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 怎樣才可以做出接近完美的趨勢線, 是我最近的研究重點呢. 有人其實認為, 靠後來的策略或配合也可以取長補短, 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只是我對"做好" 有點執著, 如果整個分析至操作也可以"做好", 那就"更好"了~
跟著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一起來膜拜下這家回報率世界第一的公司吧:
如果你在1968年給這家公司投了1美元,到今天你得到的回報是6638美元(包括分紅)。這意味著在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這家公司的平均年化回報率達到了20.6%。在沃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Siegel看來,世界上沒有其它公司有這樣的回報率。
如果當初你把1美元投在了標普500指數上,同期你獲得的回報僅為87美元。
這究竟是家什麽公司?
讓我們來琢磨琢磨。
它一定極具革命精神。它一定極具創新能力。它一定來自一個改變了世界的行業——很可能是20世紀最大的變化趨勢。它肯定做了其它公司所不能的事情。
電腦?衛星?還是生物科技?
都不是!它是煙草巨頭奧馳亞集團(Altria)。
瑞信本周發布了一篇關於美國主要行業在1900-2010年間表現的報告。
報告稱,在1900年向美國主要行業投入的1美元在2010年平均價值達到38,255美元,期間年化回報率約10%。當然,有的行業做的更好:例如食品行業當初的1美元就等於2010年的70萬美元。化學和電子設備行業的回報也與此接近。
比這些更高的就只有煙草行業了。
1900年投入煙草公司的1美元在2010年就值630萬美元了,是所有行業平均回報率的165倍。
無論二十世紀如何創新、科技怎樣進步以及多麽讓人興奮,始終沒有比煙草業做的更好的行業。
大部分人看到這些數字時只會說,“當然是這樣了,因為你賣的是會讓人上癮的產品。”
然而實際上,煙草行業的衰退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煙草確實會讓人上癮。但是美國人的吸煙率在過去近半個世紀里一直在下滑。今天美國的吸煙率只有上世紀五十年年代的一半。
(美國年度煙草銷量 單位:十億支)
盡管在此期間美國的總人口在增長,但是仍然無法抵消吸煙率下降帶來的影響。美國香煙銷量在1981年達到6400億支的頂峰,到2007年已經下降至3600億支,較1981年大降44%。
以單品銷量計,煙草行業是過去三十年中美國表現最差的行業之一。主要原因在於煙草廣告已經被禁十多年,此外煙草行業還因為法律問題承擔了數以億計的額外成本。
煙草公司股票上漲部分得益於海外運營,在那些吸煙更加常見並且沒有像美國那樣吸煙率出現負增長的國家。但原因不僅限於此。2008年,Altria將國際業務拆分,成立了菲利浦·莫里斯(Philip Morris)。分拆後至今,Altria股價上漲289%,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79%。
提價是煙草公司回報豐厚的另一個原因。自1950年以來,煙草產品價格漲幅是整體通脹水平的5倍。但這還不能解釋全部。
價格上升的部分很多被煙草稅上升所抵消。許多州的煙草稅達到零售價格的1/3。(Altria支付的稅費遠比利潤更高。)
還有其它因素導致煙草業獲得超額回報。
那是什麽呢?
還有兩個因素,可能看似自相矛盾,卻與所有行業的投資者都相關。
1. 對於一項投資的恐懼、厭惡、憎恨和憤怒。
許多投資者都不想與煙草公司有任何瓜葛。有些養老基金甚至被禁止持有煙草公司股票。煙草公司還面臨著持續的合法性威脅,這把利劍懸在這個行業之上已經長達數十年了。這些因素匯總在一起的結果是,數百萬的投資者拋棄了煙草股。
由於投資者需求不足,煙草股估值一直較低,而低估值又推高了股息率。數十年的高股息率,在複利計算的情況下,爆發出了驚人的威力。
越是讓人厭惡的投資,未來的回報率可能也越高。這是最難去實踐的投資理念之一,但可能也是最有效的。
2. 煙草公司幾乎不需要什麽創新。這使得行業發展穩定。
創新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會帶來新的東西。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未來。
但是其代價也是高昂的。就算你像蘋果那樣極富創新能力,有一天你仍然可能會摔跤。
蘋果公司五年前創造的產品和今天已經徹底無關了。它必須每幾年就重新投資自己,以便持續創造出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它能持續這樣創新20年、30年乃至50年的概率有多大?
