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最大汽車維修零件廠頭號悍將 率東陽打下歐美江山 吳永祥接班掌舵

2012-2-20  TWM




東陽在去年年底進行接班交替,吳家老三吳永祥接任總裁兼總經理,這位業務悍將在中東、美洲及歐洲開疆闢土每戰皆捷,他打下江山的奧祕何在?為何他見過的客 戶,訂單都跑不掉?

撰文‧劉旭曜

金龍年九天長假,東陽新任總裁吳永祥幾乎足不出戶地待在家門內,有時在庭院餵魚、逗狗,有時在自己種了一二十年,長到兩三層樓高的台灣欒樹、桃花心木、帝 王椰子等林園之間漫步沉思,他在想,今年東陽的業績、毛利要怎麼像自己種的樹一樣,至少提升五%?

吳永祥上任時,宣示集團未來六年業績將翻轉一倍達六百億元;然而,二○一二年國內外形勢嚴峻,背負著無形的壓力,他需要縱橫國際汽車市場,好好沉澱思考!

度過如同閉關的九天,出關後的吳永祥神清氣爽、洋溢自信地說,中國市場今年可望恢復正常,維持五%的成長,東陽應該有高於五%的表現;而日本核震、泰國水 災將促使該地車廠釋出訂單,也有助於東陽的OEM業務。

坐上總裁位子,吳永祥了解到必須以總裁該有的高度思考集團發展,事實上,這幾年他做的最重要也最得意的是整頓改良工廠,這種內行人看門道,「寂寞」的工 作,他覺得萬般重要,因為「工廠整頓不僅僅是硬體改善,人也要跟得上,人才跟上了,就會帶動技術跟上」,他進而點出,其實,「就是在做人才與技術的培養 庫」。這東陽所有提升的根源,也是吳永祥六年業績要倍數成長的戰略憑藉。

而累積三十年攻無不克的戰績,則是吳永祥的另一武器。

東陽從摩托車零件起家,轉型到汽車零組件市場的過程中,都是由老大吳永豐固守後方基地,老二吳永茂發動策略指揮方向,而真正「提著膽子」披戰袍深入市場, 打下東陽國際市場半壁江山的,正是老三吳永祥!

海外長征 業績成長五百倍三十年前,東陽營業額不過四億元,從摩托車零組件的售後維修市場起家。當年,擅長謀略的吳永茂認為,東陽若想壯大,一定要轉型發展汽車售後 維修市場,並且走出台灣到國際市場接受競爭挑戰。在大哥吳永豐的支持下,吳永茂帶著吳永祥兩人連手出擊,展開東陽的三十年海外長征。

這一轉變,讓東陽的格局大開,躋身世界舞台,其中,美國、義大利是最難打、最關鍵的兩大市場,也是吳永祥一戰成名,展現高超業務力的主戰場。

吳永祥回憶進入美國市場之初,當時的車主需要維修零件時不是找原廠,就是回收零件的黑市天下。「根本還沒有AM(售後維修)市場的概念。」他去到人生地不 熟的美國,第一件事情就是著手市場調查。

「當時市場流行什麼車子?哪一類零組件的需求最大?市場價格如何?開發模組的成本?每一個細節都得確實掌握」,做完市調回到台灣,吳永祥一口氣提出要開發 二十種品項,大約須投入四千萬元的投資計畫。

「所有人聽到這個天文數字,都打個大大的問號!」對當時一年營業額在四億元之譜的東陽來說,砸四千萬元的風險之大可以想見。不過,吳永祥半開玩笑地說, 「總得裝滿一貨櫃成本才划算吧?也不能只賣一種品項吧?」一開始,吳永祥採取的作法是避開原廠,直接找上專賣回收零組件的商家,提供與原廠品質有得拚,價 格卻比原廠便宜多多的東陽產品。

他說,原本做汽車零件回收的商家,貨源不穩定,有如靠天吃飯,東陽提供完整的產品、服務到位,利潤又好,很容易攻占業者心防。就這樣,東陽的海外售後維修 市場從初期一個月兩百萬元的業績,做到如今一個月十億元,成長五百倍。

細心體貼 讓客戶死心塌地全心投入海外市場,吳永祥連結婚日也不忘經營客戶,在他的大喜之日,所有中東、東南亞、美國的大客戶不遠千里,全都到齊了,只見隔天老婆歸 寧宴一結束,他竟丟下新婚太太「披甲」上陣,陪客戶應酬去了。

吳永祥雖說經營客戶「沒什麼撇步」,其實輕鬆的背後是細心地耕耘。副總吳淑珍形容,「只要客戶見過吳永祥,訂單一張都跑不掉」,客戶個個對他死心塌地,他 不只拚勁驚人,體貼的程度也讓客戶「足感心」。

吳永祥「挺」客戶,贏得客戶的用心,可從最近一次的例子窺得一二:一位以色列客戶的倉庫因火災而付之一炬,庫存燒得精光,損失慘重不說,如果重新下單補足 庫存,起碼要耗費半年時間,而眼前他就有幾十個貨櫃待出,結果吳永祥二話不說,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幾十個貨櫃的貨,一次出足給他,替他解決燃眉之急。事後, 這位客戶特地送上一件黃金打造的龍,表達感激!

不僅如此,吳永祥也深諳滿足客戶一次購足的道理,絕對做到每一款車所需的零組件都能在第一時間供應,讓客戶沒有缺貨、補貨的煩惱;相較於原廠售後服務無法 及時回應車主立即的需求,東陽總能永遠跑第一,不論服務、時間、價格,在在讓客戶滿意,自然客戶就跑不出吳永祥的手掌心。

說穿了,讓客戶「非得向你買不可」,就是吳永祥經營客戶稱霸市場的核心要旨。

靠著「非我不可,非我莫屬」的戰鬥氣勢,吳永祥不但攻下美國,且占有美國售後維修市場八成市占率,戰功彪炳,之後他與吳永茂乘勝追擊,瞄準義大利,放眼後 面的大歐洲市場。由於義大利汽車零組件廠商的生產製造扎根深,外來品很難打進市場,這場台義大戰打了八年,最終決勝的關鍵便在於「就地設廠,就地供應」。

吳永祥主張直接推進義大利設廠,並挑選人工耗用少,運費成本高的保險桿著手,讓東陽站在與對手同樣的基礎下競爭,卻能在效率、價格略勝一籌。歷經八年,東 陽終於打敗最大競爭對手UniCar,並在歐洲售後維修市場站穩一席之地,就此摘下全球汽車碰撞零組件的第一大。

在外打仗靠官兵,面對從零開始的高難度市場,吳永祥治軍嚴謹,只看市占率。「沒達到要求,就是要罵!」要求業務人員「是不是每一個點,都贏過競爭對手?」 有沒有做到讓客戶「非我不可」?

帶兵衝刺業務的同時,吳永祥在○三年接任台灣開億總經理,跨足管理領域,開億在他整頓下,順利轉型掛牌上市,打開管理視野後的他,對「業務」內涵有了新體 認,開始要求業務「幫客戶訂業績」,跟著他征戰多年的吳淑珍說,「哪一個客戶每個月應該下多少訂單、多少櫃的貨」,都訂出目標加以追蹤,而且「不僅追求業 績,也開始重視利潤」。

改善廠務 生產效能大躍進歷經二十年以上的業務「外功」修為,近幾年,吳永祥轉向整頓工廠及自動化工程;廠務的改善很難立刻算出績效來,卻像練「內功」,他練得很有 心得與成就感。

吳永祥砸下重金汰換機器,一台身價高達三千萬元的射出機器,他全面更新,讓產品從入料、射出成型、塗裝到包裝上架流程就此一氣呵成,生產速度因而提高三 倍;同時工廠的運輸主通道改成九米寬高,並鋪上縱橫軌道,塑件、鈑金的運作產能因此分別提高一九%、七五%。

他甚至設計地下專用隧道,所有鈑金廢料通過輸送帶運送壓模,一貫化又能提高廢料出售價格。未來,這套工廠流程也將逐步複製到東陽全球其他工廠。

吳永祥形容自己擁有不斷的好奇心,每天都樂在迎接挑戰,,「愈是別人做不來的,我愈有興趣挑戰嘗試。」歐、美整體汽車零組件市場中,售後維修市占率約二、 三成,遠不及代工的七、八成,以吳永祥海外售後維修市場操兵的戰果與經驗,這不啻是未來倍數成長的空間所在。

這幾年,東陽在前總裁吳永茂的操盤經營下,已在中國打下售後維修、代工兩大支柱,提供東陽穩健營運的基礎。吳永祥接手的,是一個全新格局的大戰場,有長年 國際征戰的「外功」淬煉,又歷經廠務、管理的「內功」修為,吳永祥的任督二脈早已通暢,所謂未來六年集團業績倍增的目標,應是手到擒來。

吳永祥

出生:1957年

現職:東陽事業集團總裁兼總經理經歷:台灣開億總經理、東陽事業 集團副總裁

學歷:中原大學化工系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一子

東陽

成立時間:1967年

董事長:吳永豐

總經理:吳永祥

資本額:55.48億元

主要業務:汽機車零件

近三年營收及EP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1

長期投資的壓力最大也最輕 鮮克有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y7.html

作者:鮮克有終

 

節選

 

    有非常少的人他們可以通過股票市場盈利一次以後全身而退,最後永遠不再進來的,大多數投資者都會長期生活在這裡,這裡是我們的有一種生活的區域和空間--何況還可能帶來收益。

任何人都不可能長期處於高強度的交易中,每一次交易交易的是投資者的現金,高強度的交易唯一的好處就是---增加券商的收益,養活了太多的您也許還不認識的人。唯一的壞處就是--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和資金---最後不得不離開市場---沒有一個人記得---在一段時間之後。

    參加高風險交易的投資者有一部分是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危險處境,但是他們就是惟利是圖,急功近利,利慾熏心。並有一個理論作為他們的信念支持---搏傻理 論,相信還有更加傻的人會加入他們的投機。這樣的心態是什麼樣子?不斷尋找可能的退路,可是手裡有不願意放棄。這樣的操作是一個自己和自己較量的過程,同 時還希望後面有更多的人參與投機。

    高虧損的交易者是以上這些交易操作中最讓我們可惜的人,堅持到了勝利的前一分鐘倒下了,根本原因是是高額的虧損和嚴重的心理壓力,嚴重的心理壓力和局部的 環境信息污染制約了控制了投資者的理智。徹底潰敗的信心和可能的嚴重後果將投資者比如絕境,由於長期的下跌形成了強烈的心理暗示,投資者最後帶著忿恨,絕 望縱身一跳解脫了自己的苦痛,將頭掩埋在沙子了,作了鴕鳥--事實上後面的上漲將這些投資者徹底的打進了地獄。

 

    證券投資市場里長期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利潤分配比例就是7虧2平1盈。對於長期可能虧損或者說絕對大多數人可能虧損的地方,為什麼還有太多的 人加入呢?試想一個行業如果其中70%投資者都出現虧損,這個行業已經不太可能存在了,也許就已經消失了,但是證券投資行業不但沒有消滅,相反還越來越 大。目前全世界開設證券交易市場的國家已經遍及全球,在我們亞洲越南等國家也開市了。

一個長期發展下來虧損面達70%的市場,還有投資者在投資,什麼原因?我們覺得其實這是個大大的誤會,大大的偏差性的結論。從一個經濟週期發展和國家政策 調整的經濟態勢看,確實無論是1年還是10年統計,這個數據比例是存在的。但是從更長的時間週期看,市場裡出現的虧損在長期經濟發展大趨勢背景和推動下已 經不存在什麼實際的虧損了。

我們提出的長期投資理論是建立在下面基礎上的投資---長期投資基礎理論。[這是黑馬理論相關的一個原則]

一所有長期投資收益的基礎是企業的實際價值不斷的增加。企業價值的增加又有三個指標---淨利潤,總資產,行業前景。[這裡的指標是最基礎的指標]

二所有長期投資收益的基礎是企業所生存在大的經濟環境可能保持穩定的狀態。經濟趨勢的穩定又有三個指標----gdp,cpi,政治穩定。[這裡說講得指標是最基礎的最簡單的考察指標]

三所有長期投資收益的基礎是企業的發展受到支持,是可能將來的發展龍頭。這裡又有三個指標---市場佔有率,市場平均利潤。市場的同業競爭優勢。[這裡的指標同樣是最直觀的東西。

我們把上面的指標和考核簡稱為三三制度。

如果我們選擇的股票可以同時滿足上面幾個條件,我們的經濟趨勢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我們為什麼不可能長期投資,或者說長期持有一些優質企業的股票呢?

