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18030544961.html
网易科技讯 10月8日消息,英特尔和AMD今年纷纷推出了集成图形处理芯片的CPU,分别为sandy bridge和APU,市场之前认为这一举动将影响独立显卡市场的销售。Nvidia亚太市场渠道营销总监雷雨声日前向网易科技表示,市场结果表明,独立 显卡市场没有受到影响,用户对GPU的需求将持续加大。
雷雨声还谈到,对于Nvidia来说,GPU业务会持续增长,而Tegra这个新兴 的业务将实现高速增长。未来Nvidia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大和合作伙伴的投入。“AMD和英特尔今年的举措是之前集成显卡业务的扩展,而传统GPU市场 将仍然追求更好的显示芯片,独立芯片市场将继续增长。”
对于前不久Nvidia宣布停止芯片组业务,而将注意力集中在GPU和Tegra业 务一事。雷雨声表示,芯片组业务目前来看已经不再具备价值,Nvidia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是它的移动芯片Tegra,目前三星、联想、东芝等第一线的 Androi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厂商均采用Tegra 2的双核处理器。雷雨声表示,Nvidia在产品研发的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合作伙伴合作,这也是市场会逐步采用Tegra的原因,而他也相信双方投入 将使其合作关系保持下去。
随着微软宣布Windows 8将支持ARM架构,Tegra处理器和windows 8的组合将可能成为市场主流。雷雨声认为,Nvidia肯定会开发基于windows 8的技术,虽然可能存在一些技术困难,但现在整个平台已经完备,这些都将是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不管是采用Android的平板电脑还是采用Windows 8的PC,显示技术都是厂商和用户看重的部分,Nvidia将会继续在这一领域投入资源,保持技术上的领先。
雷雨声还指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独立显卡市场,也是Nvidia在全球独立显卡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区域,竞争对手也会看到这一点,所以这里的竞争将非常激烈。而Nvidia不停地投放资源从本地化出发,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培育市场。(王杰聪)
以下为部分专访内容:
网易:我想知道传统显卡市场原来分的高端和低端,随着英特尔的sandy bridge和AMD的APU推出,对英伟达来说显卡这块市场是怎样的情况?
雷 雨声:有很多人觉得集成显卡的速度增加了,会让独立显卡的市场份额减少。但是集成显卡那并不是新的东西,最早是从1989年80486时代开始集成了,英 特尔早就将那个东西合在处理器上面去。集成显卡并不是新的东西。后来在芯片组加一些图象处理的功能。这次是把芯片组里的显示功能搬到CPU上面去。整合的 图形功能确实比前一代快很多,但是它是快很多是对前一代而言。对GPU市场来说,它的性能很低端,很多主流游戏都跑不动。再有一个物理上的问题,集成显卡 用的是主板上的系统内存,基本上只是改头换面的升级,升级以后只能跑一些过时的游戏,新的游戏也跑不动,比较要求高的游戏也不能支持。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 AMD身上,以前是从芯片组里合一起生产,现在CPU、GPU合在一起生产,主要的转变是它的GPU技术有多强。在这方面英伟达会坚持在独立显卡市场的投 入,尤其是低端市场,为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网易:我所了解到的中国区的营收在整个Nvidia的比重越来越高。我想知道Nvidia在中国区未来的产品或者战略有没有变化?
雷 雨声:中国是Nvidia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国也是全球我们的显卡销量最高的一个地方。相对而言,我们能看到这一点,当然我们的竞争对手决不会忽视 中国市场,所以中国市场将会是我们在全球很多国家当中一个竞争的最激烈的地方。为了赢得这个市场我们不停地投放资源,从地区的开发来看,深入四、五级城市 去直接培育市场,同时在区域渠道的挑选有很独特性。所以我们的核心渠道伙伴跟我们密切的合作,一起向四、五级城市开拓的方针是从来不变的。
此外中国市场不能看成一块大的市场,要分成几个不同的市场来看,比如北京,这个城市已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市场,只有这样运作才有成功的机会,每一个城市的特性慢慢地浮现是不一样的,是有差距的。目前我们所有的市场活动针对性是越来越强。
从产品来说,Nvidia在中国市场投入了全线产品,这些本身的产品根据不同渠道伙伴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所以可以覆盖绝大部分市场,只是说应用的部分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网吧市场,西安地区和上海地区的应用需求就不一样。我们提供的产品就有差异的部分。
网易:在国内这些渠道或者说合作伙伴,对新的市场和你们的合作是怎样的,你们对他们的支持是怎样的?
雷 雨声:现在有些做显卡的厂家已经在后台研究我们新出来的几款的产品,我们现在核心产品也会陆续地加入这个阵营,会陆续地投放到Tegra这个平台上,因为 他们的产品有很多。他所投放的可以放在平板电脑、安卓,还有Windows8,Windows8可以在装在台式机中,那意味着台式机等于和今天的显卡一 样,也可以放在平板电脑甚至是手机上。这些产品对他们而言,现在是没有缺乏的,而Nvidia的资源比如说硬件、软件、开发包都已经具备了,将给他们提供 很好的机会。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带他们进来开始有他们的产品在这个领域。
网易:说到Windows8,会有与传统PC不一样的组合。这块我们从技术上未来有没有合作,或者和一些厂家推出基于Tegra平台的Windows8,有没有什么难题呢?
