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種框架下,誰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反而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了
誰敢於在公司大規模重組後不到半年就再次大動干戈?馬云敢。1月10日,他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組織、文化變革」,將剛剛組建不久的7大事業群進一步拆分成25個事業部。5天之後他又進一步宣佈:5月10日起自己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
這是爭強好勝的Jack Ma組織的一場賽馬,也是一場帶著多重任務的選拔賽:既要選拔出各大事業部的領頭人,還要找到阿里的接班人,更要賽出獨特的平台競爭力。
「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運營,我們給市場、給競爭者更多挑戰我們的機會,同樣是給我們自己機會。」在關於組織變革的電子郵件中,馬云寫道,「我們希望阿里人一起努力把每一個事業部變成小而美、對生態發展有重大作用和價值的群體。」
馬云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也是所有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大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如何面對新出現的挑戰,並在規模和靈活之間找到平衡?他要面對的挑戰,其實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說的「創新者的窘境」:在面對破壞性創新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束手無策,直至被這種創新毀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公司無法克服組織上的缺陷,無法調動更多的資源應對那些初看並不起眼的破壞性創新。
在創新層出不窮的互聯網行業,這種顛覆也更為常見,以至於每過幾年,不可一世的老霸主就會被新的毛頭小夥所取代:雅虎取代了AOL,谷歌又將雅虎趕下了舞台;如今,Facebook又在野心勃勃地挑戰谷歌。
如何應對破壞性創新?克里斯坦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從大組織中分拆出獨立運營的小組織,馬云就是實踐者。阿里巴巴最早做黃頁起家,但很快就發現B2B領域的巨大商機並切入,一躍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2003年C2C大潮來臨,阿里又組建了新團隊並推出淘寶,憑藉免費策略一舉擊敗了國際巨頭eBay。
此時的阿里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老大,但也開始面臨更多的挑戰,馬云的應對之策就是不斷分拆。他意識到網上支付是個大難題,於是在2004年底成立了支付寶[微博]並從淘寶中獨立出來;2008年B2C來勢洶洶,京東商城[微博]等競爭對手開始崛起,淘寶又分出專門的淘寶商城(後更名為天貓[微博]);2011年淘寶又進一步分拆出了一淘(購物搜索)和聚划算(團購)。
歷次分拆當中,淘寶成了新業務的孵化器。而在最近的這次組織變革之後,新組織架構中已看不到淘寶的身影,因為淘寶已被徹底分拆成了更多的事業部。新組建的航旅、無線、旺旺和客戶端、音樂、本地生活等事業部,其實也代表了阿里下一步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努力方向:馬云不僅僅滿足於阿里成為實物和PC電子商務的王者,還希望阿里成為無線、虛擬物品、O2O、本地化生活等細分電子商務領域的領頭羊。
