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丨黑馬筆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318/154749.shtml

導讀 :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以下兩篇來自黑馬營12期同學的課後筆記。

李鉺金

黑馬營12期2班副班長、北京賽諾營銷顧問公司聯合創始人 總經理

項目名稱:觀照 

融資階段:未融資

能提供資源:產品、營銷調研

進入黑馬營100天了。入營前我是純粹的“地派”,對互聯網這種“天上來客”很好奇,也看書看新聞、研讀相關資料去學習,但是總是覺得還是隔著一層,很多東西看不懂、追不上。經過前次上課聽老師們的傳授,以及與同學們的10多次的私董會、複盤會,我感覺摸到一點門道了。尤其是2月這次課,感觸頗深。

一些道理,書上看過、聽人說過,自己感覺懂了。直到聽見親歷者本人講解自己的心路歷程,結合其背景和決策過程,才知道自己理解的還很膚淺。

例如“用戶思維”四個字。

做平臺的人在想辦法做垂直,做垂直服務的人想辦法做平臺,似乎是圍城,卻有其內在的邏輯。賺錢、圈用戶是顯見的邏輯,更深層次而言,恰如羅小渠博士所總結的,考慮的因素包括:頻率、客單價、是否標準化,最基礎的因素是公司的資源優勢和戰略選擇。

問題是平臺和垂直轉換的連接點是什麽?現在想來,這個連接點就是用戶。要知道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點有哪些、除了目前的需求點,還有哪些相鄰需求點沒被滿足?

有了對用戶的深刻的了解,平臺和垂直只是手段,選擇或轉換起來就很容易了。

互聯網產品與傳統產品最大的不同正是體現在這里:與用戶產生連接。傳統產品例如礦泉水買出去了,廠商是不知道賣給誰了的,是沒有連接的,但互聯網產品不同,可以在交付使用後仍然與用戶產生連接,甚至可以在交付後持續改善產品。

這促使我思考,設計一款產品,如果只是關註於具體的功能,則還只是工具;如果開始關註人與他們產生連接,並發掘他們的相鄰需求,則可能會變得有資本價值了;如果能圈進來的用戶足夠多,並且在相鄰需求的滿足方面做得足夠好,則整個項目就變得很“性感”了。

道理總是簡單,領悟太難,要落實在自己的商業模式中就更難。豬八戒苦苦煎熬近10年,歷經多次“騰雲行動”,也正因為在“用戶思維”方面的突破,才從Vl設計交易平臺,變身初創企業綜合服務商,估值瞬間放大,乘著風口飛了起來。

課後,我和團隊認真討論了我們的用戶的畫像,明確了我們的產品是為“品牌商渠道營銷團隊”服務的。於是我們認真分析這些用戶的每一個需求點,哪個是可以作為切入點的,哪些是可以後續作為衍生服務去滿足的,這樣整個產品設計和營銷打法就非常明確了,原本模糊的商業模式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團隊也因為看到了遠景而興奮不已,充滿幹勁。

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商業計劃書(BP)也有了巨大的升級。入營之初,幾乎很少人能聽得懂我在做什麽,即使聽懂了,也覺得我們這個產品只是一個生意,不是一個可資本化的項目。經過梳理之後,基本上聽眾能聽懂了,而且感覺上是順著趨勢做的,是有價值的。之前從未接觸風投的我,現在也有信心開始接觸風投了。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初步接觸的投資機構都覺得靠譜,願意進一步接洽。

說句實話,回顧入營的這100天,團隊和家人都覺得我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我自己也常常驚訝成長怎麽會如此迅速。

希望後面的265天,能夠繼續努力,完成“豹變”之旅。

謝謝黑馬營!

王 斌

黑馬營十二期學員、天使營一期學員、星空琴行聯合創始人、大道創投合夥人

項目名稱:星空琴行

融資階段:C輪 8.6億

可提供資源:兒童客戶資源,商場資源

和黑馬同學們在一起學習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三天時間,五位老師用自己企業的成長歷程為我們分享了他們對商業模式的判斷、理解、方法論。結合這次課程模塊的學習以,說說我對商業模式的一點思考:

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我們知道,商業模式並不是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商業的本質是解決需求、創造價值。為誰解決什麽需求,就是所謂的“賽道”。“賽道”是我們選擇要解一道什麽題,而商業模式是我們解題的方法。比如同是“出行”這道題,滴滴快的、Uber、神州、易到們分別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因此,創始人們一定要先想清楚要解一道什麽題,再去找解題的方法。

我見過一些創業者,他們看好了一種商業模式,然後用商業模式硬套行業。他們首先把解題方法當成了目標,再為解題方法去選擇“題目”。最後的結果,要麽是方法與題目不匹配,解不出題;要麽是這個題目太簡單,賽道太小太窄,做不大。

說一個故事,一個朋友是前阿里同事,當見到同是阿里同事們創立的滴滴取得成功後,就想把滴滴的商業模式複制到其他行業做一個項目。他是這樣思考的:

1,滴滴做出行行業,市場很大。

2,滴滴的商業模式是搭個平臺,一邊是客戶,一邊是供應端(司機),幫兩邊鏈接。

3,基於移動互聯網,位置(LBS)在產品中很重要。

經過潛心研究,他發現這幾點快遞行業同樣具備或需要:

1. 人口多電商高度普及的中國,快遞行業是一個不亞於出行行業的大市場。

2. 搭一個平臺,一邊是要發快遞的客戶,一邊是快遞員,兩者需要鏈接。

3. 客戶要找附近的快遞員,快遞員要找附近的客戶,LBS的應用很重要。他認為,做一個快遞行業的滴滴一定靠譜。於是,註冊公司、找辦公室、搭團隊,風風火火的做了起來。三個月後產品上線,運營了3個月後,宣布公司轉型。

為什麽他的商業模式走不通呢?

1. 滴滴通過APP叫車,重構了叫車的場景,之前要在路邊攔車,現在是叫到車後再出去。提高了效率和體驗。而叫快遞這件事,不用這個APP之前,也是在家里或辦公室聯系快遞公司,APP並未給客戶提供價值。

2. 對於出行而言,不論是客戶周圍的車輛,還是車輛周圍的客戶,都是不斷變化的,兩邊都需要平臺的鏈接。而發快遞的場景在家或公司,快遞員服務的範圍也是固定的。第一次與快遞員建立聯系後,以後可以直接聯系快遞員。平臺失去鏈接的價值。

3. 對於叫車而言,客戶不關註出租車是哪家公司的,供應端的服務和計價體系是標準的。因此出租車公司做不了這件事。而發快遞,會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順豐、中通或EMS等不同公司。客戶實際上是to B的行為。而這些快遞公司,有自己的400、官網、微信和APP,客戶有多種體驗更好的途徑發件。

滴滴是為了解題而找出最好的方法。而這個朋友是拿著最流行的解題方法去找題解。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47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丨黑馬筆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318/154749.shtml

導讀 : 黑馬營3天高強度腦力激蕩大課究竟講了什麽?以下兩篇來自黑馬營12期同學的課後筆記。

李鉺金

黑馬營12期2班副班長、北京賽諾營銷顧問公司聯合創始人 總經理

項目名稱:觀照 

融資階段:未融資

能提供資源:產品、營銷調研

進入黑馬營100天了。入營前我是純粹的“地派”,對互聯網這種“天上來客”很好奇,也看書看新聞、研讀相關資料去學習,但是總是覺得還是隔著一層,很多東西看不懂、追不上。經過前次上課聽老師們的傳授,以及與同學們的10多次的私董會、複盤會,我感覺摸到一點門道了。尤其是2月這次課,感觸頗深。

一些道理,書上看過、聽人說過,自己感覺懂了。直到聽見親歷者本人講解自己的心路歷程,結合其背景和決策過程,才知道自己理解的還很膚淺。

例如“用戶思維”四個字。

做平臺的人在想辦法做垂直,做垂直服務的人想辦法做平臺,似乎是圍城,卻有其內在的邏輯。賺錢、圈用戶是顯見的邏輯,更深層次而言,恰如羅小渠博士所總結的,考慮的因素包括:頻率、客單價、是否標準化,最基礎的因素是公司的資源優勢和戰略選擇。

問題是平臺和垂直轉換的連接點是什麽?現在想來,這個連接點就是用戶。要知道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點有哪些、除了目前的需求點,還有哪些相鄰需求點沒被滿足?

有了對用戶的深刻的了解,平臺和垂直只是手段,選擇或轉換起來就很容易了。

互聯網產品與傳統產品最大的不同正是體現在這里:與用戶產生連接。傳統產品例如礦泉水買出去了,廠商是不知道賣給誰了的,是沒有連接的,但互聯網產品不同,可以在交付使用後仍然與用戶產生連接,甚至可以在交付後持續改善產品。

這促使我思考,設計一款產品,如果只是關註於具體的功能,則還只是工具;如果開始關註人與他們產生連接,並發掘他們的相鄰需求,則可能會變得有資本價值了;如果能圈進來的用戶足夠多,並且在相鄰需求的滿足方面做得足夠好,則整個項目就變得很“性感”了。

道理總是簡單,領悟太難,要落實在自己的商業模式中就更難。豬八戒苦苦煎熬近10年,歷經多次“騰雲行動”,也正因為在“用戶思維”方面的突破,才從Vl設計交易平臺,變身初創企業綜合服務商,估值瞬間放大,乘著風口飛了起來。

課後,我和團隊認真討論了我們的用戶的畫像,明確了我們的產品是為“品牌商渠道營銷團隊”服務的。於是我們認真分析這些用戶的每一個需求點,哪個是可以作為切入點的,哪些是可以後續作為衍生服務去滿足的,這樣整個產品設計和營銷打法就非常明確了,原本模糊的商業模式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團隊也因為看到了遠景而興奮不已,充滿幹勁。

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商業計劃書(BP)也有了巨大的升級。入營之初,幾乎很少人能聽得懂我在做什麽,即使聽懂了,也覺得我們這個產品只是一個生意,不是一個可資本化的項目。經過梳理之後,基本上聽眾能聽懂了,而且感覺上是順著趨勢做的,是有價值的。之前從未接觸風投的我,現在也有信心開始接觸風投了。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初步接觸的投資機構都覺得靠譜,願意進一步接洽。

說句實話,回顧入營的這100天,團隊和家人都覺得我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我自己也常常驚訝成長怎麽會如此迅速。

希望後面的265天,能夠繼續努力,完成“豹變”之旅。

謝謝黑馬營!

王 斌

黑馬營十二期學員、天使營一期學員、星空琴行聯合創始人、大道創投合夥人

項目名稱:星空琴行

融資階段:C輪 8.6億

可提供資源:兒童客戶資源,商場資源

和黑馬同學們在一起學習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三天時間,五位老師用自己企業的成長歷程為我們分享了他們對商業模式的判斷、理解、方法論。結合這次課程模塊的學習以,說說我對商業模式的一點思考:

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我們知道,商業模式並不是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商業的本質是解決需求、創造價值。為誰解決什麽需求,就是所謂的“賽道”。“賽道”是我們選擇要解一道什麽題,而商業模式是我們解題的方法。比如同是“出行”這道題,滴滴快的、Uber、神州、易到們分別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因此,創始人們一定要先想清楚要解一道什麽題,再去找解題的方法。

我見過一些創業者,他們看好了一種商業模式,然後用商業模式硬套行業。他們首先把解題方法當成了目標,再為解題方法去選擇“題目”。最後的結果,要麽是方法與題目不匹配,解不出題;要麽是這個題目太簡單,賽道太小太窄,做不大。

說一個故事,一個朋友是前阿里同事,當見到同是阿里同事們創立的滴滴取得成功後,就想把滴滴的商業模式複制到其他行業做一個項目。他是這樣思考的:

1,滴滴做出行行業,市場很大。

2,滴滴的商業模式是搭個平臺,一邊是客戶,一邊是供應端(司機),幫兩邊鏈接。

3,基於移動互聯網,位置(LBS)在產品中很重要。

經過潛心研究,他發現這幾點快遞行業同樣具備或需要:

1. 人口多電商高度普及的中國,快遞行業是一個不亞於出行行業的大市場。

2. 搭一個平臺,一邊是要發快遞的客戶,一邊是快遞員,兩者需要鏈接。

3. 客戶要找附近的快遞員,快遞員要找附近的客戶,LBS的應用很重要。他認為,做一個快遞行業的滴滴一定靠譜。於是,註冊公司、找辦公室、搭團隊,風風火火的做了起來。三個月後產品上線,運營了3個月後,宣布公司轉型。

為什麽他的商業模式走不通呢?

