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退休圓田園夢 不是有錢買農地就行

2015-05-25  TCW

農委會六月底將公布「新農民」資格,嚴格管理農地買賣,對於想一圓田園夢的退休族來說,條件越來越難。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一個灰色地帶,就是「貨櫃屋」的亂象,目前還處在尷尬不易管理的階段。

「未來農地上的貨櫃屋,可能會變多。」台東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施順雄說,貨櫃屋現象存在多年,過去是一些經濟能力較低、或並沒有打算定居農村的假日農夫,會購買貨櫃屋,放在農地上;這是游走法律邊緣,政府也無力可管,因為貨櫃屋可以移動,只要政府來查之前拖走,根本查不到。

施順雄認為,未來農民資格取得不易,而退休族嚮往田園夢,加上貨櫃屋越來越創新,內部裝潢像一般住宅,客廳、臥室、衛浴設備應有盡有,價格又低,幾十萬元就有一房一廳,或許會對部分人士有吸引力。在法令嚴格之下,類似的亂象就有可能產生。

過去,農地變炒作商品價格翻漲,遍地豪華農舍

由於資金潮加上退休族田園夢,讓台灣農地變炒作商品,價格一路狂飆。以最熱門的宜蘭縣為例,雪隧通車前,「農地平均每坪一萬元;通車後,一路漲到每坪兩萬元,」宜蘭不動產仲介公會理事長李正賢說,擁有海景的東海岸,更是一地難求。

為遏止農地飆漲、遍地豪華農舍亂象,宜蘭縣政府開第一槍,嚴格規範了「農民」身分,並暫緩農舍申請;中央政府緊跟著加碼,農委會將在六月底公布新版「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明確規範買賣雙方的農民身分。

過去,只要年滿二十歲、有一塊農地,就搖身變成「農民」,可蓋農舍,但「新農民」的資格公布後,當農民的條件變嚴格,大大提高退休族當農民的門檻。

現在,政府嚴管蓋農舍宜蘭農地零成交,花蓮跌價

新農民風暴,讓宜蘭成「重災區」。自今年二月暫停農舍申請後,「農地零成交,」李正賢說,過去擁農地自重的地主,近期紛紛降價求售,「感受到地主的緊張。」他說;花蓮也是,「都停擺了,」住商不動產花蓮中山店店長游楊輝說,甚至有地主,原本開價每坪二萬九千元,現在自動降為一萬八千元,降幅近三八%。台東也是如此,「最近有地主主動登門要賣,」施順雄說,以前幾乎不可能。

賣方鬆動,加上農委會嚴格規定買方必須具農民資格(指買賣含農舍的農地),也讓買盤完全觀望縮手,可以預期,農地未來勢必跌價,「(宜蘭)每坪跌到一萬,應該就會有人想買了。」李正賢預估,等農委會正式公布辦法後,半年後價格就會下跌,屆時想買的人,才會進場。

農地價格打回原形,回到起漲點,讓真正想務農的人可以買到價格合理的農地,但想做田園夢的退休族,則要有下列的準備。

首先,買地蓋農舍。要蓋農舍,最重要的是,要取得農民資格。農地之所以漲價,就是因為可蓋農舍,且越蓋越豪華,如今,農委會嚴格規定,要蓋農舍,必須有農民資格,新農民資格有三個條件,具備其一即可:

一、農保。農保資格分兩種:農會會員、非會員。農會會員必須未領軍公教勞保,及國民年金,退休族必須放棄退休金而從農;非會員身分,只要具備年滿十五歲、合法從事農業一年以上等資格,向在地農會申請,就可取得農保,此途徑較易,但目前須經過審查,也有變數。

二、第三類健保。即從事農漁業者才加入的健保,非相關業者,並不容易拿到這種身分。

三、提交經營的實際從農計畫。此點被認為較有彈性,但因為需要實質審查,要提交產銷證明、農業資材證明,做假的空間較小。認定標準是,確實靠農地為生,一位農委會水保局官員說,就是要證明有農業收入。

對真正想從農的退休族,等農委會辦法公布後,根據實際辦法提出申請,應仍有可為。

未來,有利便宜買地不蓋農舍就不須有農民身分

花蓮鳳榮農會總幹事張孟能認為,新辦法對有心要取得農民資格的人,只是「麻煩一點」而已,並不是完全都不行。

取得農民資格後,買地蓋農舍,或是買已經蓋好的農舍,都會相對簡單,但,必須要考慮「退場機制」,即萬一不想務農時,由於草案規定,接手的買方,也必須有農民資格,在買盤相對限制下,價格、時點都不會太好、太快。

但其實新法對真正喜歡當農夫的退休族,壓力較輕。過去農地大家搶,關鍵就在很多人把農地當建地用,大蓋豪華農舍,未來農地蓋農舍變困難,農地價格勢必大跌,要便宜取得農地,並非難事。

如果買農地,不蓋農舍,就不會牴觸「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農地可自由買賣;如果不蓋農舍,就不須有農民身分,這就像都市農夫、假日農夫一樣,只要沒有居住需要,就不需要農民資格。

如果有人想買塊農地,偶爾享受田園生活,還是可以申請資材室,且面積十三.五坪以下,即不用申請,比起蓋農舍要買農地兩年後才准,資材室是個選項;但目前各縣市政府對資材室申請也日趨嚴格,不容易過關。

退休族的田園夢還是有可為,不過新制通過後,和過去能在田中央蓋房子,被一片綠油油稻田環抱的退休生活,不能相比;但是對後代子孫而言,破壞良田與保護良田,孰者重要,已不言而喻。

