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3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8 09:43 編輯

"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作者:董德誌 燕翔



問題的提出: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2012年以來,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增速出現了背離。在第二產業增速不斷下滑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速處於平臺整理,並沒有出現趨勢性的下降。第三產業增速的平穩支撐了GDP增速的平穩。

一個顯然的問題就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的這種背離能否持續?第二產業增速的持續下滑是否會最終拖累第三產業增速?本文將通過相關理論分析和國外經驗借鑒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理論分析:區分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

學術研究中,一般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兩大類。生產性服務業一般是指主要為生產經營主體而非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其本質上是一種中間投入,常見的如交通運輸、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指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最終產品的服務,常見的如餐飲、旅遊、家政等。

服務業中與第二產業關聯度較大的是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的需求主要取決於居民收入,經濟學上稱之為永久性收入。我們認為,能夠對消費性服務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就業狀況的惡化,因為這會對居民永久性收入產生很大的負面沖擊。考慮到消費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近七成,因此在就業不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下,服務業整體增速受第二產業波動影響較小。

美國經驗:服務業增速總體較為平穩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第一,從長周期看,服務業的增速波動要明顯小於GDP的增速波動。近60年來服務業增速的標準差為1.2,而GDP增速的標準差有2.2。第二,從短周期看,服務業增速與第二產業以及GDP增速可以出現連續幾年的背離。比較典型的是1984年至1991年的經濟下行周期。第三,失業率上升對服務業增速負面沖擊很大。服務業增速出現的幾次較為明顯的下滑都伴隨了失業率的快速攀升,如1983年、2009年。

警惕未來就業風險

2012年以來在工業增速持續下滑的同時,服務業增速仍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我們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就業形勢仍然較好,因此支撐了消費性服務業的需求。
然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就業風險正在逐步暴露。(參見我們的專題報告《宏觀固收專題研究:形勢危及就業底線,貨幣救援首當其沖》。)對於服務業增速的判斷需要更加警惕未來就業風險的爆發,就業問題的出現或許是未來拉低服務業增速的最重要原因。

以下為報告正文:
問題的提出:二三產業增速背離能否持續?


本輪經濟下行周期始於2010年一季度,第二產業經濟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的15%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6.4%;工業增加值增速從20.7%下降到6.4%。然而,從2012年起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已經出現了背離,在第二產業增速仍在不斷下滑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速處於平臺整理,並沒有出現趨勢性的下降。

正是因為第三產業的增速穩定,我們看到2012年以後在工業增加值增速不斷下降的同時,GDP增速卻一直保持相對平穩。一個顯然的問題就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的這種背離能否持續?

本文將通過相關理論分析和國外經驗借鑒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理論分析:區分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

學術研究中,一般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兩大類。
生產性服務業一般是指主要為生產經營主體而非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其本質上是一種中間投入,常見的如交通運輸、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指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最終產品的服務,常見的如餐飲、旅遊、家政等。

(1)服務業中與第二產業關聯度較大的是生產性服務業。一方面第二產業增速提高可以拉動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第二產業效率的提升。而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一般認為第二產業增速下滑會拖累第三產業,主要指的是拖累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第二產業增速與消費性服務業理論上講關聯度並不大。

(2)消費性服務業增速取決於居民收入,就業狀況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消費性服務作為居民消費的一種類型,其主要決定因素是居民的收入,經濟學上我們一般認為是居民的“永久性收入”。因此,短期內第二產業增速的下滑並不一定會對居民的“永久性收入”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認為,能夠對消費性服務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就業狀況的惡化,這會對居民“永久性收入”產生很大的負面沖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居民一旦失業勢必會對未來的持續收入產生擔憂,從而謹慎消費)

(3)消費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約三分之二,因此整個服務業增速短期內受第二產業波動影響較小。從美國的數據來看,我們用GDP核算中的個人消費支出中的服務支出除以全部服務業產值,計算得到消費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約72%。中國的統計數據結構上與美國略有不同,我們將服務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定義為生產性服務業,而將其余服務業行業定義為消費性服務業,這樣計算得到的消費性服務業占比約63%。

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服務業中約三分之二的比重是消費性服務業,這部分的產值增速主要受居民收入而非工業增速影響,故而整個服務業增速在短期內受第二產業波動的影響會比較小。(我們對中國數據的處理會高估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因此我國的消費性服務業比重實際上可能會更高。關於中國第三產業行業結構的詳細情況,可以參見我們之前的專題報告《“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開篇:構建服務業跟蹤指標體系》。)




美國經驗:服務業增速總體較為平穩

(1)長周期看,服務業增速波動明顯小於GDP增速波動。1955年至今使用年度數據計算,美國GDP增速的均值是3.1,標準差是2.2,而服務業增速的均值是3.0,標準差是1.2。服務業增速的波動要明顯小於GDP增速的波動,這說明相比於宏觀經濟中的第一、第二產業,服務業增速的平穩性更大。


(2)從短周期看,服務業增速與第二產業以及GDP增速背離亦曾出現。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1984年至1991年的經濟下行周期。在這段期間內,美國的GDP增速從8%以上逐步下滑到負增長,工業生產增速也從10%以上下滑到負增長。但我們註意到,同時間內服務業增速基本上保持平穩,並沒有出現很明顯的下滑。




(3)失業率上升對服務業增速負面沖擊很大。從美國的經驗來看,1955年以來的六十年中,服務業增速出現的幾次較為明顯的下滑都伴隨了失業率的快速攀升,如1983年、2009年。

美國的經驗能夠較好地支持我們上述的觀點,即就業狀況比第二產業對服務業增速的影響更大,因為前者更多地影響到居民收入,從而影響約占服務業比重近七成的消費性服務業需求。


警惕未來就業風險

2012年以來在工業增速持續下滑的同時,服務業增速仍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就業形勢仍然較好,因此支撐了消費性服務業的需求。

然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就業風險正在逐步暴露。主要依據是:第一,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2013年1310萬)主要靠工商註登記註冊完成。2014年靠工商登記完成的個私就業貢獻有約1900萬(2013年約1180萬),這說明國企外資等質量更高的就業崗位在大幅減少。第二,城鎮新增就業,這個指標只是增量,而不是凈增量,因為它沒有統計失去的工作崗位。另一個指標“城鎮凈增就業”顯示,14年的凈增量已經低於2008年了。(具體分析可以參見我們的專題報告《宏觀固收專題研究:形勢危及就業底線,貨幣救援首當其沖》。)

從201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來看,第三產業整體仍然保持較好的增速,但這主要是依靠金融業增速的大幅上升,金融業增速從2014年的10.2%大幅拉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5.9%。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主要消費性服務業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關於2015年一季度服務業數據的詳細分析,可以參見我們的專題報告《“新”經濟與服務業系列觀察之二:看懂一季度經濟數據,錨定金融業增速變化》。)

因此,我們認為,對於服務業增速的判斷需要更加警惕未來就業風險的爆發。就業問題的出現或許是未來拉低服務業增速的最重要原因。





(來自國信宏觀固收)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