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0月20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的通知》稱,為進一步推動大額存單市場發展,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範圍,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現決定將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進一步擴大至2016年9月底以前發行過同業存單的自律機制核心成員與基礎成員,機構個數新增39家(具體名單見附件)。目前可發行大額存單的機構已達353家。
通知表示,自律機制將繼續監測評估大額存單發行交易情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協調作用,促進大額存單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維護公平有序的利率定價競爭秩序。
附名單
每當美國財政部公布月度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時,都不免遭到國內外的一片熱議。最新報告顯示,中國今年8月份持有的美國國債,環比減少337億美元,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持有量也有所下滑。
坊間有文章以“奧巴馬抓狂!中國下狠手:美國是時候該還錢了!”為標題博取眼球,然而這種多年來老生常談的“陰謀論”主要邏輯誤區在於,其實美國政府在發行美債之時就已經拿到了資金,而投資者此後在二級市場上把美債出售了,並不等同於就收回了對美國政府的借款。那麽,我們如何理解各國持有美債的種種變化?
有賣必有買
萬物此消彼長,這一邏輯用到美債身上也不為過。
“‘陰謀論’說法不準確。有人賣必然有人買。原來的美債大戶是新興市場國家,其胃口很大,現在可能因為各種因素減持(例如拋美債換得美元,幹預匯市,緩解貨幣貶值壓力),而主要的買家變成了發達國家,他們的胃口就沒那麽大了。”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記者整理TIC報告中的海外持有美債情況表後發現,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美債持有量的確在逐步減少,而如日本、冰島、瑞士、盧森堡、意大利等國家在8月的美債持有量都較7月有所上升。即使是沙特、俄羅斯、印度等國家也出現了小幅增持。
(美國財政部TIC報告:各國最新的美債持有情況)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經濟分析師劉亞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年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資產的確下降了不少,例如產油國財政收入下降,貨幣貶值壓力較大。但央行要賣美債是很正常的,而且美債收益率持續下行就說明了始終有更多投資者願意持有。”此外,她表示,“歐美國家之間的資本流動更自由,不一定國別數據能分得那麽清楚,如果歐洲投資者持有美國的基金,從而持有美債,那麽TIC報告也會認為這是美國機構持有的。”
接近外管局的人士則對記者表示,TIC公布的海外美債持有數據並不區分國外官方和私人部門,是一個總量,“如今美債交叉對沖後的收益率(cross-hedged yield)走跌,不少海外資金去追逐收益率更高的資產,而美債則可能由部分美國國內的投資者接盤了。”資金是逐利的,這也是不變的道理,尤其是當前全球低利率環境下。
上述人士也表示,近期很多國家的債券收益率都已經走翹,這與全球貨幣寬松政策邊際效應減弱有關。不過美債收益率仍然較為穩定。北京時間10月25日14:45,美國10年期債券收益率為1.67%,與今年6月時基本持平,較2014年接近3%的水平較大幅度下降。
中國拋美債之辯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的美債持有量的確在逐步下滑,而中美兩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這可能導致上述“陰謀論”久久不散的原因之一。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如上所述,TIC的海外美債持有情況中,並不只包括一國官方的儲備,也包括私人部門的美債購買量,因此“陰謀論”從一開始就站不住腳。
同時,劉亞欣對記者表示,“陰謀論”的主要邏輯誤區在於,“其實美國政府在發行美債之時就已經拿到了資金,而投資者此後在二級市場上把美債出售了,並不等同於就收回了對美國政府的借款。”她也提及,數據顯示各國對美國企業債的購買量在上升,而這類債券的評級更低於美國國債,這似乎應該說明投資者對美國更有信心。
就TIC報告的數據本身來看,就2016年這一年來看,從今年2月以來,中國持有的美債總量的確逐步下降,其原因也多種多樣。
首先,與上述原因一樣,隨著美債收益率走跌,中國投資者也需要尋求收益更好的投資標的。此外,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可能進一步多元化,而不是一味以購買美債為主。
