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就學格雷厄姆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01t.html
2005年5月6日,堪薩斯大學的mhirschey先生帶領部分學生前往奧馬哈拜會巴菲特,進行對話。在這次對話中,巴菲特主要談了十二個問題,相當精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認真領會。
一、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獲得高收益
1999年,巴菲特在接受《商業周刊》采訪時說,“資金量小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要是我手里只有100萬,每年差不多能賺50%。不是差不多,是肯定能,我敢保證。”到了2005年,巴菲特說他的觀點依然沒有改變。實際上,巴菲特在20
世紀50年代十年間收益率很高,收益率在 50%以上。他認為在今天的環境里賺這麽多錢反而更容易,因為現在獲取信息也更容易。
但是,這需要投資者挖地三尺,才能把那些小規模的異常找出來。投資者需要找那些被拋棄、被冷落、被嚴重忽略的公司;找一些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的區域性公司。例如,巴菲特當年曾經找到的一家是西部保險證券,它的股價是3美元,凈利潤卻是每股20美元。傑納西谷燃氣,市盈率2倍;政府雇員保險公司
(GEICO);新貝德福德聯合街鐵路,股價30美元,賬上躺著的現金是每股100美元。只是這些賺錢的機會,沒人會告訴你,你得自己去找。自然,今天伯克希爾的資金規模太大了,沒辦法,那些吸引力不太大的也得買。要是資金量小,那麽巴菲特完全可以把所有資金都投到最賺錢的品種上,狠狠地賺一把。
但是,考慮到普通的投資者喜歡隨大流跟熱門,厭惡無人問津的冷門股,只知道價格不知道價值,又缺乏“挖地三尺”的精神,要取得高收益並不容易。而且,巴菲特說他能夠每年獲得50%的高收益,那麽他肯定能,但未必我們也肯定能。投資沒那麽容易。
二、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仍然指導我們
雖然本傑明·格雷厄姆早已不在世了,但是在當今的投資行業,我們並不需要另一個本傑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仍然在指導我們,格雷厄姆桃李滿天下,但是我們這些學生都是像鸚鵡學舌一樣模仿他。這就是說,投資理念無需什麽創新,格雷厄姆的理念足矣。
費雪非常強調對商業的定性。買股票就是買公司,你要讓市場服務你,而不能讓它指揮你。你經常能找到一些低估的公司。找到了,就賺了。大多數人認為,股價每天的變化包含什麽信息,其實那里面沒什麽信息。股票不只是股價的上躥下跳。你可以賺那些不知道好賴的人的錢。一年之內的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相差一倍是常有的事,而公司的價值變化哪有這麽大。股市的波動經常走極端。市場先生天天喊報價。你就等著,等到他發瘋,等到他悲觀過頭了,或是樂觀過頭了。把安全邊際考慮在內。別開著9800磅重的車過最大承重10000磅的橋。
做投資,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悟性。不是說有10000家公司,你就得投10000家公司,找到一個估值錯誤的就行。市場先生是為你服務的。市場先生是你的合夥人,他每天都想把生意賣給你。有時候,他很樂觀,要價很高;有時候,他很悲觀,要價很低。你一定要利用市場先生的這個弱點。股市是全世界最好玩的地方。還有什麽別的地方能像股市這樣,動不動就遠遠脫離現實。巴菲特告誡說,長點腦子,別犯傻,你就能在股市賺大錢。
三、在所有的情況下股票都要完勝債券
一般來說,股票的收益率都要比債券高一些,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一段時間,股票就會變得很便宜,但這也不是上天註定的。
在格雷厄姆之前,關於股市最好的一本書是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在1924年寫的《長期股票投資》。這本書比較了此前幾十年債券與股票的表現。那時候上市公司不多。最初,史密斯以為在通貨緊縮的時候,債券會跑贏股票;在通貨膨脹的時候,股票會跑贏債券。結果他發現的是,幾乎在所有情況中,股票都跑贏了債券。
後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解釋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幾個原因。凱恩斯說,隨著時間推移,給股東賺錢的資本越來越多,股息也越來越高。這種觀點在當時還很新穎,人們聽到這種說法頭腦就發熱了,為了多賺錢,都去買股票。到後來,人們就發瘋了,根本不按書里說的合理的投資方法來,書里的理論也就不成立了。
實際上,就算你因為一個正確的理由買入,也要謹慎,要當心這個理由是否仍然正確。正確的方法是,比如你要買通用汽車,你要把股價和對應的市值寫下來,然後再把自己買入這家公司的理由寫下來。要是寫不出來,就別買。格雷厄姆說得好:“對你危害更大的,不是錯誤的前提,而是正確的前提,因為你能立刻否決錯誤的前提。”
四、學本傑明·格雷厄姆,你就差不了
