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耶魯教授給我們上的理財課:如何讓人多存80%的錢?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commitment-saving-account/

如何讓人願意多存錢?還有透過存錢改善生活?這是耶魯的行為經濟學家 Dean Karlan 教授長期研究的領域,目的是為了改善貧窮族群的經濟能力(真是佛心來的)。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他的一份報告,內容說到實驗光是設定理財上的承諾,就可以幫助窮人提升近一倍的存錢金,而且後續還能改善他們的生活。雖說他的實驗對象是生活上較貧窮的國家居民,成長的幅度本來就明顯,然而從結果觀察出的存錢習性值得好好借鏡,同時也可證明為何愈努力存錢的人,也愈努力學習投資與理財

如何讓人存下更多的錢?設定財務願景

在財務管理上一直有個難題:窮人比較不願意去考慮未來,所以對於存錢比較消極被動,結果造成更貧窮。而 Dean Karlan 教授為了解決這問題,他與團隊在菲律賓做了一項實驗:要求實驗對象設定一個「種子帳戶」(Seed Account),在還沒有實現某種目標之前不能動用種子帳戶裡任何一毛錢。言下之意,Dean Karlan 在幫他們設定財務願景

Dean Karlan 會問他們:「你有什麼目標?」如果這目標是跟時間期限有關,比如說希望在90天後能夠用這筆錢完成某件事,那麼團隊就會為他們設下取款條件:在期限到之前不能動用裡面的錢。或者目標是跟金額有關,條件就是在存到目標金額前不能領錢出來。

結果令人驚奇,光是設定存錢目標這個動作,頭一年就讓這些人的存款金額高出以往的80%。更驚奇的在後頭,許多完成存錢目標的婦女,之後用這筆存款購買耐用物品的機率上升很多,這個結果令 Dean Karlan 團隊非常驚訝,沒想到光是設定財務目標與承諾,就足以改善人的生活用錢習慣。

致富與困窮只有一線之隔

我的解讀是:人們會珍惜辛苦存下來的錢,也更會傾向把這筆錢運用在有價值的地方。這道理是再簡單不過,辛苦存下的錢跟路上撿到的錢感受完全不同,可是知道跟做到是兩個平行世界,也是多數人最終致富與困窮的差別。「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經過有規劃與有目標的存錢,雖然過程中要承受克制花錢的痛苦,但完成目標心中會更珍惜這筆存款,之後拿去投資或購買物品時,也會更用心的規劃。長期下來,財富就會持續增長,這種心態上些微的差別,足以造成財富上巨大的差距。

這個原則對照報告中另一個實驗就更站得住腳。Dean Karlan 團隊來到肯亞針對當地農夫做了類似實驗,結果發現在設立種子帳戶後,農夫更願意將累積的存款投資在購買肥料上,確保下一次的收成更加豐饒。可見農夫因為珍惜存款,不是選擇到酒吧買醉一場,而會想購買肥料讓田地更肥沃;就好比我們經過目標設定後所存下來的錢,會更有自制力去投資在能帶來財富的資產上。

結語:財務目標可以讓未來更富有

如果你正在為了存錢而犧牲消費,或是為了未來幸福生活而努力學理財,相信 Dean Karlan 的實驗結果能夠給你極大的加油掌聲。一位知名經濟學家用貼近人性的實驗證實,設定財務上的目標或承諾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而這就是你我存錢者正在做的事。適當克制現在的花錢慾望是為了更好的將來,遠離取巧捷徑的投資是為了讓財富更穩健增長,富朋友還是那句老話:「現在為財務上所做的任何努力,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自己。」

所以,別被短期的困難擊倒,一起持續努力理財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0

如何找到存錢的動力?別只想著未來!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how-to-get-people-to-save-more-money/

在我們身邊總能發現某些人特別會存錢,或是自己就比其他人還能存。但是什麼原因讓某些人特別會存?是因為危機感特別重?或是對致富的渴望比較強烈?都有可能。可是如果找來一群在經濟條件與生長背境相差不多的人,或是家中年齡接近的兄弟姐妹來對照,也仍然可發現「某人比較會存」的現象在。我一直對這問題保持好奇,因為裡頭一定藏有某些未知的潛規則,默默地在影響你我對存錢的態度。如今,我又找到一項有根據的理論:存錢的關鍵,跟你衡量時間是「直線性」或是「週期性」有大大關係。要解釋清楚,讓我先從一個中國歷史典故開始說起;希望你耐心看完,因為鋪梗寫文章是富朋友的風格,也一直都是有用意的……(推眼鏡)

明朝時,朝廷因為國庫吃緊而不斷加重財務稅,地方官員擔心繳不出稅讓烏紗帽不保、人頭落地,所以就往下強徵人民的稅賦。然而民間疾苦、物資缺乏,在被迫繳稅的情況下只好變賣家產,把原本後一年才要吃的糧食拿出來用掉,隔年再動用下一年的物資;就這樣一年賒一年,愈欠愈多債務,這就是成語「寅吃卯糧」的由來。這故事也點出人會想存錢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希望「未來」能過好日子。

然而,擁有這樣的動機就會讓人想存錢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未來」總是很遙遠,遠到另人無法察覺跟自己有關。

我們的大腦,喜歡看短更勝看長

這是不爭的事實,人類的本性急於解決當前的問題,所以大腦傾向看短不看長。不過可別因此就屈服於本性,雖然本性難以抗拒,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本性。

如果對長遠的未來沒感覺,那何不就切割成近一點的目標?所以想要在20、30年後好好退休,就把存錢的目標化成十年、五年、三年、一年來達成;原本長期的目標,因為化成短期目標,存錢的動力也就比較強烈。

最近有兩位研究消費行為的經濟學者,Leona Tam 與 Utpal Dholakia,就用實驗的方式證實了這策略確實有效,而且還發表了期刊論文。她們提出的觀點讓我為之一亮:存錢時,看待時間為「週期性」,會比只將時間看作「直線性」還能多存到78%的錢英文網頁

時間雖一去不返,之中卻帶有循環

時間,毫無疑問它是單向直線性。過去、現在、未來可以連成一條線,而且無法逆回,每一天都是歷史上的唯一。但時間,它也可以從中找到週期循環;看看牆上的時鐘,分針與秒針是一圈一圈地走,現在是八點,再過12小時它又是八點。若將時間以四季來分,春夏秋冬也是不斷週期循環。

而兩位學者 Leona 與 Utpal 就發現,如果人在尋找存錢的動力時,將時間視做一條線的思考,會因為感覺未來時間還很多,以及對剩餘時間過於樂觀而存比較少的錢;而將時間看作週期性在存錢的人,會把存錢劃分成一個又一個較短期的目標,這個月存1萬、下個月存1萬、下下個月存1萬……然後循環下去。她們也透過一些問句問兩個不同的族群:「你會在今年存下多少錢來準備退休金?」答案一樣是週期性思考的人比直線性的人還多。

結語:先看未來,再看現在

簡單來看,如果你想要存到100萬,想像每次存1萬然後持續存100次,會比只想著「努力存錢,總有天會存到100萬」還來得有動力。然而,我認為兩種方式交互思考更能幫助自己存到錢:先在心中設定一個「直線性」的存錢願望,希望自己在某個歲數時能存到多少錢,再將這個目標放在能提醒自己的地方,偶爾就拿出來回想一下。而平時在存錢時,將焦點放在每月或每年的收入上,制定「週期性」的存錢規則,跟自己說好每個月要存下多少錢,然後持續地堅持下去。

