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給我一支足夠長的竹竿,我會舉起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一)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557

巴黎:

無所不能的上帝能否做一個它也不能舉起的石頭?!

--------------------------------------------------------------------------

把一支足夠長的竹竿給一個普通人,他會舉起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


以 下是一張股票價值與利潤圖,圖表很簡單,假如企業只有普通股,所有資本都是由股東出資,企業愈賺錢,價值愈大,股價愈升。例如企業原本的資產價值 是$500,000,在這一年間賺了$50,000,它的總價值就累積到$550,000,股東的利潤就會是$50,000,然後它可能派息或累積滾存, 繼續賺錢,價值不斷上升,反之亦是。


圖表A)



現 在若你借了$480,000給這間企業做生意,這公司的股東只出資$20,000,並以它的所有價值$500,000做抵押,你收固定利息10%,你就是 定息證券投資人,這間公司的價值上升與你無關,相反,假如它賺的錢不足夠付你的利息,它就要挖倉底錢支付,總企業價值就會下跌,又如果它沒足夠流動資金還 息引致爆煲,它將被迫破產,你分到企業的最終清盆價值的錢與你的本金相差,就是你的損失,它的總價值愈低,你的損失愈大。

B圖 ).



學者說,你和沽出這間企業的認沽期權(Put Option)相同,賺有限,蝕無限。

一體兩面,向你借錢的企業,自已出資很小,企業在賺錢、價值上升超過一個最低利息額$48,000的限制後,股票的資本價值才會上升。

例子:    

資本結構:
股東資本               $ 20,000
債卷10%息         $ 480,000
                            -----------
總資本價值          $500,000

                                     年一          年二             年三              年四
付息前盈利             $ 50,000      $ 58,000       $68,000          $ 45,000

固定利息                 48,000           48,000         48,000            48,000
 
股東可得盈利            2,000           7,000          20,000            - 3,000

企業資產價值        502,000           507,000        520,000         497,000
                                                                                 
Graham說,買這間公司的債券是不智,因為他們不能享受企業可能賺錢上升的成果,相反卻要承擔賺不足利息而清盆引致資產惡性縮減,Graham說這就如正面是我勝,反面是你輸。

$20,000股票出資人是如何做到正面我勝,反面你輸?
為何Graham可以做到比$20,000出資更少? 更安全?槓竿更大?其更高明?


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1

給我一支足夠長的竹竿,我會舉起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 (二)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575

巴黎:

"好的投資,必定也可以是好的投機"--------Graham
若閣下開始喜愛投機,那可能是你從來都未懂得好的投資是什麼------巴黎。
------------------------------------------------------------------------

現在我們可看看上回說以$20,000股票出資人,其股票的處境:
                               
                                  年一          年二             年三              年四
固定息前盈利    $ 50,000      $ 58,000         $68,000          $ 45,000
股東可得盈利         2,000         7,000             20,000           -3000
十倍P/E市值         20,000         70,000          200,000             0, 要清盆、毫無價值

Graham 說,股票投資人以如此少的資金,即使這個例子中付息前業績只不過每年上升複式17%,其控制的股東盈利卻能在年三達到年一的十倍。更甚是股票市場上,人們 以一種難以想像、不合邏輯或瘋狂的方法為它估計一個被認為是合理的十倍P/E市值,是它的原資金十倍或二十倍(P/B)。
這股票出資人就如同買入蝕有限,賺無限的Call (窩輪),當然是在年一的$20,000,而非散戶常處的年三出資的$200,000。

如 C圖:



Graham續說,這種不理性的估價,也會、並無可避免在經濟變壞時嚴重低估這支股票,例子中的股票因而在年四時被認為一文不值,變成一隻Cheap Call。

年四時的資本結構會變成:

資本結構:         原賬面      清盆前賬面  清盆前市價
股東資本               $ 20,000      $17,000                   $1
債卷10%息         $ 480,000     $480,000        $400,000
                            -----------     -----------       ------------
總資本價值        $500,000      $497,000        $400,001
資本比                    24:1                                 400,000:1

Graham說,若有理由相信這企業的虧損只是短暫,又停付利息不足以引致清盆,例如那些不是債券,而是優先股,那麼以市價購入這些股票,就是一支既沒有時限又沒有價限 、又在價內、400,000 比 1 的very cheap Call(或窩輪),較之於原出資者的槓竿比24:1更大,它未來的增長潛力可以更駭人。
這真是驚人的理論!



結論:


上述的例子正說明,一個不好的、高風險的企業,也可以是個非常好的價值投資、或是個好的投機,重要是你有否計清楚機會是否站在你這邊,這機會率較之於成本有沒有非常大的差額,而你又能否分散!

很有人以為"價值投資"就是買入一些優質股長抱,所以如果在這些股長升之後大跌,他們會說:"噢,價值投資也不外如是!",另一方面,自認長抱就是價值投資的人也說:"它早晚會回升!"

他們完全不明白,天底下從來沒有一支股票的價值的平與貴會是靜止的,無論股票的質數是優或劣,都會存著這一刻是非常好的投資,那一刻是惡劣的投機之時候,一勞永逸的長抱,或自動式的機械計算買賣,都不會是價值投資。


學習價值投資的Blog友,不妨在一眾已跌至四腳朝天的金融股,或任何最近下跌很利害的內房股,或你想到的股票,循這個想法研究一下,並post上來你的發現吧!