巴菲特坦承,在做與不做的兩難選擇中,他犯了不少嚴重錯誤。比如買進當初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個嚴重錯誤。有時候,把錢放在不該放的地方(例如,紡織這個爛生意)導致的機會成本會拖累收益。可是當年卻沒從之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在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六七年後,又買了另一家紡織廠Womback。結果,被新貝德福德的這家紡織廠搞得焦頭爛額。
當年,湯姆·墨菲收購了沃思堡市的報業集團。NBC是這家報業集團旗下的一項資產,墨菲把
NBC這家子公司剝離出去,當時售價
3000 萬美元,NBC今年的凈利潤都 7500 萬美元了。那時候
NBC也是個好公司,但墨菲打定主意要賣。後來巴菲特再想買,也沒有了。經營有線電視臺根本不用什麽腦子。沒買NBC,不知道少賺了多少錢。
除了911事件後保險賠款虧了不少,巴菲特很少虧大錢。他不做那種能虧大錢的事,只是這樣可能也抓不住“最”賺錢的機會。“別擔心犯錯,你肯定會犯錯,知錯就改。另外,還要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最好還是少犯錯。”
五、泡沫是很容易就能看出來的
2005年伯克希爾持有約210億美元的11種外幣。同時持有600-700億以美元計價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巴菲特還是偏愛美國。2005年第一季度,伯克希爾虧了3.07億美元。自從伯克希爾從2002年開始持有外匯以來,其凈收益是21億美元。伯克希爾必須按照逐日盯市方法計算這些期貨合約。巴菲特說,如果持有的不是純粹的遠期合約,而是債券,不會有這麽大的波動。
泡沫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就是不知道泡沫會吹得多大,也不知道泡沫什麽時候會破。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午夜會到來,但是只要午夜一到,馬車就會變成南瓜和老鼠。知道市場將來會怎樣很簡單,難的是知道什麽時候會這樣。有些人就是戀戀不舍,非要跳到最後一支舞,他們總以為明天一早一定會出現更傻的蠢貨。
六、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能生活得很好
在擁有10000美元的時候,巴菲特就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了。因為他很早就想明白了,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1958年,巴菲特讓他的父親不要把遺產留給他,因為他知道自己早晚會有錢的。他讓他的父親把所有遺產都留給他的兩個姐妹。
巴菲特敢說他的生活水平與大家差不多:吃一樣的食物,住一樣的房子,一輛車開10年。在這些方面,沒有任何差別。大家在大電視上看橄欖球超級杯大賽,他也在大電視上看。但是他覺得有兩個地方比較“奢侈”:一是每天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二是交通工具比較快。
他希望,這些學生應該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無論有沒有工資都做,就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知道賺錢是早晚的事。在長途旅行方面,大家可能不如他,因為他有私人飛機,但是幾乎只有這麽一個最大的差別。
巴菲特追憶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的時候,連工資都沒問,等拿到第一份工資單,才知道自己的工資是多少。“做你喜歡的事,錢連想都別想。”巴菲特戲謔說,保羅·艾倫邀請他去價值4億美元的遊艇章魚號上遊覽,但是他一點都不想要這樣的遊艇。因為這樣一艘遊艇需要60個船員打理,他們可能偷雞摸狗,也可能互相亂搞。職業球隊也是個累贅,特別是你很有錢的話。球隊一打敗仗,球迷就指責你摳門。
巴菲特教導學生說,只要有個地方冬暖夏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你就能生活得很好。能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工作,你就很富有。只要你積極向上、頭腦理智,你就能賺錢。在我們這個社會,只要有頭腦、有上進心,就能贏得富足的生活。你也不例外。
七、經營零售業不容易,就像打移動靶
愛德華·蘭伯特想把凱馬特和西爾斯合二為一,但這是根硬骨頭。想要扭轉局面,把已經長期走下坡路的零售商盤活,實在太難了。有哪個零售商成功扭轉敗局了?看看廣播電視行業有多容易,零售業就有多難。要是50年前就擁有一家廣播電視公司,這麽多年,根本不用搞什麽創新,也不用有多高超的營銷手段。廣播電視公司給你送錢,汽車經銷商給你送錢,你就這麽賺錢了。
而零售業就完全不同了,你得比沃爾瑪還聰明。零售商每天都傷透了腦筋,琢磨今天怎麽才能比昨天做得更好。經營零售業就像打移動靶。過去,人們不願意乘坐公交車去很遠的地方買東西,都在附近的零售店購物。1966年,巴菲特曾經收購了巴爾的摩市的霍柴德·孔恩百貨公司,很快他就明白了,長期來看,這家公司肯定不行。顧客要配送服務,零售商就提供配送服務。該做的,都做了:電梯也裝了、給顧客的優惠也多了、公司的經營者也很稱職,可是還是不賺錢。就這樣,到了1970年左右,只得把它賣了。這家百貨公司現在已經消失了。就算有聰明能幹的人經營,也不行。
巴菲特說,從1869年創辦起,他祖父經營的巴菲特百貨店有100年,期間有兩家競爭對手。1950年,一家競爭破產了。1960年,另一家關門了。當地就剩下一家巴菲特百貨店了,可還是不賺錢。
跌倒了能再爬起來的零售商有幾家?不多,一個都想不起來。別和最強的對著幹。好市多現在維持
