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MAN'S COLUMN - 江小魚 立場不一也能同枱食飯 (2012年07月31日)
1 :
GS(14)@2012-07-31 10:45:38做騙子賣垃圾股就唔得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760&d=1809
核心價值理應捍衛,但何謂「核心價值」?香港最可貴的又是甚麼?相信不少香港人都以為是自由、法治、人權、民主………還有其他更多,我都同意,當中我更以為「自由」亦是一種多元包容,所謂「多元」,就是「我和你不同」、「可以不一樣」。
自由,也是一種免於恐懼的表態,即使同一陣線,心思都未必一樣,然而,不代表非我族類則會遭受杯葛。自由的另一層意義,我以為是「和而不同」;各人都有自由,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甚至是努力的方式,只要不干犯到其他人,各展所長去爭取應該爭取的幸福,「和而不同」這款自由潛藏的多元與包容的意義,我以為很不俗。同在獅子山下,我鍾意賺錢創富,你喜歡爭取民主,大家未必同意對方理念,卻不代表就不能同枱食飯。
香港,社會形態的確已趨向過分政治化,愈來愈像台灣。靚女脫光在我面前,我當然很亢奮!但,對政治,我一向冷感。搞政治的人,是否不用生活、吃飯?當然要,只是他們擅長懂得利用群眾來保障自己的飯碗!但可惡的是,這些人又要在群眾面前扮作煉仙一樣,儼如不吃人間煙火,騙取群眾對其膜拜。
假設有人生活無憂無負擔,先輩屋企人剩下錢財大把,不必為生計擔憂,人到無求,然後每周抬紙紮棺材搞社運………無問題,這是你的自由選擇,我尊重。但我從來不信有人可以甚麼工作都不幹,但卻能日夜抬棺材去示威,可以毋須顧念個人及所屬家庭的生計。搞政治,都要錢的!
去年跳出文字媒體在大氣電波「開咪」講股評,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從來沒想過要反誰反甚麼黨。任何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立場,我鍾意賺錢創富,你喜歡爭取你所謂的民主,何來衝突?萬事互相效力,誰靠誰都未必知道,大家立場雖未必一致,我相信所有人一樣可以同枱食飯,和而不同。
但係若然你要去搞,又搞到有些人擔驚受怕,似乎………老友你的命也許比其他人好,沒有生活負擔,又要頭戴光環,你要搞就由你去搞,因你有自由;但卻累到其他人跌爛飯碗,為了生活整天感覺朝不保夕………喂?人有意見,是否不該?
香港好多人都要靠「香港」搵食,連土長影帝「發哥」都係咁講!但香港現時乜鬼都政治,可能很多人的搵食飯碗正因社會太政治化而無奈砸碎,某程度等同被人累。誰替他們發聲?
作者為DBC數碼「大錢台」、及高清翡翠台《小魚大茶飯》炒股節目主持
2 :
GS(14)@2012-07-31 10:46:35一睇都知唔掂啦大哥,仲信你那套,做人都唔好咁無恥好
3 :
GS(14)@2012-07-31 10:47:14你為了你一個人食飯呀,搞到成班人乞食,失去所有人的信任是咪好事呢,我認為不
財經CAREFREE - 順叔 建行的啟示(下) (2012年07月31日)
1 :
GS(14)@2012-07-31 10:48:13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759&d=1809
上回講到,今年初已經有內地傳媒踢爆,浙江省中江集團財務亮起紅燈,公司甚至向政府主動匯報,並尋求保護,結果呢單信貸事件造成的破壞力,今個月初先出現,建設銀行(939)揹咗3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爛數,浙江省分行行長崔濱洲據聞被炒,更拖冧國企銀行股的股價。
