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引入的外資機構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充足的資本實力。”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5月19日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當前,金融業迎來了全面開放新格局,在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新時期,金融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陳文輝表示,銀保監會加快推進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近期已推出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並積極推進各項開放措施盡早落地。同時,把握三大原則:一是要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完善監管規章及配套制度建設;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三是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在華蓬勃發展,外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數據顯示,銀行業方面,截至2017年末,共有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209家,外資銀行總資產3.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6%;2017年全年外資銀行凈利潤146.46億元,同比增長14.59%。保險業方面,共有外資保險業營業性機構71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2017年全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同比增長35.7%。
此前,外資機構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一直維持於較低水平,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總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比重僅1.32%。而不論在英、美等發達金融市場還是在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占比均超過10%。
與此同時,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也處於較低水平。
“雖然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市場份額較低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認目前仍存在制約外資發揮業務優勢的制度因素。”陳文輝表示,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利益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改革步入攻堅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他表示,從內部動力看,銀行業和保險業需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將有助於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挖掘外資機構的特色金融服務,實現“以外促內”,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中資機構“走出去”要求實施內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
除上述兩方面原因之外,中國金融行業的開放也基於其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當下,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體系已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對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逐漸增大,銀行業保險業監管能力獲得國際認可。
陳文輝表示,銀保監會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各項開放措施落地。一是放寬外資投資和設立機構條件。確保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鼓勵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有子行和分行,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近期,中英合資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成為首家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三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對外國銀行境內分行實施合並考核,調整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
“為確保上述對外開放措施及早落地,銀保監會正在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同時也在同步受理對接各項開放措施的準入申請。”陳文輝介紹,近期,已有一些外資金融機構表達了在華新設機構或增持股權的意向,將根據既定的開放方案做好政策和準入輔導,推動一批對外開放舉措適時落地。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月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就此輪中美經貿磋商發表聲明。至於下一步中方是否會去美國,或美方是否會來北京舉行新一輪磋商等具體問題,建議你向中國商務部了解。中方有關原則立場是明確的,中方談判和磋商的大門始終敞開。
