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谈话]20090710-26聊天内容摘录。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ei3h.html

(以下片段均取自别人,本人整理。请别以为投资依据。学习第一!)
偶是个对于风险极度厌恶的筒子 17倍以上谢绝买进  高速股可能面临一次重大价值重估  很有可能从10倍PE干到25倍PE  当然是俺的感觉  重演当年钢铁股的故事  当然这需要高速股业绩超预期  所以  不够成任何投资投机建议  但向着高端的方向投去是大猫们的一惯作派 俺现在压力非常大  包括看贴子的筒子也包括俺在内  很苦恼  那种状态维持了近1个月  非常的苦恼  就看俺能不能禁受的住这个考验 这个不是一般的要命  但愿  高诉行业的股票市赢率水平25倍左右时  成为许多新基金的必配品种 现在很多高速PB才2倍不到  很多分红率超过当年利润的50%  市盈率按去年的业绩很多低于17倍
这样简单的常识 
很多筒子看不明白去追随热点  我是没搞不明白  要知道我国在为全球搞制造  在为拉动内需搞建设  为此是少不了多拉快跑  背景不同  估值怎么能跟发达国家一样呢  从上半年公布的流量看  景气度也不差  总之俺是极不喜欢追热点  现在市场的热点 必须要在几个月之前布局 大猫之道前瞻性是首位  不要在乎它现在涨不   专候价值略夺者蜂拥而致... 俺可能损失一个月二个月的时间  俺相信后市大幅拉升的机会依然不小  如今新鸡鸡还在发  一般而言  大势见顶一定是在鸡鸡停发的2-3个月后  还有银行  很多也不到17倍  拿600269计 10倍=9.4 17倍=15.98 20倍=18.88 25倍=23.5 不要说不可能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有很多媒体筒子拿大猫王亚伟说事  其实焦点还是常识问题  2元-5元的大国资控股的ST股  本来就是很了不起的投资标的 道理很简单  按17倍计  2元只需0.12/股业绩对应 5元只需0.29/股业绩对业绩对应  20元的绩优股需对应1.2/股  50元的绩优股需对应3/股  谁难谁易一目了然 还谈啥? 国家最近搞汽车类似家电下乡工程  以旧换新  上半年汽车销量首超美国  难道这些车都长翅膀了  不要搞自下而上选股  那样你会踩地雷滴  成渝的回归  将颠覆前期所有主流估值视点  牢牢把握政策面红利  酒照喝 舞照跳 做一个快乐的赌徒 当然只赌大概率事  别搞的最后一脸茫然无可奈何的说  我靠  超预期啊  没想到! 西方最近在做什么? 我国最近又在做什么 将来可能做什么? 美国有很多世界500强 美国每天也有世界1000强倒闭破产 我国可能吗? 暂还不可能的要保八  俺觉得现在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就是僵化地去与国际水平比  人家关你屁事啊!要全面分析  没必要做恐慌者的恐慌者  所以 俺第一眼看准的高速  肯定是市场错了  所以上来就抢了  这样简单的常识  就是没人信 在经济发展上政府最近对内需消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也是个大发展的方向  基本不受调控影响  尽管你买起来比较踏实  因为这个就给一个高市盈率比如PE40-50  可以躺着睡觉  俺认为这是一个很赔钱的理念  实际上就公司的盈利能力来讲  消费类未必是最突出的  比如国家靠税收调等  比如可选品种多等  何况是高估后买进  制胜法宝  理所当然  先低估后成长  你上高速付费就是消费   难道是逃费? 在目前这一轮经济增长期 国家的政策调结构 就是要力求内需消费有个大增长  一定要高过工业的增长  否则怎么保八  另做为税费对冲  国家肯定要在消费这一块提税  去优惠工业保工业的增长 例如烟税酒税油税  未来会有资源从价税改革等等 目的是什么 是冲击原有三大产业结构 不是打压 是冲击 中石油(857.HK)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商,居中国企业500强首位。今年4月底,美国著名投资家巴非特旗下的投资公司在每股1.6港元附近 买入13%的中石油H股,该股昨日收报2.45港元,流通市值435亿港元。如果按照公司估计,能够实现全年平均油价为每桶26美元,则相当于目前该股的 市盈率在7倍左右。 鲁泰A是中国山东棉纺织制造商,07年7月底,法国著名投资家巴非特二代旗下的投资公司在每股27元附近买入,该股昨日收报26.8元,流通市值226亿元。目前该股的市盈率在65倍左右。 要拿年薪  别干民工干的事  天天捞小钱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性格一定是天生的  上市公司也一样 大猫巴菲特在招聘接班人的条件中的  要独立思考,情绪稳定  对人性和机构的行为特点有敏锐的洞察力  不就是要考察性格嘛  特点=性格 假如把股票市场看成一个行业的话  相信你会越来越敬畏  这个行业内的逻辑不是一般的强 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总是一个从低端需求向高端需求升级的过程  也可把其看成周期升级  如此才会有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行业景气的延伸  可以简单用四个字概括 衣食住行 否则  大家都光PP到处跑还谈什么发展? 投资界  流行的赌马而非马道  俺认为是错的  选准了  最怕乱动 俺早就不以市场为关注焦点了  越跌只能说明越有价值  该说的都说过了  赣粤高速还有12亿等着圈   华夏银行三大股东砸进去100多亿真金白银   谁都不是傻瓜  都是有定价权的  都是生意兴隆的  都是有专一渠道的 急啥  不差钱 都属于从低端需求向高端需求升级的公司  当然  能赚钱的股不是靠钱堆出来的  靠钱堆出来的最终会砸回原地   那是要靠业绩支撑的  俺的标准  每股收益*17=XX  有定价权的  生意兴隆的 有专一渠道的 高了放弃 低了就买  谁敢把它们干到25倍俺就卖一半 谁感把它们干到32倍俺就全卖 基本常识告诉俺们你有定价权你才可能将巨额债务玩成未来的属于你的资产  比如老发展玩的  比如老美玩的 今生今世让筒子们  最后悔的事就是持有华夏银行了 吴董=稳健 吴董手下一位小花猫说的好 草长的再好还是草  永远长不成大树  不错 华夏现在的股价是市场预期最坏银行 但别忘了 每家公司都有快速发展期  相当于银行业的韦大猫 有人说今年的主线是通胀和复苏  玩市梦率  还是请独立思考  不要与常识作对  总之眼光放远一点 挣你能看懂的银子  否则再牛还是一地鸡毛 别望了优等生诅咒  这个世界有差生靠作弊赢了一时 但赢不了很久 只要给一定的时间跨度 在中国除了银行高速核电  偶还真看不出来啥是高端  风电? 新能源?高科技?最终又是一地鸡毛  大猫们笑的难过啊 对有色的炒法  俺的看法 是按资源含量定价 只可怜 最后落的一地鸡 俺有个哥们90万最后成5.8万   不过最近回来不少 银行呢 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概念 按债务含量 不信走着瞧 榜样还是老美 老美   很快会给花旗等银行80倍市盈率 玩短线请关注月涨幅第一  或创历史新高的  最好做一个软化  但高收益必然面对高风险 怎么控制好其中的关系 自已作主 最终静态目标位是总资产/总股本  中国如今银行业总资产72万亿  很快要突破百万亿了  超级大国梦  很快就要实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1

許倬雲談話錄精句


今日沒有時間寫文,但是看完了一本書,特摘幾句金句和大家分享。


生物科技深入到我們人體裡面,可能改變人,改變動物以後改變人。這就直接碰到了嚴重的問題,人的價值在哪裏?如果人可以像別的物種可以改做的話,你的價值在哪裏,你的獨立自主性在哪裏?如果這個工具給獨裁者所擁有,創造兩批人,一批統治者,一批被統治者,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


歷史中有很多偶然的因素,甚至人的因素很重要。歷史沒有所謂的必然發展定律,,但是有個大的形可以看出來,沒有必然的定向。人不加以干預,它就順著原來的方向走下去。一條船,你不繼續校定它,它就往左邊偏,或者往右邊偏,你要較正它,它可以往中線走。所以不加校正,本身也已經是在做決定。


沒有一種學問是一個人獨創的,都是在前人的累積上,多走一步路。這一步路往往不是向前走,而是綜合起來提出一個周密更周密的涵蓋而己。...基本上,我們沒有太多創新的東西,只是許多東西累積,再進一步闡釋而已。


生活改良了,我們的精神生活沒有提升,我們的智慧沒有提升。20世紀裡,完全找不到哲學家。...現在美國...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就沒有批判...沒有批判,這個社會就靜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8

許倬雲談話錄精句(2)


上次未寫完,今日再談。


今天生存不是兩碗飯的問題,是有房子住,有汽車開,有一個中等階級的生活標準。他的標準極高,需求大,慾望大,依附在給他的一個團體上,需求愈大,愈不敢批評。


....


今日,無欲則剛很難做到,因為慾太多,生活水平提高,不可能不依附。以前可以:一把鋤頭,一片空地,足以生活。現在哪裏找鋤頭?哪裏找空地?今天所有職位都是大團體擁有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我想著自己的能力高,不必向你求,要自由:「老子不幹了!」...這句話,你就有自主權。所以,越來越少「老子」。


...


中國的五倫在打擊後不存在了,讀經的人是在尋找認同,不是在尋找內涵,所以全世界是一片價值的空白..


...


針對病狀...孔孟老莊,都是以人為本,孔孟積極以人為本,老莊寧靜淡泊,以人為本,個那個寧靜淡泊是對個人的尊重,比孔孟是更為積極而不是消極。孔孟有一級一級的群體....一圈圈順序是有次序可走的。而老莊,個人尊嚴是最重要的,為人頂天立地。


...


