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永 福
黑馬說:3月31日,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總裁職務。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此前主要依托的是阿里龐大的電商體系,整合了大量優質的真實交易數據。在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後,考慮的很重要一點是如何做大做強阿里媽媽,打通電商和非電商,讓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擁有更多的變量。
文 | 本刊記者 孔明明
編輯 | 崔婧
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宣布,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總裁職務。
半個多月前,俞永福剛剛接任高德集團總裁,這是他加入阿里之後的第三次職位變動。俞永福在采訪中也表示,以後會把工作重心首先放在阿里媽媽。
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此前主要依托的是阿里龐大的電商體系,整合了大量優質的真實交易數據。得益於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阿里媽媽成為大阿里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媽媽將迎來新一輪的巨大機遇。“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兩大產業變量的推動下,全數字媒體廣告還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和增量價值,阿里媽媽的潛力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俞永福表示。
阿里媽媽於2007年上線,最初定位於開放式廣告交易平臺,2008年,阿里提出“大淘寶”戰略後,阿里媽媽被並入淘寶,業務轉向以淘寶商家為主的廣告聯盟業務,品牌名為“淘寶聯盟”。
2013年12月,淘寶聯盟宣布重新啟用“阿里媽媽”品牌名,聯盟平臺從以服務淘寶系商家為主轉向面向全網所有廣告主開放的廣告交易平臺,幫助連接和匹配互聯網網站位置與廣告客戶之間的需求,實現廣告主的精準投放。
就在俞永福上任阿里媽媽總裁前一周,阿里媽媽發布了2015年的三大戰略:全域營銷計劃、達摩院聯盟、好望角計劃。全域營銷計劃基於數據、技術、產品和服務整合資源,和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推動客戶的數字營銷升級;達摩院聯盟第一次嘗試在國內構建跨行業跨平臺的數據聯盟,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好望角計劃則提出要扶持10萬家媒體合作夥伴。
大會上,張勇提到阿里媽媽2015年的關鍵詞之一就是“走出淘寶”,即用更開放的心態理解受眾用戶和終端廣告主,共同打造創新的全渠道數字營銷平臺。
“阿里媽媽的未來,就是要沿著這種大媒體大平臺的思路去經營,而不僅僅是純粹的電商廣告營銷平臺。”俞永福在采訪中表示,“對於阿里來說,過去已經擁有了很大的電商、大數據平臺,集團思考的是阿里媽媽如何走出電商,走到更大的數據平臺,產生變量。”
過去一個多月是阿里集團的財年總結規劃時間,戰略委員會對阿里集團的各個業務分別進行了梳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考慮如何把阿里媽媽做大做強,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加強整個團隊戰鬥力。
俞永福認為任命自己為阿里媽媽總裁有兩個原因:一是阿里媽媽原來已經有了電商的思考維度,他可以為阿里媽媽帶來不同的思考度,“think different”;二是他原來帶的業務更多的是偏技術類的用戶產品,他的加入可以為阿里媽媽技術和數據帶來更大程度的協同。
目前阿里媽媽營收占據了阿里集團大頭,整個團隊約1000多人,整個驅動為技術和數據。在俞永福看來,阿里媽媽的整個業務面臨兩個維度:一是服務客戶的維度,即從電商走到非電商;二是從媒體的維度,從行業媒體走到自有媒體。
事實上,從2013年馬雲就表示,阿里巴巴要做“四化”建設,即市場化、平臺化、數據化、物種多樣化,這樣才構成一個生態。在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後,考慮的很重要一點是如何做大做強阿里媽媽,打通電商和非電商,讓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擁有更多的變量。
在阿里近年瘋狂的投資並購背後,可以看出其所有的目的都是為其大數據服務。而阿里媽媽試圖利用大數據的算法及推送,通過深耕數據實現更多增值,提高移動時代用戶在交易過程中的種種體驗,從而為阿里構建更大的生態服務。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股市火爆,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給股民三建議 作者:李小加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今日發表網誌,就近日港股火熱,給股民三個投資建議﹕不要急、不用慌,以及機會無窮、風險常在。對於港股通額度連續兩日用爆,他指出,監管當局一直密切關註市場發展,會在適當時機考慮擴容。 全文: 給投資者的一點小建議 複活節之後的這幾天,香港證券市場人氣格外活躍,恒生指數連續大漲,市場總市值、交易總量和滬港通成交均屢創新高。在市場一片歡呼雀躍之時,我被投資者問到最多的問題是: 1. 現在買入港股還來得及嗎? 2. 滬港通額度老爆滿買不進去了可怎麼辦? 3. 交易量放大之後會不會像內地市場那樣暴漲暴跌? 我並沒有水晶球可以預知市場未來走向,但作為滬港通大橋的諸多修橋者之一,我想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投資建議。 不要急! 滬港通是一座長期開通的大橋,它是為未來十年、二十年而建的,不存在「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問題。