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奧能源跟蹤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ebiv.html
2013-1-30
新奧能源因為要發行零息可換股債券而大跌,但是仔細觀察債券條款,換股價48.53港元,債券到期後才2.53%的息率,對於公司來講實在是大有數為啊,相對之下的股份攤薄就可以接受了。


2013-1-30
買入新奧能源快3年了,2011年還加碼了,現在來到43元,短期來講的確是已經高位了,但是如果要減倉,又的確需要仔細考慮。從過往PE來觀察,一眾燃氣股的確是屢創新高。但是觀察燃氣滲透率,還遠未到飽和。因此如果倉促賣出,極有可能會失去倉位。持有的話,隨時可能調整兩三成,或者像過去兩三年,牛牛皮皮大半年。但是,反正也是這麼過來了,那就先拿著吧,除非股價真的飆到50元邊,就先減倉一部分。



2013-3-28
新奧能源還未出年報,但是公佈了業績。和中期報表一樣,」新奧能源出了半年報,表面上半年純利「只」增長16%有所乏力,但是仔細觀察半年報,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更加體現長遠發展前景的管道燃氣銷售額增長32.2%,純利增長52.36%;加氣站銷售額增長43.38%,純利增長59.35%,非常秀麗;而拖低整體純利增長的是燃氣接駁,只是增長8.79%,佔整體純利的比率也下降到43.67%,是08年以來的新低,反而管道燃氣銷售純利佔比從08年上半年的22.17%一直上升到今年的42.35%。燃氣接駁屬一次性收入,反而燃氣銷售和汽車加氣站細水長流,才是公司長遠的發展重點。截至到今年上半年,管道燃氣氣化率只有41.8%,遠遠未飽和。除非收購中國燃氣真的成事(目前看比較渺茫,對股東是好事,當然對管理層可能不可同日而語),否則會一直持有,直到氣化率超過70%。「

2012年期末的業績同樣如此,燃氣接駁的銷售收入、純利分別只有6.38%、6.63%的增長,遠比不上燃氣銷售的31.78%、41.08%,和汽車加氣的42.41%、56.27%。但是這個從長遠來講,進入成熟期對現金流幫助明顯,可以憧憬未來兩三年如果不進行大收購就開始提高派息率了。而華潤燃氣的特點就明顯不同,有機會探討一下兩間公司所處階段的不同。


另外,根據年報可以,可換股零息債券已經發售成功(」新奧能源因為要發行零息可換股債券而大跌,但是仔細觀察債券條款,換股價48.53港元,債券到期後才2.53%的息率,對於公司來講實在是大有數為啊,相對之下的股份攤薄就可以接受了。「---2013-1-30),原來48.53港元的轉換價當時遙不可及,現在都咫尺之遙了。


但是,我都覺得貴。2012年期末滲透率41.7%,過去幾年每年提高3-4%,可以預期,十年後去到70-80%才會飽和。因此假設今後十年管道燃氣、加氣站、燃氣接駁的純利復息增長為25%、35%、3%(25%和35%這個數字對於過去5年來講已經是打了折扣,但是總體還是非常樂觀的數字),可以見到未來十年的復息增長也就是20%,和過去十年的平均市盈率20倍基本一致,那麼目前25倍的市盈率還是偏高了,當然,如果覺得貴了,賣出,隨時有可能丟了倉位--------講的就是我,昨天賣出一部分,今天開始擔心買不回來了,因此,下次,如果只是貴了一些,一年的時間還是可以等得起的,以此為鑑。


2013-4-7
新奧能源:前景明朗,但是現價偏貴。個人41.85減持了部分,考慮到隨時從千里馬上走寶,因此很是猶豫應該在什麼價位上重新買回來,是在上次減持的價位(41.85)還是合理價(36)呢,又或者將其當做新的資金,在低估位(28元左右)再考慮買入?個人目前偏向在合理價以上高估價以下(36-40)元會買回來,以後儘量不做這等短線操作,以免錯失千里馬,除非真的正如林SIR所言,跑快兩年,給出一個非常樂觀的數字。

2013-4-9
今天出了新奧年報,我找遍了整個年報,都找不到這次中國燃氣收購戰的最終花費,只能根據上半年業績時的一份公開報導,指當時已經花費9000多萬,那麼估計整個收購花費應該超過1個億;另外,今年發行了30億人仔零息可換股債券,去年總借貸112.42億(含銀行借貸,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利息總支出7.49億,借貸成本6.66%,那麼今年至少可以節省1.5億-2億,因此去年的純利存在部分一次性因素,需要在估值時還原,也因此,原來覺得很偏高的市盈率,加回一些非經常性因素後,雖然還是貴,但是已經沒有去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2013-4-10
嘗試計算一下應該什麼價位買回新奧。
去年新奧能源純利14.82億,股份總數10.8285億股。正如《年報點評》一文中提到,2012年新奧由於收購、增發等會出現一些非經常性支出。其中,收購財務費用1個億,發行零息可換股債券30億,如果按照2012年的資金成本6.66%左右來估算,可以節省財務費用2個億左右,因此,總體來講,稅前毛利大約可以增加3個億,以25%的稅率來計算,大概增加股東純利2.25億,則去年的EPS為(14.82+2.25)/10.8285,也就是大約1.576元人民幣。
假設今年EPS增長20%
則2014年3月的合理價為   20*1.576*1.2=37.824元人民幣=47.28元港幣
買入價(合理價的8折)    20*1.576*1.2*0.8=37.82港幣
跳樓價(合理價的7折)    20*1.576*1.2*0.7=33.09港幣
因此,總體來講,買入價至少在40元以下。