但是今天賣和50年前同樣的產品的公司就不同了。它們不做創新,它們也無需創新,但它們卻能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為股東持續創造回報。
超高的複合回報率來自長期的持有。創造財富未必要在短期內獲得高回報,在很長的時間里持續獲得中等的回報率同樣可以做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蘋果公司昨晚推出Apple Watch,最貴的一款高達1.7萬美元。蘋果力圖將其打造成一款奢侈級高科技產品。然而,如果僅僅比較價格,那麼Apple Watch的奢侈光環可能就要褪色了。
華爾街見聞整理多個資料發現,諸多世界級奢侈品腕錶集團旗下都有售價超百萬美元的腕錶產品。如果按照200萬美元的標準計算,那麼一枚老牌奢侈級腕錶就能買一百多個Apple Watch。此外,作為工藝品,奢侈品腕錶均可長久保值,其中多只還全球限量出產,這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 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5175大師弦音紀念腕錶
為慶祝品牌誕生175週年,瑞士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推出了限量版「175週年紀念款」腕錶。全球僅生產7枚,其中6枚公開發售,1枚用於收藏展示。每塊售價260萬美元(約合1600萬人民幣)。這款腕錶採用18K玫瑰金錶殼以及108顆寶石。每塊手錶整體製造完成耗時八年。
· 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Tour de l'Ile
江詩丹頓集團打造的Tour de l'Ile腕錶同樣搭配18K玫瑰金和藍寶石水晶玻璃。全球限量出產7只。此款手錶售價折合人民幣約1200萬元。
· 積家鉑金高珠寶球形陀飛輪表
此款手錶全球僅製造1枚,採用積家的球體形陀飛輪,全鉑金材質,外殼鑲嵌數百顆鑽石。售價超1200萬人民幣。
· Franck Muller Aeternitas Mega 4
Franck Muller旗下Aeternitas Mega 4售價約240萬美元。mega4手錶需要特別訂購,僅限於紐約和日內瓦。
· louis moinet meteoris
louis moinet於2010年推出一款腕錶,採用18K白金錶殼,鑲嵌56顆頂級方鑽,總重3.46克拉。市場估價為460萬美元。
| ||||||
今年二月二日,澳門新濠博亞集團的賭場「夢之城」,在菲律賓馬尼拉開幕。該集團執行長何猷龍在開幕典禮上,盛讚馬尼拉是「亞洲最好的地點」。 新濠博亞是澳門六家合法賭博業者之一,何猷龍則是曾主宰澳門賭業四十年的前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子。如今這家和澳門素有淵源的集團,卻跑到馬尼拉開新賭場,顯示澳門賭業正面臨周邊國家的激烈競爭。 菲律賓是其中之一,馬尼拉灣的新填海區,有一座數十公頃的「娛樂城」,並在二○○八年發出四張賭場執照,持照者至少要在該地投資十億美元。 陸客想去澳門,規定一年最多只能四到六次,有些陸客持第三國簽證,以過境名義進澳門賭錢,用此方式進澳門的陸客數,一年超過兩百萬人。去年七月起,當局開始查緝「假過境,真賭錢」,澳門賭場並停用銀聯卡。今年一月起,公安部門更開始監控澳門所有透過銀聯卡的資金往來。 相較於澳門的各種規定,馬尼拉賭場就沒有這些限制,成為中國賭客的另一選擇,如今菲律賓的賭博收入,有三成是來自中國貴賓級賭客的貢獻。 二○一四年馬尼拉賭場營收二十五億美元,不到澳門六%,但相較於澳門去年賭博營收衰退,菲律賓該年賭博營收則是成長超過八%。 相形之下,澳門賭業的前景就黯淡許多。去年澳門六大博彩業者在香港證交所的股價,平均下跌四○%,今年一月新濠博亞甚至宣布在港交所下市,澳門賭博業者開始考慮前進馬尼拉。澳門另一家賭博業者「大衛集團」(David Group)也表示,計畫把賭場搬到菲律賓或越南。 新加坡、日本、韓國群雄環伺:澳門風險管理不如星,野心輸日韓 澳門的對手還有新加坡。二○一○年新加坡發出兩張賭場執照,如今該國已是澳門、拉斯維加斯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賭博市場。二○一三年新加坡賭博收入不到澳門七分之一,但它卻有澳門賭場沒有的特色:新加坡賭場有全球最高的賭注上限--新幣一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萬元)。 當初新加坡建賭場時,日前去世的該國前總理李光耀曾持反對態度,因為他的父親是病態賭徒,在他小時候,父親賭輸了就拿母親首飾去當,因此他對賭場深惡痛絕,不過後來他從整個新加坡環境考量,表態支持建賭場。 因為他估計若新加坡不建,等到鄰國建了,星國將落居下風,「只能開設二流賭場,全世界都超越我們。」