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企利潤匯出未受限 只是完善真實合規審核

2月27日,網傳“寶馬中國區公司賣車銷售利潤從去年11月起匯不出去4個多月,現在是靠匯豐先墊資給BMW外國供應商,並且告知最多能撐6個月,類似情況已普遍出現在其他外企上,焦慮在蔓延”。

第一財經就此聯系了多家在華外企,其中,通用汽車公司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並未聽說利潤不能匯回,而一些外資藥企及其他行業企業也均表示未聽說此事。可以基本證實的是,外資企業利潤匯回普遍受阻系謠言。

“有媒體稱‘中國將限制外企在華盈利匯回’,此消息不屬實,外匯局相關政策無任何變化。”國家外匯管理局1月28日就曾經官方微博辟謠過一次。不過有商業銀行內部人士指出,外匯局層面政策未變,但具體到地方外匯分局執行層面可能存在尺度把握不一的情況。“比如,北京就比天津嚴格。”他說。

經常項下沒有限制,但需滿足三個條件

另一則與外資企業利潤匯回相關的消息也在媒體上轉載甚廣。媒體援引商務部官網2016年12月9日題為《中國限制外企匯出利潤》的消息截圖稱,據《商報》網站12月8日報道,“中國限制外匯出境,德國在華企業無法將利潤匯回德國母公司,此舉令德國經濟界不安。”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商務部官網發現,上述截圖顯示的該條新聞是商務部官網駐外機構經貿新聞的歐洲頁面上的一則小消息,商務部官網並未顯示截至2017年以前的歐洲經貿新聞。

對於外資企業利潤匯出,此前外匯局局長潘功勝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明確指出,外商投資企業正常的利潤匯出屬於經常項目,在政策層面沒有限制,直接在銀行辦理即可。

“當然,對於企業利潤匯出也是有真實性、合規性的要求。例如,要求企業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並向銀行提供董事會利潤分配決議、經審計的財務報表以及在中國的完稅證明。”潘功勝說。

這一表態與1月26日晚間外匯局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改革完善真實合規性審核的通知》(下稱《通知》),該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答記者提問時的說法完全一致。《通知》主要是為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防範風險。在這個過程中,真實合規的跨境收支和匯兌不受影響。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還表示,根據《公司法》等,《通知》進一步明確境內機構利潤匯出前應先依法彌補以前年度虧損,重申等值5萬美元(不含)以上利潤匯出單證審核要求,對境內機構利潤匯出未增加新的審核材料。等值5萬美元(含)以下的利潤匯出,仍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印發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法規的通知》(匯發〔2013〕30號)規定,銀行原則上可不審核交易單證,但對於資金性質不明確的,應要求境內機構和境內個人提交交易單證進行合理審查。銀行應繼續按照“展業三原則”的要求,完善對境內機構利潤匯出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核,這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銀行業內人士看來,這三個條件都在情理之中。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表示,如果外資企業以前年度虧損尚未彌補,就將所有凈資本和利潤匯出,境內公司就剩凈負債,一般會將公司註銷,但破產後稅收將無法收回,設置上述條件實際上是出於杜絕變相逃稅的考慮。“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以及完稅都是正常企業應該幹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

而提供董事會利潤分配決議,對於一些不正規的外資企業,也只是增加了違規成本。上述人士指出,假如公司不規範,如果想將資本金、利潤都匯出去,公司可能會做一套假的董事會利潤分配決議的材料。

顯然,寶馬並不屬於上述公司之列。寶馬公司相關負責人27 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回應上述傳聞時則稱,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確認此事。

資本項下500萬美元以上需報批

除了經常項目下的企業利潤匯出,在當前人民幣貶值,外匯儲備跌破3萬億美元,資本流出壓力未減的大背景下,資本項目下,企業感覺外匯監管執行力度趨嚴、流程更加繁瑣,也並非空穴來風。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位股份制商業銀行內部人士處獲悉,國家外匯管理局於去年11月28日對商業銀行進行了窗口指導,資本賬戶下超過500萬美元的海外支付(此前為5000萬美元),包括組合投資或海外並購等直接投資,必須上報地方外匯分局批準;之前已經獲批的大型投資項目尚未轉賬的外匯部分也適用此規。

也就是說,對於企業涉及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金額購匯、外匯匯出,都需要到外匯分局“約談、批條”。

企業要跨境並購,首先要拿到商務部、發改委的境外投資核準備案通知書,拿到後,外匯管理分局是最後一步。

由於這些業務是銀行的利潤來源之一,銀行在其中也會幫忙爭取。“要麽讓企業換一家分局,要麽與監管軟磨硬泡,整體感覺並不會遇到批不下來的情況,監管最終都會接受,只是多了一道程序。”一家1 月以來跨境並購業務並不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另外,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今年1月,外匯局發文要求商業銀行嚴控內保外貸對外擔保履約。目的也是為了嚴控資金外流。某商業銀行業內人士指出,此前監管對於企業內保外貸對外擔保履約查得並不嚴格,出現外貸不外還卻內還的現象,造成資金外流。現在加強常規檢查後,對國企、外企一刀切,檢查更加嚴格。

他指出,現在很多企業並購的現金流可以覆蓋本息,所以不需要內部資金外流,這個政策對行業影響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98

透明,真實,自組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7/161923.shtml

透明,真實,自組織
騰訊大學 騰訊大學

透明,真實,自組織

保持獨立思考,嘗試更開放的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具有內生力的智慧支撐平臺上。

本文由騰訊大學(微信ID:   tencent_university)授權i黑馬發布。

透明、真實、自組織,這些移動產品上的關鍵詞,是否可以也作為高科技企業的組織文化理念?騰訊聯合創始人、前CTO、騰訊學院榮譽院長張誌東(Tony),在2017騰訊HR內部年會中分享到:保持獨立思考,嘗試更開放的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具有內生力的智慧支撐平臺上。

十/百倍速時代,傳統層級溝通跟不上

十年前,白領們通常只是在午飯的時候,相互說一下團隊和企業的八卦消息,但大家並不會在郵件、博客里談論這些話題,信息發酵變形的速度正比於口耳相傳的速度。而如今,企業的信息,很容易被添油加醋成小道消息,再迅速發酵變形成各種八卦。每位白領一個低頭的瞬間,可能就是一個信息的再次傳播、再次加工,這個速度和十年前完全不一樣,尚未看過精確的社會學統計,我想姑且可以先用十倍/百倍這樣的字眼來形容。

對任何大型企業和團隊來說,移動互聯網都是一把極為鋒利的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幫助企業和團隊,極大提升工作效率,極大地提升溝通的效率和擴大溝通半徑。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信息的發酵和變形。各種移動匿名社區的出現,讓信息的發酵和變形的速度也隨之放大十倍/百倍。

移動大潮來得如此之快,讓所有的企業和組織有點來不及反應,傳統的層級溝通就已經失去了有效性。越是大型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會越大。

幾個案例案例1:騰訊學院的課程生產

我在騰訊學院不時聽到一些資深同事,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為業務戰略保駕護航。我聽了之後總覺得有點別扭,這里先打一個問號,稍後再談。

公平的說,騰訊學院在業界算是非常棒的,我們有比較完整的培養體系和願意分享的文化。學院的同事們已經很努力,很勤奮,但我們還是1.0的勤奮。為什麽這麽說呢?騰訊學院的同事們很辛苦,舉辦一期又一期的A培養計劃、B培養計劃、C培養計劃;學院組織資深同事開發一門又一門的課程1、課程2、課程3、課程3.1、課程3.2、3.3。而參加培訓的Q哥Q妹們,都要花上蠻大的時間成本,才能去參與一門課程。

學院也開發了E-Learning的系統,有不少課程有錄下來的現場Video給同事們去學習。但實際的體驗,讓人去看長長的現場錄像,時間顆粒度依然太笨重和太大顆粒。2個小時一次性的錄下來,本質上還是很傳統的1.0的課室宣講。雖然E-Learning也有評論和課程反饋之類的互動,但因為產品形態的缺陷,未能給到讀者足夠的參與感。這種發行方式和組織方式,我感覺還是很線性的生產方式,尚未能體現出移動時代的產品魅力。

案例2:TED的演變

這里講一個我比較欣賞的例子,TED(www.ted.com),這是我離任管理層三年來每周必看的網站,一個非常有趣的平臺,1984年就成立了,成立的前十多年里悄無聲息,或者說還只是少數精英的分享平臺。

它的改變是從2006年開始,他們的第一個演講視頻在2006年放在了互聯網上面。2012年的時候,這些視頻的播放已經超過了10億次。期間也是得益於寬帶互聯網的發展,以及YouTube的推波助瀾。這是一個很精彩的改變,TED從一個小眾的精英社區,變成一個全球的思想者平臺。

TED的開放平等的精神,後來又有了一些很有趣的演進和延伸。如 TED Prize, TED Fellows, TED Ed, TED Translators, TED Books, TED Institute,以及更開放的 TedX。比如,TED Translators,是愛好者通過自組織的形態,把演講翻譯成很多國家的語言。愛好者是義務參與、自組織(譯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演講去翻譯),沒有薪酬,但翻譯的質量卻非常高。我的英文不太好,看完一個演講之後,我經常再看一遍中文翻譯稿,我覺得其翻譯的質量非常高,比付費的商業翻譯更好。可以感受的到,因為譯者本人就是對演講者的主題有很大的興趣,這就讓TED Translators成為一個雙贏的愉悅的工作。

TED演講有一個很強硬的規定,就是18分鐘的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優美的產品設計,這個機制充分尊重聽眾的註意力和珍惜聽眾的時間,它促使所有演講者精煉再精煉,去掉所有空話和套話。如果換成60分鐘,也許它就不會成為這樣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平臺。

TED鼓勵演講者真誠的講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來炫耀、做秀、或者做廣告遊說。無論你是500強的CEO,世界的首富,還是有故事的醫生,或者是任何一個普通的人,在TED里都是平等的18分鐘。每一個觀看者,可以自由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演講,人人可以進行輕松的觀看、點贊、點評。每一個觀看、點贊和評論,都是一個讀者意願的累加,也成為最佳的內容篩選器。這樣的篩選具有平等化精神,借助了帶寬互聯網和視頻的力量,TED變成了一個影響世界的思想平臺。

案例3:校園招聘和內部人才流動

HR團隊經常盤點資源是不是放在重點業務上,這些很累的工作固然必不可少,也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本質上,HR是很難去判定哪個業務是哪個優先級,也許我們可以換另一個角度,是不是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才2.0的市場?

我比較欣賞公司的校園招聘,這個產品做得不錯,有些2.0的味道。有師兄、師姐回到校園里為學子們介紹和分享,學生們也可以選擇先去實習,感受企業的風格是否適合自己。鵝廠的校招並不是為哪項業務保駕護航,而是一個可持續的效應,每一次好的改進都可以持續的應用。

公司過去幾年倡導內部員工流動,有個“活水計劃”,在基層員工的流動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資深同事層面的流動上,還是挺無趣的1.0的體驗,還是通過郵件或者宣講,說這個業務有多麽的重要,描述那個崗位有啥要求,請有興趣的同事們來報名。同事們沒有辦法像看一個TED一樣,用幾分鐘了解這個團隊、了解他們的願景和團隊文化、團隊里有哪些大牛可共事、團隊領導人風格如何,是否靠譜,也無法點贊、點踩,整個過程仍然是一個很傳統的1.0的機制。宣傳、宣講等這樣的術語,我個人覺得並不太能適配移動時代。

案例4:樂問

下面再看一下公司內部的“樂問”的案例。大家都知道,“樂問”是公司的內部交流問答社區,在2013年8月份的時候上線。開始一段時間,開發團隊是很迷茫的,他們猶豫這樣的東西能不能在一個大型企業里發展。他們經過了一段的掙紮和磨煉,每兩周叠代一個版本。

到上個月,我向樂問要了一些數據,現在每月大概有2000個提問,1.2萬個回答,6000多個評論,參與問答的人超過5000人,一個月讀過的同事大概有2.5萬人,它成為了在騰訊內部一個很有生命力的雙向互動的平臺。

樂問這個產品的背後是有一些思想。它的第一個特點是移動碎片化如果沒有智能手機,我感覺樂問不可能有這樣的發展。因為不少問題是需要產品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來回答的,這些人都很忙,如果只能讓他們回到PC上回答,他們的反應會極為遲鈍。但是移動互聯網提供了這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出差的路上、在坐車的間隙去回答別人疑問和挑戰。

