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兵咸永道會計師樓創辦人、已屆八十六歲高齡的容永道,突然宣佈已於上月二十八日再婚。最驚喜係,「新娘子」竟然係前妻鄺美玲。二人於八二年離婚,時隔三十年,重結連理,非常浪漫,認真恭喜、恭喜。 容永道係會計界殿堂級人物,一手創立嘅容永道會計師樓同羅兵咸合併後,成為會計界嘅Big 4。事業一帆風順,但家庭運就麻麻。七三年,佢同妻子鄺美玲感情生變而協議分居,但因為女兒容蘇山同容維安年紀太細,所以拖拉到八二年先正式離婚。之後,容永道冇再結婚,同兩個女嘅關係都好疏遠,咁多年以嚟公開嘅女伴,只得同樣係做會計師嘅藍思敏。兩人喺高爾夫球場認識,容永道曾經出錢幫藍思敏嘅妹妹喺外國攻讀牙醫課程。○二年,容永道患上前列腺癌,幸經電療後復元。當年,他接受本刊訪問時感嘆話,人生到咗某個年紀,有藍思敏呢個女伴可以互相尊重同關懷,得閒打嚇高爾夫球不知幾安慰。當時,佢喺玫瑰新邨三千呎嘅大宅,掛滿佢同藍思敏嘅合照。問到會不會結婚,佢就直指藍思敏未夠資格做佢老婆,皆因未夠成熟、衝動任性咁話,但做佢個女就可以,仲話佢將來會改姓「容」添,有得分身家喎。去年,容永道再接受本刊專訪,提到藍思敏呢位女伴已返回加拿大,原來他已與前妻「重修舊好」。雖有波折,但鄺美玲,由頭到尾,都係容永道嘅唯一妻子。 Give me a break 貓看護 工人、鐘點,甚至嬰兒看護就聽唔少,貓咪看護(Cat Sitter)你又聽過未?原來有啲單身中產人士為工作奔馳,又成日要離港出trip,擔心冷落屋企隻寶貝貓,於是使錢請Cat Sitter上門餵食陪玩。呢個工作喺外國相當流行,而且漸漸打入香港。任職多年Cat Sitter嘅林樂建(Max)表示,每次上門嘅服務,包括添置食糧、清理糞便、檢查身體、梳毛及陪玩,其間仲會幫隻貓影相,即時send俾主人。每次服務為時約一小時,扣除車費後,收費約二百元。如果有特殊服務,如餵藥或植入皮下水,就要另外收費。客戶多為廿五至三十五歲、未有兒女的中產人士或年輕夫婦。住喺馬鞍山嘅英國短毛貓主人Tony,從加拿大回流,做貿易公司,每個月都有兩個禮拜要出trip,家中貓咪就由Max照顧,他笑指:「每個月要使兩千幾蚊o架,冇計啦,驚佢(貓)自己一個喺屋企悶嘛,同埋又可以收到佢近照,我都安心啲。」Max表示,試過有客連續出國三個月,要求他每日上門照顧小貓,一個月就要五千蚊。錢銀事小,最大考慮反而係要交低屋企鎖匙俾Cat Sitter,大家講個信字o架咋。 馬雲做埋公關繼續抗爭 阿里巴巴上市風波未平。小宗繼上星期日喺灣仔萬麗酒店,同著住街坊裝戴Cap帽嘅馬雲相遇後,上週四佢又喺銅鑼灣公司寫字樓內現身。不過,小宗收到風,佢上週五已離港。據知,喺中半山地利根德里買咗間豪宅嘅馬雲,今次來係見嚇老朋友,都已當正自己係半個香港人。小宗聽聞,馬雲好唔滿意以前幫阿里巴巴做公關嘅鬼佬主管。舊年搞私有化,已被指「完鬆」,股民怨聲載道。今次搞上市,又被批評搞破壞兼大貪,唔理係公司或馬雲形象都大插水。所以五月已唔再做主席嘅馬雲,先要頂上做大公關,親自來港解畫撲火。仲嗱嗱臨換馬,撬咗瑞信前分析員張永恒( Wallace)去做投資關係部( IR)阿頭。對於「攻港」機會,有阿里內部人士同小宗講,成功率少過百分之五,但就算得百分一嘅機會,馬雲都唔會放棄咁話。小宗都好想睇吓,馬雲嚟緊點樣出招力挽狂瀾。 |
| ||||||
上市公司合和實業(65)主席胡應湘,四代在香港紮根。 他六十年代已經營地產,發跡比李嘉誠更早,是首位港商睇準大陸改革開放,最早殺入國內的投資者。 他見證著香港經濟的起落,政治的風浪,對香港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 面對同行李嘉誠撤資、香港政經不穩、施政進退失據,胡應湘按捺不住,本週一向本刊透露己見,分析時弊。 他認為香港的成功,是有賴殖民地時期建立起的香港四大基石:房屋、醫療、教育及法治,其中房屋政策已被摧毀。 他又對梁振英政府的「無能」大感憤怒:「僵化!多爭吵又無好政策,變成二流政府,整整嚇變埋三流!」 胡應湘今年已七十七歲,坦認「時不我與」;說到香港前景,他再動氣說:「香港等死。」 週一下午,記者走進合和中心頂樓、胡應湘的辦公室,耳邊傳來古典音樂,眼見地上、抽屜,放滿地圖。唸土木工程出身的胡應湘,最愛「按圖索驥」,談到激動處,即攤開地圖,東指西指。他又對香港、美國及中國的歷史背景,瑯瑯上口。穿著簡樸恤衫的胡應湘,在玻璃窗外的維港景色下,將心中積聚的怒火爆發。 鬧房屋政策:幫唔到窮人 信奉自由經濟的胡應湘,對房屋政策鬧得最狠,尤其香港政府竟無地起公屋。四叔李兆基捐地,更是滑稽,「係呢個世界最滑稽嘅事。香港政府有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係大業主,竟然人哋(四叔)揸啲啲就話捐俾你。你自己諗嚇,呢個邏輯啱唔啱先,上邏輯堂肯定肥佬啦!」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反對開發郊野公園建公屋,他亦攤開地圖,圈住淡水湖罵:「佢話開發公園大家要飲海水,根本係危言聳聽,香港人從來唔使飲海水。我哋阿爺第一代有薄扶林水塘,又係郊野公園,林超英又話唔得啦。咁蠢嘅?點做天文台長。一個人愚蠢無藥醫呢!」 「(林超英)咁蠢嘅?點做天文台長。」 兒子胡文新的房間只是一牆之隔,對於這個接班人,胡應湘十分放心,「佢條路自己決定,佢醒目o架喇!」 「(捐地)係呢個世界最滑稽嘅事!」 這時他拿著白紙,畫上一個金字塔,比喻為社會,解釋房屋政策之「重」:「(中間嗰批人)出啲力就可以上到去,(最上嗰批)唔使幫,更要抽稅,幫最底嗰層,社會先會穩定流動。」他指,最底層的一群是最絕望的,要讓他們有希望向上流,「一定要起公屋,起碼有瓦遮頭,再有小型積蓄,先有向上流嘅希望。逼香港人住籠屋,係Cage Animal,心理學家做曬實驗,老鼠困得耐啲,當堂都好勇鬥狠。點解要困住香港人呢?點解唔起公屋,等啲人唔好咁多戾氣?你(行山)嘅快樂,卻建築喺人哋痛苦身上。」化療醫傷風近年政府左撲右撲「搶地」,其中一招「收地」,胡應湘亦頗為質疑:「政府賠錢一千呎收我塊地,但第日昇到三千蚊,對原有嗰個好唔公道。」最終只會導致市民不願放地,他憶述:「以前英國佬唔係,佢用Letter B(乙種換地權益書。