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早間,貴州茅臺正式公布了最新業績。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4.66億元,同比增長31.2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5.07億元,同比增長38.93%。
此前,茅臺剛剛披露的年報顯示,2017年全年,公司的營業收入以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49.81%、61.97%。
在去年一季度,茅臺的營業收入以及歸屬於上市股東的凈利潤增速則分別為33.24%和25.24%。
從這看,不管是對比去年全年,還是環比去年一季度同期,茅臺目前的營業收入增速出現放緩跡象。
值得註意的是,茅臺剛剛公布的這份業績報是在基於茅臺酒提價基礎之上的。去年年底,茅臺宣布將於2018年起適當上調茅臺酒產品價格,平均上調幅度為18%,飛天茅臺出廠價提高至969元/瓶,這也是公司五年來首次上調出廠價。
但為何如今提價了,茅臺的業績沒有相應水漲船高呢?目前報表顯示,作為公司的主力產品,茅臺酒今年一季度實現收入157.65億元,對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長27.49%。
按照茅臺酒標準的一斤裝出廠價969元/瓶、一噸2124瓶來算,據第一財經記者粗略估算,今年一季度,公司投到市場中的茅臺酒約7659.98噸。
值得提及的是,今年2月2日,茅臺集團在茅臺酒市場工作會議上曾表態稱,為抓好春節期間茅臺酒的價格穩定和市場供應,集團要求所有經銷商必須把庫存的茅臺酒全部投放市場,近期進貨的市場投放率不能低於90%。同時,茅臺銷售公司在春節前需保證7000噸以上的茅臺酒供應量。
山東溫和酒業集團總經理肖竹青第一財經記者猜測稱,茅臺一季度業績增速放緩,或跟廠家控制投放量有關。“茅臺目前在擴大產能,但也需要五年以後才能放量,這也是茅臺的工藝所決定的。”
在業績增速放緩的同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茅臺的“蓄水池”預收賬款錄得131.72億元,較去年年底減少了12.57億元,同時較去年一季度同期環比減少了58.16億元。
有不願具名的茅臺江蘇經銷商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預收款減少主要是因為茅臺現在不讓經銷商提前打款。去年的狗年茅臺生肖酒基本就沒這麽發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並沒有把去年第四季度18%的提價體現出來。”
該經銷商進一步說, 2018年計劃出酒量2.8萬噸,實質比去年有所減少,這跟五年前的基酒產量小有一定關聯,目前茅臺酒利潤要維持增長的話,或要依賴於提價。
該經銷商進一步透露稱,今年進入4月份後,線上天貓、京東、蘇寧官方網店均顯示缺貨狀態,同時,雲商App下單後也沒有經銷商出來接單。
在一季度營收增速收窄的同時,今年以來,在A股資本市場上,資金爆炒白酒股的局面有所降溫。整個白酒板塊指數年內累計跌幅6.92%。而茅臺股價累計跌幅也在5.01%。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茅臺的股東總數為9.94萬戶,較去年年底的8.50萬戶增加了1.44萬戶,而股東戶數增加,某種程度顯示持股籌碼分散。另外,同花順數據顯示,基金也在“撤退”,基金持股數量從截至去年期末的4987.20萬股減少至今年一季度報告期內的4487.93萬股。
延續去年精簡品牌的態勢,茅臺仍在繼續瘦身。
記者查閱茅臺集團官網發現,茅臺集團自2017年9月26日發布《品牌管理辦法》以來,共清理了集團內163個品牌,2068款產品,瘦身幅度分別達到76%和87%。截至今年4月19日,茅臺集團各子公司共保留51個品牌,321款產品。
其中,習酒公司從原有22個品牌320款產品“瘦身”到現有的9個品牌,不足70款產品;保健酒業公司從原有54個品牌、828款產品“瘦身”為10個品牌、75款產品。
“眾多酒企‘品牌’多且雜亂,尚未形成較強的品牌集群,假冒侵權行為時有發生。”貴州茅臺集團、茅臺股份公司董事長袁仁國在今年2月26日進行的貴州白酒抱團取暖會議中指出。“中國白酒的老字號、老作坊不勝枚舉。與全球其他知名酒類一樣,中國白酒理應擁有許多知名的酒企,知名的品牌。但中國白酒真正高品質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品牌很少,1%左右的占比多年沒有改變,充分說明白酒品牌培育和保護力度不夠。”
為此茅臺從2017年開始大力“瘦身”,即針對旗下品牌產品條碼進行整治和規範,先後出臺茅臺集團新《品牌管理辦法》,並實行“雙十品牌”戰略,要求每家子公司保留的品牌數不超過10個,每個品牌的條碼數不超過10個。
實際上,在2016年12月底的茅臺經銷商大會中,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也曾公開表示,茅臺部分子公司、孫公司在品牌使用和產品開發上亂象叢生,嚴重透支了茅臺的品牌力,需要下大力氣進行整治。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留意到,直至2017年9月26日貴州茅臺才正式出臺《品牌管理辦法》。該辦法一出臺,就大刀闊斧砍掉了155個品牌、1983款產品。隨後的八個月中,又緩慢減少了8個品牌、85款產品。
資深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對記者表示,茅臺品牌屬於非常稀缺的資源,而像技開,保健酒這樣的子公司又有對獨立,本身其經營門檻就高,因此,合作商一般也是實力較強,除非與茅臺集團產生極大的沖突或者矛盾,譬如提價等,否則茅臺不可能過度幹涉其經營。
根據茅臺官網介紹,大幅度實行品牌“瘦身”計劃,清理多余的條碼帶來的效果是,2017年,除飛天茅臺之外,茅臺王子酒實現營收25億、茅臺迎賓酒實現營收10.8億、漢醬實現營收6.5億、貴州大曲實現營收6.78億、賴茅實現營收8.5億、白金酒也實現4.33億的營收,多個大單品的雛形已現。
而飛天茅臺所在股份公司一季度業績報告也顯示,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84億,同比增長32.2%;實現歸母凈利85.1億,同比增長38.9%。
“從體制、品牌數量、品牌質量等,茅臺與其它酒企相比,還遠遠沒有泛濫的危險,因此我覺得茅臺現在做這個事,更多的可能是借此機會進行權利內部博弈調整。借助清理品牌的機會調整集團內部經營關系,強化集合力。”蔡學飛認為。