我想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喜歡過程。誠實的研究人員一定會說:我這個過程是到現在為止暫時得來的結論,這個結論還可以向前推,還可以改變,還可以修正。假如一個人說,我這結論一定是對的,沒有再改進的餘地了,這個人的學術生活就到此為主了。


...


江山後代有人才出,一定將前人的作品改變到合理更周密的地步。李白幾句話留下來,蘇東坡幾句話留下來,那是天籟。...做學問,天籟的機會不多。


...


我學了一輩子的目標,就是不糊塗....但是不糊塗很痛苦,不糊塗是咒詛。看到許多人盲目地跑來跑去,做各種奇怪的事情,愛莫能助,心裡難過。不糊塗並不是聰明,是自己不蒙蔽自己,自己不欺騙自己。

希望大家有所得著,我不是無的放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58

1990年後的巴老和芒格老關於銀行業的談話[轉-整理後]/轉貼的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891213642/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

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 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 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

BTW,1996 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 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 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金, 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經過 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 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的 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損。 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6

郭台銘不願公開的150分鐘談話

2012-5-28  TCW




一場晚宴、兩位首富獨家現場》150分鐘解碼全球局勢

短短約兩個半小時的餐宴,能夠把全世界局勢東南西北說一圈,還能清楚指出三大預言、四大趨勢,以及公司集團本身大布局的,台灣絕無第二人,就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五月十六日,在《商業周刊》邀請中國製造業首富——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來台晚宴上,台灣製造業首富郭台銘也是首次與何享健碰面。兩人談經濟、談危機、談布局、談趨勢、談合作、談飛機,無所不談。

在座的還有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商業周刊》榮譽發行人金惟純,以及何享健一行的家人、友人、高階幹部。

餐宴的前一天,何享健一行人從台北直奔台南,與美的集團主要原料供應商、全球ABS大王的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見面。許文龍開放了外人罕進的辦公室,還全 程親自導覽參觀奇美博物館,並破例陪同一起吃飯,讓這一場原訂一個半小時的聚會,延長到四個半小時才結束。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相遇。

奇美餐宴後的兩個半小時,奇美丟出震撼彈,悄悄的在股市觀測站中,宣布辭去在奇美電子一董事、二監察人席次,等於是全面退出奇美電子董事會,把經營主導權交由第二大股東、鴻海集團全面主導。

在與何享健餐宴上,這則熱騰騰的新聞成為餐桌上的話題,郭台銘無所不談,就是不談奇美。

有人問起奇美電,郭台銘說:「發生什麼事?你說奇美?」他搖搖頭,轉移話題。第二次追問,郭台銘還是四兩撥千斤。

餐會結束後,第三次追問,還是沒有答案。郭台銘反問「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直到聽到「昨天何享健才跟許文龍見過面,」這個訊息,話還沒說完,郭台銘立即收起笑容,嚴肅以對。

何享健與郭台銘共同搭乘手扶梯下樓,兩人緊扣著手。意外成為新聞事件旁觀者的何享健,忍不住好奇心,四度追問郭台銘,「奇美電子會不會改名啊?」問題一出,瞬間在空氣中急凍。停了五秒鐘,郭拉高分貝的說:「還早吧,現在談這個太早了,我都還沒開始想。」

雖然,奇美電出現新變局,而郭台銘不願透露他的新布局,但是從餐宴中郭台銘幾乎沒有停斷的分析情勢,大膽預言,並提出他製造帝國的藍圖,似乎,奇美電的這一段「變奏曲」,也只是他雄圖大略中的一段插曲。(文●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20

窮查理寶典讀書筆錄---第三章 查理的即席談話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8twq.html

向沃倫和查理在於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的本性、世界的現狀、如何理性思考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更好地過上一種正直、幸福、善良的生活。

如果你在生活中唯一的成功就是通過買股票發財,那麼將是一種是失敗的生活。生活不僅僅是精明地積累財富。

查理是西科金融公司的主席,伯克希爾擁有其80.1%的股份

我們成功的關鍵:1、如果烏龜能夠吸取它那些最棒前輩的已經被實踐所證明的洞見,有時候它也能跑贏哪些追求獨創性的兔子或者跑贏寧願躋身那些忽略前人最優秀的工作的蠢貨之列的兔子。2、我們並不自稱是道德高尚的人,但至少有很多即便合法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屑去做的。

說真話,你將無須記住你的謊言。

如果你能夠用3%的利率吸取福存進然後將其投資給某家能夠帶來13%的收益的企業,那麼這是一樁很好的生意。

伯克希爾未來不容樂觀,兩點原因:1、我們的規模太大了,迫使我們只有投資那些更為激烈的領域。2、從當前的大氣候來看,未來15年到20年裡,普通的股票市場不會像我們在過去15-20年中體驗到的那麼景氣。(提到巴菲特論股票市場這篇文章)

在未來20年裡,伯克希爾的市值將會增加,但每年的增長率將比以前低得多。但我認為你們放在這裡的錢,不會用於你們以前習慣看到的事情。

我很高興我有90%的淨資產是在伯克希爾的股票裡。

安德魯卡內基「創造一個理想國家,使少數人的多餘財富能夠在最佳意義上變成許多人的財產」

現在很多人似乎認為企業CEO的責任就是讓股票價格上漲,這種觀點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愚蠢行為。我們會實話實說,值多少就說多少。

三分之二的收購是失敗的,而我們的收購很成功,因為我們從來不試圖為收購而收購——我們等著那些不用多想也知道會成功的機會。我們把權力分散到幾乎全面退位的程度。

關於保險業務

我們在再保險行業擁有某些優勢是因為人們信任我們的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所以再保險並不是價格低就能賣得好的無特性商品。

保險並不是一門簡單的生意,我們必須很聰明,才能把它做好。

用很低的成本讓浮存金以可觀的速度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到了幾十億美元的浮存金,而所支付的利率比國債的利息還要低,這真的太好了。

 

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公司和投資者效仿伯克希爾?

我們的管理費很低,沒有季度目標和預算,也沒有一套標準的人事體系,我們的投資集中度比一般企業高得多。就這麼簡單而且合情合理。

 

關鍵是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優秀的企業能給伯克希爾的發展帶來很多動力。

培養那種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的性情光靠性格是不行的,你需要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擁有大量的求知慾望。(有類似的夥伴相互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吧,至少緩解孤獨感)

伯克希爾歷史上最嚴重的錯誤是坐失良機,到現在還在不斷犯這樣的錯誤。這種錯誤可以分為兩類:1什麼都不做 2有些股票本來應該買很多,但是只買了一點。

小投資者的機會: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買些很小的股票,尋找一些罕見的錯誤定價的機會,但這類機會的確很少。

對於基金行業的批判:1、有缺陷的激勵機制,要求人們假裝去做他們做不了的事情。2、沒有增加價值3、股票經紀人表現太差了,甚至還不如指數基金。

如果共同基金的監事是獨立的,那麼我就是俄羅斯波爾修芭蕾舞團的首席男明星。

如果你對價值毫不瞭解,只瞭解價格,那麼利用BS模型能準確算出90天的期權多少錢,那是很神經的(價格在短期內並不反映價值)。

股票期權不但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還會稀釋股權。任何反對這種看法的人都是神經病。

安達信特別脆弱,因為它是合夥制企業,合夥制企業在採取舉辦和選擇客戶等方面必須額外謹慎。

我們尤其害怕那些大量舉債的金融機構,如果他們開始說起風險管理有多麼好,我們就會很緊張。

法官允許垃圾科學之類的東西存在,由於侵權賠償制度,已經富裕的公司要避開很多領域。

索羅斯無法忍受其他人從科技產業賺錢而自己沒有賺到,他虧得一塌糊塗。我們根本就不在意。

妒忌真的是一種愚蠢的罪行,因為它是僅有的一種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樂趣的罪行。





(附上書中提到的《財富》雜誌上巴菲特論股票市場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少有的從宏觀的角度來談論股市,這篇文章十分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性、國內股市的現狀、過去十年的變化;國內基金行業和保險行業表現出來的投資行為,當然也有助於自己理解道瓊斯指數變化。)

1999年英文版: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9/11/22/269071/

2001年英文版: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1/12/10/314691/

 

 


中文版來源: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2498 


巴菲特一般很少公開談論股票市場的總體價格水平。但是,在1999年他卻破例在《財富》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巴菲特論股票市場》的文章,對互聯網泡沫作出了提醒。2001年12月10日,巴菲特再次在《財富》上發表同樣題為《巴菲特論股票市場》的文章,並對自己1999年的文章作了進一步補充。



巴菲特論股票市場

 

我上一次談及這個話題是在1999年。當時我把過去的34年分成217年的週期,這兩個週期驚人的對稱,分別對應的是股票市場的荒年與豐年。先看第一個週期。你可以看出,在17年裡道瓊斯指數剛好增長了0.1%

 

道瓊斯工業指數

19641231日: 874.12

19811231日: 875.00

 

下面是第二個週期。這一週期標誌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牛市。這一牛市在我上次提出這一想法的時候已經接近尾聲。(雖然我當時並不知道。)

 

道瓊斯工業指數

19811231日: 875.00

19981231日: 9181.43

 

你不能用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差別來解釋這兩個週期裡股市的背離。在第一個週期,雖然股市慘淡,但是GNP增速是後一個週期的兩倍。

 

•GNP增加

1964-1981:373%

1981-1998:177%

 

那麼什麼才是解釋?我認為股票市場在兩個週期裡截然相反的變化是由兩個重要的經濟變量的重大改變所引起。同時,一種相關的心理上的力量也對市場變化最終發生作用。

 

讓我再次提醒你投資的定義。這個定義雖然簡單,但是常常被忘記。投資是今天花錢,明天收到更多的錢。

 

