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0日,英之傑出售萊龍集團有限公司(Road Holdings Limited)空殼予華置系。過程如下:
(1) 萊龍集團以14元或是利用新公司股份交換萊龍集團股權,變相註銷萊龍集團股份。
(2) 華置系中華娛樂向英之傑購入新公司75%股權,並承諾一年內不會出售股份,其後會降低持股量。
(3) 華置系利用愛美高及中華娛樂手上的東方日報(18)10%股權及玉郎集團(343,現文化傳訊)9%組成一家公司,這一家公司會向新公司注入以上上市公司股權。該新公司會進行較高風險投資,估計集中傳媒業,會進行投資兩至三項主要項目,但不會投資華置系股權,並預期不會派息。同時和劉氏兄弟簽訂基金經理協議,負責新公司投資事宜。
這項確實是一項高超財技,原因如下:
(1) 縮小公司股本,變相使公司市值減少,降低公司收購成本,使得公司更好炒。
(2) 對英之傑來說,出售一家僅有上市地位的空殼,降低開支,也套現了一筆現金。
(3) 華置系變相把公司成為現時的「21章」公司,可以對母公司旗下持有高估的公司注入新公司,可使母公司錄得一筆漂亮的帳面盈利,同時可通過減持新公司股份,也可以不作任何對其他投資公司減持變相對該項資產降低資金投入,實現以小控大。劉氏兄弟可以「開公數」,增加自己收入,可以當新公司為私人和集團的提款機。
(4)或許當時香港電視、亞洲電視、星島日報、南華早報及其他傳媒也在放盤中,利用新公司的獨特原殼主的英資背景,打通人脈關節,可通過股權融資集資擴大香港傳媒事業,作為傳媒的狙擊母艦,但失敗卻只是損失一家小型新上市公司,不會損血過多,似乎利多於弊。
可能當時大家都知大限已至,一者相高價拋出殼股,一者可以視新公司為垃圾場,說自己實際持股沒減少,表示自己仍然看好,但實際上可通過減持新公司股權套現金,或是真誠的想投資傳媒事業,但卻已是太遲,當時股災已慢慢降臨,一星期後股市崩潰,建議似是無疾而終。
但英之傑在賣殼後又重組其業務,成立英之傑太平洋有限公司作為地區總部及控股公司,負責香港及東南亞業務,聚焦在汽車、市場拓展及商業服務,在1992年已發展成為香港最大型的貿易集團,營業額逾50億元。但最終利豐(494)及其母公司馮氏集團(前稱利豐集團)旗下的利和經銷收購英之傑其採購業務及其亞太區市場推廣業務,前者使利豐擴大其採購業務,後者擴大利和經銷的業務範圍,促使其在2004年分拆上市,編號2387。但其後因利豐和利和經銷業務有互補效應,故利豐以現金或換股方式購入利和經銷。但今年利豐表示正式考慮把利和經銷的物流業務再次分拆上市。
經過幾度分合,公司在不同控股體制下多次上市和私有化,變化確實奇妙。
9月27日,香港多家銀行宣布上調最優惠利率,群眾們目光炯炯地投向香港樓市:到底要不要涼呢?
認為香港樓市要涼的,並不是沒有道理:加息肯定多少要影響樓價(貸到的錢少了,租金回報率也會低);現在樓價跟租金已經蹭蹭蹭得快要升到地表最狂,大家買房負擔越來越重;未來幾年供給也不會少。
像UBS就喊出:香港面臨最嚴重的樓市泡沫風險。
嗯,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不過看加息後的民間智慧,地產中介簡直是聲嘶力竭喊大家趕快看房買起來啊。
樓價到底怎麽走勢,要看現在買房的人群是哪些?幾輪的需求端辣招後,投資炒房的是少了很多,仍然在積極入市的:
一是土豪。比如,你們還記得那個車位600萬的何文田樓盤天鑄,截止2018年9月,這個盤的7幢洋房賣掉了5幢,其中4幢都是內地土豪用公司名義入市的,光交稅就向特區政府貢獻了2.6634億港元。真不差錢。
恒生跟匯豐的前高管也是在加息後繼續買買買,就算交稅都要買!
二是剛需。看加息後開發商打頭陣的一手房,要活下去的萬科在屯門的新盤上源,超額7.6倍入飛(不是想買就能買到),首批347夥全部售罄,套現21億港元。
大家都知道樓價貴,但講真香港租金比供樓更貴,而且房東隔一兩年可不得給你升租的。要是能付的起首付、過的了壓力測試,當然上車啦。那麽加息影響真的很大麽?
