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銀行最近出售建行股權,李嘉誠亦在股份禁售期完結後,大手減持中行;投資者正好趁這時機,買入這些股票。 四 元以下的建行,以及兩元以下的中行,皆屬便宜。兩者將在三月公布○八年全年業績。截至去年九月底,建行的每股資產淨值為兩元五仙,以現價三元九角二仙計 算,市帳率低於兩倍,對一間銀行而言實屬偏低。刻下中行股價隻有一元九角六仙,每股資產淨卻有一元七角七仙,若非身陷美國次按泥淖,實在不會如此抵買。 根據建行去年公布的首九個月業績,預計全年盈利約一千一百億元人民幣,亦即約一千二百億港元。惟建行市值僅八千八百億元,市盈率隻得七倍半,確實非常便宜,除非它未來盈利出現大脫腳。 建行預測市盈率八倍 ○ 九年的盈利,很可能低於○八年,因為○八年上半年的盈利仍屬高水平,而且隨着全球悲觀情緒惡化,○九年的盈利勢必減退,但未必有想像般嚴重。我估計今年建 行仍能賺一千億元人民幣,即一千一百億港元;若真的如此,市盈率才不過八倍。這絕對不是一項壞的投資,就算中國在經濟上要面對短暫的難關,長遠仍會穩步上 揚。 當中資銀行籌備上市時,往往找些外資大行來作策略性股東,希望借助它們的經驗,幫助發展及擴張,建行因此選擇了美銀。可惜,全球銀行業衰退,對美國的銀行衝擊尤其嚴重,所以它們選擇沽貨絕非意外。何況美銀早前行使權利,增加手持建行的股份,故有資金壓力。 因此上週美銀公布減持建行股權,實在預料得到,但美銀仍舊是建行的主要股東之一。 今次的減持,最終可能代表建行會和另一外資國際大行結盟,相信仍有國際大行吼實中資銀行尋找合作機會。 這樣的大手減持,當然對股價造成壓力,但隻不過屬暫時性,那些勇敢接貨的投資者,他朝會有不俗回報。 至於中行,現時市值約五千億元,○八年盈利約九百億港元,市盈率僅五倍半,這當然是平得匪夷所思。○八年盈利計及了一些非經常性開支,所以很難估算○九年的盈利,但相信應該能維持在同樣水平,除非要做更多的撥備。 李嘉誠高位套現 李嘉誠早已說過,對於並非由他掌管的公司,他不是長線投資者,所以過了股份禁售期便沽貨不足為奇。他非常幸運,港股在○九年開紅盤,恒生指數在開市首兩天升逾一千點,令他能在高位套現。 他旗下的公司,特別是和黃(13),負債非常嚴重,截至去年六月底,有超過三千二百億港元的銀行及其他負債,資產則隻有八千億港元,其中一千億港元是現金。和黃資金不算緊張,但隨着銀行收緊貸款,自然令人較為擔心他們會否變得拮據。 投資者應懂得照顧自己,若太過容易受其他人動搖,但又不了解他人動作背後的動機,很容易做錯決定。現時,這兩間銀行已回復到可以買入的水平,若你之前未有怎出擊,大可考慮一下。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
|
||||||
中國銀行 (3988)上星期透過交易所公佈,周載群辭任該行執行董事兼副行長職務,調嚟香港做嘢,但就冇交代佢調嚟香港擔當乜嘢職務,因此有市場中人估,周董會唔 會加盟阿仔中銀香港(2388)。不過據華華了解,周載群應該只會繼續做中銀香港附屬機構──由愛國商人莊世平創立嘅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一職,唔會喺中銀 香港擔當要職;換言之,佢準備嚟香港過半退休生活。 周載群外表斯文,個樣生得好後生俊朗,但其實已經58歲。喺中行勞碌多年,都應該享吓清 福。中銀香港乃本地上市公司,助總級或以上高層更換,都要發通告聲明,以周董喺中行嘅級數,如果加盟中銀香港,對口單位應該係總裁級水平,但周載群年齡比 和廣北總裁仲大,同中銀管理層走向年輕化嘅趨勢似乎唔太協調。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7556&time=2011-07-08&cl=115&page=all
淡馬錫公司今年交出的成績單難以稱得上優秀。
7月7日下午,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控股的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下稱淡馬錫)發佈了年度業績回顧《淡馬錫2011年度報告——締造明天》, 年報的時間範圍從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其間股東總回報率僅為4.6%,是淡馬錫自2002年投資轉向亞洲以來的第二低點。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這一數字為-30%。這業績與市場預期相去甚遠。
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3月31日,淡馬錫投資組合年末市值從上個財年的1860億新元,上升到1930億新元(約合1002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是淡馬錫成立37年來的最高值。
就在淡馬錫發佈年報的前一天,淡馬錫新聞發言人確認已減持了中行(601988.SH/03988.HK)和建行(601939.SH /00939.HK)。淡馬錫發言人稱,「此次減持是我們對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行動的一部分。淡馬錫仍持有相當規模的中國的銀行股份。」但他沒有回應具體 的減持金額。市場分析,這次減持,淡馬錫合共套現約285億港元,淨賺接近200億港元。
「中等」業績
淡馬錫2010年淨利潤為130億新元,與一年前的50億新元相比增長超過一倍。其年報稱,「公司延續了自2002年以來穩健而積極的國際投資風格,特別在亞洲,通過重塑其投資組合以獲得長期的可持續回報。」