這就觸及了在兩個週期裡影響了股價的第一個經濟變量——利率。在經濟學上,利率的作用就好像是物質世界的重力。在所有時候,在所有市場,在世界所有地方,利率的微小變化會改變所有金融資產的價值。這你在債券價格的波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但是,這條規律也適用於農田、石油儲量、股票和任何其他的金融資產。而且,對價值的影響可以是巨大的。如果利率是13%,以當前價值計算,你從投資中獲得的未來收益將比不上利率是4%時候的未來收益。

 

下面就是在34年的時期裡幾個關鍵日期的利率。在上半個時期利率急劇升高——這對投資者不利。在下半個時期利率急劇下降——這對投資者是福音。

 

長期政府債券利率

Dec. 31, 1964:4.20%

Dec.31, 1981: 13.65%

Dec. 31, 1998:5.09%

 

另外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就是投資者預期從投資的公司中將獲得多少回報。在第一個週期,由於公司盈利不佳,這個預期急劇下降。但是在80年代初,美聯儲主席Paul Volcker強有力的經濟措施實際上把企業盈利能力推高到了30年代以來前所未見的高度。

 

關鍵在於,在第一個週期,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喪失了信心。他們展望未來,相信未來將被兩個負面因素困擾。首先,他們不看好企業盈利。其次,高利率盛行讓他們把企業可憐的盈利又進一步打了折扣。這兩個因素作用在一起,導致了1964-1981年股票市場的滯脹。雖然在這個時期GNP有了很大的增長。這個國家的實業在增長,但是投資者對這些實業的估值在萎縮。

 

而這兩個因素的逆轉則創造了一個低GNP增長伴隨著股市興旺的時期。首先,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利率大降,使未來盈利更加有價值。這兩個現象都是大牛市的真實而強大的刺激。我提到的一個心理因素也恰巧起了作用:投機交易爆炸性增長。這僅僅是由於人們看到了市場的行動。後面,我們會對這種股票市場上危險的週期性疾病作病理分析。

 

兩年前,我認為有利的基本趨勢已經走到了盡頭。市場要從當時的位置急劇上升,長期利率必須進一步下降(這總是有可能的),或者,企業盈利能力要有重大改善(這在當時看起來非常不太可能)。如果你看一下50年來企業稅後盈利佔GDP的比例圖,就會發現這個比例一般在4%,比如1981年這樣的差年景,到6.5%左右。這個比例超過6.5%很少見。在盈利非常好的1999年和2000年,這個比例低於6%,而今年可能會低於5%以下。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录---第三章 <wbr>查理的即席谈话

 

你已經有了我對兩個截然不同的17年週期的解釋。問題是,股票市場的過去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告訴我們股市的未來?

 

為了啟發答案,我先回顧一下20世紀。眾所周知,這個世紀確實是美國的世紀。我們有汽車的出現,我們有飛機,我們有無線電、電視和電腦。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時期。確實,按美元計,美國人均產出的實際增長(沒有通貨膨脹的影響)達到了驚人的702%

 

當然,這個世紀也包括了一些艱難的年份,比如大蕭條的1929-1933年。但是,一個一個10年的看美國的人均GNP,你會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在本世紀保持了一致的進步。你可能會想,美國的經濟價值,至少用美國的證券市場來衡量,也會以相當一致的節奏增長。 

 

美國從未停止增長

20世紀早期美國人均GNP的增長較慢。但是如果你把美國看作一個股票,總體而言,它應該是快速成長股。

 

年份      20世紀人均GNP增長(不變美元)

1900-10         29%

1910-20          1%

1920-30         13%

1930-40         21%

1940-50         50%

1950-60         18%

1960-70         33%

1970-80         24%

1980-90         24%

1990-2000       24%

 

但是,並不是這樣。從我們之前對1964-1981期間的研究可以知道,在那段時期,經濟與股市這兩者的對應被完全打破了。但是,整個世紀也是這樣的。在開始的時候,比如1900年到1920年,這個國家在突飛猛進,爆炸性的擴展對電力、汽車、電話的應用。但是,股票市場幾乎沒動,只錄得了0.4%的年度增長。這和1964-1981年間的停滯很相似。

 

道瓊斯工業指數

18991231日: 66.08

19201231日: 71.95

 

在下一個階段,我們有20年代的市場繁榮。道瓊斯工業指數增長了430%,在19299月達到了381點。之後的19年,整整19年後,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77點,只有開始時的一半。但是40年代美國人均GDP增長50%,是20世紀增長最快的10年。下面的17年,股票終於開始上漲,有了51的增長。然後就是我們開始討論的兩個週期:1964年到1981年的滯脹;以及198120世紀末的大牛市。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有3個長期的巨大的牛市,歷時44年,期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增長了一萬一千點。我們也有3個滯脹時期,歷時56年。在這56年中,美國經歷了重大的經濟進步,但是道瓊斯工業指數卻實際上掉了292點。

 

怎麼會這樣呢?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每個人都集中精力掙錢,卻怎麼會有3個長期而痛苦的滯脹時期呢?在這期間,除了分紅,股票市場會讓你虧錢。答案就在於投資者反覆犯的錯誤,在於我在前面提到的一種心理因素:人們習慣性的被後視鏡所誤導,尤其是剛剛過去的情況。

 

這個世紀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這種短視的鮮明體現。在這個世紀的頭20年,股票的股息率一般超過高等級債券的利息。這種關係現在看起來很奇怪,在那是卻幾乎就是公理。當時的觀念是:眾所周知,股票風險更高,除非獲得更高回報,為什麼要買股票呢?

 

然後,就有了一本1924年的書。這本書很薄,一開始毫無徵兆,但卻注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股票市場。這本書的作者是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書名叫做《普通股作為長期投資》。這本書記錄了史密斯在截止到1922年的56年間對證券價格變化所作的研究。史密斯的研究始於一個假設:股票在通貨膨脹時期表現更好;債券在通貨緊縮時期表現更佳。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假設。

 

但是,考慮一下這本書的第一句話:這本書是對一個失敗的記錄——失敗在於事實無法支持一個預先想好的理論。史密斯接著說道:但是,所收集的事實看起來值得進一步研究。如果這些實事無法證明我們希望證實的東西,那麼讓這些事實帶領我們,看看他們會帶給我們什麼。

 

史密斯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做了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達爾文曾經說過,無論何時,當他找到一個與他珍視的結論所相反的事情時,他有義務在30分鐘內寫下新的發現。否則,他的頭腦就會像身體排斥移植器官一樣拒絕不一致的信息。人類本能的趨勢就是堅守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尤其是剛剛被證明的最近的經歷。這一我們自身的缺陷造成了長久的牛市和長期的滯脹。

 

為了說明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的發現,我在此引用傳奇的思想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原話。在1925年,經濟學家凱恩斯評論了這本書,因此讓這本書出名。在評論中,凱恩斯寫道史密斯先生最重要的一點,肯定也是最具創新的一點,可能就是:管理良好的工業企業一般不把所有盈利分發給股東。如果不是所有時候,至少在好的年景,企業會保留一部分盈利然後再投回到業務中去。因此這就有了複利的成分(凱恩斯加注斜體)運營支持良好的工業投資。

 

就這麼簡單。這其實都不是什麼新聞。人們當然知道公司不會付出100%的盈利。但是,人們從來沒想過這一點意味著什麼。但是,史密斯先生卻說為什麼股票一般表現超過債券?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公司存留盈利,這些存留盈利將產生更多的盈利和分紅。

 

這一發現點燃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牛市。投資者被史密斯的見解所激發,紛紛投入股市,並預期雙重回報:不僅有高於債券收益率的股息率,而且有增長。對於美國公眾來說,這一新的理解就像火的發現一樣。

 

但是不久這些公眾就被火灼傷了。股價被推高,首先使股息率低於債券收益率,最終,高漲的股價使股息率遠低於債券收益率。下面發生的事情將會讓讀者很熟悉:股價上漲如此之快,以至於股價上漲成了人們湧入股市的主要動力。少數人在1925年由於正確的原因購買了股票。而多數人在1929年由於錯誤的原因購買了股票。

 

1925年的書評裡,凱恩斯敏銳的預見到了這種股市不正常的現象。他寫道:這是危險的。除非能夠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出廣義的原因,基於過去的經歷而對未來所作的歸納推理是危險的。凱恩斯說,如果你無法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到廣義的原因,你就可能陷入預期的陷阱。在這種情況下,對未來的預期只有在各種條件與過去完全一樣時才能實現。這種特殊的條件就指的是史密斯對股票市場半個世紀的研究所發現的股息率高於債券收益率的事實。

 

投資者在20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誤判,此後這種誤判又以不同形式重複了很多次。公眾對20年代股票市場的瘋狂一直心有餘悸,直到1948年。此時,這個國家的內在價值遠超過之前的20年。股息率是債券收益率的2倍多。但是,股價卻不到1929年峰值的一半。造成史密斯的神奇的結果的條件重新出現了,而且廣泛存在。但是,投資者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他們已經被30年代早期可怕的股市嚇得呆若木雞,對痛苦唯恐躲避不及。

 

不要認為小投資者才過多的看後視鏡。讓我們看看專業管理的退休基金在近幾十年的表現。在1971年,那時股市高漲,退休基金經理感覺良好。他們把90%的淨現金流投入了股市,在當時是創紀錄的投入。但是,幾年後市場大跌,股價變得非常便宜。退休基金經理又作了什麼呢?他們停止買股票,因為股票變得便宜了。

 

私人退休基金

現金流投入股票的百分比

1971: 91%(創紀錄的高點)

1974: 13%

 

這種事我從來都難以理解。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餘下的這輩子都會買漢堡。當漢堡降價時,我們高興之極。當漢堡漲價時,我們痛哭流涕。對大多數人來說,在生活中買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的,除了股票。當股價下跌時同樣的錢可以買更多股票,但人們卻不喜歡這樣了。

