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有兩種人炒股註定要失敗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9ot.html



我以前寫文章談到過“指上財富”,講到那些身家千億、幾千億的富豪是如何通過公司上市、並購、集資、分拆等“財技”,加上一盤迅速壯大的業務而賺到他們的巨額財富的。

一般普通市民,不像這些億萬富豪,沒有那創業的第一桶金,也可能不像那些億萬富豪有膽識懂經營,但假如我們在富豪們的公司上市時買入他公司的股票,回報也 可以很驚人。試想一下,如果在上世紀70年代買入“長江實業”,在1996年時轉投資於“中國石油”,我們的投資回報率將有多少倍?也許有人會說投資股市 風險很高,只有20%的人能獲利,而80%的人會失意離場,何必冒險?

是的,全世界的統計數字差不多是一樣的,但根據我的觀察,在這個20/80數字的背後另有玄機。

在投資股市的散戶中,有兩種人註定要失敗的。一種人是自己不讀書、不研究,不求甚解,到處打聽消息,用一種碰碰運氣的心態來買股票。他們在不該入市的時候 入市,他們輕信流言,買入不該買入的股票,賣出不該賣的股票,他們不斷犯錯而不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直到輸得慘了,才黯然離場。這一類人,投資金額不一定很 大,但他們輸錢時聲音很大,到處告訴朋友他們輸了錢,令他們不懂投資的朋友更視股市為畏途。

另有一類人,卻是跟上述那一類人截然相反的。他們有文化、肯研究、非常自信,明明知道“期指”、“期匯”這一類投資是高風險的,但為貪念推動,自信自己比 別人聰明,自信自己比別人好運,投入了這一類活動中。但由於遊戲規則的不公平(有利於莊家不利於散戶),由於獲得資訊的不公平(大戶比較快得到準確的資 訊),他們永遠是輸多贏少。即使輸到離場,但為了面子,這一批人輸了離開了,另一批“新人”又入場了。

以上提及的兩批人,在投資市場中註定是要輸的。

如果不算這兩批人,那20%跟80%的數字就要改寫了。我相信有文化、肯學習、能總結失敗的教訓、知進退的投資者,在股市中最終獲利的機會率是很高的。

一個普通的打工仔,在他的一生中一定要享受到“資本增值”帶來的財富,具體一點說就是樓宇增值或股票投資帶來的財富,才能在年紀漸長時有富足安樂的生活。

記得有個星期天,我坐的士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在路上跟司機攀談起來。我問他生意好不好?收入多少?他回答說生意不旺,但他必須每天賺夠350元才收工, 開支是固定的,一塊錢也不能少,如果掙不夠就加班,做到天亮也得做。那位司機大約50歲了,我不禁十分同情他。對他來說,已經沒法積累資本,每月的收入僅 僅夠開支,他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找其他的發展機會,駕駛的士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等他年紀老了,如果子女能幹、孝順,他也許還能有安逸生活,但要 依靠子女了。如果子女也收入不高,或者不夠孝順,他只有依靠救濟了。的士司機還不是社會中最底層的人,社會上還有許多更不幸的人,如果不在年輕時懂得節 儉,學會投資,年老以後的生活真是令人擔心。

結論是年輕時要節儉,在今天的享受和長遠的利益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在儲存了一筆錢以後就要善用這筆錢來投資,一生中才能享受到錢為你賺錢的好處,年紀漸長時生活才能舒適安樂。

2007-12-20 16:28 中國經濟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

利字當頭:一個概念兩種炒法 利世民


2009-004-29  AppleDaily





 

自 從金融海嘯,大家好多時都以為,有錢佬咪一樣俾人呃,仲要俾人呃得更多更狠。不過細心睇,私人銀行客戶同魚缸散戶,真係有分別。任職私人銀行嘅莎拉,噚日 一早就打畀世民︰「幫啲客買咗GSK(英國製藥巨擘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啦!升咗6%吖,仲勁過出Tamiflu嘅Roche!」 逆世奇葩果然名不虛傳,出手快而準,難怪啲客對佢忠心耿耿。

流感藥股當頭起

藥劑業朋友話,過去幾年特敏福被嚴重濫用,結果出 現抗藥性,搞到家陣全世界啲醫院都要考慮,增加儲備另一隻GSK出品嘅流感藥Relenza。據聞,Relenza比Tamiflu貴一倍,噚日譚紹興兄 亦快人一步,響隔籬嘅「投資學堂」專欄,引述彭博消息,指今年第一季,各地政府採購Relenza嘅數量,首次超逾特敏福,GSK股價升得勁過 Roche,絕非符碌。唔講大家可能唔知,呢隻Relenza原來有段故事。根據維基百科,話說呢隻藥原本由一間叫做Biota嘅細公司開發。不過,藥業 世界入面,單打獨鬥嘅細公司,無可能承擔起將一隻藥推出市場嘅成本,所以89年Biota將隻藥「判」畀當時嘅Glaxo。之後十年,美國FDA不斷折磨 蹂躪,終於響99年,隻藥先至以13票對4票嘅些微票數,獲准推出市場。好在呢十年間冇乜大型流感爆發,如果唔係就死得人多。世民講Relenza呢段小 插曲,無非都係想說明一個簡單嘅事實──藥業世界入面,細公司做唔到大事。偏偏呢幾日,香港上市嘅A貨藥業股,又學人炒埋一份,箇中理據確實令人費解。個 別號碼恕世民唔篤出來,免招血光,我亦唔會同賺緊錢嘅人拗,只衷心希望佢哋見好就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88

