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3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8 09:43 編輯

"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作者:董德誌 燕翔



問題的提出: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2012年以來,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增速出現了背離。在第二產業增速不斷下滑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速處於平臺整理,並沒有出現趨勢性的下降。第三產業增速的平穩支撐了GDP增速的平穩。

一個顯然的問題就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的這種背離能否持續?第二產業增速的持續下滑是否會最終拖累第三產業增速?本文將通過相關理論分析和國外經驗借鑒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理論分析:區分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

學術研究中,一般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兩大類。生產性服務業一般是指主要為生產經營主體而非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其本質上是一種中間投入,常見的如交通運輸、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指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最終產品的服務,常見的如餐飲、旅遊、家政等。

服務業中與第二產業關聯度較大的是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的需求主要取決於居民收入,經濟學上稱之為永久性收入。我們認為,能夠對消費性服務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就業狀況的惡化,因為這會對居民永久性收入產生很大的負面沖擊。考慮到消費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近七成,因此在就業不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下,服務業整體增速受第二產業波動影響較小。

美國經驗:服務業增速總體較為平穩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第一,從長周期看,服務業的增速波動要明顯小於GDP的增速波動。近60年來服務業增速的標準差為1.2,而GDP增速的標準差有2.2。第二,從短周期看,服務業增速與第二產業以及GDP增速可以出現連續幾年的背離。比較典型的是1984年至1991年的經濟下行周期。第三,失業率上升對服務業增速負面沖擊很大。服務業增速出現的幾次較為明顯的下滑都伴隨了失業率的快速攀升,如1983年、2009年。

警惕未來就業風險

2012年以來在工業增速持續下滑的同時,服務業增速仍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我們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就業形勢仍然較好,因此支撐了消費性服務業的需求。
然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就業風險正在逐步暴露。(參見我們的專題報告《宏觀固收專題研究:形勢危及就業底線,貨幣救援首當其沖》。)對於服務業增速的判斷需要更加警惕未來就業風險的爆發,就業問題的出現或許是未來拉低服務業增速的最重要原因。

以下為報告正文:
問題的提出: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本輪經濟下行周期始於2010年一季度,第二產業經濟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的15%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6.4%;工業增加值增速從20.7%下降到6.4%。然而,從2012年起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已經出現了背離,在第二產業增速仍在不斷下滑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速處於平臺整理,並沒有出現趨勢性的下降。

正是因為第三產業的增速穩定,我們看到2012年以後在工業增加值增速不斷下降的同時,GDP增速卻一直保持相對平穩。一個顯然的問題就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的這種背離能否持續?

本文將通過相關理論分析和國外經驗借鑒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理論分析:區分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

學術研究中,一般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兩大類。
生產性服務業一般是指主要為生產經營主體而非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其本質上是一種中間投入,常見的如交通運輸、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指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最終產品的服務,常見的如餐飲、旅遊、家政等。

(1)服務業中與第二產業關聯度較大的是生產性服務業。一方面第二產業增速提高可以拉動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第二產業效率的提升。而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一般認為第二產業增速下滑會拖累第三產業,主要指的是拖累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第二產業增速與消費性服務業理論上講關聯度並不大。

(2)消費性服務業增速取決於居民收入,就業狀況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消費性服務作為居民消費的一種類型,其主要決定因素是居民的收入,經濟學上我們一般認為是居民的“永久性收入”。因此,短期內第二產業增速的下滑並不一定會對居民的“永久性收入”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認為,能夠對消費性服務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就業狀況的惡化,這會對居民“永久性收入”產生很大的負面沖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居民一旦失業勢必會對未來的持續收入產生擔憂,從而謹慎消費)

(3)消費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約三分之二,因此整個服務業增速短期內受第二產業波動影響較小。從美國的數據來看,我們用GDP核算中的個人消費支出中的服務支出除以全部服務業產值,計算得到消費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約72%。中國的統計數據結構上與美國略有不同,我們將服務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定義為生產性服務業,而將其余服務業行業定義為消費性服務業,這樣計算得到的消費性服務業占比約63%。

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服務業中約三分之二的比重是消費性服務業,這部分的產值增速主要受居民收入而非工業增速影響,故而整個服務業增速在短期內受第二產業波動的影響會比較小。(我們對中國數據的處理會高估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因此我國的消費性服務業比重實際上可能會更高。關於中國第三產業行業結構的詳細情況,可以參見我們之前的專題報告《“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開篇:構建服務業跟蹤指標體系》。)