如今來自中國的貴賓賭客,為新加坡賭場貢獻近半營收。不過和澳門一樣,該國賭場近來也受到中國賭客流失的衝擊--去年,赴新加坡的中國遊客數下降二四%,不過賭場是新加坡綜合式度假村的一部分,因此新加坡對賭博的依賴程度,不像澳門那麼高。目前新加坡非賭博收入占賭場業者總營收四分之一,這個數字在澳門不到一成。 日本也是澳門的強勁對手。 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支持賭博合法化,同年五月他訪問新加坡,還特地去參觀當地賭場,並稱這種綜合賭場酒店,是「日本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日本議員在三月底向國會提交賭博法案,計畫今年就可通過。 里昂證券(CLSA)預估,日本賭博合法化後,年營收可達四百億美元,日本也將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澳門之後的全球第二大賭博市場。 另一個和澳門競爭的對手則是韓國。今年二月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香港周大福集團將投資二十六億美元,在韓國的永宗島興建賭場。永宗島是韓國仁川機場所在地,韓國政府計畫將此地打造為購物、酒店 未來五年,永宗島將出現三個大型賭場,他們的目標都是中國遊客。目前首爾的外國遊客,每三個就有一個是中國人。韓國濟州島賭場,目前也有八家對陸客免簽。去年赴韓國旅遊的中國人數達六百一十萬人次,成長四一%。 除了菲、星、日、韓外,還有越南、蒙古等國,近來也陸續開賭場,也都鎖定陸客搶市。仔細檢視,澳門賭業因中國賭客減少而衰退,真的只能怪罪「澳門過度依賴陸客」嗎? 台灣對這種言論並不陌生。去年陸客來台人數,和七年前相比成長超過十倍,而來自日本的遊客同期卻只成長約五○%,歐、美遊客只成長三二%及一八?五%。因此台灣有一股聲浪,擔心觀光業過度依賴陸客,若對岸禁止陸客來台,將重創台灣旅遊業,澳門現狀更強化這種說法。 但這種說法值得推敲。多數人在同一個時間點,只做一份工作,只在一家公司上班,若遇公司倒閉或被裁員,立即失去謀生收入,這也是「過度依賴單一公司」,但很少人因為擔心「過度依賴單一公司」,就兼職好幾份工作。 台灣觀光業也一樣,若對岸禁止陸客來台,台灣觀光業當然會受害,但這就像一個人只在一家公司工作被裁員,失去唯一收入一樣。這種「雞蛋放同一個籃子」的現象,其實是每個人衡量風險後,自願選擇的結果。 「非來不可」穿透政治封殺:中日關係降冰點,陸客赴日照夯 真正該操心的是:自己的服務是否有價值?一個勞工即使被裁員,只要他的服務還有價值,終究能找到生路。同理,即使被陸客封殺,只要台灣的觀光在國際間還有比較優勢,也不愁別人不來。與其擔心中國的政治封殺,不如擔心有何比較優勢,能吸引別人非來不可。 日本就是最好例子。近來中國和日本因為釣魚台問題而關係惡化,前年陸客赴日人數因此衰退近八%。但隨著政治因素淡化,去年陸客赴日人數大增超過八三%,創歷史新高,也首度突破二百四十萬人次。 澳門與日本,正好是對照組。前者過度依賴自家人,服務未能與時俱進,政策轉向就重創經濟;後者與中國關係矛盾,卻能提供亞洲獨一無二的服務與產品,讓陸客心嚮往之。 今年一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旅遊機構Travelzoo對中國民眾的調查,在被問到「二○一五年最想去旅遊的地方」,日本以近四成比率排名第一,也連續兩年奪冠。這正是「比較優勢」克服「政治干擾」的最佳例子。反觀台灣卻在前八名中,排名下滑最多,這或許凸顯陸客「非來台灣不可」的理由日漸淡薄;如果只賣「沒來過」,客源終有枯竭的一天。 台灣其實是和日、韓、泰、菲、港等周邊國家競爭陸客,從北京出發,同樣坐三到四小時飛機,為何要到台灣而不到日本、香港或別國?台灣比較優勢何在?這才是比「過度依賴陸客」更值得操心的問題。 就算兩岸政治緊張,陸客來台銳減,台灣若有讓人「非來不可」的吸引力,國際客仍將持續,陸客終究會回流。如果沒有,即使沒有對岸政治封殺,觀光前景也不容樂觀。這是澳門賭業衰退,帶給台灣的最大省思。 【延伸閱讀】日本急起直追,看準賭城第2 寶座——澳門賭場競爭對手 【延伸閱讀】觀光主力陸客,對台灣嚮往度下降 |
