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息周期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From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13985003/%E5%8A%A0%E6%81%AF%E5%91%A8%E6%9C%9F/


澳洲加息後,陸續會有其他國家跟隨,如紐西蘭。當越來越多國家加息時,未加息的國家貨幣就會轉弱,從而也加了加息(通脹)的壓力。我相信全球央行也會在2010年開始加息了,包括美國及中國在內。

如 果談到第二輪經濟探底,加息必定是其中一個因素。這次探底不會像上次那些急,那樣恐慌,而是滯脹。如果救市措施在2010慢慢減少,加上貨幣政策的收緊, 全球經濟實質增長將需要新的、堅實的增長動力。可見的只有中國的內需動力,但自海潚以來,最強大的增長動力並非來自消費,而是國家的政策帶來的投資。民間 消費要擔起全球增長動力引擎,好像還未成熟呢。

加息周期必然帶來震蕩,尤其現在各市場已有巨額升幅,年升幅更是歷史升幅前茅,距離250天線甚遠,中期調整指日可待。然而這次下跌,是入市好時機呢!中國大泡沫將會在未來上演,升到難以置信的地步為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3

加息最好 左丁山


2010-02-21  AD





 

記 者G跑慣地產新聞,過年前已收到不少請柬,請佢參加地產界春茗,令佢應接不暇,佢捉住一位相熟嘅地產代理董事L問:「牛年好好景,故此虎年大排筵席噃。可 記得舊年你哋一係老早聲明唔擺春茗,又或者臨時取消春茗嘅?」董事L答:「牛年點同呢,鼠年有金融海嘯,牛年年初大家都好驚,又怕畀人批評我哋大花筒,咪 要扮低調,以示共度時艱囉。今年唔得喇,勒都勒唔住,佣金收入大爆燈,一月賣個滿堂紅,二月、三月繼續氣勢如虹,你話公司唔大擺春茗呀,啲代理唔肯過你, 我哋真係好好景,唔講得笑!」代理咁好生意,一要多謝內地同胞,二要多謝跨國公司湧嚟香港開分公司或地區總部,第三至到多謝本港闊佬多,買樓買到上癮,有 位老友記為咗感冒要隔離自己,唔住酒店,索性買多一層樓,以備感冒時獨自居住,以免傳染家人。我哋當初笑佢銀紙識得咬佢,唔用就會身痕呢,o依家佢又笑到 四萬咁口嘞:「哈哈哈,買咗一層感冒樓,升晒值嘞,以後一世睇醫生都唔使再籌錢!」

有錢就識得搵錢,身無長物者永遠上唔到樓。地產分析師顏 偉洪話利率低至近乎零,買樓絕對合乎理性。佢所言有理,但正如左丁山以前引述另一位分析師講過,各國政府人為地㩒低利率,扭曲晒資源分配,資本分配,為社 會不穩定,為貧富懸殊埋下深層炸彈。零息一定鼓勵炒風,催谷泡沫之形成,打擊儲蓄意欲並且令普通打工仔冇心機正常工作。據賓架界耳語,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一 上任就注意到呢個問題,但因為聯繫滙率不准郁動,香港不可能脫離美國低利率政策,陳總可以做嘅唔多,只能在行政上抑制吓豪宅炒風而已。

左丁山心為之危,主張盡早退市加息,公共財政政策唔係只識得救市,只識得托住股市與地產嘅啫,加息係一個最好嘅調控/平衡方法,阻止泡沫,明益退休及儲蓄人士,久唔久就派糖,小恩小惠於事無補,派得多就被認為理所當然,唔派會俾人鬧,非長久之計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1

兩岸三地:加息兩刃刀 因念

2010-10-21  ADa

狼來了!狼終於來了!人民銀行周二傍晚宣佈加息四分一厘。說多不多,話少不少,是「起錨」的意思嗎?

從去年底開始,已聽過和跟友人討論過多少遍,中國甚麼時候加息,這個「期望」,當然不是因為可多收銀行利息,10萬元(人民幣.下同)一年才多250個大洋!而是加息對股市的即時衝擊,行文當刻,美股收市跌165點,中港股市尚未開市,但手機已收到國內證券行短訊,要求廣大客戶做好心理準備,20號開盤震盪預期,必須冷靜對待。

所謂突如其來,應說早有預備。自從08年底,國家投入4萬億元刺激經濟,「起死回生」後的中國,在全世界面前就像今日的NBA姚明,一個巨人站在紅鬚綠眼群中,多聚焦。不過,結果流動資金在內地市場不斷炒作不同貨品,大至樓盤、小到紅豆,這些亂闖的資金,製造一個又一個奇蹟,不是令人嘆為觀止,而是讓人憂慮資產泡沫已經滲透人民生活中每一角落。要把瘋狂的資金變回理性,加息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量資金流入中國

不嫁不嫁還需嫁,中央為何一直沒有明言,甚至掩蓋加息的意圖,看看大量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就知加息這把兩刃刀,正架在中國的脖子上。剛公佈的9月貿易順差168.8億元,外儲備餘額2.65萬億美元,9月新增1000億美元,扣除外商直接投資(FDI)的83.84億美元,熱錢數量上幾百億,加息後的情況,不難想像。

