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洗髮水的故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85
你從超市貨架上取走一瓶清揚洗髮水時意味著什麼?對聯合利華中國來說,答案是1500家供應商、25.3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9個區域分倉、300個超商和經銷商都因此而受到牽動。


  這是構成這家公司供應鏈體系的一些基本節點。如果讓它的全貌更明晰一些,你將會看到它的一頭連接著來自全球的1500家供應商,另一頭則是包括沃爾 瑪、樂購、屈臣氏和麥德龍等在內的總共約300個零售商與經銷商所提供的超過8萬個銷售終端。但僅憑這條單一的縱貫線,還不足以支撐起它複雜和龐大的體系 —另外兩個維度的填充物是:清揚洗髮水、力士香皂、中華牙膏、奧妙洗衣粉等16個品牌將近3000多種規格(SKU)的產品,以及這家公司在中國超過 100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額。


  如何讓這個體量龐大的組織靈活運轉起來?事實上,每當你從超市貨架上取走一瓶清揚洗髮水時,這個極為平常的、每天每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小行為便開始對聯合利華整個供應鏈組織的運轉造成影響。


  你的這個小行為將被聯合利華迅速捕獲,成為它組織生產和銷售一瓶洗髮水的依據。


  和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能夠比較容易預測消費的趨勢和週期性不同,快消行業的預測有點麻煩,因為消費者的購買頻次更高,消費結構也更為複雜,同時還 充滿許多不確定性—如果讓一個聯合利華的銷售人員列舉他最頭疼的情況,大客戶採購一定是其中之一,因為超市的現有庫存可能頃刻間被耗盡,貨架上隨即貼出明 黃色的「暫時無貨」標籤會在一堆價簽牌中發出一個不和諧的信號,告知推著購物車前來的顧客無需靠近,而他手頭的工作內容會立即變為去修復這個棘手的問題。


  為了避免類似的手忙腳亂,或者說得更商業一些—如果不想產生多餘的庫存,繼而帶來更多的成本,也不想丟掉生意,聯合利華需要準確地預測出自己未來的銷售情況。


  這份工作的第一步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需要精力和耐力的體力活:千方百計去捕捉消費者們隨時產生的購買行為,或者換種稱呼方式—「歷史銷售數據」。


  每一天,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聯合利華銷售人員在巡店後會將數據輸入一個類似手機的手持終端,源源不斷地把銷售情況彙總到公司數據庫中心的主機裡,再加上 直接對接著的諸如沃爾瑪POS機系統和經銷商的庫存系統等,聯合利華的管理人員不管是在上海的中國總部辦公室還是在倫敦的全球總部辦公室裡,都可以瞭解到 在中國超過1萬家零售門店任何一天內的銷售情況。其餘還有7萬多個銷售終端,數據更新以周為單位。


  數理邏輯高強的計劃經理們熱愛這些在統計學上被視為大樣本的數據來源,這可以保證對銷售預測的波動—所謂波動,便包括上面那位銷售人員所頭疼的難以預料的團購情況—將能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但僅僅是通過彙總我們的購買行為這類數據,還不足以讓需求計劃經理勝任,準確預測出聯合利華對未來一段時間(例如13周內)的銷售情況—儘管那些代表預測銷量和實際銷量的分析曲線,也實時在他們的電腦屏幕上循環滾動著—依賴數學模型和複雜計算只能在理論上完成工?作。


  要對這瓶洗髮水背後的龐大體系有所理解,更需要經驗—聯合利華的市場部門對特定一款洗髮水制定了是降價還是買贈的促銷方案、在多長時間段內投入了多少 宣傳力度、覆蓋了多少區域或渠道等,都會影響這款洗髮水最終增加的銷量。因此這位需求計劃的經理也同時要懂營銷、懂生產,常常去和銷售、財務、市場等團隊 進行溝通。


  聯合利華按照16個品牌的產品形態劃分出四大業務類別,每個品類都有這麼一組團隊來預測產品的銷售情況。只有通過他們,諸如從超市貨架上取走一瓶清揚洗髮水的這一小小行為,才得以進一步影響採購生產環節的實際運作。


  在超市,當洗髮水成品按瓶為單位被銷售出去時,聯合利華的採購部門得到的信息則是原材料A和包裝材料B又將會有新的需求—在採購人員的計算機裡,一瓶 清揚洗髮水會被分解成40多種原材料,在材料清單表(Bill of Material)上化身為許多個普通人不太接觸的專業名詞。


  按照聯合利華實行的全球化範圍的採購與生產體系,消費者購買行為對採購生產的影響甚至全球性的。


  目前,聯合利華公司旗下400多個品牌的產品在六大洲270個生產基地生產,所有涉及原料和包裝材料的採購問題,包括採購地和供應商的選擇,以及採購 規模及頻次的安排,都由全球統一進行調配。這種全球化的操作將在成本集約上體現出規模效應,但也對公司的供應商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戰。


  2002年,隨著中國加入WTO,聯合利華在上海成立了全球採購中心,在世界最大原材料生產地之一的中國向全球出口原料及成品—它在合肥的生產基地就 是在這之後建立起來的,這裡生產的牙膏最遠要銷售到智利。目前,針對聯合利華中國的供應商總數規模在1500家左右。而公司的採購、質量管理和研發部門將 共同承擔對供應商的管理工?作。


  一些能夠同時提高雙方效率的合作會在這裡開展:一些在內部被評定為A級的供應商被視作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它們會為聯合利華生產定製化的材料,而聯合 利華自己的設計人員、研發人員往往也會對供應商的設備、流程等很熟悉,雙方會針對一款新產品在很早期就開始合作,聯合利華會從技術方面對供應商提供指導。


  但這樣的合作是有前提的,聯合利華對供應商有一套全球共同執行的標準。公司一個跨部門的管理團隊每年會對這些A級供應商到場審計兩次,除了技術水平、 產品質量、資金規模等常規方面外,還包括檢查污水處理裝置這類關於環保、用工條件等社會責任方面的原則。供應商如果在其中哪個方面沒能達到要求,就將面臨 從聯合利華的採購名單裡消失的風險。


  接下來,生產部門也將和計劃部門對接,對這瓶從貨架上被你拿走的清揚洗髮水做出響應。


  根據你所購買的是具體哪款洗髮水,生產計劃經理將做出決策。他必須通過採購團隊掌握所有供應商的交貨能力,通過工廠負責人瞭解目前生產線上的實際產 能,通過需求計劃經理們得到銷售預測—它來自於這家公司對你最初那個購買行為的靈敏捕捉。之後,他將這三類信息匯聚在一起,統籌出下一段時期內(例如13 周至一年)的產能供應水平。


  根據你所購買的是具體哪款洗髮水,最終的生產安排將被制定出,去指揮一個年產值為140億元的生產基地具體在每一週、每一天裡如何動用它的每一家工 廠、每一條生產線—例如按照速度和專長不同,十來條洗髮水生產線該如何安排,去生產聯合利華旗下300多個規格(SKU)的洗髮水,以儘可能達到產能最大 化—好讓那些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購買需求得到滿足。


  2003年,聯合利華在合肥工業園建立了家庭及個人護理產品生產基地。目前,該基地的面積已擴張到了25.3萬平方米,2011年的產值已是2003年時5億元的28倍,成為聯合利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至於你打算在何時何地購買這瓶清揚洗髮水這個小行為,將給聯合利華的分銷資源計劃員(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er)帶來一道複雜的統籌學問題。


  聯合利華在全國設有9個銷售大區,合肥生產基地製造出的成品將首先從總倉被發往上海、廣州、北京、瀋陽、成都等9個城市的區域分倉中。為了保證這瓶洗髮水能夠準時到達最終的貨架上,這位分銷資源計劃員既要規劃路線,又要考慮庫存成本和各條運輸線上波動的運輸能力。


  比如,春節將是聯合利華產品的銷售旺季,而臨近春節時往西方向的鐵路線會很擁擠,公路運輸也比較忙—這還沒算上很多會在路上臨時突發的狀況。聯合利華的分銷資源計劃部門就要和業務部門、生產部門、物流部門等溝通,規劃如何在西區提前建立庫存。


  最終,這瓶洗髮水在從工廠出發的路途上經歷諸如交付和收貨的環節後,它被聯合利華的供應鏈團隊移交給了超商或經銷商的供應鏈團隊,到達超市貨架。


  然而,聯合利華還得努力確保消費者在貨架前取下的那瓶洗髮水恰好來自於自己,而不是競爭對手—那些和自己做著類似的廣告、把產品擺進類似超市的其他品牌供應商。這又取決於品牌影響力、市場營銷策略,那是這瓶洗髮水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這家公司龐大的供應鏈條還會為你在貨架前那個小小的行為做些什麼?


  事實上,聯合利華並不直接和超市貨架前的你產生聯繫,普通消費者和聯合利華的中間隔著諸如樂購、沃爾瑪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商。因此,為了讓客戶更願意幫助自己賣出產品,聯合利華的做法是把供應鏈一直延伸到貨架前,站在客戶的角度提供服務。


  比如,過去兩年來,陳沛彬和他的團隊就一直處於這個行動的第一線。陳沛彬的身份是聯合利華(中國)物流及客戶服務總監。他所管理的這兩支團隊其實處於聯合利華整個供應鏈的最後一環。


  貨架上的缺貨標籤代表著供應鏈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偏差,而缺貨將導致一堆合作夥伴的生意受到影響。當很多供應商都把改善缺貨問題的努力集中在滿足訂單這 個環節時,聯合利華則走得稍微靠前一些,它為自己設置了一個「貨架有貨率」(On-Shelf Availability,簡稱OSA)的指標。這之後,聯合利華客服團隊的俞曉琦和浣婷婷成為了對樂購貨架的直接負責人—她們可不是促銷員,前者是 OSA專家,後者是對樂購客服小組的組長。


  她們進入一個個樂購門店的後倉察看,追蹤所有聯合利華產品在那裡的入庫、上架及銷售數據,分析出導致一瓶清揚洗髮水在貨架上缺貨的真正原因—到底是門 店方面沒有及時下單,還是系統虛庫存,又或者是因為庫存堆放問題,讓負責貨架的促銷小姐總是不能及時在後倉找到商品……之後,她們通過示範和建立流程,例 如給樂購門店的倉儲管理人員做培訓,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更好的庫存整理模式。


