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取而代之?


觀乎今次特朗普唔選擇傳統媒體發放上任大計,反而在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同youtube公布,可以想像佢同傳統大亨關係非常之差、難怪會出現佢大駡CNN係騙子既說法。

但如果睇內地媒體解讀,特朗普表明退出TPP,輿論幾乎一面倒覺得中國可以乘勢堀起、有機會統領東南亞國家,在經濟甚至政治上取代美國擔當主導角色,就更令人擔心。

的確,對於TPP其他十一個成員國來講,就幾乎判左死判,難怪上星期先沖著要同特朗普會面既安倍晉三會咁失望,表明無左美國參與,TPP就變得毫無意義。

但將特朗普退出TPP、視為「美退中興」既想法,其實係基本乏視左特朗普經常掛在口邊,要美國再次強大既口號。金融時報提醒,特朗普當選、其實係形成左中美改革賽跑既局面,今次輸既一方、好可能要令上沉重代價。

以特朗普主張一切以美國利益為先,日後會要求過去在亞洲的盟友自己承擔更多區域安全的責任,做法正正同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的「尼克遜主義」很相似。

當時蘇聯就以為可以乘虛而入,結果大搞擴張,最後反而不是改革太過激進,而是漸進式改革無法推動,改革麻木、改革已死。導致最後各種斷層式崩裂,令政府最後跨台,出現東歐變天,就算之後俄羅斯以休克式療法,經濟仍未完全復完。咁到今天的中國,歷史又會否重演?

有內地學者更質疑,中國除左有錢之外,連自己的國民都吸引唔住,又有霧霾,高官有錢人都將自己細路送到外國去,根本就缺乏軟實力,要取代美國地位、根本係天謊夜譚。

法興列出左2017年最大機率既黑天鵝事件,包括全球、特別是歐洲的政策不確定性、國債收益率向上、中國經濟硬著陸等等,其實都耳熟能詳。

反而機率只有15%的孤立主義抬頭,先值得警惕,因為一旦爆發全球貿易戰,受損害既、唔會係而家既資產階級,首先失去工作的、會是在全球支持民綷主義的低下階層,如果最終陷入社會不穩,恐怕呢個先會係下一次衰退危機既罪魁禍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98

發明人宣布MP3退出歷史舞臺,AAC取而代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3/1105241.html

5月13日消息,據《隱科技》報道,MP3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這種播放格式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並對音樂消費方式產生革命性影響。

發明MP3格式的德國研究機構夫瑯和費集成電路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Integrated Circuits)宣布,終止了某些MP3相關專利的許可,換句話說就是他們不想讓這種格式繼續存在下去。因為2017年有了其他更好方法,來存儲音樂。

該研究所的主管稱,高級音頻編碼(AAC)格式成為“手機音樂下載和視頻的事實標準”。這種格式效率更高、功能更好,比特率比MP3更低,流體電視和電臺廣播都使用該格式發送高品質音頻。

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埃爾朗根-紐倫堡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大學對音頻編碼進行了基礎研究。夫瑯和費集成電路研究所與他們聯手,開發了MP3標準。該格式只需原文件10%的存儲空間,大大減少了下載時間。

史蒂芬·維特(Stephen Witt)所撰寫的《How Music Got Free(音樂如何變得免費)》一書稱,企業阻擾和其他原因幾乎使MP3變得毫無用處。最終,夫瑯和費研究所向消費者免費提供軟件,讓他們從CD下載歌曲並轉換到電腦MP3文件中,此後該格式流行起來。

然而,到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的出現,這些MP3文件在網上迅速傳播,催生了數字盜版熱潮。這種格式在非法共享上統治多年,Napster和Kazaa等流行的P2P服務允許人們只需點擊鼠標就能下載歌曲。

當然該格式也促進了正版化,在線銷售商爭相合法地滿足用戶數字化購買音樂的需求。蘋果iTunes主導了該市場,用MP3播放器iPod收藏音樂。蘋果幾乎從一開始就對用戶提供AAC選項,該格式最終證明是MP3的替代者。

但MP3在歷史中仍有自己的地位,它讓人們首次體驗到互聯網在數據交換上的真正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92

馬化騰:騰訊不是要進入各行各業取而代之,而是做“數字化助手”

