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李功福的口述:
豬蹄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高中讀了五年,中間轉學美術,一不小心就考上中國美院,感覺跟裡面的人格格不入,特別討厭那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及所謂的『藝術家』,便鼓起勇氣回家復讀,經過努力成功考入電子科技大學。在進入大學沒多久,家裡就出事了,我哥因為感情問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能工作,只能賦閒在家。我感覺壓力一下子大了,就開始考慮如何掙錢。
大二開始跟室友一起做生意,當時我們一起收購部隊淘汰的通信電台,維修後再拿到網上賣,利潤達到300%。多的時候,我們一個月可以掙4萬多,一人2萬多。後來出現了一家壟斷商,我們的生意黃了。再後來,又開始在學校倒賣摩托車,從鄉下收購摩托車,倒賣到成都郊區,一台利潤在400元至800元不等。這些做生意的經歷,慢慢意識到並不是高端就是好生意!高端行業匯聚精英,競爭大;而低端行業競爭相對較小,也更鍛鍊人。
本科畢業後在成都找了家國企,從同事及上司中看到了自己以後的大致路線,感覺太過平庸,再次抉擇,去讀研。在經過45天的枯燥複習後如願考上成電微固學院,在學校強迫自己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學分及課題,考慮年齡及家庭等因素,說服導師去外面擺地攤,導師就是我的一盞燈--不僅同意還給予4000元作為我的啟動資金,在思考賣什麼的時候,我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給我做過的豬蹄,至今難忘那個味道,我覺得這個一定會有市場,於是開始做實驗。當時電子科大「徐胖烤蹄」很火,我跑到別人的燒烤店打雜學藝,晚上回住處做實驗,別的童鞋打遊戲追姑娘,或是考托福、GRE,我則整天與豬蹄打交道,經上百次試驗且導師、同學等試吃滿意後才最終定下配方、流程,開始在學校門口擺地攤。每天也能賺個幾百元,其實就想能在畢業前積攢點小錢。
選址的戰略意義
我最早在成都做這個(12年3月)。每天騎車兩個多小時到市場進貨,然後剁開、拔毛、浸泡,整個流水線都是自己一個人幹---真的是累。真想過放棄,想想導師的支持等等,咬咬牙便堅持了下來。浸泡、醃製、烘乾、烤每個工序都有我自己的心血、心得,也正是著力這些工序才使我能賣出了30萬隻豬蹄。
在與城管玩了近兩個月捉迷藏遊戲後,發覺這只能是路邊攤做不大。正好在上海的同學建議我去上海賣豬蹄,其實也不好做,不讓擺地攤,我再華東理工大學擺地攤,剛展開還沒開始賣,就有城管撲上來了。文明倒是文明很多,但是就是不准賣,於是我只好找店面,但是我沒錢租店面,就想了一招,當時國家不是有政策嗎?我就拉了一個華東理工的學生入夥,以他的名義申請代理基金,一下子申請了十萬,等資金到位的時候,已經兩個月過去了,不過我還是很高興,就在松江上找了一個店舖,因為沒錢我租了一個最偏僻的店舖,我一直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真不是那麼簡單,現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發現這就是一個坑,做了四個月,根本沒生意。我心想我這下子要栽在這裡了。這個時候,我正好回四川答辯,就和我哥們說,把店裡的東西推到門口大街上去,被告被抓都不管了,結果就這麼火了!擺了一個星期,銷量直線上升,這個時候,有一個拍客拍了我們的產品,然後上傳優酷,第一天點擊量就過了46萬,標題叫放棄白領身份去路邊賣烤豬蹄。後來央視、東方衛視等一大推電視媒體的報導。那個時候,這段時間收到600多個加盟、合作等的人,那時真的沒有準備好,我沒辦法做加盟連鎖這樣的生意。最主要的是團隊沒有起來。
畢業以後,我來到了北京,在科研所工作,但是業餘還在做豬蹄,我有自己的公司和團隊,把直營店開在上海北京兩地。在北京,選擇了綜合商圈---五道口,這能做回頭客同時又能打品牌。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一樣,我的步驟太慢完全跟不上市場的步伐。這個產品的可複製性還是比較高,還是團隊的問題。
自打我的店開在這裡,每天最高賣出500個豬蹄,我也有意識控制銷量,否則可以更多,在競爭對手入駐後,我唯一受到的影響是下班時間推遲了兩個小時,平時一般在8點賣完關門。
