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國頻發難民強奸少女案,如何攪動默克爾選情?

在德國居住多年的張女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近期難民奸殺德國少女以及難民強奸兩名中國留學生的事件,她明顯感覺到較之德文媒體,中文媒體報道得更猛烈細致。

為了“政治正確性”,德國各大媒體在此方面的報道相當克制,不僅不敢把難民二字寫入大標題,還把德國民眾在網上對難民問題宣泄的不滿斥之為網絡暴力,稱在現實社會中排外情緒並沒有這麽糟糕。

就在三起案件宣布偵破的同一時期,德國總理默克爾以89.5%的得票率再次當選為基民盟(CDU)黨主席,正式開啟了她第4次參選德國總理之路。

默克爾在此次大會上做出了兩項被視為其政策轉向的實際聲明:第一,德國要立法禁止完全遮蓋面部的穆斯林服裝;第二,此前的門戶開放政策將不再持續,2015年中期所產生的混亂局勢“不能,不應該,也必須不能再被重複了”。

“歡迎文化”下的無辜受害者

自2015年以來,有關德國女性被難民強奸的消息就不絕於網絡,但德國媒體為避免煽動對難民的仇恨,大多進行了低調處理。

直至上月,弗萊堡附近連發兩起奸殺案,且被害人均為年輕女性,其中在10月中旬被害的醫科女大學生蘭德伯格(Maria Ladenburger)甚至只有19歲,這一慘劇震驚了弗萊堡當地社會,並隨後在德國全國範圍內發酵。

目前查明,該奸殺案嫌疑犯是一名來自阿富汗、自稱只有17歲的難民。而蘭德伯格生前經常參與幫助難民的各種活動,不排除在活動中就被上述嫌疑犯盯上的可能性。

根據弗萊堡市檢方所公布的案情,蘭德伯格在夜晚參加一個派對騎車中途被該嫌疑人強奸後扔進了德賴薩姆河(Dreisam)中,死亡原因是溺亡,施暴手段極其殘忍。

蘭德伯格被部分德國人視為是默克爾“歡迎文化”下的犧牲品,然而討論這些事情在德國依然非常敏感,因為歷史原因,德國民眾對於種族問題依然小心翼翼。張女士對記者表示,發言不慎則有可能被自己的社交圈邊緣化。

第一財經記者也查閱了幾份德國大報的網絡版,發現德國媒體均避免將“難民”做入標題之中,最多是標明嫌疑犯的來源國家。

12月6日,德國波鴻警方則召開記者會,公布在波鴻大學區附近發生的受害人均是中國女留學生的兩起強奸、性侵案告破,嫌疑犯在12月5日被捕,被查明是2015年12月來到德國的31歲伊拉克難民。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德國的一些左翼人士一直在呼籲,如令難民同其妻子團聚,其性侵犯罪率將有可能下降;但根據德國波鴻警方給出的信息,此伊拉克難民的妻子以及兩名子女就同他一起在德國波鴻難民營生活。

是否再選,默克爾想了很久

2015年以來,德國各地就不斷爆出難民強奸案件。另據德國移民局統計,這些來自戰爭國家的難民有超過70%是30歲以下的男性。

漢堡一位經歷了二戰的退休老人馬塞爾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對於見到的這些難民都是年輕男人的情況感到不解。

馬塞爾對記者說:“每天我去漢堡政府辦事都會看到年輕的男性難民排著長隊拿著各種文件等著領錢。我對此感到非常生氣,他們不是難民。”

這樣的社會現實能否觸動對難民持“門戶開放”政策的默克爾呢?

