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巴菲特作的投資比喻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06.html巴菲特對美國一些大學的工商管理同學演講, 對投資作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
「現在假設大家可以投資於班中其中一位同學的前途, 投資的方法是跟這位受投資的同學簽一個合約, 他在大學中的學費及生活費全由你支付,
他會把他日後工作的收入中的一半每月入進你的戶口, 你會怎樣選擇這位同學呢? 能力? 讀書成績? 操行? 態度?
人際關係?...可能有更多的考慮, 但一定不會是一個草率的決定, 其實這和我選公司時的考慮差不多。」
買樓、買車甚至買家用電器, 大家可能都會十分精打細算, 這才是精明的消費者, 可是對於投資股票, 只要一個什麼出名的股評人出口, 很多股民會用盡畢生積蓄賠下去, 一見風吹草動就一窩蜂沽售, 這是很
奇怪的現象。
如果每次投資都認真對待, 好像買樓、買車、買家用電器或好像巴菲特那投資一位同學的比喻的話, 投資的成功應該會大大提高的。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3-6
後記
現在投資股票時, 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投資物業時, 都會考慮十年、二十年後的景況, 當十年、二十年後, 我在職場忙碌到接近退休時, 這個投資項目會變成怎樣呢?
很多時會觀察到身邊朋友的投資目標、看法、概念不同時, 大家都在合理分析的情況下, 得出的結果會完全不同。50歲人仕買樓及股票所考慮的都不像一個30出頭的人仕, 所以不一定某個投資方法是王道, 但萬變不離其中, 都是價值。
長x樓問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5/x.html有屋宇署的同事曾經說過 :「寧願批10份新 x基及信 x的圖則, 都不願批一份長x的。」
原因何在呢? 因為長x的圖則一般都會去得很盡, 什麼為之去得很盡呢? 就是在現有的條例中「鑽空子」, 設計一些一般人都從來沒有想過的賺錢絕招, 但在條例的字面上又沒有犯規, 可說是「你吹佢唔脹」。
在每次屋宇署開會時, 長x都會有一名代表到場, 但這名代表不會派卡片, 又不發一言地靜靜坐著, 到底他在場做什麼呢? 大概在監視則師,保證則師在會議上為長x向屋宇署爭取最大利益。
當遇到「鑽空子」的設計時, 屋宇署官員批判得十分嚴謹時, 長x代表會揚言「你有胆就不批, 但要發現充足理據, 否則公司一定追究到底」, 因而屋宇署官員壓力極大。
當屋宇署官員在第一次批核圖則時表示了沒有意見的地方, 下次就不可以對該地方再有任何意見, 不然又會被長x追究, 或發律師信。
在這樣的情況下, 事情發展到長x公司已經完全不怕官員, 長x自己想出一條好計的話, 就會向屋宇署官員施壓希望圖則快手批出。於是批出來的圖則多會令市民怨聲載道, 而公眾反會質疑屋宇處如何批圖則。
好像天x海 - 馬路邊的五樓, 四季豪園 - 少過30%實用率 (3000呎的建築面積計算包括天台及花園), 日出康城 - 心曠神怡的垃圾堆旁, 屋宇署在批圖則時又怎會不知道實況呢? 但受長x的壓力, 又可以怎樣呢?
不過, 話說回來, 長x樓一出樓花, 每次都會賣個清光, 外國人有一句,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買家又應該反省一下。
是時候買股定買樓?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html有位朋友經常會追財經報章、新聞及評論, 拿到的都是某位名人或一些財演的第一手看法。
近期他解釋為何樓市狂升, 而股市表現不好, 這些都是資金方向的問題。因為歐債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問題, 美國經濟復甦無期,
香港人的資金都不敢亂買東西, 投資到債券好? 基金好? 外匯好? 還是股市好? 這些紙上工具好像都不太穩陣。不買東西就只好把資金放在銀行,
低利率高通脹, 最後只會令資金的購買力變少。到最後還是選擇買磚頭最實際, 因此全城資金都放在樓市, 樓市不能不升。
不知道這位朋友的這個觀點是他自己的思想, 還是看到某名人的觀點, 不過似乎這只是對著結果作解釋而已, 但這位朋友解釋時有點動機想說明現在是買樓時, 因為資金都會買磚頭, 現在有錢就應該跟大隊。
這個觀念我不認同, 首先樓市的結構被資金流向解釋似乎是過於簡單化, 資金沒出路時, 不一定選擇買樓, 亦可買舖及工廠商大廈,
而它們都是個別市場。還有, 現在資金的流向是過去式或現在式, 而並非未來式, 投資最重要是預測未來, 要預測到未來資金的流向又談何容易呢?