另一大原因則從去年以來便吸引了全球的關註——中國央行可能近期在拋售美債,並以換得的美元幹預匯市、維穩人民幣匯率。這種討論在去年的9月最為集中,當時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也在持續釋放。而今年10月以來,人民幣再度走貶,伴隨著美債持有量下降,類似議論再度興起。
當時,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對記者表示:“央行為維穩匯率而拋美債仍只是傳說,並無數據支持,且如果央行幹預規模就是千百億,可能不用拋美債。”
中國央行去年也首次披露了詳細的家底。謝亞軒則當時分析稱,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2015年),中國官方的儲備資產共計3.77萬億美元,其中證券類資產為3.69萬億美元,占比高達98%。“就證券資產而言,外界普遍認為一定是歐債或美債,而我從統計角度來看,其實證券在統計上是一個很寬的概念,除了美債之外,甚至可能還包括票據等。” 謝亞軒稱。
截至6月底,中國持有3.2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約相當於GDP的30.4%)。作為全球最大的持有者,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占全球的29%。中國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對全球資產價格和市場走勢有著深遠影響。截至目前,中國並未公布其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據中金公司估計,中國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情況如下:美元在中國外匯儲備中占絕對主導地位,份額約為66.7%,高於IMF統計的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63.6%的占比;歐元資產約占中國外匯儲備的19.6%,低於其在全球外匯儲備中20.4%的占比;英鎊約占中國外匯儲備的10.6%,高於4.8%的全球基準;日元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是低配的,約占3.1%,低於4.1%的全球基準。
日化類產品消費升級的趨勢更為明顯
本文由微信公號紅杉匯(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
消費行為研究是一門學問,捕捉其走向確實不易。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與不斷發展的國民期望,催生著中國消費行業的劇變。企業應該如何看待正在發生的市場變化?消費行業又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2016 年 10 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組合 CEO 峰會在杭州舉辦,230余家成員企業 CEO 們匯聚一堂。在消費行業分論壇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王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郭山汕,麥肯錫咨詢公司全球董事龔方,與該領域成員企業 CEO 們共同討論了關於消費市場的認識與思考。
5 大趨勢研判中國消費升級
麥肯錫咨詢公司全球董事龔方在演講中從一個較宏觀的層面與大家分享了近年來消費市場發展趨勢,以及對於消費者消費行為變化的觀點。他認為,研究消費行為要回到原點,要理解我們目標消費群的需求,以及其消費行為有怎樣的趨勢。
他提到:2015 至 2020 年間,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國, 僅次於美國,但不同消費品類的增速存在較大差異,其中產品導向型消費增速過去 3 年下滑較快,而服務導向型消費增速相對穩定。對於消費行為變化來說有以下 5 個趨勢:
趨勢1 – 消費升級,品牌忠誠度進一步提高通過我的研究發現,像日化類產品消費升級的趨勢非常強。在消費者收入提升後,這些是他們最願意進行消費升級的一些品類。
趨勢2 – 更多人關註健康生活,並參與運動中國消費者在最近的3、4年,對於整個健康、體育的關註度越來越高,甚至擴展為一些食品行業,比如說偏重健康或者功能型飲料和食品,以及服裝行業,例如運動裝備等。
趨勢3 – 以家庭為重這個因素存在持續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在其經濟水平達到他的期望值之後,更多的是關註自己及家庭,這對於整個大消費領域有非常大的影響。
趨勢4 – 購物成為海外旅遊的重點,中國的消費者海外遊主要目的是買買買,甚至有30%的消費者說,“ 我選擇旅遊目的地是先看那里有沒有比較好的購物場所或者商品,即以購買商品來挑選旅遊目的地。”
趨勢5 – 從購買產品轉向購買服務,這也是符合國際市場消費者的一個趨勢,偏向於體驗和服務類的消費增速較高,傳統類商品消費增速較低。中國消費者在收入逐漸提高後,從食物消費慢慢轉化到所謂的體驗和服務為主的消費。大健康、大娛樂、家庭相關的一些體驗,包括教育都是中國家庭在未來幾年的重點。
消費升級 “ 面面俱到 ”
“ 中國消費者怎麽了?”
