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8/149784.html
海外體育掘金秘訣:壟斷核心賽事資源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22/964342.html
全球體育產業呈寡頭壟斷格局,核心體育賽事資源被幾大巨頭憑資金及先發優勢壟斷,巨頭商業模式則多為全產業鏈覆蓋。
每經記者 孫宇婷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僅占GDP的0.63%,而處於體育產業第一梯隊的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約為3%。剖析體育市場發展最成熟的美國市場,對於投資者發掘我國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機遇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有鑒於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了調研。
賽事轉播費用高昂
以足球這項運動為例,作為世界第一大運動,其帶來的產值相當巨大。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全球足球行業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在全球體育產業占比達40%以上。目前,足球俱樂部收入通常分為比賽日收入、商業開發收入和轉播權收入。在國際足聯2013年的收入結構中,賽事相關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貢獻了12.2億美元,占其全部收入的88%。其中,賽事轉播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反觀中國市場,贊助商帶來的商業開發收入則是最核心的部分。事實上,即便是美國這樣的體育強國,體育產業發展之初,其價值也主要是通過贊助商來實現的。但進入21世紀,體育傳媒逐漸成為體育產業價值的新增長點,體育電視節目的轉播費成為體育產業價值的主要表現方式。
世界三大出版集團之一的法國拉加德爾體育公司的一份資料顯示,2011~2015年,全球體育市場收入的四種類型(媒體、贊助商供應商、門票、商品銷售)中,媒體收入增速最高,年複合增速達到7%。增速第二高的是贊助商供應商收入。此外,由於媒體轉播的廣告影響力大大強於比賽現場的廣告效應,因此贊助商供應商收入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體育傳媒的貢獻。
廣發證券指出,隨著高清信號攝錄傳導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形式的創新進步,體育傳媒創造的商業價值在迅速提升。體育傳媒是體育產業細分板塊中的朝陽子行業,未來有望獲得最快的增長速度,成為體育產業價值提升的重要驅動力。
寡頭壟斷全球體育產業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2年中國體育用品及設備市場研究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體育產業呈寡頭壟斷格局,核心體育賽事資源被幾大巨頭憑資金及先發優勢壟斷,巨頭商業模式則多為全產業鏈覆蓋。
在美股體育板塊中,市值最大的是迪士尼和康卡斯特,即使在剝離其非體育相關業務後,它們的市值依然是最大。這兩個巨頭具備一個共性:都來自傳媒領域。
在美國,體育電視轉播權非常值錢。ESPN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體育電視頻道(擁有多個細分頻道),隸屬於迪士尼公司。目前其已進入美國上億戶家庭,每月向訂閱用戶收取一定比例費用。最新財報顯示,媒體網絡收入占迪士尼收入最大頭,達到233億美元,主要就是由ESPN等分部創造的。迪士尼目前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
康卡斯特則主要提供媒體和電視廣播服務。體育節目尤其是各種賽事,是康卡斯特吸引用戶的最重要特色內容。1994年,康卡斯特開始投資建設並最終收購高爾夫頻道,使其成為有線電視的基本套餐配置。截至2015年1月,高爾夫頻道擁有全世界重要巡回賽189場賽事的播出權,在83個國家及地區用12種語言播出,在全球擁有1.2億個家庭用戶。