淡馬錫成立於1974年6月,上世紀80年代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黃金年代到來,淡馬錫的年投資平均回報率高達18%。但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新加坡本土公司表現欠佳,淡馬錫的投資回報率也從18%直降至3%。
與此同時,新加坡財政部另一家全資所有的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由於較早在國際市場開展投資,業績大大優於淡馬錫。
2002年,新加坡政府任命李光耀的兒媳、時任新加坡財政部長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出任淡馬錫總裁。淡馬錫至此確立了投資組合重心從新加坡轉向亞洲 的戰略,設定了八年至十年的投資組合均衡配置目標,即新加坡本土、亞洲(除日本)和經合組織國家(OECD)各佔其資產的三分之一。
此後,淡馬錫的投資回報率迅速攀升,在從2002年4月1日開始的九個財年中,取得了21%的年化回報率,回報相當於原投資的5.5倍。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淡馬錫並未倖免,淡馬錫投資組合淨值一年內下跌了550億新元。不過,隨著經濟的復甦,淡馬錫的投資組合淨值也上升得很快,到2010年3月31日,投資組合淨值又回到了1860億新元。
淡馬錫董事長丹那巴南(S Dhanabalan)說:「本財年末淡馬錫保持淨現金頭寸,以著眼於日後的投資機會。」
在股東方面,本財年淡馬錫股東總回報率為4.6%。該回報率來自所有投資組合公司的價值,包括所有投資組合公司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向股東支付 的分紅以及來自股東的淨注資。5年期和10年期的股東總回報率分別是穩健的7%和9%,過去20年和30年的年復合股東總回報率分別是15%和14%。自 公司1974年成立以來,淡馬錫的年復合股東總回報率為17%。
根據年報,淡馬錫去年新增投資130億新元,減持90億新元。
減持中資銀行
就在淡馬錫年報發佈的前一天,淡馬錫新聞發言人確認已經對中行和建行進行了減持。市場估計,這次減持,淡馬錫合共套現約285億港元,淨賺接近200億港元。
對此,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淡馬錫只是出售了一部分建行股份,可能是持股組合或者現金平衡的考慮,並不會影響建行與淡馬錫的關係。郭樹清還表示,另一個國際投資者美國銀行對建行表示會保持長期合作關係。
截至此輪減持前,淡馬錫是中國建設銀行第三大股東,持有建設銀行169億股,佔總股本的6.37%,以7月5日收盤價計算,市值為1095億港 元,為初始投資成本的4.5倍。根據7月5日配售文件,此次配售建行15.02億股,配售價介於6.22至6.35港元,較前日收市價折讓約2%至4%, 涉資最多95.38億港元。減持後淡馬錫持有154 億股建行股份,7月7日市值為964.04億港元。
同時,在此次拋售之前,淡馬錫持有中行H股104.8億股,以7月5日收盤價每股3.86港元計算,其持有的股份市值約405億港元,較初始投 資成本增值158%。此次配售中行51.88億股,每股配售價介乎3.6港元至3.67港元,較前日收市價折讓約5%至7%,套現最多190.4億港元。 減持後淡馬錫仍持有53.12億股中行股份,以7月7日收盤價計算,市值達197.6億港元。
受此消息影響,7月6日,中行和建行雙雙走低,兩隻股票的A股跌幅超過1%,H股跌幅均超過3%。
對於減持原因,淡馬錫「再平衡行動的一部分」被認為是外交辭令。《華爾街日報》認為,隨著各銀行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敞口開始暴露,淡馬錫的減 持對中國內地銀行業的前景敲響了警鐘。另有分析認為,由於建行的第二大投資者美國銀行計劃在股份8月底解禁後出售一部分持股,淡馬錫希望搶在他們之前完成 減持。而據香港《信報》稱,淡馬錫選擇在內在銀行估值偏低之際減持,旨在籌資參與入股民生銀行及中信銀行,於是沽出較貴的大銀行股,買入便宜且具上升潛力 的中小銀行股。
看重中國
即便有減持行為,淡馬錫強調,2010年該公司在建行和中行配股中的投資超過了30億新元。
今年2月剛剛被任命為淡馬錫中國區總裁的丁瑋說:「中國不斷增加的中等收入群體和快速的城市化,以及正在進行的經濟模式轉型,都將繼續拉動對住 房、醫療、消費、技術創新和工業重組的需求,而在這些領域淡馬錫不論是作為投資者還是股東都能夠增加價值。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淡馬錫將繼續構建一個可持 續的投資平台,與中國共同成長。」
到2011年3月31日,淡馬錫的投資組合77%在亞洲,其中32%在新加坡。拉美和其他地區增加至投資組合的3%,成熟經濟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和歐洲穩定在投資組合的20%。淡馬錫目前的投資組合中,新興發展地區和成熟經濟體的比例約為45︰55。
淡馬錫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長何晶說:「我們會繼續向亞洲和拉美的轉型經濟體投資。」