拋出這個問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郭山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副總裁郭振煒、鬥魚TV CEO 陳少傑、林氏木業副總經理馬燦興、美麗聯合集團“ 貓叔 ”,小蜜坊總經理助理潘琦峰,以及甘源食品董事長嚴斌生,就如何面對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變化進行了討論碰撞。
鬥魚TV 陳少傑
“內容升級會帶來用戶升級
對大多數用戶來說,每天就兩個小時的休閑時間。通過直播方式我們發現,如果增加節目品類提供更多的收看內容,會增加留存,用戶會越來越多。這樣的全品類直播平臺本身就是內容升級,除了遊戲以外還可以提供體育、教育、美食、旅遊,各種各樣的新趨式直播,這也是年輕人喜歡看“電視”的一種狀態。
直播帶來的是新的消費場景,你看到的東西就是你可能買到的東西,更精準。我認為這是對於傳統行業和直播進行的一種結合,我們一直在往這方向努力。
林氏木業 馬燦興
“家居電商行業需要時尚新潮的方式家具屬於短期複購率非常低的行業,家具消費者也越來越年輕。對於我們來說,更大的挑戰是未來的客戶在哪里?和很多品牌維護老客戶不一樣,我們在思考如何挖掘新客戶,所以在整個品牌策略上我們瞄準未來,嘗試用更時尚新潮的方式吸引潛在客戶。
在解決客戶體驗問題方面,提供免費送貨上門服務,這兩年我們也做了特別多的線下體驗店。互聯網家具線上銷售只是一個渠道,我認為它還是會更多的回歸到線下體驗環境中來。
小蜜坊 潘琦峰
“帶給客戶價值感上的提升化妝品的消費升級是強烈的,消費者的需求更加細化,所以更要強調產品給消費者帶來哪些更多的體驗,以及價值感上的提升。
渠道布局方面,傳統意義上是布局線上線下,尤其是線下連鎖店,屈臣氏、大賣場, 但如今快時尚百貨,比如無印良品也在出一些化妝品類的產品,渠道在慢慢侵蝕原來的大賣場,消費者可以在選購衣服時順便購買一些護膚品,也是因為品牌認同。
甘源食品 嚴斌生
“註重品牌傳播升級我們真正要跟80後、90後、2000後對接,最終的根源還是在產品。快銷品要出問題,多半就是因為產品,不能只因為一個偽需求,就把產品拉出去。對每一個產品所在的不同特征市場需要做充足的調研,了解消費者接受度等。很多快銷品在品牌化過程中失敗,往往是因為需求過早或者介入過晚。
美麗聯合集團 貓叔
“網紅是過度周期,消費會回到以品牌為核心時尚已經從以品牌為中心,變成以消費者為中心,比如消費者會根據自己身材特征去選擇產品。同時,這幾年很大的變化是消費者開始通過網紅接觸到時尚。但網紅只不過在中間起到了個人品牌作用,對時尚提供背書,所以網紅可能是過度的周期,最終還是要過度到真正的品牌路線上去,最終決定消費者支付的,是商品的品質和品牌體驗,所以消費會慢慢回到以品牌為核心。
“ 那些年,那些坑 ”
小組討論環節,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王岑主持,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鄒家佳、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副總裁胡若笛、泰笛洗滌 CEO 姚宗場、覓食 CEO 馮曉、零度果坊創始人兼 CEO 孫雋、餐行健董事長孔令博,以及亞緹克蘭董事長劉曉坤等一起就 “ 那些年,那些坑 ” 為主題討論了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遇到的一些問題,共同總結經驗與方法。
企業家最重要的是具有戰略思考能力
@王岑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
企業家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戰略思考能力,這個包括取舍能力、企業節奏的保持能力,還有就是前瞻性。對未來三年的前瞻,有些人天生有,有些人沒有,有些人通過學習逐漸有,還有人就是學完也沒有,完全是抵制抗拒學習。其他的就是戰術層面,戰術犯錯大部分還可以調整,戰略上一犯錯,對大的企業基本上是毀滅性的。
第一天開始就要把錢留住
@鄒家佳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
沒有一個企業是一帆風順走過來的,最大的建議就是第一天開始就要想著把錢留住。在你能融資的時候,市場變化很快,你怎麽應對呢?有錢是最能應對的。消費品的一個本質還是建立一個品牌,毛利到了一碰就倒的程度,那整個體系就不會健康。另外,中國的商科發展的比較晚,很多企業家都是在戰鬥中學習成長的,對整個財務體系的理念也不是很懂,把錢留住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只要有錢,中國的經濟還是整體向上的,還是能熬過去的。
想清楚自己的價值,並持之以恒
@姚宗場 泰笛洗滌
CEO形勢不好的時候會反過來促使我們思考:價值到底在哪里?你的價值不一定是靠 VC 來認可,所以要想清楚這一點,再做一些戰略上的調整。當堅定了自己的價值以後,我們後來聯合了線上線下一起募資,效率很高。
驗證從0到1,掌握切入點和爆發點@馮曉 覓食 CEO我是離開阿里去創業,才真正體會到了創業的艱辛,最大的感觸就是作為一個 CEO,最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帶著一個團隊指明正確的一條路,而且要看得非常清楚,這個不只是懷著一個夢想有大的方向就夠了。
所有的團隊都在講,只要堅持一定會成功,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你真的沒有驗證完 0 到 1 的時間點,一個是 0 到 0.1,一個是 0.1 到 1,你就沒有真正的掌握切入點和爆發點,那這個時候堅持是愚蠢的。
欲速則不達,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
@孫雋 零度果坊創始人兼 CEO
我認為做企業要保持耐心,速度不要太快,因為消費品的成長沒有 5 到 10 年是不可能的。我們也犯過傳統的錯誤:有錢的時候就想做廣告,想全國性的擴張。後來發現在一個核心市場和測試市場的速度和耐心不夠深,真正的投入被浪費,回過頭來願意更有耐心地做。
據商務部網站15日消息,為穩妥推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模式過渡,經商務部有關部門同意,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進一步延長至2017年底。