土地持有人可以持有的農地換取住宅地),五呎農地換二呎屋地,即係政府攞多咗地方起屋,再俾番張欠單你。你可以賣俾發展商,更不會有強搶民產的意思。唔見農地的市民換咗塊地,又可以保留升值價值,仲有彈性係容許自由買賣。呢個政策點解唔重推呢?」愈說愈勞氣,對於樓市辣招,胡應湘只劈頭一句:「香港(樓價)係畸形夾到咁貴。」他輕敲桌面道:「(政府)呢個變相係斂財啫!市民已經辛苦,你仲要交印花稅,咪即係令佢百上加斤。結果唔理青紅皂白,全部打殘。炒嗰個(問題)其實係傷風,你(醫)唔好用最猛嗰劑,嗰劑叫化療!」他預期樓價會下滑。 胡應湘檔案 鬧政府:進退失據 去年特首選戰前,胡應湘與兒子胡文新曾現身梁振英競選辦,招來「梁粉」疑雲。這次胡應湘承認曾與梁振英私下會面一次,就房屋等政策發表意見,不過梁振英「無任何反應」。「佢(梁振英)苦笑囉!佢唔係唔想做嘅,只係而家進退失據。個個鬧兩句就神聖不可侵犯,我要郊野公園,你又寫低佢,我要房屋,你又寫低佢,巧婦難為無米炊。我哋要一個強勢政府,唔能夠一聽到有人反對就縮,你要知道自己個政策想點。」胡應湘強調先謀定而後動,現政府明顯無「謀」,「政綱要折衷,Compromise(妥協),無話有萬能丹的。」但他認為政府能扭轉頹勢的機會不大,並嘆道:「政府無啦啦唔會變強,應該點?無嘢可以做。睇住香港,會一路衰,你衰到貼地或者先有機會(反彈)。而家(政府)咩都唔郁得,香港已經開始decline了。」 內部僵化「香港二流社會變三流。」 他再彈:「多爭吵,又無好政策,削弱曬競爭力,香港變成二流政府,整整嚇變三流。而家政府係僵化。」他冷笑說:「奶粉政策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走白粉都唔使罰咁多錢,連澳門政府都識直接搵(做生意嗰班人)交涉。」胡應湘亦身受「僵化」所害,「叻人唔會做公務員,後生仔點會肯入去呢?我按程序入則,負責批准嗰個人唔係研究點樣幫你批到,而係研究點樣唔好俾人鬧。」他說簡單如設置街板,亦要經九個部門同意,官僚至極。又如梁振英一方面提出增加土地建屋比例,但政府部門另一方面卻提出削減;而啟德用地已丟空十數年,東九龍規劃未完善,胡直言情況已是「籠裡雞作反」,「自己拗撬,做唔到嘢。香港等死。依家見港大,邊有人肯做校長,容乜易下一步學生同你鬥爭呀?」 飛俠胡應湘「決戰」超人李嘉誠 胡應湘與李嘉誠相識接近半世紀,七八年於廣州發展中國大酒店,是兩人首次合作。至八七年又合作競投九龍灣展貿中心地皮,同年五月合和供股集資五十億,長實又包銷一成三,兩人老友鬼鬼。不過,後來胡應湘因洋名「哥頓」而被稱為「飛俠」,李嘉誠就被譽為「超人」,友情開始變質。近十餘年,雙方關係更因兩個項目益發緊張。先是○二年中,胡應湘的港珠澳大橋藍圖,構思在大澳興建貨櫃碼頭;這將影響和黃利益,雙方因而割席。當時胡一句:「李先生變了。」超人頭馬霍建寧即越洋反擊:「唔好做我嘅世界。」一年多後,胡應湘的dream project——「灣仔Mega Tower酒店」受到阻攔,爆出強烈反對項目的堅尼地道居民陳富強,原來與李嘉誠關係密切。胡應湘這才如夢初醒,並大爆曾收過一個電話,對方指項目不會通過,著他將地皮轉售。 論誠哥撤資:好爽脆「佢(誠哥)份人好爽脆!」 對香港前景無望,記者未曾開口問他去向,胡應湘已經斬釘截鐵說:「我無準備撤資。」同在商界打滾幾十年,李嘉誠近月頻頻出招:百佳賣盤、分拆港燈、傳聞屈臣氏上市,撤資意味甚濃。胡應湘對超人決定不願多談,幾經追問才說:「唔知係咪撤資,撤都唔出奇,佢八十幾歲人,唔係咁緊張。」又說:「佢變唔變,唔係咁清楚。但交手咁多次,佢對人對事都好均真,好爽脆,牙齒當金使,講一句係一句。」數十年相知相惡,「乜嘢甜酸苦辣榮耀都見過曬,我諗佢同我都有呢個感覺——為香港可惜。」眼前亂局,使胡應湘回憶起過往殖民地政府的施政。他認為英國帶來法治,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又論及房屋、醫療及教育這三大基石,「廣東人話嘅,大家都有瓦遮頭,仲有好多人忘記咗嘅天台小學,令少機會、少資源嘅人,都可以有機會和希望,一直行之有效。」他特別提到社會福利,「一九二九年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想出製造就業,工人返工,一人一日一蚊,是為workfare。」後來workfare變成今日的welfare,「社會福利做得唔好,會係一個計時炸彈炸死自己。你睇美國政府有十六萬億國債,奧巴馬仲要伸手攞錢喎!第時香港有普選,議員為爭取票數,會亂咁要求加福利,累死香港。」他強調年輕人不要攞綜援,並打趣道:「呢啲係毒藥!如果我老豆俾一大筆錢我,我都會遊手好閒,變咗二世祖,好多女仔有難。」 談中港矛盾:友好協商「我為香港可惜!」 對胡應湘來說,爭奶粉、爭幼稚園學額、爭資源,都可以反成商機。他建議在河套位置,取兩至三平方公里土地,開闢一個包羅住屋、飲食及旅遊等需要的商貿城。說得興起,他馬上翻出地圖,又在紙上寫筆記,「大陸人嚟到,圍住佢,唔入嚟香港,連簽證都唔使。全世界邊個國家唔係賣廣告叫人來旅行?新加坡都流緊口水啦!」早於七八年大陸改革開放,胡應湘已回內地發展廣深珠高速公路及發電廠,押注大陸。當時內地法治只是初級階段,胡直言「摸著石頭過河」,「阿叔我無驚過,因為信鄧小平。佢曾三起三落,對改革有決心,亦有切膚之痛。」當時胡應湘在內地的合同,條文只註明:「如雙方有爭議,透過『友好協商』解決。」面對上海自貿區及前海等「特區」來勢洶洶,胡應湘叫大家放心,「唔使擔心!香港最大優勢係法治,國內暫時無呢個制度。」 合和中心採用圓柱體設計,由胡應湘親自設計,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八十年代初落成時,是全港最高的大廈。前方是合和二期的地盤,胡應湘這個心血結晶,與多方周旋達四分一個世紀後終可動工,有望於二○一七年完工。(廖健昌攝) 行將退休時不我與 胡應湘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回港,六九年創辦合和經營地產建築,曾與長實、新地、新世界及恆隆合稱「華資五虎將」。後來合和專注內地基建、泰國鐵路,規模漸與其他四虎拉遠,現合和連同分拆出來的合和基建,市值共三百五十億。匆匆四十四年,兒子胡文新接班,他坦言無甚教路,「我最記得老豆教我,錢要自己搵返嚟才能享受,我都係咁教仔。」