以下為文字實錄:
問:最新一輪的中美經貿磋商已於本周末結束。本輪磋商在中國舉行,下一輪應當在美國舉行。現在是否有時間表?能否透露下次磋商的具體時間?劉鶴副總理是否有計劃赴美繼續推進中美經貿磋商?
答:看得出來你非常關心也希望看到中美能通過磋商解決經貿問題。中方已就此輪中美經貿磋商發表聲明。至於下一步中方是否會去美國,或美方是否會來北京舉行新一輪磋商等具體問題,建議你向中國商務部了解。中方有關原則立場是明確的,中方談判和磋商的大門始終敞開。
面對內部數千員工的抗議,以及外部學術界的批評和媒體的曝光,谷歌周四終於發布使用AI的七項原則,承諾不會將其人工智能用於會造成“整體傷害”的武器、技術和非法監視。
涉及AI的七項原則包括對社會有益,避免制造或加強不公平的偏見,提前測試安全性,對人負責,保證隱私,堅持科學高標準以及從主要用途、技術獨特性等方面來考慮。
這七項原則是為了平息外界對谷歌Maven項目(Project Maven)的關註。Maven是美國國防部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無人機的舉措。
該項目於去年9月開展,根據合同,國防部將使用谷歌AI技術來分析無人機鏡頭。這是谷歌雲業務負責人黛安·格林(Diane Greene)推動的一項重要舉措,即向政府提供雲服務,該業務利潤豐厚,而目前由亞馬遜和微軟公司統治。
但是,該項目在內部開展不久後,便遭到谷歌內部員工的抵制。4000多名員工聯名上書,要求取消Maven項目合同,理由是谷歌有避免軍事工作的歷史,以及對自動武器的擔憂。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以及媒體不斷披露細節,黛安於上周五宣布,一旦該合同失效,將不會繼續合作。黛安稱,“這是一項為期18個月的合同,因此它將於2019年3月結束”,過期將不再續約。
周四,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一篇博客文章稱,谷歌不會在可能造成“整體傷害”的武器、技術和非法監視領域設計或部署AI。他稱,“在存在重大傷害風險的情況下,我們只會在收益遠超風險的情況下繼續,並且會納入適當的安全限制;不會部署故意導致或直接影響人身傷害的武器或其他技術;不會違反國際規範,部署收集或使用信息進行監視的技術,也不會部署違反國際法和人權原則的技術。”
但谷歌並不會放棄政府這塊大蛋糕,谷歌正在雲計算部門投入巨資,皮查伊的聲明也表示,谷歌將繼續追求這些合同。
在劃定七項原則之後,皮查伊表示,將繼續與政府和軍隊合作, “我們希望明確的是,雖然我們不開發用於武器的AI,但我們將繼續與政府和軍隊在諸多領域合作”,包括網絡安全、培訓、軍人招募、退伍軍人醫療、搜索和救援。“這些合作非常重要,我們將積極尋找更多方式以促進這些組織的重要工作,並確保服役人員和平民的安全。”
谷歌的七項原則也是AI發展的分水嶺。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在開發軟件和服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計算機成本下降和性能方面的突破使AI在過去幾年擴展到更多的行業,如汽車,醫療保健,但AI在軍事等方面的應用也引起了學術界和谷歌內部員工的擔憂。
據路透社報道,一位谷歌官員周四表示,盡管Maven項目工作重點放在非攻擊性任務上,但(工作性質)太接近武器裝備了。不僅是谷歌,此前,也有公民自由組織聯名向亞馬遜 CEO 貝索斯上書,抗議該公司將人臉識別技術出售給警方。
皮查伊在文中表示,AI如何開發和使用,將會對未來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我們感到深深的責任感。所以我們宣布了七項原則來指導我們今後的工作。這些不是理論概念;是具體的標準,將積極主導我們的研究和產品開發,並會影響我們的業務決策。”
谷歌大腦( Google Brain)聯合創始人Jeff Dean在推特上轉發該博文稱,除了AI原則,谷歌正在提供技術實踐以實際履行這些原則。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谷歌做的還很不夠,The New School的副教授彼得·阿薩羅(Peter Asaro)在推特上表示,“這些原則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希望能夠看到谷歌在AI監控、隱私、安全、不公平偏見,AI和自主武器等領域制定規範方面發揮積極主導作用,而不是僅僅遵循現狀。
附谷歌AI應用的七項原則:
1.對社會有益
新技術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越來越影響到整個社會。AI的進步將對包括醫療保健、安全、能源、運輸、制造和娛樂在內的廣泛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當我們考慮AI技術的潛在發展和應用時,我們將考慮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因素,並將在我們認為整體收益遠超過可預見的風險和弊端的情況下繼續推進。
AI還增強了我們理解大規模內容含義的能力。我們將努力使用AI來隨時提供高質量和準確的信息,同時繼續尊重所在國家的文化、社會和法律準則。我們將繼續仔細評估何時可以在非商業基礎上讓大家使用我們的技術。
2.避免制造或加強不公平的偏見
AI算法和數據集可以反映、加強或減少不公平的偏見。我們承認,區分公平和不公平的偏見並不總是很簡單,並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是不同的。我們將努力避免對人們造成不公正的影響,特別是與種族、民族、性別、國籍、收入、性取向、能力以及政治或宗教信仰等敏感特征有關的人。
3.提前測試安全性
我們將繼續開發和應用強大的安全和保障措施,以避免造成引起傷害的意外結果。我們將設計我們的AI系統,使其保持適當的謹慎,並根據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最佳實踐開發它們。在適當的情況下,我們將在有限的環境中測試AI技術,並在部署後監控其操作。
4.對人負責
我們將設計能夠提供反饋、相關解釋和說明的AI系統。我們的AI技術將受到人類適當的指導和控制。
5.納入隱私設計原則
我們將在開發和使用AI技術時融入隱私原則。我們將提供通知和同意的機會,鼓勵具有隱私保護措施的架構,並對數據的使用提供適當的透明度和控制。
6.堅持科學卓越的高標準