美國經驗:服務業增速總體較為平穩

(1)長周期看,服務業增速波動明顯小於GDP增速波動。1955年至今使用年度數據計算,美國GDP增速的均值是3.1,標準差是2.2,而服務業增速的均值是3.0,標準差是1.2。服務業增速的波動要明顯小於GDP增速的波動,這說明相比於宏觀經濟中的第一、第二產業,服務業增速的平穩性更大。


(2)從短周期看,服務業增速與第二產業以及GDP增速背離亦曾出現。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1984年至1991年的經濟下行周期。在這段期間內,美國的GDP增速從8%以上逐步下滑到負增長,工業生產增速也從10%以上下滑到負增長。但我們註意到,同時間內服務業增速基本上保持平穩,並沒有出現很明顯的下滑。




(3)失業率上升對服務業增速負面沖擊很大。從美國的經驗來看,1955年以來的六十年中,服務業增速出現的幾次較為明顯的下滑都伴隨了失業率的快速攀升,如1983年、2009年。

美國的經驗能夠較好地支持我們上述的觀點,即就業狀況比第二產業對服務業增速的影響更大,因為前者更多地影響到居民收入,從而影響約占服務業比重近七成的消費性服務業需求。


警惕未來就業風險

2012年以來在工業增速持續下滑的同時,服務業增速仍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就業形勢仍然較好,因此支撐了消費性服務業的需求。

然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就業風險正在逐步暴露。主要依據是:第一,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2013年1310萬)主要靠工商註登記註冊完成。2014年靠工商登記完成的個私就業貢獻有約1900萬(2013年約1180萬),這說明國企外資等質量更高的就業崗位在大幅減少。第二,城鎮新增就業,這個指標只是增量,而不是凈增量,因為它沒有統計失去的工作崗位。另一個指標“城鎮凈增就業”顯示,14年的凈增量已經低於2008年了。(具體分析可以參見我們的專題報告《宏觀固收專題研究:形勢危及就業底線,貨幣救援首當其沖》。)

從201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來看,第三產業整體仍然保持較好的增速,但這主要是依靠金融業增速的大幅上升,金融業增速從2014年的10.2%大幅拉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5.9%。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主要消費性服務業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關於2015年一季度服務業數據的詳細分析,可以參見我們的專題報告《“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之二:看懂一季度經濟數據,錨定金融業增速變化》。)

因此,我們認為,對於服務業增速的判斷需要更加警惕未來就業風險的爆發。就業問題的出現或許是未來拉低服務業增速的最重要原因。





(來自國信宏觀固收)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14

煤電鋁三產業同時遇冷 企業如何通過聯產實現業績“逆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230.html

煤電鋁三產業同時遇冷 企業如何通過聯產實現業績“逆襲”?

一財網 胡學萃 2015-11-22 23:05:00

經濟下行、煤炭寒冬、鋁業低迷,一家以煤發電、以電制鋁的企業,如何在現實不利的環境下,實現逆勢發展的同時,還能解決風電大比例消納這一巨大難題?

經濟下行、煤炭寒冬、鋁業低迷,一家以煤發電、以電制鋁的企業,如何在現實不利的環境下,實現逆勢發展的同時,還能解決風電大比例消納這一巨大難題?

11月中旬的霍林河,氣溫已降至零度以下。這里是內蒙古東部,地處霍林郭勒市,向東與吉林毗鄰。再往北行50公里,就是電影《狼圖騰》的拍攝地。

由南向北驅車行至距霍林郭勒約20公里處,隨處可見大風車嗡嗡旋轉。

就在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一個循環經濟示範工程應運而生。自2012年起,國家電投蒙東能源(以下簡稱“蒙東能源”)在原有煤、電、鋁產業的基礎上,以“上大壓小”方式新建2×35萬千瓦燃用褐煤自備電站,充分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風資源建設30萬千瓦風電場,並完善配套局域供電網、風火互補的循環經濟示範工程,並在當前煤炭寒冬、鋁價低迷的背景下,不僅實現了逆勢發展,而且還實現了風電大比例消納,綠色循環經濟效應開始顯現。

產業集群效應

霍林河因煤而興,有“塞北煤城”之稱。

而蒙東能源霍林河循環經濟示範工程(以下簡稱“霍林河示範工程”)所利用的煤,是平均熱值在2600-2800大卡的劣質褐煤。考慮到褐煤露天堆積易引發自燃並汙染環境,蒙東能源決定轉變煤炭利用策略:利用這部分劣質煤,供火電發電煉鋁,形成“煤—電—鋁”產業鏈;中質煤則供給附近坑口電廠,優質煤再向外運輸銷售。這樣一來,基本上實現了對煤炭利用的“吃幹榨凈”,回采率達到95%以上。