馬云給了高管們每人一匹賽馬,至於馬到底能跑多遠,就要看阿里「騎士」們各自的技藝了。分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團隊規模更小,更容易交流,也更聚焦於核心產品和業務。如果分拆業務能夠獨立上市,也能夠給業務骨幹們帶來更大的物質利益。2008年天貓從淘寶分拆出來之後,很快就在B2C領域站穩了腳跟,發展了6萬多家商戶。2012年「雙十一」購物節,天貓的交易額達到了132億元,繼續穩坐B2C老大的位置。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分拆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早在2004年,搜狐就開始做搜索引擎並在公司內部成立了搜狗,但是由於與搜狐媒體業務衝突一直發展得不好。而當2010年8月搜狗分拆成獨立公司之後,立即迸發出強烈的進取心,迄今為止已經實現連續9個季度的高速增長。為了更好地發展微博業務,新浪也在新年伊始將微博與傳統門戶業務徹底分開。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云是中國互聯網行業中戰略眼光最好,同時也最善於行軍佈陣的領導者。在他帶領下,阿里沒有錯過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任何一次大機會,無論是B2B、C2C、B2C,抑或是未來的C2B,阿里均站在了最前面。此外,馬云還通過支付寶、阿里金融、阿里云等分拆出來的公司,進一步深入到了金融和大數據等更廣闊的新領域。
但是,如果沒有搭建好技術和運營的基礎平台,沒有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上達成真正的共識,所謂的分拆就會變成各個事業部自行其是,就像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合力。例如,盛大集團將各大業務分拆成了獨立的子公司,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阿里努力打通淘寶和阿里巴巴B2B之間的技術平台,做到真正的用戶共享。在這次組織變革完成之後,仍然擔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的馬云也給自己佈置了幾件最重要的事情,分別是戰略決策、組織文化、人才培養、公益事業。
「你看今天,把淘寶解散了,淘寶反而增長得更快,發展得更加舒服。我們又出了三丰(姜鵬)、張勇、吳泳銘,一大批人,雨後春筍般在公司出來。三丰一個人的業務就抵過了當時老陸(陸兆禧)在淘寶管的業務,這樣人才就起來了。」馬云曾如此說,他最注重的當然還是高管人才的培養。在阿里內部,每位高管都需要培養自己的繼任人,這樣才能夠算是合格的管理者,他還專門在年輕的管理者中開設了培訓班,培養第三代乃至更年輕的接班人。
目前,「騎士」的選拔工作還沒有完成,阿里旗下的25家事業部仍然由集團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的9位高管分管。不過,這顯然並不是最終狀態。未來,每家事業部顯然還會選撥出各自的負責人,而他們將是更年輕的阿里人。
在不知不覺之中,阿里新老交替將順利完成,至於誰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反而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了。經過此次組織變革之後,25家事業部將會享有更充分的決策權,同時也會被壓上更沉重的擔子。集團CEO會將更多權力下放給事業部的年輕人,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而自己的主要職責則變成給前方提供資源和做好監督管理,這已經不是過去CEO馬云治下的那種意義下的CEO了。
| ||||||
如何打開中國房仲市場,一直是台灣房仲業者最頭痛的問題。多年前曾經進軍中國受挫的台灣房屋,如今終於找到方法,避開和中國業者正面競爭,與偉業我愛我家簽訂合作協議書,串聯兩岸客戶資料庫,找出一條新的通路經營管道。 撰文‧梁任瑋 三月初,有「中國本土最大直營房仲品牌」之稱的偉業我愛我家集團,來台與台灣房屋簽訂企業聯盟合作協議書,未來將提供台灣企業到大陸各大城市不動產買賣、租賃諮詢服務,也會引進陸資來台投資不動產,是兩岸首次最大規模不動產服務業合作案。 合作取代戰鬥 找到立足點與台灣房屋合作的偉業我愛我家,在對岸有一千家仲介據點,一年服務的交易件數高達四十萬件,相當於台灣整體一年的買賣移轉件數,去年不動產成交總金額高達人民幣一千億元,營收人民幣二十五億元。 發展至今還不到二十年的大陸房仲市場,不論交易秩序與服務品質都還尚未成熟,儘管如此,中國房仲市場巨大的交易規模,仍促使台灣各大公司前仆後繼,想辦法找到立足點。 「台灣房仲在大陸,如果要堅持服務品質,直營據點就開不多;不嚴格把關加盟的,一開始衝很快,但一遇到景氣反轉,關店速度比開店速度還快。」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地產運營研究所所長蔡為民,一語點破台灣房仲在大陸始終施展不開的關鍵原因。 但如何打開中國房仲市場,一直是台灣房仲業者最頭痛的問題。多年前曾經進軍過大陸受挫的台灣房屋,如今終於找到方法,避開和中國業者正面競爭,找到經營中國市場的通道。 