過去一年,淡馬錫在能源和資源領域的投資包括:以超過5億新元投資巴西領先的石油行業上游服務商巴西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Odebrecht Oil & Gas),並以超過7億新元投資美國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商切薩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oration)。在其他拉丁美洲的投資中,淡馬錫與墨西哥房地產企業Impulsora Mexicana De Desarrollos Inmobiliarios合作,投資1億新元成立了合資公司Supra Terra,尋求土地儲備方面的機會。
在資金來源上,2011年2月,淡馬錫發行了價值50億美元的歐洲商業票據(ECP)。此前淡馬錫曾經發行過10年期債券和40年期以新元計價的債券。截至目前,淡馬錫已發行的AAA評級新元、美元和英鎊債券總額超過100億新元,平均債券到期年限是16年。
淡馬錫的四大投資主題,即轉型中的經濟體、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強化的比較優勢和新興的行業龍頭,仍將繼續指導淡馬錫未來十年的投資。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456&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面對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這一名號,曾對全球市值排名津津樂道的中國銀行界早已「務實」待之,他們不認為它是一塊「匾」,而更是一支「鞭」。
財新《新世紀》從多個渠道獲悉,中行(601988.SH、03988.HK)即將以第28名的身份,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列,並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惟一代表。
「入選自然能夠名聲在外,但壓力也很大,會增加成本和束縛。」一位中行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但他並稱,入選與否,不以銀行自身的意願為轉移,而是由國際組織按照相關標準選定。
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報告稱,目前圈定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28家,其中的27家,是根據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五大標準評分排在前27位,而另外一家則是某國監管機構根據其自身監管實踐而特別推薦的。但報告未透露這家機構來自哪個國家。
一位接近中國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監管高官參加了7月召開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會議,對中行入選有了共識。
多位接近中行的權威人士透露,雖然首批名單要在11月舉行的G20峰會上水落石出,但中行入選已只是時間問題,該行目前正在研究和備戰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入選工作,鑑於相關的監管標準仍在制定過程中,未來將會面臨哪些更嚴格的監管要求,仍然是個未知數。
8月10日,中行A股收盤2.95元。若以一季報末中行每股淨資產計算,中行的市淨率(PB)僅在1.2倍,在四大行中已屬最低。
因何入選
此前,中國銀行界普遍猜測國內資產規模及全球市值最大的工行(601398.SH、01398.HK)應會入選。
為何是中行而不是工行?工行行長楊凱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是否進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應該有一套比較全面的衡量指標,其中一個重要指 標是海外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從這個角度看,工行目前的佔比還不算高,不應該列入所謂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但他並稱,入選與否,工行既定戰略都不會 變。
知情人士透露,根據目前的相關排名,工行大約比中行靠後十位左右,其差距主要在國際化程度上,「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遴選,是在截至2009年底73家全球大型銀行的狀況,根據相應指標測評後確定的,最初的設想是25家,入選銀行都來自發達國家,後來調整到28家。」
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看來,一家銀行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其協同管理的難度越大,一旦出現問題,波及的範圍也越廣。基於之一考慮,國際化程度和海外業務的影響力,也成為遴選的五大支柱之一。
儘管2008年中行曾一度抓住「保增長」的契機「擴規模」「調結構」,大力發展國內業務,並在2009年成為人民幣貸款投放的業內翹楚,但中行目前的海外資產佔比仍高達30%。