1. 滴滴通過APP叫車,重構了叫車的場景,之前要在路邊攔車,現在是叫到車後再出去。提高了效率和體驗。而叫快遞這件事,不用這個APP之前,也是在家里或辦公室聯系快遞公司,APP並未給客戶提供價值。

2. 對於出行而言,不論是客戶周圍的車輛,還是車輛周圍的客戶,都是不斷變化的,兩邊都需要平臺的鏈接。而發快遞的場景在家或公司,快遞員服務的範圍也是固定的。第一次與快遞員建立聯系後,以後可以直接聯系快遞員。平臺失去鏈接的價值。

3. 對於叫車而言,客戶不關註出租車是哪家公司的,供應端的服務和計價體系是標準的。因此出租車公司做不了這件事。而發快遞,會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順豐、中通或EMS等不同公司。客戶實際上是to B的行為。而這些快遞公司,有自己的400、官網、微信和APP,客戶有多種體驗更好的途徑發件。

滴滴是為了解題而找出最好的方法。而這個朋友是拿著最流行的解題方法去找題解。商業模式的設計要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基礎。照貓畫虎的複制商業模式大多會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48

競品分析和產品分析,你究竟搞清楚了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8/154926.shtml

導讀 : 我一度無法分清兩者的區別與側重點,現在才對兩者之間的關系漸漸清晰,這里簡單總結一下我對競品分析與產品分析的理解。

當年剛剛入產品經理這一行的時候,第一節課學習的就是如何對產品進行分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常感到自己對競品分析與產品分析理解的淺薄,我一度無法分清兩者的區別與側重點,現在才對兩者之間的關系漸漸清晰,這里簡單總結一下我對競品分析與產品分析的理解。

競品分析

定義:競品分析是以階段或功能為基準點的橫向分析方法。

競品分析要做到小而美,需要做得比較精細,其中有可能只對支付功能進行幾個應用的比較,也有可能僅僅是對某一個交互功能的實現進行比較與總結。所以,既然競品分析要做得小而美,那必然不可能是對所有功能點進行瀑布式的平鋪直敘。因為瀑布式的敘述不能突出任何重點,只會讓表達的信息變得冗長而盲目。

1

如何選擇競品

我們選擇競品往往需要分類選擇。

競品我理解應該分為三類:直接競品、潛在競品、轉移性競品

直接競品:這一類是大家最好理解且最常分析的競品,就是與我們產品目標用戶相同,內容相似,構成直接競爭的產品。

潛在競品:與我們產品目標用戶相似,暫時沒有我們產品的功能模塊,但是通過後期升級,可以加上此類模塊的產品。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陌陌與微信周圍的人,陌陌是一款以LBS為基礎的實時通信產品,微信是以熟人社交為基礎的實時通信產品,雖然產品目標不同,但很可能會由潛在競品向直接競品轉化。

轉移性競品:目標人群具有一定共性,產品目標不同,但在特定場景下對用戶使用時間形成競爭的產品。比如我們在坐地鐵的這段時間里有很多選擇,玩遊戲、看小說、看電影,這期間會有一大堆產品都會成為我們產品的轉移性競品。

2

如何區分競品

競品分析自然是越細越好,但是基於現在互聯網時代的快速叠代與各位產品經理寶貴的時間,進行細致全面的分析不但不大可能,而且缺乏重點。我一直推崇定點分析,這樣既可以突出重點,又可以節約時間,最重要的是,效率高。

直接競品

一般來講,我要求團隊中每個產品經理的分析功能點不要多於5個,各個突破。競品分析一定要突出重點,一定要達到分析的目的,一定要集中火力解決最緊要的問題。但是大家要註意,我們這樣分析絕不是僅僅為了羅列出一個產品的功能分析表,關鍵是通過產品流程、用戶體驗來分析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競品分析的重點。競品分析是一個重點突出小而美的分析報告,絕不要寫成幹澀的羅列比較功能報告。

例如:對於藥物電商產品,我們選取直接競品,阿里健康、一號藥店、叮當快藥在下單功能上的分析。

潛在競品

要確定分析的趨勢,而不是確定性的功能點,因為可能不同的應用根本就找不到相同的功能點,對於任何一款可以添加功能模塊而演變為直接競品的一系列產品進行分析。

例如:要分析一款藥物電商類產品,它們的潛在競品可以是看病掛號的、慢性病護理的等等。

轉移性競品

轉移性競品的分析著重泛性分析,因為可能根本就找不到相同的功能,也完全是不一樣的產品,主要針對於用戶行為與用戶使用場景的分析進行分析。

產品分析

所謂產品分析,是以產品為導向的分析過程,我們最高優先級是確定一個產品,然後圍繞這個產品來分析所有該產品的模塊、特征、用戶體驗等。產品分析與競品分析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以功能為導向,一個以產品為導向。產品分析是縱向的,所以可以對產品進行深度分析。

產品分析和競品分析一樣,並不是大量的羅列信息。產品分析最大的特點是分析該產品的核心功能點,盡量全面,但要突出自己要突出的部分。

競品分析與產品分析的流程

產品分析和競品分析一般都從事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戰略定位、盈利模式、用戶群體、產品功能、產品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數據和技術功能、可用性等。

但是就我個人來講,依然認為一篇產品分析需要突出重點,不要設計太多分析點,這樣不但重點突出,而且可操作性強。

1

如何找到競品

尋找競品的方法其實相對成熟。

首先提取目標關鍵詞,可以是多個;

按照提取的目標關鍵詞,找到相應的產品;

將找到產品相互疊加比較,得到目標競品。

就我個人工作而言,其實在認知中已經將競品熟記在心,如果一個產品經理不能隨口說出5個競品,要麽是產品有著太大的創新,要麽是工作還需繼續努力。

2

競品分析要素

競品分析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比”,三個字“找準比”。其實競品分析就是需要將幾個競品中你要分析的核心功能進行比較並且做出分析。

一般性步驟:

明確分析要點;

按照分析要點羅列產品特性(找準產品特征點,用心比);

對羅列的產品特性進行分析(邏輯關系、商業意圖、SWOT等)。

對於UX可以按照經典的五層架構去完成:

640-3

表現層——你看到的是什麽;

框架層——這些區域和位置如何來決定表現層;

結構層——用戶是怎麽來的,之後又去了哪里,哪些列別該出現在哪里;

範圍層——按照功能和與特性,表現的是否合適,如何決定結構層;

戰略層——需要什麽樣的功能與特性。

以上是我對五層架構的一些概括,是這些年來我對產品一些淺薄的認識,大家僅供參考,歡迎吐槽。如果大家能從上面五個方面來對幾個競品的UX做比較,那會上升到新的層次。

640

列舉之後,關鍵在於比較分析:

❶ 互相比較,得出在競品群中的mark

❷ 與benchmark比較,得出產品在行業中mark

對於某個競品在一個環節中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現,比如非常好的按鈕設計,極為簡潔的交互或用戶體驗,我們可以單獨拿出來討論,並說明這樣設計為什麽好,同樣可以按照五層框架進行。

3

深度剖析

首先明確,產品分析是對一家企業和企業產品的深度剖析,從老板家庭出身,到頂端產品細枝末節統統要歸納總結好。產品分析其實更像是一個產品體系的深度報告。

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幾項:

老板背景

公司骨幹

融資情況

產品分布概括(可以畫Mindmanager)

子產品核心功能與戰略

商業畫布

產品運營狀況與策略

行業數據與公司數據(公司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

我們可以吸取什麽

產品走向預測

總結

如果將產品分析變成一個很輕的報告,那麽我認為應該叫作“體驗報告”,其實大多數產品經理都寫過這類東西,特別是剛畢業的同學在面試時經常被要求撰寫體驗報告。大家不必將產品報告想的過於複雜深刻,它其實就是一個信息的加工與體驗的結合。對於輸出方式,PPT和Prezi都是可以的,前者具有較好的結構化與整體性,後者比較適合做演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755

手機廠商組團攪局移動支付,究竟能否做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2/155020.shtml

導讀 : 各種pay齊聚一堂,能否顛覆移動支付市場?

就在蘋果三星競逐移動支付火熱之時,3月31日,谷歌對外宣布,曾經支持櫃員機取款的“谷歌錢包卡”將停止相關的支持服務。據悉谷歌的手機支付工具已經從過去的谷歌錢包全面轉型為安卓支付。目前,谷歌錢包主要側重美國市場,而安卓支付則面向全世界,和蘋果支付、PayPal、三星支付等對手進行競爭,未來或將繼前兩者步伐入華。

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業務在中國上線,3月29日,三星電子公司正式向中國大陸市場推出“Samsung Pay”。智能手機兩強的入局,再次引起移動支付市場的爭奪戰爭。Apple Pay是蘋果公司在2014發布的一種基於NFC的手機支付功能,此次入華蘋果選擇同中國銀聯合作,銀聯卡持卡人通過銀聯雲閃付技術,可使用iPhone、iPad以及AppleWatch等設備進行支付,現階段該服務已覆蓋包括四大行在內的19家銀行。

此後三星、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也前後推出各種Pay,讓在中國發展了十余年之久、卻進展緩慢的NFC有了新的突破可能,在Apple Pay強勢號召力帶動下,掀起手機廠商紛紛同銀聯的合作潮,能否促使NFC一躍成為可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及百度錢包相抗衡的移動支付第三極?業界眾說紛紜,但無疑移動支付不再僅僅是支付寶們獨霸天下的戰場。

近場支付不是新玩意

實際上,依靠NFC技術的近場支付並不是什麽新玩意,NFC技術最早由飛利浦半導體(現恩智浦半導體公司)、諾基亞和索尼於2003年共同研制開發,在歐美與日本、中國很早就已出現,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地鐵卡、門禁卡等均應用了該技術。但在NFC移動支付普及程度相對較高則是日本,在日本的大城市中幾乎每個商鋪和自動售貨機均支持NFC支付,在這里你出門只需帶一個手機就可以刷遍幾乎所有場所。

手機NFC支付主要由手機終端、支付服務、商家刷卡終端三大部分組成。日本手機NFC支付發展得益於日本電信運營商的開放心態,調動了日本移動支付產業界各個環節的積極性。日本電信運營商控制手機終端,金融機構控制刷卡終端,支付服務則由東日本鐵路、全家便利店等商家去完成,整個產業鏈嚴格分工各自不進入對方的領域。由於明確的分工和利益上的合理分配,日本各行各業發行的卡都很願意將NFC集成到運營商這里,在其他地區走的異常艱難的NFC移動支付之路,因此在日本得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發展起來。

