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資本為何湧向澳大利亞?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934

企業家們在首屆中澳企業家峰會上舉行圓桌會談。(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中國在2013-2014財年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外資來源國,2014年至2015年,澳大利亞批準了460億澳元的中國投資,幾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

一位與會的中國投資者從中國視角出發,將中國企業出海的原因概括為三點:消費升級,品牌、技術升級以及全球資產配置。

“給澳洲的牧場裝上攝像頭”

她認為,像澳大利亞這種教育和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未來一定是農業的衍生點,“今天不來,明天也得來”。

“在男人們關心投資、收購、兼並的時候,女性和媽媽們在關心我們吃什麽,能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什麽樣的食物。”北京阿卡控股董事長江宇虹說。

2017年3月26日至3月28日,江宇虹等100位中國企業家抵達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參加了首屆中澳企業家峰會。他們與另外100名來自澳洲的企業家匯聚一堂,從會議室談到晚宴,又從晚宴談上了郵輪。

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外,中國在2013-2014財年也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外資來源國,2014年至2015年,澳大利亞批準了460億澳元的中國投資,幾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

為什麽中國資本會湧向澳大利亞?一位與會的中國投資者從中國視角出發,將中國企業出海的原因概括為三點:消費升級,品牌、技術升級以及全球資產配置。

江宇虹曾擔任美國戴爾公司大中華區高管,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從事農業。6年前,出於對市場的敏感,她發現周圍的中產階級正在成長,他們希望找到品質更高更安全的食物。

從2011年開始,她一邊孕育生命,一邊開始創業,從有機農場開始做起。目前她已有6家有機農場沿著高鐵線鋪開,圍繞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之所以來到澳大利亞尋求合作,江宇虹說,是因為中國種植業發達,有機農場生產的都是蔬菜,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發達,能夠向中國家庭提供綠色有機的肉、牛奶還有雞蛋,就像國外很多家庭每周收到的營養盒子,里面什麽都有。

更重要的是,江宇虹希望把中間的經銷商打掉,把澳洲的農場和中國的消費者直接聯系在一起。通過在農場安裝攝像頭等IT技術,可以讓中國的消費者知道農場所發生的一切,比如消費者眾籌的是哪頭奶牛,它是怎麽下奶的,有沒有被投餵抗生素等等。

阿卡的目標客戶是中國正在成長的中產階級,據江宇虹介紹,阿卡的客戶已涵蓋30萬中國家庭,按一個家庭四口人計算,阿卡的客戶實際上是120萬人。而市場需求的增長是巨大的,不是45度角,而是60度。

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在7.66萬-28.6萬人民幣之間)人數從1990年代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今日的2.25億。

江宇虹在會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可能會參股澳大利亞的一些農場,這麽做並不是像購買酒莊一樣出於財務目的,而是希望能夠“給澳洲的牧場裝上攝像頭”。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布局正在到來的風口——中國中產階級的衍生需求。江宇虹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目前阿卡的利潤有一半都是衍生需求。阿卡做的是高品質農業,客群是中產階級以上,這個群體除了吃喝,很自然的訴求還在於教育等服務領域,比如一個家庭周末去到了農場,家長們就會提出能否給孩子在農場上課,讓孩子們認識《詩經》《楚辭》當中的本草。

“賣農產品的毛利率可能只有20%,但是賣課程可以高達60%。”江宇虹說,“除了老師沒有別的成本了。”江宇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曾參與撰寫農業“十三五”規劃,當時就把多產業融合寫了進去。她認為,像澳大利亞這種教育和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未來一定是農業的衍生點,“今天不來,明天也得來”。

利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中子考察澳大利亞酒莊。(資料圖/圖)

把酒莊搬回中國

他也是為即將到來的2019年提前布局,那個時候中澳之間將是零關稅。

“中國的中產階級不得了,拉動了世界經濟。”利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中子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他的微信名叫“中國之子”。

李中子早年曾在美國攻讀國際政治博士,後來成為美國通用、福特汽車的配件生產貿易商,十幾年前他回到中國,投資了二十余家企業。如今,他又再次走向海外。

李中子認為,中國企業家和以前不同了,資金和產能都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所以走出來尋求更多的機會,向先進的國家學習技術、理念,已是大勢所趨。而中國企業家到澳洲來投資,或多或少都是對準大陸的角度,不管是在礦業、農業,還是旅遊、高科技領域,都是為了學習先進技術,學完了以後,再服務運用到中國,因為“中國的市場更大”。

中澳企業家峰會結束後,李中子將繼續前往澳大利亞南部的阿德萊德等地考察紅酒產業。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的想法很簡單,更多是想學習調研,把澳大利亞的紅酒產業帶回中國。

“所謂產業就不光是種葡萄,不光是釀酒。”李中子想學習的是,酒莊在澳大利亞是如何與旅遊、酒店經營以及金融業掛鉤的,如何變成一個綜合性的產業。比如生產、貿易、文化旅遊帶動酒店業,紅酒產業如何做期貨和眾籌,紅酒品牌怎麽打造,“是一個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

與此同時,李中子正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開發一個紅酒酒莊項目,預計占地5000畝。他正在和地方政府河北懷來縣商量,希望打造一個國際紅酒特色小鎮,把國際先進酒莊直接展現在國人面前,不需要到澳大利亞就能看到澳大利亞的酒莊長什麽樣。

他是在操作一個房地產項目時偶然發現,那里有一個幾十萬畝的葡萄莊園,名叫沙城,中國11%的葡萄酒產能出自那里。“但在中國沒有一個這樣的產業,紅酒都還非常非常年輕。”李中子說。

中國與澳大利亞在2016年正式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也為李中子的項目帶來了機會。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原部長安德魯·羅布在會上發言時稱,澳大利亞過去紅酒出口中國有15%的關稅,協議簽訂後,降到了5%。兩年之後,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稅將變成零,而美國的紅酒出口中國仍有非常高的關稅。經濟數據表明,中國正在變成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個紅酒市場。