工行海外業務的佔比則相對有限。雖然最近幾年當中,該行的海外業務發展不斷發力,通過收購兼併和自設機構,全球佈局持續加速。近期收購阿根廷標 準銀行80%的股權之後,使得工行成為當地首家獲得牌照的中資銀行。「工行海外業務發展在收購兼併方面幅度較大,其優勢是比自建網絡速度更快。」有熟悉工 行和中行海外發展思路的高管坦言,但這種做法面臨更艱巨的整合難題,在短期內將海外資產快速擴張並不容易。
此外,對於工行的海外戰略,其內部亦有不同看法。「在國內商業銀行都不願意輕易支持保障房建設的情況下,到非洲去建保障房,到海外去修鐵路,是不是有些捨本逐末,捨近求遠?」一位工行人士直言,到別人的戰場上作戰,進軍自己並不具備優勢的領域,需要慎之又慎。
相比之下,中行海外收購兼併的力度和熱情均不及工行。究其原因,「中行要做的事太多,但資源很有限,資本金、負債和流動性都面臨掣肘,中行沒有 太多餘力把戰場鋪得太大。」一位接近中行高層的知情人士坦言,並不想在海外在打消耗戰。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之下,國內的外匯存款呈銳減態勢,而企業借 外匯貸款的意願則強勁,導致中行外幣貸存比一直居高不下,拖累整個貸存比也屢屢接近觸發值,流動性壓力巨大,而外匯貶值又使得海外資產的經營收益遭到沖 抵,對全行的利潤貢獻十分有限。
他透露了中行新的海外擴張思路,該行有意申請海外發債籌資的授權,因為目前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處於零利率或者負利率的通道,所以籌資成本十分低廉。中行承諾在海外籌集的資金用於海外。但此舉的難度在於,仍會增加國家的外匯儲備,所以很難統一思想。
多位受訪的銀行界高管均表示,中行和工行在海外業務上的力量對比之懸殊,一時之間恐難改變。如果只有一家中資銀行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中行仍是不二之選。
遴選標準
前述接近中行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按照相關標準,中行入選的可能最大,但標準和排名仍將動態變化,結果仍需拭目以待。
他認為,目前仍存在幾點變數:一是目前的評價指標中,部分數據依然是截至2009年,而有些情況在2010年發生了變化,所以相應的排名也可能動態調整;二是究竟確定多少家,也並非板上釘釘,如果增加到35家或者40家,那麼中國入選銀行數目可能還會增加。
至於目前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指定的評估方法,是一個建立在五組權重相當的指標基礎上的評價方法。鑑於不同銀行的結構和經營千差萬別,僅靠定量指標並非萬無一失,所以還會結合監管實踐中的定性分析。但後者只在個別案例中使用,且需要得到國際同行的評估。
目前使用的評估指標包括:銀行的規模、相互的關聯性、服務的可替代型,以及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和自身的複雜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表示,五大類 指標權重均為20%,而其中的自項目所佔比重也將平分秋色。規模、關聯性和替代型指標,與2009年5月遞交給20國財長和央行行長的報告相一致。
另外,因為系統重要性銀行將面臨額外的損失吸納要求,所以引入了跨境活動程度的指標。
在相關性指標中,除金融體系內的資產和負債因素外,其批發業務的佔比也受到關注。
究其原因,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解釋稱,最近爆發的金融危機中,有的機構流動性差、難以變現的資產就是通過其他金融機構的短期流動性負債提供的,一旦這家機構出問題,風險會迅速蔓延和擴散。
在可替代性問題上,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關注一家銀行在資產託管、支付清算方面的影響力,以及包銷的債券和股票的市場價值。作為市場參與者和服 務提供商,一旦一家在上述領域有較大份額的銀行出現問題,可能會擾亂全球金融市場的秩序,影響市場流動性和基礎金融服務的提供。
場外衍生工具的賬面價值、第三級資產的情況,以及交易的賬面價值和銷售價值則是複雜性評價的基本指標。所謂第三級資產,是指那些流動性不足,公 允價值只能通過估算或者根據風險調整價值進行粗略計算的資產。而當市場估值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家銀行擁有的第三級資產越多,對市場信心的影響也越大。
不過,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此前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專訪時表示,銀監會非常讚賞巴塞爾委員會的工作,但對於其建議的方法,即通過使用規模 (size)、關聯性(interconnectedness)和可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三個方面的指標以及一些補充指標 (ancillary indicators)來反映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本質特徵,「我們認為,該方法論本質上仍主要基於規模因子,而規模僅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問題的一個方 面,關聯性和複雜性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我們需要從跨境風險的關聯性和機構複雜程度等方面,改進對『大而不能倒機構』的評估方法。」
增資壓力?