首先,此次香港加息幅度小於預期,因為現在香港銀行間資金很充沛,不用跟足美聯儲,所以匯豐、中銀、恒生加了0.125厘,至5.125厘。而且市場預計美聯儲2020年前可能只會再加息4次,意味著未來兩年的低息環境,只是變成不像以前那麽低了而已。
其次,加完息後,房貸利息還是相對比較低。香港的房貸主要是參考H按和P按,每個月以低的為準(以H+1.3%和P-2.85%計算)。
2018年前,香港的Hibor比較低,比如2017年Hibor約為0.4%,那麽房貸就取H+1.3%,每個月的房貸利率1.7%。
2018年後Hibor漲了很多,匯豐的Hibor9月末最高漲到2.22%,如果還是H+1.3%就是3.52%,這時候就用P按封頂,P-2.85%,即房貸每月利率2.15%。(無論大P小P,差不多封頂都是2.15%的利息)
在此次加息後,匯豐10月3日Hibor是1.7%,H+就是3%,加息後P-為2.275%,因此房貸利率以2.275%為準,已有房貸利息每個月多0.125%。
當然,現在找銀行做按揭,P減的部分又相應有了調整,現在每個月的封頂利率約2.375%,如果按照100萬貸款額度,30年期來算,每個月的月供就要高64.06港幣,全期總利息會增加23064港元。
但是呢,香港銀行都會給房奴送一個存款掛鉤按揭,幫助大家省一點利息開支。假設你在銀行還有100萬沒還的房貸,那麽還款賬戶中50%的存款即50萬港幣,就可以享受和當月房貸利息一樣的儲蓄利息,節省一些利息開支。所以加息0.125%對廣大房奴的影響還是有限的。
總結來說,加息對現時房奴影響還算可控。你們自己想嘛,手上有房子的,或者自住或者收租,差響署數據,2018年4月A-E類房屋月租金回報率區間為2%-2.6%;你現在把房子賣了,現金放銀行拿1%都不到的利息?不劃算的啊。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加息會提高申請按揭準買家壓力測試的門檻。假設600萬的房子,向銀行借款70%(420萬),還款年期30年。
加息前,按照2.25%的審批利率,月供16054元,對你每月的固定收入要求是達到32108元;按照5.15%的壓力測試利率,月供23193元,你每個月的固定收入要達到38655才能拿下房貸。
加息後,按照2.375%的審批利率,月供16323元,對你每月的固定收入要求升至32646元;按照5.15%的壓力測試利率,月供23519元,你每個月的固定收入要達到39198才能拿下房貸。
加息後申請房貸時的工資要求,分別上漲1.68%及1.4%。(只能祈禱,加息代表是經濟向好,人工也會加起來了,QAQ~~)
壓力測試這個問題呢,還能通過增加擔保人來解決房貸,現在香港買房子最大的困難在於首付啊。
根據金管局的要求,400萬以下的房子最多可以貸九成,首付最多40萬就好;401至600萬的房子最多可以貸八成,首付出120萬就好;601至1000萬的房子最多可以貸六成,首付400萬;1000萬最多只能貸五成,所以首付的現金至少得有500萬。
這就是為啥近幾年香港開發商的新樓都是納米樓為多。
團結香港基金的數據,實用面積小於215平方尺的納米樓落成量出現了明顯放量,從2014年的64個單位,增加到2019年的1066個單位,增幅約17倍。
最新可以感受下圖,恒基兆業(徐子淇老公家)在西銀盤最新推了藝里坊1號,單位面積230-282尺,售價690.4-911.1萬,尺價約在28227至31508港元。30平米不到就要大幾百萬,真心貴。所以剛需的新房只能是小一點、再小一點,大家才能買得起啊!
而且,開發商本身還能借錢給你買房子。雖然金管局規定600萬以上的房子,銀行最多只能貸給你60%,但開發商能通過旗下財務公司借高成數按揭給你啊。
根據中原研究部資料,2016年落成的新盤中,由財務公司承按的有814宗,涉及買賣合約金額96.82億元,分別占總成交宗數8.7%及總金額11.6%;預計2017年落成的新盤中,由財務公司承按達821宗,涉及買賣合約金額達61.02億元,分別占15.5%及16.4%。
找開發商借錢肯定是比找銀行貴的(腦補了黃世仁給楊白勞的場景),但樓價這麽漲,至少可以保障先上車。買完三年,等樓價漲上去,再去找銀行做按揭,那當年少付的首付,就完全被市場抵消,不用補繳,剛好接上;如果樓價跌了,那就……
而香港樓市真正的走勢還是要看供需關系。之所以香港樓價在過去幾年會錄得驚人升幅,是因為香港過去多年的供給太少。
樓盤供給少,是因為香港政府賣的地少:1990年代那十年里,政府批出住宅用地的每年供應量差不多可以建造40萬平方米住房;2000年代那十年里,這個供應量跌了一半,只有20萬平方米。這導致住宅土地來源不足,面粉不夠做面包。
政府之所以不願意賣地,因為香港樓市在1997年碰到了金融危機,八萬五居屋腹死胎中;好不容易撐到了2002年,又碰到了沙士,樓市非常慘淡。就像A股熊市時候,證監會暫停IPO一樣,樓市這麽低,香港政府幹脆就不賣地。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嘛。
結果,香港每年落成的單位數量逐級下降,從2002年的3萬個,減少到2007-2010年的每年1萬個,2009年只有7200個新單位落成。一個當時看起來很成功的供給側改革~~
樓價是穩住了,但沒有人能想到,香港的樓價在沙士後開始反彈,再!沒!跌!過!理由麽:銀行體系中現金太多;按揭利率低;房屋供應少;美國次貸危機,買股票不如炒房子;三根陽線來了;樓價也再沒怎麽跌過。
當然,這麽誇張的升幅,很快就從房價變成了更加嚴重的社會民生問題,但前面多年的土地市場低供應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解決不了供給側,那就只能進行新一輪的需求側管理,印花稅、特別印花稅等等層出不窮。
但是,辣招非但未能遏制樓價上升,還令高房價問題更加嚴重,很多業主把單位由出售改為出租,導致二手住宅供應量減少,加快了租金上升。即使財政司司長2011年2月承諾推出更多土地,但市民並沒有相信,樓價繼續攀升。
這就導致金管局出手,銀行開始收緊樓宇按揭。這一切都令房價變得越來越高,也更加刺激剛需入市啊。於是現在政府開始研究怎樣增加土地供應,要不要填海,在哪里填海……
至於未來香港樓價走勢,聽聽開發商咋看吧,恒隆的陳啟宗在今年一季度發布的2017年年報時候是這麽說的:
我們難以期望香港的樓價在可見的將來變得相宜。1997年後的政治體制令經濟增長放緩,正如我們過去20年的經歷。一般而言,樓價應會隨之下調。不過,下調之勢卻遇上強大逆向力量;當中主要是因為我們許多內地同胞都有意在香港特區購置物業。
過去10年至15年間,愈來愈多內地人來香港購物。起初,他們會大量購買日常用品:如衛生紙、尿片和嬰兒奶粉,再帶返內地。然後,一些內地人士會購買奢侈品。然而,內地人在香港購買最貴重的貨品,既非珠寶,亦非錦衣華服。許多內地人喜歡在這里購買物業。
正如本地許多富人一樣,他們會在倫敦、紐約或東京置業,內地朋友的個人財富不斷增加,便會開始境外投資。他們的首選通常是香港。超級富豪常會牽頭購買豪宅甚或獨立屋,接著其他的富有一族會跟隨,購買近乎豪宅的單位。鑒於有數以千萬計的內地中產人士希望在香港購置物業,樓價長遠又如何能回落呢?