呢個故事教訓香港的投資者,有時內地一間名不經傳的公司,或者香港報紙中國版一段唔係咁當眼、有關內地潛在信貸事件的報道,過一排可能成為深水炸彈。
上個星期又有一單,香港投資者唔係咁留意的新聞,又係浙江,不過,今次講緊的係杭州,有約600間「知名民企」,近日聯署向浙江省政府緊急求救,據報多間企業提出兩大點要求。
第一,係希望浙江省政府成立危急應變小組(學咗香港政府籠嘢)專責處理,第二,希望政府出面,協調銀行暫時唔好收數、發還近期催收的貸款,並承諾3年內,不削減有關企業的貸款額度。
內地信貸市場,有所謂「互擔聯保」的現象,即係一間企業借唔到錢,就加埋一齊互相擔保,你保佢,佢擔你咁。
這種方法,是將企業風險捆綁式打包埋一齊,爭取更多銀行貸款,可以話係「中國版CDO」,呢種擔保模式,在浙江最為流行,聽講佔融資比例近七成。
不過,暫時未知600間聯署的民企,有冇包括香港的上市公司在內,不過可以想像一吓,如果報道屬實的話,600間民企聯署,同年初中江集團,向政府求救並尋求保護的舉動,查實冇乜分別,訊息只有一個,就係政府坐視不理的話,假設呢600間企業,平均每間請咗約1,000個打工仔,加埋就約有60萬個飯碗,到時可能大家攬住一鑊熟。
中江集團爆咗煲,留低50個億爛數,再大規模企業爆煲,例如可能係浙江省最大型的地產商綠城中國(3900),條數就唔知點計。
所以九龍倉(004)做半個白武士打救綠城,可能由地方到北京政府,好多人多謝佢,一間民企,政府唔得閒理佢,但600間「互擔聯保」,搓埋一嚿的「攞你命3000」,就變成大得不能倒了。
呢個就係點解崔濱洲在浙江的故事,之所以可以成為金融版「中國模式」投資者國情教育的原因,假設崔濱洲唔係被臨時調落火坑做替死鬼,埋位凳都未坐暖,溫州老闆已經集體走佬,阿公又落咗柯打唔准落雨收遮,面對好似中江集團的問題公司,即刻斷貸的話,銀行數簿即時出現爛帳、資本大減,更少彈藥去搞乜嘢「四味良方」,支持中小企業融資需要,繼續借錢,仲可以博問題企業絕處逢生,捱得一時得一時,不過,崔濱洲特別唔好彩咁解啫。
建行揹咗中江集團最大隻鑊,其他銀行高管驚住步其後塵,一收水就谷咗600間民企聯署向政府求救,炒咗一個崔濱洲,仲有千千百百個崔濱洲,阿公壓落嚟,社會短期穩定大過天,金融系統結構性安全,可以日後先算,又係一個債冚債的循環。
講到呢度,如果財經茄哩啡同你講,估計到呢個「中國模式」可以點收科,就肯定呃你,銀行唔係一個獎勵乾淨正義的慈善機構,中國多貪污,西方金融機構亦唔乾淨得去邊。
以債冚債的金融體系設計方式,亦唔係中國模式獨有,咩歐債危機話死又唔死,已經玩咗幾年,美國作為全地球最大型債仔,3條A信貸光環都冇埋之後,股市、債市反而跑贏全球,你又吹佢唔漲。
2008年之後的地球,同所謂「中國模式」冇乜分別,根本唔存在相唔相信、或者睇好睇淡的分別,更似係睇邊個死先、或者幾時攬住一齊死的金融亂局。
克魯明唱衰亞洲十年八載,去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升呢做先知,仲攞埋諾貝爾獎添。
講到呢啲乜嘢「中國模式」、「物國模式」,順叔好多時帶有民族主義情緒,恨鐵不成鋼,唔作得準,今期純粹發牢騷,講咗等如冇講,唔好意思。
談財經 - 胡孟青 全球步向零利率? (2012年07月31日)
1 :
GS(14)@2012-07-31 10:49:07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762&d=1809