這篇文章雖然不是教你實際的存錢技巧,不過就像我常說的:理財不只是管好你的錢,更要管好你的心。在存錢的過程中,試著了解自己對於存錢的態度,從中提升自己的存錢動力,相信都會讓自己愈存愈多錢,擁有更多資金可以投資、理財,大步邁向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1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E5%BF%AB%E6%80%9D%E6%85%A2%E6%83%B3/

通常會在書店中用包膜封起來的書幾乎都賣得很好,而《快思慢想》就是這樣的一本。作者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博士(Daniel Kahneman)。書本裡面探討是人的兩種思考系統,一個是用類似本能反應的思考,另一個是較會深思的思考,不過後者卻常被前者本能思考牽著走。從這本書中可以吸收到許多影響人做決策的原因,其中當然有很多都跟我們投資行為相關,富朋友推薦想要學習投資的人可以花點時間來閱讀這本書,從書中學習人會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像「捨不得停損」就是經典的應用實例。

如果你有過投資經驗,幾乎都會面臨該不該停損這種關鍵時刻。這個決定很難,就如同要承認自己做錯事一樣,要接受自己投資虧損是件不容易的事。正確的停損決定是少數人能夠理性做到的事,多數人寧願繼續看著損失而不行動,然後就是更多的損失、更多的不知所措。為什麼會如此?是想賭一把?不願面對事實?還是覺得投資會漲回來?我想借鏡康納曼博士書中內容來解釋這行為。

 

理性思考是本能嗎?

人在做決定時,會因為偏好而對某事物加分與扣分。比如選購一台車,喜歡高調、時尚、流線車型的人,與喜歡低調、安全、省油車種的人,評估一輛車的焦點與方式就不同。不需刻意,你的腦袋自然會做出你決定,即使自己沒有察覺。同樣的,當我們面對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做評估時(譬如該不該停損?),權衡的也是結果在你心中所佔的影響。想知道結果是如何影響著我們,請試著回答下面的選擇題,用直覺思考你會選擇哪一個?

  • 選擇A:你確定會得到100萬元。
  • 選擇B:你有1%的機會什麼也沒有,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麼你是屬於人多勢眾這邊。但如果以數學上最大利益來衡量,選B對你而言才是有利。我們直接跳過計算期望值數學這部份,選擇B確實會比選擇A多更多賺錢,B在機率上比較有利,雖然它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就是因為這1%影響很多人做出選擇)註1

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對這現象有不同的問法:在下列各自獨立的問題C與問題D中,你分別的選擇是什麼?

  • 問題C:選61%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63%的機會去贏得50萬元。你選哪一個?
  • 問題D:選98%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100%的機會可以贏得50萬元。你要哪一個?

假如你仍像大部份人一樣,問題C選擇61%的機會贏52萬,問題D選擇100%贏得50萬,那麼理性來說你就陷入邏輯上的矛盾。但先別緊張,這只是邏輯上不合,以大眾心理來說很合理。以邏輯來看,問題C如果選61%得52萬的人在問題D中應該也要選98%得52萬才合理。為什麼?因為你仔細比較兩個題目,會發現問題D只是把機率提高的問題C而已,題目中兩個選項都提升了37%的機率,獲得的金額還是一樣。然而,因為50萬元的那個選項從原本63%的機率上升到100%確定可以拿到,這100%確定的條件就足以趨使我們心裡偏向選擇拿較少報酬,但一定可以拿到的選項。

 

人喜歡確定的報酬,但討厭確定的損失

「確定」能帶給人安心,所以當一件事情有確定的選項時,往往會讓我們對確定選項投於較多的關注,如同前面說我們會因個人喜好而對某些事情加分,我們都會給確定選項加不少分數。然而,確定有分確定得到與確定失去,這兩者給我們的感受完全不同,說到這相信你多少已經能夠理解,我們討厭確定損失的感覺,誰都不喜歡輸。

來看書中一個例子(我有稍做修改):

兩個球迷計畫要開100公里的路去看籃球比賽,其中一人已經買了兩張票,一張票自己用,一張送給另一個人。到了比賽當天氣象報告說晚上會有暴風雪,會影響兩個人回程的路,在暴風雪中開車並不是件值得愉悅的事。你認為哪一個人比較會不顧風雪阻檔,冒險去看這場球賽?是花錢的人還是沒花錢的人?

假設這兩個人都已在心中預期要去看球賽,所以看不到比賽兩個人都會失望。不過沒去看球賽也會造成實質的金錢損失,換句話說,花錢買票的人比沒花錢買票的人損失更大,因為他花了錢又沒看到球賽,要承受兩種打擊。當然,如果花錢的人執意要去而另一位卻不去有失贈票之禮,也許以後就再也沒有免費的票了,但這部份我們先不納入考量。

可是,花錢的人真的「要」因為購票的損失來決定該不該去嗎?以理性來說,錢已經花掉,已經是過去式,當前所要考量的並不需把「已成定局的因素」考慮進來,花錢買票者決定要不要去,理智上應該問自己:「如果這張票是別人贈送,我並沒有付出任何金錢,我還該去看球賽嗎?」這個困難的問題需要紀律與習慣才能達成,跟心理直覺違背是件難克服的事,這也跟我們在投資上做停損決定時很類似。註2

回想一下,當你手中的投資已經是虧損,假設是股票投資,股價已經比你投資時的價格低不少,後勢看起來你也不知道何時會再漲回來,也有可能跌更多損失更大。能確定的是虧損已經造成,那麼在當下決定要不要賣掉時,就與上述花錢買票而要放棄去看球賽的人感受相似,此時你做決定很大部份會受心理因素影響。你會考量過去已經投資的金錢損失,還有原本期待賺錢的感覺被打拍掌,這跟承認錯誤一樣都不好受。該不該停損的決定不單是理性判斷這檔股票當前的情勢,還加了許多心情在裡面,更別說之後的情勢是未知的。而股票市場也很現實,有可能在你猶豫的短短時間內,股價就繼續破底,甚致當天變成跌停你想停損也停損不了。註3

 

停損也意謂著確定的損失,這完全違背大部份人的心理。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也說過:「人喜歡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所以停損在心理上是件變成是件想避開的痛苦事。關於這點我們下一篇文再繼續分享。

繼續看下一篇: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註1:此為Allais Paradox所發現的決策矛盾。


註2:這就是心智帳戶;我們會因為付出一件事而在心中開一個帳戶,這帳戶雖沒有實際金錢存在裡面,不過對這件事所投入的所有無形與有形成本,我們都會放進這帳戶裡,做決定時也會因而拿出來衡量。

註3:股票跌停就表示很多人搶著用當天最低價賣出,此時多數人要脫手而很少人要接,賣掉跌停股就變成很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2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thinking-fast-and-slow-2/

前文提到人會對確定的事給予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我們會對確定的快樂加更多分,對確定的痛苦扣更多分。以心理層面來看,「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我們人的本性,但這樣一個自然的人類行為,卻是讓人在面對投資虧損時,遲遲不肯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原因。

買彩券與買保險都是為了一點機率

哪個讓你比較焦慮?