你完全可以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安排準備好再從從容容地開始你的投資之旅。不必急於一時,更不必湊熱鬧。有價值的股票永遠可以找到,但急於求成往往會徒增風險。要知道,如同在假日紮堆旅遊一樣,紮堆過橋很容易引起擁堵或者踩踏事件,也非常影響個人體驗。 不用慌! 滬港通南北雙向均設有總額度與每日額度,其主要目的是在啟動初期確保平穩運營。這兩天港股通額度每日下午就提前用完,讓不少投資者因無法進場而困惑,也有不少聲音呼籲能早日擴容。 在這點上,我也請朋友們不要慌,保持耐心,監管當局一直在密切關註市場發展,會在適當時機考慮擴容。我之所以對此有信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雖然滬港通這幾天火爆,但經滬港通進出的內地資金總量還是非常小的。到目前為止港股通總額度僅使用了479億元人民幣(未包括4月9日的港股通交易),即19%。滬股通總額度僅使用1,157億人民幣,即約39%。而內地A股市場自去年年底以來,日均成交額一直保持在一萬億以上。相對而言,通過滬港通進出的資金規模實在非常有限。 二、 滬港通的結算交收全程封閉,監管者可以全面監控風險。所有的交易行為都在交易所、結算公司的系統內進行,均有清晰記錄。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資金並未無序地大進大出,買賣A股或港股的資金在股票售出後又沿原路返回主體市場。 如此封閉和透明的制度設計保障了滬港通可以在兩地監管機構密切監測與審慎風控的前提下承載巨大的跨境交易。 機會無窮、風險常在! 滬港通開啟了內地與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也讓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國際機構投資者與散戶佔主導的內地投資者群體開始了「歷史性的交匯」。這一歷史性的交匯一定會催發出大量「化學效應」,開創一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時代。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裡,機會無窮,但風險常在。對香港投資者來說,新增的內地投資者為市場帶來了活力和前所未有的交易機會。與此同時,雙方在投資觀念和風險意識上的差異也為香港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帶來新的挑戰與風險。如何在亢奮的市況中保持冷靜和謹慎,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而對於很多內地散戶投資者來說,滬港通是他們投資海外的第一步,自然更需要謹慎。投資就像遊泳一樣,如果不下水,就永遠也學不會遊泳,但初學者第一次下水時往往不免要嗆上幾口水。因此,投資者一定要多做功課,謹慎決策,切忌跟風。 作為市場運營者和監管者,我們深知,不斷攀升的交易量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我們會繼續全力確保系統的穩定可靠,我們也會時刻密切監察市場,並在必要時採取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維護市場的有序運作。 滬港通的設計初衷不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發快財的機會,而是幫助中國早日實現國民財富的多元化國際配置,為大家提供財富長期保值增值的渠道。 我衷心祝願每一位投資者謹記風險、投資順利! 來源:騰訊證券 |
在4月11日的黑馬運動會硬件分會場,金立集團總裁盧偉冰從產業角度給出了答案。 他細數了早期所呈現出來的產業特點,並給硬件創業者提出了建議。
口述|金立集團總裁 盧偉冰
整理|本刊記者 蒲鴿
編輯| 崔婧
互聯網和硬件的結合將極大改變整個產品形態,並誕生新的商業模式。以手機為例,智能手機的下一波浪潮是什麽?行業的共識是:萬物互聯,即IOT(Internet of Things)。而在IOT時代,機會將與挑戰並存,但挑戰大於機遇。
就目前來講,IOT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 高度碎片化
IOT硬件全球出貨量在10億-100億臺左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每年在10億臺左右,就形態來看,IOT領域目前呈高度碎片化狀態。唯一比較集中的品類只有手機,除此,很難再找到其他出貨量與之匹配的品類。對於智能手機企業來說,做到100億-1000億的規模並不是很困難。但其他品類就高度分散了,規模很難說。
二、 產業發展初期風險大
目前仍是IOT智能硬件產業的初期,根據周期理論, 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產業鏈不成熟
2. 企業規模小,成本就會上去
3. 消費者需求不穩定
這對於初創者來說,死亡率非常高,要成為最後的贏家非常難。這是做智能硬件的初創企業需要面臨的行業風險。
三、 試錯成本高,試錯周期長
1. 試錯成本高
做硬件和做軟件不同,互聯網產品的人力成本相對較低,存活周期較長。而今天現場的硬件項目,在成本上高低不一。成本較低的如智能奶瓶,但對於智能機器人來說,成本就很高了。金立做手機一般會經歷三次試測,基本規模是200套、500套和2000套,總的來算大約3000套左右。按單一手機物料成本為1000元人民幣計算,3000套的市場成本在300萬左右。
2. 試錯周期長
做硬件的試錯周期很長,所以金立手機不會考慮用非常快的速度去做的。這也是為什麽iPhone有一個兩年的硬件叠代周期。今天的路演項目有些已經進入商業化,有些目前還處於概念階段。已經進入商業化的產品基本是比較輕的模式,但也免不了相對長的試錯周期。
試錯成本高和周期長,這是做硬件與做軟件的不同,因此一定要特別註意。
四、 管理難度大
對於整個供應鏈的管理,硬件企業不僅要能夠管理一級產業鏈,還要管理二級、三級產業鏈。不僅要知道上遊發展趨勢,還要知道上上遊的發展趨勢。供應鏈的管理跟現場控制都是很難的。
總的來說,高度碎片化決定了新的方向,產業的周期決定了策略以及高複合率,試錯周期決定資金的投入,管理則是一個非常細的活。
硬件創業者如何破局?
面對如此嚴峻的產業現狀,硬件創業者如何避免高失敗率?