  這讓她們的角色看上去更像是那種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的商業顧問。在大約三年前,聯合利華100多人規模的客服團隊還在以處理訂單問題為工作重心,比如 響應客戶投訴、反饋物流情況等,整天和電話、郵件、表格和報告打交道。2010年,聯合利華通過改造計算機系統來處理此類工作,客服們被解放出來,「去做 一些更有意思的事」。聯合利華中國物流與客服總監陳沛彬說,這在聯合利華被稱為客戶增值服務,作為供應鏈服務的一種延伸。


  這番努力的結果是,聯合利華的產品在樂購上海重點門店的貨架滿足率提高到了98%—通俗說來,就是理應出現在貨架上的100種商品實際出現98種—而 之前的這一水平一直停留在90%左右。對於聯合利華和樂購來說,數字指標提升的背後是生意的切實增長—以整個聯合利華全球在重點客戶門店實行OSA項目的 經驗來看,貨架有貨率每提高3%,就會帶動產品銷售提高1%。


  在聯合利華內部,這種對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理念最早要追溯到5年前。當時,聯合利華被一些大客戶批評服務水平低下。在尼爾森2004年針對國際連鎖零售商所做的一項調研中,聯合利華作為供應商所受到的綜合評價排在了20名以外。


  為了改變留給客戶的這種印象,聯合利華的銷售部、市場部、財務部、物流部、客服部在一起研究後,在公司內部建立了一個名為「Winning With Customer」的項目,很多改進都出現在那之後。


  這一過程中,整個公司層面為之也投入了相應的支持,例如升級信息系統,投入大量人員培訓,從總部借鑑好的做法和經驗等等,並且公司管理層開會時也總是 會花大量時間去琢磨如何進一步提高效率和客戶的投資回報率。2011年時聯合利華的這一排名上升至第二名,第一名是寶潔公司。而前者在食品類的排名為第一 名。


  在2011年聯合利華和樂購供應鏈部門的商業合作計劃(Joint Business Plan)裡,雙方啟動了回程車項目(Backhaul),在聯合利華合肥總倉、樂購嘉善總倉、樂購合肥門店之間,把雙方的取貨、發貨和運輸線路放在一起 進行設計,減少返程時的空車率。陳沛彬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回程車項目可以節約10%左右的物流成本,同時也在完成公司對碳排放降低的要求。類似的合作 還在雙方的冷鏈車上進行。


  當聯合利華的客戶服務團隊在通過諸如OSA這樣的項目想辦法把更多的產品擺上貨架時,客戶發展團隊(即銷售團隊)則在想辦法幫助樂購利用同樣的貨架空 間賣出更多的產品。這時候,關於一款清揚洗髮水該如何在樂購超市貨架上陳列的討論就可能會在一個270度的大屏幕前展開。


  這個屏幕是聯合利華客戶洞察力及創新中心(Customer Insight & Innovation Center)的一部分,它以實景模擬的方式顯示著顧客在貨架前的行為,從走路的路線到目光的移轉。


  當聯合利華的消費者研究專家得到一些結論後,這些研究經驗也會很快被分享給零售商。例如在給麥德龍運送貨物的物流車裡,你將會看到同樣的清揚洗髮水被 放進一種特別印製了顏色和圖案的包裝箱—考慮到麥德龍的消費者以批發採購為主,更經常直接成箱購買,聯合利華使用了可以直接放上貨架的運送包裝。而其他一 些出自消費者研究室的經驗則通過聯合利華客戶發展團隊被傳遞給一線的門店促銷人員。


  現在,聯合利華的客服人員已經被編入一個個小組,直接對應某一個特定的連鎖零售商。過去,他們只需要待在上海聯合利華總部,如今這些團隊則分散在深 圳、廣州、北京等5個不同的城市工作,與客戶發展團隊一起駐紮在對方中國總部所在地,方便進行更多面對面的拜訪、會議,其中的一些人甚至成為在場客服,每 週花兩天到客戶的辦公室去上班。在組織結構調整後,客服人員受到的考核,也不再是簡單地在什麼崗位該完成什麼,而是在多大程度上全面協助那些零售商在採 購、庫存、物流等方面提高效率,對雙方的業務帶來幫助。


  6月的一個週末下午,樂購上海光新門店的聯合利華促銷員剛剛在當天定時開倉的時間段裡取到了清揚洗髮水,「為貨架補齊了門牙」。


  在此之前的兩天裡—這瓶洗髮水經歷了一次旅行。無論是頗具大工業生產的魅力,追求有序、精確和高效的採購生產體系,還是直接在為客戶的生意操心,把供 應鏈服務一直延伸到超市貨架前的客戶服務與發展團隊—聯合利華這些龐大的組織體系裡所有環節的存在,都是在對你購買一瓶清揚洗髮水的小行為做出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49

「中國亞馬遜」:京東給華爾街講的故事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8/231286.html

電商間喧囂的價格大戰並不少見,8月14日京東商城約戰蘇寧電器,卻在一把把無形之手的推動下,呈全民圍觀之勢。

「我們除了有錢什麼都沒有,你放心打,往死裡打。」價格戰前一日,京東商城掌門人劉強東高調炫耀決心及強力後盾。

劉強東也多次公開現身強調「京東沒有融資需求」、「京東不缺錢」。

針對於劉強東的說法,眾多數據似乎都難以支撐其「嘴硬」的邏輯。

新鮮出爐的數據顯示,「京東2010、2011和2012年的銷售分別是86億、209億和470億,三年分別虧損5%、6%、8%,相當於虧4.5億、13億和38億,合計55億。京東2010到2011年融資13億美元,老股東套現2億和3億美元的都有,減去老股東套現,京東有10億到11億美元,相當於62億到68億元人民幣,去掉55億虧損,到年底京東還有7億到13億,這支撐不了京東的規模。」8月17日,京東商城老對手噹噹網官方微博發佈的一則數據,對京東不差錢模式提出質疑。

備受質疑的現金流問題上,京東似乎並未糾纏,依然堅稱資金充足。

8月15日價格戰打響以來,有關京東商城虛假降價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隨後,國美、噹噹等一大批電商也不約而同主動加入對抗京東商城的價格戰。

截至目前,恐怕大部分人依然不明白京東商城這般動靜意欲何為?畢竟如果成為眾矢之的,就算最後贏了市場,恐怕也輸了口碑。

作為京東的股東,難道真的「人傻,錢多」?

挑起關注度前所未有的電商價格大戰轟轟烈烈開打之際,京東商城的資本之路早已踏入征程。

關注度空前造勢IPO?這不得不讓人覺得蹊蹺。

僅2012年以來,京東便已和噹噹網、阿里巴巴等電商掀起數次約戰,兩個月前的6月18日,那場曾多家電商觸發的「觸不到底」的價格戰,被稱為「電商價格戰紀念日」。每到節日店慶,更是各大電商價格促銷的最好時期。但為何都未如巨石投潭?

「顯然,這次價格戰從宣傳到市場策略,京東策劃已久。」8月17日,一位與京東有過多次接觸的外資投行人士向記者透露。

或許,從一些事件的起始點,便可看出些許端倪。

7月中旬,劉強東公開宣稱,今年三、四季度會掀起中國電商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全面的價格戰。

7月20日,被逼問有關京東IPO的問題時,他一改往日口風,表示京東投資人不久便會獲得回報。

之前,劉多次公開表示,京東2013年前不考慮上市。但實際上,京東的IPO之路,在眾多掩護下早已悄然進行。

2012年5月,美銀美林集團投資銀行部董事蕢鶯春加盟京東,全面負責京東商城IPO。此前,包括宏碁原中國區執行副總裁藍燁出任京東CMO(首席市場官),百度原高管沈皓瑜出任COO,甲骨文原全球副總裁王亞卿出任CTO等,同樣被認為在鋪路IPO。

今年5月底,京東更邀請數家機構分析師出席IPO前的溝通推介會。據知情人透露,此次京東IPO擬邀請的承銷商包括高盛、美林、JP摩根、UBS和中金5家券商。

「京東商城IPO的確是我們在做,此項目已較為成熟,將據市場情況安排於美國上市。」17日,上述外資投行人士說。

該外資投行人士表示,早在2011年6月,京東便已開始聯繫各大中介商,斯時計劃籌集約40億-50億美金。其後,美國股市融資低迷,迫使京東IPO的計劃進展緩慢。

2012年5月,京東IPO計劃重返議程。其後有消息稱,京東IPO9月將在美國上市。

「京東IPO今年內難以成行,因為面臨多方阻力。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讓海外投資者認可京東的價值。這將為其在美國成功IPO打下堅實基礎。」上述投行人士坦言,對於類似的互聯網公司,一個好的投資邏輯和一個好的營銷故事,是融資的關鍵。

巧合的是,2012年6月,IPO計劃即將出征時,京東「空前」的價格戰策劃成行。

打造「中國亞馬遜」概念?

顯然,就京東的經營模式和財務特性,美國無疑是上市最佳地點。

但2011年中概股爆發的財務醜聞,促使美國證監會(SEC)對中國企業IPO審查趨嚴,讓機構投資者對中概股敬而遠之。

「急需融資的京東,必須『講』一個讓美國投資者易懂且認可的故事。」8月17日,曾參與5月底香港IPO見面會的一位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如果不能激起機構或散戶的興趣,那麼京東IPO融資要打折,甚至面臨發行失敗的風險。

在噹噹網等類似的電商模式登陸美股後,如何講述具有差異性,且讓美國投資者認可的故事,已成為京東的當務之急。

「這場影響空前、由京東自導自演的價格戰,來得正是時候。」17日,深圳某券商電商行業研究人士告訴記者。

這或許就是為何這次價格戰一反往日之勢,剛點燃便引得全民關注。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證實,京東IPO將以「中國亞馬遜」為營銷概念。

這的確不失為一個好故事。作為美國最大的網絡電商公司,家喻戶曉的亞馬遜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是其它電商平台難以企及的。

美國商務部公佈的2011年數據顯示,美國當年社會網絡零售2260億美元,亞馬遜報告的營收約480億美元,佔比21%。

如何使「中國亞馬遜」的噱頭獲得更大範圍認可,是京東IPO成敗的關鍵。

「電商的經營模式尤其特殊,二級市場上,投資者往往看中其在當地市場的佔有率和渠道規模。」上述電商行業研究人士認為。

「2010年號稱全球最大IPO農行上市時,海外發行的結果比較讓人滿意,其中備受海外投資者追捧的一個原因在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是農村,而農業 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依然未變』。」上述外資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或許從農業銀行海外上市的案例,可窺見京東IPO急需「中國亞馬遜」頭銜的重要性。

為什麼是蘇寧?