安德魯·羅布還表示,2016年中國與澳大利亞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時候,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非常驚訝,他們過去認為中國不可能簽署一個世界級的貿易協定。而中澳簽署之後,關稅頃刻下降,澳洲商品出口獲得了迅猛的增長,比如牛奶的出口翻了一倍,龍蝦的出口翻了三倍。

“歐美如果還是那麽高的關稅,根本沒辦法跟澳大利亞競爭。”李中子說,他也是為即將到來的2019年提前布局,那個時候中澳之間將是零關稅。

李中子是為了產業和技術升級,購買海外品牌和技術,再帶回中國市場進行嫁接。但現在更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澳大利亞參與國際競爭。

澳大利亞京緯投資的總監錢京瑉曾在中國外經貿部工作。來澳大利亞留學後,她就留了下來,開始為當地的大型上市公司做並購投資。

據她觀察,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偏好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過去中國的國企大多喜歡投資礦產以及在當地開銀行,私企則比較傾向於房地產,農業則廣受歡迎。而現在,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到更廣泛的國際競爭中,比如她曾經作為顧問,幫助中交建收購了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家基礎設施建設商,這家公司在修建鐵路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很強。

錢京瑉認為,這意味著,中國資本或將直接參與澳大利亞基礎設施建設。澳大利亞地緣廣闊,需要建設公路、鐵路以及高鐵的地方還有很多,這也是中國互聯網巨頭希望看到的。

中國地產商來了

隨著中國開發商的到來,悉尼的市區開始建起了高層住宅。

9個小時的飛行,兩三個小時的時差,環境天然無汙染,澳大利亞因此成為不少中國人首選的移民地。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原部長安德魯·羅布說,現在已有5%的澳大利亞公民在說中文,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已有100萬中國移民。

隨著中國企業的到來,有些中國移民的生活也隨之改變。

趙恒敏在20年前跟隨父母從香港移民澳大利亞,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香港和現在的內地一樣,在進行大量的海外投資。他剛來澳洲的時候,一個初中只有幾個中國面孔,而現在任何一個學校都有中國學生群體,甚至有的比澳大利亞本地人還多。

趙恒敏一直在澳大利亞做律師,他明顯感覺到中國變開放了。還記得早些年的時候,他剛畢業不久,在一家律所打工,律所位於悉尼市區的一座A級寫字樓里,能看到悉尼歌劇院等景觀。不少中國企業來他所在的律所參觀學習,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被老板叫去當翻譯,可當時中國來的企業家都是和景觀合影留念,但拍完照什麽生意都沒留下。“那個時候,中國企業沒有能力來投資,一個是沒錢,另外錢也出不來,我都跟老板說不要浪費時間。”

而現在,趙恒敏所有的客戶都是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我是澳大利亞房地產律師行業里唯一的華人。”趙恒敏很自豪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和中國企業的交流沒有語言障礙,容易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他的同學又全都是澳大利亞人,他比任何從中國來的律師都要熟悉澳大利亞的政策環境。

澳大利亞人喜歡居住在距離市區較遠的別墅里,而隨著中國開發商的到來,悉尼的市區開始建起了高層住宅。趙恒敏解釋,因為這樣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居住習慣,中國人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打掃太大的房子。

Kan夫婦就剛剛在墨爾本的市區中心買了一套公寓。Kan夫婦來自上海,他們非常年輕,一個80後,一個90後。如今,他們在墨爾本共同創立了一家名叫“MelMel”的IT咨詢公司,主要提供咨詢、設計服務。針對的客戶正是來澳大利亞發展的中國企業,以及想要拓展澳大利亞華人市場的澳大利亞企業。

此次中澳企業家峰會的LOGO就是Kan夫婦設計的。LOGO是由點和線連接而成,Kan的太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點都是中國企業系列峰會去過的國家,可以把中間的那個點看作是中國。

在中澳企業家峰會晚宴上,海富集團執行總裁、中外企業家峰會系列組委會主席董斌致祝酒詞,他引用了《老子》里的一句話來形容中澳關系——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隨後,在座的兩百余位中澳企業家共同舉起了手中的茅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67

兩大利好之下,這個經濟特區正迎來新一輪良機

5月2日,隨著重達6000噸的海底隧道最後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連為一體,這意味著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即將全線貫通。目前,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已進入最後收官階段,預計今年底大橋將全線通車。

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這兩大利好之下,地處珠江西岸的老牌經濟特區珠海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兩大利好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四大經濟特區之一,珠江西岸的珠海發展與東岸的深圳可謂天差地別。2016年珠海市地區生產總值2226.3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8.5%,僅相當於深圳的九分之一,在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經濟圈中,珠海的經濟總量最小。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定位的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在珠中江一體化的龍頭帶領作用一直受到外界的非議。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珠海雖然毗鄰澳門,但是澳門狹小的經濟總量和以博彩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對珠海的輻射作用相當有限。由於處於珠江西岸的末端,改革開放後當香港作為珠三角的主要外資來源時,珠海同香港的交通相當不便,是珠三角地理區位最差的一個地方。

在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上,和廣、深等城市不同,珠海從一開始對投資的條件和檔次選擇比較嚴格,選擇發展一些附加值較高的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由於經濟集聚和發展的力度不夠強,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和配套齊全的工業體系,從而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後勁,這種影響在90年代中後期不斷凸顯。這也導致珠海的發展遠不如珠江三角洲的東莞和佛山等地。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盡管缺少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積澱,但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珠海優美的城市環境正日益凸顯出優勢。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和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的情況下,珠江西岸的珠海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這其中,在今年底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將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或者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極大地方便兩地居民乃至遊客往來。

另一方面則是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利好。從世界經濟版圖看,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許多地區憑借各種有利的海灣資源條件,打造出很多著名的灣區,如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等等。粵港澳大灣區也與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等並列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說,現在全國面臨著新的轉型發展的歷史時期,在新常態下,由珠三角經濟區上升為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在一帶一路中,粵港澳大完全將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