 

當退休基金經理也這麼做時,這種行為就更加難以理解。他們比任何投資者都有更長的投資期。他們的基金明天不需要錢,明年也不需要錢,甚至下個10年也不需要錢。所以他們有完全的自由放鬆心情。由於他們不是在運營自己的錢,貪婪不應該使他們的決策扭曲。他們應該只想著什麼是最合理的。但是他們的表現卻像業餘投資者一樣(但是他們卻是拿錢的,好像他們有著特殊的專業技能)。

 

1979年,當我感覺股票非常便宜時,我寫了一篇文章。我寫道退休基金經理仍把眼睛盯在後視鏡上作投資決策。這種依據上一場戰爭而打仗的將軍式的投資方式在過去被證明代價巨大,這次也將被證明代價巨大。這是因為股票現在的價位應該產生遠遠超過債券的長期投資回報。

 

考慮一下1972年的情況。當退休基金經理還在買股票時,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年底達到了1020點,而淨資產為625,淨資產回報率為11%6年後,道瓊斯便宜了20%,而淨資產增長了接近40%,淨資產回報率為13%。當時我寫道:股票在1978年確實很便宜,退休基金經理們卻不願意買。而在1972年當股票很貴時,基金經理卻以創紀錄的方式購買。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公司債券的收益率為9.5%。所以我問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1999年到期的收益率9.5%20年期優質美國公司債券能超過 以淨資產價格購買而淨資產收益率為13%的類似道瓊斯指數的一類公司嗎?這個問題不言自明。


 

如果你讀了我1979年的文章,你會受損失。你怎麼會在接下來的3年受損失呢?我並不擅長預測短期股市變化,現在也不擅長。我從來不知道股票市場在未來6個月,或者1年,甚至2年走勢如何,

 

但是,我認為預見到長期將會發生什麼很容易。本·格雷厄姆告訴過我們為什麼:短期內股票市場是一個投票機器。長期來講,股票市場是一個稱重機器。恐懼與貪婪在投票時起重要的作用,但在上卻毫無作用。

 

依照我的思路,以下的事實並不難解釋。在20年的時間裡一個收益率9.5%的債券無法比得過這種稱作道瓊斯的偽裝債券。這種債券利息13%,而你可以在面值以下購買,也就是低於淨資產購買。

 

讓我解釋一下我所說的偽裝債券的意思。眾所周知,一般的債券有一定的到期時間和一系列的小的債息。比如一個債息率為6%的債券每6個月發3%的債息。

 

而股票則與之相反,是對某一公司未來收益所有權的金融工具。這種收益也許是股息、股票回購、公司被賣掉或者清算。這些付款實際上就是債息。隨著股東的變化,收取債息的所有人會變。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公司的所有人的財務收益決定於這些債息的多少和時機。投資分析完全就是估計這些債息的多少和時機。

 

現在,估計個別股票的債息多少非常困難。但是,估計幾組股票的債息容易一些。前面我提到,在1978年,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淨資產850美金,淨資產回報率13%。這13%只能是參考,而不是保證。但是,如果你願意投資一段時間股票,你實際上是在買債券。而且購買價格在1979年很少超過面值。本金價值891美金,債券利息很有可能是本金的13%

 

這樣怎麼能不比9.5%的債券好?從那個起始點,股票的長期業績一定會超越債券。巧的是,這在我商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對的。但是,就像凱恩斯告誡我們的那樣,股票的優勢不是必然的。只有當一定條件滿足時,股票才擁有優勢。

 

讓我再展示給你退休基金的羊群效應思維方式的另外一點。這一點恐怕由於管理這些基金的人的一點自身私利而得到了加強。下面的表格是四家著名的公司,他們非常典型。表格里是他們所用的退休基金資產的預期回報。這些回報用來計算每年退休基金的費用(或收入)。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录---第三章 <wbr>查理的即席谈话


公司所用的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越高,公司報的盈利也就越高。這就是退休金會計的方式。為了簡化討論,就按我說的理解。

 

這個表格1975年的退休基金回報預期比較謹慎:Exxon是7%,GE和GM是6%,IBM低於5%。奇怪的事情在於,投資者可以購買不可贖回的長期政府債券而獲得8%的回報。換句話說,這些公司可以把所有退休基金組合都換成8%回報的無風險的債券,而他們卻仍然用了低的預期回報假設。到了1982年,你可以看出他們把預期回報提高了一點,達到了大約7%左右。而此時,你可以購買長期政府債券而獲得10.4%的回報。你實際上可以通過購買被稱為「Strip」的金融工具而獲得10.4%的再投資收益保證,從而鎖定10.4%的收益幾十年。實際上,你的傻侄子也能管理這些退休基金並獲得高於公司所用的投資假設的回報。

 

到底為什麼政府債券的回報接近10.5%,但是公司卻假設7.5%的回報呢?答案還在於後視鏡:投資者經歷了70年代早期股市繁榮之後的崩潰,仍然心有餘悸,在考慮回報率時就用了過時的思維。他們無法做出必須的心態調整。

 

讓我們看2000年,當時政府債券的回報為5.4%。這4個公司的年報裡有關退休基金回報的預期是多少呢?他們用的假設是9.5%,甚至是10%。

 

我喜歡打賭。我願意與這4個公司中的任何一個的CFO或者精算師或審計師作一個大的賭注。我打賭在未來15年他們的平均回報達不到他們假設的水平。只看一下數學就行。一個退休基金組合非常有可能三分之一是債券。為了保守起見,這些債券有著不同的到期日。而這些債券的回報不會超過5%。剩下的三分之二的股票要有超過11%的回報才能保證整體投資組合有超過9.5%的回報。這可是非常勇敢的假設,尤其是一般的投資基金還會有大量的投資費用。

 

勇敢的假設卻可以給公司的盈虧底線創造奇蹟。運用表格里最右邊一列的預期回報數字,公司報告了非常高的盈利,遠高於當他們用低的預期回報時的盈利。當然,這對設定預期回報率的人是有利的。在這場遊戲中,精算師對未來的投資回報並無特別的認識。但是他們知道客戶希望高的投資預期回報。而一個高興的客戶還會持續是客戶。

 

我們是在談論大的數字嗎?讓我們看看GE(通用電氣),這個國家最有價值,最受尊敬的公司。我自己就是一個通用電氣的崇拜者。幾十年來,GE一直把退休基金管理的非常好。他們對回報的預期也是和一般的值相近。我舉這個例子只不過是因為這個公司顯著的地位。

 

1982年GE錄得了5.7億美金的退休金費用。這耗費了公司20%的稅前盈利。去年,GE錄得了17.4億美金的退休金盈利,佔公司稅前盈利的9%。這個數字是GE的家用電器部門6.84億美金盈利的2.5倍。17.4億美金是一大筆錢。減少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假設到一定程度,就會勾銷盈利。

 

GE的退休基金盈利,和許多公司的一樣,歸功於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1987年實施的一條規定。從那時起,有合適的回報假設和所需要的退休基金業績的公司可以把退休基金的盈利錄入損益表。去年,根據高盛的估計,雖然退休基金縮水,標準普爾500家公司中的35家從退休基金中獲得了10%以上的盈利。

 

很遺憾,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假設雖然重要,但是幾乎從來不會出現在公司董事會會議上。(我本人在19個董事會中,但是我從來沒有聽過有關這一議題的嚴肅地討論。)現在對這個議題的討論非常有必要,因為那些按照輝煌的90年代的業績所設定的預期回報假設達到了極端的程度。我建議你去問任何一家有著大量規定受益制退休基金的公司的CFO,如果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假設降到6.5%,這對公司的盈利將會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想更損一點,問一問這個公司1975年時的退休基金回報假設,當時的股票和債券都比今天有更高的預期回報。

 

2001年的年報馬上就要出來了。看看那些公司是不是降低了未來退休基金的回報假設將會是一件有趣的事。考慮到最近糟糕的回報和未來需要付的年金,任何人,無論是CEO,審計師,還是精算師,如果不降低預期回報假設,他們都會冒誤導投資人的訴訟風險。作為董事會成員,如果不質疑這種樂觀的假設,那他就是失職。

 

我們所經歷的上個世紀證明,股票市場的非理性是週期性爆發。這強烈暗示那些想要好業績的投資者,最好學會應對下一個股票市場非理性爆發。他們需要的是一劑解毒劑,我認為這劑解毒劑就是量化分析。如果你定量分析,你並不一定會出色,但是你也不會墜入瘋狂。
 

從宏觀上講,定量分析根本不需要複雜。下面一個圖起始於80年前,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圖。這張圖顯示了美國市場上所有公開交易的股票的市值佔美國經濟的GNP的百分比。這個比率在揭示你所需要知道的事情上有一定侷限性。但是,這可能是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單一手段。你可以看出,近兩年前,這一比率升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應該是一個很強的預警信號。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录---第三章 <wbr>查理的即席谈话

投資者要以超越美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增加財富,這個比率必須不斷持續上升再上升。如果GNP每年增加5%,而你想要股票市值增加10%,那麼這條曲線需要直線上升,直至超出圖表的範圍。那種情況不會發生。


對我來說,這個圖的信息是:如果這個比率關係在70%或80%附近,購買股票將會不錯。如果這個比率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的一段時間裡的情況,那你就是在玩火。你可以看到,最近,這個比例是133%。


即使這樣,這還是從1999年的高點的大跌了很多的結果。我在1999年提出:美國公眾應該預期在未來1020年股票的回報為7%(包括股票和2%的通貨膨脹假設)。這只是一個粗的數字,還沒算上摩擦成本,比如佣金和費用。淨回報應該可能是6%


今天,股票市場的漢堡更便宜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在發展,而股票價格更低了。這意味著投資者用同樣的錢得到的更多。我現在預計除去成本股票長期回報為7%左右。這挺不錯的,除非你還用過去的90年代來推導你對未來的預期。


除了括號內的部分為LHQ添加的、轉載的文章除外,其他的均為摘抄自《窮查理寶典》,保持批判、客觀、獨立之精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41

矽谷直擊 台灣媒體首度與特斯拉電動車CEO面對面 一場郭台銘最想掌握的關鍵70分鐘談話

2014-06-16  TWM
 
 

 

《今週刊》採訪團隊親自飛至美國矽谷參與特斯拉年度股東會,直接與馬斯克面對面,專訪他談與鴻海的合作,因為這將是一場影響全球汽車業,連郭台銘都想知道的關鍵70分鐘談話。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經研室這家公司不只賣汽車,更賣未來想像!