雷 雨声:肯定的,不可能是没有难题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难题都能解决。在整个Windows、Android的系统架构下,我们新的Tegra架构下,对于 一个开发者来说,任何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这个平台没有缺少东西,只是他的需求,他的设计上的需求怎么去改变去调整,通过Nvidia的开发平台都可 以完成。
网易: PC发展的这些年,芯片这块始终是被一两家厂商所掌控的,在你看来在平板电脑的市场有没有集中在几家厂商的可能,会不会百花齐放?
雷 雨声:这是无法估计的,看整个电脑行业,或者是数码行业。这个行业为什么竞争这么激烈呢,它是有很清楚的标准的,比如说一个东西好跟不好的标准。在电脑和 数码行业,标准是很清晰的,比如说这个标准,我们卖的显卡是有标准的。好像运动员一样,刘翔他是运动员,他不能含糊的,你能跑就是能跑,差一点都是输了, 你说他不好吗?我要为刘翔说句话,中国人要看看我们有多少亚洲人可以跑成这个样子,可能是后无来者,但是有人对他也要苛刻地说,你不够好,因为我们叫你拿 冠军。运动员的情况有点像电脑和数码领域的产品,因为标准是很清楚的。所以这么多年以来的电脑行业,虽然这些大公司还在,但是有些公司都不见了,慢慢融合 了,或者是被收购合并了,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变成了有些公司被淘汰。因为我们的这个行业的基准是很清楚的,慢慢有些公司做不到那个标准会被淘汰掉。显卡行 业也是,这么多年来英伟达这么重视才生存下来成为了冠军,我们跟人家比赛过很多次,我们都是第一。以后在平板电脑的市场,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绝对有 可能,因为在这个行业中是有个很清晰的标准。
网易: PC年代,英伟达是和显卡厂商竞争,和芯片组厂商竞争,目前已经开始和芯片厂商竞争了,包括上周英特尔宣布支持Android,和Google合作。它的进入会不会对您产生一些影响?
雷雨声:我们要将整个公司的战斗力提升,有些公司是比较大的,资源比我们丰富。有些公司是在那个行业沉淀很久的,相对我们公司,我们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有创新性。我们执行能力比很多公司都强。
网易:在平板电脑市场和Terga竞争的是高通和三星这样的企业,这个新的市场中,目前大多数厂商采用的都是Nvidia的产品,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想法把合作一直努力下去,如何和其他的GPU的竞争中获取?
雷雨声:做平板电脑有个特点,好像是笔记本电脑电脑一样是,双方真的是一种投入。比如说它的人才资源投入在一个平台上,它要转移,以前的投放的资源可能有些是要废弃掉的。我们供这样的平台给厂家做这样的产品。所以说双方的投入最大的因素,是大家紧紧地绑在一起。
而GPU是一项物理功能外,也是一项软件技术,有自己的标准,过去几年通过收购,Nvidia成为这一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从开发阶段进行优化,辅以硬件平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是Nvidia的法宝。
|
||||||
在判斷明年景氣應不如今年後, 「期貨天王」張松允為了身體健康,投資步調明顯放慢,轉為投資股息殖利率較高的生活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他則放空利多不漲的電子高價股與黃金,透過兩手策 略追求獲利。不僅心情輕鬆許多,也同樣賺到獲利。 撰文‧周岐原 改變心態,是投資人最難完成的功課;更難的,是徹底改變心態,仍然有本事在市場賺錢。但是,「期貨天王」張松允達成了這個目標。 「心態比較沉穩。最大好處是人輕鬆了。連我的孩子們,都感受到這個改變。」說話時,張松允滿面笑容,他指著自己的頭說:「以前壓力很大,看盤時經常頭痛, 健康檢查才知道是眼壓過高造成的。醫生警告:『這是青光眼的徵兆』,我沒生病真的很幸運。」為了健康著想,張松允放慢了工作步調,儘管每天仍到券商看盤, 但是他的操作部位,比重已經降至總資金的一○%。他解釋,因為市況不佳,便不需要為了追逐獲利,讓壓力造成身心過度負擔。 「現在我看的標的,是那些現金殖利率比較高、比較不受景氣影響的族群。」由張松允口中說出這句話,意義特別不同。