他每天仍自己駕車到灣仔上班;在灣仔出生,在灣仔成長,他一直希望打造一個灣仔王國,在腦海構思多時的合和中心二期仍是爛地盤,完工之期最快為二○一七年。胡應湘先摸一摸木桌子,「我擔心身體,好彩健康好好」,再用手指一指合和二期地盤位置:「我想退休,但係要搞好隔籬先,係最後一擊,時不我與喇!」 一人一句論走資 誠哥撤資令全城譁然,引發對香港前景的疑惑;除了胡應湘,政經界名人都各有睇法。 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 「你有無聽過『十年一覺揚州夢』?香港唔爭氣,就好似揚州漕運咁,當興建公路後就無咗競爭力,最後揚州得番三把刀:廚房刀、飛髮刀同批腳甲刀。而家香港人終日將焦點放喺矛盾,政府又積弱,咩都做唔到o架,終有一日香港會collapse。」 股壇老手詹培忠: 「李嘉誠係全港最唔開心嘅人之一,因為佢一日要諗太多嘢喇!我相信社會愈亂,愈係機會,所以即使佢撤資亦無所謂。一雞死一雞鳴,香港下一隻大雞係邊個?馬雲呢個僆仔幾巴閉呀!」 政壇元老李鵬飛: 「誠哥同梁振英從無磨合過。聽到不少左派聲音,話『嘉誠哥,你要撤咪撤囉』,佢不嬲多外國投資,好多年前香港嘅投資,已佔集團總投資不足兩成啦,而且內地大把人對香港有興趣,唔使靠佢。香港前途?仲要睇多一排,因為明年就佔領中環。」 前滙豐大班鄭海泉: 「我唔覺得(李嘉誠)係撤資,呢啲買賣嘅嘢嚟嘅。香港嘅競爭力係無以前咁大,周邊好多地區都趕上來,例如上海及新加坡,相對吸引力,不及以前。但香港經過咁多波折,我對香港無失望,一個社會自然有好多問題要解決,大家耐心啲。而家社會撕裂得好犀利,香港人要學嚇包容。」 亞洲金融主席陳有慶: 「佢(李嘉誠)有錢賺,自然要take profit,係生意行為,唔係撤資。我喺香港幾十年,經過咁多次上上落落,最後香港都係福地,無理由去撤資。繼續有好嘅機會,我哋都會去投資。」 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 「我睇唔係撤資。可能歐洲而家回報率高啲,多平嘢執。我哋幾十年來對香港都好有信心。香港經過幾次轉型,都愈轉愈好,又有中國喺背後,係強大嘅支柱。最近講緊自由貿易區,國內愈來愈開放,香港可發揮作用。」 |
| ||||||
微軟行政總裁鮑爾默(Steve Ballmer)宣佈離職當日,股價急升7%,投資者恨不得他早點離去。作為企業領導者,這是終極侮辱。鮑爾默做了什麼壞事?答案非常複雜,我相信將會有很多企管書籍以此為題,深入探討,我來一個初步分析。 2000年微軟創辦人蓋茨宣佈卸下行政總裁職務,由一直擔任副手的鮑爾默接任,這接班計劃是由蓋茨親自定下。鮑爾默接手時,微軟每年收入200億美元,去年是800億美元,上升四倍。以同期股價表現看,微軟跑贏大部分科技股。微軟財政穩定,擁有大量現金,近年慷慨派息。單看數字,鮑爾默交出了相當不俗的成績表。鮑爾默的問題不是出在他做的壞事,而是他沒做的好事。鮑爾默接手時,微軟主業是個人電腦軟件,靠Windows和Office;今日,仍依賴個人電腦軟件。微軟仍緊控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問題是,消費者不再依賴個人電腦。鮑爾默的致命傷,是錯過了手機市場。以微軟的個人電腦市場的壟斷地位,每年收入如印銀紙,打進手機市場易如反掌,但最後在手機市場跑出的,卻是死對頭蘋果。投資者不滿鮑爾默的地方,是他過去十幾年只懂守業,不懂創業。微軟支持者最不甘心是,微軟大好環境,但竟掌握不到科技潮流的新方向。
從鮑爾默例子看到,在科技世界,打防守波是差勁的策略。在別的行業,找到穩賺業務,築起護城河,以不同手段鞏固地位,擊退對手,是正路。香港地產富豪過去幾十年便是不斷鞏固自己在地產市場的地位,除了少數例外,不要說打進其他行業,連打進內地地產市場,興趣也不大。表面上是不思進取,但主業一直賺大錢,這做法並無不妥。科技業只著眼明日,而明日的世界不屬於個人電腦,不論今日多麼賺錢,微軟也是徹頭徹尾屬於昨日的公司。我其實覺得投資者對鮑爾默的看法,不夠公平。守業不是必然的,守住香港地產業務,富二三代頭頭是道,但守住Windows和Office業務,談何容易。個人電腦業務競爭大至難以想像,一個增長欠奉的行業,鮑爾默不但守得住,微軟更拋離對手,成為一個以穩定取勝的市場領導者。奈何在科技世界,投資者著眼的,不是眼前數據,而是將來的可能性。微軟太注重賺錢,賺錢多反而變得穩定,穩定變得忽略將來,微軟的優點變成缺點。微軟面對的危機,不是關於財政,而是關於想像力。企管專家將來分析鮑爾默的功過,一定會提及「創新者的矛盾」(Innovator's Dilemma)。1997年,Clayton Christenson出版暢銷書《Innovator's Dilemma》,被譽為企管界最重要書籍之一。這本書的主旨是,多麼成功的公司,做齊了所有應做的事,也會喪失市場領導地位,因為新興對手出其不意地崛起,擊倒領導者。
領導者的宿命是會倒下,令他們成功的質素,同時代表他們的盲點,見不到或不願見到挑戰者的崛起。《Innovator's Dilemma》這本書帶出「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概念。以微軟為例,它穩握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公司上下不停為Windows和Office精益求精,創新代表不斷為現有產品製造更多新功能。一間公司很需要有一個重心,微軟的重心是個人電腦。在個人電腦領域,微軟細心聆聽並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但問題是,微軟只注重客戶現在的需求。破壞性創新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看好,能夠製造破壞性,這些創新看似不符常理,最需要投放資源在破壞性創新時,這些創新通常很難令人接受。十年前,有誰想到手機可以變成一部所有人不可不用的電腦。形容鮑爾默為失敗者,我認為不準確,守住微軟個人電腦業務毫不簡單,這方面鮑爾默做得其實很出色。被手機搶去市場,無疑是破壞性創新的一種勝利,但破壞性顧名思議是很難事先察覺到。蓋茨2000年淡出,他的離去可能是絕世好時機,因為他不需要在一個破壞性的環境,接受科技界的審判。