牛鳳瑞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過去幾十年,大灣區西岸相對滯後於東岸的發展,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西岸蘊含著後發優勢,西岸的人口、產業等密度都比較低,未來發展空間仍很大。珠海作為大灣區西岸的中心,優勢十分明顯。這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背景和條件。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也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首發陣容,在這個灣區中,整個珠江口的島嶼和海域都在珠海的管轄範圍內。“珠海是灣區和對外開放的首發陣容。” 李津逵說,珠海未來有望成為後發的創新中心。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普華永道發布的《2017機遇之城》報告中,珠海首次被列入觀察並超過眾多“新一線城市”排名11位;在另一份相關報告中,麥肯錫把珠海評為全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第4名。

新一輪發展良機

在兩大利好的加持下,作為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珠海的不少產業也被廣為看好。

首都經貿大學土地資源與房地產管理系主任趙秀池分析,在這些利好之下,珠海面臨著絕佳的發展機遇,珠海是一個綜合的交通樞紐,要充分發揮好這個區位優勢。其次,珠海應當重點發展好灣區經濟、港口經濟、海洋經濟及旅遊經濟等。

格力地產副總裁林強介紹說,珠海的陸地面積是17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珠江口的海島大多屬於珠海。香港、澳門、中山、珠海、深圳陸地面積加起來只有75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上海。但是這五個城市各自的差異化十分明顯,融合度非常高。

例如,深圳是全國的創新基地,其他四個城市都比不上;香港是金融服務業的高地,澳門是很有特色服務業、旅遊業城市。林強說,大灣區的概念不是簡單的GDP相加,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去融合各個區域的經濟。這其中,珠海的優勢是有巨大的物理空間,擁有珠江西岸最長的海洋岸線,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得天獨厚。

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當地的龍頭企業,格力地產早早布局口岸經濟和海洋經濟領域。早在2009年港珠澳大橋工程正式開工時,率先啟動的便是由格力地產負責建設的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在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格力地產又先後承接了珠海市洪灣漁港,香洲港區域綜合整治,香爐灣沙灘修複,大萬山島、外伶仃島、廟灣島建設等30多個項目。

對珠海而言,要真正的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珠江西岸龍頭作用,就必須要堅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展壯大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模式、註入新動力,防止產業空心化。

在這個過程中,人才的引進至為關鍵。只有通過不斷地“人才輸入”,才能吸引更多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高科技項目在大灣區落地生根,為城市融入不竭的創新發展驅動力。

為了吸引人才,今年3月,《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正式出臺,這是珠海著眼未來城市發展的“人才召集令”。該辦法規定:“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留學回國人員、符合條件的技能人才、大學應屆畢業生、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等10類人才可采取“直接核準方式”引進。對不符合直接核準條件,但確屬企業急需的“業務骨幹人員”,也可申請辦理引進手續。

響應政府政策,作為珠海國有龍頭企業,格力地產也推出了“珠海優才置業計劃”。該計劃圍繞今年3月正式實施的《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中的10類人才,推出了針對性的購房政策,助力各類優質人才置業珠海,個人最高減免房款金額可達50萬元。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這幾年我國推進的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城市群的發展戰略。珠海是一個特別宜居的城市,這對外來人才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不過僅僅宜居是不夠的,珠海應該利用這個優美環境,創造一個對產業、對創新投資有吸引力的環境,提升城市活力,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李津逵說,目前珠海吸引人才的能力還不如北上廣深等地,一大重要的原因是就會機會不足,跳槽成本太高。“因此珠海要拿什麽東西來吸引人才?要用新產業來吸引人才,比如海洋產業、口岸產業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13

“股神”巴菲特的兩大利器:學無止境與自我反省

5月6日,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在美國奧馬哈舉行,將近5萬名投資者從全球各地趕來“朝聖”。外界傳聞,這或許是8月即將年滿87歲的“股神”沃倫·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現年93歲的查理·芒格最後一次親自參加股東大會。

據早前發布的致股東信稱,201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凈值大增275億美元, A級和B級兩種股票的每股賬面價值漲幅都達到了10.7%。在現有管理層接管公司後的52年間,公司每股賬面價值已經從19美元漲至172108美元,複合年增幅達到19%。

財報顯示,得益於投資收益的增加,伯克希爾去年四季度利潤增長15%。不過,由於保險業務的業績波動較大,2017年一季度,公司業績增速放緩,再保險集團和General Re部門均陷入虧損,不包括部分投資利潤的營業利潤下滑4.8%,至35.6億美元。

雖然一季度表現略不盡如人意,但巴菲特卻顯得波瀾不驚,他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短期內投資回報的波動其實根本不意味著什麽,伯克希爾可以承擔很多這方面的損失。“我們並不是很執著於短期業績問題,因為我們更看重內在價值。截至3月31日,公司已擁有超過900億美元的資金,我希望用這些收益繼續進行投資。”

從伯克希爾過往的出色表現來看,巴菲特的“底氣”顯然其來有自。一直以來,巴菲特註意保持資產、負債和現金流三者間的有序平衡,正是因為他長久堅守的資金分配原則,使他穩站於“金融浪潮”之上。伯克希爾分別在2015年和2016年奪得美國企業美元收益保有量的第一名,其收益要比排名第二的企業多出數十億美元。

GMBP Capital公司創始人兼CEO Howard Che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08年金融危機後,巴菲特依舊持有約230億~250億美元現金做緩沖墊,而現在已經達到837億美元,與資產總值保持一定的平衡。“巴菲特對價值投資、風險控制和現金流的優秀控制,正是他成為成功投資者的原因之一,是他留給我們每一個投資者的寶貴經驗和財富。”

學無止境從來都不是老生常談

不管是誰都有持續學習的必要,巴菲特也不例外。巴菲特曾說,每個人終其一生,只需要專註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而他確實身體力行地做到了,一生都致力於學習和研究股票投資。

