至Webb先生出面,這才停了牌,作一個交代。

是不是監管當局認為小股民知道事實,就不需澄清,直到出現問題,才立即處理?

但我認為小股民需要負上一定責任,因為:

(1) 招股書在上市前三日前已經出了,但是有沒有人好好翻閱一下,入面已經有參考價格(招股書pdf.p.128-p.130),如果有翻閱的話,根本無這些事發生,亦不會有人20-50元接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3017_C.pdf

十一月(直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附註) 0.4850 0.2085 0.4450 0.4090

附 註: 根據股東於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日通過的決議案,本公司每股面值0.10港元的已發行及未發行股份拆細為十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股份,故本公司法定及已 發行股本為20,000,000港元(分為2,000,000,000股股份)及7,705,598港元(分為770,559,800股股份)(每股面值 0.01港元)。

就計算二零零九年十一月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期間股份於另類投資市場及PLUS市場的最高、最低、月終及每月平均收市成交價而言,股份未拆細前的股份成交價均除以十,以供說明。


(2) 市場交易情況顯示,最多人接貨的時候不是51元,是20-24元,可見他們是貪平接貨,想博股票炒番上51元。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049


 麗珍昨天中午與朋友喝茶,熱門話題一定是昨天突然停牌的亞洲果業(00073)股份1拆10的誤會。朋友話,亞洲果業股價由開始時的51.25元,一直下跌至停牌前的19.94元,有大量散戶是因為看見股價急挫那麼多,以為有機博反彈才買入。

  麗珍其後翻查股份成交紀錄,發現最多人買入的確是集中於20元至23元水平。


但是如果他們用電腦上網入的話,可以去Google查一查外國交易所的價錢才作購入決定呢,但他們顯然沒做到,所以肯定他們無做足功課就去追貨,這就是他們輸錢的原因。

總結而言,問題不在上市公司,而在於監管當局雖然招股書有說清楚,但在交易版中,發佈資料誤導,因此或有部分人有意無意把股票打上極高水平,然後因為物非所值,導緻部分無知股民以為平走去追,使問題出現。

但是無知股民有沒有責任去了解資料去作投資的決定?我認為是有的。故此我認為他們輸錢不應歸因於監管當局在臨時資料誤導小股民,是在投資前不去看招股書,不去了解情況就去買呢。

監管當局現時可以做的,其實都是查一查造價那班人有沒有犯法,並向公眾道歉,至於金錢賠償,大可不必。

至於長期而言,監管當局可以取消這類介紹上市,或是確保有股本有一定部分在香港流通才可以。

如果不取消或不確保有部分股票上市,就必須加強資訊發佈,例如在報價版面增加公司昨日在各交易所的收市價(折成港元),又或是正如Webb所稱,標明調整後的每股盈利等等。


延伸閱讀:


AsIan Cirtus Fiasco


http://webb-site.com/articles/asiancitrus.asp


譯解: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63

鱷兄: 李國寶事件之我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94


我很欣賞梁先生願意站出來,這世界上助紂為虐的人多,肯為股東利益發聲的少。可是,這次我想為李國寶說句好話,他明顯是失言,但我不認為發債損害股東權益。

首先看看蘇偉文和David Webb的評論。『蘇偉文認為,李國寶犯了「專業傲慢」錯誤,未有運用專業知識好好向股東解釋,反而引起誤解。』言下之意,他覺得梁先生是誤解了,李國寶 是錯在沒有好好向股東解釋,而不是發債。David Webb批評,李氏言論不尊重股東,他批評的是李國寶的態度,而不是發債問題。

有報章以為,股東會議決發行混合債券,某程度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東亞發債是不需要經過股東大會議決,混合債券是已經發行,並在新加坡掛牌上市,要議決的 是發行替代優先股。替代優先股是發生替代事件時發行,用來取代原有的混合債券,如果發行替代優先股不獲股東批准,東亞會贖回債券,贖回金額相等於本金的 101%。由此猜測,東亞是一早認定議案必定獲得通過,股東特別大會只是例行公事,所以在未開股東會前就發行混合債券,較理想的做法是先待股東會通過才發 行。