鮑爾默的過失,是看不到一些連自己、同事、客戶、行家也看不到的未知之數。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生意,當然想愈做愈大,要成功,除了靠實幹,有時亦要諗諗計。羅氏針織太子女羅可旋,十年前在巴黎創辦bread n butter這時裝品牌,今日在中、港的門市已過百間,但她依然每季搞搞新意思;而莎莎(178)由做水貨變成化妝品王國,上月他們更在銅鑼灣這發跡地開了間二萬多呎、集美容、髮型、美甲、餐飲等一站式的概念店Sa Sa Supreme,副主席郭羅桂珍說:「係我其中一個理想,好似間百貨公司。」女兒郭詩慧都話:「我成日約朋友喺呢度,食完嘢等佢哋慢慢睇。」金色標記 訪問當日,莎莎老闆娘郭羅桂珍著住Chanel金色套裙前來,平日寡言、少做訪問的她,每次開口只講重點,「今年唔興金色,為間鋪之嘛,唔好誤會。」郭太說。 原來鋪頭用了金、玫瑰金和古銅金三隻顏色,「等人易認,似間高貴華麗的化妝品百貨公司。」身為集團企業策劃及發展總監的女兒郭詩慧(Melody)補充說:「爹哋媽咪對每個產品、鋪頭裝修都親力親為。」 這間樓高兩層、位於禮頓中心的Sa Sa Supreme,地面放最新產品,上了扶手電梯,就開始一站式兩萬多呎的扮靚消閒大本營,郭太說:「因為間間鋪都好逼,我覺得要有一間寬敞嘅店招呼我哋嘅本地客,等本地客買得舒服。」 這裡除可買到平時莎莎有的貨品外,還可以在這裡做facial、身體護理、set頭、修眉、修甲,並有不同國際品牌如BOBBI BROWN、M.A.C及ANNA SUI專櫃,又有最新代理的韓國美容品牌banila co.,郭太說:「呢啲係Melody幫手去搵嘅牌子。」店內還設有caffè HABIT¯U,行到攰可以醫肚,Melody說:「諗揀邊間都要慢慢傾,我哋都試過好多間菜,揀HABIT¯U因為我本身好鍾意飲咖啡。」 朋友聚腳地 在澳洲Monash University讀完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Melody,對這行充滿熱誠,所以畢業後便回港打理家族生意。她喜歡約朋友在這裡嘆茶,八月試業時,林建岳女兒林恬兒、百樂集團主席羅家寶女兒羅穎怡等亦來過,「佢哋覺得好好,有時約朋友喺度食飯都好方便,之前可以早少少喺度扮靚,再過去HABIT¯U,一定唔會遲到。」籌備了大半年的概念店選在銅鑼灣,同郭氏夫婦情意結有關,郭太說:「我自己在銅鑼灣起家。」莎莎之所以誕生,是因為曾當佳麗寶化妝小姐的郭太,在七八年偶然知道總統商場有個莎莎化妝品櫃位放盤,頂手費二萬元,她便靠積蓄及向外家借貸創業。之後生意轉好,丈夫郭少明亦辭去維修咪錶和隧道收費的公務員職位,全職夫妻檔打拚,郭少明憶述:「我當時返夜更,朝早七點放工,鋪頭十點開,我瞓一陣就去幫太太。」三年前總統商場及他們的舊居中央樓,已由豐泰地產以二十八億元購入,將重建商廈。重臨發跡區,郭太披露這重建項目她亦投資了兩成,「對銅鑼灣當然倍有親切感,所以有份 投資。」 | ||||||
| ||||||
地產界,無人不識范統。他是富豪酒店(78)、百利保(617)及世紀城市(355)的董事;有他老闆羅旭瑞,他就在身邊,角色如大內總管。一般人對他,既陌生又熟悉,因為他的名字,又可叫「飯桶」,他說:「我細佬叫范剛(飯缸),細妹叫范畹(飯碗)。阿爸係專登玩嘢的。以前去攞身份證,人哋叫咪『范統一號窗』,全場爆笑。」 平日見到的范統,總是西裝骨骨。原來一到假日,他便會脫下洋服,穿上緊身衣,打泰拳、練散打。已五十六歲的他,打功夫懂得「避重就輕」,即使速度不足,但氣力搭夠,打「持久戰」遊刃有餘,曾打贏大他一個碼的海關督察,亦試過「越級」挑戰廿三歲的後生仔。近日,他正為下月的比賽操練;在擂台上致勝之道,亦是他的打工仔秘笈。范統 Profile 年齡:56歲 學歷: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職位: 1987年:入職百利保,職位為項目經理 1993年:獲委任為百利保控股執行董事 2002年:出任富豪酒店執行董事 2007年:出任百利保控股首席營運總監、及世紀城市執行董事 每個週六,范統都會到拳館練泰拳、格鬥,他換上一身緊身服,一躍上擂台準備練習,邊出拳邊說:「本來做gym減肥,教練見我玩開散打,叫我玩埋泰拳,點知玩上癮。」採訪當日,他只是和教練Bryan練習,但也毫不留力,踢腿、左勾拳、右勾拳,中間加插掌上壓和sit-up來鍛鍊體能,最後練習古泰拳「凌空肘擊」,在教練大髀跳上又跳落,再用手肘「鑿」教練天靈蓋,練足一小時仍未喘氣。週六練完泰拳,週日一早又跟他的師傅冼國林練散打。練習前,記者見他在更衣室換衫,窺看到他那本來四十吋的胸肌,稍為有點鬆弛,他解釋:「早排練拳整親條腰,幾個星期無練喇!」原來有腰傷在身,醫生要求他休息三個星期,但自命「唔郁身痕」的范統依舊和冼國林過招,準備下月的散打友誼賽。冼國林多次為範統安排散打比賽,他曾打贏過海關督察,亦試過「越級」挑戰比他年輕廿多歲的後生仔。冼國林說:「佢下月上擂台,就破紀錄做最老拳手喇!范統識用自己最強嘅摔撻(掃對手的重心腳,以摔倒對方)去撻人,明知力度唔夠,唔好似啲後生咁急住同人硬碰硬,佢夠氣力,打持久戰,啲後生仔唔夠佢嚟o架!」他在擂台上的招數,亦是他職場上的「激戰」秘笈。 第一招:「蠢唔緊要,最緊要勤力!」 范統常做gym,又跟家中的雪橇和美國秋田犬到居住的渣甸山一帶跑步。勤練功,似乎是老生常談,卻又最難做到。「而家請啲後生呀,佢哋第一句問星期六使唔使返工,你話激唔激氣?」范統畢業於港大建築系,做過幾年則師。八七年,三十歲的他加入百利保,任職項目經理,六年後已經進身公司董事局。「當年上司同我講,入職申請當中,人工叫價最高係我,年薪四十萬。」他為證明物超所值,零舍勤力,「當時公司有我及另一個項目經理,對方因私人理由走咗。我唔怕辛苦,同上司講『唔好請人,我做埋佢嗰份!』嗰時公司有好多項目,銅鑼灣香港富豪酒店、九龍城廣場同後期嘅機場富豪酒店等,我全部有份參與。到董事局要升人,公司呢個位得番我一個,所以輪到我囉。」那時,他除了畫則,還要計數、買地、銷售,一腳踢,日日朝九晚十,他的宗旨是:「蠢唔緊要,最緊要勤力!」對自己如是,對下屬要求如是:「你見個同事咁落力,就算做錯呀。唉,諗一諗,佢都盡曬力,仲鬧咩?」廿多年來,他只試過「炒」三個人,「佢哋唔係做錯嘢,係懶!」 