在基民盟代表大會上,默克爾表現了強硬的態度,她表示,不是所有到了德國的人就一定能留在德國。

自2015年9月4日德國向滯留在匈牙利的難民正式打開邊界以來,德國共接收了大約150萬名難民。

默克爾表示,是否要再一次參加選舉,她“想了很久”,而許多人對她說一定需要她再次參選,讓她非常感動。

默克爾的講話令支持者們動容,並在結束後對默克爾報以了11分鐘之長的掌聲。

此次默克爾以89.5%的得票率再次當選基民盟主席,不過上一次她的得票率是97%。此數字同德國電視臺先前進行的民調所顯示的默克爾的支持率高度相符。

在這份針對默克爾連任的最新民調中,其黨內支持率(基民盟和基社盟)高達89%,在全國範圍內,有64%的受訪者支持默克爾連任,另有33%的受訪者反對。

在黨派方面,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的支持率為36%,極端右翼德國選擇黨的得票率在13%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65

默克爾稱貨車沖入聖誕集市事件為“恐怖主義襲擊”

德國總理默克爾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19日晚發生的貨車沖入聖誕集市事件為“恐怖主義襲擊”,襲擊者可能曾在德國尋求過避難。

她繼續表示,理解德國民眾此時的心情,尤其在得知自己試圖幫助的難民申請者犯下如此暴行時。

據法國《費加羅報》12月20日報道,卡車沖撞柏林聖誕集市事件發生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過發言人塞柏特(SteffenSeibert)發表聲明,對受害者表示哀悼。

塞柏特在推特網站上稱,他們為死者哀悼,希望傷者可以得到協助。此外,這位發言人還提到,法國總統奧朗德向默克爾表達了對德國人民的支持以及對受害者家庭的同情。

德國當地時間12月19日晚,一輛重達38噸的卡車沖進德首都柏林的一處聖誕集市,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大量人員受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98

視點 | 默克爾:柏林恐襲若為難民所為 我們難以接受

周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總理府發表講話時稱,將19日晚發生在柏林的卡車襲擊事件定義為恐怖襲擊,並稱難以接受嫌犯或為難民。

周一,德國柏林布賴特沙伊德廣場發生卡車襲擊事件,目前已造成12人死亡,48人受傷。據悉當時卡車徑直沖向人群,帶倒了市場內的聖誕燈飾和攤位。警方稱,現場發現卡車原駕駛員——一名波蘭籍司機已被殺害,並在附近逮捕一名嫌犯。周二,由於證據不足,此前逮捕的一名巴基斯坦難民被釋放,德國首都柏林重啟搜捕行動,繼續搜查1名或多名在逃嫌犯。

在默克爾的政策下,德國敞開大門接納難民,許多難民也在努力融入德國。默克爾表示,此次襲擊令人震驚,如果警方確認嫌犯是在德國尋求庇護的難民,那麽舉國上下將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已於周二晚間聲稱對此次事件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67

默克爾擔心德美關系遇冷 連基辛格也幫不上忙

在英國宣布退歐後,外界普遍預期德美關系將在未來得到加強,然而對於即將來臨的新德美關系和跨大西洋夥伴關系,德國總理默克爾卻愁眉緊鎖。

在選戰之中,默克爾政府幾乎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團隊沒有任何接觸,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期間還成為特朗普鮮明的批評者,指責特朗普“煽動仇恨”;在特朗普勝選後,盡管德國政府頻頻派出高級外交官赴美一探究竟,然而一向謹慎的德國外交人員對於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的政策把握仍無法做出定論,甚至給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打電話也幫不上忙。

一位德國高級別外交官員坦承:“我們要擁抱跨大西洋關系的困難歲月了。”

默克爾做了最壞打算

在觀看完有關特朗普1小時長的紀實影像之後,默克爾的心情沒有變得更好。此影片是特朗普最近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次“感謝投票者活動”,默克爾不僅自己把一個小時的片子都看完了,而且還向她所有的基民盟成員都推薦觀看該影片,“了解他的思維活動,這很有意思”。

在這部影片中,特朗普慶祝了自己的勝利,抨擊了媒體記者——全世界最不誠實的人。他在這一場活動上的所有行為都沒有令人感到他將轉型成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家,在其中他所講的一句話令默克爾印象深刻,她逐字引述道:“沒有一首全球國歌,也沒有一種全球貨幣以及全球國旗這樣的東西,我們只向一面國旗致敬,那就是美國國旗。”

默克爾還形容稱,特朗普的這篇演講在“文化上很有趣”,並有可能成為理解特朗普未來政治決定方向上的一種思路,譬如在以“美國優先”的思路下進行大規模減稅等活動。

默克爾並不願意在公開場合就特朗普進行表態,並且認為施泰因邁爾一再公開批評特朗普是個錯誤的舉動,但這並不代表默克爾不同意施泰因邁爾的觀點:在黨派內部,默克爾願意分享她對於特朗普的看法,即在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位總統候選人能這麽不顧體面。

