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接地气的“80后”创业者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2613

俞朱慧,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蓝莲茶楼总经理,杭州澳门西南饭店执行董事。2010年,荣获“景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称号。
    从广告公司成功转型餐饮企业,这位80后创业者脚踏实地,十分地“接地气”。导报记者向他约访的时候,他谦虚地说:“没有什么好采访的,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成绩。还有不要叫我老板,这很俗气。”
    上身一件简单的白T恤,下身一条休闲裤,身上散发出生机与活力,给予人一种朝气蓬勃的向上感。

从开广告公司起步
    23岁那年,俞朱慧本科毕业,在所有同学正在疯狂寻找工作时,他却选择了创业这条路。
    “我大二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工作,积累了些经验,我觉得就业并不适合我,当时我就花时间好好研究了我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有很好的心态,不怕失败并且能够 坚持,做人低调,我觉得这些就是与生俱来适合创业的品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自信的光芒,让人相信他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
    当时,他在挖掘了杭州旺盛的广告市场需求后,通过东拼西凑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杭州天慧广告有限公司。他始终抱着一颗野心,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一点点地跑业务,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诚信,赢得了许多事业单位的常年合作业务,获得了收益,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一直对服务行业很感兴趣,虽然第一家开的是广告公司,但是我打算转行的。”俞朱慧说。

十万里的餐饮长征路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不景气,业务萎缩,广告业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害。
    “我对餐饮服务业有特殊的情结,当时借着金融危机的契机,广告公司并不景气,却发现了餐饮行业的‘口红效应’,同时由于广告公司前几年的盈利,现金流充沛,觉得是时候往餐饮方向发展了。”俞朱慧说。
    说到餐饮业的时候,俞朱慧的脸上浮起笑容,一种喜悦慢慢外溢,“但是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准备了三四年,大概那段时间天天往外跑,从南到北,将中国大地上的城市连起来走了一遍,就像红军十万里的餐饮长征路线。”俞朱慧说。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使自己成为餐饮业的内行人,俞朱慧四处奔波,其中经历的苦难让他不止一次想放弃,但最终靠着毅力坚持下来了。
    2009年,俞朱慧的蓝莲茶楼正式成立,从此他一头扎进了广阔的餐饮业。通过两年多的发展,俞朱慧的蓝莲茶楼年营业额达到了800多万,并先后在杭州隐上花园餐厅、杭州大厦澳门西南饭店参股,以寻求更多的合作。
    截止目前,蓝莲茶楼共有员工60多人,为社会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
    “除了实践之外,理论知识也很重要,每天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自己差点就成了餐饮方面的‘专家’。”俞朱慧说,与刚刚毕业时相比,在他平静的脸上,多了一丝经历风霜雨雪洗礼后的成熟。
    西湖风景区茶楼特别多,为了避免无谓的恶性竞争,在营销宣传方面,俞朱慧侧重口碑营销,“只有食物健康,服务周到,环境清幽,特色鲜明,才能让顾客满意而归。”

用心经营做大做强
    为了留住人才,俞朱慧租下了距离蓝莲茶楼不足十分钟的一家民居。“每间房子一定都要装空调,这么热的天我们不能亏待自己的员工,花多少钱都没关系,还有安全也很重要,这幢房子的安全措施之类的都要做好,有好的住宿条件,员工才能更安心地干好活。”俞朱慧反复强调。
    导报记者采访他时,俞朱慧正在为了他的员工宿舍忙碌着。在经营之余,俞朱慧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素质培养,其本人先后被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称号。
    “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进来的时候就是泊车员,而现在已经晋升到采购经理了,有才能的人我们不会让他埋没的。”俞朱慧说。
    他认为,员工大多关注三点,企业发展前途、自己在企业中能够得到的价值和待遇。为此,俞朱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员工培养和激励体系,从组建图书馆,到开展英语角,举办俱乐部活动,俞朱慧希望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下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企业文化。
    作为大学生青年创业导师,俞朱慧带领着3个学生团队,并指导了其中一个团队开了一家青年旅社,现在正在走上正轨。
    年纪虽然小,但志气可不短。根据俞朱慧的规划,他将在5年内开设酒店餐饮管理公司,并根据不同的定位将旗下2个品牌,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开设连锁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54

接地氣的創業乾貨:一個縣級二級經銷商的心路歷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87.html

導讀:作者19歲開始賣汽車,一路從銷售顧問幹到展廳經理,分公司經理,直到做到總裁助理之後到一個中國西南的四線小縣城開始自己創業做二級代理,他一步步在二級代理的位置上苦心經營,開業第一個月就實際交車175輛,在小小的縣城中做出了一片大天地。

我從19歲(2001年)開始賣卡車。2003年進入轎車行業,長安福特待過4年(先後做過銷售顧問、展廳經理、分公司經理),廣汽豐田待過4年多(先後做過銷售顧問、銷售課長),也在某汽車集團公司做過幾個月的執行總裁助理。

現在,我在西南一區縣做二級代理。

做二級代理是緣於一位朋友的邀請,如果不是他邀請我,估計我還會在4S店波瀾不驚地做下去。當然,4S店的經歷,對於我做二級代理也起到很大幫助。比如在福特的4年,熟練掌握了汽車專業知識,並成為展廳經理兼職內訓師。而在豐田的4年,則教會了我如何做好經營,以及與上司溝通的技巧,迄今,我工作中的很多習慣,都受益於這段經歷。比如看板文化、現地現物(發現問題馬上改善)、言行舉止的要求……習慣養成後,做起事情更講方法,也更有效率。

但人都有點想法。我當然想當老闆,但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比如做事缺乏魄力,謹慎有餘,決斷不足。邀請我加盟的朋友恰恰與我的個性相反。加上年長我幾歲,從小窮困,敢於吃苦,還在部隊歷練過,曾賣貨車2年(我們就是那個時候相互認識的),積累了一定的銷售經驗,所以他選擇創業,我一點也不奇怪。

早在2009年,我還在市區4S店工作的時候,他開始經營轎車業務,我就給他提供過車源。他的事業發展速度很驚人,2011年已經在縣城開了2家店、1個維修廠,在另一個次級縣城(小一點的相近的縣城)增設了一家營業網點,加在一起的月銷量平均在90輛左右(這個數字是2011年11月以前的)。

老實說,眼看他的公司爆髮式增長,我也曾動過心思,想在自己老家的縣城嘗試二級代理,但當時真的沒錢,也沒人願意投資,加上我想法多,但是行動力不足,所以一直拖延沒做。我看好二級代理的發展是有充分依據的,通過走訪主城周邊縣城的二級代理商,我得出一個結論:由於主城市區的4S店太過密集,市場前景不足樂觀。而在周邊的區縣市場則大有可為,源於農村鄉鎮對汽車的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區縣二級市場在未來5年的增長空間都會很大。同時,由於二級市場都是半專業或非專業人士在做,重新洗牌後可以快速確立自己的優勢:比如這些二級代理商的管理、銷售流程都不規範、不專業,完全靠關係銷售。其次規模化有限,現階段都是零星家庭作坊式。所以,如果能充分利用二級代理的長項,比如綜合展廳式佈局可以進行多品牌車型銷售,如果資金和實力足夠,在縣城率先形成大規模的賣場模式,其他的家庭作坊式經營模式自然就會倒閉。以一個100萬人的縣城為例,城區人口大概在40萬人左右,大大小小的二級網點綜合起來的月銷量一般能達到400台左右(可能有地方差異),如果銷售策略和銷售技巧足夠高明,完全可以阻截這部分客流進入市區的4S店。但是要實現這一切,前提就是,服務要足夠專業,售前售後流程要足夠規範,而這恰恰是目前的二級經銷商最缺乏的。

我把想法告訴了老闆朋友,他非常贊成。沒過多久,他就找到了一快很大的場地,位置也很理想。隨即提出邀請我一起來干的意思。

其實之前,他也邀請過我很多次。但這次與以往不同,我看到那片場地,如果真照目前的規模來做(總投資在600萬左右),前景大有可為。而我那時候的個人發展也並不理想,這些年來,除了按揭了2套房子、一個6萬多的代步車,剩餘的全部存款就30來萬。朋友很乾脆,說你隨便拿點錢進來就行,我分股給你。我也沒問能分多少股,月薪開多少,就答應過來。現在想起來,還是因為打心眼裡信任這位朋友的為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想將這裡作為試驗田,試試自己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相比之前在4S店條條框框都被約束,這裡更有自我實現的價值。

最終,那片場地給改造成8000平米的展廳和7000平米的維修廠。租金不便於透露,反正就是看上去比較高,但平攤後並不高。按照原定計劃,當年11月開業,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拖延到12月13日,展廳才弄好開業。

我進入朋友的公司後,由於原來有一個銷售經理,他分管資源(二級都會有專人負責的),我分管資源以外的其他,當然有些資源我也有優勢,所以也有幾個品牌我會參與。總體來說,合作還算融洽。