2012年,康卡斯特將其體育頻道“對決”(Versus)與其他體育資產整合,建立了NBC體育集團,擁有全美美式橄欖球聯盟(NFL)、全美冰球聯盟和美國職業高爾夫球系列賽事(PGA)的長期轉播合同。2012年5月,NBC體育集團以44億美元獲得2014~2020年奧運會(含冬奧會)在美國的全部媒體轉播權以及數字節目版權,可向Facebook、手機等新媒體平臺或終端分發這些內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自2012年5月拿下奧運會轉播權以來,康卡斯特次月大漲10%,並連漲5個月,當年該股累計漲幅達到57.57%。
彭博終端數據顯示,2014財年,康卡斯特有線電視業務收入貢獻占比過半,達到441億美元,3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84%。目前,公司市值為1542億美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成為創業網紅的四大秘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2/155780.shtml
成為創業網紅的四大秘訣
宮騰飛
看看他們的共性,也需會給有一顆“網紅心”的你一點啟發。
黑馬說
Papi醬、Skm破音,這些名字成為時下廣為關註的“網紅”,他們要麽創造引人共鳴的話題,要麽搞笑可愛引得萬人矚目,他們敢跟明星搶風采,走了一條與傳統明星不一樣的路線。對於很多創業者,如果能夠選擇一個平臺,在平臺上通過各種手段打造自己的IP,也能實現從一個創業新人到創業家的蛻變。
文|宮騰飛
在娛樂圈“不是網紅的明星不是真明星”!那對於創業圈來說,我認為是“網紅”的創業者更容易成功。很多人把創業網紅理解為混圈子的人,其實不然,一個創業網紅,就是一個超級ip,他們自帶粉絲,有話語權,他更容易調動創業圈層的力量滿足自己對資源的訴求,實現自己想法。
有幾個創業”網紅“著實令人佩服,微播易的徐揚、朋友印象的栗浩洋,樂寵的李元,三個爸爸的戴賽鷹和海濱,瘋狂老師的張浩,他們的企業都是估值過10億的,牛的不要不要,他們借助社群的力量,成就了個人品牌,加速了企業成長,成為真正的創業“網紅”。看看他們的共性,也需會給有一顆“網紅心”的你一點啟發。
一、輸出知識的能力。
近階段栗浩洋當之無愧是創業圈最閃耀的“網紅”,一場黑馬運動會讓他和他的朋友印象沸騰了整個創業圈。從沒有做過主持人的他,在思想運動會上的主持處女秀上妙語連珠,讓人記憶深刻,他的《談融資你必須要知道的7條秘籍》更是讓對資本有饑渴需求的小夥伴久旱逢甘霖。再來說說瘋狂老師的張浩,他的《創業組織應成為反脆弱系統》更是道出了創業者挑戰自我的決心和意誌,讓小夥伴與之共鳴。戴賽鷹的《打造品牌的七度密碼》、徐揚的《社會化營銷進入第四個紀元》等,讓黑馬的小夥伴腦洞大開,受益匪淺。
要想成為真正的創業網紅,你沒點幹貨是不行的。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像這幾位小夥伴一樣能說會道愛演講,你可以沒有演講的能力,但是如果你可以用寫來彌補自己嘴上不足的功夫,也同樣可以獲得粉絲的愛。
也許你會說一次分享就可以美名遠揚,那你想多了,持續生產內容的能力,才能讓一個網紅走的更遠。
二、巧借社群之力成為公關達人。
朋友印象的栗浩洋,借力黑馬運動會,令其成為當天刷屏明星,成功的俘獲了創業圈層的上上下下,因為自己的紅,相信,朋友印象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樣的公關老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能借勢,善於抓住機會,是一個網紅成功的又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一個有媒體屬性的社群里混,很多網紅是為了塑造自己的個人標簽和利用媒體的屬性實現自己在產業上的地位。如果通過有策略的在社群中展開營銷,一方面可以解決自己對人才和資本的訴求,另一方面會給企業節約很多的宣傳推廣的費用。當然,一次巧妙的借力,對企業獲取資源有很大的幫助,會有很多人期待著和你合作。
公關是以構建的關系強弱為結果導向,很多創業公司都死在黑公關的手里卻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的公司把公關理解為嘩眾取寵不知公關的價值所在。公關的最佳狀態,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進而讓這些人影響更多的人,讓你構建的這些關系人能認識你,支持你,喜歡你,幫助你。在創業社群里做公關,通過黑馬社群“走紅”的這些網紅,他們才是深諳公關之道的。
三、多才多藝讓他們與眾不同。
作為一個創業網紅,不僅有幹貨,還有料有趣,你要是多才多藝,更容易抓住受眾的G點。