在特朗普勝選後,默克爾冰冷地表示:“美德因一系列共同價值觀連接在一起:民主、自由以及對於法治的尊重。”她還說,美德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作。她不僅做出了這樣的公開聲明,而且還在11月11日與特朗普進行長達一個小時的電話交談中再次重複了這一點。

種種跡象表明,默克爾已經做出了最壞的打算。實際上,默克爾對於特朗普的性格最為憂慮,特別是他那種對於被愛戴的渴望,以及如若不成便惱羞成怒的行事作風。“許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恐怕要天翻地覆了。”默克爾在基民盟的年度大會上說。而這樣的重話,很少能出自默克爾之口。

特朗普的選民則總以美國前總統里根與特朗普相提並論。不過默克爾總理府的官員們並不這樣認為:里根在入主白宮前做了8年的加州州長,並且同共和黨沒有沖突,而默克爾的官員們認為,最適合和特朗普做對比的,是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

基辛格​​​​​​​也幫不上忙

在特朗普勝選之後,施泰因邁爾曾給基辛格打了不少電話。“但是就連他也幫不了我們什麽忙了。” 施泰因邁爾後來表示。

隨後,德國政府在無奈之下同特朗普陣營加強了聯系並從2016年12月開始派出了大量德國高級外交官赴美。在調研中默克爾發現,特朗普唯一崇拜的就是強勢。

她感到吃驚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前州長米特•羅姆尼竟然為了國務卿的職位向特朗普示好,而默克爾對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行為也感到很難理解:為什麽安倍不能安靜地等待與特朗普的正式會面安排,而是在特朗普當選消息確定僅9天之後就親自飛往紐約會見一位當選總統。

特朗普對強勢的崇拜導致了另一項令德國最為憂慮的可能性:他多次表示欣賞俄羅斯總統普京,並宣稱希望解除美俄爭端,且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已經過時了。

就在1月7日,特朗普怒發6條推文,來回應美國情報機構對俄羅斯的指責。

在其中,特朗普寫道:“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系是件好事。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認為這是件壞事”以及“我正式就任後,俄羅斯會比之前對我們更尊敬,我們也許還會攜手解決其他緊迫的問題……”

德國總理府和德國國防部目前只能希望,哪怕是特朗普這樣的人也不敢隨便觸碰二戰後美歐秩序的基石,而這種樂觀估計很大程度基於特朗普對五角大樓負責人退役海軍陸戰隊將軍馬蒂斯(James Mattis)的任命之上。

不少德國高級軍官都在阿富汗服役期間認識馬蒂斯,並對於他的品格有著較高評價。重要的是,馬蒂斯本人也擁護NATO,曾經在NATO擔任了兩年高官。德國國防部的消息人士表示,他們認為馬蒂斯將向特朗普闡明歐洲和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35

視點 | 默克爾警告歐盟:美歐關系得不到長久保證 我們必須團結

1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獲得比利時根特大學以及天主教魯汶大學共同授予的聯合榮譽博士學位,表彰她在移民問題上作出的貢獻。

在授位儀式上,默克爾表示她和德國傳統盟友都一致認為“美國和歐盟的親密關系得不到長久保證”,因此歐洲國家和歐盟必須學會在全球事宜中承擔更多責任。她還表示,歐洲鄰國的發展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團結來共同解決難題,“長期依賴他國解決周邊國家的問題是非常幼稚的表現”。

針對頻繁發生在布魯塞爾、柏林和其它歐洲城市的恐怖襲擊,默克爾認為“這是對我們的社區以及生活方式赤裸裸的挑釁”,她呼籲歐盟必須團結起來,竭盡全力保障歐洲人民的安全自由。

此外,關於缺席了英國的歐盟未來該何去何從,默克爾認為,他們應將目光放在移民、恐怖主義以及地區安全這三個方面。

出席授位儀式的還有比利時首相米歇爾。他在典禮上發表講話稱,“如果我們害怕自由,我們就會失去和平和繁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49