因此, 在操作上, 反而從基礎角度出發, 看價值行事, 而當著眼於看價值時, 便會發現投資的取向往往會跟現在式的資金流向唱反調。原因很簡單,
當資金流向的地方, 其資產價值都會被炒到水漲船高, 價格自然偏貴。相反現在沒有資金到的地方, 就算有價值的東西都賣得很便宜, 原因是缺水。
如果真的找到現在的資金流動方向的話, 要做的不是順著買, 而是逆著買。不過, 這個仍高難度動作, 要做得到, 要取決於不同人的財務情況、財務知識水平等。要記住, 資金流向證明大部份資金及大部份投資者的決定, 而下一個決定跟大多數人對著幹是極不容易的。
我們最幸福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5/blog-post_29.html最近在看一本講述北韓人民生活的書籍「我們最幸福」, 本來想瞭解為何早前北韓領導金正日死去時,
在電視上看到所有北韓人民都大哭大叫。又想瞭解為何有脫北者會放熱氣球往北韓境內散播信件講述北韓實況。早前,
連美國、日本、南韓都不知道接班人金正恩的真名。這一切都匪而所思、莫名其妙, 所以在書局看到一本由記者訪問多位脫北者描述北韓生活的書,
還要拿過獎的, 即買即讀。
看了這本書, 加一點想像力, 開始明白上面的現象一點也不出奇。而這本書所講的部份內容實在超越自己的預期, 感覺是北韓領導人對北韓人民的管治手法比養狗養豬還要離譜。當中當然包括很多共產、霸權、專制、高壓施政、不人道、不民主、不公義等等手段。
例如全國不夠糧食, 但偷食物或偷東西要當眾槍斃, 對, 是槍斃, 書中形容被槍斃者的頭被當眾打至像西瓜爆開一樣, 腦漿橫飛。每天都有人餓食,
餓死的會是身邊的人, 一天一天看著他瘦弱, 以至餓死, 但家人朋友又做不到什麼, 因為全國都不夠食物, 而軍方就應該有食物的,
這實在殘忍。在國家內不許與外界接觸, 沒有國外的新聞, 沒有完善交通等, 北韓人對外面世界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每天就只接受金家的洗腦。互相有舉報機制, 在朋友、鄰居前都不敢亂說國家政權的不是。犯大小的罪行都要進勞改營, 勞改營內跟地獄一樣, 只有絕望,
跟死亡很接近, 每天都有人頂不住靜靜死在你身邊, 而死者家屬要到數月後的下一次探訪才會得知死訊。
其中一個最令我有深刻印象的, 北韓人飢餓的情況可以很離譜, 吃草、吃樹皮以至餓死都常聽見及可以想像, 但竟然餓至一個地步, 要收集人家的大便,
再看看有沒有還沒有消化盡的玉米粒, 如果有就拿出沖洗, 處理完再吃。這個真的很深刻, 實在令我難以幻想。還有很多很多, 這本書的內容相當充實,
看完後對自己的感覺會像書名一樣「我們最幸福」。要常樂必先要知足, 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
增大投資成本控制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06.html近日聽到 Citibank在港不停開分店, 連全球最貴租的地段 (銅鑼灣) 都開了很多間新舖, 她的搶佔市場策略路人皆見。
搶佔市場佔有率當然是市場策略之一, 先不計成本去擴大市場佔有率, 再慢慢想如何在做大了的餅裡賺錢。不過, 香港人對匯豐銀行的情意結根深柢固, 實在太多人都在匯豐及恆生銀行出糧, Citbank 要改變這個事實始終困難重重。
還有, 盲目地開分店只會不斷增大成本, 看一盤生意時, 成本效率十分重要, 其實這個因素就是巴菲特選股中的重要一環 RoE, 或看成本效益率, 或看毛利率。
舉個例子, 一家公司有 1億股本, 上年賺到 2000萬, RoE 就是 20%。而公司並沒有把這 2000萬盈利派息, 而是把賺到的
2000萬拿來開分店擴張業務。今年股本就有 1億 2000萬了, 賺到 2100萬, 盈利多了 100萬, 而 RoE就是 17.5%,
開了分店的回報效率變相減少了。
大家還可以跟這家公司不派息的決定算算賬, 就是上年的 2000萬盈利回報是多少, 假設之前一年的 1億股本的回報率保持 20%不變, 因為這個
2000萬而多賺的就只有 100萬, 即這個 2000萬盈利的額外回報率實際上只有 5%而已。這麼低的回報率, 為何不當股息派出來呢?