技術創新植根於科學的方法和開放式調查的承諾,學術嚴謹,誠信和合作。人工智能工具有可能在生物學、化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等關鍵領域開拓科學研究和知識的新領域。我們致力於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追求高標準的科學卓越。
我們將與廣大股東合作,通過科學嚴謹和跨學科的方式來全面促進該領域的發展。我們將通過發布教育材料,以及通過發布可以促進更多人開發AI應用的最佳實踐和研究來分享AI知識。
7.從主要用途、技術獨特性等方面來提供技術
許多技術有多種用途。我們將努力限制可能有害或被濫用的應用程序。在開發和部署AI技術時,我們將根據以下因素評估可能的用途:
主要目的和用途:技術和應用的主要目的和可能的用途,包括解決方案與有害用途的相關性或適用程度
普遍與獨特:我們的技術是獨一無二的還是更普遍適用的
規模:這項技術的使用是否會產生重大影響
谷歌參與的性質:我們是否提供通用工具,為客戶集成工具還是開發定制解決方案
問:近期,市場對上市公司停複牌比較關註,上交所在持續加強停複牌監管上也已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能否簡要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答:這幾年,上交所對停複牌監管非常重視,在制度安排上和日常監管中都堅持從嚴監管,已逐步化解市場和投資者反映較為集中的停牌早、停牌多、停牌長的問題。
一、近期滬市公司停牌家數持續保持在低位水平
停複牌關系到上市公司股票能否交易,投資者比較關註。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市場調整,市場對上市公司是否會出現集中的躲跌式停牌比較關心,上交所依法依規,及時做出了相應的監管安排,滬市公司停牌繼續保持在低位水平。截至今年8月9日,滬市停牌公司已減少到45家,僅占全部滬市公司的3.1%,這一數據已與境外市場基本處於同一水平。這些情況,得到了市場和投資者的肯定。實際上,上交所並不是在最近市場調整才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早在2014年,在證監會指導下,上交所就已發布了專項的停複牌業務規則,2016年又對其作了進一步完善。在制度設計上,主要目的是減少停牌事由、縮短停牌時間,強化信息披露要求。經過這幾年監管,滬市上市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日均停牌家數分別為74家、69家和73家,三年總體比較平均,較長時期維持在較低水平。尤其是大盤藍籌股基本不停牌,近3年連續停牌超過10個交易日的公司中,市值超過500億元的僅6家,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僅為2家。
二、堅持停複牌去功能化和分階段披露原則
近幾年加強停複牌監管的過程中,上交所在工作思路上,按照“依法、從嚴、全面”監管要求,主要堅持兩項原則:一是逐步去除停牌附加功能,堅持停牌保障公平信息披露、提示重大風險的基本功能,同時兼顧交易效率,維護投資者正當的交易權利,不使停複牌承擔過多的信息保密、防控內幕交易、交易鎖價等功能;二是強化重大事項的分階段披露,要求公司對持續時間比較長的事項,按其重要節點披露進展,逐步形成以不停牌為原則、停牌為例外,短期停牌為原則、長期停牌為例外,間歇性停牌為原則、連續停牌為例外的制度安排。在做好這些工作的同時,上交所還強化風險揭示,持續督促上市公司充分披露重大事項的具體情況和相關不確定性,幫助投資者準確理解、識別公司重大事項的實際影響和潛在風險。
三、停複牌改革成效得益於市場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
積極化解上市公司停牌早、停牌時間長等問題,不能僅依靠監管層面的努力。具體分析,目前的改革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三個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的理解和支持。停複牌是上市公司自身的事項,原則上由其自行申請辦理。但停牌也會影響投資者的交易權利,需要受到一定約束,不能濫用停牌權利。實踐看,這幾年絕大多數公司在辦理停牌上均日趨審慎,積極維護公司股票交易秩序,有效地改善了滬市公司的停複牌狀況。二是市場參與各方共識的形成。近幾年,價值投資理念日益得到認同,市場參與主體對停複牌的認識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普遍認為短停、臨停才應是常態,長停、連停應當嚴格限制。這些共識的形成,為停複牌監管理念的貫徹提供了有力條件。三是市場秩序的改善。以前上市公司停牌,相當程度上是為防範內幕交易、題材炒作、忽悠式重組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近幾年,在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經過持續的“依法、從嚴、全面”監管,市場秩序已經明顯得以改善,信息披露日趨規範,投資者行為日益理性,概念炒作大幅減少,這為分階段披露重大事項、減少停牌數量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四、停複牌監管要突破一些重點、難點問題
當前,上市公司停複牌監管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但也要認識到,這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重點、難點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如何處理重大事項審批、並購重組籌劃以及公司重大風險處置等耗時較長的事項上。後續,上交所將進一步分析總結前期的監管實踐,繼續以去功能化為方向,重點解決這類事項的停牌問題,引導上市公司停複牌回歸其功能本源。總的思路是,在強化信息披露主體保密責任、加大內幕交易防控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相關業務規則,堅持分階段披露原則,對於上市公司可以直接披露的重大事項,原則上不再辦理停牌。同時,對於確有停牌必要的事項,如特別敏感事項的短期停牌,也考慮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充分尊重上市公司的合理需求,依法依規辦理。
2樓提及
市建局只係幫發展商收地起假豪宅既打手
4樓提及
湯兄, 有冇辦法找到田生收購中央樓的資料?
知唔知佢點收得成?
地下有天價地鋪
下面有個適場, 個商場賣散左業權架喎...
上面仲有大量住宅...
真係神人
神賤人
但都勁, 佢咁都收到, 仲有咩野佢收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