【延伸閱讀】想買地蓋農舍,取得農民身分更難了—農民申請資格新舊制比較

舊制(須完全符合)1、年滿20歲2、申請人戶籍及農地均在同一縣市,且取得農地滿2年3、申請人為農地所有權人,且農地農用

新制(須擇一符合)1、參加農保(須放棄過去的軍公教勞保)2、有第三類健保,本身即從事農漁業3、提出實際從農證明,如經營計畫、農產品銷售等

資料來源:農委會 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47

獨家調查》用它記帳、投資 逾半財富會增加 月光族!善用App理財 你會變有錢

2015-06-01  TWM

台灣位居全球遊戲App營收貢獻度第十名,年輕人顯然已經黏著手機遊戲難以自拔;相對的,急需存下第一桶金的他們,卻忽略了理財App扭轉財富的效果。

根據調查,善用App記帳、投資,的確可以加速財富累積。

撰文•楊紹華

馬路上,低頭族滿街遊走;捷運裡,乘客無論或站或坐,指尖總是止不住地在那小小螢幕上快速滑移……。這是你我早已熟悉的畫面,也代表手機App早已入侵我們的生活,甚至影響每一位使用者的行為模式。

美國的行為財務學者看準App的超強入侵力與黏著度,開始呼籲民眾善用理財App,調整自己的財務行為。那麼,台灣的使用者也開始懂得利用這項工具,為自己的財務狀況加分嗎?

現象:愛用卻不理財

六成人每天使用三次以上 但玩遊戲居多為了解民眾對投資理財相關App的使用狀況,本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理財App使用習慣大調查》,調查時間是二○一五年 五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對象包括一○九九位各年齡層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調查結果,則有點令人擔心。

記得今年初由專業App分析業者App Annie所發布的報告嗎?台灣雖然人口數量擠不進世界大國之列,下載量難和美、中、日等國家相提並論,但若論各國消費者對遊戲App的營收貢獻度,咱們台灣竟能擠進世界第十名,可見台灣年輕人對遊戲App的熱中程度。

然而,困於低薪環境、最需要累積人生第一桶金的年輕一代,顯然並未開始善用理財App。

根據《今周刊》調查結果,若扣除LINE、WhatsApp、WeChat等即時通訊軟體,在一○九九位受訪者當中,每周平均使用App超過三十五次者, 占比超過四五%;換言之,有將近半數的人,每天要打開並使用App五次以上。而若把使用次數放寬到每日平均三次,則比重更提高到超過六成。這個數字,足見 App已經牢牢黏住台灣人。

發現一:記帳威力大

有用App記帳者 五一%一年內存款增加但是,如果把受訪者以「是否有使用理財App習慣」加以分類,不難發現,並未使用理財相關App的受訪者,戶頭裡的存款金額普遍偏 少。據調查,過去一年從未使用理財相關App者當中,有超過五成的存款金額在十萬元以下;甚至,在五萬元以下的比重高達四一%。

在生涯財務規畫上,第一桶金的角色十分重要;這桶小金,除了是你開始晉升「用錢賺錢」階段的基礎之外,就算保守一點來說,也是你的安定基金,無論用來作為 買屋頭期款或結婚基金,都能讓你更專注在職場打拚。年輕人存錢的障礙,往往在於消費紀律欠佳,美國學界已經證實,理財App能夠相當程度地導正消費紀律, 但從這份調查數據看來,台灣還有待加強。

那麼,在已經使用理財相關App的受訪者當中,財務狀況是否真的已經有所改善呢?

先從「記帳App」的威力開始看起。在這次的調查當中,有利用App進行記帳的受訪者共有四四七人,當我們詢問這群受訪者:「過去一年你的銀行存款是否增加」時,有五一%持正面回答,表示與一年前相比,存款金額的確向上提升。

對比之下,過去一年未曾使用過App進行記帳的受訪者,存款金額能夠有所成長的比重則不到四成,僅有三八%,存款停滯甚至減少的受訪者比率,更是高達六二%。

發現二:投資成績好

使用投資相關App者 五二%滿意近一年獲利在美國聯準會於今年三月間發表的《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當中顯示,當使用者發現帳戶或預算餘額偏低時,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會設 法存入更多金額,或者減少開支,無動於衷者僅有一七%;來自聯準會的調查數據,呼應「用App記帳者超過半數存款增加」的結果。

至於投資效果方面,App的正面貢獻也不難發現,在本次調查中,過去一年曾使用App查詢投資理財訊息、股票下單、基金申贖、投資理財模擬交易的受訪者, 共有五二%會用「獲利豐碩」或「獲利尚可」,形容過去一年操作績效。相較之下,未使用投資相關App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獲利狀況「豐收」或「尚可」的 比率,則約三九%。

當然,投資績效的好壞,與投資者的判斷具有高度相關,資訊取得的方便與否不必然占有關鍵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投資紀律」也是操作成敗的重要一環,若能 透過App隨時檢視投資標的,評估當時買進的理由是否存在,或者利用App的主動提醒功能達到機械化操作境界,絕對有助於投資績效的提升,這或許是「有用 投資App」者賺錢比率略勝一籌的主要原因。

理財App使用習慣大調查人人都愛App 但月光族卻不用它理財6成國人平均每天使用3次以上請問你每周平均會開啟並使用手機App幾次?

(通訊軟體如LINE、WhatsApp、微信除外)

35次以上 45.8%

21~34次 14.6% 60.4%的人每周使用App次數超過21次,等於每天使用3次以上。

14~20次 15.9%

7~13次 12.8%

6次(含)以下 10.9% 未善用理財App者 半數存款偏少存款金額 有使用理財App者 未使用理財App者101萬元以上 23% 13% 51~100萬元 18% 13% 26~50萬元 14% 6% 11~25萬元 14% 17% 6~10萬元 12% 10% 5萬元以下 19% 41%

調查說明:

1.調查機構: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2.對象:目前有使用智慧型手機之民眾3.時間:2015/5/19至2015/5/22 4.有效樣本數:1099 5.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2.96個百分點以內理財App使用習慣大調查用App管錢 財富較易增加用App記帳或預算規畫51% 存款增加請問你過去一年的存款金額變動狀況為何?