競爭策略:產品控制+品牌化
不要害怕競爭,有比較的情況下最終還是品質來決定。30萬隻豬蹄,這就是競爭力的保證。一靠食材、二靠工藝。一方面我選擇進口豬蹄,而且全是前蹄。豬蹄的口感差異很大,豬的前蹄更加鮮美,而後腳蹄則差很多,很多商家為了壓縮成本給用戶吃的是後蹄,這在我這裡根本無法容忍,在販賣豬蹄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歐美國家不吃豬蹄,他們的豬蹄往往出口到亞洲國家,價錢比國產的豬蹄貴不了多少,但品質好的不是一點點,豬肉的質量有目共睹,畢竟還要經過海關等部門檢驗,在實驗過幾十個國家的豬蹄後,選擇了其中一家大型百年肉企的豬蹄(應被訪者要求,隱處相關信息)。
前些日子,我還賣過玉米汁,單做現榨玉米汁,我就試驗了14種之多,最後選擇了馬來西亞玉米,我甚至找到了它的一級代理商。後來,由於夏天不易於保存的關係,我放棄了這個品類。
競爭對手的加入,讓我不得不加快融資和轉型的速度。一方面,他讓我有了競爭壓力,每天下班的時間推遲了個把小時,另一方面小吃畢竟是有生命週期的。在大浪淘沙來臨前做出自己的品牌,然後轉型到快餐。我們現在有其他產品的技術儲備,不過現在差的還是一個好的團隊。
(創業家&i黑馬:做快消品的營銷成本差不多佔到總成本的35%,考慮到小蹄大作的定位,人群和豬蹄本身的特殊性,我們認為這一塊的成本在豬蹄市場可以極大地降低,因為豬蹄不會突然消失,它是一個擁有穩定需求的市場,而且很多大。但是,營銷成本仍然是很大的一塊。對此,李有自己的資源。)
因為項目的特殊性,我們被大量的媒體曝光,同時,我的很多同學和同事都在網易、搜狐工作,丁磊就是我的校友,有次吃飯,我導師對丁磊說你學弟在你公司對面對面賣豬蹄,你幫忙宣傳一下。現在報導創業公司的媒體和產品特別多,比如今年央視的兩檔節目都有找過我們,我都一直壓著,因為自己還太小,我怕我根本無法保證服務質量。
黑馬點評:
這是一個有趣的項目,豬蹄作為一個消費品類,常年缺乏品牌。但是,因為穩定的需求,有望成為一個肉食品的入口。李功福的品牌計劃若是成功,有望成為生活區域購買肉質食品的入口。而肉類食材的廣闊和頻繁度有目共睹。同時,我們不認為可複製性差是一種弱點,這個項目同樣擁有資本化的空間。不是互聯網項目就有投資價值,這是一個現金流良好,擁有明顯增值空間的項目。未來的收益有望從渠道、加盟費、技術授權等領域獲得。
但是,這個項目也有幾個問題:
首先,升級方向不應該只是單純地在口感上使勁,在服務上李的團隊還可以做得更好。
其次,豬蹄的價值除了吃,恐怕還有更多的東西,如肉食愛好者的聯盟和社區經濟,小蹄大作顯然還沒有做到「小題大做」的地步,不過在資本進入後,可以肯定對李功福會起到比較好的指引作用。
從好吃到變酷,我相信這是這個品牌的未來所在。創業者的豬蹄,到高品質的肉食,這個故事很值得期待。
2013年9月4日,北京公交集團定制的商務班車正式亮相。在北京版國企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到2020年,80%的國有資本集中到公共服務等領域。 (CFP/圖)
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前提條件應該是它是全民的,國企應該是國有公產而不是國有私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
有些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變成某些人分享壟斷收益,變成了某種分肥。
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能只理解為怎麽分一堆財產。不僅僅是股份賣或者不賣,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
南方周末:三中全會提出國資改革要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實行混合所有制,一種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國有資本控制力的加強,混合所有制的結果必然是國進民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可能是國退民進、民營資本進入以前不能進入的領域展開平等競爭的契機,還有人認為是利益相關者“化妝逃跑”,廉價接手國資,如何評價這些觀點?