數當今最具影響力財經評論,絕非高盛、大摩大行報告,是來自Jon Hilsenrath手筆。此君是《華爾街日報》記者,專跟聯儲局及經濟相關新聞,每逢議息前夕,此君文章一出,實屬政商各界必然讀物,論影響力,全球暫僅此一人。據說他是該局主席伯南克最喜歡的記者,好幾次,他報道具「前瞻性」文章,提早推測或暗示該局政策舉動,命中率近百分百,稍為統計此君每次文章發表後,市況都有段時間向上。
5年前的今天,市況還一片好景,背後原來暗藏殺機,轉瞬間,世紀金融海嘯已過了半個十年。今日殘局未收拾,擔心衰退及通縮重臨的憂慮沒完沒了。央行很努力,到頭來是努力拖延問題,以時間換取空間,樣樣政策隔靴搔癢,成效未見但後遺症更深。
聯儲局喉舌報提早半洩密、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好一句Believe Me!8月狂想提前揭開。短期市況因避險降溫及補空倉盤效應帶動,或升勢可期,要捕捉機會,就緊記「愈墮落愈快樂」這六字真言了。
美英歐三大央行本周舉行所謂議息會議,基於外界訴求及市場波動加劇,結果極可能標誌全球貨幣政策新一頁,若干年後史書一定記載。歐洲央行決定仍搞不清,因官員太多,令媒體充斥揣測,近日傳買債、降息及啟動第三輪LTRO,但以歐洲政治討價還價,最怕是期望愈大失望愈多。
第二季美國經濟增長1.5%,尚勝預期,Jon Hilsenrath卻指第二季個人消費開支物價指數(PCE Price Index)僅1.8%,低於局方2%目標,再三強調續推寬鬆措施方向不變。兩次QE,聯儲局目的是防止通縮,而伯老最新目標是強化經濟,改善就業,政策門檻明顯降低。該局幾乎肯定硬著頭皮再試一次,惟30年按息僅3.5厘歷史低位,兼政界反對,直接買債未必考慮,否則為總統連任倒米,故伯老極可能再從利率設定做手腳。
全球最大問題是資金太多,借貸意欲低迷,需研究將大量存放於央行的資金投入市場及實體經濟。美國有建議續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範圍,並將銀行停放於聯儲局的資金所收0.25厘息減到零。
市場又認為,歐洲銀行隔夜存款息需要由目前的零厘降至負0.25厘。如歐美依建議行事,全球技術上實施負利率政策,而利率介乎3至8厘的區內及新興市場將獲大量資金湧入,會否實施資金管制值得關注。只要信歐美經濟神仙難救,其他市場難獨善其身。現時說澳洲、巴西、甚至內地,利率見零屬天方夜譚,但幾個主要央行如多減12至16次息,息口就見零,如每月調整一次,其實亦只是區區一年後的事情。
財經CAREFREE - 順叔 點金手指(下) (2012年08月31日)
1 :
GS(14)@2012-08-31 10:31:34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564&d=1833
主要收入來自旗下基金,收取客戶各種收費,即是話,向基金客戶收取的費用愈多,股東愈著數。
2007年亦係惠理集團及旗下基金,成績最「靚仔」的一年,據該公司的招股文件披露,其基金管理資產(AUM)有57億美元(約444.6億港元),至同年12月底的全年業績時,已經增加至73億美元(約569.4億港元),全年平均股本回報接近130%。
基金客戶賺到笑,上市公司收入,亦按年增加70%,至25億元,當中超過20億元,其實係「表現費」,逾4億元則為「管理費」,當年純利亦升65%,至逾14億元。
惠理集團上市第二年,適逢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危機,環球股市均跌到一僕一碌,從其「贖回費」冇出現大升嚟睇,相信唔係咁多客仔走佬。
不過,該公司管理的資產,則大幅縮水至32億美元(約249.6億港元),而旗艦「惠理價值基金」更跌咗近一半。但該上市公司仍然可以收到超過3億元的「管理費」,同埋竟然都仲有近7,000萬元的「表現費」。