10-11%的毛利率,比沃爾瑪和山姆會員店還低。對比一下,百貨商店的毛利率是35%。要和給顧客最大優惠的對手競爭,太難了。百貨商店會留住那些習慣在商場購物的老顧客,但是無法吸引到新顧客。沃爾瑪也是個難纏的對手,別的零售商的毛利率和它比都不行。沃爾瑪效率非常高。
要是愛德華·蘭伯特覺得辦不到,他也不會眼看著效率越來越低。或許他可以通過整合提高效率,但是好市多那麽低的毛利率,他肯定競爭不過。
八、“我很幸運,生下來就有好父母”
巴菲特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他一生下來就有了這樣的頭腦,運氣很好,很小的時候就在圖書館里讀了一些書。1930年,他贏了一張“卵巢彩票”。要是早出生兩千年,可能已經被其他原始人吃掉了。因為他覺得自己跑得不快,別的方面也不行。
“我很幸運。我生下來就有好父母。我的父親給了我巨大的激勵。做父母的要教育子女。身教勝於言教。子女在父母身邊,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都在模仿。這些東西沒法重來。要是你的父母言行一致,他們教給你道理,也身體力行,你就很幸運。我父母教我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樣的。這很重要。如果你總譏諷別人,教孩子的時候也譏諷孩子,這種譏諷,孩子永遠抹不掉。小孩子那麽大的年紀是最容易受影響的。”
九、人不應該一生出來就坐享其成
對一個富裕的社會該有什麽制度有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決定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要不是這個社會,巴菲特覺得自己不會這麽有錢。這不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假設你出生的時候是雙胞胎之一,一個精靈讓你們競價選擇自己出生的地方。你出多少錢就得願意回饋給社會多少,出價最高的會生在美國,另一個會生在孟加拉國。你肯定會出價很高。出生在美國有巨大的優勢。
但是,人不應該一生出來就坐享其成。巴菲特說,要是我給我的子女很多錢,他們就會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如果他們真這樣了,那就是害了他們。美國政府能收到的遺產稅是300億美元,這些錢會用於支付伊拉克戰爭等國家開支。除了遺產稅,國家的其余開銷肯定是從別的地方來的。除了來自遺產稅的部分,其余的錢肯定是從更窮的人那里來的。在留下遺產的人中,每年繳納遺產稅的只有
2%。就算繳納了遺產稅,他們還是會平均留下
5000萬美元。那些中了彩票的人最應該拿出錢來,支持社會的公共事業。巴菲特相信財富應該廣泛地重新分配。財富是一大把支票,可以換成豪宅什麽的,但是把這些支票留給下一代是錯的。他們應該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十、研究宏觀很難判斷什麽生意會成功
巴菲特不太關註像人口結構那樣的宏觀經濟趨勢,因為這種信息很難轉化成賺錢的決策。研究宏觀經濟趨勢,很難判斷將來什麽生意會成功。但是,喜詩生產人人愛吃的糖果,鮮果布衣生產人們每天都穿的內衣。巴菲特找的是現在就能賺錢的,而不是將來可能賺錢的生意。沃爾瑪也不會花很多功夫研究人口結構的宏觀經濟趨勢。他們要琢磨的是新店如何選址,采購哪些商品。那種數據沒用。1999年前,人們都興奮地進入股市,但這和人口結構趨勢沒關系。傑里米·西格爾說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人會把投資的錢拿出來養老,這會導致資金流出股市。巴菲特很敬重西格爾,但是覺得資金流動數據沒什麽用。
十一、永遠要交那些比你強的人
如果沒有遇到查理·芒格,伯克希爾會非常不一樣。不過,巴菲特說他有很多榜樣,至少有10個人,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巴菲特介紹說,雖然芒格家和他家的距離就半個街區,但是他們1959年才認識。當時,芒格35歲,巴菲特29歲,從那時起他們一直合作到現在。芒格很倔,但是這麽多年,他們從沒爭吵過。芒格沒讓巴菲特失望過一次。要是榜樣讓你失望了,那該多難受。永遠要交那些比你強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比你強的人交往,你也會變得更優秀。找對象要找比你優秀的。與你成婚的這個人是對你影響最大的。幾十年下來,在這樣的婚姻中,你肯定會越來越好。
十二、必須遠離別人的貪婪和恐懼
現在投資這行里專業人士比以前多多了,高智商的人也比以前多多了。今天,人們獲取投資數據更方便、更快捷。盡管如此,投資者的行為不會比過去更理智。人們該怎麽做還會怎麽做,他們與生俱來的心理永遠不會變。你要讓自己的思想和大眾一刀兩斷。智商再高,一被從眾心理左右,就傻了。很多高智商的人參與了投資,但是不要認為投資者的行為就更理智了。聰明人也有不理智的時候。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論多難,你都必須遠離別人的貪婪和恐懼。
你別說龐氏騙局瘋狂,1999年的科技和電信狂潮,造就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癲狂,它就發生在我們眼前。在資本管理方面學富五車也沒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自己投了幾億美元,也都是老手。這些人里還有拿過諾貝爾獎的。從全美國,再也找不出比他們智商更高的團隊了,可他們還是爆倉了。短短幾天時間,就一切歸零。他們都很有錢了,不需要錢了,怎麽還能做這樣的蠢事?