由於以前我一個月有1周時間會跑區縣二級,一旦有新的政策和價格,馬上第一時間發送到二級經銷商的所有一線銷售人員,長期以往,我比其他4S人員對二級經銷商更熟悉。由於早在2009年我就經常到朋友的公司,當時他作為我公司的二級網點,一是查看朋友公司的銷量,二是召集銷售顧問開會培訓。畢竟我在福特做過內訓師,水準還可以。我當時記得朋友也經常參加涉及管理方面的培訓,加上他出身軍人,在團隊管理方面還是做得很不錯的。這種經歷對於我現在介入朋友的公司有很大的幫助,而朋友也承諾會為我掃平一切工作上的障礙。在宣佈我上任的公司會議上,朋友當著所有人的面,宣讀了我的職位以及權力。

由於8000平米的新展廳面臨開業,我的當務之急就是把開業弄好。從策劃、廣宣、演出等等,我以前在4S店做過的、沒做過的事情,這幾個月都做了。還好我讓他幫我安排了兩個助理,他們具體做事,我負責協調和監督進度,這樣才有時間來做開業前最重要的工作——銷售培訓。

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一、 距離開業還有1個月,開始投放DM、鄉鎮噴繪、SP、電視、同城資訊……告知客戶開業信息;

二、 培訓銷售員如何應對想買車又猶豫優惠的顧客,分為三個階段抓訂單,三個階段的話術分別統一;

三、培訓制定邀約顧客及PK競爭對手的話術;

四、在夕會上不斷演練銷售流程,提升效率及鞏固培訓知識;

五、新人特訓(有6個都是入職才1個月的新人);

六、如何在大客流量的時候快速過濾客戶(包括5大問句,一般問3個問題就知道大概了,看,聽,觀察,做銷售都以業績說話,書本上一般會告訴我們要慇勤服務,銷售不要看人下菜,但實際上,不過濾顧客是在客流量少的情況下,客流量多的時候一定要快速過濾,原因你懂的);

七、合理安排開業當天的銷售時間,充分預估當天來店客流。只簽單,不交車!特殊案例除外。

為了盡快達到要求,早會和夕會佔據了我工作中很大的比重。早會基本上是40分鐘到1個小時,夕會為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我對開會的流程進行了優化,一是不佔用過多的工作時間,二是不佔用下班時間,三是換位思考,儘量站在銷售立場協助解決問題。在展廳開業前一天,我還做了全體動員。之前朋友預估當天的訂單能到25台就算圓滿完成任務,我通過近期的數據分析,在動員會上制定的當天銷售目標是30台。

開業當天,鑼鼓喧天、人潮湧動,一個上午,只有10台入賬,中午我們進行了短暫的總結和鼓勵,一直到下午6點15分最後一台進賬,實際成交31台。截止到12月底,我們的總訂單為209台。實際 交車175台。

伴隨著銷量的激增,凸顯出來的問題很多:一是人手不夠,二是服務意識跟不上,三是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做二級都知道,價格和貨源受制於4S)。其中,人手問題最棘手。儘管我們的招聘廣告鋪天蓋地,待遇比主城很多4S還好,但在縣城招聘到合適的銷售顧問並不容易。至於服務意識的提升,和人的素質有很大關係,而有素質的人本來就難找,所以最現實的解決方法,還是從現有人員的培訓做起。至於資源短缺的問題,儘管這屬於原來的銷售經理主管的範圍,但其實還是有很大改善空間的——比如假如每個月的政策波動不是很大,如果能制定價格表進行管控會不會更有成效?但由於擔心引起對方不快,暫時我也沒有做什麼改進。

其實問題還有很多。比如以前單車4K左右的利潤,下滑很嚴重,光靠賣車都不賺錢,只能靠周邊的保險、按揭、精品等業務,所以我陸續進行改良,比如對裝飾精品,我就進行了徹底的規範:一、規範擺設,按照要求像管理配件一樣管理;二、施工流程,安排施工並對工人進行分工(專職貼膜,專職裝導航);三、實施計件安裝;四、統一銷售價格,制定銷售顧問銷售折扣權限,統一提成方案;五、常規裝飾部件的專業培訓。執行了半個月,效果不錯,利潤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制定新的薪酬制度,按照重獎、重罰、拉大收入差距進行設計。重新制定薪酬體系後,大多數人是可以提高收入的,極少數人會差。這部分差的人,就是我想要改變的,要麼他努力跟上來,要麼我換人來替代。目前車輛本身已經很少帶來利潤,考核和獎勵突出在新保、續保(目前由專人收取)、按揭、裝飾精品、二手車置換等業務上。所以制定新的薪酬制度非常必要,一是提升目標門檻,二是門檻上重獎,在原來基礎上翻倍,三是重罰,將KPI周邊每項細化和量化,不達標者按比列扣取當月總獎金。

儘管遇到上述種種難題,但是我來到這裡上班的目的,就是為自己積累二級市場操盤的經驗。所以儘管其中的過程比4S複雜很多,但我樂在其中。我覺得4S並無太多需要創新的東西,無非就是一切按照廠家的規定來整就OK,但為什麼還是有好有壞?因為人的因素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作為和無作為,反映出來的結果自然差異很大。總結來看,如果說4S是專業至上、服務為先,那麼二級代理就是海納百川、人脈為王。兩者之間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昨天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遇到之前的一些同事,知道我去做二級代理商後,他們都納悶我為什麼要去幹這個,這個也不怪他們,畢竟長期以來二級代理市場就是一個被忽略的市場,至少在前2-3年是這樣的,二是這些朋友們辦公室待習慣了,只學會看看報表,殊不知市場是會培育成長的。以我這位老闆朋友為例,5年前,他每個月就賣幾個力帆,幾個BYD,一個月加一起20來台。而今天呢?有朋友問我近期的銷量時,我告訴他們近期3個月的我們額實際銷量,他們無不表示吃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68

蔡文勝:移動互聯網爆發期關鍵是接地氣,不用理會騰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83.html

一、互聯網公司要敢於斷臂求生

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用戶的行為與習慣有很多的不一樣,互聯網公司要推出移動互聯網的產品,需要有斷臂求生的勇氣,要敢於捨棄一切。所以內部的創新很難,因為要創新可能意味著要革掉自已的命與原有的商業模式。

二、移動互聯網普及已經結束

就用戶而言,移動互聯網已經結束,中國已有5億多的手機網民,絕大多數是智能手機用戶,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工作基本結束,現在進入各家爭奪用戶階段。第一期階工具與資訊APP戰爭基本結束,現在才開始做已經來不及,他本人在移動互聯網方面投資有些失誤,切入太晚了些。

三、得屌絲者得天下,只有本土化的公司才能贏得未來

很多人把北上廣深當成互聯網用戶主體,其實是錯的,這裡的用戶都是城市白領,與3-4線城市及農村的用戶形態完全不一樣,他們只佔有互聯網用戶很小一部份。只的搶佔廣大3-4線城市與農村的用戶才能贏得了市場。蔣介石當時就是這個心態,佔領主要大都市、得到美國支持、主要將領與官員是海歸。最後天下被毛澤東這個屌絲給奪走,原因就是他瞭解中小城市與農村用戶的需求。百度當時能贏得谷歌除了政策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有貼吧與知道等完全本土化的產品,瞭解中國用戶的需求,粘度高。新聞客戶端第一階段的戰爭已經打完,相當於北伐戰爭,大家佔領的第一批還都是精英與白領用戶,搜狐暫時是領先的。接下來能否贏天下,還是內戰,看誰能更接地氣,爭取到3-4線城市及農村用戶。

四、最好的產品就是簡單,產品界面少改動

李興平做的HAO123是互聯網早期最好的產品,當初他1000萬就買給了百度,現在百度靠這塊年收入近20億,只有5個人在維護。他後來跑到李興平老家廣東汕頭去找李興平,讓他來做4399,產品也很簡單,就是要讓用戶直接在第一個頁面就能找到他想玩的遊戲。產品有一個原則就是界面少改動。當初的HAO123與265的界面一直很糟糕,但很少改變,因為用戶習慣與路徑一旦形成,界面好用與否並不是太重要,如果改動,會造成流量大幅下滑。

五、爆發期核心是抓用戶

在未來一年半內仍然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期,這期間不要考慮商業模式與贏利。爆發期內市場領先是非常重要的,爆發期結束用戶領先,那就會長期領先,爆發期被別人領先,基本就沒戲。很多人都害怕騰訊,都說要是騰訊也做了怎麼辦?其實只要爆發期內領先了,騰訊做了也沒用,如4399當初就是抓住爆發期的發展,後來騰訊與做了一個3366也無法超越,還有像搜索、電商、門戶等騰訊在爆發期才切入的基本都無法超越。新聞客戶端未來一年半左右時間,仍然是用戶的爆發期,抓用戶是最核心的事。