作為霍林河示範工程的一部分,劣質褐煤變廢為寶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通過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備局域電網的智能化,將風電納入到該智能局域電網中,大比例消納風電使高耗能電解鋁產業實現了清潔發展。

截至目前,霍林河示範工程形成了年消納劣質褐煤1000萬噸、180萬千瓦火電、30萬千瓦風電、81萬噸電解鋁產能的“煤-電-鋁”產業集群。

近年來,受產能過剩影響,鋁價一路震蕩下跌。截至11月4日,鋁價年內跌幅達19.9%,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年內跌幅。

但霍林河示範工程鋁業板塊仍實現了銷售同比增加。“我們認為,電解鋁是受市場供需影響的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需求過剩。”蒙東能源董事長劉明勝告訴記者,“盡管發展電解鋁的初衷是為了消化劣質煤,但同時也是考慮到了其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意義,況且鋁制品消費仍以每年200萬噸以上的速度在增長,高端鋁更是未來發展方向。”

循環經濟之於電解鋁板塊的價值,體現在其通過局域電網自主供電而降低的成本上。據蒙東能源副總經理王鐵軍介紹,與2013年霍林河示範工程投產前相比,預計2015年全年供電單位全成本完成0.21元/千瓦時,降低0.0636元/千瓦時,噸鋁用電成本降低868元,供電總成本降低7.3億元。

“綠色”逆襲

變革一直都在發生。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政策陸續出臺,蒙東能源也提出了為“煤—電—鋁”產業鏈註入“綠色”的發展思路——將風電和光伏也納入該系統。

截至目前,霍林河示範工程已建成30萬千瓦風電,規劃建設80萬風電和20萬千瓦光伏電站,一並接入到其自備智能電網中。

由於風光發電的間歇性,如何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及時消納本就是一個巨大難題,再加上電解鋁生產“一旦開起來就不能停”的特殊性,對電網調度的智能化水平要求更高。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棄風率達到15.17%,創棄風最高紀錄的吉林省更是高達42.96%;棄光時代也正在來臨,今年上半年全國棄光率在10%左右,其中甘肅和新疆分別高達28%和20%。

而霍林河示範工程,則得益於其靈活的自備智能局域電網,通過實施風—火互補調度,風電年發電量達到10億千瓦時以上。蒙東能源霍煤鴻駿電力分公司總經理兼電力監控指揮中心主任吳巖告訴記者,截至10月底,30萬千瓦風電利用小時數已達到2656小時,在局域電網中的滲透率已達38.25%;預計2015年,風電利用小時數在3400小時左右,比蒙東地區風電利用小時平均水平高出一倍還多。

蒙東能源副總經理劉建平告訴記者,通過這一實踐而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重大課題“含可再生能源的孤立電網的運行控制技術及示範”,已於今年8月通過科技部驗收。該課題通過智能局域電網風火互補運行的探索,為風資源豐富地區大比例接納風電、減少棄風總結了經驗。

謀變還在繼續。據悉,未來蒙東能源還計劃將利用露天煤礦閑置的排土場建設31.6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並將全部納入到智能局域電網中。

蒙東能源“綠色”逆襲以來,較之前每年減排101.50萬噸二氧化碳;其中噸鋁碳排放由2010年的16.39噸下降到2014年的13.91噸,降幅15.13%。遠期隨著示範工程清潔能源比例的進一步提高,預計年減排量將達到289.82萬噸。一旦“十三五”期間全國碳交易市場形成,還將為蒙東能源節省一部分成本。此外,其熱電聯產機組替代當地低效率小鍋爐40多座。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00

主要城市三產比重排行榜:北上廣深杭超六成已追歐趕美

三次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和結構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發達國家三產占GDP比重都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而中國的一些省份的三產占比已經趕上了這個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25個主要一二線城市(部分重點城市的數據未發布或不詳)三產產值及占比的統計發現,目前北上廣深杭的第三產業占比均已超過六成;一些城市由於工業下行,所以第三產業占比也比較高;而傳統制造業大市的三產占比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北京中關村

北上廣深杭占比超六成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4.7個百分點。

不過,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三產占比差異極大。一般而言,區域輻射力越大,三產的比重和產值就越大。因此第三產業產值和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區域輻射力的重要指標。