待兔求魚的兩種心態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4.html

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3月11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

--------

待兔求魚的兩種心態 (作者: Bittermelon)

今 天想講兩個成語故事,先講關於農夫的。話說宋代有一位農夫,某天在田裏辛勤耕作之際,忽然有一只兔子跑過,可是卻「盲中中」地撞在樹下死掉,農夫不廢吹灰 之力便拾起兔子,開心地回家做飯去。農夫食髓知味,心想與其要天天辛苦幹活,倒不如趁現在先「hea」一下,所以便放下田裏的粗活,每天坐在樹下,等待另 一只兔子的來臨,讓他再次撿個便宜做美饌。

聰明的讀者當然預料得到結果,這位農夫只有白白浪費大好光陰,到了秋天人家享受收成,自己卻恨怨難返。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守株待兔」,除了比喻不知變通外,也嘲諷不勞而獲的想法。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孟子的。話說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冀圖以武力征服其他國家,他的客卿孟子見狀,就勸他放棄使用武力,並改以仁慈之法。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用武力來征服天下,這就好像『緣木求魚』一樣,除了徒勞無功外,還可能對齊國造成禍害」。

孟子所講的緣木求魚,意思就是指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法用錯了,就算付出多少氣力,最後都沒有可能成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兩個成語故事,筆者不厭其煩地拿出來,主要是在接觸到的會計從業員當中,特別是比較年輕的一羣,大多都抱着「守株待兔」或者「緣木求魚」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和路向。更可惜的是,他們並不意識到這是一個頗大的問題。

年輕人切忌守株待兔

已經不只一次聽到類似的言論,僱主給我1萬元,我就為他付出一萬元的勞力去工作,多一分的責任也休想我去承擔。更甚者是僱主給我一萬,我只為他付出八千元的勞力,而且還為了多出來的二千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賺了。

筆者既是別人的上司,也是老闆的下屬,所以也很明白兩者的心態和想法。做老闆的當然想付出小小收穫多多,做下屬的也不過但求能付出半斤的同時可以收回八両。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老闆需要找人為他們工作,所以都會以合理的報酬來吸引和挽留人才。

雖然現今的職場還不至於人浮於事,但競爭卻很大,要升遷受人賞識,要鶴立雞群突圍而出,自己就必先要有所作為。你是老闆,眼見下屬「踢一踢」才肯「郁一郁」,你也沒有信心委以重任吧?

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先付或多付出卻未必一定有收成,做法何其「蝕底」。這種想法實在太過眼淺,在工作上付出多了但收入未必成正比,看來是吃大虧,但晉升的機會可能隨之而來,對前途自然是有所脾益。

就算日後未能晉升,付出了的其實是一種磨練,眼界、經驗、能力都增長了,還須懼怕日後與別人競爭?如果只着眼於眼前這些所謂蝕底而甘願放棄機會,對老闆而言是沒有損失的,因為他們可以另找人選,但自己卻平白失去機會,最終損失是誰?

與呆坐的農夫剛好相反,一些年輕的會計從業員都很積極地讀書考試。已取得學位的很努力去修讀碩士、博士課程,手執會計師資格的又馬不停蹄地去考取各類專業資格,為的是讓自己的履歷亮麗一點,希望藉此為自己增值並增加晉升的機會。

不知道由何時開始,在會計行業中就有這個錯覺,以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是升職加薪的關鍵。其實,這兩點只是僱主用人時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大部分僱主不會單以學歷及專業資格來決定同事的升遷,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其工作能力、經驗、態度、合作性、溝通能力以及領導才能等等。

盲目進修何異緣木求魚

所以,盲目地去進修,就算是碩士、博士,如果進修的東西未能配合自己的需要,但又同時希望對職業發展有所幫助的話,這就正如孟子所說的緣木求魚一樣,爬到樹上找魚去,氣力白費但卻不可能成功。

對會計這一行來說,學歷及專業資格只是入場券,建議年輕的會計朋友,當取得基本的資格後,先多着眼於工作上的學習及管理技能的段練,看清自己的事業前路後,再選修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學歷和專業資格也不遲。

「待兔」、「求魚」各走極端,兩者都不可取,可惜的是抱有這兩種想法的年輕會計從業員卻大有人在。筆者在初出道時就是走錯了路去求魚,結果浪費了不少時間和氣力。筆者不寄望所有人都認同我的想法,但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一小部分會計人有所啟發,則甚感欣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4

殯葬業的兩種資本面孔 東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15347213.html

 

中國生命與福壽園如今的業績形成了鮮明對比。去年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公告稱「保證被收購資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綜合淨利潤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生命去年淨利潤只有111萬元,同比下跌91%。