廣東投資友人曾說:「加息其實是好消息,等收成吧!」於筆者看來,也就是代表投資股海的看官,更加要小心。

因念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7

加息试探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91498&time=2010-10-23&cl=115&page=all

货币政策宽松结束了,紧缩还有多远?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霍侃 于海荣

 

  那些预测央行“会做什么”的分析师,并没有摸到观察中国经济决策的水晶球。在多数观点认定中国今年不会或不必加息时,央行祭出利率工具。

  10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 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这是中国时隔34个月后首次加息。上一次是在资产泡沫见顶不久的2007年12月,随后是连续降息,进入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代。此番加息,标志着这个时期的正式终结。

  “政策意图可以理解,但时机突然。”一位外资金融机构的分析师当天的这个评论,代表了国内观察者普遍的看法。

  此前一天,讨论“十二五”规划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落幕,而两天后,中国统计部门将公布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选择此时上调利率,分析人士纷纷认为中国最新通货膨胀定如预期一样再攀今年新高,而经济增速也可能强于预期。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猜测。2010年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6%,略高于财新传媒调查的均值9.5%;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继续走高,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总的判断是,当前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三季度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主要还是由于去年基数较高,以及今年主动采取的一些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

  而此前,市场更多的声音是,外部发达经济体复苏迟缓,中国加息也无助于从供需上解决食品价格上涨,且中国与美国等利差扩大,更将招致短期投机资本(“热钱”)流入。

  显然,决策者有更多的考虑。

  就在宣布加息前一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上海出席一场研讨会时表示,尽管中国金融体系总体上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当前仍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较强的信贷持续扩张动力、通货膨胀及资产价格泡沫等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经济复苏企稳越来越得到确认后,现行本质上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该逐渐淡出,便是随之而来的问题。3月以来一度出现的加息呼声,后被“二次探底”之说淹没。

  此刻,决策层终于动用利率利器,是应对短期通胀攀高的权宜之计,还是着眼于长远风险防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谋远虑?

压通胀

加息释放了一个信号,表明货币政策面对物价上涨压力会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调控

  此次加息让市场感到意外的只是时机的选择,而非政策趋势。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告诉本刊记者,加息时点有些出乎市场意料,之前一直担心会加息,但10月之后房地产二次调控政策出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也略微做了调整,因而对加息有点放松警惕。

  “不过,现在加息也算亡羊补牢,其实早就应加息,政府想稳定房价和通胀预期,如果利率变本加厉成为负数,的确很不利。”汪涛说。

  为何决策者行动延缓至今?市场普遍认为是由于担忧中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固,以及预计三季度CPI已经见顶,年末通胀压力将逐步回落。

  这些原因正在发生变化。从相关的指标来看,5月以来的经济回落,在三季度末趋于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自6月以来一直保持在13%-14%之 间,而且增长速度有向近三年的平均增速收敛的迹象;前九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是24%,只比上半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最近三个月的月度出口额 也在1450亿美元左右高位波动。

  “从实体经济的表现,从三大需求的表现来看,三季度国民经济出现企稳态势。”盛来运称。

  但是,通胀水平并未像市场预期的那样见顶回落。9月CPI同比和环比涨幅再次同时上升。同比3.6%的涨幅中,翘尾因素贡献了1.3个百分点,占比36%,新涨价因素占到64%,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的上涨。

  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与CPI之差简单计算,自2010年2月至今,中国实际利率为负已持续八个月。这显然与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相悖。

  央行在9月底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已经表现出了对通胀的特别关注。例会后发出的信息显示,与此前一直采用的“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次序不同,“防通胀”被提到首位,且认为“任务依然艰巨”。

  “加息表明央行对通胀预期和通胀风险的管理更加担忧。”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宏观分析师张智威认为,这可能是经济增长出现触底迹象,以及近几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也认为,加息意味着决策层看到了CPI之外更大的通胀风险。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 年来的几次主要通胀,都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不能轻视食品价格通胀。近两个月CPI环比增速都达到0.6%,折年算7.2%,这完全高 于央行的目标。“更重要的是,CPI可能低估通胀,因为‘商品篮子’不能充分反映服务业价格的变化。”

  此次加息中,期限较长的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活期存款利率却保持不变。张智威认为,这意味着央行主要针对中长期通胀预期,将抑制近期存款活期化趋势。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甚至认为,中国国内的通胀预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实际通胀压力很可能高于官方CPI显示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开始选择使用加息工具,也符合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用两年的时间逐步降低通胀压力”的论点。

  “通过动用价格型工具,对于抑制明年物价上涨是非常有好处的。”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告诉本刊记者,由于今年的货币政 策不够“适度”宽松,可能对明年的物价产生较大压力,加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国内资源品价格改革压力需要释放,明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但从目前的 情况看,加息后利率水平与历史平均相比还是偏低的,加息更多是一个信号作用,表明货币政策面对物价上涨压力会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调控。

新紧缩

未来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或“中性”,还是以数量型调控为主?