巴菲特在今年回答股東問題時笑稱,世界的變化總是千奇百怪,在慢慢學習的過程中或許會發現自己犯了錯,之前學習的知識可能並不是正確的,因此必須適應新的觀點,當然這個過程很艱難。“我覺得美國所發生的一切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包括政治等諸多方面,整個世界不斷向我們展開一幅幅畫卷,並且節奏很快。而我能夠不斷學習而且享受其中,至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我並沒有特別的見解。”

在HBO拍攝的關於巴菲特最新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巴菲特說,自己比大部分孩子讀的書都多,他從小就開始閱讀和學習所有與股票投資相關的書籍,不僅讀遍了父親所有的收藏,大部分時間都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里度過,直到現在,他依舊每天花大量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

關於巴菲特讀書之多,芒格曾經評價:“我這輩子遇到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上海銀杏資本共同創始人與投資組合經理張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個人都希望有好的投資回報,但這應該是投資智慧的結果,複利回報率與學習的複合速度成正比。張峰認為,投資之“道”是一個哲學性課題,投資者應該擺脫“股價是否過高”、“什麽值得買”這一類具體結論式的發問,學習思維體系。

“能否舉一反三越學越快,有所進步進而投資有道,和學習息息相關。”張峰對記者稱。芒格亦在會上提到,伯克希爾成功的關鍵不是比市場上大多數人有更為特別的想法,恰恰贏在比別人理性。正所謂“守正出奇”,芒格表示,當人們總想一次性掙快錢的時候,風險就會尾隨而來。

“理性、持續學習、對政治價值觀的堅持、保持長期的視角、懂得創新,這就是成功的幾大DNA。”張峰進一步表示。

投資都會犯錯,而他卻“錯”成了“股神”

在巴菲特的身上可以看到許多“變”與“不變”。“不變”的其中之一便是,多年來股東大會開場洋溢著熱情、幽默感和正能量的企業宣傳電影。“除此之外,巴菲特還一直追求高純度的企業文化,追求企業做正直的事,著眼做長遠的正確的事,自我學習和超越,這是他堅持的不變。”張峰表示。

而其中的“變”則指巴菲特在錯誤中的反思與改變。巴菲特並非從投資生涯的一開始便是受到上帝眷顧的寵兒,哪怕是馳騁市場數十年後的今天,巴菲特依舊在錯誤中不斷學習,比如最近他就改變了對科技股的態度。

張峰曾在2011年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直面“股神”,今年已經是他第七次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他認為,自己一直從巴菲特身上獲得啟發,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投資就是要獨立思考,不僅從成功中思考,也從失敗中思考”。

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承認自己對亞馬遜的判斷有誤,其坦言,沒有預料到亞馬遜發展得這麽好,也沒有覺得它會像現在這樣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亞馬遜做的這些像雲方面的業務,都是具有很大潛力的。巴菲特說,當我們打造零售帝國的時候,發現亞馬遜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而自己確實低估了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的才華,不僅是他的遠見卓識,還有執行力,“(但此前)他成功的可能性一點也不明顯。”

不過,芒格立即補充道:“我不感到任何遺憾。”他指出,想要在當初發現亞馬遜的投資價值比發現谷歌還要困難。芒格說,盡管錯過了亞馬遜,但他們也收獲了一些其他的投資。

張峰表示,一直以來巴菲特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投資決策和結果,這從側面反映“股神”也是人,而人的投資思維就有局限性。“在公開表示意識到錯失了亞馬遜的同時,對蘋果公司的不斷大舉進倉證明巴菲特調整速度很快。”公開資料顯示,“股神”的繡球從2016年開始便不斷拋向蘋果,每一季度數據皆顯示加倉。

今年年初,巴菲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2017年以來他已將投資蘋果的倉位提高了一倍以上。若算上今年新增持的7000萬股,目前共持有蘋果1.33億股股票,持股比例達到了2.5%。

巴菲特認為,雖然自己並不使用iPhone,但蘋果銷售的不單是手機概念,更是一種“非常具有黏性的產品”。他對蘋果很有信心還表現在,此前曾公開澄清,伯克希爾買入蘋果股票是他本人的決定,而非如市場猜測般由其副手之一“擅作主張”。

蘋果公司股價近日來屢創歷史新高,5月9日單日漲幅0.64%,報153.99美元,市值達到8029億美元,年初至今累計漲幅超過30%,市值穩居全球上市公司第一。

人無完人,“股神”也有馬失前蹄、投資失敗的時候。據外媒5月5日消息,巴菲特已經決定拋售伯克希爾旗下所持有的四分之三IBM的股票,並且已從一季度開始陸續拋售。他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伯克希爾對IBM集團已經喪失信心,目前已經出售大約三分之一的持股。

自2011年巴菲特看中IBM以來,股價一直不甚理想,而IBM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為181.6億美元,創2002年一季度以來新低,同比下滑2.8%,是連續第20個季度下跌。

巴菲特已經為“解套”早作打算,但依舊抵不住損失的不斷擴大。據公開數據,伯克希爾在2016年底累計持有8120萬股IBM股票,占比8.61%,持倉價值約在130億美元。

雖然外界有質疑巴菲特是否不懂科技類公司,但Howard對此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巴菲特當時並不是以價值投資的角度或出於對科技公司的青睞投資IBM,而是因為看好IBM在高科技領域的8000多項專利,幾乎占據了行業內超過70%的專利份額,具有一定的壟斷性而做出的選擇。

Howard表示,IBM僅靠授權專利給其他公司就能夠取得足夠穩定的現金流,然而,IBM的經營出現巨大判斷性失誤,錯失了高科技轉型的節點,十年以來並沒有重視雲計算、個人使用(B2C)等領域的發展,去年更是將占公司營收50%的consulting業務出售。因此,Howard認為,對IBM的投資失敗,並不是巴菲特投資理念出了問題,而是IBM的領導決策和經營不善所導致。

“一位87歲的投資家,犯錯的時候敢於當著全世界的面自我總結和批評、不戀戰、不鉆牛角尖,所以他才具備成功的素質。”張峰對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的自我反省表示非常敬佩,“是人都會失敗,在失敗中反思,哪怕下一次再跌倒,這次的失敗也會好很多(fail bett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15