你說,加了0.125%的利息,香港樓市是不是就要涼了呢?
今日,本人閱讀am730 洪龍荃大作,文章如下:
「海底撈(6862)當下市值約高達約940億元,以2017年全年盈利10億元(人民幣,下同)計算,市盈率(PE)高達80倍,就算參考今年上半年的增速50%,假設全年盈利增速保持相同水平,今年PE依然高達50倍以上,同業呷哺呷哺(520)最貴時也不過30多倍,難道前者品牌真的更值錢?
上半年計,海底撈店舖數目為341家,估計今年全年開店180至220家。招股書曾提及,其單店年均收入在5,000萬元左右,如果以整年計算,這450至500家店大約能夠貢獻225億至250億元之間的收入,同時假設淨利潤率保持在12%,2019年的淨利潤或達27億至30億元之間。若考慮來年仍有新店貢獻,盈利或達到100%的增長,明年PE就只有25倍。這或許是市場認可海底撈高估值的理據。
但是,上述估值邏輯存在一定疑問:
1)海底撈不斷開店同時,是否能夠保持相關的營收和利潤率?
2)火鍋現在佔中餐已經高達兩成多的市場份額,是否還能夠進一步提升?
3)在大幅開店的同時,是否還能夠保持質素?
4)大眾消費者對品牌會否出現疲勞,或者有後來競爭者取代等;
5)不發生任何重大事故,包括食品安全等。
筆者從來對高估值股票甚有戒心,少少瑕疵出現,股價隨時大幅下滑。以類似估值去選擇投資目標,更傾向選擇頤海(1579)。頤海估值相對上較低,潛在風險較少,確定性更高,雖然某程度上與海底撈的成敗連於一線。
頤海昨日收市報17.42港元,瀉5.4%,成交額逾5,000萬港元;海底撈報17.42港元,下滑1.6%,成交1.2億港元。 」
筆者覺得非常眼熟,想起之前雪球網有類似文章:
「目前投资者对于海底捞估值的分歧比较大,一方面是基石投资者给出了17.8港币/股,940亿港币的总体估值,国际配售超20倍超额认购,十分火爆,上市三天股价依然维持在发行价,市场对于发行价的认可度似乎也比较高;而另一方面,940亿港币的估值对应17年10亿净利润,PE高达80倍,即使算上18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净利均增长50%+,对应18年底依然有50倍以上的PE,看上去也实在是高不可攀,难道市场真的错了?