3.6萬輛 過去三年特斯拉總共賣出約3.6萬輛的電動車210 萬元 特斯拉第二代Model S車款,每輛最低定價210萬元新台幣400 公里Model S每換一次電池可跑400多公里,充電半小時能有八成電力,在電動車裡續航力最強116 %特斯拉近一年股價漲幅達116%,遠勝蘋果和Google,是美股最驚人的公司之一2520 億元根據《富比世》估算,截至今年5月,馬斯克身價高達2520億元新台幣,相較於2013年的810億元,暴增3倍

一分鐘看特斯拉

成立:2003年

創辦人:艾巴哈德(Martin Eberhard)、塔彭寧(Marc Tarpenning)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主要業務:純電動車,並在全球架設充電站主要業務:純電動車,並架設全球充電站2006年 首度公佈第一款電動車超跑Roadster藍圖,並增資4千萬美元,Google兩位創辦人都成股東2009年賓士母公司戴姆勒投資入股5千萬美元2010年 以每股17美元,正式掛牌上市2011年 第二款電動車Model S開放預購,2012年上市2012年 公佈第三款Model X藍圖2013年 第1季獲利1500萬美元,短暫轉虧為盈2014年登陸中國,宣佈「超級電池廠」計畫,股價攀上254美元新高那天,我到矽谷參加科技盛會……全球哪一家公司的一舉一動最吸引多數人目光,同時牽動消費者、股市分析師,乃至於關心我們未來世界創新者的心?從股價漲幅來看,不是蘋果、也不是Google,而是去年股價大漲一一六%的特斯拉。

它,被視為全球綠能革命先驅,是最被看好的電動車公司。一如所有先進者,瘋狂大膽構想足以顛覆所有人想像。但最終,能不能真的改變世界,得看它能否成功拿到「電動車普及化」的革命聖盃而定。

事實上,從數字來看,特斯拉的表現微不足道。迄今僅銷售出三萬多輛,佔全球汽車市場佔有率的十萬分之二十五。但特斯拉的電動車續航力最強,換一次電池可以跑四百公里,其他競爭對手最多只達到它的一半。如果,特斯拉能突破產能限制,把價格降低??,那麼,讓人人開得起電動車的目標就不遠了。

但特斯拉有可能辦到嗎?帶著這些問題,《今週刊》的採訪團隊遠赴美國加州矽谷找答案。

六月三日這天,加州矽谷的陽光溫暖如常,就在Google位於山景市(Mountain View)總部附近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一輛又一輛的特斯拉汽車接連駛入,紅的、白的、灰的……,還有特斯拉第一代電動跑車Roadster,拉風登場,整座停車場宛如特斯拉的展示會。

車主們三三兩兩地走入會場裡,他們不是參加特斯拉車友會,而是特斯拉的年度股東會。在這裡,投資人與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面對面談話,一年之中也只有這麼一次機會。

馬斯克,四十三歲,特斯拉執行長,坐擁二五二○億元身價。他被喻為繼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之後,最有潛力的創新天才。他夢想讓全人類開車不再需要汽油,還期待完成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他甚至要打造全新的太陽能城市。

比不上其他大公司的豪華排場,特斯拉股東會全場僅有三百個位子。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相信馬斯克瘋狂夢想的少數股東們齊聚一堂,彼此都有參與世紀大事的興奮感。

想靠台灣供應鏈,完成綠能革命令人驚訝的是,華人面孔不少,他們有的遠從上海飛來,想知道在中國引爆電動車熱潮的馬斯克,下一步要做什麼;有的從特斯拉掛牌首日就投資的股東,想知道特斯拉會不會變成下一個「蘋果」,甚至超越它;更有年僅十一歲的小男孩,他說特斯拉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他想見到馬斯克,更想親自到特斯拉的生產線去感受,這麼酷的一輛車,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它絕對是這十年,我看過最創新的公司之一。」說這句話的人,是特斯拉最早期駐點在台灣的員工之一,當時的特斯拉沒有名氣,想打造一輛全電動車的目標已經很明確,所以他們落腳台灣,想藉著台灣汽車供應鏈的幫忙,完成特斯拉的夢想。「如今,特斯拉仍認為,他們能做得到,讓全世界的人都開電動車,歷史會證明一切。」於是,為了一窺特斯拉股東的年度最大盛會,《今週刊》採訪團隊帶著台灣業者期盼的問題─特斯拉是否會擴大與台灣廠商的合作,來到股東會現場。如果特斯拉要大量生產電動車,台灣有沒有機會成為它強而有力的合作夥伴?

股東會關鍵談話

不到百萬元的第三代車,

將是關鍵聖盃

現在,市場上有經濟實惠的汽車,但不吸引人;有電動車但不吸引人。特斯拉的Model S(第二代電動車)是吸引人的,但是太貴。市場缺少的就是消費者可負擔又吸引人的電動車。特斯拉第三代車是個聖盃(指必須符合這個市場需求),我認為它對人類擺脫化石燃料將有重大影響。~馬斯克股東會現場談話二○一七年,是馬斯克設定的聖盃之年。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馬斯克設定第三代電動車上市的時間,同時也想把年銷售量從目前只有二、三萬輛拉高到二十至三十萬輛,成長達十倍以上。

然而,這個目標並不容易。事實上,從特斯拉第二代電動車上市之後,它實際生產出來的車輛數遠遠落後於訂單數。一二年,Model S接單一萬輛,最後只做出五千輛;一三年,特斯拉全年出貨二.二萬輛,今年則預估出貨三.五萬輛。儘管成長以倍數計,但就實際數量來說,仍屬小量。

去年十月,參加特斯拉汽車供應商大會的和大集團董事長沈國榮指出,會中特斯拉透露未來全球銷售目標。特斯拉預估一七年,因為推出Model X後輪傳動,以及特斯拉第三代電動車之後,全球總銷量可望達到二十至三十萬輛。

馬斯克曾說,他的目標是達到年銷售量百萬輛,讓人人買得起電動車,才算真正達到「綠色革命」目標。百萬輛實現的時間不得而知,但一七年先量產到三十萬輛,則是一個明顯突破點。

為了這個計畫,特斯拉必須解決三個艱困的挑戰。首先,要解決電池產能不足的問題。這幾年,特斯拉無法大幅增產就是受限電池產能。

即使解決了生產問題,特斯拉仍舊必須把目前每輛售價高達二百萬元新台幣以上的車,降到百萬元以內,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而市場的開拓不僅僅是價格因素,還涉及電動車充電站的普及性。

股東會關鍵談話

超級電池廠計畫,

三年後產能達三十萬輛

超級電池廠(Gigafactory)計畫進行得很順利。我的目標是電池成本減少三○%,我想,這點還是保守看法,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每天和日本松下(Panasonic,超級電池廠合作夥伴)開會,而且每個禮拜都是那種很全面性的會議。一開始松下也不確定這些成本縮減目標是否可以達成,但我想他們現在已經被說服了,他們做得到。~馬斯克股東會現場談話穿著合身西裝的馬斯克,在舞台上向股東們報告未來計畫,而這張「超級電池廠」的投影片停留時間最長。這是馬斯克第四年主持特斯拉股東會,他很清楚,「超級電池廠」計畫將是這場股東會最大焦點。

去年一整年,特斯拉賣出二.二萬輛,比前一年成長三四○%。儘管如此,市場仍供不應求,特斯拉全球缺貨,即使是特斯拉生產基地的矽谷,想購買一輛特斯拉的Model S電動車,最少都得等上兩個月,「這算好的了,在中國得等上大半年呢!」來自上海的三十歲股東汪方說。

「我們在量產上仍有一些瓶頸,就像你們知道的,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電池的供應。」馬斯克在股東會上明說。

特斯拉是第一家將鋰電池應用在汽車電池的公司,誠如外界所知,特斯拉向松下購買電池芯之後,再自行組裝在汽車上,整套電動車的動力系統,都由特斯拉自己做,而這些專利,都出自於特斯拉技術長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之手。

獨門技術,連嚴凱泰都學不來「如果只是向松下買電池芯,那麼每家車廠都會做,但特斯拉能贏別人的地方就在於,他們能夠將鋰電池的發電效率達到最高,這個技術,是裕隆董事長嚴凱泰買了兩輛Model S回去拆解,都學不來的。」汽車零組件的供應商不諱言,如果其他車廠能做,賓士(Benz)與豐田(Toyota)又何必向特斯拉買動力系統呢?