機構大量持股,這麽少的人管理這麽多錢,這些人還這麽看重未來會發生什麽,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在投資界,太多的人就想著戰勝指數,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精力充沛地決定這決定那。過去不是這樣。這種現象導致了一種“一觸即發”效應。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就是個典型,程序化交易和止損單導致了當天的暴跌。
人們與生俱來的心理沒有變,機會總會出現。太多人都還是那麽不理智。他們受貪婪和恐懼驅使。巴菲特說他做投資,從來沒怕過。要是市場上的每股股價只是整體出售公司價格的四分之一,董事們還不回購,是在想什麽?他們的腦子有時候就是不理智。巴菲特調侃說,他就沒這個毛病。
當年,伯克希爾買了《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網和《新聞周刊》。按照股價計算,市值是
1億美元,沒負債。公開競拍的話,把這些公司分別賣出去,一共能賣5億美元,但當時它們的總市值才1億美元。換句話說,有人願意以0.25美元的價格把1美元的錢賣給巴菲特。有效市場理論說,與37美元時相比,20美元時的股票貝塔系數更高。這是神經病。巴菲特當時花900萬美元買的股票,現在已經值17億美元了。
設立一只10萬億元量級基金補公共服務短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7722.html
設立一只10萬億元量級基金補公共服務短板
一財網 邵宇 2016-02-03 20:51:00
筆者強烈建議建立一只10萬億元量級的補短板基金(或者叫公共服務均等化基金),為即將進入城市並安居的1億農民工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主要投向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兼顧公共住房、舊城改造、智慧城市等。以此來有效改進我們的供給、服務業和深度城市化能力。
2016開年資本市場就黑天鵝亂飛,那麽今年的全球宏觀和中國宏觀的主要邏輯是什麽呢?如何看清這紛紛擾擾的世界?在此筆者覺得今年的宏觀邏輯其實特別簡單,以下分三方面評述。
全球宏觀方面,主要是美聯儲加息的速度和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幅度的抗爭。
如果美聯儲全年加息達到4次,就可能引發新興市場貨幣大幅度貶值,從而導致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的第三輪,即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國相對抗擊能力更強些,全球外匯儲備共12萬億美元,中國擁有3.3萬億美元,安全墊較為充分。但其他一些資源型國家,比如南非、巴西、俄羅斯則可能出現動蕩,並產生蝴蝶效應。
如何避免這個危機的發生呢?