NFC進入中國時間並不算短,早在2006年6月,當時由諾基亞和中國移動、飛利浦、易通卡公司在廈門試點NFC手機支付就已正式上線,但真正的大力推廣卻要追溯到智能手機普及之後。2013年前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相繼加大推廣NFC手機支付業務上的力度。就在業界唱高三大運營商對NFC移動支付推動作用時,未過一年所暴露出的各種問題給NFC產業潑了一瓢冷水。首先,相比歐美及日本運營商對手機終端的控制力,中國運營商對手機廠商的影響力相對有限,致使市場上支持NFC的機型稀少。加上不合理的產業角色利益關系處理,及早已與現代服務理念脫節的複雜辦理流程造成的極差體驗,以及售後服務的責任劃分混亂,都讓運營商的NFC支付服務變成了NFC的噩夢。

雖然此前三大運營商獲得銀聯的支持,由銀聯推動近一半客戶相繼更換了支持NFC的POS機,運營商也向提供定制機的手機生產廠家提供補貼,但在NFC手機的市場占有率至今仍然不到10%。

Apple Pay、Samsung Pay的上線,令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再次硝煙燃起

Apple Pay、Samsung Pay的“登場”,掀開了移動支付領域的慘烈競爭。由於蘋果公司、三星公司強大的號召力,為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帶來了蝴蝶效應。最近,新發布的小米5宣布支持NFC功能,三星也開啟了Samsung Pay的公測。3月,國內手機廠商華為與中國銀行簽訂了Huawei Pay合作協議,釋放將布局移動支付的信號。一時間,移動支付領域“熱鬧非凡”。

其實在眾Pay紛紛上線的背後,是銀聯與支付寶、微信的戰爭。據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寶以71.51%的市場占有率占據移動支付市場首位,而一直在傳統金融領域相對強勢的銀聯旗下的移動支付僅占0.49%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八。早在Apple Pay入華之前,銀聯就早已開啟在移動支付市場上同支付寶們的競爭。2015年雙12前後銀聯聯合20余家商業銀行發布雲閃付,並提出不用解鎖手機不用聯網也可支付的噱頭,劍指支付寶、微信支付及百度錢包之意非常明顯。

雙12當天為了擴張市場份額,還在全國範圍推出“銀聯雲閃付 樂享一元購”活動;只要是持卡人帶上具備相應功能的手機,即刻可在多達25家全國連鎖及行業知名商戶的上萬個實體門店享受銀聯專屬優惠。類似聯合實體店促銷推廣、綁卡活動,對雲閃付的市場擴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Apple pay在國內采取的NFC支付,目前就是與銀聯“雲閃付Quick Pass”合作,銀聯攜Apple pay與支付寶們一戰之心躍然紙上。

可以說,無論是人氣爆棚的Apple pay還是虎視眈眈的銀聯,想要推廣線上支付勢必同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正面有一場惡戰。憑借蘋果強大的品牌背書,Apple Pay顯然更容易獲得客戶信任,而銀聯與Apple Pay合作帶動了其他手機廠商的積極性,無疑給銀行業爭搶移動支付市場霸主寶座帶來了一線轉機。結果如何,唱衰和唱高論調一直不斷,但以如今支付寶及微信支付強大的市場支配地位,似乎能夠三分天下就已是最完美的結局。

Apple pay的到來,能否三分天下?

Apple pay的到來無疑攪動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一池春水,據2016年18日銀聯內部發布的報告顯示,蘋果用戶已經通過Apple Pay綁定超過3800萬張銀聯銀行卡,而這距Apple pay來華不過才剛好12小時。雖然這一數據廣受質疑,但蘋果品牌帶來的巨大效應依然不容小覷,同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三分天下的勢頭似乎已有很大可能。

但Apple Pay自推出以來正在遭受各方對其發展未來的質疑,據市場調研機構InfoScout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8月份iPhone 6用戶使用Apple Pay的比例已經從當年3月的15.1%下滑至13.1%。Apple Pay雖然在美國已經上線運營兩年多時間,但發展情況並不樂觀,美國《福布斯》雜誌稱,美國前100家零售商中有2/3表示,他們不會增加蘋果支付業務,因為這項業務的業績並不令人滿意。

造成這種結果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主要僅支持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三種設備的部分機型,以蘋果手機來說僅支持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6、iPhone 6 Plus共4款iphone設備,這大大限制了Apple Pay的潛在用戶基數,這也是許多媒體懷疑Apple Pay在華12小時3800萬用戶數據真實性的原因之一。另外,由於蘋果公司品牌戰略所致,Apple Pay註定拒絕利用補貼擴張用戶的策略,要知道蘇寧易購僅僅因為自己補貼低價售賣蘋果手機,就被蘋果暫時取消蘇寧線上授權,奢望Apple Pay推出補貼活動幾乎是異想天開。最重要的是,無論美國還是中國用戶支付習慣的養成,導致雖然Apple Pay自上線以來就擁有98%的用戶滿意度(奧列馬咨詢集團調查數據),但依然無法同強大的習慣力量抗衡,正如以信用卡和借記卡消費為主的美國用戶所說,在美國刷卡消費已經很便捷,為何還要用Apple Pay。

想做大還需看銀聯臉色

雖然Apple Pay在美國市場遇冷,但很多機構預測亞洲尤其是中國將是Apple Pay借以崛起的主戰場,畢竟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及百度錢包的補貼轟炸下,中國用戶早已習慣用移動支付,這為Apple Pay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畢竟中國用戶平臺轉換的難度大大小於美國支付方式的轉換。

可以預測,Apple Pay為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帶來的蝴蝶效應,將成為銀聯抗衡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重要倚仗。未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將呈現以手機廠商和銀聯合作的支付方式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及百度錢包等自立門戶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兩強局面。尤其是在手機終端上同樣擁有極大話語權的三星、小米、華為的加入,或將推動未來兩股勢力共生格局出現。

另外,Apple Pay到來或會引發新一輪的補貼大戰,近年來為了攻城略地支付寶、微信支付及百度錢包間的補貼大戰屢屢上演,未來手機廠商和銀聯也會針對性的展開大範圍的支付補貼,即使Apple Pay推出補貼業務的可能性較小,而其他手機廠商及銀聯主導的補貼活動將成為主力軍,將沖擊中國移動支付整個市場的格局。

未來,或許中國手機一出廠就內置了Apple Pay、Samsung Pay、華為Pay、Mi Pay等客戶端,但究其根本所有的Pay還是依賴銀聯支持,比如早在2015年4月就有消息稱Apple Pay與銀聯合作入華,但最終因為蘋果在利潤分配上要價太高而不歡而散。據悉,年初Apple Pay之所以順利入華則是在利潤分配上有所讓步,能否做大還要看銀聯臉色。

但無疑,銀聯掌控了NFC移動近場支付標準及壟斷了線下POS機刷卡終端,雖然2015年6月新政策讓銀聯告別了對POS機獨家壟斷地位。但作為整個產業的上遊,較為分散的手機廠商面對銀聯是相較弱勢的一方,即使如蘋果公司面對銀聯的話語權都是有限的,主動權早已被銀聯牢牢把控。在這場移動支付終極之戰中,第三方支付平臺與銀聯主導的NFC近場支付將迎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爭奪戰,誰能獲得最終的勝利,而決定最終結果的仍將是用戶的天秤更傾向哪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98

腦洞這麽多,科技公司愚人節開玩笑究竟為哪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2/155019.shtml

導讀 : 看科技公司愚人節怎麽玩兒。

愚人節營銷究竟要不要做?科技公司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科技公司就認為,這樣的營銷不過是在刷存在感,刷了是白刷、做了是白做。不過,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加入這一行列,BAT等有精力和資源的巨頭,今年更是多個部門齊上陣,從“發布”一個產品到“發布”一堆產品。為什麽科技公司越來越喜歡在愚人節期間跟大家開玩笑呢?

參與愚人節營銷的有增無減

今年愚人節營銷有數十個案例,先挑選一些比較受關註的,一一剖析。

1、騰訊與NASA合作推出衛星WIFI計劃。

2016年4月,騰訊正式宣布與NASA和CNSA合作,打造衛星WiFi計劃。項目組準備通過衛星,讓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用戶都能連接免費WiFi。“這會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但並非不可能。”騰訊MIG項目經理表示,項目需要數百個小型衛星,用低軌衛星組成衛星星座,以此提供互聯網,覆蓋偏遠的地區,包括亞馬遜叢林、塔克拉瑪幹沙漠、青藏高原、南極等任何地方。

tengxunwifi

點評:

這個腦洞不算大。幫助偏遠地區人們上網,Google、Facebook早都在做,並有了實際行動,他們分別用熱氣球、無人機等方式來作為接入點,這並不是愚人節玩笑。

並且,騰訊的“idea”更早之前就有人去實踐了:1997、1998年,美國銥星公司發射了幾十顆用於手機全球通訊的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就叫銥星。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是美國銥星公司委托摩托羅拉公司設計的一種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它通過使用衛星手持電話機,透過衛星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撥出和接收電話訊號,因為覆蓋、容量、成本等問題,這一系統並不具備可用性。2000年3月銥星公司宣布破產。GSM系統成為移動通信系統的基礎。

2、騰訊用AI(人工智能)挑戰谷歌阿法狗:用麻將決勝負

騰訊公司在今天宣布,研究長達11年之久的人工智能系統“Betae”已結束封測,即將上線投入應用,並正式向谷歌公司的“Alphago”就麻將項目發起挑戰。研發人員稱,Betae內部開發代號為貝塔鵝,其主要工作原理為“深度學習”,通過合適的矩陣數量,多層組織鏈接一起,形成神經網絡“大腦”進行精準複雜的處理。

tenxunmajiang

點評:這一腦洞不大。借勢AlphaGo倒貼合熱點,但“與阿爾法狗挑戰麻將”有違科技常識,因為人工智能解決的是“計算依賴性問題”,比如圍棋。對於“石頭剪刀布”“紮金花”“麻將”這種“計算占次要因素,運氣占主要因素”的比賽,人工智能沒有任何優勢,只會按照既定規則出牌。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最積極的巨頭非百度莫屬,阿里則有阿里雲這一技術類業務,騰訊是時候加快步伐了。

3、阿里雲發明量子智能技術,可同步人的大腦。

Me2是S-Lab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借助最新的量子智能技術,Me2能夠實現對大腦的完美同步,在數字世界中擁有同你一樣的記憶、思維習慣、價值觀,甚至是IQ和EQ。作為一種個性化的人工智能助手,它能夠輕松自如的代替你在網絡上處理一切事物。比如:你在開車,它可以幫你聊天;你在睡覺,它可以幫你處理郵件;你在工作,它可以幫你買買買。為了佐證這一技術實現的可行性,阿里雲還引入了“量子糾纏”等高深技術和專家站臺。

阿里雲Me2 (5) (1)

點評:

這個腦洞相當大。量子計算本來不算腦洞,這一領域有著名的加拿大D-Wave公司,它的量子計算機已被Google采購用來進行研究。中國阿里雲在去年與中科院聯合成立量子計算實驗室,共同開展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前瞻性研究,研制量子計算機。因為不再利用經典物理知識,量子計算機被視作下一代計算機技術,速度將比目前的超級計算機快百億億倍,相當於中國人每人都能分到幾億臺天河二號。計算能力的提高將帶來更多應用,譬如基因破解速度更快。

阿里雲腦洞大的地方在於,它提出了“腦複制和同步”這個概念。雷·庫茲韋爾因其著名的《奇點臨近》一書以及奇點理論聞名於世,他認為2045年機器將超越人類,人類大腦與“雲”連接進而獲得無限的信息和處理能力,“大腦”未來就像手機內存一樣,可以複制、備份。阿里雲“量子智能”為這樣的暢想提供了可能性。人類如何獲得永生是終極命題,“量子智能”則讓人類大腦擁有了“分身”,它比人工智能更進一步:不只是讓機器擁有人的智能,而是讓人的智能可複制、可同步。

4、螞蟻金服上線AR生活服務平臺“螞上”