第二個特點,是可以匿名提問,但必須要實名回答當年團隊在制定這個規則的時候相當猶豫,怕允許匿名提問會讓一些部門和團隊不愉快。我當時還在管理層任內,鼓勵他們把這條規則堅持下來。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產品設計,目的是在於鼓勵真實的問題浮現,以及負責任的回答。

第三是平等化,每個人都可以提問、回答,也可以推薦相關人回答。人人既是提問者,也是回答者。所有的熱點、關註點都是背後一個個真實的意願的累加。

因為騰訊人年輕而富有朝氣,企業文化具有較高的開放度,這個產品設計,能夠起到鼓勵人說真話的作用。真實、自組織,在適合的產品機制上,可以煥發出內生的力量。

下一代支撐平臺的關鍵詞

再回到那句話,我覺得HR對業務進行“保駕護航”是很難做好的,或者說你怎麽做都會吃力不討好,企業會有決策錯誤的時候,業務戰略會有成功,也自然會有失敗。

如果用大學來比喻,全球最優秀的大學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畢業生。一個優秀的HR體系,其使命也許就是為企業,為社會培養獨立思考的職業人。

任何一個大型企業或大型組織,都會有很多毛病的,越大的組織越是這樣,會有很多bug。我們會有很多忙而無效的東東。比如,我們很多時間和精力,可能會被各種形式化和心血來潮所浪費,很多PPT、很多文案,可能是沒啥意義的,我們也可能浪費他人幹了很多沒用的活,折騰了很多無效的模型。

如何看待企業和組織的bug?也許大家可以看開一點,更坦誠和真實的面對。如果要給一點建議的話,我建議大家不要去美化公司。招聘的時候不要把公司誇得像一朵花一樣,也不要神話領導人,我們不需要紅毯迎送,上司是來接受大家挑戰的,不是來給大家剪彩宣講的。

公司近年致力於發展平臺開放生態的業務模式,過程中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內部組織的矛盾和問題,會有很多陣痛。這種組織蛻變中的陣痛,對公司的支撐體系來說,既是困擾的難題,也許也是創新的機會。每一個陣痛,也許背後都蘊藏著一個創新的機會。支撐體系的同學們,如果大量精力奔波於各種只是一次性的保駕護航、奉陪很多精力於不可複用的“組織存在感”,這樣的效率,估計是追不上當今這個移動時代的。

今天的分享,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比較散亂,案例之間也不是很有邏輯連貫性。透明、真實、自組織,這些移動產品上的關鍵詞,在高新科技企業界內有多少的適用範圍,我也並沒有大的把握,目前看到的成功案例還比較少。這里是希望小夥伴們保持獨立思考,嘗試更開放的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具有內生力的智慧支撐平臺上

移動產品 高科技企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28

區塊鏈金融應用:中國首個跨機構場景真實交易量突破百萬

近年來,以共享經濟與價值鏈接為主要特征的“分布式商業”模式的普及,催生了大量的跨機構新型創新合作場景。以區塊鏈與分布式賬本技術為代表的“分布式技術”,以其較好的彈性、較高的經濟效用和容錯機制逐漸開始被應用到“分布式商業”的生產環境中。

4月5日,本報從微眾銀行獲悉,2017年3月底,由微眾銀行推出的中國首個跨機構聯盟鏈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應用數據記錄筆數已達220萬,該應用主要通過區塊鏈與分布式賬本技術,優化聯合貸款業務中的備付金管理及對賬流程。

微眾銀行與華瑞銀行在2016年8月攜手共同開發並上線試運行了基於聯盟鏈的聯合貸款備付金管理及對賬平臺,把此前需要"T+1"的對賬周期縮短到準實時。合作行之間通過此系統可以準實時查看備付金賬戶情況及對賬結果等信息,進行實時頭寸監控,免除依賴日終對賬文件進行對賬的繁重工作,洛陽銀行、長沙銀行也於今年年初亦相繼接入該平臺。

據了解,區塊鏈與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一種在對等網絡環境下,通過透明和可信規則,構建不可偽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塊鏈式數據結構,從而實現和管理可信數據的產生、存取和使用的技術。

與基於單一信用背書實體的傳統信任機制不同,區塊鏈的信任機制是多個參與方對透明和可信規則的共同信任、是對客觀信息技術的信任。

根據所支持商業場景的不同,區塊鏈的治理模式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具體在金融行業的跨組織應用中,既涉及大量高頻的信息與資金流動,又存在強監管及高級別安全的要求,一般需選用聯盟鏈的技術路線。

因此,去年5月,微眾銀行聯合深證通、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務協會等機構,牽頭發起成立了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簡稱“金鏈盟”),目前成員單位已涵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區域股權交易所、科技公司等六大領域的67家機構。

為推動金融聯盟鏈的技術進步及應用落地,微眾銀行還聯合騰訊打造了“區塊鏈雲服務BaaS”,集成了在雲端搭建區塊鏈應用的所有必需品,如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開發者工具、模板、資源等。區塊鏈雲服務BaaS已經在騰訊雲平臺上發布,接入的機構可以輕松自建聯盟鏈,並控制審批區塊鏈上的的節點身份。區塊鏈雲服務BaaS針對金鏈盟的成員單位開放使用,聯合貸款備付金管理及對賬平臺也正是基於該BaaS版本運行。

微眾銀行表示,要成功運用區塊鏈技術,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中心化”商業模式的思維,走向專業分工、開放合作和價值共享,擁抱“分布式商業”這一新業務形態。其次,新的技術終究要在應用場景尤其是具備海量用戶的企業級應用場景中被充分驗證並推廣,才能評判其成熟度。在過去幾年里,區塊鏈應用雖然不斷湧現,但絕大多數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以及小規模探索階段,這也是由於缺乏真實大規模應用場景所導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23

【TMT】對尚未盈利公司如何估值最合適:從SNAP估值方法錨定新三板創新企業的真實價值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840&summary=

【TMT】對尚未盈利公司如何估值最合適:從SNAP估值方法錨定新三板創新企業的真實價值

Snap公司概況

Snapchat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學兩位學生開發的一款“閱後即焚”照片分享引用,於2011年9月正式上線。利用該應用程序,用戶可以拍照、錄制視頻、添加文字和圖畫,並將它們發送到自己在該應用上的好友列表。Snapchat主要的受眾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青年人。上億用戶的主體基本上都是這些追求“炫酷”視頻的人士。



Snapchat重新定義了人們對於照片的定義——讓人們得以“即時表達”,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拍下照片告訴人們你在哪里,在做什麽,心情如何。Snapchat鼓勵用戶用照片代替語言來“說話”。



從分享照片的數量上看,Snapchat自2011年成立以來,迅速得在Facebook和Whatsapp等一系列主流社交軟件中占得一席之地,並且在2016年從分享照片數量而言超過這些主流社交平臺。從分享的視頻數量來看,從2014年第四季度-2015年啊第三季度,Facebook平臺上分享視頻數量要略高於Snapchat,並且Snapchat在2015年第四季度仍然沒有達到Facebook在2015年第三季度80億視頻分享的數量。

Snapchat主要功能



首先,Snapchat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閱後即焚”,即短暫的照片生命期,發送給好友的照片可以在10秒消失。其次,人們在Snapchat時間線Story里面向好友展示自己的生活,同時在Discover平臺上觀看其他品牌設計的推廣視頻。特別的是,Story保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Discover頁面也是用戶根據自己喜好選擇主題並不強制推送。再者,2016年9月,Snap公司發布了具有攝像功能、115°廣角並且可以將攝像短片無限傳輸分享的智能眼鏡Spectacles。



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社交應用Snapchat母公司Snap於2017年3月2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24美元,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4.48美元,總股本11.57億,開盤當天市值達340億美元,也讓這次IPO成為2017年最值得關註的科技公司IPO。

Snapchat股價及市值



從股價圖中可以看出,上市後第一天的平均股價為24.24美元,比發行價17美元高出42.59%。根據圖中每天的平均股價,,Snapchat市值在226.7億美元到314.2億美元之間。



高估值背後的支撐來源於大量廣告上看中Snapchat在年輕人中的受歡迎度和影響力。從年齡分布圖中可見,Snapchat23%的用戶年齡在13-17之間,37%的用戶年齡在18-24之間,26%的用戶在25-34之間,這些年輕且具有消費能力的用戶合起來占Snapchat總用戶群的86%。根據美國總人口約3億人計算,約有2.58億人在是Snapchat的用戶。

Snapchat用戶粘性



將Snapchat的活躍用戶數按地區分為北美地區,歐洲和其余地區。在三大區域中,北美地區使用Snapchat的用戶活躍數量較高。因此,著重分析Snapchat在美國的活躍用戶數量。



從兩年的活躍用戶數量來看,2016年每一季度的DAU比2014年每一季度的DAU同比分別上漲165%,151%,147%和123%。



Snapchat在2014年時在全球擁有2.48億活用用戶數,這個數字在2015年增加都了3.79億,上漲了52.82%,而去年,DAU的數量上漲到了5.93億人。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擁有靚麗的用戶數據,但從財務的角度來看,公司連續處於虧損狀態。

Snapchat財務數據



雖然從2014年到2016年Snapchat的收入在迅速增加,但是損失仍然高於收入,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



Snapchat在2016年的收入高於2015年,同時2016年虧損高於2015年,所以對這類尚未盈利的高增長的創新公司估值案例,給我們研究新三板一批互聯網企業或者大市值平臺型未盈利企業提供了研究案例。

現金流量折現法

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據此計算出公司凈現值,並按貼現率這算,從而確定公司現在的估值。

SNAP估值假設

1)通過分析Snapchat資本結構,由於Snap公司沒有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所以根據股本和優先股分別占資本總額的比例,即權重再分別乘以成本,得到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8.5%。另外由於Snapchat只有股本,因此將貼現率平均值設為9%。




2)根據Snapchat招股書說明,預計其將會在6.2年以後開始盈利,因此將凈現值模型的時間長度定為10年,也因此將Facebook,Twitter和網絡服務&社交媒體行業在未來五年收入的預期平均增長率作為衡量Snapchat未來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取55%左右。



3)根據從開盤以來的股價,假設Snapchat平均股價為20.00美元。

估值過程

假設Snap公司永續經營,並以2016年的財務數據為估值模型的基數,以2027的預測為末期數據,得到公司自由現金流在2022年,即第六年的時候為正,將公司自由現金流通過貼現因子得到公司自由現金流的現值。



估值預測


同行業比較估值法



比較對象

首先選取Snap公司的可比對象,根據Snap公司所屬的行業,我們選取了如下7家國內外互聯網服務與社交媒體企業,由於無法獲得Snap3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所以根據Snap的1年收入增長率來看,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Amazon都是高於均值和中位數的。另外從活躍用戶數量來看,Facebook的1,227DAU是表中的最大值,Twitter的319MAU則低於Snapchat的活躍用戶數量,因此選取Facebook和Twitter作為Snap公司估值的比較對象。



從市值和活躍用戶數量來看來看,Snapchat規模處於Facebook和Twitter之間,然而Snapchat的市凈率和市銷率都高於Twitter和Facebook,年收入和市盈率卻都低於Twitter和Facebook。

基於日活躍用戶數量(DAU)的估值






單用戶權益價值估值法




由於Snapchat有巨大的活躍用戶數量,但其缺少如市盈率和盈利依據等的財務數據的支撐,因此我們基於月活躍用戶數量所對應的權益價值來進行估值。雖然Snapchat在18-35歲的年齡層中具有較強的滲透性,但是由於這類年齡層的用戶缺乏穩定性,因此在這個估值模型中采用月活躍數量用於體現用戶對於社交媒體平臺的習慣性和依賴性。另外,在Snapchat的資本構成中股本占了總資本的91.90%,因此選擇用股本的價值作為企業價值的最主要部分。

單用戶平均收入估值法(ARPU)





基於一級和二級市場增值比率的估值法



估值法之比較

從Bloomberg數據得知目前Snapchat當前市值為271億美元,企業價值為262億美元,通過下表可以得到因此在5種估值方法中,通過現金流貼現法和單用戶權益價值估值法和單用戶平均收入估值法的出的結果都與目前的市值較為接近。