為什麼在我們的證券市場堅持長期投資是非常困難的?[注意這裡我們不是說長期價值價值投資]我們試探分析其中原因;

一波段投資的眼前利潤由足夠的吸引力。我們的證券市場每年的震盪幅度都比較大。即使在長期下跌趨勢比較明顯的1993-1994年,1996-1998 年,2001-2004年都有比較實際收益可觀的波段收益。這個收益是非常讓人滿意的。讓人興奮的,讓人跟隨波段進行操作。

二我們的證券市場畢竟太年輕了,先前說過的開始開設時候就有先天不足問題,加上後來1996年以後,為了一些所謂的目標我們有部分的上市公司進行了過度的 包裝,出現了一年平,二年虧,三年st,五年就沒有了的奇特現象。我們的一位朋友在當初一個所謂的好股票叫做粵金曼上血本無歸尤其讓我們震驚。

三政策時的樣子和不規範資金的運作使得市場往往喪失自身的調節能力,有一些香港的朋友說投資a股最簡單,天天看看新聞聯播就可以了。說起來開心,聽起來傷心,做起來痛心。

四企業的為了自身利益本身就是缺少長期發展的戰略眼光。

以上這些可能性和實際存在的其他問題讓我們長期投資者心裡沒有底,手裡很猶豫,嘴上沒有力氣。不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樣的情形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發展的必然階段還是以後的常態。

我們說,以上這些客觀的事情在任何一個證券市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有的比較明顯,有的比較隱蔽一些而已。市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事情是必然的,我們不能因 為這些事情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回到前面的那個比例,投資的收益7虧2平1盈利。我們其實只要找尋到市場中個10%優秀企業就可能解決上面的問題。

10%的盈利是說明投資中10%的企業是長期可以持有的。那麼找尋這樣的企業就是我們的工作。

下面需要說明一個關於投資收益的問題了。來到市場就是為了賺錢,賺多少錢可以讓我們滿意呢?我們制定的原始計劃是年增長20%左右。20%左右多麼小的一 個數據,在連續的上升市場中,最快2天就可以達到了。但是保持穩健的年收入增加20%是非常不容易的,所有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太高的要求。年增加在好一些時 候有25%,差一些市場中有20%我們就非常滿足了。將這個盈利要求帶入上市公司中,我們只要尋找一個年收入和利潤可能保持復合增加25%左右的公司就可 以了。我們相信長期穩健增加利潤的企業市場一定會給與高一些溢價。

    我們前面非常細緻的分析過長期投資的問題和可能性。上面的第一章提出的操作問題和實際市場的運作一定是受到各種壓力制約。長期的投資的壓力是所有投資中最大的,當然也是最輕的。我們試著分析一二;

    一長期投資的資金壓力。無論何種投資以累計累進的方式是最合算的【這個非常類似基金定向投資,但是實質不一樣】我們認為長期投資的實際收益是來源於兩個大 的方面其一是企業的穩健發展,業績不斷提高,市盈率不斷降低,在合適的時機出現牛市時候,股票價格可能出現明顯的市場溢價和高估。其二是可能的定時分紅和 企業融資。對於長期發展非常看好的企業,再融資是個非常有利於長期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的實質是賺取更多的股票。如果通過再融資可能不斷的增加持股數量,是 一件最省心的好事情。【畢竟二級市場融資的成本是最低的,作為希望企業穩健發展的投資者,當然希望企業成本越低越好】

    作為長期投資者為了迴避風險有時也需要後備資金的投入,但當然最大的資金壓力是準備或者已經長期投資的資金不能回收。所有當您覺得需要進行長期投資時候,長期持有以一隻或幾隻股票時候,您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資金的長期穩定和封閉性。

   第二長期投資的心理壓力。短期投資的心理壓力是短期 的,無論如何當您賣出股票時候,壓力暫時解除了,當您買進股票時候,壓力有開始了,但是長期投資不行,我們是一直持有股票,一直承受壓力。沒有一天的心理 緩衝。所有想要進行長期投資的人需要做到準備。這樣的壓力是長期的,需要長期適應這樣的壓力。

    以前有一篇文字專門說明長期投資者的,他們【她們】是最痛苦的人,最可憐的人,最貪心的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人。

    第三,長期投資必須放棄一些其他的機會。放棄機會就是放棄利潤,長期投資的最大問題就是必須放棄一些可能的機會。

    作為長期投資者需要的基礎和條件我們有過一系列的分析,那長期投資的收益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認為長期收益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發展,股票價格的恢復正常的估值過程。二是長期的固定的股息收益。三最大限度減少了在單一投資品種上的時間。四長期投資迴避了市場的經濟政治的系統風險。

    大江東去,在市場出現一個相對穩定的趨勢之時,幾乎沒有股票可能可以完全的對抗這樣的趨勢。市場的趨勢是上升過後的下降,下降過後的上升。我們長期投資者 在大江東去的趨勢面前似乎沒有長期投資的意義和必要。但是我們覺得既然大江東去了,我們就需要在浪淘盡中找尋優質的股票,並且在相對低估價格上持有這樣的 股票。

   

我們還將通過下面一個簡單分析說明長期投資的態度【反證法】

    在全世界開展股票或者其他投資投機交易市場的地方非常多,我們看看一些歷史的統計資料就可能的得到下面結論---

    幾乎所有長期可能在市場中獲得投資收益的人都是長期投資的人。

    幾乎所有投資收益超過平均市場收益的投資方法都是買進價值低估的股票並且長期持有。

    幾乎所有的投資大師都是在企業發生短暫困難和長期看好的時期勇敢的進入獲得超高的投資回報。

       我們不懷疑有太多的辦法從市場賺到錢,或者是自己需要的東西,我們也不反對任何的投資手段和辦法,我們就是將自己的想法說說而已。您千萬不要和我們較真。真的!我們的分析基礎是非常自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00

維基百科旗下Wikia超越IGN成世界最大遊戲網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3/13/224213.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維基百科旗下盈利網站Wikia超過IGN和 Gamespot成為世界最大遊戲網站,每月獨立訪問用戶數達2600萬。

據報導,Wikia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創建群組,目前Wikia群組用戶數量超過30萬,每月獨立訪問量達5000萬左右,每日創建600個新網址。

Wikia首席執行官克萊格·帕爾默(Craig Palmer)近日向媒體表示,「網站不是提供知識問答的平台,網站有各種社區提供最新資訊,就像傳統媒體一樣運作,但毫無階層差別。」

據悉,Wikia已獲得Bessemer、First Round和亞馬遜等大公司1400萬美元投資。克萊格·帕爾默相信,目前正是社交媒體主導網絡的大好時機,公司會很快崛起。「Facebook和 Twitter的內容過於冗雜,已經陷入迷失。Wikia的用戶親自參與到創建網站的過程,網站與用戶更加互動。」

據統計,Wikia網站用戶每天在一個網址上平均花費半小時玩遊戲。

Wikia稱,公司自2005年就開始盈利,會在推出更多產品後盈利更多。Wikia將對手IGN的遊戲和電影網站評測編輯希拉里·戈爾茨坦(Hilary Goldstein)和埃裡克·莫羅(Eric Moro)收入帳下,讓他們管理挑選最佳的遊戲和娛樂內容。

克萊格·帕爾默表示,「Wikia正在建立戰略聯繫,旨在為用戶群組提供最新的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3

PPS總裁徐偉峰:優酷土豆合併管理上難題最大

http://news.imeigu.com/a/1331719595122.html

(i美股訊)3月14日(週三)PPS總裁徐偉峰做客雪球,與大家就優酷土豆合併及視頻行業競爭格局等話題交流看法,以下為此次交流整理稿件。與徐偉峰先生交流,請直接@PPS徐偉峰

1.優酷、土豆合併後最大的難題來自管理

提 問:1)對於土豆來說,本次合併是主動出擊,還是無奈之舉?是經營業務上的需求,還是資本運作方面的被迫?2)二者的合併,是否涉嫌壟斷,在視頻分享這個 細分的領域,二者相加的市場份額遠過半,是否會對消費者權益形成威脅?3)獨立視頻網站與背靠大樹的搜狐視頻、奇異相鬥,是否出於下風?客戶端和網頁版、 點播與直播的領域重合度是否日漸提高,pps與優酷土豆必有一戰?

徐 偉峰:每一家公司在創立時都有自己的夢想,最後的合併往往是根據現實市場考量才做的決定。經營視頻公司,我們不斷強調的都是用戶,所以一直在服務體驗上追 求完美及差異。之前有人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在中國視頻業悄然開打,我覺得這句話很貼切,視頻的市場戰爭一直存在,我們能做的是讓它更合理更和平。

提問:在您看來,優酷土豆合併後,面對的主要難題是什麼?

徐偉峰:管理上的難題會最大,包含人員上的、文化上的。

提問:請問徐總怎麼看優酷收購土豆,而不是收購奇藝,或其他視頻網站?

徐偉峰:細節不得而知,但是對於優酷來說,土豆還是一個具有威脅性的對手。

提問:我想優土合併本身代表了視頻行業對於絕對市場份額的一種追求,接下來,在PPS和PPTV以及風行這樣的客戶端視頻之間,是否會產生新的整合?您個人對PPS和PPTV(如果可能)的合併抱什麼樣的態度?