这几天雪球上对于海底捞估值的争论也比较多,本文接之前两篇海底捞的分析,海底捞价值分析(上)和海底捞价值分析(下),继续来探讨一下目前海底捞估值的逻辑。
看下海底捞的开店数,2015年146家,2016年176家,2017年273家,2018年H1是341家,招股书估计18年开店180-220家,即2018年底预计总店数达到450-500家。如果按照招股书里海底捞单店年均收入5000万左右来算,如果这450-500家店正常经营一年,海底捞的营收能达到200亿以上,按照12%的净利润,即使不算当年新开店,19年也有25亿以上的净利润,比起18年依然有50%以上的增长,估值就只有30倍PE了。
当然19年30倍PE依然很贵,但比之前的50、80PE就合理多了,而且如果按照海底捞的开店计划,未来3-5年每年新开200家店左右,5年内达到1000家店,完全正常经营的话营收500亿,净利润60亿以上,估值就只有不到15倍PE了。这应该是市场给予海底捞如此高估值的原因。
但是,这个估值逻辑建立在以下几点的基础上:
1.作为竞争最激烈的餐饮行业,海底捞未来依然能保持目前的竞争力和客户忠诚度,客户对海底捞的口味不变;
2.新开店选址正确,运营顺利,新店的翻台率能保持目前远高于同行的5倍左右,且不会影响老店的翻台率(周黑鸭的前车之签);
3.海底捞的管理能同步跟上,毕竟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海底捞有5.3万员工,店均150人左右,1000家店就是15万员工,配套的管理人员能够跟上,服务能够继续标准化、制度化;
4.管理层不出老千,不动歪脑筋,跟员工、小股东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对团队的激励到位;
5.供应链体系运作良好,不出重大安全事故,比如颐海不能出大问题,当然一家两家店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影响不会太大。
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如果以上5点海底捞都能做到,目前的估值也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换句话说,当前价格的海底捞是没有太高安全边际的。巴菲特曾说过,对安全边际要求的高低来自企业的确定性程度。而现在海底捞的估值建立在充分乐观的情况下,是否值这个价就看大家对于海底捞未来的确定性判断如何了。至于个人判断,对于海底捞,只能说一句,谨慎前行吧。」
根據資料,雪球網原作者紅陽資本為在無錫市的一個投資機構,和洪先生無任何關係。洪先生基本上只是搬字過紙,把少量數字略改,連結構都是差不多,而成為自己的文章,實在是一些無恥的「洗稿行為」,他甚至抄襲筆者建議購買頣海國際(6862)結論的言論,行為實在非常無恥,道德低至極點。本人認為某人一些知識產權和聲明都沒有,就把創見據為己有,本人實在對作者和am730非常失望。
如遇上此人,我一定會嚴正地警示此人的質素低劣,對於編輯的走漏眼和低劣的工作態度感到非常失望。就是這些不知所謂、欺世盜名的人,才會使得香港投資者的水平低落,本人不能容忍這樣低劣的作者在香港存在,特著此文,如果是有心寫,麻煩不要抄襲人的文章,應從多方找尋資料,不要群在一些自己圈子去找答案,和多些非投資界朋友結交一下,多體驗一下,才好寫出一些有用的文章。這些文章連創見都稱不上,徒浪費報紙空間,本人也不明白為何這些欺世盜名可以上到報紙,希望am730正視此問題,使問題得以改善。
去年此時
我們hin嚴肅地討論過一個話題
比如outer peace主要靠折騰
多做運動、多防曬、多保養
這樣既保證了臉不垮
又保證身上不走樣
出場自帶氣場
案例可見張雨綺
第一個因離婚而圈粉的女人了
Inner peace主要就要少煩神
少給老公小孩做保姆
多給自己賺點錢
這樣既保持自己的生活質量
又能有底氣開心的買買買
講到買買買哦
新的一年,明顯發覺:
老阿姨日益增長的舒適及養生需求
同衣櫃里的存量衣服
已經產生了明顯的矛盾
01
穿不下
人到中年,比脫發更大的危機
是發福啊
連黴黴都沒有逃過
逆生長的也是有的
八過,甩掉了肥肉
也意味著衣服又不夠了
不信,你問Monica
02
穿不出門
年輕時候買衣服
對款式、顏色是完全沒有顧忌的
不僅得有上班穿的
還得有dating穿的
clubbing穿的
至於好不好看
開心就好
老阿姨的之所以是老阿姨
因為我們要麽在上班的路上
要麽在回家葛優躺的路上
下班不想有活動
再想想辦公室里的男同事們
確實可以不用穿的那麽拼
優雅一些就好了
03
穿的舒服
可能我的心態跟打扮都太佛系
以至於有一天穿高跟鞋上班
辦公室里的小鮮肉看到我驚呼:
你終於看得起我們穿高跟鞋了!
說來慚愧,現在不喜歡高跟鞋
主要高跟沒有平底的舒服啊!
年輕時候,誰的防水臺
沒個五厘米
現在一上腳,就想問自己:
當年膝蓋是有多好!
趕快讓我穿回平底的
要是球鞋就更好了!!
04
好看不保暖
年輕時候,選衣服最重要的是好看
反正老娘有本錢,露背、露腿都沒的怕的
成了老阿姨
篩選衣服第一條就是:
凡是需要Nubra才能日常出街的衣服
那就算了吧
越簡單的,反而越好看
不怕身材露不起
我怕著涼回去遭罪啊
所以為什麽Celine換了新設計師
廣大女性一片吐槽呢?
原來的性冷淡風多好
無論少女還是老阿姨穿起來都很和諧。
現在好了
又是亮片、又是緊身、又是超短
你以為女性都是不到90磅的十幾歲小菇涼麽?
王菲很生氣!再也不帶貨了!!!
但是不要氣餒
雖然老阿姨穿不回年輕時候的衣服了
但我們從眼光到錢包都比年輕時候更好了啊
絕對可以買到更適合自己的款式啊。
比如,以前愛露腿
手機里沒瘦腿的我,是這樣的
(西溪佟大為再次出鏡)
雖然UA的褲子真是好跑步
但完全不顯瘦啊!!!
沒關系,同樣沒瘦腿
穿一條Hug Maker煙管褲
遮肉保暖、設計還不顯胖
進可見客戶,退可下地陪娃玩
因為這條褲子是聚酯纖維的材質
無論是坐office還是坐飛機
絕對不會皺巴巴
配平底鞋沒壓力
配高跟鞋也是很OK噠
價格:280~289軟妹子
如果老阿姨需要展現氣場
還可以上Hug Maker闊腿褲
兩米八有沒有!