按理說,噹噹網才是京東商城的老對手,為何其策劃的價格戰指向蘇寧?或許原因有多方面,除雙方曾有過節外,蘇寧的一些現狀也是主因。

先不說正面對的財務質疑和店慶在即,單就蘇寧電器的知名度與價格戰對壘的難易程度而言,也是京東發動價格戰營造「中國亞馬遜」頭銜的最佳對象。

由於蘇寧易購隸屬蘇寧電器,使其變相成為第一家包涵「電商交易」概念的A股。

「試想,如果蘇寧電器並非上市公司,那麼價格戰能否形成對資本市場的衝擊?」上述電商行業研究人士反問,今年以來,蘇寧易購知名度通過一系列商業活動名聲鵲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與京東相比,蘇寧電器的銷售標的幾乎互補。

有分析認為,京東商城銷售以小家電為主,其大家電僅佔銷售總規模的30%,而蘇寧大家電銷售佔銷售總規模的70%,京東恰好採用大家電大幅折價的方式,用對自己利潤貢獻最弱一環,拖垮對方利潤貢獻最強的一環,並擠壓其利潤。

這或許就是京東商城的許多家電產品,為何以大幅促銷的名義偷偷抬高價格,這些被偷偷抬高價格的商品大部分為小家電。

「數週前,京東財務團隊出現在新保利大廈找中投。」8月17日,噹噹網官方微博公開拋出《十問劉強東》,就其融資和IPO的問題,質問其8·15媒體見面會否認,沒接觸私募基金尋求10億注資,而京東的行為難道不是在找私募和尋找上市機會嗎?

《十問劉強東》更提及一個細節,稱京東負責上市人士召集5家承銷商開會,且必須高層出席。一個券商帶家眷剛去歐洲休假,京東便在郵件強硬地告知:你要是不來開這個會,就永遠不要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91

想一想沃爾瑪的故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00
   有太多公司把沃爾瑪當作目標和理想了,包括我們這期封面故事中提到的蘇寧、京東都懷揣著成為最偉大公司的夢想。在提到這家全球最大規模公司的時候,我們很 容易想到的是中產階級的興起,消費社會的來臨、汽車文化和郊區文化的促進作用,而順應了這個潮流的沃爾瑪,在十幾年時間裡成就了全球第一……我想,這也是 很多中國公司在面對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時候更有信心成為沃爾瑪的原因所在。但這個時候,我覺得更有必要回頭看一下沃爾瑪的故事。


  有兩點可能是被我們忽略,但恰好是關鍵的東西,第一是沃爾瑪付出了什麼,第二是它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薩姆·沃爾頓曾經在自傳中寫道:「我們獨自作 戰,剛開始讓人備感挫折。除了最基本的商品外,我們沒有自己真正的供給系統……我們沒有良好的供應商,沒有信用度……應該說,我們是那個時代那些傲慢自大 的供應商的受害者。它們不需要我們,它們就是這麼做的。」成為一個行業顛覆者,沃爾頓提到的這些供應商、供給系統以及他沒有提到的那些,都是需要付出巨大 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成就第一不是光有理想就夠的,更何況在沃爾頓的心目中並沒有這樣規模上的理想—在回答他要把公司做多大的時候,沃爾頓曾經說過:「我們 順其自然,如果我們用自己的錢可以繼續增長,也許我們還可以再增加一兩個店。」


  那麼再看它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沃爾瑪創辦時同時代的主流零售業態是位於市中心的斯特林百貨,而沃爾瑪以平均低20%以上的價格進入這個市場,賣那些 同樣的名牌產品—沃爾瑪的價值在於減少銷售中間環節,簡化渠道,它破壞了大量中間商的利益,但也實現了它的理念—為顧客節省每一分錢,而不是讓沃爾瑪成為 全球第一。而正是這個理念,刺激了更多的消費,建立起更龐大的市場。


  這兩點的存在,可能是沃爾瑪與它在中國的追隨者之間的差別。偉大的公司在成就自己的時候一定是有更多的正向價值。當沃爾瑪把低價策略從摧毀中間商利益 轉向壓榨製造商的時候,它為人所詬病的特徵就顯著起來—它終結了低附加值的美國製造業,借助全球化和製造業轉移拯救了它的商業模式。那麼對於中國的這些追 隨者來說,是否有同樣的問題存在?我們曾經報導過圖書業在電子商務的影響下處境尷尬—對於京東這樣的電子商務公司來說,圖書銷售是最好的黏住消費者的手 段,它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圖書的銷售,但它也讓這個行業的生產鏈受到衝擊,當這個弱小的行業被強大的資本控制的電商作為營銷和推廣手段的時候,它未來 可持續發展就受到挑戰。電子商務公司至少在圖書出版領域扮演的並非是善的公司的形象,那麼在其他行業是否有同樣的傾向?我們這期同樣從大家電製造商的角度 去看電商價格戰的上一步,我們想知道沃爾瑪竭澤而漁的悲劇會不會重現。


  就在幾年前,我們在提到家電渠道之戰的時候,還是國美蘇寧的天下,現在轉眼已經成了蘇寧京東之爭,除了感慨技術和互聯網的衝擊影響,我們還要感慨公司 命運的倏忽變化,國美是一種,摩托羅拉是另一種—一個曾經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標誌性的公司衰落了,那些為摩托羅拉感到自豪的公司人,現在沉默冷靜地接受被 裁員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81

Y Combinator幕後故事:第一印象很重要 避免投機取巧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04/232024.html

北京時間9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技網站GigaOm專欄作者埃利薩·科恩(ElizaKern)發表文章指出,要想加入硅谷最古老、最知名的創業孵化公司YCombinator到底需要哪些條件?通過對創業者面試、展示活動等整個過程的追蹤關注,一部新作揭示了這家創業孵化公司的幕後故事。

現在,創業孵化工具和加速項目似乎都不再是稀罕事,但是保羅·格拉漢姆(PaulGraham)於2005年參與創立的YCombinator為其 他項目打下了基礎,並且通過AirBnB和Dropbox等公司的崛起證明了自己的成功。那麼,格拉漢姆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成為格拉漢姆支持的項目需要達 到哪些條件?

一部名為《發射架:硅谷最獨家的創業公司加速器》 (TheLaunchPad:InsideSiliconValley'sMostExclusiveStartupAccelerator)的新書就是 要探索YCombinator幕後故事,揭示創業公司如何從進入YCombinator、到展示自己,再到創建成功的公司。這部書的作者是《紐約時報》數 字領域的專欄作者、商學教授蘭達爾·斯特羅斯(RandallStross),他獲得了格拉漢姆和YCombinator合夥人的許可,得以追蹤關注 2011年夏天進入YCombinator的一批創業公司,從他們最初接受面試到成果展示。這部作品將於9月27日出版,但讓我們先睹為快。

這本書並沒有透露太多令人驚愕的秘密,很多關注Quora和HackerNews的讀者可能已經瞭解YCombinator如何運作,另外格拉漢姆最著名的言論和他關於創業公司的哲學也已經發佈到互聯網上。

但是這本書介紹了YCombinator合夥人的指導風格,揭示了多少公司和創始人真正通過YCombinator取得成功。在我看來,這本書還可 以看出多少創業公司在經歷前三個月的艱難探索之後終於提出穩健的理念,展示活動中多少創業理念只是幾週前才剛剛面世。這不僅是一部介紹格拉漢姆和 YCombinator的作品,而且是一個關於創業公司努力探索的故事。

以下是這本書裡面的一些有趣片段:

-格拉漢姆告訴創業者們要住在山景城,儘管這裡很枯燥,因為距離近是YCombinator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還表示,創業者們在展示活動結束之後可以前往舊金山過「嬉皮士」(hipster)們的活動。

-24/7:格拉漢姆建議創始人們把除了睡覺和吃飯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自己的項目當中,他的妻子、YCombinator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傑茜 卡·利文斯頓(JessicaLivingston)表示,一些成功的創始人體重會下降15磅,他們吃得非常簡單,而且在不工作的時間去打網球。

-女性稀缺:利文斯頓估計,2011年冬季進入YCombinator的一批創業公司當中,只有4%的創始人是女性,而2011年夏季進入 YCombinator的160位創始人當中,只有2位女性。格拉漢姆將這個原因歸咎於多方面,包括男性在孩提時代更早接觸計算機技術、提出加入 YCombinator申請的女性創始人數量稀少、人們更願意與自己的同性好友共同創業等。在這部書撰寫的時候,也就是YCombinator成立6年之 後,在YCombinator資助的300多個項目當中,只有1個團隊完全由女性組成。

-術語:很多人將「孵化器」、「加速器」和「種子融資」混為一談,但格拉漢姆更喜歡用「種子融資」這個詞,部分原因在於他認為「孵化器」僅僅是提供辦公場所的一種項目,他反對這種理念,因為真正的黑客不願被告知應當在哪裡工作。

-面對面交流:儘管格拉姆漢與這些創始人們共同打造高科技解決方案,但他更喜歡面對面的交流。他不喜歡通過Skype參加會議的人們,認為面對面交流說明創始人對自己的工作更負責任。展示活動期間,格拉漢姆將創始人與投資者安排在同一個房間,這也是出於這個理念。

-第一印象很重要:YCombinator合夥人表示,展示活動是為了使投資者對創業公司產生足夠的興趣,願意觀看他們的展示並且事後找他們商談。 很多投資者在展示期間無所事事,有的投資者只能記住其中的一個詞或一句話,比如「關於雜貨的某個東西」。因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避免投機取巧:格拉漢姆表示,不要在展示中使用美女等圖片,否則以男性為主的觀眾注意力將被轉移。不過這與新派投資者戴夫·麥卡羅爾(DaveMcClure)的觀點截然相反,麥卡羅爾認為展示必須具備以下三要素之一:性、錢、權。

-展示之後:格拉漢姆非常看重YCombinator的黑客文化,但這對於創始人準備與投資者交流沒有太大幫助,因為投資者不會很喜歡未完成的理念或者不完美的產品。因此,在展示活動後與投資者的交流過程中,創業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成功機率:加入YCombinator並不意味著成功籌資,2011年夏季加入YCombinator的63家創業公司當中,約有12家沒有籌得 資金或者取得成功,還有7家創業公司僅僅籌得1.5萬美元到6萬美元。不過,在獲得投資的51家公司當中,平均籌資額為85萬美元(不計入 YCombinator相關的資金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74

