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聯盟分析
2011年11月,康師傅控股與百事在華建立戰略聯盟,康師傅控股附屬公司康師傅飲品控股將以5%的股權換取百事在中國裝瓶廠的全部持股。也就是說,康師傅成為百事在華的特許經營裝瓶商,負責生產、銷售百事在中國的碳酸飲料及相關非碳酸產品。康師傅將與百事現有的在華裝瓶廠合作生產、銷售和分銷百事的碳酸飲料和佳得樂品牌產品。百事公司和康師傅將把旗下各自的果汁飲料產品使用百事授權的純果樂品牌進行聯合品牌經營,百事將繼續擁有品牌和負責這些產品的市場推廣活動。此外,百事公司和康師傅將繼續獨立運營其各自的食品業務。
兩大巨頭的合作,在業內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兩家都是行業巨頭,這樣的合作,只能是各取所需。
合作前百事市場情況
先分析一下合作前的百事狀況,在與康師傅換股前,百事在中國重慶、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建有24家瓶裝企業。但與老對手可口可樂選擇與中糧、太古、嘉裡這種大型國際企業合作不同,百事在華往往跟地方企業合作建立瓶裝廠及分公司。百事中國瓶裝廠的合作形式上,有合資,合作、特許灌裝三種合作形式;有百事方控股.中方控股,百事沒有股份三種情況;在管理模式上,有中方負責經營管理、百事派員管理、百事單方承包經營、中外雙方各委派一名總經理等方式,這直接導致了百事中國與灌裝廠之間和利益不一致。
這種合作形式是有根源的。可口可樂依託擁有強大國企背景的中糧在中國重要市場建立了瓶裝工廠,逐漸穩住陣腳,而百事可樂為了趕超可口可樂,開始了瘋狂選擇與地方企業合作,希望靠地方企業的本地優勢佔據市場。但這些地方企業不夠強大,渠道也不夠強大。
百事可樂中國公司24家瓶裝合資企業,這種分散格局可能導致銷售和市場戰略會脫節,是造成其內部混亂的主要原因。
更為致命的是,百事對很多瓶裝廠都不控股,各方矛盾非常深,官司不斷,經常讓百事頭痛。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可口可樂是中央集權運作,百事可樂則是諸侯分權制度。
東方艾格飲料行業分析師表示,在碳酸飲料產業鏈條中,毛利率較高的是上游的濃縮液生產與銷售(高達50%一60%)以及下游的渠道環節(40%以上),中游的裝瓶業務毛利率
較低,僅為10%一15%。濃縮液提價將使百事獲得高額的回報,但對瓶裝廠來說,其利潤主要來自裝瓶廠的分紅,近年來濃縮液的頻頻提價,加劇了裝瓶廠的成本壓力,壓縮了其利潤空間,最後導致的結果是中方股東全面虧損,百事中國則可依靠高價濃縮液的利潤,部分彌補裝瓶廠的權益虧損。百事可樂在中國的業務在金融危機之後虧損越發嚴重,在巨大的虧損壓力之下,百事才不得不在2011年最終與康師傅控股進行換股交易。百事看重的無疑是康師傅強大的銷售渠道。
百事利基
對百事而言,此次合作首先,剝離罐裝「包袱」,把重點放在品牌管理上。康師傅雖然將獲得百事在華的24家瓶裝廠資產,但是,百事可樂的利潤主要來自於濃縮液,而不是罐裝分紅,而且濃縮液才是產品的核心內容,是主宰市場和品牌的因素。對灌裝企業而言,濃縮液的成本佔到整體成本的1/3以上,再加上近年來濃縮液的頻頻提價,更是加劇了灌裝企業的成本壓力,壓縮了其利潤空間,公告顯示,2009年,CBL(ChinaBottlers (Hong Kong)Limited)稅前及稅後虧損額分別為3850萬美元與4550萬美元。2010年底,這一虧損擴大至1.757億美元與1.756億美元,不少中國股東不得不選擇退出。
其次,受益於康師傅強大的分銷網絡。百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英德表示:「我們相信此聯盟倡議將把康師傅極佳的分銷網絡覆蓋與百事傑出的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從而在短期內極大提升我們在華的飲料業務」。渠道下沉一直是跨國企業的短板,正因為如此,娃哈哈的非常可樂才在廣大的農村市場闖出一片天地。
康師傅利基
