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策略大師為何救不了自己公司?

2012-12-03  TCW
 
 

 

是什麼原因,讓世界頂尖的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也失靈?

十一月初,中型諮詢顧問公司摩立特(Monitor Group)向法院提出破產保護聲請,初估這家公司的負債高達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四十五億元)。這家在策略顧問業聲望排名第九的企業,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

但是,摩立特的創辦人之一竟是——麥可.波特。

麥可.波特,台大副校長湯明哲口中,「三十年來最偉大的策略大師。」二○○二年,管理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對當代最出色的管理學者進行排名時,他是第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形容:「如果有人能把管理理論變為令人尊敬的學院派規則,這個人就是麥可.波特。」

在波特之前,策略概念雖已出現,但還只限於企業設定目標後,該怎樣調整流程以達標。但是,一九八○年,波特看到外界市場競爭變化,他提出策略應該是由產業競爭環境決定的,「競爭」的概念開始深入策略中。從那之後,大家開始知道,要先分析環境,再決定策略。而三十年前,波特就提出,要贏,就需要在「差異化」、「降低成本」、或是「專注某領域」三條路中選擇。

波特與台灣淵源不淺,數次來台都掀起話題。一九九七年來台演講時,就直指「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太過龐雜」、「缺乏特色」,看來什麼都想做,但沒有找到定位,一席演講,在台灣朝野間引起譁然。二○一○年,他來台時,總統馬英九也特別請益他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看法。

現在,這個影響成千上萬CEO管理思維的管理大師,竟然連自己創辦的企業也救不了?

理論不適用今日!創新世代不再殺死敵人,而是合作

直至截稿前,我們尚未聯絡到波特本人。不過,根據當地媒體Boston.com所述,「(其)這幾年已經很少介入(less involved)公司」。摩立特前員工也有類似論調。

但是,主打波特策略分析架構的摩立特,為何一夕間破產?這個公司,一九八三年由哈佛大學六個相關學者創辦,雖然員工數才一千二百人,但曾與員工數是它約十五倍的麥肯錫(McKinsey)、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與貝恩顧問(Bain & Company)抗衡。

但現在,摩立特卻僅以一億 一千六百萬美元的價格,廉價賣給對手勤業眾信(Deloitte)顧問公司。

所有人,都在推測原因。

是因為波特最著名的五力分析與價值鏈等管理架構,失靈了?

企管書《說故事的領導》作者丹寧(Steve Denning),在《富比世》(Forbes)網站上投書文章「誰殺了麥可.波特的摩立特集團時?」直指,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構是零和遊戲的概念,競爭者只要盡力在影響競爭環境的架構裡,跟供應商取得最便宜的價格,把新競爭者完全堵絕,就可以得到勝利。但是,在現在的創新世代,重點已經不是殺死敵人,而是,要替客戶創造更新的價值。

丹寧口中最重要的一力——消費者價值並未在五力架構中,所以,「摩立特也因此沒辦法替客戶加值,最後客戶也不願意再付錢了。」

但,每個策略架構都有其限制性(見第九十六頁文)且各有論述。如,波特是主張「做對的事」,透過取捨與環境分析,決定策略才會贏。但是,如普哈拉(C.K. Prahalad)與哈默爾(Hamel.G)提出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則主張,把內在能力培養到極致,「把事做對」更容易贏。

但若就此斷言,波特的理論失靈,而導致公司倒閉,可能太過草率。摩立特前員工還提出另一個觀點,摩立特公司結構出了問題,過去的創辦人不願意釋出股權,擴大合夥人制度,導致顧問們陸續求去。

挺不過景氣寒冬!管理顧問業從印鈔機,變成臨時工

但,這都與大環境的變化,脫不了關係。

「自從金融海嘯後,越來越少公司,願意掏錢給純作策略顧問的公司!」《經濟學人》說。

湯明哲分析,企業在景氣低潮時,重視執行面更勝於策略面,因為注重中長期的策略,不能一夕間就改變公司的命運,這會讓企業主開始縮減對策略顧問業的投資費用。

《經濟學人》在二○○八年就指出,連麥肯錫的顧問建議客戶度過困境時期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對策略顧問諮詢的支出。當時文章也報導了,摩立特集團將裁員兩成,以度過困境。

《經濟學人》直指,當顧客越來越挑剔,「比起過去像是拿張可以印鈔票的執照,顧問業更像是臨時性的勞工(temporary labour)。」

如一九九四年台灣以近五千萬元,請麥肯錫顧問公司做亞太營運中心評估報告的案子,恐怕越來越少。

顧問業面臨轉型!不只給策略,更要教企業「怎麼做」

但其實,這並不表示,企業已經完全不需要顧問業。

多年來,管理學界一直都有到底「執行力」(做),還是「策略」(想)重要的爭議,現在,企業看來比較埋單「執行力」這件事。

甘迺迪資訊估計,從二○一○年到一四年,強調大方向思考的純策略顧問業的營收年成長率估計只有一.一%。其他如教你怎樣把事做得更好的流程管理(operations-management)營收年成長率是五.一%,協助你把流程科技化的科技顧問服務也有三.九%的成長率。

若,純策略顧問的代表是麥肯錫,強調執行面服務代表的應算IBM。

早已轉型成資訊服務顧問業的IBM,即便經歷金融海嘯,從○九年到今年,每年營收獲利都是正成長,今日股價是○九年初的兩倍。關鍵就在,其能整合策略服務與科技解決方案給客戶。

IBM台灣全球顧問諮詢服務新事業發展部合夥人盧志浩以電話行銷舉例,若策略分析告訴我們,要轉型為「以顧客為中心」的策略,若加上資訊科技,就可以幫助銀行去分析客戶的行業與習慣等資料,才會在對的時間、以對的產品打給客人。根據IBM做過的個案統計,過去盲目行銷成功率是低於三%以下,透過資料庫盤整,加上精準行銷的新方法,客戶因此產生交易行為的意願提升了七成。

「除了知道該做什麼,現在大家還要How to do!(怎麼做)」資誠(PwC)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陳勝一分析。這可以間接說明,學術背景濃厚,又是走純策略顧問路線的摩立特,為何會提前被淘汰。

因為規畫策略已經不再有用,所以才讓策略大師也失靈?

這樣的結論可能太過偏頗。若蘋果(Apple)沒有用創新的生態系統策略(把硬體結合App軟體一起銷售),今日不會撼動全球。

只能說,當策略競爭越來越難,企業界只想先改善眼前事的實際想法,確實,連世界級的策略大師,都難以抵禦。

【延伸閱讀】他提出的這些策略,影響無數企業!—麥可.波特知名策略

價值鏈(Value Chain)提出時間:1985年主張:企業是由一連串生產、銷售、運籌等活動組成,要發展獨特的競爭優勢,就要戰略性選擇一些流程加值,而這些活動最後產生的價值,就是「價值鏈」。大家開始知道要「剖開」企業看每個活動,才能去改進,發揮最大效益

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提出時間:1980年主張:歸納出企業要贏有3條選擇的策略:成本領導、差異化、專精。多數企業選擇路徑均無脫這些範疇

五力分析(Five Forces Analysis)提出時間:1980年主張:率先把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各種因素歸納成五股力量架構出來,讓企業看出產業架構與競爭強弱性的關係。這是近30年來,企業決定是否介入新產業最常用的思考架構

鑽石理論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提出時間:1990年主張:4個因素將可決定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麼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這可以解釋,沒有內需市場的台灣科技產業為何競爭力極強,因為,台灣有極強的支持性產業群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0

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公司破產 「倒債是最佳策略」 競爭策略理論 只是國王的新衣?