近一年存款增減 有使用理財App者 未使用理財App者

增加 51% 38%

持平 30% 38%

減少 19% 24%

使用投資App者 52% 投資有賺錢請問你如何形容過去一年的整體投資績效?

成績 有使用理財App者 未使用理財App者

獲利豐碩 6% 2%

獲利尚可 46% 37% 幾無獲利 29% 40% 小幅虧損 12% 13%

虧損嚴重 7% 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7

把「它」當成是你最重視的人 有錢人都怎麼對待1塊錢?

2015-07-13  TWM

假如「錢」是一個人,那麼你對他的態度,將是決定你能不能得到他的關鍵。

如果抱持著不在乎態度,連存摺數字都不清楚,自然容易亂花錢;但若重視他,時刻關心,錢就會留在你的身邊。

撰文.龜田潤一郎

錢本來就不是我的。現在手邊的錢,全都是別人寄放的??。」多數的有錢人,似乎都是這麼看待錢。為什麼呢?因為這麼做才會重視錢、珍惜錢。而且對錢不會產生依賴,能夠投以一視同仁的感情。

舉例來說,各位都覺得家人很重要,但我們對待家人的態度其實很隨便。比起和太太或先生的約定,總是比較看重和朋友或工作夥伴的約定,與家人愉快用餐時,如果手機的簡訊通知鈴聲響起,經常撇下家人,自顧自地玩起手機。因為是自家人,所以變得毫無顧忌。

錢也是如此,一旦想成是「自己的東西」,就很容易隨便對待。日本有句俗語說,「錢在世人手中轉」,錢這東西會到處跑。你花掉的錢會成為某企業的營業額,進而變成該企業員工的薪水,然後轉了好幾圈又變成薪水回到你手邊。或是,你付的稅金會以行政服務的形式造福社會,對你也會有幫助。

環繞青山、大地及海洋的水,不間斷地流動,保護豐富的大自然。假如阻斷水流,一定會產生弊害。錢也是這樣,不可以緊緊抓住回到自己手邊的錢,適時地放開,才能讓生活和社會變得富足。

沒錢的時候常常亂花錢

「那麼貴的東西我買不起」,你是否也曾脫口說出這樣的話呢?其實,少說這樣的話才能減少浪費。就我自身的經驗,人在沒錢的時候,越會有亂花錢的傾向。另一方面,當收入變得穩定時,能夠自由使用的錢變多,反而不太會花掉。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待錢的方式,基本上和對人一樣。遇到自己覺得棘手的人,通常對方對你也有那種感覺,所以彼此間自然變得疏離。同樣的,對錢抱持負面感情的人,和錢也會變得疏離。

那麼,怎樣的人容易對錢抱持負面的感情呢?那就是,對自己現在的錢感到不滿足的人。我在手頭拮据的時期,內心渴望著「多一塊錢也好,我想得到錢」,同時又抱持著「錢讓我吃盡苦頭」的負面感情。

對於討厭的人,不太想去想關於那個人的事,就連臉也不想看到。當然,對那個人也會裝作漠不關心。同樣的,對錢沒有抱持好的感情,就不會去重視錢,也不會惦記錢「露臉」的錢包或銀行的存摺等。然後慢慢對錢失去關心。結果,每天花錢花得漫不經心,亂花錢的情況也跟著增加。

反之,對錢抱持著正面感情的人,經常會去關心錢。就像時時留意自己重視的人那樣,對錢很在意,了解到錢的可貴,自然就不會亂花錢。

要成為善於理財的人,某種程度的亂花錢是有必要的。因為,亂花錢的經驗,是預防亂花錢的最佳良藥。

現在的我不太會亂花錢。可是,過去有段期間曾經揮霍無度。那是在我過了二十五歲,取得稅務顧問資格之前。

音樂是我的興趣之一,高中時學了電吉他,如今只要放假或工作空檔,我都會彈吉他。當時我常去逛淘兒唱片或hmv等唱片行。店內也有賣衣服的專區,比如金色的外套或加了金蔥的大衣、窄管皮褲等,也就是所謂的音樂人服裝。

儘管我當時一心一意想賺錢,卻常買那種誇張的衣服。我又不會上台表演,根本不需要那種舞台裝。買了一堆卻一次都沒穿,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的工作與私生活都過得不上不下,對自己很沒自信。也許是想,既然沒自信,至少外表要用華麗的衣服來武裝自己。

冷靜下來後,我非常後悔。反覆經歷了幾次這種經驗,最後我打從心底告訴自己「花了錢還覺得後悔,這樣的事我不會再讓它發生。」此後,我幾乎不再亂花錢。

(本文摘自第四章.孫蓉萍整理)適時放開手中的錢,讓它不斷地流通,才能讓生活和社會變得富足。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零錢包?

作者︰龜田潤一郎

日本最負盛名的稅務專家。學生時期父親的公司倒閉,他被迫背負龐大債務,甚至曾經罹患憂鬱症。基於「想保護中小企業經營者不再為錢所苦」的使命感,大學畢業後進入稅務顧問公司、企管顧問公司工作,成為獨立的稅務顧問。他觀察超過800位老闆的錢包,歸納出這些「有錢人」致富的祕訣,寫成《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一書,掀起「換皮夾」風潮!