康師傅雖然成為代工、分銷企業,但也有所得。一方面,目前康師傅所涉及的飲料品種中有茶飲品、包裝水、稀釋果汁,唯獨沒有碳酸飲料,康師傅此舉為開闢碳酸飲料市場埋下了伏筆;另一方面,康師傅飲品將通過百事的授權,開始將其果汁產品在純果樂品牌之下進行聯合品牌經營,這種做法可以豐富康師傅的品牌群,利用百事可樂的品牌影響力,拓展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國際渠道。這種合作是競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從而謀求共贏,不再是你死我活。在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合作中,康師傅是少有的勢均力敵。現在康師傅能在合作中與百事平分秋色,通過股權換購,相互滲透,與跨國企業合作互補,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分析
百事看好的是康師傅的分銷網絡,康師傅要的是百事的品牌力,兩家皆大歡喜。但就長遠來看,康師傅還不能笑的太早。
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決定了,渠道是極為重要的資源,渠道下沉已經成為食品飲料企業的戰略必選。跨國企業所擅長的渠道類型單一並且不足,常常採用直接收購來達到這一目的,比如雀巢把太太樂、五羊、豪吉、云南山泉、福建銀鷺,以及徐福記收歸旗下時,渠道就是其收購的主要目的之一。
民族企業往往長於渠道滲透,短於品牌建設,品牌力與百事這種跨國企業難以相提並論。所以,康師傅要清楚的認識到渠道和品牌的差異性,渠道進入能快速推進,品牌建設卻需要長期投入。渠道是拿到手裡,就是自己的,品牌即使吃下肚,還要有個消化階段。現在,對於康師傅來說渠道置換出去了,品牌力卻沒有別人強,百事的產品進入康師傅的渠道後,康師傅作為競品同樣也會受到衝擊。
百事通過此次換股雖然僅獲取康師傅飲品控股5%的間接權益,但是接觸的卻是康師傅飲料生產——銷售產業鏈的全流程-而康師傅僅獲取百事可樂利潤率較低的瓶裝業務的所有權益,並沒有接觸到最核心的濃縮液配方及技術環節。
康師傅用部分股權換購了百事可樂中國的瓶裝業務的全部權益,目前碳酸飲料市場逐漸萎縮,康師傅接手24家瓶裝廠後.不排除會壓縮產能,甚至關停部分虧損嚴重、效益欠佳的瓶裝廠的可能。
近幾年百事可樂在華銷量已遠落後於老對手可口可樂。根據美國《飲料文摘》提供的數據,可口可樂現在控制著中國55%的碳酸飲料市場,百事可樂則佔據32%的市場份額,與可口可樂的差距逐漸拉大。
在中國碳酸飲料市場逐漸萎縮的背景下,百事轉型「全方位飲料公司」也不成功,該公司雖然有「純果樂等非碳酸飲料品牌,但與可口可樂--美汁源」系列相比,銷量並不理想。且百事的高額營銷費用在業內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康」姓百事未來如何還是個未知數,把內部混亂的百事管理好是康師傅進駐後的首要難題。
第三方報告
花旗研究報告引述康師傅控股董事會主席魏應州干會上估計,改善百事可樂中國業務盈利能力的業務重組或需時3至5年。
花旗同時指出,百事可樂中國仍在虧損.故短期內難有利潤貢獻,該部分業務未來5年能否扭虧為盈是康師傅能否從交易中受益的關鍵。
魏應州坦言,內地飲料行業2011年下半年及明年均較艱難,原因一是經濟放緩令消費者對茶類飲品的需求降低,二是小型品牌積極劈價,三是消費者偏好分散消費。
從財報上看,百事可樂等企業的銷售量是呈增長趨勢,甚至兩位數的增長,但飲料行業的價格戰打得比較厲害,很多產品都是賠錢在賣。所以銷售量增長銷售額下降的例子不少。
目前很多國內二三線飲料品牌的年銷售額高達30億元人民幣,眾多小品牌及區域品牌雖然推廣力度遠遠不及百事、可樂這種一線品牌,但銷售額並不可小覷,不斷蠶食一線品牌的生存空間,給一線品牌帶來壓力。
附:康百聯盟換股前後股權變動情況
換股前
《銀元時代生活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跟《旁觀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突然想起還忘記摘錄前幾章裡丁福保先生傳授給陳存仁的致富秘訣:
一、
二、
三、
四、
另外魯泰的報表從2001年到2013年快錄完了,很快就可以看年報了。
| ||||||