經國務院批準,2016年5月11日起,我國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有關監管要求給予一年的過渡期,即繼續按照試點模式進行監管,對天津、上海、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福州、平潭等10個試點城市經營的網購保稅商品“一線”進區時暫不核驗通關單,暫不執行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醫療器械、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的首次進口許可批件、註冊或備案要求;對所有地區的直購模式也暫不執行上述商品的首次進口許可批件、註冊或備案要求。
過渡期實施以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平穩發展,對於引導企業積極適應規範的監管要求、地方不斷創新監管服務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相關部門也在從有利於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有利於維護消費者利益和安全健康的角度研究優化監管安排。為穩妥推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模式過渡,經商有關部門同意,上述過渡期進一步延長至2017年底。
過渡期期間,相關行業企業要強化自律,切實加強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加快適應規範的監管要求,共同營造有利於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為實現監管模式的平穩過渡做好充分準備。
【延伸閱讀】
今年4月8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自此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不再按“物品”征收行郵稅,而是按“貨物”征收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行郵稅稅率也同步調整。
今年5月,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商務部在內的多個部門在對新政的效果及影響進行了新一輪調研後,決定延長一年新政過渡期,除保留稅率調整外,其他按照試點原有方式執行。
第一財經記者從行業內獲悉,中石油已向各天然氣用戶下發通知,從本月20日起,上調非居民用天然氣結算價格,其中,華北地區上調15%,其他地區基本上調10%。
中宇資訊分析師孫陽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中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印發《關於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結算價格的通知》,決定2016年11月20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間,非居民用天然氣(不含化肥用氣)按客戶現行基準門站價格上浮15%執行;超出夏季實際日均用氣量1.5倍以上的LNG氣量已按照上述價格執行。
此外,據上海證券網消息,中石油管道銷售分公司《關於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結算價格的通知》(下稱《通知》)稱,鑒於山東地區、東北地區冬季需求旺盛、資源緊張、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市場形勢及銷售特點,從11月20日,非居民用天然氣(不含化肥用氣)按客戶現行門站價(山東省為省界價格)上浮10%執行。
與此同時,西北地區也陸續接到中石油氣源價格上調的消息。孫陽透露,西北地區目前還沒有印發正式文件,但內蒙古、陜西、寧夏等LNG工廠陸續接到氣源價格上調10%的通知。中石化方面暫時未作調整。
下遊用戶成本增加期待話語權
作為上調價格的回應,各地物價局也開始落實調價舉措。
例如,臨沂市物價局發布的一份《關於上浮非居民天然氣和車用天然氣銷售價格的通知》 顯示,根據相關文件要求,結合臨沂市實際,決定對市區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氣銷售價格和車用天然氣價格進行調整,其中,市區非居民管道天然氣最高銷售價格由3.03元/立方米調整為3.23元/立方米。
孫陽表示,調價對下遊終端用戶來說一定會增加成本。
“以河北地區為例,目前河北門站基準價格為1.98元/立方米,上調15%,就是上調0.297元/立方米。目前已經完成‘煤改氣’的工業用戶,日用氣量大概在5000-10000立方米,以5000立方米來算,每日成本增加1385元。”孫陽說。
不過,上述調整後的價格並非是長期價格。業內消息顯示,中石油發布的《通知》稱,上浮價格執行至2017年3月15日,但並未說明到期後的價格辦法;臨沂市物價局的通知則明確宣布2017年3月16日起恢複執行《臨沂市物價局關於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和車用天然氣銷售價格的通知》文件規定價格。
“這次調價應該是中石油歷史上第一次主動上浮天然氣門站價。”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所高級經濟師徐博對媒體表示,過去發改委規定天然氣門站最高限價,企業只能下調,不能上浮,但去年改成基準價後,企業就有權自主上浮價格了,意味著氣價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2015年11月18日,發改委宣布將非居民用天然氣最高門站價格管理改為基準門站價格管理,並允許供需雙方可以基準門站價格為基礎,在下浮不限、上浮20%的範圍內協商確定具體門站價格。當時還規定,方案實施時暫不實行上浮政策,實施一年後允許上浮。
顯然,中石油選擇在此時上浮氣價就是為滿足上述“一年鎖定期”,不過並未將發改委允許的價格上浮範圍用足。
孫陽認為,目前天然氣體制改革處於探索實驗階段。上遊資源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下遊缺乏討價還價的商談能力。
“雖然在中石油的主導下,今冬天然氣價格上調,明年春天天然氣價格也可能實現下調,完成‘天然氣價格市場化’。但這種市場化的天然氣定價下遊用戶參與度較少,並不完全是供需雙方的市場化。而隨著第三方介入更多,上遊市場的多元化、競爭化發展,天然氣市場才能真正完成市場化改革。”孫陽對記者說。
孫陽預期,天然氣用氣成本增加,下遊對降低管輸費用呼聲增高,或能加速各省出臺相關政策。
政策“組合拳”推動天然氣改革