我們看到,第一波對於高風險資產的攻擊目前已經結束,中美財經高層之間進行了有效溝通,中方承諾保持人民幣貨幣錨的穩定,而美方會考慮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如果全球可以有更為正式和確定的政策協調,則這個世界將會慢慢穩定下來,因此2016年9月4日的G20杭州峰會,可能是全球核心經濟體再度攜手、重振世界經濟和市場信心的關鍵窗口。也期待中國在其中有更多的表現和貢獻。中國可以堅守匯率方面的大國責任,但也需要包括貨幣互換和對“一帶一路”戰略支持等對價。
中國宏觀方面,今年的主題詞是“供給側改革”。先是“三去”,即去庫存、去產能和去杠桿,此外還有“一降”即降成本,以及“一補”即補短板。
今年決策者貌似已下定決心,會有一定數量的產能消除,會有一部分企業兼並重組,並伴隨著金融機構的壞賬暴露。但由於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是一個緊缺型經濟體,其實就只有一次成功的“三去”經驗,即1997年金融危機時,有一批國有企業破產、員工下崗和金融機構關閉。那一次“去”得很爽,中國經濟也確實再度在2000年左右起來了。
但這里可能有一個誤判,因為中國的經濟之所以再次起來是由於兩個因素:一是房地產成為拉動經濟內需的關鍵引擎;二是加入WTO成為拉動外需的重要引擎。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後面還有沒有這樣關鍵的引擎能夠發動起來。
一個更有力的證明是在2001~2002年中國經濟再次起來時,油、電、煤、鐵路、公路運輸反而變得很緊張。
2015年中國公布的GDP增長是6.9%,這里面金融業的貢獻超過1個百分點,而今年無論是證券、銀行還是保險可能都無法期望同樣的收成了,如果再疊加一個“三去”的話,可能就會擊穿一直被強調的6.5%的增長底線。所以我們需要更加關註的是後面的“一降一補”,即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究竟如何配合形成合力並拉住經濟。
筆者強烈建議建立一只10萬億元量級的補短板基金(或者叫公共服務均等化基金),為即將進入城市並安居的1億農民工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主要投向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兼顧公共住房、舊城改造、智慧城市等。以此來有效改進我們的供給、服務業和深度城市化能力。讓農民工進城落戶就是當下中國最大的分享,通過對於教育、公共服務的投資,會帶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需求。
這就必須以極大的決斷力來最後一次擴張中央政府、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和整個國家的對外資產負債表,通過向全球發行人民幣標價的中長期國債來實現,這會同步完成六大宏觀部門內部的杠桿轉移和再平衡,並且向世界提供穩定的無風險儲備資產池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當下必須集中全部火力,這既是需求側也是供給側,直指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人的城市化,它全面滿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如同火箭筒,它能夠轟開需求供給、結構、預期信心和估值的堅冰,為沖出中等收入陷阱帶來充沛的動力。
而最後國內和國外兩者的交會點,就在一組關鍵的金融變量上,也就是說控制金融風險的能力。
今年監管當局將發現,不得不在以下多個金融市場上全面作戰,包括但不限於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匯率、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利率、A股市場、債券價格甚至港幣和港股。而中國的金融監管系統正在面臨一次全面再造,預期在4、5月份的金融監管會議上會給出一個完整的從組織機構、人事安排到功能設置上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新生成的系統可以有效防範金融風險,這一點至關重要。另外認識到當下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重建激勵機制和適度分享,因此也應該立即著手這方面的工作。
(作者系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編輯:黃賓
越弱越暗越美麗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2vb.html
幾年前我曾讀過李渺寫的一本書,那本書的書名是《越弱越暗越美麗》。幾年過去了,我始終沒有忘記那本書的書名。李渺是理論物理學家,那本書是一本科普著作,但是書名卻充滿了詩情畫意。這也難怪,李渺本人就是一個詩歌的超級粉絲。“暗宇宙給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就是越弱越暗越美麗的含義。
由此我想起了市場。中國A股市場在大部分情形下,都是“光明”短暫而黑暗漫長。與此同時,恐懼也總是如影隨形。恐懼往往讓人錯過市場中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尤其在遭受過損失的時候。實際上,只有到處是恐慌拋售的時候,才是投資的最好時機。當然在熊市的陣痛中進行投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黑暗了接下來有可能更黑暗。
市場的本性就是變幻莫測的,而“群體的瘋狂”則是主要的推手。新聞標題是一個很好的估量市場情緒的方法。新聞標題越悲催,通常暗示著最佳的購買機會。這時,只要投資者擁有與群體背道而馳的能力即可。最佳投資者的關鍵考驗就在於他們有勇氣在周圍的人們喪失信心的時候仍然遵照其信念行動。從我們過去的實踐證明,不顧市場的看法買進蕭條市場的策略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因為此時最容易找出廉價股。