請想像你有1%的機會贏100萬元,你明天會知道結果。接著再想像你幾乎確定會得到100萬元,只是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一樣是明天才會知道結果。現在比較一下這兩種情況,哪個讓你感覺比較焦慮?心理學研究中第二種情況下所產生的焦慮比第一種情況還明顯。

「會不會那麼巧就跟100萬擦身而過?」第二個讓你焦慮的疑問會出現在夜晚睡覺時,如果把100萬元換成是醫生開刀至死,那焦慮就更大了。這兩種極端的機率事件(99%得不到與99%能得到)又再度觀察出確定性帶給我們的心理影響。1%的機會贏100萬會讓我們聚焦在希望上,1%的機會得不到100萬會讓我們擔心失去的風險。這種得與失及機率高低的組合,康納曼博士在書中提出以下這四象限(註4):

快思慢想

  • 每個象限第一行代表事件機率
  • 第二行代表機率所帶來的情緒
  • 第三行代表人會對風險所做出的選擇

用日常生活中實際情況來說明較容易懂:

快思慢想

對照上下兩表,我們能看出為何人會買彩券與買保險。如果有5%的機會獲得1萬元,而你只需付出5元的話,此時比本金高出2000倍的的報酬,就會驅動人去做出尋求風險的行為。這就是為何博弈事業可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人們願意用小成本來賭一個大夢想,即使在數學上中獎機率幾乎是不可能。(但極微機率不表示不會發生,購買彩券人數夠多就一定會有人中獎,而少數中獎的人就會影響更多人繼續買彩券。黑天鵝效應與隨機致富的陷阱類似觀念。)

買保險則是另一側的例子,比如說意外死亡險。意外死亡險可以讓你用較少的金額去擔保你發生意外死亡後,留給後人一筆保險金安家。然而人一生發生意外而死亡的機率有多高呢?或者該說意外死亡人數佔所有死亡人口中比例很高嗎?當然不會有人為了這個微小機率而去冒險說自己不會發生。這也是保險公司賺錢的方法,因為以數學機率來說,我們付出的保險費都比期望值高很多。不過人生不是數學就能完美解釋的事情,所以該買的保險我們會去買。(以保險的角度來看,花錢買保障是種價值衡量,而不是只有價格衡量。)

除了右上角,其他三個事件比較容易懂,不過右上角正是我們討論人捨不得停損的關鍵。試想下面一個問題:

  • 如果有場賭局,你已經確定90%的機會輸掉5萬元,但有10%的機會完全沒有損失。你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就是立即退出這場賭局只需失去4萬4仟元。如果由你來選,你會選擇退出還是繼續賭?

上面的問題事件就是右上角的例子,也是前面文提到的:人不喜歡確定的損失,所以會尋求更大的風險去避開確定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繼續賭,必輸但損失只少那麼一些的結果並不吸引人,「搞不好我會是那10%」是普遍人的想法。

 

停損與不停損都是輸,何不賭一把?

或許人在衡量該不該停損時,表面上「何不賭一把?」這念頭不會真的出現,不過我們也別對自己太有信心,「搞不好會漲回來?」這樣的聲音其實跟賭一把差別不會太大。當帳面上出現幾千到幾萬元的損失時,唯一能確定的是當下賣出就是虧損,這種心裡上的不舒服正是影響我們理性處理停損的原因,如果再加上有其它選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即使機會微小)規避風險,那麼就會有人願意去承擔更大的損失機會來換取沒有損失,也就是上面四個象限中右上角所說:當幾乎確定損失的事情發生時,人會尋求更大的風險來避開即定的損失。

所以停損為什麼是投資中一再被拿來告誡的原則?就在於很多人還是沒做到。這之中雖然還涉及停損的技巧、資金計算、策略落實、時機點、判斷趨勢、風險報酬比……等,但富朋友仍認為心理因素才是執行停損時最大的影響關鍵。透過這篇文章較深入的了解人對於確定損失的心態轉變,將能夠幫助自己在面對投資停損時有更強大的心理支撐。


註4:此為展望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為康納曼博士和已故好友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在行為經濟學發展上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康納曼以此理論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後。

補充1: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中提出人的決定系統可分為快思系統一與慢想系統二,前者似本能思考,後者似深思。什麼是本能思考?請看這個問題:有兩個人同時去面試,一個外表長得比較好看,另一個人長相較普通,你覺得面試官會選擇哪一位?答案已經出來,甚至在你看完問題不到一秒你的系統一已經做出答案。這就是系統一的優勢,快速找出腦中各種可能的經驗與資訊,然後給出答案。然而,系統一這樣的優勢可能引導系統二誤解,照理說這個面試問題提供的資訊非常不足,題目中並沒有告知兩者的身高,兩個人的年紀大小,兩者的性別,過往工作經驗也沒說,這四點絕對會影響面試官做決定,但我們在看問題時系統一只會想快點找出答案,因而掉入快思的陷阱裡。

補充2:系統一快思判斷會造成誤解的例子也可以看下圖。你能相信這兩張桌子的長寬大小是一樣的嗎?(可以用尺在螢幕上量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3

【黑馬在線分享會.2】豆果網王宇翔:創業者如何後來居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31/57544.html