鄧峰:究竟是把國有企業繼續做大做強,還是讓民資進入國有壟斷的、擁有特權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如果說做大國有資本是以放棄市場、私營企業和新興的經濟部門為代價,借國有資本的概念完成國進民退,那可以說是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本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相背離的。
但如果讓民營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我覺得也是不公平的。現在很多地方搞的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是讓現有有錢人能夠分享壟斷收益。
比如最近新聞爆出的16億元買下中信國安近千億國企15.8%的股權的案例。我們在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中有一個漏洞,它並不涉及轉讓資本,而是以增資擴股方式讓其他人進入,用2元錢購得5元錢的股份,這是沒辦法防範的。中信國安這種情況很典型,民營資本進入等於攤薄了國有資本的權益和價值,你原來不肯讓國企私有化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全體人民的,可是你現在如果要松綁,讓一部分民營資本進入,而這部分民營資本獲得的是通過國家主權的管制獲得的壟斷收益,本質上它和稅收一樣,應以公平的方式分給全民。
我認為,原則上如果國企賺錢很多,就應該少收稅,稅收和國企上繳利潤應該是相互替代的關系。如果不減稅,那麽這些錢如何進行分配,在全國人大作為全民代議機構能夠有效約束政府預算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由人大來決定投到什麽地方,比如教育、醫療、公共產品的提供等。然後以購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的方式,而且不僅從國有企業,也從私營企業那里采購公共服務,才算真正的公平競爭,機會平等。而不是讓民營資本在國有企業里持股,分一杯羹,我覺得這不是什麽公平的方式。
國企改革應該是一個系統改革,想好了再改,而不是變成某些人在現有格局下分一杯羹的結果。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特殊租金等,但這種特殊地位的前提條件是它是全民的,應該是國有公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任何改革都不能背離了這個前提。
南方周末:聽起來你覺得混合所有制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鄧峰:的確是一個兩難處境,關鍵問題是如果把國企看成了一堆財產,怎麽分這堆財產,就非常糟糕。混合所有制是個“制”,是個公私混合的制度,不能把企業只理解為一堆財產。在經營範圍、市場管制的封閉程度上,在公司治理層面、公司行為、績效評估上,都可以討論混合所有,而不是僅僅股份賣或者不賣。
我認為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即股東平等,使公司成為一個建立在代議制基礎之上的利益共同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幾大央企集團董事長、總經理一夜之間對調,或者國資委要求所有央企都應該有個主業,非主業投資比重不能超過10%等等。國資委管的很多是上市公司,這麽做你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了嗎?其他股東能同意嗎?雖然你是大股東,但也並不是說你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所以混合所有的前提是良好的公司治理。
南方周末:關於國有企業的分類,現在各省市的國資改革方案分類標準不一,主流的分法是分為公益類、功能類、競爭類三類,對此外界爭議也很大,你怎麽看這種分類標準?
鄧峰:所謂分類監管提了很久了,1994年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有一個官方版本——分為經營型、資源型和行政型三類,寫入了教科書的。但這三類劃分有很大問題,所謂資源型,其實是采用特許形式交許可費,資源是國家的,私人以向政府買特許的方式來使用資源。行政型的是指行政事業單位里的國有資產。所以這兩類都只適用於財產,而不適用於企業。企業在我國只有一種,就是國家占控股地位的、由國家直接經營的,但在法律上的主體資格是按一般的商事企業所遵循的公司法來註冊的、競爭性的、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
記得好幾年前,有一位國資委人士在一次會上提出按公益性和競爭性來劃分國有企業,講完國資委就否認了這種說法,因為這是違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的。里面規定得很清楚,國有資產有保值增值的責任,這就是說只有競爭性或營利性一類。
今天把國企劃分為公益、功能、競爭三類,也面臨類似問題,它與現行法是沖突的,也不是一個層面的劃分。公益類是從目標上來界定,功能類是什麽呢?競爭類,說的是公的屬性還是私的屬性呢?和競爭相對的是壟斷,那麽我們可以說公益類和功能類是壟斷企業嗎?邏輯上不能自洽。
南方周末:國有企業的分類,有國際慣例或通行理論可循嗎?