5月6日晚,李保芳正式接棒袁仁國,掌舵茅臺集團這艘巨輪,成為第三任董事長,同時身兼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和總經理等職位。相比較前任袁仁國的43年,甚至前前任季克良的50余年,李保芳進入茅臺工作的時間短到幾乎可以不計——僅僅兩年零九個月。
與伴隨著企業成長起來的季克良、袁仁國不同的是,這位茅臺集團的第三代掌門人是以政府官員的身份“空降”而來的。2015年8月24日,李保芳從貴州省經信委調至茅臺酒廠,成為茅臺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彼時,李保芳對媒體直率地表述:這是組織上的安排。
李保芳上任這兩年多時間里,茅臺集團的業績踏上新的臺階,集團銷售收入從2015年的419億元直接沖到了2017年的764億元;利潤總額也從2015年的227.22億元飛向2017年的403億元。
這其中,一方面是運氣的成分,李保芳的到來,適逢整個白酒行業告別低谷期,開始進入久違的複蘇;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個非典型官員,任職茅臺集團後,開始參與到臺前,一系列鐵腕改革接踵而至,包括推動茅臺集團銷售體系改革、推動茅臺系列酒的發展、推動茅臺集團走向國際化,等等。
然而,對於李保芳而言,目前正式掌舵茅臺集團,又僅僅是剛剛開始。因為茅臺酒價、股價暴漲問題,茅臺集團這艘巨輪時時刻刻挑動外界的神經。長期以來,茅臺集團受制於一酒獨大局面。他不遺余力推動系列酒的發展,能扭轉整個局面嗎?長期以來,白酒行業的國際化道路何其艱難,他力推茅臺走向國際化,能為白酒行業的國際化找到一個成功的樣本嗎?這些,還有待李保芳用行動來回答。
不同於前任們
5月7日深夜,中共貴州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邑飛赴貴州茅臺集團宣布貴州省委決定:提名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為茅臺集團董事長人選,董事長職務任免需按有關法律程序辦理。袁仁國同誌不再擔任茅臺集團董事長職務。
雖然事出突然,不過回顧李保芳進入茅臺集團的近三年的種種改革舉措,他不僅服從了組織安排,在新崗位上可謂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敢於打破常規”、“銳意進取”、“沒有人情味”、“官腔”、“鐵腕”等越來越多的標簽被酒圈中的業內人士貼在他的身上。但他確實以不同於前任們的鮮明個性推動了茅臺集團的發展。
在2015年8月24日前,李保芳的大部分職業生涯在政府機關里。他曾任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分管常務工作,正廳長級),省委國防工業工作委員會副書記;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省委國防工業工作委員會書記。
“在酒廠里,經常可以遇到李書記一個人散步,多半是不敢去打招呼的。哪怕打了招呼他也不一定理會。”一茅臺酒廠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比起前兩位在茅臺酒廠里一路摸爬滾打幾十年的前任們,這位初來乍到的保芳書記,個性里寫滿了棱角分明。
據了解,李保芳到任茅臺集團後參加的第一個茅臺股份年度經銷商大會上,他提出系列酒要降價、增量、高投入。
“一酒獨大,利潤這麽高,一定有危機,系列酒就是危機。系列酒必須降價,不降價沒有人買,這麽貴賣給誰?”李保芳這一發言首次引起了酒行業對這一“酒圈門外漢”的關註。當時,貴州茅臺系列酒一年銷售2000余噸;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茅臺股份年報中,系列酒銷售已經達到29902噸,這一銷量與茅臺酒30205噸的量相當。根據其官網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5月3日,茅臺系列酒已經完成營收超過27億元,同比增長84%。
茅臺對系列酒的重視與李保芳的著力推動是分不開的。李保芳曾公開表示,長遠考慮,茅臺希望能把醬香系列酒打造成茅臺新的重要增長極,要讓醬香系列酒更有“味道”。
上述李保芳“即興發言”情況,出現在茅臺多次公開活動中,第一財經記者深有體會。也因此,他的諸多即興接地氣的金句在行業中流傳頗為廣泛。例如,“營銷隊伍不養閑人,憑本事吃飯,靠業績說話”“茅臺現在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誰制造市場亂象就砸誰的飯碗”等等既接地氣又形象的表述。
其中,2017年4月,他在針對茅臺酒終端價格失控時直言的“誰制造市場亂象就砸誰的飯碗”曾讓諸多茅臺經銷商膽寒。不過,他的這些即興發言並非無風起浪。
李式鐵腕治理
據了解,李保芳從到任茅臺集團後便開始密集調研市場,不但頻繁接觸各地的茅臺簽約經銷商和專賣店,也不斷走訪行業“對手”企業,包括了五糧液、古井貢、勁酒等。一位茅臺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保芳書記可以說,不是在調研就是在去調研的路上。”
了解了真實的市場情況後,李保芳推出了諸多的鐵腕治理違規經銷商的舉措,這也給行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16年1月4日至25日期間,茅臺公司曾連發4道最嚴罰單,對“違規經銷商處理通報”,大力整頓和整肅違規、砸價的代理商。
2017年一整年中,他的鐵腕治理幾乎貫穿了全年。首先是2017年3月底,市場上茅臺酒價格開始超過1299元的控價線並出現斷貨現象。對此茅臺公司對近百家經銷商進行了處罰。4月中旬,茅臺集團召開了臨時市場工作會議以控制價格飛天的局面。李保芳在該會議上表示:“極少數經銷商推波助瀾,陽奉陰違,以為到了‘利潤收割期’,主張放開市場調控,賺取的利潤達到了幾百還不滿足,像販毒一樣瘋狂。”此後,接連不斷有經銷商被茅臺酒廠處罰,到8月下旬,茅臺首次直接以解約的形式處罰違規經銷商。
實際上,2015年底李保芳到任茅臺集團恰逢白酒行業迎來複蘇之際,他從登場便和新東家茅臺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上。茅臺集團旗下股份公司貴州茅臺股價一路飆升,截至第一財經記者發稿,該公司股價698.17元/股;旗下現貨產品飛天茅臺,酒價瘋漲,缺貨斷貨消息不斷。第一財經記者咨詢多個線下零售渠道了解到,目前飛天茅臺酒價格浮動在1600元/瓶至1980元/瓶。