“騰訊的定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不是要進入各行各業取而代之,而是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4月12日,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題為《互聯網+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的演講中說。

他還用“一三五七”四個數字分享了他對“互聯網+”的進一步思考,即: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個領域,七種工具。

其中,“一個目標”是指騰訊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三個角色”說的是,騰訊只專註做三件事: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第一是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行業提供接口;第二,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工具箱;第三,生態共建,成為共建數字生態的共同體。

“五個領域”是過去兩年內,數字中國在五個領域擴展和推進: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騰訊希望助力“五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為此馬化騰舉了多個合作案例。例如在智慧醫療方面,騰訊陸續在27個省市推出了“微信社保卡”,根據多個城市的使用經驗,醫院上線“微信醫保支付”後,可為每位患者平均節省四十多分鐘;在交通領域,未來騰訊還想把乘車碼做成“車票”的樣子,而且還將增加像郵票一樣的社交性的玩法。

而以騰訊過去一年重點投資和布局生活消費領域為例,馬化騰再一次對外強調,騰訊不是自己要做零售,而是做助手。從前幾年打通微信支付環節,到目前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實現了線上線下貨物銷售體系打通、粉絲一體化運營、廣告與營銷的閉環。例如,永輝超市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直接打開線上店鋪,用戶可以再沃爾瑪門店用微信小程序完成“掃碼付”,不需要人工結賬。

“商家還可以通過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優化店鋪選址、貨架陳列,同時LBS廣告引流、公眾號推送內容、小程序商品及優惠券,也可以實現千人千面。”馬化騰說。

他還透露,近期,騰訊和步步高合作打造的智慧門店也將落地。

談到“七種工具”,主要包括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以及安全能力等數字化工具。

第一個是公眾號。馬化騰提到,公眾號當初提出再小的公眾號都有自己的品牌,已經成為連接很多服務的橋梁。第二是小程序,上線至今,目前已經有58萬個小程序,覆蓋100萬開發者。第三移動支付,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二維碼技術看起來不是很高級,但是實際上最實用的。

第四個是社交廣告。馬化騰稱,騰訊目前開始將朋友圈、公眾號和小程序的廣告互相打通,包括在智慧零售這些案例里,已經開始嘗試如何利用社交廣告帶來互動,看如何產生價值。

第五是企業微信,目前正在內測讓企業微信和大家正在用的公開微信互聯互通,這個難度比較大。

第六個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馬化騰並未進一步的展開。第七是安全能力,騰訊內部有七個安全實驗室。上海實驗室就曾幫助特斯拉發現了一些安全問題。“安全永遠是騰訊的生命線。“馬化騰說。

下附演講節選: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中國數字化進程中,騰訊應該希望扮演什麽角色、發揮什麽作用、實現什麽目標。我在這里嘗試用“一三五七”這幾個數字來展開,那就是:一個目標,三個角色,五個領域,七種工具。

“一個目標”:過去幾年,在推進“互聯網+”的過程中,騰訊也在不斷地思考自己的定位,我們希望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如果我們要做互聯網+,要+別人或者是讓別人+我們,首先我們要先做減法,首先要互聯網-才能+上別人。

今天我們的目標更加清晰了:我們不是要進入各行各業,取而代之;而是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憑借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與能力,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我們的目標是做好助手。

“三個角色”: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專註做三件事:連接、工具和生態。因此,騰訊需要扮演好三個角色。

第一個是連接器:我們希望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接口,也就是API,最好、最豐富的接口;第二個是工具箱,我們希望為各行各業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箱”,也叫SDK;第三個是生態共建者,我們希望以開放、協作的理念,提供新型基礎設施,與各行各業合作夥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

接下來,我想談談“五個領域”。過去兩年,我們看到數字中國已經在五個領域擴展和推進: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騰訊希望助力“五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我們已經做了很多項目,因為時間關系,挑一下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案例是互聯網+稅務,也即民生政務。這次來重慶之前,同事跟我講了這里的一個小故事。去年底,重慶國稅有一個“互聯網+”落地項目,就是通過微信公眾號實現了“電子稅務局”。重慶山區一位養雞的農民朋友,賣了雞蛋之後需要開發票,所以他要一大早起來,花幾個小時乘車到市里的辦稅大廳。到了窗口,他才發現材料沒帶全。按照以前的流程,他只能再回家拿材料,因為路遠第二天才能再來。稅務局的工作人員讓這位農民朋友通過“重慶國稅”的微信公眾號進行註冊、線上認證。剛開始,這位農民朋友還挺抗拒,工作人員花了很長時間勸說,他才勉強同意試試。沒想到他一試就嘗到了甜頭,不但當天就辦完了手續,而且以後也只需要在家里用微信“刷臉”就可以辦稅。稅務局會通過郵政部門,直接將發票寄到他家里。