「如果無法擊敗你的敵人,就加入他吧!以合作取代戰鬥也是策略。」台灣房屋首席總經理彭培業說,台灣房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已面臨高度飽和的狀態,中國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市場,這幾年,他一直思考布局中國更有效率的方法,最後,他選擇和敵人合作。 彭培業發現,台灣與大陸的房仲業者都各有缺乏的東西,例如,台灣房仲想進軍中國,卻受限資金規模,市占率始終無法提高,但大陸房仲想學台灣服務業提升品質,卻缺乏Know-how,他認為,「與敵為友」才能創造機會,就在一年前,這兩家公司在機緣下彼此結識,也開啟了合作的契機。 在直營與加盟之間成功找到平衡點,偉業我愛我家總裁杜勇是大陸品牌房仲少見的案例,今年才四十三歲、財務背景出身的他,從我愛我家草創時期就一路參與公司經營,三年前,他被董事會選為總裁,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愛我家這家公司重視營運成本的管理模式。 談起我愛我家的成功模式,杜勇認為,「螞蟻雄兵」的策略是其中關鍵。 一九九四年從北京房地產代銷業起家的偉業我愛我家,十三年前向下游整合跨足房仲業,一開始就直接鎖定中古屋買賣交易量較大的沿海城市。不過,與同業不同的是,偉業我愛我家將開店主力全部放在城市第二圈的住宅區與郊區,以螞蟻雄兵的策略,創造龐大的交易量,也讓他們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持續展店。 鄉村包圍城巿 攻中產階級眾所周知,在中國開店,租金占開店成本比重極高,偉業我愛我家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不僅大幅降低房租,也切中金字塔底端龐大的中產階級市場,雖然成交單價低,但是買賣件數比豪宅市場還多,不僅可以替公司創造可觀的規模經濟,也讓營運成本再度下降。 偉業我愛我家為了維持服務品質,一成立就明確定位直營路線,雖然放棄加盟者送上門來的加盟金收入,但卻在客戶面前守住了品牌形象,老客戶回流率自然高。 即使這五、六年中國政府打房一波接一波,但偉業我愛我家的店數卻不受影響,去年甚至逆勢成長兩百家店,業績翻了一番,今年還要再新增兩百家。 除此之外,房仲業是人力高度密集的行業,要留住好人才,就要祭出重賞。杜勇說,「房仲業強調團隊經營,一定要給員工更好的保障,我愛我家甚至會提供宿舍給外地來的員工,但也因業務員有一萬五千人,我愛我家每個月光是底薪就要發出人民幣五、六千萬元。」整體來說,無論是交易量、營業據點、房仲人數,抑或掌握為數龐大的中產階級客戶名單,我愛我家「螞蟻雄兵」,都能提供台灣房屋重返中國市場的絕佳優勢。而對於杜勇來說,台灣房仲業者所掌握的優勢,卻也是我愛我家的急切所需。 杜勇表示,大陸房仲業者這幾年發展突飛猛進,但台灣房仲業者在整合網路資源的經驗豐富,行銷手法也比中國靈活,尤其教育訓練完整領先,可以同時經營多品牌,這些都是他們急欲取經學習的部分。 未來,台灣房屋將結合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兩岸合計約一千五百個服務據點、二萬五千位業務員,串聯起彼此龐大的客戶名單資料庫。 這一群橫跨兩岸的螞蟻雄兵,或許,能為台灣房仲業者前進中國市場之路,找到一條新的通路經營模式。 杜勇 出生:1970年 現職:偉業我愛我家集團總裁 經歷:偉業顧問董事 學歷:北京中央財經大學財務投資系 |
| ||||||
為了躲避二○一三年開徵的證所稅,去年的興櫃市場,熱鬧異常,趕在十二月登錄家數達二十七家,創單月歷史新高紀錄。 當時,輪流登上興櫃股王、股后的,分別是百貨賣場誠品生活與網路業的數字科技,這兩家公司看似毫無關係,背後卻有一個同樣的推手:國泰綜合證券(簡稱國泰證券)。 第一步:精兵策略用十倍人力服務好公司 國泰證券的規模,在國內綜合券商排名只能排在第二十五名,過去七年,甚至承銷業務連續掛零。但在去年卻是大翻身,承銷金額排名更擠進國內券商第七名。 不到兩年,國泰證的承銷市占大躍進,關鍵人物,是證交所副總經理出身的國泰證董事長朱士廷。朱士廷是一個沒待過證券業的門外漢,過去只有在證交所管理上市公司和期貨業的經驗,上任短短一年多,小券商翻身成為股王製造機,國泰證券怎麼辦到的? 從證交所轉戰業界,二○一一年三月上任時,當時國泰證券承銷團隊只有七個人,沒兵、沒糧草,朱士廷只好自己跑第一線。向來擅長行銷的他,為了要快速打出好成績,決定採取不同於大型券商的策略。 「我們採取精兵策略,挑選好公司,集中火力提供服務。」在證交所負責管理上市公司多年,讓朱士廷發現國內大型券商做承銷案子,就像大型房仲業者爭搶房子的受委託案。