資深白酒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臨近退休年紀的李保芳目前集三權於一身,本身就是是強化領導權的體現,過度的集權不利於茅臺的多元化發展,之前似乎也沒有先例,李保芳可能會是過渡性的負責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茅臺集團過去提振中國酒水價格的舉措是對的,起碼帶動了中國酒水整體的回暖與醬酒的發展黃金期。
第一財經記者對比了李保芳到任茅臺集團前後,旗下上市公司貴州茅臺(600519.SH)業績表現可謂一路上漲,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326.60億元攀升至2017年的582.1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從2015年的155.03億元攀高至270.79億元。
隨著股份公司業績的大漲,茅臺集團的業績也水漲船高。在過去的2017年,整個茅臺集團完成銷售收入764億元,同比增長50.5%;完成增加值664億元,同比增長43.5%;實現利潤總額403億元,同比增長57.6%;上交稅金256億元,同比增長37.6%。
“李保芳進入茅臺集團已經快三年,也一直擔任總經理,所以對集團既定戰略的影響不會大,看之前的作風,他比較看重渠道的合規和穩定,也比較重視系列酒銷售。今年在普茅投放量基本確定的基礎上,業績彈性主要就看系列酒(茅臺王子等)和特殊酒(比如生肖酒、紀念酒)。”海通證券上海機構業務總監瞿時尹對記者分析道。
“從李保芳的經歷上看,他可能在酒的口味和品質方面造詣沒有袁仁國這麽深,但是作為比較成熟的國酒品牌,質量控制應該都是一個完整體系。所以茅臺集團的人事變動對集團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後續主要就是看茅臺的投放速度會不會有加快,我從去年開始,發現茅臺的存貨周轉天數開始明顯下降,這個意味著市場需求擴大的前提下,公司在增加存量基酒投放市場的速度。”瞿時尹補充道。
如何突破“一酒獨大”局面
茅臺酒耀眼,但集團旗下的系列酒發展卻不成氣候。整個茅臺集團高度依賴茅臺酒的局面長期得不到扭轉,這是集團難以愈合的心病。貴州茅臺系列酒主要指茅臺酒之外的王子酒、迎賓酒等中低端產品。在上一輪白酒黃金十年時,茅臺集團意欲振作系列酒,但之後受“三公消費”、經濟疲軟等因素沖擊,系列酒的發展更是“潰不成軍”。有業內人士分析,彼時系列酒未能得到發展,跟受制於集團銷售體系、目標定位不無關系。
2014年12月底,茅臺集團開始醞釀系列酒“單飛”,將貴州茅臺系列酒的銷售剝離到新註冊成立的“貴州茅臺醬香酒營銷有限公司”中去。2016年4月,茅臺系列酒公司新領導班子成立後,宣布全面實施“133”品牌戰略中的“33”戰略:即打造3個全國性核心品牌——茅臺迎賓酒、茅臺王子酒和賴茅酒;打造3個區域性強勢品牌——漢醬酒、貴州大曲和仁酒。
李保芳到任後將系列酒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自2016年以來,茅臺系列酒持續推進九字工程(即建網絡、抓陳列、搞品鑒),轉變市場投入模式,構建新型廠商關系。在2017年經銷商大會上,茅臺醬香酒公司領導宣布4月30日以後不再招商。這樣做的目的之一,是讓茅臺系列酒的經銷權成為行業稀缺資源。
有個被外界津津樂道的細節,今年3月份,在成都舉行的全國糖酒會期間,李保芳並未出席茅臺酒召開的春季經銷商會議,反而現身王子酒的新品發布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從側面傳遞對系列酒格外重視的信號。
根據茅臺集團的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貴州茅臺集團的白酒產量將達到12萬噸,龍頭產品茅臺酒的產量達5萬噸。而剩下的無疑需要系列酒產量的助推。
今年茅臺集團提出的目標是,茅臺系列酒要在不增量的前提下完成從65億到80億的新跨越。據集團5月7日對外發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5月3日,茅臺系列酒銷量突破萬噸,銷售額27.7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48%和84%。
但不管如何,壯大系列酒,並非一朝一夕就可速成。與茅臺酒收入相比,系列酒的收入仍難以旗鼓相當。除了發展白酒主業外,茅臺集團試圖進軍金融行業,在李保芳看來,發展金融業有著最現實的考慮。
“我們進行了反複、科學的論證,茅臺稀缺的環境資源和承載能力致使茅臺酒基酒生產不能無限擴大,2019年實現5.5萬噸產能後,較長時間茅臺不再增加產能。我們決定組建貴州茅臺金融控股公司、組建茅臺資產管理公司,有效管理集團公司日益增長的資產,讓閑錢變活錢,讓金融促增長,為實現產融結合的千億茅臺打造重要力量。”李保芳說。
2016年8月份,茅臺集團參股的貴陽銀行已登陸上證所上市,成為貴州省首家上市金融企業,也是中西部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銀行;2017年2月24日,由茅臺集團領投的華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貴陽正式開業,首期註冊資本金達10億元人民幣。這是貴州第一家本土法人保險公司。
如今,茅臺的金融版圖已囊括保險、基金、銀行、金融租賃等多個業務板塊。對於茅臺集團而言,發展金融業,自身有著明顯的資金優勢。拿上市公司貴州茅臺來說,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已達到872.11億元,這讓其他白酒上市企業難以企及,但從實業跨到金融業,依舊考驗集團的跨界能力。
國際化挑戰
2017年4月7日,茅臺集團旗下股份公司貴州茅臺股價在接近400元大關之際,首次超越全球烈性老牌冠軍帝亞吉歐,成為新一代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然而,同是“酒王”,前者跟後者的落差不僅局限於營收規模上,還有全球銷售市場分布範圍。相比帝亞吉歐在全球銷售市場有著比較均勻的布局,貴州茅臺九成以上的銷售收入卻高度依賴國內市場。
自李保芳上任茅臺集團總經理以來,集團加快開啟白酒國際化征程。早在2016年11月份,帶隊訪問舊金山的李保芳就強調稱,要不斷擴大茅臺酒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其國際市場份額,推進茅臺品牌國際化、產品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將是茅臺未來的重點。
然而,白酒的國際化征程又是何其地難,這不是一家酒企的困局,更是行業的困局。2014年,茅臺的出口額達到2億美元。值得註意的是,這已占了整個中國白酒行業出口總額的八成以上。