“螞上”基於AR技術(增強現實)和模糊面部識別技術,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現實中的事物。比如在一家快餐店內,店員正在根據客人肩膀上的虛擬標記來提供個性化點餐服務:為一位亮著“新客官”標記的客人免費贈送一份甜品;向一位顯示“飯來張口”的常客開通免排隊VIP通道;提醒一名亮著“健康瘦身”標記的女生,她點的餐食的熱量只要低於300卡路里,就可以享受優惠。

mashang

點評:這一腦洞不大。Google Glass就是這樣的設備,在菜市場看到蔬菜之後,Google Glass就可以提示蔬菜信息、做法、搭配、卡路里等信息。“螞上”只是將這一類應用到了店鋪,可行性很強,可見的未來或許會成為現實,這說明螞蟻金服正在將O2O當做重點,與阿里口碑深度整合。

5、百度啟動凡爾納計劃,科幻作家劉慈欣任顧問

百度公司宣布在4月1日啟動“凡爾納計劃”,該項目是對人類未來學進行研究的計劃,“凡爾納”取名自著名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百度將邀請國內外未來學及科幻領域的多位頂級研究者與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組成研究團隊,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則被聘請擔任其顧問。

baidufanerna

點評:這一腦洞很大,“未來學”還是挺科幻的,不過一看就是假的,並且不知道是要做什麽。

6、搜狗推出可以打字、充電、貼膜的搜狗膜膜打

“膜膜打”是搜狗的黑科技新品,看似只是一張普通的手機膜,實則可以滿足用戶打字、充電、貼膜三大剛醒需求,完美解決手機充電問題。其充電膜通過高系數壓電納米材料采集來自手機按摩、按壓等產生的能量。同時利用混合電力放大器,完成電力傳輸任務,內置的混合放大元件,將小壓力轉變成大電力。而且用戶在使用搜狗輸入法時,搜狗膜膜打的能量轉換達到最大。

sogoumomoda

點評:這一腦洞不算很大,但比較逼真,從理論上來說可行的,只是當前技術成熟度還沒達到水平,與搜狗輸入法業務結合也比較緊密,搜狗當年通過“typany”智能輸入手環在“愚人節營銷”取得很好的效果,還是挺駕輕就熟的。

為什麽科技巨頭要做“愚人節營銷”?

愚人節營銷,是近年來興起的科技公司“營銷盛宴”。從過去少數公司嘗試,到現在越來越多公司參與,進行創意腦洞、文案策劃多個維度的較量,大家在愚人節營銷上越來越用心,比如阿里雲會有找專家論證可行性,再比如騰訊、搜狗等玩家還推出了高水準的視頻,為什麽大家都會在愚人節這天紮堆來“開玩笑”呢?

1、愚人節營銷是一種常規的節日營銷,而節日營銷很重要。

營銷除了要有一鳴驚人的“大招”之外,在重點節日結合場景做“常規”營銷,是十分必要的。科技巨頭這些年越來越意識到“節日營銷”的重要性,最成功的案例有兩個:阿里巴巴成功將雙十一打造成電商行業的購物節,騰訊憑借微信紅包搶占了春節這一過去互聯網行業的冷門時刻。現在,節日成了科技巨頭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在節日,別人都有存在感,你沒有,你就輸了。一些公司的營銷人員在朋友圈吐槽“愚人節刷存在感沒啥意思”其實是酸葡萄。

2、愚人節營銷是科技公司傳遞業務品牌形象的好時機,這是大多數科技公司做愚人節營銷的核心目的,做得好可以加分、做不好不會丟分。

科技公司平時是不能吹牛的,說大話會被人質疑。但如果借助於愚人節這樣的特殊場合,順勢跟風發布一款本不存在的產品,則不會有人覺得不妥。在發布“虛擬產品”時,最重要的是要體現自身業務,如果與業務沒有多大關系,發布腦洞再大的“產品”,都沒什麽意義。阿里雲發布量子智能,是希望讓大家意識到中國有科技公司在研究量子計算,體現其業務的核心價值在於“計算”和“智能”上;搜狗兩年前發布typany智能輸入手環,以假亂真;今年又發布智能貼膜,都是主打輸入法本身,這表明如何讓用戶輸入更方便是搜狗孜孜不倦的追求。

3、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愚人節無疑是一次激發科技行業“腦洞大開”的機會。

在平時,科技公司思考新產品、新業務,都必須結合實際,被當前的技術水平、自身的業務現狀這些束縛,這影響了大家的想象力。在想象力上成年人不如小朋友,愚人節讓科技公司都換成“敢想”的小朋友,看上去是一次營銷盛宴,實際上是一次“思維體操”,它不是刷了“存在感”,還刷了“未來感”。許多愚人節營銷都體現了科技的未來,比如阿里雲的量子計算、螞蟻金服的AR(增強現實)技術。一些想法,比如量子智能,再比如貼膜輸入,說不定將來就成為現實呢?事實上,百度2014年愚人節的“筷搜”,在2015年就真做出了原型產品。

“愚人節營銷”應該怎麽做?

1、選擇合適的腦洞。如果沒有腦洞,或者發布國外的成熟產品,就沒有傳播性和話題性;如果不著邊際,腦洞是科幻中不切實際的理念,“一看就是假的”,恐怕不合適。因此要面向未來,與前沿技術融合。

2、與自身業務緊密結合。體現自身業務特性,傳遞價值觀和業務理念,否則就背離了“愚人節營銷”的初心了。

3、有理有據講個好故事。盡管只是在講故事,但要符合邏輯、常理和科學,講好故事。

4、像模像樣爭取逼真效果,如果發布一個模棱兩可的計劃,用戶看完不知道是在說啥,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營銷;如果能夠做一個以假亂真,用戶理解認可並傳播,則是巨大的成功。

5、結合熱點,與當前用戶關註的、期待的熱點結合起來,比如AlphaGo,這樣更能獲得關註,更能以假亂真。

整體來說,今年愚人節,阿里雲的Me2量子智能、搜狗的“膜膜打”這兩個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經得起理論推敲,與業務緊密結合,面向未來的技術,堪稱愚人節營銷的經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00

創業成功究竟靠的是什麽?王強用三本書詮釋 VC 之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0/155324.shtml

導讀 : 知識與智慧能劃等號嗎?

知識與智慧能劃等號嗎?在王強老師看來,顯然不能。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創業者的知識儲備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想要內化為一言一行,將美融入到產品之中,我們唯有讓知識走進心里。

浸淫文化圈多年,王強一向反對給人開書單,因為他深知書和人只有相互呼應才能走進人的內心。但在今年的“群英會”上,王強破例給創業者推薦了三本讓他「走心」的書籍,到底是哪三本書受到了王老師的青睞與推介呢?

我今天的分享就一個內容:創業者的知識架構。

創業成功究竟靠的是什麽?是天生的才能嗎?有沒有什麽東西可以讓我們後天逐漸吸收習得而不是誕生之時就已經擁有?

我們做不了天才,因為天才生而就是的。所有的成功者,他們都是天才嗎?他們是一誕生就是?還是後天養成的?如果後天能夠培養能夠養成,那就給平凡之輩的我們帶來了希望。如果不能,我們從第一天起就不應該嘗試奔向那個目標。

知識與智慧的分野

我忽然想到 VC(風投)這兩個字母。在我看來,作為一個 LEADER,最緊要的是先把 VC 這個縮略語做足:

一、必須在自己的生命體里誕生和其他人不同的 VISION(眼光);

二、怎麽樣持續讓你的 VISION 變成現實?

這是V。

三、你必須得對周圍的世界、遙遠的世界、未來的世界、未知的世界、看不見的世界,不斷產生 CURIOSITY(好奇)。

這是C。

如果你逐漸在自己的知識架構里有了 VISION,有了 CURIOSITY,同時再把這兩個縮略語還原回它原來的詞之一—— VENTURE(冒險),要敢於去冒險。

所以,成長為 LEADER,就是要讓 VISION、CURIOSITY 變成你知識架構的橫縱坐標,同時在行動中敢於邁出別人不敢邁出的步伐,敢於把V和C這兩個縮略語拉長成一生的 VENTURE,也許有可能遠遠超過別人。

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三本書。我一向反對開書單,因為任何一個文字要產生力量,就必須和你自己的生命心心相印。它走不進你的心里,穿不透你的智慧,它就永遠不會成為屬於你的東西。這是知識和智慧的區別。

知識很平白。它充滿了信息流。但一旦變成智慧,這個詞就發生了兩個變化:

當知識的“知”放到智慧的“智”里,它的底下加了個“日”字。知識即使是再有用的信息,如果它不能成為你每天都要仰仗的東西,不能成為像空氣一樣每天必須呼吸的東西,它就永遠跟你的生命沒有交集,對你的生命產生不了任何意義。所以只有當“知”成為你每天必須靠著它去推衍新的思考、產生新的問題、刺激新的好奇的空氣時,它才會變成“智”。

“慧”是什麽?

這個字的底部是個“心”。當所有知識變成每日每時跟你生命息息相關,同時它還會不斷往下沈降,沈澱到最後,占據你心靈的整個根基,成為與你心靈合二為一的東西,成為托舉你日常生命的時候,它才生出實效。

真正走進我心靈、與我生命發生交集的三本書

今天既然是內部的群英會,我覺得可以分享真的走進我心靈的三本書。這三本書是當年我從美國回來做新東方,也是後來做真格基金的時候常讀的。它們在我的知識結構里怎樣成為我離不開的經典?它們作為我經營企業、從事投資的“寶典”怎麽和我的生命發生了交集?

1、沃爾瑪的創始人 Sam Walton 的自傳 Made in America(1993)

80年代末沃爾瑪“橫空出世”。華爾街發現了 Sam Walton,而且發現,美國最富有的一個人竟然是在美國偏僻的一個地方,所有分析師都不熟悉這個地方,這里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大機場。緊接著 Sam Walton 推出了一本自傳,書名叫 Made in America(《美國制造》)。封面非常樸素:瘦削的 Sam Walton 戴了一頂棒球帽,題目讓我難忘——《美國制造》。我就開始一頁一頁讀了。那時候我才知道沃爾瑪,才知道沃爾瑪是如何在一個只是幾千人的小鎮一步一步打敗當時強大的競爭對手 K-mart,直逼 Macy’s(美國著名連鎖百貨公司),成為美國所向披靡的連鎖商店。沃爾瑪像章魚一樣成長著,充滿了擴張的野心和持續的生命力。

A、知識與智慧要和生命合二為一

知識、智慧如果和你的生命不能合二為一,那越多越糟糕;就跟吃東西一樣,如果不消化,吃得越多,對你的生命機體產生的破壞性遠遠大於維持生命機體的重要性。

自傳中有個細節:當大家都在納悶 Sam Walton 從經營效率而言為什麽最能賺錢,且具備遠大眼光和眼界的時候,一個非常刁鉆的華爾街記者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是被安排在 Sam Walton 家鄉的小機場(不屬於他的小機場,比巴菲特那個地方還偏僻)和幾十個來自美國各大電視臺、各大報刊的記者聚集到那里等待采訪 Sam Walton 的。小機場就一個跑道,旁邊雜草叢生。大家在跑道旁拉了一條線界線外等待。

當 Sam Walton 坐著他的小破飛機降落前,這個非常有心的記者想:這個人這麽牛,他是怎麽對金錢的效益進行如此有效的管理和運用的?他靈機一動:既然他對錢這麽敏感,那就嘗試一下,這個將要出現的美國老大對金錢究竟是怎麽看的?於是他把一枚二十五分的硬幣扔在幾米開外的前面小道上。那是 Sam Walton 迎向記者的必經之路。他也不知道在期待著什麽。心里等待著,把鏡頭對著遠處的二十五分硬幣。他能看得到一個小小硬幣嗎?這樣一個人他會關註什麽東西?