把握正確的投資時機是投資中最難做的事,但是我們不必去做不可勝任的事。不要指望捉住絕對高點與低點,要以一種逐漸遞增而非孤註一擲的方式去做。若某種做法可行,可以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如此“蠶食”的過程就會使投資組合得到很大的提升。投資大多運用常識即可,若做出違反常識的事情就等於營造風險。成功投資者的主要回報就在於他做得比平均更好。除非你能夠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否則你不可能有什麽出色的地方。
在困難環境下保持冷靜最重要。年輕時我也容易緊張,但是現在越來越鎮定了。不要對什麽事情特別興奮,即使我們賺了一大筆,這也不過是暫時寄存在我們這邊而已,我們只是財富的看守者。要利用股市時不時出現的過度沮喪和興奮的情緒來獲益。熊市時可以謹慎的逐漸購買,相信不管形勢多麽惡劣,總會有出路的時候。事實上,每次熊市過後,我們就會變得愈來愈強大。在股市持續下跌時買進股票,幾乎都被證明是正確的決定。
價值投資者多半會忽略廣闊的經濟情勢。宏觀的東西總是難以把握的,但是微觀的東西就容易掌控得多。尋找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對心儀的股票精挑細選,並不難做到。若我們一旦相信接近“底部”,就應該步步為營,蠶食股票。朝三暮四,絕望地尋找快速賺錢的方法,絕對不是什麽好事。熊市里買進股票可能讓你虧損,這是因為心懷恐懼的人不斷拋售的結果。但若是物有所值,根本不必驚訝難過,即使是最佳的投資者也無法做到百戰百勝。
投資並不需要什麽很高的學歷,耐心、謙遜、艱苦實踐和常識足矣。若我們掌握了基本知識,並堅持一種貫穿全局的方法,無論這種方法多簡單,致勝自然來。但是,太多的人總想急於得到結果。其實他們應該坐下來什麽也不做,讓複利的奇妙結果帶來收益。若非如此,交易成本就會吞噬掉任何投資者的業績記錄。投資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必須在投資中添加一些防護措施,也就是安全邊際,盡量避免挑選不適合投資的股票。
獲得成功的要素是將命中率保持在60%左右,如是,就能在中長期內排列在前。股票不要買得太多,三五只就足夠了,最好的目標是“小池塘里的大魚”,而不是“大海里的小魚”,然後積極監控。我的經驗是,緩慢買進,積累籌碼是一種有效的盈利路線。不要盲目跟風,別人買進能夠賺錢的籌碼,對你來說並非能夠賺錢。避免跟風是很難做的事,但這是長期成功的關鍵。大多數人錯在急躁,並且與群體相伴。
熊市里看上去似乎既弱又暗,所以很多人總是絕望,難以樂觀。但是還有一些人,他們看到的卻不是那樣。他們看到的“弱”其實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暗”其實是一股巨大的存在。“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對於他們而言,越弱越暗越美麗。
“一只狗”帶來的互聯網金融革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7.shtml
導讀 : 現在阿爾法狗會下圍棋,10年後的“阿爾法貓”可能會炒股。
“為期一年的炒股大戰面臨尾聲,人類股神巴菲特和機器大腦阿爾法狗,到底誰將贏得此次比賽……”2020年的美國華爾街,阿爾法狗和股神巴菲特1000萬美金為基礎本金的炒股大戰,最終阿爾法狗收獲了2140萬美金,股神巴菲特以1960萬的成績惜敗阿爾法狗,全世界嘩然……
然而剛剛所說的一切僅僅只是筆者幻想的一個故事。事實上,3月15日,阿爾法狗(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進行了最後一輪較量,此次人機大戰總比分定格在4:1。一場圍棋比賽讓世界關註到人工智能的發展,現在的阿爾法狗只會下棋,但其背後的技術力量正在帶來互聯網乃至互聯網金融的革命。這只“阿爾法狗”將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深度融合,金融智能化成為大勢所趨。
金融智能化不止是“互+金”
狹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停留在“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在傳統金融服務上進行疊加,將互聯網式思維、互聯網式管理、互聯網式數據融合進傳統金融服務,而這正是現在大部分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商正在做的事情。“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也正在讓金融進入“普惠金融”的階段,通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進行補充,讓大學生、農民、打工者等更多的人平等的享受到金融服務。
但是,“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下,信息安全、投資風控、資產調節等方面問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說,互聯網增加了信息風險,也正是如此,摸索期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才會出現P2P跑路的現象。
與此同時,金融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得到消費者認知的匹配。消費者由於缺少對金融理財的了解而難以做出理財決策,面對花樣頻出的理財信貸等金融服務,消費者如何根據自身能力和需求來進行選擇。難道正如新聞中提到的,根據理財產品的名字是否好聽來決定資金的去向?用戶具有個人特色的理財需求也還難以定制,多種金融產品也難以集成在一個平臺上……也許這些是“互+金”不能解決的,但在金融智能化的未來,都將逐步解決。
面對這些問題,比如BAT已經在通過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等大數據分析對用戶進行定制化的金融服務。阿里旗下的螞蟻聚寶正在試圖通過“一站式、低門檻、智能化、社區化”打造一個理財平臺。百度則已經開始將人工智能應用於保險和貸款中,百度總裁張亞勤認為這類系統完全可以更好地評估風險。“在保險和消費貸款中,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各種狀況,降低風險。”而互聯網金融行業領先的陸金所、玖富、人人貸等都在朝大數據、風控以及產品多樣化等層面持續發力。