黑馬任曉倩和黃光明的在線分享結束後,潘定國同學希望王宇翔做第二次分享,因為豆果網2011年才成立,而且是“免費的產品,公司帳上卻躺著大量現金”。12月25日,王宇翔在黑馬營4期微信群開始了近兩個小時的微信分享。王同學說,能做到這點是因為豆果網在同質化嚴重的美食社區做到了引領性的產品設計。以下為王宇翔口述。公司發展數據豆果網在兩年半的時光中,公司的增速已經超過了預期。(1)剛上線時一天PC端的瀏覽量是幾萬,現在一天PC端的瀏覽量超過百萬;(2)移動端於11年5月推出,截止11月底下載量突破4500萬,日移動端的活躍度接近百萬;(3)目前移動端的數據量日活躍度在美食領域是第一,PC端有望14年Q1結束後穩坐行業第一;(4)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美食菜譜分享社區,APP累計上線30多款。核心應用為豆果美食、美食日記;(5)去年年終推出“舌尖上的中國”,10天下載量達100萬,轟動了當時國內的APP領域;後進者如何引領行業在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的領域,定規則、制定行業里程碑最為重要。2011年5月豆果網成立,我們的起步時間不是最有利,但結果是我們做的好。原因在於:上線時對產品的定位,我們的創新足夠引領這個行業,是行業的規則的制定者。豆果網的創新體現在兩點:1、豆果網的頁面樣式是第一個在中國市場設計推出。至今,中國美食菜譜顯示頁面大多效仿豆果網。隨著頁面瀏覽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網站使用我們的設計,那麽這個規則就是我們制定的。2、豆果網打破了傳統用戶上傳文件的模式,使流程便捷化。原先用戶需要將移動端的照片導入PC端,再傳至網站。這一繁瑣的流程我們將其優化為直接在移動端上傳至網頁。這是豆果網自己研發的產品,現在其他很多網站在效仿。以上兩點導致行業產品的變化,這樣的產品就有意義。這個變化在同質化比較嚴重的網站(產品)找到的定位很準確。行業競爭中,大家都在看著我們,我們怎麽做,其他網站就怎麽做。雖然我們涉足美食領域時間比較晚,知名度不夠;但是引領行業就是考驗產品功底。產品設計的足夠好,整個行業向你學習。即使是市場後進者,其他的設計也會參見你,模仿你。另外免費的產品不要急於做收入,急於做收入是一種對用戶體驗的傷害。另外,在工作中找到誌同道合的夥伴很重要。豆果網很多的核心員工都是第一批元老,目前他們在重要的崗位擔任重要的職位。豆果網的團隊截止11月底不到45人,可是生產力很大,效率很高。在這樣人不多業務卻快速增長的公司,核心就是找到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在招募夥伴中,與應聘者表明團隊的做事風格、態度,從而找到誌同道合的夥伴。企業文化不是刻意做的東西,是對企業穩定性和戰鬥力都有幫助的能量。小公司融資越快越好融資某些意義上是保證公司正常發展的手段。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個產品很好,但是融資效果不佳,某種意義也是一種失敗;相反如果產品不是特別好,但是融資能力比較強,未來也是有可機會扭轉市場的。公司賬面上資金充裕,做事遊刃有余,更可以按照最初想法穩步推進,在競爭過程中更有底氣。個人認為融資需要註意以下三點:1.產品要有足夠大的市場,有想象空間的市場。2.團隊非常重要。人的能力,對市場的理解,對產品的理解,決定了產品的定位。3.找到合適的投資方。融資具體到事物的方式會有不同,但是整體的思路大致與以上三點一致。另外分享三個融資小技巧。1.融資時間點。在我看來,小公司融資越快越好,因為剛成立公司拿到手的幾百萬資金不足以應對後期的推廣費用。2.融資的節奏,什麽時間點該做什麽事?建議融資後的幾個月去取得下一輪的資金,用於產品的雕琢,大規模推廣;再後期的融資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做。3.融資的額度。早期能融較多的資金最好,因為創業者初期對產品模式的判斷不一定很準,很多想法有待於驗證,多一點的資金會更保險。當然不同項目考慮的點是不一樣的。融資額度要在融資全部過程中量力而行,過多的融資反而會給團隊很大的壓力。一是過多的融資將會稀釋股份,團隊對於項目的控制力會減弱,對創業團隊有風險。二是過多的融資需要有足夠高的財務回報能力,這樣對業務增長有壓力。融資需要找到資金與產品的平衡點。王宇翔的分享迎來了黑馬同學們一連聲的“幹貨”稱贊和各類提問,來看看王宇翔的回應。1、聯華:宇翔如何與股東搭檔、配合?王宇翔: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和市場是兩個有矛盾的部門。因為市場為了收入背指標,而產品是為了用戶體驗背指標。自己公司在產品和市場上也會有爭議,本著合作中心態要好,集體利益第一的兩個因素,就沒有什麽問題。2、潘定國:怎麽樣讓產品引領行業?比如豆果的拍照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怎麽讓更多的人去用?王宇翔:我們的產品花了很多心思,功夫。我們的團隊雖然2011年成立,但是我們在08年初就開始做這個事,兩年多一直在做市場調研,問身邊的用戶在用什麽樣的產品。這個從用戶的真實需求去做,去想。用戶為什麽喜歡這個東西,喜歡怎樣的東西,一定要去用戶中間了解他的需求。這點豆果網做的比較好。3、潘定國:未來公司的經營方向?王宇翔:還是針對美食來做,但是一定會拓寬業務範圍,不局限於菜譜。做大美食概念,與吃相關的事逐步成為公司產品的一部分。4、王鵬雲:基於內容的資產在未來信息渠道越來越集中(比如像微信)需要做些什麽來應對?王宇翔:一個內容聚集型的產品多少會受到使用習慣的影響,因為產生的內容靠用戶。對於我們來說廠商合作可以找到內容,同時可以找到喜歡這樣內容的用戶。如果僅僅靠編輯去加工的(內容),會存在鵬雲說的情況。這樣的內容是死的,沒有價值。5、袁來巧:小眾市場的公司可以借鑒什麽?王宇翔:很多人覺得美食是小眾,但是我不這麽認為,我們是大眾。衣食住行是基本生活內容,只要吃飯的人就可能成為我的用戶。也許後期我們也提供對外服務,對於在外用餐的人也會成為我們的用戶。如果人們認為我們是小眾,那麽我們的切入點要準。針對用數量不多的產品,一定要找到用戶的痛點切入,即便小規模的用戶量也能來帶很大的利潤。6、袁來巧:如何找客戶的痛點?王宇翔:原來互聯網美食網站是這樣介紹菜譜的,先100多字做菜感悟,接著是一個大圖片、一行字的結構,將一個完整的菜譜看完需要上下拖動鼠標十幾次,無法在一屏內看完菜譜,而我們的產品把步驟和圖片分開,去掉了步驟中的修飾詞,使用豆果的用戶可以在一屏中將菜譜看完。用戶不需要在真正做菜時一邊滾動翻看步驟,一邊做菜。絕大多數家常菜譜可以在一屏內看完。這樣的用戶體驗特別好,所以現在其他的美食網站全部運用了我們的設計。7、王鵬雲:美食社區里,用戶之間的關系是強關系還是弱關系?用戶在社區中活躍時得到的典型“滿足感“是什麽?王宇翔:用戶之間是弱關系,因為我們的用戶基於愛好點產生互動,並不是真正的好友關系。活躍的用戶看到很多人學他做的菜會感到很滿足。同時我們也送用戶參加電視節目、幫助出書、做廠商的試用,這些都可以增強用戶的滿足感。8、王鵬雲:如何留住核心用戶?會不會有很多要平衡核心用戶和其他用戶的體驗或者利益的情況?王宇翔:核心用戶是關鍵,對於核心用戶有自己維護的方法。有這樣的情況,但這樣的情況不是很嚴重。普通用戶是參與者的角色,不會對利益看得很重。(最後有兩個重要消息。1. 任曉倩&黃光明、王宇翔都交流了某些沒寫進文章的數據和觀點,但,還是不對非黑馬會成員公開。2. 潘定國發布了預告:導航犬錢進已明確要與黑馬營四期同學們在線分享!)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23

4種投資手段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four-kinds-investment-instruments/

有效市場理論提到股價是完全反應公司所有的業績和消息,但是在幾個前提下:

  1. 股市裏同時有無限的獨立投資者對所有公司做調查。
  2. 所有投資者都是絕對理性的。
  3. 所有獨立的投資者都可以立刻根據消息作買賣的決定。

如果市場是絕對有效的話,就沒有人能在股市裏獲得超出一般的利潤。

但是我們知道,這些前提是有漏洞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漏洞來賺取非一般利潤。

  1. 我們知道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會對所有公司做出調查,尤其是一些交易量小,行業比較冷門的公司。所以這些冷門的公司是最容易無效的。而專門尋找價格和價值差距很大公司的人被稱為價值投資者。
  2. 我們也知道投資者是不理性的。尤其是交易量高,股價大起大落。當股價上漲時,投資者會變得貪婪,導致股價上漲過度。當股價下跌時,投資者會恐慌,導致股價下跌過度。專門玩這個遊戲的人就是技術投資者。
  3. 我們知道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會注意所有消息,所以無法立刻作買賣決定。利用公司消息發放和股價回調之間所需的時間賺取利差的人,叫做消息投資者。
  4. 有些人對公司、行業和經濟進行深入的調查,來預測未來利好和利差的消息。專注在尋找能長期獲益公司的被稱為長期投資者。比較注意在短期獲益公司的被稱為投機者。

每個方法都有它本身的難度。

  1. 價值投資者所尋找到的冷門公司不知道需要多久時間才會受到大家注意,可能是一天、一年或者是十年才會被注意。
  2. 由於人性是很難捉摸的,所以技術投資者的成功率不大,而且風險不小。
  3. 消息投資者要麵對的是去推斷消息對股價的影響有多大,推斷錯誤往往導致買在高處。
  4. 深入的調查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對未來的預測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總結:每個投資方法都有本身的利與弊。最重要的是配合自己的性格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00