2013-4-20
3月底出業績後覺得新奧貴,所以賣了一部分,但是就從此亞歷山大,一直擔心買不回來。昨天終於重新補回。下次還是不要玩這些高難度動作了。賣出還是謹慎一些好。如果業務未老化,股價真的超前兩年多了,才考慮賣出吧。



2013-6-22
1•近兩年主要是接駁費增長緩慢,回去具體查詢一下接駁的人口和工商戶數的增長情況
2•回去再研究一下收購中燃的支出



今天具體來跟蹤研究一下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遲些再講。
2012年半年報出來後,我當時認為,」新奧能源出了半年報,表面上半年純利「只」增長16%有所乏力,但是仔細觀察半年報,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更加體現長遠發展前景的管道燃氣銷售額增長32.2%,純利增長52.36%;加氣站銷售額增長43.38%,純利增長59.35%,非常秀麗;而拖低整體純利增長的是燃氣接駁,只是增長8.79%,佔整體純利的比率也下降到43.67%,是08年以來的新低,反而管道燃氣銷售純利佔比從08年上半年的22.17%一直上升到今年的42.35%。燃氣接駁屬一次性收入,反而燃氣銷售和汽車加氣站細水長流,才是公司長遠的發展重點。截至到今年上半年,管道燃氣氣化率只有41.8%,遠遠未飽和。除非收購中國燃氣真的成事(目前看比較渺茫,對股東是好事,當然對管理層可能不可同日而語),否則會一直持有,直到氣化率超過70%。「

2012年年報出來後,「2012年期末的業績同樣如此,燃氣接駁的銷售收入、純利分別只有6.38%、6.63%的增長,遠比不上燃氣銷售的31.78%、41.08%,和汽車加氣的42.41%、56.27%。但是這個從長遠來講,進入成熟期對現金流幫助明顯,可以憧憬未來兩三年如果不進行大收購就開始提高派息率了。而華潤燃氣的特點就明顯不同,有機會探討一下兩間公司所處階段的不同。」

燃氣接駁費屬於一次性收入,因此2012年的業績雖然表面上增長乏力,但是其實掩蓋了燃氣銷售量和汽車加油站的銷售的強勁增長,可以講非常有迷惑性,但是識別出這一點,但是沒有深入探討,為什麼過去這三四年燃氣接駁費表現波動,但總體來講增長緩慢。

新奥能源跟踪

從上表可見,2009年至今燃氣接駁費收入增長緩慢,但2011年又出現大幅反彈。
根據年報可知,燃氣接駁費收入是每個住宅家庭,以及工商業用戶的日設計供氣量,觀察年報可見,新奧明顯的運營策略不同:
在過去十年間,新奧對於家庭住戶收取的每戶燃氣接駁費基本不變,甚至還略有上升(2002年2594元,2012年2810元),主要是家庭用戶使用量少,但是細水長流,因此沒有必要減費來促銷;但是,每個工商業戶收取的每立方米供氣量接駁費則明顯下降,大幅從576元下降到156元,也因此,工商業燃氣銷售額大幅從2002年4700萬飆升到2012年的75.19億,這個才是NB的刺激消費政策。

具體到最近幾年,其實住宅用戶數增長基本維持10%左右的增長,但是2011年新奧不知道吃了什麼春藥,或者給了什麼獎勵給銷售人員,在2011年新增了23501戶工商戶,較2010年急劇上升462.49%,也因此,雖然2012年住宅用戶數還是能夠維持9%的增長,但是工商戶數大減近7成,拖低整個接駁費收入。

那麼,2013年呢?
假設住宅用戶數增長10%,工商戶設計供氣量增長25%(過去5年復息增長28.75%),那麼整體接駁費增長為14%。和過去5年接駁費的復息增長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77

《投資王道》、華能國際、中國移動、新奧能源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efge.html
在之前一篇博文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lmd.html)自己提到,「一有空就重讀林SIR的第一本書《投資王道》。以前覺得,第二本書(《平民資本家》)比第一本書更加實用,但是越來越發覺,第一本書其實才真是林SIR投資生涯的經驗、教訓的結晶。」