Dilllard's的故事 海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b6f47010126ih.html

Dilllard's的故事

 

一次,在一個朋友組織的聚會上,我大概冒犯了一位很有財的投資者,因為談到消費品,他總結了很多很多,而在我看來,這些總結太不靠譜。其實,我想說,不要隨便去總結,尤其不要只根據中國市場去總結,還要儘量掌握所有事實後再去總結。最好不總結,哪裡有那麼多老師和大師嘛。

 

關於百貨零售的一個論述大概就屬於這一類,據說其中一個論斷是「從未有過起死回生的」。其實,這個可以有!Dillard's就屬於這一類,至少在我眼裡就是這樣的。儘管對於Dillard's還不是那麼深入的熟悉,我還是迫不及待的想把這個故事梗概分享給朋友們。

 

Dillard's是一個家族企業,玩百貨的,300多家店,不算全國性的百貨,區域稍微集中一些,也沒什麼特色,2007年前,在各項指標上都弱於其他百貨公司。但它店舖的絕大多數都是自有物業,即便在經濟最糟糕的情況下,按照估算,其每股資產淨值(NAV)也在30-60美元之間。

 

20076月底,精彩的一幕出現了,對沖基金Barington Capital Group公開致信給Dillard's的董事長和CEO,要求公司會見他,並採納他們對公司的建議,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這大概算是拉開了積極投資者干預公司的序幕,必須提及,這時公司股價在35-40美元。

 

Dillard's的經營確實是每況愈下,此時開始了連續9個季度的同店銷售(SSS)下降的情形,伴隨著2008年美國金融經濟危機的深化,Dillard's的經營一落千丈,公司股價在2008年底2009年初跌落到了不可思議的2.8美元左右的水平!

 

沒錯,就是這個水平!我們不用任何懷疑,公司的NAV即便在2009年去折算,最保守估計也不會低於25美元,公司的流動性也不會出現問題,但是,這個價格出現了,甚至低於那些積極投資者當初介入價格的10%

 

20081027日,美國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Dillard's股價由12美元滑向4美元之下時,對沖基金Barington CapitalClinton Group致美國證監會的信件披露,在致SEC的函件中,這兩位深套其中的積極投資者督促公司儘管更換CEO,以及更換董事會成員。

 

隨後的股價走勢,不需要我多說,大家也清楚了,從2009年初最低點3美元左右一直攀升至現在的歷史最高價78美元左右。

 

2010年二季度以前,幾乎沒有人相信Dillard's真的華麗轉身(TURNAROUND),即便最有嗅覺的分析師,也只是認為其不會變的再差,而完全不知道其潛在盈利能力有多強。伴隨著2010年底公司主動與投資者交流溝通,大家才發現,原來公司的經營轉變早已於2007年下半年就開始了。

 

這些舉措包括關閉虧損的店面、裁員、大幅降低庫存水平、減少打折商品、引入新品牌、重新定位公司在百貨行業中的競爭位置等,甚至在2009年,更換了4位董事等等。

 

只不過這些舉措的實施,需要一些時間,見效更需要一些時間,卻恰逢2008年 金融危機,無疑加重了這種負面的表現,加上公司之前很少與投資者交流,保留家族企業的特徵,投資者對於公司進行的轉變無法洞悉,甚至洞悉了也不敢抱有奢 望。至於身先士卒的對沖基金,我想,個中滋味也必然是感慨萬千吧,他們一定會思考,股價的安全邊際到底是什麼,股價走勢真的能夠預示公司的經營狀況,公司 的潛在價值如何體現。但當一切折磨消逝,我想他們唯有笑談吧,守得云開見月明。

 

好了,故事講到這兒,差不多結束了,關於百貨,關於Dillard's,我們還會有更深入的分析,我想,也會更精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86

全球最會說故事團隊解密

2012-9-26  TCW



你知道,一個好故事,有多大吸引力?

今年二月底加州長灘(Long Beach)。清晨八點四十五分,長灘表演藝術中心(Long Beach Performing Arts Center)大門前萬頭攢動,當工作人員打開大門,所有人蜂擁而上。他們,買的是一張約合新台幣二十二萬元的門票,卻還是為了好位置而擠破頭。

這是,一年一度TED會議的會場,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平台。

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Google創辦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rey Bezos),都曾經站在TED舞台說故事。

每個十八分鐘的故事,透露出未來趨勢,也改變了世界。

高爾受邀TED針對氣候變遷發表演講,演講後,七月份高爾的著作《不願面對的真相》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義務律師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在TED說的以「正義」為題的故事後,收到了群眾一百一十二萬美元的支票,支持他的基金會從事正義推廣活動。

台灣科技業大老施振榮與林百里都看TED。去年一場對台灣一百六十七所大學校長的演講,林百里也是秀出TED講者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所說的「學校扼殺創意」和「推動學習革命」等多場演講,去傳達他對未來教育的想法。

這是個從贏者圈開始的私人聚會。一九八四年的矽谷,「資訊建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先驅沃曼(Richard Wurman)發想結合科技、娛樂和藝術的TED聚會,他邀請最頂尖的人來說他們的創意故事,上述的名人不僅是講者,也是台下的聽眾,這讓這些菁英們可以 互相串聯好點子。於是,TED的影響力一直發酵…每年一場四天三夜的論壇,總數約一千五百張的門票,不僅昂貴,還要申請核可,才能搶得到。

直到二○○二年,英國創投家安德森(Chris Anderson)從沃曼手中買下TED,二○○六年把內容上網後,全世界都可聽到這些菁英們訴說的好故事。這些故事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十八分鐘如何講好ㄧ個故事?

TED影片上網以來,已經被點閱超過一兆次。有趣的是,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從六歲小孩到工程師,只要一上了TED舞台所說的故事,就能特別動人?《商業 周刊》獨家專訪負責協助講者表達的內容總監史多彩(Kelly Stoetzel)。她說,要說出一個好故事,首先要設定最多說十八分鐘的原因是,「足以讓講者把內容講清楚,但又不會讓聽眾開始分心。」

TED看到說故事的力量,不僅是娛樂人群。在右腦思考的感性時代來臨時,一個好故事的威力,要遠比嚴肅的簡報,或是規矩更能打動人。

看過一千五百場TED演講、協助過九百名講者,史多彩分享了TED演講的五個神秘配方:

在舞台上做自己》

「一個TED講者要抓住聽眾,最關鍵的要素就是要在舞台上做自己。」史多彩說。「這包括兩部分,一是用自己原汁原味的風格表達,二是熱情的與眾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工作和心得。」

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工作。乍聽會感覺這可能太平凡,應該是說自己聽過最偉大的故事才對。但亞馬遜書店公共演說類排行榜冠軍《如何來一場TED演講》作者唐納 文(Jeremey Donovan)就分析,若講者是用「我所知道最特別的故事」會因為以作者為中心,與聽眾產生距離;但若用自我探索的邏輯去反思:「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 教訓」、「生命中最快樂的經驗」,才會真正將聽眾納入分享的一部分。

「講者不需要直接訴求聽眾做什麼行動,聽眾自己會想『我該做什麼』。」史多彩說。

影片點擊次數突破一千一百萬次、人氣排行榜第二名的「我腦內的兩個世界」(Stroke of insight)便是經典例子。腦神經科學家泰勒(Jill Bolte Taylor)在舞台上分享自己在三十七歲時左腦中風,從清醒到昏迷的過程,當描述起自己活在右腦世界的感受時,她輕閉雙眼,舉起雙臂,身體不由自主的擺 動,眼淚滑落臉龐,全場觀眾也進入她的世界,了解到多用右腦思考、感知世界,人生會更快樂。

當作人生最後十八分鐘》

倒立先生黃明正去年受邀擔任TED x Taipei的講者,倒立環台的理念激勵聽眾,甚至讓出版社為他出書。這是他第一次公開演講,TED告訴他,要克服緊張,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問自己,如果這是人生最後的十八分鐘,我想說什麼?

請記住這中間的差別,你不是要講一個從出生講到現在的精華故事,而是,想要透過人生最後十八分鐘,去講清楚一個意義重大的人生經驗。

黃明正在演講前,準備了十二、三個版本,直到彩排前才收斂成一個。他想告訴別人「開明父母的重要」,他說,自己因有開明父母的支持,他才能堅持五個月倒立環台拍照的夢想,最終他反問現場聽眾:「你將是開明的父母嗎?」

卡內基台灣地區總經理黑立言說,「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這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

用上台動機取代緊張》

TED也有一套幫助演講者克服緊張感的秘方。只要一緊張時,就對自己說,你今天演講是為了什麼。如黃明正緊張時,會告訴自己,演講不是為了宣揚自己的成 就,「我是在告訴大家,開明父母的重要,」讓動機去取代緊張。「就越容易提醒自己跳脫出(緊張),自然能講出心裡的話。」

中信金、趨勢科技講師、簡報專家王永福以TED做為企業教材已經兩、三年,他說,這是一種注意力轉移的技巧。如果講者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各種令人恐懼的外在 條件,就會越害怕,但若把注意力放在更強烈的動機層次,重複釐清演講的目的超越分享,而是要說服、激勵、要造成改變,建立強烈動機,就有助於讓你分享故事 時,更有自信。

畫面比口說更夠力》

「TED就是一場秀,你要對世界宣告什麼?」TED x Taipei策展人許毓仁說,「講者要跳脫過去準備演講的舒適圈,TED不只是講話,而是你要用生命去傳達自己想改變世界的熱情和企圖心。」

也因為如此,將證據轉化成視覺效果就成為製造舞台驚喜的重要手法。

諸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為了讓大家重視瘧疾造成的兒童死亡率,當場秀出瘧蚊;英國名廚奧利佛(Jamie Oliver)呼籲注意兒童的糖分攝取,當場推倒一車糖,分量相當於一個小孩喝五年份巧克力牛奶所吸收的糖,引起現場驚呼。

道理很簡單。王永福解釋,透過畫面,聽眾聽得到也看得到,眼見為憑,不用花腦筋想像,說服力、感染力自然更強。

說理占一○%就好》

說故事都有目的,有人拿來激勵人,有人拿來提出警告。但是,請把你要「說理」的部分,控制在一○%以下。

「演講的主題都很嚴肅,但為了訴諸情感,九成時間都拿來說故事,事實陳述和主張留到最後結論。」史多彩說。她引用義大利劇作家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的話:「事實就像一個麻布袋,沒裝東西就站不起來。要讓它站起來,首先必須放進一開始讓它形成的所有理由和感情。」

《紐約客》專欄作家、《異數》(Outliers)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TED演講「選擇、快樂與義大利麵醬」便是好例子。他想告訴人們接受多元的重要,但卻用五分之三的時間說一個胖子發現義大利醬的故 事,五分之一的時間告訴大家,他認為故事主角做了哪些反常的事情,最後兩句話才有結論:「容納人類多樣化,才是令我們快樂的可靠方法。」

分享完五個配方,史多彩特別強調,雖然這些都是一個好演講的關鍵,但絕非唯一的方法,更無須遵守單一方程式。

因為每次說故事的過程,都應是一個創意的表現,你可以參考第六十四頁,內有名人最欣賞的TED影片,然後,可以試著說自己的故事,這不僅能讓身邊的人更快樂,還是未來重要的競爭力。別小看自己,也別小看一個好故事的威力!