第二招:「可以輸,但唔好被人KO!」 年過半百的范統,明知不夠後生仔打,仍「恨」上擂台,不斷叫記者催促冼國林為他安排比賽,他說:「我唔介意輸贏,純粹享受喺擂台。呢局可以輸,但唔可以被人KO。只要喺裁判數十聲內企得番起身就得。唔KO,就過到;KO咗,就一世。」他在百利保廿多年,也有失意時。范統一直不願提起,直至記者提起曾翻查剪報,知悉他十多年前曾投資物業而被追訪,他即耍手擰頭說:「唔好再提啦!好多年前出過一次報導,要我講私人投資,我又講咗,作為老闆梗係唔鍾意,怕我影響工作。」那次之後,工作量銳減,他心知不妙,自此聽聽話話,不再回應任何私人投資,只做好眼前工作,很快又重獲信任。現時百利保手頭有逾一百億的項目有待發展,包括剛以二十四億元投得的九肚山地皮,以及上環、土瓜灣酒店和元朗丹桂村住宅項目等。不過回想二千年,百利保及同系公司試過財困,透過債務重組,終鯉魚翻身。那次未被「KO」,其後幾年更轉虧為盈。提起往事,范統歸功於老闆:「負責睇數嘅同事,計數計到手都震埋。但老闆面不改容,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智商)同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智商)真係好高,我做乜?我負責大事化小,小事化簡,等老闆煩少啲。有問題時,我從來唔同老闆講,解決完都唔講,因為已經解決咗。」 第三招:「一切榮耀歸於主子」 跟范統做訪問,他把自己「縮」得很細,記者說他泰拳打得好,他歸功教練Bryan;記者說起散打,他又說全靠冼國林。○三年,適逢沙士,他負責賣赤柱富豪海灣,壓力大得天天失眠,「老闆唔出聲自己都會有壓力,九七年用五十五億買塊地返嚟,成個項目開支近百億,到○三年先開賣。利息開支又咁大,無錢回籠點掂?半夜起身開著部電視,拎住遙控,眼光光逐個台㩒。」當年賣樓,未似現時花招多多,他們找專人送樓書給一眾上市公司老闆,又與TVB合作,首創找來歌星藝員拍音樂劇來宣傳。待到沙士過去,這樓盤一日賣十幾伙,還不斷加價,說起往績,范統說:「呢樣羅寶文(羅旭瑞女兒)諗o架。」記者笑他「不邀功」實屬難得,他說笑道:「一切榮耀歸於主子,一切錯誤歸於臣子。」 先苦後甜 身為三間上市公司董事及百利保的首席營運總監,范統很忙,經常OT至晚上七、八時,「我廿幾年來,仲累積咗一百六十日年假未放。」上月中他才忙裡偷閒,和太太及一對子女去肯雅看動物大遷徙,家住渣甸山豪宅,他和太太逢週六、日一起放狗。他的日常工作是:「老闆唔鍾意做嘅嘢,我負責做。」但又補充說:「不過好多嘢佢都鍾意做,我喺身邊學嘢。」他指跟著羅旭瑞打工廿六年,從未見他發脾氣,「大聲講嘢都未試過,最多黑面,咁你自己好知衰乜。」事實上,范統與羅旭瑞,同為港大建築系出身,同聲同氣,多年來一同經歷過公司高低潮,建立了一份互信和默契,「佢想要啲咩我大概知道,我有咩係搞唔掂佢亦都知。」事實上,曾有上市公司向他拋橄欖枝,范統很快拒絕,他更向記者揚言一世「唔會走」,他解釋:「你諗嚇,要喺新環境,重新去建立老闆同同事嘅信任,係好花時間。如果無信任,做事只會事倍功半。」 |
| ||||||
穿上這對Inline(特技直排滑輪),恍如添了一對翼,全力助跑、滑上石壆,再一躍而起;跳到最高點,速度模糊了景色,身邊的光影、聲音凝固着。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我叫麥詠倫,二十一歲那年,認識了Inline,愛死這種刺激。Inline是X-game(extreme game極限遊戲)的一種,八年前我瞓身在旺角先達廣場開設Inline專門店O22Y,結合興趣、事業。但靠一對鞋走天涯,多年來生意僅夠交租、食飯。去年,我想買一支兩萬蚊的結他,三十五歲人,竟要做分期才夠錢。那一剎,我突然醒覺,我知道要變。 我妥協了,引入另一種較普及的X-game產品——Scooter(花式滑板車),搬鋪到油麻地德昌里,與其他X-game產品店,打造X-game天地。踏出一小步,利潤竟爬到高峰期五、六萬元。我終於明白,生意上有更多挑戰,人生才能躍得更高。 啲人話我一身潮服,及肩鬈髮用頭巾紮實,搖滾味甚濃,穿上厚重的輪鞋,Yo!踩幾個圈,easy!好多女仔以為我是「唔憂柴又唔憂米」的ABC,其實我來自基層,一家五口住上水公屋。我十五、六歲出身,第一份工是整車,也試過整水喉、做百佳包裝工人,但份份工都做唔長,又無人生目標,得過且過。 直至有一天,ESPN播X-game片段,見到有人在玩Inline,型喎。荷包錢唔多,依然掏出三千大元去買鞋,結果想溝的女未溝到,卻發現這種玩意,能讓人不斷挑戰「生命底線」。那時經常玩到斷手斷腳,成為醫院常客。有次大雨剛停,地面和欄杆都濕透,但我心急又想挑戰。照跳的結果,是失去重心,狠狠摔了一跤,令左腳後十字韌帶撕裂;又有一次踩上欄杆後跌下,痛到失去知覺,醫生說我韌帶已永久斷裂,以後不能做運動,但我一於少理,戴上護膝又跳過! 狂熱結合生意 我沉迷於Inline變化多端,除了花式,玩家可以大玩競速、舞蹈甚至特技;我最喜歡穿上它踩上欄杆,平衡下滑,也會極速跑到跳起,享受跳踏到最高點再墮下的刺激。既然這樣深愛,我決定把它化作事業。初時向一名賣Inline的朋友拿貨,放在網上售賣,竟有三、四千元賺,於是用三千元租下先達廣場一個五十呎小鋪,正式創業。除了賣Inline鞋,我亦賣相關配件如轆、軸,還有頭盔、模型等產品。做生意我無甚策略;好像賣一件運動衫,從品牌Gost的美國網站入貨,由洛杉磯運來,成本價一百八十元,但胡亂定價三百元,擺了幾年都無人買,最後標價二百元,依然賣唔出。當時一雙Inline鞋成本價二千元,售價三千元,一個月賣出幾對,總算夠交租。那時候,每個月生意做到夠交租、開飯,往後十多天便不開鋪,賴床或下雨都能成為休息的理由。 虧欠令人改變 幾年前開始流行淘寶,生意每況愈下,有時甚至蝕本。每次無錢入貨時,我就想起我家姐。當時好衰仔,她會拿出信用卡讓我碌,前後數萬,有錢才還。我把手頭僅有的錢,拿去荷蘭「流浪」一個月,要身懷六甲的家姐幫我看鋪。對爸爸,我更加是有虧欠。他是地盤工人,可是十三年前中風,要拿傷殘津貼過活,但他卻沒有要求過我給予家用,只擔心我玩到損手爛腳。他窮,卻有骨氣,我在做喜歡的事,他便支持。我沒能力給他錢,卻明白身體髮膚受諸父母,其他X-gamer都紋身,但我沒有,當是為他保留一份尊重。回想起來,七年過去,我由一個二十多歲的黃毛小子,到今日三十五歲,得到了什麼?