樂視手機:賈躍亭很誇張,其實能活下去才是根本 作者:老杳 杳言杳語:雖然這幾年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手機很火,真正跳下來親自操刀的巨頭樂視應當還是第一家。 秉承大陸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必炮轟Apple宣傳自己的慣例,賈躍亭發布會前發文稱Apple專制者比走向衰落,不過作為實際的操盤手馮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樂視手機銷售目標為百萬級別,好像比當年的錘子手機還不如。 其實這次樂視下了血本,不僅從聯想、魅族挖來了管理團隊,手機尚未上市員工總數已經超過千人。 之前說過,大陸手機大格局已定,新進品牌已經沒有可能成為一線品牌,不過消費者千差萬別,老杳不否認未來大陸手機市場會存在一定數量小而美的二線品牌,說 大格局一定原因很簡單,2014年包括華為、小米、VIVO、OPPO四家公司純利潤都已經超過30億元人民幣,正能量的商業模式已經成型,作為後進者, 除非擁有鮮明的差異化或創新的商業模式,很難在競爭對手強大的攻勢下分食一杯羹,更別說齊頭並進。 不僅樂視手機很難出彩,包括三星在內所有的Android手機廠商要想做出一款個性鮮明的手機都很難,在手機越來越標準化、技術越來越透明的今天,已經不 可能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手機出現,智能手機已經由創新越來越演變成企業綜合實力的較量,對於樂視這種新進廠商,想在產品上一炮而紅概率為零。 這不意味著樂視手機一定失敗,原因是樂視電視。 雖然智能電視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不過對於大眾消費者而言操控困難也是主要的使用障礙,猜得不錯,樂視巨資投入手機業務,主要訴求是電視和手機良好的互 動前景,這應當也是樂視所說可以挑戰Apple的原動力,Apple雖然早有推出智能電視的想法,不過鑒於內容等原因只推出了稱作Apple TV的機頂盒,在Apple所有硬件產品中至今還是默默無聞的邊緣業務,一旦樂視手機與電視真的形成良好互動,無論對於樂視的主營業務電視還是手機顯然都 是巨大的推動力,當然這一商業模式目前還有待驗證,畢竟雖然樂視電視做的不錯,2014年150萬臺的銷量即使對比TCL等傳統電視廠商也顯得太少。 樂視手機的鮮明特點應當是視頻,特別是與樂視電視的互動,猜得不錯,樂視手機會增加紅外遙控功能,這些會是樂視手機的最大賣點,不過鑒於樂視電視用戶的基數太低,為了手機達到最大推廣效果,高性價比肯定也是樂視手機的另一賣點。 智能電視特別是樂視智能電視尚處於發展初期,即使樂視手機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即使與樂視電視擁有不錯的互動體現,樂視手機要想一炮而紅還是很難,因為作為個人時尚消費品,消費者雖然會把與電視互動作為購買手機的考量,不過短期內很難作為最關鍵的考量因素。 樂視手機潛在賣點可能很大,不過短期內誘惑較小,性價比雖然較高,與小米等競爭對手的影響及品牌差距太大,長期具有發展潛力,短期內生存下來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品牌才是出路。(老杳) 樂視手機馮幸:今年銷量目標是百萬級 樂視移動智能總裁馮幸 騰訊科技 範曉東 郭曉峰 4月13日報道 4月14日,樂視即將發布傳聞已久的樂視超級手機,樂視移動智能總裁馮幸日前接受了騰訊科技獨家專訪,對樂視手機的定位、營銷、銷量目標、融資進展、與小米的差異競爭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馮幸向騰訊科技透露,樂視手機今年的銷售目標是百萬量級,2016年的銷售目標是千萬量級,樂視移動智能是樂視控股直屬子公司,正在尋求獨立融資,已經有十多家基金和投資機構表達投資意向,未來不排除海外上市。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相比去年競爭更為激烈,作為新進入者,樂視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對此,馮幸坦言有“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有“強大的信心”。 從品牌定位來看,小米便是樂視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其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大山。那麽,和小米相比,樂視的差異化在哪里? “小米的成功是因為把傳統手機生產制作和互聯網營銷的結合做到了極致,所以在過去一年實現了‘屌絲逆襲’。To C的業務首先要獲取行業和用戶的關註,進而去得到他們的好評和肯定,再進而讓他們做出購買的決策,這就是所謂小米幹得好的地方,讓產品自己長了腿跑。” 談到小米,馮幸並不乏贊美之詞,他表示,傳統手機銷售是靠推銷的力量,互聯網的做法是讓用戶自己選擇來找,以“指名購買率”為目標。 但馮幸隨即話鋒一轉,稱“互聯網營銷這種知識是社會的,不是小米的專利”,樂視具備傳統產業里硬件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基礎,同時也具備強大的互聯網營銷能力,手機還沒有正式發布,在行業和渠道已經有足夠的熱度,省級代理商都在主動詢問合作。