Ref:

1) 總明的Blog友可能已經發覺:

A圖=  B)圖+ C)圖;

是的,Modern Option Theory 說:

100%由股東出資的企業的價值 =  Short Put   +    Long Call。
這是在Graham發現的40年後才出現。

2) Graham:

普通股股東經營中所使用的自有資金很少,卻大量使用高級證券持有人的資金;在股東和債券持有人之間,存在這一種「要麼我 賺錢,要麼你賠錢」的關係。普通股股東所處的這種承擔相對較少義務的佔便宜的地位,是所謂「利用股權地位」的一種極端形式。換句話說,他擁有對企業未來利 潤的「廉價要求權(cheap ca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

超大是一支地產股?!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951

巴黎:

唔知點解超大越下跌,我的Blog就越多人探訪。先聲明,我不是超大的代言人。

有一些自已的研究,是個人過去的工作上的經驗,今天就和Blog友分享。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放,我們的港商投資大陸,就以天、地制宜,創造了很多非常的交易方式,其中有一種叫補償貿易。

所謂補償貿易,是港方提供技術、原材料和一些生產設備給乜都無、只有一條命的同胞。我地教同胞點樣用那些設備做貨,在做好貨之後,就在貨款中扣除那些借貸。

這種貿易方式非常偉大,所有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鄉下佬都可以搖身一變成工廠老板,只要努力加勤力,做幾年,或在更短時間還清那些設備的名義借款,你就是真真正正的老板。

大的政府出口公司如是、小的山寨工廠如是。

超大和農民的關系亦如是。

超大收購農地,其實是可反轉頭看是農民借農地給超大。

超大幾時還錢呢?!就是農民辛勞耕作收成,把農作物賣給客人的時候,錢收了有部份落到超大的手,農民扣起農地預繳幾年的租金、和佢地的工資。

奇妙得很,農民既是馬克斯說的收租的地主資本家,也是受苦的農民。

回 頭說超大,最容易收購農地的做法必須是在收購後有工作安排給原本的農民,只要農民有租金收入,又能有工作收入,他們就不會抗拒超大收他們地的這種模式的合 作,且超大在補償貿易中獲得的尾數,有大部份都是再投入在原先是荒蕪農地上安裝的設備,農地的產出才會有效率,一幅田才能年番三次,農民就能多幾次工作和 入息。

超大十多年一直如此,每年賺的大部份不是現金而是新的農地和上蓋的建設。所以一直就不能派高息。而每年賺到的新農地都是從農民手上原始而來,不能未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就有豐厚產出,這解釋了:
1.散戶的荒蕪農地、農民收入差超大九條街
1.你必定在每年看到超大多了一批又一批的荒蕪地。
2. 超大現金流表年年都投入大筆上蓋支出。
3.超大年年希望借新錢蓋設備。

巴黎以往認識的工廠老板,十個有十個都差不多把每年賺到的錢投入在工廠的新設備,有時除了我們借給他們新設備和原料,也要問銀行借錢。經過多年的賺錢,除了Fixed Assets 不斷上升外,其現金實並不多。不過只要是實幹實,又有何不妥呢?!

最近有幾間大行,了清一些大散戶手中的貨和他們銀行的借貸,不斷沽空,逼他們斬倉,殺了唔小。

一間公司的股價大部份時候是反映真實狀況,但有時沽空的斬殺,只是純因為大戶對踫。

超大有幾十億現金,無債,你唔玩Margin,有什麼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75

一支App 竟敢向臉書、雅虎宣戰

2012-7-16  TWM




挑戰臉書、發行電子貨幣,這對於才進入市場一年且單一的App來說,算是不小的口氣。七月三日,日本東京澀谷最新地標Hikarie大樓,擠進了上百位來自亞洲各國的媒體,大家,都在探索LINE有小巨人身價的背後秘密。

現場近七百個座位,幾乎全滿,五種語言的即席翻譯從沒停過;當晚,日、韓電視台甚至立即推出專題報導。每天發送訊息達十億條

LINE的成績單,才是讓媒體蜂擁而至的真正魅力。除了衝破兩千萬使用者的時間不到臉書的四分之一,破了紀錄。自去年六月上線,一年內,已累積來自全球超過二百三十個國家、四千五百萬用戶下載,每天發送的訊息高達十億條!

在日本,全國四四%智慧型手機用戶,是它的用戶,其中有一半以上每天都會使用。而在台灣,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調查,LINE的使用者,占所有智慧型手機用戶的七成五!

「我們的目標是超越臉書(Facebook),我們能做的,更多!」NHN Japan社長森川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記者會上,宣布LINE將從一支通訊App,走向行動應用平台,有如行動版的入口網站,通往不同服務, 甚至將發行電子貨幣,已與台、日、星、馬、印尼電信商合作,要大玩橫跨虛實通路的行動電子商務。

從一支App出發,LINE的熱度燒向不同產業,引來各國媒體的注目焦點,原因,來自於它抓住了兩波趨勢的黃金交會:社交和行動應用。

LINE的母公司NHN集團,旗下擁有搜尋、線上遊戲、入口網站等服務,為了趕上社交加上行動裝置的風潮,去年一月NHN組成六十人全職團隊做為核心,加 上全公司上千人輪番支援,「這是我們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計畫!」NHN Japan執行主管舛田淳說。總管全公司所有計畫的他,有八成時間都在LINE計畫內。

每天超過六小時的討論,將所有人際關係列出,以商務類為例,又細分為同事、長官、合作夥伴、對手等。再根據每種關係,找出全世界已存在的服務,從中了解市場,並找出自己能切入的空缺。

但當時已有臉書在社交領域稱王,行動應用又如紅海般激烈,NHN還有機會嗎?