徐偉峰:同性質的合併其實困難很大,互補性較小,這一般來說都是最難得合併,土豆優酷面臨的困難就是這樣,短期內PPS不打算併購其他公司。

2.PPS 2009年已盈利 日均獨立用戶超3000萬

提問:是否能透露PPS目前日均訪問量、註冊用戶數量及用戶日訪問時長?

徐偉峰:根據艾瑞統計,PPS日均訪問獨立用戶已經超過三千萬。

提問:PPS有贏利的時間表了嗎?有2012年或者2013年上市的打算嗎?

徐偉峰:有,2009就已經盈利了。

提問:請問PPS有沒有自己的客廳計劃?拓展到客廳最大的難處是什麼?

徐偉峰:有,PPS在技術上已經完美實現了對於電視機終端的傳播,並且目前是中國市場上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技術提供方。

提問:請問PPS是否會和百視通、歌華有線這類公司合作,以便更順利進入消費者的客廳?

徐偉峰:已經合作了。

提問:PPS是否會走移動客戶端的路子?

徐偉峰:PPS目前針對主流移動終端例如iOS、Android系統都已經有APP運行,未來也會根據新的手機系統,不斷更新。移動終端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提問:我想知道貴公司在視頻直播方面有沒什麼下一步的規劃?

偉峰:PPS的版權購買一直是根據戰略,計劃性購買,對於內容採購我們必須先滿足大多數用戶需求,體育我們也會考慮在內。謝謝你的建議哦~

3.視頻客戶端相比視頻網站 用戶粘性更高寬帶成本更低

提問:您對視頻網站、視頻播放器客戶端兩種形式的產品,未來在國內視頻領域的地位怎樣看待?目前視頻網站似乎佔據了主流,相比而言,客戶端的優勢和特性體現在哪裡?

徐 偉峰:視頻網站在取得用戶的便利性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更容易做推廣及市場活動,所以感覺上似乎佔領了主流。但是從數據上顯示,視頻播放客戶端播放每日 的用戶使用量跟視頻網站還是不相上下,視頻播放客戶端的優勢在於它是內容到達最短、最快路徑,擁有極強的黏著性及用戶使用時長,並且帶寬成本更低。從目前 已披露的數據看來,視頻網站的成本結構與利潤率根本無法與視頻播放客戶端相比。

提問:請問pps帶寬成本是否較網頁視頻節省很多?這方面技術優勢怎麼體現?

徐偉峰:是的,P2P相對於CDN,在抗擊突發流量的增長及網絡環境較差的地區的架構有絕對的優勢,具體會體現在帶寬成本上。

提問:看到你提到「視頻客戶端的用戶屬性與網頁端有很大差異,客戶端有特別的優勢」,請問是否能詳述客戶端相比網頁端的優勢在哪裡?

徐偉峰:一般會選擇客戶端的用戶,大多都是對網絡視頻有高度使用習慣的人,因此客戶端的用戶黏著度、忠誠度都較高,同時,對於高清畫質和流暢度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提問:如何看待此次視頻行業併購浪潮之後的格局?視頻行業最後是否只留下3-4個玩家?

徐偉峰:很多人是這麼預測,最後戰場剩下多少人是由用戶決定的。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各家是否穩健自己的步伐,看清方向,才能夠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後。

4.版權市場已開始走向理性 付費市場前景看好

提問:請問徐總怎麼看待未來1-2年的版權市場?還有可能持續不斷的上漲嗎?PPS是否有囤積版權的預算?

徐偉峰:其實我們可以感覺到版權市場開始有走向理性的趨勢了。另外,PPS在版權的採購上一直都是有計劃性、戰略性的購買版權。

提問:身邊朋友,甚至包括業內的很多分不清PPS和PPTV,請問PPS如何增強差異化?和PPTV未來有沒向優酷土豆這樣啊的合併的空間?!

徐偉峰:差異化是每個視頻企業都應該做的事,我們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目前還沒有任何與其他視頻網站合併的計劃。

提問:中國由於版權保護力度不夠,導致「付費視頻」基本成為空話。請問您如何看待視頻付費市場的前景?

徐偉峰: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其實PPS在付費用戶這兩年一直有明顯的成長,我們不要對中國版權保護意識失望哦。

提問:請問你覺得視頻行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優酷這樣的流量,還是樂視這樣的版權?

徐偉峰:所有互聯網的服務,用戶是唯一價值。得用戶者得天下。

提問: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就是版權加內容,而不是傳播。你覺得視頻行業是這樣嗎?

徐偉峰:視頻行業絕對需要尊重版權和內容豐富性。

提問:對於視頻網站來說,收費和廣告那個更加靠譜?

徐偉峰:都靠譜,但是收費更需要獨特內容。

(雪球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7

豪騰嘉科CEO曹曉剛:管人曾是我最大困擾

http://cool.cyzone.cn/20120329/225144.html

創業邦:創業一年半以來,公司的主營業務經歷了很大調整,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的?

曹曉剛:一年多以前,我們一群留學海外,曾在微軟、IBM、黑石等公司工作過的80後們,一起回國創建了北京豪騰嘉科軟件有限公司。當時我們的創業 目標很明確——做一個類似盛大那樣的移動遊戲品牌。去年參加創新中國比賽的項目也是一款基於LBS的移動社交遊戲。但是這個遊戲現在已經停掉了,沒能按我 們之前的設想來完成。雖然我們很看好LBS類遊戲,但由於我們在項目管理、預估以及判斷方面的失誤造成我們切入點的選擇不是很準確,可以說這是一次嘗試。

移動互聯網市場給創業者帶來了非常多的機會和誘惑,後來我們有機會為時尚集團做外包,利潤很高。外包這塊可以反哺遊戲業務,這樣我們就兩條腿走路, 協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公司成立兩年來,經過不斷的摸索與思考以及及時調整,現在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手機遊戲自主開發,二是承接一些時尚媒體的移 動應用外包業務,我們自己也推出了一些自主品牌的產品,比如「時尚搭」、「時尚設計師」等。

到今年我們基本上已經把兩塊業務理清了,公司的核心業務是遊戲,這是我們的創業初衷和夢想,北京公司將專心做移動遊戲的開發;外包和其他業務將全部移至上海分公司。

創業邦:創業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曹曉剛:我們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技術,而是人。企業從最初創業的三個合夥人發展到百人時,由於管理經驗的缺失以及內部溝通、協調的不暢,當時 的團隊很不穩定,流動性很高,當時我心裡非常慌張,覺得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管不了這麼多人。當時我們一位核心層成員的一句話把我點醒了:「不是你不會 管,是你沒有管。」確實,企業發展到百人的規模後我仍是依照慣性把重心放在市場上,經常在外面跑市場,自己在外面跑得很辛苦,可一回公司覺得公司很散、執 行不到位。覺得自己成了風箏,而不是那個牽風箏線的人。我也曾想過高薪聘請一位牛人在公司「坐鎮」幫我管理企業,可是根本行不通。CEO一定要親自抓,完 善管理機制。我也認識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不斷學習、提升這方面的能力。

我曾經在微軟做了五年,大公司的管理結構是樹狀的,一個管理者能直接管理的人數有限,就一個層級一個層級地細分,逐級報告。我當時也借鑑了這樣的經 驗,管理擔子太重了,就把一些工作剝離出來交給其他人去管,也可以說是授權。可這樣實行了一段時間,就出現了離職率的上升。我就發現這些被授權的Team Leader因為缺乏管人、帶團隊的能力和經驗,而創業公司又沒有時間和人力物力對他們進行培訓,他很難起到溝通上下級的作用。就導致了管理結構的斷層, 本來創業公司就很難給員工很誘人的希望,他再看不到前景和希望,他能不跳槽嗎?所以我把工作分了後又合起來,公司核心管理層有十來個成員,每個管理者帶幾 個人,形成有效的上傳下達的結構模式。

創業邦:具體到遊戲業務,今年有什麼具體的計劃和目標?

曹曉剛:創業路上的誘惑很多,但我們要謹記自己的創業初衷。有很多項目利潤很高,上百萬的單子,你接不接?之前,我們接了不少這樣我們目標業務外的 業務,這樣我們身上的猴子越來越多,分散了我們很多精力。現在我們在逐漸把這些猴子趕下來,聚焦在長遠價值更高的移動遊戲業務上。並且去年徐小平老師的真 格基金投了我們,今年我們的A輪融資進展也很順利,所以我們現在不缺錢,沒必要去接那些盈利的短期項目。

除了遊戲內收費、內置廣告這些遊戲收入外,強化遊戲的品牌、發掘遊戲的長尾價值是我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我們希望打造迪斯尼那樣的多元化遊戲品牌產業鏈。

公司名片

公司名稱: 北京市豪騰嘉科軟件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10年8月
創始人: 曹曉剛
主營業務: 遊戲及應用的外包業務
員工人數: 60+
融資經歷: 2011年真格基金投資100萬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0

農田垃圾 餵出全台最大養牛團隊


2012-4-2  TCW




雲林縣斗南鎮的芸彰牧場,六十六 年次、成大機械系畢業的張志名,正指揮著助手,將機器切割好的新鮮胡蘿蔔絲、馬鈴薯絲,堆放在牛欄前,十幾頭乳公牛擠到欄杆前,享用著天然的食物。

這○.四公頃的牧場,是台灣第一個肉牛的專業肥育中心。肥育中心的牛,分成兩區,第一區叫架子牛,是從產銷班買來的,每頭約兩、三百公斤重,因屬成長階 段,需要陽光照射,因此屋頂是透光的板子;牛進入中心一個月後,打預防針、做去勢手術,打耳標註明日期。第二區叫肥育牛,這階段的牛,體重達四百到四百五 十公斤,因為體型較大,避免牛跌倒受傷,地上鋪軟墊止滑,屋頂是不透光板,讓牛長肉,但骨骼不會變大,養到體重六百到六百五十公斤時,就進屠宰場上市。從 進入肥育中心到上市,須十四到十五個月。

「肉牛肥育中心」,是指肉牛在上市前,給予一定期間的規格化日糧,讓上市後的肉質穩定,品質佳。農委會約聘研究員李秀菊說,肉牛上市前的肥育期,攸關肉質 良窳。

為處理農廢物……花錢淘汰次級品不如餵牛

芸彰牧場成立一年多,最大推手是張志名的父親、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他曾經以企業化方式,打造全台灣最大的馬鈴薯、胡蘿蔔生產團隊(見本刊一○四三期封 面故事),馬鈴薯、胡蘿蔔每年產量高達二百五十噸,其中,次級品占五%,十二.五噸,次級品是沒人要的農業附產物,結果,「攏倒沒路」(編按:指沒地方處 理)。張有擇說,這些淘汰的次級品,每年還得花錢才能處理,讓他一直很頭痛。

他想起赴日本參觀農業時,曾經參訪日本河牛業,日本河牛國際知名、價格高檔、品質又好,張有擇心裡盤算,台灣有沒有機會發展優質肉牛?胡蘿蔔、馬鈴薯、稻 稈等農業附產物,有沒有可能拿來養牛?一舉解決附產品的去路。