  时隔近三年后的首次加息,是应对短期通胀压力的单独行为,还是标志着货币政策转向、中国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这是当前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各方判断尚存分歧之处。

  此次加息之前,9月最后一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向多家银行发行了共计255亿元的一年期定向央票。10月11日,央行将四大国有银行及招商、民生两家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50个基点。

  “宽松的政策已经结束。”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近期央行动作异常,加息可能代表决策层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和通胀预期的看法有所转变,预示着新一轮的政策收紧正提前到来。

  “一旦存款利率上调,一般将会持续到负利率消失。”沈建光预计到明年年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可能再次上调50个或75个基点。

  汪涛也认为,本次加息将拉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序幕。即便在目前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情况下,明年也应该加息三次,直至利率正常化至危机前的水平,具体加息时点将视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及通胀形势而定。

  加息周期已经重启的看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此次加息标志着政策达成共识,可以容忍更低的GDP增速, 表明政府解决负利率问题的决心。他预计,明年货币政策会从今年的“宽松”转向“稳健”或“中性”,如果明年CPI目标定在3%,就意味着决策层应该接受明 年继续加息50个基点的现实要求。

  野村证券亚洲区(除日本)经济研究副主管木下智夫甚至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可能将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胀,这是政府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合适的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胀的重要手段,小幅渐进加息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

  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此次加息很可能是一次孤立行为。

  “负利率持续仅仅是货币政策调整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汇丰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进入 连续加息的周期。在未来总需求温和降温的背景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水平之间的产出缺口收窄,需求面拉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将逐渐减弱,供给方面,粮 食、猪肉等主要农产品都比较平稳,消费物价指数继续保持高位的推动力量不足。

  中金公司张智威认为,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条件限制了利用加息来收紧货币政策的空间,央行将继续采用数量型调控(包括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存款准备金、银行信贷窗口指导),来使银行信贷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数量型调控仍将继续成为货币调控的主要工具。

  还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新一轮加息周期是否启动,将视通胀和资产价格走势而定。

  “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要看物价是否进入了大通货膨胀周期。”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告诉本刊记者,今年的物价指标会控制在3%以内,明 年上半年CPI还会比较高,还应该有一次加息的机会,但是明年下半年的通胀走势尚待观察,目前还不能判断是否进入通货膨胀周期。

  他认为,随着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对物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如果明年“十二五”开局年各地都大干快上,下半年的通胀压力就会很大,加息周期才能真正开始。“现在还处于负利率阶段,加息只是警示一下不要太过热。”

  范剑平也对本刊记者表示,未来是否继续加息,还要看物价走势,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物价确实超出预期,国内资金不计成本盲目发展的倾向也没有改变,则会继续适当提高利率。

  未来一两个月将是评估此番加息效果的关键观察期。“如果资产价格未能作出反应,央行还将继续加息,2011年上半年加息两次。”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分析师李炜预计。

  中银国际宏观分析师陈剑波则认为,当前的状况与2004年较为类似,此次加息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进入常规化的观察期,年内再次加息的概率较小。若明年一季度数据再次确认经济不存在探底之忧,且物价未出现实质性回落,明年二季度将再度成为加息敏感期。

股市地产不同凉热

加息是否会成为刺破房地产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关键在于后续加息的频率和力度

  此番加息,除了剑指不断攀升的通胀压力,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也能顺便压一下资产泡沫。”

  资产价格高涨以高居不下的房价居首。房地产调控“国十条”(《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半年来,房价仍未见松动。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0.5%。9月29日,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第二轮调控政策出炉。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10月A股上演了一轮上涨。从9月29日至加息前的10月19日,上证指数上涨390点,连续站上2700点、2800 点、2900点、3000点四个整数关口。10月19日,上证指数收于3001.85点,为近六个月来首次站上3000点。10月11日至15日的一周, 上证指数上涨8.49%,创20个月最大周涨幅。面对股市连日上涨,多家投行预言,在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新一轮牛市即将甚至已经启动。

  财新网专栏作家曹仁超对此表示,加息是经济向好的信号,虽然短期会引起市场波动,但不会影响A股的走势。

  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共同助涨资产价格。大量的闲资并不愿意被通胀侵蚀购买力,只能到处寻找出路,或房市,或股市,甚至包括今年以来被轮番炒作的绿豆等小宗农产品、白糖,以及玉石、艺术品等。

  资产泡沫已经进入决策层的视野。加息前一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论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研讨会上即提出,国内信贷持续扩张动力仍然较强,跨境资本流动蕴含潜在风险,流动性过多、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贷款增加等宏观风险将会显著上升。

  “实际负利率将造成投资品价格飙升,导致中国面临资产泡沫的风险。”澳新银行刘利刚认为,央行开始使用加息手段,表明中国开始重视资产泡沫问题。

  此次加息看似对称,实则非对称,活期储蓄存款利率没有变化,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提高幅度比贷款更大。五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60个百分点;一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仅提高0.20个百分点。

  中长期存款多为居民存款。德意志银行马骏认为,将五年期存款利率提高60个基点,表明央行试图将投机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拉回银行。

  加息后首日,A股低开高走,几乎以平盘报收。地产板块大跌,124只地产股中,100余只下跌。

  10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称,将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17个百分点,至3.50%;五年期以上从3.87%调整至4.05%,上调0.18个百分点。