一個偌大的機場。一條荒草之間的跑道。Sam Walton 面對著幾十枝長槍大炮,從容走來。奇跡還真發生了。只有這名記者捕捉到了這一非常難得的鏡頭:Sam Walton 就要接近這些記者的時候,他突然彎下腰了。他穿著網球鞋,戴著棒球帽,大家以為他彎腰是系鞋帶。其他人莫名其妙。只有這個記者心里知道。當 Sam Walton 離他們只有半米的時候,他拿出手中的這枚硬幣說:“是哪位記者不小心把兩毛五分錢丟在了跑道上?”這個報道成為了當年華爾街全部采訪 Sam Walton 的一個頂級報道。

這反映了一個本質的問題:他堅信的東西,和他身體傳遞出來的東西已經完全合二為一了。有時候,我們追求的東西看似很遠,其實離我們很近;有時候,我們盲目追求看似很近的東西,恰恰離我們很是遙遠。

B、你曾經如此接近,但只到目前為止

20多年前我留學美國的時候,曾經參觀過 Washington D.C. 的美國聯邦造幣局。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美元是怎麽從一張素紙,上墨、套印、加水印、照幹,最後一步步裁切完成,從一張大紙變成一張張100元美金的。整個大車間的流水線看起來似乎很簡單,這個車間全部流水線全用防彈玻璃罩住,遊客可以看到戴著口罩、手套的工人們一步步挪動美金。你就知道原來整個世界的重要貨幣是從這里出來的。

參觀時令我難忘的不是美鈔,不是第一次看到紙張最後變成100美金的過程。當時讓我震撼,讓我停留在防彈玻璃前20分鐘,不隨遊客往前移動的,是車間里它面對著我的那一句直述商業本質,面對工人們,也對著我說的一句標語:Have you ever been so close, yet so far away?(你現在真是如此接近,卻註定要離得如此遙遠?)。

這個標語寫得太牛。這句話包含了深刻的哲學、偉大的倫理和雄辯的邏輯:你離金錢就這麽近,隨時可以揣走;但其實你離金錢比所有人更遠,因為你的操守奠定了美聯儲全部的基石。你的職業生涯、你的生命和信譽成敗就在那一剎那,千萬別動了其它的心思!現在如此接近,卻註定要離得如此遙遠?

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究竟該追求什麽?你要當 LEADER,怎麽去 LEAD ?LEADER 是什麽?就是怎樣和別人拉開距離,這才叫做 LEAD;同時還要展示你的 LEADERSHIP(領導力),就是說除你之外,還要聚來一艘大船(SHIP)跟著你,否則孤零零的你何以稱的上 LEADER ?

作為一個創始人,你必須讓一些東西逐漸誕生在你的眼界里、血脈里,然後在你奔向目標的勇敢的冒險過程中,展示出你的領導力。你從自己出發,漸漸你這艘小舢板,會變成戰艦,最後會變成航空母艦。只有這些決定性的東西真正匯聚在你生命體中,你才可能真正成為最後的勝者。

這就解答了一個問題。Peter Thiel(美國企業家與風險投資家)說:“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 競爭只是為那些失敗者準備的東西。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有多少人天天在咀嚼它的含義?他的意思究竟是什麽?難道我們不是天天體驗著競爭、慘烈、狼性嗎?他為什麽說出這樣一句話?

其實他回答了我所理解的 LEADER 的本質:當你沒有了 VISION,沒有了 CURIOSITY,墮落到一般生命狀態的時候,從第一天開始你就已經被定義為一個失敗者。因為當你陷入到別人怎麽玩,別人怎麽做,別人怎麽想;你也怎麽做,你也怎麽玩,你也怎麽想的時候,你頂多是個追隨者而不是個引領者。

Made in America 教給我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當你得天下的時候,構築的基石是從最渺小的東西開始的;而那個渺小的東西,不是隨便的任何渺小的東西,它一定和你經營的,和你天天思索的,和你管理的,和你試圖去征服的東西密切相關。

Sam Walton 富可敵國的時候,還是沒忘掉讓他富可敵國的那枚硬幣。這點至為關鍵。作為沃爾瑪的創始人,他從幾千人的小鎮開始開店,直到從鄉村包圍城市,最後挺進曼哈頓,占領所有的世界大都市,他是從這一枚微不足道的硬幣開始的。而他的全部 VISION 又從他充滿霸氣的自傳題目上展示了出來 : Made in America。沃爾瑪是什麽?我 Sam Walton 是什麽?我是美國制造的,我橫空出世,為的是引領整個世界。

C、讀書要讀一流的書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讀書的秘訣:讀書要讀一流的書。

80%的書籍是垃圾。坦率地講,我從來不讀暢銷書。為什麽?絕大多數暢銷書一定是為了呼應市場短暫的訴求,滿足大家短暫饑渴,給出一個非常倉促應景的答案。所有暢銷書,不管它名氣多大,我從來不搶讀,我從來不把生命浪費在這上面。倉促的答案就意味著當我讀它的時候,證明這個要解決的問題已經結束了。

我常常調侃商學院。我說,商學院其實就是花了大把鈔票,花了大量精力去解剖研究那些已經死去的案例。這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死了還研究什麽?解剖成功不等於就能複制成功。我覺得真正的商學院就在創業者冒險的路上,前提是你得帶著 VISION、CURIOSITY、敢於冒險的勇氣這些東西前行。這才是你們的活著的商學院。你們是在用自己日漸成長的生命、智慧、能力和領導力紮紮實實書寫者正在誕生,或者還沒有誕生,或者將要誕生的活案例。這才有意思,這才有意義,這才是你們需要追尋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才可能對世界商業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D、感興趣才是關鍵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有一本小說叫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這本書也翻譯成中文了,翻得不錯,大家可以讀一讀。

書中有一處細節:一個年輕女鋼琴教師,輔導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彈鋼琴。彈琴的間歇時,小男孩停下來,兩眼充滿興奮地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這個世界上,除了愛這種情感,還有沒有另一種情感,它的濃烈度超過了愛本身?”

讀到這兒的時候,我馬上合上書。這是我讀書的習慣。我最怕看出答案,因為一到答案也就意味著結束了。上床就是為了下床,不是嗎?這是香港美食家蔡瀾說的話,我引用一下。話糙,但是理不糙。任何高潮的東西就意味著低潮,任何泡沫的東西肯定會破滅,任何繁榮的背後肯定是衰敗。

這段話對你人生有用的。那麽怎樣讓高潮保持久呢?愛,是我們對世界上所能描述出來的東西的情感的極致。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我是托馬斯·曼,我會說什麽?我要是那個女教師,我會給出這個小孩什麽答案?有沒有一種 feeling,它能從濃烈度上超過愛本身?我想來想去可能只有一個——恨。因為我愛你,或說我恨你,這就是情感的兩極了。

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答案了,只能翻開書求救托馬斯·曼。他是怎麽回答的?大師就是大師。他借女教師的口說:“有,這個情感叫做 INTEREST!興趣!”

太牛了。為什麽你把錢放在銀行?你感興趣,因為它給你 INTEREST(利息)!這才是關鍵!銀行能存活下來的東西!你感“興趣”,就變成了“利息”;那麽“利息”翻過來也就成了“興趣”。

托馬斯·曼讓我明白:如果愛僅僅是一個初始狀態的話,怎麽才能令這一狀態持久下去?原來不是愛本身,是愛背後更持久的興趣。所有離婚的人都結過婚。如果寫一本離婚史,我第一句一定寫:“結婚是離婚的起源”。當年既然都戀愛過,肯定都是死去活來愛過的,但最終為什麽非得離婚?不是因為他們不愛了,是因為他們沒法讓這個愛的初始狀態持續下去,因為他們對彼此不再感興趣了!單調的重複扼殺了當初的激情!

創業更是這樣。你愛做一件事,憑什麽人家做成了,你做不成?因為你頂多愛做1年、10年;可人家一做就做了20年、50年、100年。日本有的拉面館甚至做了幾百年。面都變了,他還在做;人種都快變了,他還在做;原子彈炸完了,繼續拉面。原子彈頂多放一次吧?拉面拉個幾百年,也拉出來了原子彈級別的面。這就是企業家!這才是企業家!

E、必須要獲得超一流的世界觀和超一流的價值觀

什麽叫做一流人才?為什麽一流企業家必須要有一流的人才匯聚?

你必須要獲得超一流的世界觀和超一流的價值觀。這是一個企業作為生命體最重要的兩極。世界觀是什麽?就是你如何看世界。你的世界是什麽,在哪里?窄點說,就是你何以匯聚你的那批人。

公司文化是什麽?就是把你的價值觀,你深深信服的東西,培育堅守傳承下去。Culture,就是培育的意思。人工養殖的珍珠叫 Cultured pearl。文化的珍珠!文化的“文”,是你想得非常清楚的東西,“化”是必須把它變成空氣一樣,是讓你呼吸能夠活著的東西,是你公司賴以生存的東西。

2、If Aristotle Ran General Motors(《如果亞里士多德來管理通用汽車》,1998)

第二本書的題目非常有意思:If Aristotle Ran General Motors(《如果亞里士多德來管理通用汽車》)。Tom Morris 寫的。它不是暢銷書,卻一直在我的書架上,至今仍是常讀常新的體驗。

在我看來,這本書非常重要。因為,它談到任何一個偉大企業家的優勝的秘訣:成為獨角獸甚至長久獨角獸的生命的基因。

這本書我十幾年前讀過幾遍,仍然記得其中幾章。實際上它就談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如果亞里士多德來管理董事會,管理管理層,他肯定會從三個維度上進行要求:真,善,美。

A、真

真是什麽呢?

真,就是哲學的追詰,對事物本質的追究。

你經營一個東西,你卻看不到這個東西的本質;你走進市場,市場全是由活生生的人構成,你卻看不到活著的人性複雜的本質。你該看到什麽?有什麽深刻的產品體驗?你離開了真正的血脈,最後卻拿了一個無生命的輸血管,這沒有用。哲學是什麽?就是不斷地追問世界的本質,本質之後的本質。這是哲學最鮮明的思維方式。

因此,真,乃是哲學緊追不舍的能力,穿透的能力。實際上另一方面也是剛才我談到的對世界充滿的好奇的能力:如果你失去詰問的能力,你就失去了學習的能力;你失去了詰問和學習的能力,你就根本不可能去引領。

B、善

善是什麽?

善是道德,是倫理,是人之為人應當堅守的底線。

因為你面對的是人性,雖然面對著市場,市場是人性複雜的聚合,但人性總體來說是向善的。作為有抱負的企業家,這個東西如果不是你基因里最重要的染色體的話,就做不長久,走不長遠。你可以一時得逞,但不可能一世得逞,更不能永遠得逞,像中國古人說的,書有三類:一時之書;一世之書;萬世之書。

企業的一時一世萬世最終要靠什麽?當然是向善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什麽?英文中的 VALUE 是價值,變了複數 VALUES 就成了價值觀。

價值指可以用物質的等價物兌換的東西:為什麽要嫁給你?因為你是百萬富翁。這是用價值來貶低了愛這一價值觀。為什麽愛你?愛你沒商量!這是基於愛的價值觀。價值觀無法以物質的等價物兌換,但它卻是實現價值的真正土壤。愛、善良、勇氣、誠實……這些東西沒法用錢衡量,但在關鍵時候,恰恰是價值觀,讓你的價值得以實現和延續。沒有這個向善的東西,即使企業起來了也會快速衰亡。

C、美

這其實關系到所有產品經理,所有用戶體驗。如果你對人性美的感覺遲鈍的話,怎麽能構成超一流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是什麽?就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期待和期待的被滿足感。就是看到或使用一件東西,一上手,情不自禁“哇”的一聲贊嘆,好比迎面走來一個從未見過的美女。一個人要能分析出這個女孩子為什麽美,他一定是醫學院解剖系的,不是美術學院的。用戶體驗的本質其實是瞬時被喚起的潛意識的“驚艷”。

美的體驗和技術有什麽關系?