在這25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三產占比超過了六成,其中北上廣深杭5個發達城市不但服務業產值占比高,而且總量大,說明這五大城市的服務業對外輻射力最強。

其中,北京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9352.1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1.9%,無論是總產值還是占比,均高居各大城市榜首。

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優勢行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為59.1%。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86.8億元,增長12.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85.2億元,增長11.2%;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179.7億元,增長9.2%。

北京之後,上海的產值和占比均位居第二。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9175.70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

深圳市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市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優化為38.9:61.1。第三產業中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營利性服務業和以八項支出為主的非營利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上半年分別實現增加值970.71億元和787.84億元,分別增長14.5%和14%,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4.7個和17個百分點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北上廣深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本省,而且還服務於周圍省份甚至全國範圍。比如北京的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整個京津冀,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央企總部,北方很多民營企業將總部遷到北京。而上海則是很多世界500強在中國乃至亞太總部的所在地。至於廣州和深圳,雖然輻射範圍不如京滬,但也輻射到整個華南地區。

例如,在福建泉州,當地上市公司眾多,但為這些上市公司提供上市服務的機構大多來自上海或者深圳。

另一方面,隨著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成本要素的不斷提升,一線城市也很難再發展一般工業、重化工業,很多產業已經轉向了周邊地區,例如北京的不少產業都遷到了河北,在“退二進三”的方向之下,這些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三產的比重也不斷走高。

不過,同樣是一線城市,同樣是三產比重超過六成,但廣州與另外三大一線城市的三產結構還是有較大差別。當前,金融和高科技是城市升級發展的標誌性產業。一個城市要有在全國經濟競爭中有話語權,常常需要在這兩大產業上有突破。比如深圳不僅有深交所,而且高新科技產業發達,A股上市公司就達到了200多家;上海有上交所,是我國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北京作為政治中心,不僅坐擁大批央企總部,而且還有中關村,金融和高科技實力十分雄厚。

相比之下,廣州在互聯網和金融兩大領域都處於發展進程中。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擁有全國最為發達的專業批發市場。不過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商貿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而傳統商貿占廣州的三產的比重非常高。這也是為何今年上半年廣州名義增速明顯不如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原因之一。當然,近兩年廣州也正在加快傳統商貿向現代商貿轉型的步伐。

北上廣深之外,作為二線城市中的佼佼者,杭州三產的表現頗為引人關註。盡管不具備一線城市那樣的對外輻射力,尤其是無法像北上深一樣在金融方面占據重要一角,不過仰賴於互聯網信息經濟的發力,杭州三產的對外輻射力亦不容小覷。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杭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40.55億元,增長14%,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04、2.69和8.09個百分點,結構由去年同期2.9:39.3:57.8優化為2.8:36.6:60.6。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站上了60%的新臺階。

這其中,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193.76億元,增長26.2%,占GDP的23.8%,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5和1.1個百分點。其中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8.7%、48.3%和41.9%,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分別增長35.4%和31.4%。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杭州這幾年主要是抓住電商等新的經濟形態,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過,占比高的並不只是北上廣深杭這幾個沿海發達城市,像太原、哈爾濱和西安這幾個內陸城市上半年三產占比也超過了六成,這些城市三產占比較高的原因與北上廣深杭則有所不同。

圖為西安古城樓

一方面,這些城市的工業所在的省份工業以傳統的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由於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下行,對於這些省份原本占優的工業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不少城市,包括西安、昆明、太原等地,隨著近年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交通、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再加上隨著中西部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省會城市作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房地產業也獲得快速發展。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城市的三產占比也不斷提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類似太原、哈爾濱等城市,上半年占比較高也有季節性的因素,由於這些城市上半年二產產值占全年比重較低,因此三產占比比重相應也會高一些。若全年下來,則三產占比可能很難維持在目前的水平。

例如,去年上半年哈爾濱三產占比高達63.58%,比今年上半年還高,但去年全年哈爾濱三產占比為55.9%。再比如,太原去年上半年三產占比達到了65.52%,但全年下來為61.33%。

工業優勢城市繼續選擇向高端工業升級

與這些城市相比,不少重點城市的三產占比要低很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三產占比低於54.1%的城市,三產的占比就比較低。在本報統計的25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的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6個城市的占比甚至低於50%。