你會相信從來沒有做過平板支撐的栗浩洋能在運動會現場所向披靡奪得平板支撐的冠軍嗎?事實證明了一切皆有可能,他做到了。你知道樂寵的李元是健身達人嗎?他曾經在多次的戶外運動中,都有出色的表現,還有就是此人歌聲嘹亮、才藝出眾,身邊聚集著一波影視名人,樂嘉就是其鐵哥們。瘋狂老師的張浩是個十足的肌肉猛男,你可能還看不出來吧。當一個人有網紅夢的時候,你除了要圍繞自己的定位不斷的加強別人對你的認知,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技能,才能讓人對你“愛不釋手”。這些網紅他們不僅有好思想,還有好身體、好才藝。讓粉絲們羨慕嫉妒心歡喜。
四、無私奉獻鑄就好口碑。
據我所知,創業網紅還有一個超能量,那就是“收服人心”的能力,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為了做好品牌和傳播,好朋友易代儲的黃浩和創業家專欄作家、《胸大吾腦》制片人陳菲菲,專門請教了微播易的ceo徐揚和三個爸爸的ceo戴賽鷹,本以為兩位“學霸”會忽視創業小年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都抽出寶貴的時間,給大家分享各自領域的經驗,兩位“學霸”分別對他們目前的市場、傳播策略、品牌形象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指導,告訴他們社會化傳播背後的邏輯,品牌打造的核心要素,值得說一下的是,易貸儲已經被姚勁波領投,馬上要 A輪,《胸大吾腦》在騰訊、愛奇藝等多個視頻平臺取得千萬次的的播放量。
在全國特委聚會,三個爸爸海濱大哥在深夜時分還在向我們初創人員傳授戰略規劃的要義,幫來自全國的小夥伴分析企業當下問題的解決方案,著實讓人感動。本身沒有關聯的人,卻走在了一起,這些“網紅”,在付出中成長,在付出中贏取好口碑,不端,更是拉近了與粉絲的距離。
有句話叫做“欲達達人,欲成成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真誠的給予就是回報的良緣。當然了,成為創業網紅的原因肯定不止這幾點,要成為什麽樣的網紅,在什麽時候成為網紅?怎麽才能延長自己的網紅生命,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不管在何時,做好自己,做好產品,才是一個創業者立命的根本,超級網紅是需要接受時間檢閱的。
你想紅了嗎?對,你要準備好!
[本文作者宮騰飛,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創業網紅
共性
贊(...)
分享到:
戴賽鷹:關於社群和眾籌,我總結了三大秘訣、四大教訓和八大經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22/155998.shtml
戴賽鷹:關於社群和眾籌,我總結了三大秘訣、四大教訓和八大經驗
戴賽鷹
黑馬說
30天在京東眾籌1100萬,三個爸爸創下了國內首個千萬級眾籌項目,他是怎麽做到的?在黑馬連營第一期的結業典禮上,三個爸爸創始人戴賽鷹分享了做社群和眾籌的三大秘訣、四大教訓和八大經驗。
文|戴賽鷹

戴賽鷹 黑馬連營十二期連長 智能硬件分會秘書長 三個爸爸聯合創始人
“創始人要為自己的企業代言”
創業來源於我自己的經歷。我太太2013年懷孕,我在看新聞得知PM2.5會導致流產後開始研究霧霾,研究如何買凈化器。但是國產的凈化器很多指標都不達標,我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我的朋友宋亞南、陳海濱和我有著同樣的困惑,於是我們幹脆一起創業,決定做一臺專為孩子定制的凈化器。
我們在2014年3、4月份拿到了1000萬美金的融資。拿到融資之後我們曾有過猶豫和疑問,我們在想兒童凈化器市場會不會太窄了,是不是應該做面向全人群的凈化器?後來微播易徐揚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他說:“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後來我們還是回到了兒童凈化器的定位,決定鎖定人群、抓住人群,然後去做極致性的傳播。
我們為了針對兒童家庭研發差異化產品,而拉了8個微信群,調查了700位父母。最後我們挖掘出了65個痛點,其中有12個是最重要的痛點。我們發現用戶非常關心的是凈化器的效果、能否換濾芯,還希望凈化器不要花哨。
明白了用戶的需求,我們在2014年4月份開始研發,8月份產品定型,預計11月份出貨。但是我們在連產品樣機都沒有的情況下,於2014年9月22日在京東做了一次眾籌,創造了京東眾籌的中國第一記錄:上線2小時眾籌100萬,10小時200萬,30天1122萬。
我覺得創始人一定要為自己的企業代言。在社會化營銷的時代,消費者喜歡有血有肉有個性的東西,人的故事更容易被傳播。所以創始人需要表達能力強,知道怎麽講故事,還要有人格魅力。
做好眾籌有哪三大秘訣?