至於當年的純利就有6千幾萬元,派股息近9千萬元,竟然高過公司純利,在這風起雲湧的一年,大股東兼主席兼投資總監謝清海,人工為1.05億銀,佔整體員工薪酬的一半,賺多過上市公司。從惠理集團2008年最核突的成績表,可以見到呢間上市基金公司幾個特點,包括旗下基金表現幾差,只要客仔唔用腳投票出現贖回潮,上市公司就穩袋管理費。惠理基金作風相對穩健,主要資產「偏持長倉」,唔係槓桿槓桿再槓桿的對沖基金,在2008年呢啲百年一遇的股災大時代,可以繼續扮蟹坐貨。
仲有就係,謝清海持有惠理集團超過三成股權,未見有大肆減持股份套現的動作,不過,上市公司對謝清海嚟講,既收股息亦袋人工,係一個好重要的搵銀「Partner」。基金客戶幫襯得芬佬,最重要目的就係要想你幫他們的投資可以跑贏大市,否則,不如買盈富基金(2800)好過。
惠理集團指1993年成立的「惠理價值基金」,年度化回報率一定跑贏大市,因為好早已經在中國投資,內地經濟亦由世界排名第6,變到排第2位,回報好難唔靚仔。
不過,如果由2007年惠理集團上市作為分水嶺計的話,惠理集團旗下的基金經理,暫時未展現到跑贏大市的金手指能力。直至今年7月底,惠理集團所管理資產已達71億美元(約553.8億港元),同舊年底的數字相若,亦與2007年底的數字亦差唔多,即係話,該公司上市4年半,其實冇乜特別進步,用旺市及淡市的AUM來做比較,當然唔係咁公道,基本上可以假設,惠理集團的管理資產,原本市值縮咗水唔少,不過同時亦有唔少新客幫襯,所以AUM保持到咁上嚇大,但問題係,惠理集團現在的AUM成分,同上市之前有乜唔同?
上市之前,惠理集團除咗謝清海,只有10個基金經理,絕大部分都係九十年代初已經在惠理打工,之外仲約有13個分析員,成間公司總共有62人。
謝清海曾經話過,惠理集團投資團隊的座右銘係,「Small enough to be effective, big enough to be strong」,講緊投資團隊唔可以太多人,先至可以做到有效及靈活的投資決定。
呢個「小得有效大得夠撐」又合作十幾年的投資團隊,近年有幾個執行董事或高級基金經理已經離開,去到2011年底,惠理集團的員工數目,已經增加近1倍,至122人,員工數目急增,查實反映惠理集團的業務,相信已經多咗唔少雜嘜基金,例如收購內地的基金公司,又例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產品,未來唔知會唔會出現面向散戶的基金類別,例如強積金,順叔唔敢估計。之但係,一個基金可唔可以兜到大客,好多時係靠口碑,惠理基金用於「分銷」的成本,於2011年大升超過六成,至1.7億元,同2007年的高位,已經相當接近,呢個分銷成本,查實可作為「Value Partners」呢個招牌的叫座力指標,真係多人幫襯,查實唔需要搵太多分銷渠道。
吾知政財 - 吳仁 地產商的未來 (2012年08月31日)
1 :
GS(14)@2012-08-31 10:32:15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569&d=1833
香港開埠以來,地產商由最早期借錢買地起樓,起好賣出減去成本就是利潤,資金回本期太長,風險太大,隨時一個大浪就沒頂,後來霍英東發明分期付款賣樓花,地產商便跳升至另一層次,起樓資金來自買家,做到貨如輪轉,風險已很輕很輕,但信和置業(083)在99年遇上的災難是上佳例子,可能遇上沒頂之災 (信置當年天價投得小西灣地,導致財政出現困難)。
時至今日,地產商再跳升至更高層次,手持現金及租金之龐大,毋須為融資煩惱,新鴻基地產(016)去年租金收入約80億元,故有說最近連樓花也懶得賣,乾脆待現樓建成才售,除現金充裕,多年來建成數量龐大的單位,單單每月所收管理費已是天文數字,尚未計旗下大大小小商場、地舖、車位諸如此類,真是想想也覺吃驚地產商的勢頭之強勁,前景之明亮,以無得輸來形容絕不為過,但為何股價反而有折讓呢?解釋是前景雖好,增長空間已不大,錢留在自己袋裡總比放在別人手裡穩妥,故出現折讓。