不管房子的好壞,收進來再說,務求先衝高委託量,沒資源的國泰證券只能當小房仲,委託案件搶不過人,只專注於挖寶好物件,深耕買房潛在客戶。 正因為集中火力,讓國泰證找到利基。一般大型券商的承銷團隊約八、九十人,真正做輔導的通常是三十人,但簽下的輔導客戶卻高達一百家,等於一個承銷人員負責三個客戶,反而讓客戶抱怨服務不周。 國泰證券的精兵策略,「讓二、三個承銷人員服務一個客戶,往往輔導一年多就能快速送件,反而能夠後發先至,拿下好的承銷案。」朱士廷說。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前興櫃股王、現在的上櫃百貨類股王誠品生活。誠品生活是國內文創產業最知名的品牌業者,也是券商極想搶下的指標案件,國內兩大券商元大寶來證、凱基證都磨刀霍霍,國泰證原只是被邀請來參與提案,沒想到最後卻成為國泰證的指標客戶。 第二步:高價搶標三位數承銷價打動誠品 其實,誠品生活早在三年多以前就準備掛牌上市,卻因承銷價的定價問題,與輔導券商遲遲未能達到共識。誠品生活總經理吳旻潔表示,「國泰證券是最晚接觸的券商,但卻是真正看到誠品生活價值的券商。」 承銷價格,是最後的關鍵,價格定得過高,受傷的是承銷券商;價格定得過低,等於讓上市公司大股東吃虧。原本誠品生活的輔導券商凱基證,對誠品生活的承銷價格不到三位數,形成誠品生活與券商之間的拉鋸。 當時,各家券商進入最後的比案過程,僅國泰證提出三位數的承銷價,讓吳旻潔和誠品創辦人吳清友覺得國泰證券對誠品生活價值的認同。後來,雖然其他券商也競相提高定價到三位數,但最終還是由國泰證券雀屏中選。 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表示,「國泰找來朱士廷,他比較敢衝,而且國泰金控的品牌也有加分作用。」黃顯華認為,定出高承銷價搶標,加上國泰人壽的雄厚財力做靠山,是國泰證券致勝的關鍵。 為了誠品生活,國泰證以相對高價搶標,對券商來說是高風險賭注,去年三月底,當誠品生活登錄興櫃時,以百貨類股史上新高價一百五十六元登錄,一路飆漲到盤中最高價二百二十二.五元,漲幅逾四成,今年初上櫃後,股價也曾飆到二百七十元以上,讓國泰證最後面子、裡子都賺到。 第三步:注重細節貼心幫大股東規畫節稅 吳旻潔指出,國泰證券積極爭取,雙方互動頻率很高,加上朱士廷曾是證交所副總經理,深諳主管機關心理,同時也嫻熟法規,能夠協助準上市公司老闆進行沙盤推演,很順利就通過上市審核。 因為理解上市公司大老闆的想法,還有法令規章,朱士廷提供給上市公司大老闆的服務,比大券商還來得周到。 通常,準上市櫃公司的股權過度集中在大股東手上,上櫃前必須進行股權分散,同時也要轉讓部分股票給推薦券商。一般券商都會建議,大股東在興櫃之前就先進行股票轉讓,國泰證券執行副總廖鴻輝指出,「反正稅金是大股東付的,券商也不痛不癢。」 但國泰證券連股權分散與稅務規畫都設想周到,建議誠品生活的大股東在登錄興櫃之後,再進行股權轉讓,就無須被課稅(編按:證所稅上路後,興櫃後的股權轉讓必須課稅),國泰證券為誠品生活出的主意,讓誠品吳家父女等大股東省下一大筆稅金,也是國泰證券爭取誠品生活上市案時贏過大券商的原因。 不到兩年,國泰證券的承銷送件案數和總金額都擠入前十大,整體經紀業務排名仍在十五名之外,朱士廷的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在國泰金的大樹底下,讓規模最小的國泰證,能長得更大。 【延伸閱讀】國泰證承銷金額排名大躍進——近2年國內券商承銷金額前10名 證券公司:元大證券 2012年排名:12011年排名:2 證券公司:永豐金證券 2012年排名:22011年排名:8 證券公司:大華證券2012年排名:32011年排名:3 證券公司:凱基證券 2012年排名:42011年排名:1 證券公司:富邦證券 2012年排名:52011年排名:4 證券公司:元富證券2012年排名:62011年排名:13 證券公司:國泰綜合證券2012年排名:72011年排名:23 證券公司:統一證券2012年排名:82011年排名:14 證券公司:群益證券2012年排名:92011年排名:6 證券公司:台新金控2012年排名:102011年排名:5 資料來源:Bloomberg | ||||||
先來檢討之前寫了一半的「2013 : 看法和關注點(1)」
其中觀點:
1. 美國收水
美國何時/如何/為何收水,將會對市場有很大影響。
=>將會繼續困擾股市。
2. 開放二胎
去年炒龍B,今年炒開放二胎,同一概念,不過開放二胎可能較易番炒。
=>結果沒有開放二胎,不過嬰兒板塊熱炒,算是最強,奶粉股亦交出業績。繼續看好。
3. 內地餐飲業
地溝油,速成雞鴨鵝豬,內地生物化工程技術層出不窮。劣幣驅逐良幣,正當商人會否被KO?(是否還有正當內地商人)
勞工成本,租金,生化工程,食材價格,均不利內地餐飲業。不過中國人捨得食,有規模的公司會否殺出個未來?