 文/東方愚    上海證券報「PK商業堂」專欄 2011年4月6日

清明節前後如果你去到重慶,會發現這個城市的殯葬業有多發達。殯儀館也好,殯儀服務公司也好,都會開展專題宣傳甚至「促銷」活動。葬禮要連搞三天兩 夜,這是重慶獨特的喪葬習俗;三天當中,所有親朋好友住宿大都住在附近酒店,殯儀館裡食堂、麻將等餐飲和娛樂設施齊全。說白了,生者與死者一齊消費,構成 了重慶殯葬業發達的根基。

 重慶殯葬業中有兩家公司很值得關注。一家是中國生命集團,一家是上海福壽園集團。前者是台資企業,後者是國企,兩者在重慶市場的競爭和在資本上市場上的佈局,是中國殯葬業兩張對比鮮明的面孔。

中國生命集團老闆劉添財是台灣人,但超過七成業務在內地,其中重慶佔到半壁江山。它曾被坊間稱為「殯葬第一股」,2009年9月9日在香港甫一上市 就遭到游資熱炒,當天漲了44.44%。劉添財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台灣經營一間名為叫寶山生命的公司,做的就是墓園和殯儀策劃,生意不好不壞,2005 年左右的時候年營業額大約2000萬人民幣。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隨後會在中國內地發現一個「聚寶盆」。

這源於劉添財2005年到長沙一所設置殯葬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參觀時,結識了時任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會的張宏昌。張宏昌告訴他,內地殯葬業雖有「禁入令」,但不同城市情況又有所不同。劉添財最後選擇了重慶。

如今重慶安福堂、天福堂、江南殯儀館等都為中國生命集團所託管。所謂託管,可以理解為承包,地皮和房產的產權歸屬不變,只是在合同期內每年提取一筆 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給原所有人或主管單位。重慶殯儀服務市場本來就是對民資開放的,所以託管安福堂和天福堂的難度並不大。引人矚目的是重慶市屬兩家殯儀館 之一的江南殯儀館也有劉添財所託管,並打破了殯儀館原先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編制——這應當是中國內地殯儀館改制的第一例。

一位台商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耐,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筆者一次在重慶遇到劉添財的台灣老鄉兼得力助手、中國生命集團重慶業務負責人王順郎,於 是向他一問究竟。原來,劉當時亦是遭遇強大阻力,最後如願以償的法寶有二,一是江南殯儀館所在地重慶南岸區民政局局長始終站在劉添財一邊,支持改制,二是 劉添財給出的託管籌碼足夠高,譬如願意留任的殯儀館原「幹部」可以領到雙份工資——原事業編制的工資不變,劉添財另外再發一份企業工資。、

在劉託管江南殯儀館之後,這家殯儀館憑藉著提供包括追思、餐飲、住宿、運送、冷藏遺體、化妝、火化、骨灰寄存和殮葬等「一條龍服務」,在2009年 一年的營收就達到2000萬元。其中營運費用為120萬元,而上繳的「管理費」則高達680萬元。這或許就叫做「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吧。

再看上海福壽園集團。福壽園中國中福實業公司投資億元建造,以經營墓園為主,中福實業的「娘家」便是殯葬業的「管家」——民政部。中福實業的攤子鋪得很開,它還是海盧浦大橋的第二大股東。福壽園集團是其實是中美合資公司,但它對其中的美國資本始終含混晦澀。

2002年,福壽園重慶分公司——安樂堂成立,提供除火化外的其它殯儀服務。因為理念還算先進,安樂堂頗受當地政府歡迎,而2006年劉添財進入重 慶並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佈局特別是託管江南殯儀館後,當地民政部門更多的人才意識到,原來還有另一種玩法——公私合營、「有錢一起賺」才是硬道理。

現在回頭來看,上海福壽園集團彼時並沒有善罷甘休。或者說中國生命成功上市,刺激了上海方的神經。2010年3月,電子及貿易行業的香港上市公司金 科數碼宣佈,和上海福壽園的母公司中福實業簽訂備忘錄,在中國內地合作開發殯儀服務。而在此之前,金科數碼曾宣佈以20億元收購上海一殯儀項目55%的股 權;金科數碼隨後更名為「中福控股」。

令人吃驚的是,2010年10月,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國衛生控股,宣佈以33.6億港元收購上海福壽園集團、中福安合及其它資產,其中4400萬 元為現金,33.16億元為可換股票據。這意味著福壽園集團成功借殼上市。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半年多的時間裡,中福實業以及上海福壽園集團,都完成了資本 飛躍。

中國生命與福壽園如今的業績形成了鮮明對比。去年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公告稱「保證被收購資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綜合淨 利潤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而今年3月23日,中國生命集團發佈的業績公告稱,截至2010年底的營收為6760萬元,增長42%,但淨利潤只有111萬 元,同比下跌91%。

顯然,做為民間資本的劉添財,儘管發現了一座金山並又上了資本快車,但它仍然不能與背靠民政部的福壽園集團相媲美。就算劉添財在江南殯儀館改制中打 了漂亮一戰,但這種模式在很難複製,甚至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中國殯葬業國有資本把持絕對話語權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觀,如果同時也搭上了上市的順風車, 那將更加不可一世。

值得注意的是,中福實業與福壽園集團,和香港兩家上市公司中福控股與中國衛生控股之錯綜複雜的關係值得研究。去年初中福實業與金科數碼簽定備忘錄, 以至於上市公司名稱都改為「中福控股」,蹊蹺的是詳細的合作內容並沒有任何披露。後來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是與中福實業及上海眾福等之間完成的 交易。而中福實業、福壽園、上海眾福的法人代表都是白曉江。