這兩天又翻了翻,林SIR對於華能的評估邏輯很正確啊。P110中講到,「筆者估計華能的出你複試年增長率,未來十年可以達到12%,股息的年複試增長應可維持在11%」;林SIR的結論的邏輯推導如下:
1.未來10年中國的GDP增長維持較快速度,是一片遼闊的大草原,適合千里馬奔跑,預期名義GDP增長速度8%左右
2.根據香港幾十年經驗,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電力需求的增長比經濟增長高出50%
3.因此未來十年華能純利有12%復息增長。
4.十年後以一個成熟經濟體的估值(公用股一般10倍PE)賣出,值人民幣14.51元

但是實際上,9年後的今天,股價只有7.68港元,2012年EPS只有0.39元,為什麼邏輯很正確但是結論錯得很厲害呢?
答案有幾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林SIR在P79中提到的,「電力行業之市場經濟專利在於『煤電聯動』」。華能作為一個中遊行業,國家實質上不實行煤電聯動,電力行業成本不能轉嫁,而上游煤炭企業賺到盤滿缽滿,正如林SIR評價中石油一樣,「滾水祿豬腸,兩頭縮」,作為股東就只能很悲催了。因此,你可以看到,華能雖然過去9年營業額保持21.4%復息增長,可以講林SIR的假設1,2都實現了,而且比預期更快,GDP名義增長不止8%,華能的營業額也遠遠高於12%,但是股東所得依然是一無所有。
第二個原因,個人認為是國家稅制的改變。林SIR認為,華能稅率為17%,相較國內其他一般企業的33%,低出接近一半。但是後來08年國家統一稅制,所有企業除部分享受稅收優惠外,統一稅率為25%

從華能的例子可以觀察到,國家的政策(包括定價機制、稅收政策(這個可以結合MC的文章http://blog.donews.com/michaelchen/archive/2009/05 (稅賦和投資(上))對於企業的影響極其巨大、深遠,投資者是長期投資,並非長期持有,必須對待手中企業不斷監察,並非好像某些「價值投資者」如集郵一樣買股票。


04年,林SIR買入中移動,當時中國移動電話滲透率只有22%,而香港滲透率超過100%(移動電話客戶人數超過總人口)。因此林SIR預期未來十年中移動都有可觀的盈利增長速度。(講開《投資王道》第八篇,「如何分析及選擇電訊股」,是這麼多年來見過分析中移動最精闢、最深入的文章,邏輯清晰,數據紮實,可見研究功底之深厚)
與此同時,Templeton爵士也在自己私人的投資組合中買入中移動。之前提到,「Templeton爵士要求他的分析師預測個股五年的業績,而這方法效果非常好。但他對更長時間的預測也有興趣,而且以此為基礎,挑選了在標準分析法下不合格的少數個股-----他稱之為『Q股』。要成為Q股,公司盈利必須在十年內成長四倍,相當於年復合成長率15%(《坦伯頓不敗投資法》P151)。」
而,中移動,就是他眼中的Q股。
「過去,約翰(註:Templeton爵士)主張以未來5年的每股估計收益為基礎計算市盈率,但到了2004年後期,他又強烈建議將未來收益的時間再進一步延長,以第10年,或2015年的每股收益為基礎計算市盈率。如果以我們2004年用於中國移動的同一套假設為例(該市盈率是基於當年的每股收益11倍、每股收益長期增長率為20%的假設得出),------則我們計算出來的第十年每股收益的市盈率就是1.8倍。---------------估算一個公司未來十年的每股收益,約翰第一個承認這十分困難的。如果重點集中於增長速度最快、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就很容易看到這種做法給便宜貨獵手帶來怎樣的回報。」(《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P210)

林SIR和Templeton爵士在書中都沒有詳細講述,為什麼當年對於中移動未來十年的盈利增長為何如此有信心;而08年後中移動盈利又為什麼突然甩轆,是哪些因素改變了呢?

在2005年11月的投資創富論壇上,林SIR解釋了為何看好中移動的盈利前景。「中移動現在客戶2億,未來5年,每年新增客戶四千萬,那麼五年後客戶就是現在的一倍。而成本不會增加一倍,那麼多出來的,就是純利了」(2005-11-22的訪問)(註:先解釋一下背景,中移動於97年上市,經過7年長期、巨大的資本開支後,網絡基本於03、04年開始建設完畢,中移動也開始在03年派發股息。而正如林SIR話齋,就算好公司,也不要在投資期買入,要在收成期再買,因此,林SIR,或者Templeton爵士,都是在04年才開始大舉購入中移動,當然也要考慮剛好03年SARS,股市非常便宜,這個也就是Templeton爵士非常強調的,低PE,高盈利增長的便宜貨,或者現在叫戴維斯雙擊)。

從林SIR的講話可以看出,當時的預見非常清晰,現在看來甚至有些簡單,資本化開支已經接近尾聲,網絡基本建成,每多一個客戶就是多一份純利,「淡淡肉」。

而08年的3G網絡建設改變了遊戲規則,一方面是大規模的網絡建設,另外一方面是更加激烈的競爭。當時我自己都無法想像到,競爭一下子會惡化到如此地步,甚至國資委直接從中移動集團調撥500億現金給中電信集團,以支付收購CDMA網絡的資金缺口。
而目前這個階段,一方面3G還未開始盈利,4G又開始建設了,可以講,和中移動03、04年的境況完全不可同日耳語。在未到4G塵埃落定,大規模建設未有所下降,看來都是暫時忍手為妙。