鄧峰:國際上國有企業的分類,第一個層次是公共企業,大陸法系把它叫做公法人。這種企業各國都有,它承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和商業企業相比,它是不完整的,表現在它的經營範圍受限制、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壟斷性地位等。
第二個層次是把國企視作競爭性的私人商業企業,不分成公法人和私法人。大多數國家都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但有兩個例外,一是石油公司,二是主權財富基金。
除此之外,在少數國家也有兩類國企,一類是在英聯邦國家,1980年代進行私有化時,很多上市企業中國家持有股權,但不行使投票權,也不參與分紅,稱為“黃金股”,是一種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另一類是新加坡、俄羅斯和一些海灣國家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是國有資本出資建立的,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也從事營利性活動,可每一年它的利潤都要分給全民。
我們國家接近最後一類的新加坡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國有資本以私人企業的方式組織起來,進入競爭性領域,與其他公司一樣從事營利性活動。但我國的國企又有一部分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提供公共產品的基礎上的,我們叫“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按說它提供的是公共產品,可它仍註冊為普通商業公司,或已經完全進入市場競爭了,但它的利潤是上繳給國家財政,而不是分配給全民。換句話說,它所獲得的收益並未被視為一種稅收的替代。
南方周末: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應該是哪一種國有企業?
鄧峰:按激進程度的不同,比較強調國際化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大部分學者希望向新加坡和俄羅斯學習,即國企保持目前的盈利性水平的情況下,向全民分紅,這是一種最溫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並沒有解決國企的治理問題;稍微激進點的觀點是我比較贊成的,即英國模式,把國企變成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實行債權化管理,政府放棄對國有股權利的行使,企業徹底按市場原則來運營,政府在里面沒有私利;更激進的一種觀點,是主張徹底的休克療法和私有化。
還有一種觀點是恢複公法人制度,使國企變成行使公共職能的特殊企業,幾年前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出版的《中國2030》里提過這一方案,這也是一部分國內學者的主張。
小月餅中的大學問。(黃文虎、zero/圖)
真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事兒?2014年8月中旬,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公布了全球領先的500所大學排名。看起來像上海交大在自娛自樂。有多少國人會相信內地搞的世界大學排名很權威呢?也就難怪內地媒體對上述消息幾乎沒有報道,也不難找到質問“上海交大給全球高校排名有啥意義”的評論。
不過,上海交大搞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其實不山寨,還相當出名與權威。ARWU於2003年6月首次發布。2005年,ARWU已被英國《經濟學人》稱為“被最為廣泛使用的世界大學排名”。目前,公認最有影響力的全球大學排名包括:ARWU、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與英國QS(Quacquarelli Symonds)。有點不可思議吧?
ARWU可影響了一些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呢。為了提升在ARWU中的名次,從薩科齊執政時代開始,法國不斷在推動高校合並,以造就一些巨型大學,例如正在籌建之中的Paris-Saclay大學。2014年3月,其籌委會主席多米尼克·韋爾納說:“我們的雄心是成為上海交大ARWU排名前十的大學。”
還是工地林立的Paris-Saclay大學,位於巴黎之南。擬合並兩所大學、11所高等專科學校(Grande Ecole)與7個研究所,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與巴黎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校園面積達1350英畝,未來將有約60000名學生與10500名科研人員。
該項目總投資達65億歐元,用於建造研究設施、宿舍與餐廳及一條連接校園與巴黎的地鐵。迄今為止,一些學校已經就位,另有一些學校要從巴黎搬遷過來。
最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什麽上海交大ARWU這麽有威力,居然能影響法國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對比一下THE與ARWU的指標權重體系,不難發現答案。
THE:(1)同行評議,調查學者與專家對大學的評價,有幾千個樣本,權重40%。(2)雇主評價,會調查上千個國際公司,權重10%。(3)研究產出,十年平均每位教師論文被引用率,權重20%。(4)教學質量,學生教師比,權重20%。(5)國際化,國際教師/全校教師及留學生/全校學生,權重各5%。
可以看出,同行評議與雇主評價的本質是聲譽與口碑,這兩項權重占50%,都很難短時間內提升,哪怕砸錢也不行。研究產出取十年平均,也不容易短時間內提升。