民國九十八年,國際原物料飆漲,國內肉牛通路有限,成本高漲、銷售不易,讓雲林縣肉牛養殖戶苦不堪言。張有擇了解狀況後,透過產、銷兩端齊頭並進,採三步 驟,發展雲林的台灣肉牛產業。

為救瀕倒養殖戶……三步驟,產銷化零為整

第一步,整合養殖戶,成立產銷班。肉牛養殖戶很分散,無法形成一股力量。於是,他整合十八戶雲、彰肉牛養殖戶,成立雲林肉牛產銷班,要求大家用一致的飼養 方式,並做生產履歷。這十八戶的肉牛養殖頭數高達六千頭,是台灣最大的肉牛產銷班,占全台灣二萬九千多頭肉牛的兩成多。

第二步,成立專業肉牛肥育中心。牛肉上市前,必須統一肉質,在農委會輔導下,成立專業的肉牛肥育中心——芸彰牧場,並找來擔任林鳳營牧場顧問、台灣乳肉牛 獨立諮詢顧問陳淵國,擔任牧場顧問,陳淵國說,牛是反芻動物,農業附產物,包括稻稈、胡蘿蔔、馬鈴薯、鳳梨皮等,都是養牛的好飼料。

於是,斗南農會得花錢處理掉的次級胡蘿蔔、馬鈴薯,曬乾的稻稈,加上青割玉米、金門酒廠高粱酒酒糟、飼料,成了芸彰牧場肉牛的主要飼料。除此外,「牛只需 要打兩針,口蹄疫、流行熱,其他的藥,包括瘦肉精都不用,就可以長得很好了!」張有擇說。

芸彰牧場由兒子張志名負責。養牛前,張志名在雲林斗六的日商旭硝子上班,但,健康檢查出現紅字,讓他想換跑道,老爸想發展台灣肉牛,他主動要求參與,成了 專業農夫,去年他考上台大農經所在職班,一邊養牛、一邊進修。

第三步,成立肉牛專賣店。肉牛產銷班成立後,透過斗南農會設立一家台灣肉牛專賣店,藉消費者的反應,調整肥育中心的養殖方法,改善牛肉品質,目前肉牛從屠 宰到消費者手上,不超過十二個小時。

如今,斗南台灣肉牛專賣店開業一年,三天賣掉一頭牛,最近瘦肉精事件,讓專業店生意興隆,經常有人來電預訂,連台北的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也在等 斗南農會的牛肉,今年下半年,第二家專賣店將在虎尾開幕,預計兩家店,每天可賣出一頭牛,明年的目標是一天賣兩頭牛。

未來挑戰不小……提高自給率,有三大考驗

台灣牛肉的需求量高,農委會統計,民國九十九年台灣牛肉的消費量是九萬九千多公噸,其中,台灣牛只占六.四%,台灣牛占比低,「這表示台灣有肉牛需求!」 張有擇說。

但,為何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如此緩慢?李秀菊分析,台灣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肉牛的條件。因為:

一、資金週轉率低。雞蛋、牛乳每天生產,養雞六週、豬六個月,資金週轉快,但養一頭牛要兩年時間,資金更要十幾萬元,而兩年後市況如何,無法掌握,這也是 台灣肉牛都是小農形態,每一肉牛養殖場平均只有五十頭牛的原因。

二、土地成本高。陳淵國說,台灣土地成本高,因此,必須像斗南農會的模式,以農業附產品來飼養牛,才有經濟價值。

三、乳公牛逐年減少。台灣以乳牛為主,因此,透過人工育種,都以母牛為主,乳公牛來源較少。目前張有擇透過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研究,培育肉用牛種。

台灣肉牛產業要變大,挑戰不小,但,短期內,提高一定的自給率,仍有可為。李秀菊認為,台灣牛奶需求量大,乳牛產業不可能廢棄,因此,乳肉兼用的公牛,可 以發展。

台灣人對牛肉的消費信心增加下,台灣肉牛應有不小成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3

新竹市區二十年來最大推案幕後故事 太睿陳宏洲 讓新光吳家點頭拆起家厝


2012-4-9  TWM




近日文林苑事件,突顯出都更整合的高難度,位於新竹城隍廟前、擁有一百八十年歷史的北門老街,也面臨保留與更新改建的難題,成立僅五年的建商——太睿建設 陳宏洲,如何憑著膽識和能耐,讓地主們點頭答應將土地賣給他,創造雙贏局面?

撰文‧梁任瑋

如果你是建商,願意花多久時間整合一塊土地?很難相信,來自台中的小建商——太睿建設董事長陳宏洲,竟然足足花了十五年等待地主同意,這一等,讓他不僅順 利拿下新竹城隍廟前最精華的一千三百坪土地,高達四十五億元的總銷金額,甚至成為新竹市史上最大的建案。

三月二日,新竹市城隍廟前的北門街,工人忙著架施工圍籬,路人一陣圍觀,因為怪手準備拆除的不是一般的房子,它們是十一間屋齡加起來近兩千歲的老商鋪,地 主包括新光集團吳家發跡的布行「協進行」、台灣最老的電器行明聲電器、新竹老字號牙醫琉璃光牙科等,都將夷為平地改建為新大樓。

北門街是新竹早期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也是北台灣兩岸貿易貨物集散地,大陸的貨物由舊港上岸,都得運到北門街長和宮,再轉運到其他地方。北門街一位老住戶就 說,「新竹人從出生到往生需要的商品,都離不開這條街。」正因為整條街非富即貴,要談拆除整建簡直難如登天,就算改建後利潤驚人,期間還不乏來自全台知名 的建商如昌益、春福、豐邑、寶佳前來叩關,也都一一鎩羽而歸,而最後讓上百位地主們點頭答應拆掉百年老屋的人,竟是沒沒無聞的陳宏洲,其過人的遊說、運籌 能力,於是格外引人注目。

土開小專員 整合無往不利其實,陳宏洲在一九九四年就踏入了地產界,時年二十六歲的他,一開始只是台中豐邑建設一名負責土地開發的小專員,但他當時就很有大將之風, 「買土地氣勢要出來,但態度要誠懇,評估要專業。」陳宏洲說,「只要我相中的土地,沒有買不到的,只是投入時間長短而已。」有次他被老闆派去彰化買地,地 主劈頭就質疑,「少年仔,土地四千坪,一坪賣九萬元,也要三億元,你咁有錢?」只見他氣定神閒地說,「阿伯你立刻蓋章,我用現金跟你買。」事實上,在出發 買地前,陳宏洲老早就調查過,知道地主持分很分散,且談地得各個擊破,他心中盤算,要先讓眼前這位地主點頭賣地,最多只要九百萬元就能買得到,而攻下了第 一座城池,後續整合就易如反掌了。

陳宏洲勤做功課,對於每塊地的背景無不全盤了解,面對再怎麼精明幹練、趾高氣揚的地主,他總能泰然自若、四兩撥千斤。也因此,陳宏洲在擔任豐邑土開主管階 段,連年替公司締造每年推案三百億元的案量,即使後來離職了,豐邑還有一萬多坪土地庫存,都是他當時留下來的戰績。

除了充分的準備、過人的膽識,陳宏洲對土地精準的判斷,更造就了他在土地整合無往不利的能耐,新竹北門街整合案即是一大經典。

慧眼識璞玉 甘心等十五年時間回到一九九七年,當時他只有二十九歲,竟大膽地跑去北門街找明聲電器老闆陳渙亭談合建,「那時整條北門大街生意還在高峰,每一戶都要留店 面,條件一直都講不成。」踢到鐵板的陳宏洲雖然敗北,但這十五年來,他從來沒放棄過這樁整合的艱鉅「工程」。

耐人尋味的是,早從一九九○年代起,在高鐵起建以及竹科新貴夾帶強烈的買氣等利多加持下,幾乎所有建設公司頃全數身家押寶在竹北,一方面土地便宜,另則容 易取得大面積土地,根本沒人會注意土地開發難度高的新竹市區,因此陳宏洲的十五年長期抗戰,著實令人好奇。

而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他洞悉到竹北重劃區的建案量大,銷售期卻十分冗長,反觀新竹舊市區的案子雖然都很小,但幾乎一推出就立刻完銷,潛在價值斐然,欠 的只是遊說土地的功力和耐力。

陳宏洲相中北門街這塊璞玉,從職員時代一直到五年前自立門戶,成立太睿建設當了老闆,即使時光荏苒,期間用盡無數的法子,吃了無數閉門羹,甚至眼見其他大 型建商都無功而返,對於整合大業他卻從不鬆懈,直到去年六月,整合案終露一絲曙光。

有一天,土地中人介紹陳宏洲買一塊新竹市中山路巷內四百坪的土地,這塊地正位於北門街土地後面,他立刻察覺「北門街地主堅持不賣地的想法,已經開始鬆 動。」一經探詢,原來大街上很多店面因生意無法突破,陸續關門歇業,更關鍵的是,許多老住戶已成了年屆八旬的老翁,大家都想換更方便的居住空間,於是很多 住戶都搬走了,房子空置下來,只剩斷垣殘壁。

採雙贏策略 誠意打動地主凋零的街景,重燃陳宏洲整合的鬥志,而重起爐灶的他,更加謹慎,他再度細膩研究,把整合案所有要解決的問題攤開來,其中最難的就是前排地主都 想要保留店面,但扣除車道、門廳,就要用掉四間店面空間,多年來,許多建商同業都礙於沒有開發利潤而放棄。

陳宏洲想了想,認為要讓前排北門街繼續做店鋪,唯有買下後方的土地整體開發。「住戶要的是店面,而我要的是容積,這塊地的容積率高達四○○%,一坪土地可 以蓋四坪房屋。」只不過,要把多餘容積吃下來,第一基地要擴大,第二地主權益不能犧牲。

於是,有別於其他同業都卡在和地主喬定彼此如何讓步,他則採取雙贏策略,先大膽砸兩億多元買下北門街後方的四百坪土地,再回頭與第一排店面屋主談合建, 「萬一還是談不成,只能蓋套房了。」陳宏洲再度叩關,這次他先鎖定難度最高的北門街正中央的明聲電器行,畢竟這戶如果開發下來,要往兩側發展就很容易。

「阿伯,我已買好後面土地了,希望與你們的店面一起重建,蓋得更大、更好還給你們。」相隔十餘年再相遇,明聲電器老闆陳渙亭一看到陳宏洲,竟立刻叫出他的 名字,而他也被陳宏洲的話打動,更透露自己年紀大,想退休了,不僅願意賣地,甚至當年最排斥重建的他,反而變成了陳宏洲的助力。

在陳渙亭的穿針引線下,打通了錯縱複雜的關節,其中還包括位於明聲電器行隔壁,新光集團吳家早年發跡的協進行,也是由陳渙亭引薦下,陳宏洲接觸到新紡吳東 明兄弟,談妥賣地。在打通任督二脈後,其他地主紛紛跟進,連琉璃光牙科蘇東隆家族等近百位地主也簽字了。