過去,張松允身為期貨投資人,透過槓桿操 作追逐倍數獲利,幾乎是家常便飯;如今,張松允的投資屬性卻大逆轉,從以往的追逐風險,改為投資股息殖利率僅個位數的高股息股,讓人不禁好奇,他觀察到什 麼市場風向?又是什麼因素,令他決定改變? 掌握狩獵工具 基本、技術分析並進從投身市場開始,張松允就把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結合並用,現在也不例外。大量吸收、比對每日市場訊息後,他認定明年的總體經濟,表現肯 定不如今年。「連大印鈔票都沒有用了,什麼手段都沒用。」張松允解釋,這代表任何走勢較強的標的,只要沒有更多利多浮現,價格很容易在失去支撐後崩落。 表現在台股上,張松允認為接下來大盤應不至於大幅漲跌,而是在一定區間內來回整理。不只期貨、股票如此,連貴金屬、原物料等商品也可能出現這個現象。憑著 這個判斷,他在金價約一六八○美元時,決定作空數十口黃金期貨。 「一七○○美元價位沒有越過,確認頭部形態成形就(放)空了。我認為,現在金價只是在等待利空下跌而已。」張松允分析,黃金以中國、印度兩大國為主要的消 費市場,目前印度的黃金消費已經略減,若中國消費者也減少購買黃金,金價很難再度爆發。 「中國和印度的買氣若沒了,就只剩央行會買黃金,央行又沒錢,還有誰會買黃金呢?」張松允直言:「黃金已經利多不漲了,利空來時,又怎會不跌呢?」強勢標 的即將走弱,是張松允對明年市場的一個重要預測。他分析,台股眾多高價股,可能也將進入這個循環,因此他也針對數檔高價股標的放空。「你看谷歌要出自己手 機,蘋果也要走低價路線,明年智慧型手機幾乎篤定走低價路線。」追蹤新獸徑 密切注意觀光族群連動效應張松允引用近來重要的科技新聞,作為分析佐證。他指出,若經濟走軟、品牌大廠改推低價機種,電子股恐難避免烏雲罩頂;因為下游業 者勢必對供應商殺價,對相關供應商將是一大利空。「黃金跟高價股,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他篤定地下了結論。 張松允研判,電子高價股走空之後,屬於食衣住行的「生活產業」正在崛起,尤其是觀光業,最有潛力成為下一波主流股的候選人,目前效應已在逐漸加溫,族群的 連動效果頗值得追蹤。這個獨特觀察,其實是從經營旅館經驗得來。 張松允曾擁有陽明山天籟飯店和位在台北市長春路的大來飯店,如今他將天籟股權出售,只保留大來飯店。「這種收現金的模式很賺錢。」張松允解釋,在政府「黃 金十年」政策計畫中,推動台灣成為觀光大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政策擴大開放鼓勵下,整個觀光產業的格局將相當不同。 「所以我看好兩個,晶華和王品。」張松允認為,晶華作為觀光類股的領頭羊,效應自然可期,但最有爆發力的反而是王品。 張松允指出,王品獨特的經營管理模式,具有難以複製的差異性,加上不斷複製、新增的品牌規模,已經讓王品成為餐飲業的領導企業;尤其是王品股票的流通籌碼 有限,所以說不定,未來的股王會從觀光產業中出現。 一直以來,張松允持續奉行「作多、作空皆宜」的投資策略,因此有值得放空的標的,自然也有值得作多的標的。張松允提到,高股息殖利率股就是他目前看好的對 象。 「就是買穩穩的、股息高於定存的公司,這種股票股息大概有五%,現在利率才一%,比定存好很多。」例如正新、統一超、宏全、裕日車等,都是張松允認為相當 有經營優勢的個股。 透過布局這些標的及放空交互操作,張松允今年來已獲利約三千萬元,換算每月獲利約三百萬元,讓張松允輕鬆投資,仍然有不錯的成果。 獵取有把握的獵物 逢低布局經營穩健個股張松允指出,經過投資力武的經驗後,他已經不再有買公司的念頭。他感嘆地說,「對那些長期經營,還能穩坐龍頭的企業,我真的很佩 服。」正因為認識到經營的難處,張松允發現如果定下心來,找出經營穩健的個股逢低布局,不僅投資難度降低,只要假以時日等待,獲利也能輕鬆入袋。 張松允建議,投資人如果不要存有股價暴漲的過度期待,能抱持收股息的態度,來投資這類穩健型的個股,勝算其實不小。 從期貨高手、金融業法人董座,到企業經營者,十年來,張松允扮演的角色多次改變。現在,他一心想讓自己成為快樂的投資人,因此閒暇時,張松允經常閱讀︽易 經《來調整思惟。 對於自己最看好的觀光商機,張松允會不定期到中國考察,在三、四線小城市周邊,搜尋適合的收購標的,目前他在大陸已預備了一、二千萬元人民幣存款,隨時可 以進場。不確定的投資年代,張松允分散投資組合來抵禦寒冬,靜待春天的來臨。 張松允 現職:大來商務飯店董事、投資人 經歷:力武電機董事長 張松允對景氣的看法與 私房股 對景氣看法 明年總體經濟將持續緩和,表現不如今年。任何走勢較強的標的,很難有更多的利多浮現,價格容易在高檔失去支撐崩落。 私房股 擁有高股息殖利率、較不易受景氣影響的個股,例如統一超(2912)、正新(2105)、宏全(9939)、裕日車(2227)等。 