這個用微信辦稅的真實故事很有代表性。過去幾年來我們通過“互聯網+政務民生”、城市服務的探索,正在幫助政府部門逐漸將政務大廳搬到網上,各種繳費、出入境、交通、稅務等手續的辦理正變得越來越便利,很多時候老百姓辦事“只進一扇門”,甚至不用進門,直接在網上完成辦理。包括我們正在探索電子證件在微信里的運用,以後我們也許就不用每天把身份證、駕駛證等一大堆證件隨時裝在身上了。當然,這些便利的背後,其實需要政府部門和我們做大量的工作。比如重慶國稅這個“電子稅務局”整合了十多個涉稅事項,實現“一站式”辦理,可以節約老百姓90%的辦稅時間。這後面運用了微信公眾號,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

所以,未來的趨勢就是各地的政府紛紛開啟數字化的時間表。比如說我們在廣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叫“數字廣東”,這也是今年廣東的“一號工程”。目標是希望打通“數據一盤棋”,而且結合今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希望再造整個流程能夠簡化,對市民、老百姓、企業的政府服務的整個流程和效率。

第二個案例是交通、教育、旅遊“一碼通”,也即是生活消費。去年底我在重慶的長江索道已經體驗了用乘車碼來搭建索道。到今年,我們已經在重慶、廣州、三亞、鄭州、合肥、呼和浩特等近50個城市推出,只需要打開手機微信的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乘車。乘車碼實現了0.2秒的響應速度,脫網情況下也可以掃,“先乘車,後付費”。未來我們還想把乘車碼做成“車票”的樣子,而且還將增加像郵票一樣的社交性的玩法。另外,如果乘車人身份能夠得到很好的識別,未來也許可以用於探索緩解安檢的壓力。同時乘車人的身份是可以得到實名的認證,對城市的管理包括安檢的壓力減緩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同樣在教育領域,我們在高校也在推動數字校園這樣一個解決方案。比如說學生在學校里用手機二維碼可以解決宿舍門禁、上課簽到、圖書館過閘機、食堂消費等這些場景。現在我們在北京大學等數十個高校已經通過“校園碼”來實現了這樣的想法。“校園碼”的背後,是“微信校園卡”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可以把大學里面所有的系統全部打通起來。甚至包括上課簽到,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機發彈幕和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課件的互動;也包括去圖書館的時候通過手機來選座位。我想當年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經常用一個書本去占位,那這樣的日子可以用智能化的方式解決。

在旅遊方面,上個月我們和雲南省政府發布了“一部手機遊雲南”的項目。以後大家拿著一部手機,打開APP、小程序或公眾號,就可以在雲南輕松的旅遊。這里有很多創新點,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口號叫做“一碼通”,就是大家在雲南各地旅遊,不用每次去買門票,所有線下支付環節可以“一碼通行”。此外,“吃住行遊購”五大服務也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升級,可以在手機上“一鍵下單”,“找廁所”、“導覽”等信息“一網打盡”。這個應用一邊連接著千萬遊客,另一邊連接著數百個政府部門和數十萬家商家,所以遊客在旅遊全程可以隨時隨地“一鍵投訴”到監管部門,下面每一個商家都有它的信用評級。

第三個案例是智慧零售,也即生活消費。很多合作夥伴註意到騰訊在零售領域的布局,我最近也多次強調過,我們不是自己要做零售,而是希望成為零售業的“數字化助手”。從前幾年打通微信支付環節,到目前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實現了線上線下貨物銷售體系打通、粉絲一體化運營、廣告與營銷的閉環。例如,最大零售超市沃爾瑪開始觸電,很多門店用微信小程序可以完成“掃碼付”,不需要人工結賬。還有永輝超市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直接打開線上店鋪,在家完成訂單,30分鐘送達。