曾有其他白酒上市公司董事長私下坦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實並不看好白酒行業走出去,其中之一的就是白酒的香氣、口味以及高酒精度等難以被西方人接受。
站在李保芳的角度上,茅臺集團目前在海外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集團的國際化戰略是勢在必行的,而且進程還會加快。
茅臺集團的國際化戰略也被列入集團的十三五規劃目標中。茅臺集團圖謀的野心是,要致力於成為全球蒸餾酒第一品牌,通過產融結合打造多元化發展的大型酒業投資控股集團,成為受人尊敬的世界級企業、享譽全球的國酒茅臺。
自茅臺集團積極推行國際化戰略以來,貴州茅臺酒已陸續進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意大利、德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酒水市場。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李保芳本人頻繁率隊出國考察市場。
前期,貴州茅臺副總經理兼貴州茅臺酒銷售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崇琳對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白酒走出去,要有一個長久的規劃。“在做透一個市場後,再做其他的市場。要因地制宜,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要有所了解,要在細分市場尋找有效消費者,融入主流社會,而不是在華人圈里打轉。”
在王崇琳看來,白酒可以借助四方力量走出去,一是借助國家領導人訪問的機會走出去;二是借助其他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走出去;三是借助中國文化傳播活動走出去;四是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去。
今年3月28日,貴州茅臺年報公布,去年該公司出口酒1941.6噸,其國外市場營業收入2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相比公司全年582.18億元的營業收入,出口業務無疑是任重道遠。
從要突破一酒獨大到開啟國際化征程,雖然道阻且長,但不嘗試就意味著沒希望,鐵腕李保芳正推動的茅臺集團內部改革,備受外界期待。
兩年多後,茅臺集團內部又迎來重大人事調整。
第一財經記者從集團內部獲悉,李保芳接棒袁仁國成為茅臺集團新一任董事長。至此,李保芳身兼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三職。
李保芳是在2015年8月份開始任職茅臺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職位的;同時也是股份公司貴州茅臺((600519.SZ)董事、代行總經理。在此之前,李保芳的身份是貴州省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當時李保芳的任職,正是茅臺集團內部新老交替高峰期。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月份,袁仁國兼職貴州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消息,一度引來或不再擔任茅臺集團董事長的猜測,但事後被辟謠。對於目前袁仁國的進一步去向,茅臺集團方面未作進一步回應。
在李保芳入職茅臺集團這兩年多時間以來,適逢整個白酒行業迎來複蘇。作為白酒行業的龍頭,茅臺集團率先複蘇,同時也因旗下主力產品茅臺酒酒價暴漲問題,更受到市場額外關註。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旗下上市公司貴州茅臺業績表現得頗為亮麗,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326.60億元攀升至2017年的582.1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從2015年的155.03億元攀高至270.79億元。
隨著股份公司業績的大漲,茅臺集團的業績也水漲船高。在過去的2017年,整個茅臺集團完成銷售收入764億元,同比增長50.5%;完成增加值664億元,同比增長43.5%;實現利潤總額403億元,同比增長57.6%;上交稅金256億元,同比增長37.6%。
此前,茅臺集團提出了要打造“千億”收入目標,今年也是實現該目標的攻堅之年。
今年1月份,李保芳提出,集團“要能跳起來摘桃子”,今年要實現含稅收入900億元,同比增長18%以上。
對於李保芳接下來的重任,無疑是在帶領集團朝著千億目標邁進的同時,也要帶動集團內部系列酒等協同發展。而集團內部一酒(茅臺酒)獨大的局面尚未扭轉。事實上,李保芳也提出,集團要加快形成“1+N”協同發展新局面,2018年起,凡是不具有社會公益性質、不屬於在建或試生產項目的子公司,都不允許虧損,今年股份公司以外的其他公司收入集團占比10%左右。
隨著集團人事的調整,股份公司貴州茅臺人事是否相應作調整,目前暫不得知。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具體以上市公司公告為主。
京東回應假茅臺事件:運輸過程中被調包了
對於近日京東發貨的43度飛天茅臺假貨事件,京東超市官方微博發布說明稱,初步判斷為該倉庫該批次“43度飛天茅臺500ml”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了被調包的現象,並表示將報警,及時向社會披露調查情況。京東稱,會對購買該批次商品的客戶負責到底。
福布斯公布全球最具影響力CEO排行榜:馬雲、馬化騰位列前十
近日,《福布斯》雜誌公布了2018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該榜單上,有32人是企業CEO,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幾位來自亞洲。榜首是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身價12位數(1330億美元)的人,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拉里·佩奇和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紮克伯格分列二三位。第6位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第十位是騰訊CEO馬化騰。