澳大利亞在中美間如何下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4152

2018年3月6日上午,被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為新任駐澳大使的哈里·哈里斯前往澳大利亞,這位前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司令、日裔上將,被提名為駐澳大使,是美國拉攏澳大利亞、離間中澳關系、為“印太戰略”提速的一石三鳥之策。(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澳大利亞存在一條與中國打交道的“中間道路”。要走好這麽一條“中間道路”,考驗著澳大利亞的政治智慧。因為它會不時地遭受盟國的“威逼利誘”。

“是有滋有味地繼續做美國乖巧的小夥伴,還是追求更為獨立自主的外交安全政策,在澳大利亞國內的相關民調中,分歧已經顯現。”

2018年3月6日上午,被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為新任駐澳大使的哈里·哈里斯前往澳大利亞,這位前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司令、日裔上將,以“在東海和南海強硬對抗中國”的強硬態度而出名。哈里斯任職之際,正值澳大利亞欲抽身南海之時。

2月25日,澳大利亞總統特恩布爾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表示今後針對南海糾紛,澳大利亞將不會再參與。媒體輿論和業內人士觀察認為,作為對中國南海指手畫腳的“急先鋒”,哈里斯擔任駐澳大使,是美國拉攏澳大利亞、離間中澳關系、為“印太戰略”提速的一石三鳥之策。

哈里斯的到來,是不是美國迫使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為當前已歷經多輪風雨的中澳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澳大利亞”支點

“就澳大利亞而言,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日增,讓澳大利亞認為自己的安全空間受到了擠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周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7年11月,澳大利亞發布的十三年來首份《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書》,反複強調“變化”和“不確定性”,折射出澳對地區和國際形勢變化發展的擔憂。在白皮書的卷首,就直言“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地位”。書中明確指出,“在印太地區,包括東南亞地區,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正不斷接近甚至超越美國。”

為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白皮書稱澳美同盟關系是澳大利亞印太政策的核心。“這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自特朗普上任後,逐漸用‘印太地區’替代‘亞太再平衡’表述的思路。”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喻常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澳大利亞此類白皮書的出爐,實際上並不新鮮。

早在2009年,一份《在亞洲太平洋世紀中保衛澳大利亞:2030年軍力》的國防白皮書,就把“中國威脅”“中國崛起”視為亞洲的重大威脅。同樣,澳大利亞國內的反華情緒,在澳大利亞的前任總理任期內也曾有過。不過,值得註意的是,澳大利亞國內的此次反華情緒有所不同。

“新一波‘中國威脅論’浪潮撲面而來。實際上,正在形成中的‘中國威脅’浪潮覆蓋西方世界和他們的盟友,包括美國、歐洲的德國、亞太的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反華’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在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日前撰文稱。

在地區問題上,有生火之人,自然也有滅火之人。2018年2月24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稱,自己的後任——特恩布爾正在把澳大利亞的對華立場帶入另一個極端,從辯護者變為對抗主義者。“特恩布爾對一些口號的幼稚模仿引起了北京的強烈反應——這一切都是為了強化他維護澳大利亞的強硬態度。”

相比於特恩布爾,陸克文在中國大陸學過中文,又曾是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的官員,能操一口熟練的普通話。看起來斯文的陸克文,曾被認為能給澳中關系帶來很大改變。然而,在他任期內也常常為了應對國內對他的“親華”指責,而變化其對華態度。

如今從總理位置退下來的陸克文,穿梭於中澳之間。他建議特恩布爾要有一套系統、全面的國家對華戰略。在他看來,澳大利亞存在一條與中國打交道的“中間道路”。

“所謂中間道路就是兼顧中美關系,不偏廢一方,不走極端。”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周方銀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事實上,這一道路絕非陸克文首創。“與美國關系非常重要,同時我傾註大量精力與中國發展關系也是如此,兩者並不沖突。”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的話,就道出了其中的本質。

要走好這麽一條“中間道路”,考驗著澳大利亞的政治智慧。因為它會不時地遭受盟國的“威逼利誘”。

2018年2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到訪的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會談時,敦促澳大利亞加入在南海秀肌肉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就國際權利問題向北京發出信息。當時,美國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在南沙群島航行。

近段時間,“印太地區”被華盛頓頻頻使用,一條跨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巨型戰略弧仿佛正在生成。

在美國的地緣版圖中,印度是西部支點,日本是東部支點,澳大利亞則是不可或缺的南部支點。“這也反映出美國尋求構建以美日澳印四國為樞紐的軍事安全合作網絡,企圖主導印太地區的安全秩序。”周方銀說。

面對美國的敦促,特恩布爾的表態模棱兩可。他心里清楚,一旦卷入南海的泥潭,在軍事上能否全身而退,都是個未知數。

“兩頭下註”

澳大利亞“總喜歡扮演排頭兵,甚至打手的角色”,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原所長金一南少將曾形象地比喻澳大利亞為亞太地區“憲兵”。

澳大利亞是美國的傳統盟國,上世紀曾經和美國一起參加過五次大的戰爭,本世紀還參與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特別是在伊拉克戰爭中,澳大利亞在本國常備軍不多的情況下,派去的兵力卻僅次於美軍和英軍。

時針撥回到2010年11月,美國和澳大利亞舉行了“2+2”防務外長的會議,強化軍事同盟關系。這次會議被外界普遍解讀為美國“重返亞洲”,以抗衡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行動。

七年之後,特朗普借助亞太之行,在2017年11月5日抵達日本後發表的演講中即稱:“我們將與朋友和盟友們一起,力爭建立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這也被解讀為特朗普版的新對華戰略。

“每次美國亞太戰略的變動,都能看到澳大利亞的影子。這是因為澳大利亞的防務主要還是跟隨美國,其政策跟隨性非常強。”喻常森認為,“相反,在與中國的安全合作方面,中澳實難有制度上的推進。”