經過一個多月,他們有兩個發現。一,過去桌上電腦的時代,網路只能是取得訊息的管道,但手機還能分享,或在實體、虛擬進行任何形式的消費,更不用說還有拍 照、打卡等功能。二,手機中的通訊錄,是經常在打電話的一群人,讓網路與真實生活圈拉得更近,更因為比臉書更真實,讓LINE的擴散力更能聚焦在好友身 上。

在虛擬中找到真實的價值,這是LINE勝出的關鍵。而「在所有關鍵中,最重要的是情感。」NHN Japan網路服務部門董事出澤剛說。

他解釋,建立一個緊密、真實、不公開的社交圈,才能抓住由通訊錄為本的人際關係,其中,情感的成分和通訊需求,也抓住了每次使用者滑開手機後的眼睛。新的 科技、新的技術可能一陣子就被淘汰,但你通訊錄內的朋友,卻無法替代。團隊立刻以此推出二十幾個不同的服務提案,通訊服務,成為了第一步。

可愛貼圖創造上億營收

確立了戰場,LINE要勝出,靠得是可愛貼圖。

讓LINE竄起的貼圖,有如MSN中的表情符號,讓使用者不用打字,卻能讓情緒在螢幕上不言而喻。一度被認為幼稚的貼圖功能,卻成功的滿足了消費者,並產生忠誠度和情感連結。

兩個月前開始推出收費的新圖案,至今,竟創造了超過新台幣一億三千一百萬元的營收,破紀錄的將軟體服務中的圖案化為金礦。圖案收到錢,實體娃娃也收到 錢,LINE創下了兩項紀錄,根據其做出來的實體娃娃,一個售價超過新台幣一千三百元,連日本都賣到缺貨,全球都在補貨中。

滿足了封閉社交圈中的需求,廣告主也來淘金礦。

以日本的零售商羅森(Lawson)為例,它透過LINE在使用者的朋友圈間發出折價券,在通訊軟體間創造了新的模式,效果上也高於其他行銷活動三倍的客流量,七○%的消費者還買了優惠商品之外的品項。

不論是社交還是App的通訊功能,LINE都不是先行者,但當WhatsApp停留在通訊功能,LINE卻成為消費者滑開手機後,最常到訪的去處之一,加 上未來各種應用,LINE的發展和含金量還有潛在的爆發力。也因此,一支App才能換來電信商的青睞。LINE的免費通訊功能等於是搶了電信商大餅,但為 布局未來消費者的服務營收,電信商只能壓寶LINE,用帳單金流系統和LINE共同發行虛擬貨幣,期待在內容消費上分一杯羹。

「其實,最後就是回到人際之間的根本,」森川亮說,當行動、社交應用滲透我們的生活,企業往往將關鍵寄望於新技術、新科技,但在日本市場有兩度失敗經驗的NHN集團,開發過程中由企畫主導,回到了人性本身,在不斷汰換的科技浪潮中找到不變的金礦。

【延伸閱讀】LINE跨足新平台,搶攻金流服務生意——LINE未來布局規畫

項目:金流服務未來發展:LINE coins服務:發行跨虛實世界的虛擬貨幣,並從中拆帳獲利威脅業者:信用卡、電信業者

項目:社交平台未來發展:timeline home服務:提供與臉書相同的社交頁面,且有通訊、照相等功能威脅業者:臉書

項目:平台服務未來發展:Line Channel 服務:提供各式服務上架平台(例如電子書、遊戲),也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威脅業者:入口網站(例如雅虎)、電子商務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0

2320英鎊一支的火炬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880680.html

前兩天,有國內同事問起購買此次倫敦奧運火炬的事,說是準備「斥資」5000元人民幣,不知可否到手。

在告訴他奧運火炬是通過拍賣出售後,去倫敦奧組委拍賣官網上瞭解了一下。結果發現,接近競拍時限幾個小時的第11天火炬,價格已達到2320英鎊 (約合23200元人民幣),是在該網站上能看到的所有火炬中最貴的。此火炬還是沒有任何名人簽字的。於是,好奇地回看了一下其競拍記錄,發現該火炬從6 月30日以1英鎊(約合10元人民幣)喊價,然後是按規定的最少200元增價單位競拍的。

按照倫敦奧組委日前宣佈的,此次奧運會共有1000把火炬進行拍賣,任何人只要在其拍賣網站上登記註冊一個個人賬號,就可以參與競拍。拍得之後,有關部門會郵件通知並將火炬送至家中。

事實上,這1000把火炬只是此次整個火炬數量的八分之一。按照奧組委的規定,凡是參與奧運火炬傳遞的火炬手,只要支付199英鎊(約合1990元 人民幣),就可以將火炬「佔為己有」。因此早在5月20日,這些可能被中國人視作人生旅途中一個需要珍藏的榮耀亮點的火炬,在倫敦奧運會英國境內傳遞的第 二天,已經開始在eBay上「掛牌」開售。

根據英國媒體的報導,竟然有火炬競價高達15萬英鎊、7萬英鎊和9000英鎊,雖然最後真正的成交結果非常令人質疑,但至少可以看到「唯利是圖」、什麼都可以拿來「買賣」的英國人,是如此渴望這次千載難逢的巨大商機。

不過,奧組委拍賣1000把火炬所得的最後去向,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按照倫敦奧組委的說法,火炬拍賣所得既不會施捨給慈善機構,也不會用於補償納稅 人奉獻的90億英鎊奧運預算,而是會作為火炬傳遞活動中所發生費用的「補貼」。然而,整個火炬傳遞的費用,如明星火炬手的各種開支,事實上都是由幾大讚助 商提供的。因此,有媒體批評,這樣的做法是不可理喻和難以接受的。然而,奧組委則強調,如果達不到奧運會紀念品各項拍賣銷售利潤總額20億英鎊的目標,任 何最後超過預算的奧運開支,還是要掏納稅人的腰包的。