馮幸透露,樂視的市場推廣、傳播營銷人數遠遠超過他當年在聯想工作時的情況。“如果沒這一點的話,很難打造一個新品牌,你怎麽能為人關註呢?但如果只有這兩點就是小米了,還是難逃在紅海里拼殺,大家都把營銷學會之後,最終還是靠殺價,而殺價的結果要麽就是坑用戶,要麽就是坑自己。” 最終決定從聯想離職加盟樂視,是因為馮幸認為樂視在開創一個新的模式,有望在紅海手機市場開辟一塊藍海,靠樂視生態來打破手機硬件高度同質化的行業痛點。 “光靠硬件的差異化很難成為核心競爭力,大家都在不斷的互相追趕和超越之中,樂視提出的生態系統就是承載著內容和服務的平臺。”馮幸聲稱,樂視既是終端廠商,同時又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視頻網站、以豐富內容為基礎的互聯網娛樂公司,傳統廠商手機硬件銷售之時就是與用戶再見之日,樂視手機的硬件銷售之時是深度運營和服務用戶的開始。 馮幸表示,手機是樂視長期獲取和服務用戶的入口、平臺,樂視做手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迅速擴大樂視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和會員規模,手機硬件本身會給用戶提供最優惠價格,在定價中設計跟生態相關的元素。 目前樂視超級手機團隊的規模大概一兩千人,除了馮幸,高管團隊分別來自聯想、小米、微軟等公司,如梁軍負責樂視手機研發,原魅族副總裁馬麟擔任UI研發副總裁,原聯想集團聯通業務總經理董誌升擔任銷售副總裁,原小米科技網絡營銷創意部楊大偉擔任市場營銷總經理。馮幸透露,樂視新的海外業務負責人也即將對外公布。 在加盟樂視前,馮幸曾擔任聯想集團副總裁、MIDH中國業務部總經理,騰訊科技去年5月最早報道了馮幸或將加盟樂視的消息,馮幸笑稱該傳聞促使當時還在猶豫的他更快做出離職決定。而談到從傳統硬件廠商加入樂視後的感受,馮幸表示有巨大的反差,稱互聯網公司不像世界500強的工作秩序和環境那麽安靜、井井有條,人人都是相對亢奮的狀態繁忙地工作著。 “看上去似乎有點亂,但公司正常的業務沒有受任何影響,因為本身業務模式是有生命力的。”馮幸認為,如果未來在管理基礎和工作效率上進一步提高,樂視的商業和業務模式所取得的戰果會更大。 (老杳 公共號:laoyaoshow 功能介紹 :對行業的一點看法,杜絕廣告、謝絕軟文、業界良心 關註主打原創和重大事件分析) |
相比降準 政策性銀行才是刺激之所在 作者:汪濤 本文根據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汪濤理事關於政策性銀行的重要性分析。 相比降準,政策性銀行才是刺激之所在 央行昨日再度降準100個基點被市場視為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寬松政策之一。雖然降準的確可以增加流動性供給,但我們認為降準的首要目標是對沖外匯占款收縮、保證基礎貨幣適度增長。換言之,降準的確是寬松措施,但並非刺激政策。相比降準,我們認為更值得關註的是決策層決定為政策性銀行註資並提供流動性支持、以擴大其信貸投放規模,這恐怕才是近期最重要的刺激措施。 政策性銀行有望成為穩增長的利器 李克強總理4月17日在國家開發銀行的考察及近期的政策動向為我們初步揭開了政策組合中的重要一環:為穩增長,決策層希望通過政策性銀行放貸支持基建投資、增加公共品的供給,而央行將為政策銀行提供流動性、甚至直接註資。鑒於一季度經濟數據疲弱,我們此前預測決策層將加大基建投資力度、並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擴大政策性銀行放貸規模和降準便是一套組合拳。 我國通常會通過推進基建及政府相關投資來支持經濟增長,但不同於以往,當前企業部門投資意願疲弱。在平臺融資受限、地方政府融資難度加大,決策層希望避免信貸全面擴張和杠桿率進一步攀升,中央政府不希望大幅擴張財政赤字的種種制約下,這一次決策層應如何支持經濟增長?答案是更大程度地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決策層可以增加對政策性銀行的流動性支持、甚至直接註資,進而鼓勵其對棚改、水利、鐵路及其他基建領域提供信貸支持。 央行將擴大向國開行發放PSL規模 國務院最近通過了對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方案。根據該方案,國開行將回歸“開發性金融定位”、在市場機制下從事政策性業務,而不再追求此前的商業化定位。國開行總資產超過10萬億元(約合1.6萬億美元)、總貸款超過8萬億元(占銀行體系總貸款的比重約10%、占GDP比重約13%),是我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這一改革方案意味著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的國開債將擁有國家信用、風險權重為零。