也值得關注!——值得布局的10支高股息個股 股票代號 公司 名稱 近五年平均股息殖利率(%) 今年累計營收年增率(%) 收盤價 (11/4,元) 8916 光 隆 4.6 28.8 21.85 3211 順達科 6.6 26.3 118.50 9933 中 鼎 7.1 23.5 38.90 1476 儒 鴻 4.8 22.9 47.00 9910 豐 泰 6.4 19.4 26.20 9914 美利達 5.3 15.9 73.00 1580 新 麥 7.9 11.1 97.80 2207 和泰車 5.5 8.9 138.00 9917 中 保 5.9 5.1 54.80 6281 全國電 8.0 4.9 51.00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註:本表為根據受訪者原則篩選個股,並非本人推薦標的。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蘋果侵犯三星知識產權,蘋果面臨被禁止在美國進口某些型號iPhone4,iPad2以及其他一些老產品的禁令。
週二ITC的裁決標誌著三星在美國贏得了對蘋果的首次重大知識產權戰爭勝利。這兩家企業在從智能手機到平板設計方面正在進行牽涉廣泛的訴訟戰爭。
去年夏天加州一陪審團裁定三星「 Galaxy」家族產品侵犯了蘋果的多項專利賠償10.51億美元。不過此後主審法官後對賠償額度進行了下調,並進入一項新的審批程序確定最終賠償額。
ITC說裁決為「終裁」並已經結束了調查,不過蘋果可以向美國更高的權力部門申訴。
蘋果說對於貿易委員會推翻此前的裁決「遺憾」並表示計劃上訴。ITC的禁止令有「60天窗口期」,禁令正式生效前美國總統可以選擇在窗口期內對禁令進行評估。
如果奧巴馬不評估ITC的禁令,蘋果可能向聯邦巡迴法院上訴,並要求立即停止執行禁令。
三星在裁決後聲明稱:
「我們認為ITC終裁確認蘋果多年來任意侵犯三星的技術創新。我們將堅持數十年以來的移動技術研發,並將繼續想美國消費者提供創新的產品」。
蘋果則表態稱:
「今天的決定不會對美國的蘋果產品構成衝擊」。
「三星還在使用被全球各國法庭和監管者拒絕的策略。他們已經承認侵害了歐洲和其他地方消費者的利益。三星仍然試圖通過專利權訴訟在美國阻撓蘋果產品銷售,而他們原本同意用合理付費向任何人轉移這些專利」。
FT援引Rutgers 法學院教授Michael Carrier說:
「三星因此贏得巨大的心理勝利,就像去年蘋果從對三星10億美元罰單中獲得的勝利一樣」。
ITC禁止進口的蘋果產品是為運營商AT&T定製的iPhone和iPad產品,包括iPhone 4、iPhone 3GS、iPad 3G,以及iPad 2 和iPad。這些產品均在中國組裝。
蘋果最新產品iPhone5不在禁令之中,但蘋果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說折價iPhone產品銷售仍然出奇的強勁。
三星指控蘋果侵犯其4項有關無線設備的專利。它們屬於標準必要基本技術專利範疇,科技公司都必須履行公平和合理的條款前提下被授權使用這些專利。
ITC認為三星沒有證據表明蘋果違反了其中3項專利,但是ITC裁決蘋果違反了第4項專利,儘管蘋果竭力證明這項專利是無效的。
蘋果侵犯的專利權涉及AT&T 3G網絡使用的UMTS技術。直到2011年之前AT&TiPad和iPhone在美國的唯一網絡運營商,此後使用另一種3G網絡的Verizon開始運營蘋果產品,而後者沒有被捲入ITC的禁令。
| ||||||
全世界第一個為牛樟芝命名的人,來自台灣;兩百多篇牛樟芝相關的國際期刊論文,也來自台灣;台灣甚至有多達四百位教授研究牛樟芝。然而,一份報告驚爆牛樟芝可能有毒,最驚悚的是開發十餘年的牛樟芝,真正取得衛生署認證的合格業者竟只有三家。 撰文‧賴筱凡 一份四十頁的報告,能掀起的蝴蝶效應有多大?答案是讓年產值高達三十億元、超過三百家的牛樟芝上下游廠商全跳腳。 早在今年三月,台灣開發牛樟芝業界裡,已經彌漫了一股不尋常的氣息,「當時已經有人拿著這份報告在找媒體,但到了五月才被踢爆。」一名進行牛樟芝研究超過十年的業內人士說,台灣牛樟芝產業鏈頗具規模,背後山頭林立,投入資源龐大,自然不希望坊間瘋吃牛樟芝的熱潮,受到任何影響;尤其牛樟芝下游業者每年產值就高達十二億元,若加計上、中游產值,每年逼近三十億元。 然而,一份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生技中心)未公告的四十頁研究報告,就好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報告內容洋洋灑灑,都是針對大鼠餵食牛樟芝之後的毒性測試研究,報告結論清楚寫著:經過十三周連續餵食牛樟芝粉末後,部分大鼠出現腎上腺腫大,肝與卵巢也出現重量增加的情況。 