公設展文物 保住百年風華「大象踩不死螞蟻!」資本額僅五千萬元的太睿建設,花了半年時間協調,最後花了十二億元買下北門街土地,「這個案子如果是上市櫃公司整合,第 一不會花那麼長時間投入,第二不可能降低利潤,這些恰恰成為我切入的空隙。」北門街案預計在今年上半年預售,未來將變身為樓高二十四層的住宅大樓,每坪開 價三十二萬元,不僅總銷金額高達四十五億元創紀錄,連基地面積也打破新竹舊市區近二十年最大的建案規模。

代銷公司建成欣業總監吳方然說,新竹市土地開發困難,很少有一個建案總銷超過二十五億元,北門街案四十五億元的案量等於是兩個建案的集合,不過,北門街案 地點好,基地條件又不錯,目前已有不少城隍廟內的攤販老闆有意購買住家。

而為了保留百年老街的文化,太睿建設也將在一樓公共設施增設文化會館,陳列陳家、蘇家、吳家歷代祖先的文物,甚至明聲電器行門口的圓柱,也予以保留,包括 老屋拆除下來的唐山石、壓艙石都會結合在建築外觀上,讓住戶的故事不會中斷、文化資產得以延續。

新竹北門老街的住戶們承載著祖先留下來的百年歷史,歷經十五年波折,終於在創新與人文之間找到了平衡點,背後每位地主給予的包容智慧,正是讓他們繼續往前 走的動力。

陳宏洲

出生:1968年

現職:太睿建設董事長

經歷:太平洋房屋業務、豐邑建設土地開發主管

學歷:樹德工專

太睿開發機構

成立時間:2007年

現職:太睿建設董事長

負責人:陳宏洲

資本額:5000萬元

主要業務:土地開發、房地產興建2011年營收:70億元北門街 新竹旺族大本營新光吳家、虎標萬金油總代理的起家厝所在非富即貴的新竹市北門街臥虎藏龍,拿明聲電器行老闆陳渙亭來說,其祖父陳福生開設的福生堂,是新竹 第一家西藥房,也是虎標萬金油總代理商。

因為家境不錯,陳渙亭的父親陳鴻銓很年輕就投入研發音響放大器,在1933年成立明聲研究所,台灣光復後,全省各地的戲院,包括羅東戲院、台北第二世界 館、台灣戲院、高雄東港都是請陳鴻銓裝設音響的。

「當時買北門街一戶店面要台幣1000元,我爸爸出手買三張唱片,就幾乎可以買一戶店面了。」後來,陳渙亭將父親的音響事業轉型為明聲電器行,成為新竹第 一家電器行,專賣日本進口的JVC家電,一賣就是50年,門口醒目的獵犬雕像是明聲電器的正字標誌。

隨著拆除日愈來愈近,陳渙亭與幾位老住戶站在住了80年的老家門前說,這一個月開始整理舊物,心情愈來愈沉重,小時候和新光吳家兄弟在房子裡玩捉迷藏、從 二樓樓梯溜下來的景象,不斷浮現眼前。

從來沒有搬過家的陳渙亭三弟陳渙銘不捨地說,從小到大沒有與大哥分開過,幾十年來一起經營電器行,吃飯、生活都在一起,北門街36號就是他們的老家,「房 子拆了,就是分家了,縱然有再多不捨,過往的點點滴滴留在回憶裡就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3

拉卡拉總裁孫陶然:投資人對創業者最大的幫助是經驗點撥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21/226048.html

其實我非常感謝雷軍,因為他是我的天使投資人,我認為對於現在的創業者來講,其實蠻幸福的,因為有這麼多人願意出來做天使,尤其是咱們天使會。其實 天使會的創辦人,像何伯權何總,包括薛蠻子、開復、雷軍等等,有一些人我非常的熟悉,有一些人不是特別熟悉,但是我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實都是百 戰歸來再天使,他們自己都曾經做過非常出色的企業,那麼這個時候他來投你,投給你的不僅僅是錢,而是很多的歷練和經驗,那這些歷練和經驗也許對於創業者, 你可能吃三塹都長不了這個智,但是天使投資人可以點給你。如果大家有幸能夠選到一個好的天使,像汪總說的給這個孩子找到一個好的父親,那這個孩子就非常容 易出息,首先這個孩子基因好,家教好,當然如果碰到壞的天使就自認倒霉就行了。

當時我其實是被天使,被雷軍投了。當時我在從商務通的常委副總裁的位置下來以後,我打了兩年球,天天遊手好閒。後來很多朋友就講說你這麼年輕得再幹 點事,不能就這麼退休了,我決定再去幹一點事,這個時候就非常巧,投資開始盛行,首先有一個朋友就介紹了一個香港的基金,很有名,應該是李嘉誠下面的一個 基金,說要跟我談一談,投資給我,當時我玩心很重,說再說吧,因為我以前做的所有公司我都沒有融過一分錢的投資,剛好中間人很熱情,我剛好帶著家裡人去香 港,他說你去香港就去見一下,然後我就見了一下,我見面是人家一個行政主席,很大的職位,我穿著大褲衩,穿著拖鞋,穿著T恤我就去了,去了往那一坐就進了 長江大廈裡面的辦公室,空調開得很冷,說孫先生談一談你的項目,我說沒有什麼項目,就介紹了一下自己的經歷,當時我的一些部下做了電子詞典的項目,我就重 點把電子詞典講了一下,後來沒多久人家就開始跟進,說要投這個公司,當時我就開始犯疑慮。

因為這個項目其實我自己也不是特別覺得靠譜,我說籤了之後受不了,因為最後萬一這個事做砸了,丟中國人的臉,丟我自己的臉,我就跟人說,這個項目我不太想做了,別投了。剛好這個時候碰到了聯想的一個朋友,說你再創業,聯想開始做投資了,你認不認識朱立南, 我說我不認識,他說你太老土了,聯想三少帥,你不認識,然後就介紹我跟朱總見了一個面,我那個時候因為已經經歷過這些,所以對於重新創業這些事已經有了想 法,我就跟朱總見了一次面。講了一通,朱總可能覺得我這個人比較靠譜,但是不太熟,覺得我的想法不一定好,有一點疑慮,就給雷軍打了一個電話,就說雷軍你 認不認識孫陶然?因為當時他們一塊兒投資卓越,雷軍說我認識啊,就問了一些東西,就是雷軍剛才講的那個故事,當時他給雷軍打電話我不知道,結果他們打完電 話以後,雷軍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陶然,朱立南給我打電話了,問了很多東西,他說想投資你,我跟他講了很多的好話,他說最後朱立南說了一句話,雷軍,既然你覺得這麼好,那你要不要一塊兒出錢?因為雷軍當時把這個卓越賣給了亞馬遜之後剛拿到一筆錢,雷軍說當時我也只能硬著頭皮說投,聯想投一百萬美元,雷軍五十萬美元,我也五十萬美元,就這麼出的,雷軍當時講的很客氣,說孫陶然你再次創業讓兄弟跟著掙點錢。但是事實上後來雷軍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在我身上我覺得充分了印證了雷軍說的幫忙不添亂,我舉兩個例子跟大家分享,第一個就是在我們確定各種方向的時候,雷軍確實永遠是這句話,你做什麼我都支持,這個我認為對創業者來講是非常大的一個支持,雖然錢人家出了,但是人家充分相信你,甚至他覺得你這個方向可能有些問題的時候,他願意讓你去試。

第二個例子就是在我們第二個融資的時候,當時我記得在聯想的會議室,我們開了個會,說咱們要第二個融資了,什麼估值能值多少錢,然後雷軍在白板上寫 了一個數字,然後聯想的朱總都認為很合適,我當時很不憤,我說不行,我就寫了一個數,這個數比他們的數高了一倍,當時雷軍和朱立南就講,說孫陶然你有經 驗,企業是你做的,你覺得是這樣我們支持你,後來我就出去了,見了大概二十多個投資人,之後都沒有人投,當然有的人說如果你說什麼數,什麼價格就投,有的 人說孫總你很厲害,再聯繫,沒有什麼消息了。

後來我說復盤,雷軍跟朱立南就說,其實我們認為你當時期望這個數是不對的,但是你很有經驗,你也是一號人物,我們也不好意思說想讓你出去,實際上就 是不想支持你,讓你出去走一走,最後按照他們的建議,其實我們就完成了這個第二輪的投資,所以我覺得就是這樣的天使投資人,他既能夠給你建議,又去顧及到 你創業者親身的感受,其實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我也非常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2

近10年最大保費漲價潮來襲 你一定要懂的事 買對不買貴 保單加減大作戰


2012-4-16  TWM




不只油價上漲,今年7月後,新買的保單保費也要變貴了!

全台30萬名壽險大軍全面出動,一定要在上半年做足業績。

面對業務員的行銷話術,你「hold」得住嗎?

這些漲價的保單和你有關嗎?

你又怎麼從這波漲價浪潮中買到便宜、同時一次做足所有保障?

製作人.楊紹華、劉俞青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辛曉昀這是一場某家保險公司的壽險業務員例行晨會,過去會議中不時有人睡眼惺忪、打呵欠,但這三個月來氣氛不同以往。

原本精神不濟的業務員,最近每天早上活力充沛,個個處於備戰狀態,通訊處業績看板上的數字每天不斷刷新紀錄,「我們只有半年時間,半年內要做到去年七成的 業績,不然下半年就不用玩了!」主管站在台上大聲地對著底下業務員說,雙眼炯炯有神。

再把場景拉到台北市某家咖啡廳,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位壽險業務員正在賣力行銷,「你看,報紙都寫了,今年七月以後健康險保費會漲三成。」他從公事包裡拿出 一份影印的資料,今年三月六日《經濟日報》理財版頭條新聞,內容寫到「新生命表七月上路,保費看漲三成」。

他認真地對著眼前的客戶說,「七月開始,不管你向誰買保險,保費都會比現在貴上一成以上,我強烈建議,趁著還沒漲價之前,快把這份保單買起來。」「還有, 十年以下躉繳的養老險、終身還本的壽險,七月後也要調漲了,至少漲兩成,如果你有預算,要不要趁現在也買?」業務員並沒有亂說,今年七月,堪稱台灣保險史 上範圍最廣的一次保單調價潮即將來臨。一位不願具名的壽險業者表示:「除了意外險、旅遊平安險沒動到,幾乎九成的保單價格都要調整,肯定會漲價的包括儲 蓄、還本類的短年期保單,例如七年期躉繳養老險、還本型終身壽險等;此外,也有部分保單會調降價格。」挾著這股保單漲價風,全台壽險業三十萬大軍已經啟 動,手中客戶不分新舊,都是「一個不能少」的銷售對象。未來三個月,你該怎麼判斷保單加減之道?哪些便宜絕對不該撿?又有哪些保單可以考慮趁機買齊?

為什麼保費會漲?