通過日活躍用戶數和上市後第一天市值/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得出的估值範圍較大,可能是因為日活躍用戶數的不穩定性。而最後一種估值方法雖然囊括了Snapchat的市值和價值數據,但是其估值區間過大,可能是由於雖然在互聯網服務與社交媒體行業內Facebook和Twitter是比較適合Snapchat的比較對象,然而這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較大,因此導致估值區間較大。




在這5種估值方法中,現金流貼現法屬於絕對估值法,比較依賴公司給予的盈利預測,事實情況也最為接近Snap公司上市後交易市值,其次由於Snap公司的權益價值較為固定,所以單用戶權益估值法要比單用戶平均收入法相對更為合適。因此,結合現金流貼現法、單用戶權益價值估值法和單用戶收入估值法各自的特點,綜合以上方法,我們可以大致後獲得Snap公司212億美元~325億美元的估值。

新三板中新興行業或平臺型尚未盈企業的估值

在新三板上市的互聯網企業中,神州優車、恒大淘寶、鐵血科技、酒仙網、中業科技、祥雲信息和泰聚泰都在各自的領域具有強大的用戶基礎,構建了良好的平臺,盡管目前仍處於虧損中,但無論如何這些公司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之前對這些公司的估值缺少系統性方法,我們可以借鑒snap的估值方法進行相對合理的估值。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32

IPO被否率上升 業績真實成關鍵

延續去年年底高速發行的節奏,今年不到5個月的時間,證監會審核審核的IPO企業就達到165家,占到去年全新的6成;核發IPO批文148家,占去年全年核發數量的過半。但相較去年IPO批文下發節奏先緩後急,今年證監會核發IPO批文則保持在每月4批次、每批次10家左右的節奏。

然而如此均衡節奏的背後,則是波濤洶湧般的嚴監管政策。IPO企業首發過會被否率增加,今年以來就有18單IPO被否,與去年全年IPO被否數量相同。其中,1月份和4月份被否數量達6家以上。

而審核趨嚴之下,未能獲得發審委青睞的企業,多數問題則集中在業績真實性、持續盈利能力以及企業規範性等方面。

IPO獲批數已達2016全年一半

不管是IPO審核數量還是核發批文數量,今年以來較去年同期都大幅擴容,這也是去年11月份新股發行加速的結果。在去年新股發行先緩後急的基礎上,今年的IPO審核和獲準數量則趨向於平穩態勢。而這平穩的開閘背後卻是波濤洶湧般的嚴監管政策。

2017年1月1日至4月25日期間,證監會共核發IPO批文148家,累計募集資金不超747億元。而2016年同期共核發IPO批文45家,累計募集資金不超227.2億元。以此來看,今年以來證監會核發IPO的數量同比增長2.29倍,相應的累計最大募集資金也同比增長逾2.29倍。

在IPO核發批文大增的背後則演繹的是IPO批文下發批次及數量的快速增加後趨於穩定的過程。去年上半年,證監會核發IPO批文每月最多2批次且每批次下發批文維持在10家以下,到下半年尤其是11月份之後核發批次及數量急速擴容,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今年以來的IPO核發速度則平穩在10家左右。據第一財經統計,今年以來證監會已下發14個批次IPO批文,其中除去1月6日、2月10日、2月17日核發批文家數分別為14家、12家、12家,其余11個批次下發批文的家數則均為10家。

據媒體報道,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中心執行經理顧斌近期公開表示,根據一季度發行速度測算,2017年將延續去年11月12月的高速發行節奏,預計2017年全年核發IPO數量達500家,全年IPO融資額達3000億元。而去年全年核發IPO數量為280家,融資規模為1843.2億元,這意味著2017年的IPO核發數量和融資規模有望翻番。

在IPO核準批文下發節奏快而穩的背後則也是審核速度的加快以及更為嚴格。wind數據顯示,以發審委會議日期為參考條件,今年1月1日至4月25日期間,發審委共審核165家企業首發申請,其中首發獲通過136家,未通過18家,取消審核2家,暫緩表決4家,過會率約為82.42%。

而去年同期,有77家企業參與審核,其中首發通過73家,僅有2家被否,2家取消審核,過會率達到94.81%。但是自去年5月份開始被否的企業數量增加,當月就有3家企業首發被否,且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IPO核發速度加快後,被否的數量也進一步增加,這兩個月被否的企業就有8家。去年全年共有275家企業上會被審核。

在首發被否率增加的同時,IPO方面的監管政策也進一步趨嚴。2017年1月20日證監會公布,首次IPO企業現場檢查及問題處理情況,證監會通過檢查發現部分企業存在披露情況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會計核算不規範,關聯方和關聯交易披露不完整等問題,要求予以整改,並將相關線索移送至證監會稽查部門處理。2017年4月14日證監會表態,將組織開展律師事務所從事IPO證券法律業務專項檢查。

除了對IPO企業進行嚴格監管外,監管層也表態將堅決打擊次新股炒作行為。以wind概念板塊次新股指數的走勢來看,今年一月只3月下旬仍處於上漲行情,但是3月28日開始,次新股指數急速走向下坡路,一個月的時間就差不多消化掉了前面近3個月的上漲行情。

被否數達去年總額 業績真是關鍵

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4月25日,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已有18家擬上市公司IPO被否,也就是說今年每10家首發企業中就有超過1家IPO未通過,這一數據已平掉去年全年IPO被否企業總數。

第一財經梳理對比發現,和2015年相比,IPO審核在基數變大的基礎上被否率急劇上升,而審核過程中的致命問題則更多地轉向業績的真實性、持續盈利能力以及企業規範性。

綜合來看,業績仍然是IPO審核的核心。2016年IPO被否的企業,在被否的18家企業中,直接因為業績相關問題被否的企業有7家,分別為震裕科技、清溢光電、新水源景、華龍訊達、思華科技、華光焊接、日豐電纜。因為盈利能力被否的有4家,其中包括4月24日被否的美聯股份、元利科技、永泰隆電子、歐維姆。

“重心逐漸從盈利要求轉到業績真實、規範這兩個方面。”一資深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表示,以前發審委的關註點可能重點是內控等方面,最近的風向則是重點關註部分企業經銷商等方面,即主要看交易是否真實存在,是否實現真正的銷售,還是只是囤貨的一種渠道。

上述深耕IPO領域的券商人士認為,IPO上會最後被否大多都是跟行業、公司本身財務、收入造假等有關。

4月24日被否的美聯股份是一家中外合資的預制金屬建築系統的專業制造商,主營為預制鋼結構建築系統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等。發審委委員要求美聯股份就五大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包括業績波動、應收賬款、勞務外包等問題。

該公司招股書顯示,其近三年業績大幅波動,2013—2015年,其分別實現營收6.51億元、9.13億元以及5.8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29億元、0.32億元以及0.28億元。對此,發審委質疑公司波動的合理性以及持續盈利的不確定性。

第一財經查閱美聯股份招股書還發現,截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其應收賬款凈額為1.06億 元,占 2015 年度營業收入比重為 18.26%,其中賬齡超過一年的應收賬款近0.53億元,占比應收賬款五成,但在這0.53億元中,美聯股份僅計提壞賬0.18億元。而其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也由2014年的44天加長至82天。發審委要求公司解釋應收賬款金額較大的原因,並質疑壞賬計提不是否符合相關會計準則。

除此之外,在鋼鐵行業並不景氣的狀況下,美聯股份大量采用外包加工的方式,2015年,其以外協加工方式購入的主構件產成品就占生產成本的比重均在 21%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38

揭秘華爾街人工智能真實水平:距離40%的“金融民工”被取代可能只剩8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17/1118161.html

每經記者 趙靜林  實習生 段語林  每經編輯 肖鴻月

本周,國內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宣布將與微軟進行合作,雙方將就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展開戰略合作研究。當然,他們將怎麽做、效果如何,目前還是未知數;但在太平洋彼岸的華爾街,人工智能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且來勢洶洶,甚至帶著顛覆的野心。

站在巨變的時間軸之上,牛妹(微信號:buerniu5188)試圖弄明白當下的狀況: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投資領域發展到什麽程度了呢?最頂級的運用又是什麽?

畢竟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多家全球頂尖機構宣稱他們正在全力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進程。這如同科幻小說一般的未來,不僅不太遙遠,現實生活里也正在加速向我們逼近。

華爾街掀起智能化“狂潮”

如果想要知道人工智能目前在華爾街最先進的表現,不得不提到貝萊德和橋水基金。

量化投資是人工智能的主要舞臺。全球最大的資管公司貝萊德在今年3月宣布裁員包括7名投資經理在內的100名主動型基金部門員工,涉及變動的300億美元資產中,有近60億美元將由量化基金接管。據Opimas的分析,貝萊德采用人工智能取代傳統人工的戰略將給公司的總體運營成本帶來28%的下降空間。

傳奇基金經理Steve Cohen也在使用電腦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自家公司過去成功的投資和交易,以便在未來“複制"這些成功。據彭博報道,這項技術能夠監測和分析交易的幾大重要因素,包括規模、風險級別、杠桿、對沖情況等,並實時監測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情況,識別特定的組合來尋求最佳的下單時機。Cohen先前創辦的對沖基金SAC Capital  Advisors就有一個量化團隊,通過算法模擬歷史上的經典交易手法創造了驚人的收益。

此外,一些從量化交易起家的對沖基金更是走在時代的前沿。在去年機構公布的2016年對沖基金收益榜單中,知名量化基金如Citadel、DE Shaw、Two Sigma超越了眾多傳統對沖基金,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創下了更可觀的收益。公開資料顯示,管理400億美元資產的Two Sigma新近組建了一個研究團隊研發深度學習技術。老牌量化對沖基金、1982年成立的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則新開發了一種特殊的算法,能夠應對高頻交易頻繁下單和撤單造成的幹擾。

更進一步的或許是橋水。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橋水基金不僅是程序化交易的代表,在公司管理上也開始大力探索智能化道路。創始人Ray Dalio在去年12月曾公開宣布,橋水正在研發人工智能系統來介入公司員工的日常工作管理。這個系統將以員工的日常工作數據為基礎,自動向員工分配任務並進行協作和指引,也會參與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達里奧將這個計劃命名為“未來之書”,由2015年加入橋水高層的David Ferrucci主導。David Ferrucci本人曾是IBM公司的人工智能計劃Waston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這還只是現狀。普華永道在今年初曾大膽預測,在2030年以前,美國有38%的工作將完全被自動化的機器、電腦程序所取代。對於金融領域,另一家咨詢機構Opimas也做出了類似的預測,他們稱到2025年,金融機構中會有10%的職能將被智能程序所取代,這被取代的部分中有40%將來自於資產管理領域。

已潛入更寬廣的金融領域

除了上述這些耳熟能詳的華爾街“大牛”,人工智能其實早已潛入金融資管領域的方方面面。牛妹(微信號:buerniu5188)大致梳理了一下,目前量化交易、智能投顧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大概是運用最為廣泛的一些領域。

一、量化交易

人工智能在金融投資領域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量化交易的輔助作用,很多基金創始人都對量化交易有很大的自信,而這一技術也在很多公司得以運用。

一家叫做REBELLION RESEARCH的量化資產管理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個純人工智能投資基金,現在它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可以研究包括44個20年的國家在內的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貨幣。不僅如此,REBELLION RESEARCH還預測準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並在希臘債券降級前一個月領先一步給予了F評級。

另一家對沖基金Alydia也早早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投資中。該公司的首席科學家Ben Goertzel同時也是一位AI專家,曾公開表示對人工智能的信心。據他稱,該公司的完全用人工智能進行股票交易的對沖基金在上線第一天,就在一個未披露的資金池中產生了2%的回報。而在未來,AIDIYIA將會通過多種人工智能技術的組合包括概率邏輯、遺傳算法來預測美國股市長期的股價走勢。

二、智能投顧

作為金融投資界的一匹“黑馬”,智能投顧最近今年已經在金融界刮起了一股熱潮。

說到智能投顧,不得不提的就是智能投顧界的先行者Betterment。Betterment是美國最大的專註於智能投顧的公司之一,其運用資產組合理論和金融衍生模型,根據客戶的偏好設置,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建議,智能投資管理和稅收的優化。該公司的CEO Jon Stein在2016年的7月曾到中國,並在會議中提出“智能投顧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全球最大的資管公司貝萊德也表現出了對智能投顧的興趣,它近來收購了智能投顧公司FutureAdvisor。FutureAdvisor以在線金融投資咨詢業務為主,為投資者提供投資組合的優化並調整資源整合賬戶。

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也是現在人工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在時常聽聞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都是這個範疇。這項技術使計算機既能理解自然語言文本的意義,也能以自然語言文本來表達給定的意圖、思想等。

在這個領域很有名的有一家叫Kensho的公司,而Kensho有一個明星產品叫Warren。這款產品被稱為“金融界的Siri”。這款軟件結合自然處理技術,掃描超過90000個包括經濟報告,貨幣政策變化,時政新聞多方位的資源,以此來建立海量資源庫,反映市場動態。

我們很熟悉的李嘉誠其實也默默地開始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了動作,他參與投資的Sentient Technologies也正在運用自然處理技術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量化交易的模型。

智能化取代傳統投資?或許為時尚早

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人工智能毫無疑問已經掀起一陣熱潮。在科技撲面而來的攻勢下,傳統的人工投資到底還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呢?