特朗普嚇不倒默克爾,德國早準備和美國貿易戰

被特朗普盯上,德國對貿易戰已有預案

在特朗普近日接受歐洲媒體聯合采訪並對德國難民政策及其在歐盟地位大肆評論之前,有各種跡象表明,德國經濟部和財政部已經做好同美國發生貿易戰的預案,但認為德國的貿易出口政策無可指摘,德對美的高貿易順差是歐元匯率過低造成的。

特朗普早盯上德國

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執行總裁馬爾什(David Marsh) 在發給第一財經記者的簡報中指出,特朗普盯上德國是早晚的事:“這可能是美國領導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關於歐洲國家的最好戰的公開言論了。”

特朗普對寶馬和大眾等德國汽車制造商發出威脅,稱如不在美國建廠,而將汽車賣到美國的話,要征收35%的關稅,在此言論之後,掌管德國經濟部的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雲淡風輕淡雲清地回應,寶馬已經在美國建廠,如果希望解決美系車與德系車汽車銷量不對等的問題,加布里爾說,“先把美國車造好點吧。”

美國的一家寶馬工廠內,工人正在擦拭車標

來自德國總理辦公室的回應則顯得更加冰冷:默克爾的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表示,默克爾“很有興趣”地閱讀了特朗普的采訪,但在他正式成為美國總統之前,對其言論不予置評。

實際上,在選戰期間,特朗普團隊中負責進行經濟政策規劃的團隊就已經盯上了德國。在由美國商務部長提名人羅斯(Wilbur Ross)和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提名人納瓦羅(Peter Navarro)共同撰寫的選戰經濟計劃白皮書中鮮明指出:“美國整體貿易逆差的一半都來源於六個國家:加拿大,中國,德國,日本,墨西哥和韓國。”

該白皮書提到:“如果審視美國與上述國家的雙邊關系,如美國進行一些艱苦但聰明的談判,可以通過增加出口和減少進口的一些組合來改善我們的貿易平衡情況,而談判明顯是特朗普擅長之處。”上述白皮書還提及“德國貿易政策受益於歐元,令歐元區變成德國的貿易區”的觀點。

特朗普在采訪中向德國喊話,稱歐元區“僅是德國的工具”。如果仔細審視特朗普的話可以看出,其立場並沒有超出幕僚們在上述白皮書中在解讀德國與歐盟上所呈現的簡單的功能主義觀點。

“如果你走在第五大道上,你看到所有人都在他房子前停著一輛奔馳,對不對?”特朗普表示,“你在德國能看到多少雪弗蘭?也許一輛也沒有。”

對此,加布里爾表示:“我相信寶馬最大的工廠就在美國,在斯巴達堡(南卡羅來納州)。”如果美國突然對德系車企征收35%關稅,這將對美國汽車業的相關供應商帶來惡劣影響,“使美國汽車行業更弱,更糟,且更昂貴。”

那麽,特朗普的威脅只是虛張聲勢嗎?不盡然。此前有多位經濟學家和政界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都曾指出,因為貿易問題在美國總統職權內,總統在此方面若有舉動,國會所能進行的幹涉很有限。譬如,如果特朗普要求臨時上調關稅且維持數月的話,國會將無可奈何,即便企業對此提出上訴,也將耗時超過1年。

德國未雨綢繆貿易戰

自2000年以來,德國的經常帳戶一直處於順差狀態,2012年,德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已經超過7%,不僅高於6%的歐盟警戒線,也達到全球最高水平。而幾乎在2013年前後,受歐債危機影響,德國對歐盟國家順差占比下降,對新興市場逆差減少,美國則成為德國最大順差來源國。

2006年,德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僅有47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10年中幾乎翻了一倍。按照2015年的測算,德國對美順差已經達到750億美元左右,占外國貿易對美整體順差的14%,而德國本身其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已達9%。目前最新的官方數據尚未出爐,但根據德國慕尼黑經濟智庫IFO的測算,德國2016年的貿易盈余將再創紀錄,達到近3230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德都是貿易順差國,但如果考慮到德國是一個人口規模比中國要小得多的國家,那麽若以人均標準來衡量的話,德國的人均貿易盈余足足是中國的七倍。