這個,一樣看出,國家政策的改變,會帶來行業的巨大變化,真是「睇漏一眼都唔得」。
但是,從林SIR的思路,一樣可以應用在其他地方。比如新奧能源。
(個人利益申報:本人目前持有新奧能源)
新奧能源在2001年5月於香港創業板上市,後來轉為主板。在經過幾年的大規模建設後,新奧的管網基本已經建設成型,大約在08年開始,已經出現正的自由現金流,可以講,「飯已經熟了」(當然,從管理層來講,管網成熟,以後單純收流量費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此2011年年底心思思想趁中國燃氣出問題收購)。目前,新奧的滲透率為41%左右,而根據香港等成熟經濟體經驗,管道燃氣一般去到70-80%才會飽和,另外,國家出於環保等目的非常鼓勵使用天然氣,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每年新奧的燃氣滲透率提高3-4%左右,因此,幾可肯定將來十年新奧的營業額都可以保持快速增長,而管網已經成熟,正類同中移動03-04年的投資背景一樣,每多賣一方天然氣,就多一方純利,「淡淡肉」。
因此,今年再次增持新奧。

唯一可以憂慮的就是,國家改變遊戲規則,比如華能,同樣身處中遊行業,燃氣目前可以轉嫁成本(居民用氣轉嫁方面較困難,工商業是直接同步),而華能就只能自己扛,將來是否會向發電行業靠攏,必須密切關注。

話音未落,國家出台天然氣加價公佈,並且對於天然氣定價有新規定,必須好好研究一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81

頁岩氣產量難達目標 中國能源前景堪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11

由於首批頁岩氣田開發速度比預期要慢,中國有可能達不到2015年頁岩氣產量目標。而頁岩氣對中國的能源未來相當關鍵,產量不達標將對中國能源的前景蒙上一層陰云。

據FT引述能源行業高管和分析師透露,中國很可能達不到2015年的頁岩氣產量目標,原因是首批頁岩氣田開發速度慢於預期。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頁岩氣技術可採儲量,相當於加拿大和美國儲量之和,但在國營企業為主的油氣行業,實際開發速度較慢。北京方面曾試圖通過公開招標頁岩氣勘探區塊,引入競爭並吸引新資金,但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項目取得商業成功。

2015年中國頁岩氣產量目標:

中國政府設定的2015年頁岩氣產量目標是65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天然氣總產量的2%。

但目前,業內的共識似乎都認為中國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表示,「最初我們都以為可以輕鬆達到這個目標。」他還指出,這個目標本來就相對較低。「但從現在的形勢看,似乎不太容易實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希望開採本土的頁岩氣儲量,以降低對進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然而,達不到第一個頁岩氣產量目標的可能性,也凸顯出了這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中國在過去幾年裡鑽了大約100口頁岩氣勘探井,而美國每年鑽8000口頁岩氣井。中國大型石油企業正準備在四川省啟動頁岩氣商用開採,中石油的國有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上月宣佈,已在一個頁岩氣田和一條大型管道之間動工興建首條管道。

目前中國開發頁岩氣的障礙包括:

缺乏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針對管道接入的苛刻法規以及複雜的地質條件,這一切都使中國採掘頁岩氣的成本相對較高。

與此同時,阻礙投資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設定的天然氣價格多年被人為壓低。不過,企業在上週得到提振,原因是北京方面宣佈非居民天然氣提價15%,此舉可能加快中國的頁岩氣開發。

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的中國天然氣研究負責人Gavin Thompson表示,漲價將吸引更多頁岩氣投資,但速度很可能不夠快,不足以達到2015年的產量目標:

「我們看到在較高的天然氣價格、中石油資產負債表好轉,以及更多資金投入天然氣項目之間存在清晰關聯。」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張東曉也表示,不太可能達到2015年的產量目標:

「中國去年的頁岩氣產量只有0.5億立方米。如果你想在24個月裡把產量提高130倍,那是很難的,但是長期前景還是不錯的,即使短期目標達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9

極端天氣導致美國能源供應中斷愈發嚴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690

華盛頓郵報消息稱,美國能源部在新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導致美國能源供應中斷現象愈發頻繁,而且氣溫升高和旱災,風暴的更加密集的發生將給能源供應中斷地區帶來嚴峻的後果。

能源部週四表示,美國今年因氣候災害帶來的直接損失已達幾十億美元,而基礎設施老化和愈發密集的極端天氣出現將使得損失成倍增長,除非美國加上採取更全面的防護和應對措施。