博友分享月供股票看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6.html
昨日止凡分享了對月供股票的看法,不少博友亦分享了看法及實戰經驗,所以希望貼出值得分享的留言及文章,繼續討論一下月供股票這個命題。


「理財見習生」分享文章
http://investment-trainee.blogspot.hk/2014/01/blog-post.html

~~~~~~~~~~~~~~~~~~~
我(理財見習生)這個月供股票支持者當然要分享自己的看法:早在06年已經在匯豐銀行做月供股票,由$2000月供939建行開始。正如止凡兄所講,如果手續費每月是$50的話,手續費就是2.5%了,比一般買入股票為高,還有每月收取存倉雜費$25 (無論股票是月供或一般買入都要收取),成本的確比正常買入股票為高!但是在2010年6月28日起, 匯豐銀行推出「永久豁免佣金」優惠,以每支股票每月投資供款上限為$20000, 即係話月供多少隻股票也好,只要每支股票月供不超過$20000,都是免佣金的,每月只收取$25 存倉雜費,變相大大降低投資成本!除手續費外,還有代收股息費0.5%,最低收費$30元,如果選擇月供的股票一年派發四次息的話,代收股息手續費為一年$120了,這個都會影響投資回報!

不少blog 友都有問我為何要選擇月供,理由很簡單,就是買入時不需要考慮心理因素,機械式操作,達到財務自由! 如果作一般股票買賣,好容易令自己只會在追逐股價上。當月供股票儲到一定資產的時候,如何優化這個股票計劃也相當重要,亦都係未來日子的目標!
~~~~~~~~~~~~~~~~~~~

理財見習生指出了一點,就是匯豐銀行對月供股票已經沒有再收取手續費了(每支股票少於$20000),其餘所收的費用都是一般股票戶口及操作亦需要收取的費用,這點令月供股票操作更有吸收力。



Fida兄留言

~~~~~~~~~~~~~~~~~~~
謝謝止凡兄同darkrainbow兄分享,小弟都想分享點點。
小弟都選用同一間銀行作月供股票,因為比較過大部份銀行及證券行提供的月供股票,這間銀行的收費真的最為合理,無論你每月月供一隻或十隻股票好,最低消費都是$50(除非過了某百分比)。有些銀行則每支股票計最低消費,月供得少真得手續費真的佔很大比重。至於其他靈活之處,留待各位選用時再自行發掘吧。

另一樣想分享,就是止凡兄所提出的操作方法,正正是小弟正在用的方法!操作大同小異,只是在市盈率決定每月買入數量有所不同。小弟backtest過去恆指的PE,入市份數分為三份,PE低入多些,PE高入少些,而PE高過某一數字便停止供款及等待沽貨等,總括來說以PE來操作這個動態月供股票計劃。

至於所選股份,又如止凡兄所講,其一便是#2800!貪其方便,而該基金收取每年手續費,相比其他基金確是平一大截!而文中提及月供股票手續費會拉低利潤,沒錯,開頭的確沒甜頭,但不要忘記,#2800每年都有派息!小弟月供多年,除了可以拉低入貨成本,每年所收取的股息,已經完全抵消每月銀行要收取的手續費之餘,仍有正現金流!

所以,對初哥來說,與其在股市出出入入尋求一時之快,倒不如考慮每月穩定執行指定操作,悶聲發財,大家努力!
~~~~~~~~~~~~~~~~~~~

Fida兄分享了月供股票的操作及感想,運作與我之前文章所提及的玩法差不多,他的評論都相當正面。很高興見到一些理論上可行的方法被實際地運作出來,最後得出預期的結果,這都是很好的經驗分享。



ccwhk兄留言

~~~~~~~~~~~~~~~~~~~
I have monthly investment on 2628 since 2007.Total return (including div) till last Friday (and I finally sold it on last Friday) is -8%.
It really depends on the stock you have chosen.
~~~~~~~~~~~~~~~~~~~

ccwhk兄提醒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股,就算是利用月供股票能作出平均成本法,但還是要好好選股。好像ccwhk兄的經驗,在2007年在高位開始月供中國人壽(2628),五年來,連計股息,總回報還要蝕成8%,主因股價一直下跌(下跌超過一半),所以月供方法也難救。應否停供呢?這還要看股票的前景,對公司未來沒有信心的話,還是停供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23