  与已经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仅提高第二套、第三套房贷利率不同,提高基准利率将影响所有购房者和存量按揭贷款持有人的成本。“这对社会的震动更大,相信下一步‘国十条’的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范剑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多数住房按揭贷款为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本次加息后,五年期以上贷款的基准利率从5.94%提高至6.14%。粗略计算,100万元20年期的商业住房贷款,月供增加116 元,增幅1.6%;若是100万元的30年期贷款,月供增加约170元,增幅约3%。

  如此看来,加息对首套房的购房成本增加有限,但对于第二套甚至第三套的购房者,在密集的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出台的情况下,可谓雪上加霜。在高善文 看来,很多购房者的杠杆率并不低,房价涨这么高,加息以后很多人感到“月供的水线已经淹到嘴了,再往上就把鼻子压住了,这会影响支付能力和还款能力,产生 实实在在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旦启动加息,市场会形成持续加息预期,对购房者、尤其是投资性和改善性住房购房者的心理影响远大于月供的增加。“如果真正到了加息周期,这事就麻烦大了,因为现在部分城市家庭住房的杠杆率都达到20%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对本刊记者说。

  国泰君安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孙建平认为,“未来销量萎缩和房价下降将是大概率事件”,挤出投机、投资和保值需求之后,仅靠自住需求无法维持现有销量,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价格。

  加息会成为刺破房地产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吗?关键在于后续加息的频率和力度。

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加息正是从日本吸取教训”

  政策往往利弊兼有。加息可能带来这样的局面:由于中美息差扩大加剧“热钱”流入中国,推高外汇储备,进而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其基本前提是,假设国际资本是瞄准利差,进入中国后老老实实待在银行吃利息。

  上述假设多数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热钱”更多是看重中长期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并瞄准中国的资产价格上升空间,伺机流入股市房市。中国几乎每次房地产市场超常增长和股市非理性繁荣的背后,都有“热钱”的影子,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的A股大牛市。

  加息对“热钱”流入有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方面,利率上升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同时,加息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产生向下的压力,又有利于抑制“热钱”流入。沈建光认为,总体看,“第二个影响可能更大”。

  一位央行研究部门人士说,考虑“热钱”流入对利率政策的制约,不能忽视中国很特别的一点,即资本项目还是受管制的,尽管管制效率可能有下降,但 跟资本项目完全开放还是不同,“热钱”通过贸易和外商投资等渠道偷偷摸摸进入,面临政策和法律风险,所以,大规模的短期资金流动不太可能。

  甚至有观察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在加息后加强对外汇流入的管制力度,暂时加强对资本账户的控制,以应对美国可能推出的二次量化宽松措施释放出的流动性,阻止“热钱”流入。

  不过,高善文认为,从8月和9月的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数据看,“热钱”在规模和量级上并不是太大,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都足以吸收,动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就真是“用大炮轰蚊子了”,用制度性的措施来解决短期内总量调整产生的一点影响是没必要的。

  三季度中国新增外汇储备达到1940亿美元,为单季新高,分项考虑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美元升值导致的货币折算效应,以及资产价格变动和储备收益等因素后,粗略可视为“热钱”的约一两百亿美元。

  在政策工具运用方面,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配合以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或许是更优的组合,将帮助中国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不少人将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的泡沫经济,归咎于“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大幅升值,并以此作为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之一。野村证券亚洲区 (除日本外)经济部副主管木下智夫指出,上述看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只凭“广场协议”无法完全解释当时日本经济的状况,最关键的是日元迅速升值的同时, 日本央行维持非常低的利率,最终导致泡沫。

  “加息正是从日本吸取教训。”范剑平告诉本刊记者,人民币在不盲目屈服于压力大幅升值的同时,国内货币政策亦不能盲目宽松,应保持在国内实体经济需要的范畴内,通过这样微调,力争使中国经济泡沫少一点。

  从抑制通胀的目标看,加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升值压力。范剑平说,如果物价很高,利率很低,抑制通胀的所有压力都集中在汇率上,但汇率升值只对抑制输入性通胀有效,加息后,通过升值抑制通胀的必要性就下降了。

  “从避免政策叠加效应造成超调的角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也应该放缓。”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因为加息和升值对国内经济都有紧缩效应。

  高善文也认为,11月美国中期选举后,随着国际压力的减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速度可能出现明显放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4

兩岸三地:加息難控通脹 Uncle Ray

2010-10-26  AD




 

上星期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加息四分之一厘,但在加息前幾天,人行行長周小川才表明不會加息。今次舉動,原因眾說紛紜,官方的解釋,是用以對付通脹。

通脹從08年8%的高位回落後,今年又再度升溫,人行於是加息,抽緊銀根。

自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有幾次厲害的通脹。08年通脹達8%,情況異常危險,雷曼兄弟成為中國「守護神」。西方經濟學相信,通脹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a。不過,中國的通脹就是有中國特色,加息不能解決問題。

具中國特色死結難解

內 地的銀行,從來都是國家機器的提款機,行政部門可以透過行政手段,要求銀行向國營企業放款。壞賬就賣給國家資產管理公司,甚麼風險管理,都是說說罷了。銀 行的行長審批貸款,除聽覺的指揮,自己的利益也起決定性作用。筆者有親戚在福建某銀行任要職,月薪萬餘元人民幣,可以在上海及鼓浪嶼有一兩套別墅,錢從何 來?不言而喻。