事後,李民橋嘗試打圓場,「小股東若認為固定票面年息達8.5厘的票據吸引,可通過二手市場購入債務;他補充,昨日李國寶講話的意思,其實是想表達小股東 若不喜歡議案,可賣掉股票,轉為購入東亞混合一級資本工具,投資者無論持有東亞股份或債務,集團均表歡迎。」如果他真心歡迎小股東購入東亞債務,希望他以 後留在香港發債。

梁先生認為發債損害股東權益,很大程度上是覺得年息8.5厘定價過高。我沒有各種債券息率資料作比較,不清楚市價,可能他聽得太多零利率的新聞,又見年息 8.5厘高於樓按利率,所以有此質疑。可是企債的風險較高,息率應較國債高,加上無抵押(樓按是屬於有抵押貸款),年期長達50年也需要付出較高利率,而 且有個贖回條款,這個也需計算。這個混合債券並非傳統債券,雖然沒有迷你債券那麼複雜,但它結構上並不簡單,很多細節我也未能理解,例如替代優先股與 Innovate優先股的差異我就不能完全理解。如果東亞清盤,優先股申索權排得很後。

債券高息並非必然,如果東亞將來財政欠佳,是可以拖數的。

強制遞延利息:倘於任何利息記錄日期,本行之可分派溢利不等於或不高於有關利息支付日期擬定支付之利息以及同日就與票據享有或表示享有同等地位之任何責任 將予支付之所有其他款項,除非獲金管局另行許可,否則本行須將票據應付利息降至可與於同日就與票據享有或表示享有同等地位之責任將予支付之所有其他款項按 比例支付的金額,但不得超過可分派溢利之相關金額。

選擇性遞延利息:倘於利息支付日期前12個曆月並無就本行任何類別股本宣派或派付任何股息,本行可選擇支付當日到期支付之票據利息,但未能支付有關利息並不構成本行之違約。


「東亞副行政總裁李繼昌補充,該行發行票據集資後,經掉期安排已將固定息率資金轉為浮息,東亞實際支付利息僅約5厘。」從這個安排可見,市場是預期低利率是暫時性,利率長期會回升,東亞短期利息僅約5厘,那麼預期長期利率會高於8.5厘補回差額。

梁先生認為應該供股代替發債集資,這個我不認同,供股表面上不用付息,但會產生攤薄效應,令每股收益減少,對股東不利,而讀過finance應當知道,供 股的資金成本其實比借錢高,發債集資是勝於供股,匯控供股是迫不得已之舉。供股之所謂公平,是相對於以大折讓價向某些人配股。

梁先生質疑「其間東亞承諾派息率為60%,息率過高,他質疑全球退市下集團盈利前景。」這個派息是派給股東,東亞有一個既定的派息政策,東亞的原意應該是 想表達不會因發債而改變派息政策。這個問題其實是公司賺到錢後,應該派息給股東還是應該保留作發展之用,每人意向不同,現在派高息有人不滿意,我覺得要求 減派息李國寶很為難。


延伸閱讀:

棄供股 發高息債惹不滿 李國寶與小股東開火「唔鍾意可沽東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140

李國寶舌戰小股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2

投資和投機之我的定義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zxcr.html
 

買股票,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投機;買房子,同樣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投機,那麼投資和投機到底怎樣定義比較好呢?各人都有各人的定義法,對大多數定義, 我都不是很滿意。對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最近想出了點眉目,就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分辨自己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的一個準則。

     投資就是買下一部分所有權,未來在不需要出售該所有權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帶來收入的交易。若該投資持續帶來的收入能夠高於購買所有權的資金的穩定獲利(如銀行利息或國家債權),則該投資是成功的,否則該投資是失敗的。

     投機就是買下一部分所有權,未來以更高或者更低的價格出售該所有權的交易,若以更高價格出售,則投機成功,若以更低價格出售,則投機虧本。

     買股票,若想的就是將股票以更高價格賣出去,則是投機。若想的是利用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產生盈利給自己帶來持續的收入,則是投資。