【延伸閱讀】

TED將影片上網後累計瀏覽次數達1兆次,相當於全球人口平均每人看了149次TED在全世界說了1,325個故事TED被翻譯的語言數量高達89種比 《哈利波特》還多15種美國TED年會4天3夜的入場門票1張要價新台幣22萬元TED說4天3夜故事就能創造5億元產值全球共有8,040位自願者幫 TED翻譯故事TED年紀最大的演講者是113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50

阿信的故事 蔡東豪

2012-9-27  NM



零食連鎖店759阿信屋是近年令 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去年阿信屋因為可樂賣得太平,供應商為顧及超市的利益而停止供貨,阿信屋成為反超市霸權的英雄。但原來阿信屋不是市民心目中的被欺凌小 商戶,它的分店數目達一百間,今年營業額達六億元。對於士多小店,阿信屋可能也是一種霸權。這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老闆林偉駿是廠家,是生產電子線圈上 市公司CEC國際(0759)的主席。

據林偉駿說,二○○八年金融海嘯,工廠生意急跌,他須裁走六千名工人,另謀出路,所以膽粗粗投資零 食生意。廠家堅忍和靈活變通的作風在林偉駿身上表露無遺。林偉駿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暢談經營零食之道,語帶亢奮。不過,我看過阿信屋的經營模式,再看 CEC的財務狀況後,不禁為林偉駿擔心。短短兩年時間,阿信屋由零做到一百間分店,不愧是零售業奇葩。廠家林偉駿見慣風浪,這幾年做廠經歷更加令他習慣大 上大落,阿信屋的策略是一個「衝」字,不停增加分店數目。林偉駿解釋零食生意成功之道,是透過擴大規模,降低營運成本,十間店和一百間店比較,後者議價能 力較高,加上分擔如運輸、倉庫、宣傳等支出。即是說,阿信屋不停開分店來降低成本,銷售靠的是「平」。林偉駿估計分店數目今年底達一百二十間,明年底目標 是一百八十間。

多開分店,降低成本,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難度非常高。這種策略從來不是企業主流策略,因為須攀越兩座巨 山。第一座是執行風險,經營一間店和十間店分別很大,十間店和一百間店分別更大。舉例,零售生意重點是地點,在地產霸權下,商戶搵鋪是「店求鋪」,合適鋪 位要爭,價高者得。一年開幾十間鋪,即每月開幾間,這運作巨大至難以想像。選地點、做分析、跟業主討價還價等,是複雜過程,不是林偉駿和一兩個同事可勝任 的工作。其他連鎖集團由專業團隊負責選鋪,這些人累積多年經驗,但對這些專家,一年開幾十間鋪,也是難以置信的挑戰。阿信屋欠缺選鋪經驗,加上須抵受不停 開分店的壓力,選錯地方是合理懷疑。零售生意選錯地方可能是無得翻身的錯誤,阿信屋一百間分店中,有多少是賺錢,值得疑問。選鋪是執行風險其中一項,其他 還有系統、人事、倉庫等管理上風險,數之不盡。公司規模一兩年之間暴升,我十年前在科網泡沫期間經歷過,未見過成功例子。

第 二座是資金。開舖需要大量流動資金,付按金上期、裝修、入貨等,全部是需要現金的前期投資。零食不錯是現金生意,但阿信屋入貨渠道一定要進取,從可樂事件 可見,傳統供應商可能受超市霸權影響,未必視阿信屋為貴賓客戶,交易條款可能甚辣,因此阿信屋可能要依賴另類途徑。阿信屋年資淺,入貨價要平,「相金先 惠」可能是唯一辦法。我看過CEC國際年報,應付賬不合比例地偏低,經營現金流緊,顯示這不是先收現金的生意。阿信屋急需應付因不停擴充規模的流動資金缺 口。香港主要連鎖零售業務,都由大集團擁有,例如超市、便利店等,即是後面有大水喉射住,流動資金缺口可由母公司和母公司有關係的銀行提供,而阿信屋後面 的水喉是生產電子線圈的工廠。一間每年營業額幾億元的工廠,經營已非常吃力,這條水喉力度不會太猛。

細閱CEC國際年報, 最突出的數據是負債。以CEC國際的規模,能夠得到銀行信任,借出近三億元,殊不容易,林偉駿必定是一個有魅力的創業者。可是,阿信屋不停開舖,資金缺口 愈來愈大,銀行會否加碼支持,將決定阿信屋以至CEC國際的成敗。阿信屋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創業故事,特別是對我這類廠家同業而言,林偉駿走入陌生地方,做 出驕人成績,的確了不起,容易令人產生亢奮。然而衝得太快,可能掩蓋一連串問題,其中包括可能是很嚴重的問題。這種靠衝的策略,對傳統上保守的廠家來說, 陌生至不懂分析,我希望林偉駿看通我看不通的東西。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41

喬布斯鮮為人知的故事:曾讓蓋茨苦等一小時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3332.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關於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生平,我們已經知道不少,這主要得益於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同自己的自傳作者大方分享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人生故事。通過自傳,我們瞭解到喬布斯創 辦蘋果公司的動力所在,也知道了他如何重新定義PC、音樂播放器、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過程。

不過,喬布斯還有著太多太多不為外界所知的故事。在喬布斯逝世一週年的日子裡,他的一些朋友和同事就同我們分享了一些他們自己對於這位業內最傑出人士的回憶。

隱藏保時捷911

軟件工程師蘭迪-亞當斯(Randy Adams)此前曾拒絕了喬布斯在NeXT公司向他發去的工作邀請,NeXT是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後創立的電腦公司。在1985年,亞當斯賣掉了自己具有開 創性的桌面軟件發行公司,亞當斯表示自己還沒有做好工作的準備。幾天後,喬布斯在自己的電話答錄機上留言稱:「你搞吹了這件事,蘭迪,這是人生僅此一次的 機會,但你卻錯過了。」

隨後,亞當斯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決定。

利用出售自己的桌面軟件發行公司所獲得的現金,亞當斯跟喬布斯同時買下了一輛保時捷911跑車。為了避免車門之間碰撞產生凹痕,他倆故意將車停在相對靠近的地方,並霸佔了兩車之間的三個車位。但有一天,喬布斯突然衝進亞當斯的辦公間,並告訴他必須把車移走。

喬布斯當時表示:「蘭迪,我們得把保時捷藏起來。羅斯-佩羅(Ross Perot)就要來了,他正在考慮投資我們公司,我可不想讓他知道我們有很多錢。」然後,兩人便將跑車藏在了NeXT公司位於加州帕洛阿爾托(Palo Alto, Calif)的辦公室後面。1987年,佩羅成功向喬布斯的公司投資了2000萬美元,並進入公司董事會。

讓蓋茨苦等一小時

亞當斯還回憶了比爾-蓋茨(Bill Gates)來到NeXT公司參加會議的軼事。那是1986年的秋天,樓下大廳的接待員打電話給正在樓上辦公室的喬布斯,告訴他蓋茨已經到了公司大廳。 「我看到他(喬布斯)坐在辦公間裡,並不是很忙,但卻一直沒有起身下去迎接蓋茨,也沒有喊蓋茨上來。事實上,他足足讓蓋茨在大廳裡等了一個小時,單從這一 點就這充分說明了他們之間的競爭關係。」

亞當斯透露,NeXT公司的工程師們紛紛借這一機會下樓,向蓋茨請教問題。「我們十分享受這段時間,大約花了一個小時同蓋茨交談,直到史蒂夫把他喊上去。」

亞當斯表示,由於自己不同意喬布斯在NeXT推出工作站使用光盤驅動器這一決定,因此他離開了公司。亞當斯的理由是,光盤驅動器實在太慢了。之後,喬布斯說服亞當斯創立了另一家公司專為NeXT產品開發軟件,亞當斯聽從了喬布斯的建議並從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獲得200萬美元的投資。不過,當公司業務還在進行之中時,喬布斯又打電話告訴亞當斯「NeXT正準備放棄工作站業務,並將把業務重點放在軟件方面」。

「喬布斯告訴我,硬件的成本正在下降,電腦將逐漸成為日常商品。然後我告訴她: 那你為什麼去不賣PC? 喬布斯對我說: 我寧願去賣狗,也不會去賣PC。 」亞當斯回憶道。

天生的「諷刺家」

亞當斯表示,自己還留存著許多NeXT時期同喬布斯有關的回憶。比如,作為一名素食主義者,喬布斯會從那些正在吃賽百味(Subway)三明治工程師身邊走過時說「哦,燒焦動物屍體的味道是不是很棒?」

1986年,喬布斯曾把自己打扮成聖誕老人向員工派發100美元的現金。而且,喬布斯常常對那些把事情搞砸或者做了一些他不喜歡事情的員工說:「炒你自己的魷魚去吧。」

你可能會問,喬布斯在說這些話時是認真的嗎?

