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獨家】西門子博樂仁:中國離“工業4.0”究竟有多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141.html

什麽是數字化?什麽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什麽是“工業4.0”?這一個個熟悉卻極度抽象的概念,在西門子公司的安貝格、成都工廠的實踐中便可以一覽無余。

“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物流配送全過程的高度數字化,也是‘工業4.0’工廠的典型參照物。”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負責亞太區的管理委員會成員博樂仁(Dr. Roland Busch)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

西門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負責亞太區的管理委員會成員博樂仁

“數字化”即指每件產品都有自己的數據信息,貫穿研發、生產、物流的各個環節,實時保存在數據平臺中。而一座工廠的運行,正是基於這些數據實現了信息無縫互聯。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所在。

2014年,西門子正式發布“2020公司願景”(Vision 2020),宣布公司將專註於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而數字化對於西門子而言也是全新的挑戰,關鍵在於讓數據產生更多價值。

“為了應對挑戰,我們近期設立一個跨業務集團的軟件平臺Sinalytics。這是一個全新的‘大數據’商業模式,用數據創造價值。”博樂仁表示,這一平臺能夠對設備傳感器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整合、保密傳輸和分析,利用這些數據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例如,火車軌道上的傳感器便能夠搜集噪音數據,並將其傳回平臺進行分析,以此來確認車輪是否需要維修或更換。目前,約有30萬臺設備已連接至Sinalytics平臺,而這也是“物聯網”的體現。

其實,金融危機後,各國都開始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德國提出的“工業4.0”被譽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提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並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制造業回流”;英國提出了“高價值制造業戰略”;日本提出了“產業複興計劃”等。制造業的競爭將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關鍵,因此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來直面這場競爭。那麽當前中國制造業離“工業4.0”還有多遠?

博樂仁強調,中外企業的起點都不同,不能簡單比較。“在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需要厘清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麽?現在處於什麽階段?什麽時候打算進入數字化階段?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來選擇推進方式。”

“中國企業的確有能力做到,只是仍需要經過一系列培訓,不論是藍領、白領還是工程師。例如,西門子安貝格和成都工廠員工的工作模式與其他工廠的員工不同,其更多的是與計算機打交道,人工環節更少。”博樂仁稱。

聚焦“數字化”轉型

第一財經日報:

西門子此前發布“2020公司願景”(Vision 2020),涉及公司眾多重大戰略調整,宣布公司將專註於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這種變化對於一家擁有170年歷史的公司著實不易。

博樂仁:

首先,“2020公司願景”不僅僅是邁向數字化的宣言,也是一種文化改變,我們希望讓員工更加積極參與到公司事務,將西門子當作自己的公司,西門子也正在實現更加扁平的組織架構,增強客戶導向。

此外,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三者中,我們已經實現了電氣化和自動化,也是業界的領袖,這在制造業、運輸、建築工程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但更重要的下一步則是數字化,這對西門子而言完全是全新挑戰,關鍵在於讓數據產生更多價值,這也是西門子的重大變化,涉及改變產生附加值的方式、改變人員構成和能力,不論是藍領、白領還是公司高管都應該更加了解數字化的功效。

在過去幾年,全球都在不斷邁向數字化,我將此稱為“第二次IT革命”,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萬維網(World Wide Web)將人與人鏈接在一起;第二次革命現在正在發生,它將所有設備連接在一起,即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第一次革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此前人們還習慣於寫書信,現在都改為發郵件等;第二次革命則將改變所有產業的運作模式,幾乎沒有一個產業能夠免受第二次革命的沖擊。

日報:

在數字化革命的進程中,西門子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是什麽?如何應對數字化挑戰?