更荒謬的是,在如此龐大產業鏈背後,真正取得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字號的,也就是經過毒性安全測試的只有三項產品,包括:葡萄王的「樟芝王菌絲體膠囊」、利得生技的「利得牛樟芝固態培養菌絲體膠囊」、國鼎生技的「國鼎牛樟芝菌絲體」。除此之外,國人吃下肚的牛樟芝保健品,就得不到安全保護。 生技中心實驗報告粗糙挨轟此次牛樟芝爆發有毒事件得從立法委員黃偉哲說起,「三月,我們接獲陳情,向生技中心調閱牛樟芝研究報告時,就有業者主動上門來『說明』。」拿著資料,黃偉哲話說得直接,一份去年二月就完成的研究報告,做完後卻束之高閣。他向經濟部、生技中心都調不到,非得揚言刪預算,才讓生技中心把報告交出來。 「生技中心這種態度,很可議。」黃偉哲搖了搖頭。 其實,這一切起源於兩年前經濟部啟動的一項「台灣本土天然藥物產業技術開發計畫──牛樟菇產品加值研發與應用」計畫,「當時,生技中心正在開發抗肺癌藥物,所以也想了解牛樟芝是否能用在肺癌用藥的開發。」生技中心副執行長郭美慧解釋。 為了驗證牛樟芝對抗肺癌是否有效,生技中心也同步進行了牛樟芝的安全性實驗。「只是在實驗嚴謹度部分,我們承認確實有討論空間,但這只是很初步的研究。」郭美慧不諱言,牛樟芝來源不同、直接磨成粉末餵食大鼠而非萃取,在在都讓生技中心這份實驗結果飽受批評。 利得生技總經理林進忠就質疑,生技中心的實驗操作,相當於一個六十公斤成人每天服用一百二十克的量。「一百二十克,若是做成我們這種膠囊,大概可以做好幾千顆,一天吃一百二十克,等於當飯吃了。水喝太多會水中毒、鹽巴吃太多腎臟會不好,這都是副作用,那你不能講水有毒啊!」一位業界人士說,近年來牛樟芝經濟產值龐大,背後利益牽扯廣泛;尤其在坊間瘋吃牛樟芝後,自然會對靈芝、冬蟲夏草等其他保健食品產生排擠效應。所以,當這份毒理報告一出,自然整個牛樟芝產業都被拖下水。 一直以來,牛樟芝業界背後龐大利益糾葛,都在枱面下運作,曾經有牛樟芝業者得知媒體將披露牛樟芝負面消息後,威嚇受訪者、當事者。「這幾年牛樟芝的功效被誇大,經濟效益驚人,連帶的,業者對牛樟芝的投資額也跟著加大。」南台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系主任李順來說。 獲保健食品字號即可販賣 若進一步拆解牛樟芝產業鏈會發現,從最上游的牛樟木種植、植菌與採收,到下游的生產製造、通路銷售,幾乎已經是完整的產業鏈。「這也是為什麼兩年前經濟部會挑中牛樟芝來做計畫,目的當然是希望扶植起整個產業。」郭美慧說,當時經濟部編列了三千萬元的預算,加上今年投入牛樟芝新藥開發的金額,前後已經投入近四千萬元,都是為了開創牛樟芝經濟。 其中,規模較大、且較為人知的業者,像是葡萄王、喬本生技、利得生技、國鼎生技等,可稱之為一線廠商,「這類廠商的牛樟芝培育規模,光要蒐集的牛樟木就動輒百噸、千噸。若以一噸牛樟木要價十萬元來算,要達到千噸規模的業者,投入成本就破億元。」李順來直言,在牛樟芝經濟效益日漸擴大下,各家業者投入的成本急速攀升,也讓牛樟芝產業潛藏風險。 另一方面,牛樟芝幾乎是台灣特有的天然藥物,「目前台灣光是研究牛樟芝的教授就有四百多人,成功登上國際期刊的論文就有兩百多篇,台灣投入牛樟芝的研發能量,應該是獨步全球。」李順來指出,近年醫界也開始投入牛樟芝的研發,就是希望讓牛樟芝的產業鏈更完整。 只是,牛樟芝產業鏈已臻成形,但針對牛樟芝的相關規範,卻少之又少。 「目前牛樟芝被定義為保健食品,它並不像新藥開發需要取得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通過,才能做臨床試驗,只要獲得衛生署的保健食品字號,就能夠合法販賣。」林進忠說,利得推出的牛樟芝產品,就是唯三獲得衛生署保健食品字號的廠商;其他業者縱使如長庚生技這般規模,所推出的牛樟芝產品,也沒有取得衛生署保健食品字號,消費者卻還是能輕易地在市面上取得,形成管轄漏洞。 政府不訂標準 民眾恐被誤導查詢市面上的牛樟芝產品,相關的訊息量多不勝數,光是「子實體」與「菌絲體」就夠讓消費者搞不清楚;更何況依牛樟芝培育的方式不同,還可以再分成椴木栽培、液體發酵培養等。 林進忠認為,就像韓國的人參風行全球一樣,牛樟芝確實有進入國際市場的條件;但是,在牛樟芝來源這麼多情況下,到底要含有什麼成分才能叫牛樟芝,政府卻連這樣的標準都不敢訂出來。 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現在一般消費者只要看到產品成分有牛樟芝,就容易以為有療效而被誤導。 「我想,這些年牛樟芝的療效確實被過度炒作;但是否真的有毒,有待更多實驗去驗證,牛樟芝的功效會因人而異,培育方式的不同,效果自然也會不一樣。」