換言之,澳大利亞在安全上依賴美國,而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

2017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啟程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正式訪問,這也是國務院總理11年來首次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時間,中澳雙邊關系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此訪不僅僅為了牛肉,還有雞肉,還有很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抵達澳大利亞當天,李克強幽默地表示。

這句話說出了中澳兩國產業高度互補的事實,也強調了兩國經貿互惠合作的廣闊前景。在經貿合作的道路上,兩國存在著巨大的共識。2017年,中國對澳大利亞進出口總值9234.1億元人民幣,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進口來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場。

對此,澳大利亞有著清晰的認識:在經濟這一頭下註,澳大利亞就必須搞定與中國的關系。

澳大利亞這根“扁擔”,一頭它想挑起中國,另一頭自然就是美國。

“一直以來,澳大利亞習慣了美國主導下的亞太秩序,它擔心美國把註意力集中於國內事務,甚至進行一定的戰略收縮。”周方銀說,“特朗普政府在印太安防事務上的‘三心二意’,加劇了澳方這方面的擔心。”

基於這種兩頭下註的心理,澳大利亞與中方的關系,起起伏伏,反反複複。故而,每當其行為引發中國反感後,它的對外政策就會反彈。

“中國擁有巨大的實力……但我們沒有看到敵意。我們不能把中國描述為一個威脅。”特恩布爾2月在啟程訪美前接受采訪時說。這與三個月前的表態已大相徑庭。

然而,語氣的轉變或許只是表象。深藏在澳大利亞內心的憂慮卻始終未能解決。周龍說:“澳大利亞經濟依賴中國,政治緊跟美國的路子,長時間內都不會有變動。”

2018年2月,美國防長馬蒂斯在出席完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返回美國途中時稱,美國決定把中國和俄羅斯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是國際安全形勢帶來的必然結果。他還特別提到,將這種競爭關系公開化的行動是“中國將南海的島礁變成軍事哨所”。

這與新任駐澳大使哈里斯的觀點不謀而合,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還會成為美國在南海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嗎?

“後遺癥”

2018年1月,《澳大利亞人報》網站轉述印度媒體的說法,澳大利亞將受邀與印度、美國和日本一起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

喻常森預測:“澳大利亞有可能會接受這一邀請。因為澳大利亞同樣屬於印度洋國家,在新形勢下加強與印度的安全合作,是可以預見的。”

特恩布爾拒絕證實上述報道,他在布里斯班對記者說:“我們正在討論。過去,我們也曾參加過此類演習,我們一直期待與地區夥伴在此類演習中合作。”

2007年,澳大利亞也曾參加“馬拉巴爾”演習,但陸克文政府在中國表示關切後退出了演習。也是在陸克文政府時期,日本就曾牽頭要和印度、澳大利亞搞亞太地區民主同盟,因為澳大利亞對民主同盟不感興趣,而最終夭折。

時隔十一年,澳日“抱團”的傾向愈發明顯。2018年1月18日,特恩布爾新年首訪日本。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兩國簽訂了《互惠準入協定》,協定將為日澳聯合訓練與演習、情報共享、國防工業合作提供便利。這也是日本除美國盟友之外,簽署的首份類似協定。日澳“準同盟”關系邁出標誌性一步。

與日本的良好互動相反,總理特恩布爾訪華的計劃卻一直未提上議程。自然,這引起了部分媒體關於中澳正處在“外交冷戰”的猜測。

“有這樣的猜測不足為奇,因為中國崛起無形中推動了澳大利亞向美日印靠近,這是中國不願意見到的。”周龍說。

對此,澳外交部長畢曉普辦公室發言人日前稱,“澳大利亞外長期待訪問中國,與中國外長進行2018年度外交和戰略對話。”並對媒體報道中的“冷戰”一說,予以否認。

然而,從最近的一些信息,我們還是能找到中澳兩國關系並不順利的蛛絲馬跡。在教育產業領域,“反華後遺癥”已然顯現。據報道,2017年澳大利亞等教育機構招收的持有學生簽證的新生中,中國人仍占據榜首,但其比例相比2016年已經下降。

對中國有著密切經濟來往的澳大利亞來說,除教育領域外,其旅遊業、農產品產業,也都十分擔憂中澳關系惡化帶來的沖擊。

比較而言,中方的態度較為克制。去年底,特恩布爾的有關言論見諸媒體時,中國外交部立刻召見了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表達了對澳政府近期反華言行的強烈不滿。除此之外,中國並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

“由於經濟貿易上的高度契合,中澳關系不可能走向‘冷戰’。”喻常森說,“中方一直理解澳大利亞合理的安全訴求,但澳方的對華政策若與中方利益漸行漸遠,中方的制裁手段是較多的。”

周方銀認為,澳大利亞在印太地區變化局勢中,仍然處在一個自我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是有滋有味地繼續做美國乖巧的小夥伴,還是追求更為獨立自主的外交安全政策,在澳大利亞國內的相關民調中,分歧已經顯現。”

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巖是世界最大的獨石山,它在澳大利亞西部高原拔地而起,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一如獨占一塊大陸的澳大利亞,四面是大洋,不和任何國家接壤。長期以來,澳大利亞沒有所謂的外敵入侵。它的國家安全,遠遠不像它在國防白皮書中所說的那麽危險。

在周方銀看來,印太地區秩序轉型中不確定雖然存在,但其程度和影響都被澳方明顯誇大了。“在此時,澳大利亞政府把外交政策放在安全議題上,並不明智。”

如今,美軍“鷹派”上將哈里斯轉任駐澳大使,特恩布爾能頂住壓力,讓已過不惑之年的中澳關系行穩致遠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72

新能源大利好:能源局要求不得自行暫停、停止受理項目並網申請

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正在成為中國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一張王牌。為了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國家能源局今天又出新招。