交通運輸部:網約車司機無證上崗或被列失信黑名單
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加強和規範出租汽車行業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指出,未取得平臺、車輛、駕駛員經營許可,擅自從事或變相從事網約車經營活動,情節嚴重的駕駛員,被列入重點關註名單且6個月內仍拒不改正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列入失信聯合懲戒主體名單。發生上述行為情節特別嚴重、性質特別惡劣的失信主體,應當按照規定程序直接列入“黑名單”。
升級版“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升級版“獵鷹9”火箭11日首次升空,成功將孟加拉國一顆通信衛星送入太空。新版火箭的回收再利用效率更高,據稱將來能實現同一個火箭第一級在24小時中兩次發射。
蘋果聯合鋁業巨頭研發低碳化生產技術
蘋果公司宣布與美國鋁業、力拓集團共同出資1.44億美元開發冶煉鋁的新技術,項目所使用的“革命性”技術將取代傳統方法對碳的依賴,大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意味著金屬也可以以環保的方式生產。蘋果CEO庫克表示:“蘋果致力於推進對地球有益的技術,並為後代保護它。我們很自豪能夠成為新項目的一部分,並期待有一天能夠在制造我們的產品時,所用的鋁沒有導致過度的碳排放。”目前包括iPhone,iPad和iMac等熱門的蘋果產品都使用了鋁。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獲證監會批文
5月11日晚,證監會發布消息稱,按法定程序核準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富士康及其承銷商將於上交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刊登招股文件。
拿到騰訊B輪融資兩個月後,虎牙掛牌紐交所
騰訊或許迎來了回報最快的一次投資。美國當地時間5月11日,虎牙登陸紐交所,並以每股12美元的價格發行了1500萬股美國存托股(ADS),成為遊戲直播第一股。今年3月,騰訊以4.6億美元獨家投資遊戲直播平臺虎牙B輪融資,成為虎牙的第二大股東,對虎牙的持股比例為34.6%。
5月23日,李保芳迎來接棒貴州茅臺(600519.SH,下稱“茅臺”)董事長一職的首場股東大會,現場超過500人參加。
李保芳表示,茅臺的發展進入一個更好的發展時期,2018年茅臺預計實現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15%左右。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茅臺實現營業收入582.18億元,同比增長49.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0.79億元,同比增長61.97%。
自2016年至今,中高端白酒產品價量齊升,中低檔白酒產銷穩增,但白酒行業供大於求、產大於銷的根本狀況沒有改變,大勢依然嚴峻、走向更趨複雜。從長遠看,白酒行業進入新一輪上升期,行業回暖趨勢更加明朗,生產集中度更加提升,提價增利趨勢更加明顯,品牌營銷更加風行,酒企業探索新零售更加快速。
李保芳稱,茅臺將來肯定會比今天好,茅臺的生命周期特別長,茅臺的生命周期有上百年,上千年,前提是做好兩件事,一是堅守工藝;二是堅持質量,視質量為生命,不要讓茅臺酒變味。
在大會上,茅臺披露了公司產品公務消費情況。前幾年白酒行業集體陷入低迷調整,三公消費受限,是一大導火線。2016年以來的這波白酒行業複蘇,個人消費升級又被視為一大新的助推力。真實情況又如何?茅臺酒是高端酒的典型代表,其消費群體變化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
李保芳表示,茅臺酒消費群體定位為中等收入階層,系列酒消費群體定位為小康群體,消費群體從“公務消費”轉變為“大眾消費”,使商務消費釋放潛力、大眾消費不斷給力、個人消費充滿活力、家庭消費充滿魅力,公務消費從 32.5%下降至 0.13%。
在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問到茅臺直銷比例是否會加大、經銷商情況是否利於公司未來的發展。
去年茅臺酒酒價暴漲之際,茅臺經銷商曾被質疑是重要推手之一,如有經銷商曾將飛天酒轉移至關聯公司再高價出售的情況發生。面對這樣的處境,茅臺大有“削藩”之勢,一方面加大力度懲罰違規的經銷商;另一方面茅臺也在重塑自身的銷售體系,增加自身電商平臺茅臺雲商銷售比例,實現扁平化銷售。
曾有觀點認為,茅臺強化茅臺雲商的地位的同時,經銷商的話語權可能會被削弱,甚至會淪為物流配送商。不過,有茅臺經銷商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長遠來講,線上線下融合是一個趨勢。大部分的量又在經銷商手里,經銷商可以拿出一定量去支持滿足茅臺的線上營銷需求。但要讓經銷商去做物流配送商並不現實,因為並不具備專業物流配送能力。”
茅臺公司副總經理、銷售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崇琳表示,茅臺的直營店在全國共有34家,是由銷售公司直接全資投資的,這34家總量只有300噸左右,占比不大,其功能是一是產品展示,二是市場價格引導,三是服務標桿,四是與消費者互動平臺,五是茅臺文化的傳播。
“茅臺的經銷商,是茅臺的合作者,現在茅臺的營銷體系是1998年開始構建的,茅臺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經銷商的努力,是經銷商幫助把茅臺的市場做大。未來,經銷商願意和茅臺一起努力,把市場做大,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王崇琳強調。
伴隨著整個白酒行業複蘇,行業內企業相繼推進混改。如另外一白酒龍頭——五糧液,混改終於踏出實質性一步,公司耗時兩年多的定增計劃終於在今年4月份落地。定增的特殊之處在於,公司引進了員工持股以及經銷商持股計劃。
相比而言,茅臺方面的混改卻毫無動靜。目前控股股東茅臺集團持股茅臺股權比例六成以上。此前,茅臺集團曾承諾稱,於2017年12月底前推進制定對公司管理層和核心技術團隊的股權激勵辦法。然而,承諾最終還是落空。
李保芳回應稱:“混改是前幾年向社會公告過,而改革到現在還在停留,下一步是不是要搞,最後能不能改還要取決於國資委,目前還沒啟動。”