當年 iPod 剛推出來,我給我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買了一個,從中國帶到美國。第二天下午放學接他的時候,我註意到:他從學校出來時,手揣著兜,耳朵塞著白色的耳機。我明明記得我昨天才回來,怎麽第二天早晨他就神速地帶了裝好並灌好了音樂的 iPod?

上了車我問他:“你怎麽已經能用 iPod 了?”

他說:“爸爸,我沒帶 iPod。”

我說:“那你戴的耳機?”

他說:“我戴了空耳機。女孩子一見肯定想象我兜里是 iPod。”

這回答令我吃驚。

出於好奇,我真去追究這個耳機為什麽會設計成白色的。找到了喬布斯當年設計的構想。當年喬布斯認為:幾百年來,人類一談音響,一談聲音,都是黑色的,無論從視覺還是物理學原理,好像只有黑色才能夠聚音隔音,能靜,能夠專註;所以他要設計出一個聆聽音樂的裝置,讓大家知道,無論人們怎麽使用,都會展示出一個東西,即大家能想象出他手里拿的產品是什麽,是誰的東西。

他花了大量測試所有顏色,最後發現,只有白色在任何顏色的底子上最能一下子凸顯出來。它達到了對人性審美的精準把握。iPod 就算是其外形也已令人過目不忘。

3、Pour Your Heart Into It: How Starbucks Built a Company One Cup at a Time (《將心註入——星巴克傳奇》,1999)

最後要談的一本書是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的自傳。

我讀著名企業家,從來不讀他們的傳記,只讀他們的自傳,因為傳記都是二手以至是三手的。別人寫的傳記寫不出傳主的真東西。因為根本無法走進他的人生。他們的經營管理投資的心得沒法斷定。比如,我從來不讀別人寫的李嘉誠關於經營的書。

如果李嘉誠有一個自傳,哪怕寫的都是吃喝玩樂,我都覺得有真價值。因此大家讀書,多讀自傳,少讀傳記,因為糟糕的傳記會把你們引到似是而非的歧途。我讀巴菲特的書,到現在為止,沒讀過任何一個人寫的關於巴菲特的書。那讀什麽?讀他每年寫的簽了字以後的股東信件。從六十年代到現在,我每年都在精讀,就向大家讀暢銷小說一樣。無論是他的英文本身,還是他英文背後展示的投資世界觀和哲學,都讓我受益匪淺。

舒爾茨的書,書名當時就打動了我。他談到星巴克是怎麽誕生的,怎麽讓在西雅圖的幾個音樂家天天自我享受的一個小品牌,迅速成為像空氣傳播一樣,在世界各個角落出現。

這本書點透了我對於成功者本質的理解。Pour your heart into a cup of coffee,“把心傾註進一杯小小的咖啡里”。成功之樹的全部秘訣正是在這顆初心的種子里。

這三本書的題目構成了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重點。如果你把三本書的題目作為你的知識架構,作為你基本時空觀架構的參照系的話,我想你一定漸漸離優秀不遠了;當你離優秀不遠的時候,你就離獨特性不遠了;當你集齊了優秀加獨特性的時候,你就接近了偉大性。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100

【獨家】西門子博樂仁:中國離“工業4.0”究竟有多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141.html

什麽是數字化?什麽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什麽是“工業4.0”?這一個個熟悉卻極度抽象的概念,在西門子公司的安貝格、成都工廠的實踐中便可以一覽無余。

“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物流配送全過程的高度數字化,也是‘工業4.0’工廠的典型參照物。”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負責亞太區的管理委員會成員博樂仁(Dr. Roland Busch)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

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負責亞太區的管理委員會成員博樂仁

“數字化”即指每件產品都有自己的數據信息,貫穿研發、生產、物流的各個環節,實時保存在數據平臺中。而一座工廠的運行,正是基於這些數據實現了信息無縫互聯。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所在。

2014年,西門子正式發布“2020公司願景”(Vision 2020),宣布公司將專註於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而數字化對於西門子而言也是全新的挑戰,關鍵在於讓數據產生更多價值。

“為了應對挑戰,我們近期設立一個跨業務集團的軟件平臺Sinalytics。這是一個全新的‘大數據’商業模式,用數據創造價值。”博樂仁表示,這一平臺能夠對設備傳感器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整合、保密傳輸和分析,利用這些數據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例如,火車軌道上的傳感器便能夠搜集噪音數據,並將其傳回平臺進行分析,以此來確認車輪是否需要維修或更換。目前,約有30萬臺設備已連接至Sinalytics平臺,而這也是“物聯網”的體現。

其實,金融危機後,各國都開始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德國提出的“工業4.0”被譽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提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並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制造業回流”;英國提出了“高價值制造業戰略”;日本提出了“產業複興計劃”等。制造業的競爭將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關鍵,因此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來直面這場競爭。那麽當前中國制造業離“工業4.0”還有多遠?

博樂仁強調,中外企業的起點都不同,不能簡單比較。“在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需要厘清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麽?現在處於什麽階段?什麽時候打算進入數字化階段?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來選擇推進方式。”

“中國企業的確有能力做到,只是仍需要經過一系列培訓,不論是藍領、白領還是工程師。例如,西門子安貝格和成都工廠員工的工作模式與其他工廠的員工不同,其更多的是與計算機打交道,人工環節更少。”博樂仁稱。

聚焦“數字化”轉型

第一財經日報:

西門子此前發布“2020公司願景”(Vision 2020),涉及公司眾多重大戰略調整,宣布公司將專註於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這種變化對於一家擁有170年歷史的公司著實不易。

博樂仁:

首先,“2020公司願景”不僅僅是邁向數字化的宣言,也是一種文化改變,我們希望讓員工更加積極參與到公司事務,將西門子當作自己的公司,西門子也正在實現更加扁平的組織架構,增強客戶導向。

此外,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三者中,我們已經實現了電氣化和自動化,也是業界的領袖,這在制造業、運輸、建築工程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但更重要的下一步則是數字化,這對西門子而言完全是全新挑戰,關鍵在於讓數據產生更多價值,這也是西門子的重大變化,涉及改變產生附加值的方式、改變人員構成和能力,不論是藍領、白領還是公司高管都應該更加了解數字化的功效。

在過去幾年,全球都在不斷邁向數字化,我將此稱為“第二次IT革命”,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萬維網(World Wide Web)將人與人鏈接在一起;第二次革命現在正在發生,它將所有設備連接在一起,即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第一次革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此前人們還習慣於寫書信,現在都改為發郵件等;第二次革命則將改變所有產業的運作模式,幾乎沒有一個產業能夠免受第二次革命的沖擊。

日報:

在數字化革命的進程中,西門子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是什麽?如何應對數字化挑戰?

博樂仁:

為了應對挑戰,並在數字化領域挖掘新的商業機會,我們正在以“西門子數字服務”為平臺,努力發展相關服務。西門子預計數字化服務市場將達到年均15%的增長。在新型及傳統服務的共同助力下,西門子在這一領域取得了160億歐元的營收。

西門子近期還設立了一個跨業務集團的軟件平臺Sinalytics,為數字化服務提供技術基礎。

這是一個全新的“大數據”商業模式,用數據創造價值。Sinalytics平臺整合了遠程維護、數據分析及網絡安全等一系列現有技術和新技術,還能夠對設備傳感器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整合、保密傳輸和分析。因此,西門子的業務部門能夠利用這些數據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比如,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提升對燃氣輪機、風力發電機、列車、樓宇和醫療成像系統的監控。目前,約有30萬臺設備已連接至Sinalytics平臺。

還需要強調一點,當人們談及數字化的時候,往往會忘了一切必須為客戶和商業模式設想。企業需要捫心自問:究竟怎樣才能幫助客戶改善生產率和競爭力?自己的技術究竟能做出什麽貢獻?

日報:

關於西門子的數字化平臺,還有什麽實際案例可以展現其功能?

博樂仁:

例如,當你造火車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火車運行的可靠性。通過軌道上傳感器(sensor),我們可以監聽輪子運行的聲音模式,傳感器能夠搜集數據,並將信息輸送回我們的平臺,從而作出進一步分析。如果某一車輪需要修理或更換,其運行時發出的噪音模式會與正常的車輪有所不同。即使是高速列車,我們也能夠通過傳感器來確認其是不是要在下一個維護周期進行維護或更換。

日報:

大數據的確是一個能夠更好地服務客戶的工具,但也有不少年輕人認為,數字化會顛覆整個經濟格局和成熟企業,包括西門子這樣的公司。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博樂仁:

一種可能是,數字化完全顛覆了原有的商業模式,第二種可能則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作出改進,第三種可能是,IT技術革命會將價值鏈其中的薄弱的環節淘汰。

數字化的顛覆能力從汽車行業就不難看出。例如人們買車時通常會根據預算進行,而汽車有90%的時間都處於待機狀態;此外,車也往往無法完美契合客戶的需求,例如開到市中心可能找不到停車位,夏天人們又想更換成敞篷車,但現在的“共享經濟”模式就是一種顛覆,人們甚至不需要停車位也不需要自己買車,就能隨時隨地享受各種車型的服務。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日報:

今年3月18日,西門子正式在中國發布全新的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這一宣言背後有何用意?

博樂仁:

“Ingenuity”意為工程技術(engineering)、天賦和創新(genius and innovation)以及團結一致的精神(unity),一個單詞其實包含了眾多含義。而“For life”闡述了西門子在全球所承擔的責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關鍵所在,逐一實現。

“Ingenuity for life”闡述西門子以廣泛的工程技術為客戶、員工和社會創造價值的公司定位,表達公司承諾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領域引領技術創新,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日報:

盡管全球經濟形勢仍不景氣,但歷來都十分註重研發投入的西門子反而加大了研發投入,這背後有怎樣的考量?

博樂仁:

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我們也沒有減少對研發方面的支持。西門子的命脈就是研發,削減研發經費絕對不是個好主意。當前,創新浪潮來得更快更猛,因此一定要實時關註、加大研發投入,為客戶提供最新最尖端的技術。

西門子2016財年將投入近48億歐元用於研發,與上個財年相比增加了約3億歐元。至此,西門子研發方面的投入已較2014財年增長了近20%,主要用於自動化、數字化,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統領域的研發工作。2015財年,西門子研發支出占營收額比重為5.9%,較2014財年增長0.3個百分點。

日報:

西門子仍在積極轉型,在剝離一些業務的同時展開大量並購。這背後有何長期的計劃?

博樂仁:

西門子日前正式宣布徹底退出家電領域,博西家電公司50%的股份由博世接盤。隨著西門子自身提出的新戰略,出售家電業務是為了專註於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定位。西門子的強項在B2B,而不是B2C,出售家電業務也能使我們進一步聚焦B2B業務。

此外,醫療業務仍是西門子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將其獨立開來,給予其更多自由,這也是因為其與很多業務情況不同。首先,醫療和其他業務的合力效應較小,而工業和基建往往會產生較多合力;其次,醫療領域本身有很多新生事物,會產生不小的乘數效應,例如分子診斷(molecular diagnosis)。

日報:

西門子內部正在組建一個新的部門,暫定名為“Innovation AG”,其設立的目標何在?