國內一家公募基金的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告訴牛妹,與國外對沖基金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相比,國內的基金公司近來也開始興起發展智能化的運用,但目前可能都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最近AlphaGo挑戰圍棋高手也引發了不小關註,這表明人工智能可能具有超越我們想象的潛力。不過投資交易和下棋完全不同,在這個層面上,人工智能的運用可能更多的還是作為工具,提供足夠的信息和資源來輔助基金經理進行決策,畢竟一個基金經理在面對瞬息萬變市場時的豐富經驗也是必不可少。

目前國外市場上十分熱門的智能投顧,距離完全成為市場主流也還有一段差距。Wells Fargo在2016年的一份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僅有一半對智能投顧這個概念比較熟悉,而其中僅有5%對其非常了解。同時,更多的投資者表示他們對傳統的理財顧問更為信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02

博弈、搶奪、做市、悶聲發財,黃金時代下 FA 的真實故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3/163900.shtml

博弈、搶奪、做市、悶聲發財,黃金時代下 FA 的真實故事
42章經 42章經

博弈、搶奪、做市、悶聲發財,黃金時代下 FA 的真實故事

FA的賺錢之道。

來源 | 42章經(ID:myfortytwo)

作者 | 張雨忻

2000 年 4 月,對大多數經歷了世紀之交的中國人來說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月份,但對於剛剛創辦易凱資本的王冉來說,卻是愁雲慘淡的一個月。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傳導到中國,讓開張就無生意可做的王冉,不得不把辦公室從國貿搬到了華潤大廈。五個合夥人里面,走得只剩下三個。

國貿

此刻的他,除了感慨時運不濟,可能並沒有想到這會是他往後十幾年里成功的開端。在這個中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中,許多人的命運正在不可逆轉地發生改變:有的人在納斯達克敲鐘,有的人還來不及掙紮就被巨頭吞噬,更多的人被技術變革拍到斷崖上。而王冉所開創的風險投資財務顧問(FA)行業,被資本的浪潮推到了這個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就在王冉創立易凱的同一年,剛做完中國聯通 IPO 項目的包凡,一戰成名。離開摩根士丹利出任亞信首席戰略官的他當時可能也不會料想到,自己之後創辦的華興資本會發展得如此順利,瘋狂攫取了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大量紅利。這些年來,幾乎每一個上規模的互聯網企業並購案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彼時,易凱、華興和漢能,堪稱「三巨頭」。但這僅僅是 FA 行業的開始。在它們如日中天的十余年中,一場裂變也正在醞釀著。或是「分贓不均」,又或是行業走到了拐點,2012 年開始,三巨頭里的老臣們相繼出走,自立門戶。

2012 年,宋良靜出走漢能,創辦泰合。在接下來的 5 年時間里,這位畢業於大連海事大學的創始人帶領不過十余人規模的團隊撮合了接近 50 億美元的交易,聲名鵲起。

2014 年,產品經理出身的周子敬離開華興,創辦以太,開創了另一套玩法——抽出交易撮合流程中適合標準化的環節,讓 FA 業務的前端平臺化,提升信息匹配效率。如此一來,那些有一定業務能力卻缺乏業務資源的年輕人,從此有了機會。畢業生、媒體人、產品經理們紛紛湧入。

縱然,在這一波轟轟烈烈的創投大軍里,不過千余人規模的 FA 群體是一個不那麽引人註目的存在。但斡旋於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他們,卻在「悶聲發著大財」。

1、黃金時代下的掮客們 

和十年前 FA 業務只是少數精英的遊戲不同,2014 年是大量草根 FA 的入行之年。

2014 年恰好也是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巔峰期。在這一波商業浪潮由盛轉衰的前夕,初創企業急劇增多,交易極其活躍。

與那些同齡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一樣,年輕 FA 們也在分食行業紅利,快速成長。而不同的是,按融資額一定比例賺取交易傭金的 FA,大概是這其中來錢最快的那一群人。在這個時間點,及時「上車」的青年 FA,仿佛看到了一片可供滿地撿錢的新大陸。

2014 年,楊琳離開了咨詢行業,進入了一家 FA 機構。

「當時市場很熱,資金非常多,而我之前一直深挖的行業又恰好迎來了風口。」楊琳現在回憶起那段日子,仍然掩飾不了眉眼之間的得意。「那時候真是太順了,頭兩個月就 close 了兩個項目,一年時間里大概 close 了 10 個項目,入職不到一年就做了組長,是公司里晉升最快的新人了。」

當市場繁榮、項目好、向投資人推送案子又足夠精準時,一個項目在一天內簽下 TS 都不奇怪。但若趕上資本離場、項目又缺乏亮點的時候,一個項目做上大半年、甚至一年多,也是常有的事。對於早期市場來說,能在一年內完成 10 個以上項目的 FA 已經算得上行業的第一梯隊。

性格外向的楊琳非常享受這份工作。她喜歡與投資人保持高頻溝通,既了解他們的投資喜好,也獲取行業信息,為此經常「一天三餐都在飯局上」。

當時的她大概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份日漸膨脹起來的誌得意滿的背後,是市場的一把虛火。2015 年末,泡沫開始破裂,讓整個 2016 年都陷入了低潮。

2015 年年中才入行的王梓剛好趕上了這次大退潮。此時,大家發現好項目變少了,投資人出手頻率也降低了,項目交割變得越來越難,一堆「過氣風口」里的項目變得無人問津。

「去年下半年幫一個項目融資,一天找了十幾家機構,挨個電話詳細溝通,最後也只有兩家願意見面聊聊。但一般來講,我推的項目在排會階段的轉化率是能達到 70% 的。」說起那段經歷,王梓頗有些沮喪,他的不少項目在見過一次投資人之後都沒了下文,「都說團隊不錯,但就是還得再想想,都不太願意在內部把項目繼續往上推。」

很多 FA 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發了一整天微信卻一個會面都沒約上」的失望逐漸成為家常便飯。不僅如此,在向後續環節層層推進的過程中,轉化率也非常低,哪怕拿到一個 TS,被撕毀的概率也比往常高了許多。這成了不少 FA 在 2016 年必須面對的日常挫敗。

所幸,2017 年,市場又開始重新躁動了起來。但有趣的是,資產質量並沒有明顯改善,「人造風口」批量出現,不少機構迫於業績壓力到了不得不出手的階段了。好幾位 FA 都告訴 42 章經:「今年很多機構不管怎樣也得投幾個了,不然沒法跟 LP 交代。」甚至,一些 FA 把「給剛完成募資的機構推項目」變成了一種市場策略。

盡管市場難以重回兩年前的黃金時代,但很多在 2016 年把更多時間花在行業研究上的 FA 們,依舊選擇再一次迅速跳進市場的洪流中。

剛結束一個會議的王梓對我說,「跟你聊完我還得去開另一個會」。除了睡覺,他現在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給了工作。「我可以在出租車上吃飯、開電話會、休息。最忙的時候,一周可以在出租車上吃三頓中飯。」

這種忙到失控的 lifestyle,換來的是觸手可及的成功和立等可取的一筆傭金。

2014 年和 2015 年是 FA 們能夠輕松賺到錢的年代,資本市場瘋狂,但 FA 同業競爭卻尚且溫和。

楊琳在這一年里賺了 100 來萬,對於做早期項目的 FA 來說,「算是非常不錯了」。她估算了一下同事們的收入:「行情還不錯的年頭里,年入 40-50 萬是平均水平,最 top 的 FA 大概能賺小 200 萬。」對於畢業 2、3 年的年輕人來說,能夠提供這種收入水平的行業並不多。畢竟,北京的平均年薪還不到 10 萬元。

通常,FA 的收入由基本工資、年終獎金和項目傭金三個部分構成。跟其他銷售屬性的崗位一樣,項目傭金分成占了收入中的最大組成部分。

在早期市場里,FA 機構分得的傭金比例通常在融資額的 3 到 5 個點,輪次越往後、融資金額越大,機構的分傭比例越低。有時,如果項目質量非常好,傭金會再下調,這通常是 FA 機構給優質創業者的「折扣」,作為爭奪項目的籌碼。

在一家早期 FA 機構工作的劉藝提供了更具體的數字:「通常融資額在 1000 萬元以下的項目分傭比例不會低於 4 個點;2000-3000 萬元的平均是 3 到 4 個點;3000 萬元以上的拿 3 個點以下,也可能會設置一個梯度,以 3000 萬為界,超出部分再談一個更低的傭金比例。」

當然,這只是機構能夠從一筆交易中賺到的錢,執行項目的 FA 們需要跟公司再分一次賬,而這個比例也因不同的機構和融資輪次而差異巨大。跟幾家早期機構都比較熟的周亦暉告訴 42 章經:「有的機構能給個人分 50%,這是針對非常早期的項目。分 20% 是比較常見的,再少的話,只有 10%。」

所以,FA 的高收入也非絕對。對於做早期市場的 FA 來說,機構幾乎不另發年終獎,而他們的基本工資跟其他互聯網從業者相比並無優勢——新人月薪大多在 1-2 萬之間,拿 8000 元的也大有人在,發財幾乎只能靠傭金。對於那些一年只能完成 1、2 個早期項目的 FA 來說,收入恐怕還敵不過一個大廠的產品經理。

但對於中後期機構里的 FA 來說,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這是一個能批量生產隱形富豪的地方。

梁寧曾供職於「三巨頭」中的一家,他回憶起兩年前的行情:「這三家差別不大,分析師的月薪大概是 2 萬,投資經理 3-4 萬,VP 能拿到 6 萬——這僅是基本工資,年底還會有幾個月的獎金。」

「哪怕一年下來一個項目都沒做成,也有 40-50 萬的收入。」梁寧對這份工作的收入感到滿意。並且,由於中後期項目金額較大,一旦完成一個項目,傭金收入會非常可觀。

他分享了一個自己參與的項目:「6000 萬美元的融資額,公司收了 2 個點傭金,然後把這 120 萬美元傭金收入中的 10 個點分給我和另一個參與項目的同事,我大約分到 40 萬人民幣。」對於一年平均能做 3、4 個項目的梁寧來說,彼時的年收入已經達到 120-150 萬。入行沒幾年,梁寧就去東四環買了套房。

但對於那一批行業裂變下冒出頭來的精品 FA,傭金的概念開始被弱化,「ED 以下的員工通常是不拿傭金的」梁寧說,「公司會根據一年的收益情況在年底給大家發獎金,你如果多參與一個成功 close 的項目,就會多給你分幾個月的獎金。」這筆獎金能有多少?「最 top 的精品 FA 機構,一年一個億的收入,10 個人左右的團隊,你算算吧,怎麽分都不會少。」梁寧笑了,多少有些羨慕。

2、微妙的三方博弈

3

在這個「賺快錢」的行業里,浮躁之風開始在業內蔓延,以至於「不過就是利用一道信息差賺錢」成為一種流行的指責。

對於這樣的評價,有一些 FA 們嗤之以鼻。

實際上,這個「對接資金和項目,撮合交易」的工作沒那麽簡單。在交易達成之前,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有非常多的利益沖突,這是周旋於其中的 FA 每天都要面對的博弈局面。

在這個微妙的三方關系中浸泡了 3 年多的許曉丹有些感慨:「花了好長時間才開始明白什麽叫真正的 deal maker。」對於剛入行的 FA 來說,賣方財務顧問的身份讓他們總是習慣於站在創業者的角度想問題,「凡事都想著為創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