=> 一如預期大部分餐飲股都沒有好的2H業績,其中只有# 0573稻香控股在內地的盈利平平,算是不錯。
4. 本地零售
本地零售板塊今年可能會好轉,不過長遠而言,中低檔服裝零售上市公司可能不敵國際連鎖店。剩下主要是金飾及化妝品。
=>未知零售板塊全年如何,以板塊表現來看,Q1算是可以,比大市好少少。
5. 汽車製造
一般美國汽車製造公司估值不高,因為美國市場不是增長中,而又面對外國同業競爭。內地汽車製造板塊是否周期性股份?我覺得暫時不應以周期股去看待。
=>板塊銷售數據比去年強了不少,不過股價表現平平。
6. 內房
去年買入內房主要是覺得中國已經不能用政策整死這個板塊,不然多個板塊將會一同陪葬,加上出口不際,局面難控。
今年如何?會否因為全球經濟改善轉為加強調控?
=>調控加強了。
7. 內地抄碼族
「商場服飾越賣越貴,網購越來越火。這催生了一個新的群體「抄碼族」:在商場試了滿意的衣服,記下吊牌碼子,然後網購,價格往往要比實體店便宜一小半。」
… 究竟對內地零售消費百貨業有多大打擊?
=>受多個因素影響內消費板塊全部炒車。
8. 燃氣下游
似乎還是沒有不利因素
=>繼續是最熱板塊之一。
9. 金融
以周期而言,今年應該是較為安全。
=>錯了,內地加強調控,以防爆炸。似乎中國的金融都會爆炸。
10. 消費性電子產品
山寨手機功能實在好強,今年應該有大量功能強勁的廉價品牌機出現,似乎元件供應比手機製造容易得益。
=>手機零件板塊是最熱板塊之一。
11. 醫療
好難玩,不過又不難找出嬴家。不應看淡。
=> 醫療板塊是最熱板塊之一。
12. 油價煤價
美國因素下,油價可能平平。煤價因為火電鋼鐵水泥需求下,平穩向上。
不過都是亂估。
=> 油價平平,煤價偏軟。
13. 工業類
資本投資周期是否啟動?
人民幣繼續升值,內地工資繼續急漲,中國周邊小國將會受益於低增值工業類流出內地。
=>周邊小國股市強勁,一些相關工業股亦平穩向上。
14. 體育用品
去庫存後見盈利?好難說,不過市場會不斷炒作。
=>依然不知,最好不要亂來亂估。
暫時寫了一半的策略算是可以,欠了新能源類,不過就算從新寫一次,我也不會考慮。另外看好IT互聯網環保類,沒有寫在此策略中。
==
之前在12月的文章:理性投資-基金經理的困頓;12月策略;破貪式;攞冧巴;測市(12)
12月開始的貪浪,持續了2個月左右,當中,大家見了多少偉大的預測?聽了多少高高的目標價?多少人臨天光賴尿?結果,今次我的逆向操作# 2688勝了(可惜現實中我也將2688轉入其他燃氣股,效果差了一些)。
由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28日:
2月3月的策略,暫時也算是不錯,跑嬴大市,保利潤及財富月有寸進:
==
詩人:
〈詩人〉紀伯倫
桌上放著一碗美酒,四位詩人圍坐其旁。
第一位詩人說:「似乎,我用我的第三隻眼,看到美酒馥郁的香氣瀰漫在空中,如同一群鳥兒在迷人的林裡翩然飛舞。」
⋯⋯
第二位詩人抬頭吟道:「借助我的內耳,我聆聽到那些晨霧般的鳥兒在歌唱。悠揚的歌聲蕩漾著我的心扉,猶如白玫瑰用花瓣留住採蜜的蜂兒。」
⋯⋯
第三位詩人輕閉雙眸,舒展雙臂,說:「我用我的手觸摸它們,感觸到它們的翅膀,就像一個睡美人在我指間輕柔地呼吸。」
⋯⋯
這時,第四位詩人起身端起酒碗,說:「噢,朋友們!我的視覺、聽覺和触覺都太遲鈍,既看不到美酒的香氣,也聽不到它的歌聲,更感覺不到它的翅膀的微顫,我只知道這僅僅是碗美酒。現在看來,我應該把它喝下,好讓我的感官能敏銳一些,以便能達到你們那高深的境界。」
說罷,他便舉碗齊唇,仰頭把美酒喝個精光。
另外的那三位詩人目瞪口呆,眼裡流露出的仇恨不含絲毫詩意。
是是但但看了大部分業績報告,朋友們!我的視覺、聽覺和触覺都太遲鈍!我看不見合理價是2萬7,看不見大市市盈率在歷史底部,看不見內地GDP比歐美強幾倍,只看見港股大都是OT股,爛股,食阿爺著數股,食老本股,偷錢股,莊家股,…。
4月策略是從極少好股/概念股中操作及準備進入淡季。