公司管理人應該優先考慮股東利益, 2000萬盈利派多少出來 (即上市公司的派息策略), 不是沒有根據的, 不派息? 可能因為公司在擴充發展階段,
可能盈利保留在公司比較好, 可能公司需要現金, 但數字騙不了人, 擴建也好, 保留現金也好, 買新機器也好, 如果年年都不派息而令 RoE
每況愈下的話, 這不是好現象。
說回 Citybank, 希望市場佔有率不是她的唯一目的, 因為最終企業要的應該是盈利, 市佔率高而大大拖低盈利效率, 這不一定是好事。
投資決定的精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04.html部份人在下一個投資決定時, 往往都要計算準確, 當前各種投資的回報率都預計一番, 之後選擇最高的一個。投資決定了之後, 當發現預計回報率可能不及另外一項投資時, 又會轉車, 3厘股息不如3.5厘, 買3.5厘多賺一點, 於是換馬。
我明白很多中產人士身居要職, 可能是公司高層, 每天在公司做決定都一定要按當時最能預見的未來來定,
這是合理的。例如一間廠房內的機器年生產200萬元貨, 而整套機器上年才買下, 價值1000萬元, 而今日有一套新機器出產, 價值2000萬元
(已包括換機費用, 廠房不能讓兩部機同時運作), 而用這套新機器年生產可達400萬元貨, 假設每部機都只能用上10年,
在這一刻會否作出買新機決定呢? 如果計及折舊, 拿一個定點時刻比較, 應該換與不換都是一樣, 但如果新機平一點點, 或產量可高一點點, 即使是
1蚊, 作為主管的你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換機, 因為在可知的未來這個決定會比較合理。
但這個概念不一定適用於個人投資上, 因為很多未來的預測都沒那麼保證, 亦會隨時變動。好像內銀兩兄弟 - 工行及建行,
從前我見建行的RoE比工行好, 但近年就相反, 相差甚少, 可能之後又會再相反也說不定。但最大問題不是 20%還是19.8%的RoE,
而是他們是否都在15-25%的RoE內, 買入後的資產沒有變質的話, 幾何級數的回報應該會令你對些微偏差覺得麻目。
數是要計算的, 但投資其實不像數學, 而是比較像藝術, 大家預測的未來都只是預測, 不可能精確無比。還有,
投資的複利效應就好像讓車子加速一樣, 要有一條長長的跑道給車子慢慢加速, 如果每每在車子加速至最快之前停車換另一輛車, 或是減速、轉軚,
再好的車子也不可能以高速完成整條道路。
預測未來是怎樣一回事呢? Munger的名言「讓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 我就要去哪裡」。預測未來, 讓我大概知道就夠了。
學會忘記價值投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6/blog-post.html收到舊同事的電郵, 內容是一則有關價值投資的轉載。
當中內容有關文章筆者對一些公司能否長遠地處於行業的領導地位作出懷疑, 意指中國現今的龍頭股不一定是將來的龍頭股, 雖然有些觀點我不太認同, 但多吸收他人的觀點再作獨立思考也不是壞事。
以下是原文轉載:
學會忘記價值投資 (明報) 2008年06月 14日
【明報專訊】祈求回報的投資,並非因為價值,而是因為有機可趁。美國數十年的強勁增長,無數龍頭企業最後在競爭中卻被後來者擊敗,凱馬特
(Kmart)、摩托
羅拉、世通(Worldcom)、美航……我們可以拉出一個很長的列表,他們都曾經是不同階段的行業絕對領先者,但後來均讓市場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市場交易真正的機會在於,在經濟的轉型期後,小企業有時能夠愈做愈大,而大企業卻往往愈做愈小——在道指建立100多年後,目前只有通用電氣(GE)一家,成為真正的「百年品牌」。可見,「中國好,企業就好」,這樣的邏輯其實也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從中短期來看,價值投資更是空想。沒人能確認市場的走向。有很多人,他們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能力,而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運氣。但我認為,應該反過來,我們應將一年之內,超出預期的「成功」,都看成是自己的運氣;而把各種各樣的失敗,歸咎於自己的能力有限。
..........