息口上升,加上人民幣有升值預期,熱錢只會繼續流入人民幣資產,內地的泡沫,只會越吹越大,外滙儲備只會越來越多。

再加上內地有不少貪官在銀行體系,放款並從中取利,再到香港、澳門「漂白」,在這樣中國特色的銀行體系,加息是不可能控制通脹。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3

兩岸三地:內地何時加息? 因念

2010-12-16  AD




 

「今期六合彩號碼是:加息、不加息、加息、不加息、加息、不加息,特別號碼:上調準備金率,頭獎:有人中!」看官本周的心情,是中獎抑或是有賭未為輸?中央政府的行為就是猜不透。

筆 者得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馬上電賀廣東友人。之前友人指導,香港人要明白中央的心,通脹對中國暫時不是問題,物價提升對農民增收的「利益分佈」,才是 政府密切關注的事情,所以加息決定,絕不輕易。筆者致電友人,真正目的是想聽聽國家金融策略的短期狀況。根據友人意見,應該注意國家幾方面發展。

要去問胡總 人行也不作準

首先,國家已經明刀明槍要控制物價,跟所有能約談的企業、行業學會、政府機關等等,面對面地表達:「哥兒們,幫幫忙,少賺點,讓大家可以過個開心年。」

當然每個企業聽話與否,真是各想各的,有些食用油生產商,你政府不給漲價,我就提前過年──停產,說是不做虧本生意。

這種矛盾,其實不止事業單位。第二個友人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角力,自08年尾開始,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中央出「雞」,地方出「豉油」,結果甚麼地方債券、銀行向地方貸款等,百花齊放。這些中央必會問「你花了我的錢去哪兒?」,究竟最後演變成怎樣?

還有上周筆者議論過的熱錢問題,這些資金的具體流動方向,從進出中國,到在本土往哪些行業、商品、市場裏轉,也影響國家採取哪種手段控制局面。說來說去,究竟甚麼時候加息?筆者斬釘截鐵地問友人,沒想到友人回應:「你去問胡總吧,上次連人民銀行行長說過的也不算呢!」

因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3

經濟理論 --- 加息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31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32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33

事先聲名,小弟並不是讀經濟科出生,以下都係小弟係呢幾年嚟睇書、雜誌同評論度學翻嚟,若果當中有咩錯誤、謬論,善心人可以留言,指出錯處,好等小弟改正。

================================
首先要有d基本概念先:
1. 通脹 --- 通脹其實係一種貨幣現象 - 過多貨幣去追逐有限嘅資產/實物。量度通脹通常會用cpi或消費支出指數,但由於各國消費結構不同,這些指標都未能完全反映通脹,只可作為一個參巧。

2. 貨幣供應 --- 一般有三種(M1, M2 同M3)。基本上,一個國家嘅貨幣供應會同佢嘅GDP及通脹有關,Formula 如下:貨幣供應增長率 ~= GDP 增長率 + 通脹

3. 經濟調控 --- 政府調控經濟大致有兩種方法:a. 貨幣政策 b. 財政政策

  • 貨幣政策主力調控市場資金數目來達到調控經濟目的,一般為加減息、RRR等,此方法較為被動,因為政府只調控息口,務求增加/減少資金成本來達到目的,結果要視乎該國銀行、投資者是否配合而定。
  • 而財政政策是政府主力介入,通過削減/增加開支來達到目的。

4. 根據 M(money supply)V(money velocity)=P(price)Y(經濟產出),除非科技有突破,Y嘅變化不大,所以P會完全受M同V嘅影响。

經 濟向上時,需求上升增加企業投資意欲,產出增加令GDP上升而循環下去。但當供過於求,經濟開始發熱時,政府會利用貨幣政策(加息)去抑制,務求達到供求 平衡,經濟平穩向上;相反,需求不振,政府會減息+增加開支,誘導資金投資,希望拉升GDP。當然,呢個係一個理論架構,現實又復雜好多好多。

入 正題,經過金融海潚,各國政府都採用貨幣 + 財政政策希望減低由此而帶來嘅衝擊,同一時間,海量嘅資金湧入市場(實體 + 虛擬),以4嘅算式嚟睇,M大升,理應便會造成通脹(P);但由於海潚後,企業信心減低,而「受傷」嘅企業要用資金嚟填TUM,造成貨幣流速相應減低 (V),所以P變動不大,甚至有減少情況發生(即通縮)。

可惜,由2010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開始復完,社會上嘅V開始回復正常,但政府係回收貨幣上慢左幾拍,導致M居高不下而引致今日嘅通脹危機。

基於以上危機,各高通脹國家都開始用政策來應付。一方面用加息收回流動性(增加誘引去令資金回到銀行體系, 減低V),另一方面用限價、限出口等方法買時間,仲有限制外資流入去減低國內嘅貨幣數量(M)。

同時間,發達國(主要係美國),經濟增長似有還無,加上通脹無迫切性,政府係收回流動性上無新興國咁積極,游資為左尋求回報,會不斷流入高GDP地區及炒實物資產。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不俗,而通脹有向上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利用RRR同息口等貨幣政策,希望壓下通脹苗頭,避免社會動盪(如中東情況)。