盧偉冰的回答是,做產品一定要想清楚這是一個必要的產品,還是想要的產品,要看產品在現階段以及未來大致會處於一個什麽樣的定位。手機屬於剛需產品,未來巨頭一定會介入,競爭也會更加慘烈。而想要的產品則屬於細分市場,它滿足既定人群的剛需。
在選擇產品時,創業者要搞清楚市場是大眾剛需還是小眾剛需,這點尤為重要。如此,目標人群是不是很精準,目標人群能不能提升至大場景從而成為剛需,將成為判定產品是否有競爭力的標準。
面對挑戰,盧偉冰給出六字箴言:學習、改善、創新。在他看來,創業者將更早期創業者的經驗迅速去消化、改善和創新,對於應對現階段挑戰,是一種絕好的低成本學習方法。
金立助陣智能硬件創業者
金立集團自去年開始做投資,主打孵化;而今年將把步子邁得更大也更集中,聚焦智能硬件領域,並從以下四個方面為創業者提供幫助:幫助創業者打通硬件和軟件的服務;提供供應鏈支持;對單一項目提供幾百萬至千萬的區間的投資;提供推廣資源。
盧偉冰表示,目前已有1000多硬件項目報名,未來15周將篩選10-20個項目進入雲孵化對象。為了更好地為硬件創業者答疑解惑,他在黑馬運動會的當天還將金立集團移動互聯網及品牌推廣負責人帶到現場,與硬件黑馬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8 10:57 編輯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紮堆過橋”容易引發踩踏 作者:港交所行政總裁 李小加 複活節之後的這幾天,香港證券市場人氣格外活躍,恒生指數連續大漲,市場總市值、交易總量和滬港通成交均屢創新高。在市場一片歡呼雀躍之時,我被投資者問到最多的問題是: 1. 現在買入港股還來得及嗎? 2. 滬港通額度老爆滿買不進去了可怎麽辦? 3. 交易量放大後港股市場會否更波動? 我並沒有水晶球可以預知市場未來走向,但作為滬港通大橋的諸多修橋者之一,我想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投資建議。 不要急! 滬港通是一座長期開通的大橋,它是為未來十年、二十年而建的,不存在「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問題。你完全可以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安排準備好再從從容容地開始你的投資之旅。不必急於一時,更不必湊熱鬧。有價值的股票永遠可以找到,但急於求成往往會徒增風險。要知道,如同在假日紮堆旅遊一樣,紮堆過橋很容易引起擁堵或者踩踏事件,也非常影響個人體驗。 不用慌! 滬港通南北雙向均設有總額度與每日額度,其主要目的是在啟動初期確保平穩運營。這兩天港股通額度每日下午就提前用完,讓不少投資者因無法進場而困惑,也有不少聲音呼籲能早日擴容。 在這點上,我也請朋友們不要慌,保持耐心,監管當局一直在密切關註市場發展,會在適當時機考慮擴容。我之所以對此有信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雖然滬港通這幾天火爆,但經滬港通進出的內地資金總量還是非常小的。到目前為止港股通總額度僅使用了479億元人民幣(未包括4月9日的港股通交易),即19%。滬股通總額度僅使用1,157億人民幣,即約39%。而內地A股市場自去年年底以來,日均成交額一直保持在一萬億以上。相對而言,通過滬港通進出的資金規模實在非常有限。 二、滬港通的結算交收全程封閉,監管者可以全面監控風險。所有的交易行為都在交易所、結算公司的系統內進行,均有清晰記錄。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資金並未無序地大進大出,買賣A股或港股的資金在股票售出後又沿原路返回主體市場。 如此封閉和透明的制度設計保障了滬港通可以在兩地監管機構密切監測與審慎風控的前提下承載巨大的跨境交易。 機會無窮、風險常在! 滬港通開啟了內地與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也讓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國際機構投資者與散戶占主導的內地投資者群體開始了「歷史性的交匯」。這一歷史性的交匯一定會催發出大量「化學效應」,開創一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時代。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里,機會無窮,但風險常在。對香港投資者來說,新增的內地投資者為市場帶來了活力和前所未有的交易機會。與此同時,雙方在投資觀念和風險意識上的差異也為香港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帶來新的挑戰與風險。如何在亢奮的市況中保持冷靜和謹慎,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而對於很多內地散戶投資者來說,滬港通是他們投資海外的第一步,自然更需要謹慎。投資就像遊泳一樣,如果不下水,就永遠也學不會遊泳,但初學者第一次下水時往往不免要嗆上幾口水。因此,投資者一定要多做功課,謹慎決策,切忌跟風。 作為市場運營者和監管者,我們深知,不斷攀升的交易量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我們會繼續全力確保系統的穩定可靠,我們也會時刻密切監察市場,並在必要時采取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維護市場的有序運作。 滬港通的設計初衷不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發快財的機會,而是幫助中國早日實現國民財富的多元化國際配置,為大家提供財富長期保值增值的渠道。 我衷心祝願每一位投資者謹記風險、投資順利!(香港交易所) |