     購入房產,若想的是日後更高價格賣出房產,則是投機。若想的是利用房子出租給自己帶來持續收入,則是投資。

     任何投資,都是買入後十年內不考慮賣出。當然,並不是說完全不賣出,我再強調一遍,在我購 買的10倍市盈率的股票中,若漲到30倍市盈率,我是不會賣的,我還是會等他的分紅。但是若漲到50倍,那說明市場先生完全瘋了,我就不和他玩了,會將股 票賣掉。或者我投資的公司連續三、四年都不能夠分紅的話,我也會考慮賣出。當然,一開始我投資的公司一般都會連續分紅好多年,若都不分紅,根本不會入我的 眼。

     投機不是不好,但不能過重投入,就好像小賭怡情,大賭傷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75

如何投資網遊股之我見 閒看風雲

http://xueqiu.com/3284964546
如何投資網遊股之我見,歡迎大家討論

一.網遊股的經濟特徵

1.  靠大片賺錢,如果某個遊戲火了,就可以賺大錢;如果不火,多年努力就白費。

2.  大片的生命週期應該較長,老玩家有一定的粘性,可通過新資料片和促銷維持,但其佔整個市場的份額總在下降。所以需要新的大片來推動增長。

3.  通過老遊戲提價增加收入較難,除非有極吸引的新功能,本質上也就是新遊戲。

4.  充分競爭的市場,主要競爭者為新推出的網遊,和其他的娛樂形式。

5.  玩家的數量一定,玩家能用於網遊的時間也一定。因此老大片能維持,反過來反而壓制新大片的成功。

6.  由於競爭的是玩家的時間,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和網頁遊戲的發展,對原網遊模式也產生挑戰。

7.  在網遊剛興起的前幾年,整個市場增長較快,大量新用戶進入,此時推出的大片可以吸引大量玩家,此為跑馬圈地的時代。而現在,整個格局基本已定。

8.  顛覆因素:新大片,以及新娛樂方式。

小結:充分競爭,護城河有限,短期而言是現金奶牛,長期而言具突變性,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二.為什麼投資網遊股

作為短期奶牛,具相當吸引力;但缺乏長期持股價值。

1.      股價上升賺錢。最重要的催化因素是火爆的新網遊,同時還要老網遊維持良好。

2.      分紅。要考慮的因素有:擁有大量現金,自由現金流入良好,老闆持大股。

三.如何挑選網遊股

從以上分析,化繁為簡,只需注意:

1.      老網遊是否仍然火爆;

2.      是否有新網遊推出,新網遊是否吸引玩家。

具體操作上,需要關注的主要指標:

1.      網遊榜上各主要遊戲的變化,及新游的出現和發展;

2.      註冊活躍用戶數,最高同時在線用戶數,每活躍用戶付費數等的變化。

四.估值

估值的軟性因素:

1.      行業地位,遊戲組合;越強則可以減少個別遊戲對整體的影響;

2.      新游獲取的能力,無論是開發,代理還是併購。

估值用指標:

1.      合理市值 = 淨現金 + 自由現金流 * 合理倍數(PFC);

淨現金中需減去負債中的預收款,和準備分紅的現金開支;還需要斟酌其他流動負債。自由現金流需要減去用於併購的資本支出。

理由:看重公司的短期現金價值,看淡長期價值。

2.      分紅率 = 每股分紅 / 股價。

3.      PE, 但要注意其資本開支,特別是併購帶來的影響。

五.投資時機

買入最佳時機:

公司前幾期表現不佳,股價下沉,導致現金含量大增(帶來安全性,因分紅率將高企),這時恰有好的新游出現(需通過網絡監測證實),則是極好的買點。

賣點:

分紅已完成,新游上升勢頭已疲弱,則不宜久留了。

六.總結

網遊股的經濟特性決定了只具有波段投資的價值,而無法成為長期大漲的龍頭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09