2012-12-03  TWM
 
 

 

麥可.波特創辦的顧問公司因經營不善破產,他「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神聖地位,如今已遭到嚴重挑戰。

不只如此,受衝擊的恐怕還包括了過去三十年來的各路企管大師,以及企管學的崇高地位。

撰文‧乾隆來

十一月二十二日,來自美國德拉瓦州法院的一紙破產公告,幾乎徹底摧毀了哈佛大學終身榮譽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一世英名。波特在一九八二年創立專門提供企業與政府「策略性競爭建議」的監測顧問公司(Monitor Group),因為經營不善,拖欠員工薪水,無法償還客戶借款,在十一月七日聲請破產了。

波特是全球企管策略的泰斗,享有無可挑戰的地位。今年六十五歲的他,在三十二歲就已發表著名的《競爭策略》,他在書中提出「五力分析」,成為企業管理學課堂與所有企業經理人必讀的聖經。

三十三年來,波特與時俱進,力圖站在潮流的浪尖,至今完成十八本重要著作,外加無以數計的論文,他長期高居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排行冠軍。不論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機構,評選「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管理大師」、「全球最重要二十五本管理學理論」、「人類史上一百大管理學泰斗」,波特必然名列金榜。

大師雲集 彷彿哈佛禁衛軍在台灣,波特的競爭理論也被政府、學院與企業家們奉為圭臬。一九九七年,從連戰手中接下行政院長印信的蕭萬長,曾經邀請波特來台演講,引發一陣「競爭力旋風」。而且波特對台灣的建議層面極廣,從科技業殺價競爭到健保制度,他都能談。

此外,波特承接了台灣政府的策略顧問合約,他提出的顧問報告從「價值鏈」出發,建議台灣企業發展出「差異化」服務。

然而,這位企管大師「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神聖地位,如今顯然已遭到嚴重挑戰。不只如此,受衝擊的恐怕還包括了過去三十年來的各路企管大師,以及企管學的崇高地位。

破產的監測顧問公司是波特與哈佛大學的六位同事共同創立,公司就設在哈佛所在的麻州劍橋市。這家顧問公司不只有波特一位大師,還聘用了十六位哈佛最著名的商學教授,包括公司估價理論泰斗科普蘭、彼得.杜拉克的嫡傳弟子賈沃斯基等,可以說是哈佛商學院的禁衛軍。

為什麼大師雲集的監測顧問公司會破產?除了○八年金融海嘯後顧問生意大幅流失,○六至○八年,公司幫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提升國際形象」,每年收取三百萬美元的顧問費,不僅違反美國法律,事件爆發後,更給自身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九年,波特的公司已周轉不靈,只好要求合夥人放棄兩千萬美元的年終獎金;一○年,經理團隊向私募基金借款五千一百萬美元,但是只勉強撐到今年九月,而且連利息都付不出來。

監測顧問公司沒有解釋經營不善的原因,只說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環境下,業務單純的顧問公司,面臨越來越大的財務壓力,必須聲請破產,並將業務與客戶併入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的顧問部門。「在評估所有策略選項之後,我們認為與德勤結合,是最佳的策略性結合。」連破產倒債一億五千萬美元,都用「最佳策略選擇」來解釋。

過去三十年,企業管理學成為風靡全球的顯學,造就了一群管理學大師,打先鋒的是發明「目標管理」的彼得.杜拉克、被日本製造業奉為神祇的品管大師戴明、率先提出企業經理人角色的明茲伯格,隨後有波特、行銷策略大師柯特勒、高唱「未來學」的托夫勒、趨勢大師奈斯比,以及提出「學習型組織」風靡網路時代的彼得.聖吉,當然,還有日本的大前研一。

這些管理學大師,都是美國長春藤名校的紅牌教授,他們口才便給,不只能說複雜的企管理論,更懂得全面行銷自己。

波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永遠穿著合宜的正式西裝,金邊眼鏡後方是一雙溫柔的眼神,在課堂或是論壇,抑揚頓挫的語氣配合手勢吸引著觀眾;他鼓勵聽眾隨時提出尖銳的問題,不只有問必答,而且總是字字珠璣。

管理大師幾十年下來,累積了無數的精采語錄,波特的經典包括「策略就是做選擇,就是要做出那些能讓公司與眾不同的選擇。」充滿激勵的語句,總是讓聽眾血脈賁張,不能自已。

於是我們看到,企業管理從硬邦邦的教科書,活化為銷售排行榜上的熱門暢銷書。波特、彼得.聖吉、大前研一這些明星,搭乘頭等艙或者私人飛機全球到處演講,一場出席費都從十萬美元起跳。

而各大企業花費巨資進行教育訓練或組織重整,更以管理學大師的理論為典範。從教室到會議室,從清晨的朝會到奢華的晚宴,從一對一的訪談到千人群聚的論壇,人人言必稱「五力分析」、「第五項修練」、「競爭力與差異化」。

管理學大師教出來的學生開枝散葉,回到各自的國家,都能成為當地大學的思想領袖。管理學老師成為美國跨國公司CEO競相請益的大和尚,學生則回到母國為當地企業解惑,管理學大師就此發展成為一個橫跨全球的產業。

以鄰近的韓國為例,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趙東成(Cho Dong-Sung),在二○○○年發表長篇著作《從亞當.史密斯到麥可.波特──競爭理論的演進》,將波特的地位尊崇為無人可比的商學理論泰斗。

服務虛幻 未創造附加價值趙東成正是「韓版麥可.波特」,他在一九七六年進入哈佛成為波特的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波士頓顧問公司任職,客座教授遍及杜克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赫爾辛基大學。他還是韓國工商管理學會總裁、總統府國家競爭力委員會委員,外加韓國職業足球聯盟理事、國家大劇院董事。趙東成「促銷」波特,自身水漲船高,成為韓國地位崇高的大師級人物。

在趙東成的努力下,波特與他的競爭力理論,在韓國獲得崇高的地位,與難以估計的商業利益。韓國政府與財閥企業爭相高價聘請波特當顧問,監測顧問公司業務鼎盛時,也曾在首爾設立分公司。

可惜的是,管理學大師們最終還是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到底有多少附加價值?

《富比世》雜誌在十一月二十日,刊出標題為「誰殺死了麥可.波特的監測顧問公司?」文章尖銳地認為,波特提出的「五力分析」,想要替企業架構出競爭進入障礙,只是在企業全球化的浪潮中,「國界消失了、知識淪為大宗商品」,沒人能建立壟斷性的障礙,最終勝出的企業,像蘋果、亞馬遜等,都必須仰賴不斷創新來創造價值。

《富比世》認為,波特並沒有替他服務的企業與政府提供足夠附加價值,監測顧問公司早該破產了。真正令人想不透的是:「為什麼這家提供虛幻產品的公司,可以維持這麼久?」(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麥可.波特

出生:1947年

現職:作家、管理者、顧問學歷:哈佛大學企業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商學院MBA

主要著作:

《競爭策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五力分析」已經過時了?

五力分析是波特在1979年提出的架構,指五種力量(如下圖)密切影響公司獲利能力,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五力分析對企業的價值已開始受到質疑。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0

理性投資 -基金經理的困頓;12月策略;破貪式;攞冧巴 ;測市(12) 港股博弈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8/%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9F%BA%E9%87%91%E7%B6%93%E7%90%86%E7%9A%84%E5%9B%B0%E9%A0%93%EF%BC%9B12%E6%9C%88%E7%AD%96%E7%95%A5%EF%BC%9B%E7%A0%B4%E8%B2%AA%E5%BC%8F%EF%BC%9B/


1. 基金經理的困頓

 

對冲基金經理錢志健指,對冲基金業2012年比金融海嘯時更困難。錢志健的後輩感到困惑,懷疑金融業盛世是否已過,這行業已沒有upside。這些後輩問錢志健,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是否可考慮創業,集資數十球美金,然後起壇組織對冲基金? ………

 

對冲基金是不是十分困難,不了解。不過今年至11月底時不少基金的回報只是中單位數,恆指有20%,隨機指數有8%,國指有7%2年下來大部份基金回報還是負數,如何對客戶解釋好呢?基金經理不怕虧錢,只怕被人比下去。基金虧10%,大盤虧20%,還是可以大大聲說服客戶。大盤升20%,基金升15%,勉強可以。大盤升20%,基金升5%,好鬼難頂。大盤升20%,基金虧錢,KO。基金回報還要跟同行比較,如果淡市下有明星基金彈出,真係慘過墊屍底。

 

不幸因素對新人更加關鍵,更殘酷。

 

2. 12月策略

 

基金經理的困頓,干卿底事?