呢個就係中國加息嘅背景。
比多一個概念先:

唔同資產會有唔同嘅風險,係比較唔同資產嘅回報吸引力時,要計埋當中所受嘅風險程度。市場一般價將美國三十年國債息率定 為無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 --- RFR)(以前可能好穩陣,因為唔相信美國會賴債,但今日其實已經係超錯),股票嘅風險較高,所以要求嘅回報(股票市場嘅息率)會係無風險回報上加一個溢 價;溢價幾多就好視乎市場對股票/經濟前景嘅睇法,樂觀時可以係負溢價(皆因除左息之外,仲可以係資本增值,兩者加埋會高過RFR),悲觀時溢價會好高 (息口要計埋資本減值幅度)。

其實以上所講嘅咪係所謂機會成本概念。

>>>姐係當通脹嘅時候, 政府就加息, 收緊銀根, 而當消費支出指數低嘅時候, 政府就減息, 減少市民開支

好啦,講翻你嘅問題。

或者咁講你可能會易理解:
  1. 加息,通常都係存貸息都加;
  2. 加存款利息,咁相對其他資產上嘅投資價值會上升,因為息多左,咁某部份資金會由其他資產流入銀行存款
  3. 當中資金有普通市民嘅資金,亦都有企業本來用嚟投資嘅資金
  4. 而加貸息,其實係增加左投資成本,對於企業嚟講,回報少左(甚至負),自不然會減低投資興趣,寧願將資金泊落銀行、國債等收取風險少一點嘅工具。
  5. 兩者都會將流動係市場嘅資金減少,m 同 v 同時下跌,p 理論上自然會回落。
  6. 但同一時間,太高息會令經濟失去動力(因投資落實體經濟上嘅資金少,自不然會減少器材、買地起工廠、減少人手等),經濟有很大可能會掉頭回落。
好啦,正如你所講,若消費不振,投資意欲不大兼有閒置產能時,經濟唔荒好,呢個時候政府就要運用貨幣同財政政策去刺激經濟:
  1. 減息:a) 存款、國債等嘅回報減少;b) 融資成本減少;兩者都會將資金由銀行體系抽離,進入市場(m 及 v 上升)
  2. 增加政府開支:由於減息效應有滯後性,短期嘅投資空缺要由政府擔任,務求做到短時間增加需求而帶動投資上升/降低閒置情況
  3. 但由於呢d政策由開始到見到成效係要時間,市場對企業盈利未感到樂觀,反映在股票市場上;
  4. 減息幅度要到咁上下(~2%)先會驅使更多資金抽離銀行體系;

所以一開始減息會對資產市場不利。

而減息一段時間後(幾耐就視乎經濟有幾差啦),由於增加嘅資金會投資於實體經濟(買器材、工廠、請人),並沒有多餘資金去炒呢樣炒個樣,所以通脹一般嚟講係溫和(由基本需求帶動)。就業率上升下,消費回升,導致企業盈利跟隨上升,股市都會提前反映而上升。

到後期,資本市場回報大過實體投資,資金會相繼進入資本市場去炒炒炒,咁通脹會開始拋物線咁上升,對於企業盈利會不利(原材料上升,一時間成本未能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要硬食),咁又循環到加息調控經濟過熱、通脹升溫嘅階段。

其實呢個課題真係可以講幾日都講唔完,我再嘗試下點樣理清經濟、通脹、息口等嘅關係。

經濟同通脹有四個唔同組合:
  • 高經濟增長 + 溫和通脹   (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嘅中國)
  • 高經濟增長 + 高通脹 (而家嘅中國)
  • 低經濟增長 + 高通脹 (70-80年代嘅美國)
  • 低經濟增長 + 低通脹(甚至負通脹) (2010年嘅美國)

投資環境(經濟增長率 - 通脹)最好嘅係 1,而3 係最差,所以係2008年尾至2009年嘅中國股票市場回報係相當高,相反,係滯脹(3)情況下,股票市場嘅回報好唔得去邊。

根據近來美國嘅經濟數據,經濟增長似有加速嘅跡象,而相對佢嘅通脹指標仲係徘徊係低位,開始由4進入1,所以呢幾個月美股強到無朋友。

而中國郤因高通脹嘅關係,會減慢經濟增長而出現GDP ~= CPI,甚至有跌入3嘅可能,所以A股同有中國概念嘅港股(尤其係國企指數)就如扶不起的阿斗咁,點都升唔起。

咁多年以來,各國政府都希望利用政策去做到1嘅情況,可惜嘅係維持唔到太長時間,始終市場/人為因素變化太多,好多時都係兩個極端之間循環,就是所謂嘅經濟周期。

2009 年,中國掦言用四萬億投資去刺激經濟,加埋民間資本,總數超過二十萬億,造成2009-2010年中國嘅貨幣供應增速極高,令到中國係今日面臨高通脹;為 左社會穩定和諧,便要用利率政策去減低通脹及投資意欲,寧願要一個稍為低嘅經濟增長(~7-8%)及溫和通脹(<3%)。

由於實體經濟回落會先於通脹(投資減少 ---> 企業盈利減少、消費需求回落 ---> 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需平衡再轉為供過於求 ---> 通脹回落),回報會係一開始時有所減低。

但當通脹有所回落,情況會慢慢轉移到4。

係呢個時候,政府見減低通脹有成效而經濟有點不振,便開始轉變政策,由緊入鬆,正如現在美國般。

正如前所述,經濟會1->2->3->4咁循環不息。而息口會因應經濟同通脹係邊一個情況下而作出調整。

而若果再加埋同股市嘅關係,就更加更加復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2

中國只有加息,才能減息!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6otf.html
-昨天在美國富瑞投資銀行 
Jefferies 研討會的演講
(英文演講稿已經刊登。下面是提問環節。)

(1)某基金經理提問:張先生,最近幾個月,中國人民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減息。憑你在廣州的基層經驗,中小企業看到好處了嗎?