眾籌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在中國,眾籌偏預售。和預售不同的是,預售是B2C,眾籌偏C2B。
眾籌有很多形式,包括公益眾籌、回報眾籌,回報眾籌又包括產品、債權、股權等多種形式。
我總結了成功做好眾籌的三大秘訣:
1.痛點被滿足,產品要尖叫——不是任何產品都適合做眾籌。
2.故事加情懷,社會化傳播——沒有夢想的產品得不到用戶支持。
3.設計參與感,打造粉絲經濟——沒有社群依托,眾籌就是無水之源。
對照這三大秘訣,三個爸爸做眾籌為什麽能夠取得成功呢?
第一,我們的產品是第一個兒童專用凈化器,具備尖叫點。
第二,三個爸爸在情懷傳播方面做的比較成功,後來我們把三個爸爸背後的精神總結成“爸爸精神”。
產品發布會一定要有情懷感染力。在產品發布會上,我們都沒有講我們的凈化器的功能,只是講了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造凈化器的故事。
在眾籌的時候,我們也把初心和情懷傳播出來,很多消費者也是聽到了故事才關註的我們的產品。不過也有人對我們有疑問,問我們是不是靠情懷來賣產品。這個我是堅決不同意的,情懷只會讓消費者關註你的產品,但是產品足夠有賣點才會讓消費者去買單。
第三,依托社群,打造粉絲經濟。
我的眾籌有兩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節點:依托黑馬社群完成200萬眾籌
2014年7月份,我們跟京東的工作人員聯系,想要在京東眾籌上籌集1000萬,並成為京東眾籌的案例。因為如果平臺願意把你打造成案例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他超乎尋常的資金支持。
眾籌的第一天特別重要。第一天我們依托黑馬社群完成了200萬眾籌。
三個爸爸還與創業黑馬一起定制了一整套的傳播方案。2014年9月12號,創業家傳媒官微發了一篇叫做《中國為什麽沒有千萬級的產品眾籌項目》的文章,主要是講眾籌是一個支持夢想的行為,但是中國人不愛支持別人夢想。這篇文章之後出來,閱讀量很高。
過了幾個小時,我在我的個人微博中回應,我說三個爸爸想代表黑馬們沖擊中國千萬級眾籌。這樣一來,就把我們做眾籌這件事情,變成了黑馬們共同的事。
又過了幾個小時,牛社的個人微博和創業家的官微都進行了回應,說三個爸爸這樣一個創業公司敢喊千萬眾籌聽起來不靠譜,但我們黑馬就是要通過努力把不靠譜變成靠譜。最後號召大家支持我們,幫我們一起來沖擊千萬眾籌。
後來我們請楊守彬導師做我們的總策劃,楊守彬導師說要調動黑馬們的情感。於是我的合夥人陳海濱寫了一篇叫做《一路與你同行,我與黑馬不得不說的事》的文章,寫的是自己怎麽在黑馬營兄弟的幫助下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這篇文章寫的特別動情,大家看到這篇以後,都以黑馬為榮,說三個爸爸有什麽需要幫助的可以隨時來幫助。這就有了官方的任務和情感的鋪墊。
我們還在朋友圈設計了三輪集贊轉發。通過這種方式讓黑馬來轉發,告訴他們只要你動動手指,就可以幫我們獲取幾百萬的傳播利益,所以大家一般也都樂於幫我們來轉發。
★第二個節點:借勢傳播成為案例,突破千萬
在社群上,我們對接了更草根的社群——海星會和鳳巢社,通過他們來做傳播。這樣廣泛地轉發引起了圍觀效應。
我們還跟優酷“全面話題社”提議現場直播辯論。在確定可以跟優酷合作後,我們在微博上不斷地找能跟我們辯論的人。只要誰說凈化器不好,我們就跳出來跟他爭。2014年10月初我們碰到了一個人跟我們吵架,後來我們決定跟他在優酷做一個現場的辯論——“空氣凈化器是不是精神產品?”這引發了廣泛的關註。
我非常認同羅振宇的觀點,產品在社會媒體上火速傳播的關鍵點有四個:懸念、沖突、角色、細節。
做社群的四大教訓和八大經驗

社群實際上是來自於“粉絲經濟”。粉絲所代表的是現今的一種消費者潮流——參與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費者集群。