但是,特斯拉的獨門技術再厲害,也要松下的電池供應,但顯然松下跟不上特斯拉拓展的速度。今年二月,馬斯克宣佈將與日本電池廠松下電器合作,投資五十億美元(約一五○○億元新台幣)打造「超級電池廠」。

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從二一七.六五美元,隔日立刻暴漲至二四八美元,單日漲幅高達一四%,更將特斯拉股價推升至二五四.八四美元的歷史新高。

當天,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亞當.瓊納斯(Adam Jonas)就以交流電之父尼可拉.特斯拉的名字,發表了名為「尼可拉的復仇:特斯拉的顛覆新路」報告,一口氣將特斯拉的目標價上調至三二○美元,給予「加碼」的評等,調整幅度近一倍,全力喊進特斯拉,震撼華爾街。

超級充電站,要讓所有車廠都能用在股東會裡,馬斯克對於超級電池廠的產能沒有明確說明。但從其他數字估計,將在下個月動工的超級電池廠,將是一七年達到二十萬至三十萬輛產能的最大關鍵。

「做得到嗎?」連供應商都忍不住皺眉反問。瓊納斯很有信心,「有了『超級電池廠』計畫就可以。」

股東會關鍵談話

橫越美國不斷電,

超級充電站計畫延伸歐亞

從中國到挪威,我們在全球有一二六個據點,有很多的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s)。事實上,我們正在加速推出更多充電站。今年底,充電站數量將會成長一倍,這是很大的數目。

我剛從中國回來,中國市場對特斯拉車很有興趣。所以,我們會有相當投資在中國服務中心及充電站,以符合當地的需求。

我們想以最快速度在中國及所有市場建立服務和充電基礎設施,我希望我們能弄清楚如何更快地做到這一點。我對團隊的指示是要盡快,沒有預算限制,以最快速度施行我們的計畫。~馬斯克股東會現場談話要讓更多人都開電動車,就得先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充電站。

去年,馬斯克曾在股東會上分享了一段小故事,那是他二十歲的事。當時的馬斯克還在唸書,「我與哥哥開車,從灣區、洛杉磯、拉斯維加斯、大峽谷、科羅拉多到芝加哥,再到費耶特維爾。今年年底,我想可以跟我的小孩再做一次,特斯拉的充電站已經非常密集,我想它將會是一件非常酷的事。」確實,如果馬斯克想讓更多人開電動車上路,就必須讓他們免於半途用電耗盡的窘境,因此,打從去年特斯拉公佈了「超級充電站」計畫後,馬斯克就一直有一個從美國西岸到東岸,可以開電動車從洛杉磯到紐約橫越美國的夢想。

「今年,我們完成了,雖然是與我們的團隊成員一起。」馬斯克有些靦腆地解釋,原本想帶兒子們去,但礙於小孩讀書上課的因素,只好改成和員工一起去。

他補充,「事實上,我認為我們在媒體上沒有做很好的解說,為什麼要做這麼一條奇怪的路線,因為這曾是我帶我家人回家的一條必經之路(馬斯克以前的家在東岸,所以他會跟他哥哥一起從西岸開車回東岸)。」馬斯克在賓州唸完大學後,原本要到史丹佛大學再拿博士,但他只念了兩天,就決定休學去創業。

除了美國,馬斯克也積極將「超級充電站」計畫拓展到歐洲和亞洲,從挪威到中國,遍及全球各地的特斯拉充電站已多達一二六個,目前光是美國人口覆蓋率就達到八○%,這個數字到明年還會提升到九八%。

馬斯克的夢想是要讓全世界的人都開電動車,而不甘於只是一家電動車的製造商。在股東會裡,他揭露出更嶄新宏觀的想法,「我們必須讓其他廠商使用超級充電站,它們只需要製造適合超級充電站動力的電動車就可以。」但這個想法還得不到其他業者認可,「實際上,我們必須、也希望其他車廠可以一起來做這件事,但是,目前為止並沒有人來找過我們。」馬斯克說。

就像當年Google剛推出Android平台時,希望各家手機廠能夠採用,也不是那麼順利。馬斯克想打造的就是一個全世界都能使用的電動車平台,不只特斯拉自己用,所有的車廠製造的電動車也可以用。

馬斯克甚至直言,「我不認為其他車廠在電動車的成功,就一定會對特斯拉造成負面衝擊,最終,我們需要電動車,讓所有的汽車都充電,而不是使用汽油。」

股東會關鍵談話

加速量產進度,

全面擴大與鴻海合作

我們正在加強與鴻海的合作關係,我覺得與鴻海的合作,未來非常有潛力。我的意思是,特斯拉永遠會是一家製造公司,這是很重要,也需要被強調的,但我們確實覺得與鴻海這樣的代工廠快速結盟,才能加速擴大特斯拉的生產速度。~馬斯克股東會談話一直以來,馬斯克的夢想,是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開電動車,而不再受到石油的限制。打造電動超跑是第一步,小量、高價的Roadster,再來是中量、高價的Model S與Model X,「最後,我們的第三種車是大量、低價,也就是第三代特斯拉電動車,我們希望它的定價是三.五萬美元(約一○五萬元新台幣)。」馬斯克緩緩地說出他的願景,這個目標從特斯拉成立第一天至今,都沒有改變過。

馬斯克的藍圖已經很清楚,輪廓也漸形完整,但挑戰又來了,如果馬斯克想要更快速地實現他的電動車夢想,他就得要更快速地降低生產成本,不只電池的成本要減少三○%,製造成本也要更低,擴大與鴻海的合作,也就成了馬斯克的不二選擇。

過去,馬斯克從未在公開場合主動提及與鴻海的合作計畫,只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年初主動提起,只要他有到美國出差,就一定會前往特斯拉拜訪馬斯克,鴻海要爭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讓特斯拉的亞洲整車組裝業務都交給鴻海來做。

為此,郭台銘更找來原本特斯拉的台灣區總經理魯希連,甚至積極拉攏特斯拉的採購到鴻海工廠查驗,就是為了證明鴻海絕對有能力替特斯拉代工組裝電動車。

目前,光是最低階的Model S,一輛就要價六.二四萬美元(約一八七.二萬元新台幣),這還不含汽車稅及其他費用。為了將消費者負擔的價格往下降,特斯拉史無前例地採用了「直銷(direct sale)」方式,而不像其他車廠將車子交由經銷商銷售、服務。

特斯拉新穎的銷售模式,引起了大批汽車經銷商的反彈,甚至在美國各地發起「反特斯拉」法案,要求州政府禁止特斯拉的直銷模式。

馬斯克就曾情緒激動地反駁,認為汽車經銷商的說法對一家小車廠並不公平,說到激動處,還一度哽咽,「因為他只是很單純地想要改變這個世界,要讓更多人可以開電動車,但馬斯克不知道的是,他這樣的夢想,卻撼動了整個美國傳統汽車業的利潤分拆系統。」一名供應商說出了他的觀察。

其實馬斯克顛覆的,不只是我們對汽車的想像,也顛覆了整個世界對於汽車的期待。就像Google大力推動「無人駕駛車(driverless car)」,特斯拉也在研發,甚至將導入特斯拉的車款裡,馬斯克更直白地說:「我相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車上高速公路時,汽車能夠自動駕駛,不用再人工控制汽車。」他對這個世界的瘋狂想像,還在持續擴展中。或許,馬斯克沒辦法像「鋼鐵人」一樣,只要穿上鋼鐵盔甲,就能飛到各地拯救世界,但他用自己對這世界的瘋狂想像,一步步地改變人類,就像賈伯斯生前最常說的那句話:「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七十分鐘的股東會結束後,多數股東帶著滿意的笑容離開,不是因為有多大的利多消息,而是他們確認了一件事:他們所相信的馬斯克,將會繼續帶領特斯拉,用最瘋狂的方式,改造這個世界。

為什麼叫特斯拉?

公司名字取自於交流電之父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特斯拉創始員工曾說,如果不是特斯拉在電磁物理學的貢獻,可能就不會有今日的特斯拉全電動車。

馬斯克的薪水是多少?

2013年馬斯克的年薪,領的是加州最低薪資3.32萬美元,折合新台幣還不到100萬元。

即使如此,馬斯克仍將多數薪資退回給公司,只接受象徵性的1美元。這點,他與賈伯斯如出一轍。

有了Model S、X,不會將下一代車命名為Model E 有朋友曾問馬斯克,特斯拉有了Model S和X,何不把下一代車命名為Model E呢?

馬斯克一想,這樣不就變成SEX(性)了嗎?雖是玩笑話,但馬斯克確實曾想過,後來發現福特已註冊Model E,只好作罷。第三代特斯拉電動車將命名為Model Y。

特斯拉的聖盃,4年成長10 倍─ 年銷量從2.2萬輛到目標百萬挑戰1想量產,得先解決電池短缺問題目前特斯拉電動車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若馬斯克要量產更多電動車,就必須先解決電池產能問題,唯有解決這個生產障礙,特斯拉產量才能快速成長。

解決之道:啟動超級電池廠計畫宣佈時間:2014年2月投資金額:2020年前要投入 50億美元夥伴:與特斯拉最重要的電池供應商日本松下共同建立進度:已在美國挑選三州蓋廠位置,最快今年動工,

預計2017年完工

目標:讓特斯拉年產超過 50萬輛

挑戰2充電站不夠普及

由於提升電動車滲透率的關鍵,還是在於充電站的普及,因此去年特斯拉公佈「超級充電站」計畫後,大舉在美國、歐洲設充電站,目前美國充電站的人口覆蓋率已達80%,預計明年提升至98%,歐洲與亞洲也將增設充電站。

解決之道:全球充電站數量將在今年底增加一倍,並有計畫性地加速中國佈局。

挑戰3成本、售價再降低

馬斯克的最終理想,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開電動車。因此,若要達到這個目標,特斯拉必須縮減生產成本,讓每輛電動車的售價再降低,進而拉高電動車的普及度。

特斯拉電動車售價,挑戰百萬元有找?

第一代 Roadster

售價 : 9萬美元

上市 : 2007年

第二代 Model S

售價 : 7萬美元

上市 : 2012年

第三代 Model Y

售價 : 3.5萬美元

上市 : 2017年

解決之道:尋求結盟鴻海等代工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並前進亞洲設置工廠,讓特斯拉的電動車從兩百萬元超跑,變成百萬元有找的大眾車。

股東發問千奇百怪:

若我買特斯拉新車 你願意跟我兜風嗎?