此外,李保芳表示,在分紅方面,茅臺的效益會繼續提高,分紅只會增加,不會降低,只是增加的度需要認真研究和權衡。
據茅臺時空微信公號5月24日消息,“我信任劉強東,他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我們也相信京東能查明真相。”5月23日,茅臺股東會期間,有投資者向企業高層詢問最近媒體關註的“京東假茅臺”風波時,茅臺董事長李保芳這樣回應。
李保芳說, “作為戰略合作方,茅臺期待並相信京東能查清事件真相,讓消費者恢複信任。”李保芳指出,茅臺一直把品牌聲譽視為生命,高度重視打假工作,也要求渠道合作方必須高度重視商業信譽。
據茅臺一部門負責人介紹,京東假茅臺風波經媒體披露後,茅臺已暫停對京東自營的供貨。“我們一直在密切關註事態進展,要求京東方面盡快查清原因,給消費者滿意的答複,茅臺也將配合相關部門提供鑒定服務。”
據了解,京東商城與茅臺業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茅臺希望與京東溝通,找出漏洞和問題所在,給消費者一個答複。
據悉,京東方面對此次事件非常重視,正在美國的劉強東已安排京東高層日內訪問茅臺,共同溝通此事,查明原因,尋求解決辦法杜絕類似現象發生。
李保芳最後表示,“我們相信劉強東先生和京東商城會處理好整個事件,並找到問題的癥結。”
截至5月29日收盤,貴州茅臺(600519.SH)每股股價達到731.43元,市值超過9000億元。其最新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茅臺實現營業收入582.18億元,同比增長49.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0.79億元,同比增長61.97%。
亮眼的成績背後,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名字——季克良。他在2011年已經正式卸任董事長一職,2015年正式退休,僅保留貴州茅臺酒廠(集團)名譽董事長和技術總顧問職位。
在2011年以前,他是貴州茅臺廠長、總工程師、黨委書記及董事長、董事,推動並見證了茅臺登陸資本市場,年營業收入從1998年6.28億元做到了2011年184.02億元。
在茅臺集團或旗下子公司的各類型活動中,記者總能夠見到季克良活躍的身影,已經不聞公司具體事務的他,卻也總能在人群中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
“在茅臺整整50多年的時間里,我沒有虛度年華,我很認真地對待國家和組織分配給我的工作。”此前季克良曾如此自我評價。在卸任了貴州茅臺董事長後,季克良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是——“打小牌、帶小孩、喝小酒(茅臺酒)。”
不過他也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如今兒孫們都大了,有的讀大學,有的讀高中,見得比較少了;而小牌由於上海所住的社區中熟人不多,往往湊不齊一桌,也只剩下小酒仍在堅持。
“退休了之後事小,但是事勤。”季克良告訴記者。在與季克良對話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他的聽覺雖然有一些退化,不過思路卻仍十分清晰,仍有一種不允許被打亂其表述的硬氣。
接軌資本市場
季克良出生於1939年,即將邁入80歲。他被認為是中國酒業的風雲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代的釀酒大師。2001年8月27日,貴州茅臺掛牌上證所,這離不開時任茅臺掌門人的季克良。
季克良表示,1997年“十五大”的時候提出了鼓勵國有企業要走破產、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革的路子。茅臺酒是中國一個民族品牌,要走出去,季克良認為就要按照國際慣例來管理這個企業。雖然茅臺酒的發展過程中並不缺錢,但是要走出去就一定要走上市的路。
實際上,在剛開始貴州省的上市名單中,並沒有貴州茅臺。而是貴州省內另一家公司。該公司原本計劃上市,後來負責人更替,新的領導班子不願意上市,因而多出了一個名額。季克良在當時又向貴州省委省政府表達過茅臺酒廠要上市的願望。機緣巧合,上市為茅臺日後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前進的推動力。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和山西朔州毒酒案的影響,使得包括茅臺酒在內的眾多酒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茅臺酒在當時也一度乏人問津。1998年5月,季克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
值得註意的是,季克良在任期內,茅臺組建了第一支營銷團隊。他後來的繼任者袁仁國,就是這支營銷團隊中的骨幹。而為了籌備上市,季克良還一手推動了茅臺股份制改革。
公開資料顯示,2001年剛上市的茅臺營收僅為16.18億元。而它的對手五糧液當時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47.42億元,接近茅臺的三倍。如今,茅臺股價達到740.40元/股,年營收接近600億元,而五糧液股價77.45元/股,年營收超300億元,股價相差接近十倍,年營收也是倍數級。
實際上,1998年4月27日,五糧液就已經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相比較2001年才上市的茅臺,五糧液實際更早接觸了資本市場。
突破茅臺產能瓶頸
據了解,上市之初,茅臺酒廠年產能在6000噸。回溯到1964年,季克良初到茅臺酒廠時,這一數字是200多噸。季克良仍然記得時任仁懷縣委書記兼茅臺酒廠廠長周高,對酒廠扭虧為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茅臺的發展,說順利也順利,說坎坷也坎坷,你像在1960年的時候,產量達到900多噸,接近1000噸,但是到了1964年,茅臺產量只有200多噸了,人也只有300多人,一年虧損80多萬。”季克良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1972年後慢慢恢複過來,好起來,但是發展的速度很慢,很慢是因為茅臺也有先天不足。”
他進一步解釋道,茅臺酒的先天不足主要是三點。首先,在於釀酒需要消耗的糧食十分多。“我們產一斤白酒就要用掉五斤的糧食,人家只要一斤多兩斤就可以釀酒。”季克良鏗鏘有力地說著,“六七十年代飯都吃不飽,哪能有那麽多糧食釀酒呢?”