價格hin良心:280軟妹子
買完褲子來說衣服吧
最好穿的款式還是T恤類
不過對T恤材質的需求
已經從純棉慢慢轉成了羊毛
Hug Maker的工廠和面料商中
不少是 Buberry, Max Mara, Kenzo 等合作方
比快時尚品牌略高一點的價格
買到和輕奢品牌相似的質感、版型
蝸牛妹比較推薦的是
V領羊毛打底衫
100%羊毛材質
簡簡單單黑色就好
左邊短袖羊毛打底衫:290元
右邊長袖拼邊款:360元
上身感覺介乎Club Monaco的Cashmere和Theory的羊毛之間,很輕很軟又很透氣,夏天的空調房間不冷,春秋天加件外套還能繼續穿,價格只要上面兩個牌子的零頭,我墻裂打Call。
如果想遮拜拜肉跟腰
還可以看下這件船領針織衫
這件用的是仿兔絨超柔包芯紗,上身感覺還是比較透氣舒服的(不過脖子那里稍稍有點紮),整件衣服也很輕。價格也很好滴:199元。
船領會強調女性脖頸至肩部優雅的曲線
頸部看起來挺拔纖細
會看起來愈發高級(並且高)...
赫本的很多經典造型就是船領搭配出來的
Hug Maker家還有兩件單品
一定要安利給你們
第一個是Jolie' love披肩。
特別特別特別適合香港的空調房
大小剛剛好,穿著也不會往下掉
價格:410元
套上肩膀到整條胳膊都很暖
兔絨超柔包芯紗的材質
上身感覺既厚實又輕
室內防空調,室外防風都沒怕的
除了自己用
也很適合給媽媽買一條冬天用
這也是 Angelina Jolie 的最愛
第二個要推薦的單品是他們家的沙漏連衣裙。
這條連衣裙最大的特點是
可以根據自己的三圍向Hug Maker訂做
顏色很OL,有白色、粉色、黑色和米色
還能選擇有袖和無袖款
(空調室怕冷披上披肩就絕對完美)
無袖款580元,訂制加109元
有袖定制款729元
Hug Maker在上海前法租界區也有實體店,可以試穿到所有款式,還有很會拍照的小姐姐在實體店等著大家呦~~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五原路212弄7號植物墻處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11:00~20:00
複制 hug maker 店鋪優惠券的淘口令,打開淘寶,即可領取
如果想找蝸牛妹同款,請和客服說暗號“蝸牛妹”
¥20
滿220元使用
¥f33Qbg81P1E¥
¥50
滿550元使用
¥0c7Dbg81COm¥
hug maker 首頁
¥rPKSb5xvs7U¥
剛好現在是換季期,不如買些通勤單品,記得使用蝸牛妹給你們的特別優惠哦!
這周市場跌成狗,搞的蝸牛妹不得不另辟蹊徑帶貨求生。你說這怪誰?冤有頭,債有主,BBG的The Big Hack簡直是改變本周市場的The Big Fall啊(不過別怪我沒提醒過你們,二級狗血淚的經驗擺在那呢,這不是第一次)。
但問題來了,芯片門疑點重重,不僅蘋果亞馬遜等涉事企業堅決否認(BBG的報道里就寫了的)。
一些頂尖技術專家也對彭博報道提出質疑,比如參考消息網和環球網都引述了外媒采訪的專家解讀。
為了探求真相,蝸牛妹深入到宇宙第一財經媒體內部打聽了一番,為大家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首先,內部人士也坦言此篇報道有悖該社傳統風格:標題就違反了引用消息人士時必用的”is said to”(據稱)被動式字眼,而斬釘截鐵地直陳中國如何如何。
按照嚴格的Bloomberg style"is said to”三個詞,是一個都不能少的,is都不能省的。
現在這種直陳式語氣還是在巨企齊聲否認的情況下使用,更不尋常。
其次,BBG推出這份報道是冒著丟失中國市場份額的風險。六年前該社因為某些報道網站被禁,銷售受阻,高層如履薄冰,多次上京示好求饒,因為不像其他媒體靠流量賣廣告賺錢,BBG的主要收入是賣終端機啊。
(一臺終端很貴的,可能比junior的金融民工還要貴)
所以有別於一般新聞媒體,該社對記者要求往往是"我們對clients(客戶)該如何如何"而不是"我們對讀者該如何如何"。某些高層領導眼中,新聞部門是制造麻煩的負累。
近幾年BBG好不容易修補了跟中國的關系,BBG本尊也受接見,上過一次央視(2018年9月28日),就在大家長舒一口氣:終於保住了全世界少數幾個終端機銷售仍有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說明我們大A股還是很有潛力的)。
10月4日深度調查報道一出,過去幾年的努力,算是要打水漂了。詭異的是,明知會影響深遠的報道,竟沒讓中國區負責人盡早知悉並與中方充分溝通再發表出來。
那到底是不是子虛烏有瞎掰呢?
當然不是,縱有一些疑點,縱然偏離傳統風格,宇宙社的專業精神是不可能一把丟開的。幾千頁文件和幾十個政府內部消息人士提供的證據,絕對假不了,以後打官司都不怕。對於匿名消息來源的內部審核可靠性確認,宇宙社是全行業最嚴,沒有之一。
那就令人崩潰了!到底誰真誰假呀,專家的質疑很有道理呀,企業的回應也不會自己打臉,淘寶一塊五的貨看起來,又讓人疑惑我們哪有如此高精技術水平呢?!