對於這一點,我只能說,如果你沒有接到正式解僱通知的話,那他就是在開玩笑了。

亞當斯在離開NeXT後,加入了Adobe公司領導開發Adobe Acrobat軟件和PDF文件格式,並且與他人聯合創立了FunnyorDie.com(FunnyOrDie.com網站在美國相當有名,網站拍攝簡 短的趣味或惡搞短片,常常還請來好萊塢明星來客串)。

亞當斯認為,即便是在喬布斯去世一年後,科技行業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去世所帶來的影響。「他的人格魅力就像電流一樣。喬布斯一直在釋放著一種令人難以 置信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鼓舞人心,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層次。過去我跟史蒂夫一起工作時,我相信我們能夠做成任何事,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但在他去世 後,我的這一觀念也受到了些許影響,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

蘋果迷你零售店的災難

2004年,喬布斯接受了胰腺腫瘤切除手術。喬布斯選擇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斯坦福購物中心(Stanford Shopping Center)跟數位記者進行術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這是一次為佔地750平方英呎的蘋果迷你零售店揭幕的活動。這種新店面的佔地面積是當時蘋果標準零售 店的一半,店內採用全白色的天花板設計,燈光採用背光照明,牆壁材質是日本製造的不鏽鋼材料,頂部有模仿PowerMac G5風格的通風孔,地上則是由「飛機庫使用的材料」製成的白色無縫地板。

但是,就在零售店的巨大帷幕被揭開前的數分鐘,喬布斯變卦了,當時離揭幕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喬布斯卻拒絕走出店外迎接記者。因為在圖紙上看起來非 常棒的設計卻經不起現實的檢驗。蘋果迷你商店的牆壁在沒有開幕時就清晰地印出了人們的每一個掌印,地板也被參加揭幕典禮的部分人群踏出了一個個黑腳印。

不過,喬布斯最終被人說服走出店外,並在記者招待會舉行前拉開了迷你商店的大幕。隨後,當我看到店裡的地板後就立刻轉向站在我身邊的喬布斯,問他是否親自參與了每一環節的設計工作,他回答說是的。

「顯然,設計這家零售店的人,這輩子肯定沒擦過地板。」我這樣對他說道,喬布斯眯起眼睛看著我,然後便頭也不回的走進了店裡。

幾個月後,蘋果高管告訴我,在週六揭幕後的當晚,喬布斯讓所有設計師回到店裡趴在地上擦地板。自此,蘋果就開始採用如今在蘋果零售店中司空見慣石材地板。

向好友獻寶iPhone

網絡瀏覽器先驅、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回憶了自己跟喬布斯進行的一次四人約會(double-date)的軼事。當時是在首款iPhone發佈數月前,即2006年的秋 天,安德森和妻子勞拉、喬布斯夫婦一起出去吃飯,我們坐在帕洛阿爾托加州大道的一家餐廳外面等待排號,那是一個天氣十分宜人的硅谷夜晚,史蒂夫從牛仔褲口 袋裡掏出了自己的iPhone原型機,然後同安德森說:「這兒,給你看樣好東西」。隨後,喬布斯便向安德森展示了這款尚未問世新設備的所有特性和功能。

「在我不斷的驚訝聲過後,我還是鼓足勇氣做出了自己的評論。作為黑莓愛好者的我向史蒂夫說道:天吶,史蒂夫,你真的不認為沒有配備實體鍵盤會沒有問 題嗎?人們真的對直接在屏幕上打字沒有意見嗎? 然後,史蒂夫用他那種洞察一切的目光直視著我的眼睛,並告訴我『 他們會習慣的』。」安德森回憶道。

自2007年以來,蘋果已經售出超過2.5億台iPhone,現在的iPhone已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全球最暢銷的智能手機之一。

不顧他人感受

蓋伊-川崎(Guy Kawasaki)是蘋果公司首席宣傳官和Mac開發社區的聯絡人。1984年,在Mac電腦首次推出之後,蓋伊正在自己的辦公間內工作,此時喬布斯帶著 一個人走了進來,讓蓋伊對某一款程序提出一些意見,這款程序是一家名為Knoware的軟件公司為Mac電腦量身打造的,Knoware同時也是該公司開 發這款軟件的簡寫。

「我告訴了他對於這款軟件的真實想法,且全是負面的評價。我講完後,他看了看那個人,又轉身看著我說:『 蓋伊,這位就是Knoware公司的CEO'。」

川崎表示,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其實是希望表現出喬布斯「會毫不猶豫地讓員工面臨極其尷尬境地」這一特點。但後來,川崎也表示,這是史蒂夫性格的真實體現。喬布斯的忠實粉絲可能會說「什麼樣的問題都逃不過老喬的法眼 」,但其他人可能會認為喬布斯缺乏必要的社交禮儀。

慧眼識珠

儘管他待人的態度如此『獨到』,但還是有許多天才般的人物願意來到蘋果公司工作,原因就是,喬布斯不同於大多數老闆,他會真真正正的感激員工所做的 偉大工作或者產品。事實上,要使員工獲得積極反饋通常包含兩個因素:一個是有人能夠敏銳地看出其所做的工作是獨一無二,且意義巨大的。另一個是,需要有人 能夠直言不諱地當面指出錯誤。大多數人雖能做到直言不諱,卻很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

「如果你想取得偉大的成就,就去蘋果公司上班。但在蘋果,你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忍受被當眾羞辱的情況。這種事在惠普公司就絕對不可能發生,因為這同 惠普公司的公司文化格格不入。不過,在惠普你也無須做到最好,因為無論做得有多好,也沒人會對你大加讚賞。所以,這兩點比較下來,你更願意到哪工作呢?蘋 果還是惠普?」

屏幕上的小手

雅達利公司(Atari)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Nolan Bushnell)曾在1974年僱傭過喬布斯,他對喬布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對於工作的激情。

「喬布斯是我見過的第一個,在通宵工作之後窩在辦公桌下睡覺的人,之前我從來沒見過有誰這樣做。許多人往往認為成功是靠運氣,但我知道成功就是在正 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我認為,如果你願意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工作,你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運氣』。」 布什內爾接著說道:「我們常常會有這樣頗具哲學意味的討論,喬布斯喜歡談論一些宏大的想法、思路,並告訴我們這些想法的具體來源。同時,他也對創造新產 品,並告訴別人什麼時候才是將新品推向市場的最佳時機這類話題十分感興趣。」

上世紀80年代初,布什內爾在巴黎購買了一間15000平方英呎的豪宅,當時他邀請了在硅谷的朋友們前來參加自己的喬遷宴會。當天的宴會上有樂隊、 精美的食物和酒水、盛裝出席的賓客,當然還有喬布斯。當時,喬布斯已經了離開雅達利並創辦了蘋果公司。當天,所有出席宴會的賓客都身著正裝,只有喬布斯穿 著一條李維斯牛仔褲出席。

布什內爾透露,在派對結束以後,我們坐在巴黎左岸,我喝著咖啡,喬布斯喝茶,我們一起看著街上走過的人群交流了起來。我們談了很多東西,喬布斯當時 知道公司Apple II電腦正在步入生命的末期。但面對Apple III,他卻高興不起來。那時,喬布斯剛剛產生了Lisa電腦以及隨後Macintosh的雛形。我們一直談論軌跡球、操縱桿和鼠標這些概念。當時我們將 其稱為『屏幕上的小手』,其實就是現在的鼠標。我最後一次見喬布斯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當時他非常瘦,但看起來並不虛弱。對自己也仍然很有信心。他告訴 我,『我認為我可以戰勝病魔』。」

聖誕故事

蘋果早期營銷大師裡吉斯-麥肯納(Regis McKenna)在騎摩托車回家途中碰到了當時年僅22歲的喬布斯,兩人討論了如何將蘋果變成一個國際品牌這一話題。麥肯納在1983-1987年期間曾擔任蘋果高管,兩人在隨後數年裡都保持著緊密的關係。

1998年,我和我妻子購買了五台iMac作為送給孫子孫女的聖誕禮物。五歲的莫麗打開她的iMac後,說了句『生活真好』(Life is good)。但是,莫麗的iMac很快出了問題,在使用了幾小時後,iMac的光驅就無法正常使用了。由於蘋果的政策限制,經銷商告訴我他沒有權力為我更 換電腦,修理的話可能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因此,我發了電子郵件給喬布斯,問他新品的退換貨政策。不到五分鐘,喬布斯便打我的電話,他問我電腦出了什麼問 題以及經銷商的名字。

隨後,他告訴我『我會給你回電話』。幾分鐘後,電話又響了,是經銷商打來的。他告訴我:『我會為您孫女準備一台新iMac。』

之後,我發電子郵件給喬布斯,說他讓我孫女有了一個快樂的聖誕節。喬布斯的回信中只有簡單的幾個字:「Ho, ho, ho」

此外,麥肯納還回憶起另外一個故事。1985年,在被蘋果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和董事會解僱後,喬布斯跟麥肯納談到了自己的下一步計劃。喬布斯說,蘋果可能因為他的離開而受益。因為他的新公司會開發一種蘋果也能使用 到的技術,喬布斯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幫助蘋果。喬布斯當時告訴麥肯納「也許我們能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產品,來幫助拓展蘋果的產品線,讓蘋果願意收購我們。」

1996年,蘋果斥資4.29億美元收購了喬布斯的NeXT,幫助喬布斯重返蘋果,並創造了美國商業歷史上最成功的扭虧為盈案例。

患難真情

目前身為風險投資家的海蒂-羅伊森(Heidi Roizen)在上世紀80年代曾是軟件公司T/Maker的主管。T/Maker主要負責開發Mac平台軟件。她將大多數與喬布斯打交道的經歷稱為一場「人格的歷練」,但有一件事卻讓她非常感動。

「1989年3月1日,喬布斯打電話同我商量事情。要知道,前一天晚上我剛收到了父親在巴黎公去世的消息,不過因為是喬布斯打來的電話我就接了。當我把一切告訴喬布斯時,他告訴我『你為什麼還在工作?你應該回家,我馬上就過來』。」

不久後,喬布斯到了羅伊森家,同她一起坐在地板上安慰了她整整兩個小時。

「是的,我有沙發,但史蒂夫不喜歡坐在沙發上。他讓我談談我的父親,什麼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什麼東西讓我如此熱愛他。幾個月前,喬布斯的母親也剛剛去世,所以他特別理解我的感受,知道該跟我談什麼,我會永遠記住並感激他為我所作的一切。」羅伊森回憶道。

洞察力驚人

艾米麗-布勞爾-奧查德(Emily Brower Auchard)曾經在NeXT的公關團隊工作,她認為喬布斯的洞察力驚人,哪怕最微小的細節都能注意到。

「我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在媒體採訪時跟他坐在一起做記錄。一次在記者採訪前,我突然發現到自己穿了兩隻不同的鞋子。因為那天早上我急忙穿好衣服,隨 手拿了雙黑色皮鞋就出門了,但實際上我的是兩隻不同的鞋子。隨後,我打電話給我的上司,她說我必須馬上把鞋換掉,因為喬布斯肯定會注意到。然後,我就像個 瘋子一樣開車去斯坦福購物中心買了一雙鞋,最後才回到NeXT辦公室繼續工作。同時,這也是我這輩子做出的最快的購物決定。」