創業板「高估值」之我見 PekingCH

http://xueqiu.com/4704954783/23895923
在牛市,投資者的風險敞口放大,給一隻股票的估值會大大提升,在同等業績、同等增長預期的情況下,熊市給20倍PE,牛市可能給40倍甚至50倍以上。牛市是業績帶來的,但牛市更是吹泡泡的過程,一個投資者,如果他不參與吹泡泡的過程,那麼他獲利一般但安全;但如果他參與吹泡泡的過程,他有可能獲得暴利,如果他撤離及時的話,但也可能一無所獲,如果他沒能及時撤離。

當前,創業板的估值毫無疑問已經合理甚至稍微高估。即便是最優秀的成長股,現在的PE也必須有5年的高速增長才能攤下來。這就像是浦發銀行上市一樣,一上市就是個「巨嬰」,儘管上市十年,業績輝煌,但投資者獲利非常有限,原因就是業績透支,浦發一上市是60倍的PE,從60PE降到目前不足10倍,期間就有6倍的股價波幅。換句話說,如果浦發上市時是10倍PE的話,以他的成長速度,他的股價可以再漲6倍。

同理,現在的很多創業板的股票,業績還行,成長預期更高,帶來的PE也很高,這些股票要花費很多年才能降低他們的估值,這還是在他們確實如預期一樣高速增長,否則,他們將面臨最殘酷的「戴維斯雙殺」,股價跌到不足原來的1/4,甚至1/10,直至退市。

下面做一下簡單的算術題:
一隻創業板股票,2012年業績是EPS1元。
當牛市時,市場預期該股票的成長性優秀,未來三年會以三年複合增長率為50%的速度增長。同時給予估值PE60倍,也就是股價60元/股。維持現有的股價,三年後,該公司高速增長結束,PE將降至15倍這樣成熟市場成長率一般的估值水平。這是標準的估值方法,具體算法如下: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5元      2.25元    3.75元
60元         60元       60元
40倍      26.6倍      16倍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
例外一:該公司成長性非常優秀,是騰訊型公司,高速成長超過三年,而且年年超預期(每股收益以不止50%的速度增長),這種情況毫無疑問,現在的60倍PE實在是低估了。

例外二:該公司成長性不行,成長不如預期,該公司只是平凡的公司,以平凡的速度成長,因此,市場只給予平均PE。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1元      1.21元    1.33元
15倍        15倍        15倍
15元      18.15元      19.95元
也就是說,三年內,如果公司平庸的話,公司每股收益每年增長10%,股價會從60元跌到不足2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90

金山軟件之我見 SolarTang

http://xueqiu.com/3012165545/25028746
$金山軟件(03888)$ 對於WPS,在金山來說我覺得是最有潛力的子公司。一直感覺不同人的觀點一直分歧比較大。有一派覺得WPS很好用,必成大器;另一方的觀點是覺得它完全不成,跟$微軟(MSFT)$ Office沒法比。

最近看了@Joe香港 的一條微博,覺得評論挺有意思,微博內容如下:
@金山軟件 第二季度財報,我最喜歡是WPS 的表現,雷軍以前說過「我要用未來十年和微軟來一場豪賭」 其實早十年就看到了WPS的市場很大,但時機不對,賭輸了,十年後移動崛起,Windows沒落,找到風口, WPS 可以大反擊了!」
原文地址:http://weibo.com/2092879270/A6Psh8OFl


@金山軟件 第二季度財報,我最喜歡是WPS 的表現,雷軍以前說過「我要用未來十年和微軟來一場豪賭」 其實早十年就看到了WPS的市場很大,但時機不對,賭輸了,十年後移動崛起,Windows沒落,找到風口, WPS 可以大反擊了!