劉添財的沮喪還在繼續,而白曉江的開心卻剛剛開始。誰也不知道他們的沮喪和開心分別能持續多久,唯一知道的是,他們的悲喜是中國殯葬業向左還是向右的晴雨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0

一個國家,兩種奶粉

2013-03-11  NCW
 
 

 

到香港買奶粉,主要是對香港法治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監管品質有信心

◎ 鄭戈 文

zhengge.blog.caixin.com 今年3月1日,修訂後的香港進出口規例開始實施,當日抓捕10名超額攜帶奶粉的人士。

根據相關罰則,他們可能面臨高達50萬港元的罰款及兩年的監禁。這種 “嚴刑峻法”引起了內地民泷的強烈反感,相關公共討論急速升溫。

從港人的角度來看,此次修例符合香港的一貫做法。首先,香港是個嚴刑峻法的社會。 《進出口條例》原本在6D“輸出某些禁運物品的限制”部分就規定了上述罰則,而“禁運物品”的類型則規定在 《進出口(一般)規例》中。

原本的“禁運物品”包括除害劑、某些中藥材、未加工的鑽石、冷藏或冷凍的肉類等等,此次修訂只是增加了奶粉這個項目。在香港,雖然帶奶粉犯法是最近的事兒,但帶豬肉犯法卻是自2000 年以來就有的。一經定罪,同樣可能罰款 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實際上,由於普通法區分了輕罪和重罪,前者相當于內地的治安處罰,所以我們也不必聞“罪”而色變。

意大利法理學家貝卡利亞曾說,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它的嚴酷程度,而在於它的必將降臨。在香港,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真正落實了的。但在量刑上面,裁判者卻不會不通情理,一般不會頂格處罰。從現已判決的超額攜帶奶粉案來看,最高處罰是5000港元,最低僅500港元。

第二,內地人士到香港購買的並非港產奶粉,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奶粉。這些品牌的奶粉在內地超市或商店的貨架上也隨處可見。他們為什麼捨近求遠到香港購買奶粉呢?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香港法治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監管品質有信心,認為在香港不容易買到假冒偽劣產品,而對內地的監管品質卻沒有類似的信心。即使是同樣品牌的進口奶粉,一旦上了內地的貨架,很多人便不敢放心購買。很多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擔心不是毫無根據的。

所以,人們不辭辛勞到香港購買的,其實是這裡的法治環境和政府監管質量。

港人可以自豪地說:這裡不生產奶粉,這裡只是全球優質奶粉的可靠集散地。

第三,香港是個自由港,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徵收關稅” (基本法第114條) 。加上香港是發達經濟體中唯一不徵收銷售稅的地方,導致同樣產品在香港購買往往比在原產地購買還便宜,而且更可能是 “原裝進口” 。這成就了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美譽。除我國內地人士到香港購買名牌產品外,日本遊客專門到香港採購資生堂護膚品和索尼電器也並不鮮見。同樣品牌的進口奶粉,在香港購買的價格遠遠低於在內地購買的價格。

最後,香港政府此次修例的確是為了回應部分港人的呼聲。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部分香港市民自發組織起來到上水等地堵截奶粉“水貨客” ,也有嬰兒家長因不滿買不到中意的特定品牌奶粉而呼籲政府採取強硬措施。本次修例所走的“先訂立,後審議”程序,雖有可議之處,也符合香港的現行法律。

不過,站在一個相對超脫和 “客觀”的立場上,我們也會發現這種做法有許多可議之處。

首先,香港並不存在所謂“奶荒” ,而只出現過個別零售網點上個別時期個別品牌的短缺,這是政府在其提供的立法理據和咨詢文件中也承認的。具體而言,缺貨現象只涉及到美贊臣及菲仕蘭兩個品牌,許多其他知名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供應充裕。比如,惠氏在其意見中表示,該公司完全有能力滿足香港本地市場及區域市場的需求。立法應建立在充分把握事實的基礎上,並充分論證干預市場的必要性,在這一點上,奶粉立法顯然有很大欠缺。

其次, 在徵求意見階段,港府稱“公泷普遍支持有關建議” ,但這一描述與事實嚴重不符。在公佈的50份意見書中,35份個人意見裡面有差不多半數表示支持政府修例建議,而15份機構意見中則僅有極少數表示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支持者基本上是從自己在某一時間買不到某一特定品牌奶粉的經歷出發,表達了某種情緒,而主要的機構支持者“消費者委員會”除表示支持並提出了兩點針對執行環節的要求外,未有任何說理。反之,表示反對的意見書則 大多提供了數據並有詳細論證和推理。

亞里士多德曾言:法律是摒除了激情的理性。立法不能建立在激情和偏見的基礎上。政府要做的不是去迎合這種偏見,而是通過公益性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來破除他們對特定品牌的迷信。香港醫學會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它一方面大力宣傳母乳餵養的好處,另一方面建議家長在買不到特定品牌奶粉的情況下嘗試其他牌子的奶粉。而港府此次倉促修例,顯得有失審慎。