真相往往是一個多面體,宇宙社人士也許比我們多看到一兩面,離全部事實依然遠,也只能提出他們自己的假設:
特洛伊木馬是真,但根本無用,守城的人知道木馬無用卻要大聲嚷嚷讓全世界都聽到。
即通過代工植入元件是真,證據確鑿。但是根本達不到竊取機密效果,而美國政府調查人員知道元件無用,也特意要讓媒體爆出來。
誰會那麽無聊要做廢木馬?
那為什麽要造出無用的漢芯丶紅芯處理器?為什麽?
在這樣史詩級的項目面前,紅芯都是小兒科。
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報道的本質,特別是個人動機。
國會選舉在即,特朗普政府激化中美矛盾,大力宣揚中國威脅,顯然有助於共和黨選情。
那宇宙社幹嘛配合他呢?公司大老板創始人,前紐約市長,已經宣布要參選下屆總統了啊,那不就是給特朗普下了戰書:來battle啊!!!
現在他領導的並以他命名的新聞社為了捍衛國家安全,不惜得罪中國(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啊,這個得罪算不算得罪,我們可以再走一走瞧一瞧),犧牲自己商業利潤,至少現在看起來是這樣。
未來選民們可以放心了。
今年這市場都這樣了,美股跌,港股跪,A股被大家揶揄要ST。這麽個消費maybe降級、共赴時艱的點上,竟然還有公司如此惦記著你跟你領導的錢包,又要推新品了。
說的就是婦女之友、男性之敵——戴森。
卷發棒還沒出來,屏已經刷開了!
打響全網種草第一槍的,是女作者寫的《wow 戴森自動卷發棒來了 這才是今年的終極草單》,閱讀量早就過了10萬,點贊數都有1.12萬了。
雖然隱約感覺掏錢在所難免,但男人不能束手就擒啊,於是很快有男作者真摯而誠懇的寫出了《聽話 戴森卷發棒咱不買》,閱讀量也是十萬加,點贊數截止發稿1105。
而廣大試圖說服領導不要沖動購物的男人們,也用盡各種方法,試圖拔草戴森,比如:
道行淺的,假裝什麽事都沒發生:我什麽也沒看到!
開了一點點竅的,表示與領導心連心:我和我領導都不知道戴森!
以為嘴巴甜一點,就能免去錢包受罪的:大力誇獎領導直發好看!
當然,最不推薦使用的,是想試圖打壓領導的:有那麽多頭發麽?
當然,我可以理解直男對戴森的恨。吸塵器、吹風機這些電器,哪個不是中四位數的價格。V10是4950人民幣,吹風機2990人民幣。太貴了!!!
買小狗T10吸塵器(1699人民幣),小米吹風機(199人民幣,作為米粉的我爹,義不容辭地買了這款,表示攤手)不行麽?效果差很多麽?女人就非要付這麽高的溢價做腦殘粉麽?
反正中心思想一句話:不要強迫直男買戴森。
男同胞們啊,我知道你們不想被逼,但碰到這樣的是,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麽呢?聰明如李誕:男人碰到女人要求不想做的事,不是反抗,不是報警,是順從,你主動把自己綁起來,就顯得特別自由,你要捅我,我先捅自己三刀,人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把自己弄死,讓對手非常的費解。
來個有覺悟的栗子給你們:為什麽男的不買呢?我覺得挺好的啊,我自己也是戴森忠實用戶,實在太好用了,我要給我老婆和妹妹都買卷發棒!哦對了兄弟,我順便也給你家領導推薦了呢!不用謝~~
對仍然不想順從的男同胞,你們要再考慮清楚,戴森這卷發棒能引發的head risk哦。想想要是這卷發器早點出來,賈乃亮買了的話,李小璐是不是就不用去做頭發了?
真是細思恐極,此問題一經拋出,已婚男士紛紛表示:卷發棒哪里可以團購?
總之,千萬別勸領導不要買卷發棒,拔草這種壞人才會幹的事,讓我來啊。下面,作為一個戴森腦殘粉,我來講講為什麽我覺得不應該買卷發棒:
年紀越來越大,發際線越來越高,頭發越來越少,少折騰頭發不好麽!我確實沒那麽多可以承載這個卷發器的發量,憂桑~~(有沒有什麽生發洗發水想讓我試用體驗下)
假設說我的發量配的上戴森自動卷發器,那麽問題來了,我早上有這麽多時間卷好整個頭麽,多睡十分鐘不好麽。
200度的卷發棒小仙女們用過沒有啊,有沒有算過幾個小時頭發會坍塌啊。戴森這款是低溫不傷發啊,你覺得卷完能撐多久?