 

12月初,恆指一日反轉倒插,不少人立刻轉身看淡,其中之一論據為:不少基金經理開始放假,12月交易日少,市場轉淡機會大增。聽後很想加入基金經理行業,因為經常可以放假,放假前順手做淡,鎖倉等出花紅。

 

我上星期曾經寫道:12月應該是利好追落後策略,12月將會是抽水月。原因主要是:

  1. 基金經理的困頓

  2. 熱錢湧入,如果部份流人股市,應該是追逐落後股,而不是領先股,尤其不是防守類。

  3. 美國所謂危機的結果有不同可能性,其一是大檸樂,其二是拖,其三是天下太平。均是不可估計。不過資金湧入,顯示香港市場不確定因素相對為低,利好。

  4. 不少強勢股股價在高位,應該年底前趁市場資金充裕抽水。

這個貪浪不知維持力是長是短。長的話,可能如年頭時有2個月或以上。短的話,可能只是上半月。

 

3. 操作

 

操作上可以由幾個層面優化:

  1. 不做淡。

  2. 選取落後。今年落後的,最明顯是A股及國企指數。簡單是美,直接買國企指數就是對。

  3. 破貪式 :追逐落後又破頂的強勢股,放棄防守股。

 

4. 自己的操作

 

講就是天下無敵。我上月底只選取了較為落後的 # 2688新奧能源,只能高興了2天半。我也沒有放棄防守股,也沒有追逐落後又破頂的強勢股。原因是今年目標已經提早在11月達到,中期策略定不下來仍然感到有些困擾,12月應戰心態不高。現下反而是考慮逆向操作。

 

從兩方面看,一是不需要對自己太過苛刻,反正不是急於發達,也不是等錢使,也不用跟老婆交數;二是要調整自己的操作方式,加強紀律,回報自然提升。

 

5. 獨孤求勝:第二招 -破貪式

 

經濟因素的改變,是非常緩慢。市場價格的中短期變動,只是市場參予者的微妙情緒變化,多於實際基本因素變化。所以當市場由貪婪的情緒操控時,往往是技術因素完全蓋過基本因素。

 

交易心魔中,有一項是投資者過於相信大眾相信的,當風險資產價格不斷上升,更加強化其估值的可信性及合理性,所以在貪婪市場中,價格往往是唯一指標,資產泡沬在末段時的瘋狂漲勢,是因為大家信念相同,互相影響。

 

一個貪浪,可以是小小的幾個星期,可以是幾個月,也可以是數年。如科網熱,可以令不少人幾年內由中產變成有錢人再變成窮人。

 

當確定是貪婪市場,當然要比它更加貪婪,是為認貪。貪婪市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堅決拒絕否認至到最後階段才全身投入,即是臨天光賴尿,則可大可少。

 

不認貪的話,最好不要看了,是為避貪。愈看愈後悔,最後臨天光賴尿的例子太多了。

 

由於是技術因素完全蓋過基本因素,以價格或是技術分析最為直接了當。

 

破貪式的心法很簡單,做不到認貪,就避貪算了。反正你沒有虧去你沒有賺的而已。

 

 

6. 攞冧巴

 

昨日跟網友討論收費財經服務的看法,想起有提供服務者從前曾經慨嘆香港投資者攞冧巴文化太強了;也有如黃國英先生的收費服務直接提供冧巴,只要信不用問,不會有買賣解釋,直接了當。

 

其實攞冧巴算是正常消費行為。如果你要一個普通投資者付費,先學10套理論,5個估值方法,再來獨孤9招,然後2個策略,3個後備方案,方能有一個勝算較高的機會,只會是趕客。

 

攞冧巴是一個邊際利益最佳的行為,買入價,目標價,止蝕價,叮,得左,或是衰左,乾乾淨淨。當中不需要付費者再花精神時間去作出買賣決定,然後得到不能確定的回報。反正不能確定,不如直接了當。

 

是這樣的話,又再強化我喜歡繁繁複複投資方法的想法。

 

7. 測市

 

經濟因素的改變,是非常緩慢。市場價格的中短期變動,只是市場參予者的微妙情緒變化,多於實際基本因素變化。即是,如用基本因素去作出中短期測市,是永遠測不準的。所謂合理價,就如一個停了的時鐘,總有其準確的時刻,只是準確時刻佔極少部份而已。

 

那麼,我為何又作出12月預測?一來測不準也要測,從來測市只是機率問題。反正,就算下星期反轉,我也可以自圓其說。呵呵,猜中了,我就是201212月最準分析員,猜錯,可以繼續猜,直至猜中為止。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45

美國的Piotroski選股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573
美國的Piotroski選股策略

      在美國1976-1996的二十年裡,得分為9的組合年化收益率為15.9%,而得分為0的組合年化      收益率為-6.1%而同期標普500的回報率為11.1%
      2008年,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跟蹤的56個選股策略中只有一個策略的收益率為       正,那就是派氏。當年收益率為32.6%,而所有策略的回報率的中位數為-41.7%

      區分股市贏家與輸家
      Separating Winners fromLosers

      投資於賬面價值高於市場價值(註:低PB)的股票未必一定是壞的投資建議
     高賬面/市場價值比(book-to-market)的公司往往財務狀況較差,其表現為公司的股價低、業績
      差。但相關的研究一再顯示,以這些「價值」股組成的投資組合的回報既高於股市的整體回報,
     也高於低賬面/市場價值比的「魅力」股組成的投資組合。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一小批高賬面/市場比股票的優異表現足以提高整個投資組合的平均業
     績,從而彌補了大多數高賬面/市場比股票的不佳表現。因此,如果能把表現優異的股票和表現
     不佳的股票區分開來,豈不是更好?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一位教授也正是這麼想的。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會計學助理教授Joseph D.Piotroski 猜想,只要使用簡單的財務報表分析技巧
     對高賬面/市場比股票的投資組合進行分析,就能把績優股和績差股區別開來。
      Piotroski 教授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使「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只選擇盈利預期最好的股票」,這樣
     的投資組合,「其回報理應高於普通的高賬面/市場比的投資組合。」

     他在題為《價值投資——使用財務報表歷史數據區分贏家和輸家》的論文中闡述了他的研究結
     果,並證實了他的推斷的正確性。一名高賬面/市場比股票的投資者如果採用他的投資策略,其
      年均收益會增加7.5%,而當Piotroski教授把他的投資策略應用於20 年的時間段(1976-1996)時,
      他每年可獲得23%的投資回報。

      如何預測未來
      Piotroski教授寫道:「這一策略的成功,在於投資者有能力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水平,而市場卻
     沒有這種預測能力。」他認為,市場對高賬面/市場比股票的態度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某隻股票歷史表現不佳會使投資者對其未來表現的預期過分悲觀,從而導致該股票的市
      場價格暫時偏低。

     其次,這樣的股票被投資者忽視:市場分析師通常不跟蹤高賬面/市場比的股
     票,很多投資者也對它們沒有興趣。分析師和投資者青睞低賬面/市場比(註:高PB)、擁有強勁上漲動      量的「魅力」股。所以分析師通常不對高賬面/市場比的股票提供盈利預測和選股推薦。

      最後,由於高賬面/市場比股票近期表現不佳,它們既缺乏非正式的消息發佈渠道,對未來業績的主動批      示又缺乏可信度。

     既然如此,Piotroski教授是如何預測這些公司的未來業績的呢?答案就在它們的財務報表之中。

      由於高賬面/市場比的公司都面臨財務困境,所以對它們的評估應該集中在一些基本的近期經濟
     指標上,如槓桿比率(leverage)、資產變現率、現金流充足率和收益增長率等。對於這些公司,
     財務報告是反映其財務狀況的最可信、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信息來源。