其次,茅臺鎮位於貴州的山區,一直以來交通都不方便,這對於消費品企業來說是十分不利的,不但吸引不來人才,要把產品輸送出去也頗為困難。此外,季克良還表示:“從1984年至今,茅臺的稅收要比四川高一倍,你說我們的發展多困難?”
在白酒行業內看來,季克良作為早期茅臺酒廠的“掌舵者”,他的貢獻不僅僅是領著茅臺駛對了航行的方向,更是由於其在技術層面補足了茅臺的釀造工藝,用科學理論解讀茅臺,從而填補了醬香酒國內標準的空白。
季克良畢業於無錫工業學院(現為江南大學),就讀食品發酵專業。1964年9月,才大學畢業的季克良被工業部選拔,分配到貴州茅臺酒廠。初到酒廠,他便發現茅臺的釀造工藝有許多神秘之處。
例如,“伏天采曲”多用女性,幾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與炎熱連在一起,高溫制曲、高溫發酵、高溫蒸餾等等,這與他此前在課本里學習的並不相同。
此後的時間里,季克良便沈迷在生產車間,與工人們一起,從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積發酵,每一個環節他都身體力行。1965年,季克良所寫的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科學地總結了茅臺酒的勾兌工藝,為提高醬香、濃香、米香、清香等香型白酒質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標準,極大地提高了茅臺酒的生產質量。
同時,他還親自制定了制曲操作規程、小型勾兌操作規程、包裝操作規程,以及建立相應的檢驗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對茅臺酒質量的把控和規範化生產。
2017年,茅臺酒廠完成茅臺酒及系列酒基酒產量6.38萬噸、同比增長6.51%,其中茅臺酒基酒產量4.28萬噸、同比增長8.94%,系列酒產量2.10萬噸、同比增長1.86%;完成白酒銷量6.01萬噸、同比增長62.70%
貴州茅臺副總經理張家齊在5月23日舉行的茅臺股東大會中透露了公司未來的產能規劃。他表示,“十二五”期間,茅臺中華新區範圍內已經增加了12600噸產能,“十三五”期間這個區域還會增加6600噸產能,加上原有產能後,在未來幾年茅臺酒的產能將達到年產5.6萬噸規模。
堅持茅臺要做“民酒”
2011年,茅臺提價20%,53度飛天茅臺出廠價從619元/瓶,上調至819元/瓶,而終端零售價為959元。時任茅臺集團董事長的季克良多次公開表示:“我從來沒有把茅臺定義為奢侈品,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
“茅臺不是奢侈品,也不希望它成為奢侈品,希望茅臺成為工薪階層的酒。”季克良的這一名言在酒圈中頗受流傳。
資深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季老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在每一次茅臺漲價時,他就經常開會說茅臺要做“民酒”。
不過,2017年12月28日,貴州茅臺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發布公告宣布,自 2018 年起將適當上調茅臺酒產品價格,平均上調幅度18%左右。市場上,飛天茅臺的零售價格大部分超過1499元/瓶。
季克良在和記者回憶他初到茅臺酒廠時,自己每月工資是42.5元,當時市場上茅臺酒的價格是3.6元一瓶。第一財經記者初步計算,其每月平均工資與飛天茅臺酒之間的差距大約為12倍。而如今,倘若可以用1499元的價格買到正宗茅臺酒,那麽月平均收入需達到一萬八左右。茅臺酒是名酒,但是不是“民酒”仍要打上個問號。
不過,季克良卻認為,一瓶茅臺的價格應該略低於工人的最低工資。這是因為雖然現在茅臺是高檔酒,成本很高,品質也很好。“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有那麽多老百姓,如果不考慮他們是否消費得起,第一違背了我們的宗旨,第二也將失去市場,如果賣得太貴,2000元、3000元一瓶,以我們現在老百姓的工資水平,有幾個能夠消費得起?當然,這也不是說高檔白酒就該一味便宜,還是應該根據老百姓的工資水平和市場消費的能力綜合調整。”季克良說。
全球最貴的鼻子
2003年,茅臺酒產量首次突破10000噸,這是季克良時常掛在嘴邊說的。“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而到了2013年,貴州茅臺的年營收達到了309.22億元,遠超了五糧液的247.19億元,穩坐白酒行業第一把交椅。
實際上,在中國高端白酒領域,除了茅臺和五糧液之間的雙雄爭鬥,也還有傳統的八大名酒。其中,大部分名酒已登陸資本市場,再加上水井坊、國窖1573等“後來者”的奮起直追,茅臺的發展並沒有順風順水。
這也是為什麽季克良一直以來致力於深入挖掘茅臺的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以營造其“國酒茅臺”的品牌形象。
1999年,茅臺在白酒行業內率先提出了“文化酒”、“健康酒”的概念,引發白酒行業從賣酒到賣文化的轉變,不過季克良也因此招來了諸多質疑的聲浪。但這並不影響他決策要茅臺將目光投向央視、主流報刊等輿論陣地,嘗試系統化地將茅臺故事,圍繞品牌歷史、釀造工藝、品牌榮譽等進行深度挖掘,不斷構建企業文化高地,為品牌能量釋放做了鋪墊和積累。
季克良在任的2010年,就提出了“國酒茅臺”的商標申請。不過由於“國酒”二字背後有著巨大的隱性資源,以及“國字號”背後難以估量的利益蛋糕,這一事件招致白酒行業的強烈反對。
2016年12月26日,國家商標局下發了關於“國酒茅臺及圖”商標不予註冊的決定。盡管如此,“國酒茅臺”的印象卻已經深入人心。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了解到,從1986年開始(1983年季克良已經是茅臺酒廠廠長),茅臺就堅持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高規格的巴拿馬世博會金獎紀念會(1915年茅臺在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獲得了金獎)。巴拿馬之於茅臺,正如季克良所說,對於產品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事件。但是,對於貴州茅臺酒最重要的意義是,茅臺登上了世界舞臺,並給這個品牌在未來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提供了一種特別的自信和色彩。