沉寂年餘的蘋果(Apple)將捲土重來!先是九月以大尺寸iPhone籠絡「果粉」的心,接著第一款穿戴式裝置——iWatch也正蓄勢待發。 然而,外界所不知道的是,從最夯的iWatch到iPhone、iPad,甚至是宏達電手機、樂金(LG)電視採用的軟性印刷電路板油墨,全出自一家台灣資本額僅三千萬元的小公司──冠品材料。 創兩項技術第一未來三年營收年增率三成 規模雖小,冠品卻有兩項「第一」。一、亞洲首家開發出軟性印刷電路板油墨,目前台灣市佔率高達七成、穩居龍頭。二、亞洲首家開發出感光顯影覆蓋膜(PIC,Photoimageable Coverlay),這項關鍵材料正引領印刷電路板的生產革命,製造工序由十一道減為五道,材料成本大減三分之一。 這樣獨特的材料技術,讓美國《水星日報》(Mercury News)從矽谷追到台灣來一探究竟,然而走進冠品位在桃園的總部,卻看不到「第一名」企業的氣派與豪華,只有藏身在巷弄鐵皮屋裡的工廠。 兩岸只有十八名員工的冠品,如果不是這幾年為了開發新產品,持續投注三成營收在產品研發上,毛利率高達七成的冠品,其實去年可以賺進近半個資本額。 未來三年在新產品的挹注下,營收年增率至少三成,三年內將突破一億元。 更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人從上到下,天天準時五點下班。董事長葉嗣韜更是一下班就關手機,專心遛狗、游泳。輕鬆無壓力的工作環境,卻能屢屢開發出亞洲第一的產品,讓香港《南華早報》專文介紹。 冠品有這種完全不同於亞洲公司高壓、齊頭式的管理風格,葉嗣韜是關鍵;回台創業之前,他曾經在全球最大膠帶集團3M美國總部服務近七年。3M無痕膠開發改良時,他更是扮演了其中的關鍵人物。 打造低壓工作環境激發員工天馬行空創新 但其實無痕膠的開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初3M希望把它拿來做尿布或冷藏食品的封箱膠條,卻發現只要用力拉扯就沒有黏性,效果很差。後來葉嗣韜與團隊轉念一想,這不正好是黏在牆壁上的掛鉤不用時,可以輕鬆去除殘跡的好材料嗎? 歷史上這種陰錯陽差的例子不少:威而鋼本來是為了治療心臟病;抗生素是在疏忽被細菌污染的培養皿意外發現的青黴素;X光是科學家更換實驗器材時,意外發現自己的手骨被投影在牆上……。 發生在葉嗣韜身上,除了無痕膠的例子外,下一個主力產品──感光顯影覆蓋膜,也是在開發另一種異方性導電膠時,意外把熱壓合技術轉個彎運用而成功開發的。 「要發展一個材料需要好幾萬個實驗,這是科技最前端,沒有方向可以遵循,因此很多都是在錯的實驗裡,無意中找到對的方向,」葉嗣韜說,正因為如此,冠品採用3M開放自由的管理風格,重點是讓員工有靈活、不設限的頭腦,才能在關鍵時刻「轉對彎」,找到材料的最佳應用。 「傳統概念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是我覺得材料創新不是這個概念,創新應該是大家日子過得舒服。因為等你沒有壓力,你才會想東想西、創造出新的,如果你整天都是壓力很大,應付老闆,你就不會想要創新。」葉嗣韜說。 葉嗣韜也不給員工設目標、定計畫,反而留下大量空間讓他們自由揮灑,「台灣研發計畫是老闆定下來的,3M不是,他給你一個研發計畫,但不限制你只做這一個,」他分享,「3M很多新產品是員工做出來的,不是公司定的。」 此外,葉嗣韜還表示,「以製造來說,台灣(管理風格與環境)是對的,但是以研發來說,台灣是錯的。」 取代國際大廠打進醫療、穿戴式裝置 曾是華碩行銷總監的冠品總經理韓德行,就是被葉嗣韜的材料專業與自由的管理風格所吸引。以前在華碩每天工作到十一、二點才下班,很多人全是靠老婆拍下的影片來參與小孩的成長過程,讓老來得子的韓德行決定離開。 葉嗣韜給員工的廣闊空間,果然也獲得很好的回報,二○一○年後靠著智慧型手機的大起飛,冠品光是傳統軟性印刷電路板油墨就坐享高毛利。今年量產出貨的感光顯影覆蓋膜,是未來穿戴式裝置的關鍵材料,反倒是美、日大廠如杜邦、日立等陸續遭遇量產難關,或是產品特性不如冠品、正逐漸退場。 就在採訪的這一天早上,來自德國某重量級的客戶才剛緊急下單,要將冠品的感光顯影覆蓋膜應用在高端醫療與汽車電子上,另一家正與蘋果秘密開發下一代行動裝置的廠商,也打算使用冠品材料。 現在,蘋果的iPhone、iPad,和即將亮相的iWatch內,都使用冠品的軟板油墨。 穿戴式裝置與可撓式顯示器將會加快冠品取代國際大廠的趨勢,「我們如果最後能夠成功,也希望幫台灣產業建立一種不同的模式,不需要靠加班,讓情緒很緊繃,台灣很多不和諧的問題,就出在這個根源。」葉嗣韜在台灣打造的「小3M」,或許也能給台灣的高壓環境帶入一股清流。 |