     其他學者曾經使用會計資料和市場數據預測公司的未來盈利和回報。Piotroski教授相信,這些
     研究儘管成功,但卻不無侷限,因為其他學者在研究時使用了「複雜的研究方法和大量的歷史
     信息」。相形之下,他的研究策略不但簡單易懂,而且便於財務分析師和投資者採用。

      相關的計算
      Piotroski教授沒有檢查特定的財務信號和未來回報之間的關係,而是建立了一個基於公司整體
     財務狀況好壞的投資組合,稱為F_SCORE。他選擇了九種基本財務信號來衡量每家公司財務狀
      況的各個方面。

      基於不同信號的實現方式,他規定用1 作為公司業績「好」的信號,用0 作為「壞」的信號。
     這些信號數值的總和大小從0到9,是公司整體的基本信號。這9種信號數值衡量一家公司財
     務狀況的參個方面:收益率、財務槓桿率/資產變現率和運作效率。數值越高,公司未來獲得正
      回報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測量收益率時,Piotroski教授假設,如果公司的現金流量或淨利潤為正值,就意味著公司有能
     力從日常經營中獲得資金。同樣,呈正數的收益增長率說明公司未來獲得現金流量的能力增強,
      如果現金流量大於淨利潤,就說明公司的主要所得不是來自非現金項目的增值。
      第二組信號衡量公司信貸風險的變化情況。Piotroski教授寫道:「因為大多數高賬面/市場比的公
     司都面臨財務困難,所以我假設財務風險的壞信號包括:槓桿率上升,資產變現率下降以及
      外界融資。」

      槓桿率是公司長期總負債和平均總資產比率的歷史變化額,資產變現率則是指流動資產和流動
     負債比率的變化額。槓桿率增加代表長期償付能力增強,資產變現率提高說明公司解決流動負
      債的能力增強。

      Piotroski 教授還假設提高股東權益是個壞信號(註:應該是指總負債不能大於股東權益吧?)因為      它顯示公司需要運用外界的融資來支持其經營和投資。

     最後的兩個信號用于衡量公司運營效率的變化。第8個信號衡量公司毛利率的變化。Piotroski
      教授認為,毛利率的提高是個積極的信號,表明要素成本有顯著改善,庫存成本降低,或是公
      司產品的售價提高。

      第9個信號衡量公司資產周轉率的變化。資產周轉率提高意味著公司運營效率更高或市場銷售
     需求增加,從而導致單位資產的生產力上升。
      Piotroski教授承認,這些經營業績信號不一定是最佳的衡量方法,它們只是一套用於估計公司
      經濟狀況的測量工具而已。
     他說:「這些信號不是『最佳』的意思,是指它們不是通過一套數學模型或一個數學公式計算出
     來的,而是一套憑直覺得來的衡量公司業績的標準。」此外,無論使用它們衡量一家公司還是一
     個投資組合裡的所有公司,都是輕而易舉。但最重要的是,Piotroski教授的研究結果證明,這
      些衡量標準的確行之有效。

      測試理論的正確性
      為了開展研究,Piotroski教授需要大量的數據。他使用的是COMPUSTAT 標準普爾(美股 )上市公司財
      務信息數據庫。他先找出從1976 年到1996年每年都有足夠數據可以計算賬面/市場比的公司,
     然後根據其賬面/市場比將這些公司分為五組,結果發現,頭一組公司的平均賬面/市場比為
      2.444,市值為1 億8850萬。這些公司的經營業績都很差,而且與之相吻合的是,它們的淨利
     潤、毛利潤和資產變現率都下降,而槓桿比率卻上升。

     Piotroski教授在最後的取樣中只保留了五組中頭一組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信息比
     較周全,用這些信息足夠計算所有9個信號值。這樣篩選下來的高賬面/市場比的公司共計14,043
     家。然後Piotroski教授計算了每家公司的總F_SCORE 信號值,結果,共有396家公司的總信
      號值為0或1,說明這些公司的預期股票表現最差,而有1,448 家公司的總信號值為8 或9,說
      明這些公司的預期股票表現最好。

     他的計算結果證實了他的直覺判斷。儘管所有高賬面/市場比的公司在投資組合建立後一年內的
     整體絕對回報率為5.9%,但其中超過半數股票的實際收益絕對值為負數。用上述的基本信號把
      這些公司分組後, Piotroski發現,總體信號最低的股票一年的絕對收益率為-9.6%,與此相反,
     總體信號最高的股票一年的絕對收益率為13.4%,比整體的高賬面/市場比股票的投資組合高出
     7.5%,比信號最低的股票高出23%。

      他還發現,這些高收益率贏家中的大多數股票換手率都很低,也沒有分析師進行跟蹤。進一步
      的分析結果表明,Piotroski的投資策略最適用於中小規模、交易量稀少、缺乏分析師跟蹤的公
     司。此外,該策略的成功似乎並不是依靠單純購買股價低的公司的股票。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發現是,低收益率公司被摘牌的可能性是高收益率公司的五倍多。Piotroski
     教授寫道:「這一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因為所觀察到的股票回報和相關的財務表現特徵不符合人
      們對風險的一般認識。」人們通常認為風險較高的公司應擁有更高的回報率。然而現有的證據似
     乎表明,市場對於高賬面/市場比公司財務報表中的好消息反應比較遲鈍。

     最後,Piotroski還找到其它證據,證明市場對先前財務報表信息的反應不夠有力,尤其要指明
     的是,在這些信號值和市場對下一季度報表的反應之間有肯定的聯繫。高信號值的公司在下一
     季度報表公佈期間平均上漲5%而低信號值的公司則在同一期間上漲不到1€‚%。

     Piotroski教授計劃繼續研究是否能利用財務報表的分析技巧來解釋影響公司獲利能力的因素以
     及如何量化公司的風險。此外,他還打算繼續檢驗金融市場是如何解釋和評估公司的經營數據
     的。同時他也表示,只要分析師和投資者能仔細分析公司財務報表中包含的信息,尤其是那些
     不為人所注意的公司信息,他們就能成為股市上的贏家。
      Joseph D. Piotroski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會計學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論文《價值投資——使用財務報      表歷史數據
      區分贏家和輸家》獲得了芝加哥大學商學院2000-2001年度 Ernest R. Wish 會計學研究獎。
美国的Piotroski选股策略

量化投資:Piotroski選股策略的中國實證研究
     
      2010-09-0609:17:47 來源: 安信證券
     報告摘要:
     
     一個股票的P/B可以大致地反應它的安全邊際。P/B越低,安全邊際越高。我們每年5月8日把所有的股票按照P/B的大小分成5類,每一類按照流通市值加權形成一個組合,從2000年5月8日跑到2010年8月5日。發現P/B越低,累計回報越高,而且這個順序很穩定。
     
     Piotroski選股策略是在P/B最低的20š„股票中按照9個財務指標打分,將這些打分加起來得到每隻股票的得分,分值為0-9之間的整數。
     
     在美國1976年到1996年二十年的時間裡,得分為9的組合年化收益率為15.9而得分為0的組合年化收益率為-6.1二者相差23‚而同期標普500的回報率為11.1‚
     
     2008年,AAII(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Investors)跟蹤的56個選股策略中只有一個策略的收益率為正,那就是Piotroski的選股策略,當年收益率為32.6而所有策略的回報率的中位數為-41.7從2000年5月8日的1000點開始,每年5月8日調整一次倉位,到2010年8月11日,得分為9的組合淨值為5374.95,89的組合淨值為4672.88。而同期上證綜指1419.71.得分為9的組合復合年化收益率為17.83得分為89的組合的年化收益率為16.23而上證綜指的年化收益率為3.47‚組合9的信息比率為0.75,組合89的信息比率為1.組合9十年總共選擇了61只股票,平均每年6只。組合89十年共選了406只股票,平均每年40只左右。
     
     從2007年1月15日開始,到2010年8月結束,中證指數從1000點跑到2163.51,而組合9跑到3819.69。可見,Piotroski選股策略的效果並不僅僅是由小盤股效應造成的。
     