這些城市主要由兩大類,一類是沿海外貿明星城市,如佛山、東莞、無錫、寧波等,這些城市作為出口大市,以制造業為主。這其中,佛山三產占比僅有39.6%,寧波僅有46.3%,無錫和東莞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東莞制造業

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性之下,直轄市、省會城市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資源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有較大優勢,因此很多普通地級市的制造業企業在做大之後,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會把企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總部搬到這些一二線城市里面,比如佛山、東莞的不少企業會把總部設在廣州、深圳。長三角的很多企業則將總部往上海、杭州轉移。

丁長發說,財力雄厚的一二線大城市,對企業設立總部有不少獎勵和優惠,這會進一步吸引更多企業總部向這些中心城市轉移。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認為,對傳統的外貿明星城市來說,未來要完全像杭州這樣通過電商等現代服務業實現轉型升級也不現實,因為本身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要完全轉為以三產為主的結構也沒必要,因為他們的優勢不在這里。”王樹華認為,這些城市未來的轉型主要是產品的轉型,把產品的技術研發做上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另外一些三產占比較低的核心城市,則主要是來自中西部省會城市、直轄市,如合肥、南昌、長沙、重慶、鄭州等城市。如合肥占比僅有42.6%,南昌占比47.2%,長沙僅有46.5%,重慶也僅為50.56%。

這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以合肥為例,由於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呈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淩、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

在重慶,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

專家指出,對不同地區而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相應的分工和發展角色,並不是三產比重高就是好事。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的比重、就業占比都會下降,但對很多地方來說,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不能放棄第二產業,而是要將二產、三產更好地聯動起來。

城市

上半年三產產值(單位:億)

占GDP比重(%)

北京

9352.1

81.9

上海

9175.7

70.8

廣州

6019.68

68.06

太原

908.95

67.37

哈爾濱

1529.3

63.4

西安

1667.3

62.09

深圳

5253.46

61.1

杭州

3040.55

60.6

昆明

1117.47

59.9

南京

2839.93

58.24

大連

1978.6

54.5

成都

3036.5

54.3

天津

4594.29

54

廈門

880.27

53.6

東莞

1690.9

53.6

青島

2339.15

51.7

鄭州

1818

51.4

無錫

2254.01

51.08

重慶

4045.36

50.56

福州

1246.74

49.88

南昌

854

47.2

長沙

1990.14

46.5

寧波

1814.2

46.3

合肥

1098.3

42.6

佛山

1491.55

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4

李克強明確實體經濟內涵:涵蓋一二三產業 包括網店快遞等新經濟

新年的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於1月4日召開。會議部署創新政府管理、優化政府服務,營造包容支持創業創新和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制度環境。

李克強表示,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

明確實體經濟內涵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穩中求進的關鍵性政策部署。李克強在會議上明確了“實體經濟”的內涵。他表示,“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於“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

“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李克強表示,“我們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會議認為,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要用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的蓬勃力量,推動傳統產業、尤其是實體經濟更好適應經濟轉型,從而提高競爭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李克強強調,在繼續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使傳統產業在與新動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鏈,煥發新活力。依托“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

他以去年幾次基層考察看到的情況舉例說明:廣東一家制造企業將精密激光加工與3D打印技術結合,帶動相關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江西等地的農產品,以“互聯網+”拓展銷路促進農民增收;貴州一家公司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覆蓋全國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臺,大大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企業收益。

此前,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李克強也強調,要著力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制造業需要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商貿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要勇於面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僅僅把過剩產能或者老化產能的企業關了或停產、限產,還不能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當過剩產業的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轉移到新供給、新動能領域中,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舊動能共同發力,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的分化,正在成為中國2017年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去產能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新動能,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業態對經濟拉動作用已日趨明顯。

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如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李克強明確要求各部門負責人,要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的需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對新產業新業態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範的管理措施。推動以分享、信息、生物、綠色、創意、智能等為特點的新興經濟業態成為增長新引擎。

“‘審慎’兩個字,意味著監管必須要有規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靈活度。要監管,但不能’管死’。”總理說,“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提供更優的服務,讓新業態更好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蓬勃發展。”

會議指出,要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加大對初創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建立產品和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符合新產業新業態用工特點的就業、社保等規定。

會議還審議通過了“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推動營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場環境,決定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並清理規範一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李克強同時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促進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企業稅負重已經引起最高決策層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並將采取行動。5日晚間,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媒體上表示,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在落實好現有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著力完善稅收制度,研究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在財政部門戶網站公開中央和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強調,2017年繼續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落實好其他已出臺減稅降費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近日撰文稱,國家應加快清費立稅進程,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稅收。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範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制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占有和使用的份額。