報告稱,墨西哥灣沿岸的近萬億美元的能源設施面臨著海平面上升和更強烈颶風的風險;至2030年預計墨西哥灣因氣候災害所帶來的年均損失將達到80億美元。

報告同時建議電力生產商強化輸電網安全和建立應急備份系統,並建議政府和公用事業節約用電。

在中西部地區,乾旱的河道擾亂了大宗商品如煤炭和石油的運輸。加州高熱的天氣導致部分水利發電站發電能力減少約8%。

國務卿助理,氣候項目主任Jonathan Pershing表示,

「可以看到,能源成本增長已經發生,而且情況越來越糟。能源行業各個部門都有申請賠償的事情。」

報告還表示,美國西部高熱的天氣導致電力需求急劇增加,並造成一些地區被迫停電以舒緩緊張的電力供應。

Jonathan Pershing強調稱,

「美國能源部門正面臨重大問題。報告指出了美國所面臨的風險以及能源供應脆弱的一面。美國能源部以及各州各市都應該考慮出台一份如何保障能源供應的指導藍圖,為他們的公共事業和消費者做好服務,無論是減少能源使用還是尋找替代能源。」

奧巴馬上個月在氣候變化議程會議上呼籲對燃煤電廠頒佈新的規定,並堅稱,他的氣候議案具有「深遠影響。」他呼籲,

「在這個星球上,氣候變化問題必須要得以解決,而且美國要在協調突擊這個問題上走在世界前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57

英國準備對頁岩氣大幅減稅複製美國能源革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474

英國財長奧斯週五可能將承諾對頁岩氣行業實施全球最優惠的稅率,英國希望藉以此促進本國的能源革命。

FT報導,英國財長準備將把頁岩能源稅率下調至30%,而其他國家一般的石油和天然氣稅率一般為62%。

與此同時,英國財政部將要求能源公司至少為每口鑽探的油井貢獻至少10萬英鎊社會福利費。

英國政府正試圖複製一場美國頁岩石油革命,水力壓裂法等新技術讓美國本土出產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壓低了美國家庭和企業能源價格。

英國首相卡梅倫最近公開表態「嫉妒」美國的能源產業。

不過環保組織憂慮開採頁岩天然氣可能造成的污染,水力壓裂法可能污染地下水源,並釋放溫室氣體甲烷。

英國地質調研協會最新報告認為,北部英格蘭地區的頁岩天然氣儲量,比原先估計的英國全國儲量高出一倍多。

英國能源大臣Michael Fallon週四對英國國會表示,英國現在還需要相當於目前產量3/4的石油和天然氣。

「能源是我們經濟的關鍵組成保護費,未來數十年一直如此,即便我們將進入一個低碳經濟」。

 但是影子能源大臣Tom Greatrex卻認為,沒有證據頁岩天然氣能對英國能源價格造成相同的影響。

他在表示對頁岩天然氣謹慎支持的同時指出:「基於氣體交易方式,假設天然氣價格將會便宜而模仿美國的做法經不起推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9

美國能源部:水力壓裂使用的化學品沒有污染水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532

美國能源部本週五告訴美聯社記者稱,並沒有證據表明水力壓裂時使用的化學品會對地下蓄水層進行污染,這對於頁岩氣開採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

能源部發言人稱,

在過去的一年裡,研究人員對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一處鑽井進行檢測,發現,水力壓裂時用於釋放氣體的化學品並沒有進入地下蓄水層,而是滲入了蓄水層以下數千英呎深的地層裡。

發言人同時強調,雖然這是初步結果,而且研究仍在進行,但頁岩氣資源一般位於潛在最深飲用水地下蓄水層以下數千英呎處。檢測發現這些化學品,即潛在的危害物質注入和停留在地表8000英呎以下,遠離飲用水含水層。

沒有參予此項研究的杜克大學科學家Rob Jackson評論稱,

「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必須注意的是,該研究取樣僅在賓夕法尼亞西部,不能代表全國和其他所有地區的標準。而且頁岩氣開採各個地區操作標準也不盡相同。

頁岩氣開採使用的化學品一直被視作是行業內部的機密,即使在美國,各個公司對於使用的化學品及混合比例亦視作是「核心機密」,而一些大公司曾多次公開表示,披露這些化學品可能會侵犯商業秘密。但美國公共衛生組織,專家及群體因為這些化學品成分的保密度而引發對於公眾健康的擔憂。

能源部認為,相比這些化學品,常規開採更容易引起問題。頁岩氣鑽井較深,而其他天然氣和石油鑽井較淺,這樣更容易導致氣體逸出和化學品洩漏污染土壤水源。同時地表廢水處理和存積的液體是整個能源開採行業面對的問題。

環境保護基金鑽井研究專家Scott Anderson評論稱,

「現實是,雖然極少人認為水力壓裂在深度岩層進行會導致飲用水污染,但陪審團對此仍堅持認為萬一或特殊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什麼。」

對於前段時間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論文顯示水力壓裂導致地震發生,能源部從事該項研究的研究員Jakson表示,

我們能做的是,希望能夠預測出這些地區可能發生的自然損害——如地震,地質結構變化,以及其他問題。然後想辦法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Jakson同時強調稱,

」任何研究都不是短期可以定論的。人們可能會從幾年的數據中來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33