港股最好的大時代: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精妙言論背後的深意與指向 作者:格隆匯評論員 今天不少媒體轉載了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臺北第五屆兩岸及香港財經高峰論壇大開大合、妙語連珠的講話:《李小加:滬港通是港股牛市催化劑港交所檢討擴容》。這篇講話透露出的信息足夠重磅。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深刻理解到了背後的深意與指向——這是港府高層第一次明確發出對港股現在與未來的定位與判斷。 所以,我們再把這篇文章背後的邏輯梳理出來,鄭重提醒大家:港交所總裁、香港證券市場最具話語權的李小加第一次旗幟鮮明的扯起了牛市的大旗,同時,也準備好了應對市場更高峰的考驗——“港交所馬上開會,要做好成交峰值有5000億至6000億的系統準備。(李小加妙語)” 目前的港股,哪怕經過前期一輪疾風暴雨式的快漲,成交也剛達到2000億的水平。 這是明確的信號!這是中港股市的大時代! 這個時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港股的牛市剛剛開始! 精確卡位,香港股市——過去助中國融資,未來助中國投資 先來看看李小加對於香港市場的重新定位: ![]()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香港的業務模式過去20年是中國需要資金的人到香港來融資,世界上有錢的人把錢融資給他;今後20年除繼續做這個以外,要將中國有錢的人和世界上需要資金發展的人結合,這樣的中國資金也能投入世界。(李小加妙語)” 李小加無疑屬於中國人中少數站在了世界潮流的潮頭,並能清醒認清整個大趨勢的人:未來20年,將是一個“中國”走出去的大時代: 存貨輸出。 產能輸出。 資本輸出。 貨幣輸出。 文化輸出。 而且會大張旗鼓地輸出。 輸出的橋梁和中介,非香港莫屬。 “就像滾滾長江流入東海,長江里的淡水魚(意指內地投資者)流入堿水(意指海外)里肯定死,堿水魚(指海外投資者)一定往長江(指內地)里沖也得死,香港位於長江三角洲,淡水見堿水的地帶,這是香港的特長,讓淡水魚漫漫流入大海,海魚慢慢融入內陸,實現兩個市場融合。(李小加妙語)” 在中國開始資本輸出的歷史大背景之下,香港資本市場找準了自己的定位,用最流行的話說就是“精準卡位”。 “世界上最後一塊沒有配置的資產就是中國,中國30萬億美元資產在銀行,5萬億美元資產在債市,7萬億美元資產在股市,這個配置的過程將孕育龐大的商業機會,這10萬億美元計的資產配置需要大量的投資產品。” 如此巨大的商業機會,必將造就香港資本市場的大牛市! 港股A股化?其實是化學反應 對於滬港通以及隨後很快要來的深港通對香港資本市場的影響,此前市場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港股A股化”、“爭奪定價權”等,中外資PK的火藥味比較足。格隆匯在全市場第一個明確的站出來號召“旗幟鮮明全面做多港A股”,引發市場的強烈共鳴。 官員出身的李小加,他沒有說這樣“感性”的詞,他用的是更專業和理性的詞:——“化學反應”。 “世界第一大市場是世界市場減去中國,第二大市場就是中國市場。(李小加妙語)” “這兩大市場終於通過香港、通過滬港通連接起來。如此大規模,又如此不同的投資潮流所形成的資金流動,未來化學反應會愈來愈大。(李小加妙語)” “至於這種反應帶來的交易量在什麽地方是常態,估值在什麽水平,沒有人能預測。但幾乎可肯定的是,對兩地市場是非常強大良性互動。(李小加妙語)” 作為港交所的掌舵人,李小加沒忘記調侃一把外資在最初的誤判,同時也對外資迅速“改邪歸正”並攜兒帶女歸來發生“化學反應”的行為給予了嘉獎和勉勵——這與格隆匯4月10日對港股走勢複盤的分析非常契合(見下圖): “國際投資者開始認為香港股票哪值那麽多,北邊的錢來要買,就賣給他。”(李小加妙語) “但後來發現市場規則(玩法)不一樣了,又原班人馬,還將家里兄弟姐妹都帶來了。”(李小加妙語) “錢要見錢,不單是物理上多少,更重要的是化學變化。”(李小加妙語) ![]() 港股更為瘋狂的表現,可能還在後面 4月以來,港股日均成交逾2,000億元,較2007年高峰還要高,很多人甚至擔心港股系統不勝負荷。 成交額急增,李小加稱:“港交所馬上就開會,要做好峰值有5,000億至6,000億的系統準備。” 作為港交所的掌舵者,李小加的這番表態可以說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你了:我們將迎來一個大牛市,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上周日格隆的文章《2015,中國的拐點與起點: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中已大膽的提出未來目標“港股的未來:40—400—4000—40000”。(見附圖) ![]() 40:格隆匯“港A股40”指數翻倍; 400:港交所股價上400; 4000:香港日成交額突破4000億; 40000:恒指突破40000點; 以上目標也許在當時(甚至現在)看來有冒進成分,但是從文章發出(4月12日)以後,短短的十幾個交易日間,市場表現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不敢想象,一個擁有接近3000億市值的港交所,能在1天之內飆漲近20%,股價一步越到300港元關口,這背後蘊含著多少市場的熱情和資金的渴望! 隨著香港資本市場賺錢效應溢出,完全有理由相信,大量的外資,大量的內地投資者猛龍過江,資金從天上,從地上,從各種渠道湧進香江股市,每天3000億——4000億成交將成為常態。在中外資金合力共振下,恒指創下40000點,也將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我是說如果,恒指到4000點,港交所會漲到多少?騰訊會漲到多少?他們的輪子呢? 港股最好的時代正在來臨。 不要說生活沒有給過你機會。 關鍵,你有沒有能力去把握。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牛市的起點,讓我們一起擁抱生活,並去改變生活! |
| ||||||