作為改革方案的一部分,決策層將為國開行註資,註資方可能包括財政部、央行,註資後國開行的政策性地位將大大增強。 此外,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將擴大向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發放抵押補充貸款(PSL)規模,以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鐵路等重大項目盡快落地。約一年前,媒體曾報道國開行以貸款為抵押從央行獲得了1萬億的PSL額度、利率為4.5%。但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相關科目的變動較小、難尋1萬億的蹤跡,表明PSL的實際投放規模可能小於1萬億。決策層可能對上一輪PSL效果比較滿意、再加上目前債券市場收益率降幅有限,因此可能計劃讓央行直接為國開行提供流動性支持。我們認為新一輪PSL利率可能接近國債利率(3~3.5%),期限可能為3-5年,規模可能擴大至1.5萬億以上。 這一措施創新性地結合了貨幣和財政政策。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國開行進行擬財政支持,而無需大幅提高財政赤字、或依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商業銀行無節制地借貸;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過對國開行定向寬松來為能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再平衡的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而不必像2009年那樣大幅降準降息。 影響幾何? 我們認為為國開行提供PSL可以帶來以下效果: 1. 直接增加信貸投放、支持基建投資。一季度國開行發放貸款4099億,已接近去年上半年4740億的水平。新一輪PSL將助力國開行為重點政府項目提供更大力度的信貸支持,彌補地方政府收入乏力、地方平臺融資收緊所導致的融資缺口。我們預計今年國開行新增貸款規模可能達1.5萬億(將近去年的兩倍)、資產規模可能增長30%,從而幫助支撐20%左右的基建投資增速。穩健的基建投資進而將緩和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持續下滑,幫助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我們所預計的13%的增長。 2. 補充基礎貨幣供給。雖然央行創造PSL的初衷僅為了實施定向寬松,但與再貸款或其他流動性投放工具類似,PSL也能夠投放基礎貨幣(參見《PSL的虛與實》),區別僅僅在於前者通過商業銀行放貸,而後者通過政策性銀行為基建和政府投資項目提供低成本信貸。與其他基礎貨幣投放方式類似,在基建項目獲得國開行的貸款後,貨幣信貸同樣會在銀行體系內不斷派生放大。為國開行提供1.5萬億PSL的效果相當於降準2次以上,可以有效補充當前受制於外匯流出的基礎貨幣供給。央行一季度外匯資產顯著收縮了2521億人民幣,與去年同期7879億的大幅增加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基礎貨幣增速面臨的壓力。 3. 引導貨幣市場利率進一步下行。通過國開行增加基建投資可以緩和地方政府在影子銀行體系和債券市場上的融資需求、從而避免推高債券收益率;且隨著國開行貸款轉化為商業銀行存款,銀行放貸能力也將有所增強、在銀行間市場資金拆借需求也會有所降低。因此,PSL有望助推貨幣市場利率下行。 但是,擴大對國開行發放PSL規模仍無法避免杠桿率進一步攀升。國開行發放的貸款依然是貸款,與一般貸款的區別僅是成本較低、債務負擔更可持續。此外,除非央行通過其他渠道調整流動性投放規模、保持穩定的貨幣供給,並/或通過控制貸款額度保持穩定的信貸增長、收緊影子銀行監管或繼續動用貸存比限制,否則基礎貨幣增速加快仍會推動銀行放貸加速增長。不過,考慮到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仍是避免貨幣條件被動收緊,短期內超額寬松一些似乎也並無壞處。 我們當前的預測已經考慮了二三季度經濟增長在穩增長政策發力(包含PSL及其他寬松措施)的推動下環比好轉。這些寬松政策雖有助於緩和、但無法完全扭轉房地產持續下滑和企業部門投資乏力的拖累。因此,我們維持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1%、全年增長6.8%的預測不變。 (汪濤/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5 09:47 編輯 美股“5月賣出”非必然規律,6月份才是真正的危險期? 