     
     從2004年8月11日開始到2010年8月11日結束,深圳100指數從1000點跑到3673.78,而組合9跑到6679.7。
     
     Piotroski9組合在絕大多數年份都超過上證綜指的回報率。平均超過基金的平均回報率。
     
     在我們的實證研究中,沒有任何數據挖掘的因素。Piotroski選股方法不僅在美國表現出色,在中國的數據歷史回溯檢驗中也表現出非常好的盈利能力。該方法簡單、易實施,背後的經濟理念也非常堅實。歷史回溯檢驗表明,這個簡單的選股策略甚至超過了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總體來看,Piotroski選股策略是一種非常實用、有效的選股策略。(本文來源:安信證券 )

美国的Piotroski选股策略

資料來源:淘股吧
http://www.taoguba.com.c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96

投資標的選擇的三個維度及投資策略 沉潛

http://xueqiu.com/8410346308/22751013
在今年之前,我對投資標的的選擇與篩選沒有明確的標準,而一味貪多。比如如我在2012年總結裡所說的那樣在各個大類資產的配置都有,但各類資產之前處於分割狀態,且不懂不同時期的配置重點。而落實到具體的標的上面如股票面對僅A股就超過2000的標的如何選擇的問題沒有大致的框架。不過這種狀態到近期得到了改變。今天就做出較全面的總結。(算是2012年投資年度總結第二篇)

一、維度闡述

三個維度分別是確定性、成本、收益。一一來闡述。

第一個維度是確定性。以S表示。
確定性是指投資對象達到某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及投資者對標的的瞭解程度。

它包括二層含義。

第一層是投資標的本身客觀的情況。

如張裕公司明年的利潤增長率(這裡假設公司股價變化率與利潤增長率完全一致,但實際中經常出現雙擊雙殺等現象)能否達到同比10%(包括分紅),日本GDP明年能否達到2%,申萬穩健明年的約定收益率6%能否實現,倫銅明年是否會跌破8000美元等;可設為5級來衡量(20%、40%、60%、80% 100%)。以A來表示。

第二層含義則是投資者主觀對客觀標的熟悉程度。

如我對於張裕的歷史、管理層、主要產品品質、營銷等有所瞭解。同樣可以設為5級來衡量(20%、40%、60%、80% 100%)。以B來表示。(第二層含義十分重要,因為投資最終是由投資者主觀做出判斷的,如果主觀上沒有很高的確定性,投資可能會中斷,而最終影響收益率。如茅台的投資者如果對於茅台不足夠瞭解,很可能在中途就下車。)
而這兩層中間是相乘的關係。即S=A*B
從這個公式的定義過程來看,債券的確定性無疑是最高的。

第二個維度是成本維度。
本文所指成本(以C表示)是指投資費用比率與潛在虧損程度。(均是比例,不是絕對額度)
費用率(用D表示)如股票投資千一的錯佣金率、加上各類印花稅、紅利稅等雜費,最終的成本可能為千一點五,雙向為千三。
如企業做項目,人員工資、建設成本、營銷成本、設計諮詢費、交通費等。

潛在虧損程度,即是投資者預先設定的止損程度(用E表示,這是主觀標準,投資者可依據自己的習慣、偏好設定。客觀事實要事後才知道,無指導意義,不過投資者可以拿事前的主觀標準與事後的客觀事實對對照,以便設定可能更加符合事實的主觀標準。)。

如指數投資者預先設定20%的潛在止損線,而分時投資者則可能設千一左右的止損線。這也意味著主觀設定的止損越小,機會越多,而主觀設定的止損越大,機會越小,超過50%止損線的投資機會基本消失。如茅台的利潤同比增長現在也不到50%,所以如果設定預先設定45%的止損線仍可投資茅台。
C=D+E

第三個維度是盈利維度
盈利維度(以P來表示)投資預期的毛收益率。這個無須解釋。如片仔癀公司明年預期能實現30%的收益,片仔癀股票同樣也能實現30%的收益。

綜合起來投資的最終收益率(以R表示)
R=S*(P-C)=(A*B)*(P-(D+E))

以張裕為例,相關數字均為假設:
R張裕=(60%*60%)*(10%-(3‰+10%))
   =(0.36)*(-0.003)
   = -0.000108
R片仔癀=(80%*60%)*(30%-(3‰+20%))
    =(0.48)*(0.097)
    =0.04656
R某債 =(80%*100%)*(9%-(3‰+6%))
  =(0. 8)*(0.027)
  =0.0216

綜合來看,後面兩個的投資價值比前一個更大。
從以上公式驗證的情況來看,如果標的沒有變化,如零增長也無分紅的公司就即意味著P為0,是不值得投資的,不管其價格多低,或者確定性有多大。虧損的更是如此。

二、策略總結

結果出來了,策略就簡單了,按計算結果的大小排列開始配置,0以下直接排除(也就是預算收益不足於覆蓋風險及投資成本的標的)。0以上投資幾個項目,這是由投資者主觀決定的。如果確定性非常高而投資純收益非常高,當然要重倉。

回過頭說,本文只是提出選擇投資標的三個維度,但這三個維度均含有大量的主觀預期,所以對於同一個標的,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論。(這點與現實世界也是吻合的)。這個只是幫助投資者梳理思路的工具,而不是金手指。

PS:使主觀預期不斷接近事實,需要長期努力,持續深入瞭解關於投資標的的知識。這樣不僅B會提高,P和E也會不斷與世界吻合,最終的結果就是R的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42

2013投資策略——與黑社會大佬為伍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2837975
 應雪球號召,寫一寫2013年我比較看好的股票——海王集團。這個股票風險超高,因為公司業務和老闆都跟黑社會背景相關,而且也是小盤股,股價波動很大,我1月5日在雪球關注時,股價才0.148,短短8個交易日已經上漲了30%+,快0.2塊錢了。我還沒買,不過認為可以小注,後悔得我捶胸頓足!

    1、為什麼看好這家公司

    先大致介紹下該公司的歷史。海王集團的前身則是歌手陳冠希之父陳澤民名下的駿雷國際。早在2005年,陳澤民因財困賣殼給連卓釗、連棹鋒兄弟,後者將郵輪「海王星」號注入後,改名為海王集團。   

     之所以關注到該公司,首先是便宜唄,該股即便急漲,也才2.7倍市盈率和0.46倍市淨率,市值7.5億港幣。而且從08年收購博彩中介業務以來,收入一直比較穩定,過去兩年的ROE也有20%左右。

     其次,主要業務正在不斷聚焦到博彩中介人上,過去幾年剝離掉了各種業務,連賭船都賣到了說要換資金投入博彩中介業務。引用一條新聞:

   「11月23日消息,據香港明報報導,海王集團(0070)正計劃於明年第一季完結之前,完成收購包括新葡京、永利及美高梅的博彩貴賓廳業務。集團助理首席財務官夏永權更不排除,需要因應在市場安排股票集資及債務融資予以配合。

  經過過去幾年擴張,他們擬在明年業務發展成熟時考慮派息。

  夏永權強調,在未計算收購3項新的貴賓博彩業務,海王原本在金沙、威尼斯人及銀河星際的貴賓廳業務,在面對政治不明朗因素下,仍然於7至9月份錄得按季度轉碼數增長,到11月時的貴賓廳博彩轉碼表現更加樂觀。但是相比過往達到數十個百分點增長,則不可同日而語。

     在部署購入3項新的貴賓博彩業務時,夏永權指出,集團內部的目標是先購入有關業務的分帳權益之20%股權。按他們在6月底時持有約1.2億元,加上平均每月獲約2000萬元現金流入,已經出售虧本的業務,因此可以應付收購辦事處物業及新葡京貴賓廳業務。」