無錯,我曾代表香港去馬來西亞參加Asian X-game比賽,台灣、泰國、內地通通有我的腳毛;有份創辦香港極限運動聯會,又是官方主裁判,但又如何?看見別人簡單在韓國、內地入貨賣一式一樣的衣服,卻輕易賺幾萬元,我卻幾千元都搵唔到!身邊的朋友開始成家立室,有樓有車。我交過五、六個女朋友,但每次都被第三者介入,不夠幾個月就分手,是我出了問題嗎?去年,我看中一支兩萬元的結他,買得起,不過要供囉……。無論人生、生意,都差到無可再差。 破繭遇上貴人 既然玩game跌倒也不怕,是時候走出comfort zone了。以往店鋪齋賣Inline產品,純屬個人喜好,但它冷門極了。好幾次,我見街上有小朋友在玩花式滑板車(Scooter),這也是X-game一種,但入門較簡單,進階花式一樣多,夠晒彈性。而且玩樂時又可以互相借用、分享給朋友,比Inline普及。我終於妥協,從搵錢角度入貨,我在網絡搜尋澳洲受歡迎的Scooter品牌MGP,膽粗粗聯絡他們拿貨。怎料,該品牌的老闆Mike Horne巧合地在香港,亦願意與我見面,傾談生意細節。Mike是X-game玩家,一身紋身,並非一般生意佬。記得他甫進門即為難的說:「嘩,乜你間鋪咁細……」好尷尬,以為他對我的店鋪沒有信心,幸好一小時多的對話裡,我們談着X-game的種種,講起選手Andy Wegener,他又見我是相關聯會主席及裁判,終於感受到我對X-game的熱愛,居然答應給予我獨家代理MGP品牌的滑板車,知道我財政拮据,首批貨二十架車入貨價萬多元,竟讓我賣出才繳款。Mike還教我做生意,說香港人視X-game為危險活動,反觀外國人把Scooter當作運動,還會鼓勵子女上訓練班,玩家的年齡層比玩Inline廣,十二、三歲的鬼仔也在玩,建議我向國際學校宣傳。同時,我決定把店鋪搬到油麻地德昌里,雖然那兒門可羅雀,主要是車房或售賣工業零件等的店鋪,街客不多,但有幾間賣X-game產品的小店,如一間賣BMX自由式小輪車、一間賣滑板。X-game玩家,大多不只玩一種玩意,我們打算把這裡打造成X-game集中點,讓玩家更容易找上門。更重要是,我們會聚在一起計劃怎樣搵錢,互相激勵,避免遲開鋪或太頹。 曙光生意急升 生意是難做,但原來只要行出一小步,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花式滑板車果然受歡迎,千多元一架,毛利約五成多,一個月能賣出二十多架,客人有小朋友、外國人,他們不信淘寶,所以都幫我買。試過愉景灣有運動鋪向我以批發方式取貨,一次數十架,再加上其他貨物如劍球,一個月賣幾對Inline等,開鋪不夠一年,收入平均有兩萬,最高峰時期收入有五、六萬元。終於不用過望天打卦、家姐打救的日子,間中還有家用給予家人。生意穩定,接下來我打算開班教學,以及聯同其他X-game鋪一同搞活動。視野放遠,但愛玩的心不變,現在每晚放工,仍然堅持踩Inline,享受那種站在危險邊緣的感覺! 一點意見 野牛單車老闆何永生(牛叔),於油麻地及北角開設兩間單車鋪,請來前港隊車手擔任職員,月賺廿萬,他認為O22Y現時有「三不夠」。1. 宣傳未夠廣X-game唔會有好多人無端端想玩,唔好淨係夜晚先玩,可以去健身中心,或者商場等人多的地方做示範,俾人試一試,令人同佢一樣愛上呢個運動,先肯使錢。2. 代理未夠多呢類冷門運動,唔似跑鞋咁被adidas、Nike等一個牌子壟斷。除咗攞Scooter嘅MPG代理外,亦可以再代理其他不同的牌子,我間單車鋪都係靠幾十個牌子嘅獨家代理支撐。3. 形象唔夠出佢主要賣Inline同Scooter,但佢鋪頭又會見到有件衫有啲帽,都唔係好清楚佢賣咩,既然佢啲雜項生意額細,不如斬纜,主打重點產品。 | ||||||
| ||||||
34歲的周麗淇返內地拍《大漢賢后衞子夫》,同29歲內地演員徐正曦撻著,發展姊弟戀;男友被指是上海富二代,身家逾億。以為Niki揸住個筍盤,但男友根本不是有錢人家,徐正曦父親及阿叔在上海開五金鋪,屬小本經營。 此外,去年底徐正曦購入沙田中心一個400呎單位,也是向寰宇借首期才成功上到車。 對於男友並非有錢仔,周麗淇直認:我一早知!有讚無彈 今年六月,周麗淇與林峰合作拍攝內地劇《大漢賢后衞子夫》,因而識到劇中第二男主角徐正曦;在橫店開工兩個月,二人一撻即著,她更急不及待向身邊好友透露戀情。 「以前Niki拍拖都好低調,就算嗰時同嘉穎一齊,都係收收埋埋,拍咗一段時間先俾大家知。但今次佢好開心,可能dry咗太耐!Niki對阿曦有讚無彈,話佢孝順又上進,拍拖無耐已經好信對方!」知情者說。 周麗淇入行以來緋聞不多,接受比自己細五年的徐正曦,初時也有點猶豫。其時,人在四十度高溫橫店開工,一度捱到中暑病倒,徐正曦即伺機對周麗淇呵護照顧,開工又一定買定早餐零食,事事周到,終於攻陷寂寞Niki。 姊弟戀曝光後,有指徐正曦是上海富二代,家底豐厚,身邊朋友都向周麗淇恭賀。 「其實Niki話過男友有無錢唔緊要,佢係欣賞阿曦好用心做嘢,知佢好想闖一番事業。雖然阿曦高大,又細過Niki,但思想好成熟唔花弗,又唔鍾意蒲,同Niki一樣!」Niki身邊人說。 信錯人 入行十四年的Niki,除了入行初有個製衣太子爺男友Jordan,一直為人知的戀情只有鄭嘉穎、紗廠太子爺Eric及現任的徐正曦,緋聞一啲都唔多。 鄭嘉穎一腳兩船 04年與鄭嘉穎合作《天幕下的戀人》撻著,男方被拍到於女友香閨過夜,又不時孖住做情侶job,半公開式感情本來穩定,直至07年鄭嘉穎與佘詩曼合作《法證先鋒II》搞上,男友一腳踏兩船,Niki仍蒙在鼓裡,到男友與阿佘約會多次斷正,二人08年尾分手。 太子爺愈就愈衰 與嘉穎分手後,Niki暗交紗廠太子爺Eric。有指是家姐周汶錡做紅娘,一直恨結婚生仔的Niki,對脾氣頗大的Eric千依百順,可惜物極必反,最終忍唔住,去年正式分手。 好睇唔好食 事實上,徐正曦並不是富二代!○五年他參加MEN'S UNO入行做model,之後簽約Starz People,由於發展平平,很快便返回上海。直至○八年,簽約寰宇旗下,徐正曦再次來港發展,當時是寰宇幫他租了個幾千蚊的單位住。「簽咗寰宇之後,阿曦正式嚟香港發展,公司最初想幫佢租服務式酒店,但考慮到佢無乜錢,最後先租咗個七千蚊月租嘅單位俾佢住,留咗喺度兩年都無乜嘢做,一○年公司就安排佢返內地發展。」知情者說。