觀觀點我很同意,但我想把重點放在網民給的評論(連雷總也有評論啊),總結該微博普通網民有關WPS正反評論,得出如下觀察(大家可以前往原微博驗證):
1. 正方基本上都是WPS的用戶,用著感覺很不錯,包括PC版跟移動版的
2. 正方的觀點看出來都是從個人或企業從Office到WPS的,而且都漸漸習慣
3. 正方有人身邊大部分都是用WPS
4. 反方身邊的圈子觀察沒人在用,跟#3觀點相反
5. 反方基本很多都是Office的用戶,基本上很多人都是沒有用過WPS的,只是從操作系統,壟斷性等入手
6. 其餘用過WPS的,都是覺得兼容和專業性的問題入手 (針對第6點,其實WPS連宏等專業功能也有,只是存在專業版。)

有上述觀點可見,可以大概推斷大部分基於收費或單位被逼用WPS的人,用後都容易存在好感,反感的人很多都是沒有用過。

剩下的最重要的,是兼容性,有一正方評論值得我們細想:
「單位現在也開始WPS和office並用,因為經常會收到wps格式的文件」
現在WPS在國內的比率漸漸提高,大型互聯網企業也用WPS(國內數據WPS月活躍數十漸漸提升)。假如有一天,WPS使用率超越了臨界線,成為主流,那時候不兼容WPS的會是誰?

最後附上已經分類微博上的觀點:
正方:

- WPS感覺很好用,用了之後再沒去用OFFICE了,確實很方便很人性化
- 身邊用wps80%啊
- 確實該起飛了,原來用WPS,就很好用,在移動終端要發力啊金山!
- WPS在手機上的表現確實很贊,超同類軟件
- 討厭你的一切產品,但WPS還不錯!
- WPS用戶表示現在再也不用到處去找OFFICE激活碼了,安逸!
- 原來office的用戶,已經用wps兩年了,很好,支持一下
- 我的電腦手機和pad現在都用的WPS。以前單位文件從來沒有wps的,單位現在也開始WPS和office並用,因為經常會收到wps格式的文件。
- 我手機上用wps移動版, 筆記本上用wps for linux , 好用! 朋友所在的港資公司電腦只用正版軟件, 他們選擇了免費的wps,哈哈. (備註:企業版可是要付費的...)
- 這個確實可以頂一下。免費的wps 除了打開office文件之後 在保存的時候 會自動存成wps相關格式文件之外 。其他還都算好用。

反方:
- IT十幾年,真還沒用過WPS! 有office為何還要再裝個wps呢,沒理由
- 沒有操作系統你賭個屁。微軟在操作系統上動一點小動作就秒殺你,當年IE就是這麼打敗Netscape的。
- 身邊沒一個人用WPS的..這吹噓的略假
- WPS好的原因是現在他媽WIN7盜版木有自帶的office
- 不是革命性產品,還是未知數
- 十年前,WPS想用免費打OFFICE,結果OFFICE照樣收費照樣有人用,WPS沒人用還打不過,十年後,OFFICE已經成為一個品牌,WPS還想反擊。笑死人了只是一個應用軟件,作出來的文檔怕用OFFICE的不能看,還要兼容OFFICE。
- 不現實,和微軟的office差的遠!office2013甩wps幾條街!
- 使用wps的人確實多,主要是那些處理簡單文字的人使用,若涉及到專業方面,wps還是要讓道給office。努力吧,騷年!我都用office的
- 但我的周圍沒人用WPS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33

思考的碎片---20140208 思考題之我的答案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f700.html

思考的碎片---20140208 思考題之我的答案


昨天下午在麥當勞吃了一個套餐15還是16塊。一隻漢堡一包薯條一杯可樂。

突然就想到一個問題,不說25年吧只說這十年來麥當勞和肯德基套餐的價格看來是下降的。

而包括盒飯在內的中式快餐幾乎都是漲價的這是為什麼?