近來牛樟芝的負面傳聞,都嚴重地挑動了牛樟芝業者的神經,讓李順來感嘆:「身為一名學者,我們雖然不需要推銷牛樟芝,但也不必刻意醜化它。」一份報告丟出的震撼彈,動搖台灣牛樟芝產業鏈,讓各家牛樟芝業者無不積極刊登廣告、發表聲明,就是擔心剛剛成形的牛樟芝產業一夕崩解。 儘管牛樟芝有無毒性,「短期內尚無人可下定論,但任何天然藥物原本就有副作用,要看在處理過程中,如何保留有功效的物質。」郭美慧說,生技中心進行這項研究,也是為了更了解牛樟芝。 只是,在定論牛樟芝有無毒性之前,主管保健食品安全的衛生署,得先對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的牛樟芝業者,先行整頓一番;不然牛樟芝的產值、經濟規模再擴大,只會埋下更多未爆彈。 產業鏈成形 牛樟芝年產值30億元! 上游 牛樟木種植 近兩年由於牛樟木遭急速砍伐,逐漸吹起一股牛樟木栽種風潮。 中游 植菌 在牛樟椴木上打入菌種,代工生產牛樟芝。 下游 生產 主要以膠囊、錠劑、滴丸、純液等方式成品,一線廠商如葡萄王、台灣利得生技、國鼎生技等。 販售 由於需求量大,牛樟芝通路也呈現百花齊放,甚至採取直銷販售。 |
在普通公眾之外,業內的建築師們怎麼看中國建築亂象?在「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上,南方週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在121份現場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知名的院士和建築大師,也有青年建築師,其中有51人在設計的問題之外,在問捲上留了言,表達他們的種種觀點。
在一些問題的答案上,建築師與公眾顯示了區別。
在對央視大樓最近獲得世界高層都市建築學會最高獎的評價上,有26%選擇了「實至名歸」,而36%的人選擇「西方建築文化在中國的勝利」,只有17%覺得「難以匹配此獎」。
而此次會議熱議的西方建築師「入侵」問題,在建築師眼裡,並非特別嚴重。在「中國高端建築設計市場是否被西方佔領」的問題上,只有31%選擇了「是」。不過,選擇「不是」的人中,有近一半表示「未來堪憂」。有人在留言中還大方地承認,「西方建築師設計能力確實普遍勝過國內水平」。
調查顯示,「領導」是建築師們最不歡迎的人。在我們設計的13個問題中,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有人將之歸因於「領導」。
有67%的受調查者將「城市地標求大求高求先鋒」的責任,歸於城市主政者的長官意志——城市地標多為政府工程,這或許還能理解。但在被問到「中國建築設計的制度建設上哪些失范」,70%選擇了「地方政府長官意志濃厚」,則顯示「領導」的影響力,超乎想像。
建築師們恨「領導」,倒也在情理之中。在過去,他們受夠了「領導」們的氣。
「地方政府長官意識濃厚,規劃成為短期行為,一屆政府一套規劃」;「領導『好大喜功』思想過重」;「地方長官應該尊重建築師」;「應該減少政府個別官員對建築創作的干擾」……在問卷「急迫待解的問題」補充部分,受調查者紛紛寫道。
減少行政干預,成了建築師們的共同心聲。「政府職能需要轉,由方案的確定者轉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人。」有建築師如此留言。
在「急迫待解的問題」上,僅次於領導的,則依次是招投標制度、施工監理制度。建築師們表示,這些制度「混亂」,「積弊甚深,形同虛設」。
不過,很多建築師也承認,制度並不能一夕就可改變。因此,最現實的,或許是這個——「政府主管部門領導應當進行相應的建築知識、建築審美培訓」,有建築師如此留言。
新股三和建築:不受關註,但確有價值 作者:格隆 I、新股有風險,但也提供超額收益 在格隆看來,投資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信息不對稱的預期差。這種預期差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別人都沒有預期到,你預期到了,你可以早買。 二,大家都預期到了,但你研究得比別人深,你可以重買。 在你對價值判斷正確的前提下,早買和重買都會帶來超額收益,這在新股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這也是格隆幾乎每家新股都不放過,都會去研究的原因:相比上市很久的公司,新股存在太多信息不對稱,只要你足夠勤奮和專業,你就能踢掉其中的風險因素而挖出蘊藏的價值。 相比阿里巴巴上市時的全球矚目,萬人空巷,很多中小公司的上市幾乎是無人關註,悄無聲息——但這也給市場留下了足夠信息不對稱的挖掘機會。