國內保全業龍頭中興保全,繼一月宣示進軍物聯網後,四月又啟動組織再造,轉型的態勢愈趨強烈,主導一切的,是看似隱身幕後的董事長林孝信,也是他出給小兒子林建涵的接班考題。 撰文‧鄧 寧 走進中興保全位於台北市鄭州路上的總部大樓,尚未進入辦公室,就先看到一張寫得滿滿的A4紙貼在牆上,是一張致SIGMU集團全體同仁的「總裁文告」,講述了「破除論資排輩的迷思」、「唯才是舉,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勇於改變,才能適所適任」等內容,最下方署名者,當然是SIGMU集團總裁林孝信;而這張文告,是他在今年三月二日對內發表的新春談話。 在總裁文告發布後的一個月,自四月一日起,中保啟動一場「網通時代」的組織再造,拿掉原本隸屬於總公司之下,負責管理全國六十家分公司的台北、新北、桃竹、台中、高雄「五大處」編制,於是年營業額超過六十五億元(不含轉投資公司)的中保,上下溝通距離再度從三層縮短至只剩「總公司─分公司」兩層,成為一個扁平化組織。在啟動一連串的改革前,中興保全的上下溝通總共有五層。 自建管理平台 App行動簽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讓總公司能直轄眾多基層部門,約在半年前,中保自行編寫了一套新的管理平台系統,有相對應的App可供所有人員下載。中興保全副總經理朱漢光解釋,所有來自基層的訊息,上傳到此平台後會自動被歸類、管理、分析,「以前第一線不能解決的問題,得經層層公文請示,耗時短則兩三天、長則一周;現在新平台能直通決策層,在充分授權下,一天內一定會解決,或提出解決方案並回覆客戶。」甚至主管還能透過App行動簽核,不一定得待在辦公室裡。 資歷達二十五年的中保系統事業處協理胡志強,在四月一日前為台北管理處處長,「處」的編制解散後,調任至總公司系統處,負責較大型的保全系統專案,「新的管理方式就是『一條鞭』,目標是效率提升、客戶數翻倍成長,四月以來確實有看到績效提升。」胡志強說,以前他負責管理台北的分公司,現在則管理全國六十家分公司的系統與特品部(如AED),業務範圍更大,且每月都會與林孝信開會兩次,「以前不會那麼頻繁地見到總裁,他對於市場變化非常敏感,能預見未來趨勢,並要我們提前啟動產品開發。」不僅如此,一向以日式管理風格聞名的林孝信,揚棄論資排輩的獎勵模式,要求老員工拿出真本事才能得到升遷機會,為何會出現這種轉變? 這其實是林孝信居安思危的結果。從中興保全的業績來看,創業三十八年來皆維持業界龍頭地位,且受惠於產業形式特殊,只要裝機的戶數大於拆機的戶數,營收即可源源不絕地累積,因此中保自創業的第十年起就沒虧錢,堪稱集團中最穩固的一隻腳;二○一四年的合併營收、獲利與每股盈餘更創下歷史新高,儘管如此,中保近七年來的年營收成長率,始終無法突破五%,市場評估,這樣的成績「穩健有餘、成長不足」。 善用LINE取代層層上報為了追求成長,林孝信不斷地在開會時問「為什麼?」甚至在開會前沒收手機,追求高效率,也尋找開源節流的成長力道。組織改造的扁平化是節流的一部分,而開源的方向,則指向物聯網。 為了進軍物聯網,他一面欽點次子、中興保全副總經理林建涵領軍研究,自己也展現強大的求知欲,閱讀大量的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等企業的經營策略書籍,譬如去年出版的《Google模式:挑戰瘋狂變化世界的經營思維與工作邏輯》,向當紅的美國網路企業借鏡;他相信,當網路科技進入企業,營運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網路系統與工作的運用,有利於組織精實。譬如,不同階層的人透過LINE群組,越過層層上報直接發言,呼應他在「總裁文告」中明示:「當『前線』與『後方』的界線消失,管理階層也必須走出辦公室,直接面對第一線市場。」進入中保十年的林建涵觀察到父親此波改造,受到西方網路型企業影響頗深,「美式企業的特質是以量為主、極力擴增客戶數,所以總裁也期待我們能讓中保再次突破量的限制。」對林建涵來說,跟在父親身邊,學習最深刻的是數據管理,「總裁有很多理念,但『數據』對他來說最重要,一家公司做得好不好,數字會說話,我在他身上學會用數據管理,走對方向,公司只會好不會壞。」在嚴格的數字管理下,中保可認列的轉投資公司多達二十一家,去年只有一家虧損,其餘全數獲利。 一三年十一月,林孝信檢視財報,在會議中說了句話:「成本為什麼這麼高?應該可以更低。」總裁一句話,促使全體總動員找出癥結。身負重責的林建涵強調,成本控管必須與研發、技術一同思考,「我們分析中保所有產品,發現器材成本、安裝成本都很高,若能將產品無線化,就能降低成本。」進入一四年,物聯網應用話題蔚為風潮,整合了多種通訊模組的新型路由器也趨於成熟,採購費用遠低於系統主機,科技環境變化為中興保全的轉型鋪好道路;今年元月,由林建涵領軍開發的「中保無限+」正式上路,主打物聯網生活的應用服務,除了基本的安全監控外,諸如智慧防災、智慧照護、智慧居家控制、智慧節能與智慧防盜等,都可一併整合,且因應採購成本下降,家戶月租費也從過去的二八○○元調降至一六八○元,降幅達四成。 「三個月來,選擇安裝﹃中保無限+﹄的新客戶,占了所有新戶數的七成,預估之後能再往上提高到八、九成。」由於入門價格變低,又不需要拉線破壞裝潢,許多租房子住的小家庭或學生都變成潛在客戶,有利於中保提高滲透率,上市一個季度,林建涵總算是不負期望,交出了一張極具成長潛力的成績單。 充滿各種新觀念的「總裁文告」中,林孝信惇惇訓示:「改變非一蹴可幾,今日不改變明日必將淘汰。唯有學習新的事物、新的知識,才能拋棄舊思惟、彌補當下的不足。」雖然六、七年前就嚷著要退休,但對事業仍充滿雄心的林孝信,不輕易從第一線退下。儘管他已將集團中的復興航空與國產實業的董座大位交予長子林明昇,仍自己兼任中興保全董事長,親自帶著林建涵守住固若金湯的這份事業。 推智慧運用服務 廣受好評與哥哥林明昇相差六歲的林建涵,目前掛有中興保全副總經理、中保寶貝城董事長、中保科技董事長、「中保無限+」執行長等頭銜,一二年時已為中保科技開發出創業作「開店快手」;今年他獨挑大樑,以「中保無限+」接軌物聯網,意味著集團版圖中,中保的未來接班人,極可能就是林建涵。 林建涵透露,父親每天早上準時進公司,早上九點,中保、國產、興航的資料全都已匯總進電腦裡,林孝信會花一小時仔細看完報表,「一旦發現問題,他會打電話叫相關主管來開會,或是中午到總裁辦公室一起吃便當。」晚上七點半,集團所有高階主管都會收到當日業績簡訊,每人都必須記清楚數字,朱漢光說:「總裁隨時可能出題考問,而且他不只問你的業務範圍,比如我管公關,但也會被問業績數字,他希望所有主管都必須對數字敏感。」被問倒怎麼辦?林建涵與朱漢光異口同聲道:「那就難過了,等著被總裁連續考問好幾周吧!」「總裁是一名社會觀察家,他將全世界的趨勢帶回來,要求部屬達成,下一步他要出什麼題,沒有人能預料。」對林建涵來說,「物聯網」只是開頭,林孝信出的考題,還會更多。 中興保全 成立:1977年 資本額:45.12億元 董事長:林孝信 業務:保全服務、物聯網系統2014年營收、獲利、EPS:130.72億元、20.34億元、4.62元 林孝信領軍 網通時代下中保的3大變革組織扁平化:從最初五層制壓縮至兩層制,總公司與分公司直接聯絡,管理更有彈性。 善用App管理:人人都有行動裝置,App能自動歸類、分析問題,讓第一線直通決策層,大幅縮短解決時程。從原來最長要一周,縮短到一天內解決。 「快」打敗「慢」:物聯網時代追求效率,小自會議沒收手機,大至規定一天內須提出解決方案,「快」就是中興保全的改造要件。 |