有這個錢,我為啥不做個豪華燙發套餐呢,這樣每天早上起來,都不用卷,對懶的向往戰勝了我對戴森的腦殘。
如果,聽了以上這些,你還是覺得非買不可,那就愉快的剁手吧(記得告訴我使用體驗哦)~~
最後,講下我家戴森三寶:吹風機、吸塵器、冷暖空氣凈化器的使用體會。
墻裂推薦:吸塵器
理由:女生、特別長發女生,每天要掉多少頭發,你們知道麽,吸塵器絕對是最省力的吸頭發工具。而且配的吸頭多,家里的床、枕頭、沙發,到邊邊角角都能吸,值得你擁有。反正我家小,電一次絕對用不完。
還OK:吹風機
理由:風是真大、並且比較順滑,但是聲音也大;吹得速度還可以吧,對長發來說還是有用的;宣傳時候說的會監測溫度,不會吹得過熱,感覺並不是;但誰讓吹風機顏值實在有點高呢!(小米吹風機非要對比的話,吹得效果也就跟戴森差了蘋果乘以騰訊這麽多吧)
別買了:冷暖空氣凈化器
理由:暖氣跟空調一樣費電,雖然是暖和的;冷風,跟風扇差不多了,如果家里屋頂有風扇,其實是不需要的;空氣凈化器就無功無過了唄。這貨的價錢是三寶中最貴的,性價比感覺不是很高。
祝你們都能達成所願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8/1010/LTN20181010875_C.pdf
今次辛主席出售價格僅每股0.2元,和以前與投資機構換股價相差這麼遠,和資產值折讓甚遠,轉手價錢僅1.2億元略多,和現在市場上殼價約4億差這麼遠,新買家也是做房地產的,對做果汁完全沒有關係。這種賣殼方式處處令人生疑。
估計是多做幾年虧損,然後大額撇帳,把他人的項目慢慢打入去,然後做次供股,把股權集中於新主,再注些項目,然後把所謂負資產的果園賣出,錄得一些盈利。但以上此舉已踩入港交所的紅線,即3年內注入業務觸發反收購,以及同一時間內非果園相關的業務也是累計,另外出售也會使公司業務及資產不足以上市,究竟新主如何玩,我們真是要好好睇清楚。難道是玩破產這一招?
1989年10月16日,受美股於黑色星期五(1989年10月13日)急跌190點影響,港股一如意料大跌開市,恆生指數半小時已急跌161點或6%,但亦有人搶反彈,稍後回升數十點,但午後沽壓漸現,故恆生指數以接近低位收市。當日成交22億,較過往大,主要由於大戶及基金放出。期指約在2,580點,仍屬低水。政府指出跌勢不算嚴重,市場人士亦指因港股之前升幅少,故今次跌幅屬意料之外,亦和1987年股災不同,故無需干預。
其實相對1989年6月,港股已收復當時失地,更有少量進帳,今次股災只是屬於短暫調整。近期股市也是一個調整,但是波幅仍未夠大,所以投資者仍需耐心等待。
香港股市樓市這一對患難夫妻,二十多年來逢八遇劫,總體算休戚與共。如今毛衣戰、加息禍不單行,大難臨頭各自飛還是一起跳?
總體趨勢
下圖白線是恒生指數,另外兩條幾乎重疊的線是中原房價指數和中原房價領先指數。可以看到每輪大周期股樓高低點出現的時間都非常接近,往往股市領先三個月左右見頂見底,唯一例外是08/09年大熊市,樓市先見底。
1998亞洲金融危機
這是香港樓市史上最慘的一次,還沒有之一。下圖白線是恒生指數,藍線是中原房價指數。可見港股先於97年7月見頂,房價還漲到了10月才見頂下滑;此後約一年時間里,股價跌了近60%而房價跌去一半,然後恒指領先見了短期底。
這一輪房價如此悲慘,除了泡沫嚴重和資金外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利率飆漲,一個月Hibor曾接近20%!跌一半還未見底,從97年10月到03年5月,房價跌去70%!
非典時刻
如下圖所示,03年股市比樓市早兩個月見底。股市比樓市流動性好,港股市場由機構主導,往往嗅覺靈敏,行動比大眾堅決。港股市場也是世界著名提款機之一,歐美甚至中東出現危機,國際機構都習慣從香港毫不留情的砍倉、做空。
2003年2季度,香港社會整體氛圍都好淒慘,經濟本來就蕭條還遭遇非典,滿街都是負資產,民眾對特首極度不滿,偏偏還疊加了巨星張國榮自殺的噩耗。
壞到極點就是股樓雙底了,否極泰來。
港股直通車
四年之後的2007年,二級市場又是一場狂歡盛宴,A股沖上6000,唱著“死了都不賣”,美國房價狂飆,香港大叔大媽們都知道“港股直通車”要把十幾億人民引來香港。好到極點也就是股樓雙頂了,如下圖,恒指07年10月見頂,而這次炒房客們反應稍慢了一點,房價翌年3月才掉頭向下。
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港股又變身為移動的ATM。從07年10月到09年2月,恒指下跌60%多,一天暴跌一兩千點家常便飯。
跟以往不同的是,房價表現相對堅挺,此輪跌幅不到30%,而且08年底先於股市見底,如下圖。當時利率下行為房價提供了救命的安全墊,中美兩國同時大放水,不僅穩住了樓市還為後面十年暴漲拉開了序幕。
2015年那場牛市
2015年2季度,A股響起了一萬點不是夢的號角聲,北水南下也迅速推升港股,恒指於15年4月率先見頂。
香港房價從8月開始調整,幅度遠小於股市。這一輪股市下跌超過30%而房價跌幅小於15%,恐怕也要歸功於超低的利率環境維持不變。
不過感覺比香港房奴更慘的,是港股二級狗啊,無論哪里的風吹草動,我們總是第一個被砍,傷的最重,而牛市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心疼自己~~
2018熊市來的如此之快
今年1月,恒指於33000多點掉頭向下,至今跌幅超20%,半年後房價也隱約見頂了,如下圖,中原房價領先指數近3個月已經出現向下拐態勢,而中原房價指數目前還只有到7月的數據。
事實上,本月香港多個小區二手房價都出現了10%左右的調整,新盤去化率也開始下滑,購房人違約被沒收訂金的案例越來越多,萬科在香港開發的第一個樓盤就出現了9起沒收訂金。
到底這次房價調整會像08年、15年的假摔,還是如二十年前滅頂之災?