再比如,去年底,我們和百麗合作開發了智慧門店的升級方案。比如,我們部署了人臉攝像頭等傳感設備,客流數量、店鋪的熱點區域在哪里、顧客逛店的怎麽走,全憑數據。比如,店長可以實時查看每個店員陪同的顧客數量、時間和陪同轉化率,有針對性給員工進行專業指導。

今後,商家還可以通過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優化店鋪選址、貨架陳列,同時LBS廣告引流、公眾號推送內容、小程序商品及優惠券,也可以實現千人千面。近期,騰訊和步步高合作打造的智慧門店也將落地,大家可以關註步步高這次在峰會帶來的精彩案例。未來,相信消費營銷環節的數字化,對生產設計環節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這對於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的發展有深遠的意義。

第四個案例是智慧醫療,也即是生命健康。我們在醫療領域也做了很多探索。前幾年大家普遍感覺去醫院掛號、繳費需要排隊,我們現在與醫院攜手,從掛號、支付環節入手,用微信解決患者就診全流程,節省大家時間。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發現,在檢驗單、藥方、醫保、商保這些環節還可以打通,所以,我們與社保部門合作,陸續在27個省市推出了“微信社保卡”。根據多個城市的使用經驗,醫院上線“微信醫保支付”後,可為每位患者平均節省四十多分鐘。

去年,我們將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進到了診療環節。騰訊推出了基於人工智能的醫學產品“騰訊覓影”,利用AI醫學影像技術助力診療環節,覆蓋食管癌、肺結節、糖尿病眼底病變等多病種篩查。目前,騰訊覓影已經落地100多家三甲醫院,幫助醫生提升診斷效率和準確率。目前“騰訊覓影”在重慶多家三甲醫院已經落地。

與此同時,我們與廣西柳州嘗試在微信掛號、支付等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全國首例“院外處方流轉”服務,院內開處方,院外購藥,甚至送藥上門。因為處方流轉涉及衛計委、醫院、藥房、藥廠等多個環節,這里我們用了區塊鏈技術實現處方不被篡改,我們也在考慮推動這項技術的落地應用。

第五個是互聯網+農業,也就是生產服務,這個案例比較長,就不一一介紹了。總的來說,利用企業微信技術,助力企業在提高效率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最後我想談七種工具,簡單介紹一下數字化工具箱里面有哪些東西。七種工具,也可以叫七種武器,對企業攻克數字堡壘來說,是最好的武器。我會從表到里、從前端到後臺,按順序給大家介紹。

第一公眾號。微信的公眾號平臺,最早2012年開始上線,當時我們有個口號,讓“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我們希望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讓每一個商家和機構都能直接跟自己的終端消費者建立聯系,擁有自己的粉絲和流量。目前,我們公眾號體系已經成為各個企業和公共服務機構與用戶溝通的重要渠道。

第二小程序。小程序發展了一年多,越來越完善了。它拓展了公眾號達不到的一些功能,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化利器,尤其目前智慧零售的很多應用都跟小程序關系密切。小程序上線一年來,已經有58萬個小程序,覆蓋了100萬開發者。,可以說小程序已經成為中國編程者非常熱門的編程環境和語言環境,這就是中國IT行業讓人自豪的一個成果。

第三移動支付。剛才楊教授講到,移動支付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移動支付非常普及,很早的時候,我們就力推用二維碼掃碼,這個技術看起來不是很高級,但是實際上是最實用的。通過手機攝像頭來掃碼,我們在2012年就斷定,這將成為線上線下連接的重要橋梁。所以,在微信里,大家加好友時,我們有意識地讓用戶掃二維碼來加,所以你們想到二維碼掃碼,就立刻想用微信右上角掃一掃,這個場景是深入人心的。

第四社交廣告。過去,大部分的品牌商家都是用傳統的方式做營銷,遞推、發傳單、投放傳統的戶外報告等等,這個效率不高,很多錢都浪費掉了。未來,我們希望用數字化的方式打通線上線下,進行一體化的營銷。我們社交廣告的效果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目前我們開始將朋友圈、公眾號和小程序的廣告互相打通,環環相扣。包括在智慧零售這些案例里面,我們已經開始嘗試如何利用社交廣告帶來互動,看如何產生價值。這一塊是新事物,我們也在摸索,也希望和在座的合作夥伴一起加速它。