【幹貨】2014頁遊手遊產業峰會幹貨分享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84.html

在GMGC主辦的2014頁遊手遊產業峰會現場,記者問一旁的手遊研發商:“手遊行業現在競爭很大吧。”這位胖乎乎的程序員瞇著小眼睛掃了一眼會場:“你看看今天參會這麽多人就知道了。”在此次大會上,不止一位嘉賓感慨,手遊用不到1年的時間達到了頁遊5年的市場規模。來自GMGC的數據,截至2013年,整個遊戲市場,移動遊戲比例占到13.5%,頁遊比例15.4%。規模上,移動遊戲迎頭趕上頁遊,加入百億俱樂部。關於手遊與頁遊,到場的業內大佬分享了很多幹貨,本文來源於WETECH,i黑馬將本文分享給各位創業者。一、嘉賓:騰訊遊戲副總裁 王波題目:騰訊移動遊戲平臺助力行業成長經過去年一年的高速增長,手遊開啟黃金時期。用戶隨時隨地的擁有一個便攜式遊戲設備,遊戲種類也涵蓋輕度、中度和重度。這個行業蘊藏著非常巨大的機會,不僅國內,包括日本、韓國 、美國都對手遊有一個很高的期望值。看一下港股新上市的手遊遊戲企業,其成長速度也超過老的端遊。我們也看了一些騰訊平臺和海外一些合作夥伴的數據 ,手遊已經超越上一代遊戲。即使對於生命周期相對短這個問題,我們也看到一些手遊周期也超過了一年, 收益躋身遊戲一線行列。目前, 市場逐漸出現產品細分,不同類型,不同的細分市場。同時,大量廠商還沒有接觸手機遊戲,未來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從騰訊來看,到目前為止, 註冊過騰訊相應遊戲的用戶也就兩個多億。從去年8月份到現在,我們主要還是以休閑型,比較容易上手的輕度遊戲為主,目的是教育市場,讓更多的用戶嘗試用手機玩遊戲,嘗試付費,這是一個基礎工作。我們希望把市場培育的更完善,用戶逐步適應手機遊戲操作和支付過程麻醉中成長為更有規模,更具有細分特色的市場。對於騰訊這個大平臺來說,從流量這一側,我們可以提供的一個比較好的優質資源。大家非常關心微信遊戲平臺的運營,的確做得不錯。不過,我也盤點一下,除了微信和手Q DAU(日活躍用戶數量) 和下載能力處於第一梯隊外,還有其它的一些產品在移動互聯網上的DAU也非常高,比如 QQ遊戲 、 QQ空間和現在推得應用寶 。騰訊提供了一個立體的,涵蓋不同類型用戶的移動入口,為大家遊戲內容保證流量來源 。內容側, 剛才我說了現在處於黃金時期的初始期,初始期主要的精力還是拉動更多的用戶嘗試移動遊戲。在手遊方面,剛開始我們也是非常謹慎的, 比如《天天消除》等,在商業化方面還是非常保守。但後來發現用戶在消費時對整個遊戲品質的追求是超過我們預期的,之後再付費和商業化上才開始逐漸的加大力度,目前很多款遊戲已經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我們還是希望遊戲成為一個更好的變現工具和業務 同時把用戶沈澱在我們的網絡里 。此外,騰訊有著十年的遊戲運營經驗,包括數據分析 ,後臺高DAU大容量遊戲沖擊時, 後臺的建造能力。剛講的有流量、內容和專業的運營能力,但這都是外部資源,不代表一定會將遊戲推廣成功,主要還是遊戲本身的體驗,玩法一定要有趣,讓用戶真正得到快樂。並且在遊戲之外,還能和社交平臺的各種屬性整合,註重遊戲是否可以和好友圈、好友空間的分享需求整合在一起。騰訊能夠提供遊戲之外的價值,一個好的產品通過規模實現傳播的潛力。在支付方面,大部分的第一批手遊用戶還是用網銀, 運營商支付渠道也占了很高比例。下一波機會, 像紅米手機這樣價位的終端深入三、四線市場,有很多空間更多的大眾人群,我們會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支付功能,比如前期積累的Q充值卡等。形成一、二線城市網銀和微信支付,三四線城市Q充值卡等立體的支付體系。移動遊戲正在向縱深發展,有一個好的支付渠道是非常關鍵的。營銷方面,不同產品具有不同的特色,我們盡量針對不同產品進行精準化的營銷。 我們內部希望不同的產品覆蓋不同的人群,微信的支付人群主要是一二線城市的白領, 手機QQ的用戶則更年輕更有活力一些,QQ遊戲非常精準,本身付費非常好,而應用寶希望是一個中立,一個覆蓋大眾用戶的平臺。未來的方向,把更多不同流量資源用在手遊行業。產品類型上,我們在初步教育好市場,使得用戶養成玩手機遊戲後,逐步得發展中重度遊戲。無論是頁遊還是端遊, 收益占很大比例的都是RPG類遊戲,在這塊兒找到好的產品 為大家服務。二、嘉賓:索樂遊戲CEO 沈燁題目:手遊公司的跨界之旅大家關註的是遊戲在2014年怎麽賺錢,怎麽持續盈利,我以我們公司的案例分享。第一個關鍵詞是跨界,第二是品牌。跨界之前功能機時代,索樂遊戲做了一些以世博會、奧運會、西班牙足球為主題的遊戲,2010年轉向智能手機。2012年我們推出了《燃燒的蔬菜》,這款產品 過去一年半吸引了超過 8000萬用戶。中國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休閑遊戲用戶基數要大,融入到用戶的生活去,怎麽把這款遊戲做成大家記得住的精品,需要我們不斷創新。目前公司產品涉及頁遊、手遊和家庭式遊戲。關於家庭式遊戲,隨著智能電視 和安卓機頂盒的快速普及,客廳機會是存在的。不過大家要想清楚,電視的主要用戶是老人和孩子,因此對遊戲有更高的要求,要針對不同的用戶推出有針對性的遊戲。我們在做這個布局,未來客廳遊戲是有機會的,只是需要時間。這是平臺的跨界。同時旗下有6家公司,有做單機遊戲的,有做策略遊戲的,也有做 RPG、卡片遊戲,涵蓋多個領域,這是產品的組合。我認為 一家獨立的公司不能依賴某一款產品,而是有一個遊戲組合,這樣的發展相對強一點。手遊也是一個高危的遊戲,面對未來,要讓自己更安全,因此我們做了產品組合。品牌2014年將是一個IP年。大家都要有一個品牌,一方面帶來大量的人氣,另一方面有效延長遊戲的生命周期,更有價值的一方面,品牌能幫助公司獲得遊戲以外的收入。我們認為未來5年,品牌是一個很大的生意,因為它延伸到遊戲以外的產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品牌是有概念,你看蘋果的市值2000億,而它的品牌價值1800億。品牌價值占比很高,迪斯尼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國內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不是也延伸到文化地產了嗎。這就是品牌的力量《燃燒的蔬菜》,我們正在思考除做遊戲外,能否成為全文化的產品,包括音樂、漫畫、動漫和周邊產品,通過移動互聯網、社交平臺和出版社做全方位推廣。最終經營成一個文化品牌。三、嘉賓:三七玩副總裁 黃小嫻題目:頁遊與手遊如何借力發展就市場規模來說 手遊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走了頁遊5年所走的道路。手遊市場非常迅速。精品戰略我們產品引進的一個方式:產品評估(留存、產品投產等)――產品調優(評測運營研發商的溝通)――產品上線――精準投放。精品三個要點:獨創性(創新元素提亮傳統模式)、可玩性(內容豐富提升付費追去)、長遠性(長線布局體現產品生命力)。這是相輔相成的,市場上山寨的很多,一個火爆的產品出來,很多同類產品跟著出現,最後死掉一大片 。可玩性要求內容的豐富度,精品最重要的是長遠性,這個我們要像騰訊學習,我覺得他們在用戶體驗、留存方面做得非常好。不能把玩家當羊來宰,不能讓用戶過渡消費。這是非常不利的。手遊和頁遊有一個共通點:1,以運營為主導,以市場、渠道、客服為支撐;2,加強客服中心建設,把關懷和誠信做到極致 ;3,優質的流量為基礎,為遊戲精準優化渠道;4,加大品牌建設,打通市場品牌化效益三七玩的運營模式頁遊運營:市場預熱快+渠道推廣猛+運營策略準+客服引導優手遊運營:數據建模細+渠道優化精+口碑營銷廣+品牌曝光豪全球化戰略:頁遊從中國輸出海外,而手遊是全球展開。2014年我們將穩健輻射全球化,由大陸地區到港澳臺到韓泰越 到北美,步子要比頁遊走得快一點。品牌戰略:傳統的如電視劇、電影、小說、動漫等,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 頁遊和手遊都要做出品牌,作為運營商將遊戲和用戶聯系起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436

一篇由財務自由人的分享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77.html
大家好啊!第一次又應該是最後一次在blog上寫文!以前晚上很少用電腦,喜歡看報紙、雜誌。這三年多以來,因老婆大人之前生日送我iPad1的關係,因緣際會晚上有空會經常拜讀各大財務達人的blog,真是得益非淺,受益良多,而更開心的是發現世界上有不少同路人一同起行,以及更多已成功完成財務自由之路的導師。


同大多數七十後香港仔一樣,小弟都是「屋村仔」一家九口居於二百多呎公屋單位內。記得七、八歲起已幫手開小販檔賣牛什。當然,家裡大小什務都「十項全能」啦!年紀大一點時,更會去收集家中兄長們看完或到拉圾房被拋掉的漫畫書,再拿去擺檔賣錢。人家小學時買閃咕交換,我就拿去低買高賣賺取差價套利,然後去買雞妣食。新春時去「派財神」,其他小朋友派自己用毛筆寫的「財神」,我就去買印製精美成本二毫子的「財神」派,人家收一、二、五毫子一張,我就大多數收五毫,但由一元至五元都有人付給我。那兩三年都賺得四五百元,的確比利是錢還要多。現在有時見曹sir寫專欄用「千金難買少年窮」這句,真的百般滋味在心頭,同好回味這段快樂童年時光,亦令自己以後明白安貧樂道都可以好開心。反之,不思進取,成日跟人比較,只會無比失落。

細個少不更事,小學全班考第三名,可以入brand 1的文法中學,但當時太無知及現實地去報讀了brand 5的工業中學,好單純想什麼歷史、化學、物理和經濟等課目,將來工作永遠都沒有用,而讀金工、電工、木工有一技旁身,就一定有人請及有工作做。現實是成個中學都好少做過功課,有小小聰明,次次考試胡混過關,年少輕狂流連在外,日日玩至通宵達旦,大部分不良活動都有參與,放學假期亦做過不少兼職好多都幾特別另類。