張化橋答:很遺憾,完全沒有。中國有兩個信貸市場:一是為國企和大民企服務的,二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府的過度監管在兩者之間築起了一條大壩,中間偶有 裂縫,但那是小打小鬧。人民銀行的動作主要影響前者,不影響後者。今天,我們草根金融的利率還是很高。我們小額貸款行業的人們不喜歡這種情況的持續,因為 高利率必有高風險,而且,這麼高的利率對我們的客戶的長期發展有致命的打擊。

一般人都認為,我們小額貸款行業的繁榮是因為過去幾年的宏觀調控。你錯了!我們的繁榮是因為銀行彎不下腰來。這是社會分紅的問題。這是專業化的問題。即使 2009年中國政府打開水閘,水漫金山的時候,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也沒有看到明顯好處。水漫金山淹死的是國企和大民企。所以,小額貸款行業與貨幣政策關係 不大。

(2)基金經理提問:張先生,中國政府不是反覆強調要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嗎?

張化橋答:我相信政府的意圖。但是,現在政府的做法與目標是不相符的。我認為,人民銀行降低利率會惡化中小企業與國有企業和大民企的不平等競爭地位。大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了,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沒有變化,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你想想那個可怕的大壩!

(3)基金經理:那你認為政府應該怎麼做,才能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張化橋答:我認為,人民銀行必須加息,才能真正減息。什麼意思?大量的國企和大民企根本不需要錢。他們有些常年在資金池裡浸泡著。低利率鼓勵他們投資更多 低效率的項目,浪費寶貴的資金,加劇全社會的資金短缺。所以中小企業就只好付出高息。換句話說,中小企業的高利息負擔是國企和大民企的低利率所導致的。

市場上有一個均衡利率。有人享受了特權(即,低利率),那麼必然要有人買單(即,高利率和資金短缺)。就這麼簡單。如果政府真的想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 本,它就必須大幅提高基準利率。這樣可以迫使特權階層放棄一些低質量的投資項目,同時加大存款。社會資金充裕了,就慢慢流到了中小企業。這才是中小企業的 福音。

(3)基金經理:張先生,你講的有點道理。你能說服人民銀行嗎?

張化橋答:我人微言輕,並不奢望說服任何人。不過你問我,我就直言。我的道理不高深。大家應該懂得。

最近,有些人大代表建議禁止地方政府發債。我完全贊同。中國的地方政府就像7歲的小孩子。你讓他照看 Häagen-Dazs 冰激凌商店,並且告訴他,偶爾也可以吃一點。等他胖得像個小豬了,你做父母的怎麼辦?

其實,地方政府在商界的干預已經過多,惡果已經十分嚴重。我們很多好端端的公務員不幸落水,讓人痛心疾首。我一個朋友之子,當處長不久,就落水了。我看著他長大的,知書達禮。可惜。

地方政府已經有很多詭計避開中央不准他們為地方融資平台擔保的政策(比如通過BOT或股權回購)。國企的膨脹導致不平等競爭,惡化營商環境,毒害意志力薄弱的官員。

(4)基金經理提問:張先生,你剛才的演講讓我們覺得政府對小額貸款行業的監管可以用"五花大綁"來形容。(哄堂大笑。)那我問你,你為什麼不換個行業呢?

張化橋答:剛才你的形容很恰當。不過,我笑不起來。這是一個不幸的狀況。受害者眾。為什麼我不轉行?兩個原因:一是,我看別的行業也是"五花大綁"。
二是,我想鍛鍊身體。

(5)基金經理提問:換個話題。你怎樣看待利率自由化,以及減息對銀行利潤的影響?

張化橋答:在這個問題上,我完全不同意市場上多數人的看法。我認為,中國的利率基本上已經自由化,除了居民存款利率以外。未來幾年,大家別指望人民銀行完 全放開居民存款利率,因為政府不相信銀行的自律。企業存款的利率已經有些自由(大額存款可以就利率進行談判)。而且,任何銀行在放寬利率上,已經有很多靈 活性。官方的限制沒有多少實際用處。

最近幾個月,人民銀行減息,很多人認為,銀行的利息差會因此收窄。我不同意。其實,銀行可以很容易把貸款利率向上浮動30%,50%甚至120%(只要他 們願意)。這樣既合法合規,客戶也無法抵抗。我看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在未來幾年的利潤上升幅度會大大超過市場預期。他們發放的中小貸款既降低了銀行的風 險,利率又很高。我們小貸行業的人們很嫉妒他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1

中國應該加息,而不是減息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s91.html
中國經濟正在減速。通脹也許正在趨緩。炒股的人們和評論員們不斷地給政府施加壓力:再來個四萬億吧!減息吧!增加信貸吧!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希臘和西班牙也就是這樣破產的:你想當選總理?你必須答應大幅度增加福利開支。更多的假期。更好的失業救濟。更像樣的市政工程。

中國人的邏輯很相似。最好的親民政策是,免費的高速公路,四萬億,寬鬆的財政政策,更多的假期,便宜的水電氣油,和地方融資平台。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還是老觀點:如果印鈔票和財政刺激能夠富國強民,世界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窮國和難民?