這一點尤為重要:通常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會通過出口產業實現盈余,然而伴隨時間推移,其國內需求增長,出口盈余將實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相比之下,德國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工業經濟體之一,內需增長面臨瓶頸,如維持其競爭力不變,其貿易盈余將繼續不斷增長。

而德國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也多是高端產品,譬如占德國對美出口份額12%的汽車,以及化學和航空類配件等等。對美國人來說,相比其他產業,將汽車業的高薪工作奪回美國人手中,可行性和性價比最高。

德國經濟部早就在特朗普當選後作出應對預案,為有可能出現的貿易戰作準備,並再次指出,德國的高貿易順差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結構造成的,而弱勢歐元也持續推高了德國產品的競爭力。

德國經濟部在這份報告中指出,歐元和石油的雙雙走弱,影響了大概德國整體近三分之一的貿易盈余,即如果歐元和石油走強的話,德國的貿易盈余將自動實現縮水。

與此同時,許多貿易盈余都是結構性的,譬如老齡化問題。上述報告指出,德國社會喜歡為了退休而存錢,此舉抑制了消費,德國的貿易盈余中有3%都源於此。同時,德國人又使用這筆存款對美投資,令美國人有足夠的錢可以購買德國產品,而這樣的資本輸出也推高了資本賬戶盈余,德國對美的貿易盈余中有2%的部分則受此影響。僅有1%受到德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影響,譬如對德國基礎建設進行投資或減稅等。

這份報告的結論是,“德國經常性賬戶盈余,絕大部分是由於國內外市場經濟進程和市場參與者的決策造成的。”換言之,並不是德國政府造成了高順差,政府也無意幹預。

但是擺在德國面前的問題是,特朗普能同意這種看法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21

視點丨默克爾駁斥“操縱歐元論” 呼籲歐盟團結一致

2月3日,歐盟各國元首齊聚馬耳他首都瓦萊塔參加歐盟非正式峰會,商討英國脫歐後的歐盟發展前景,以及讓外界矚目的移民政策。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記者會上表示,在與美國進行外交事宜時,歐盟必須保護自己的價值觀,但同時她也認為歐盟必須承認自己和美國有共同利。此外,默克爾還呼籲歐盟各國應該團結一致,公平履行自己的職責,因為她認為只有歐盟成員國才能決定歐洲的未來發展。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顧問指責德國操縱歐元匯率,特朗普也批評歐盟的難民以及貨幣政策,並直言歐盟是德國的“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37

默克爾神話破滅、法國選情告急!歐洲怎麽了

2017年剛剛開年,歐洲政壇就動蕩不已:德國十年“默克爾神話”破滅,法國選情則頻頻告急,令法國走在脫歐的懸崖邊上。

十年來,德國政壇第一次顯出德國總理默克爾有可能輸掉大選的跡象:按照1~2月德國的多家民調結果,換了黨主席的社民黨(SPD)首次在民調中反超默克爾領導下的基民盟(CDU),而默克爾本人的民調支持率也以大幅落後於社民黨新任黨主席舒爾茨,即如果在2月舉行德國大選,默克爾的第四任期可能就要落空了。

在法國方面,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菲永在“空餉門”醜聞中越陷越深。在記者會上剛痛訴遭受“媒體私刑”後,法國媒體再次爆出菲永妻子佩內洛普還領過高達4.5萬歐元的離職補償金。菲永競選之路意外受阻令法國極右翼國民陣線負責人勒龐的選情再次看漲,恐將以排名第一的身份進入法國大選投票第二輪,而與默克爾敗選相比,勒龐的當選對歐盟所造成的破壞,才真正不可估量。

德國人厭倦了默克爾?