      公司是和購買方簽了意向合同的,當然買不買得成是未知的,如果買得成,那麼在澳門6大牌照賭場中的貴賓廳中公司就與其中5家有了合作關係。

      2、競爭優勢是什麼

     如果要問我海王集團的護城河是什麼,我想是黑惡勢力就是護城河了吧,屬於無形資產。

      先介紹下什麼是博彩中介業務。澳門賭場收益中有接近70%由貴賓廳貢獻,顧名思義,在貴賓廳裡賭博,都是比較有錢的人,下的注都很大,據說最低不得1000元。為了主動找客上門,澳門賭場有項特殊的制度就是博彩中介制度。由博彩中介人承包賭場的賭廳,按照賭場方面要求賭廳每月博彩額度不低於一個數量,然後由博彩中介人下面的「疊碼仔」類似銷售經理去尋找客戶,介紹客戶到賭廳賭博,為客戶提供包吃、包住、包行、借款賭博等一條龍服務。根據承包協議,賭場大概支付1.2%的賭資給博彩中介人,有的還帶有30%的利潤分成。由於博彩中介人的業務性質,就不免跟地下錢莊、洗錢、追賭債、高利貸等違法行為相關。由於海王集團曾經涉及黃光裕議案,我們可以通過黃光裕的判決書中可窺見一絲業務細節:

     「證人伍健華(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的證言:黃光裕大多在澳門連卓釗開的賭廳以其的名字賭博,其是黃的代表。連卓釗的賭廳與黃光裕都是港幣結算,黃光裕賭博可以不帶現金,連卓釗最高時給他的預支賭資額度達到港幣2.8億元。黃光裕還連卓釗賭債資金來源及還款方式一種是用減持香港國美的錢還,由其從香港銀行開本票送到賭廳。大多數情況是黃光裕從大陸調撥人民幣通過地下錢莊償還。其一直與賭廳的陳小姐聯繫,她提供一個大陸地下錢莊的賬號,其再把賬號告訴黃光裕,由黃光裕將錢打過來。黃光裕從內地向地下錢莊的賬號內打款後,地下錢莊的人會和澳門賭廳聯繫,告訴賭廳還了多少錢。

      伍健華經對公安人員出示的鄭曉微記賬手冊第三冊進行辨認,確認在該冊中記載的「伍生和伍健華換匯金額」應該都是黃光裕還的賭債。

證人連棹鋒[香港海王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的證言:其在澳門主要負責為連卓釗的賭廳與客人對數(即對賬)、追賭賬,賭廳只收港幣。黃光裕在賭廳以伍健華、余國良的名義賭博,這二人是黃的經紀人,負責歸還黃所欠的賭債,如果他們手裡有港幣,就會開本票給賭廳;如果沒有港幣,黃光裕就讓伍健華以人民幣歸還,其聯繫地下錢莊,由錢莊將在內地接收人民幣的賬戶告訴鄭曉微,鄭將賬戶交給其公司的陳小姐,陳小姐再轉告伍健華。陳小姐和伍健華經常對數,再報給鄭曉微,鄭曉微再告訴其,其讓人找伍健華,不用找黃光裕。鄭曉微的手工記賬冊中寫著「伍生」或「伍健華」的賬目,就是黃光裕的換匯記錄。

      證人連卓釗[香港海王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的證言:黃光裕在其賭廳賭博,從來不用自己的名字開戶、寫欠條,他的經紀人是余國良和伍健華。如果黃光裕沒錢還賭債,就會讓伍健華幫助聯繫地下錢莊,從大陸打錢,由伍健華還錢給其。其沒有直接就賭債或賭博問題與黃光裕聯繫過,這方面的事情都是其找伍健華。當黃光裕要從大陸用人民幣換成港幣還賭債的時候,其就安排連棹鋒為伍健華提供錢莊的銀行賬戶。」


      3、行業空間/未來前景/業績的確定性如何

      由於澳門賭場收益中有接近70%由貴賓廳貢獻,博彩中介人對賭場至關重要。在澳博控股的招股說明書中就提到其中一項澳博的競爭優勢是同近80家博彩中介人有業務合作。而在金沙中國進入澳門市場時提高了博彩中介人的佣金率,吸引大批博彩中介人轉投金沙中國,澳門賭王何鴻燊還忽悠業界不要惡性競爭,可見博彩中介人的溢價能力。觀澳博控股財報,有好幾百億的市場推廣費用其實就是博彩中介人的佣金。澳門賭場貴賓廳一般賭場盈率是2.8%,而要支付1.2%的賭資給博彩中介人,可見成本之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博彩中介人市場行業空間巨大。不過,貴賓廳貢獻收益佔整個博彩收益比例從過往數據趨勢看是緩慢下降的,中場業務(也就給小賭徒玩的大廳)比重上升。

      至於業績確定性當然是十分不確定的了,因為一旦賭廳廳主完不成賭場下的賭資要求就會解除合同,海王集團說是要收購其他中介人,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當然,黃光裕案抓了公司主席他哥,公司業績也沒受到什麼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業績還是穩定的。過去幾年海王集團0分紅,賺的錢都拿去贖回可轉債了。

     4、公司報表

      海王集團資產負債表就是由無形資產+應收賬款=所有者權益構成。無形資產就是賭廳的收益權,原來大概有20億左右,後來提減值,現在穩定在14億左右。應收賬款我記得在3、4億左右,個人猜測是不是借出去的賭資?不知道是不是業務的緣故,公司財報也是極其不透明,直到最近一個年度財報才披露旗下三大賭場中的博彩中介業務各自的收益情況。就整體而言,我對該公司及其業務瞭解仍然云裡霧裡。

      5、估值

      由於現有業務沒有什麼成長性,個人認為大概給10市盈率,1.5至2倍市淨率合適,樂觀來看還有200%的上升空間。

      6、聲明

      我對該公司瞭解也僅限於上述資料,可以說基本還是不瞭解,也可以看出這個公司風險是很大的。出於對該業務的好奇,我把我所知道的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分享,本來我是想獨食的。我對這公司的態度也是像賭博一樣,小賭怡情,未來我可能會買入,因此不推薦各位去買這個小盤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11

蘋果定價策略揭秘:永不打折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819.html

蘋果的成功不僅僅產品所具有的獨到的與人性共鳴的產品設計,也在於其合理的產品價格以及產品佈局,可以直接打動消費者打開他們的錢包,最為重要的是在蘋果的價格策略中,永不打折。網站MacWorld為我們揭開了蘋果定價背後的秘密,以下是文章節選:
原來,為了保持各零售商之間的價格不變,蘋果公司採用了一種叫做「價格維護」的策略。絕大多數商品都是由分銷商到達零售商的,擁有一個「生產商 建議零售價」(MSRP價格),但各零售商有權設定其自己的出售價格。舉例來說,零售商一台建議零售價為500美元的筆記本付出了250美元的成本,將其 價格表為為350美元且打上7折的名號。其他的零售商可能會賣得貴一點,或者便宜一點。產生這些價格差別的原因就是「建議零售價」和經銷商拿貨價格之間的 巨大差距,零售商可以在這之間擁有價格變化的空間。

而蘋果產品的「建議零售價」則和拿貨價格相差很小,具體的數字受到保密協議的保護而無從考究,但它們之間大概只有幾個百分點的差距。零售商很難在提供折扣的同時獲得可觀利潤。

「價格維護」策略有著兩方面的影響:因為利潤很薄,零售商將很少有動力把珍貴的廣告空間留給蘋果的產品。另一方面,大型的連鎖店有時會故意降低薄利潤的暢銷產品,犧牲一些成本來吸引客流,從而提升利潤率更高產品(例如配件和線材)的銷售。

蘋果零售策略的第二步就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了:蘋果會在薄利潤的基礎上向零售商提供更多的資金獎賞,但前提是零售商為蘋果產品做了廣告,並且售價在蘋果的「最低廣告價格」之上。這種策略讓蘋果零售商們獲得更多的利潤,並且防止了蘋果產品擁有各異的價格。

這一政策讓蘋果受到了許多好處。首先,公司在直接銷售產品中獲得了更多利潤,因為它們無須和自己零售商的折扣價比拚。因為蘋果自己的零售系統是全世界最賺錢的零售系統之一,削價來爭取更廣泛的分銷網絡會對盈利帶來負面作用。