三大變數 醞釀保險業十年來最大漲價潮「的確,本次保費調價,可說是台灣保險業近十年來影響最廣泛的一次。」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賴清祺強調,「調降責任 準備金利率、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實施第二回年金表,這三大動作,都會牽動保費的計算基礎,三大基礎同步調整,印象中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而這三道關 卡對保費有什麼影響?首先,「責任準備金利率」決定了保險公司必須提撥多少錢作為保單的理賠準備金,利率愈低,保險公司要提撥的錢愈多,營運成本愈高,所 以,保費也會因此變貴。

其次,「經驗生命表」的意義是精算「台灣人的死亡率」,死亡率愈低、壽命愈長,對保險公司的不利之處是「活到老、領到老」類型的保單支出會愈高;「人的餘 命增加,『照顧生存需求』的險種會變貴。」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例如醫療、癌症、重大疾病、長期看護、還本型商品等,都屬於「照顧生 存需求」的保險。

相對的,「過世才理賠」的險種,則因為國人餘命增長,保險公司理賠的時間可以向後遞延,有更多的時間運用資金為保險公司賺取利潤,因此,保單價格將因為壽 命延長而變便宜。如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等。

今年七月起,即將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彭金隆表示,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實施是○四年,當時將國人的平均餘命定為七十歲,但在醫學進步下,人的壽命逐漸 增長,舊的生命表已經不合現狀,今年七月實施的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則將人的平均餘命由七十歲延長到八十歲。

賴清祺補充,第五回和第四回生命表的不同處,還包括國人平均死亡率調降三成,稚齡及青少年死亡率降幅更達到五成。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代表「生存險」將 普遍調漲,而「死亡險」則有調降空間。

最後,七月起也將實施「第二回年金生命表」,調降的也是死亡率,現在壽險業所適用的年金表,從一九九七年實行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更不合現狀,會衝擊的 是即期年金(一次繳清,第二年開始領年金)、利變年金(可領回的金額隨著利率變動而有不同的年金金額)等保單。

為何三大變數會一同實施?壽險業者解讀,為減緩調降利率帶來的漲保費衝擊,同步將第五回經驗生命表、第二回年金生命表一同計算,讓有些險種漲、有些險種 跌,才不會讓人感覺「什麼都在漲。」事實上,三大保費基礎同時調整的消息早在去年底公布,其影響效應也已在市場上展開,目前已有超過十張「生存險」保單在 今年第一季宣告停售,據業者透露,原因就是「先下架,等可以名正言順漲價之後再出來賣」;另一方面,在強力促銷之下,前五大壽險公司包含富邦、國泰、南 山、新光、中壽,今年前兩個月的新契約保費和去年同期相比,皆有兩位數的成長。

抗漲行動方案一:

年輕人別因買生存險而讓生活過不下去不過,在保險專家的眼中,這一波保費調漲的主角──「生存險」,對多數國人來說,卻是「最不需要搶買」的險種。

「這類保單,往往一年要繳十幾萬元的高保費,但提供的保障相對較低,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一旦買了,很可能打亂你未來好幾年的財務規畫。」宏觀財務顧問總 經理邱正弘指出,「買保險是需要或不需要,不是害怕漲價就去搶購,如果真的不需要,未來三個月請你一定要hold(把持)住。」邱正宏的說法,不乏真實案 例。

「我是一個兼職魔術師,但我不能變出錢來;反而,我的錢被保險業務員變不見了。」陳俊廷(化名)苦笑著說。

現年二十八歲的他,白天當攝影師,晚上兼差做魔術教學,約莫三年前,父母相繼離世,留下一千萬元現金和一戶沒貸款的房子,他原以為能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 但買錯保單卻讓他差點周轉不靈,要不是及時踩煞車,將許多保單減額繳清及解約,現在恐怕要舉債才能養得起那些保單。

「我爸媽離開後,好心的親戚為了幫我守住遺產,這三年來陸續建議我買了超過十張的還本型儲蓄險、躉繳養老險、複利增額終身壽險等保單,說以後可以靠保單養 我。」其中,包括儲蓄險、養老險,都是典型的「生存險」,而複利增額終身壽險,則可歸類為「儲蓄型的壽險」。

陳俊廷說,因為保費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剛開始沒什麼感覺,直到去年他想要買車,也想投資股票和基金,才驚覺不對勁,「我發現原本一千萬元的銀行存款,在 短短三年已剩下不到一百萬元。」他仔細拿存摺對帳,這才發現,「我一年要繳二百萬元的保費,我一個月才賺五萬元,眼看存款已不夠繳來年的保單,更遑論是買 車、投資,甚至連生活也要有問題了。」陳俊廷說。

逼不得已,他只好找上當保險業務員的朋友幫他檢視保單,「我親戚沒騙我,那些保單在我繳費期滿後真的能養我,但我現在已經快過不下去了,哪能撐到那時 候。」陳俊廷無奈地說。

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將一張十年期、一張十五年期的複利增額壽險保單做減額繳清(不用繼續繳款,將保額降低,保障期間不變),儲蓄險保單解約,才紓解了自己 財務上的困境,「但我三年來繳了快三百萬元的保費,只拿回五成,大概一五○萬元,我想,就算買股票遇上金融海嘯,也不會比這樣的結果更慘吧!」為降低損 失,他手上留下終身壽險,以及再撐三年就能還本的躉繳型養老險保單,雖然一年還是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但在如願買車之後,手頭上至少還有大約二百萬元的 存款,「過去繳的保費一去不復返,當然會心痛,但總要設下止血點,不能讓爸媽留給我的遺產付諸流水吧。」保險是存錢工具?

首年解約僅拿回五成 資金完全被卡死讓陳俊廷財務規畫一度陷入困境的儲蓄險、養老險,都是屬於「照顧生存需求」的險種,也就是極有可能在今年七月調漲價格、已成為目前壽險業務 員強力「催促搶購」的險種。

必須注意的是,「終身壽險」雖然是「死後才賠」,本質上屬於「死亡險」,但因為國內許多終身壽險都在保單設計上加入了「還本」的功能,因此在本質上反倒更 像是「生存險」,同樣會因為國人餘命延長而漲價,並且成為近期壽險業務員的促銷主力之一。

「那兩張還本型的終身壽險保單簡直就是我的惡夢!」現年三十七歲、在銀行擔任企畫工作的簡恩庭(化名)無奈地說,一九九三年從高職畢業的她就到銀行工 作,○二年動了買房的念頭後,計算自己身上積蓄才驚覺:「身邊存款少得可憐,這幾年來賺得多也花得多,戶頭裡的存款三年來增加極少。」但她沒有想到,為了 一個簡單的存錢念頭,讓她往後的生活陷入愁雲慘霧。

原來,簡恩庭為了能達到「強迫儲蓄」的效果,一口氣買下兩張還本型終身壽險,年繳將近十三萬元,「但當時我的年薪不過七十萬元,繳到第二年我就後悔了。」 她說。

想在銀行升職,學歷是基本門檻,只有高職畢業的她,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升官,她開始有了進修的念頭,「我好掙扎,高學費再加上十三萬元的保費,我該怎樣過日 子?」回憶起當時擔憂的心情,簡恩庭再度用力地說:「這兩張保單真是我的惡夢。」為了一圓讀書夢,她本想把兩張保單解約,但這才知道,此時解約只能拿回六 成本金,約十五萬元,等於有一年的保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我捨不得,但又擠不出多餘的錢,從第三年開始,我用保單貸款繳保費,一拿到年終獎金立刻去還 清。」簡恩庭說。

她花了六十萬元學費,才拿到大學及EMBA的文憑,「那幾年我根本不敢花錢,有時午餐一個麵包就打發了,能走路決不坐車,要花錢的社交活動也不敢參加,時 時刻刻都想著要把錢省下繳保費。」直到○八年,她和男友結婚、買新房子,頭期款、裝潢讓她完全軋不過來,「我忍痛把保單解約,六年繳了七十六萬元保費,解 約拿回四十六萬元,要不是中間有還本十二萬元,損失更大。」「我老公後來知道我買保險買到賠錢,不知罵了我多少次。」簡恩庭苦笑著說,面對這次儲蓄險的漲 價潮,「我絕對不會心動,一點都不會心動!」這次要大漲價的險種,對要養家、收入不多的年輕人來說,確實負擔很沉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最需要照顧的對 象應該是『父母』,要擔心的應該是『一旦自己出了意外,父母的未來怎麼辦』,至於存錢,很重要,但在財務基礎還不穩健的前提下,應該用門檻更低、變現性更 靈活,也更有效率的儲蓄方式。」邱正弘說,把保險當作存錢工具,對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是大忌,「翻開所有儲蓄、還本型的保單條款,在第一年解約,只能拿回本 金的五成,想要買房、深造,甚至結婚生子,資金很有可能都因此被卡得死死的。」邱正弘強調。

當然,只有「不適合」的保險,沒有「不好」的保險,雖然年輕人不適合搶買生存險,但對於部分族群來說,的確可以利用漲價前的最後階段,考慮適度增加一些即 將漲價的險種。「如果你計畫在未來的五至十年退休,或者最近剛領一筆退休金,確實可以在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後,考慮增加一些年金險或養老險。」財金智慧教 育推廣協會理事周杏娟說。

抗漲行動方案二:

計畫退休、高資產族群可買年金險周杏娟表示,身邊若有領了一筆退休金的親戚來詢問她退休理財規畫,她通常都會建議買年金險,「剛領到一筆二三百萬元的退休 金,總有親友來借,比起一點一滴被吞噬光,用年金險來照顧你晚年生活,至少是個保障。」周杏娟強調。

年金險通常屬於躉繳性質,一次繳清之後,能在不久的將來陸續領取年金。對於手中已有閒錢,且即將退休的族群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等太久就能開始領年 金,而且不怕手中的錢在這幾年變不見」。

「退休後我媽媽靠著年金險照顧她,她去過的國家比我還多,今年還想招待我們三姊妹到歐洲。」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提到自己媽媽的故事,臉上堆滿笑容。

李佳蓉的母親是聾啞人士,在聾啞學校教了三十九年的裁縫後,一九九二年退休,「那時銀行的利率有八%,很多人都選擇領一筆退休金,我媽也不例外,她好像領 了二百多萬元吧。」李佳蓉說。

孝順的李佳蓉從媽媽退休後,每個月固定匯款三萬元作為媽媽的生活費,照理說,二百萬元的退休金加上每月三萬元的零用錢,李媽媽的退休生活應該相當優渥,但 李佳蓉突然發現,媽媽的皮夾中往往只有不到兩百元,而且每次外出也不太敢花錢。

在追問下才知道,原來二百多萬元退休金在三年內被親友一點一滴借光,「至於我,因為太忙碌,有時沒注意到匯款時間,有時早匯、有時晚匯,讓她充滿不安全 感。」李佳蓉本想一次給媽媽大筆存款,讓她隨時自由領取,但害怕媽媽的存款再次被人借光。