一○年,徐正曦接拍內地劇《男兒本色》,劇中演員有羅嘉良、劉燁,還是新人的他佔戲不多,直至一一年,他夥拍內地小花唐嫣,接連拍了《夏家三千金》及《愛情睡醒了》,才開始被人留意,兩個劇加埋為徐正曦帶來五十萬收入,價錢比初拍劇收十萬倍升。「拍咗三個劇,話就話賺咗幾十萬,但佢簽俾寰宇,公司抽七成傭,幫佢喺內地租酒店請助手,都要扣番錢,好睇唔好食!」 首期都無 去年八月,徐正曦計劃置業,原本睇中奧海城,可惜樓價太貴買唔起,最後揀咗近火車站的沙田中心一個三百萬,面積四百呎細單位,但他連首期都唔夠,要向公司借錢先可以上車做業主。「阿曦不停有劇拍,但知名度始終唔算高,收入好有限。上個月幫佢接job嘅經理人,都因為交唔到數,索性向公司辭工!」徐正曦身邊人說。本週二(十月八日),周麗淇由貝沙灣寓所出發到佐敦睇中醫,向她求證是否知道男友並不是富二代,搵錢亦唔多,她若無其事說:「我一早知!一路都係外邊啲人講,佢從來無講過佢有錢!」 公司異動 99年,林小明與趙雪英持有的寰宇國際,成功在主板上市。07年爆出林小明於97年轉移趙雪英全部身家,事件鬧上法庭,二人10年正式離婚分身家;林小明獨得寰宇及四個二萬多呎無按揭寫字樓物業,趙雪英則分得九龍塘仍有按揭獨立屋。11年8月,林小明放售持有的5.25%寰宇股權,套現千多萬,今年初,再抵押全部50.19%股權給財務公司,借款一億。上週五(4/10),林小明配售5億股持股,套現1.31億,持股量由50.16%降至20.97%,未能再任公司主席。寰宇股權變動,旗下藝人江若琳、徐正曦,未來發展將受影響。 |
| ||||||
早前內地科網公司阿里巴巴有意來港上市集資千億元,但因證監會拒絕創辦人馬雲堅持的「合夥人」制度,決定轉到美國上市,因當地仍容許「以小控大」的AB股制。 筆者支持證監會的決定。若容許馬雲及管理層以10%的股份權益,去控制整間上市公司,對其他股東(不論大小)絕不公平。內地企業的管治問題早已被人詬病,加上馬雲過去把阿里巴巴業務分拆在港上市,之後竟以招股價將公司私有化,股民對公司的印象早已大打折扣。 現時恆指成分股中,只有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太古)保留AB股制,容許由大股東施懷雅家族透過英國太古集團有限公司,以較少的資金操控太古,取得超過50%的投票權,令其他公司無法成功收購太古。 太古AB股制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上世紀七十年代,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為了「以小控大」,便發行一些投票權與原來股票(即A股)相同的B股。除了太古外,當時英資的會德豐及旗下的連卡佛、聯邦地產和會德豐船務也有發行B股。1984年,會德豐船務出現財務危機,大股東馬登將股權轉讓給南洋富商邱德拔。1985年邱德拔宣佈全面收購會德豐,卻被包玉剛透過九倉「截胡」,會德豐從此落入華資財團手上。
1987年,怡和計劃發行B股,藉此鞏固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的控制權。李嘉誠控制的長實及和黃,以及一眾中小型上市公司有意傚法,令人擔心上市公司會否透過發行B股撤走資金,股市一度大跌。最後聯交所及證監處發表聲明,不再批准新的B股上市。隨著其他公司的B股被私有化,現在市場上只餘下太古仍保留A B股制。事實上,施懷雅家族現在已毋須透過AB股制去鞏固太古的控制權,因其家族已擁有接近46%的股份權益,相信持股比率仍會上升,其他公司根本無法奪去公司的控制權。1999年,當時施懷雅家族只持有太古A 4.34%股權,但由於持有64.65%太古B股權,而B股的投票權與A股相同,結果家族可以藉著持有AB股28.05%股份權益,取得50.45%過半數的投票權,控制董事局和股東大會的投票結果。
過去十年,施懷雅家族不斷增持太古A股份,由2003年不足5%增持至2011年中的接近23%。到2011年12月,太古宣佈將太古地產分拆上市,太古繼續持有82%太古地產,10%股份配給原先的太古A股東,每10股送7股,餘下接近8%股份,由施懷雅家族持有。太古地產上市後股價上升,施懷雅家族分兩次將手上的股權全數沽出,合共套現接近100億元。當時市場人士都大讚施懷雅家族聰明,選擇這個迂迴曲折的套現方法。若果直接沽售太古A股或B股套現,家族的持股比率將下降,亦令公眾以為大股東對公司前景缺乏信心,趁股價偏高套現。誰不知施懷雅家族原來還有後著,就是把套現所得的資金用作增持太古A股份。過去一年多,家族已增持接近8%太古A股權,令A股及B股的股份權益上升至接近46%,投票權接近60%。施懷雅家族對太古的控制權可說穩如泰山,即使把AB股合併,或者將B股私有化,都不會影響家族對太古的控制。太古放棄特權,取消流通比率極低和股價出現折讓的B股,相信可以增加整間公司的市值,對所有股東都有好處。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 ||||||
今日(本週三收市後)我打算沽售手上所有的港交所和中移動,我會買入10,000股安踏、20,000股太平洋航運及800股港機工程。以上改動完成後,「天下第一倉」將會有約$120萬現金,我們等待美國聯邦政府再為債務上限的投票,屆時市場會較波動,亦是入市的機會。 過去兩年,港交所和中移動的表現令我很失望,相對逐漸減少的收入,它們的開支顯得過大,而且競爭優勢逐漸失去。我曾經給它們時間去改善,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它們在業務及管理上的不足,是永恆的問題,無法改變。當一個人持續地「使錢」的增幅多過賺錢,最後總不能避免地破產,對於企業亦是同一道理。 中移動現金太多 港交所和中移動都是行業裡的龍頭,但亦被過去的成功所害,兩者都沒有跑贏大市,而且在管理上,沒有好好專注於提高股東價值,所以它們的股價才會沉寂那麼久,反映很多投資者都同意我的說法。中移動再次容許競爭對手搶到先機,在蓬勃的互聯網服務業上發展,而且在股價便宜,以及現金大幅增長時,它都拒絕回購股份,或者增加只有43%的派息比率。很快,它持有的現金將會是市值的一半,這是多麼的荒謬,香港投資者不應再容忍。在沒有其他有利可圖的收購下,中移動的資本開支及派息約佔經營現金流的70%,它應該將剩餘盈利回饋給股東,並且回購股份及增加派息。不過,他們不太可能會這樣做,而且最終可能做一些不是顧全整體股東利益的收購了事。 