德國大選將於今年9月24日舉行。社民黨原主席加布里爾長期在德國民眾之間沒有“人緣”,多年來民調低迷,沒有任何與默克爾爭奪總理職位的可能。然而,恰逢大選之年,德國總統高克因年事已高不願留任,而在德國民眾中聲望極高的德國原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隨之出任總統一職。

這一突變讓社民黨看到了翻盤的希望:加布里爾卸任黨主席並擔任德國外交部長職位後,社民黨果斷換血,任命特地為2017年大選辭官回國的前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出任黨主席職位,與默克爾同場競技。

僅在10余天中,此舉效果立竿見影,並出現了“舒爾茨效應”:在德國ARD電視臺以及INSA民調等重要民調中,均顯示社民黨等支持率和舒爾茨的支持率同時大幅度上升。以往加布里爾在位時期,即便社民黨支持率上升,他的個人支持率也不會上升太多。

INSA民調:2017年1月中旬以來德國各黨派支持率變化

在ARD民調顯示,如德國立即進行大選,舒爾茨將得到50%選票,而默克爾僅能得到34%選票,同時社民黨可以獲得28%的選票,這一數據比上月增長了8%;而默克爾率領的基民盟則將得到34%選票,比上月減少3%,不過好消息是,舒爾茨的歸來令民眾對德國選項黨的支持率繼續下降,民調顯示選項黨獲得的支持率繼續下降3%,到12%左右。

而在INSA的民調中,社民黨獲支持率達31%,已經超過了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CDU/CSU)的30%,這是默克爾10年執政以來,社民黨在民調中罕見的支持率超過基民盟,其支持率從1月23日以來大增約10%。此外包括Emnid民調機構的民調結果也佐證了上述民調中社民黨支持率大幅反彈的趨勢。

INSA民調:社民黨(SPD)首次反超默克爾領導下的基民盟(CDU)

同時,更加有可能促成德國政府大洗牌的是,如果將目前社民黨、左翼黨和綠黨三者支持率相加,其總支持率已經達到48%,如左翼黨的支持率繼續上升,社民黨完全可以甩開基民盟組閣了。

社民黨內資深黨人卡爾斯(Johannes Kahrs)表示:“現在的默克爾就像1998年的科爾(1982年~1998年執政的基民盟黨總理)一樣,人們希望看見的是一張新面孔。”

而德國的民粹報紙《圖片報》則在以大題形式發問:“德國厭倦默克爾了嗎?”

舒爾茨從布魯塞爾辭職返回德國政壇,並試圖成為挑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人,此前默克爾並不支持舒爾茨在布魯塞爾的所有行動,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這也是為什麽舒爾茨私下給默克爾起外號叫“黑寡婦”的原因。

不過在外人面前,默克爾對舒爾茨不錯。與歐洲大陸許多世家政客相比,舒爾茨只是一個來自德國北威州小城平常人家的書商。在他第一次在歐盟峰會亮相時,彼時法國總統薩科齊壓根不把這位來自小城的平民議長看在眼里,在舒爾茨發言的時候大聲和其他歐洲議員說話。默克爾於是半是開玩笑半是認真的說:“尼古拉斯,你閉嘴吧。”

舒爾茨的上臺並不會改變德國在歐盟的立場,也不會改變大部分目前的德國政策方向。他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私下甚至是好朋友。對於舒爾茨的辭職,容克十分不舍,曾表示:“舒爾茨是一位堅定的歐洲人,這是為什麽我們在布魯塞爾請他工作的原因。”

“不過,他在柏林,對於我們也會同樣有用的。”容克揶揄道。

舒爾茨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目前的政策表示不滿。舒爾茨在近期表示,如果做了德國總理,他將告訴美國總統特朗普,其政策不符合德國和歐洲價值觀。

勒龐企圖複制特朗普式勝利

公器私用與貪汙受賄向來是法國政壇的陰暗面和在大選之年摧毀政敵的得力殺手鐧。

右翼陣營在一周之內連爆醜聞,不僅菲永在“空餉門”事件中越陷越深,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在當地時間7日被法庭再度傳喚,要求他對2012年開具的大量假發票作出解釋。

2012年,薩科齊所在黨在薩科齊的連任競選中為了隱匿競選經費而大量開具假發票,總共隱匿了1500萬歐元的競選經費。

而醜聞纏身的菲永並未退出競選,反而召開記者會指責媒體對他不公,並表示其妻子佩內洛普所領取83萬歐元薪水在法律上並無錯誤,雖然在道德上或許不太妥當;隨後,法國《鴨鳴報》再次發表報道稱,佩內洛普還另外分別取了一次1.6萬歐元和2.9萬歐元的離職補償,且其中的補償金額明顯高於議會的有關薪資規定。