九六年,李佳蓉決定一次解決問題,方法是利用「即期年金險」,一次繳清四百多萬元,就能每個月固定領取三萬元年金,直到往生。「我想辦法湊了四百多萬元去 買,受益人填媽媽,過了半年,她看到錢都定期匯入,才開始會用錢,享受她的退休生活。」直到現在,李佳蓉的母親已經八十二歲,十六年來總共領了五百多萬元 的年金,早就超過了當初所繳的四百多萬元保費。李媽媽每個月都將年金存下一半,累積到一定金額後再出國旅遊,「打拚一輩子,臉上不該有擔心錢的憂慮、驚恐 表情,對於害怕錢不見、即將退休的族群來說,年金險真的能照顧你的退休生活。」李佳蓉以自己的經驗如此表示。

整體來說,對於即將調漲的「生存險」,如果你還在「奠定財務基礎」的階段,面對業務員的促銷話術必須hold住,避免未來的人生財務規畫被一張保單卡死; 而若你手中有足夠的閒錢,也準備在未來五到十年退休,那麼,就可考慮趁此時機購買養老險、年金險。

抗漲行動方案三:

可解約終身壽險 買較便宜定期壽險而除了上述兩大準則,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這波保單調價潮也有意義:由於「死亡險」的價格可望在七月之後調降,因此,如果現在的處境是「身 故保障不足,但又已無力付出更多保費」,那麼,七月之後,或可考慮把部分保單解約,將多出來的資金購買變便宜的定期壽險,一舉補足身故保障。

解約,一向是保險的大忌,但在定期壽險價格調降後,這個禁忌卻不見得牢不可破。事實上,不少保險專家也正準備將部分保單解約,利用更便宜的定期壽險,為自 己的家庭打造更完美的保障。

「最近,我也接到我壽險顧問的電話。」金管會保險局前局長、現任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說。但在他研究計算之後,並不打算搶買即將漲價的險種,「相反的,我 正考慮調降終身壽險的額度,將保單的解約金去買定期壽險,把缺口一次補足。我想,今年七月以後是個好時機。」魏寶生說。

在魏寶生的觀念中,保險是用來照顧你心裡最擔心的人、承擔你無法負荷的風險。對他來說,太太沒工作、兩個女兒年紀還小,「萬一我離開,我愛的三個女人還能 維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嗎?」魏寶生說,他買保險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在女兒獨立之前,讓三個最愛的女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任何意外而受到影響。

目前,魏寶生的壽險已經有二千萬元的保障,但他仍嫌不足,「前幾年剛買了新房子,還有房貸要繳,再加上女兒的教育費,缺口還有一千萬元。」魏寶生說,七月 後,定期壽險的保費下降,對他補足保障相當有利,因為他最擔心的是「女兒尚未長大、獨立之前的家庭財務狀況」,而用定期壽險許家庭一個未來十年或二十年的 財務保護傘,成本不高,且已足夠。

邱正弘強烈建議,最近兩年因為買了終身壽險保單而嫌保費太貴的保戶,不妨趁機精算一下,若是將終身壽險保單降低保額,並將解約金買定期壽險,或許直接的損 失相對有限,也能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

「買保險不是銀貨兩訖,你往後十年、二十年都與這張保單脫不了關係。」彭金隆嚴肅地說,在買之前一定要考慮自己需不需要這張保單,「就像百貨公司周年慶, 你是因為便宜去買?還是因為真的有需要去買?」「保險真正的意義是要照顧你所愛的家人。」邱正弘說,必須要深刻了解保險的真義,懂得它在哪時能幫上你的 忙,而不是一味因為漲價、跌價去買,到最後變成了保單的奴隸,得不償失。

將調漲的保險有哪些?

類別 險種 漲價主因 可能漲幅

險 即期年金 死亡率下降 7%~20% 壽 險 儲蓄型終身壽險(10年期以內) 利率調降 約5%

養老險(10年期以內)

美元保單 10%以上

險 終身醫療險 死亡率下降 10%~30%

防癌險

重大疾病險

長期看護險

定期醫療險(實支實付,只保障到75歲) 疾病變多、醫療行為增加 5%~10%將調降的保險有哪些?

類別 險種 漲價主因 可能降幅壽 險 保障型終身壽險 死亡率下降 5%~10%

定期壽險

保費調整在即

如何加減你的保單?

我擔心父母的未來

擔心自己身故造成父母無依,應該加重意外險及壽險。而此波調漲主要範圍在於年金、儲蓄、養老等,此類保單費用較貴,且身故給付較少,對於收入有限的年輕人 來說,不該搶買,否則不但容易卡死未來財務規畫,一旦發生意外,也不足以照顧父母生活。

我擔心自己的退休

用保險存錢的最大壞處是「變現性低」,但對於已有財富基礎的人來說,變現性低反倒是「避免讓錢變不見」的好處,7月起,即期年金和利變型年金恐將調漲,若 有閒錢,且在未來5到10年有退休打算,可考慮購買相關保單。

我擔心子女的成長

用定期壽險補足缺口。先釐清自己定期壽險的保額是多少,計算房貸、生活費、子女教育費等風險缺口,今年7月之後,定期壽險可能會降價,屆時可購買長年期的 定期壽險,為未來10年家庭生活費用做足準備。

我擔心自己生重病

包括終身醫療、癌症、重大疾病、長期看護及定期醫療等險種,7月起也有調漲可能;但在健康險的規畫原則中,優先要準備妥當的是基本定期醫療險,若認為醫療 險不足,可在漲價前用漲幅較小的定期醫療險補足。

當你不在了 家人需要多少錢?── 保險缺口試算表現金需求 金額 可能短少的生活費 金額 已有準備 金額房屋貸款餘額 a 家庭每月基本生活費×12 g 社會保險保障金額 j 一年的租屋費用×租用年數 b 配偶的年收入 h 商業保險保障額度 k 教育費用×小孩數 c 其他年收入 i 銀行存款 l 喪葬費用 d 投資金額 m

尚未清償借款 e

應急準備 f

a+b+c+d+e+f A (g--h--i)×生活費準備年數 B j+k+l+m C A+B--C = D即家庭保障不足金額(若D為負數,代表目前沒有保險缺口)

責任準備金

保險公司在向保戶收取保費後,為能在將來履行保險金給付的責任,會提撥一定的金額做責任準備金,主要是用來理賠。

生命表

是經由個別年齡的死亡資料,計算出「死亡率」、「生存機率」及「平均餘命」等生命相關的統計表;經驗生命表今年7月開始實施第5回,平均每10年更新一 次,每一次更新會影響壽險、醫療險的費率;年金生命表則用來計算年金險的費率,每一回更新會影響即期年金、利變年金等險種。

3大保險專家

教你聰明買保單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 彭金隆

只保無法負擔的風險

保險的意義在於發生意外時,能降低經濟上的衝擊,只要投保自己沒辦法負擔的風險就好。以車子來說,當車齡已經到第三年,我就不會再去投保昂貴的車體險,但 我會加高第三人責任險的保障,額度到上千萬元,避免撞到人付不出高額賠償金。

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 邱正弘

用「對、夠、好」

三原則判斷

第一先判斷方向對不對,你希望買的保單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保障;第二考慮這份保障是不是足夠?最後再想這份保單是不是夠好,有沒有其他更好的。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 賴清祺

真的有需要再買

不管保費漲價還是降價,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有需要才買。就算漲價,如果有需要也要買,買了一堆沒用放在家裡就是浪費。保險會和你人生財務牽扯10年、20 年以上,絕對是有需要才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9

漏洞篇》新版證所稅會重演二十四年前的歷史?七大漏洞透視證所稅開徵的最大挑戰

2012-4-23  TWM




新版證所稅對於境內、境外的個人 及法人課稅方式大不相同,稅制的改變對於資本市場衝擊還沒辦法預知,多位專家檢視財政部證所稅版本認為,接下來台灣股票市場將會產生七大漏洞與出現很多 「怪異」現象。

撰文‧張瀞文、葉揚甲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四日,蔡先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二十四年前的這一天。

當年蔡先生僅三十五歲,已經擁有上億元身價,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他帶著家人到台中遊玩,正當與家人開開心心共進午餐時,電視上突然傳來財政部長郭婉容宣 布第二年要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簡稱證所稅)的消息。

二十四年前,證所稅開徵一年後停止沒想到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一)一開盤,所有股票全部跌停,之後連續十八個營業日都是「開盤就收盤」無量下跌,投資人股票 想賣、想斷頭都賣不掉。

在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蔡先生每天吃不下又睡不著,體重一下子暴瘦八公斤,由於股票沒辦法斷頭,金主開始來討債,一夕之間他從原本的億萬富翁,變成被人追 債的千萬負債大戶,他萬萬沒想到在年屆耳順這一年(二○一二年),「證所稅」又死灰復燃!

二○一二年四月十二日,台灣六百萬股民都會記得這一天!

當天晚上六點十分,所有財經線記者都收到了財政部傳來的簡訊,「財政部長劉憶如等一下要舉行記者會宣布重大決策!」大家都在猜是不是暌違二十四年的「證所 稅復徵方案」就要出爐!

果然七點鐘一到,劉憶如在全場閃爍的鎂光燈下宣布財政部版「證所稅復徵方案」,停徵二十四年的證所稅將於二○一三年正式實施(即二○一四年五月申報一三年 所得稅適用)。

暌違二十四年,證所稅捲土重來根據財政部規畫,未來每一申報戶,股票等證券及期貨交易,年獲利超過三百萬元,要課徵二○%證所稅,報稅時與綜所稅採取「分 開計稅、合併申報」。

至於企業證所稅部分,仍維持最低稅負制,不過免稅門檻從過去的二百萬元降至五十萬元,稅率從過去的一○%到一二%,調高至一二%到一五%,財政部建議適用 稅率在一二%。

在成本計算的部分,個人採取「先進先出法」,法人則因為有明確的成本資料,所以採取過去最低稅負制的成本計算方式。另外費用的部分,在需要繳交證所稅時, 原先繳納的證交稅及券商手續費可以當作費用減除。

如果個人或是企業當年投資虧損,財政部建議提出申報比較有利,因為如果當年虧損而留下申報紀錄,未來將可以盈虧互抵。其中個人投資虧損可遞延三年,法人的 部分遞延年限則為五年,得以從交易所得中扣除。

另外,不管是個人或是法人,都可享有長期持有五年以上,則證所稅減半課徵的優惠,這對於創投及壽險公司較為有利。

根據財政部估計,在個人部分,受到衝擊的股民約有一%,至於可以徵收到多少稅收,以二○一○年營利事業採用最低稅負制約一六七六家,在最低稅負所繳的「證 所稅」約七十七億元來看,未來由於免稅額降低,稅率提高,預估將會增加。至於個人的部分,由於先前沒有申報紀錄,劉憶如說,這必須觀察二、三年才能知道成 效。

二百天變十六天,定案過程有草率之虞劉憶如表示,這次改革的原則,主要是鼓勵大家把制度健全起來,最終希望能往「量能課稅」目標邁進。她強調,「稅收穩 定」,「稽徵成本小」,「市場及經濟衝擊小」,同時維持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都是必須兼顧的。

所以選擇「簡單可行、受影響的人最少、對資本市場衝擊面最小」的方式,而「縮小打擊面」是這次改革的主要原則。劉憶如甚至強調,門檻可以調、稅率可以改, 但「法人適用最低稅負、個人適用分離課稅」的架構必須維持。