孫陽表示,通過今年發改委出臺一系列天然氣改革政策,能夠看出國家推動天然氣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8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和《天然氣管道運輸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通過確立新的天然氣管輸定價方法,從過去對“一線一價”轉變為基於政府公開的成本核定和定價公式核定管道運輸價格,並厘清了不屬於管輸成本的開支,統一規範了計價問題。
8月31號,國家發改委又發布《關於加強地方天然氣輸配價格監管降低企業用氣成本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改革對象從跨省長輸管網拓展到省市輸配氣網。
第一財經研究院助理院長王韜認為,《試行辦法》率先在管輸價格公式這一爭議性相對較小的環節率先動刀,標誌著停滯多時並飽受爭議的天然氣行業改革重新啟動,同時體現了穩步改革的整體基調;而《通知》則大膽指向央地利益沖突的棘手問題,指出了地方天然氣輸配價格過高導致用戶需求不振的頑疾。
截至11月初,“三桶油”擁有的全部油氣管網資產公開完畢,被市場認為是深入天然氣管輸改革的有利信號。
統計局11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6%,增速比1-9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10月份利潤同比增長9.8%,增速比9月份加快2.1個百分點。
對此,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進行了解讀。
一、企業效益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
10月份利潤增長有所加快,企業效益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工業品價格繼續回升。10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2%,漲幅比9月份上升1.1個百分點。顯示國內工業品市場需求進一步回暖。
利潤率同比繼續上升。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06%,同比上升0.24個百分點。
財務費用同比繼續下降。10月份,企業財務費用同比下降4.5%,延續年初以來的下降趨勢。
采礦業利潤增速又創新高。10月份,采礦業利潤同比增長86.6%,增幅比9月份加快56.3個百分點。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繼續顯現
庫存持續下降。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0.3%,延續了年初以來的下降趨勢。
杠桿率持續下降。10月末,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
單位成本繼續降低。10月份,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3元,同比下降0.13元。
三、銷售加快,價格上漲,致利潤增速回升
10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比9月份回升,主要受以下原因影響:
銷售增長加快。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4%,增速比9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
價格上漲。初步測算,10月份,因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2%,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約1205億元,因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0.9%,企業原材料成本增加約597億元,兩者相抵,利潤增加約608億元,比9月份多增約105億元。
化工、煤炭和通用設備等行業拉動明顯。10月份,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同比新增利潤81.4億元,比9月份多增55.2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同比新增利潤165.6億元,比9月份多增56.1億元;通用設備制造業同比新增利潤19.4億元,而9月份則同比減少28.6億元。以上三個行業合計拉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2.7個百分點。
10月份工業利潤增速雖然穩中有升,但利潤增長結構不盡合理,傳統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增長較快,對整個工業利潤增長作用較大,而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速卻有所放緩。此外,利潤增長動力也過多依賴於價格的上漲。工業企業尚需多練內功,以提質促增效。
2016年12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
11月份,制造業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延續上行走勢,升至兩年來的高點,主要呈現出四方面特點。
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持續上行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數據時認為,一是生產和市場需求進一步回升,企業采購意願增強。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3.9%和53.2%,分別比上月上升0.6和0.4個百分點,均創今年高點。采購量指數為52.9%,連續兩個月上升。二是消費品制造業擴張繼續加快。消費品制造業PMI為53.2%,比上月上升1.5個百分點。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行業PMI均在53.0%以上,延續了較快的擴張態勢。三是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為53.2%和52.5%,分別高於制造業總體水平1.5和0.8個百分點。其中醫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PMI均在52.0%以上。四是進出口有所改善。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50.3%和50.6%,分別高於上月1.1和0.7個百分點,雙雙回升至臨界點以上,且為年內高點。