同時,奧運火炬是否應該以各種方式進行「商業性拋售」,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質疑和不滿。在有些人看來,奧運火炬傳遞的意義在於奧運精神的傳遞,整個傳遞過程,是火炬所到之處各地文化向外的傳播。而現在看來,似乎好像是要「榨乾」火炬所承載的每一個便士。

當然,聽上去這個說法也過於幼稚了。體育精神和奧運經濟,在當代奧運會上,終歸都要體現,這早已是人們心照不宣的事實。本屆奧運會「激勵一代人」的口號,難道真能超越僅僅是口號的範疇?算了吧,還是不要做「黃粱美夢」了吧。

而對於依然不能從北京奧運會的激情和夢想中「醒來」的中國人,那就不妨到eBay或者倫敦奧運拍賣官網上去關心關心,看看咱們的李冰冰、王力宏、李娜等多位火炬手的火炬,是不是也上了拍賣榜?然後拍個「驚天」高價,也算給英國經濟作作貢獻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52

Facebook是一支只值7美元的股票?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1/230473.html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德沃拉克(JohnC.Dvorak)認為,Facebook很可能已經結束了成長階段,成為了一家成熟企業,因此當前這種高成長型股票的市盈率顯然是不合適的,該股價格不該超過10美元。

以下即德沃拉克的評論文章全文:

Facebook是一支只值7美元的股票?

至少在週四,我們已經聽到有專家在電視台做出這樣的結論了,他說,該公司的成長機會已經終結,現在已經走向穩定,因此股價就是7美元。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整個市場,試圖理解社交媒體運動的全部,以及Facebook(FB)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我們會發現,這麼說或許是對的。Facebook還會變得更大嗎?未來真的不會有什麼好的變化發生嗎?

說到全球第一社交網站,我們確實有太多的問號等待打開。我需要澄清的是,我自己並不是Facebook的用戶,但是我完全可以理解人們覺得他有多麼有用。它可以讓你和老朋友保持聯絡,使得已經失散的人們重逢。總之,我們有許多理由去使用Facebook。

這些都不錯,可是,成長前景在哪裡?

現在,許多投資者和分析師實際上都在假設Facebook還沒有達到潛力最大化釋放。可是,如果其實已經最大化了呢?這就意味著,若是沒有廣闊的成 長前景,他們大約60的市盈率就是不合理的。實際上,這是一家成熟的公司,市盈率應該和其他的成熟企業一樣,在10到15左右。

這樣的市盈率對應的,就是10美元以下的股價。

這家公司的另外一個壞消息在於,許多人都在一再強調,說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其實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首席執行官。無休止的挑剔和含沙射影最終會影響公司高層,甚至讓首席執行官本人坐臥不安。一旦有一天扎克伯格辭職,我們就真的該做空Facebook了!

總而言之,我看不到任何跡象顯示,扎克伯格可以變魔術一樣讓Facebook完全成為他夢想中那樣。接下來該做什麼?太多的人提出了太多的「建議」。

不妨先來瞭解三條顯然現在已經夭折的。

搜索引擎:我想,這樣的想法或許現在還沒有被放棄,而谷歌GOOG)對此也會嚴肅看待。這一理念是,既然你有那麼多朋友和你想法一致,那麼就可以構 造一個搜索引擎,利用人群的力量,朋友的力量,來提供比谷歌對你更有效的結果。很多預言家都說這會殺掉谷歌。可是,谷歌為什麼還活著?

推特殺手:人們使用Facebook傳遞信息的方式和使用推特或者Google+是非常相似的,而Facebook還提供更多的功能和特色,比如那個白痴一般的「喜歡」鍵。可是,推特為什麼還活著?

移動電話:這是個相當時間以來一直時隱時現的理念。據說,Facebook手機可以迎合那些社交網絡上癮者的需求,可是實踐起來卻不容易。其實也有 其他的設備公司試圖銷售這樣的產品,但是卻沒有獲得過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我已經厭倦了一次又一次聽人說起,Facebook正在考慮他們的移動策略,但是 我卻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我現在只想問:為什麼會拖這麼久?

當然,或許還會有一些新的遊戲,新的社交附加功能,以及對應的新的第三方理念帶來的營收出現,可是這些又能有多大的影響?

現在,我們只能越來越懷疑Facebook的成長階段其實已經結束,結束的標誌就是IPO。現在,他們其實已經「年老色衰」了。

因此,扎克伯格迄今為止或許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Facebook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是他畢竟不是貝佐斯(JeffBezos)——貝佐斯才真正知道該怎麼賺錢。

扎克伯格總是強調,錢並不是關鍵。他現在還在這麼說。或許,或許還有一些投資者會相信這樣的說法?(子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73

打造一支實力強悍的創業團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25.html

在你古靈精怪的腦裝裡,早就囤積了五花八門、足以衝擊業界的瘋狂想法? 先別急,在大撈一筆前,不妨放慢你的腳步,找幾位志同道合、滿腔熱血、願意為夢想犧牲、赴湯蹈火的好夥伴吧!