投資者應該警惕這些貨幣政策造成的長期通脹風險。問題很可能不會在2013年爆發,但通脹的怪獸隱藏在長期債券收益率中。大家應該避開長期債券,控制投資的久期和期限在美聯儲政策所支持的短中期債券。
1. 投資組合再平衡:即那些將債券賣給央行的投資機構將如何使用手裡的現金。這是最直接的傳遞機制。2. 影響風險偏好:日本央行政策和安倍經濟學的更廣泛影響將導致市場風險偏好的大幅上升,包括海外投資者。
| ||||||
當我們欣羨大陸型國家有大成本、大市場優勢時,你可能沒想到,小,也會是台灣讓中國瘋狂的最佳優勢。先看,台灣目前讓中國著迷的產品,都有什麼特質。 小清新,更引人入勝! 一張票價逾五千元,照樣場場爆滿 中國的小清新文青市場,現在幾乎都是台灣人占據。 「小清新」的說法,最早源自音樂流派Indie Pop(獨立流行樂),起源自一九八○年代的英國,以旋律優美清爽為特點;後變成一種文化現象,指的是追求清新風格生活方式的態度。 走過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的台灣,早過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最低層的生理需要,進化到自我實現,追求起生活品質。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直言,「台灣已從製造業經濟,轉型到創意經濟。」 創意經濟最大的體現,就是在生活中,而台灣比大陸早走了二十年。像是散在城市各角落,如台北市永康街的咖啡館、台南後壁無米樂社區等,是許多中國背包客來台朝聖的秘密景點。 台灣追求小清新生活風格,恰好也滿足了中國正大量崛起的白領,一方面療癒過大的競爭感,另一方面,在過多訊息中得到一種安慰與安靜的生活感。 四月十二日,週五晚上,當大家為《我是歌手》瘋狂時,在距離長沙比賽現場一千公里遠的北京工人體育館,擠進五千人,是《我是歌手》五百人觀眾的十倍,花了人民幣一千零八十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一百元)買下最貴門票,為的是觀看同樣出自歌唱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的首屆冠軍得主林宥嘉「神遊」巡迴演唱會最終場。 華語流行歌風靡大陸年輕人,其中文青風更開出另一條路。「蘇打綠幾乎每星期都有大陸商演邀約,連民謠歌手林生祥在中國都有固定粉絲,每次去都是售票演出,起跳人數三千到一萬之間,」台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文創概論」講師陳明輝觀察。 擅長描繪生活小清新調性的歌手,在彼岸切出了利基市場,「幾乎場場爆滿,」華研國際音樂大中華區總裁何燕玲說。 夠特別,就可能勝出!聽嘸布袋戲,一年內就有十萬粉絲 大陸市場太大,就算只有一%的人喜歡「小眾」產品,也形同就是一千萬人的市場需求。 只要夠特別,在一個項目中做到最強項,台灣就可能勝出。 發跡於雲林虎尾田中間的台灣原創霹靂布袋戲,在中國還沒有實體店,但是僅透過視頻網站一天兩集「翻牆收看」、淘寶網上的虛擬商店和官方網站的大陸館,不到一年內已累積中國十萬粉絲。 為什麼聽不懂閩南語的中國也瘋台味?「配上字幕就沒有語言隔閡,」霹靂國際董事長黃強華說。更重要的是,透過各地動漫節邀請,也讓中國人看見台灣製作戲偶的精密與巧思,連帶著在北京、杭州、成都等八個城市都有霹靂死忠的cosplay(角色扮演)團體成立。 就算做肥皂,做到精,也會有市場。 鏡頭轉到上海徐匯區天等路,以販售家居產品為主的多樣屋上海總部,也是五百家直營、加盟店中,首間兩百坪大的旗艦店。走進店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原汁原味MIT(台灣製造)的阿原肥皂。 