六、相惠聯合

百度當初剛剛脫離門戶後,並沒有多少流量,最後真正起來是因為百度後來找到了個人站長聯盟合作,分成給個人站,建立起利益聯盟。剛開始大家以為流量在三大門戶,後來才知道,個人站的聯合流量遠遠比三大門戶大,很快百度就起來,後來又收購了HAO123,其實HAO123早期也是個人網站之一。淘寶也是,淘寶是馬云無心插柳的結果,當初阿里巴巴為了防禦ebay切入B2B就做了一個淘寶,意思是你做B2B,我也做B2C。但是EBAY最後把三大門戶的廣告都給買斷了,淘寶買不到廣告,最後淘寶也是因為也找了這些個人網站去投放,最後發現這塊流量大成本低效果好,一下就起來了。

七、移動互聯網與PC移動網的三大不同

1、拍照,美圖秀秀現在每天有4.4億的圖片處理,平均活躍用戶一個月要處理50張照片,可見用戶的需求有多高。微信、微博等拍照需求也非常的大,拍照是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不同的地方之一。

2、LBS,手機可以根據用戶所處的地點、地理位置給用戶提供差異化本地化的內容與服務。

3、社交,社交最核心的是通訊錄,而非微博、微信建立的關係。微信除了當初QQ的關係外,最核心的仍然是基於通訊錄的關係。這才是最真實最新的關係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75

航天技術如何「接地氣」?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43

編者按:載人巡天、太空漫步、萬里穿針……當世人為航天技術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蹟驚嘆時,卻往往忽略了它的另一個身份——以前只有航天員才能享用的各類系統,應該可以成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一部分,成為航天技術成果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透過美國的航天技術走下「神壇」,狠接「地氣」,相信隨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定會提升國民經濟的科技含量,給中國老百姓帶來越來越多的實惠。

美國有三萬多種民用產品是航天飛機的衍生技術和產品,在航天項目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獲得7美元的收益。

「如果3D打印機真有用,我的『郭』字倒過來寫。」郭台銘不久前說了句最為絕情的話。

2013年6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的小企業創新計劃(SBIR),決定資助得克薩斯州的一家公司,用於研發3D食品打印機,據說,其技術可以被用於為長途飛行的宇航員提供食品。儘管其原型機現在還只能打印一個巧克力,但NASA還是願意為這家公司提供12.5萬美元研發經費。

NASA「人傻錢多」?不。為大量看似前途未卜的研究投資,從中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正是NASA航天科技從「上天」到「落地」的方程式。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980年代末,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獸醫開發出一種可吞服的藥物,它可以監測動物的體溫。得知有這項技術,NASA的小企業創新計劃給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提供了7.5萬美元資金,讓他們開發一種給宇航員服用的藥丸,以便監測宇航員的體溫。研究獲得成功,並取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認證。

這只是故事的前半部分。幾年後,佛羅里達州的一家公司從NASA獲得授權,開始進行這種藥丸的商業化推廣。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句中國名言,是NASA「上天」的科技造福於民的真實寫照。

如今,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大小計劃,促使NASA積極地把自己的航天科技轉為美國企業的實用技術。

2010年9月21日午夜,一艘小漁船埃比·魯茲號在距離海岸8英里處突然漏水,船員們立即發出緊急求救信號和位置信息。幾分鐘內,美國海岸警衛隊直升機就到達一片漆黑的事發地點,當時漁船已經沉沒,但救援人員還是找到並救起了兩位船員。

2010年,美國通過NASA開發的全球衛星搜救輔助跟蹤系統救起了295人。1982年開始使用,該系統在全世界範圍內,讓超過3萬人獲救。這項技術發端於1972年。當年,一架飛機在阿拉斯加墜毀,人們在30萬平方英里的範圍內搜救了39天,但是一無所獲。當年的無線電呼救信號無法提供定位信息。1979年,美國、加拿大、法國與蘇聯簽署了一項協議,由此誕生了全球衛星搜救系統。

用NASA衍生品報告中的話說,集合了人們智慧的航天技術,只有回到人們中間,才真正具有價值。

NASA2012年的《衍生技術報告》顯示,在21世紀頭11年,NASA航天技術衍生出來的民用產品,已經挽救了444000個生命,創造了14000個就業機會,直接經濟收入50億美元,節省的成本高達62億美元。

增收與節支

五花八門的技術從航天中心走向人們的生活,其路徑可謂五花八門。

1990年代中期,如果你在休斯敦的航天中心閒逛,可能會碰到一個叫約翰遜的人,其工作之一是把一個個盛滿尿液的大桶搬進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將廢水轉化為可飲用水的技術。

現實生活中,「喝尿」的想法無疑讓人不爽,但對於飛往小行星或火星的宇航員們來說,在長時間旅行中,將諸如尿液這樣的廢水轉化為可飲用水卻十分重要。當時的研究團隊使用微生物淨化水,通過一個特殊的反應器培養細菌,以廢水作為細菌的營養基,讓細菌迅速繁殖轉化廢水。

就在這時,約翰遜離開NASA當了一名按摩師。他一邊為人按摩,一邊為客戶提供營養建議。

「很多客戶在喝可口可樂、咖啡或者其他含糖飲料,但當我想建議他們換個更健康點的飲料時,卻實在提不出什麼好建議。」約翰遜說。這時他想到了在NASA的日子。

「細菌能殺滅尿液中的有害物質,這些細菌能否讓那些飲料變得更有益於健康呢?」約翰遜在一個55加侖大的橡木桶裡培養益生菌,然後用這些益生菌去生產一種類似於中國功夫茶的發酵茶。他把成品送給客戶們喝,「人們不停地跟我要,越要越多,因為這個東西讓他們覺得好多了。」

後來,約翰遜向NASA和休斯敦航天中心尋求幫助,獲得了專業技術和更好的菌種。一天,他的一個病人把這種飲料拿給了自己上司——當地一家食品零售巨頭的老闆。很快,約翰遜的飲料出現在各大食品超市貨架上。約翰遜為此專門創立了一家名為Unpeeled的飲料公司。如今他的飲料有6種口味,能促進消化,消除肌肉和關節的炎症,年銷量超過50萬瓶。

據統計,美國有三萬多種民用產品是航天飛機的衍生技術和產品,如GPS、「太空食品」等。美國國防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在航天項目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獲得7美元的收益。

不為人知的航天技術

事實上,航天科技造福於人類生活的方式並不為人們所知。

1950年代,NASA生產一種變色玻璃,用於幫助宇航員、航天器、電腦設備抵禦太空中的輻射。

賓夕法尼亞州JL水晶藝術公司的老闆魯瓦琴科,第一個聽說了這項技術。他開始將NASA的技術用於藝術創作。他的原理十分簡單,如果將這種鍍膜玻璃疊加在一起組成一件藝術品,就可能通過反射光線創造出很多完全不同的顏色。魯瓦琴科借助這種特性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例如,一個名叫玉蘭的藝術品,花的中心是深紅色,底座上則是藍色。如果你從下面看或者後面看,效果非常神奇。今天,魯瓦琴科承接教皇保羅二世、本尼迪克特十六世、老布什等定製藝術品,他的作品還被用於紀梵希、奧迪、奔馳、保時捷等奢侈品。

2009年冬天,美國華盛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雪。使用軌道交通的市民們發現,大雪並未給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帶來多大影響。這多虧了NASA多年前發明的技術。

傳統上,人們都是使用一種含有乙二醇化合物的液體為鐵道、飛機除冰。但1992年,美國空軍開始禁止使用這種有毒液體。此時,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決定研究一種全新的除冰液。1997年,他們發明了一種無毒、可生物降解、成本低廉的乙二醇替代物,噴塗在乾燥物體的表面,可以有效防止冰雪堆積,便於清掃。

1999年,美國中西部公司將NASA的技術與已有的除冰技術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產品。這種產品被用於鐵路道口控制系統,有效地防止了軌道和變道系統的冰凍,被美國鐵路系統廣泛應用。從此,這家曾經以採礦、鋼鐵、運輸為主業的老派企業,多次登上美國「增長最快的私人公司」排行榜。

登堂入室的航天技術

一項航天技術能夠發展出民用項目,帶來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毫無疑問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

在NASA的官方網站上,有專門的介紹航天技術衍生產品的欄目。僅2012年度報告就提及44項技術,涉及醫療保健、運輸、公共安全、生活消費品、能源、環境、信息技術和工業產品等領域。

曾出演《星際迷航》系列的演員威廉·沙特納被邀請作為NASA衍生產品的代言人。他在視頻中說:「你能想像用機器人輔助做手術、醫生在幾百英里外通過超聲波治療嗎?NASA做到了!」

事實上,在美國,一項真正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的航天技術,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成功,還包括行業內的榮譽。

迄今獲得這一榮譽的先進技術已經有69個,這其中最有名的也許就是1998年進入「名人堂」的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GPS)。

一項技術要進入「空間技術名人堂」,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首先的一步是要獲得公眾提名。提名的標準共有5項,其中這項技術是否容易被普通公眾掌握、是否能給美國民眾帶來顯著的好處佔了總分值的60%。

從2012年開始,第一個進入「名人堂」的外國技術,是由德國航天航空中心和私營企業IQ無線公司開發的火警系統(FireWatch)。這項技術轉為民用後,能通過傳感器和分析軟件,在任何天氣、時段發現火情,自動提醒監控人員,準確率超過90%。

誰能進入「空間技術名人堂」,並不是完全由科學家們決定的。提名標準的另40%,要取決於這些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技術研發和轉移過程中政府機構與私營企業的合作程度,以及這項技術的商業壽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44

寫給互聯網大佬們的一封信:營銷一定要接地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82.html
繁忙的互聯網大佬們:

你的市場部正在陷入怪圈:你家的文章僅在IT頻道傳播,受眾永遠是IT圈;你的市場部為了你在同行中有面子,拚命上科技媒體。

你知道別人在怎麼說嗎?