創業的第一步:找到共同創始人

創始人是一家公司的骨幹、創意的源頭,他們願意承擔風險、攜手共渡難關,他們對改變世界有著滿腔的熱血,上刀山、下油鍋也在所不惜,然而,在挑選最佳共同創始人(合夥人)人選前,你最好先睜大眼睛,若你的人選中包含下列特質:將辭職或換工作成天掛嘴邊、要求在5點前下班照料家人、不願承擔風險、抱怨起薪薪資,再次建議你千萬得再三考慮,相信我,他們早已心繫別處,這對一家創業公司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

你要做的是集結出一支超強的夢幻隊伍,就像組一支哈林籃球隊 (Harlem Globetrotters) 一樣,你和合夥人就是 Larry Bird 和 Michael Jordan,你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廣結善緣,而是要跨出新的一步。

創始人的數量以2人為佳,最好維持在4人以下,這樣一來股利大餅才不至於過度分散,創始人在公司獲利後必須得到應有的報酬,以慰勞他們為公司疲於奔命下所犧牲的社交活動、親情、友情和健康,然而,創始人的股權在公司進行籌資和發行股票後,通常會降至原先的40%甚至更低。

你的合夥人必須有著易於相處的特質,創業就像是結婚一樣,假如你離婚了,必然會對公司造成傷害,到頭來你可能還會錯失良機、友情破裂,我也不太看好夫妻檔或情侶檔的合夥人模式(以他們同屬一國的情況來說,想要抱怨或申訴根本是白費力氣,要是沒上演一齣有如連續劇般高潮迭起的劇情,想把其中一人趕出公司,簡直比登天還難)。

若你想和死黨一起創業,那麼你最好先作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們最終必定會反目成仇,至少,你們原有的社交模式將徹底瓦解,因此我的建議是:最好找個你在工作領域中熟悉也信任的人作為創業夥伴,你們可能偶爾會約出來聊幾句,但還稱不上是「死黨」。

創始人中,至少要有一人對「產品」專業技術上有徹底的認知,還要有一位信心十足的成員擔任領導人、發言人或行銷人員(他們有著能勝任銷售總監和CEO的氣質),但可千萬別只因為某人擁有某向「商業技能」就將他列入創始人人選之一。

我個人較傾向公司創始人同時兼CEO的模式,畢竟創始人對自己公司的熱情是不會輸給其他人的,再來,我偏好由對產品和科技有相當程度認知的人擔任創始人,少了產品或科技的知識是無法成為一位全能CEO的,更讓你難以取得客戶、產品使用者和投資人的信任和尊重,況且,現在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完全和網絡切割!

另外,想讓自己縱橫商場並非難事,你只需要和大量的客戶取得聯繫就行了!我建議可以先從對公司最不利的客戶下手,時時抱著無畏無懼的氣魄(就像當初公司集資的時候那樣),大膽地豁出去吧!等到尋獲商場知己的那天,所有問題都將水落石出,公司在經過歷練後也有了新的風貌,自信當然也就跟著提升了!

制定遊戲規則

在分享股份利潤方面,採取平均分配法所引發的爭議和負面觀感相對會比較少,因此建議最好先以均分法起草,再以個人的貢獻度和加入時間為方向加以修改,記住一點:風險愈高,得到的報酬也該愈高。

記得在處裡股權和員工認股權時都要以當初設定的「員工認股權協議」(vesting agreement)為準,這點絕無例外!「員工認股權協議」能讓你依當初協定的內容分配股利,協議中聲明獲利者必須在公司待到一定時間才能享有報酬,網絡上到處都有相關資訊,你可以隨時上Google搜尋員工認股權協議的範本,在矽谷,一份典型的員工認股權協議會是一個長達5年(4年獲利期+1年空窗期)的協議,你可以預先設定好配額,但在第一年內你不會有任何收穫,一年後,你將獲得25%的股份,之後每個月可享有1/36的利潤,直到協議到期或配額見底,你之所以要在創業前制訂這個規則是因為:第一年是創始人最有可能翻臉走人的高峰期,而根據這項協議,他們的出走將使他們一無所獲!這或許聽來有些殘酷,但確實是一個防止公司資本額波動的金鐘罩,同時也保障了其他真正為公司打拚員工的權益,畢竟,若一個創始人連單單為公司奉獻12個月的承諾都無法辦到,那也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請確保在招攬投資人之前就先行使你的「員工認股權協議」,別等到集資籌款後才開跑,否則投資人很可能要求你將時程重新歸零,因為就連一間大公司也得花上至少3~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集資籌款上。

在僱用長期員工時,記得要將「聘僱用協議/契約」的內容講清楚,以免最後公司的智慧財產遭濫用,你還得再掏錢把自己的心血贖回,你也可以先將薪水設定為 0 (因為公司也確實一毛錢都沒有),但同時也訂定條款,讓公司在未來獲利時提供一份合理的薪資報酬,如此一來,你便可跳過和員工交易公司頭銜、職務、薪資的問題,這招算是一個小撇步,相信我,我看過太多創始人毀在這一步,他們過度追求一份保險的財務數據,最終落得寸步難行的下場,建議你別太專注在這個小地方上,試著理性思考,對你最有利的是你的股份,而非薪資。

在公司進行合組時,記得隨時把「創始人權益」帶在身邊,千萬別心血來潮地又和其他人制定了超出當初「員工認股權協議」條款以外的協議,這樣即使公司賺了錢,你很有可能還得掏一大筆錢把股份買回來。

僱用對的人才

僱用比你聰明的人、給他們一份優渥的薪水會是個好方法,網羅那些擁有PhD頭銜:「貧困poor」、「求知若飢hungry」、「有強烈動機driven」的人才,並時時獎許他們;在僱用新人時最好精挑細選,汰除不適任員工則要眼快手明,比起經驗老道的外來客,我反倒偏好僱用一個機靈、有技術、懷抱熱誠、好學、為人隨和的24歲年輕人擔任副總裁,你可以先讓他們從職位不高的工作做起,再依工作表現提拔他們,這能替公司省下不少麻煩。