由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關係到全球的穩定,所以才要舉全球之力,對其進行監管、約束和風險防患。而目前,監管部門能夠使用的最有力的工具便是資本。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表示,他們會通過標準的設置,激勵銀行降低其系統重要性,至少是避免變得更重要。
根據相關規定,入圍銀行將會被分為四類,並輔以不同的額外的風險抵禦要求。附加資本的要求,在7%的下限基礎上,分別增加1%-2.5%,在特 殊情況下,系統重要性最高的銀行,還可能被額外要求再增加1%的附加資本,最高的附加資本可能會達到3.5%,且資本必須是完全由普通股權益構成。
普通股一級資本作為緩衝工具,被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視為「最簡便、最有效的抵禦損失風險的方法」。該委員會表示,由於股本是最昂貴的資本形 式,該要求有利於抵消系統重要性銀行相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所擁有的更為低廉的融資成本優勢。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寄望通過資本槓桿,來約束銀行一味地擴張 衝動。
前述接近中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如果中行最終入選,那麼他們面臨的額外的資本要求大約在1%左右,資本充足率水平與目前中國監管部門規定的 11.5%的觸發值相同,並未顯著提高。「鑑於當前國內主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都在12%左右,所以眼下不會立竿見影地面臨資本補充壓力。」他表示。
不過他稱,從更長期來看,由於資本充足率水平和資本質量都有較高的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面臨的資本壓力仍將切實存在。
事實上,資本補充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一些知名的海外銀行業金融機構也為此一籌莫展,中資機構的壓力同樣顯而易見。
「比較好的也更主動的辦法是留存資本,不分紅,但目前來看,並不現實」。接近中行高層和股東方的知情人士透露,由於匯金公司的分紅要用於償還中投的特別國債利息,所以對分紅的要求是剛性的。
匯金人士表示,此前為降低各行的資本壓力,匯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讓步,適當降低了一定的分紅比例,如果這種格局沒有改變,短期內繼續降低的空間比較有限。
|
||||||
掌握總資產十二兆新台幣的中行行長李禮輝,文革時期失學,窮到種田、養蜂貼補家用,晚了好幾年才上大學。憑藉﹁早一小時上班、晚兩小時下班﹂的工作哲學,一路成為中國金融業改革重要人物,更使出霹靂手段,讓老行庫脫胎換骨,變身為經營海外市場最成功的銀行。 撰文‧周岐原 坐落於台北市信義區的中國銀行(以下簡稱中行)分行六月二十七日開幕,台灣金融業重量級人士幾乎到齊,台上一位西裝筆挺的男人掩不住微笑,雙眼瞇成一條縫。 他就是搶下大陸銀行在台灣開分行頭香的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雖然只是一家小分行開幕,他背後代表的是五十六兆新台幣的力量。 成立一百年後,中國銀行首度登陸台灣,對中行及李禮輝個人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市值是鴻海的三倍 台灣金融界對李禮輝並不陌生,早在一九九六年到台灣參加金融學術研討會開始,十六年來他來台超過十次以上,都是維持低調風格。 