博樂仁:

為了應對挑戰,並在數字化領域挖掘新的商業機會,我們正在以“西門子數字服務”為平臺,努力發展相關服務。西門子預計數字化服務市場將達到年均15%的增長。在新型及傳統服務的共同助力下,西門子在這一領域取得了160億歐元的營收。

西門子近期還設立了一個跨業務集團的軟件平臺Sinalytics,為數字化服務提供技術基礎。

這是一個全新的“大數據”商業模式,用數據創造價值。Sinalytics平臺整合了遠程維護、數據分析及網絡安全等一系列現有技術和新技術,還能夠對設備傳感器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整合、保密傳輸和分析。因此,西門子的業務部門能夠利用這些數據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比如,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提升對燃氣輪機、風力發電機、列車、樓宇和醫療成像系統的監控。目前,約有30萬臺設備已連接至Sinalytics平臺。

還需要強調一點,當人們談及數字化的時候,往往會忘了一切必須為客戶和商業模式設想。企業需要捫心自問:究竟怎樣才能幫助客戶改善生產率和競爭力?自己的技術究竟能做出什麽貢獻?

日報:

關於西門子的數字化平臺,還有什麽實際案例可以展現其功能?

博樂仁:

例如,當你造火車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火車運行的可靠性。通過軌道上傳感器(sensor),我們可以監聽輪子運行的聲音模式,傳感器能夠搜集數據,並將信息輸送回我們的平臺,從而作出進一步分析。如果某一車輪需要修理或更換,其運行時發出的噪音模式會與正常的車輪有所不同。即使是高速列車,我們也能夠通過傳感器來確認其是不是要在下一個維護周期進行維護或更換。

日報:

大數據的確是一個能夠更好地服務客戶的工具,但也有不少年輕人認為,數字化會顛覆整個經濟格局和成熟企業,包括西門子這樣的公司。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博樂仁:

一種可能是,數字化完全顛覆了原有的商業模式,第二種可能則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作出改進,第三種可能是,IT技術革命會將價值鏈其中的薄弱的環節淘汰。

數字化的顛覆能力從汽車行業就不難看出。例如人們買車時通常會根據預算進行,而汽車有90%的時間都處於待機狀態;此外,車也往往無法完美契合客戶的需求,例如開到市中心可能找不到停車位,夏天人們又想更換成敞篷車,但現在的“共享經濟”模式就是一種顛覆,人們甚至不需要停車位也不需要自己買車,就能隨時隨地享受各種車型的服務。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日報:

今年3月18日,西門子正式在中國發布全新的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這一宣言背後有何用意?

博樂仁:

“Ingenuity”意為工程技術(engineering)、天賦和創新(genius and innovation)以及團結一致的精神(unity),一個單詞其實包含了眾多含義。而“For life”闡述了西門子在全球所承擔的責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關鍵所在,逐一實現。

“Ingenuity for life”闡述西門子以廣泛的工程技術為客戶、員工和社會創造價值的公司定位,表達公司承諾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領域引領技術創新,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日報:

盡管全球經濟形勢仍不景氣,但歷來都十分註重研發投入的西門子反而加大了研發投入,這背後有怎樣的考量?

博樂仁:

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我們也沒有減少對研發方面的支持。西門子的命脈就是研發,削減研發經費絕對不是個好主意。當前,創新浪潮來得更快更猛,因此一定要實時關註、加大研發投入,為客戶提供最新最尖端的技術。

西門子2016財年將投入近48億歐元用於研發,與上個財年相比增加了約3億歐元。至此,西門子研發方面的投入已較2014財年增長了近20%,主要用於自動化、數字化,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統領域的研發工作。2015財年,西門子研發支出占營收額比重為5.9%,較2014財年增長0.3個百分點。

日報:

西門子仍在積極轉型,在剝離一些業務的同時展開大量並購。這背後有何長期的計劃?

博樂仁:

西門子日前正式宣布徹底退出家電領域,博西家電公司50%的股份由博世接盤。隨著西門子自身提出的新戰略,出售家電業務是為了專註於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定位。西門子的強項在B2B,而不是B2C,出售家電業務也能使我們進一步聚焦B2B業務。

此外,醫療業務仍是西門子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將其獨立開來,給予其更多自由,這也是因為其與很多業務情況不同。首先,醫療和其他業務的合力效應較小,而工業和基建往往會產生較多合力;其次,醫療領域本身有很多新生事物,會產生不小的乘數效應,例如分子診斷(molecular diagnosis)。

日報:

西門子內部正在組建一個新的部門,暫定名為“Innovation AG”,其設立的目標何在?