作者:KevinLIU 市場回顧:5月初短暫回調後,全球市場普遍反彈 在經歷了5月初短暫的回調之後,全球主要股市普遍迎來明顯反彈。正如我們在5月11日的策略報告《“五月賣出”並非歷史必然,但需要註意“擁擠交易”》中分析的那樣,事實證明,所謂的“5月賣出”並非歷史的必然規律。具體來看,過去兩周發達市場中的歐洲和日本表現最好,而美股仍然落後;新興市場中,中國A/H股、印度和印尼表現強勁,但巴西和俄羅斯則出現回調。 經歷5月初的短暫回調後,全球市場普遍反彈 ![]()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在相對強弱關系上,仍然呈現出“歐洲強而美國弱”的特點。例如,最新公布的歐元區5月制造業PMI初值進一步升至52.3,好於預期;相反美國PMI則降至53.8,且弱於市場預期。不僅如此,歐元區一季度GDP和CPI均出現底部企穩跡象,而美國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和4月工業產出等數據表明經濟尚未擺脫趨弱的態勢。央行政策動向方面,4月FOMC會議紀要傳遞出更多偏“鴿派”的信息,許多委員均預計6月份不太可能加息;而歐央行和日本央行仍然維持既定的寬松力度不變。 相比所謂的“5月賣出”,6月份可能才是真正的危險期 5月份的表現並未兌現"5月賣出"這一所謂的"經驗之談",對此我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在5月11日的策略報告中我們就分析過,僅從過去1990年以來的歷史經驗來看,標普500指數在5月份平均仍有1%的正收益,且取得正收益月份的比例高達70%。相反,倒是6~9月更值得註意,因為美股市場往往存在"夏季波動期"的現象。因此相比5月,6月份可能才是真正的危險期。 相比所謂的“5月賣出”,6月份可能才是真正的危險期 ![]() 當然,我們對於市場進入6月份後可能會存在更多不確定性和波動的判斷並非僅僅是建立在對於歷史數據的統計結論之上。實際上,往前看,我們認為有兩大不確定性將可能會困擾市場,甚至帶來顯著的波動: ► 不確定性一:加息預期存在變數、或隨時卷土重來(6月16~17日FOMC議息會議)。盡管由於一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動能明顯放緩,投資者對於美聯儲首次加息的預期已經一推再推,看似為市場上漲營造了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然而,我們認為並非如此。對於美股市場而言,在估值偏高的背景下,加息問題仍然是一個隨時可能困擾市場的向下作用力,而非向上的推力。主要原因在於: 1)首先,加息時點推後已經被市場比較充分的計入和反應,因此預期進一步改善的空間相對較小;2)其次,美國一季度數據較差主要是一些暫時性因素(寒冷天氣、美元升值、油價拖累能源板塊)所導致,因此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一季度的底部恰恰意味著之後反彈的速度和幅度可能更為顯著,而這將會使得加息預期再度卷土重來,例如4月份的非農就業數據和核心CPI的大幅反彈便說明了這一點。3)再次,美聯儲轉為依賴數據而靈活決定加息時點的方式實際上等於加大了市場與美聯儲之間出現"預期差"的可能性。而相比確切的加息時點,"預期差"的變化是影響市場波動更為重要的因素。 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主席耶倫在上周五的發言中重申了"在今年某個時候加息的選項仍然沒有被排除(on track)"的看法,對市場情緒造成了一定壓制。因此,6月16~17日即將召開的FOMC議息會議、以及未來重要經濟數據的公布(如6月5日公布5月份非農就業數據)都有可能給市場帶來波動。 ► 不確定性二:希臘6~7月進入償債高峰,6月底是救助計劃延期的截止日(首頁中間圖)。雖然希臘在5月初成功償還了IMF的7.5億歐元貸款,避免了違約的發生。但是這筆錢卻是來自包括在IMF的特別提款權和現金儲備等緊急儲備資金,這也說明了希臘政府資金已經捉襟見肘。而進入6~7月,希臘將迎來高達68和78億歐元的償債高峰,遠遠高於之前的規模。因此,如果希臘不能在6月底救助計劃延期的截止日到來之前與"三駕馬車"達成協議的話,將造成無序違約的最壞結果。即使希臘能在最後一刻成功達成協議(目前看來仍困難重重),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希臘政府與債權人之間的討價還價和撕扯,仍將可能會對市場造成沖擊。 