“樂1的產量在2015年6月將達到了45萬臺,9月會足量供應但樂1 Pro爬坡的速率比成熟的產品要慢一些。”5月21日,樂視移動總裁馮幸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說。
對於樂1 Pro的爬坡速度,馮幸解釋是,因為手機的在全金屬、全懸浮玻璃和無邊框ID等方面工藝難度大。“由於這樣的工藝,導致我們在初期產能上量確實慢一些”。預計第四季度後,超級手機單月產能達到百萬臺。
但樂視移動的融資速度並不慢。馮幸說稱目前樂視移動融資順利,“就像搶購的數字一樣,完全超出我的意料”。
37%訂單來自果粉
5月19日,20萬臺樂視超級手機在樂視商城現貨首發。其中,樂視超級手機1 Pro (下文簡稱“樂1 Pro”)一秒售罄,19萬臺樂視超級手機1(下文簡稱“樂1”)在3分46秒售罄。24小時內,樂視超級手機現貨搶購+預售量超50萬臺。
馮幸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數據真實可信,沒有作假和水分。“畢竟不會有哪家公司會用將自己的整個平臺弄癱這樣的代價去偽造數據。”他說。
、
樂視雲計算公司CEO吳亞洲用“秒速驚魂”來形容5月19日當天的搶購。他稱,因為做得還不完美,曾一度出現問題。例如,5月19日當天9點~11:58分,系統出現了故障,樂視調動了所有的人力對每個環節排查。“後面發現有一個問題過於複雜,我們就緊急啟動了備案,一直到11點58分,隨著最後一個命令敲完,整個系統才正常。”吳亞洲說。
與此同時,樂視商城數據顯示,樂視超級手機來自移動端的訂單數中,其中來自安卓系統的訂單占62.39%,來自IOS的訂單占37.61%。
此外,購買超級手機的用戶群體中,60.83%的用戶選擇裸機,39.17%的用戶選擇會員機。通過分析用戶訂單發現,在購買會員機的用戶中,購買一年會員機的用戶比例為61.26%,選擇“0元購機”的用戶比例為10.47%,選擇其他會員服務的比例為28.27%。
在20萬臺現貨手機售出之後,樂視稱,5月21日拿出“6000臺裸機+4個月全屏影視”會員版本的樂1,在5月24日(周日)於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六地進行線下搶購。
樂視商城負責人趙一成表示,針對黃牛搶購,樂視的應對方式一個是針對手機號和地址做再驗證,一旦被發現是黃牛,訂單會全部取消,進行後續處理;此外,從下一次搶購開始,無論是從訂單系統,還是在之後的訂單審核,物流倉儲等各個環節,都會對黃牛做處理 。
手機產能爬坡
關於樂視手機的產能問題,樂視移動給出的官方說法是:預計第四季度後,超級手機單月產能達到百萬臺。
而對於此前樂視手機被供應鏈抵制的傳聞,馮幸對記者表示,樂視現在也在全面優化各個供應的環節,加速產能爬坡,從整體供應來講沒什麽問題,這不會是樂視超級手機業務的發展瓶頸,是一個很正常的爬坡。
“這種量產的爬坡,我本人也經歷過好多年,也經歷過很多很搶手的產品,大概的速度就是這樣,只是說樂1pro的爬坡速度慢了。“馮幸說,工藝難度大是導致爬坡緩慢的的原因。
樂視手機仍在爬坡中,但樂視移動的融資速度並不慢,競爭對手發布手機新品的速度也不慢。
此前,樂視移動已經尋求獨立融資。有消息人士,樂視移動融資金額在3億美元左右,估值超過了30億美元的體量。
馮幸對記者稱,目前樂視移動公司的融資進展順利,投資人高度認可。“我們融資直接支撐著手機的運作,就像今天搶購的數字一樣,完全超出我的意料。對於融資細節將在後續公布”。
而對於整個手機行業的發展態勢和競爭情況,馮幸稱,手機行業早就爆發了,2015年整個手機市場的環比、同比都不高,而且非常緩慢,沒有爆發。而目前廠商集中發新品的現象正常,這個時間點,也符合新品發布的一個集中的階段。
“手機這個行業為什麽還這麽多人做,畢竟有一個總體的需求量,這個量還是每年在4億部上下。”馮幸說,中國的手機用戶換機的比例是非常高,這個市場貌似飽和,其實容量仍然很大。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3 14:41 編輯 聯想移動總裁劉軍離職 陳旭東如何打好這把牌 作者:在前線 當第一時間獲悉這個重大人事調整時,跟蹤聯想多年的在前線記者心中也是大吃一驚。畢竟這樣重磅的調整,在聯想歷史上少之又少。 昨日晚間,在前線獨家獲悉聯想重大人事調整,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總裁、摩托羅拉移動管理委員會主席劉軍離職。其職位將由神奇工場CEO陳旭東接任。而常程接替陳旭東成為神奇工場CEO。 這一人事調整,讓業內人士大吃一驚。 因為在此前不久,聯想剛剛召開其新財年誓師大會,而且在上周他們也剛剛開了Lenovo Tech World大會,給人感覺聯想新財年的馬力已經開足,但此次人事調整讓人們大跌眼鏡。 在前線認為,此次調整對於聯想手機業務、聯想集團等都將產生巨大影響,整體來看,聯想試圖通過調整來快速證明自己在手機產業中的地位。 劉軍緣何離職? 據坊間傳聞,這次的人事調整最早可溯源到今年1月份,據稱是國內某供應商的一個群里爆料出來。 昨日晚間,在前線獨家獲悉並提前發布了這一確認的消息。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博上都有朋友問及劉軍離職的原因,在22:50時,聯想官方發布的信息中,並未提及劉軍離職的原因。 而且無論是楊元慶、還是陳旭東發布的內部員工信,里面充滿了溫情的字句,感謝劉軍的付出和貢獻,而劉軍發布公開信以及微博中,同樣對過去四年一起奮鬥的小夥伴表示感謝。 這似乎是一個讓人感動的時刻。 回望當初,一晃四年。 2011年1月18日,聯想成立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簡稱MIDH),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原產品集團總裁劉軍擔任MIDH集團總裁。 在這四年中,聯想MIDH變成了在兩年前更名為(移動業務集團)MBG,而劉軍也被任命為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而聯想移動業務也蒸蒸日上,成為全球第三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和平板電腦廠商。 在內部公開信中,楊元慶高度評價了劉軍做出的貢獻:移動業務已占聯想整體營業額的25%,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 除此以外,他還肯定了劉軍在並購摩托羅拉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全球移動業務布局中打下的牢固基礎。 