Q1. 特斯拉可以把汽車設計得更適合女生開嗎?畢竟女性也是多數,也有很多女性消費者想買特斯拉的車,且具有足夠的購買力。

馬斯克答(以下簡稱A):這是個好建議,過去Model S太以外觀為導向,下一款Model X會花更多心思將女性消費者的需求考量進去。

Q2. 聽說你有意要辭去特斯拉的CEO職位,可以談談這件事嗎?

A:沒有人會永遠當一家公司的CEO,我的意思是董事會總有一天會把你送出門。以我的例子來說,同時當兩家公司的CEO是很困難的事。我努力試過不做這個職位,但結果不是公司做不起來,就是我一定得接手。那麼,幹嘛不試一下?

所以,作為特斯拉CEO,我的目標是在未來四到五年內,量產第三代汽車。之後,就看屆時情勢如何,如果我沒被趕走,我就會繼續做,否則我大概會找別人。

Q3. 我想當特斯拉董事會的副董事,並申請當未來的CEO?

A:特斯拉目前並沒有副董事長的位置,我很抱歉,我必須拒絕你。

Q4.我是敞篷跑車Roadster和一台S型擁有者,請問你打算升級敞篷跑車(Roadster)嗎?如果我買了新車,你會和我共進午餐嗎?

A:我們正在進行跑車的升級,預計年底前完成。

然後,關於推出下一代跑車比較難說,看股票市場在短中期的價值而定。我想特斯拉股價的波動幅度大,主要是因他的價值取決於市場對未來發展的信心。當然我們沒辦法控制市場信心,老實說,我希望波動可以少一點。長期而言,特斯拉會是很好的投資,但短期很難說。

至於午餐,我感謝你的邀請,我的時間很有限,但謝謝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52

傾聽一位價值投資大佬的談話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6146070786/31673006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昨天晚上與一位價值投資大佬會面(也在雪球,限於身份不能公開),聊了聊股票,複盤整理了一晚上,自上而下,Mark如下:

1)目前不能斷言牛市來臨,主要是滬港通引起的資金流入推動股指拉升,資金推動型,能否持續有待觀察,基本面還面臨考驗,2011-2014這三年經濟一直在調整,體現在企業預期一直在惡化,投資沖動在減弱,企業實際上一直在去杠桿、去庫存(地方政府在加杠桿),這種狀態很好,是複蘇的前提。房地產不景氣導致開工率減少,工業增速放緩,明年上半年會有一次經濟下行的壓力測驗,頂住了,上市公司利潤不出現嚴重倒退,可能確認經濟見底,確認新常態,市場預期穩定,股市可能進入牛市。

2)股市的資金面確實在逐漸寬松,一是貨幣政策微調,社會無風險利率在下降;二是房市不景氣、信托風險暴露,社會資金需要一個出口;三是滬港通會給股市引來海外增量資金流入。

3)滬港通是個好東西,成熟之後這個思路將來可以複制成滬臺通、倫敦通、紐約通,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的條件下實際上把中國股市和全球市場聯通在一起,會是一個影響A股結構性變化的長期因素。

4)小盤股09年之後一直就是結構性牛市,經過市場反複強化洗腦,股民已經形成了非小盤股不炒的心理定勢,原因在於:一是宏觀經濟預期不確定,即便估值再低,大資金不敢進入大藍籌,這需要新常態的確認;二是A股是散戶市,機構喪失對資產的定價權,機構思維嚴重散戶化;三是政策的不斷誘導和刺激,轉型升級、互聯網、創業板、軍工股都陸續給市場遊資提供了炒作題材。

5)現在是2000年莊股時代的複制,不同之處在於現在不是莊家而是大股東坐莊,通過購並、重組等手法推高股價,再高位減持或者通過股權質押、增發等方式變相套現。

6)註冊制改革不要有太高期望。沒有股東群體訴訟作為保障,財務造假和騙子會更多,原來審批制還能在前端卡一下,放開之後欺詐成本更低,約束更少。今年試點重組審批下放之後,現在小盤股遍地都是停牌搞重組的,隨便搞個垃圾項目炒概念。如果一下放開搞註冊制小散戶會被大股東玩死,後果會很嚴重!(同意,除了股東訴訟,證監會必須尊重和保護做空機制,否則,沒有股東訴訟和做空機監督制約,註冊制就是小散戶的屠宰場)

7)保險股未來看好,保費低迷期已經過去,未來的遞延稅改革對保險業是一個催化劑,意義之重大將對整個保險行業重塑,以後和國外一樣買保險將成為每個普通家庭的標配。$中國平安(SH601318)$ 很牛逼,負債端看,中國保險深度和密度決定未來的空間非常廣闊,保單期繳優於躉交;投資端看,平安趁這兩年短期資金利率高企購買了大量的高息債券和非標產品,未來幾年的收益已經鎖定,平安權益類投資不到10%,保險資金只能做右側交易,這是08年熊市的教訓,也是會計準則決定的。總體看,平安的業績增長足以穿越牛熊,而非牛市更牛熊市更熊。

8)銀行股比較複雜,不能看數字,確實有隱藏壞賬的風險,如果經濟放緩,壞賬暴露充分,頂住壓力測驗,股價就能起來。

9)電力股這幾年業績一直不錯,08年4萬億政策之後各個部門都擴張,而電力部門產能增加最少,主要是虧損的太厲害,導致負債率極高,有的凈資產都虧光了,後來煤價下跌火電股最受益。水電作為清潔能源比例會上升,國投電力優於長江電力,因為雅礱江是在建工程就註入公司的,而長電是項目成熟之後註入公司,$國投電力(SH600886)$ 像成長股,$長江電力(SH600900)$ 像收息股。

10)汽車市場經過前兩年爆發性增長空間已經不大,主要靠更新換代,$福耀玻璃(SH600660)$ 占汽車玻璃絕對龍頭地位,有護城河,也有天花板,國內業務成長性不大了,現金流很好,屬於典型的現金牛,海外業務短期內貢獻不了多大利潤。

11)醫藥股在A股一直很貴,估值沒便宜過,但資本很看好,今年醫藥行業基金募了不少錢,這個行業目前在整合期。

12)創業板幾年內都不用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12

傾聽一位價值投資大佬的談話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664647


保羅·瓊斯是我最尊敬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照片中,墻上貼著他的座右銘,Losers average losers(傻冒才在虧損股上攤低成本)。對於趨勢投資者而言,止損不止贏是短線交易的第一法則,自不必多說。那麽,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應該如何對待虧損股呢?止損,死扛,還是越跌越買?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回顧一下賣股票的三個理由:1、基本面惡化;2、價格達到目標價;3、有更好的其他投資。換句話說,價值投資買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賣出的原因就是:1、公司沒有想象的好,2、不再便宜;3、還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這三個理由均與是否虧損無關。

許多人潛意識中把買入成本當作決策依據之一,常見的兩種極端行為:1)成本線上,一有風吹草動就鎖定收益;成本線下,打死也不賣。2)成本線上無比激進,因為賺來的錢輸了不心疼;成本線下無比保守,因為本錢虧一分也肉痛。這兩種極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帳戶”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全市場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或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虧損對股票的未來走勢沒有絲毫影響。保羅瓊斯在判斷哪些股票是Loser的時候,他並不是從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從股價的近期高點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見的參照點。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虧損股和盈利股的區別,也就不會總希望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許多人在某個股票上虧了錢,總想從這只股票上賺回來,結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著,反而錯過了很多其他機會。投資就是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成本無關。

熊市末期,價格已經顯著低於價值了,常常吸引價值投資者買在底部的左側,這時候止損就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了。然而,不止損,就有潛在的Ruin Risk(毀滅性風險)的問題,不可不慎。所以,不止損是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的:1、必須是避開了各種價值陷阱;2、所買的股票有足夠安全邊際;3、所承擔的只是價格波動的風險而非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之前寫的三篇博客《價值陷阱》、《成長陷阱》、《安全邊際》和《真假風險》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條件下可以死扛,而什麽條件下必須止損。對投資者而言,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比爾米勒在輝煌了15年之後晚節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額收益悉數退還給市場的前車之鑒,值得每個投資者深思。

價值陷阱

價值投資最需要的是堅守,最害怕的是堅守了不該堅守的。金融危機時花旗從55元跌至1元的過程中就深度套牢了無數盲目堅守的投資者。關鍵是要避開價值陷阱。所謂價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該買的股票,因為其持續惡化的基本面會使股票越跌越貴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幾類股票容易是價值陷阱

第一類是被技術進步淘汰的。這類股票未來利潤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數碼相機發明之後,主業是膠卷的柯達的股價從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現在的3元多,就是標準的價值陷阱。所以價值投資者一般對技術變化快的行業特別謹慎。

第二類是贏家通吃行業里的小公司。所謂贏家通吃,顧名思義就是行業老大老二搶了老五老六的飯碗。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很多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勢所趨,行業龍頭在品牌、渠道、客戶黏度、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業內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價值陷阱。

第三類是分散的、重資產的夕陽產業。夕陽產業,意味著行業需求沒增長了;重資產,意味著需求不增長的情況下產能無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資產就作廢了);分散,意味著供過於求時行業可能無序競爭甚至價格戰。因此,這類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為其利潤可能將每況愈下。

第四類是景氣頂點的周期股。在經濟擴張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價值陷阱,因為此時的頂峰利潤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周期股有時可以參考PB和PS等估值指標,在高PE時(谷底利潤)買入,在低PE時(頂峰利潤)賣出。另外,買賣周期股必須結合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選股。