博樂仁:

“Innovation AG”將在一個初創企業的環境中為新的嘗試和增長提供空間,在推動企業創新的同時,有足夠的自由度。這個新部門將為業務和項目創意提供咨詢、宣傳以及風險投資服務。與初創企業類似,該部門獨立於西門子核心業務之外,並將補充和加強西門子現有的初創項目。

擁抱“工業4.0”浪潮

日報:

德國的“工業4.0”如何給中國提供借鑒?中國離“工業4.0”究竟有多遠?

博樂仁:

如果你要問,如何為你建造一個“工業4.0”工廠?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對。“工業4.0”涵蓋了一系列產生附加值的步驟,包括產品管理、工程、制造、供應鏈、物流鏈等,需要通過改變整個流程,提高運行效率。因為“工業4.0”本身就意味著要提速,降低運營成本(performance cost)。

例如,如果要改變整體設計中的一個環節或改變產品中的一個部件,這無疑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將整體都重新設計,但如果能夠通過自動化、數字化的方式來進行,那麽當一個部件出現變動,價值鏈的其他改動都是自動完成,這就是“工業4.0”,需要一套標準化(standardized)的體系來實現,這就需要一個數據平臺來支撐,西門子就擁有這樣一個信息化數據管理平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這也是全球同類產品中得到最廣泛采用的系統之一。

PLM系統用於捕捉並管理產品信息,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確保在正確的上下文中向用戶提供信息。通過PLM系統,公司能夠快速找到正確的數據提高生產力,減少周期時間,減少開發錯誤與成本,改進價值鏈協同,滿足業務與法規要求,優化運作資源促進全球團隊之間的協同,提供更好的業務決策所需的可見性。

雖然並非西門子所有業務都實現了工業4.0,但我們正在不斷接近。成都工廠是西門子在德國以外的首家數字化工廠,工程幾乎實現了全自動化,也可謂是複制了西門子的安貝格工廠,這也是“工業4.0”工廠的典型參照物。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物流配送全過程的高度數字化。

日報:

實現“工業4.0”需要一套標準化的體系和可以銜接的端口,但中國的制造業恰恰在系統體系和可銜接方面基礎薄弱。

博樂仁:

對於中國本身而言,各大中小型企業之間以及其與國外企業的起點都不同,不能簡單比較。在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需要厘清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麽?現在處於什麽階段?什麽時候打算進入數字化階段?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來選擇推進方式。

日報:

實現真正的數字化,更多的將是機器之間的交流。就你來看,中國企業能夠趕上這種“工業4.0”的浪潮嗎?

博樂仁:

傳送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計算機通信的共同語言,這也是標準化的體現。機器能夠通過界面、傳送協議進行交流。中國企業的確有能力做到,只是仍需要經過一系列培訓,不論是藍領、白領還是工程師。例如,西門子安貝格和成都工廠員工的工作模式與其他工廠員工不同,其更多的是與計算機打交道,人工環節更少。

日報:

西門子的減排目標十分明確,即到2030年計劃實現長期二氧化碳中立。西門子具體要如何實現目標?

博樂仁:

我其實也是西門子的“首席可持續官”(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我們用創新技術、自動化來盡可能減少排放。西門子計劃在今後三年,投資1億歐元,用以改善其辦公樓和生產設施的能源平衡。為此,作為西門子能效計劃(EEP)的一部分,西門子將采用其自身業務組合中的多種不同技術來達成這一目標。包括能源管理與監控系統、樓宇自控和生產過程自動化解決方案、節能驅動系統等。通過提高自身能效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不僅降低自身能耗,也能為企業削減成本。

如果西門子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其他企業也應該可以效仿。這樣一來,巴黎氣候大會的減排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52

看這篇就夠了,Google I/O大會究竟透露出哪些VR訊息?(含最全谷歌VR布局及大會視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0/155943.shtml

看這篇就夠了,Google I/O大會究竟透露出哪些VR訊息?(含最全谷歌VR布局及大會視頻)
蜀黍 蜀黍

看這篇就夠了,Google I/O大會究竟透露出哪些VR訊息?(含最全谷歌VR布局及大會視頻)

在5月19日淩晨1點Google I/O 2016開發者發布會上,萬眾矚目的谷歌VR平臺Daydream開發者版正式與開發者及用戶見面。

Daydream VR是怎麽個“玩”法

Daydream VR的軟件平臺是基於Android N打造的。Daydream平臺分為3部分:手機標準、App規範和App Store以及頭盔和交互設備。

手機標準方面,一部手機想通過Daydream認證,必須擁有高速處理器、低延遲顯示屏、方位傳感器等必要部件。

從目前Google公布的情況來看,有三星、HTC、LG、小米、華為、中興、華碩、阿爾卡特這些廠家在按照Daydream的標準設計新手機。

1

App規範和App Store方面,Daydream的軟件端類似GearVR的界面,它集合了Google電影、虛擬現實街景、虛擬現實照片瀏覽、YouTube VR版。

而且Google Play商店還針對VR做了特別的翻新設計,用戶無需摘掉頭盔即可從中搜索、安裝你想要的內容。

2

頭盔和交互設備方面,Daydream還象征性地發布了一個手機頭盔和一個遙控器,這一點不同於HTC Vive 、Oculus等高端VR頭顯所采用的雙手操控方案。

3

新的手機頭盔外觀像無線版的Oculus CV1,新的遙控器帶有一個小型的觸控板。像Neuxs手機一樣,Daydream的頭盔試圖樹立一個VR頭盔的標桿。

VR內容方面,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Netflix、Hulu、HBO、今日美國、CNN、MLB(美國職棒大聯盟)、NBA和獅門影業等擁有大量影視新聞類內容資源的公司將作為Daydream的資源庫。

今年秋天這套設備就能面市了,預計價格也會介於Cardboard和GearVR之間。

谷歌發布Daydream VR究竟意味著什麽

谷歌此時發布Daydream VR,很有可能是希望在未來打造出VR產業的“Android”並再次建立自己的標準。

但目前VR設備的出貨量並不高,而且在各巨頭的瓜分下表現出高度碎片化之時,對於谷歌而言是否是建立自己標準的良機?(Facebook、HTC、索尼等均有自己的標準及內容)

對此,有業內評論認為,未來VR產業很可能呈現的一種狀態是:多個系統都能吸引一定的用戶群,這種情況下即使互不兼容也依然可以共存,因此在較長的時間內VR市場的碎片化很可能比以往的其他計算設備更嚴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誰能成為贏家更值得關註。而鑒於此前,在智能手機產業中Android 因為開放而被業內詬病,還讓自己推出Android的價值大打折扣(多數廠商利用開放的Android定制化自己的系統及繞過谷歌的Google Play建立自己的應用商店)的事實,Daydream VR是否會重蹈Android的覆轍?

實際上正是由於目前VR產業前期顯現出的碎片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谷歌不如自己獨立打造自己的軟硬結合的VR生態系統。畢竟谷歌擁有其他對手不具備的自己的內容平臺YouTube,而優質的內容永遠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還有業內人士表達出不同意見,谷歌可能僅僅是想向外界表明自己在VR領域開放的一種姿勢才發布Daydream VR,而最終這步走得是否如谷歌預期,並且能夠適用於VR產業還不好說。

除了上文提及的華為、中興、小米等手機廠商將按照Daydream的標準制造手機外,網易遊戲也成為“Daydream”平臺大陸唯一一家首批入選的遊戲廠商。

那麽谷歌發布的Daydream平臺對於國內廠商究竟有什麽影響呢?

對絕大多數的VR設備商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挑戰是一旦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未來技術不達標的企業,很難在Daydream的浪潮里存活。

機遇則是數億的android VR市場很有可能因此開拓。如果一些技術優秀的設備商與手機廠商合作,並且借助智能手機市場捆綁銷售,就不用擔心VR設備出貨量的問題了。

對內容開發者來說,在統一的標準上開發內容,就不會存在開發出來的內容不兼容VR設備的情況。這會刺激很多優秀的內容制作者開始試水VR內容,而優秀的內容也會反過來,刺激更多的消費者使用VR產品。

今天谷歌的開發者大會,為未來整個Android生態系統內的VR發展定下了一個技術標桿。對於VR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大有助益,這也更是在整個人類VR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谷歌布局的VR世界

事實上,與如今各界大佬紛紛高調布局VR相比,谷歌顯得有些低調。

除了在去年就已經宣布停止接受訂單被外界解讀為徹底失敗的Google Glass和兩年前推出的成本兩美元的紙板眼鏡盒子Cardboard,谷歌似乎一直都默默布局著它的VR世界。

1.Google Glass

這款由攝像頭和電腦處理器組成的Google Glass是Google公司於12年4月發布的增強現實型穿戴式智能眼鏡。

它的功能類似於智能手機,但是你只需眨眨眼就能拍照上傳、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等操作,甚至用自己的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還能試用Android 或IOS等一切智能手機所擁有的App。

2015年1月19日,谷歌停止了谷歌眼鏡的“探索者”項目。

4

2.Cardboard

5

Cardboard作為14年I/O大會上最令人驚喜的產品,最初是谷歌法國巴黎部門的兩位工程師David Coz和Damien Henry的創意。

看上去就是十分簡易的VR眼鏡盒子,主要由紙殼和專門的眼鏡組成的。甚至你還可以根據谷歌給出的組裝說明,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成本僅需2美元的Cardboard。除了便宜,它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兼容Android和iPhone手機。

3.GoogleJump 相機

6

GoogleJump是由Google和GoPro聯合開發完成,在Google I/O 2015上亮相的一款360°全景攝像裝置。它包含相機組、素材整合處理軟件、播放平臺三個組成部分。

從外觀上看來它就是由16臺GoPro組成的相機陣列,但每個相機的數量和安放角度都有精心的設計。但是其精華和核心就是它的圖像拼接算法,能夠把每個GoPro相機拍攝的照片拼接並且無縫縫合成一個360度的全景視頻。

4. Project Tango

7

Project Tango是由GoogleX實驗室以及矽谷Movidius公司聯合研發。

2014年2月的時候Google研發出了一款該項目Android手機,同年6月發布了一款名叫“黃石”(“YellowStone”)平板電腦,其具有Tango項目所有的功能。這款平板電腦配備了攝像頭、傳感器和芯片,能實時地進行VR建模。

該項目正在研發一種自帶VR環境感應功能的手機,有望能夠在未來隨時建立實時的VR環境結構圖。

5. TiltBrush

8

這是近期谷歌推出的一款VR繪圖應用。它的整個畫布都是立體的,畫面是立體的懸浮在空中,甚至你也可以進入到畫作中,喜歡的話還能截圖保存下來。這的確彌補了現實中的繪畫方式只能在二維平面中進行的缺陷。

6. Youtube VR 視頻

06年Google收購了Youtube。15年11月Youtube上線了VR視頻,並在今年4月份宣布推出VR直播業務。

7. Spotlight Stories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是一款VR app。包含3D動畫、360度全景視頻、立體音效和視覺傳感器等功能應用。最早在2013年以“Spotlight Player”的名字出現在摩托羅拉的Android設備中。

8. Expedition 遠征計劃

8 (1)

Google Expedition遠征計劃是為了更大範圍普及Cardboard應用而提出的計劃,通過這個計劃,老師和學生可以免費使用Cardboard眼鏡,進行更加逼真的虛擬現實課堂教學。

9. Magic Leap

9

號稱世界上最神秘的公司Magic Leap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增強現實公司。2014年10月,Magic Leap獲得由谷歌領投的5.42億美元B輪融資。

10. Google X實驗室

15年一則“Google X招募VR工程師”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正是前有這個Google眾多黑科技的誕生地的名聲在,因此也更讓人解讀為谷歌下定決心在VR技術領域力爭取重大突破。 

谷歌2016開發者大會全程視頻中文字幕版

註:本文綜合參考了VR那點事,雷鋒網,VR看天下,魔多VR,虎嗅等,經VR圈重新編輯整理。

 

二維碼VR圈

Magic Leap Daydream VR 操控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974

究竟靠不靠譜?機器人手術正“直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823.html

機器人做手術,能有多靠譜?