政府早前宣佈推出3,000個青年宿舍,讓年輕人廉價租住約3年,趁機儲蓄置業。單位數量不多,看似影響不大,但據公營機構只會不斷自我膨脹至社會不能負荷才被削減的鐵律,第一期推出已有3,000個,可預期第二期6,000個,第三期9,000個,有多無少。吳仁在選舉論壇聽見某候選人高叫,這政策杯水車薪,3,000個根本不能滿足需求,要求政府增加云云,便知道這只是個開始,往後陸續有來。數年後,成千上萬青年人期滿被迫遷出,吳仁悲觀覺得有積蓄的人不會太多,就算有,以今時今日的人工又能儲多少?天知道到時政黨又高叫甚麼口號,但這堆燙手山芋年年出爐怎樣處理?上佳做法是把他們掃到大西北,更絕是重提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把競爭力弱的年輕人推到內地,這結果暗合最近政府密謀的中港融合。讓內地競爭力強的人進來,把香港競爭力弱的人送走。
年輕人為眼前便利,把力量借給政黨,相信政黨為他們謀求更大褔利,誰知正正是這樣,削弱自己的競爭力,導致以上推測成真,不亦悲哉。吳仁不想在這敏感時間說太多政治,只想指香港未來環境似乎無可避免走向倫敦化(即城市中心的樓宇被外來人買光,本地人反而要住偏遠地區,但每天要長途跋涉回市中心活動)。
最後地產商在市中心蓋豪宅,只要法制治安尚存,香港地產仍有無比吸引力,地產商則再昇華至更高層次,可建一些外形浮誇、窮奢極侈的建築物,吸引內地大款不問價購買。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倫敦化是前車之鑑,誰敢說不會在香港上演?
STARMAN'S COLUMN - 江小魚 賺大陸人的錢 (2012年08月31日)
1 :
GS(14)@2012-08-31 10:32:50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563&d=1833
深圳放寬非深圳戶籍人士可一簽多行來港,9月1日起生效。深圳河上那一道閘,愈來愈形同虛設了。
外圍經濟慘淡,各國之間自身難保,活在當下,香港似乎獨好?因仍不斷有人來港消費,起碼能活絡經濟。以熱衷賺錢的香港人而言,內地「送人」來港,其實沒理由反對,甚至一向醒目的香港人,理應已發揮與生俱來的「核心價值」,挖空心思,好好盤算如何把握這一波搵錢趨勢。
不過,可惜,現在的香港變了,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之一似乎不再是「搵錢」了?
香港地小人稠,不可能有養活所有人的農業,工業亦早已玩完,出口貿易受窘外圍經濟,其貢獻再也難靠;金融業現時又一潭死水,只剩旅遊業可替香港賺點錢。
放寬內地自由行,無疑是香港經濟「及時雨」,惟民間街談巷議,反對聲音此起彼落,情景若搬回十年前,再反襯現時港人的抗議神經,世態已南轅北轍。
若不以人廢言,香港自97回歸祖國以後,經濟一落千丈,及至03年沙士一役後,內地宣佈容許民眾以自由行形式來港,股市開始由低位八千多點輾轉回升,同時香港經濟亦重拾活力,擺脫通縮,資產價格回升;你不能否認,香港經濟復甦,「阿爺」批准「自由行」無疑是箇中一大契機。
當然,在金錢以外,「自由行」也帶來不少衝擊,但客觀地講,任何事都會有衝擊,講究程度深淺而已。內地經濟起飛,民眾對出國旅遊需求日增,香港如有權固步自封,阻擋內地人來港,當大家見到外國人不斷地在賺內地同胞們口袋裡的錢,以港人習性,可以預見到時大家又會嘈一大輪,猛問點解不開放俾內地人來港?強國人難服侍,誰又肯承認港人有時也很難「服侍」呢?