譯者:連雪雅

出版:平安文化(2015年7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14

康軒在上海旁建一條龍模式學校 拉攏有錢爸媽 台灣文教龍頭 賺「未來總書記」財

2015-07-27  TCW


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以教科書起家,教育事業逐漸拓展到中國,他在江蘇省崑山市花橋經濟開發區,重金打造第一間登陸的華東康橋國際學校。未來,他還要以華東康橋為指標,在兩岸打響康橋國際學校的知名度。

撰文•黃家慧

七月初,一百二十三名來自中國華東康橋國際學校的高一生,踩上單車,從新北市的台北康橋雙語學校出發,一路向宜蘭方向前進,一天完成七十公里,對這群學生來說,十二天的環島長征才剛暖身。

故事要從二○一二年說起,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重金砸下四十億元新台幣,在昆山的花橋經濟開發區,打造第一所登陸的華東康橋國際學校,一四年開幕,占地高達十四.三公頃的校區,正式敲響李萬吉的中國教育夢。

康軒文教集團旗下的台北康橋雙語學校○二年在新北市新店成立,初期僅有幼兒園與小學,隨著升學需求,又陸續增設國中部及高中部。去年,台北康橋國際班一百 四十五人,九成申請上美國百大學校;學測班九十七人,一半以上錄取國內國立大學。李萬吉耕耘十三年,繳出一張傲人的成績單。

對台商友善、學費有優勢

這兩個原因,讓他決定跨海康軒集團公關長許牧民表示,台北康橋每年級僅收兩百名學生,名額常爆滿;幼兒園年收費達三十五萬元,入學資格仍一位難求,可見其在台灣「高金字塔」收入群的吸引力。

除了升學成績,李萬吉最自豪的是他積極推動體育活動,如國小畢業生登玉山、國中畢業生泳渡日月潭等,讓台北康橋在兩岸打開知名度。四年前中國昆山市聞名找上李萬吉,洽談合作成立學校。

其實,康軒已在南京布局逾十年,○六年就想籌建幼兒園,卻因是外資身分,未獲批准。一一年李萬吉受邀,在昆山建置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部的「一條龍」學校, 讓他大感意外:「就好像是要買台小汽車,卻來了一輛大火車。」當時台灣康軒文教遭逢北北基國中教科書選書失利,五科全數槓龜,損失兩百間公私立學校市場, 內部陷入低氣壓,要在中國砸四十億元蓋學校,讓李萬吉遲疑:「真的要重金下賭注嗎?」時任南京康軒總經理、現任台灣康軒總經理的郭俊宏評估,在中國,無論 辦幼兒園或K-12學園(編按:幼兒園到高中十二年級的完全學校),都需要政府大力協助,花橋開發區正有這樣的優勢。郭的一句「現在不把握機會,以後就沒 有了。」給了李萬吉一顆定心丸。

昆山市離上海約一小時車程,國際學校眾多,當地家長經濟實力雄厚,華東校區鄰近昆山的加拿大國際學院,幼兒園年收費十萬人民幣 (約五十萬元新台幣),足足比台北康橋多十五萬元新台幣,康橋擁有價格的優勢。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對台商友善,也成了李萬吉考量設校的重要因素。

華東康橋國際學校開幕原計招收六百名學生,當地家長搶破頭,硬是多收了一倍的人數,其中台商子弟占三成,六成學生來自中國本地。李萬吉表示,今年九月,華東康橋收有兩千名學生,等一八年校舍五期工程完工,屆時學生人數將超越台灣、達五千人。

中國第二大連鎖幼兒園、大地幼教創辦人程大坤指出,在中國一般城市裡,像康軒這樣一條龍模式的學校頂多一到三所,只要好好做,華東康橋很有機會成為當地的指標學校。

李萬吉在台灣以教科書起家,二十七年前帶著幾名業務員跑遍全台四百多所的中小學,建立康軒在教科書界的品牌。目前康軒文教在國內中、小學教科書市占率達四成,高居第一。李萬吉也不諱言,台灣的出版市場競爭激烈,擁有台灣六十倍人口的中國,自然成為拓展事業的選項。

○四年中國承諾開放出版業發行執照,南京康軒文教趁勢成立,並取得首張台商外資出版物批發專營許可證。由於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不容外資介入,出版業又殺成紅海,南京康軒另闢戰場,主打幼兒教材,目前銷售每年成長一至兩成,占康軒中國總營收逾九成。

幼教、職業教育教材

鎖定兩領域,產值比台灣高程大坤指出,相對於中、小學階段,父母更願意投資學齡前的幼兒。李萬吉笑說:「幼兒階段,人人未來都有可能是總書記啊!」他也看 好中國的中、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市場,○九年推出「職業教育教材」,雖然尚未有顯著成績,但李說:「把這兩領域(幼教、職業教材)做強就夠了,產值比台灣二 十家出版社加起來還多。」目前康軒集團兩岸營收達四十億元台幣,中國就占了三分之一,讓李信心滿滿地說:「三年以後,中國的營收就會追過台灣!」他也透露 未來南京康軒計畫在對岸上市,但目前他最想做的,就是先讓華東康橋成為昆山市指標學校,擦亮在中國的招牌。

康軒集團

成立:1988年

董事長:李萬吉

事業體:

台灣:康軒文教、台北康橋;中國:南京康軒、華東康橋2014年營業額:40億元(含27%教科書,29%學校事業及其他)瞄準金字塔頂端,還是一位難求台北康橋雙語學校 中國華東康橋國際學校學生人數 4200 5000(估)

師生比 1:6 1:4

一年學費 幼兒園 35萬 幼兒園 25萬小學 27萬 小學 28萬

國中

(雙語部) 27萬 國中

(雙語部) 33萬

高中

(學測班) 28萬 高中 45萬註:單位為新台幣 整理: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6