會議決定,在本屆政府已取消230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民辦學校招生簡章和廣告備案核準、棉花加工資質認定等53項許可,其中14項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法取消。再取消與法律職業資格認定、鐵路運輸基礎設備生產企業審批等有關的20項中介服務事項,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74

2016年山東第三產業占比首超第二產業 實現歷史性轉變

記者從山東省政府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山東第三產業占比首超第二產業,實現歷史性轉變。

據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魏華祥介紹,2016年山東第一產業增加值4929.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0410.0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31669.0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構成為7.3:45.4:47.3,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轉變。

從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固定資產投資523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6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進出口總額15466.5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出口9052.2億元,增長1.2%。

“山東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大力培育跨境電商等外貿新增長點,進出口增速居全國前十大外貿省市首位。”魏華祥說。

在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山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據魏華祥介紹,山東去年四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為78%,達到兩年來最高值;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1.2%,待售面積下降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84

三產給力 福建的GDP總量已躋身全國前十

近年來增速較快的福建省,2016年GDP實際增速達到了8.4%,名義增速達到了9.77%,經濟增速繼續在東南沿海省份中位居前列。

據福建官方消息,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16年福建省實現GDP 28519.15億元,總量居全國各省(市、區)第十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2016年,福建省GDP比上年增長8.4%,增幅比全國高1.7個百分點。

此前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福建GDP增速分別為11%、9.9%和9%,在全國均屬前列。

作為人口僅有3000多萬的中型省份,“八山一水一田”的福建能躋身全國前十殊為不易。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福建本身的經濟基礎差,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總量排在廣西、江西、雲南等中西部省份之後,位列第22位(若算上1997年直轄的重慶,則位列第23)。改革開放後作為最早開放的省份,福建經濟奮起直追,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上升至第11位徘徊。

2002年以後,由於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薄弱,很多要素向周邊兩個三角洲轉移,福建也一度有被兩個三角洲邊緣化的危險。但近幾年,隨著幾條出省高鐵開通和高速公路網絡密集,福建大大拓展了沿海港口的經濟腹地,提高了輻射半徑,同時各種生產要素重新聚集,經濟增長也不斷加快,人均GDP甚至超過了廣東。

福建省統計局局長孫希有說,福建GDP增長高,主要是這兩年第三產業增長高。第三產業這兩年增速高的原因是現在福建工業為主動力已經進入了後工業社會路徑中,後工業社會是以二產(制造業)為起點,逐漸向帶動三產發展。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福建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快了,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開始提高了,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不過,盡管如此,目前福建在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等領域與發達省份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丁長發說,福建人經商意識濃厚,也敢於冒險和打拼,但是由於特殊的地理面貌,經濟總量和市場總量都比較小,人口比較少,企業規模也相對不大,競爭力不夠強。“福建的很多新興產業,產業鏈都不夠長”。

比如在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領域,盡管廈門也冒出了一批在細分領域做得很不錯的企業,如美圖秀秀、美亞柏科等,但是無論是廈門還是福州都很難像深圳、杭州等地那樣產生出科技巨頭來。

丁長發認為,福建的兩個中心城市廈門和福州的城市規模都很小,與杭州、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的集聚效應較弱,無論是對人才,還是資金、信息的集聚都不利。此外,福建的科教文衛水平相比江浙、湖北等地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說,這幾年福建的基礎設施做得不錯,硬件設施已經較為完善,但是在軟環境比如教育、醫療等方面仍跟江浙等地差很多,未來還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努力,比如在教育方面,目前深圳引進了那麽多名牌高校,江浙等地也在做,因此福建也要奮起直追。

表格:部分省份2016年GDP

省份

2016年GDP

實際增速

名義增速

廣東

79512.05

7.50%

9.20%

江蘇

76086.2

7.80%

8.50%

山東

67008.2

7.60%

6.36%

浙江

46485

7.50%

8.39%

河南

40160.01

8.10%

8.51%

四川

32680.5

7.70%

8.56%

湖北

32297.9

8.10%

9.30%

河北

31827.9

6.80%

6.78%

湖南

31244.7

7.90%

7.56%

福建

28519.2

8.40%

9.77%

上海

27466.2

6.80%

10.02%

北京

24899.3

6.70%

8.40%

安徽

24117.9

8.70%

9.60%

陜西

19165.39

7.60%

5.47%

內蒙古

18632.6

7.20%

3.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18

無錫陽山“田園綜合體”探路: “三生”對接“三產”的複合體

置身桃花盛開之地,一邊呷著咖啡,一邊欣賞著美景,耳畔不時飄來輕柔音樂。這是在無錫陽山鎮的一個鄉村,江南春早,三月這里就“灼灼其華”了。陽山鎮素有“中國水蜜桃之鄉”之謂,四年前,解甲歸“田”的張誠開始在這里打造“田園綜合體”。