趙慶河稱,與此同時,企業生產經營中仍存在一些困難。一是反映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超過三成,為近三年的高位。二是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進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對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影響較大。三是小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仍明顯不如大中型企業。小型企業PMI為47.4%,低於上月0.9個百分點,繼續位於收縮區間,而且降幅有所加大。大、中型企業PMI為53.4%和50.1%,分別比上月上升0.9和0.2個百分點,均高於臨界點。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武威認為,總體來看,市場經營活動繼續加快,市場需求升幅明顯,非制造業經濟活動增速加快。銷售價格指數保持穩定,從業人員指數連續上升,經濟運行質量持續趨好。消費、投資和企業生產均保持良好運行態勢。本月,中間投入價格指數雖有回調,但仍保持在53.5%的較高水平,為年內次高點。考慮到本月制造業購進價格指數在高位基礎上繼續上升,上遊產品價格過快上漲有可能傳導至下遊行業,給非制造業企業經營帶來成本壓力,需繼續關註投入品價格指數的變化。
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繼續走高
11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7%,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上升,為2014年7月以來的高點,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服務業景氣度穩中有升,持續向好。商務活動指數為53.7%,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為年內高點。受“雙十一”促銷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批發零售、郵政快遞、裝卸搬運及倉儲等行業經營活躍,業務總量增長較快。隨著制造業擴張步伐的加快,與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快速增長,商務活動指數為61.1%,比上月上升5.6個百分點。其中鐵路運輸、水上運輸、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表現出較強擴張態勢。服務業市場需求繼續向好,新訂單指數為51.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高於臨界點。
建築業景氣度高位回落。隨著冬季氣候逐漸轉冷,建築業生產增速呈現季節性回落,商務活動指數為60.4%,比上月回落1.4個百分點,但仍位於較高景氣區間。從市場需求看,新訂單指數為55.1%,高於上月0.9個百分點,建築業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12月5日“深港通”即將開通,香港業界對“深港通”普遍看好,認為開通後能為內地和香港市場帶來行情。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內地與香港市場的聯通機制建設,提升內地、香港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影響力。
港深滬共同市場的聯通 將打造一個全新的平臺
港交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指出,“深港通”的啟動標誌著港、深、滬三大交易所奠定一個共同市場的框架,三大交易所目前合共逾70萬億的市值,成交額直逼紐交所,有望打造全球最領先的、流通性最好的交易平臺。
“深港通”開通後,內地香港市場資金將聯動,有效提升港股偏低的估值和交易量。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交銀國際董事長譚嶽衡說,“深港通”開通後,內地香港市場“水池聯體、水管聯通、水位聯動”。香港主要是機構投資者為主,換手率低,預計隨著內地資金的增加,市場投機的性質、交易的頻率、交易的性質也會增加,會帶來更高的換手率。
他預測,在“深港通”開通一段時間以後,港股估值有向上15%至20%的修複區間,交易量可能增加25%到40%,日均800億港元的交易量將是常態。從長期來看,A股市場也將會吸引400億美元的長期配置資金進入。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也認為,對“深港通”的預期開始時不要太高,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通不見得馬上就能看到特別大的效應,但長期看好“深港通”。
兩地進一步加強合作 讓互聯互通更趨完善
專家認為,兩地市場建設還急需解決各自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加強互聯互通機制。比如,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境外投資者對投資內地市場有時還心存顧慮;內地企業在國際上推廣力度不夠等。
——進一步加強內地市場監管。中國銀監會前副主席蔡鄂生指出,內地資本市場開放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確立好規則,維護好市場秩序。
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會長丁晨指出,劉士余主席早前提出的“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的指導方針,目前已經初見成效。
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斌表示,要加快內地市場在制度建設、投資理念、市場監管和資本流通等各個領域的改革與完善,改善資本市場生態,加速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