做營銷要建立和維護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一個創業品牌,如果有5000到10000的鐵桿粉絲,一定能支撐起十億估值的公司。所以跟一部分用戶建立強關系,通過他們幫企業做運營,我覺得這是創業企業一定要走的路。
我總結了做社群的四大教訓:
★1.不是所有用戶拉到群里就叫建社群。
任何產品不可能一點問題沒有,產品不是特別成熟穩定的時候,把用戶簡單的聚集在一起肯定是不行的。
★2.沒有強關系作為紐帶無法建好社群。
一定要有強關系、會站出來維護你的利益的用戶。這些用戶會在輿論上朝對你有利的方面去引導。
★3.不是你建立的社群就一定歸屬於你。
做把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用戶聚在一起,讓他們有共同話題可聊。一定要在社群里培育強鏈接的人,培育社群的明星,讓這個明星來管理社群。你跟這個明星是合作的關系,有這樣的心態,才能把社群玩好。
★4.沒有線上線下互動,社群很快死亡。
哪怕是活躍度特別高的社群,如果你不去組織互動,這個社群死亡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所以做社群是是一個投入比較多,但是未必能產出的事情。
要想做好社群,我總結了八招:
第一招,建綱領。社群不是人的簡單聚集,如果沒有價值觀,這個社群是起不來的。
第二個,聚人群。當有了明確價值觀之後,要選定你的目標對象,要拉認同你的價值觀的人。還要在群里布下強關系,如果有什麽問題,通過他們幫助你解決問題。
第三,樹明星。企業一定要建自己的明星,可以是創始人,也可以是負責社群的高管。除了企業的明星之外,還要在社群里培育其他的魅力鏈接者。如果一個社群不是自組織的,里面沒有活躍的人,只要一個人的話這個群是支撐不了太久的。另外,在你的群里要做好布道宣講,把你的價值觀不斷的宣講。
第四,強互動。互動多了,才能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群的用戶。互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搞分享、選輪值、參與感、建儀式、做任務等。要註意群里面社交關系,我管他叫“貪嗔癡”。我發現社群發現特別愛師徒結拜,群是互聯網虛擬的關系,虛擬的關系需要一些強心劑,包括結拜兄弟。我們發現很多社群會培育從眾行為,當這個東西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就會潛移默化影響你的心理,就能夠對這個群有更強的操控。但是操控力不要太強,如果你有很強的操控力的話,容易引起群的反彈。
第五,立規矩。群規一定要非常嚴格,定了群規,而且必須要有人維護和執行。在群里要培育一致行動的機制,可以使用一些高效率的協同工具。
第六,自組織。一定要在群里找到你的活躍分子和骨幹,讓群里有影響力的人自發來參與管理。
第七,造勢能。既然你有骨幹,一定要圍繞骨幹設計一些方式,給他們資源和優越感。大家在群里,無非就是獲取咨詢,獲得利益,還有社交。你的骨幹就是這個群的明星,他成為這個群的明星就能夠獲得別人更多的幫助,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
第八,搞裂變。當你把這個群做好之後,還要不斷複制新群,不斷地影響更多的用戶。要讓社群里面的骨幹也變成群主,讓他們通過做社群,獲取更多的價值。
Q&A
營員1: B2B能玩社群嗎?和2C有什麽區別?
戴賽鷹:2B是一定能玩社群的。2B玩社群的時候要找一個主題,通過培訓和分享的方式玩轉。
營員2:請問您對微商有何看法?
戴賽鷹:微商不僅是賣產品,更多的是賣商業模式。微商不是洪水猛獸,如果項目好的話,微商可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銷售。
微商兩大有痛點,一是加價率過高,消費者感到虛假宣傳;二是朋友圈不斷刷屏,影響了用戶體驗。
但是我覺得微商的痛點是可以解決的,需要做的是傳播方式的變革,進行全渠道營銷,比如和直播平臺合作、和線下結合等。
[本文作者戴賽鷹,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123RF。]
代言
眾籌
社群
贊(...)