天生的談判家

1989年,正在竭力爭取買家的NeXT公司與IBM公司舉行了一場會議,主要商談有關授權IBM OS/2電腦使用NeXTStep軟件的事宜,當時的NeXT公司非常希望成這筆交易。 兩家公司的高管聚集在NeXT公司總部的一間會議室內等候喬布斯的到來。在進入會議室後,喬布斯轉向IBM公司的高管說:「你們的用戶界面太糟糕了。」

從某種程度來說,喬布斯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談判家,所依靠的正是這種方式。他會拋出一些粗俗的語言,讓對方繳械。他會說, 我們會做這筆交易的,但你們的產品的確太差勁了。 這種態度令人無法容忍,但他卻總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當年年底,IBM最終以6500萬美元的價格成功獲得了這一軟件授權。

撒謊並非人生大忌

一位上世紀90年代喬布斯回歸蘋果後曾和他共過事的高管表示「史蒂夫十分擅長一對一互動交流。當你與他單獨交談時,他不會作秀。但如果參加談判者超 過兩個人,史蒂夫骨子裡的那些營銷技巧便開始表露無疑,他會開始表演。他總是表現的彬彬有禮,十分友善,因為他對我有所求。在重返蘋果公司後,他曾非常需 要人們與他合作。當時的蘋果還是個爛攤子,NeXT又破產了。所以,那時的他是一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但後來,隨著iPod和iPhone的推出,蘋果變 得越來越成功,喬布斯也開始變得傲慢,又像以前一樣了。」

「曾經有幾次,他自己的言行並不一致。當我就這一點向他提出質疑時,他只是說『是啊,我知道,但我需要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許, 在他看來,撒謊並非人生大忌。」

才華橫溢

在發佈新款Mac操作系統OS X時,蘋果公司宣佈OS X操作系統將不再兼容之前的版本,並且要求蘋果開發商重寫其應用程序。喬布斯要求Adobe公司將最暢銷的圖形應用程序移植到OS X平台,但Adobe始終對此無法下定決心,因為顧客不願意掏錢購買僅僅增強了系統兼容性,而沒有增強功能的應用。

最終。Adobe公司同意為OS X操作系統開發升級版本,但喬布斯對於他們做出這個決定的時機並不滿意。

「他希望瞬間提高OS X操作系統的兼容性,讓他生氣的是,Adobe公司的動作不夠快。當Adobe最終發佈升級後的OS X版本時,喬布斯保證將在Macworld大會上推薦其產品。表面看,他這樣做是因為這款產品有助於幫助Adobe公司提升自己的地位,但真實原因是,這 樣做可以彰顯Adobe產品對OS X操作平台的獨特性。他知道怎麼做才能收穫成功,他的確才華橫溢。」Adobe一名前高管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2

[轉載]尷尬與信念:「歐洲股神」的中國故事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v1.html
港股的失敗並不代表安東尼波頓的方式有誤。在港交所的監管下,港股的老千是全世界最多的,這個世界上有幾個會去監督自己的米飯班主?

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後來明白到語言和生活環境才是最好的能力圈。用中文谷歌一下,大部分老千都現形了。
評論:我們需要的不是嘲笑與挪揄,而是從中學到什麼。
 
導語:富達官網對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的最新介紹中添了這句:「波頓將大多數精力用於交叉驗證上市公司數據和信息的正確性。但鑑於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和複雜性,能否避免陷阱仍存挑戰。」這是波頓一次次遭遇問題公司後的「溫馨提示」。經歷霸王、味千和寶姿等突如其來的損失後,「股神」在尷尬中前行,支撐他的是過往輝煌帶來的信心,和對中國經濟的樂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緣 「儘管基金過去的表現令人失望,但我對自己的策略仍懷有極大的信心。」這是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今年7月在倫敦召開的股東會的結 束語。其身後是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Fidelity 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PLC)的淨值表現,一條觸目驚心的線在 過去兩年曲折下跌,間或會有短暫的反彈——就像鉛球和氣球的拉扯,下跌的力量佔了上風。

9月26日,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價格觸及70英鎊,與2011年9月的歷史低點齊平。2010年開設至今,基金淨值蒸發約24%,股價高低位相差近50%,糟糕的業績讓這位「歐洲股神」備受質疑。

質疑聲中,波頓選擇了堅守:堅守人棄我取的投資策略,堅守重倉中小型股的組合配置,以及堅守崗位。現年65歲的波頓原本打算2013年便離開香港正式退休,為有更多時間挽回損失,他兩次決定將工作合約延長,最新一次是直至2014年4月。

早於5年前,波頓便退下了征戰28年的歐洲股市。他管理的英國富達特殊情況基金在1979至2007年間,年復合回報率達19.5%,相當於每年回報跑贏 英國富時指數6個百分點,也讓他享有「歐洲股神」的稱譽。「本基金志在尋找被低估或處於復甦當中的低潮股,通過釋放其增長潛力而獲得增值收益。」富達官網 對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的最新介紹中添了這句:「波頓將大多數精力用於交叉驗證上市公司數據和信息的正確性。但鑑於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和複雜性,能否避免陷阱仍存挑戰。」

這是波頓一次次遭遇問題公司後的「溫馨提示」。經歷霸王(1338.HK)、味千(0538.HK)和寶姿(0589.HK)等突如其來的損失後,「股神」在尷尬中前行,支撐他的是過往輝煌帶來的信心,和對中國經濟的樂觀。

「蜜月」

2007年12月29日,波頓在飛往加勒比海的飛機上開始著筆撰寫《逆市投資》(Investing Against the Tide)一書,陳述自己 28年來投資歐洲股市的經驗。中文版序言中,他指自己在高盛的組織下,早於2003年秋天便首次造訪中國,由此點燃了對中國股市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經 久不衰」。

2010年4月,已退居二線任職富達顧問的波頓,舉家遷至香港,募集4.6億英鎊(相當於49億元人民幣)開始了中資股的旅程,成立了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 金。基金為不可贖回的封閉型,在倫敦掛牌上市,當投資者情緒高漲時,股價較資產淨值會有溢價,當看淡基金未來表現時,則會出現折讓。

建倉的頭半年,波頓經歷了中資股的「蜜月期」。從4月至9月,基金資產淨值累升7.7%,用作衡量基金表現基準的MSCI中國指數同期僅升了1.4%。波 頓跑贏大市6個百分點的記錄由英國成功複製到香港,在投資者樂觀情緒的推動下,基金股價上升13.2%,即投資者用高於淨值的價錢爭相買入基金,付出的溢 價是對波頓的肯定。在20大持股名單上,除了中移動、中聯通、匯豐、中銀香港等藍籌股外,素來喜好在中小型市值的股份中尋寶的波頓還買入了周生生、晨鳴紙 紙業和聯邦製藥等股份。

在企業盈利復甦和QE2的刺激下,2010年下半年的中資股氣勢如虹,波頓在半年報中稱:「有一次我和一個小型公司的管理層會面,是一家非常有意思、令人興奮的公司。會面時我拿到的資料是數天前的股價,但會面後當我再查現價時,驚奇地發現短短幾天居然漲了50%!」

興奮點持續到2011年中。美國被評級機構降級、歐債危機惡化和華爾街賣空中概股三大利空襲來,資金自由出入的香港股市被當成「提款機」,恆生指數崩盤式 下跌。但仍沉浸在過去一年跑贏大市喜悅中的波頓寫道:「我仍然相信中資股還在牛市中,最近經歷的一些波折是正常的調整。」

尷尬

幾乎在寫下這句話的同一時期,投資霸王集團的噩夢襲來。位列波頓十大持股的霸王爆出含有毒物質,股價開始長達兩年的持續下跌。霸王2009年7月才上市, 中藥洗髮水概念和強勢的營銷手段得到資本市場熱捧,股價半年內飆升200%,波頓也加入「接火棒」的熱潮,於2009年12月首次披露持有霸王超過5%的 流通股,增持價為5.5港元,現在回顧這個價位已接近霸王的上市最高點。

出事後波頓並未悉數清空霸王,據富達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分析員稱:「部分原因是他仍留有耐心等待霸王復甦,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持股量太大,霸王作為小型股,流動性差,很難找到願意接貨的投資者。」

據悉,波頓今年和困擾兩年的霸王「徹底分手」。港交所資料顯示,今年3月28日波頓以0.936港元減持402萬股,自此富達佔霸王流通股比例由5.7% 降至4.93%,低於港交所5%的持股披露要求。此後波頓逐步減持,至今已「一股不剩」地悉數沽出所持的1.43億股霸王。以買入平均價5港元和沽出平均 價0.8港元粗略估算,霸王一役基金損失了逾6億港元。

接下來是同樣打著中藥旗號的碧生源(0926.HK)。2010年9月上市的碧生源還未給投資者甜頭,就發出盈利警告,由4港元滑落至0.5港元附近,跌幅達88%。富達中國基金一度持有碧生源流通股總額的6%,換言之,賬面損失已有2.8億港元。

「一些中國公司高管告訴你的信息可能是假的,甚至招股書上的數字都有可能是錯誤的,需要投資者自己聘請獨立第三方做雙重審查。」今年7月和富達投資總監 Tome Stevenson的對話中,波頓稱,「中國優質的公司和歐美的好公司很類似,但那些爛公司的糟糕程度遠遠超過歐美。不幸的是,糟糕中資股比優 質的數量更多。」

波頓透露,在一連串持股公司的負面消息下,自己聘用了5家獨立調查機構,並發現之前感興趣的一家內地保健公司虛報分店數目,之後馬上沽出這家公司的所有持 股。「其實基金聘用調查機構出具上市公司的第三方報告不是什麼新鮮事」,富達內部人士稱,「其他的基金經理也用過獨立調查的服務。只是波頓對市值偏小的股 份情有獨鍾,這些小公司透明度比較差,所以需要調查機構做秘密調查,看公司有沒有虛報經營規模。」