我幾乎可以肯定,未來內地放寬民眾來港,不管是否借用「自由行」名義,其趨勢只會愈來愈鬆。深圳放寬一簽多行以外,京、津、滬、渝、粵等地,亦同時容許非當地戶籍居民申請自由行來港。
不妨問心?中港融和只會是未來主軸趨勢,「一國兩制」亦是港人必須捍衛,早在十五年前回歸,時代步伐一直要香港人好好思考──係要好好思考──如何能佔到強國無限便宜之餘,同時又可以信守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東西。
這一題,很深、好難,要自己富有,又要人家羨慕你、追求你所信奉的價值,比寫一篇稿難不止百倍;然而,香港人一向靈活精叻的特質去了哪裡?
作者為DBC數碼「大錢台」、及高清翡翠台《小魚大茶飯》炒股節目主持/逢週二、五刊出
人在中環 - CK 大家都別抱怨 (2012年08月31日)
1 :
GS(14)@2012-08-31 10:33:17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491&d=1833
記得初初出來工作時,跟一大班同事時常抱怨,自己那間公司出手太cheap,給我們的待遇太差,比不上外面某些機構。我那一刻是真心覺得自己工作的那間公司很孤寒很無恥,出手竟然跟那些頂班的外資機構差那麼遠,跟同事你一言我一語,就將責任推到管理層身上。
後來自己做了老闆,發現從前這個抱怨很多餘。為何那時的我覺得自己那份工這樣cheap,管理層這樣無恥,而外面又有些人工高待遇好的工作,自己卻不轉去那些機構?其實心裡自己明白,那時以我的資歷背景,大概沒有機會被那些機構所取錄的。自己正做的那一份「cheap工」,已是當時能力範圍所能找到待遇最好的工作。工作待遇是勞工市場供求關係的結果,並沒有所謂cheap與唔cheap。
做生意後,認識多了其他行家和小商人。我時常聽到的抱怨是:「請來請去都請唔到好夥計」,也時不時聽到他們投訴,現在條件稍為像樣的人,都叫價太高。那何謂叫價太高?是否你付不起他的叫價,就稱之為「太高」?像我們這些本地的中小企,以我們公司的品牌聲譽,及支付薪金的能力,實實在在無法吸引最頂班的人才,這是鐵一般事實。有些老闆嫌現在的年輕人自視過高,開價太進取,跟我們以前抱怨公司管理層太cheap,給人工的出手太低,在心態上有何分別?講到尾,勞資雙方都不願承認真相:自己其實就是不夠強。週三、五刊登
SUBWAY 31店 4間無牌
1 :
GS(14)@2013-07-23 00:48:31http://www.skypost.com.hk/%E6%B8 ... %A1%E7%89%8C/102773

在中環ifc上班的余小姐,經常光顧中環七號碼頭的連鎖快餐店SUBWAY,去年10月她發現店內無食肆牌照,她指平日不少上班族及遊客幫襯該店,遂向食環署查詢,始知該店開業近一年仍未領牌,於是向該署投訴店舖無牌經營。
截至上月中,余小姐已投訴過四次,她指:「投訴近九個月,食環署每次只是票控了事!」余小姐批評食環署一直嘆慢板,不滿該店無牌經營多月仍未被取締。
特許經營模式
據SUBWAY香港官方網顯示,現時本港有31間分店,以特許經營方式營運。
本月一日記者在食環署網頁翻查SUBWAY其他分店資料,發現除中環七號碼頭分店外,灣仔、薄扶林、九龍灣及石硤尾四間分店也不在持牌食物業處所名單內,懷疑屬於無牌經營。