一家企業通常會依公司當前的市場價值制定認購權證,給予員工認股權,如此一來員工就不必被課稅,也能獲利,但這也依據不同國家的課稅標準會有所差異,因此在制定標準上也會因地而異,然而,只要你能擔保,讓大家在未來的流動性風險危機下都能分一杯羹就準沒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4

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團隊需要3個前提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09955.html
創業公司一年有餘,最大的感慨是:無論多優秀的個體,必須融入到一個適合的團隊,才能發揮最大價值;無論多少個優秀的個體,必須同方向、有共識、懂協同,打磨成一支強有力的團隊,才有機會成大事。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磨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團隊?不管是公司層面、部門層面還是項目層面。現實情況常常是,公司不缺方向、不缺機遇,缺的恰恰是一支又一支能把願景落地變成現實的優秀的團隊。如何打磨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團隊?結合工作經歷,我有以下思考。

一個強有力的Leader

這是打磨一支優秀團隊的最大前提。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強有力」這三個字。我以為「強有力」需要綜合以下要素:勇敢、決絕、無私、擔當……然而勇敢是第一位的,也是我心中一個合格Leader最寶貴的精神品格。任何一支團隊都會不斷面臨新目標、新挑戰,尤其在創業公司,很少人能看清未來,找到真正可持續的贏利點。在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其他成員甚至包括Leader本身,都難免會徬徨、掙扎、猶豫。所以作為leader必須足夠勇敢,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打破僵局,喊一嗓子:就這麼幹!勇敢之後便是決絕,朝著目標不動搖,將執行做到位。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選錯了怎麼辦?選錯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按照國內民營企業2~3年的平均壽命,互聯網創業企業6%的商業變現能力,絕大多數創業者出發的那一刻,無非是選個死法。這麼說有點損,但成功真的是偶然的。除此以外,一個合格的Leader還需要無私與擔當,要知道,對團隊負責才是對公司最大的負責。

充分共識基礎上的三五個核心成員

至少目前的情況是,幾乎所有成功的創業團隊,都有三五個核心成員作為絕對支撐。最近幾年也逐漸流行分工更為明確的闡述,CEO懂戰略,CTO懂技術,COO懂運營等等。而雷軍、周鴻禕、柳傳志……喬布斯,這些被證明過的牛人,都曾在不同場合闡述過核心班子的重要性。柳傳志一直將「搭班子」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定戰略、帶團隊。雷軍在做小米初期,最大的精力就用在招攬七位核心成員了。周鴻禕更是推崇喬布斯那一套理論:大部分的成功在於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才。不是B級、C級人才,而是真正的A級人才。」早些時候不少投資人還習慣性表達為「投項目就是投人」,後來逐漸明確為「投項目就是投團隊」。說的都是這個理兒。

所以,一旦你有條件成為Leader並組建一支團隊,首要任務是「搭班子」,投入一切能投入的精力去網羅核心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互補,更要在意願上達成充分共識。如果時機等不了,而且眼前的團隊還湊合,那就邊干邊找。但前提是最快速度完成「換血」,千萬不要在核心班子的質量上自欺欺人。再透露一點,我曾和多位民營企業家聊過時間管理這一話題,他們在選人招人上,常常花掉驚人的80%的時間。反思一下你真的足夠重視人才嗎?

積極的內部氛圍,尤其是討論問題的氛圍

如何驗證一支創業團隊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涉及到方方面面,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講,做好一款產品就將面臨無數個難題。它包括商業模式的確立、功能邏輯的梳理、視覺設計的突破……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心力,尤其當你的團隊有很多各領域的牛人高手,這些人大多個性十足,聚在一起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想做好一款產品,別無出路。從我參與的經驗來看,一款產品磕下來,過程中可能會有5000個單獨看起來都不錯的點子,而最終被選中的核心點子可能不超過5個。PK在所難免,怎麼辦?這就需要Leader帶頭樹立積極的討論態度,即便是否定別人的建議和想法,也一定要尊重別人的思考,同時先想好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否則不要輕易否定。

具體操作中,一定要鼓勵「對事不對人」,多一些類似的討論態度:這樣會不會更好更棒?如果去掉A功能,會影響整體嗎?如果沒有B,用戶體驗會如何?總之,要帶頭培養積極建設性的內部氛圍,尤其是討論問題的氛圍。王石在談到哈佛留學最大的收穫時,也曾提到「why的問題必須用how的方法,方法論要非常清楚。現在中國很多事情正方反方辯論,可能強調的不是一個事兒,這就沒法討論下去了。我們現在更多講的是意識形態,是錯對問題,在西方更強調方法論」。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能找到那些敢於提出問題,更善於解決問題的人才。我想總有一天,創業者會發現,團隊最初的討論氛圍,將作為企業文化的基因,影響企業的一生。

創業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兒,光團隊組建就足夠讓很多人頭痛了,更別說成功的概率了。所以,奉勸那些抱著僥倖心理的創業者還是省省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59

S.H.E的老闆 把唱片公司推上文創類第一支掛牌 華研呂燕清 一本透明帳讓創投驚豔

2013-12-09  TWM  
 

 

撰文‧劉俞青

「你別訪問我啦,我三十幾年來沒有接受過媒體採訪,你去問我們總經理啦,她較會說。」一口台灣國語,說話有些緊張,不高的身材,呂燕清的外表就像一般台灣歐吉桑一樣;但是由他一手創立的,正是集流行、時尚、偶像與年輕人追求資訊於一體的唱片公司──華研國際唱片。