原本民調領先的菲永是阻擊極右翼領導人勒龐的利器:從數據看,菲永能從國民陣線黨方面奪走10%的選民;但在私下,勒龐曾透露菲永比任何其他候選人都危險。

按照目前的民調結果,代表中右翼的菲永可能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屈居第三,無法進入第二輪。

按照法國的兩輪投票制規定,如果第一輪投票中無人獲得50%以上的票數,得票率最高的兩位候選人將進行第二輪對決。實際上由於候選人眾多,分票現象嚴重,在近些年來很少有人能夠一輪就挺進愛麗舍宮。

而菲永無法翻盤給勒龐造成重大利好——目前勒龐已經成為了民調中第一輪投票支持率最高的候選人。

第一財經記者向多位專家問詢勒龐上臺的可能性,趨向一致的觀點是:按照法國左右派聯手“做掉”極端黨派的傳統,即便勒龐挺進第二輪,左右聯手仍有可能將中間派獨立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送上總統寶座,而在民調中,勒龐在第二輪的得票率也遠低於馬克龍的得票率。

中債資信國家風險部資深分析師李昕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即便極右翼勒龐能夠進入第二輪,最終獲勝的難度依然較大。

需要看到的是,在特朗普勝選後,勒龐試圖在法國複制其模式,轉而向法國選舉中通常沈默的藍領工人尋求選票,並提出了包括脫歐以及恢複法郎等一系列極端措施。通常是社會黨中堅選民的上述藍領左翼選民曾經在上一次選舉中將法國總統奧朗德選上臺,但並未感到有任何生活改善,於是在失望中投向了“國民陣線”的懷抱。

根據民調機構Cevipof的數據,法國有45%的藍領工人以及38%的失業或正在尋找第一份工作的年輕人表示,他們要在選舉中支持勒龐,這一群體占法國就業人口的40%左右。當下,馬克龍可以接替菲永的位置,打動的是(小)資產階級、高收入者以及工商業群體,但是如何贏得藍領工人的選票,仍是馬克龍面前極難逾越的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13

默克爾面臨政治生涯中最激烈競選 但對手並非舒爾茨

在執政的12年以及三次競選中,德國總理默克爾都沒有像在2017年一樣,面臨著來自反對黨方面如此來勢洶洶的競選。

與其說她的最大的政治敵人是社民黨(SPD)新任黨主席舒爾茨,不如說是難民危機:正因為默克爾的難民危機政策,基民盟(CDU)與其巴伐利亞姐妹黨基社黨(CSU)出現了嚴重裂痕,而此前許多德國人因不同意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寧願去給德國極右翼政黨(AfD)--德國選擇黨投上一票都不願意再支持默克爾。

“我今年80歲了。我經歷過殘酷的二戰。但我要給德國選擇黨投一票。”漢堡一位退休商人馬塞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不反對難民。但是默克爾做出讓難民進入德國的決定時,她沒有問德國人就自己做出決定,對此我不同意。”

必須要指出的一點是,在2017年的大選年來臨之前,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在先後舉行的5場重要地方選舉中一場都沒贏。而類似於馬塞爾的看法和行動,正是德國選民用選票來懲罰默克爾“難民政策”的直接表現,而舒爾茨的出現,與極端的德國選項黨比,則給予了德國選民一份更加主流和理智的選擇。

極右翼政黨上臺仍是小概率

就難民危機問題,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數十位橫跨種族、年齡和性別的德國居民。總體而言,即便是氣得要投給德國選項黨的德國受訪者,也表示不反對接受難民,但反對德國政府政府的這種混亂執行方式,還有具體有多少難民進入德國以及他們的真實年齡(有不少成年男人謊稱自己是16歲)都不知道,這樣的做法也太不“德國”了。

由於難民議題敏感,回答提問的德國受訪者在措辭中小心翼翼。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華人教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知識分子中也存在著對難民危機處理方式的質疑,然而發言需要更加謹慎,如果不顧及政治正確性,有可能會被劃到極右翼派別里去,這對於大多數知識分子而言等於被社會邊緣化了。