最後,香港的這次奶粉立法涉嫌與上位法衝突。首先,它明顯與基本法第115條相抵觸: “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流動自由。 ”其次,它違反了香港法院在一系列司法審查案例中已經確立的比例原則:在限制權利和自由的時候,目的必須合乎公共利益,而手段必須與目的成比例,不能過度。

奶粉立法的 “過度”之處甚多:本是一兩種奶粉品牌的短期短缺問題,卻因此限制全部品牌的出境;本是只涉及到6個月以下嬰兒的配方奶粉,卻限制36個月以下嬰幼兒配方奶粉出境;立法目的本是為了打擊水貨客,卻沒有提出相應鑑別方法,而將攜帶1.8公斤以上奶粉的人士一律予以打擊。

作者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00

搵錢同守財是兩種能力(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917

讀者收入實是一般,好在都肯開口問,不是自負之輩,否則兩老身家未必可以久存。相信大家都羨慕人地中六合彩頭獎,亦知當中不少幸運兒係中獎後幾年都敗哂副身家,打回原形。原因是搵錢同守財是兩種能力,相近但不相同。六合彩幸運兒不懂守住財產,就算會投資都係亂買一通,好運既有高人指點,保住當中一半捱埋下半生。大老闊能守能增家財主因是在學習賺錢期間,亦訓練了守財力,否則「出快過入」,大老闆都不會留有資金越發越大了。中獎者是一例,二世祖又是一例,總之前人說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此話為窮人留起一絲希望,盼到仔女一輩能和二世祖有個大逆轉。可惜有了家族信託後,要二世祖敗哂成副身家有點難度,窮人想要大逆轉真是要識時機,懂投資了。

 

 

讀者要好好學習如何去打理家財。真的用現有人工「在港生存」,自己都知咩事。另外讀者可以去中原網站看看近日屋苑成交價的,唔使agent話幾多就幾多。同埋比你係agent,都講個價高d啦。所以人到四十才不惑是對的。

 

 

讀者提及的葵涌、長沙灣、深井都不是初階投資者應買之地方。深井不見未來五年有交通改善,頂多食少少元朗水尾。長沙灣是尋寶之地,惟初階冇奪寶奇兵咁好身手都係唔好亂去,話唔定「中伏」既係自己! 葵涌居屋住下可以,買賣不必。

 

 

首先股票持倉不重,只是和樓房投資平分春色。計investment exposure不用將按揭欠款算在內的。你爭幾多錢都係跌一成就輸樓價之10%。如果你不介意對人對事,建議讀者不如轉做裝修或投資經紀,因為讀者只要不好踩中投資騙局,比心機打理手頭物業又整下套房,生活根本無憂。而放棄現職的機會成本很低,值得比勁一試。

 

 

浪翠園確實要「走」的,如果自己做deal,可省回不少傭金。樓要快走,反而股票可以留。現時恆生指數及上證指數市盈率偏低,8-10mil的股票portfolio不是處理重點。不如趁後生又未成家室時好好在工作學習一下,就算唔想涉足投資或裝修界別,都應好好發展現有事業。大陸收租等日後再說,攪好香港陣地再北望神洲都未遲。至於連租約賣,less10-15%是平常。如果係我就會係九龍或北角攪套房,一間樓收租都已經等於ugrad成份糧。但係攪套房,買舊樓而賺錢不是一兩年就習得之「功力」,所以讀者暫時只可以望而應開始落手去學。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此冕勵一眾年青人,放下身段落手去幹是必需的。讀者咁有心去問已是一個好開始,如果諗樣集中向你講介投資方案,那是一個賺你傭金之行為,而不時對你人生有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7

兩種不同的投資人 坐關

http://xueqiu.com/2194610753/24492462
出門幾天了。老同學從事證券業有二十年,這次專門拐到他的地盤,跟他聊天。他約了兩撥朋友,正好是兩種不同的投資人。聊完,老同學送我到機場。匆匆告別,換登機牌,安檢,進到登機口才發現飛機晚點三個小時。百無聊奈,上雪球說說感想。
雪球是個隱姓埋名的地方,就不說真名,哈哈,要是提到的朋友看到了,也別對號入座哈。
我見到的兩撥朋友都是成功的投資人。第一撥是機構,資金量大,人多。他們認為中國的股市只有交易性機會,還強調說是血的教訓讓他們選擇這種做法。他們看好房地產,但不看好銀行,認為餘額寶和民間金融的發展對傳統金融衝擊很大,而且現在的銀行若把傷疤揭開會很可怕。
第二撥只有一個人,從事證券投資有二十年。他每天宅在家裡,從不跑上市公司,主要在網上收集信息。看中一隻股票,觀察半年以上才會買入。買入後,持股時間比較長。平時儘量不看盤,減少市場對自己的干擾。以前每天會用大量時間看資料,做到後來,思考比閱讀的時間還多。他說,價值投資是反人性的,很多人標榜自己是價值投資,但做到後來,經不起誘惑,都變成了交易性投資。
是啊,按照「貓論」,我以為,在這個市場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因為自己是價值投資人,就否認交易性投資(「交易性投資」是這次聽到最多的詞兒,覺得很貼切)。關鍵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才能在這個少數人賺錢的行業有立足之地。
機場亂糟糟的,總是有晚點的消息,就簡單寫這麼多。
對了,補充一點,一路上高鐵滿員,機場也是熱鬧非凡,感覺中國「硬著陸」是危言聳聽。最近總是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我以為是把不好的東東放大了。我懷疑這是有人有意為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3