為了打破城鄉文化的藩籬,張誠還在陽山開了第一家咖啡店,讓村民不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看見享受喝咖啡的城里人,更可以感受、體驗甚至加入到喝咖啡的隊伍中來,從而實現不同人群的交融互動。

誰說吃大蒜的就不能和喝咖啡的在一起?但是在陽山,讓桃花和黑咖啡一起飄香,可並不簡單。

隨著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引起市場關註。按照這份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幹意見》的文件表述,田園綜合體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可以說,田園綜合體一頭連著鄉村的美麗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園夢想;一頭連著鄉村商業價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帶動新農村的發展,促進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

“刀下留房”

回歸田園,田園生態不可或缺。

以村落房屋為例,原本“拾房村”是一個完整的村落,在2013年村民全部搬遷後,房屋有的被拆遷、有的倒塌,不過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複村落自然形態,張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要“刀下留房”。

張誠是田園東方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田園東方”)創始人兼董事長、CEO。早年在大型商業地產企業工作的經歷,讓他選擇以商業模式可持續的視角去做項目。

在充分尊重陽山自然生態和項目原址——拾房村的歷史記憶的基礎上,項目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選取了十座老房子進行修繕和保護,還保留了村莊內的古井、池塘、原生樹木,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村莊的自然形態。

田園東方在對老房子做規劃、設計、建設的同時,項目把新的業態、活動植入其中,並為不同業態空間進行室內設計,把能想到的樂活鋪子、書院、咖啡、主題民宿等形式都融合進去。

保護鄉村風貌環境,同時提升鄉村商業價值,是“田園綜合體”的一體兩面

這並不是全部。項目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遊、田園居住等複合功能,將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進行有機結合。

張誠對第一財經表示,田園綜合體的思路源於城市綜合體。

在他看來,田園綜合體是方法論,既可以被視為特色小鎮的一種實現方式,又可以被稱之為一種商業模式。“綜合體”理應是跨產業、跨功能的綜合規劃;具體到項目當中,就是多功能、多業態的綜合運營。

按照張誠的理解,之所以中央會考慮推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體現的也是由“跨產業、跨功能”所產生的集聚效應,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單線思維,不能就農村來談農村。

改造“拾房村”四年多來,他體會最深的就是城鄉文化的融合。他說,農村人向往都市,都市人又想回歸田園,盡管都有迫切的互動需要,但是卻沒有很成功的模式可以一攬子解決好這些問題。

張誠對第一財經表示,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框架下,當一個城里人和一個農村人面對面的時候,他們是很難互相相融無間的——因為身份的不同導致了待遇的不同。要想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一體化發展,不能簡單停留在“讓農民上樓”這一物化層面上。

他說,雖然現在講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以人為本,並具體強調要重點解決完善城鄉一致的市政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福利,如今農民上了樓、看了病,這只是空間的變化、物質的變化,人卻沒變,文化也沒變。所以,田園東方在物化的東西之外,還要做更多內涵性的東西。城市和鄉村需要文明的融合,才能實現內在思想的融合。

讓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品咖啡

在“拾房村”閑庭信步,以咖啡為代表的都市文明撲面而來。

比如田園東方引進了臺灣知名的有機餐飲品牌蕃薯藤·TINA,為村民和遊客提供果汁、咖啡、奶茶等飲品和手工面包。

未來的“田園綜合體”,可能是田園風光與都市生活方式的結合

張誠稱,讓村民和遊客能喝上咖啡不是最關鍵的,而是想以此種方式表明城市的生活休閑方式,在鄉村同樣可以出現。對村民來說,田園綜合體也是接觸外界、打開眼界的窗口,不同文化在此交融互動。

他認為,城鄉二元結構,物質層面上的差異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層面的差異。尤為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異,不是誰比誰聰明的問題,只是二者條件不同所決定的。相對前者來說,後者的彌合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最好的辦法是城鄉互動,將兩種文明擱到一塊攪和,實現生活、社交、信息的流動,從而實現文明的融合。從這個角度來講,在鄉村開咖啡店,是不是特別有意義呢?