議員轟食環署執法怠慢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梁家傑表示,不能接受有食肆無牌經營九個月,「當局須解釋為何有法不執,是否當罰款了事?」他指不少無牌食肆將罰款當經營成本,當局怠慢處事,變相鼓勵他們肆無忌憚。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大部分食肆在半年期暫准牌屆滿前,都會取得正式牌照,對於有食肆逾一年未領取牌照感詫異,「除非發生嚴重問題,否則食環署最多只會票控,當局最好收緊法例,例如重犯可封舖,免得署方淪為無牙老虎。」
真空期營業 律師:已屬無牌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指,不少食肆在暫准牌屆滿後,至領取正式牌照前,於「真空期」仍如常營業,「若食肆在暫准牌屆滿,未攞到正式牌照前繼續做生意,已經屬無牌經營。」
各方回應
突快速發牌 食環署解畫
中環七號碼頭的SUBWAY曾申請食物製造廠牌,去年四月獲暫准牌,該店在去年十月暫准牌屆滿後無牌經營,曾有九宗檢控紀錄,案件待法庭審理。其餘四間因無牌經營食物業,署方曾提出八宗檢控。中環七號碼頭SUBWAY本月十一日已獲發牌。對於突然「快速」發牌,署方稱:「七月十一日check到佢ok就發牌。」
港鐵:九龍灣站三次違規
今年四月出租九龍灣站的舖位予SUBWAY,讓它取得食物牌前,以零售店方式售賣預先包裝食品。但巡查時發現該店有三次現場製作食物的違規紀錄,日後該店提交牌照,會考慮讓該店改以食肆方式經營。
SUBWAY:加盟者有篩選
SUBWAY委託公關公司Passion PR的Catherine Choi回覆,「SUBWAY屬大公司,對特許經營者有嚴格篩選,不可能無牌經營」。數日後Catherine又稱,SUBWAY已向有關加盟商瞭解,但至本報截稿前沒有再回覆,記者向香港官方網負責人Jack Zhang查詢,他說:「有咩事搵我哋公關公司。」此外,昨日SUBWAY官網已將九龍灣分店資料剔除。
記者:程朗
傳放售價31億 或揀選無銷售渠道衝突買家基金料奪AXA積金業務
1 :
GS(14)@2014-09-29 23:30:03
【本報訊】近日法資AXA安盛(下稱:AXA)出售本港強積金業務的傳聞,引起業界熱議,有積金業界人士估計,為了避免出現渠道衝突(channel conflict),基金公司跑出呼聲較高。本報向有關AXA及潛在買家查詢,惟該等公司均不願就事件作出評論。記者:黃珮琳
根據本月11日彭博社報道,AXA擬開價4億美元(折合約31億港元)出售本港強積金業務,宏利香港、永明金融、信安及富達均為最後階段的競投者。不過,有報道指出,AXA安盛集團自2011年開始「賣仔」,涉及金額達85億歐元,預料今次本港強積金業務交易將於3個月內有進展。
信安富達影響AXA較小
對於AXA積金業務花落誰家,有業界猜測,相信未必是價高者得,估計AXA有其他考慮。綜合業界人士分析所得,與AXA一樣,由於宏利及永明均擁有強大代理銷售團隊,若有關業務賣予宏利或永明,AXA就會面對渠道衝突,不利AXA實現自身目標,「同行如敵國,不排除買家擁有客戶群後,會拉客過檔,食埋啲保險單」。相反,若強積金業務出售予信安或富達,由於該兩家公司無代理團隊,對AXA的保險業務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小。不過,正因為該兩家公司無代理團隊,一旦成功收購AXA強積金業務,則需要增大人手為該等積金計劃成員提供服務。過往賣盤個案不多,僅2004年信安收購前道亨的強積金業務,及2009年海通國際(665)收購前大福證券並將其強積金收歸旗下,近5年積金市場風平浪靜。對於AXA出售強積金業務傳聞,本港積金界均感意外,「畢竟強積金市場近10年都無乜變動,AXA市佔率約3%,排名第十,(規模)比佢細的公司都未撤出市場,不排除是配合集團整體策略」!