希臘6~7月進入償債高峰,且6月底是救助計劃延期的截止日 ![]() 因此,盡管未來美國經濟和企業盈利有望逐漸擺脫一季度的底部並回到複蘇的正軌、以及歐央行和日本央行持續推進QE為市場提供正面推動,但是基於以上兩點不確定因素進入敏感階段、再加上從統計規律上的"夏季波動期"傳統,我們認為市場進入6月份以後可能會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從具體的應對和操作層面上,針對不同的市場和風格板塊,我們的建議各有差異,具體而言, ► 從跨市場的角度,我們依然看好歐洲和日本市場在經濟底部拐點企穩和大規模QE共同推動下的上行空間,因此外部擾動帶來的回調將提供更好的介入機會;反之,美股市場在估值偏高和加息預期的雙重困擾下,短期內難以走出窄幅震蕩的格局,上行空間不大。 ► 從風格板塊層面,我們重申3月底以來《美股成長股的回調可能仍將繼續》不看好美股市場成長股相對表現的觀點。在未來經濟重拾上行動能和加息預期逐步加強的背景下,具有更高經營性杠桿的周期性價值股有望跑贏估值明顯偏高的成長股。實際上,3月底以來美股成長股相對價值股的明顯回調也印證了我們的看法。 自我們3月30日發表報告不看好成長股以來,標普500指數成長股相對價值股的表現已經出現了明顯回調; ![]() 近期債市崩盤是“擁擠交易”所致,但對股市影響不大 4月底以來,以德國為代表的海外債市普遍大跌。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月初最低不足0.2%,急劇攀升至超過0.7%,上升的幅度和速度之大之快,都使市場感到非常詫異。雖然近期逐漸趨於平靜,但仍引起了投資者的廣泛關註。對其背後的原因、未來走勢、以及可能對股票市場產生的影響,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 首先,從原因上來看,此次債券收益率大幅攀升主要是“擁擠交易”所致。正如我們在5月11日發表的策略報告《“五月賣出”並非歷史必然,但需要註意“擁擠交易”》中所梳理的那樣,在歐央行QE的推動下,相比美國和新興市場,今年以來歐洲債券和股票市場呈現出市場預期高度趨同、資金持續大幅流入等典型“擁擠交易”的特征,因此在增量資金不足、或者外部風險上升的情況下,容易形成踩踏風險。 實際上,類似的由大規模寬松政策促成債市“擁擠”交易的情形並不鮮見。從歷史經驗來看,全球央行歷次大規模寬松政策出臺之前,投資者對寬松預期的升溫都會使得長端國債收益率持續而大幅的下行;但往往在政策宣布之後,預期的兌現則開始推動收益率逐漸回升(圖表3)。 歷史上類似的由大規模寬松政策促成債市“擁擠”交易的情形並不鮮見 ![]() 此外,近期歐洲數據出現底部企穩跡象、以及油價回升帶來通脹預期的升溫在一定程度上對收益率的攀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是從兩者的走勢來看,其相關性並不高,因此基本面的變化可能只是催化劑,而並非決定性因素。 近期歐洲數據出現底部企穩跡象、以及油價回升帶來通脹預期的升溫在一定程度上對收益率的攀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直接聯系並不緊密 ![]() ► 其次,對於未來的走勢判斷,盡管短期走勢受市場情緒和交易行為的影響變得難以預測,但從長期趨勢來看,我們認為與美國不同的是,在歐央行1.1萬億歐元QE才剛剛開始的背景下,當收益率大幅攀升擠掉了相當一部分“擁擠交易”帶來的不理性頭寸之後,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歐洲長端收益率難以出現長期大規模的上行走勢。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前期收益率大幅走低是計入了過於樂觀和充分的預期,所以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再回到此前的極低水平也並不現實(圖表4)。 在歐央行1.1萬億歐元QE才剛剛開始的背景下,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歐洲長端收益率難以出現長期大規模的上行走勢 ![]() ► 對股票市場而言,債券收益率的上升並非壞事,以美股市場為例,對債券收益率上行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進行了專門的深入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結論:1)債券收益率變化與股票市場表現呈正相關性;2)但是也並非越高越好。當高於5%時,債券收益率的上升反而將不利於股票市場的表現;3)從估值水平來看,收益率與估值也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4)板塊層面,周期股在收益率上升時明顯跑贏防禦性板塊。(來源:中金海外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