| ||||||
新世代天后.田馥甄放棄大學去唱歌 我沒後悔過口述整理●黃亞琪 從女子偶像天團S.H.E,到四年前以本名田馥甄發行個人專輯,每張銷售量均站上兩岸三地前三名。她的十八歲是怎樣的風景? 十七歲在同學起鬨下,參加節目,接著進入歌唱比賽,進決賽卻沒拿到第一名。後來華研唱片打電話來說,入決賽者再試唱一遍,然後簽約。簽約時,還以為是發個人專輯,並沒有意識到是組一個團體。 決定簽約就跟父母說,要放棄考大學,我很喜歡唱歌。當時念的是高中,沒升學等於Nothing(沒未來),是一個無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慎重問我,我的回答依然沒變,我不想分心做兩件事。 那時的台灣歌壇氣氛,女子團體並不被看好,從小隨遇而安的我心想,頂多就是當一片歌手,沒中就讀重考班。記得從新竹北上受訓時,父親告訴我:「就算沒中,家裡只有粥喝,我們也會養你!」滿滿的愛是後援。 沒有太多的計算,簡單就是喜歡音樂,有這個機會我想珍惜。 個性矛盾另一面,是我很愛問為什麼,但在新人階段是不被允許的。當時的我,思維很直接,也不會換位思考,本位去看待所有事。對世界有很多新鮮感,也隱藏很多疑問,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回答你。 「為什麼」是要自己去摸索的! 還記得新人上節目,被逼著坐上電椅,四個彪形大漢壓住手腳,很痛。我還天真以為是假的,結果真的通電,嚇我一跳;一掙扎,衣服被掀開,直覺好不堪,下節目真的痛哭。 有次要被砸派,問為什麼?宣傳咆哮:知不知道這通告,喬多久才上得了,竟然問我為什麼!現在回想,誰都沒有錯,我不知道當時上節目有多難,他一定用盡各種人脈去喬出來。 熱愛唱歌、進入社會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凌駕了不堪。被罵一罵,然後跟兩個姊妹聊一聊,很開心,忘記了,再繼續工作、玩,然後就長大。首張專輯紅了,根本沒機會喘息,一年就出三張。 團員Selina白天上課,我跟Ella去演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演戲,還傻到問為什麼跳著拍,不符合劇情啊!沒人教你,為什麼接這句、情節和邏輯都不知道,就是死背。很痛苦,邊演邊發抖。當時白天演戲、晚上錄音,一天睡不到三小時。 印象中最累的一天是,拍廣告拍到凌晨,坐飛機到上海,生平第一次住到五星級飯店,人還沒躺上去,開行李箱沖個澡,就趕去機場飛到北京國家音樂電台,我跟Selina兩人幾乎處在夢遊狀態,已經不記得我做什麼,只有Ella一個人撐住。 十八歲就體認到市場現實面。小時學古典音樂,國高中聽王菲、陳珊妮的歌開啟音樂之窗,喜歡音樂很多元,拿到首張專輯Demo(試唱帶)時,就知道那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因為清楚唱歌是喜歡的事,唱什麼歌無所謂,至少是好聽的歌,就去唱;一方面也知道S.H.E定位就是友情,是讓大家歡樂的商品。 雖然我一直問為什麼,但只要告訴我理由,我會消化、愉快接受,甚至用我的邏輯做得更好,不是白目的問為什麼。我覺得人生就是一連串妥協造成的,但你要知道為何妥協,並非盲目。問「為什麼」是溝通、是健康的妥協,沒有偏離我想要的航道,但也走進我想要的小徑。 我珍惜擁有的幸運,很早發現,也走入喜歡的音樂路,儘管隨遇而安,但下決定即全力以赴,將最簡單初衷做到最細節極致。初衷很簡單,而人在很輕鬆狀態下,也才有力量。我不是那種超強才華,但在小細節儘可能把自己做好。 所有事都是小細節才集結成大環節啊!平常用小事情訓練自己,當遇到大事時,練就一身很細的功夫,就能達到目標。有些人知道(我)要單飛,等著看好戲,但我沒有花太多精神著墨,把心思花在專輯上。別人給的包袱,自己可以決定要沉重拖著向前行,還是拋下它。 我覺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要Open Mind(打開心胸)一點。不要只看阻力,忽視以前種種經驗帶給自己的助力。難與不難,是看心態,什麼都難,但什麼也都很簡單。 以前考試拿到考卷,我會先解有把握的題,困難的題再慢慢答,沒時間或答不出來就算了;但人生並不像考題那麼死板,也沒有標準答案,覺得困難惱人的題目暫時先擱著,先回答不那麼難的題目,放寬心漸漸累積經驗跟智慧,或許就可以找到出路。 --------------------------------------------------------- 網路紅人.蔡阿嘎就算只演一支牙刷 也要很熱血口述整理●單小懿 本名蔡緯嘉的網路節目主持人蔡阿嘎,在YouTube上,以一則試吃「布丁加泡麵有豚骨拉麵口味」的短片,登上《洛杉磯時報》。 我覺得十八歲要發揮布丁泡麵精神,就是勇於嘗試。通常十八歲之前你很多的東西想要做,家人不讓你做,等到十八歲上大學,多采多姿的時機來了,所以你要秉持布丁泡麵的精神——不只是吃泡麵,還可以吃布丁泡麵,再來碗豆花炸醬麵。 大一我參加服務性社團,寒暑假帶國小小朋友的營隊,他們是我人生第一批觀眾;第一次出隊,要演舞台劇宣導要刷牙,我演一支牙刷。籌備時學長姊一直潑冷水,說沒有梗、不好笑,我沒什麼自信,但是小朋友看得哈哈大笑,有這麼好笑嗎? 有了掌聲,自信越來越多,越來越放開自己,就願意嘗試寫更多劇本,對後來寫短片腳本抓分鏡、掌握笑點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像室友都宅在宿舍打電動,根本不會有現在的蔡阿嘎。 十八歲不一定有目標,我也沒有目標,年輕本身就很熱血,喜歡跟別人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要多方嘗試。 在安全的範圍內,去做你覺得很瘋狂、熱血的事,不受年紀、經濟能力的限制,儘量去做,一定會找到喜歡的事物。這樣活到三十歲再回去看,人生是有記憶點的,這樣人生比較有趣。 圖說■曾經重考大學的蔡阿嘎,當時為了擠出時間打球,專心把進度讀完,他認為,時間管理就是一口氣做完該做的事。 --------------------------------------------------------- 媒體主持人.陳文茜大一就打工壯遊 換到世界觀口述整理●單小懿 曾任立法委員、唱片公司總經理,現任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陳文茜認為,十八歲一定要從世界的角度回來看自己。 我現在年過四十八、接近五十八(今年五十六歲),我要告訴十八歲的孩子:世界已經滾了好幾圈,你不能再用我十八歲那個時代的想法理解事情,可是全台灣都還留在我十八歲時的想法來理解事情。 你可以透過股票投資瞭解國際化,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需要更好的英文、更好的國際化,但隨著台灣在世界經濟上沒有清楚的domain(定位),誰國際化得早,越有可能在世界上取得工作,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如此。你的國際技能包括語言和社會的理解,都很重要,所以要培植跨國家的能力,不能只看台灣的事情。 如果我的小孩今年十八歲,我會說: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唸完大一去打工壯遊,不要等大四畢業才去。 你念了大一,去打工壯遊,回來再念大二;要什麼,自己去找答案,找完回來調整,填錯志願沒關係,回來轉系就好。不要大四畢業才出去,遊完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然後回來抱怨自己是台勞。 我尤其反對大學畢業念研究所,二十六歲的身體、十八歲的思考,對心智成熟和判斷是很大落差。世界其他十八歲小孩,人格相當成熟,到大學都為工作著想,我們的小孩到大學才開始做人家高中所做的事。你比其他小孩早一步,就不會比世界其他小孩晚一步。 可是打工壯遊前,要做好準備。我的乾女兒從台灣去讀香港大學,平常到蘭桂坊裡兼職打鼓,頗受歡迎,對自己充滿自信。暑假來《文茜的世界週報》節目實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把資料變成好的故事,結果自信大受打擊,覺得大學學的根本不夠。 我建議她去打工壯遊,她選擇澳洲雪梨,應徵餐館的工作,同時也當歌劇院的實習導覽。因為先進過職場、有語言能力,知道組織故事的方法,所以假如她今天要介紹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她會談圓舞曲為什麼崛起、老約翰和小約翰的不同,不會只停留在藍色多瑙河。 