第五企業微信。微信和QQ都在開發企業級的運用,目前我們正在內測,讓企業微信和大家正在用的公開微信互聯互通。這個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零售售貨員,或者是你的同事,你跟客戶溝通是用自己個人的微信來建立關系鏈。但是員工離開之後,那企業所有顧客關系網絡就給帶走了,而且很多信息是流傳不下來。現在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打通,可以把它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且非常方便。

第六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我就不詳細展開。我也曾經說過,未來各行各業其實就是在雲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

第七安全能力。企業和政府進行數字化轉型,經常問的問題是安不安全。以前網絡上,大家雖然孤立,但是感覺不互聯互通,還是安全的。但是,要用到數據,大家擔心上了雲、上了網之後,這個數據如何保證安全——這個也是騰訊特別重視的,我們內部有7個安全實驗室,在不同的領域做了很多研究。比如上海的安全實驗室就發現了特斯拉系統的多個漏洞,幫助特斯拉解決了很多安全隱患,特別是汽車、車聯網方面,這個安全隱患更加重要,因為它關系到我們的出行、生命安全。所以,安全永遠是騰訊的生命線。

最後,簡單小結。中國的實體經濟和公共服務機構,正在成為數字化進程中的主角。騰訊希望做好連接器,和做零配件。我們為大家提供最有效的數字接口和最完備的數字工具箱,成為你們最好的數字化助手。

中國經濟正在實現新舊動能的轉變,創新非常關鍵。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就在眼前,我們如何把握數字化變革的機遇,能不能在更多領域和其他公司並跑,甚至領跑?今天,對於重慶和很多西部城市來說,我們如何把握這個機遇,獲得和更多東部發達城市並跑甚至是領跑的機會?

我們相信,數字中國的建設將能加速全球數字化的進程,並為世界提供“中國樣本”和“中國方案”。

最後,再打一個廣告,今天我們將為大家推出,我們團隊和我新出的一本新書,叫做《指尖上的中國》,這本書講述了中國作為移動互聯大國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在書里也有在座各位在各個領域的非常鮮活、生動的案例,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46

保本理財式微,結構性存款能否取而代之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而從去年11月征求意見稿下發,銀行等各大機構就已進入備戰狀態。根據新規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隨著剛性兌付預期將打破,銀行保本理財勢將退出歷史舞臺。而具有保本特征的結構性存款正在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並成為2018年一季度最大的黑馬。

根據人民銀行統計,僅2018年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就達到了18409.76億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1771.11億的增量。在業內人士看來,結構性存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存款定價能力,但無法成為銀行的核心負債工具,“假結構存款”更是帶來了不小的監管風險。

一位接近地方銀監局人士對記者表示,未來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可能會有所加碼,並對個人結構性存款業務明確“雙錄”要求。

結構性存款一季度暴增

興業研究分析師梁世超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從2017年開始的確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特別是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同比和環比均有明顯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僅2018年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就達近1.9萬億元,而中小型銀行更是貢獻了超過半數的增量。

梁世超稱,目前發行的非同業保本理財在記賬時也計入到“結構性存款”科目,經計算,2017年有60%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是保本理財增長。2018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發布,結構性存款的增量中多數是結構性存款產品。

中金公司固收部董事總經理張繼強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暴增的背後是銀行的“存款荒”。

記者註意到,在結構性存款驟增的同時,是傳統活期存款和協定存款的增長乏力。以上海地區為例,非金融企業一季度境內企業本外幣活期存款和協定存款分別減少1083.75億元和766.17億元,而本外幣結構性存款和保證金存款分別增加805.70億元和631.37億元。

張繼強進一步分析到,存款荒源於幾個方面。第一,算作一般存款的保本理財在資管新規後將消失,銀行只能通過結構性存款加以替代;第二,銀行普遍反映留存不住存款,信貸等派生存款後很快流入貨基、理財,一般存款留存率下降,這與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利差過大有關;第三,對於LMR(流動性匹配率)等指標,一般存款的系數高,同業存款系數很低,倒逼銀行增加一般存款;第四,同業理財萎縮,但資產收縮則異常艱難,銀行理財只能轉為發力個金業務,同表內爭奪一般存款。