2017年4月7日,茅臺集團旗下股份公司貴州茅臺股價在接近400元大關之際,市值首次超越全球烈性酒老牌冠軍帝亞吉歐,成為新一代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
不僅如此,在茅臺品牌國際化、產品國際化、市場國際化上,季克良的繼任者們也在不遺余力地向前推進。自茅臺集團積極推行國際化戰略以來,貴州茅臺酒已陸續進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意大利、德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酒水市場。
貴州茅臺年報顯示,2017年該公司出口酒1941.6噸,其國外市場營業收入2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
白酒行業內有人形容季克良的鼻子是全世界最為昂貴的,因為他只要用鼻子一聞便可區分出幾百種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典型體、不同酒齡的茅臺酒。
記者雖然無法求證這樣的形容是否真實,不過“他的鼻子就像爪子一樣,可以覆蓋在酒杯上”倒是頗為貼切。如今季克良雖然已是一頭白發,在與他交流時,也須放大聲量才能保持順暢的溝通。不過端起酒杯,季克良就猶如還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模樣。
“我們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那時候是很牛的,但現在變得小學生都不如。”季克良在形容自己對互聯網的看法時表示,“電商的發展很厲害,你逃不過,肯定是要面對的,自己做也好,上人家的平臺也好。”
(第一財經實習記者朱心一對本文亦有貢獻)
隨著滬深兩市股指周二雙雙反彈收複上周跳空缺口,A股市場的明星股貴州茅臺(600519.SH)也繼續上行試探歷史高點,其周二盤中高點794.70元距離歷史高點799.06元僅一步之遙,同時也使得貴州茅臺的總市值一度達到9983億元,向萬億市值大關無限接近。
在近來市場走勢相對疲軟的背景下,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兩市第一高價股貴州茅臺再度受到市場青睞,以致於要再創新高了呢?
從市場走勢來看,在周一大幅上漲的基礎在,順著股指周二的反彈,貴州茅臺的股價午後出現一波拉升,一度摸高794.70元,使得其總市值達到9983億元。不過在歷史高點799.06元的壓制之下,股價隨後有所回落,最後報收788.05元,這也使得貴州茅臺的總市值暫時為9899億元。
盡管如此,貴州茅臺目前的總市值9899億元已經高居A股市場第七名,位居其前面的是四大行、中國石油(601857.SH)和中國平安(601318.SH)。如果從流通市值來看,貴州茅臺的股份目前處於全流通狀態,這也使得其流通市值9899億元高居A股市場第四位,僅次於工商銀行(601318.SH)、中國石油和農業銀行(601288.SH)。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市場資金在最近股指走勢整體較為疲軟的背景下又開始青睞貴州茅臺了呢?
首先從上一次貴州茅臺市值突破萬億元的情況來看,一方面受到2017年市場整體註重大盤藍籌股的價值投資行情影響,另一方面則是2017年公司中報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引發了一波資金的追捧,使得公司股價從500多元一下躍升至700多元的量級,最後在今年1月份沖刺萬億元市值時才受到估值的制約而回落。
而這次貴州茅臺再次沖刺萬億市值,一個促發因素無疑是A股正式“入摩”的帶動。作為A股市場最為響亮的名片和績優股的代表,A股“入摩”之後無疑也將受到外資的青睞,不管是被動性的基金還是主動性的基金,貴州茅臺這樣的公司都是上好的投資標的。而國內一些資金也從歷史經驗中汲取了教訓,對茅臺長期投資的傾向較為明顯,在供需雙方的變化之中,貴州茅臺的股價在經歷近5個月的震蕩回調後又回到了前期高點附近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兩次沖擊萬億市值時貴州茅臺的估值水平對比。上一次高點是今年1月15日,其主要用2017年的業績進行評估,貴州茅臺2017年凈利潤為270.79億元,萬億市值意味著其市盈率為約37倍,相對偏高。
而目前時處6月初,從貴州茅臺今年一季報的情況來看,實現凈利潤85.07億元,同比增長38.93%,目前股價的動態市盈率為29倍,在同行業中已經不算高估了。如果公司全年業績能保持一季報的增速的話,則市值即便突破萬億元,其動態市盈率也僅為26倍。結合貴州茅臺的盈利增長能力和品牌護城河,這樣的估值水平顯然比1月時更能被市場接受。
周二午後,貴州茅臺持續走強,股價再次突破800元大關,並創出歷史新高803.50元。
6月6日,貴州茅臺股價歷史上首次突破800元大關,隨後幾天出現連續回調。
6月7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發布了2018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排行榜(Forbes Global 2000),貴州茅臺再次蟬聯中國食品飲料上榜企業首位。
在此次發布的名單中,入圍中國企業達到 291 家,美國為 560 家,共涵蓋 60 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市企業。在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名單中,貴州茅臺排名第468位,首次進入該榜單全球前500強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