人工智能是大趨勢,從阿爾法狗的表現以及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運用來看,互聯網金融在人工智能的改造下將不再局限於“互聯網+金融”,而是逐漸向“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轉變。人工智能起到串聯起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實現更加智能的精確計算的作用,實現大腦一般的思考,解決“互+金”模式下的諸多痛點。
阿爾法狗背後是一顆金融大腦
現在阿爾法狗會下圍棋,很難說,10年後會不會有“阿爾法貓”來炒股。從技術角度來看,阿爾法狗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給金融帶來智能化變革。甚至形成“金融大腦”這樣一個存在。
“金融大腦”是互聯網虛擬現實實驗室創始人劉峰提出來的概念。這一概念是指,人工智能利用大數據的觸角去金融、期貨、經濟等不同領域抓取信息和數據,將獲得的信息反射回這些人工智能系統中樞進行篩選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和決策,然後將這些結論和決策反饋給金融領域的機構和從業人員,從而形成一個類似人腦的金融大腦。
其實,阿爾法狗判斷棋局的方式是反複計算每一個點落子的勝率。面對複雜的圍棋棋局如此,面對複雜的資本市場同樣也是如此。阿爾法狗四勝李世石,其背後是對複雜數據的處理能力、快速準確的機器學習能力,在面對複雜的資本市場時,這些技術能力同樣可以應對多樣的金融場景,甚至是具備“金融大腦”的能力。智能金融的機器學習功能,讓產品背後的邏輯系統可以快速適應場景數據,建立合適的評分規則、決策體系。也正是如此,哪天阿爾法狗和股神巴菲特一較高下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改造金融”:四大領域的金融智能化
阿爾法狗代表的金融大腦正在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造。在今年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百度總裁張亞勤就談到,人工智能正進入到投資、風險通知等金融決策領域,“改造金融”一說絕非誇張。
筆者看來,人工智能將在機器人理財顧問、征信助手、智能風控系統、防範性金融系統等四方面改造金融,並且將匯集更多信息和數據指導用戶的獲取金融服務。
(一)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集成信息、提供建議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將成為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軍師”,在國外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理財顧問已出現。據了解,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將收購理財初創公司Future Advisor,正在為公司機器人理財顧問業務做準備。美國最大券商之一嘉信理財已向自己數量眾多的客戶推薦機器人顧問。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擁有“金融大腦”的理財顧問,將為人類用戶提供海量信息,並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為用戶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並為用戶把控風險,機器人甚至可以主動感知用戶的資產狀況,提前為用戶進行預警。
(二) 對於銀行及傳統金融機構而言
人工智能可以在征信層面取得更多信息,成為制定各項計劃、開發理財產品的助手,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取代人力,讓業務流程更加簡單明了。美國巴克萊銀行去年便計劃開發人工智能系統,使客戶能夠與該系統間自動完成業務交易。按照巴克萊推出的計劃,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集成這些系統的優勢,客戶能夠通過移動設備下達指令,完成需要辦理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從2012年起,開始運用人工智能電腦來完善客戶服務,其技術提供方正是當下熱議的IBM人工智能電腦沃森(Watson),能以人類的認知方式推斷和演繹問題的答案,提供諸如客戶需求分析,預測經濟走勢等服務,還能夠結合個人投資履歷給出適合特定客戶的投資計劃。反觀國內一直走在銀行業務前線的招商銀行也已經開始試用全新的智能業務服務,但是,如何讓機器與用戶的溝通更人性、業務流程更快捷、業務推薦及信息分析更準確仍然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繼續完善。
(三) 對於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金融服務形成標準化、模型化的、智能化的風險控制系統。在國內,作為互金巨頭的螞蟻金服、百度金融等在金融智能化方面更有著先天的優勢。有著多年支付經驗的螞蟻金服也已將人工智能運用於保險、征信等多個領域,阿里雲為螞蟻金服的大數據提供了穩定充裕的承載容器,而雲計算技術將成為其金融發展的利器。而一直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投入、擁有世界最大的深度神經網絡的百度,人工智能已作為一種基本技術,體現在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每一處,語音識別、文字識別、機器翻譯、搜索引擎、廣告平臺等等,還有近年大熱的互聯網金融服務。2015年底,李彥宏宣布公司重大架構調整,組建金融服務事業群組(FSG),互聯網金融正式成為百度新的戰略業務。差不多1個月後,張亞勤放出信號“人工智能將會改造金融產業”,可見其金融智能化的趨勢應該並非是外界臆測,包括此前的百度股市通、國金大數據證券以及其理財和消費信貸等產品的陸續出現和升級,通過人工智能來展開更多金融前後端布局的籌謀也更加明顯。
(四) 對於“一行三會”而言