香港錯失了阿里巴巴這個新股讓很多市場人士扼腕,但如果不從市值規模上做比較,而是只是從上市首日漲幅等數據比較,近期不少香港上市的新股表現絲毫不遜色阿里巴巴。本期格隆再解剖一只很少被市場關註,但格隆自己覺得確有價值的新股:三和建築。 II、地基行業概況 三和建築是一家專註於地基工程的承建商,從事地基行業經驗超過20年。在2012年以前,三和建築的項目全部來自香港本地。2012年開始公司取得澳門一家酒店大樓的地基項目,從此打開澳門市場。 下圖中顯示了由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的2006年至2013年香港總承建商承接的地基工程總額。從圖中可以看出,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的地基工程總額加速增長,由2009年的523億港元增長至2013年的1118億港元,年複合增長率20.9%。其中公營建築工程增長尤為迅速,從2009年的187億港元增長至2013年的623億港元,年複合增長率35.1%,公營工程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5.8%上升至2013年的55.7%。 ![]() 下表中列出了香港五大地基承建公司在2013年的收入及市場份額。可以看到三和建築並不在香港前五大地基承建公司之列。以三和建築2013-2014財年的收入來估算其市場份額,三和建築約占香港地基工程2.65%的市場份額。 ![]() III、三和建築財務及投資亮點 三和建築營收由2012財年(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的0.98億港幣增長至2014財年的4.93億港元,年化複合增長率為201%,凈利潤從2012財年的0.24億港元增加至2014財年的1.27億港元,年化複合增長率為207%。公司2014財年毛利率為33.6%,凈利潤水平為25.8%,均為建築公司中較高水平。 三和建築毛利率水平較高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1)三和建築所經營的地基服務屬於建築行業中技術含量較高同時也是毛利率相對較高的業務。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剛上市不久的新股創業集團(2221)。創業集團的營收主要來自三塊業務:地基工程,毛利率水平為27.8%;土木工程,毛利率水平為3.8%;一般屋宇工程,毛利率水平為19%。由於創業集團的業務包含毛利率較低的土木工程和一般屋宇工程,因此創業集團的綜合毛利率只有18%。 (2)三和建築的機械設備都是公司自有,而很多公司的機械設備都是租用,因此三和建築在地基工程的毛利率也會高於同行。 ![]() 雖然是一家傳統行業的公司,三和建築的盈利能力甚至高於很多信息行業的公司。2014財年公司總資產收益率(ROA)為20.3%,凈資產收益率(ROE)為51.8%。公司財務狀況穩健,2014財年財務成本覆蓋率(運營利潤率比財務成本)為14.27倍。 格隆要提醒的是,上文的行業分析中,可以看到地基行業的市場比較分散,因此不能簡單用行業的增長來預測公司的營收增長。公司的營收增長還要看公司的在手訂單情況。三和建築在招股書中披露了2015財年的在手訂單情況,如下表所示。由於下表中的第一個項目“澳門綜合發展項目”的完工時間尚未確定,出於保守考慮我們不將其計算到三和建築2015財年的收入當中。僅剩余四個項目的合約綜合也達到了8.86億港幣。據此計算2015財年三和建築的營收增長也比2014財年的4.93億港幣有80%的增長。 ![]() IV、簡單總結 三和建築從事的地基工程為建築行業中毛利率較高的子行業。 公司目前財務狀況健康,利潤率水平和凈資產收益率水平都處於行業上遊。 2015年在手訂單可以保證公司下一財年的營收增長。 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為4億,招股價1-1.5港幣對應公司2014財年靜態PE3.1-4.7倍。如果公司按照2014財年靜態PE4倍以下定價(1.27港幣),則格隆的意見是,相對市場上其他建築行業公司估值具有明確的吸引力。 ![]() |
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今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反腐問題上,政府和人民群眾“都很任性”:“(任性就是)大家都支持啊,有老虎的話都把他挖出來,這個態度上,大家都很任性是不是啊?”