5月22日上午,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進行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手術同時,新浪網、新浪視頻、阿里健康、天貓、淘寶等平臺對這一手術過程進行了全程學術直播,通過解說第一次向大眾進行了關於達芬奇機器人的微創理念科普。

和睦家醫院小兒外科總監主任鄭偉在術前調整達芬奇機器人機械臂位置

與常規手術不同,這臺手術是由醫生操作精密的“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來完成——在這例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胰頭腫瘤切除微創手術中,Giulianotti教授及助手醫生在手術室一邊操作,一邊通過會場大屏幕與參會醫生進行交流,並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二科專家郝純毅實時解說,讓現場各領域的外科醫生感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精準、縫合方便、高清視野等特點。

去年5月,一段達芬奇機器人縫制葡萄皮的視頻忽然在網絡走紅。視頻中,一個名為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先是用自己的機械手撕開了一顆葡萄的皮,然後又精準完好地將葡萄皮縫合。這神奇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究竟是什麽?

20世紀90年代,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將太空遙控機器手臂技術轉化為臨床應用,研制出醫療手術機器人。制造者認為,達·芬奇於1495年設計了仿人型機械,是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的發明者,因此將這個新面世的機器人系統命名“Da Vinci Si”(達芬奇手術機器人)。2000年6月,Da Vinci外科手術系統成為獲得美國FDA批準的第一個用於腹腔鏡微創手術的自動控制機械系統。

整個直播過程不僅可以讓大眾對微創手術有全面的了解,還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國際化應用及最新學術與大眾分享,讓普通人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感受達芬奇微創手術理念的精妙,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阿里健康醫療服務團隊的鐘聰娣告訴記者:“繼去年雙十一前和睦家入駐阿里健康以來,其創新、優質的服務獲得了用戶的青睞。基於過去良好的合作,雙方合力策劃了此次‘達芬奇微創手術’直播,希望讓更多網友對先進、安全的醫療技術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她表示,這次手術直播只是阿里健康的初步嘗試,接下來,阿里健康將和北京和睦家醫院,為兩名患者分別提供免費的小兒外科和子宮肌瘤或者婦科腫瘤的達芬奇微創手術,希望借助這樣的公益活動,進一步提升公眾對微創手術理念的認知。另外,為關註並希望使用這項前沿技術的用戶,阿里健康在其平臺上提供了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術前評估套餐的信息展示。

2015年6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睦家達芬奇微創手術中心成立

2015年5月21日,北京和睦家醫院對一位德國患者進行了第一臺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迄今已經做了逾100臺手術,其中61%是泌尿外科患者,其中自掏腰包的自費患者占比已經達到了85%。

公開資料顯示,達芬奇機器人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之一,集成了三維高清視野、可轉腕手術器械和直覺式動作控制三大特性,使醫生將微創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複雜的外科手術。

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動作,專利的運動模式保證了醫生手部動作與機械臂運動的一致,並濾除了手部的抖動,具有人手無法比擬的穩定性和精確度;它的活動範圍甚至遠大於人手,在狹窄解剖區域可360度自如運動,比人手更靈活。

同時,達芬奇機器人讓醫生擁與開放直視效果一致的手術視野,保證了手眼的協調。高分辨率的立體腔鏡提供放大20倍的高清三維圖像,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

對於患者來說,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可使手術效果明顯改善,術後並發癥、損傷和失血明顯減少,恢複更快、住院時間縮短,手術效果及美觀性明顯提高,可使手術適用範圍得到一定程度擴大,如對於某些高齡患者及高危患者,通過機器人手術可規避開放手術帶來的創傷。

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廣泛適用於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頭頸外科及小兒外科等領域。

和睦家醫療副總裁、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向記者介紹:“達芬奇並非新奇手術操作系統,2006年就率先進入301醫院,目前除和睦家外,其它如協和醫院在內的46家三甲綜合性醫院擁有52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在過去的10年間手術量已達數萬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她進一步指出,所有操作達芬奇手術醫生都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認證,盡管並非每個外科醫生都可以操作達芬奇,但微創的理念已經深深植入醫者的內心,微創已經成為無法阻擋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早在2013年4月1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與北京和睦家積極探索出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新模式,和睦家啟望治療中心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睦家國際醫療部——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該醫療中心集北大腫瘤優質醫療資源與國際標準運營管理模式於一體,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多學科腫瘤診療團隊密切合作,為患者量身定制治療方案,提供腫瘤篩查、診斷、手術、放療、化療、病理咨詢、營養、心理、中醫、康複一站式服務。

2015年6月,雙方合作成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睦家達芬奇微創手術中心,利用和睦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良好的服務環境,北大腫瘤醫院的醫療團隊共同合作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國際標準的醫療服務。

目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經過達芬奇手術認證的專家已經開展了數十臺達芬奇手術。季加孚院長和蘇向前副院長親自領銜胃腸領域達芬奇微創手術,楊勇主任、杜鵬主任、張寧主任擔綱的泌尿外科領域達芬奇手術,鄭虹主任領銜婦科領域微創手術,術後患者滿意度極高。

季加孚院長表示,從一個外科醫生的角度,能夠幫助患者以最小的創傷、愈後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既是一個高精密領先的手術操作系統,也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這種微創的理念應該更多向患者普及,並讓病患從中受益,提高生存質量。

當天,“達芬奇微創手術研討會”也同步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來自25家三甲醫院的65位知名外科醫生出席了本次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80

今天大家都在討論的“互聯網女皇”究竟何許人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2/156261.shtml

今天大家都在討論的“互聯網女皇”究竟何許人也?
i黑馬 i黑馬

今天大家都在討論的“互聯網女皇”究竟何許人也?

1995年8月米克爾推薦名不見經傳的網景公司(Netscape)上市,當天網景公司股價急劇上漲,這在後來被公認為互聯網時代開始的標誌。

人們太需要一份客觀公正權威刷榜第三方並且對自己有利的行業報告了,所以每當KPCB合夥人、“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瑪麗·米克爾)發布新一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時,科技媒體總是爭先恐後全文翻譯並快手推送。

然而,互聯網女皇也不是一日煉成的,今天黑馬哥就來和大家聊聊瑪麗·米克爾其人和其封皇之路。

跌宕起伏的封皇之路

在1981年大學畢業後,瑪麗·米克爾先當了幾年股票經紀人,隨後輾轉幾家投行,負責科技行業分析。並於1991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一幹就是20年。

在她剛加入摩根士丹利時,並不被營業員和同行看好,因為她雖然文筆很棒,但內容風格“全憑感覺”,且由於推薦股票走勢不佳,被封為“熱制導導彈”的外號(象征她的推薦就像熱制導導彈,將股票炸毀)。

但瑪麗米克顯然不在乎這些,因為她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大勢不可阻擋以及她自身的勤奮與堅持,1995年8月米克爾推薦名不見經傳的網景公司(Netscape)上市,當天網景公司股價急劇上漲,這在後來被公認為互聯網時代開始的標誌。

1996年2月,在米克爾的主持下,被奉為“泡沫時代聖經”的《互聯網分析報告》(The Internet Report)得以發表。在這份報告中,她指出:“電子郵件是當前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瀏覽信息的服務則會是明天的'殺手級應用'.”在1996年和1997年,米克爾又接連發布了《互聯網廣告報告》以及《互聯網零售研究報告》。在這些報告中,她不僅勾勒出互聯網上巨大的商機,還以富有見地的評論和嚴密的數據幫助每個人認識到這一點。

如今看來,她當時的這些預測是多麽準確。矽谷著名風投家錢智華(Chi-Hua Chien)說:“整整一代創業者都是看著瑪麗的研究報告成長起來的。把這些報告排列起來,你會發現她的預測會在24個月後成真。”伴隨著網絡狂潮的到來,米克爾也成為了選股行家中的超級巨星。她在親身參與拜訪、調研大量互聯網公司的基礎上,推薦購買戴爾、康柏、微軟和美國在線等股票,而這些公司都曾給投資者帶來了10倍以上的回報。

1998年12月,《巴倫周刊》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為米克爾封上了“互聯網女皇”稱號,盛譽之下,她的個人影響力也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米克爾可謂日理萬機,簡直比國家總理還忙,連幾分鐘都很難擠出來。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想巴結她,包括沙特王子等名流,千方百計地希望獲得一些購買潛力科技股的建議。

然而在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晴天霹靂一般地崩盤了,網絡股泡沫隨之破滅,米克爾也從“互聯網女皇”的寶座上跌下來了。

2001年8月,華爾街投資者針對米克爾發起兩起聯合訴訟,他們控告她有意向投資者傳遞錯誤購股建議,使他們蒙受了經濟損失。由於得到摩根士丹利的力挺,以及私人電子郵件從未透露過和公開的想法不一樣的內容,米克爾成為科技股四大明星分析師中唯一免於牢獄之災的“幸存者”。

風潮過去之後,米克爾也承認她對於網絡泡沫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波助瀾作用,並通過媒體向投資者表示愧疚。她說:“要承認這一點並不容易。投資者的確在我選擇的股票上賠了,對此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的余生將牢記這一點。”

天生要稱王:擅長從混亂中了解事物

瑪麗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鄉村,為人直率、熱情。她繼承了偏執狂父親極端熱愛競爭的激情,從小就迷戀壘球。她的特長是:在混亂中了解事物。

高中時代,瑪麗在一次選股比賽中勝出,她挑選的股票翻著跟頭往上漲。從此之後,對華爾街激動人心工作的向往就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大學畢業以後,米克在美林做了兩年的經紀人,並且在康奈爾大學獲得了MBA學位。那時她心中已經明確了一個目標:做一名投資組合經理。上世紀80年代後期,瑪麗進入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為基金經理,在那里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做分析師的滋味,從此她的生活就和分析師緊密相連。1991年,瑪麗進入摩根斯坦利公司,從事網絡業分析。1995年,成功地將網景推入市場後,她名聲鵲起。同年,瑪麗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稱作互聯網投資聖經的《互聯網報告》。當時英特爾公司的總裁安迪·格羅夫在飛往夏威夷度假的途中讀完了這份報告,下定決心要將英特爾公司帶入網絡時代。1996年瑪麗如願地成為摩根斯坦利技術股票分析部的負責人,並創造出了華爾街閃耀的新職業——互聯網分析師。就像垃圾債券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華爾街一樣,瑪麗成了上世紀90年代華爾街的象征。

瑪麗是個工作狂,她精力充沛,才思敏捷,永不疲倦,她很健談,也很幽默,思維跨度很大,談著一個話題就不知不覺中轉到了另一個。一位朋友這樣評價她,“瑪麗說話很容易跑題,就如同追趕天上的流星一樣,她的思維方式一向都如此,這也是她個人魅力的重要體現。”

2010年底,米克爾決定加入美國創投大鱷KPCB,她視這一舉動為“追求自己的真愛”。

進入KPCB之後,一向講求效率的米克爾快速達成了多筆交易。KPCB官網顯示的數字基金投資情況中,米克爾既投資了當前的互聯網弄潮兒Facebook、Twitter、Square,也為極有可能成長為前者的企業——Waze、Trendyol等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此外,中國電商——京東商城也出現在了她的投資列表中。

米克爾的“互聯網女皇”之稱並非浪得虛名。在互聯網泡沫的繁榮時期,她不僅幾乎主宰科技股的發行和股價的漲跌,更有甚者,“一只網絡股票只有得到米克爾的同意才能出現在華爾街上”。雖然這種說法略有誇張之嫌,但其影響力卻可見一斑。

互聯網女皇 互聯網分析報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