這是自欺欺人。一個產品功能的更新,妄想上升到一個影響行業的層面,在科技媒體上傳播。要知道,圈內的人都是專家,你的產品是否優秀,是否垃圾,不是你說一句就能改變他們的認知。

哎,沒有辦法,市場部每年花了大筆的錢,作為大佬的你們,IT媒體就是你們每日必逛的地方,市場部得讓你們知道銀子花在哪裡了,所以想盡辦法在你們眼皮子底下晃悠,才能顯得幹了事兒,才能讓你們在其他同行眼中有面子!

但你們是否想過,產品最需要的是用戶,你們最需要的是把產品推廣到普通群眾的眼皮子底下,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的存在,最終使用你的產品!

你知道嗎,曾經,我把某款好用的軟件介紹給了鄰居,她驚訝的說:哎呀,竟然有這麼一款好軟件,我從沒聽過,你給我把XX刪掉,我以後就用你推薦的這個!而這個XX,也是這類產品中的老大哥。這個小弟級別產品,卻因為實在好用,搶佔了老大哥的用戶。

我不是在黑某款產品,而是在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一款產品,沒有宣傳到普通人都知道?因此,營銷,一定要接地氣!至少讓大家都知道有這款產品的存在!要把宣傳做到用戶的眼皮子底下!

由此,有了我的淺知拙見,歡迎拍磚。

營銷走不出IT圈

在互聯網公司,在某款產品問世或功能更新的時候,他們總是偏愛找各大網站IT頻道、垂直媒體、新銳科技媒體。同款產品一天發佈好幾篇文章,一篇文章發佈幾十家媒體,整體就屬於砸錢,鋪稿的狀態,並要求布出來的每篇稿件都必須帶有產品名稱。

這樣的文章帶著永遠丟不掉的烙印「軟文、廣告」。看到標題,就知道是軟文了,這樣的文章誰有興趣看?

這是IT公司的通病,多年來都是如此傳播,已然成為固定的操作方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大佬你們是否有發現,因為你們發稿的媒體都選擇與IT相關的平台,那就意味著你們的營銷永久都沒有離開過IT圈!難道你只希望自己的產品使用人群都是IT圈的人嗎?

記得曾經和某產品經理聊天某款產品,驚訝的發現,該款產品使用者多為IT圈的人,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是誰都可以使用的某款手機瀏覽器。

這說明了什麼?一是傳播得好,IT圈內的人都愛用這款產品,二反向證明產品傳播得不夠好,懂行的圈內人都愛用的產品,說明本身確實很棒,但沒有傳播到大眾層面,沒讓普通人瞭解產品。

有誰敢說一款瀏覽器,生來只為讓IT圈內人使用!哪款產品的誕生,不是為了得到大量的用戶使用並實現最終的盈利?

受眾聚集地要重視

現在的用戶比較懶,用手機看新聞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有兩家門戶手機網首頁會顯示每篇文章的評論數。

仔細看,會發現這樣一個現狀:社會新聞及時政新聞的評論人數最多,評論數量上萬的新聞再平常不過。然而,科技頻道的新聞,評論數量上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些文章即使被編輯放在科技頻道首頁,也可能引發十多個評論,甚至有些科技新聞出現無人參與評論的尷尬局面。

這就引發了一個思考:都是放在首頁的文章,為何參與熱議的懸殊如此之大?

答案簡單:人們只對兩種新聞感興趣:一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二是可以看熱鬧的新聞!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無非是:社會新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它能引發其喜怒哀樂,觸動用戶利益思考的文章。這樣的新聞看的人多,參與熱議的人更是少不了。不管高興或不高興,也得評論上幾句。這不僅僅是參與感,而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可以聯想到自己。

舉個例子,你就能感受到其威力:社會新聞:小孩扶老人反賴被撞;與政治沾邊的新聞:某某貪官貪污XX萬。這兩類新聞參與評論的人何止百萬?!

再說看熱鬧,中國人自古以來愛看熱鬧的本事你懂的!看熱鬧的新聞就多了,娛樂新聞就是典型的一種,可能有部分人是因為確實是偶像,所以關注,可有些卻是為了看看花邊新聞湊個熱鬧。正是因為這兩類人,某個明星拍個爛片還能收穫不少片酬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需要這樣的用戶群體來使用我的產品!

我只想反問一句:你確定嗎?你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它高不可攀嗎?當年高不可攀的某款商務手機,現在不也是淪為街機?不也是為了中國人在慢慢改變?要知道,用戶數量大、實現盈利才是你最終的目的!

接地氣才能贏

所謂接地氣,就是讓普通人都能看到你的傳播,而不僅僅是IT圈的人。

在我未踏進IT圈的時候,我從未看過科技、IT、信息化、通訊頻道的文章。我相信我並不是個例。很多圈外人與我當初一樣,毫無興趣!連各大網站首頁展示的IT頻道文章都懶得掃一眼。除非真有需求要買某款手機,才會看看編輯推薦的文章。

如此可見,放在IT頻道的文章,真正有幾個用戶能看得到?

只有傳播接地氣,混進受眾聚集之地,向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進發!衝進人群多地方,拿著喇叭,吼上幾嗓子,效果要比IT頻道傳播好得多。

接地氣的傳播,並非是要經過傳播立即刺激用戶買某款手機或者下載某款軟件使用,但至少也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你這款產品的存在,擴大知名度!這樣的傳播模式,用在新產品上市,用戶基數小產品上效果尤為明顯。

當然,要想與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沾邊,這就得在於人謀——策劃!

比如昨天一則社會新聞《小偷抄寫手機通訊錄上千號碼還失主》,網絡上非常火,評論人數特別多,這覺得不是水軍干的事兒。可能是由於我的職業病,看到標題,還以為是某款通訊錄軟件策劃出來的產品植入新聞,點開看卻是一則純新聞。

與政治沾邊的新聞,可以是借政府部門、某條政策的光環去下文章。傍大款傳播思路不用我多說,懂得營銷的人都明白其好處。

在此就不必多說,只有三個小建議:一是多看相關部門的政府網站,看看最新政策,沾上光也能出彩;二是反映一定要迅速,時政新聞時效性非常強,一定要有時政新聞的敏感度。三是尋得官員的評價,讓平媒記者去採訪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並詢問對你這產品的評價,領導總得有個反饋,那一句話就夠你去傳播了!

再說說看熱鬧的娛樂新聞,娛樂圈別的不多,多的就是各種謠言。只要不中傷明星,讓娛樂圈的爆料大號去爆個料,給你半天的傳播時間就夠使了。其實還有女性頻道,各種女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新聞,比如「我X生活不幸福 家庭XX」,看這類文章的人也很多,想個辦法策劃一個感情故事,植入產品信息,在潛移默化中產品就得到了認可。

一個新聞網站,多個子頻道,必然有它不同的受眾群體。以上列舉的不過是觀眾最多的頻道,其他頻道也是可以考慮進行傳播的。

還有,傳播一定要多方結合,傳統媒體及新媒體的傳播並不是獨立的,兩者結合效果才是最好,才能更大範圍的達到傳播效果。

結語:走到群眾中去,獲得群眾的支持,用大家關心的新聞去營銷,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產品,才能在創造知名度的同時,贏得產品的口碑,達到產品誕生的最終目的。

圈外的人

2013年11月2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3

三農傳媒還能這麽玩!壟上,一個接地氣的轉型案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05.html

i黑馬:壟上傳媒集團重點打造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以會員制服務方式為主。2013年,壟上傳媒集團線上廣告經營收入6500萬元,較2012年增長400%。線下產業經營由2013年的4億元翻倍增長為2014年的8億元。會員人數超過30萬。這個全國首個以服務“三農”為主題的傳媒企業集團采用“頻道+公司”模式,線上線下一體化運作,開發傳媒與農業融合的多種新業態。
 
\近期,騰訊匯客廳最近邀請到中國電視產業鏈模式的提出者和推廣者陳接峰與大家分享媒體轉型的道路和方法。
 
誰是陳接峰?
 