你看看神州大地:工業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資源枯竭,河流污染。它像什麼?它像一個得了肥胖症的中年男人(比如局長),喝了太多茅台酒,吃了太多鮑魚,得了高血壓,和肝硬化。他一走路就大喘粗氣。他需要吃更多的鮑魚嗎?不!他需要吃稀飯和清湯,他需要增加體育鍛鍊。這不是一個愉快的調整,但是,他別無選擇。

今年四月底,中國的貨幣供應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6.1%。過去十年,年均複合增長高達18.2%。這都是天文數字!我納悶: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聰明人呼籲政府放鬆信貸,實施財政刺激?

我認為,中國需要慢慢加息(比如1-2個百分點)。而不是減息。更不是財政刺激或者信貸刺激。我聽到了你的驚呼:我們的國企哪裡受得了?失業大軍怎麼辦?外國的熱錢拍打我國的海岸,怎麼辦?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利率管制直接導致了負的真實利率,懲罰了儲蓄者,獎勵了投機者和能夠獲得貸款的特權階級,使低質量的投資項目得以上馬,導致產能過剩,惡化房地產泡沫,惡化社會不公正。一句話:它罪大惡極。

中國需要把疲倦不堪的企業家解放出來:他們被毫無意義的會議,"監管",繁雜的手續,尋租勒索,和送往迎來折騰的死去活來,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做生意。

本人投資的浙江某企業最近變更股東結構。這類事情,在香港或者歐美國家,股東最多簽一到兩份文件(當然,不用面簽)。但是,我需要飛往浙江,花了兩個小時籤文件,蓋手印。工作班子花了多少時間準備,就更不要提了。過去兩年,我在廣州做小額貸款,簽字的次數比起我在外國銀行工作二十年還要多幾倍。

簽字能夠創造財富嗎?

除了財政刺激,貨幣刺激,咱們中國人還有別的招數嗎?減稅,降低企業負擔,大力裁減公務員的數量,削減他們的權利,減少他們對企業的騷擾。這都是反覆被別國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為什麼大家不多多考慮呢?

我認為,人民銀行必須加息,才能真正減息。什麼意思?大量的國企和大民企常年在資金池裡浸泡著。低利率鼓勵他們投資更多低效率的項目,浪費資金,加劇全社會的資金短缺。所以中小企業就只好付出高息。換句話說,中小企業的高利息負擔是國企和大民企的低利率所導致的。人民銀行必須大幅提高基準利率,才能真正降低中小企業負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36

格羅斯吐槽「深喉」Fedwire 稱美聯儲不會大幅加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47

「美聯儲通訊社」(Fedwire)記者Jon Hilsenrath本週四發表了題為「聯儲可能要推後市場加息預期」的文章。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的創始人、「債券之王」格羅斯一邊吐槽Hilsenrath是深喉,一邊也不得不對美聯儲非官方傳聲筒的最新口風表示關注。

格羅斯在twitter這樣評論:
 
聯儲的「深喉」現在停止去槓桿了。市場等著下周大人物。Hilsenrath的焦點是政策利率,這有意思。
 
 
格羅斯本人對美聯儲放緩QE有如下看法:
 
PIMCO擔心零基準的貨幣與QE政策不斷下行會扭曲資產價格,導致資本錯配,最終讓企業與投資者失去冒險的動力。這也是部分聯儲高官擔心放緩QE的原因。
 
從技術角度看,美聯儲可能被迫要放慢購買速度。但溫和縮減與實質性退出QE有區別。經濟和失業形勢還沒有達到退出的條件。
 
PIMCO預計可能今年底以前會部分放緩QE,但美聯儲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近零利率,不會發出急劇上調利率的信號。
 
至少今後幾年,美聯儲不會有實質性的加息。
 
當然,短期內利率會波動。
 
對於債券市場的形勢,格羅斯認為
 
不可能看到上世紀80年代那樣的牛市重現,但債券的熊市還沒開始。
 
去槓桿過程會持續,某些方面速度會加快。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都承諾在達到增長目標以前始終保持寬鬆立場。
 
目前不僅固定收益投資者,所有風險資產的投資者都要謹慎。
 
央行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點,激進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可能在超過正面影響,實際上在妨礙增長。
 
在貨幣緊縮政策成功的地區,投資者被迫增加風險,但這樣做是在追求收益率更低、波動性更高的回報。
 
格羅斯透露,在這種環境下,PIMCO的策略是
 
避免久期長的資產,削減經濟脆弱企業和板塊的信用風險,管理波動性,增持一些國家的風險,如美國、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這類國家的資產負債表質量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