樂視網收購花兒影視公告財務數據出錯的兩種可能性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bppd.html

第一種可能性是粗心。一樁收購案,要做很多文件,樂視網收購花兒影視顯然籌劃時間比較短,倉促作業,加之負責文件起草和數據核對的人粗心,所以在公告中把幾個數據搞錯了。出這種錯可以理解,以往別的上市公司也出現過類似的錯誤,更正一下就過去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由此可以看出,賈老闆和他的團隊不是一個嚴謹的團隊。我做過董秘,我知道,這種錯誤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做這種文件最怕的就是數據出錯,前前後後會安排不同的人校對很多遍,才會放到網上去。犯這種錯誤,只能說明做事情的團隊極不嚴謹。嗯,我倒覺得,這種事情出在樂視網身上很正常,因為這幫人本來就是異想天開、擅長下無理棋的人,他們有很多平常人不具備的優點,同時又會有一些致命缺點,呵呵,讓人想起古典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他們類似於2004年的順馳和1995年在珠海造巨人大廈的那幫人。這樣的人敢想敢幹,常有驚人之舉,尤其在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下,能很快打下一片江山,可由於做事情賭性太盛,他們也常會受到上帝更厲害的懲罰,以此來磨他們的筋骨,苦他們的心智。很快,孫宏斌失去了順馳,史玉柱也因巨人大廈負債纍纍,這兩人後來臥薪嘗膽,才又東山再起。

如果這樣說的話,樂視網是不值得看好的,因為,賈老闆現在還處在於孫宏斌2004年、史玉柱1995年的那個階段,形勢一片大好,可接下來怎麼樣?從天上摔倒了地上。如果你看好樂視網,跟隨賈老闆,那麼,你需要每天祈禱,祈禱上帝不要對賈老闆那麼嚴厲,不然,你就要做好準備,跟著賈老闆一起摔跤。

至於第二種可能性,那就是有意為之。這聽起來有些陰謀論的味道,但也不是沒這種可能性。何況,媒體上看到這個消息正好是樂視網三天漲停板之後,而且正好在樂視網《關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在深交所網站發佈後,讓人不由得浮想聯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5

軍工思考二:淺析三種軍企之兩種成長方式 西點老A

來源: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775036

談股票離不開利潤和成長,離不開價值和估值,在三種類型的軍工企業中,我的看法是“成長性看民營軍工股,稀缺性看純正軍工股,主題炒作看概念軍工股”。企業成長方式體現在幾個方面:企業規模、營業收入和利潤、市場占有率和行業滲透率,反映在成長方式上就“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增長”兩種,軍工股也是一樣,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企業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下面以成為集成為代表聊聊“外延式增長”的方式,以中國衛星、航空動力、海格通信、機器人和中海達為代表的“內生性增長”方式,其中中國衛星和航空動力代表了“純正軍工股”,後幾個為民營軍工股的典型,海格通信和中海達同時涵蓋北鬥導航產業鏈。

從成飛集成看軍工股的“外延式”增長
     下面從公司主營業務、營業收入和利潤、市場占有率和行業滲透率幾個方面看看成飛集成是如何通過“外延式”增長實現企業質的飛躍的。
     從整合後的業務來看,,主營業務變更為防務飛機總裝,以後中國生產戰鬥機的公司就是現在的成飛集成(中航防務)了,包括三代、四代和五代機的研發和生產,未來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生產基地。本次資產重組,將使公司成為集團防務業務核心資產的上市平臺,戰略地位大幅提升,成為航空工業的排頭兵。
      成飛集成重組前主營模具、系統集成和數控產品,業務泛善可陳,業績平平,今年5月公司資產重組,由成飛集成向中航工業、華融公司及洪都集團三家資產註入方定向發行股份,購買沈飛集團100%股權、成飛集團100%股權及洪都科技100%股權,實現了中航工業最核心的資產-防務業務主體資產的證券化。下面看看註入成飛集成的是什麽資產。
     沈飛集團主要經營航空產品研制業務,核心業務是以重型殲擊機(戰鬥機)為主,逐步向艦載殲擊機拓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殲擊機產品系列,代表產品殲11和殲11B。沈飛集團的民用航空零部件生產業務,該項業務產品主要包括A320 機翼前緣、B737-48 段、B787-8 段垂尾前緣、Q400 尾段及機身對接等。
     成飛集團是我國輕型殲擊機(戰鬥機)主要研制基地之一,確立了軍機、民機和非航空民品齊頭並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在軍機研制方面,成飛集團先後研制了殲5 系列、殲7 系列、梟龍系列(中巴合建)、殲10 系列等數十種型號殲擊機,形成了結構合理、持續創新的殲擊機系列產品。
    洪都科技的主營業務為空面(空地、空艦)導彈研制,承接了洪都集團與空面導彈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人員及管理體系,擁有“近-中-遠”系列化發展的空面導彈產品譜系,並通過技術合作及自主研發不斷拓展產品系列。
     從註入標的的營收和利潤看,註入前後成飛集成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根據公告信息,成飛集成重組前2013年營業收入7.79億,扣非凈利潤748萬,總資產30.9億,沈飛集團2012 年和2013 年沈飛集團收入分別為110.2 億元和116.2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3.65 億元和2.9 億元,成飛集團2012 年和2013 年收入分別為73.9 億元和91.3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2.51 億元和3.74 億元,洪都科技2012年和2013 年收入分別為3.5 億元和12 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465 萬元元和2965 萬元。
      拿2013年的營收和利潤數據來對比,成飛集成營業收入7.79億,凈利潤748萬,沈飛集團分別為116.2 億元和2.9 億元,成飛集團分別為91.3 億元和3.74 億元,洪都科技分別為12 億元和2965 萬元,註入的資產營收和利潤總和分別為成飛集成的28倍和92倍。
      從資本市場對本次重組的態度看,成飛集成從複牌時的16元左右,最高上漲到72元, 2014年8月6日收盤價格計算,完成增發後市值超過800億,與主營軍船業務的中國重工市值相當,今後將是資本市場軍工股的龍頭股之一,與中國重工一起,構建起A股市場的軍工藍籌股群體。
   此次資產註入以後,根據成飛集團、沈飛集團、洪都科技及公司原有業務的發展,預測公司未來2014-2016 年營業收入為225.88 億元、293.64 億元和381.73 億元,凈利潤為7.96 億元、10.39 億元和13.53 億元。2014年營收增長30倍,凈利潤增長百倍,企業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軍工配套企業一夜之間變成了中航工業集團的防務資產平臺,典型的通過“資產註入”和“並購重組”兩種方式實現外延擴張。