最重要的是,減價空間小讓零售商無法建立起足以和蘋果抗衡的市場地位。像沃爾瑪之類的大型零售商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它們的市場地位從生產商處獲得更低的進價,其程度之大幾乎影響到了後者的生存。

蘋果iPhone手機的銷售有所不同。在美國和加拿大,客戶除了可以用零售價購入手機之外,絕大多數客戶在購買時捆綁了兩到三年的手機通訊服 務,每月支付70美元或以上。在這類交易中,電訊運營商自己補貼零售商,這筆補貼對於零售商來說是更重要的利潤來源。這就是為什麼許多iPhone零售店 的折扣價只有在客戶實施「店內運營商激活」之後才可以享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有些零售商可以打折銷售蘋果的手機。沃爾瑪就在過去的假期裡以127美 元的價格銷售原價為199美元的iPhone,在市場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蘋果改採取的定價技巧是合法的,而且其中絕大多數在行業中被普遍採用。蘋果只是憑藉消費者對蘋果產品源源不斷的渴望將這些技巧發揮到了極致。

蘋果定價策略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很難估量。首先,消費者失去了在自由市場裡起到正面作用的價格競爭機制,你或許可以買到一台很划算的筆記本電腦,但想買到一台低過市價的蘋果筆記本則難得多。

但換句話說,消費者買到質量稍差的蘋果筆記本的幾率也大大降低了。豐厚的利潤率以及對於其分銷渠道的嚴密控制讓蘋果僅用略高於對手的售價就製造出質量方面優勢巨大的產品。所以顧客所花費的每一分錢在長期都物有所值。

不論如何,蘋果強勢的控制慾早就臭名昭著,而定價策略則是其中很吸引人的一點。撇開其他因素不談,光是蘋果產品的價格會一直保持穩定這一點,就會減輕消費者們在購物時的壓力:他們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等待快遞員出現在他們的家門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14

逆天的Dalio(一)——全天候交易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796

全天候交易策略——「風險平價」波動的基礎

美國總統尼克鬆通過電視向全國宣佈:「我指示康奈利部長,暫時終止美元和黃金的兌換。」這是金本位運行27年以後,美國正在打破佈雷頓森林協議下的所有外幣盯著美元的固定匯率而美元盯著黃金的全球貨幣體系。

那時候,Ray Dalio剛大學畢業不久,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做文書工作。在公寓裡,他觀看了尼克松的講話,並嘗試解讀其中的影響。紙幣的價值來源於黃金的背書。但現在美國政府將不再遵守這個承諾了。第二天早上,Dalio走到混亂的紐交所交易大廳,並預期會看見股市大跌。但事實是,道瓊斯平均指數上漲了接近4%,金價也大漲,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尼克松大漲(Nixon rally)」。Dalio聽到尼克松聲明,但他卻曲解了其影響。

這件事改變了Dalio對市場的思考方式。這件事對他形成了史無前例的衝擊。Dalio很快就認識到,他不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從歷史的角度看,每個人的人生都太短暫了。所以,他開始研究美元貶值和之後的市場大漲背後的因果聯繫。他發現,佈雷森頓林協議的破滅只不過是很多看起來獨特歷史事件中的一件,實際上,這只能說是很不經常發生,而並不是史無前例的。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貨幣貶值已經在很多國家發生過,而且儘管發生貨幣貶值的經濟環境不一,但都是相同關鍵經濟趨勢結束的結果。Dalio開始專注研究他對經濟的理解——有時被他稱為「經濟機器」:永恆和廣泛適用的潛在關係,這關係不僅能有效解釋經濟現象,還能解答為什麼這些經濟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複上演。

Dalio現在已經60多歲了。他在尼克松聲明後的4年成立了Bridgewater公司。回憶那時候的經歷,Dalio表示:「對我來說,這是上了一課。我開發了一套可操作的能預判市場驚喜的方法。我嘗試不要讓我的經驗主導我的思維方式;我能超越我的經驗來分析經濟機器是怎麼運作的。

Dalio認識到,他可以通過把經濟和市場分拆成不同的成分,研究這些成分在不同時間的不同關係,進而理解經濟機器。這種思維方式是全天候交易策略的核心。比如說,任何的市場波動都可以被分拆為一些關鍵的成分。市場波動的基礎是,相對於已經被定價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的變化。這就是一個市場驚喜的定義。這兩個市場環境相差越大,驚喜就越大。這能有效解釋「尼克松大漲」。當一些國家負擔著太多的債務,以致於這些國家的貸款人不願意再借錢給它們,這些國家將不得不緊縮。一波預期之外的「新貨幣」使原來的貨幣變廉價了,減緩了來自貨幣緊縮的壓力,這些經濟環境的變化推動了股票和金價的上漲。Dalio所發現的就是「這些變化的另一面」——經濟環境相對於人們預期的變化。

全天候交易策略背後的基本原理,與Bridgewater的聯席投資官Bob Prince和其他Bridgewater早期員工,嘗試回答的一個具有欺騙性質的直接了當的問題相關。這個問題是,在貨幣貶值或其它完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你會持有怎麼類型的投資組合,令你的投資表現在所有環境下都能表現良好?

Dalio、Prince等人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給Bridgewater創造了一套投資策略,這套策略不會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打折扣。這套策略在1996年開始啟用。這套策略的預判是基於,不同資產類型對經濟環境變化是通過可理解的方式反應的,而這個方式的基礎是這些資產類型的資金流動關係。通過基於這些結構性關係特徵,來平衡投資資產類型的分配,經濟驚喜的影響是可以最小化的市場參與者可能對通脹抬頭或經濟增長加速感到驚訝,但全天候交易策略的投資仍能平穩地前進,提供吸引而相對穩定的回報。這個策略一直是被動的;也就是說,Dalio和他的同事並不需要預測未來的經濟環境,就能構建出最理想的投資組合。今天,全天候交易策略和其背後的原理,正在主導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的資產管理方式。

發現過程

1975年,Dalio在紐約的公寓裡成立了Bridgewater。當時,他積極地在大宗商品,貨幣和信用市場進行交易。Dalio開始的業務是給企業客戶提供風險諮詢服務,同時也提供每天的市場走勢評論,名為「Bridgewater每天市場觀察」。其競爭的優勢在於創新和高質量的分析。

Dalio的客戶包括麥當勞和一家全球最大的雞肉生產企業。當時麥當勞正準備推出麥樂雞這個新產品,所以非常擔心雞肉的價格會上漲,這將迫使麥當勞在提高零售價格或縮減利潤率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麥當勞希望對沖雞肉價格上漲的風險,但當時並沒有活躍的雞肉期貨市場。雞肉生產企業也不會同意以固定價格出售產品的,因為它們也擔心生產成本上漲,定價的供貨合約可能會造成損失。經過一番思考,Dalio給最大的雞肉生產企業出了一個主意。雞肉的價格莫過於由小雞價格(這是很廉價的)、玉米和豆粕價格組成。玉米和豆粕價格是雞肉生產成本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於是,Dalio建議把玉米和豆粕合成一個合成期貨(對沖策略),這樣就能有效地對沖雞肉生產企業對價格波動的風險,進而就能給麥當勞提供一個固定的供貨價格。最終,這家雞肉生產企業完成了這筆交易,而麥當勞也順利地在1983年推出了麥樂雞。

Dalio這些早期的工作反映了一個現實,任何回報的資金流都可以分拆成若干成分,通過首先檢查各成分變化的驅動因素,就能更準確作出分析。雞肉的價格取決與玉米和豆粕的價格。而債券的價格也可以分拆成實際收益率和通脹因素。企業債券收益率又可以分拆成市場名義收益率加上信貸利差。這個思維方式為構建全天候投資策略打下了基礎。如果資產可以分拆成不同的成分,那麼在把這些成分重新組合起來,也能看作是一個投資組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3

逆天的Dalio(五)——加入通脹聯繫債券的成型全天候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16