但實際上,投資人的利益同樣重要,deal maker 的關鍵是讓雙方利益達成一致,真正匹配上。「雙方對一個 deal 的預期在最開始一定是不一致的,要在溝通的過程中縮短雙方認知上的差距,將他們拉向可交易的那個平衡點。」想明白這個問題,許曉丹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大部分時候,買賣雙方都有著自己的「隱性訴求」,中國人不習慣於直來直去,喜歡藏著掖著,也有時候,買家賣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核心訴求是什麽。所以,FA 需要幫創業者梳理項目,將他們口中一堆零散的信息點,加工成一個用投資人的邏輯和話語體系可理解的「投資標的」。

為了讓創業項目信息變得更加標準化,不同的 FA 會采用不同的方式。

有的 FA 擅長於包裝項目,能講出一個投資人愛聽的漂亮故事,這無疑是創業者希望看到的。但有判斷力的投資人也一定會多問一句——公司現在已經做到的是哪些?過度包裝有可能引起投資人的反感。

另一類 FA 傾向於做接近事實的描述,從最開始就控制創始人對於估值的預期。王梓便屬於這一類,他也明白「完全的實話實說一定會影響到項目的估值」,所以他有自己一套對項目進行加工的方法。

「如果是早期項目,我會最大限度的去挖掘項目的 upside,讓投資人看到可能性,但同時也告知他潛在風險,讓他自己去判斷。如果是偏成長期項目,我會從運營數據上去幫創始人找亮點,比如用戶增長、留存、增速等等,放大數據中已經表現出來的優勢。」

「講一個雙方都能夠認同的故事」是 FA 要做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則是為這個故事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

但恰恰在這件事上,創業者和投資人沖突不斷。針對融資額和估值的談判是雙方博弈戰的焦點。

「有的創始人對估值預期很高,特別固執,甚至出爾反爾的擡高價格,他們的融資成功率往往不高。」在估值上不讓步的創業者讓劉藝有些苦惱。

對於這樣的創業者,許曉丹倒是有些經驗了。「第一次與創始人見面時,我就會基於自己的交易經驗告訴他一個大概的市場價格,哪怕他不接受,這也會成為他在後續談判中的一個參考。」在每一輪溝通中都去做「預期控制」是許曉丹一定會做的事情。

接觸的項目多了,劉藝也開始意識到,真正想融資的創始人一定會根據市場預期來調整估值。「碰到執意不想調整估值的創始人,他可能也沒那麽缺錢,我可能會勸他暫停融資,先去跑跑業務,等到數據能撐起這個估值後再來融資。」

其實,在長達數月的融資過程中,FA 與創業者之間的摩擦同樣不計其數。

不肯抽出時間見投資人、不按事先約定好的話術去跟投資人溝通、對投資條款非常苛刻,這些都時常讓 FA 感到心力交瘁。

最糟糕的,莫過於對投資人撒謊。

隱瞞真實數據是最常見的一種,這會導致投資人在進場 DD 之後直接撕毀 TS。此外,誇大團隊背景的情況也經常發生。「一個不願配合的創始人,不僅是在某一個方面不配合,他一定是多方面的不配合。」劉藝一臉無奈。

並且,很多創業者會在事成之後向 FA「砍價」,如此一來,「順利收取傭金」也成了 FA 的一項必備技能

楊琳對這件事想的明白。她覺得這就是一個去找客戶兌現自己所投入的精力和成本的事,天經地義。有時候的確是創始人自己找到了資方,那麽「我會跟他解釋我都做了哪些服務,然後重新談一個雙方認可的價格。」

蓄意賴賬,或毫無理由地砍半價,也是常有的事。「FA 如果跟投資人關系好,會借助這一方的力量來向創業者施壓。但如果創業者執意要賴賬,我們也毫無辦法。」最讓劉藝無法理解的是,「很多都不是大額項目,總有格局不大的創始人就為了區區幾十萬,搭上自己的信用。」

來自投資人一端的麻煩就少多了。除了「發微信不回」、「融資過程中繞開 FA 直接跟創始人溝通」的投資人會給身為中介的 FA 帶來小小的不愉快,比較棘手的問題是:該怎麽安撫那些「特別想投卻沒機會投進去的投資人」?

王梓有他的經驗:「給投資人畫餅。比如許諾在下一輪給他留幾個點,或表示會說服創始人融一個+輪,也可以先嘗試操作一個可轉債。」大家套路不一,但都有一個共識:維護關系很重要,至少要勸服他不要去投競爭對手。

實際上,這場三方博弈里也並非只有對抗和沖突,還有一種更微妙的存在——利益輸送和綁定。

這個行業內的某些 FA 會拿出傭金的一部分,分給項目的老投資人,作為介紹項目的傭金。更有甚者,會許諾分成給新進投資機構的關鍵決策人,或者是項目的創始人,這就有很多道德甚至法律層面的風險。

「FA 向項目的引薦人返點在行業內很普遍。但不管怎樣,都得基於一定的信任關系才能做。」周亦暉告訴 42 章經。

3、暗流湧動的爭奪 

8

如果說與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博弈是 FA 的日常,那麽發生在同行、甚至同事之間的明爭暗鬥便是 FA 在開工前的「熱身」。這個行業離錢太近,爭奪起來總是毫不客氣。

對於平臺型的 FA 機構,內部爭搶更加不可避免。因為平臺的本質是一種規則,大家在這個規則下自由競爭。另外,平臺型機構多為 KPI 導向,上項目的量、拜訪量、交割量都計入考核。為了達成 KPI,一些 FA 難免不計手段的把自己知道的所有項目都劃歸到自己名下。

周亦暉曾在一家平臺型機構工作,對內部的明爭暗搶深有體會。

比較溫和的,莫過於開誠布公的溝通——如果一個項目在歸屬到某人名下後卻遲遲沒有下文,其他想做這個項目的同事可以跟歸屬者溝通,看看他是否願意讓出來。但是,這樣的和平談判少之又少。「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招呼都不打就開始做別人名下的項目了。」周亦暉說。

「判定歸屬權的依據是看誰先把這個項目錄入庫中。但有時你還沒來得及錄入,項目就被撬走了。」性格溫和的周亦暉疲於應對,「我正在跟某個項目接觸,同事打聽到這個事情立馬動用老投資人的力量把創始人拉攏過去,甚至不惜在背後詆毀我。」

Source 到底是誰的,永遠也說不清。王梓也目睹過好幾次爭吵:「如果說誰把創始人的電話錄進系統,項目就算誰的,那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創始人有兩個電話怎麽辦?我找的創始人,你找的總裁怎麽辦?」

尤其,當好資產難尋,FA 行業本身又在膨脹的時候,這種爭搶就更加白熱化了。和同事搶、和好朋友搶、和自己的入行導師搶、甚至和自己的男女朋友搶,都不奇怪。

一個項目「準備融資」的窗口期變得越來越短。「比如我們前天聊了個項目,昨天琢磨了一下,沒立馬給創始人回複,今天就得知被其他 FA 簽掉了。」周亦暉最近剛剛錯失一個項目,懊惱不已。

但這種局面也不是完全無法挽回。有的 FA 會選擇「拿自己身上的資源直接砸創始人」。比如,快速鎖定 10 個投資人,把感興趣的投資人一個個擺在創始人面前。「一般創始人不會拒絕這種免費的機會,如果這 10 個投資人里有人能跟創始人達成意向,這個項目大概率就能被搶過來了。」

很多時候,好項目一露頭,幾乎所有關註這個領域的 FA 都會去 pitch。這時候,好的 FA 需要在有限的頭一兩次溝通中向創業者證明專業能力。

「從 pitch 開始,到後續做材料、設計路演策略、保證路演轉化率、條款爭取、完成交割等一系列環節中,你不能有明顯的能力短板。」這是王梓眼中的一個早期 FA 需要具備的素質。在此基礎上,如果能提供足夠專業的行業理解,或展現出自己在投資機構的關鍵決策人那里的影響力,一個項目就比較十拿九穩了。

而對於真正的明星項目來說,FA 不僅在跟同行搶,也在跟 VC 搶。如何讓那些不乏投資人追捧的項目心甘情願的為 FA 的服務付費,對 FA 來說真是一個挑戰。

Pitch 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厚著臉皮,盡一切可能創造見面的機會」是王梓的套路。「會看創始人的朋友圈,研究他的愛好和行蹤。他如果喜歡跑步,我就約他跑步;如果知道他今天下午要去機場,我就找機會送他去。」

但關鍵還是,挖掘出創始人心中最核心的、但卻沒有說出口的那個需求點。「是更高的估值、還是出讓更少的股份、是需要戰略資源、還是必須引入一些特定的資方、又或是對交易結構有特殊的要求?厲害的 FA 就是能在最快的時間找到這個點。」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不把融資過程中大量繁瑣的溝通性和事務性工作交給專業的財務顧問來完成,像摩拜單車這樣的明星項目,很難在一年時間里完成兩輪、甚至三輪大額融資。

TMT 領域的創業者經過幾年的市場教育,對 FA 所能提供的價值已經心里有數,所以只有真正技能過硬的 FA 才可能拿到最頭部的項目。而所有的爭奪,都是叢林法則的殘酷演繹。

4、一步之遙的 TS 

一切的同業競爭和三方博弈,都是為了得到那一張讓交易雙方都能滿意的投資意向書。為此,FA 們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殫精竭慮。然而,失望總是常態。在一個項目順利走向「打款」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轉化率上的損耗。

而這其中,投資人在臨門一腳時的猶豫不決、甚至最後關頭撕毀 TS,恐怕是最糟糕的了。

2016 年,FA 推項目開始變得困難。一家知名機構的 FA 抱怨道:「有時候一個項目推 100 多個投資人都沒有一個人願意出手。雖然排上了會,但轉化到投資意向的少的可憐。最後即使給了 TS,被撕掉的比例也很高,估計有 20% 左右的概率。」

稍微老練一些的 FA,心中都有一個投資機構的「黑名單」:總有一些機構給 TS 給的很隨意,說撕就撕,沒什麽原因,會讓 FA 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劉藝就遇到一回,項目本來做的很順利,一個多月就拿到了 TS,但最後關頭卻被無故撕了 term。急急忙忙給創始人找備胎,但也沒找到。這最終也成了她去年唯一被 drop 掉的一個項目。

遇到刻意壓價的投資人,勝算將大大降低。

王梓經歷過一次這樣的談判:看到 TS 後,他立馬決定跟機構重新溝通估值邏輯。面對這個消費類的項目,機構也確實給出了一套 solid 的邏輯——按照銷售收入*凈利潤率*同類上市公司 PE 倍數*私募股權市場的一個折扣,給出估值。

「我拉上我的同事,按照投資人的邏輯連夜準備數據,給出不同的業績預測,和對應的不同估值。」可是,忙了一個通宵,對方仍然把每一項數據都往下壓,王梓終於意識到,他們就是故意要壓價。」

最終,談判破裂,TS 成了一張廢紙。

這不僅對 FA 來說是糟糕的,創業者也可能會被拖入困局,哪怕幾個月後能夠找到錢,瞬時的資金短缺對爭分奪秒的創業公司來說也是致命的。王梓一直疑惑不解,「是否應該冒著 deal 做不成的風險去幫創始人爭取合理的估值?我到現在也沒有想清楚。」

為了提高融資的成功率,FA 都會盡量幫創業者「找備胎」。而有趣的是,一旦好幾家機構都產生意向後,FA 便有了幫創業者「做市」的機會。

營造市場的情緒,FA 們深諳此道:「可以拿著 A 投資人的 TS 去敲 B 投資人的門,讓 B 投資人產生緊迫感,從而在價格上暗暗較勁。」的確,早期項目都是非標資產,難以科學估值。當供需關系發生變化,資金變多、好資產變少,那麽後者理應拿到更好的價格。

然而,好價格的標準是什麽?「越高越好」是個誤區。

王梓認為:如果創始人願意花足夠多的時間去見足夠多的機構,一定可以拿到比現在價格更高的 offer。融資固然重要,但只是創業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以最高的效率找到最合適的錢,才是理想的結果。

「關鍵還是要帶創始人見到這個領域里最合適的機構,這樣才更有可能在其中選出最匹配的報價。」這是梁寧的原則。對愛惜羽毛的 FA 來說,「肆意擡價」、「虛假報價」是大忌,「投資人的圈子很小,他們一打聽就知道是怎麽回事。」