他現為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頻道運營中心主任。之前,陳接峰當過大學老師,幹過電視臺新聞記者,玩過廣告策劃,做過電視媒體品牌咨詢顧問。做電視頻道總監期間,把當地的地面頻道做到了第一,收視超過在當地一直壟斷收視地位的中央臺綜合頻道、安徽衛視。他創辦的電視節目,在首播時間段內,全部壟斷了當地收視第一的交椅。
 
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湖北廣播電視臺和荊州市人民政府於2012年5月合作組建的全國首個以服務“三農”為主題的傳媒企業集團。集團采用“頻道+公司”模式,線上線下一體化運作,開發傳媒與農業融合的多種新業態。
 
壟上傳媒集團重點打造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以會員制服務方式為主。2013年,壟上傳媒集團線上廣告經營收入6500萬元,較2012年增長400%。線下產業經營由2013年的4億元翻倍增長為2014年的8億元。會員人數超過30萬。
 
以下為陳接峰的分享幹貨。如時間有限,可以只讀以下核心觀點,獲得概要。
 
1.即使是全國最牛的電視臺,一晚上收視人口還不到1000萬,對傳統衛視來說,這是一個很可悲的收視率。
 
2. 決定媒體命運這幫人,大多是 95年之前靠關系進電視臺和報紙的。這幫人能把傳統媒體帶到什麽位置,我們閉著眼睛也能想得到。
 
3. 傳統媒體做產業、做終端都有非常強的優勢,就看你怎麽玩。重要的是怎麽把錢掙來,能掙錢就是有價值的,不能掙錢都是失敗者。
 
4. 我們希望用3到5年的時間,讓這個城市80%的人口,吃喝拉撒睡都和這個平臺發生直接關系,這樣產業鏈的布局才算成功。
 
首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的經歷比較複雜:大學畢業後當了四年老師,然後又到了媒體。先是在一個很小城市電視臺——蕪湖電視臺生活頻道,然後又到了湖北電視臺的一個頻道。今年的8月份,剛剛又回到學校當老師。我分享的題目是《平臺為王,媒體產業鏈模式的構建》——從好看的內容到有用的平臺。
 
一、即使最牛的衛視收視率也很可悲
 
傳統媒體人現在在想些什麽?這很重要,我們現在想的東西可能是未來5到10年我們要走的路徑。現在的現狀是,幾多歡喜幾多愁。你看最牛的湖南衛視,晚間黃金劇場收視才1.0(上周山東衛視宣稱自己晚間黃金4小時收視接近2.0),這是一個什麽概念?
 
事實上,對傳統衛視來說,這不值得標榜,也沒有什麽引以為豪的。就拿湖南衛視晚間黃金檔1.0的收視率來說,全國可收視人口12億,按照湖南衛視覆蓋率90%、全國平均開機率30%算,一個晚上可收視率的人口充其量400萬到800萬人之間,實際上是很可悲的一個收視率。全國13個億,一個晚上的收視人口還不到1000萬,所以電視媒體下滑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很羨慕騰訊QQ、阿里巴巴這些平臺,因為你們訪問量動輒就達幾千萬。
 
那傳統媒體現在在做什麽?可以這麽說,狼還沒有來,自己的孩子就已經嚇得暈死過去。這是傳統媒體的一個普遍的心態。衛視要的是什麽?是影響力,這是衛視的廣告模式決定的。因為他要賣廣告,沒有影響力賣不掉。不要看衛視炒的很熱鬧,實際上,只有做的好的一線衛視過的比較滋潤,到了第五名之後,這些衛視都是入不敷出的。比如湖北衛視我很清楚,每年的虧損都以億為單位,經常進來7、8個億,出去要10幾個億。
 
衛視之外,地面頻道要什麽?廣東的模式是要收視,賣給4A公司,現在4A不買了,所以從2012年開始,廣東的地面頻道,尤其是城市電視臺,廣告下滑非常厲害。2012年廣東幾個城市電視臺能做6、7個億的廣告,現在變成2、3個億了。
 
全國其他的地面頻道呢,到底在玩什麽?每一個地方的模式是不一樣的,但我認為無論怎麽玩,構建良好的生態才是出路。傳統媒體並不是一無是處,在產業鏈這塊,電視媒體摸索出一定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
 
電視媒體和新媒體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電視媒體是聚眾的,新媒體是分眾的,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優勢。每一次新技術革新,推動媒體的是形態變化,但僅形態變化是不夠的。跨界整合、跨界營銷,這不僅是傳統媒體要走的路,我個人認為,新媒體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所以我認為,到目前為止,真正里程碑式的媒體沒有出現,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
 
\打個比方,紙媒是騎馬,電視開始騎自行車,網路媒體是富二代開私人飛機。你總不能一直開飛機到處跑,在目前這個生態環境里,有時候騎馬也是奢侈品,所以紙媒成為奢侈品我覺得是一個思路。
 
二、體制內不作為給了各位巨大機會
 
下一步,做新媒體也好,做產業鏈也好,我們做什麽?要想清楚這個,必須先回答三個問題。
 
第一,我們要的是工具,還是媒體?我認為媒體的本質特點有兩個,一個是傳播,一個是議題設置。達不到這兩個要素,算不上是一個媒體,頂多只能算一個工具。所以目前,很多新媒體還處在工具階段,遠沒有實現媒體本質上的飛躍。正是因為這一點,媒體發展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第二 我們追求的是什麽,是夢想,還是市場?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我認為,沒有夢想市場遲早是別人的,但是沒有市場,夢想就只能是懷抱了。蘋果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亞馬遜重新定義了書店,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誰來重新定義電視?無論小米也好,樂視也好,顯然目前我們沒有看到它給我們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第三,是創造用戶,還是迎合需求?我認為,一流媒體是善於創造需求的媒體,二流的媒體是善於引導需求的媒體,三流的媒體是迎合需求的媒體。很多的傳統媒體為什麽走的比較艱難,就是因為我們始終在第三個境界,始終在迎合需求,沒有往第二階段和第一階段走。新媒體之所以走的比我們要舒暢一點,幸福指數高一點,是因為新媒體已經在創造需求這個階段。
 
總的來說,體制內的不作為,給了新媒體巨大的機會。在座的很多都是傳統媒體的,肯定知道傳統媒體都是誰在做,以及這些人在想什麽。決定媒體命運這幫人,大多是 95年之前進電視臺和報紙的,都是靠一點關系的。這幫人能把傳統媒體帶到什麽位置,我們閉著眼睛也能想得到,傳統媒體不可能有太大的上升空間。
 
\還有幾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比如信息的需求到底是不是第一位的。我們發現,10年前提出精品立臺、文化立臺和新聞立臺的電視臺,沒有一個做起來的。海量的信息實際上已經成為垃圾,騰訊應該有數據,可以知道每天推送的信息,有多少被收看。所以,必看性才是媒介化生存的制勝法寶,必用性才是平臺化生存的秘密武器。
 
三、全新的產業鏈模式——壟上模式
 
現在我們在做的,就是中國傳媒界的一個全新的產業鏈模式——壟上模式。這是一個“頻道+渠道”,線上線下一起運作的全新發展模式。“線上”通過內容播出,打造節目品牌鏈;“線下”通過農資(農藥、化肥、種子)銷售、綠色農產品銷售、農村信息咨詢服務、農村保險等多項業務,打造傳媒農業產業鏈。  
 
2013年,壟上傳媒集團線上廣告經營收入6500萬元,較2012年增長400%,線下產業經營超過4億元,其中20%源自廣告,80%源自線下產品。2013到2014年進步也非常大,從4個億做到8個億。
 
線上的壟上頻道,意在打造超強的“三農”綜合頻道。《壟上行》以“村村壟上行、處處為鄉親”為服務理念,每晚直播90分鐘,每天直播時段電話進線量超過2000個。《村委會值班室》欄目,主持人扮“村主任、大學生村官、婦女主任”等角色,“一對一”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每天中午50分鐘的直播,電話進線量超過1200個。《打工服務社》以農民工兄弟為精準服務對象,內容包括求職招聘、技能培訓、討薪維權、情感關懷等方面。去年我們做了一場活動,現場去了12萬人,這是很多省級衛視,包括新媒體都難以比擬的。
 
\線下的壟上渠道註重布局,包括新公社、新農會、綠色農業等。新公社目前我們直營店是72家,加盟店600家,主要做農資。新公社的農資直營超市,寬敞明亮、貨源齊備、質量有保證、價格還公道,是傳統農資小店、夫妻店完全沒法比的。我們核心競爭力在“六統一”的服務模式,統一測土、統一配肥、統一供種、統一農藥防治、統一栽培管理、統一組織收購。我們建立了一個覆蓋湖北省的數據庫,細化到每一個村莊的土壤結構,養料結構。去了以後,只要報出名字和身份證號碼,馬上就能看到你土地的面積、酸堿性等,然後定點配送適合種植的種子,定量配送土壤的養分。並且只要你在我們這里面享受過前面五個統一里任何一個,後面我們統一收購,解決了上市銷售的問題。
 
\我們想通過3到5年的數據庫建設,把整個湖北28000個自然村落的每一個家庭的人口情況、家庭消費情況、家庭購買力情況都放在數據庫里面。甚至我們會細化到你家的電視機是哪一年買的,什麽牌子,經過評估後告訴你,最近可以免費以舊換新配送給你。表面看這免費,實際上我們在產業鏈其他地方把錢收回來。你用了我的電視機,內置的所有的軟件都是我的,就像客戶端一樣,你打開電視機看到的是新公社的開關機頁面。我們的收視率也變相強制性的提高,你不看都不行,比如強制性的把一些頻道屏蔽掉。
 