一張圖瞭解美國能源消費結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661

要想瞭解美國能源消費情況,只需看這一幅圖就夠了。

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繪製出了一年一度的美國能源消費情況圖表,下圖顯示了不同能源資源到不同能源消費流動量的情況。

圖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1)雖然有大量的投資和進步,但是可再生能源,如水療、地熱、風能和太陽能,依然佔能源消費的很少一部分。

2)在運輸過程中丟失掉的能源數量巨大,令人震驚。運輸中丟失能源的形式主要是輸電網效率低、熱能浪費以及中途消耗。

3)石油主要供應給汽車和工業,佔能源資源的很大比重,但還是少於電力供應。

4)天然氣消費有所上漲,主要是用於發電。此外,煤炭使用大大減少。

5)2011年以來,核能的使用已經下降,主要是由於價格過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91

從博時精選10億元老鼠巨倉到廣匯能源600256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98kf.html
10億元巨額老鼠倉,博時精選股票基金經理馬樂被查!詳情請見7月26日《經濟觀察報》記者李保華的文章《監管系統查出巧合賬戶原博時基金經理被控制》(附後)。

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6月30日,廣匯能源600256為博時精選股票基金第三大重倉股,其共持倉2710萬股,持倉市值佔基金淨值的4.89%。貴州茅台與五糧液分別為博時精選第一、第二重倉股。

博時精選,2012年年底持倉廣匯能源僅100萬股,2013年一季度大舉增倉1489萬股到1589萬股。考慮二季度廣匯能源10送5,這些股票折合2383萬股,博時精選二季度依舊加倉327萬股。

另外一隻博時基金,博時新興成長股票基金2013年一季度也大舉建倉廣匯能源,持股從2012年年底的區區30萬股,大舉增倉到1511萬股,但6月底其基金中報,已無持倉廣匯能源的蹤跡。

今年以來,在公募基金大舉增倉廣匯能源的同時,以證券客戶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為平台的私募基金大戶,融資買進廣匯能源的金額,也從年初的18億元,一舉最高增加到48億元,位列各大上市公司股票融資買進金額的前三名。

廣匯能源600256,以其52.56億的股本,頭頂公募基金一哥王亞偉與孫建波的無限光芒,挾帶私募價值投資明星但斌的推崇備至,2013年二季度,市值一度高達到770億元,位列A股市值前40名的行列。

以博時精選股票基金10億元老鼠倉為突破口,徹底調查近幾年來,廣匯能源600256背後龐大的公募、私募基金交易,一定能擰出中國金融市場裡一連串、一大串的基金老鼠倉來!


《監管系統查出巧合賬戶原博時基金經理被控制》

《經濟觀察報》李保華

騰訊財經鏈接:http://finance.qq.com/a/20130726/017927.htm

在藍籌股持續低迷、小盤股不斷瘋狂、演繹新高的A股,公募基金爆炒小盤股的道德風險正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經濟觀察報(微博)從多個渠道獨家獲悉,一位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馬樂近期已因兩個可疑賬戶被控制。馬樂在2011年4月12日至2013年6月21日期間,曾任博時精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博時精選」)的基金經理。兩個可疑賬戶部分股票與博時精選的持倉高度重合,其中一個賬戶的資金高達十億元,主要通過小盤股的先進先出獲利豐厚。

這對於7月23日開始接任博時基金總經理的吳姚東而言,可是一個壞消息。

本報多次聯繫馬樂,其手機一直處於關機狀態。

博時基金相關人士表示,馬樂已經從博時離職,對馬樂目前的情況並不瞭解,公司沒有接到任何被調查的信息。

揪出巧合賬戶

一位基金公司的人士透露,今年5月份,時任博時精選基金經理的馬樂和家人準備出境游時,發現其已經被邊控。

大約一個月後,6月21日,博時基金公告稱,馬樂因個人原因離任博時精選基金經理,同時沒有轉任公司其他崗位。這意味著馬樂辭別了博時基金。

「馬樂因為涉嫌內幕交易在7月初就已經被相關部門控制。」上述基金公司的人士稱,由於馬樂是辭職後才被控制的,具體是哪個部門出手目前不得而知。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了這一事件的發現過程:深交所的交易監控系統查出,有一個資金總量達10億元的賬戶,其倉位特別是小盤股的倉位,與博時精選的倉位高度重合。監管部門順藤摸瓜,還查出了另外一個隱秘賬戶,該賬戶可能是由馬樂間接控制,賬戶資金從不到1000萬元通過股票操作炒到了3000萬元。

接近交易所的人士也向本報透露了馬樂目前已經被控制及有兩個賬戶涉嫌內幕交易的說法,但沒有透露具體的賬戶金額和獲利數量。不過,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基本認同兩個賬戶涉及金額分別為10億元和3000萬元的說法。

「兩個賬戶應該主要都是通過對博時精選倉位中的小盤股進行先進先出的操作來獲利。小賬戶的操作相對靈活,其操作可能追溯到馬樂任基金經理之前。」一位接近馬樂的人士稱,馬樂人很聰明,健談,也非常勤奮,在博時內部很被看好。