分享到:
打造一個爆款中醫連鎖 背後有哪些共享經濟秘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160.html
中醫名醫楊承祥去年從廣州某三甲醫院退休後,並沒有在家休息,而是把看病的地點挪到了固生堂中醫館。她表示,相比在三甲醫院,這里讓她覺得更舒適、受尊重,看病沒以前累,收入還比以前翻了倍。
除了把退休老中醫請出山,固生堂還做了件事,通過名醫工作室和國醫學堂系統培養年輕的中醫醫師。目前,基層中醫連鎖集團固生堂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開了20余家線下連鎖中醫館,不久前剛完成C輪融資,兩年內3輪融資加起來已達1億美元。
截至2014年底,中國中藥生產企業達到3813家,中醫藥工業總產值7302億元,目標到2020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占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30%以上。
創始人塗誌亮從愛康國賓離職後,於2010年創辦了固生堂。他接受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是中醫行業發展的最好時間,醫改要推分級診療,中醫的行業特點很適合這個導向,中醫產品的打造可以借鑒互聯網的爆款思維,以往靠人情和道德約束的中醫傳承模式也有望得到機制化。

廣州固生堂
“師帶徒”的共享經濟
怎麽把名中醫聚攏過來?
誠意是第一的。楊承祥告訴本報,她原本對私立醫院很排斥,但經過實地察看後,感覺固生堂從制度到設施,都是“正規看病的醫院的樣子”,並且固生堂還與廣州中醫藥大學有緊密合作,這讓她定了心。
楊承祥在原單位時,經常一整天坐診下來要看七八十個病人,有時候達到100多個。現在每周坐診4個半天,每次看大概40個病人,精力更充沛,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倍。
經濟紐帶也是固生堂能夠聚攏人才的重要原因。塗誌亮介紹,專家的收入有兩種收益模式:一種是技術性收益,包括診金分成,專屬工作室的收益分成和經驗處方產品分成;一種是資本性收益,固生堂集團優惠股權以及免費期權計劃,專家可以入股固生堂集團或單個門店。
名醫工作室則是固生堂比較特別的模式。在工作室里,學徒創造的收益,師傅有分配權。比如學徒會繳納收入的20%給工作室的教授,兩年以後出師了繳納5%,這樣老師傅就有動力帶徒弟。“老教授帶得越多,學徒成了體系,就可以漸漸形成中醫的流派,達到開宗立派的效果。”塗誌亮表示,從機制上解決中醫的傳承問題更具備可行性,目前已經有十位名中醫在深圳固生堂開設了名醫工作室。
名中醫一些好的經驗處方也被做成院內制劑,在固生堂內部流通。這些經驗處方的收益,擁有處方的醫生也可享有分成。在廣州固生堂醫館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很多牛皮紙袋包裝的經驗方,比如亮膚茶、靈芝護肝茶、健脾祛濕茶、四物湯等。
楊承祥透露,她的掛號費是100元,其中70元是她自己的收入。現在她在固生堂還有自己的經驗方“灌腸方”,賣得非常好,經常斷貨。
通過這些機制保障,固生堂的老專家和中青年醫師都能獲得比在體制內醫院豐厚得多的酬勞。平均下來,退休的醫生會高5~10倍,工作兩三年的年輕醫生也要比在三甲醫院的收入翻倍。“通過診療本身獲得的收入上來了,醫生行醫反而會變得更純粹。”楊承祥說。

固生堂的名醫墻
中醫傳承目前仍有很多問題待解。目前國內的中醫藥院校,普遍實行五年制教育,以及三年的規培模式,但一個中醫學生接受中醫藥學業教育的時間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另有數據顯示,每年中醫院校的畢業生進入中醫體系工作的比例不到30%,絕大部分都改行了。
固生堂希望改變這種局面,計劃通過與廣州中醫藥大學聯辦的國醫學堂,把大學的批量生產跟傳統的“師帶徒”模式結合,以此來培養傳統中醫師的人才體系。
《廣州中醫藥大學固生國醫學堂建設方案》明確,廣州中醫藥大學將聘請專註於傳統中醫研究的知名導師進行日常理論教學,並在全國中醫藥領域(全國中醫藥大學、三甲中醫院)不定期邀請國醫大師、名老中醫進行理論與臨床結合指導。此外,學堂還將邀請固生堂中醫集團旗下知名老中醫擔任中醫臨床導師,采用“1+3”(1個老師帶3名徒弟) 模式進行日常臨床教學。
用爆款思維做產品
IT思維在固生堂的模式中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傳統的“師帶徒”完全靠經驗,而固生堂則是通過對醫生處方的數據分析和跟蹤,獲取診療大數據,以便於加快對年輕醫生的培養,同時也有助於形成讓國外理解和接受的標準診療體系。