軍工股“內生增長”的典型路徑
      軍工股的“內生增長”在哪里?軍工股的“內生增長”模式今後主要來自“純正軍工股”和“民營軍工股”。前者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主營業務是軍品,受益於軍費增長和軍工企業戰略地位逐步上升的大趨勢。後者受益於國家政策的逐步開放和民營企業自身的天然優勢。這種類型的增長特點是“長周期、穩步成長”。
     對於“純正軍工股”的內生性增長,我們從中國衛星和航空動力的發展路徑可見一斑。(註:下面提到的股票數據依次是2013年、2012年、2011年和2010年的數據,市值數據為2014年7月31日收盤價格計算所得)
       中國衛星主營1000公斤以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的研制與生產,主要產品包括CAST100、CAST968( CAST1000)以及CAST2000為代表的小衛星平臺,截止至2013年底已成功發射42顆現代小衛星,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80%,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8.0億,42.6億,36.1億,30.3億,同比增長12.74%,17.99%,19.14%,凈利潤分別為2.51億,2.26億,2.11億,2.02億,同比增長11.25%,7.21%,       4.53%,5.04%,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16.6%,利潤複合增長率7%。
     中國衛星2013年衛星和航天產品營業收入47.9億,收入占比99.77%     ,營業利潤5.44億,利潤占比98.28%,毛利率11.36%,總市值233.19億。
      航空動力主營航空發動機及其零部件,定位於中航工業旗下航空發動機資產整合平臺,為中航工業旗下發動機業務惟一的上市公司,擁有包括“太行”發動機在內的全系列航空發動機生產能力,受益於軍隊裝備更新換代引發的航空發動機需求大幅增長。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79.3億,71.0億,68.1億,60.9億,同比增長11.59%,  4.38 %,11.85%,凈利潤分別為3.20億,2.73億,2.53億,2.00億,同比增長13.09%,12.54%,23.87%,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9.27%,利潤複合增長率16.5%。
     航空動力2013年航空發動機含衍生產品營業收入39.7億,收入占比50.12%  ,營業利潤9.43億,利潤占比79.78%,毛利率23.74%,總市值481.92億,流通市值268.62。
      中國衛星和航空動力為代表的“純正軍工股”,主營軍品業務,營收穩定增長,占比分別為99.77%和50.12% ,三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6.6%和率9.27%,利潤穩中有升,占比分別為98.28%和79.78%,三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7%和率16.5%,從營收和利潤看,依靠軍品業務實現“內生性”穩定增長。
     對於“民營軍工股”的內生性增長,這里以三個典型的民營企業為例,海格通信、機器人和中海達是優秀的民營企業,通過在民營領域積累技術優勢,完成向軍品業務領域的拓展,分別在在軍事通信、軍備智能化和海洋裝備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海格通信主營通信軟硬件產品和北鬥導航產品,已經在軍事通信領域和北鬥應用領域建立了巨大的競爭優勢,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6.8億,12.1億,10.00億,9.66億,同比增長39.02%,21.16%,3.50%,凈利潤分別為2.54億,       2.09億,1.81億,2.05億,同比增長21.59%,15.54%,-12.03%,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21.2%,利潤複合增長率8.37%。
    機器人主營工業機器人及相關設備,擁有計算機系統集成一級資質,部分自動化產品已經獲得軍方供貨資格,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2億,10.4億,7.84億,5.52億,同比增長26.30%,  33.29%,41.91%,凈利潤分別為,2.22億,1.32億,1.06億,8109萬,同比增長68.00%  ,24.21%,31.15%,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33.8%,利潤複合增長率41.12%。
   中海達圍繞“產品+系統工程+服務”三層盈利模式,深耕“測繪勘探、海洋探測、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四大業務領域,聲吶、三維激光、高精度測繪等產品將對軍方供貨,近四年營業收入分別為5.38億,3.81億,   3.10億,2.46億,同比增長41.13%,23.18%,25.75%,凈利潤分別為1.04億,6805萬   ,6302萬,同比增長52.11%,7.98   %,41.13%,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30%,利潤複合增長率33.74%。
      海格通信、機器人和中海達不是純粹的民營軍工企業,都是以民用技術為本,拓展軍品市場,民營資本參與軍工開發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是這類公司持續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軍工信息化、裝備智能化的今天,這類民營企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對應資本市場,這個領域也是成長股的沃土,這一變化是今後軍工行業的巨大變化之一。比如,在北鬥導航產業鏈中,誕生了海格通信、中海達和合眾思壯等一批成長股,立足民品,開發軍品,走軍民結合的發展路徑,海格通信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21.2%,利潤複合增長率8.37%,中海達分別為30%和33.74%,通過聚焦主營業務實現了公司內生性增長。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軍工股的“外延擴張”模式很有誘惑力,但缺點是,軍工股的信息不透明,比如成飛集成這次重組成功,事先有多少人能夠分析出來?這種模式常常出現在擁有十大軍工集團大股東背景的部分“概念軍工股”身上,成功了,公司就脫離概念進入到“純正軍工股”的隊伍中來,不成功就炒作一把後,塵歸塵土歸土。
    具體到投機機會的分析,我喜歡確定性的機會,不論是行業還是個股。對於今後的軍工領域,從“確定性”的角度來看,最看好“北鬥導航產業鏈”和“民營軍工”的成長性投資機會,這兩個領域是今後會出現很多“內生性”增長的軍工成長股。對於通過資產註入走“外延式”發展路徑的公司,建議關註航天集團的資產註入機會和中電集團的改制預期。相關公司:振芯科技、合眾思壯、海格通信、中海達、高德紅外、機器人、中國衛星、航天電子、國睿科技。