融創賬面現金高達168億 孫宏斌感嘆“有錢花不出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730.html

融創賬面現金高達168億 孫宏斌感嘆“有錢花不出去”

一財網 張歆晨 2015-08-25 13:20:00

融創中國8月25日發布的201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融創中國營業收入為54.43億,同比下降40%;但鑒於此前一系列並購動作帶來的其他收入大增,為集團實現2015年上半年盈利12.57億,同比增80.2%。其中公司權益所有人應占利潤為9.5億,同比增17%。中期不派息。

融創中國(01918.HK)8月25日發布的201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融創中國營業收入為54.43億,同比下降40%;但鑒於此前一系列並購動作帶來的其他收入大增,為集團實現2015年上半年盈利12.57億,同比增80.2%。其中公司權益所有人應占利潤為9.5億,同比增17%。中期不派息。

截至6月末,融創中國賬面現金達到人民幣167.85億元,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再度袒露“有錢人”的煩惱,稱潛力較好的一二線城市地價太高,而三四線城市未來沒空間,因此公司選擇項目需更加謹慎和困難。

盈利增八成

今年上半年,融創中國經營業績表現穩定。 截至2015年6月31日的六個月,集團實現合同銷售272.5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0億平穩增長5%。其中權益合同銷售額為186.31億,較去年同期的160億增長16%。合同銷售面積122萬平方米。合同銷售均價為22382元/平方米。

集團營業總收入為人民幣54.43億。鑒於期間交付物業面積的減少,使得收入所有下降。但來自集團附屬、聯營及合營公司的收入仍頗為突出。這期間,集團附屬公司、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的收入合計為人民幣157.25億元,其中本公司擁有人應占人民幣85.24億元。

截至6月末,集團的毛利率為11.4%,如剔除公允價值重新計量及物業減值撥備的影響,集團實際毛利率為23.6%,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除了主營業務的收入之外,集團於今年上半年的其他收入大幅增長,合計錄得22.206億元收入,主要源於來自集團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的利息收入增加以及出售附屬公司股權所得。

總體而言,集團經營溢利平穩增長,由截至2014年中期的15.026億元增加至2015年中期的21.528億元。而公司擁有人應占本集團的核心溢利為人民幣 10.0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穩定。

值得提及的是,受到國內融資環境寬松的直接影響,融創中國的融資成本也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融創高管表示,上半年,集團通過不斷優化債務結構,控制再融資成本並替換已經存在的高成本借款,以實現加權平均實際利率則由2014年中期的9.0%下降至今年同期的7.7%。

截至6月31日,集團的借貸總額為311.73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約32億。集團債務凈額與資產總額比率為13.7%,資產負債比率為41.4%,凈負債率為70.7%,截止期末,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67.846億元。

堅守房地產

在國內同行大談轉型,以及不斷試圖向資本市場描述新的商業神話之際,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卻對於當下時髦的轉型方向不以為然。

孫宏斌稱,“這個行業很多人都在說轉型,我一直不知道要往哪里轉型。說房地產是輕資產是很荒唐的事情,這個行業一定是吸引資金最多的行業。現在有種說法是說‘用別人的錢就是輕資產,用自己的錢就是重資產’,我覺得這是很荒唐的表述。”

對於公司未來發展方向,孫宏斌表示將繼續在有潛力的一二線城市深耕房地產,不過對於城市和項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

今年上半年,融創通過並購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合營公司Sunac Greentown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股權,以及並購上海東郊地塊部分股權,獲得了大量權益土地儲備,進一步加強了公司在上海的強勢地位;同時,還進入了研究多年的濟南和南京兩個新城市,各獲得了一個項目,進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區域布局。另外,公司憑借收購項目公司,一舉在成都新增7個優質地產項目。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融創在現有以及新進入多個城市合計獲得優質土地儲備約525萬平方米,截至今年6月31日,該集團擁有土地儲備約2324萬平方米,其中權益土地儲備共計約1475萬平方米。

同時值得提及的是,公司在京、津、滬、渝四大城市的土地儲備占公司總土地儲備的90%。孫宏斌稱,不會進入三四線城市,即便二線城市,也需要優選進入。

關於廣州和深圳市場,他進一步表示跟佳兆業也許有項目合作的機會,但不會再涉及整體收購事宜。鑒於以後房地產市場上會有不少並購機會,因此,融創會更加小心謹慎地去抓住這些機會。不過,並購的難度並不小,因此,即便並購狂人孫宏斌也坦陳,公司“基本上處於想花錢花不出去的狀態”。

下半年,融創預計將有大約8個全新項目推盤開售,這些項目分別位於北京、天 津、上海、杭州和蘇州等目前市場比較活躍的城市,這些全新項目的推出,將使公司全年整體可售資源超過1000億元。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67

大數據告訴你:男人更愛理財 女人更有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7/151840.shtml

男人比女人更有錢

七成投資者為男性 但女人掌握了更多的錢

男女投資人數中,72%的投資者為男性,28%的投資者為女性。對此,北京奇虎三六零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吳海生表示,這顯示360你財富的用戶群以男性為主,占據七成多比例。

但是從人均投資金額來看,男性卻僅占人均投資額總比例的49%,而投資人數比例相對較少的女性,卻在這一項上超過男性,占據51%的比例。

因此,整體來看,男人比女人更喜歡理財,但是女人掌握了更多的錢。

投資人數

80後是主流投資用戶群 

從人均投資金額上看,最高年齡段為20後,人均投資金額7.2359萬元;其次是40後,人均投資金額6.1714萬元;此外,30後、50後、60後、70後的人均投資金額也均超過4萬元,但這四個年代的用戶人均投資額也依然遵循“姜是老的辣”規則。