增監管要求 不利細公司
現時市面上有19個受託人,據專門研究強積金市場的Gadbury統計,市場首五大已佔72.3%,首十大佔比已達90.8%,換言之,十名不入的受託人管理資產規模極細。此外,有大型受託人公司高層則直言,強積金成立超過12年,有部份細規模的公司至近年才開始有錢賺,隨着監管的要求越來越多,開支成本自然大增,規模較細的公司更是首當其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929/18883005
毒煙變濃搜救暫停御嶽山持續噴發 31死7人獲救
1 :
GS(14)@2014-09-29 23:53:17
■當局派直升機協助被困山上的登山客。美聯社
日本第二高的活火山御嶽山爆發翌日,救援隊昨天(周日)一早上山展開搜救,救回七人之餘,卻在山頂附近發現多達31人「心肺功能停止」,已然氣絕,是日本自1991年以來首次有人在火山爆發事件中身亡。由於持續有小噴發,山頂區毒煙變濃,搜救行動昨午暫停。
御嶽山前日中午時分在毫無先兆下突然爆發,把乘着秋高氣爽登山賞紅葉的數百遊人殺個措手不及,造成超過40人受傷,一度令多達150人滯留山上。火山徹夜小爆發至昨日,力道和規模不及前天,但火山口不斷噴出火燄,飄散的火山灰雲團有800米高。昨天一早,自衞隊、警方及消防派550人及七架直升機,大舉出動登山搜尋失蹤者和幫助被困人士,至中午之前抵達3,067米的御嶽山山頂區,並在登山道發現31名男登山客倒地不動,部份被火山灰掩埋,初步檢查發現心肺功能已停止,無生命迹象。搜救員初步將其中四人運送下山到長野縣木曾町,但過程長達三小時,餘下27人的下山安排仍有待決定。官方未有透露確實的發現地點及31人的身份,亦會按慣例等到完成驗屍才正式確認他們死亡,迄今已確定4人死亡。當局之前曾表示有45人失蹤,暫時未知是否包括這31人在內。
火山灰遍山如月球表面
由電視片段可見,搜救員穿着鮮明的橙色制服或綠色的迷彩服,列隊登山,踏在灰白色的火山灰上,彷彿在月球表面步行。由於情況惡劣,除了大部份地方都被深達20厘米的火山灰掩埋外,濃稠的白色蒸汽柱沖天,空氣中充滿濃臭的硫磺味,有毒煙霧水平增加,搜救行動在下午2時左右暫停。不過搜救行動也有好消息,搜救直升機分三次救回七人,全部人都清醒,並且能自己行走。其中一對男女是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揮手向直升機上的人員求助。「直升機清早升空,搜救員本擬視察山上情況,卻發現兩人揮手。」官員說:「搜救員最初以為無法接近他們,因為火山灰會揚起(令直升機損毀),但情況比設想的好,因此救到他們。」
■消防員和自衞隊隊員登山搜尋失蹤者。美聯社
不少登山傷者徒步下山
有不少人在救援員幫助下徒步下山,包括至少一名斷了手臂的男子,另有一名婦人要由擔架抬下山。據共同社報道,在一間山中小屋過夜的40名登山者,其中26名昨天已下山,當中兩人重傷、六人輕傷。警方表示,已知事件中有逾40人受各種輕、重傷,當中有幾個是骨折,有人被火山噴發時飛射的石塊擊傷,亦有多人因吸入火山灰而導致氣管燒傷。日本對上一次有人死於火山爆發,是1991年,當年長崎縣島原半島的雲仙岳噴出火山碎屑流,高熱的液化氣體、灰和岩石以高速噴發,奪去43人性命。御嶽山對上一次爆發是七年前,但上次大型爆發已是1979年。氣象廳預計,御嶽山會繼續有爆發活動,長野和岐阜兩縣會有落灰,提醒以火山口為中心、方圓四公里左右地區的居民,要當心火山灰、石頭等飛至。據報遠至80公里外的地方,汽車都鋪有火山灰。法新社/日本新聞網/共同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929/1888302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