於是我在雪球發了一個推 思考題。。。

我自己的直覺是是否因為人的價格高鳥物的價格便宜了。

其實我並沒有答案。

感謝很多朋友的回答 讓我深受啟發。


基本上現在我有了我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主要原因是競爭。其他部分或者說是小因素或者說是間接的因素。


我說下我的思路,我詳細就不一一考據 只是從個人消費感知的角度寫以下。


15塊套餐的來源和現狀

15塊套餐最開始是麥當勞發表的。而且當時只有午餐 是11點到2點

我記得有一次去超過2點沒法只能買大麥克套餐30多。而且清楚記得店員在換招牌而且說因為收銀機緣故沒法賣給我15塊套餐


然後KFC跟進15塊 只是把薯條改成土豆泥還是啥的


然後麥當勞跟進了晚餐也推15塊套餐


KFC跟進


最後麥當勞推全天15塊套餐


KFC跟進


大概是這樣一個進程。

現狀呢?比如機場 火車站 上海的豫園你在麥當勞是沒法看到15塊套餐的因為那些地方是店大欺客愛來不來,而且單品價格也超過市內其他店。


從以上的進程和現狀看,15塊套餐更多是因為競爭導致的,缺少競爭的機場等地保持原價。


很多朋友其他的答案我覺得更多是為何發生競爭或者從成本角度考慮。


1.現在的思考絕對是從需求出發幾乎不考慮成本的。昨天和太太討論這漢堡薯條可樂變動成本不超過5塊。所以一切都是考慮銷量考慮需求。賣30還是15無關乎成本。


2麥當勞在國內是行業老二是挑戰者地位 所以他是競爭發起者。主動的價格戰。

這些包含了所為市場份額在內所有問題。包括和其他中式快餐的競爭。和KFC的競爭。




3.15塊價格很接近出租車起步費

前幾天去Burger King 好像也有15塊套餐 這變成標竿鳥。


所以接下來的這幾家的競爭更多會發生在產品的創新上

現在麥當勞新推的不少品種 無論速度還是口味我覺得都在接近和超過肯德基。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謝謝參與討論的各位我就不一一點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29

MH370事件之我見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b76.html

這次馬航事件反應了兩點:一是中國政府的信息技術水平明顯差美國很多個檔次,中國媒體的新聞報導水平太次,媒體坐等新聞發佈會不管用,搞祈禱則是宗教界應做的事,媒體資源不足還是次要,關鍵是缺獨立思考邏輯分析的能力;二是中國政府應該有些內幕信息因為國家或領導安全之類的原因向我們隱瞞了。


馬政府也很垃圾,馬航和馬軍用雷達信息、波音公司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收到的衛星數據沒有充分利用來分析問題。很明顯副機長是重大嫌疑人,但馬警方直到昨天才去搜家抓人,反應太遲鈍了,失聯當天就應該多管齊下。當然,不排除馬政府裝傻,被媒體逼迫後才有行動。


根據媒體公開的現有信息,我想了想,MH370凌晨00:48起飛,1:20到達越馬交接處失聯,即起飛才32分鐘。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32分鐘的時間飛機應該剛剛爬到1萬米正常巡航,客艙乘客都還繫著安全帶不讓走動,剛登機的乘客們都精神抖擻,有些不自覺的人手機可能都沒有關機,劫機者不太可能選這個時候就進入駕駛室,我們也知道自911後駕駛室的門很難弄開了。


在這32分鐘內,馬航與駕駛室有多次通訊交流均無異常。而駕駛室在馬航提醒到越南管制區域進行交接時關閉應答機,說明在1:20前駕駛室已經被控制,關閉應答機的時點和空域選擇得剛剛好。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駕駛室內部的人自己控制了飛機,不可能是外人進來控制,時間實在太倉促。


1:20後飛機也不可能是外人在開,關閉通信設施、折返改航線、躲避馬方軍用雷達等都不可能由不熟悉飛機和航線的人來操作完成。


另外我認為飛機不可能開到哈薩克斯坦,因為中間至少要連續躲過5個以上國家的軍用雷達,777做不到,所以飛機只能是墜入印度洋或者是停在印度洋上的某個小島上。


這事應該不是東突份子所為,如果是他們,那就沒必要折返,直飛人民大會堂就行了。以東突在昆明的做法,只要到了首都機場附近,俯衝天安門一帶就完事了,哪怕沒撞到人民大會堂,掉那附近都達到目的了,其實就直接撞首都機場也達目的。也不是馬政府反對派進行威脅,那麼多非馬乘客,馬政府和馬航沒這個膽量隱瞞至今。