但隨後他話鋒一轉,“現在,到了我們要更進一步拓展業務,並且更充分地實現聯想和摩托羅拉業務協同效應的時候。在此,我懷著複雜的心情,既有對以往成績的肯定,也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宣布一項領導人員的重要變更。” 從他的言語中,似乎可以解讀出此次人事調整的原因:聯想期望移動業務有更激進的表現。 對於劉軍的去向,聯想官方稱,劉軍離開現在的崗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其將擔任楊元慶的移動業務特別顧問。 不過,坊間對劉軍去向有多種猜測:在前線獲得的信息是,劉軍將遠赴美國負責相關市場業務;另有傳言稱,劉軍將加盟聯想控股,他是柳傳誌最器重的一位少帥,或在聯想控股開辟一片新業務;另外的說法稱,劉軍可能會創業。 還有一種說法稱,劉軍會不會跳槽加盟互聯網公司。在前線認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聯想不會讓這麽高級別的人才流失。 聯想官方並沒有透露劉軍離職的原因。不過,看看過去一段時間,聯想手機業務的表現並不讓人滿意。 此前聯想發布的財報顯示,聯想智能手機在2014/15年銷量達到了創新高的7600萬部,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名。 但是據IDC發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聯想下滑22.1%,排名第五位。 而作為背景,在2014年第四季度,聯想智能手機排名中國市場第一位。 不過,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摩托羅拉智能手機的銷量超過780萬臺,同比上升23.6%,營業額達到了18億美元。 聯想文化中有一條是:想清楚再承諾。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承諾就要做到。與此同時,聯想近幾年積極推動互聯網營銷,這是一場上到董事長楊元慶,下到普通員工的熱潮,聯想鼓勵試錯、快速叠代。 在2014年10月的一個深夜,聯想宣布了重大調整,宣布成立子公司神奇工場,陳旭東出任CEO。 按照聯想的規劃,神奇工場是一個互聯網公司。 目前,神奇工場有智能路由器、智能空氣凈化器、3D打印機等新品上市,但是熟悉神奇工場的人都知道,這些都是配角,人們都在期待那款神機。也就是說,打造一款精品手機才是神奇工場最大的初衷。 有意思的是,劉軍和賀誌強是神奇工場的聯合董事長,但與此同時,神奇工場是一家獨立的子公司,地位並列於聯想MBG,這種架構設置讓人不得不浮想聯翩。 聯想手機一把牌怎麽打? 聯想,可能是中國最想在手機市場證明自己的廠商。 為什麽這麽說?你看看聯想在手機上的布局和花費的精力就知道了。 從品牌上來說,聯想麾下有Lenovo、摩托羅拉、神奇工場三大品牌。 雖然,楊元慶並沒有過多解釋為何要這麽多品牌,但是業界流行的“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及“內部養狼”等說法,他應該不會反對,因為他就是這麽做的。 手機市場好似一張牌桌,聯想有一大把牌。 Lenovo是聯想最嫡系的品牌,它的榮耀繼承自2010年的樂Phone。聯想在2010年推出樂Phone,開啟聯想移動互聯網戰略。當時柳傳誌親自坐鎮發布會,柳總當時把炮筒指向蘋果。 如今,Lenovo品牌是聯想MBG中的主力軍,其下面有多個子品牌,比如性價比A系列、商務P系列、高端K系列、女性S系列,從去年起,聯想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互聯網子品牌樂檬。 在前線認為,Lenovo品牌存在的問題是: 有神機,賣不好:比如VIBE Z2 Pro,是業內首款2K屏智能手機,而且屏占比當時也是領先的,但是定價在4799元,一下子驚退路人。如果2999一步到位,多好?當然,聯想的模式決定了不會有這麽狠的價格。 品牌混亂:VIBE是個手機產品系列,又是一個操作系統的名字,到底是什麽讓人看不懂。從目前來看,A、S、K、P等系列的特質和界限似乎沒有那麽明顯,好吧,為何不考慮做單款精品及附衍品? 產品無延續性,朝設夕改:曾經K900讓業界驚嘆聯想的工業設計到了一個新水平,但是隨後馬上打臉推出了背部奇醜無比的K910。後續這些產品,也都是跳躍性設計,沒有家族感。不過,最近的VIBE Shot和樂檬K3 Note在各自價格段中都屬於精品。 開放市場保守,錯失轉換時機:iPhone 6/Plus的成功,讓蘋果在2015年第一季度成為中國智能手機第一名。而相比之下是聯想22%的下滑。在iPhone 6/Plus上市之前的很大一段時間里,聯想並沒有把極具競爭力的VIBE Z2 Pro推到前線,卻拿出一個筍尖S90來對付。 絮叨這麽多並不是黑聯想,而是希望讓聯想能夠真正看清楚這些問題,從中找到答案。 好了,再說說當下風光無限的摩托羅拉,自從去年10月份並購成功以來,今年新年之前,聯想宣布摩托羅拉手機重回中國市場。 上周,聯想邀請了範冰冰登臺,宣布了摩托羅拉手機定制服務Moto Maker正式進入中國,劉軍在現場為範爺定制了一臺帶有“範兒”字樣的New Moto x。 而第二天,“我們”爆紅網絡,聯想適時推出“我們”主題的New Moto x情侶套裝,一個是範爺,一個是大黑牛。 摩托羅拉現在是傲嬌的小公主,畢竟粉絲很多,而且後來的它蠻拼的,反倒成了MBG亮眼的那位。我想說的是,聯想可以讓摩托羅拉更加極致,比如更加純凈的原生系統、或者加入更加好的體驗,比如聯想省電、超級相機等都要嵌入進去。 最後說說,樂商店掌櫃常程接手的神奇工場。神奇工場是最沒有壓力、壓力也最大的手機品牌,不管是聯想內部還是外部。 你至少要對自己曾經吹過的牛負責。 神奇工場有一個感人的視頻,里面是很多大牛和粉絲互動玩耍的鏡頭,最後定格在掌櫃,他說了一句話,這句話語調很輕,但是到底夠不夠分量,要等到今年下半年神奇工場首款產品上市。 在前線認為,神奇工場有三大責任、更有三大挑戰。 三大責任是:承擔著聯想和神奇工場互聯網夢想;要為自己正名;革新中國手機產業。 可能有人說,第三點有點太大了,好吧,我們又沒有說神奇工場幹掉蘋果、三星……出來混,目標還是要有的,至少先有個國內的。 三大挑戰是:讓產品說話;營銷別誇大;各環節速度要給力呀。 未來:三大品牌三套拳 很多人羨慕聯想,因為有研發、有生產、有供應鏈、有營銷、有渠道、有服務……聯想有太多優勢; 也有很多人黑聯想,縱然擁有這麽多優勢,也從未做出過一款特別成功的街機。 