今年股市跌幅遠遠沒有達到98、08的慘烈程度,甚至連15年也不如,關鍵還得看美國加息步伐。如下圖,綠線是一個月Hibor,白線是恒指,藍線是中原房價指數,98年壓垮房價的是利率,08年和15年穩住房價的也是利率。
房奴們,燒高香拜拜美聯儲吧。
開始正文之前,我真的很想唱一段: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有一群打工仔
他們勤勞又勇敢
他們準時又苦逼
他們風雨無阻每天都要
準時地返工
他們善良規矩特別會排隊
Oh返工的打工仔
Oh香港的打工仔
他們齊心合力開動腦筋
鬥敗臺風和港鐵
他們準時返工快樂多歡喜
如果你們還記得,9月16號山竹過境後,香港人民爬過了樹。
排過了隊。
就算拿到港鐵發的假單,也要返工上班!
誰能想到,才過一個月,10月16日,港鐵的信號系統壞了,香港打工仔一個月內,再度展現香港精神,傾力上演準時返工大戲!
顯然,今年二級市場的雷,已經蔓延到了實體經濟。今早6點不到,港鐵開門前就宣布,因為信號故障,荃灣線、觀塘線及港島線列車需減慢車速行駛,列車服務受影響,請乘客預留充裕乘車時間,及考慮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在香港待了這麽多年,第一次碰到港鐵一下子壞了三條線的。
畢竟根據港鐵2018年半年報,他們實際運營中,準時、可靠程度都是超過了99.8%,高於營運協議目標的98%。
上半年港鐵的重鐵和輕鐵網路分別提供超過105萬及超過54萬班次的列車服務,他們認為營運的高分絕對是世界級水平。畢竟港鐵可控的因素導致、長達31分鐘或以上的延誤分別只有2宗和0宗。
那今天香港打工仔今天碰到四線穿心的概率,真的不考慮下班回去買張六合彩麽?
正常來說,搭地鐵是最快、最不堵車的交通工具,2018年前五個月,港鐵在香港公共交通工具市場的整體占有率為49.2%,去年同期數字為48.8%;在過海交通工具中,港鐵的市占率更高,達到了69.2%。
這麽高的市占率,今天就看到downside了。兩條過海線路受阻,無論你搭紅色荃灣線,還是紫色的將軍澳線,都要很長時間才能到港島,但是到了港島也寸步難行啊,因為深藍色的港島線也是自身難保,我還沒說九龍綠色的觀塘線也是要慢慢開。
這幾條線覆蓋香港打工仔之多,所在之處寫字樓之多,還偏偏一起壞了,真的是讓人想都想不到。不知道今天這出,港鐵要罰多少錢。
港鐵官宣是這麽說的,返工高峰期三條線只能提供20%的服務,正在努力搶修並做好車站的人流管理工作,會詳細調查這次事故原因並進行改善,以免同樣情況再次發生,並深表歉意。
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議員做什麽。田北辰說上班時候壞四條線,這是前所未有。
畢竟這都不是第一次了。
希望有關部門可以管一管。
無數金融民工上班的中環,今天中招了荃灣線和港島線,為了準時返工,大家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今早是搭地鐵上班的,到中環只晚了8分鐘感覺實在太幸運了,然鵝等車的人確實比平時多很多,出站時候中環站人真的是好多,拍八達通時發現港鐵沒收收車費(算你有良心),明年的車費可不可以別再加價了。
有打算改搭巴士的,但是這個人龍,也是令人震驚。
咬咬牙打車吧,發現根本打不到啊!Uber是以百為單位起步的,金融民工等啊等,等Uber從400+變成200+,才含淚按下訂車鍵。正在車上肉疼今天的士費,結果聽到廣播節目說:雖然我們是三人主持的節目,但因為堵車,其中一位主持現在還在路上,大家就先聽二人轉版本吧~~
但熊市中,錢要省著花啊。不願花幾百塊上班的港島的打工仔,還有兩種百年出行交通工具可以考慮。
比如叮叮車,雖然可能會擠,但叮叮車勝在站多、車多,是港鐵嗝屁、短途出行必選,車費只要2.6港幣。
需要過海的,還可以去尖沙咀碼頭搭天星小輪來中環啊,工作日最貴的船票也只要2.7港幣。
最慘是搭東湧線(明明他們沒中招),需要從香港站走到中環站的,因為港島線的人流管制,大家一起又一次創造出了香港地鐵史上春運的既視感了。
汽車股猿猴果斷開車返工,準時到崗,以親身案例說明:盡管板塊情緒不佳,但香港今天的案例確實是說明即使是大城市,有車還是非常有用的!
沒開車的二級狗,擠在上班的路上,擠著擠著,都擠出痛徹心扉的熊市頓悟了:
交通癱瘓時等車不就是熊市炒股麽:要不要下車?要不要換車?換了車是不是更慢?或根本等不到車?真後悔出門時沒有叫車啊……算了還是下吧,呃,怎麽全是人,出不去了,TAT~~
怎麽總結這一個月兩次大型返工之路呢?什麽都無法阻擋香港打工仔返工的!!!
好在明天重陽節,香港放假,早點下班回去休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