“軍工思考”系列(三~八待發)

軍工思考一:解碼“三類軍企”的業務布局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641142
軍工思考二:軍工股兩種成長方式之我見 (本文)
軍工思考三:淺析軍工股的三種估值
軍工思考四:軍工股的操作要訣
軍工思考五:如何理解北鬥導航投資機會的“確定性”
軍工思考六:“民參軍”,軍工成長股的沃土
軍工思考七:“註入和改制”,軍工股的不敗神話?
軍工思考八: 三個角度三條主線,揭開軍工股的神秘面紗

西點老A的行業思考
《秋季攻略:堅定轉變“兩個思維”,戰略做多“三駕馬車”》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492115
《前海開源 王宏遠:軍工未來10年就是房地產過去10年》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548488
《關於構建軍工股“3231”投研體系的草根探索》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236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31

兩種矛盾中環精神 撕裂香港


2014-10-06  TCW  
 

 

中環,香港金融、地產、政府、外館的聚集地。滙豐、花旗、恆生、中國銀行;香港政府總部、立法會、金融管理局、警察總部;錢與權,在此匯集。

佔領中環,等於把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台灣的佔領立法院,合而為一。

九月二十二日,由前特首董建華率領的七十名香港富豪團,去北京面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們是全香港最有錢的人,代表著追求財富的中環精神。

一週後,另一批人佔領中環金鐘一帶,他們以大學生、中學生為首,是全香港最不怕輸的人,代表追求民主自由的中環精神。

兩種中環精神的矛盾,正撕裂著香港人。

即便遭催淚瓦斯、胡椒水熏得眼淚直流,次日深夜,數千名年輕學子仍身穿雨衣、戴著口罩,堅守在政府總部前,只要警察有一點動作,不管原本或睡或臥,他們馬上起身,做好戰鬥準備。

抗議的後坐力是,香港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港股大跌,港幣驟貶,至少有二十三家銀行營業受影響甚至關閉部分分行,周大福、SOGO百貨等大型珠寶零售商,營運均受波及。

追求財富與追求民主的優先次序,正考驗矛盾的香港人。

九月三十日截稿前,中環附近的公民廣場上,寫著「守護香港,拒絕沉淪」的黑布條正在飄盪。一位連續三天都參與抗爭的十八歲女孩說,未來,香港人要為民主、自由而活,最重要的是,「這是我們自己爭取來的!」

無論抗議結局如何,香港人已改變。

【延伸閱讀】5,000人變18萬,從中環往四周擴散—香港佔中行動大事紀

●Day1:政府總部示威學生包圍,警方使用胡椒噴霧

●Day2:政府總部警察和學生衝突,上千群眾呼籲:別傷害學生

●Day3:干諾道中進不去政府總部的群眾擴散到干諾道中、告士打道,其他人封鎖金鐘道的交通

●Day4:文華東方酒店警方用催淚彈,群眾轉往文華東方酒店跟銅鑼灣和旺角

●Day5:中環一帶群眾仍聚集在中環、銅鑼灣與旺角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