如果她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會去觀察各種文化,打工壯遊(會限制在)只是端盤子。有機會出去學習,要帶觀察者的眼睛,有沒有想到事前深入去看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文化和經濟政治?去之前要大量閱讀才有觀察力,態度要比「學英文」、「存一點錢」、「我很勇敢」再多一點,否則打工壯遊就成為另外一種延畢。 --------------------------------------------------------- 趨勢科技創辦人.陳怡蓁還好我談了戀愛 才能認識自己口述整理●單小懿 出身科技業的陳怡蓁,談到十八歲,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是「談戀愛」。她說,不必鬧家庭革命,但要長出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問我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事,我會說談戀愛。 沒有談戀愛,你很難發掘自己,你的情感是怎樣?你嚮往什麼?你嚮往的人或者情感,來自你的潛意識,要經由這樣的教育去完成自己。人家都說「另一半」,因為每個人都不完整,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說,人有Anima(每個人潛意識中的女性特質)、Animus(每個人潛意識中的男性特質),一定有這兩面。你要去瞭解這兩面,才會是完整的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只在某一面,要經過感情的整合,才能夠整合自己。十八歲就是那個年紀,應該去談戀愛! 十八歲的我整天都在談戀愛,為了談戀愛還會蹺課。 那種感覺最美好,你願意表現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任何其他的感情都沒有那樣的全心投入。然後你願意去追求兩個人在一起圓滿的境界,願意委屈自己、配合對方、討好別人。 不過有甜一定有苦,我當時的男朋友會跟別的女生跳舞,我也會吃醋啊,這是一定會有的歷程,每個人要好好體驗這個五味雜陳。你可能在戀愛中遭遇很多痛苦,被人家拋棄,或者你自己移情別戀、充滿罪惡感,或者兩個人無緣無故互相傷害;人生也是這樣,各種滋味都要去嘗。你不會只想吃甜的東西嘛!甜的吃多了,你想要吃點鹹的,到後來你會希望有點苦苦的、辣辣的。 十八歲也是告別過去的年紀,你要會開始反抗,不要什麼都聽爸媽的。談戀愛就是某種告別過去的儀式。 「告別過去」主要是心理跳脫,你不能老是受制於過去,要從被保護的模式中跳脫出來。不是說真的要鬧家庭革命,而是心理上要能成長,你要開始長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個人追求完整的自我、整合自我的歷程。 ---------------------------------------------------------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怕沒工作?大一就實習不算早口述整理●單小懿 工程師出身的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認為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三項修煉是:專業、思考、宏觀。 十八歲以後,我們要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和命運。有句話說:「滿天都金條,要抓沒半條。」你集中方向一起抓,就抓得到,分散就抓不到。 方向在哪裡?你要去想;想,就會去請教,去蒐集資訊,去找方法。只有你自己知道要怎麼走,如果你再不想,很抱歉,讓你自生自滅。如果一個人都不著急自己的未來,幫他著急幹什麼? 我從拿到大學錄取通知就開始想,「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電子計算機是電腦,慘了,全台灣沒幾台,我念一個未來會找不到工作的科系,怎麼辦?