公開信息顯示,馬樂從2006年7月起至辭任基金經理,歷任博時基金公司研究員、研究部公用事業與金融地產研究組主管兼研究員、特定資產投資經理。

2011年4月12日,有5年證券從業經歷的馬樂被提拔為基金經理,與余洋共同管理博時精選基金。2011年5月4日,余洋離任博時精選的基金經理,該基金由馬樂單獨掌管。

博時基金方面稱,馬樂已經從公司離職,對其目前的情況並不瞭解。博時基金一直在合法合規地運營,目前沒有收到任何被調查的消息。

如果馬樂涉嫌向上述兩個賬戶進行利益輸送,將這可能是國內公募基金史上最大的老鼠倉。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已經有包括上投摩根原基金經理唐建、南方基金原基金經理王黎敏、交銀施羅德原投資總監李旭利和交銀施羅德原基金經理鄭拓等10人涉嫌老鼠倉而被查處,其中4人承擔刑事責任。被處罰金額最高的是交銀施羅德原投資總監李旭利。2012年底,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李旭利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4年,罰金1800萬元人民幣。同時,其違法所得一千餘萬元予以追繳。此前據證監會通報,李旭利涉嫌通過控制的兩個證券賬戶,先於或同期於自己管理的基金買入和賣出相同股票2只,非法獲利1000多萬元。

根據2009年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七)》,其中將「老鼠倉」行為規定為犯罪,罪名補充規定(四)將該罪確定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最高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小盤股的道德風險

博時精選股票成立於2004年6月份,Wind資訊截至7月24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從最近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三年和五年的同類回報來看,博時精選股票的排名分別是149/150、139/146、138/143、112/130、109/123和81/92,幾乎處於同類墊底的位置。但該基金在2007年的牛市中獲得了較為領先的回報,所以其總回報和年化回報排名處於前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

本報統計的數據顯示,在馬樂接任前,博時精選的2010年報顯示,博時精選共持有60只股票,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合計只有9只,佔當時基金資產淨值的14.57%和當時基金中股票資產淨值的17.16%。如果剔除中小板市值較大的蘇寧電器,另外8只小盤股佔當時基金中股票資產淨值的比例只有7.89%。

公開信息顯示,蘇寧電器在2010年曾超過千億市值,按市值算,已經超越了絕大部分的主板股票。

馬樂在2011年4月份接任博時精選的基金經理後,博時精選迅速進行了較為激進的調倉,大量加倉了小盤股。2011上半年,該基金大幅加倉金融、地產類股票,隨後又減持了部分大盤藍籌股,加大了小盤股的配置。

上述接近深交所人士表示,交易所是從兩個可疑賬戶中大賬戶裡的小股票與博時精選持倉的高度匹配,進一步確認上述兩個賬戶之間存在關聯。

博時精選2012年報顯示,其持有的65只股票裡有27只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佔基金股票資產淨值的比例為26.53%。儘管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在2011年和2012年快速擴張,但對小盤股調倉的幅度也非常巨大。截止到2013年7月24日,該基金總規模為71.95億元。

洽洽食品和美盈森兩隻小盤股票分別在今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進入了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名單。

此外,博時精選的業績基準是75%×富時中國A600指數+20%×富時中國國債指數+5%×現金收益率。而公開信息顯示,富時中國A600指數包含中國深滬兩個市場流通市值最大的600家上市公司。博時精選的持倉顯示,其持有的絕大部分小盤股都不在這600家之列。

2013年以來,大盤股和小盤股的走勢分化越來越明顯。在藍籌股持續低迷的同時,創業板絕大部分股票都創出了新高。二季度末,基金重倉持有的創業板股市值達404.34億元,創歷史新高。

近期網絡上流傳一個熱帖《一位基金經理的懺悔》,引出了基金聯合炒作小盤股控盤以做高業績的話題。

「小盤股暴漲的巨額收益讓很多基金經理有動力鋌而走險做內幕交易,更多的基金經理只是因為更為隱蔽或者金額較小等原因沒被查出來而已,公募基金爆炒小盤股的道德風險正成為一個新的課題。」上述接近深交所人士稱。

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也透露,在一些暴漲的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中,公募基金高位入市接盤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幫人出貨,但這種操作方式取證非常困難。

儘管倉位經過大幅調整,但馬樂在接任博時精選的基金經理27個月的時間裡,並沒有扭轉該基金的頹勢。新浪財經關於離任基金經理的統計數據顯示,馬樂的任期回報為-14.98%,同類基金平均回報為-13.04%,處於同類基金後一半的位置。Wind的上述統計分析也可看到,在最近1年裡,博時精選的下行風險為15.0386,大於同類平均;收益標準差為0.0280,大於同類平均;綜合該基金的下行風險和波動率在同類基金中的排名,該基金過去一年風險為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73

農產品巨頭嘉吉擴大現貨能源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522

大宗商品交易商嘉吉開始向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市場交易領域進軍,儘管華爾街正在從現貨能源市場撤退。

嘉吉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公司,雖然該美國公司一直在能源市場有一席之地,但是此前它主要交易衍生產品而不是交易現貨產品。