人工智能可以起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作用。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公司董事長劉慶峰也提出了關於打通“一行三會”建立國家金融大數據,防止金融系統性風險,促進股市健康發展的建議,這需要“金融大腦”具有更廣闊的全局觀,對金融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一行三會”而言,未來甚至可以根據人工智能的信息和分析來展開經濟決策,采取更多能夠及時順應市場變化的市場措施。因為人工智能就像下圍棋一樣,人類技術可能看到未來10步、20步,它可以看到180步。因為計算能力強,所以有更遠預見的可能性,金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對各種預案進行提前的分析,一旦出現相關情況它可以第一時間預判,不至於相關部門措手不及。
此前百度人工智能、大數據對國家政策層面就有大量支持,在日常交通運輸以及春運期間,百度地圖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便起到了重要的決策支撐。而在未來的資本市場,“國家隊”也能夠在人工智能的決策支持下科學救市。
從理財顧問、征信助手、智能風控系統、防範性金融系統這四個層面來看,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正在朝著越來越“技術範兒”的方向上前進,金融智能化成為大勢所趨。智能金融的機器學習功能,讓產品背後的邏輯系統可以快速適應場景數據,建立合適的評分規則、決策體系,真正給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無論是消費金融領域還是風控層面上,互聯網金融在人工智能的配合下正在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嶄新打法。這也正是阿爾法狗仔打敗李世石之後,給金融智能化帶來的全新想象。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吳俊宇,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風格之殤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3w1.html
詹姆斯·蒙蒂爾是傑瑞米·格蘭桑GMO資產管理團隊的成員之一。大家都知道,他是《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一書的作者。但是不一定知道他還是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者,他曾於2002年寫過一本《行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場》的書。行為金融學認為,人的行為其實並非一直是理性的,相反,人們常常因為過度自信、貪婪、盲目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行為金融學研究的就是人性的這些弱點。在《行為金融》一書里,我最感興趣的一個章節是“風格投資”。
所謂的“風格投資”是指一些買方金融公司比如基金和券商的投資定位,他們或是投資價值型股票或是投資成長型股票,或是專註於醫藥板塊或是專註於互聯網板塊等等,就像我們所說的“報團取暖”,而後在這些“風格”鮮明的領域內展開激烈的競爭。
關於價值股與成長股之爭由來已久。自然,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不贊成將這兩者區分開來,因為“成長”本來就是“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成長無所謂價值,價值本身就包含了成長。然而,市場依然將此兩者進行“嚴格”地區分,使之涇渭分明。從長期看,價值型股票的表現要好於成長型股票。但是延長一段時間,成長股的表現又超過價值股。事實上,在美國股市,價值股收益高於成長股的時間只有60%。可見,即使價值投資也不是在任何時間都能戰勝成長投資的,它也有很暗淡的時候。這就印證了約翰·博格所說的價值投資只是“次優”策略的說法。
再來審視市場。市場總是會被最近表現良好的投資風格所吸引,如此其風格投資產品的價格就會上升,而且很容易超過其基本價值的水平。這實際上是采取適應性預期的投資策略,也是一種代表性偏見。有意思的是,一種風格投資如果連續幾年都獲得高收益,那麽就有可能被解讀為一種高水平的投資風格。一旦這種風格實實在在地在投資者心中紮紮根來,一種風格投資就形成了,只是最終這種風格投資將會逐漸衰落並被淘汰出局,從而風光不再。舉例說,“漂亮50”大公司股票在1973-1974年集體沈淪後,小公司股票遂於1975-1983年取而代之,占領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預期投資收益最高的股票並不能帶來最高的收益,而不受歡迎的低於預期收益增長的股票則往往超過分析家提出非常悲觀的預期。一種風格投資的持續性通常難以獲得。特別是,投資成長股的人總是寄希望於其股票高成長並且永遠保持下去,但是若不能達到預期,則殺傷力巨大,彼時情緒和心理因素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蒂爾的結論是,我們並不能非常輕松地知曉在長期中是價值股業績更好還是成長股業績更好,因此避免只有一種風格投資很可能就是最優的方法。蒙蒂爾認為,僅僅使用資產配置中一小部分資源即可實現在價值股與成長股之間的風格轉換。《行為金融》這本書是寫給機構投資者的。或許機構投資者確實需要風格投資之間的轉換。但是,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尤其是價值投資者,既然會認可成長已經隱含於價值之中,而無需嚴格區分價值股與成長股,那麽最後要做的就是股票資產的配置問題。在一個投資組合中,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以合適的價格配置5-10只股票,不超過10只股票是必要的,然後將其分散於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板塊之中,避免集中於某一種的風格投資,從而造成損害而形成“風格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