可以肯定的是,駕駛室內的人有參與劫機。機長53歲了,駕齡三十年,妻兒都沒跑路,他沒有理由突然變節,2011年放兩個美女進駕駛室的是副機長,當時的機長不是這次的。而副機長是地方官員的長子,才27歲,尚未結婚,愛上電視出風頭,並且2011年就帶過人進駕駛室,所以他嫌疑很大。


副機長肯定不是想自殺,否則在1:20前就可以墜機。我懷疑在1:20到8:11分之間他和外界有聯繫,包括接受指令或提過一些條件要求,並且是涉及馬國以外的,可能馬政府、中國政府及美政府之中(或各軍方)當時就有人知道,至少現在已經知道。


8點多後,這架飛機要麼沒被滿足要求而墜入印度洋,要麼降落在印度洋上的某個小島上等某項要求被滿足。大家怎麼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78

同業新規之我見--127號文解讀 sp00n

http://xueqiu.com/7693310317/29319264
看到有人轉發我在知乎專欄的文章,看到大家熱烈討論,很開心。這篇文章寫於週五晚上,我在外地出差回北京的高鐵上。看到五大部委的發文,很有感觸,就在知乎上回答了網友的一個問題。之前在雪球註冊賬號很久了,沒怎麼發文章。我在某四大行總行工作,從事與同業業務相關的工作,以後我會定期在雪球寫文章,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重大新聞往往在週五下班前公佈,無論是加息、降准,還是其他可能引起資本市場巨大波動的信息,這次同業新規127號文也是如此。

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昨天下午五點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銀發[2014]127號)就是之前傳說中的9號文的升級版,洋洋灑灑18條,最關鍵的其實是對買入返售業務的規範。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大家就預測銀監會會發文,文號都領好了,2014年銀監第9號文件,傳言會簽央行的時候卡住,這次一行三會聯合發文,足見監管的重視程度。

要理解這次發文,還需要結合銀監會年初工作會議(我們需要跟隨著監管文件的變動來揣摩監管的思路)。年初的時候,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在2014年工作會議上,重點講了銀監會今年的工作思路。銀監會目前已成立銀行業改革領導小組,改革最為重要和迫切的兩項內容是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此前已經有8號文規範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同業業務這幾年迅猛發展、野蠻生長,銀監會觀察到現在市場上同業業務存在著業務前後台不分、機構總行分行不分、分支機構自立門戶直接進入貨幣市場拆借資金,多頭辦理同業業務等亂象。銀監會認為,同業業務的不規範發展,直接助推了資金空轉,抬高了融資成本,加大了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增加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另一個需要重點研讀的發文是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13】107號文),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的倒數第二個文。重點規範影子銀行業務。收益權買入返售對接的多是信託資產或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實際投資的資產種類五花八門,從國內證收益權、銀承匯票收益權等低風險資產到中小房地產商信託計劃等高風險資產,最可怕的是做表外處理,業務量很大極易產生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買入返售這種通道類業務實際屬於影子銀行。而107號文對於銀子銀行只是綱領上界定,並無監管細則,因此此次五大發文實屬必然。

同業買入返售業務,披著同業拆借的皮,幹著資產買入的事兒,是上一輪同業業務黃金發展期的一個偉大的發明。風險點在於,賣出行並沒有將債務人信用風險賣斷,卻出表;通過信託計劃或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計劃搭橋後,轉給第三家買入行,只是出資,不承擔債務人信用風險;買入行做拆借賬務處理,不佔貸款規模和貸存比。從整個金融系統的全局角度來看,整個金融系統發放一筆貸款,卻表外處理,風險極大。(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只有將絕大部分的風險和報酬轉讓,才可以做資產終止確認,也就是出表)

對於市場影響,買入返售業務的年發生量在3-5萬億左右,這是一筆巨大的信貸投放。此次發文會凍結巨量流動性,企業融資成本必然上升。而同業資金無處可投,會重現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同時,由於信託收益權等流動性差、高風險的非標資產無法對接同業資金,且失去了銀行信用擔保,影子銀行將遭受重創。