..........
勿被贏輸概率誤導
謝國忠(前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總經理)認為,在6000點一帶投資於中國的股市,理論上的勝率遠遠低於一般的「賭場」的「裸勝(從理論上計算,一般的賭場均取53%)」。
他是對的。如果我們大家在一個房間之內,來賭「電話號碼」,號碼尾數為單數或雙數的概率均是50%,如果賠率為1:2,那麼,我們的勝率就是
50%×2=1;號碼尾數為某一自然數的概率是10%,如果賠率1:20,我們的勝率就是10%×20=2。所以對最終的結果而言,我們不應被50%和
10%的概率所誤導。當然,在賭場內,問題一般是來自於賠率的大小,而賠率是1:2還是1:20都是賭局老闆說了算。但是股市的賠率,卻是大家都可以計算
出來的。
縹緲 《中國經營報》特約評論員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6-17
後記 :
這篇可以說是提醒了很多先入為主思維的人, 現今的龍頭不一定是明日的龍頭,
可能在20年、30年後消失了也說不定。30年前買下匯控、恒生、長實、新鴻基、和黃、中電、港燈、太古等等, 並持有至今的人, 一定非富則貴,
但一將功成萬骨枯, 背後又有多少家公司今天已經不存在呢?
財務自由不同階段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0.html由一名打工打奔向財務自由之過程, 有幾個階段, 而很多人在不同階段停了下來, 於是永遠都不能財務自由。
早段靠省錢
第一個階段是理財、儲蓄, 在這個階段, 多數資產都是靠平日省下的人工累積出來, 誰儲蓄得多誰就越快累積資產。在這個省錢階段, 打工仔的人工是重要的, 人工多寡及花費多寡會對結果影響甚大。這個是「人搵錢」及需要省錢的時間, 省錢尤其重要。
中段靠花錢
之後一個階段就是投資, 通過了之前的階段, 打工仔都已經累積到一定資產及財富, 可能是年薪的倍數,
在這個時候會發現薪金的多寡對身家的影響再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例如, 年薪30萬 (即每月2萬多) 的打工仔, 銀行已經累積了100萬,
每年加人工10%、20%, 或每月花費多省10%、20%, 對總財富起不了甚麼大作用。
相反, 銀行裡的100萬財富的增長就顯得十分重要, 它的10%、20%變化已經可跟收入的年薪作比較。因此, 省錢的影響力在這個階段已經消失了,
反而要學習如何好好運用這個銀行裡的資產, 這是轉型的時候。要好好運用銀行裡的資產, 就要學習如何花錢, 不是花錢在消閒或支出上,
而是花錢在購買資產的知識技術, 讓「錢搵錢」。
這是最多人不能突破的階段, 實在聽到有太多人誤解財務自由, 而並沒有真正的知識作基礎, 在第一階段儲蓄起來的血汗錢, 一到這個階段就會亂買東西, 聽消息、聽冧巴、聽專家、估後市, 雙手將血汗錢送給股市大鱷或樓市炒家。
尾段懂享受
如果之前的花錢階段都能修成正果的話, 應該已經達至財務自由, 但還有一個階段, 就是要再轉型至懂得享受及回饋社會。如果人生只為追求財務自由,
那麼真的得到財務自由之後豈不是可以歸西? 事實並不是這樣, 來到這個階段, 應該好好享受人生, 找尋自己興趣及理想, 好好思考如何幫助這個世界,
或在這個世界上想得到什麼。
我對一些新聞個案會有點反感, 好像什麼隱形富豪過身, 過身時身家數億, 但住在公屋, 平時出入很低調, 連身邊朋友或家人都不知道這個富豪的財產。我會想, 這樣的社會資源落在這個守財奴手中又有何用呢?