4月26日,國家能源局官印發《關於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企業負擔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旨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企業投資和經營負擔,支持可再生能源相關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通知》提出嚴格落實《可再生能源法》要求,切實保障可再生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嚴格執行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制度。《通知》要求,電網企業要及時受理項目並網申請,明確提供並網接入方案的時限,對符合並網安全技術標準的項目,不得自行暫停、停止受理項目並網申請或拒絕已辦理並網手續的項目並網運行。

《通知》明確,各類接入輸電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接網及輸配電工程,全部由所在地電網企業投資建設,保障配套電網工程與項目同時投入運行。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電能計量裝置和向電網企業傳送信息的通訊設施均由電網企業出資安裝。

《通知》提出,優化投資環境,降低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減少土地成本及不合理收費。通過綠色金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制止糾正亂收費等增加企業負擔行為。

《通知》特別強調,各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不得向可再生能源投資企業收取任何形式的資源出讓費等費用,不得將應由地方政府承擔投資責任的社會公益事業相關投資轉嫁給可再生能源投資企業或向其分攤費用,不得強行要求可再生能源企業在獲取項目配置資格的同時對當地其他產業項目進行投資,不得將風電、光伏發電指標與任何無直接關系的項目捆綁安排,不得強行從可再生能源項目提取收益用於其他用途。

而已向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違規收取資源出讓費(或有償配置項目,以下同)的地區,應按照“誰收取,誰退還”的原則,在本通知發布一年內完成清退。對繼續強行收取資源出讓費的地區,國家不在該地區布局各類可再生能源示範工程,有關省級能源管理部門不得將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下達的風電、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向此類地區配置。

國家能源局稱,《通知》自印發之日起執行。

“(《通知》的出臺)這表明政府繼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這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需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則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

對中國來說,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謂順勢而為。目前,面對新的能源形勢和氣候變化,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是許多國家新一代制造技術的代表性產業。加快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使命。

但業內普遍認為,近年來,電網企業不能及時受理可再生能源項目並網申請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較高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的發展。

在林伯強看來,利好政策出來以後,最關鍵的就是看執行。“執行得好,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就會變得更加順利。”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26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澳大利亞政府發布5G安全指南答記者問

有媒體問:我們註意到澳大利亞政府近期發布了《澳電信運營商5G安全指南》有關消息,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8月23日,澳大利亞政府向澳電信運營商發布5G安全指南,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澳政府作出此錯誤決定,將對中澳企業的商業利益造成負面影響。中國政府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開展對外經貿合作。希望澳政府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為中國企業在澳開展業務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澳方應從雙邊經貿合作大局出發,不應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幹預和限制中國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

責編:羅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34

澳大利亞政壇變天,新總理莫里森或延續對華強硬政策

這是8年來,澳大利亞迎來的第六位新總理。

當地時間8月24日,澳大利亞國庫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執政黨自由黨黨首的競爭中,以5票的優勢(45:40)勝出,將現任黨首、現任國家總理的特恩布爾趕下了臺,結束了一周以來澳大利亞政壇又一次出現的亂局。

莫里森的勝利,也結束了2019年大選舉行前,澳大利亞政壇保守派內部的一次“自相殘殺”。特恩布爾則由此成為自2010年以來,澳大利亞政壇中第四位失去本黨成員信任、被最終拋棄的領導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對莫里森先生將出任澳大利亞總理表示祝賀。中方對發展中澳關系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中澳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中方願與澳大利亞新一屆政府共同努力,推動中澳關系沿著正確軌道進一步向前發展。

特恩布爾被二度“逼宮”

自21日來,澳大利亞議會亂成了一鍋粥。原移民部部長達頓(Peter Dutton)意欲“逼宮”特恩布爾,競選下一屆的澳洲總理一職。在達頓的“逼宮”之下,特恩布爾緊急宣布自由黨所有領導席位空缺,然後現場舉行了一場領導地位的爭奪戰。

在與特恩布爾爭奪自由黨黨首一職的投票中,特恩布爾憑借廢除自己飽受爭議的能源保障計劃,使自己以7票的優勢保住了黨首的職位。競選失敗後,達頓宣布辭去內政部部長一職,並退出內閣,繼續擔當後座議員。

23日,特恩布爾再遭“逼宮”,被視為強硬保守派的達頓透露,他已爭取到足夠的支持可推翻立場溫和的特恩布爾。

在 24日召開黨團會議,總理特恩布爾以40:45敗北,此舉意味著他已失去黨首職務並不得不辭任總理。在達頓、莫里森和外交部長畢曉普的首相職務競爭中,莫里森最終勝出。

目前,尚不清楚莫里森是否會在下周接替特恩布爾出訪鄰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以及出席9月5日在瑙魯召開的太平洋島國年度會議。

中澳關系如何走

自2007年進入澳大利亞聯邦議會來,莫里森從政經驗豐富。在2014年的內閣改組中,莫里森被任命為社會服務部長。當特恩布爾於2015年取代阿博特擔任澳大利亞總理時,莫里森被任命為國庫部長,相當於財長一職。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莫里森本人24日表示,自己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總理職位的,因此拒絕透露任何新政府的未來規劃。在擔任國庫部長期間,莫里森一直是削減澳大利亞大公司稅收的極力主張者,稱若不減稅“澳將在全球落後”。

至於對華關系,去年9月,莫里森曾訪華參加旨在加強中澳兩國貿易和經濟聯系的會議,表示澳大利亞和中國在開放全球貿易與投資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不過,就在黨內勝選前,莫里森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禁止已經在澳大利亞發展15年的中國企業華為,參與該國5G網絡的建設。早在2016年,他也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中國企業競購澳洲電網公司的股權。同年,中國投資公司收購澳最大畜牧生產商基德曼公司的交易也被澳政府否決,莫里森給出的理由則是“違反國家利益”。

自特恩布爾上臺以來,中澳關系的發展出現齟齬。特恩布爾政府除了收緊移民政策外,在海外投資方面也不斷收緊。這背後少不了主導外資政策的莫里森的身影。比如在農業領域,在2016年中國投資者對澳大利亞農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後,2017年伊始,澳大利亞政府就宣布了更為嚴厲的措施以限制外資對澳農地的收購。根據新規,如果外國投資者(不包括外國政府投資者)對澳大利亞農地投資累計超過1500萬美元,那麽澳大利亞政府可以出於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否決或者有條件批準上述投資。