最後的成分:通脹聯繫債券

如果說Bridgewater是風險平價的先鋒,那麼把通脹聯繫債券納入機構投資組合的歷史上,Bridgewater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脹聯繫債券在全天候交易策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隻證券的基本價格與通脹數據之間的聯繫,早在18世紀就被出現了,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通脹聯繫債券在機構投資組合還沒有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Bridgewater的其它發現一樣,這個發現也是來源於一個對話,或者一系列對話。一個美國基金會曾經諮詢了Bridgewater一個問題:怎麼才能連續保持5%的實際回報?章程規定,基金會必須每年支出其資產規模5%的資金,所以為了保持基金會能永遠運作,必須保持每年實現5%的實際回報。

回到構建給定目標的投資組合上,客戶的「無風險頭寸」不再是持有現金了,而應該是一個能提供實際收益的投資組合。通脹聯繫債券,這種債券會支付實際收益率外加實際通脹率的回報,所以只要找到一隻能支付5%實際回報的通脹聯繫債券,就能滿足基金會5%的要求。然而問題是,美國那時候不存在這樣的債券。這種通脹聯繫債券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一些其它國家已經很流行。作為一個貨幣和債券投資經理,Dalio和Prince知道怎麼以美元為基準對沖投資組合的匯率風險,消除掉匯率波動的影響。所以,Bridgewater嘗試構建一個全球的通脹聯繫債券投資組合,並以美元為基準對沖匯率風險,作為給這個美國基金會提供的投資解決方案。但是,當時全球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4%,所以需要對通脹聯繫債券增加一點槓桿才能達到基金會5%的要求。

Bridgewater給基金會做的工作明確證明了,相對於其結構相關性優勢,通脹聯繫債券是高效但被嚴重忽視的資產類型。在通脹上升的經濟環境中,通脹聯繫債券表現很好,但股票和普通政府債券都會表現不佳。結果,通脹聯繫債券填補了構建傳統投資組合中,分散投資風險的缺口。大部分投資者不會持有商品以外的資產來對抗通脹上漲的驚喜,這樣做會令整個投資組合出現小缺陷。從Bridgewater建立的經濟環境理論看來,通脹聯繫債券有助於平衡整個四宮格和其它資產類型,通脹聯繫債券的平衡作用是獨一無二的(通脹聯繫債券與大眾商品是負相關的,與增長是正相關的,這是一個另類的優勢)。毫不意外,當美國財政部決定發行通脹聯繫債券時,相關官員就諮詢了Bridgewater對構建這類證券的意見。Bridgewater在1997年提出的建議,決定了美國通脹保護證券(TIPS)今天的設計。

全天候交易策略

全面成型的全天候交易策略出現在1996年,當時Dalio、Prince和第三任首席投資官Greg Jensen(剛離開學校就進入了Bridgewater)嘗試提煉濃縮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到一個投資組合裡。當時的動力來源於Dalio的一個願望,他希望把所有託管資金放在一起,構建一個資產配置的組合,Dalio相信這個組合能在他離開以後仍能長期保持可靠。Dalio總結和歸納了Bridgewater發現的投資原理,把對沖麥樂雞的風險、幫助Rusty平衡投資組合和管理通脹聯繫債券的經驗,都放進了一個真實的投資組合裡。最終的投資配置方案如下圖所示,所有的資產都放進了描繪所有可能出現的經濟環境的四宮格框架中。

(四等分風險分配;高增長:股票、大宗商品、公司信用產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高通脹:通脹聯繫債券,大宗商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低增長:普通債券,通脹聯繫債券;低通脹:股票、普通債券)

通過研究,Bridgewater已經知道怎麼在不同的經濟環境歸類資產類型。他們也知道在四宮格中的所有資產類型可能會同時上漲。這就是資本系統的運作模式。如果央行印錢,那麼那些有好投資機會的人會把錢借走,用這些錢實現更高的收益。這些投資的證券主要有兩種形式:股票(所有權)和債券(債權)。因為央行印錢,所以四宮格中的資產分類並不能完全抵消對方的風險;但這些資產的總回報長期總能高於現金利率的回報。全天候交易策略中對經濟環境的頭寸已經被相互抵消了,剩下能賺取的就是風險溢價。

Dalio形容構建的投資組合「就像發明了之前從未試飛過的飛機」。它看起來是對的,但能飛嗎?Dalio開始用自己的資產「試飛」,而不斷重新平衡這個資產組合是另一名員工的業餘工作。這個投資組合的試飛結果與Bridgewater的預想一樣,但仍只限於Dalio自己的信託投資。全天候交易策略從來沒有被想過會做成一個產品。這個策略太複雜了,看起來沒人能做出來,但同時,這個策略也太直接了當了,似乎每個人憑自己都能做出來。在美國股市出現科網股泡沫的早期,Dalio已經開始提出平衡的概念,而最初只是可有可無的興趣。

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改變了一切。泡沫爆破證明了,股票市場沒什麼是「確定的事情」。科網股泡沫的爆破改變了一般投資者的心態,回想到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石油危機和1987年股市崩盤。很多資金管理者開始移除alpha,作為應對他們認為股市不穩定的一個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7

逆天的Dalio(六)——全天候交易策略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31

開始能接受全天候交易策略投資理念的機構投資者並不多,但慢慢地,機構投資者對其的反感開始緩解了。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不再以單純的好與壞判定槓桿化操作——「沒槓桿是好的,任何槓桿都是壞的」,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明白,適度槓桿加上高度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可能比沒有槓桿不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風險更小。槓桿只是一個實施工具。如果你不能肯定地預判未來,也不知道未來的經濟環境會怎樣,那麼尋求一個能應對所有經濟環境的資產配置組合看起來是十分合理的。槓桿化有助於平衡不同資產類型的影響。

發展到今天,全天候交易策略的平衡原理已經沒有應用上的限制了,長期來說平衡原理可能能使金融系統更加穩定。加拿大最大的一隻養老基金計劃採納全天候交易策略作為整個投資計劃的基準。其它機構也已經全面改進alpha和beta的團隊結構。一些機構給養老金固定繳款計劃引入了這些新概唸作為投資選擇之一。最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機構投資者都瞭解全天候交易策略,25%的投資者正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使用,雖然這也說明了大部分投資者還沒有使用這種新技術。

Bridgewater創造的全天候交易策略真正理解了金融世界,今天開始持有這個投資組合,未來20年也能保持合理的良好表現,儘管沒有人能預期未來20年的增長和通脹水平如何變化。當進行長期投資,你應該對以下的東西保持信心:(1)持有資產應該能提供比持有現金更高的回報;(2)資產價格的波動主要是由經濟情況的發展相對於當前預期的差異引起的(還包括這些預期的變化)。就這些了。其它的東西(資產類型的回報、相關性、甚至精確的波動)都是預測未來的一種嘗試。總之,全天候交易策略很簡單。只需要簡單地持有四個不同的投資組合,給每個投資組合分配相同風險,每個投資組合都會在下面其中一個經濟環境中有好表現:相對於預期的(1)高通脹;(2)低通脹;(3)高增長;(4)低增長。

過分自信經常會導致人們擺弄一些他們沒有真正深刻理解的東西,進而導致事情過分複雜、過分處理和過分優化。而全天候交易策略建立的動因就完全不是這樣的。運用全天候交易策略投資,Bridgewater選擇了承認一個事實——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所以選擇長期平衡的投資方式。Bridgewater的員工經常會被問及應該投資什麼。但其實Bridgewater的員工是不會研究主動alpha投資策略的。因為這是沒有用的——投資組合總是不停的改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長期持有的,良好的,可靠的資產配置方式。Bridgewater員工的答案是全天候交易策略,這是Bridgewater面對著各種經濟不確定性進行了30年投資的經驗所得。Dalio自己的財富仍然通過全天候交易策略投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投資10美元到標普500指數,同時投資10美元到美國國債,這個投資組合的風險主要來源於標普500指數,因為股市比債市的風險大。如果你投資5美元到標普500指數,投資15美元到10年期美國債券,那麼這個投資組合會更加平衡,雖然回報率會比較低。但按照5/15的投資方式,再加上一點槓桿,就能實現10/10投資方式的回報水平,同時風險更低。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