自稱「在台灣唱片界打滾三十多年」的呂燕清,三十年來創下多項紀錄,一路走來他堅持不隨便挖角、主張將藝人從頭培養起,也是唯一所有詞、曲的版權都統整在公司手上的公司(註:許多外商唱片公司版權在藝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華研是法人眼中難得「從頭到尾一套帳」,帳冊乾淨清楚的唱片公司。

如今,呂燕清這位「台灣唱片歐吉桑」又要創下一項紀錄,因為目前已經在興櫃掛牌的華研,將在十二月十九日正式轉上櫃,成為台灣第一家以「文創產業」類掛牌的公司。

經營偶像歌手也要符合人性近幾年,文創產業有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遍地開花,台灣底層醞釀多時的軟實力終於被看見,而呂燕清這一把,更是將生活中的「文創」一舉推上資本市場,向外界證明,「文創公司」不是虧錢的代名詞,也能有制度、能幫股東賺錢。

旗下大牌歌手十根手指頭都不夠數,其中最知名、也是華研的招牌,就是呂燕清一手扶植長大的亞洲第一女子天團S.H.E.,這個近十年來在大中華市場幾乎無人能取代的女子組合,沒有鬧過經紀合約糾紛、不曾傳過失和,而且還能昭告天下去戀愛、結婚,呂燕清主張公司經營偶像歌手要符合人性,這是華研的特色。

在上櫃前的法說會上,面對四、五百位法人的大場面,呂燕清說起話來還會有點緊張,但面對創業的困難,卻是勇敢無比。他的人生在不斷地創業中度過,有些公司讓他賺進別人好幾輩子都賺不完的財富,但也有一些創業經驗,讓他「紙上富貴一百億」。金錢進出來去之間,對他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呂燕清在一九八六年成立「上格唱片」,創業初期的工作夥伴還包括現已成為「葛萊美獎」級的唱片封面設計師蕭青陽;隨著事業發展,公司在一九九○年改名為「上華唱片」,旗下有李翊君、高勝美、裘海正、孟庭葦、陳明真、黃安、齊秦、許茹芸、許美靜、熊天平、動力火車等知名藝人,當時是台灣唱片業的全盛時期,每年CD(或卡帶)的市場產值,可達一百億元新台幣。

呂燕清記憶猶新,有一天,他和朋友去唱KTV到一半,走出包廂去洗手間,短短不到五十公尺的路上,他數了數,至少有三、四個房間都在唱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他想,「為什麼這麼多人在這裡唱歌消費,唱片公司卻一毛錢都賺不到?」於是,當晚唱完KTV,隔天他就決定開始和KTV業者談如何收取授權金。

這當然是一場馬拉松式地談判,但後來終於建立制度,如今在KTV等場合公開播放,都得經過著作權人的授權才得為之;而當時的第一筆費用,就是呂燕清去奔走建立的。

投資精碟﹁來去一場夢﹂

一九九九年,呂燕清在台灣唱片業最好的年代,把上華唱片賣給寶麗金唱片公司,業界傳聞,這一筆交易為呂燕清一口氣賺進「數億美元」,但每次提到這個說法,呂燕清都是揮揮手,「沒大家說的這麼多啦!」呂燕清會這麼低調,或許自有道理;因為差不多同一個時間,他看準唱片業由卡帶轉進CD的商機,和當年原是補教界名人的林明發共同成立光碟大廠「精碟科技」,但呂燕清一心全在唱片業,精碟則是純財務投資,交給林明發去經營,也由林擔任董事長。

精碟科技就在上華唱片出售同一年,順利轉上市,股價最高來到三百多元;持股超過一成、是精碟最大股東的呂燕清,挾著出售上華唱片的現金,加上精碟的市值,保守估計身價「好幾百億元」。

但後來,所有光碟廠的營運有如江河日下,精碟也在○九年宣布下市,在今年三月正式關廠,呂燕清所有的投資,當然也宣告付之一炬。

精碟來去一場夢,呂燕清是最大股東也是最大苦主,當然,身兼常務董事的他,也愧對所有小股東;他曾經私下向朋友自嘲,自己曾經「紙上富貴一百億」,財富來去之間,感觸很深。

倒是呂燕清當年專注經營的唱片事業,一路走來迭創佳績;九九年,呂燕清成立「宇宙國際音樂公司」,○一年更名為「華研國際」,「華研唱片」的品牌正式成立,同年九月十一日,就推出第一組新人「S.H.E」,出片當天,倒楣地碰上美國百年巨災「九一一事件」,發片新聞根本沒人關注,但事後,S.H.E仍然靠著良好默契和優美的和聲一炮而紅。

因為S.H.E順利走紅,呂燕清再度站穩唱片界,讓當時唱片業人人刮目相看;但這次「復出」,呂燕清決定重新來過,他堅持自己扶植新人,尊重藝人,也為藝人做長期、全方位的生涯規畫,擁有藝人的唱片、演藝經紀全權合約,所有的經紀、授權和實體商品收入全部報稅,公司的收入都攤在陽光底下,一改過去台灣唱片業「一筆爛帳」的情況。

帳目與人事都﹁乾乾淨淨﹂「這是我們初步拜訪公司後最驚訝的地方!」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劉紹樑表示,華研有兩大特色,都是國內唱片業沒有的,一是帳目乾乾淨淨,另一就是沒有「複雜的人事」。

看上華研國際的不只開發金控,S.H.E也是股東,此外,中信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也「聞香而來」,中信創投副總經理邱明慧表示,華研國際是極少數獲利能力極佳的文創公司,毛利率逼近四成,淨利率超過一○%,「比許多科技公司好多了!」如今,中信創投持股華研國際六.二四%,開發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持股華研三%,都進入華研董事會,用資本市場的「審查眼光」在監督經營這家公司。