平均每塊皂人民幣一百一十八元起跳,是台灣售價四到五倍;在阿原肥皂年營業額新台幣六億元中,大陸僅銷售肥皂,就占了營收的七%,約新台幣四千二百萬元。大陸人買一塊高價手工皂的背後,其實也間接證明接受了台灣原創的美學。因此也讓多樣屋在今年輸入了阿原製造牙膏、牙刷等產品。 市場小,琢磨越細緻!《我是歌手》傳唱曲,一半來自台灣 台灣雖然小,但是小市場的好處是,大家可以在這塊小土地上,精緻的試驗與琢磨,犯錯的成本低。一旦試驗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得到的回收就會高得驚人。 如台灣的音樂,這次《我是歌手》為期三個月共傳唱上百首的歌曲,一半來自台灣創作。比賽中,從張惠妹的《剪愛》,到紀曉君的《流浪記》,頓時成為中國人琅琅上口的流行。 何燕玲分析,中國市場很大,只要敲中一首Hit Song(被唱紅的歌),從唱片到商演,可整整紅十年。以出道逾二十年的張信哲為例,這些年已很少出片,但一首紅遍大陸大街小巷的《過火》,讓他每開演唱會,少則五千人,動輒上萬人,場場爆滿;而每次商演唱兩首歌,就是人民幣六十萬元起跳,屬中國一線歌手價碼。 現在,越來越多人看到此契機,並且已經把創新,輸出到中國。 製作《康熙來了》風靡兩岸的金星娛樂總經理詹仁雄,原本只是以四百萬元製作費拍攝的微戲劇《pm10-am3》,在北京樂視網播映,但二十集就創下十七億次總點擊率,也是樂視網播映戲劇之最。 想突圍,得做到極致!踩在敵人肩膀上,走好自己的路 好成績,吸引買版權的樂視網,反過來出資新台幣一億元製作經費拍攝一百集。這是台灣戲劇製作經費的兩倍,「而且以目前電視台與製作公司簽約多以二十集數為基準,一百集長約是不可能的事,」一位製作公司製作人表示。 我們問詹仁雄當初為何想要去試驗做微戲劇,他說,要突圍,就只能創新。 他還說:「跑在前頭,做到極致,就不會被低成本追著跑。」 我們可以自怨自艾,也可以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到品質第一。中國這個市場其實也在改變,「版權意識也在彼岸抬頭,台灣是可以參與戰局的。」他說,台灣優勢在於用極低成本(人力、物力),就可在二千三百萬實驗場中磨出自己的formate(模式)。現在各國視大陸是最好買家,台灣當然也可以參與戰局。 做好自己,聽起來簡單,但是,面對龐大市場確實容易讓人失去分寸。 香港殷鑑就在不遠。以香港電影為例,早在二○○七年,港人與中國合拍電影成了主流,純港片沒落是電影人普遍承認的事實。二○○四年港中合拍片占香港電影票房比率僅一二%,二○○八年達到創紀錄的七成,直到去年此比率仍持續上升。 「不少香港新導演羨慕台灣仍保有自由創作空間,現在香港片拍片方向多得取決於中國片商,」電影導演楊雅喆解釋,進中國想賺錢,就要配合對方市場的遊戲規則,但一味配合市場,還未站穩的情況下,恐將淪為代工,或者失去原創本意。 萬馬奔騰,固然震撼;涓滴成河,卻還可穿石。而踩在敵人肩膀上,走好自己的路,或許是條挑戰的旅程,但唯有不慌亂,珍惜自己的位置,台灣才有可能回應文化部長龍應台口中:「三十年後,台灣(的)創意呢?」的疑問。 【延伸閱讀】大陸瘋台味,貴5倍也甘願 飲食: 手搖杯飲料 背後團隊:CoCo都可 大陸風靡情況:中國外帶茶飲第一名牌,目前共有900多家 風靡理由:乾淨衛生、口味多元 雞排 背後團隊:士林豪大大雞排 大陸風靡情況:上海市中心街頭,4小時賣出千片 風靡理由:用油安全、口感佳 牛軋糖 背後團隊:糖村 大陸風靡情況:無實體店、無代理,售價350元包裝,在淘寶以600元賣出 風靡理由:口感細膩 台灣茶 背後團隊:王德傳等台灣茶葉品牌 大陸風靡情況:台灣茶外銷第一名國家,去年透過小三通出口達5,000公噸 風靡理由:台灣半發酵茶技術,頗具特色 Green & Safe 有機餐廳 背後團隊:永豐餘生技 大陸風靡情況:去年底在上海開第1家,預計今年將開到6家 風靡理由:有機概念 娛樂: 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 