——內地企業將加強與境外投資者的信息溝通。由於香港證券市場的投資者來自全球各地,其中不乏世界頂尖的機構投資者,他們追求長期投資收益,更加註重和積極參與公司治理,會要求合理、持續的紅利收益,對A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透明度、分紅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針對目前存在的境外投資者在信息披露等規則方面對內地上市企業還不夠熟悉等問題,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子公司負責人王一萱表示,深交所將通過英文周報向境外投資者推送市場重要新聞,並推動在前海深港合作區試點引進香港分析師跨境就業,推動兩地證券分析師的互認機制。
——註重做好投資風險意識教育。“深港通”開通後,對股民而言,將有更多的港股標的可供選擇,也意味著雙方投資者將面臨更多風險。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指出,內地投資者要註意,香港交易規則等與內地不同,尤其沒有跌停板,投資者必須要註意。
增加金融產品種類 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巴曙松指出,港、深、滬這個共同市場的聯通,可以為數以億計的投資者提供一個全新的平臺,這個平臺具有充足的流動性,定會吸引全世界最好的上市資源,同時,投資者最喜歡的產品都會到這個金融市場上流通,未來將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針對目前內地和香港市場中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品種有限的問題,王一萱稱,深交所未來應推出更多衍生產品如股票期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期權等,為投資者對沖風險提供豐富的產品。
香港交易所市場發展科項目管理部主管許正宇表示,未來在“深港通”成功推出的基礎上,港交所將大力推行現有的指數期貨和人民幣期貨等系列產品,以滿足投資者進行風險對沖的投資需求,深滬港三家交易所將共同努力,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生態圈的建立。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樂觀地指出,日後交易所買賣基金納入互聯互通後,無論美國的科技公司及頁巖油公司、歐洲的房地產公司,以至南美的礦產公司,內地投資者都可透過互聯互通參與相關投資。
李小加指出,香港的地位、作用在未來20年會有根本的變化,香港將發展成為中國海外的國民財富配置中心、國民財富風險管理中心和商品貨幣的定價中心。
上交所12月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上交所此次修訂兩融規則目的”的提問,上交所表示,近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滬深兩所對《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進行了修訂,將靜態市盈率在300倍以上或為負數A股的可充抵保證金折算率下調為0%,此舉可提高融資融券擔保物質量,降低融資融券業務風險,有利於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同時,兩所標的股票數量由現有的873只擴大到950只,進一步拓寬標的股票的覆蓋面,滿足投資者多樣化投資需求。上述調整自2016年12月12日起實施。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出席證監會派出機構期貨監管幹部培訓班,要求期貨市場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不斷提升市場運行質量,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建設,進一步深化市場功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求派出機構進一步加強對期貨經營機構的事中事後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
附全文:
12月19-20日,證監會派出機構期貨監管幹部培訓班在大連舉行。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出席並講話。
方星海同誌深入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全面回顧了2016年期貨監管工作重點及指導思想,並對明年期貨發展與監管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星海同誌指出,今年以來,面對商品期貨市場劇烈波動,在會黨委的正確指導下,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積極主動應對,有力維護了期貨市場的平穩運行。同時,監管轉型、制度供給、市場建設、對外開放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市場建設取得新的成績。方星海同誌強調,期貨市場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不斷提升市場運行質量,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建設,進一步深化市場功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星海同誌還強調,派出機構肩負著期貨經營機構一線監管的重任,必須堅持依法、從嚴、全面的監管理念,進一步加強對期貨經營機構的事中事後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最後,方星海同誌要求,各期貨經營機構要認真傳達和貫徹落實劉士余主席在大商所會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切實履行自身所肩負的各項職責,共同維護市場良好環境,努力推動期貨行業健康發展。
會議期間,證監會期貨部、法律部有關同誌為參會人員進行了期貨監管業務培訓。境內外有關專家就境外衍生品市場監管和發展情況、產業企業運用期貨衍生品情況等進行了講解。會議第一天上午,還邀請了全國149家期貨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參加,期貨業協會和部分期貨公司代表在大會上做了交流發言。
證監會機關相關部門、各派出機構、各期貨交易所、期貨市場監控中心、期貨業協會的有關負責同誌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