而投資人數方面看,有42%的用戶為80後;其次是70後,占平臺總投資年齡段人數的24%;而60後用戶與90後用戶占據總體用戶的比例均達到13%,也即60後至90後用戶合計占據總用戶量的92%,顯示主流投資用戶群呈現紡錘形結構。

從年齡段來說,按照1956年-1965年為50年齡段、1966年-1975年為40歲年齡段、1976年-1985年為30年齡段、1986年-1995年為20歲年齡段來統計,人均投資額最高的是80歲年齡段,人均投資額高達7.3167萬元;其次為70年齡段,人居投資額6.3432萬元;60年齡段排第三,人均投資額5.0448萬元;50年齡段、40年齡段、30年齡段、20年齡段分別以4.7775萬元、4.5837萬元、3.7596萬元、2.2247萬元排4~7位。

省份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人最能買 江蘇人總投資額最高

從投資者的地域性方面分析,按照人均投資額度來計算,北京上海人最有錢,人均投資額雙雙超過5萬元,其中北京人以5.9207萬元奪冠。天津、浙江、江西、青海、吉林、江蘇6省市投資者分別以人均投資額過4萬元排名第3~8位。

而人均投資額超過3萬元的則總共有22個省市,包括內蒙古、遼寧、新疆、河北、湖北、黑龍江、四川、福建、安徽、山西、甘肅、湖南、廣東、山西等14個省份的人均投資額也均突破3萬元大關,而排第23名的河南省則以2.9453萬元領銜2萬元人均投資額省份。

投資額最多的省份方面,奪冠的則是江蘇省,山東省次之,河北、湖北、河南、北京、浙江、四川、安徽、江西分別占據其余的投資額十強省份位置。

(以上數據來源:360你財富大數據報告)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059

中國土豪狂掃倫敦地產 但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262.html

中國土豪狂掃倫敦地產 但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一財網 閻彥 2015-11-04 18:24:00

倫敦的目標是要建立50萬套新住宅,目前只實現了34萬套。

“房價就像股價,有起有伏,不是一條直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未來20年平均房價肯定是會上升的,因為倫敦的需求遠大於供應量。”在英中貿易協會11月3日主辦的“中國境外投資大會”上,對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關於倫敦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的提問,英國泰祿德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睿如是回答。

中國買家頻現 倫敦地產供不應求

事實上,盡管警示倫敦等世界主要城市房價高企的聲音不絕於耳,英國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吸引著大量中國購房者。在劉睿看來,倫敦住宅市場的基本面是“供不應求”。

“英國政府現在每年要新建20萬到30萬套房產,倫敦的目標是要建立50萬套新住宅,但目前他們只實現了34萬套住宅的建設。”顯然,供不應求帶來的是潛在的機遇,中國“土豪”們也絕非僅僅是有錢任性而已。

從2010年就開始經營海外地產交易的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華北區投資部高級董事紀剛表示,在全球範圍內,倫敦都是吸引投資最多的發達城市,尤其近幾年來中國買家在倫敦地產市場的身影越發活躍。

“大概4年前,我們在北京做倫敦項目路演的時候,感興趣的人還寥寥無幾;可是去年路演時,有8家企業參與了一對一的商務會談,我們的確註意到投資者正越來越多元化。”與此同時,中國土豪們也沒有缺席倫敦的豪宅市場。“比如海德公園一號這個項目就有中國買家的參與。該項目每平米60-70萬元,就在哈羅斯百貨對面,隔壁是文華東方酒店。”紀剛透露。

     

                                 房產項目:海德公園一號

英國地產的吸引力究竟來自何方?紀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英國的吸引力首先來自健康平穩的經濟增長、有活力的產業定位和未來規劃;同時,中英關系隨著兩國元首和政府主動積極的促進也持續向好;當下的時點中國企業也正開始考慮海外投資。”

紀剛指出,中國投資者選擇倫敦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英國留學越來越低齡化,許多人都高中、甚至初中就開始留學,父母特別希望給孩子一個穩定居住的環境;第二,中國資產的價格越來越高,也催生了一定海外資產配置的投資需求。”

事實上,盡管對倫敦地產需求旺盛,在紀剛看來,中國的購房者仍是非常警惕風險的群體。“我覺得中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非常強。他們相對比較保守,特別是在選擇投資城市和地產項目的時候,流動性是他們非常關註的因素。他們會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入市時機以及最好的入市路徑。我們目前沒有看到太多匯率對地產價格的影響,我認為相關的求購者應該抓緊機會利用低利率的環境,也要考慮人民幣貶值的可能。”

地產投資需要律師全程介入

中國買家需求旺盛,但投資英國地產與國內有何不同?眾成清泰律師事務所國際業務總監、英國律師費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英國完善的法律體系在房地產市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英國,不論是買大型樓房、酒店、還是一個公寓都需要律師的介入。因為根據英國的理念,買房是一筆很大的投資,需要保護購房者的權益並規避風險。”

費翔指出,由於部分始建於19世紀的英國房屋並未註冊,律師必須仔細了解房屋產權的每一次交接是否存在問題——否則曾經的房主仍可以聲明自己對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從房契、買賣合同、房屋的檢查到銀行貸款等整個購房鏈條都必須由英國律師經手。同時,由於律師協會對執業律師存在長時間的監管,如果購房之後出現問題,購房者依然可以找到律師,律師也必須負擔相應的責任。“英國的房地產投資是很複雜的,不管是大項目還是小的房屋購買都需要註意法律風險。也由於監管措施比較好,律師會非常認真負責,就像是給自己買房子一樣。”費翔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除了中國高凈值人群出海購買倫敦住宅地產火爆場景,中國平安、複星集團、中民投等中國資本在倫敦的頻頻出手更是瞄準了各類地標性的商業地產。