悉尼大學與畢馬威公司(KPMG)聯合發布《揭秘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投資》(2017版)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的投資減少了11%,從2016年的154億澳元降至133億澳元。報告稱,中澳兩國一系列監管、經濟格局變化等因素影響了中國在澳投資的減少。

其中,2017年,由新進入市場的參與者或首次在澳大利亞投資的中國投資者完成的交易僅37筆交易,涉及31億澳元。單筆交易規模也有所下降,76% 的交易低於1億澳元。此外,中國私營企業的投資增長,但國有企業的投資總額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有澳洲媒體評論稱:“莫里森對外交事務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在處理澳大利亞與主要大國之間關系時,他被認為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因此,澳洲媒體認為,在對華關系上,莫里森或將延續特恩布爾政府時期的強硬政策,不會發生太大轉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繆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00

蔡東豪:「為甚麼星巴克不敢開在意大利?」

1 : GS(14)@2012-03-06 22:48:3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06/62854
「為甚麼星巴克不敢開在意大利?」
《彭博商業周刊》

沒有意大利就沒有星巴克,很多人都聽過星巴克誕生的故事。現主席Howard Schultz當年是星巴克市場總監,星巴克是一間規模很小的咖啡批發商,沒有門市。1983年,Schultz一日坐在米蘭市中心一個咖啡店,望到四處都有咖啡店,所有人悠閒地生活,他遇到頓悟時刻:星巴克要做門市,咖啡店不止是賣飲品的地方,飲咖啡應該是生活體驗。
星巴克在美國有11000間分店,日本有近1000間,今年星巴克在印度開第一間,但在星巴克誕生地意大利卻一間也沒有。意大利人視咖啡為命,對咖啡要求高,加上意大利崇尚慢食,或抗拒美國飲食文化。可是,想深一層,這些論點不成立,法國人對咖啡要求也高,星巴克8年前打進法國,巴黎街頭四處見到星巴克和傳統咖啡店並立;還有,麥當奴在意大利有超過400間分店,意大利沒抗拒美國飲食文化。在星巴克分店全球分佈地圖上,意大利空白一片,我相信意大利已準備好迎接星巴克,等的是Schultz克服自己的心魔。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14

大利來豬扒包攻中環金融客

1 : GS(14)@2012-08-17 11:30: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7/16611695
只做外賣 冀九龍再開店
本報記者隨即到澳門向大利來記方面求證,負責人「五哥」陳健華確認有關消息,直言「擺花街間舖最快9至10月會開」。中環的新舖將會是大利來記在澳門以外的第一間分店,但舖位面積不大,只會做外賣生意。年底前,希望在九龍區再開多一間,將設堂食,估計投資額約200萬元。
大利來記新舖月租11萬元,以每個豬扒包零售價25元計算,平均每日賣最少147個包才可夠交租。但據記者昨日到澳門大三巴的大利來記分店視察,雖然是平日兼受天氣不穩定影響,但每天限量供應的1000個豬扒包,已在傍晚前沽清,生意不俗。陳健華透露,澳門氹仔及大三巴分店平均每日營業額近20萬元,料來港開舖不成問題。
港做踏腳石 下年闖中泰
「今次第一次喺澳門以外開分店,都係自己家族成員經營住先,試一試香港市場嘅反應」。陳健華指出,其實早已在港睇過3、4次舖,「本來打算喺旺角、銅鑼灣開先,但旺角啲舖唔係好啱心水,銅鑼灣間舖就喺落大定前,突然俾其他公司出高價搶咗!」
大利來記的豬扒包每天都限量供應,非假期時段約每天1000個,假期時段將加推至1200個或以上。據瞭解,香港經營的成本高,故豬扒包定價會較澳門的略貴,但不會差別太大。
雖然中環並非大利來記首選落腳點,但擺花街近來人氣急升,加上屬傳統商業區,料可吸引不少區內白領、各地遊客垂青。「點解嚟香港?因為不嬲都有好多香港 Fans特登過去澳門幫襯,相信香港好有市場」。
陳健華又指,如果生意理想,本港分店可能會用特許經營加盟模式擴充,因家族成員的人手難顧及全部分店。他更透露,將視香港為「踏腳石」,下年將會衝出中國進軍泰國,大利來記董事總經理陳嘉儀已到當地視察,未來亦部署到台灣及內地開舖。
記者訪問到大三巴分店惠顧的泰國旅客 Nirum Sirilapviboon,她指因在網上得悉大利來記豬扒包出名,故到大三巴時特意一試,認為味道不錯。如果明年泰國開分店,都會再幫襯回味。
2 : Wilbur(1931)@2012-08-17 11:42:08

由細食到大

不過2,3年前開始差左唔好食

宜家出左名,推d屎出黎d人都話好食...
3 : GS(14)@2012-08-17 12:02:28

呢個就是brand 的厲害
4 : 自動波人(1313)@2012-08-17 13:05:56

乾到不行
5 : 0o4(31752)@2012-08-17 18:16:02

澳門人係唔食
因為澳門好多咖啡室既豬扒包都好食過佢,唔明點解香港人會當係寶
仲有,佢地既咖哩魚蛋25蚊,,,,十粒都唔知有冇.....唉
6 : GS(14)@2012-08-17 22:26:37

5樓提及
澳門人係唔食
因為澳門好多咖啡室既豬扒包都好食過佢,唔明點解香港人會當係寶
仲有,佢地既咖哩魚蛋25蚊,,,,十粒都唔知有冇.....唉



好誇張,香港8蚊或者有6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69

移民澳大利亞:幸福就在不遠處

1 : GS(14)@2013-10-01 17:40:07

http://finance.sina.com.cn/zl/international/20130929/11511688392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