呂新華稱,反腐工作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關於還有沒有更大的老虎落網,呂新華認為,作這樣的猜測沒有意義。老百姓,包括有媒體認為,如有更大的老虎一定要挖出來,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在2014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應香港南華早報記者有關周永康被調查傳言的提問時,表示也看到了相關的信息。呂新華表示,不論什麽人,不論其職位有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厲的追查和嚴厲的懲處,這不是一句空話。並表示:你懂的。
呂新華介紹,截至今天中午12時,在2227名委員中已經有1359名到大會秘書處報到。目前大會秘書處已經收到提案945件,大會發言稿337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十年,中國對於大宗商品旺盛的需求撐起了一輪牛市,然而隨著中國需求的放緩以及美國加息腳步的臨近,在市場信心極度匱乏之際,任何風水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商品價格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黃金價格已經跌至5年新低,但從市場交易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投資者對於黃金正在失去信心。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走訪幾家銀行發現,盡管目前金價比2012年黃金第一次出現暴跌後引發投資者瘋狂“囤金”相比,已下跌近20%,但銀行櫃臺前購買黃金的顧客並沒有明顯增多。
“這兩天因為金價稍微出現止跌企穩的跡象,來咨詢的人還是挺多的,但真正買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在等等看吧。上周每克黃金235到240元,今天已經跌到229元左右每克了,現在買的人也不是為了投資,大部分還是想避險。”一名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繼本周一黃金價格出現崩盤後,國際黃金價格始終徘徊在每盎司1100美元以下。截止昨日收盤,國際金價連續第10個交易日下跌,創自1996以來最長時間的連續下跌天數。
數據顯示,自2012年底以來,國際金價已經下跌了35%。今年以來,國際黃金期貨價格已經下跌了7.8%。7月23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8月交割的黃金期貨下跌1.1%,收於每盎司1091.50美元,這也是2010月3月24日以來的最低結算價格。
目前市場對於未來黃金價格一片看空,甚至有分析師認為,即使下跌到目前價格,黃金的最壞的時刻仍未到來——金價年內或將跌至1000美元以下,而上一次金價在1000美元下方還要追溯到2009年。
眼下如此低的黃金價格是否造就了投資者抄底的絕好機會呢?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那些以投機為目的購買黃金的零售投資者,大概率會造成損失,“現在還想要抄底逢高賣出風險會很大“。
事實上,黃金並不是本輪大宗商品熊市中的“領跌者”,從原油、銅、錫到棉花、糖等商品價格幾乎全線潰敗。目前,銅價本月創下6年新低,原油價格在低位徘徊近一年。追蹤22種大宗商品表現的彭博商品指數本周跌至13年新低,大宗商品無疑成為年內最差的資產類別。
彭博金屬與礦業行業分析師朱軼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恐慌因素對大宗商品是最致命的,這也是短期內導致大宗商品被拋售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商品市場是一個全球聯動的板塊,因此大家的恐慌情緒會迅速蔓延。”
朱軼認為,大宗商品一般十年一個周期,上一輪牛市是從2003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所以“大宗商品的熊市其實早在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熊市里也會有價格的波動甚至創新高,但總體走低。”
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跌破支撐位,已經導致部分全球最大的礦業和能源公司股價跌至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
截至目前,彭博世界礦業指數(Bloomberg WorldMining Index)成分公司今年已經蒸發掉超過1400億美元市值,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和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Plc)領跌。在本周一黃金崩盤時,美國最大黃金生產商Newmont Mining Corp也成為當天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個股,12.2%的跌幅為其六年多來的最大跌幅。
熊市利於行業洗牌
“投資者有信心時,他們賣出黃金;當他們擔憂時,他們也不買入。”這是本輪黃金遭遇持續拋售的奇怪現象。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黃金短期走勢有偶然性因素,主要為希臘危機緩解對於黃金避險需求下降、中國上周公布黃金儲備數據大幅不及預期以及上周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對於美國年內加息的暗示等。
但從長期來看,劉東亮認為黃金走“熊”是必然結果。
“上一輪黃金牛市的泡沫程度太嚴重了,所以必須要擠出一部分泡沫才能重新找一個均衡的價格。”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稱,從2000年開始黃金步入牛市,2011年黃金價格見頂,最高達到每盎司1920美元,2013年時黃金價格已經下跌到每盎司1400美元。
“2013年投資者還是比較狂熱的看好黃金,認為那只是牛市的調整,但實際上那時候黃金走勢已經有明顯的熊市特征。”
朱軼認為,供大於求是導致目前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下跌根本原因,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淘汰掉那些高成本、低附加值的小型開采商、加工商,“這是一個很好的優勝劣汰的機會,有利於行業更健康的走下去。”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朱軼認為目前是一個很好的抄底機會。
“雖然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大國,我們缺的是高品位的資源,通過收購海外礦山,中國企業可以提高自己原礦的自給率。”
她認為,近幾年雖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但很多對於海外資產的收購是買在了高價位,並不劃算。這一波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更有利於中國企業買到合理估值的資產。
對於大宗商品的下跌,劉東亮則認為,雖然一方面中國進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下降,是一個利好因素,但另一方面,危害更大。
“因為國內也有很多生產原材料的廠商,像鐵礦石、煤炭等各種金屬的企業,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於中國來說負面影響更大,可能會導致這些企業出現壞賬、破產的情況。”
此外劉東亮強調稱,在熊市時,上遊工業企業更願意去庫存而不是補庫存,而去庫存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具有向下拉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