ARWU:(1)教學質量,獲諾貝爾獎與菲爾茲獎的校友數,權重10%。(2)教師質量,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數及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數,權重各20%。(3)科研成果,在《Nature》與《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折合數及被SCIE(科學引文索引)與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量,權重各20%。(3)師均表現,上述五項指標得分的師均值,權重10%。
可以看出,ARWU的核心指標其實只有一個:科研能力。指標權重向理工高度傾斜,社科尚有一席之地,人文則完全被排除在外。這些指標有一些特點。
其一,確實都是客觀可比的指標。
其二,投入重金可以短時間內提升排名。所有的這些教師:獲諾貝爾獎與菲爾茲獎的教師、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教師、在《Nature》與《Science》上發表論文多的教師與被兩大索引輸入論文數量最大的教師,都要麽可以通過花重金延請來增加數量,即使某些學術大牛看重研究條件,那也是錢能解決的問題,要麽可以通過高校合並來增加數量,弱弱合並會變強、強強合並會變更強。也就是說,權重占80%的指標,是能以砸錢與高校合並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提升。
其三,一個大學的科研能力可能呈現規模效應。隨著科研人員尤其是學術大牛的增多,師均表現有上升的潛力。這就給了高校合並以額外激勵。
這些年來,內地大學在ARWU,一是上榜者越來越多,二是上榜者排名也不斷攀升。2014/2003年的ARWU,北京大學排名分別為119/264,內地分別有32所/4所大學上榜。秘密就在於高校合並與砸錢延請學術大牛這兩個大招。
2003的ARWU,法國大學最好的排名是巴黎第六大學65,排前二十的幾乎是清一色英美大學,高傲的高盧如何受得了。法國大學在ARWU排名不理想的現象,在法國引起了高等教育全國大討論。這些大招也被法國人想到了。2009年,薩科齊決定設立110億歐元的新教育基金,鼓勵大學合並,以創造“能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與劍橋進行競爭”的大學。2014年巴黎第六大學的排名上升為35。
【點評者說】大學排名其實很重要,關系到大學能不能招到學生、能不能招到好學生等;對公立大學來說,還關系到對政府科研資金的汲取能力。ARWU能在短時間內走向世界可喜可賀。當然這個世界不只ARWU一個指標體系。
瑞銀集團(UBS)與全球超級富豪情報機構Wealth-X共同發布的2014年《億萬富翁普查》報告顯示,十億美元級超級富豪中,本科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比任何其他大學都要多。
在這些超級富豪中,有25位本科就讀於賓大,緊隨其後的哈佛為22位,耶魯為20位。
美國的大學占據了前二十名大學中的十六席,並且包攬了前八名。
以下為UBS與Wealth-X列出的前二十名大學和相應的十億美元級超級富豪人數:
1. 賓夕法尼亞大學 -25
2. 哈佛大學 -22
3. 耶魯大學 -20
4. 南加州大學 -16
5. 康乃爾大學 -14
5. 普林斯頓大學 -14
5. 斯坦福大學 -14
8.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12
8. 孟買大學(印度)-12
10.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11
10. 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11
12. 達特茅斯學院 -10
12. 密歇根大學 -10
12. 得克薩斯大學 -10
15. 杜克大學 -9
15. 紐約大學 -9
17. 布朗大學 -8
17.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8
19. 麻省理工學院 -7
20.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6
在其去年的調查中,Wealth-X把本科生和研究生放在了一起,哈佛以52席奪冠,賓大以28席摘得亞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讓我們忘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每年的所謂美國“權威大學排名”吧。人們用來評判好大學的標準往往只有一個,就是它的畢業生是否獲得成功。衡量成功的方法有很多,最直白、最露骨的標準就是:錢。
下面這張瑞銀億萬富翁研究中心的圖表顯示了全球各大高校出產億萬富翁(身價10億美元以上)人數的排名,令人驚訝的是,排名第一的不是哈佛、也不是耶魯,而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南加州、康奈爾等非頂級名校也位列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前十名大多數是美國大學,但印度的孟買大學仍以12名億萬富翁位列第9,排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11人之前。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學也分別以11人和6人躋身前20。
該中心的報告還顯示,全球有35%的億萬富翁沒有大學文憑,有些甚至高中就輟學。在65%的獲得本科文憑的億萬富翁中,21%有MBA學位,11%有博士學位。
畢業後想要在美國金融業工作,成為華爾街的佼佼者?職業社交網絡Linkedin列出了美國金融從業者認為最好的25所大學。
Linkedin的創新方法是,找到在這個社交網絡上稱自己在金融業工作的人,然後按照他們念的大學歸類,然後按照畢業生獲得的職位好壞來為這些大學排名。
Linkedin的研究人員是這樣解釋這一方法的:
“我們先找到每個職業最好的公司,然後讓我們會員的職業選擇來體現一家公司工作的好壞程度。因為不是每個畢業生都對同一職業感興趣,所以只看最終在那個職業工作的相關畢業生才是公平的。例如,在按照‘投行’這一類別排名的時候,我們只考慮在投行工作的學校畢業生。”
根據Linkedin對會員信息的統計,金融從業者認為排名最好的25所美國大學如下。進投行最好的25所大學,可點此查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