這個行業,又在幹什麼?我緊張到大一就去實習。 我大一到植物園裡的科學館實習,裡面有一台日本的小電腦。人家在辦公室裡給我個位置,哪敢要薪水?結果,沒有人跟我講話,我只有觀察、聽他們講話,坐在那裡聽、想、看。其實在那裡沒有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知道電腦中心的真實運作。我瞭解到,一個電腦中心兩個系統工程師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幫企業做電腦化的應用工程師。可是你不懂會計怎麼做會計電腦化,不懂庫存怎麼做庫存管理,除了電腦,一定要懂別的。於是我修了六學分的會計,還修管理課。 當你挖掘你的方向,就會清楚要修什麼課、讀什麼書,參加什麼研討會,所有的東西都會聚焦成整體。再加上實習讓你瞭解真實的職場,對於修的課、讀的東西,效果會更好。 想完方向,第二個要靠思考培養「根源能力」——觀察、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和分析;觀察力會觸動你去思考,用系統結構建立資料庫,然後不停的整理分析,這樣就可以學很多東西。學校教的知識,會隨著時間過時,出社會後要不斷的學習、吸收,這是一個可攜式的根源能力。這些能力不需要極高天分,而是習慣;你願意不斷的練習,能力就培養出來了,一點都不難。 最後,大學有不同的學院就是要讓你有不同面向的思想和知識,你要接受不同的知識和思維,這樣範疇拉大,人就撐高,宏觀就會出現;宏觀出現,相由心生,器宇就出來了。 以前的世代為了生存,競爭很厲害,都在想未來有沒有工作,現在卻大多沒有這麼做;往好處想,你只要多積極點,要出頭比以前容易。 |
英國《金融時報》和麥肯錫開出了本年度最佳圖書的書單。本年度最具爭議性的兩本書,Thomas Piketty的《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和Michael Lewis的《Flash Boys》位列其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iketty的新書是關於不斷深化的社會不平等。該書最初由法語發表,2014年出版的英語版令其獲得了更多的關註。Michael Lewis的新書中關於高頻交易者操縱了市場的內容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其他書本還包括Nick Davies的《Hack Attack》,該書對默多克的英國電話竊聽醜聞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而Lord Browne的新書《The Glass Closet》對LGBT人群為何依然在工作場所隱瞞性取向進行了分析。
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的新書《The Second Machine Age》主要介紹了對未來新科技的展望。
Walter Issacson的《The Innovators》介紹了數字革命背後的人們。Julia Angwin的新書《Dragnet Nation》則對數據的陰暗面進行了分析。
Ed Carmull的《Creativity,Inc》針對創業和管理提供了獨到的見解。
風投家Ben Horowitz的《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介紹了如何創立一家企業。
榜單上還有不少書籍介紹了金融危機的起因和結果。
Ian Fraser的新書《Shredded》介紹了蘇格蘭皇家銀行在金融危機中的心路歷程。而Charles Calomiris和Stephen Haber的《Fragile by Design》試圖尋找銀行業危機的根源。
Atif Mian和Amir Sufi的《House of Debt》解釋了經濟衰退的原因。而Diane Coyle的《GDP》介紹了人們對這個數據存在的誤解。
最後,Howard French的《China’s Second Continent》介紹了中國在非洲不斷擴大的影響力。
以下為完整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