這次來台為台北分行主持開業儀式則頗為高調,不僅動用禮遇通關,見到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還獲邀參加幾場研討論,可說是近日台灣最紅的大陸人。 台灣人陌生的中國銀行,到底有多大?和台灣同業相比,中行簡直是一隻龐然巨物!它的總市值達三.二兆新台幣,為鴻海市值的三倍;中行的資產總額達五十六兆新台幣,也遠高過台灣金控的四.二六兆元。 中行同時還是中國最大跨境人民幣清算銀行,每年金額高達八三○○億人民幣;有權調度這家擁有二十九萬名員工、全球一萬一千間分行的世界級金融銀行的指揮官,就是李禮輝。 中行總部位在北京市最熱鬧的宣武門大街上,而由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香港分行,造型更是中環最醒目建築之一。但李禮輝奮力向上爬的人生傳奇,卻是從窮苦農村裡展開。 四十年前,熬夜搬運蜂箱的時候,青年李禮輝不敢想像未來,他只希望多賺幾塊錢,並不知自己將會像這群嗡嗡飛舞的蜜蜂一樣,為了工作輾轉千里,最後甚至當上中國最大海外經營銀行的領導者。 文革窮知青 種田養蜂維生一九七○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全中國一片混亂,生長在福建莆田鄉下的李禮輝高中畢業,找不到就業或升學的機會。為了貼補家用,他到附近興建水庫的工地當建築工,又在家裡闢地種田、養蜜蜂。 由於蜂群習慣於白天外出採蜜,李禮輝一方面必須四處尋找開花的蜜源,在夜裡搬移蜂箱、摸黑完成所有工作。同時還得兼顧田裡的作物,日夜顛倒、蠟燭兩頭燒的生活,每天耗盡李禮輝的心力,他不敢幻想有一天能脫離這片土地。 好在命運之神並沒有遺忘李禮輝,一九七四年,他進入廈門大學主修財政金融,這是他人生最大轉捩點,從此與金融業結下不解之緣。 儘 管遲了好幾歲才念大學,李禮輝仍順利取得文憑。一九七七年,他被分發到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就職,李禮輝回憶求職經過時感慨:「在我們那個時代,能找到 工作已經是非常大的運氣了,很多同學必須從軍或是當工人,我能分到這個工作實在很幸運。」早到晚退 將時間用到極致體驗過日出而作的辛勞,再也不必靠耕田維生的李禮輝格外珍惜機會。有別於其他作息固定的公務員,他將閒暇時間運用到極致,習慣比規定早一小 時上班、晚兩小時下班,利用安靜的辦公室閱讀書籍;同時也在假日抽空到大學主修英文,靠苦讀再拿到一個外語學位。 在海南省擔任兩年副省長之後,○四年李禮輝再被指派為中行行長(職位相當於執行長)。這位曾經窮到靠種田、養蜜蜂過活的「知青」,不僅沒有被大時代的風浪吞沒,反而憑自己的力量駕馭趨勢,成為中國金融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上級給李禮輝的任務是改革中行,儘快完成公司改革、掛牌上市。 三大驚嚇 成功改革老行庫儘管有多年經驗,李禮輝一進中行就遭遇嚴厲挑戰:冗員充斥、效率低落,組織結構疊床架屋,不改造就絲毫沒有上市機會。 李禮輝這時使出霹靂手段,為所有員工上緊發條。 「上 任第一周,他穿著便服走遍總行周邊十多個據點,列出一長串缺失;第二周,他親自站在大樓門口,一一記錄員工上班時間;第三周,無預警召開主管會議,時間一 到鎖門開會,遲到者全在外面罰站。」一位資深員工透露當時的震撼心情:「所有人都稱之為『三大驚嚇』!他還發文批評某些部門中午不關燈、浪費能源,原來他 連午休也在巡邏!」李禮輝憑著雷厲風行的改革手腕,八年來讓中行脫胎換骨,除了公司順利上市,由暮氣沉沉的老行庫,搖身變為全中國海外觸角最廣的銀行,海 外分行多達五八六家。 他自己淡淡地說:「經歷過農村艱苦生活的鍛鍊,再坎坷、 再瑣碎的事都難不倒我!」在李禮輝的指揮下,中行以超高效率奪下台灣分行的頭香,展現出六十歲金融老將的強烈企圖心。這位福建出生的閩南人在台灣銀行界的一舉一動,都值得關注。 李禮輝 出生:1952年 現職:中國銀行行長 經歷:海南省副省長、工商銀行副行長學歷: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