作為連鎖醫館,塗誌亮認為,雖然診療行為不能複制,但運營體系可以複制。固生堂正在建立一個互聯網上的閉環,建設智慧中醫館,從預約、付費、線上輕問診到醫患的持續溝通,均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完成。在技術及推廣方面,固生堂投入了70人的團隊。
塗誌亮透露,今年第三季度,固生堂會推出以醫生為命名的產品,會做一款藥食兩用的保健品,將其打造成一個消費者品牌。“我們會借鑒小米發布互聯網產品的做法,線上發布,線下訂購。”他說,“希望能把這個產品打造成爆款。”老中醫們大多很低調、名聲也是口口相傳而來,在如何打造老中醫個人品牌上,固生堂也受到互聯網思維的啟發,在其內部有一整套推廣方案,涉及線上的各種平臺和渠道。

固生堂的經驗方
穩健、長期的投資
從2014年開始,固生堂共計獲得3 輪總計超過1億美元融資,包括全球最大的醫療產業風險投資基金NEA投資上千萬美元,斯道資本Eight Roads(原富達亞洲風險投資) 投資3000萬美元,以及最新C輪由“史帶基金”領投、中國平安等跟投的7000萬美元融資。這一輪創下了目前國內中醫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
“選擇什麽樣的資本,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屬性。”在塗誌亮看來,醫療服務行業需要時間積累,追求快速回報的風投並不適合,而以自有資金投資的保險資本,恰恰追求穩健和長期回報,願意以10年以上的時間陪伴一家企業的成長,這跟固生堂的理念十分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C輪投資的史帶基金是世界保險之父格林伯格旗下的資本,而中國保險巨頭平安的產業投資版圖,則涵蓋了雲南白藥、上海家化和美年大健康等重量級企業,旗下還有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塗誌亮說,背靠這樣的巨頭,固生堂可以穩定而耐心地成長和經營,同時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得益於資本的推動,固生堂目前在北京、廣州、深圳、佛山、無錫、南京、蘇州、中山、昆山、成都等城市逐步構建起包括近20個中醫門診和一級醫院的連鎖服務體系,擁有近1200名中醫專家出診。
塗誌亮希望能讓傳統的中醫走向國際。“我們其實有很多offer,最終都選擇了美元基金,目的是能為固生堂提供走向世界的平臺。”中醫走向國際面臨的問題就是商業保險可能不認同、不支付。對於這點,固生堂顯然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拿到保險業的資金了,認同度會很高。所以走出去會容易得多。”

產業化之路
伴隨中華文明走了幾千年的傳統中醫診療,已走到了產業化的路口,新醫改更是讓中醫處在政策改革的關鍵階段。
2015年5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提出:對於社會資本舉辦僅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傳統中醫診所、門診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支持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醫院、療養院和中醫診所。
“現在機會來了,”塗誌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醫改要推分級診療,中醫的特點就很適合分級診療。目前固生堂與廣東省中醫院合作開創了婦兒、皮膚、腫瘤等基層專科門診,落實國家分級診療政策。
政府對基層醫療的鼓勵政策體現在,基層的醫保定點單位擁有醫保支付的傾斜政策。在社區醫院就醫可報銷80%,而三甲醫院的報銷比例為45%,經過轉診的才可以報銷55%,而固生堂患者目前報銷比例比三甲醫院高30%左右。
當然,社會辦醫也有不少制約因素。塗誌亮透露,建一個醫館,需要花一兩年時間拿牌照,三四年達到盈虧平衡,五六年才賺錢。一個門診的投入是2000萬~3000萬。“這是蠻燒錢的行業,因此需要大的資本支撐。”
此外,基層中醫的評價機制尚未建立,不能像體制內一樣為醫生評定職稱,只能靠患者認可。由於行業進入門檻比較高,中醫還存在地域差異問題,盡管各地會有一些中醫館,但跨區域、連鎖化、品牌化、規模化的中醫連鎖平臺,目前還沒有。在當前複雜的環境下,做線下中醫館連鎖的固生堂未來能走多遠,也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