5、「下一個三年」的焦慮

7

做 FA 是一個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得成就感的事情。每日遊走於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跟金字塔尖的 1% 的人做朋友,賺聰明人的錢。

楊琳一度非常享受跟投資人談笑風生的生活。「認識大佬很有成就感,說明自己的專業度是被認可的。」那時候的她意氣風發,甚至有些自負,「大家都找我探討行業問題,這讓我覺得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都比同行準一點。」

享受這種狀態的還有周亦暉。對於常年合作的投資人,他願意花費時間跟他們泡在一起,「吃飯、喝酒、打牌、聊天,最重要的還是交換信息。」這樣的社交活動大約會占去他五分之一的時間。他喜歡這種大量接觸市場信息的感覺,既能滿足他的好奇心,又讓他有一種安全感。

最刺激的還是做成一個案子。而如果這個項目恰好是市場上的頭部項目,或是長期被別人所忽視低估的項目,又或者跟創始人建立深度信任關系,這種成就感的刺激便來的更加猛烈。

但是,成就感和焦慮感又總是在快速地切換著,為了交易成功的那一刻,FA 的每一天都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有時候,頭一天晚上還在為一個做不下來的案子焦慮的睡不著,醒來卻看到投資人的一條微信——投委會討論了一晚上,內部通過了項目,願意投。簡直是柳暗花明。」這是王梓的日常。

他們的成就感往往也很短暫,來的快,去的更快。「做完項目拿到錢的時候恨不得狠狠揮霍一番,但其實也就能高興那麽幾天,因為你手上永遠有一堆還沒做出去的項目。」比起新人,入行三年多的許曉丹已經不滿足於偶爾一個項目的成功,她渴望的是持續不斷的成功所能帶來的刺激。

而當成功積累到一定階段,倦怠感又開始滋生。「找項目、聊項目、幫老板管項目,當初的新鮮刺激變成了沒有驚喜和挑戰的重複勞動。」在一家老牌 FA 機構迎來職業生涯第三年的梁寧,不可避免的進入了舒適區。

對於做早期市場的年輕 FA 們來說,焦慮感明顯更加強烈。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不太認可自己的價值,為個人成長感到憂慮。而這些人,入行不過才 1、2 年。

「有時候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層很薄的服務,卻可以向創業者收取那麽高的費用,這個事情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周亦暉對自己的未來有著些許擔憂。市場現階段的信息不透明以及定價權不明確給 FA 行業帶來了紅利,但長遠來看,競爭加劇會壓縮 FA 行業的溢價空間,而積累服務能力才能沈澱為口碑,轉化為生意。

早期項目對「服務深度」的要求不高,1 到 2 年時間足以讓一個足夠勤奮和聰明的人積累起一定的壁壘,然而很快,他的成長速度將會快速下降。

而從實際回報上來看,B 輪前早期項目的融資規模最多能達到 5000-8000 萬,一年下來能服務 4-5 個如此規模項目的 FA 已經屬於 top sales。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所能服務的項目在規模和數量上就很難再有明顯突破了。這是一層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於是,年輕 FA 們開始為自己的「下一個三年」籌謀規劃,但他們的選擇並不多。

如果還想繼續做 FA,就往後期市場走,做規模更大、更複雜的項目。後期市場不具備規模經濟效應,又非常分散,這給了小團隊各占山頭的機會。近幾年來「小而美」的精品 FA 機構如雨後春筍,像光源等後起之秀已經聲名鵲起、鋒芒畢露,這些機構成為了早期 FA 向後期市場過渡的最佳選擇。而隨著優秀的 FA 往後期走,早期市場也總是能在新陳代謝中,給新人留出機會。

個人 FA 是一個更終極的選擇,能直接將自己的技能和資源變現,悶聲賺大錢。而且,無論是在挑選項目、還是在利益分配上,都能更加靈活。不久前,梁寧就放棄了一個精品 FA 團隊的邀請,拉上幾個朋友自己單幹了起來。「給合夥人做執行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我了,我需要更多選擇權。」

但還有相當數量的 FA 有著強烈的身份焦慮,他們不認為 FA 是一份能一直做下去的職業。

入行第二年的楊琳雖然既賺了錢也獲得了晉升,但成就感卻已經消退的差不多。穿梭於各種飯局中的她漸漸意識到自己其實就是個信息的搬運工,「沒有系統化的研究,認知依然都是別人的。」這時候的她,萌生了去買方的念頭。

周亦暉也琢磨著去做 VC。「如果不做深入的行業鉆研、不做足夠的複盤總結、對每一個項目的拆解不足夠細,你的專業度永遠無法提升起來。」

兩者相比,買方的思維方式是網狀的,判斷標準是體系化的;而賣方的思維方式是點狀的,判斷體系往往是碎片化的。「找亮點」是 FA 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可做的方式,「推動項目完成交易」是 FA 的目標,而這與「找到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之間還隔著一套系統化的價值判斷。對於極其看重個人成長的 FA 來說,「什麽時候去買方」恐怕是他們無法逃避的一個問題。

最終,楊琳跳去了買方,用主動大幅降薪換來了願意給出決策權的 offer,因為她「最怕變成一個 internal FA」。而楊琳所擔憂的情況如今在投資機構非常普遍:投資經理變成發掘項目的前端,真正的價值判斷卻只與合夥人有關。

然而,如願以償的楊琳卻感到一陣強烈的寂寞感襲來,曾經簇擁著她的喧鬧聲戛然而止。但在她身後,這場熱鬧的狂歡舞會還將一直繼續下去。

(註:應采訪對象要求,楊琳、王梓、周亦暉、許曉丹、梁寧、劉藝均為化名。)

FA 黃金時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661

真實的頭條號內容生態到底是怎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2/164769.shtml

真實的頭條號內容生態到底是怎樣的?
俊世太保 俊世太保

真實的頭條號內容生態到底是怎樣的?

金字節其實只是告訴了我們內容創業下半場的殘酷。

來源 | 俊世太保(ID:lijun_taibao)

文 | 李俊

“優質的深度報道給我帶來豐富的信息輸入,很大程度地滿足這需求。相信有這種體驗的人不止我一個,也許,這就是深度報道的價值所在,” 幾天前的今日頭條金字節獎頒獎典禮上,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揭示了金字節的初心和使命。

在這個內容創業的時代,有幸還能見證這樣一個針對優質內容的頒獎典禮。在這場被將被譽為科技媒體含金量最高的盛宴,我們看到了諸多優質的科技原創報道。但這卻和真實的內容創業生態相去甚遠。

金字節獎,只是證明了我們還不能沒有編輯

在這次頒獎典禮上,今日頭條副總裁趙添對外公布了不少頭條號科技資訊的數據,在她看來,科技已經成為全民話題,並在消費科技內容的人群地域在下沈,優質長文仍然被用戶所青睞。

2 

“一年時間,科技內容的日均閱讀數從去年7月的8700萬,增長到今年7月的1.7億,今年是去年同期的1.9倍。日均文章數,今年7月日均則是去年同期的1.2倍。每5個頭條用戶中,有1個為關註科技的用戶,”

“對比後發現,金字節候選文章的閱讀量,則是遠遠高於科技類文章的平均閱讀量。金字節候選文章,每篇文章的閱讀量為6萬;科技類,每篇文章的閱讀量為7946。從閱讀量上看,前者是後者的7.6倍。”

趙添的結論以及對外披露的數據,自然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金字節候選文章閱讀數會遠高於科技類的平均數,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智能分發下,優質長文被用戶青睞,而更多體現的是今日頭條的人工幹預。

例如財經雜誌的《共享單車:資本局中局》就被Push彈窗過,這些文章在經過人工加權後,得以在極短的時間觸達到數百萬科技興趣人群,獲得的閱讀數自然會遠比普通科技類資訊高,但這些優質內容的傳播對整個行業卻並不具有借鑒意義。

張一鳴曾在多種場合下強調,“我們是一款基於機器學習的推薦引擎,用戶在任何時候打開它都會有新的結果。我們沒有編輯團隊,完全基於機器來決定給不同的人看不同內容,所以我們將自己看成信息的分發渠道,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推薦給他。”

但實際情況下,今日頭條有大量的編輯團隊存在。只不過移動互聯網為今日頭條帶來了海量的內容,這些編輯和原本門戶時代的編輯職權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化。36kr在《最後的角力:媒體的崩壞和重塑》一文中對新媒體時代的編輯職權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建議大家去仔細閱讀。

“在新的內容生態里,新秩序尚未建立。眾所周知,微信公眾號是新時代中生態建立得較好的地方,微信號有建立自己品牌、維護住粉絲的動力,它也逐步建立起了對版權的保護,有侵權投訴機制。但在信息流中,文章和媒體的關系被打散了,用戶沒有主動關註的過程,往往對作者是誰並不在意。這使得作者缺乏保持高質量的驅動力,更加傾向於加熱詞、標題黨、抄襲等方式掙快錢。”——《最後的角力:媒體的崩壞和重塑》

再以財經雜誌的《共享單車:資本局中局》為例,根據過往的經驗,在今日頭條上這樣的標題+配圖,如果沒有人工加權,最後能獲得的閱讀數很可能不會超過1000。所以金字節的出現,表面上看是對優質原創內容的尊重,但更大意義上還是在說明:個性化推薦時代,我們仍缺不了編輯。即使內容生產機制已經去中心化了,但機器仍然很難對優質內容進行識別,編輯的價值觀仍然不可替代。

殘酷的現狀,真實的頭條號內容生態到底是怎樣的?

雖然金字節獎對當下的內容創業生態不具有借鑒意義,但趙添在頒獎典禮上的數據,還是透露了當下的內容創業殘酷的生態。

今日頭條科技類文章日均總閱讀數為1.7億篇,每篇文章的平均閱讀數是7946,也就是說,今日頭條上每天產生的科技資訊大約為3萬篇。每天分發超過3萬篇科技資訊,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卻建立在無數底層內容創業者辛的辛勤勞動基礎之上。

眾所周知,今日頭條是第一家扶持內容創業者的平臺。最著名的扶持計劃是「千人萬元」和「百群萬元」計劃,再加上近期頭條號推出的「禮遇計劃」,在頭條號平臺上,每個月至少有1200人能夠在原有收益基礎上,獲得1萬元的現金獎勵。

但這些配額相比數十萬內容創業者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至於分配到科技類的名額數量其實就更少了。按照今日頭條現有的分類來看,這個比例很可能不到10%。以每日3萬篇科技資訊、每位頭條號作者每天生產3篇文章來計算,頭條號的科技領域的作者大約有1萬人。1萬人只有120人獲得了原創補貼,這並不是一個樂觀的數字,而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人依靠的仍然是廣告分成。

那麽想要在頭條號平臺一個月分成超過5000元,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按照現有的分成機制,今日頭條平臺的原創圖文分成差不多是1000閱讀1元,想要實現單月分成超過5000元,這意味著一位作者單月累計閱讀數要達到500萬,平均每天的閱讀數要達到17萬。

3

按照趙添公布的數據,每篇科技文章7946的平均閱讀數,這意味單個科技作者想要實現月入5000元的理想,需要每天生產22篇文章,很顯然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絕大多數頭條號作者每天的產出也就是3篇左右,平均每天的閱讀數2萬。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科技類頭條號作者每個月的分成不會超過1000元。

而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分成比例,還是針對有「原創標簽」的頭條號作者。在《今日頭條的這4個小改變,對內容創業者意味著什麽?》一文中,我曾提到:由於原創標簽會決定一個頭條號作者的分成系數,同樣的閱讀數,擁有原創標簽的頭條號作者比沒有原創標簽的作者分成高10倍。但對一家面臨巨頭圍剿的企業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對所有作者進行補貼,所以在開放原創標簽這件事頭條一直比較謹慎。

實際上的殘酷還遠不如此,頭條的推薦機制是「爆款的文章會被推薦給更多的人」,這種推薦機制之下往往會導致一個直接的結果:流量大部分都被分配給頭部內容,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科技資訊的閱讀其實是遠低於7000的。當絕大多數科技作者單月分成都沒有超過1000元時,還有人會覺得內容創業很繁榮嗎?