背後團隊:八大、友松製作 大陸風靡情況:去年中湖南衛視買下該劇版權,第1集就站上同時段戲劇收視冠 風靡理由:清新且寫實的對白 綜藝節目《康熙來了》 背後團隊:中天、金星娛樂 大陸風靡情況:中國視頻網站播放次數逾4千萬次,預計全年上看6億次,為綜藝類別榜首 風靡理由:犀利主持風格,談種種中國禁忌話題 微戲劇《pm10-am3》 背後團隊:金星娛樂 大陸風靡情況:北京樂視網播映,20集就創下17億次點擊率,是樂視網播映戲劇之 風靡理由:以野模、富二代題材投射台北、上海和北京同樣上演的故事 《霹靂布袋戲》 背後團隊:霹靂國際 大陸風靡情況:無實體店,但大陸會員已有10萬名,且8個城市,都有霹靂cosplay粉絲團 風靡理由:台灣意象、戲偶製作精美 時尚: 女鞋 背後團隊:達芙妮 大陸風靡情況:中國女鞋前3大品牌,目前有近6,000個據點 風靡理由:平價奢華風、款式多 日用: 肥皂、牙膏等 背後團隊:阿原肥皂 大陸風靡情況:1塊肥皂賣人民幣118元,是台灣4到5倍 風靡理由:天然植物等萃取 整理:黃亞琪 |
黑石即將發行一隻集合數百家第三方對沖基金最大膽交易策略的「超級基金」,黑石用支付給第三方佣金的方式向其他基金經理「借雞生蛋」在低收益率環境中最大化回報。
黑石將付費向那些接受過其480億美元基金平台投資的第三方基金經理,徵集最激進和最有創意的投資策略。前Duquesne Capital合夥人 Greg Geiling將負責這只集各家所長的」超級基金「。
高度保密是該超級基金在業內尤其受到矚目。基金經理們對其其交易或組合細節的保密往往會達到偏執的地步:即使是最大的投資者也不知道他們在如何使用自己的錢。
現在第三方基金經理們可以把其最激進的策略透露給黑石的這只基金來實踐他們的最優交易,因為受到各種安全措施的制約,這些人往往無法下注他們認為最好的交易。
FT援引某位業內人士觀點稱,集各家所長的黑石超級基金的策略會像「哈林籃球一樣令人眼花繚亂」。
黑石認為由於目前較低的全球投資收益率,使得投資者對於對沖基金風險偏好正在加大。事實上黑石最近幾個月正在其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中實驗這種新模板基金,結果顯示其表現超出對沖基金業平均表現。
市場波動壓力,監管準則大幅加強和機構投資者偏向保守,使得對沖基金業近幾年難以交出豐厚的回報。
HFR數據顯示,過去3年內對沖基金業回報率僅僅為11%。 George Soros和 Louis Bacon這樣的對沖基金巨頭最近都向投資者歸還了資本。
通過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市場的觀察,我們可以總結出來:如果說市場中只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那就是人們對於同樣的市場環境做出的策略反應都是相同的。然而一些基金經理還在掩耳盜鈴:我沒有我沒有!可是事實勝於雄辯。
我們都知道情緒是有週期的。人們傾向於在波峰時自我陶醉,在波谷點時陷入恐慌,在其他時刻處於迷茫。基金經理面對市場波動時的策略情緒又如何呢?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近些年基金經理的情緒週期吧!
2009年「買入持有策略」失勢;
隨後,危機谷底所有人短線交易;
隨後,逢低買入,見好就收;
隨後,人人都愛分紅股;
隨後,選股稱霸天下;
隨後,人人都愛「買入持有策略」;
隨後,長期投資成為市場重點;
隨後,滿城只見防守股;
隨後,「買入持有策略」再次失勢;
隨後,短線交易再成主宰;
隨後,策略型投資成為市場贏家,對沖基金成為救世主。
可見,基金經理也是六根不淨的普通人——他們只是更擅長用很多聽起來酷斃了的資產管理術語來描述他們並不酷斃的情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