在他看來,結構性存款目前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貨幣市場利率與執行法定存款利率的利差過寬,銀行低成本存款增長不及預期,導致銀行必須通過市場化定價手段吸收負債。結構性存款屬於存款,不占用同業負債指標,是銀行穩定負債的重要來源。

保本理財的替代品

張繼強認為,結構性存款實際上已經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但是無法做到完全替代。

一方面,從銀行的角度看,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需要有金融衍生品的經驗和相應資格。相對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的成本稍高,資金運用靈活度弱化。而結構性存款如果鑲嵌的是“假結構”,中長期看還面臨較大的監管風險。

另一方面,對儲戶而言,結構性存款畢竟回報有風險,接受度要弱於保本理財。而且對於不少企業,結構性存款算作衍生品業務,參與門檻更高。

結構性存款究竟是存款還是理財?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個人業務零售端,結構性存款業務通常被囊括在理財業務中;在央行網站上的銀行信貸收支表中,這一產品通常會記在存款項下。而在實務中,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銀行向個人推薦的結構性存款業務多為保本型,有些支行客戶經理甚至並不能說出結構性存款與保本理財的區別。

與結構性存款一樣被市場視為保本理財的替代產品的,是券商的收益憑證。

某券商資管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券商收益憑證相當於券商發行公司債券。而與證券公司發行的公司債不同的是,收益憑證期限較短,通常按月發行,期限分30天、60天、90天不等。另外,券商發行收益憑證無需交易所審批,有較高的靈活性。

“收益憑證以券商自身信用背書,是券商發行的唯一能夠保底的金融產品。與此同時,由於發行規模不得超過券商凈資本的60%。”他進一步介紹到,在資管新規出臺後,收益憑證由於具有保底特征在發行時往往比較搶手,但談不上是零售業務的發展重點。

結構性存款是否能替代傳統存款成為攬儲的主力?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攬儲方面,結構性存款對於銀行來說也並非“一招鮮吃遍天”。

工商銀行一位對公客戶經理表示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並不是他們最看重的攬儲工具,相比之下,他們更希望會通過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來攬儲。央行數據也顯示,大行的結構性存款在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中占比最少。

梁世超認為,客觀來看,結構性存款的發展的確助推了利率市場化的進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銀行對存款的自主定價能力。“但和傳統的執行法定利率存款(即核心存款)相比,目前結構性存款存量仍然很小,在銀行負債占比較低。”

他認為,多數結構性存款期限較短,由於部分活期和1年期以內定存屬於非利率敏感型存款,市場存款利率提升對這部分存款影響短期內有限,因此結構性存款還難以替代執行法定利率存款。

“假結構”為何存在?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結構性存款總量迅猛增長的同時,“假結構性存款”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所謂的“假結構性存款”,就是由於期權觸發的可能性極小,對應的產品並未與衍生品建立真實掛鉤。招商證券認為,當前結構性存款能夠實現如此高的實際收益率,並非銀行衍生品業務能力強,更多是因為觸發較高收益的條件為確定性事件。

除了技術層面容易實現,客戶對於風險與收益的錯配預期也是“假結構”存在的原因之一。

“由於大多數客戶難以接受非保本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所以只能做成並不真實掛鉤衍生品的‘假結構’。”一位城商行人士稱。

理論上講,結構性存款分為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和非保本型結構性存款,保本型產品本金用於購買固定收益證券,僅用利息買入期權,而非保本型產品則是在購買固定收益證券的同時賣出一份期權,本金面臨損失風險。

招商證券表示,很多投資者也將結構性存款視為存款的替代品,風險上視同存款,但收益上卻看齊貨基。資管新規要求銀行銷售理財產品不得保本,理財嚴格作為表外業務,由投資者自擔風險,但投資者對高收益、低風險資產的需求仍然存在。

因此,對於某些銀行來說,假結構是常用手段之一,銀行實際承擔高昂成本,保本理財轉型結構性存款,在短期內難以緩解銀行負債端的高成本壓力。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成本短期內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

“結構性存款的發展,各方也在探索創新,未來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衍生品市場的大規模擴容以及市場深度的培養。”梁世超稱。

在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看來,第一,金融監管部門應盡快建立健全綜合統計系統、統一報告制度和業務標準;其次,監管層應加強產品銷售環節的監管,確保投資者適當性;最後,投資者應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分散投資,合理配置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