總的來說,傳統媒體做產業鏈怎麽做?我們認為有六個方向:品牌廣告、銷售分賬、TV團購、節目產業鏈、自建終端、產品代理。傳統廣告模式是把觀眾變成廣告客戶的消費者,產業改革模式是把電視頻道變成了具有渠道性質的銷售型媒體,這是我們的理論基礎。TV團購我們做的非常成功,是全國唯一一個做TV團購還賣票的模式。我們每場團購限量3000張,每張100塊錢,但是這100塊錢相當於1000塊人民幣。第一場團購的時候,還找了武警過來,因為真是水泄不通。這是一個很大的奇跡,是我們貢獻給中國城市電視臺一個很重要的模式。
 
所以傳統媒體做產業、做終端有非常強的優勢,就看你怎麽玩。很多傳統媒體做新媒體的時候總想做一個媒體終端,做一個APP,實際上做不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麽把錢掙來,能掙錢就是有價值的,不能掙錢都是失敗者。
 
四、每一個制片人都是一個產品經理
 
現在電視頻道面臨四大變革,播出模式上從錄播到直播,生產模式上從欄目制到項目制,營銷模式上從廣告模式到產業模式,經營模式上從內容為王到服務為王。每一個制片人都是一個產品經理,給你一個目標考核,完成目標後能拿到多少錢。如果在一個小電視臺做項目經理,每年可以分到50到100萬,他一定拼命幹。我們已經意識到,對地面媒體、小媒體來說,內容為王是很難的,第一財經的節目我們做不了,因為我們拿不到資源,所以我們就把服務為王作為能夠改變的核心的敲門磚。
 
\從好看的內容到有用的平臺路徑是怎麽走的?簡單來說,就是節目+會員+渠道+產品。節目用戶一定要成為數據庫會員,會員沈澱在我們的渠道里,從渠道里變成我們的產品。這是我們的一個食物鏈,我們的產業鏈就是按照這個食物鏈一層一層的開展。
 
產業鏈的構建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把傳統的電視臺轉換成商務網站和呼叫中心,第二個層次是把傳統觀眾轉化為會員和消費者,第三個層次,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跟供應商、渠道商、物流商合作。做地面頻道的話,我們希望用3到5年的時間,讓這個城市80%的人口,吃喝拉撒睡都和這個平臺發生直接關系,這樣產業鏈的布局才算成功。
 
我總結了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一,基本思路上,把觀眾變成粉絲,把粉絲變成觀眾。先把散落的觀眾變成有數據化的可控的粉絲。再把散落在新媒體上的粉絲變成我們的觀眾,這樣傳統媒體產業鏈才能建起來。第二,基本路徑上,媒體的產業一定是基於數據庫的產業,離開數據庫的產業都是不可持續的,也形成不了鏈條。第三,發展趨勢上,三流的媒體賣廣告,二流媒體賣影響力,一流媒體賣平臺。嚴格講傳統媒體,無論報紙也好,電視也好,到現在沒有哪一家做到賣平臺這一個層面了,做的比較好的湖南衛視賣的也是影響力。賣平臺的很多,像阿里巴巴,一旦做到賣平臺這一步,資本市場就會看好,我們就想做到賣平臺這一步。
 
很多人都在講傳統媒體產業鏈到底該怎麽做,我這里有兩點基本判斷。第一,只要涉足重資產,都不可能成功,房地產也不例外。壟上模式發展受到了制約,就是因為我們做了重資產模式,投資了很多實體店,一個500萬,10個5000萬,100個就是5個億,短時間內很難做到爆發式的增長。第二,一定是以媒體作為產業的DNA,來獲得核心競爭力,才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否則都是忽悠。如果核心基因不是媒體,你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你今天投資10個億,馬上就會被拿100億的幹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40

“鋼鐵俠”再點將 朱曉彤要讓特斯拉“接地氣”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5/0206/272216.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俊晶 特斯拉正熱切期盼其在中國市場的春天盡快來臨,因其當下所面臨的形勢空前複雜。2月4日正值傳統歷法“立春”這一天,特斯拉中國區新任總經理朱曉彤首次從幕後走向媒體聚光燈下,與陪伴在他身旁的工程總監王文佳、政府事務總監陶琳完成了特斯拉中國新一屆管理團隊的首次公開亮相。

這並不是一場輕松的媒體見面會。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頻繁的高層人事變動、銷量業績下滑和品牌如何重新定位等,成為技術人員出身的朱曉彤直面的難題。當記者提及“特斯拉中國內部管理權如何劃分”時,這位語速超快、邏輯清晰的中國區新任總經理毫不遲疑:“我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唯一負責人。”

如果算上前兩任已經離去的中國區負責人,朱曉彤算是被特斯拉全球CEO埃隆·馬斯克看上的第三位“繼任者”。而且很可能,他也不會是最後一位。兩個月前,履新剛滿一年的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吳碧瑄剛“掛冠而去”。依照結果導向的“鋼鐵俠”馬斯克的秉性,朱曉彤此番接棒可謂“臨危受命”。  

朱曉彤會比他的前兩任將特斯拉中國市場負責人的位置坐得更穩嗎?從馬斯克對他“統領全局”的授權範圍來看,這個可能性已經被放到最大。經濟觀察報記者註意到,盡管朱曉彤的正式頭銜已經沒有了前任吳碧瑄“全球副總裁”或“中國區總裁”字樣,但在統管的實權層面,他已經堪稱“史無前例”了。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特斯拉內部獲悉,如果不出意外,近期特斯拉中國還將出現人事變動,而等所有人事架構調整都“塵埃落定”後,朱曉彤全面統領特斯拉中國所有業務的新局面將得以成行。面對如此頻繁的人事更叠,外界對於馬斯克及其強勢主導的特斯拉中國戰略的質疑,亦從未停止。  

但是經過這一輪人事架構的調整,特斯拉中國內部卻認為當下是特斯拉在華“最好的時候”。 

從特斯拉中國第一任總經理鄭順景到不久前去職的前任總裁吳碧瑄,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管理劃分一直不夠清晰和統一,對於需要經驗積累和關系沈澱的中國市場而言這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而在當下時刻,朱曉彤經過馬斯克首肯並已經完成中國市場管理權限前所未有統一,“特斯拉要大幹一場,現在才剛剛開始”。

架構調整完畢   

“特斯拉是個創業型公司,所以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這種東西很正常,大家不要過度解讀。“盡管朱曉彤如此解釋,但特斯拉中國市場管理層變動之頻繁與其品牌的炙手可熱一樣受外界關註。梳理時間脈絡便可見特斯拉在華高層管理人員變化之頻繁,短短一年多時間卻前後三任負責人走馬上任。   

2013年3月原賓利中國區總經理鄭順景加入特斯拉,擔任中國區總經理,隨後2013年11月吳碧瑄加入特斯拉擔任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鄭順景改向吳碧瑄匯報,直至2014年3月鄭順景離職。2014年3月,在特斯拉正式交車前夕,鄭順景任職一年後離職。無獨有偶,吳碧瑄在任時間同樣只有一年。   

事實上,前幾任高管的去留都與馬斯克的滿意程度有著直接關系。“馬斯克的要求很高,無法達成他的心理預期和滿意程度,(管理人員)就只能離開。”上述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而關於朱曉彤,外界對於他的猜測也一直沒有停止。在其正式履新前,甚至有傳言特斯拉中國區負責人會另有其人。   

但事實是,從朱曉彤身上,馬斯克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在擔任特斯拉中國超級充電站項目總監一職之前,朱曉彤曾在利比亞做過援建項目,亦有創業經驗。事實上,正是朱曉彤把項目流程標準化管理經驗活學活用,使得他在推進特斯拉中國超級充電站項目上如魚得水。這種創業型人才的閃光點以及充電業務對於特斯拉無以倫比的重要性,一起把他推至了馬斯克面前。  

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此前所有事關中國區超級充電站項目的協調會議,馬斯克都親自參加。在頻繁的視頻會議中,朱曉彤與特斯拉全球基礎設施總監以及歐洲超級充電站項目總監等成員直接向馬斯克同步匯報,這其中,馬斯克對於中國市場超級充電站的建設最為滿意。   

“馬斯克需要創新,但更需要銷量。有一段時間,特斯拉在中國走的有點偏了,太過於強調IT特性了。特斯拉可以有很多標簽,但畢竟是一款車。特斯拉需要創業型人才,戰略思路上一定要和馬斯克對路。”接近特斯拉總部的人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與前幾任中國區高管大多屬於“空降”不同,朱曉彤是馬斯克看著在企業內部成長並提拔起來的。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份,朱曉彤在采訪中就透露出了超越充電負責人責任範圍內的思考,“特斯拉最終是希望接地氣的,沒必要把自己搞得曲高和寡。”   

知情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相比於前幾任中國區高管,朱曉彤未來將統一包括銷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品牌和傳播等多項權限。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如何迅速摸索出一條更適合特斯拉在中國發展的路徑,成為朱曉彤面臨的最大挑戰。

找到更清晰定位  

更為嚴峻的是,留給朱曉彤的時間卻並不多。針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以及發展潛力的質疑聲音正在成為特斯拉發展的壓力。不久前,馬斯克甚至公開表示,“中國第四季度銷量出人意料地疲軟。”事實上,按照馬斯克的計劃,中國市場2014年的銷量目標為5000輛並迅速成為和北美一樣規模的市場。  

而據中國進口汽車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11月特斯拉累計進口4362輛,而同一時期的上牌量為2057輛。與此同時,來自研究公司JL Warren Capital的數據則顯示,去年12月特斯拉對中國的發貨量為444輛,較11月的747輛的發貨量環比下降了近40%。 

對此,朱曉彤首度回應銷量這一問題,“中國市場在四季度銷量疲軟與整個中國經濟的大環境和用戶在四季度的消費行為有關,豪華車也在呈現一個下滑的趨勢。單月銷量不代表什麽,也不是趨勢性的。特斯拉要在中國市場大幹一場。”  

但是在“大幹一場”之前,朱曉彤最為緊急的課題仍是為特斯拉品牌重新定位“把脈”。這一邏輯並不難理解,只有在對自身產品和消費者的圈層進行精準定位後,特斯拉才能走出在中國市場覆蓋到更主流人群的關鍵一步。在科技新貴和IT企業大佬等最初嘗鮮者之後,特斯拉的後續消費者究竟在哪里? 