第五類是那些有會計欺詐的公司。但是這類陷阱並不是價值股所特有,成長股中的欺詐行為更為普遍。

這幾類價值陷阱有個共性,那就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後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夠避開價值陷阱,投資可以很輕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買入並持有,直到股價不再便宜時、或者發現公司品質沒你想象的好時,賣出。這是一個蠢辦法,但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若一個蠢辦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長陷阱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 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中小板/創業板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 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麽賺錢做什麽,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 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 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周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遊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遊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擡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象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安全邊際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1、東方不亮西方亮,給點陽光就燦爛

有個段子說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幹,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未來N種情景,只要1條實現就賺錢,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就是安全邊際。對未來要求太高的股票是沒有安全邊際的,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必須組合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會一塊運來。去年買工程機械時,心想:機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鎮化、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產能擴張、中西部大開發、進口替代、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哪一條能實現對工程機械都是利好,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邊際。

2、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

低估值是安全邊際的重要來源。未來總是不確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應的就是對未來的低預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未來低於預期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人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低估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是獲得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路徑。價值1塊錢的公司,5毛錢買入,即使後來發現主觀上對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觀上公司出了意外導致價值受損30%,兩種情況該公司仍值7毛錢,投資者仍不吃虧,這就是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

3、有“冗余設計”,有“備用系統”來限制下跌空間

安全邊際好比工程施工中的冗余設計,平日看似冗余,災難時才發現不可或缺,例如核電站僅有備用發電系統是不夠的,最好還有備用的備用。現實生活中百年一遇的災害可能十年發生一次,股市更是如此。鋌而走險雖然能在許多時候增加收益,但是某天你會發現,“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零乘以任何數都是零,所以特別要警惕Ruin Risk(毀滅性風險)。垃圾股如果沒有更大的傻瓜接下一棒,股價是沒有“備用系統”支撐的。博傻遊戲玩久了,騙子越來越多,傻瓜就不夠用了,還不如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雙重保險中尋找安全邊際。

4、價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買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業務簡單,價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股價下跌本身對公司基本面有負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例,貝爾斯登股價跳水會導致交易對手“擠兌”,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買;可口可樂股價跳水絲毫不影響它賣飲料,無反身性,故可越跌越買。

真假風險

一、感受到的風險和真實的風險

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感受到的風險(Perceived Risk),另一種是真實的風險(Real Risk)。股票暴漲後,真實的風險上升,感受到的風險卻在下降,在6000點股市最危險的時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後,真實的風險下降,感受到的風險上升,在2000點股市相對低谷時人們感受到的卻都是淒風苦雨。

乘飛機和乘汽車相比,旅行相同的距離,乘汽車的死亡率是乘飛機的60多倍,但是有飛行恐懼癥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車的人卻很少。乘飛機的Perceived Risk大,但是真實風險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萬分之一),所以賣航空保險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二、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看,風險可以分為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我們要承擔暴露的風險,因為人們已經避之惟恐不及,危險性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承擔這樣的風險會有相應的高回報。相反,我們要避開隱藏的風險,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承擔這樣的風險沒有相應回報。

911事件發生後,人們都不敢坐飛機了,其實9月12日與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風險大了但是隱藏的風險反而小了--之後的10年是美國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後數月,許多人以駕車代替乘飛機,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車禍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

能否區分真假風險往往也體現了一家機構的文化和水平。1987年10月,美國股市一天狂瀉23%,高盛的風險套利部門損失慘重,魯賓微笑著對團隊說,公司對你們充滿信心,如果你們想加倉的話,那就去做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競爭對手Smith Barney 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解雇了套利部門的所有員工。

其實,黑色星期一之後,暴露的風險很大,但是隱藏的風險不大;感受到的風險很大,但是真實的風險不大。能區分並利用這兩種風險的不同,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三、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再換個角度看,風險還可分為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當市場在5000多點時,股價天天向上,風平浪靜,價格波動的風險貌似不大,但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巨大;當市場在2000點時,股價跌跌不休,波濤洶湧,價格波動的風險好像很大,其實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已急劇縮小。

美國的VIX指數,衡量的就是市場的波動性,每次市場的底部伴隨著的都是VIX的高點,也就是市場波動性最大的時候。為什麽人們常常會在底部斬倉呢?就是因為市場底部往往也是市場波動最劇烈的時候,而大多數投資者承擔股價波動風險的能力是很弱的,並且常常在市場底部把波動性風險混同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有個故事說一個失戀的人找到一個老和尚,他說師父啊,這個事情我怎麽都放不下,老和尚就讓他拿著一茶杯,給他倒熱水,水滿了燙到他的手,他就把杯子放下來,老和尚說,這個事情就跟這杯茶是一樣的,痛了就放下了。很多人做股票也是一樣的,漲了,爽了,就滿倉;跌了,痛了,就清倉。低點低倉位、高點高倉位就是這麽來的。其實,對於逆向投資者來說,最痛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該放手的時候。正如索羅斯所說,如果你承受不了失敗的痛苦,就不要入市,因為沒有人能夠百戰百勝。

然而,對於管理他人資產的職業投資者來說,市場波動的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風險,並且在客戶贖回或者風控強制止損時,就會轉化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所以,對於每一個基金經理來說,成功的前提是管理適合其投資風格的產品和找到適合其投資風格的客戶群。

四、真假風險

人們常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風險和回報常常不成正比。投資不可能不承擔風險,成功的投資就是要承擔那些已經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應風險折價但是真實危險性卻很小的“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15

傾聽一位價值投資大佬的談話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6146070786/31673006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昨天晚上與一位價值投資大佬會面(也在雪球,限於身份不能公開),聊了聊股票,複盤整理了一晚上,自上而下,Mark如下:

1)目前不能斷言牛市來臨,主要是滬港通引起的資金流入推動股指拉升,資金推動型,能否持續有待觀察,基本面還面臨考驗,2011-2014這三年經濟一直在調整,體現在企業預期一直在惡化,投資沖動在減弱,企業實際上一直在去杠桿、去庫存(地方政府在加杠桿),這種狀態很好,是複蘇的前提。房地產不景氣導致開工率減少,工業增速放緩,明年上半年會有一次經濟下行的壓力測驗,頂住了,上市公司利潤不出現嚴重倒退,可能確認經濟見底,確認新常態,市場預期穩定,股市可能進入牛市。

2)股市的資金面確實在逐漸寬松,一是貨幣政策微調,社會無風險利率在下降;二是房市不景氣、信托風險暴露,社會資金需要一個出口;三是滬港通會給股市引來海外增量資金流入。

3)滬港通是個好東西,成熟之後這個思路將來可以複制成滬臺通、倫敦通、紐約通,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的條件下實際上把中國股市和全球市場聯通在一起,會是一個影響A股結構性變化的長期因素。

4)小盤股09年之後一直就是結構性牛市,經過市場反複強化洗腦,股民已經形成了非小盤股不炒的心理定勢,原因在於:一是宏觀經濟預期不確定,即便估值再低,大資金不敢進入大藍籌,這需要新常態的確認;二是A股是散戶市,機構喪失對資產的定價權,機構思維嚴重散戶化;三是政策的不斷誘導和刺激,轉型升級、互聯網、創業板、軍工股都陸續給市場遊資提供了炒作題材。

5)現在是2000年莊股時代的複制,不同之處在於現在不是莊家而是大股東坐莊,通過購並、重組等手法推高股價,再高位減持或者通過股權質押、增發等方式變相套現。

6)註冊制改革不要有太高期望。沒有股東群體訴訟作為保障,財務造假和騙子會更多,原來審批制還能在前端卡一下,放開之後欺詐成本更低,約束更少。今年試點重組審批下放之後,現在小盤股遍地都是停牌搞重組的,隨便搞個垃圾項目炒概念。如果一下放開搞註冊制小散戶會被大股東玩死,後果會很嚴重!(同意,除了股東訴訟,證監會必須尊重和保護做空機制,否則,沒有股東訴訟和做空機監督制約,註冊制就是小散戶的屠宰場)

7)保險股未來看好,保費低迷期已經過去,未來的遞延稅改革對保險業是一個催化劑,意義之重大將對整個保險行業重塑,以後和國外一樣買保險將成為每個普通家庭的標配。$中國平安(SH601318)$ 很牛逼,負債端看,中國保險深度和密度決定未來的空間非常廣闊,保單期繳優於躉交;投資端看,平安趁這兩年短期資金利率高企購買了大量的高息債券和非標產品,未來幾年的收益已經鎖定,平安權益類投資不到10%,保險資金只能做右側交易,這是08年熊市的教訓,也是會計準則決定的。總體看,平安的業績增長足以穿越牛熊,而非牛市更牛熊市更熊。

8)銀行股比較複雜,不能看數字,確實有隱藏壞賬的風險,如果經濟放緩,壞賬暴露充分,頂住壓力測驗,股價就能起來。

9)電力股這幾年業績一直不錯,08年4萬億政策之後各個部門都擴張,而電力部門產能增加最少,主要是虧損的太厲害,導致負債率極高,有的凈資產都虧光了,後來煤價下跌火電股最受益。水電作為清潔能源比例會上升,國投電力優於長江電力,因為雅礱江是在建工程就註入公司的,而長電是項目成熟之後註入公司,$國投電力(SH600886)$ 像成長股,$長江電力(SH600900)$ 像收息股。

10)汽車市場經過前兩年爆發性增長空間已經不大,主要靠更新換代,$福耀玻璃(SH600660)$ 占汽車玻璃絕對龍頭地位,有護城河,也有天花板,國內業務成長性不大了,現金流很好,屬於典型的現金牛,海外業務短期內貢獻不了多大利潤。

11)醫藥股在A股一直很貴,估值沒便宜過,但資本很看好,今年醫藥行業基金募了不少錢,這個行業目前在整合期。

12)創業板幾年內都不用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