2013年7月,中國平安2.6億英鎊買下倫敦勞合社大樓。“這第一單就是我們公司成交的。”紀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英國地產是永久產權,立法上對業主的保護也更加完善、明確。從物業本身運營情況來看,比如北京通常租約為3年,最多續租3加2等於5年。而倫敦商業地產的租期一般為10年,甚至20年,所以就有了一個保障可以規避短周期的風險。同時,由於中國國內資產價格上漲過快,而且融資成本偏高,倫敦則可以購買到回報率更高的產品,市場本身的吸引力也要優於中國。”

                   中國平安2.6億英鎊買下的倫敦勞合社大樓

英國地產開發:並不是有錢就能成功

當然,活躍在倫敦地產市場上的中國“土豪”不僅有購房者,更有時刻準備複制中國地產奇跡的房地產開發商。不過,在倫敦這一競爭極為激烈的國際化市場,地產開發顯然並不容易。

在畢馬威建築房地產業主席巴特(Stephen Barter)看來,外界對英國市場的研究非常透徹,競爭極為激烈,“並不是有資金就能保證成功。英國與中國一樣,‘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知道該找到誰,該和誰去溝通。”

“房地產開發非常複雜,在中國、英國都是如此。地產的開發的風險要遠大於購買一棟房產,需要做出很多重要的決定,付出許多的努力。必須要找到一個可靠、可信的合作方,他們的利益跟你相同。” 巴特稱。

紀剛也認為,“英國倫敦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市場,參加投標時我們要首先證明自己優於其他競爭者,包括來自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投資競爭者。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任何業績和歷史,沒有人知道你的財力,又如何成為項目獲勝的一方呢?可以看出,這個過程極其複雜,我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克服障礙,最終才能實現我們的投資目的。”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1

【快訊】有錢任性!恒大125億港元買下香港地標寫字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1048.html

【快訊】有錢任性!恒大125億港元買下香港地標寫字樓

一財網 羅琦 2015-11-12 22:30:00

位於灣仔的香港美國萬通大廈(資料圖)

在多家機構唱空香港樓市的情況下,恒大地產(03333.HK)赫然宣布進駐香港市場,豪斥125億港元買下位於核心地段的一棟寫字樓。

恒大地產11月12日晚間發布公告,恒大地產向華人置業(00127.HK)買入位於灣仔的美國萬通大廈,成交額為125億港元。收購後,恒大或將成為中國內地唯一在香港擁有整棟獨立寫字樓的民營企業。

恒大地產稱,首付款項只需10%,即12.5億港元,而其余款項將分6年支付,每年僅需支付少量資金。由於物業位於香港政治、商業、旅遊及交通的核心區域,未來具有巨大升值空間,且將極大地提升公司在香港及國際市場的企業形象,具有強大的公司品牌宣傳影響力。

根據資料,美國萬通大廈是一甲級寫字樓,位於香港金鐘、灣仔和會展中心之間的核心區域。物業占地2138.8平方米,總樓面面積3.2萬平方米,另有地下車位55個,樓高94.85米,總計26層。目前出租率為100%,租戶主要為大型國際汽車公司、保險公司、跨國企業等。

根據出售該物業的華人置業稱,美國萬通大廈2014年的收入達到1.71億港元,除稅前溢利達到3.68億港元,而投資物業的公平值變動由2013年的6300萬港元翻了近3倍,至2014年的2.42億港元。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79

「富爺爺」教你財富翻倍思考術 羅伯特:平凡人想的是薪水 有錢人看的是利潤

2015-11-09  TWM

有錢人怎麼看世界?有「富爺爺」之稱的羅伯特.艾倫說:杯子不只是杯子、地毯不只是地毯,每個小東西的背後,都創造了一位有錢老闆。這個世界隨時隨地都有擠出利潤的機會,就看你有沒有決心抓住它。

據說,因為他的想法影響了被稱為「富爸爸」的羅伯特.清崎,於是人們給了他「富爺爺」的稱號。他是羅伯特.艾倫〈Robert G. Allen〉,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傳授投資房產致富之道的書《零首付》〈Nothing Down〉,至今已創下了一二五萬本的銷售佳績,後續,他的每一本書都是暢銷保證。

不只如此,他也透過財富開發課程,成為當今全球最著名的財富教練之一。今年十月,羅伯特受邀來到台灣發表演講,主辦單位封他為「美國頂尖百萬富翁製造機」,即使最高票價達新台幣三九八○○元,依據官方說法,門票仍被搶購一空。

他到底有什麼能耐,讓人願意乖乖掏出皮夾買他製造財富的祕訣?「說穿了,其實道理就是你的想法,一個只是追求財務安全感的腦袋,和一個希望追求致富的腦 袋,思考邏輯完全不同。」指著自己的腦袋,羅伯特開始敘述自己追求財富的過程,而這段故事,也可說是「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的經典教案。

四處碰壁時,有錢人會這樣想……你應該被激怒,並氣到立刻採取反擊行動!