呂燕清找來前寶麗金唱片國外部總監何燕玲擔任總經理,呂燕清決定大方向,執行力極高的何燕玲付諸行動,兩人搭配默契十足。何燕玲說,呂燕清不斷強調要「尊重藝人」,除了幫藝人做全方位規畫之外,更要尊重藝人自己的「生涯規畫」,因此華研從不限制藝人談戀愛、結婚生子,演藝生命要隨著人生不同階段「永續經營」。

正因為這樣,S.H.E.的成員都可以在偶像光環下,照樣戀愛結婚,華研則隨著藝人的成長,規畫不同方向的經紀合約,而每一分收入的抽成,照樣都會納入華研的營收,成為每年穩定的收入。當外界擔心唱片公司每年培養的新人市場接受度難以估計,可能影響營收波動之際,何燕玲則能明確回答,今年前三季「演藝經紀收入」占華研營收六九%。換句話說,明年有將近七成的營收比重,包括商演等都已經談妥,投資人不致過度擔心。

櫃枱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朱竹元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華研上櫃前的法說會上,宣布明年一月,台灣證券交易所將新開闢「文創產業類股」,而華研將是第一支該類股股票。

這場好不容易凝聚的文創饗宴,終於即將揭幕,而呂燕清這位唱片老將,將代表舉杯,輕啜第一口香檳,為台灣文創在資本市場上打響第一炮。

呂燕清

出生:1957年

現職:華研國際董事長

經歷:上華唱片董事長、精碟科技常務董事

學歷:光華商職

家庭:已婚;妻吳女而慈任華研監察人華研國際(代號8446)資本額:3億元(掛牌後)

董事長:呂燕清

總經理:何燕玲

2012年每股盈餘:2.54元2013年前三季每股盈餘:2.82元目前興櫃股價:約160元

上櫃承銷價:10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1

5.窮Blog爸與富Blog爸-----股評家每天都在推銷一支筆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5blogblog.html
"謙仔,你好像無矖心機?"

我在想,像我們這些小人物,做什麼事情也是給人控制,以前只認為是爸爸和老師們控制著要讀書,但出來社會原來也是要給老板控制上下班,若有機會買股票⋯⋯雖然我不懂,但也得受一班有錢人控制結果。到底還有什麼空間可讓自己掌握呢?

"沒什麼⋯⋯"

我失望得不想再說下去,爸爸常說我應發展多方面的興趣,讓自己知道真正所長,但如果每件事都是由別人話事,別人操控,還有什麼樂趣、有什麼作為?
很明顯,以錢多便能多投票權的社會丶股票市場都不會是我感興趣的地方,忽然間很想念溫哥華。

"呀爸,好肚餓呀!"高家榮極不耐煩說。

"謙仔,你要食D乜呀?"

"隨便啦"

"老豆,不如麥記啦"高家榮向我耍了一個眼神。

高叔叔望著我點頭的回應。

"我要一個雙層套餐,謙仔你呢?"高家榮如閃電般說

"魚柳飽餐啦"。

"好啦,我下去圓方商場買,你們自己傾下啦!"
高叔叔轉身往近門口的鞋櫃抬面,拿了一串鎖匙,然後開門離開出去了。

"哈哈,煩嗎?"高家榮笑著說。

"也不,當識多一樣東西,無乜所謂"

自從高家榮的媽咪和高叔叔離婚後,高家榮變得沈默了許多,小學時的他也像高叔叔一様開朗,他的母親是屬於嚴勵型,很多時我放學都聽到高媽媽對高家榮說這個不可,那個不許,年小的我們又如何聽得入耳,只苦了高叔叔每次都成為高家榮「不守規矩」的最後責任人。記得小六畢業後的暑假他在我家看到爸爸和媽媽"不知核突地拖手仔"時,突然很羡慕地對我說,若兩個人不喜愛對方,當初又為何開始?

隨後我去了溫哥華,在facebook看到他家庭的轉變,大前年回港和他喝啤酒時,高家榮流露對自己非常的失望,因為覺得自己是父母常常吵㗎、分開的主要的原因,我說這不應該是他的責任,因為父母對我們細路總有著各自各不同要求,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麽也無法同時滿足二人,反而應該是他們先有共識後,才叫我們做一件事,高家榮點了點頭,後大家談到凌晨二時多才回家。


"其實股票行搵錢並不需要懂老豆這些呢!"

"你在投資行工作,是不用先懂這些?",

"懂條毛,老細只要求我們把他們的講詞對白記熟,然後向客人吹牛皮,有無睇那電影「The wolf of Wall Street」,it sucks"。

"超多Fxxk Fxxk, 但幾好笑,是否真的是這樣、現在還有這種不正規交易?"

"大同小異吧,我的上司教我,他說D客都是儍的,問我地買那隻股可以賺錢,知道還用應酬你?他說最重要是要保持客人買買賣賣,拿二十萬元來,炒D細股,做一百幾十次交易,即使股票不輸,每次100元手續費,客人D錢都會很易轉到我們身上,所以要保持給他們消息,做多些交易"。

"咁都得?那些消息又如何?"

"利安納度不是己教過你嗎?來來去去不過是同樣一支筆(消息),就看你如何吹捧它吧!"

我記得利安納度演的華爾街浪人出獄後,以教導推銷員如何推銷為職業,其中一幕是他拿起一支普通原子筆,並要求學生想辨法向他推銷這支筆。如果股價就像高叔叔說的早己是投票(成交量)決定,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支筆,那麼股評家們每天做角色不就如同推銷這支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