信念

2011年中是波頓在中資股的轉折點。其管理的基金的資產淨值大幅下滑,投資者不信任感增加,在倫敦交易的封閉型基金由溢價轉為折讓。今年7月30日在倫 敦舉行的基金股東會上,波頓屢次表示基金自2011年3月開始便跑輸MSCI中國指數,表現「令自己特別失望」。「很明顯,跑輸大盤的原因是我在中小型公 司上持倉過多。」波頓並未把失誤全盤推諉給疲弱的市場。在現有投資組合中,大型、中型和小型股的倉位佔比分別為2:3:5,波頓指分配比例「非常接近當年 運作歐洲基金時的策略」,即將大部分資金押注於市值低於50億元人民幣的小型股。「很多投資者問我,為什麼對大型國企股不感冒?我回答:誠然,在現有政策 下國企的盈利風險更低,股價也更穩定。但我相信長期而言,民企會逐步釋放活力,持有它們也會獲得更多收益。民企才是中資股中最讓我感興趣的領域。」波頓用 「槓桿」來形容投資中小型民企股的策略,即波動市中會蒙受更多損失,當大市穩步上揚時,民企股升幅會超越大型國企。

波頓是「中國人消費潛力未釋放」的信奉者。「是的,中國是在放緩,但其增長仍遠高於西方經濟體,這是我對中資股充滿信心的原因。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都是 圍繞經濟『升級轉型』,我堅信消費和服務是在中資股尋寶的兩大主題。」波頓引用了諮詢公司對中國中產階級規模增長的數據,表示可支配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的 家庭未來十年會翻1.5倍,而中國的消費佔GDP比例遠低於成熟經濟體,甚至低於印度和俄羅斯。

駐紮香港兩年間,波頓已身體力行見過逾780家公司,相當於持續每天見兩家公司。投資中資股時,波頓似在按圖索驥地尋找過去在歐洲讓他成功獲利的潛力公 司。他在年報中稱,金蝶國際讓他想起了80年代接觸到的英國公司Sage,搜房網也讓他想起了英國的Rightmove。他又形容自己投資味千的舉動為 「試圖將挖掘復甦股的模型由英國搬到中國」。

投資中資股和投資歐洲股市有什麼不同?波頓認為,投資理念沒有太大變化,但感受到中國投資者更為短視,且會在壞消息前反應過激:「這種急躁是我在其他市場 都沒有見過的。」他表示,2011年開始,不論是國際或內地市場,幾乎每個月資金都淨流出中資股,「這真是大逆轉,早前幾年中資股都是淨流入,現在則是沽 貨離場的高潮期。」素來信奉逆向投資的波頓,再次重申「別人恐懼我貪婪」策略,「對我來說,資金流出意味著當(中資股的)情況有些微好轉時,會有很多的錢 將重投市場。」

為提高英國投資者興趣,波頓強調現在中資股正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便宜時期,估值非常、非常吸引」。

距離退休還有一年半,要收復24%的失地殊為不易。「明星只有在他們的成長階段才能創造出最佳業績。這不僅適用於體育、藝術領域,亦同樣適用於投資領域。 一旦擁有了這種輝煌,以後就再也達不到巔峰狀態了。」富達基金的創始人Edward Johnson如是說。在中資股上有心無力的波頓,卻在物業投資上無 心插柳柳成蔭:2010年剛到香港時用7280萬港元買的半山豪宅Mayfair已升值近四成,賬面已有2700萬港元收益。

波頓在《逆市投資》中寫道,投資前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投資組合是否與我的信心程度匹配?我是否清楚自己承擔的風險?過去的錯誤教給我什麼?相比兩年前初闖中資股信心滿滿,波頓現在的答案料更為全面和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84

匯豐的故事----李戴克 王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2ea47c0101bzz1.html
果問香港人,香港有哪一個機構最能使香港人在國際社會引以為傲,或是最能代表香港國際地位,多數港人會首推匯豐銀行。

  如果問香港人,香港有哪一家公司他們最愛,或與他們的生活最有關係,多數人的回答可能還是匯豐銀行。

  為什麼?理由太多。香港開埠的147年歷史上,匯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公司,港幣的第一個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發行者,一直扮演著准中央銀行的角色。從香 港政府到最大的香港公司,到絕大多數的香港市民都是匯豐的客戶。同時匯豐還是所有公司中擁有最大港人股東(股票持有者)的香港上市公司。許多港人既是客戶 又是股東,所以稱為匯豐的利益相關者(stake holders)。

  根據香港投資者協會在2009年3月9日匯豐歷史性災難的時刻所做的調查,在1013名首訪香港市民中,約有53%曾經投資過匯控的股票,有64%當時仍持有股票。

  匯豐在20世紀90年代將總部移居倫敦,並擴張發展成為全球最大銀行及最大集團公司後,將公司名改為匯豐控股(英文名從原來的匯豐銀行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orperation Limited 改為HSBC Holdings)。

  無論是作為以香港為基地,分支機構及業務遍佈亞洲的地區的「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或是作為全球性金融集團的「匯控」它的英文原名仍是「香港上海銀行公 司」。在1865年匯豐在香港創立時,香港開埠只有23年,故港人對匯控的感情深厚,並將其視為「香港人的銀行」。香港的強積金、特區政府持有的外匯基 金,以及1997年香港政府入市後所建立的盈富基金等,都持有匯控股份。絕大多數香港的億萬富豪如李嘉誠、李兆基、新鴻基等家族都持有大量匯豐股票。

  匯豐貴為全球最大銀行(近年因中國三大銀行工行、建行、中行在全球經濟危機後崛起,使匯豐成為全球第四),但香港至今仍是匯控集團中單一最大盈利地區 及最多股東地區,佔全球投資者人數大約30%。2011年匯豐銀行稅後收入超過675億港元,佔集團全球總盈利1300億港元的一半以上。

  有些港人把匯控的股票當作傳家寶,父傳子,子再傳子。當匯豐出現困難,導致匯豐股價下滑時,一些對匯豐忠心耿耿的鐵乾粉絲散戶自發地在低價接盤、護盤,被稱為「血肉長城」。

  為什麼?許多港人與匯豐一起成長,與匯豐一起壯大,甚至一生的經濟命運與匯豐相關聯。香港人購買股票時,流行以購買匯豐當成儲蓄,深信其管理層可以將 公司價值不斷提高。其派息長期保持穩定,亦建立起與民分息的形象。另外,匯豐銀行因其銅獅子像深入民心而又被稱為獅子銀行。

  匯豐在1977年開始推出終生投資計劃。每月儲蓄如1000港幣,一年共計投入12000港幣,不計成本按月定期買入匯豐股票。就像定期供保險一樣, 並將收到股息全部買入匯豐股票,稱以股代息,三十年共計投入360000港幣,2006年年末共計持有121212股匯豐股票,按2007年4月股價 140港幣計算,市值達到1696萬港幣,投資收益為 47倍(4614%)。美林證券香港副總裁林森池的研究指出,若香港人由1977年開始,每年以1萬港元購買匯豐的股票,第10年開始,其股息已足夠購入 1萬元股票。30年後,匯豐市值已經增長80多倍,每年股息有50多萬港元。當時有市民戲言,要投資,只需學4個字——HSBC,以此反映香港人對該銀行 的態度。投資界亦有所謂「聖誕鐘,買匯豐」的流行語,認為聖誕前夕買入匯豐,必賺無疑。

  港人與匯豐的真情在2008年次貸危機時得到歷史的見證。

  當2009年3月3日匯豐公佈業績時宣佈因買入巨額的美國次貸證券而使2008年盈利相對2007年大幅倒退接近七成,並宣佈供股集資以彌補自有資本 的不足時,單日股價下跌18%。3月9日匯豐又在單日下跌24%。匯豐宣佈按照每12股配發5股的比例進行供股,共發行50.6億新股,籌集資金1380 億港元,這麼大的集資令許多中小投資者,甚至富豪也可能有心無力。

  匯控在香港本地的配股價,每股為28港元,比停牌前56.95港元折讓50.8%,整個供股計劃由高盛和摩根大通負責。包括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等香港富豪都高調表態支持供股。其中,李兆基和李嘉誠都將協助分包銷約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匯控股份。

  如果供股情況不佳,負責分包銷的人士需要自掏腰包協助認購多出來的配股股份,即所謂「硬包銷」。

  許多港人動情動心,不惜一切努力與代價掀起全港保衛匯豐,保衛自己的銀行的「群眾運動」。

  在這一「集體投資」運動中,有些人是在摸頂價152.8港元時買入的,有的是長期忠實粉絲,從匯控只有幾港元的時候開始持有。3月9日,著名股評人胡 孟青在電視直播節目中眼見匯控收報33元,不禁當場痛哭。有人問她是否有損失,她說:「我一股都沒有,是替匯豐股民難過。」

  許多港人也感動得流淚,報紙、互聯網等都爭論著「供與不供」,「供得起與供不起」。當年4月6日,匯豐宣佈供股完成時,香港的供股率高達98%,全球股東的支持率也大致如此。匯豐成功地度過它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匯豐股價開始回升,不久又再衝破百元大關。

  有人說1977年的投資者應該在2007年中期匯豐股票衝破150元大關時拋售股票,這樣收益率看起來不至於到2009年落差那麼大。但如果算上匯豐 控股的分紅派息,恐怕投資者會有另外的感受。2009年即便匯豐控股自高位股價暴跌超過七成,但2008年匯豐每股派息仍能達到0.64美元,1977年 的儲蓄投資者手上的共計12.12萬股匯豐股,共計獲得59.53萬港幣的股息,仍超30年總投資的36萬港幣、月均5萬港幣左右的股息收入,這在香港已 經是較高白領的工資收入水平。而在匯豐銀行正常經營年份,例如2006年,該投資者年股息收入能達到76萬港幣左右。

  匯豐至今仍在歐美危機的困境中,股價只是2007年10月到11月之間的150港元的一半左右,但匯豐至今所派股息一直都遠遠高於港幣定期存款及其他政府債券。以現價計,匯豐2011年的息率仍接近5%,高過不到1%的定存利息。

  匯豐被許多人看成是「價值股」、「終身股」、「退休股」,這是一個港人的故事,也是一個投資史上動人的「價值投資」故事。其實,除了匯豐之外,也有許多香港投資者把幾個最大的藍籌公司,如恆生銀行、中華電力、新鴻基、恆基地產、太古等作為長期或終生投資的股票。

  其實歐美發達資本市場也有類似的故事,如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等也在講著類似的投資故事。中國何時能出現類似匯豐的公司及匯豐的故事,讓股民將自己終身的命運與其聯繫在一起並分享公司利潤而發財致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