「我在一九七四年畢業,那是美國經濟最糟的時候!」羅伯特話說從頭。他坦言,自己一開始也是只想追求財務安定,「計畫是,大學畢業後找個安定的工作,在大公司裡慢慢往上爬。」而讓他決定轉換方向的原因,和現在許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一樣,他遇到了經濟環境最惡劣的時期。

「我把履歷寄給三十家大公司, 卻一連收到三十封拒絕信,一周後我完全喪失了信心……。」從小在不到兩千人的小鎮中成長,對職涯的想像就是找到一份規律的工作,羅伯特在念完楊百翰大學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商學院後,一心以為大企業的入場券已經到手,卻沒想到後續的求職之路處處碰壁。

一般而言,面臨這種情況的年輕人可能灰心喪志,但羅伯特卻生氣地發誓告訴自己:「我以後一定賺得比你們都多!」他甚至加強口吻地補充:「我當年告訴自己, 總有一天,我的財富會超過這三十位老闆的總和。」當時,小鎮中只有唯一一位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人,他立刻登門拜訪,並在這位長輩的指導下,接觸了一位 「急欲脫手」的房地產賣家,看準對方的急售心態,「我說,我只能先給你一千美元的頭期款,對方竟也答應了。」買下的投資標的,一周後才發現,「原來早有另 一位買家也看上這棟房子,只是他運氣不好,正好在出差一周的期間內被我這個小夥子搶走了。」當這位財力雄厚的買家登門聯絡,羅伯特成功地以四倍價格轉手賣 出。

他對這人生第一桶金的解讀,其一,當然含有運氣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若不是被求職拒絕信激怒,我不會有強烈的致富企圖,而只要你有足夠的企圖,總能遇到讓你致富的機會。」沒有資源時,有錢人會這樣想……到處都有機會,只要你下定決心找出它們!

「一周翻四倍,我立刻發現我喜歡房地產!」自此之後,他潛心研究房地產,並在三十二歲出了他第一本書《零首付》。

那時候的他為了廣告效果,在各大報紙刊載廣告,誇下海口自己可以不帶任何證件與信用卡,在任何一個城市裡,用三天時間、一百美元買到房地產。廣告打出來,書籍果然熱銷,但聳動的標題卻也引來《洛杉磯時報》的挑戰。

「他們說,必須驗證這則廣告的真實性!」某日上午清晨六點,羅伯特與記者在洛杉磯機場約見,「對方說,走吧!一起飛到舊金山。」到了舊金山,記者取走了羅 伯特的皮夾,給了他五張面額二十美元的鈔票,然後,貼身採訪七十二小時,準備戳破他用一百美元買到房子的不實廣告。

「我的策略很簡單,找到急著要賣房子的人。」他先買了一份登滿當地房地產求售廣告的報紙,然後把鈔票換成銅板,在當地最貴的飯店裡,一通一通撥打公用電 話,「您好,我正在這裡出差,想要順便看看有沒有買房的機會,但我沒有準備頭期款……。」一個早上,沒結果,「中午在漢堡王用餐之後繼續打,一樣沒人理 我。」晚上,他和記者以每人十七美元的價格在最廉價的小旅館住宿,並且繼續打電話。

「我記得是當天晚上十點,我找到了這樣的賣家,他不缺錢,手上持有這棟房子的租金收益早就讓他回本,現在不管賣多少都不在乎。」羅伯特回憶,當電話那頭表 達願意進一步細聊時,「我感覺自己聽到的不是談話,而是一段美妙的音樂。」隔天早上十點,羅伯特與對方碰面並敲定細節,他成功地達成自己的承諾。「不管是 在哪裡,一定都會有人急著要賣房子;相對的,也有一定有人急著要買房子,找到他們很困難,但要賺錢,你就必須找出這些人。」今年六十七歲的他,談到過去的 傳奇事蹟仍然相當自豪地分享心得,他大動作舉起左手,堅定地看著手錶告訴記者,「此時此刻……,對,就是現在,就在這個城市裡,必然也存在許多急著賣出房 地產的賣家。」誇張的動作還沒完,他接著環顧四周,揮舞雙手隨意指向會客室內的杯子、桌子、地毯、掛燈,「你認真想一想,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其實後面 都有一位老闆。

我是說,這房間裡所有物品的背後都創造了一位有錢人。如果把這個杯子再改良一下,或許又能成就一位有錢人。」還替人打工?有錢人會這樣想……即使是小職員,也要用創業家的腦袋工作!

在羅伯特終於恢復平靜之後,他說出了有錢人眼裡的世界:「一般人想的是如何掙得一份好薪水;有錢人看的是利潤,所有東西的背後,都有創造利潤的空間。」羅 伯特坦言,過去自己曾經瞧不起一般上班族,「上班族可能覺得我是瘋子,其實我也覺得上班族很瘋狂,竟然願意為了財務的安全感而犧牲了自由與時間,為了安全 而成為奴隸。」羅伯特表示,隨著自我成長,他也體會到過去的想法太過極端,「這個社會其實是一首協奏曲,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角色。」但即使如此,對於現 在仍為財務奮鬥的上班族,他也提出了建議,一種同樣基於「有錢人思考」的建議。

「即使你只是小小的職員,但在你的小小領域裡,還是可以把自己當成老闆。」他解釋,在一個組織裡,你要應對各種人的需求,「這代表你得培養說服力。」而所謂說服力,除了口語表達之外,也在於你的專業能力。

用你的專業,看出這個工作還能透過什麼樣的改造為公司擠出更多利潤,然後透過組織管理的運作和說服力去推動改變,這個過程,其實某種程度也類似於一個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了。

最終,羅伯特說出了他對財富的真正定義:「財富不是現金、不是金流,也不是財產,你可以把這些都拿走;但你要有腦袋、有決心,還要有欲望,財富就一直在那兒等著你。」

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暢銷書作家

學歷: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商學院著作: 《零首付》、《創造財富》、《多元收入》、《一分鐘億萬富翁》等

撰文 / 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50

圖解:這一年險資頻頻舉牌 他們為什麽這麽有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685.html

圖解:這一年險資頻頻舉牌 他們為什麽這麽有錢?

一財網 2015-12-30 07:22:00

2015年,有著“野蠻人”之稱的險資頻頻出手舉牌上市公司。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寶萬之爭”更是將險資推上風口浪尖,也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關註。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