港交所走下坡 港交所雖是壟斷了市場,但它的業務正在快速走下坡。以前的管理團隊節儉又醒目,對股東更加友好,但現時在位兩年的管理團隊開支大、成就小,好像沒察覺到身處在一個寬大、競爭激烈的世界,它們不接受AB股權制度,拒絕有利可圖的上市企業,例如曼聯及阿里巴巴,但其他歷史悠久的交易所都接受,為什麼港交所不?港交所忘了香港和中國的股票,經歷了七年熊市,自1997年起,恆生指數基本上都是平坦的,它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並非處於一個最佳位置,它應尋找額外收入,而非莫名其妙地拒絕那些合法經營的企業。因為上述原因,我不想成為港交所和中移動的股東,我會寧可選擇那些由勤奮、有本領、誠實及保持競爭力的管理層、經營實務的企業。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
| ||||||
Ivy Wong從壹傳媒離職創業後我們仍有見面。她是電子傳媒廣告精英,跟她交談知多些現在廣告行情於我有用。現在是手機展現的時代,媒體新陳代謝的關頭,舊媒體正在式微、撤退、新媒體抬頭的時候。傳媒在變革,內容跟著革新,這包括了廣告內容的革新。媒體出現新模式的內容,廣告轉型至新形式的廣告是自然不過的事,例如不可能內容是互動而看廣告的人仍舊是被動的,也不可能手機是流動而它的廣告與靜態的電視廣告是一模一樣的。 報紙電視年代的廣告模式顯然不適合新媒體的應用模式,廣告媒體及其形式跟著轉變,理所當然。我們傳媒人,在嘗試創造新形式內容適應手機媒體的同時,亦要留意廣告轉型情況,加以利用賺錢,否則哪來銀兩創造內容轉型?所以跟浸淫在時代沸騰中的廣告人交流,這時候頗為重要。這是媒體及其內容革命性的革新開始,這是瞎子摸象的時候,無人知道這個以手機為主軸的傳媒世界到底會是怎樣的。盤古初開風雲際會蛻變中,手機傳媒出現讓人們不能回頭看,只許向前望,前面卻是一片荒蕪,也就只好從頭開始,從無到有了。擺脫舊日積習的傳媒觀念,在這混沌的土壤中不斷嘗試耕耘,最後我們便創造出嶄新的傳媒世界。但是現在我們只能是瞎子摸象,這是我現時必須要有的謙卑。那天與Ivy在陸羽飲早茶,她說起一兩分鐘的品牌紀錄片documentary,例如Max Mara上海旗艦店開幕時拍攝明星名流活動和時裝表演的錄影,將之剪輯成一兩分鐘的短片放在手機平台讓人選擇看,看的人都對Max Mara的品牌有興趣,它的廣告效益多高!對比起傳統的電視廣告落雨收柴式,不知有幾多人看,看的人又不知有幾多個對Max Mara有興趣,準確和有效程度何止多百倍!這種商品紀錄片宣傳價值之高,使我頓時覺得它可以是手機平台的金礦。但怎樣才能做到人們想看卻非常考功夫。看這品牌紀錄片的想法是否是有米粥,我馬上找畢明作大腦震盪。畢明是老友林振強走後我找來替代的市場推廣創作的盲公竹,可惜最近她為了發展新事業也離開了。幸好我們經常見面,保留著互相刺激震盪大腦的機會。我想知道的問題是,如果讓人有興趣看這品牌紀錄片,該怎樣做?這是個創作的問題。Max Mara有靚人靚衫,還會有人看,不可能一家麥當勞上海旗艦店開幕的情景一樣會有人想看。麥當勞是大眾食物,不同Max Mara是小眾品牌,要多百倍人有興趣看它的短片才有用,這就好難做得到。麥當勞沒有靚人靚衫,做一條它製造過程的短片可能會更吸引,更多人看。但要將這短片做到有吸引,靠的完全是創意,因為唯有創作的竅妙才能將單調的製作過程變得有趣,這些竅妙畢明是專家,因而找她請教。她言之有理,證據確鑿,但她講了些什麼現在記不起來了,總之分手時我被她說服了;這不是內容平台的人該做的事,這是屬於廣告創作公司的工作。不過傳統的廣告公司做得到嗎?我有保留。 這是新的廣告形式,除了可以是互動更要製作簡化、快捷和成本低。現在很多製作人仍然以電視製作模式來製作手機內容,是大錯特錯的。現在拿個相機攝影,用個app剪輯,便可簡易地製成一條高質的短片,何須電視製作的一團人去做?以前做條廣告短片動輒幾拾萬元,現在一個僆仔拿個手機花一千幾百製造出來的短片已經似模似樣。若然手機內容是快餐(電影是宴會而電視是餐食),它的製作便是快餐形式的製作。現在現場拍攝的同時導演可以在別處指導及剪輯,一個導演可同時兼顧幾場攝影,快而準,省工省時,要做到多高級都可以。手機內容製作的原則就是快平準。傳統廣告人製作手機廣告侷限於電視廣告製作的經驗和觀念,很難擺脫積習的成見用新鮮的眼光和思維去製作3D、互動,而且可以是連續不斷的手機廣告。3D是真人實景與動畫製作的配合,互動是廣告與消費者透過選擇的連接,而且這連接不僅是一次的邂逅,而是[!85FE]續不斷互動的交流。有不少廣告人仍在想法子將舊式廣告置放到新媒體上,這是多餘的。舊的內容根本不適合新的媒體,而且怎樣利用facebook、twitter等social network作宣傳有這麼重要嗎?這些是方程式的標準,遲早市場會跑出最好的方法,不需用太多的創作能力便懂得,不會是賺錢的重點,重點還是在創作。創造出一條人們愛看的廣告片,在手機世界go viral,你便bingo,不斷bingo便是手機廣告的新遊戲。人們之間的sharing是今後最大發行量的網絡。每人看了都bingo都傳給朋友,這推薦的發行量和信譽有多大!從中心發放的媒體觀念要被突破,有意思的內容都會是朋友之間的分享,都是inner circle傳遞的資訊才信得過,才有話題。 YouTube等以中心主軸發放媒體變成了外在傳送媒體,朋友之間發放的才是內在的網絡和有意思的資訊。這內在網絡的資訊對advertiser才有value;有什麼資訊比朋友間過濾過的更好,更可信呢?手機廣告是go viral模式,廣告要在低成本的不斷創作中hit中bingo,做十個廣告有一個hit中千百萬人觀看的go viral,就發達了,何須百發百中?它的價值不再是人們看過幾遍,而是人們朋友之間分享了幾多趟。有形象潔癖的大品牌怕失敗有損形象,不敢嘗試這些新媒體廣告,肯嘗試的是中小型的品牌,那裡才是手機傳媒百花齊放之地方。以前廣告公司管理及創作的官僚架構已經過時,廣告製作、創作架構和概念必須重新開始。手機的廣告世界是個人創作抬頭的時代,它是個人的,個性強烈的,而又是靈活的、快捷的、天馬行空及out-of-the-box的。一切從零開始,這的確是個嶄新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