朱曉彤的“前任”吳碧瑄認為,需要通過多種路徑推動特斯拉“走入平常百姓家”。但從實際銷量業績看,這條“平民化”路徑顯然不夠讓馬斯克滿意。 

於朱曉彤而言,他希望把特斯拉產品明確定義為“豪華、電動、四門轎跑車”,“特斯拉要傳遞出清晰的市場定位並培育市場。第一,豪華和高端證明我們的特定客戶群體有比較強的消費能力;第二,電動能夠彰顯它的環保理念;第三,四門車的定位是兼顧商務和家用車;第四,特斯拉作為一個轎跑車,消費者也要是很註重駕駛體驗的人。”  

按照朱曉彤的理解,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就應該“高舉高打”:“最後完成的消費群體定位就是:一個具有消費能力並且崇尚環保、高科技,但對駕駛樂趣也有比較高追求的商務人士。”盡管這種重新定位是否適合中國,最終仍需市場銷量來檢驗,但毫無疑問,“鋼鐵俠”馬斯克已經認可這種說法。    

對此,民族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表示,特斯拉一直堅守直銷模式以緊貼蘋果模式,但是事實是,特斯拉必須回歸到汽車本身並遵循汽車市場的規律,“從朱曉彤團隊為特斯拉的市場定位可以看出特斯拉的反思,‘高端’、‘豪華’詞語意味著特斯拉要搶奪傳統豪華車的份額,實現目標消費者最大範圍的覆蓋。”   

在完成品牌定位後,特斯拉一直被詬病產品過於單一的現狀也將得到改善。朱曉彤透露,“雙引擎的Model S P85D將在幾個月後在中國市場發售,2015年特斯拉SUV車型Model X將實現量產,2016年開始正式交付使用,這是為特定市場需求設定的。我們第三代車型Model 3的量產版則會在價格上有很大驚喜。” 

闖關2015    

除此之外,認為“好奇心不會長久,特斯拉選擇共贏”的朱曉彤透露,特斯拉中國將會推出新的服務和營銷策略。朱曉彤承諾,特斯拉將在2015年為中國用戶提供免費家庭的充電樁安裝服務,此外每臺特斯拉汽車還將配備便攜的移動充電器,充電器約能提供單次1個小時行駛的電量,以期解決用戶的里程焦慮。   

“此外,特斯拉還將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建設了1000個目的地充電站,在20個城市建設了200個超級充電樁,而家庭充電樁的安裝量也已經超過了90%。”朱曉彤說。事實上,充電設施已經成為相互牽制特斯拉銷量的重要因素。有著充電設施工作經驗的朱曉彤深知這一點。   

2015年,特斯拉將啟動“精選計劃:即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帶的範圍內精選城市,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密度。朱曉彤認為,在這些地區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之後,伴隨著對周邊城市充電網絡的滲透,形成馬太效應。   

而在新的一年,朱曉彤需要闖的另外一關,便是處理好政府事務關系以期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朱曉彤坦言,“特斯拉希望把相關經驗分享給中國的產業,協助他們完善相關行業的標準。2014年,特斯拉已經將專利全部開放,希望用這種開源的精神吸引更多的資源和企業,加入到這一事業中來。”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是暫時不能國產的特斯拉所采取的“曲線救國”之路。雖然深諳政府公關之道的馬斯克三番兩次提到計劃將在中國建立工廠,但是就事實層面而言,這仍有一段漫長的道路,特斯拉如何在當下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吸引更多的資源和政策優惠?答案是進一步擴大上遊零部件采購領域的合作。  

特斯拉中國政府事務總監陶琳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去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零部件采購金額達到了2.5億美元,而且呈上升趨勢。特斯拉非常樂於與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共享專利一起開發。”對此,汽車行業分析師張誌勇告訴記者,“這一方面可以視為向政府示好,也可以理解為特斯拉在培養其本土化的產業鏈。”   

對於“新政”中囊括的銷售策略,朱曉彤並沒有多談,“不會刻意調整之前的(做法),但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銷量希望‘多多益善’,我相信我們有能力超越目標。”事實上,無論是吳碧瑄主導的大宗銷售模式(將銷售對象放在公司、機構、政府、租車公司等),還是原高朋網CEO高峽(Gordon)加盟特斯拉後開啟的“上門銷售”方式(即開著Tesla的車上門向潛在的重點用戶推銷),抑或特斯拉與天貓去年的“雙十一”合作,雖然目標均直指銷量,但並未形成完整的銷售策略且有部分做法引起馬斯克不滿。   

對此,朱曉彤亦十分堅決地強調:“直銷方式是特斯拉不可觸動的原則。” 如何在馬斯克“直銷”底線不能觸碰情況下,完成朱曉彤強調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特斯拉發展之路”?這個尚未有人完成的挑戰在等待著朱曉彤來揭開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84

趨勢、百度闖新興市場 靠它接地氣

2015-04-27  TCW
 
 

 

從亞洲最大防毒軟體公司,到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挪威瀏覽器廠商Opera,與東南亞最大行動交友軟體Beetalk等行動軟體業者,這群業者,想把軟體賣到新興市場,都要倚靠它!

四月二十日,趨勢科技執行長陳怡樺,宣布趨勢與台灣兩家新創公司結盟,成立共同辦公室,其中一位盟友,就是幫趨勢把行動防毒軟體,賣進新興市場的通用移動(GMobi)。

從白牌商機,嗅出創業點

這家新創公司有什麼能耐,讓趨勢科技(持股近三成,為最大股東)、聯發科、新加坡電信都投資它?關鍵原因就是,它擁有新興市場一億支手機的「鑰匙」。

透過它,這群App軟體業者可以很簡單的在這群消費者手機中曝光,脫離原本要與三百萬個軟體商競爭,才能搶視線的魔咒。

「我們合作四個月,已經達到趨勢過去三年所有的App用戶數,」趨勢科技全球行動事業部資深產品總監黃國豪說。今年初以來,通用移動藉由簡訊、訊息中心等推薦方式,幫趨勢的防毒行動軟體,帶進一千萬個使用者。

這是個從虧損連連中,找出創意商機的故事。

原本,前聯發科員工吳柏儀、通用移動創辦人只是單純看到,一個因為白牌市場崛起而出現的機會。

我們常常打開手機,出現的螢幕訊息會提醒你更新系統,以確保使用流暢度。過去,蘋果、三星和華碩等國際級手機大廠,都把更新主導權掌握在自家手裡。但吳柏儀卻發現,新興市場的白牌手機商,因規模與成本考量,多傾向將此業務外包給第三方。

負責聯發科行動網路平台業務的吳柏儀,向董事長蔡明介毛遂自薦,他想創業,替新興市場手機商做系統更新服務。

「那時候他們(聯發科)就有推Eco-system(生態圈)大戰,」通用移動行銷長王英明,當時還在聯發科投資部門負責購併業務。聯發科一直不想只賣晶片,吳柏儀提出的軟體服務,正好可為客戶加值,與公司的晶片本業相輔相成,也因此公司成立第一年,就獲得前東家的投資。

只是,吳柏儀看到了市場,其他人自然也看到。

晶片大廠高通、展訊也有投資提供相對應服務的公司。身為後進者的通用移動,為了搶占市占率,將售價調降至對手的六成,但隨之而來的,是連續三年虧損的窘境。

在一年營收連新台幣一千萬元都不到時,通用移動單是跑遍新興市場的白牌手機與電信商,替其量身打造產品,「每年大概(燒)兩、三百萬美元。」

吳柏儀是用阿里巴巴和臉書虧損多年故事當例子,鼓勵內部,「只要有用戶,你就不用怕。」

從印度的白牌手機品牌Micromax、菲律賓的Cherry、泰國的i-mobile,再到馬來西亞的Ninetology……,通用移動以平均每月跑一個國家,逐步敲開新興市場內,超過六十家手機、電信商的大門,旗下高達一億的用戶,也讓通用移動搶下市占率第一。

用白牌服務,賺進一億用戶

但得到市占率第一後的考驗才開始,通用移動的賺錢模式在哪裡?