這三張牌,如何打,在前線來鬥膽支招: 摩托羅拉定位決定了傲嬌的公主範兒,她是聯想打出逼格的最好載體,呵護她,不要讓她沾染壞習氣,中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還是靠她去打拼。 在前線甚至認為,在中國,不要推低端的G了,因為中國太多的千元機,讓你無法比拼。就說一句:G能跟樂檬K3 Note比嗎? Lenovo品牌,是主體,是難題。品牌明晰化、把產品做漂亮、每個系列打造一款精品。 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你可能說我不理解聯想的營銷體系,我只是納悶,為何聯想不能像小米那樣讓人覺得你的產品物有所值? ZUK,這是陳旭東與神奇工場創業團隊一手培育起來的小禾苗,到底能不能成長、壯大,並成為聯想的核心支柱,現在說這些都為時尚早。 但是,我認為ZUK可能會是一個X因素,期望常程把ZUK做大做強。 對於聯想、對於陳旭東,全新的班子,全新的未來,全新的征程,先從內部做起,輻射到外,還有時間。(文章轉自:Tech Web) |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歷經繁複資本運作,中手遊(CMGE.NASDAQ)回歸A股終於有了眉目。
6月16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國手遊前總裁、COO應書嶺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發布公告,宣布成立北京英雄互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英雄互娛”),並公布董事會、監事會名單。
英雄互娛此次登陸新三板,采用借殼北京塞爾瑟斯儀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30127)的方式。記者查閱塞爾瑟斯6月12日公告,天津迪諾以現金認購塞爾瑟斯非公開發行股份48095831萬股,成為塞爾瑟斯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而天津迪諾唯一股東自然人應書嶺持有天津迪諾100%的股份。
此前,5月20日,中手遊發布公告稱,旗下可變利益實體(“VIE”)子公司成都卓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成都卓星”),將在三年內以人民幣1.3億元的總價格向天津卓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卓越”)轉讓其所有的北京卓越晨星51%的股權,同時成都卓星會將《全民槍戰》及《天天炫舞》兩款手機遊戲的發行運營業務轉移至北京卓越晨星。
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部分主要包含移動電競的資產會被裝入英雄互娛。
中手遊前總裁應書嶺
估值200億
英雄互娛是應書嶺在辭任中手遊前COO之後創立的手遊公司,天津卓越同屬應書嶺控制的公司,應書嶺還擔任著北京卓越晨星首席執行官一職。顯然,後兩家公司只是應書嶺獨立創業通往新三板之路上資本運作的中介而已。
值得關註的是,英雄互娛的股東名單上出現紅杉資本、真格基金及由華興資本發起的基金華晟資本等多家著名機構。其中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分別進入英雄互娛董事會、監事會,這也是國內三大VC創始人首次聯合進入所投公司經營決策層。
對於雲集的明星投資人,應書嶺表示:“英雄互娛選擇每一個投資人和夥伴都慎之又慎,有相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將協力把英雄互娛打造成一家偉大的互聯網公司。”
公告還顯示,在公司新一屆董事會中,應書嶺、沈南鵬、包凡、杜鑫歆、黃勝利、吳旦、張璐明為主要成員;徐小平、王信文、王昆進入監事會。除沈南鵬、包凡、徐小平進入董事會和監事會外,黃勝利、吳旦等資本圈、遊戲圈知名人物也分別作為CFO和CIO,與應書嶺共同創業。
名單中的監事王信文則是莉莉絲遊戲創始人,曾主導去年國內最火手遊《刀塔傳奇》的開發。杜鑫歆和王昆都為跟隨應書嶺多年的業務線高管,分別負責英雄互娛北京、上海的研運中心。
在提供給本報的資料中,沈南鵬、包凡和徐小平都分別表達了對英雄互娛發展前景的看好。即使未來難以言說,英雄互娛現在已夠“輝煌”。有券商透露,英雄互娛的資本架構是按照200億元人民幣估值做的。這讓人頗為唏噓,曾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手遊全部資產估值也不過30多億元,前者估值為後者六倍多,而前者只是後者的部分資產。
“雙黃蛋”?
如本報過往文章分析稱,英雄互娛將主要瞄準移動電競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移動電競在中手遊產品版圖中的地位頗為重要,發力移動電競也是其重要戰略之一。英雄互娛提供給本報的資料稱,應書嶺是行業內率先瞄準泛娛樂化移動電競市場的先行者,與資本力量強強聯手打造英雄互娛更是出於對這一既定戰略的共識和推動。中手遊甚至希冀通過發力移動電競遊戲,未來能超越遊戲行業的巨無霸騰訊。
不過,這只是中手遊回歸雄心的一部分。
據上周中手遊公告,其已與Pegasus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Pegasus合並子公司簽署私有化協議。根據該協議,Pegasus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以每股普通股1.5714美元(相當於每股ADS22美元)的價格收購中手遊。
中手遊董事會已一致批準該私有化交易,並建議公司股東投票贊成該交易。要完成該交易還要滿足多種條件,其中包括得到代表2/3或更多投票權股東的支持。一旦交易完成,中手遊將變成一家私人控股企業,其ADS將從納斯達克全球市場摘牌。
而現在借殼登陸新三板的只是部分移動電競資產,其余私有化資產將走向何方?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稱,中手遊將采取分布回歸A股的策略。這也就意味著中手遊回歸A股將誕生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其還將有下一步的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