改變一生的是在中三、中四這兩年,暑假去了大快活做樓面水吧,那時要追女仔,要買名牌但又無錢,所以返早收晚,兼職時薪14、5元,一個月賺三、四千,但就真是好辛苦。自己有日「叮」一聲想,如果再不努力的話,下半世中五畢業後人生是否都會一世大快活。最後小弟用生平全力日以繼夜,用會考前最後大約五個月時間閉關收練,最後成績5E1B好好彩地被取錄入讀IVE工程系高級文憑。

進入大專時代,學業上都比較生性,知道好快要出來社會「博殺」,全靠當年港英政府全數資助GRANT & LOAN,小弟我免學費有津貼又有低息貸款(所以自畢業起年年交稅今年交五、六萬稅都覺得好抵),加上靠暑期工及晚上兼職客戶服務等工作,當時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屋企比錢我用啦。但年青就是年青,我又要威又無自制能力,當時記得有兩張信用卡幾萬全部用完,都要月月還MIN PAY,所以96年六月畢業第一時間最快上班,人工九千,要不然怎樣還十多萬「街數」,加上交家用二千五呢。

頭幾年工作自己都算可以交足功課,換了兩間公司,三年多後人工都好快去到19K,同時期開始對投資理財有濃厚興趣,嚴格控制開支,亦開始建立起需要同想要的思維分別。自己又開始做債務重組申請私人貸款,還請所有卡數減低利息支出。九八年金融風暴小弟有幸做三年期九里息以上的零存整付,這筆錢加上儲蓄,以後就成為我2000年起小弟小試牛刀在投資股票市場的資金。我想同時期對我財務影響最深應該是開始做記帳工作,有了這件工具,所有現金流向都一目瞭然,對控制支出好重要,現在一打開EXCEL所有什麼衣食住行等開支,十幾年數據全部出現,每年做檢討預算都好容易,最好是你自己好清楚明白那一個真實數字是你的財務自由目標,不是電視機同經紀跟你說的假數字。

因為「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2003年成為我人生和財務自由計劃起點,呢一年開始用自學和工餘進修管理會計和財務等知識去應用到自己身上,將自己當作一間上市公司去營運,每季預備cashflow statement,balance sheet及做ratios analysis等,每年出一份ANNUAL REPORT比自己,去回顧、制定和展望自己所經營的五大核心業務(包括財務、個人及事業發展、家人及朋友、旅遊和健康)。各大業務每年都有既定目標和行動,計畫依照人生願景、價值觀、和目標等,全部亦好清楚寫入年報內用心跟進。今年在寫時發現,這份年報已經由最初八頁增至今年六十七頁長,而份年報亦都已經成為我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人生指南。

今天2014年頭轉眼十年光陰己過,由起步當日三十多萬資產去到今日和太太擁有七百多萬元資產,當中其實超過55%由儲蓄產生,其他大部分由買賣股票所得。自己年薪大約六十萬加老婆大約十五萬年薪,今年扣除大約三十多萬元開支後,還應有四十多萬元盈餘,還未計今年其他可能資產增或減值、利息、債息、和股息等被動收入,好感恩和好幸運,今天最基本的財務自由已經達成。


從未擁有物業的我們,回想三年前結婚到現在仍在租住的一個月租八千多元的小單位內過我倆的幸福小生活,深信開心而簡單的幸福生活,無需要太多錢,有愛就最緊要,大家亦好開心,明白金錢只是工具並不是人生最終極目標和意義。人生就好似一段單向旅程起點不重要,經過哪裡亦無所謂,但一定要想辦法去到自己夢想要去到的地方,無論走路、搭巴士、火車、轉飛機去都可以,但最緊要快起步,因為千里之行始終足下。

小人物大夢想是在四十歲前後爭取有自由一千萬,然後用2、3年時間,兩人一同漫遊世界各地去體驗和欣賞當下的真善美及人間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如果人生上半埸是用心用力去追逐金錢、成就和地位,我想有了財務自由後,下半場應該是去追求個人興趣,去幫助他人,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兩三年前開始有機會做一點小義工,但每次過後發現其實最幫到的是自己本人。2002年因工作關係認識一位因公司合併而快要被裁走的年長女士,會議後她堅持請我食飯和跟我分享人生價值,更提及每年所得花紅會全數捐出給予國內教育單位,當然那年的花紅亦己捐出不會例外。以後我再無機會再見到她,但這位我所尊敬女士的生命已經影響了我,前幾天寫每年固定跟投資收入掛勾的捐款支票給「苗甫行動」時都有記起她,好多謝是您令我人生和投資都變得更有意義更積極。

最後想同各位年青而又想追求財務的朋友分享,你們要好明白走這條路絕非社會主流,我們的生活理念、價值觀、和消費模式等,都會(跟主流)很不相同,要記住忠於自己,為自己真心相信的夢想而努力,我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成功。更要多謝網絡上的各方財務自由達人,您們的無私付出,為好多好多好似我們這班「CD-ROM」提供電力,最重要多謝「止凡力埸」這個平台讓小弟有機會寫下拙文!取之有道,自由萬歲!



後記

很感激Calvin兄的留言分享,上面的文章經過一點修改後貼出,內容比一般投資理財領域為廣,涉及非常正面的人生觀,值得推崇,呼籲blog友把文章廣傳開去。

相信日後Calvin兄還會在這裡分享的,不會是拙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90

幫助三家企業IPO的律所幹貨分享:怎樣和投資人談判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8/58420.html