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一號文件表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來建設,所謂的“有條件”,在業內看來,是指當地有特色的產業、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以及生態資源,總歸是有特點在其中。

陽山田園綜合體的項目,可以概括為四大板塊:農業、文化旅遊、地產和園區社區化管理服務,分別由公司化主體運營。

張誠將項目中的房產板塊,視為可以支撐投資的一個載體,同時也是在新產業集聚完成時,鄉鎮人口集聚形成新社區的需要。在他看來,在大部分地區,單純農業、文旅這些實體經濟在商業模式上暫時還難以單獨挑起大梁,需要用時間來換取空間。

當下的農村面臨一個困局,即在不可能完全放開農村土地市場的前提下,金融機構等投資方無法在農村找到一個較快增長的產業板塊。“農村土地市場不敢放,放了怕亂,但是不開放又沒有一個載體可以支撐,從而讓投資有可能發生,這導致農村一直發展不起來。”

不過,農村可用於發掘的要素市場並不多。除了農產品、勞動力,還有土地。他認為,土地這個市場要素必須被一定程度地激活,用於產業開發使用。

跟特色小鎮一樣,一經問世,“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也受到市場追捧。

“拾房村”綜合體項目的互動遊樂區。

旨在實現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三大目標的一號文件,給“三區、三園、一體”賦予了“抓手、平臺和載體”的責任。其中,“一體”指的就是“田園綜合體”。中央希望通過這些“抓手”的建設,來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把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和項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以張誠的經驗看來,在政策鼓勵下,農村的一些資源會釋放出來,逐利性強的企業只能投資其中的一些環節。但是,鄉村需要精細耕耘、長線經營,並非一個可以短期賺快錢和回報很高的領域。總的來說,政府需要通盤考慮,政策性的資金支持和安排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借助社會資本搞活“田園綜合體”,也是希望其背後的運營機構,在商業運作和資金回收方面發揮創造性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23

國務院參事劉堅:發展縣域經濟要一二三產業融合

“我國縣域經濟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國務院參事劉堅21日在第二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消費結構處於變革升級階段,無論是工業、農業,必須敏銳地註意這個問題。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關鍵的是把產品質量搞好、品牌建設好。只要有核心技術、核心產品,農業、工業和縣域經濟就會蓬勃發展。”對於如何建設有競爭力的產品,劉堅提出,第一要誠心,第二要匠心,第三要耐心,第四要有信心。“創造一個好的產品,沒有誠心是不行的;要有匠心,才能沈下心來;縣域經濟的結構調整中,要有做事業的耐心;把產品做到極致,同樣可以掙錢,這就是信心。”

他認為,就農業抓農業是不行的,必須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才有競爭力,才能成為吸引人的產業。

“我們需要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思路要從過去的消耗能源、消耗資源轉變為綠色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縣域經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劉堅說。

對於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表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廣大縣域的成功轉型。他認為,產業新城正成為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顧強表示,中國縣域經濟必須轉向高質量發展。他認為,在轉型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好兩大痛點問題:第一,產業因缺乏城市而孤島化;第二,城市因缺乏產業而空心化。

他建議,每個縣域應該具有符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的一套產業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綜合解決方案,用產業新城的建設運營模式,實現產城融合、城鄉統籌、宜居宜業、民生幸福的新發展理念。

目前,在圍繞產業新城這一發展模式,已經形成了河北固安、浙江嘉善、安徽來安、河南武陟等一批依托產業新城模式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的典型案例,並由此形成了以華夏幸福等企業為代表的社會化產業新城運營商這一新生產業生態角色。

此次論壇還發布了2018中國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指數,北京市海澱區、廣東省南山區、北京市朝陽區、上海市浦東新區、廣東省天河區等20個縣(區)入選。

泓谷(北京)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菁蔚表示,研究2018中國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指數發布,有助於降低驅動區域新發展過程中的攀比性;有助於探索總結示範性、推廣性,創新驅動發展模式,找出“創新驅動”基準線,指導我國其它區域繼續深化改革發展;有助於提升創新驅動綜合實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提升創新驅動,徐菁蔚建議,要在強化國家空間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建設進程中,構建軍民融合、軍地一體的創新驅動發展格局。

同時,對有待提升的縣市區,徐菁蔚建議,要深入研究資源稟賦,立足自身發展基礎,結合變革與創新方式方法,擴大政府引導力量,激活民間創新氛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