簡單分析財務自由的不同階段, 當然有些人是不需要通過每一個階段的, 例如含著金鎖匙出世的, 或者一出來就做生意的老闆, 他們的概念不一定相同。不知道大家又到了哪個階段呢?
聯繫匯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3.html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已經30年, 昨天前金管局主席任志剛提文章指聯繫匯率可以變更, 不明白他的動機何在。任總在位曾多次捍衛聯繫匯率,
但下任後就出文批評, 令人想起早前他被雷曼事件報告重點批評之後的反應。不過我們應該實事求是, 不應測試人家背後的動機, 建議是合理、有用的,
就不妨採納亦無妨。
聯繫匯率未來的方向有3個可能, 1是不變, 2是變得自由浮動或用其他方法掛鉤, 3是一半半。第3個可能不用說, 一半半的掛鉤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場, 不應該在香港這樣成熟而自由的市場出現。餘下的只有可能1或可能2。
可能1就是不變, 現在的玩法, 不用研究。研究焦點在可能2, 如果可能2沒有比可能1更好的話, 根本不用考慮。考慮是有什麼要注意呢?
不應該只看掛鉤貨幣的升值潛力, 這可是大部份人都注重的唯一焦點, 因為美元預期會跌, 人民幣預期會升, 所以港元應該掛人民幣。
但事實上, 掛鉤的貨幣所有的代表性、流通量、認受性、經濟體支持、經濟的關聯性等, 亦是非常重要的考慮點。在大部份方面, 美元還是世界第一的,
歐元也完全不是對手。人民幣還不可以自由與世界其他貨幣對換, 這一點已經輸給美元九條街, 現在港元掛鉤人民幣簡直是在開倒車。
自由浮動又如何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師羅家聰支持這個看法多年, 但我又對這個沒有多大信心, 香港只是一個城市, 最多是交易量高至可跟 New
York 及 London 比較的地方, 但始終是城市一個, 經濟體系不能跟一個國家比較, 這樣的經濟體可以支持一種獨貨幣嗎? 在這個情況下,
大鱷要搞事太容易了。不過, 可能羅家聰就是其中一個大鱷吧。
在家養魚, 定好水的鹽濃度之後, 魚缸中的小魚就會適應好環境, 各自生存, 各自精彩, 水位時高時低, 時清時濁, 小魚都有多寡。但水的鹽濃度不應該常改, 改得太急或亂改, 可能整缸魚都會死清光。
跟巴菲特共進午餐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2.html
跟巴菲特共進午餐有價, 跟朋友吃食時說起這個問題, 討論用過千萬買一個這樣的機會回來值得嗎? 其中一位朋友認為值得, 他說在午餐時問他一、兩個股票貼士號碼已經值回票價。
另一位朋友就說, 不是, 應該是威風問題, 能夠投得跟他午餐機會的都是有頭有面的投行高層, 這類人最講威風, 投來一定為面子。
平日, 朋友們都覺得我比較熟識巴菲特的新聞, 當他們問我的看法時, 我就說了很多看法, 舉了N個例子解釋為何巴菲特不會給出股票貼士, 價值投資的理念應該是什麼一回事, 為面子而去投得午餐的人就更無聊。
當他們問我會否希望跟巴菲特共進午餐時, 我的答案是要知道的都在書中看過了, 亦知道他有多高深, 唯一跟他一起進餐的目的是「練英文」, 哈哈。
說實點, 這是一個難以達成的夢想。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