但是「縮小打擊面」、「法人適用最低稅負、個人適用分離課稅」,就真的都沒問題了嗎?︽今周刊︾訪問了多位股市投資達人、專家學者及會計師後認為,賦稅的 公平性很重要,不過證所稅復徵的決策過程似乎過於草率。

因為證所稅從提出討論到送交行政院,原本預計九月、大約二百天左右才會提出版本,結果卻短短十六天就完成定案,其中許多參與討論的專家甚至笑說自己是跑龍 套的,因為版本「改來改去」。而這十六天的紛擾,已經讓台股總市值蒸發掉接近一兆元台幣,相當於一家鴻海的市值規模。

另外,財政部版本當中對於自然人(個人)及法人課徵證所稅,且對待境內及境外的自然人及法人的課稅方式大不相同,以上種種對於股市未來的衝擊雖然還沒辦法 預知,不過了解股票市場的專家以及會計師已經預言,接下來台灣股票市場將會有七大問題發生。

一、人頭戶橫行。財政部版證所稅方案,針對個人部分,新法訂有三百萬元的免稅額,這部分足將誘使納稅人使用人頭戶。

免稅額度與對象,催生人頭戶與假外資當年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復徵證所稅為何功敗垂成?很多人以為是因為股市十八天無量下跌所以失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蔡先生回憶說,當時宣布復徵證所稅時股市暴跌僅是短線衝擊,就在宣布復徵後,台股在一九九○年還第一次衝上萬點,但是因為證所稅有免稅額的規定,引發當時 人頭戶猖獗的情況,當年很多人用老兵的名義開戶,甚至還發生有個人頭戶交易量高達一千億元,最後國稅局卻找不到人課稅的弔詭事件。

針對人頭戶問題,目前財政部新版復徵案,已宣布將訂﹁人頭戶條款﹂,抓到加倍罰。

二、市場充斥假外資。新版證所稅方案,並不對外資課稅,所以未來中實戶或是大股東可能把資金匯往海外,化為假外資再回頭投資台股。

其實當初在最低稅負制制定時,為了避免對外資產生衝擊,外資不必適用最低稅負制,因此這類外資在台灣投資股票的資本利得,本來就不必課稅。所以這次財政部 版證所稅當中,外資免課證所稅,僅是最低稅負制的延續。

但是不管是最低稅負或是新版證所稅對外資的課稅方式,卻是提供了法人或是中實戶另一項「節稅」甚至是「逃漏稅」的管道,因為未來只要把自己也變成外資,就 可以享受外資同等待遇,「把自己變成外資,再回國投資國內股市」,這類由本國中實戶或法人所變成的「假外資」,可能形成未來市場新主力。

三、期貨市場轉戰摩台指:由於期貨也被納入課稅範圍,市場資金將轉向免課證所稅的新加坡摩台指,台灣期貨市場將毫無競爭力。

一般國家大都以課期所稅為主、沒課期交稅,現在財政部版,不僅維持期交稅,還要課徵期所稅,台灣將成為全世界唯一「兩種稅」都課的市場,在兩稅都課的情況 下,對於國內期貨市場的交易量能極為不利。

另外,投資人在台灣就可以輕鬆的買進新加坡摩台指,在新加坡既不課期交稅、也不課徵期所稅的情況下,台指期將如何與新加坡摩台指競爭。若未來台灣期貨市場 「兩稅都課」可能造成資金外流,讓正努力發展中的期貨市場失去競爭力。

成本計算有邏輯上的矛盾

四、成本以先進先出法(個人的部分)計算,將與五年稅負減半優惠牴觸。

新法規定二○一三年開始,股票成本的計算以「先進先出法」為主,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投資人同一檔股票數量很多,必須按照買進的時間,愈早買的,愈優先拿來 計算成本。

這部分將會與持股滿五年以上減半課稅牴觸,怎麼說呢?比如甲君持有台積電股票五張,持有時間已達到四年,再經過一年如果賣掉台積電持股,他將可以適用持股 滿五年以上者證所稅減半課稅的優惠。

但是最近甲君因為看好晶圓代工產業前景,他又買進一張台積電,持有股數達到六張,之後股市因為全球景氣不穩定而下跌,甲君在隔年也因此出售一張台積電,那 這一張出售股票的成本,該怎麼計算?

如果以先進先出法計算,勢必要以舊股成本為計算,若是如此甲君將平白喪失持股五年減半課稅的機會,由此可見先進先出認定成本,在某種情況下將會與五年稅負 減半優惠牴觸。

五、盈餘轉增資配股,恐有重複課稅問題。

至於因為參加除權、配發股票股利取得的盈餘配股,已按面額課過綜所稅,也就是說已經納入綜所稅計算,若再採用國外股票分割的觀念針對盈餘配股課徵證所稅, 恐有重複課稅的疑慮。

因此會計師建議,盈餘配股部分,在證所稅的課徵上,若以除權後的價格為課徵證所稅時的計算成本,亦即前述的股票分割觀念,那麼,原有的盈餘配股納入綜所稅 部分,就應檢討調整。

六、未上市股票沒有公平市價為依據,成本如何計算。

因為接下來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也將納入證所稅課徵範圍,在成本的認定上,由於未上市股票並沒有公平市價,若是投資人無法舉證取得成本,今年年底成本的部 分是以淨值認定還是另有他法,這部分財政部可能必須要進一步加以說明,以利投資人參考。

七、政府大刀闊斧,最後恐仍是徒勞無功,加上過程太繁瑣,恐怕導致資金往其他更有效率的市場移動。

當年第一次復徵證所稅時,由於課徵規定太過複雜,造成各種規定隨著投資人的疑問日增而持續補充,搞得市場怨聲載道,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也沒課到多少稅,過 高的稽徵成本迫使政府不得不放棄。

這次雖然時空背景已經不同,散戶在台股的比重也已降低到約六成,不過因證所稅的繁瑣,可能導致占市場僅一%的中實大戶,將資金從台股撤出而往其他更有效率 的市場移動。

若大戶不玩,當沖也減少,台股資金動能將停滯,成交量也將低迷不前,最後不僅券商、營業員失去飯碗,散戶也會因為大戶不玩,市場凍結,而有「大象踩死螞 蟻」的情況發生。

股市成交急凍,證交、證所稅兩頭空而目前政府宣布恢復課徵證所稅之後,已經開始有聲音要求「調降證交稅」,以目前證交稅課徵千分之三,去年證交稅約九百多 億元計算,證交稅調降千分之一,政府可能短少三百多億元的稅收,如果到時候台股因為成交量小,大家都不玩,不僅僅是證所稅,財政部甚至可能連原先的證交稅 也課不到,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開徵證所稅,結果稅收並沒有增加」,那顯然就不是「健全財政」的有效方法。

況且這次復徵,因為仍有免稅額的規定,屆時人頭戶事件將難以避免;加上很多投資人可能一年進出筆數都有上千或上萬筆以上,還要自己一一核對進出紀錄,可說 曠日廢時。

未來國稅局怎麼針對每位股民的交易做稽查,怎麼去查人頭戶,以及人頭戶可能衍生的糾紛,都將帶來相當高的稽徵成本,與上次證所稅開徵的情況幾乎相同,即可 能重蹈覆轍。

證所稅該怎麼課才合理?如何防範可能的漏洞?是行政院與立法院接下來必須審慎面對的問題!

財政部版證所稅引爆 7 大疑慮

疑慮1

訂有300萬免稅額,誘使納稅人使用人頭戶,易造成人頭戶橫行

疑慮2

外資無須課稅,誘使大戶把資金匯往海外,恐造成假外資充斥台股

疑慮3

資金恐轉戰新加坡摩台指,台灣期貨市場失競爭力

疑慮4

成本以先進先出法計算,將與五年稅負減半優惠牴觸

疑慮5

股東的股票股利有重複課稅問題

疑慮6

未上市股票沒有公平市價,成本如何認定

疑慮7

稽徵成本過高,過程繁瑣,恐重蹈當年失敗覆轍

分離課稅

指將部分所得排除於每年合併申報的所得總額之外,單獨以一定稅率計課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在稅額扣繳後,不必在年度終了時併入綜合所得額中申報。

最低稅負制

為使適用租稅減免規定而繳納較低之稅負,甚至不用繳稅之高所得個人,都能繳納最基本稅額的一種稅制。目的在於使有能力納稅者,對國家財政均有基本的貢獻, 以維護租稅公平,確保國家稅收。

量能課稅

為實現公平課稅的理想,主張按照個人的經濟能力作為課稅多寡的依據。凡具有同等經濟能力者,應課徵等額的租稅;而具有不同經濟能力者,應負擔不同數額的租 稅。

財政部版證所稅

個人 營利事業

課稅方式 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最低稅負制課稅對象 納稅義務人 境內法人課稅標的 上市櫃、興櫃、未上市櫃、私募基金受益憑證、在我國境內期貨交易所得 上市櫃、興櫃、未上市櫃、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其他有價證券、在我國境內期貨交易所得實施年度 2013年實施;2014年開始報稅 2013年實施;2014年開始報稅申報門檻 每一申報戶全年獲利達300萬元者 基本所得額超過50萬元者稅率 20% 12%~15% 所得計算 交易時之成交金額-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扣除額300萬元 交易時之成交金額-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

本 計算

方法 先進先出法 (1)有價證券:個別辨認、先進先出、加權平均、移動平均或其他方法(2)期貨及選擇權:先進先出法

成本

認定 以今年底收盤價或實際取得成本,兩者孰高認定 實際取得成本盈虧互抵 當年度盈虧互抵,扣除不足者得於後3年度扣除 當年度盈虧互抵,扣除不足者得於後5年度扣除長期優惠 持股滿5年以上者,減半課稅 持股滿5年以上者,減半課稅註:必要費用包括證券交易稅、手續費及其他相關費用

過去開徵三次的經驗法則

實施證所稅 弊多於利

針對證所稅對台股的影響,多數市場專家認為,由於明年度才開始實施,因此若國際盤上漲、台股多頭格局不變,且最後版本就如財政部規畫,那麼台股下半年至第 四季間可望順勢推升行情;若遇到基本面差的台股空頭行情,成交量急凍、行情下跌也同樣具有加乘的效果。

大華投顧董事長杜金龍表示,台股過去實施過三次證所稅,雖然宣布後都曾讓台股「大地震」,但從歷史資料來看,宣布實施當年,台股整年的行情都是大漲的;但 隔年真正開始實施後,除了1989年走大多頭,1965年、1974年兩次都是走空頭,甚至成交量都萎縮到上一年度的三分之二不到。

不過,畢竟目前市場籌碼結構法人占比提高,與早期散戶及中實戶為主力的投資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杜金龍認為,課徵證所稅只要有合理的配套措施,對今年台股的 殺傷力相對影響有限;不過若大股東不看好未來行情,資金出走海外,對台股長線競爭力將可能造成傷害。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