對於同業間貿易融資業務來說,由於福費廷是標準化的傳統貿易融資產品,因此這次監管不僅不會帶來不利影響,反而還會促進國內證福費廷業務的發展。對於同業代付來說,由於之前的237號文已經嚴格要求,各行作為代付委託行已經表內處理,因此影響不大。對於通知裡面提到的原則上僅適用於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跨境貿易結算,其實對市場影響不大,因為原來國內證代付就很少。而且國內證代付和國內證福費廷是兩個替代產品,而後者可以出表,前者顯然沒有市場。

關於市場出路,監管和業務創新永遠貓捉老鼠的遊戲,相信大家會找到解決辦法。一個思路是風險參與業務。該業務起源歐洲,企業風險和金融機構風險都能做,卻協議文本複雜,20多頁全英文,適用於英國法,監管不易搞清楚,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利用的載體。當然,這要看大家創新的速度了(業務量大不大)。

五部門聯合發文,上個月24號就開始發文流程,現在才收到,說明一行三會外管局在會簽的時候也是深思熟慮,充分討論,足見關鍵程度之高,這會是同業業務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值得歷史銘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726

歐版QE之我見 Yujia

來源: http://xueqiu.com/1997857856/35745930

2015年初,對於我來說,最預料之外的事,歐版QE應該算是第一件了。
對於QE,我想記錄一下我的邏輯,以備日後詳查,積累經驗之用。

1 同樣QE,美國QE和歐洲QE除了影響力差別外,本質一致,對於中國的影響,本質相同,僅僅影響程度不同而已 。

2 美國起始於08危機的QE,對中國的影響已經定論——通脹壓力,鑒於當時國內的4萬億政策,由於自身結構無法消化,以至於通脹壓力很大,加之美國QE連連,外部通脹壓力始終陰影籠罩著中國經濟,所以國內政策一直以壓倒通脹為己任,連續多年的緊縮政策最終消滅了通脹,但是這也與後期美國QE的趨緩,直至退出不無關系。因此,國內的通脹,應該是與自身錯誤政策加之外圍美國QE的綜合作用所致,其最大危害就是通脹,最大結果就是緊縮,最大影響就是資本市場持續低迷。

3 時至今日,國內情況已然巨大不同,通脹轉變為通縮,同時由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進行中,政府並不願意大規模放水,刺激經濟,更願意擠牙膏式的點對點,小額放水,維持經濟低熱度。此時,美國QE結束,美國即將進入適度緊縮的狀態,外圍大宗商品均處於低迷狀態,國內外通脹條件完全消失。

4 介於國內政策兩難之際(希望經濟溫和,但又不願意刺激),歐洲QE出臺,雖然不如美國影響力巨大,但依然對中國有著影響。同美國QE一樣,持續的歐洲QE將會使得流動性進入中國,並產生通脹動力,由於當前國內是通縮環境,國外不具備通脹條件,因此,同樣的QE,在不同環境中,將會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歐洲QE將會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的動力,而不是壓力。新的流動性將會代替政府的刺激,經濟將會因為新鮮血液而逐漸恢複生機,政府也因不必大規模放水而樂見其成 ,歐洲QE將會為國內通縮轉化為溫和通脹,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我們會在不久的將來看到,國內經濟開始穩定、複蘇,國內通脹溫和,經濟回到平穩的增長軌道上來,當然,領導絕不會將國內的大好形勢歸為歐版QE,一定是領導有方[笑];但事實上,這一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5 因此,如果以上分析方向正確,不論是什麽因素,導致國內經濟恢複穩定,國內通縮轉為溫和通脹,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基礎,因此,這種經濟狀態的改善,將會在未來,進一步強化市場的牛市邏輯,資本市場將進入牛市的下一個階段——經濟推動市場上行。

同樣的外部流動性,08年後是壓力,而今天卻是動力。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
卻發生了截然相反的作用,導致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經濟。


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