開心是一位來自貴陽的頭條號內容創業者,去年過完年後,他辭掉了現在的工作加入到內容創業的大軍。“做了3個頭條號,每天寫15篇稿子,再把這些文章同步到其他平臺,一個月差不多能有4000元分成,在貴陽這樣的城市算是一份體面的收入,我的目標是未來一個月賺1萬元。”不過事與願違,隨著今年頭條號不斷下調作者分成系數,如今他的月分成已不超過1500元。

下載

我們可能見慣了邏輯思維、一條、二更這些內容創業時代的佼佼者,但更多的內容創業者還是生活在底層,缺乏有效的變現方式,也不會獲得平臺的支持。內容創業給後來者的機會正在不斷減少,對於頭條號的內容生態也同樣是如此。

今日頭條的出現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正如知名媒體人尹生的一篇文章《誰也阻擋不了中國互聯網的今日頭條化》所說的:“不是今日頭條本身有多厲害,而是用戶的時間越來越被內容所占據,而內容中自有黃金屋。互聯網商業史表明,誰遠離了用戶,誰就將被潮流拋棄。”但這家公司在如何實現內容生態共贏方面,恐怕還需要做到更多。

今日頭條 內容生態 金字節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60

揭秘真實主播圈:鏡頭前2小時與鏡頭後6小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2/166888.shtml

揭秘真實主播圈:鏡頭前2小時與鏡頭後6小時
懂懂筆記 懂懂筆記

揭秘真實主播圈:鏡頭前2小時與鏡頭後6小時

他們不是演員,卻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舞臺。

來源 | 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作者 | 懂懂

當2017年最後一個晚上,數以萬計觀眾都在觀看各大衛視的跨年晚會時,有那麽一群人卻在鏡頭前開著他們的跨年“轟趴”,那就是網絡直播。直播已然成為這個時代特有的展現方式,平均每天會有超過2億人輾轉在各個直播平臺上。

微信圖片_20180112142530

不過,近兩年網絡直播爆火讓很多人看到了新世界,一夜成名似乎變得很簡單,其中不乏一些無所不用其極的人,利用直播達到某種目的。因此,與主播相關的消息多數都不那麽光彩,諸如“求刷禮物”、“誘導未成年人打賞”等,甚至被冠以“網絡乞丐”的稱號。

但事實上,被報道出來的只是數百萬網絡主播中的少數,很多主播心里非常抗拒被人看成乞丐或靠臉吃飯。尤其是,經過2016年的喧囂,2017年直播逐漸變得冷靜,整個直播環境也變得越發理性,平臺和主播都在極力避免直播退潮帶來的負效應。

日前,懂懂筆記與多位身處其中的主播進行交流,他們明顯感覺到依靠嘮嗑和顏值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必須開始修煉自己的內功,力求讓直播發生由量到質的轉變。甚至每天晚上2小時的直播,白天就要做6個小時的練習。

真實的主播圈究竟是什麽樣子?為什麽寧願背負爭議也要堅持直播?如果不能月入過萬,支撐他們的理由又是什麽?相信多數人對主播都有很多疑問,懂懂筆記講述一下幾位人氣或新人主播鏡頭前與鏡頭後的故事。

“軍訓”重塑,想走一條更遠的路

跨年夜當晚,阿吉在陌陌的直播間有接近200人陪他一起跨年,即使在唱歌的時候,粉絲們也一直在與他互動。唱歌時,阿吉的顏值可以助攻他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的形象。一曲唱罷,阿吉轉而就變回逗X。

阿吉告訴懂懂筆記,他在陌陌做直播有接近一年的時間,雖稱不上紅人主播,但已經收攏了一批幾乎每天都會來看自己直播的忠實粉絲。連續三天,懂懂筆記在阿吉的直播間都看到了以阿吉名字為模板的十幾個粉絲,每天都與他積極互動。

外界一直流傳主播月入只是少數,事實也的確如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各個直播平臺共有主播超過600萬,而其中月入3萬以上的只有一成多,月入過萬的也不足二成,絕大多數主播都是幾千元的月收入。看得出來,二八法則在主播這個行業里變得更加明顯,20%的頭部主播拿走了80%的收益。

幸運的是,阿吉成了那一成主播中的一員。“我一個人一個月應該也是在一千萬星光以上,能達到三萬左右的收入,這麽長時間走過來,還算是很平均。”在談到月收入時,阿吉的嘴角微微向上動了一下。

可能會有人羨慕阿吉做主播不但風光還有較高的收入,但事實上,在這一年當中阿吉也經歷過迷茫和仿徨,只是目前越來越朝預期的方向發展。“以前在內容方面沒有考慮過太多,就是以我自己的性格特點在直播,沒有什麽規劃。” 作為一名東北主播,阿吉除了唱歌也擅長喊麥,但阿吉清楚做直播的越來越多,觀眾的欣賞水平也越來越高,粉絲總有看膩的一天。很快,讓阿吉感到焦慮的瓶頸期就來了。

“我以前是‘死播型’,一天會直播8個小時以上,甚至在關鍵比賽PK時候24小時連軸轉,但心態很迷茫,感覺有力是不勻。”即便這樣努力,阿吉的收入和粉絲數量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增長。對於阿吉來說,改變迫在眉睫。

“興奮2個小時比熬8個小時更有曝光點。你興奮兩個小時,不間斷的展示你所有的才藝,然後用另外六個小時好好經營你這兩個小時的內容,”阿吉告訴懂懂筆記,在他最迷茫的時候,這是他的師傅、紅人主播----百變的舒舒給他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聽到這句話之後,阿吉很快又找到了方向,他開始琢磨在目前這種百萬主播競爭的環境下,究竟要如何直播才能保持吸引力。阿吉覺得,他應該像舒舒一樣做有準備、有規劃的直播,這樣可以走得更遠。

1

舒舒

與舒舒的相遇算得上機緣巧合。舒舒經常用小號觀看阿吉直播,對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認識。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主播PK活動中,阿吉連接了舒舒,於是就開始了他們的師徒生涯。舒舒是陌陌平臺上擁有幾十萬粉絲的頭部主播,在阿吉看來,舒舒百變的直播風格讓她保持了獨特的內容和較高的粉絲粘性。

恰巧,幾個月後舒舒開辦了一個主播培訓班,阿吉就將這種師徒關系從網絡延伸到現實中。目前,阿吉正在接受第一期的學院培訓。阿吉對懂懂筆記表示,到這以後找到了方向,對內容也有了策劃,不再“死播”。“每一場播之前,需要準備開始說些什麽,中間做些什麽,最後收尾做些什麽,規劃感強很多,很明確每一場直播我需要做什麽內容。”

懂懂筆記從阿吉的粉絲反饋中得到的信息是,他不再像以前那麽隨性,顯得有些正經,但方向感很具體,大家也喜歡他現在更多元的直播方式。這種變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阿吉每天要進行連續五六個小時的表演、舞蹈、語言培訓,常常一堂課下來汗流浹背,阿吉也想過放棄。

2

正在看著老師跳舞的阿吉(最左邊穿黑衣的男孩)

“培訓就像一次‘軍訓’,好像軍訓時候也沒有這麽苦,真的想過放棄。但看到現在的反應和更有方向感,覺得必須堅持。”阿吉表示,現在重塑之後就感覺放棄一些以前的東西,去學習新的東西,可以重新規劃自己的直播內容,或者是以後的規劃,格局也變得大了。

從與阿吉的對話中,懂懂筆記發現阿吉雖然每月有2、3萬的收入,但他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真的喜歡直播。在他全身心投入到直播之後,他將經營了幾年的發型工作室賣掉了,因為他把直播看做一個真實的交友世界。“其實不是賺錢,因為我以前是經商的,我做了幾個美發店,但網絡是一個非常強的市場,也是一個交友平臺,人們之間的故事不應該光在直播間里發生。”

除了後海,還有另一種活法

與阿吉的多元不同,他的小夥伴十九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十九更專註於唱歌而缺少互動,這可能是他直播間人氣無法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阿吉給十九提過一些建議,告訴他喊麥雖然看上去不高雅,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聽,也能讓直播間的氣氛更活躍,從而留住觀眾。

其實,從時間上來講,十九接觸直播的時間並不比阿吉晚。十九在大二期間就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當時因為不想跟家里要生活費,想要自給自足。但與上一整天課後晚上直播的辛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九直播間的活躍度和人氣都不高,收入也是很少。

“我每天拼命播,每天就算下課再晚回來也要幹六七個小時,堅持每天播,第一個月一天都沒有間斷過,但只拿到手500塊錢。”說到這里,十九的表情劃過一絲遺憾,他說那個時候的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甚至想要放棄。

男孩子的韌性讓十九繼續堅持了三個月,每天直播六七個小時不停地唱歌。“我可以唱好幾個小時,那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唱歌唱得我腹肌都凸起來了。因為我們唱歌是用小腹發音,腹肌都出來了。”無奈,十九的直播間始終不溫不火,只得放棄直播。但對音樂的熱愛,使十九繼續通過做與音樂相關的事情來賺錢,比如幫別人唱demo,或者到後海唱歌。

“後海唱一晚的收入是400塊,但不是每天晚上都有酒吧可以唱,大約小半年時間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稍微穩定一點的工作,每個星期三和星期天去兩天,從我這兒到後海30多公里,我晚上回來只能打車,如果拼不到車,打車就要100多,如果來回都打車,基本上就把剛賺的錢用掉了。”十九告訴懂懂筆記。

11月的一個晚上,十九在後海一家酒吧唱完歌走出來已經十一點多,沒有拼到車的他正在為打車發愁。他點燃一支煙,背著吉他蹲在河邊任憑瑟瑟的風掠過他的臉,吐出的煙霧與午夜氤氳的後海相互映襯,讓憂愁的人愈加憂愁。這時阿九的電話響了,那頭是一年多沒怎麽聯系的舒舒。

“她那天問我最近在幹什麽?我說還是混日子,賣賣唱什麽的,勉強維持生計。她說你這樣不是辦法,要不然來我這兒當學員吧,去找個公會回來直播。”聽到舒舒的話,阿九一瞬間就動搖了,雖然已經遠離直播一年多,但冬天賣唱除了天氣冷,心里也很難找到溫暖。

在疏於聯系的這一年多時間,舒舒的發展越來越好,已經成長為頭部主播,而且籌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的建議讓十九又回到了直播鏡頭面前。性格使然,比較慢熱且話不多十九複播這一個月以來,更多的還是在唱歌,不太會找話茬跟粉絲聊天。

不過,這時候的十九清楚地知道,現在直播平臺眾多,唱歌好聽的主播也多,他必須改變。“我以前直播的時候真的不跟人家說話,所以留不住人,我自己都知道,但是我還是不會。現在我到舒舒這學習就是想要改變,學會怎麽說話,學習直播的熱情,比如高喊老鐵666。”

阿吉打趣道,十九這一個月就學會向東北這種“土嗨文化”低頭了。“之前我接受不了喊麥這種文化,我覺得就是用力讀文字,沒有任何意義。但現在我也會喊,必須改變自己,因為不想大冬天背著把吉他,跑30多公里去賣唱,半夜凍得哆哆嗦嗦的回來。”十九對懂懂筆記表示。

3

正在練舞的十九(紅衣少年)

除了學習如何說話、聊天,十九也在練習舞蹈、表演,嘗試各種直播方式。“學習這一個多月我感覺現在的這種生活特別充實,比我上大學的時候還要充實。每天白天在培訓班跳舞、學習,一身汗也很開心,晚上回家很規律,遛狗、練鋼琴,然後就開始直播四五個小時,時間特別飽滿。”

其實,與很多音樂學子一樣,十九心里也有個明星夢,希望更多人能聽到他的音樂,肯定他的音樂。但同時他也清楚,音樂這條路需要的不只是功底。“音樂這條道路很難,需要運氣加努力,再加上人品。”十九參加過一些選秀節目,雖然沒能走到最後,但他並不難過,現在直播也算是“曲線救國”,至少可以堅持唱歌。

現在十九的粉絲雖然不多,但在他看來,少數人的陪伴也是動力,更顯珍貴。跨年直播結束後,已經到了1月1日淩晨,十九當天只睡了兩個小時就爬起來繼續練舞、練琴。現在的十九雖然收入上只有幾千塊,但重要的是他開始享受直播,狀態也越來越在線。

兩種不同命運,在直播世界的共鳴

雖然現在的主播里男主播不在少數,但女主播仍是主力部隊,人數眾多,想要在數百萬女主播當中脫穎而出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唱功好可能還會加分,但唱歌不好聽的主播,難免讓人著急。