博樂仁:

“Innovation AG”將在一個初創企業的環境中為新的嘗試和增長提供空間,在推動企業創新的同時,有足夠的自由度。這個新部門將為業務和項目創意提供咨詢、宣傳以及風險投資服務。與初創企業類似,該部門獨立於西門子核心業務之外,並將補充和加強西門子現有的初創項目。

擁抱“工業4.0”浪潮

日報:

德國的“工業4.0”如何給中國提供借鑒?中國離“工業4.0”究竟有多遠?

博樂仁:

如果你要問,如何為你建造一個“工業4.0”工廠?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對。“工業4.0”涵蓋了一系列產生附加值的步驟,包括產品管理、工程、制造、供應鏈、物流鏈等,需要通過改變整個流程,提高運行效率。因為“工業4.0”本身就意味著要提速,降低運營成本(performance cost)。

例如,如果要改變整體設計中的一個環節或改變產品中的一個部件,這無疑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將整體都重新設計,但如果能夠通過自動化、數字化的方式來進行,那麽當一個部件出現變動,價值鏈的其他改動都是自動完成,這就是“工業4.0”,需要一套標準化(standardized)的體系來實現,這就需要一個數據平臺來支撐,西門子就擁有這樣一個信息化數據管理平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這也是全球同類產品中得到最廣泛采用的系統之一。

PLM系統用於捕捉並管理產品信息,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確保在正確的上下文中向用戶提供信息。通過PLM系統,公司能夠快速找到正確的數據提高生產力,減少周期時間,減少開發錯誤與成本,改進價值鏈協同,滿足業務與法規要求,優化運作資源促進全球團隊之間的協同,提供更好的業務決策所需的可見性。

雖然並非西門子所有業務都實現了工業4.0,但我們正在不斷接近。成都工廠是西門子在德國以外的首家數字化工廠,工程幾乎實現了全自動化,也可謂是複制了西門子的安貝格工廠,這也是“工業4.0”工廠的典型參照物。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物流配送全過程的高度數字化。

日報:

實現“工業4.0”需要一套標準化的體系和可以銜接的端口,但中國的制造業恰恰在系統體系和可銜接方面基礎薄弱。

博樂仁:

對於中國本身而言,各大中小型企業之間以及其與國外企業的起點都不同,不能簡單比較。在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需要厘清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麽?現在處於什麽階段?什麽時候打算進入數字化階段?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來選擇推進方式。

日報:

實現真正的數字化,更多的將是機器之間的交流。就你來看,中國企業能夠趕上這種“工業4.0”的浪潮嗎?

博樂仁:

傳送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計算機通信的共同語言,這也是標準化的體現。機器能夠通過界面、傳送協議進行交流。中國企業的確有能力做到,只是仍需要經過一系列培訓,不論是藍領、白領還是工程師。例如,西門子安貝格和成都工廠員工的工作模式與其他工廠員工不同,其更多的是與計算機打交道,人工環節更少。

日報:

西門子的減排目標十分明確,即到2030年計劃實現長期二氧化碳中立。西門子具體要如何實現目標?

博樂仁:

我其實也是西門子的“首席可持續官”(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我們用創新技術、自動化來盡可能減少排放。西門子計劃在今後三年,投資1億歐元,用以改善其辦公樓和生產設施的能源平衡。為此,作為西門子能效計劃(EEP)的一部分,西門子將采用其自身業務組合中的多種不同技術來達成這一目標。包括能源管理與監控系統、樓宇自控和生產過程自動化解決方案、節能驅動系統等。通過提高自身能效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不僅降低自身能耗,也能為企業削減成本。

如果西門子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其他企業也應該可以效仿。這樣一來,巴黎氣候大會的減排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