58同城、500彩票網、蘭亭集勢這三家2013年上市公司的背後站著同一家律所,黑馬營4期企業漢坤律師事務所。1月25日,該律所高級合夥人郭世棧從“創業企業怎麽和投資人談融資”的角度為涉黑成員帶來了一場幹貨分享,以下為郭在黑馬營微信群的口述。創始人和投資人的矛盾與生俱來打個不完全恰當的比方,創始人和投資人就是拉車和坐車的關系。創始人造了一架車――企業,創始人既是造車人、趕車人,又是拉車人,三位一體。投資人給你一筆錢,讓你可以把車做大一點,車跑快一點,裝貨量也加大一點,希望到縣城賣了貨自己能分點錢。坐車的人和拉車的人是利益的共同體,他們都要到縣城,都想把企業做大、都想讓企業增值很快、公司上市或者能賣給別人,但他們又在很多方面有巨大的差別。創始人和投資人的目標不一樣。投資人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從上車那一刻起就想著什麽時候下車、怎麽下車。而對創始人來講,企業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並不想跑,而是希望把企業做大、做強、做遠,甚至成為百年老店。創始人和投資人的角色不同。投資人將錢投給公司,但是自己並不參與經營。投資人對公司過去的了解來自於律師、會計師出具的報告,對公司未來的期待依賴投資協議,投資人投了大把大把錢,其實只換來了幾張紙。公司騙了他怎麽辦?創始人卷款潛逃怎麽辦?不管投資人嘴上怎麽說,其實他心里還是在防著創始人,反映在協議上即是很多“防”創始人的條款。創始人和投資人的矛盾與生俱來。投資機構本身也是個企業,很多情況下他的錢來自於LP,投資機構要對LP有個交代,萬一投錯了會血本無歸,自己的下一輪融資也難以達成。所以被投的公司一旦有風險,投資人就希望自己可以先跑掉,但是從創始人的角度看,投資人不能不擔或少擔風險。矛盾怎麽解決?那就得通過談判,達到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各自感覺比較舒服的地方。公司融資時應把握的3個基本原則原則一:創始人要對誠信負責。投資協議里面有很多約束條款要求創始人誠信,這點創始人理應承諾。保證陳述真實和完整,保證以後不和公司競爭,不侵占、挪用公司財產,等等。原則二:經營風險,投資人和創始人應共擔。原則三:以有利於公司的發展為出發點,創始人保持公司經營的獨立權,不要受投資人大的影響。融資中的10個重要問題1、融資架構問題。融資是融美元還是人民幣?以境內架構還是境外架構為好?公司在早期融資時就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公司要有個方向,公司將來上市適合在國內還是國外?如果在國內上市則搭境內架構,最好接受人民幣融資;如果是境外上市,則應該搭境外架構。互聯網企業到目前為止在中國上市還是比較困難(盡管證監會最新的表態不盈利也可以在國內上市,但實際落地還需要時間),大多在境外上市,所以適合搭建境外融資的架構。例如百度、騰訊、360、58同城、唯品會都搭建境外架構。一些生產制造型企業,短期內收入和利潤比較好的企業,在國內上市比較好,市盈率高。2、估值問題。經常有人在估值上有誤區:比如投資人說企業估值1億,投資人投資3千萬,占30%的股份,這是不對的。這個概念混淆了投前還是投後的估值。投資者說估值1個億指投資後的估值,那麽投資前對公司的估值只有7千萬。如果是單講估值應該指投前估值1億,投資者實際所占的股份是1.3億中的3千萬,也就是23%的股份。4、獨家談判期。一般企業融資時都會接觸不同的投資人,可能會有幾家給Term Sheet,每家都進行實質性談判。投資人怕你在幾個投資人之間來回中擡價,所以約定獨家談判期,獨家期內只能和他談。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可以接受,但是獨家談判期的時間不宜過長,如果太長,最佳投資的時機點可能在獨家談判期錯過。5、Term Sheet的效力。大家知道,Term Sheet一般都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但不出意外的話,一般都會得到遵守,並且成為後面正式協議的基礎。所以Term Sheet還是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自己這邊能想到的需要體現到正式協議的,盡量在Term Sheet中要體現。6、對賭,或者叫估值調整。大部分接受過投資的公司都面對過這個條款,很常見,企業想完全不賭有比較大難度。話說回來,投資人提這個要求也有一定道理,因為他對你公司估值的基礎是你講的故事――商業計劃,你的商業計劃中,估算有未來可能的盈利、用戶數、上市的時間等,達到這些指標,你公司就值這麽多錢;如果達不到,當然就不值這麽多錢,投資人就要對估值金額進行調整。對賭的條件可能是賭業績(如凈利潤),也可能是賭哪一年必須上市,或者賭後續融資的估值,如一年之後融資時估值達到多少。對賭的結果,一是賭股份,一是賭錢。前者是投的錢不變,但是投資者所占的股份要增加;後者是投資者的股份不變,但是投資人要求連本帶利退回錢。怎樣的賭法需要具體談,但是有一點提醒大家,還在創始階段的企業創始人千萬要避免賭錢。根據中國的法律判例,股東和公司對賭無效,股東間對賭有效。如果達不到目標,只能有股東去承擔還錢的責任。融錢的時候是給了公司,創始股東個人並沒有落著;而賠錢的時候卻要創始人承擔,要從自己的口袋中掏錢還給投資人,可能因此背上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債務。公司沒有做起來,自己反而欠投資人一屁股債,這對本來就苦逼的創業者來講是個不可承受的負擔。7、陳述與保證條款。投資人要求公司的陳述的所有內容是真實、完整的,沒有隱瞞。如果有一天發現陳述是假的,不完整的,導致公司利益受損,投資人利益受損,投資人會要求你賠錢,承擔相應責任。8、綁定創始人。投資人投錢給你,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你拉車,所以他會用很多要求來綁定你,讓你不能中途跑了、不能自己另造一部新車。由此延伸出競業禁止協議、不離職條款、不能賣股份條款等等,這類條款符合基本原則一,屬於誠信的問題,合理的要求是應該答應的。但是可以就競業限制的範圍、不離職的年限等與投資人進行談判。9、公司經營瑕疵的處理。公司經營早期不太可能完全規範,總會有些問題,如員工社保沒有繳足、欠稅、經營收入兩本帳問題,甚至經營地址與註冊地址不一樣也算一個問題。投資人進來之前這些都是小問題,但投資人要進來,就指著你公司將來能上市,就會按照未來要上市的標準來要求你,這些就當做“問題”來對待。投資人會要求原始股東承諾,如果將來某一天因為這些問題造成公司、投資人利益受損,原始股東要承擔責任,給予相應賠償。10、業務合作與資源導入。我們選擇投資人不僅是投資者能給公司錢,還有投資人的人脈資源、業務資源、用戶資源。比如阿里、騰訊、百度,如果願意傾斜,都能給你倒用戶、倒流量。這些可以和投資者談判,雖然不會寫在投資協議,但可以單獨地業務合作協議,同時簽署。(郭世棧同學此舉堪稱豁出去了,因為漢坤很大一部分項目是代表投資人,它們的談判對象就是創業公司。郭的自評是,“我今天和大家聊很多很具體的內容,下一次我們黑馬營里的同學和投資人談融資時,沒準兒我們就成了對家,我談判的難度就很大了。”)如何處理投資人經常會提的6項特殊權利大家都知道一個說法叫“同股同權”,但股權投資者沒有幾個投資人會和你完全同股同權。投資人往往會要求一些特殊權利,實踐中這些權利中有些可以和投資者談判:1、派董事。個人的經驗,如果投資人占的股份超過10%要求派董事是合情合理,如果低於10%,則可以和投資人談。2、優先購股權。將來公司增發股份時或原始股東賣股份時,同等條件下,投資人有優先購股權。我國公司法本身就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老股東享有優先購股權,所以不是太特別,但要註意有幾個投資人時大家權利要盡量一致,否則股東會鬧矛盾的。4、優先清算權。公司有一天要清算了,投資人要求先拿走本金和投資收益,還剩下的原始股東才能拿。這個從原則上說不公平,但事實上大部分時候公司清算時基本上也不值錢,投資者拿也拿不了多少錢,這個可以談,也可以作為一個妥協的條件。6、回購。如果公司沒有達到和投資人的對賭條件如上市,創始人需要連本帶息回購股份。對於公司預期業績不會受到很大影響,且有經濟基礎的創始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考慮這種條款。但對於大多數還苦逼著的創業者來說,就相當於簽訂了一份賣身契,除非公司被逼到絕路上,否則不應該答應。公司經營成功與否,創始人的主觀努力只占一部分的因素。融資時一定要請自己的律師建議大家在融資時,一定要請自己的律師。原因很簡單:因為投資人有律師,且投資人的律師費一般還是從由公司出的。公司出錢幫投資人請律師來對付自己,自己卻不舍得花點錢請律師來保護自己,不是很傻嗎?你也可能說,投資人也沒有律師所以我不用請了,但是你要知道,投資人發出的協議一定是律師制定的模板,是最有利於投資者的條款。不要省這點錢,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不僅能幫你談判幫你把關,還能在業務上、經營上甚至是管理上、戰略上給你很多的建議和意見。本文為黑馬在線分享會第四篇。i黑馬刪掉了“6項特殊權利”段落中兩項可能會導致創始人失去公司的闡釋。《創業家》銷售總監馮良玉女士(電話:13520720175)會告訴你如何加入黑馬會/營。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