瑞琪就是那個唱歌不好聽但還喜歡直播的女主播。“唱歌是自己一直都很喜歡的,可是我唱歌不好聽,但我就是喜歡沈浸在音樂里的那種感覺,很開心。”懂懂筆記曾在觀看瑞琪直播時,遇到過一次粉絲開玩笑問瑞琪“唱的是什麽鬼”。

但在觀看直播時懂懂筆記也發現,其實很多粉絲來看瑞琪並不是來聽她唱歌的,他們不在乎她的歌聲是否動人。瑞琪在直播間像一個知心小姐姐,用愉悅的心情跟粉絲聊天幫他們解壓。有粉絲評價瑞琪是一個三觀超正的女孩,聽到誇贊,瑞琪也很受用,這也讓她更加喜愛直播。

但現實生活中的瑞琪與直播間里的她判若兩人。由於家庭原因,瑞琪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從小就喜歡獨處不喜歡講話,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學習。尤其是畢業於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她,絕對稱得上是高材生,家人都希望她能夠到國企工作,對她來說這也是一種壓力。

但束縛自己很多年之後,瑞琪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她想按照自己的意誌去生活,而直播就是她興趣得以實現的一種方式。“我的經歷讓我的性格一直悶在里面,無法沖破那層阻隔,其實我想變得熱情。而且我從小喜歡舞蹈、表演。”瑞琪對懂懂筆記講到。

在鏡頭前,瑞琪不僅能夠繼續自己的愛好,還逐漸打開自己。如今做了半年直播之後,瑞琪的家人和身邊的朋友都發現她變了,即使站在團體里也能發出光。

4

練習跳舞的瑞琪

漸入狀態的瑞琪開始學習更多風格,比如從小的夢想跳舞。“必須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東西,要不斷的把這些新的東西表演好,帶給大家。”瑞琪認為,不斷充電能讓她在直播中更自信,人氣也有所提升。“以前對直播心里還是比較沒有底氣的,也不知道能播多久,但開始學習後,直播就越來越規範化。現在我認為主播就是一種職業。” 

同樣是小時候就喜歡唱歌、跳舞的涵歌,也因為命運的安排進入了直播行業。

2013年正在澳洲留學、享受甜蜜戀愛的涵歌,突然查出淋巴系統長了腫瘤。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改變了涵歌的人生軌跡,在接受化療的同時,涵歌每天都沈浸在學業無法完成和失戀的痛苦中,整天以淚洗面。

幸運的是,經過一年多的治療,涵歌身體的接受效果比較好,雖然一個170CM高的女孩只剩80斤,但撿回了一條命已是萬幸。可她仍然無法開心,當時媽媽的一句話點醒了她,“我們都特別慶幸你撿回一條命,你卻這樣每天禍害自己,這樣對不起家人每天給你操心。”

聽到這句話,涵歌心里難受的同時一下就醒了。2015年初康複後,由於身體狀況無法承受高壓力,涵歌就找了份留學咨詢的工作。在那期間,她接觸到了直播,由於剛剛化療結束,涵歌只能帶著假發直播。因為英語功底不錯和小時候學習過民族舞,涵歌用英文歌和舞蹈在直播里得到一定的收益。“老天爺還是公平的,關了我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我終於有一個地方可以展示我自己了。”涵歌對懂懂筆記表示。

對於涵歌來說,她直播並不是單純為了賺錢,更多的是發泄。兩年時間里,涵歌輾轉多個直播平臺,2017年12月在她來到陌陌的第一天,她又一次看到了那個令她著迷的女主播舒舒。“舒舒身上有一種力量,當我知道她在辦培訓學校的時候,二話不說就聯系報名。”同時,這也是涵歌突破自己直播風格的一次機會。

“我不像舒舒那麽多才多藝,放個音樂就能起範兒,所以我的直播就比較乏味,每天可能就是嘮嘮嗑、唱唱歌。所以我要來這邊學習,當然也是想往舒舒的這種風格走,做不到能豐富自己的才藝也是好的。”

一個是沒辦法將學業延續到工作,一個是無奈放棄學業,瑞琪和涵歌都因為自己的苦衷才走進直播行業,但命運卻讓兩個誌同道合的女孩在北京相遇。她們告訴懂懂筆記,她們特別想一起留在北京繼續直播,涵歌希望以後能像舒舒一樣轉向幕後,而瑞琪想要一直直播到30多歲。

結束語

可能有人註意到,文章多處都提到了舒舒。其實畢業於音樂學院的舒舒也是一位主播,比多數主播幸運的是,她堅持三年做到了頭部。與很多音樂學院的學生一樣,舒舒也曾夢想成為明星。“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到更大的屏幕前面。”

進入直播行業之後,舒舒發現,其實直播也是自己人生的“電視劇”。“我想讓大家看到,主播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節目,就像大家看電視一樣,或者是《快樂大本營》或者是《我是歌手》,其實每個主播就是每一臺節目,用自己的東西去表達給所有的觀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欄目特色。”舒舒對懂懂筆記表示。

如今,雖然還稱不上明星的舒舒在機場或者其他地方,也會被粉絲認出來。“有一次我去機場,有個粉絲看到我,但是他不敢跟我說話,然後就給我私信說剛才看到你了。”看到這些私信,舒舒心里是開心的,但她不希望給粉絲高冷的印象,主播跟粉絲其實就是朋友。

懂懂筆記認為,舒舒其實已經是一個不同於傳統意義的明星了,她有屬於自己的粉絲,每次直播鏡頭對面都有幾千甚至上萬人觀看,就連上海的地鐵里都有了她的廣告牌。

其實,現在的主播圈里,已經有幾位主播跟舒舒一樣,從鏡頭前走向更多人的生活,或參加綜藝,或錄制自己的原創歌曲。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如今這個越來越去中心化的時代,很多素人主播都可以通過直播慢慢實現自己的“明星夢”。

懂懂筆記想到《禮記》里的一句話,“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斷的修煉直播功力,不僅能夠提升自己,對抗發展過程中寂寞和孤獨,更是對持續更新的堅守。而在直播行業里,堅持就更為重要,或許“舒舒們”的夢想會在一點一滴的提升過程中實現。

直播 主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58

觀潮 | 從兩個真實故事說起,下一個“被失業”可能就是你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15/1183226.html

來源: 城市進化論

每經記者 李晃 每經編輯 楊歡

有人說,“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現如今什麽是風口?“IP”經濟,共享經濟,還是人工智能?

前幾日,城叔跟朋友在出租車上漫天瞎侃“風口”的時候,出租車司機似乎保持著一副“冷漠臉”,但當城叔說起智能寫稿機器人時,司機的耳朵立馬就豎了起來,還不時回瞟以示觀望我們的討論。

與朋友討論得唾沫橫飛之際,“無人駕駛技術”正欲脫口而出,但撇見司機十分焦慮的眼神,又把大半句話活生生咽回了肚子里。

臨下車時,出租車司機長籲一口氣,嘆了一句“生意越來越難!”。顯然,出租車司機不關心什麽是風口,但他知道誰在敲門。

這天的觸動著實很大,當晚回到家,城叔再一次被一個數據刷新了認知,根據智聯招聘的最新職業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白領對人工智能技術替代自己工作感到擔憂。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無疑,人工智能真的來了,它不僅在敲藍領的門,還在白領的窗外徘徊。

不信?城叔先給你講兩個身邊人的故事。

銀行業務標兵:公司再也不考核業務技能了

一年前,成威(化名)的大好風光還歷歷在目。作為銀行連續八年的業務標兵,每逢總行一年一度的技能競賽,成威總能“封神”——數字鍵盤280字/分鐘,打字180字/分鐘,點鈔4紮/分鐘。

然而,人工智能正攪動著銀行業“一池春水”。

隨著智能櫃臺的引進,智慧櫃員機的大量應用,成威昔日的“三板斧”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且不說來櫃面辦業務的人越來越少,就算來了幾個客戶,櫃面需要輸入數字、文字的業務也越來越少,點鈔也早已不用手點。

他感慨,如今公司再也不考核業務技能了,傳統的櫃面業務正大量縮減。

前陣子總行還一紙批文下來:鼓勵櫃面業務人員分批轉向營銷崗位,同時,全面控制櫃面成本。這對於成威來說簡直是要了命了!因為性格內向,寡言少語,他常被戲稱為“木舌頭”,如果適應不了總行營銷轉型的考核,他很可能面臨著淘汰的結局。

可明明書櫃里一座座技能獎杯還在閃閃發光啊?成威是真不明白!

同聲傳譯:智能翻譯機讓我直冒冷汗

羅陵峰(化名)是一名剛畢業不久的同聲傳譯,由於十幾年的勤學苦練,加上國外鍍金的漂亮履歷,在崗位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他一早就把工作落實好了——在一家知名第三方機構擔任同聲傳譯。跟同齡人相比,羅陵峰一直覺得自己是佼佼者。

可就在去年底,在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的“黑科技”展區,羅陵峰第一次產生了危機感。

那是一個人工智能展區,里面有一款同聲傳譯產品,不僅可以翻譯十幾種語言,正確率還能達到97%。慶幸的是,這款產品還存在一些缺陷,如攜帶不便、網絡信號不穩定等,尚未大量進入市場。但羅陵峰知道,按照人工智能現有的發展速度,不出幾年,類似的產品肯定會風靡全球。

與其他人“人機對話”後贊不絕口的態度迥然不同,羅陵峰後背直冒冷汗,心里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一般沈重。

羅陵峰納悶,自己十多年來的勤耕苦讀,竟比不過一臺機器一兩年的叠代!

近四成白領 擔心自己被替代

成威和羅陵峰,一個技能型白領,一個學習型白領,他們僅僅是這個時代里無數白領的縮影,而智聯招聘的調查結果正映證了這一點:

人工智能離我們,甚至是一向被認為是社會精英階層的白領,都不遙遠了。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39.1%的白領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替代工作已成既定事實,表示對此感到焦慮。要知道,這通常是一群翹著二郎腿,在CBD甲級寫字樓喝咖啡、看報告的社會精英們。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關註人工智能對藍領的各種影響,而今天,當聚光燈打在這群“白骨精”身上,我們應該思考些什麽?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AI時代真的來了?

人工智能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城叔發現,在短短的一兩年內,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可謂一日千里,不斷沖擊著我們的認知,更攪動著資本市場的風向。

以谷歌AlphaGo為例,我們可以從中觀測到人工智能技術驚人的進步。從戰勝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的AlphaGo Master;到能夠從空白狀態學起,在無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能迅速自學圍棋的AlphaGoZero;再到擁有全新的強化學習算法的AlphaZero。不到一年時間內,我們便經歷了三個AlphaGo版本帶來的沖擊。

數據來源:谷歌、Nature、安信證券研究中心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領域投資熱度迅速升溫。從2015年開始,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1~11月,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投融資次數約為279次,單次投資規模過億的事件比比皆是。例如,2017年10月,曠視科技(Face++)宣布完成4.6億美元的C輪融資,成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單輪融資規模最高的企業,也成為全球融資額最高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

數據來源:易觀

隨著資本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無論主動擁抱或者被動參與,我們生活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這場資本洗禮,其中最直接的感觀就是職業沖擊。

BP機修理工給我們的啟示

歷史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蒸汽機出現之初,很多人擔心手工作坊的工人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結果不出意外,這些工人真的失業了。但是蒸汽機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深遠和結構化的影響,並在一些新領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這就是技術的滾輪型前進!在技術引發的社會變革之下,站在歷史的視角回望,個人的得失顯得微不足道。然而,當我們回到一個鮮活的人的視角,難道只能任由自己被歷史、被新技術所吞噬嗎?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BP機修理工。

當手機出現後,通訊產業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假如某人極愛BP機產業,一生謹守BP機修理這個工作不放,現在他大概早就餓死了。但如果他敏銳的抓住了技術更新換代的節奏,依靠BP機業務建立起的客戶、渠道和經驗,先人一步進入手機和智能手機產業,那麽不出大問題的話,應該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而現實是什麽?智聯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真正在對人工智能采取積極應對措施,並付諸實踐的白領只有22.6%!有26.8%的白領處於觀望、了解狀態,更有45.5%的白領尚未采取任何行動。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文章寫到最後,城叔忽然就釋然了:雖然在九寨溝地震之初,寫稿機器人25秒就發布了即時消息。但城叔深知,還有許多AI寫不出的深度報道、調查報道,等著城叔去挖掘、去學習!

先不說了,城叔要去準備下一條稿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