嘉吉首席營運官David MacLennan說:

「戰略上我們正謀求建立了一個有更大現貨的業務模式,當然它仍然是一個金融經紀業務,不過紙面交易需要現貨的支持」。

嘉吉是在公佈其年報後作出的這一戰略轉型。該公司報告截止5月底財年中利潤幾乎翻倍達到23.1億美元,創過去10年來第3高,包括從大豆直到道路用鹽等業務等業務均強勁增長,但是其能源業務部門表現卻出現了下降。

去年收入為1367億的嘉吉是全球最大的私有公司之一,它謀求擴張現貨能源資產之際,正值摩根大通宣佈正在拋售其現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而摩根士丹利去年已經展開了準備出售其大宗商品的談判。

嘉吉的能源,交通和金屬業務部門位於歐洲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日內瓦,它還負責管理超過30個大宗商品交易的供應鏈。嘉吉旗下對沖基金Black River資本管理公司同樣交易能源產品。

MacLennan說嘉吉不準備購買煉油廠或「以資產規模與目前的現貨能源巨頭競爭。」

嘉吉在全球農產品交易領域有巨大影響力,擁有從農場的穀倉到出口碼頭等一系列大宗商品運輸設施,交易的農產品包括小麥,玉米,油菜籽,大麥和高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4

墨西哥能源業將全面開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30

本週一墨西哥總統Enrique Peña Nieto提出了能源改革方案,該方案意味著墨西哥在75年來首度向外國投資者開放能源業。此舉可能吸引來自石油巨頭數以億計的投資。

該提案將允許國有壟斷石油公司Pemex與海外公司合資,並邀請類似美孚和殼牌這樣的巨頭進入;提案同時還允許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發電,這樣將有助於拉低墨西哥目前高昂的電費,資料顯示墨西哥電費高出美國電費25%以上。這是墨西哥自1994年通過北美自由協定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革。

總統Peña Nieto在電視採訪中表示:「墨西哥面臨著歷史性機遇。這次深度的改革能夠提升所有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

目前國有石油公司Pemex是墨西哥唯一的石油生產商,也是唯一的汽油零售商。1938年,墨西哥政府宣佈將英美石油巨頭驅逐出境,此後一直禁止外國投資者在墨西哥勘探和開採石油。墨西哥憲法甚至明確規定,禁止Pemex與幫助其分擔勘探和開採石油風險和成本的第三方簽訂任何合資合同。

壟斷成就了Pemex在墨西哥石油市場的霸主地位,但產量下降、腐敗醜聞、管理鬆散等問題一直困擾著Pemex,呼籲對石油市場進行改革的人也越來越多。近年來,Pemex在墨西哥灣地區發現了大量新的石油儲藏,但對Pemex來說,技術環節的薄弱以及資金困難導致其無力獨自開發新油田。這也使得作為石油大國的墨西哥不僅不能對外出口石油,反而還需要進口石油。

墨西哥能源部長Joaquín Coldwell 表示,

「我們需要自己,技術和訣竅。所以我們必須與那些擁有這些東西的人聯繫。」

但是許多墨西哥人對於讓外國人來分享國家的自然資源持有排斥態度。尤其是墨西哥政界由於黨派間的利益關係而相互掣肘,使得開放石油資源這個問題更加複雜。2008年時墨西哥前總統Felipe Calderón就曾試圖開放國家石油公司及其下轄子公司的海外及個人投資限制。但是當時相關民調顯示,多達三分之二的墨西哥公民反對外國資本重回墨西哥石油領域,同時當時還是最大在野黨的革命自由黨也極力阻撓,導致這一改革未能實現。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革命自由黨如今已經成為了執政黨,而來自該黨的總統Enrique Peña Nieto已經在多個場合表示將採取大膽的發展戰略,推動國有石油業向國內外私人投資開放,實施能源行業大改革,提高能源行業效率。

支持開放石油資源的人認為,Pemex公司正面臨著緊迫問題,威脅到損害國家利益;石油收入佔墨西哥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開放石油資源將刺激墨西哥經濟增長和提高國家收入與技術。但反對者則堅稱自然資源屬於墨西哥人,而且民眾長期依賴政府補貼和價格控制保持天然氣價格低廉,一旦外資企業進入和出口增長,則將導致墨西哥本土油氣價格上升。

據悉,墨西哥國會下院研究室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近54%的受訪者表示反對私人參與以及對外開放能源領域。

紐約時報對此評論稱,

分析師認為Enrique Peña Nieto能在提案上觸及Pemex公司已經是一個大進步,這也可以看作是墨西哥在接下來幾年中更深層的對外打開其石油資源大門。但並非所有人都看好墨西哥改革後的未來,政治分析師Federico Estevez認為,墨西哥的能源改革來的太晚,改變的太少,這或將在能源改革更激進的立法出現前就帶來石油收入的重大損失。同時,全球經濟整體仍處於疲軟階段,如果經濟危機襲擊墨西哥,那麼這些改革將走向更壞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