吳柏儀觀察當地人的使用習慣。他發現,大家雖然拿著安卓(Android)手機,但卻只有不到兩成的用戶有Google帳號,也就是說,很少人會拿手機下載軟體。

如果,通用移動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個軟體更新商,而是一個通路的概念呢?

簡單的說,通用移動原本只是幫手機業者提供軟體更新業務,但它提供的軟體,等於一開始就「住」在一億個消費者的手機裡。所以,只要大家跟它合作,它可以打開大門,透過自建手機商城、預載或簡訊推薦等方式,幫這些App軟體廠商曝光,賺取廣告財。

這個吳柏儀開始也沒想過的創意,在窘境中誕生,但,連當地的手機與電信業者都贊成這種做法。

因為,在Google Play商店裡,每一筆交易,七成給開發商,三成給Google平台,「基本上手機商是一毛都沒有,」王英明說,通用移動透過手機推廣的模式,也讓手機和電信業者能在每一筆下載,賺到廣告分潤,創造多贏。

現在,通用移動建立起的一億個用戶量,已經形成其進入門檻。

開發來電辨識軟體聞名的Gogolook執行長郭建甫,近年來為了擴展業務,不定期到巴西以及印度等新興國家,尋找合作夥伴。

他以「預載」合作方式為例,每談一家就得經過長期溝通,還得不定期飛到當地做產品測試,時間以及金錢都是成本,「白牌太多,你不可能一家一家談。」

經過三年虧損,根據通用移動所述,去年第四季單季已經損益兩平。根據調查機構顧能(Garner)預估,三年後,全球近八成的智慧型手機銷售將來自新興市場,後續還有想像空間。唯一要注意的是,其主要依靠白牌市場維生,此市場變化大,一旦洗牌,就會影響業務。為此,通用移動今年也開始與成熟市場的手機廠合作,以降低風險。

但它的故事,確實證明:換個角度定位自己,新價值就有機會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3

接地氣.創價值


2015-07-20  TWM

日本的一澤布包強調師匠職人製作的手感,又有千年古都職人文化加持,台灣的工藝產業,或許可循著類似模式,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的動力。

商品過度豐裕的年代,師匠的手作品反倒帶來一種新的手作溫度與手感經濟時尚潮。

台灣的工藝行當,能否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地方就業的新載具?像台南的永盛、合成、廣富號,台北的蘑菇,這類的布包品牌,如何再往前、往外走?

日本京都東山知恩院下的一澤布包,由京都在地職人運用手工,使用一流的棉、麻材料與配件,自己製造自己眅售,且只在京都本店銷售。這樣一澤也提供了七十個布包職人全職的工作職位,是一個有意思的工藝事業案例。

一澤創立於一九○五年,迄今已歷經四代一一○年。第四代信三郎很有商業頭腦,將工房擴充到七十位職人,從二十二歲到七十四歲各年齡層均有,男女各半。一澤是終生雇用制,且無退休年齡限制,只要職人有體力有熱情可以一直做下去。曾有一老奶奶做到八十五歲,號稱女鐵人。

工房中職人兩人一組,面對面對坐工作,一敲型、一車縫,隨時對話。資淺職人先做折布敲打塑型作業,七、八年後始晉級車縫作業。工房中並無標準作業規範,一澤只管產出標準,不管製作流程。同一色布包三種款式,都由同一組職人製作。一組職人可能做五、六十種布包,有多樣化製作樂趣,工作並不單調。

一澤前店面擺有一百年設計歷史的帆布工具袋,店面後方工房有九十年歷史縫紉機,是正港的百年工藝品老店。

一澤使用棉布十二色、麻布八色。信三郎也開始將一系列各種粉色時尚感布包,一字排開在洛北大覺寺枯山水庭園上拍照,活用京都寺社庭園成為一澤布包背景。

內在技術核心是師匠職人巧藝製作的手感溫潤,外覆形象是千年古都王朝繪卷的優雅用品氣質。借寺社庭景,接古都地氣,為一澤布包創造更高價值──是以空間為物件加值顯例。今年紀念開業一一○年,更用京都特有染製工藝「捺染」,請京都唯一捺染工房,如拓印多色浮世繪般,分五次染上五種顏色工具圖案在白帆布上,是年度限定紀念版包。

一澤布包非高貴奢華高價,也非便宜貨,而是強調好材質、優工序,可以耐用長長久久,又擅「借景」千年古都職人文化光環,傳達「只有最好才能流傳長久」的「京布包」形象──「我們只會做這個,但交給我們做,我們會做到最好。」一澤布包做出體小相大的氣概,也為工藝品牌指出價值創造的途徑。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9

雖然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 二維碳素要做接地氣的石墨烯產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100.html

雖然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 二維碳素要做接地氣的石墨烯產品

一財網 王珍 2015-11-17 19:34:00

目前,二維碳素總部所在地常州市,已形成中國最大的石墨烯產業園,集聚了51家石墨烯企業。金虎樂觀預期,石墨烯壓力傳感器的市場,有望達到一年十億元的規模。

物聯網時代,柔性顯示、可穿戴產品將大行其道,輕薄、柔性的新材料石墨烯也將大放異彩。不過,在石墨烯的熱潮之下,常州二維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33608.SZ,下稱“二維碳素”)總裁金虎11月17日在深圳“高交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冷靜地表示,中國石墨烯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業化的重點在於找到新應用。

“石墨烯行業剛起步,機遇無限,但需要心平氣和去做。”金虎說,石墨烯是一種新材料,如果沒說清應用方向就沒有實現產業化的可能性。金融市場對石墨烯有很高期望,但大家還是要給石墨烯企業時間,讓它們能夠靜下心來做。

再次發力移動端市場

金虎2011年創立二維碳素,2012年1月率先發布世界首款石墨烯電容式觸摸屏,確立了石墨烯薄膜的首個產業化應用方向。“我們花了三年時間,2014年才開始有銷售收入,今年銷售收入已經過千萬元。”

11月17日,二維碳素與深圳貝特萊電子公司聯合發布“石墨烯Z-Touch壓力觸控傳感器”。金虎解釋說,二維碳素這次發布的實質上是石墨烯壓力傳感器,貝萊特用它做成可讀取石墨烯壓力傳感器數據的芯片。

由於石墨烯輕薄、柔性、靈敏度高的特點,因此石墨烯壓力傳感器適用於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做智能手表的深圳金康特公司,17日就與貝萊特簽訂了3D觸控芯片的采購協議。

通過壓力傳感器,同樣一個鍵,壓力不同,顯示功能也不同,這使手機、手表的觸摸屏從二維變為三維,即所謂的3D-Touch,這使交互信息量增多,從而可以獲得新的用戶體驗。金虎樂觀預期,石墨烯壓力傳感器的市場,有望達到一年十億元的規模。

不要務虛的高大上

回顧創業歷程,金虎認為,二維碳素發展得還算比較快,除了做材料制備,應用開發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他透露,二維碳素目前有40多人的應用開發團隊,覆蓋10多個專業。

石墨烯壓力傳感器,這個產品二維碳素最早想做的是“電子皮膚”,讓機器人也獲得人體的皮膚感應。“所以,我們不是追求技術最先進,而是做有市場需求的研發。”金虎說。

外界把石墨烯看得很高大上,但金虎提醒說,現在很多新聞報道的數據是來自於實驗室的理論推導,這些數據有可能會讓各界產生對石墨烯的誤解。石墨烯是有未來的新材料,但它的產業化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同行一起努力才能實現。

所以,二維碳素希望讓石墨烯材料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他舉例說,“蘋果6S手機應用了3D-Touch技術,我們已形成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3D-Touch解決方案,這將可以應用於多種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包括手機、手環、護腕、衣服、腰帶、鞋等。”

最大對手是三星

目前,二維碳素總部所在地常州市,已形成中國最大的石墨烯產業園,集聚了51家石墨烯企業。當地兩家石墨烯龍頭企業——二維碳素、第六元素今年先後登陸新三板。

但是,當被問及二維碳素最大的對手是誰時,金虎向本報記者坦言,“我們最關註的對手是三星”。三星曾經推出石墨烯手機,不過後來沒有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

金虎認為,三星有龐大的產業鏈,這是它的優勢,當然由於軀體龐大,一旦一款產品失敗,其資本市場的損失會大於那款產品的損失,所以這也使三星不敢放手去“試錯”。

二維碳素註重知識產權保護,至今已積累了200項專利,並且主要依托中國市場。

前不久,華為在英國布局了石墨烯研發項目,會不會也將是一個強大的潛在對手?金虎認為不會。因為華為想做的是石墨烯芯片,其對手是IBM,以及幾萬萬億元的矽芯片市場,華為將有更大的壓力。但如果能做起來,原來的矽芯片產業鏈將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