不過,雖然嘴上不說,投票時卻很實誠:在此前2016年五次地方選舉中可以明顯看到的是,德國選擇黨不僅從社民黨和基民盟兩大政黨手中搶奪票源,德國選擇黨基本上可以從所有的既有黨派中分票,這折射出彼時的德國民眾對於所有既有黨派的失望。

不過,德國主流政界人士仍認為,德國選擇黨的政治生命不會太長了:在設立之初,德國選擇黨原本是為了反對歐元,後來歐元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之後,其地位就開始下降。難民潮問題出現之後,該黨人氣又有所回升。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也不好說難民問題結束之後,這個黨還是否存在。”

在德國選擇黨之前,20世紀90年代同樣存在反移民的右翼民粹政黨德國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該黨一度在1992年民調中獲得10%支持率,但在1994年迅速下降至2%,隨後銷聲匿跡。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風險部資深分析師李昕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從目前來看,德國選擇黨上臺依然是小概率事件。

”選舉制度決定了德國政府多以由至少兩個政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形式存在。從目前民調來看,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在10%左右,拋開其完全不存在單獨執政的可能性不談,即便其能夠在議會中獲得足夠多的議席,其他主流政黨也不會情願與其組成執政聯盟。”她表示,由於歷史原因,德國選民在對極右翼政黨的認同方面顯得比其他歐洲國家更為謹慎。不久前德國選擇黨的一位高層領袖在一次演講中質疑為被納粹德國屠殺的猶太人豎立紀念碑的必要性,就遭到了包括來自本黨幕僚在內的德國各界的猛烈批評。因此即便默克爾的支持率目前出現下降,極右翼政黨借機撈取政治資本登臺執政的可能性依然渺茫。

默克爾的對手是舒爾茨?

與以往所不同的是,此前默克爾並沒有急於公布她將謀求第四任期,在上一次謀求連任時她足足提前了2年就將想法公之於眾。一直以來有默克爾身邊親信對外吹風,在執政12年後,默克爾感到身心俱疲。

最終,讓默克爾打破沈默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勝選的消息。在特朗普當選後12天,默克爾終於在柏林宣布,她將謀求連任,“在無盡思考”以及無數人勸告她需在動蕩時代掌舵之後,她決定不得不“再次把我的經驗和我所擁有的才能投入到為德國的服務之中”。

默克爾長期的私人朋友、漢堡前市長馮多納伊(Klaus von Dohnanyi)對她的這一決定如此評價:“安格拉•默克爾是一個有著巨大責任感的女人。”

然而最近德國政壇所發生的旋風突變卻顯示,德國民眾對於默克爾的自我犧牲精神並不那麽領情:從布魯塞爾歸來的社民黨新任黨主席舒爾茨在一周內就徹底攪動了德國國內選情,且在社民黨民調大幅反彈的帶領下,當下德國三大左翼政黨已有望獲得足夠支持率將默克爾帶領的基民盟趕下臺。

當下,根據德國ARD電視臺在2月2日委托Infratest dimap民調公司做出的最新民調顯示,在宣布了舒爾茨即將代表社民黨競選總理職位後,基民盟的支持率從39%跌至34%,而社民黨的支持率則從24%上升至28%;同期,對默克爾表示不滿意的受調查民眾達到了44%,而對舒爾茨的不滿意民眾僅為17%。

同時,舒爾茨在競選中有可能獲得50%的選票,而默克爾的選票僅在34%左右。這與上一次大選前的民調形成了反轉:在2012年10月的民調中,默克爾的支持率在49%,而彼時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德國前財長施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uck)的支持率為38%。

而在15日德國媒體所做出的最新民調中則顯示,在德國9月份選舉中,社民黨有望獲得31%支持率,左翼黨有望獲得10%支持率,綠黨有望獲得7%支持率,這三黨的支持率之和為48%,這一的支持率將有把握擊敗默克爾所屬的執政聯盟,並結束右翼執政。

有跡象顯示,舒爾茨甚至可以從極右翼陣營吸取大量選票。原因在於,舒爾茨在國家安全和難民問題上態度強硬,此前同默克爾在難民問題上意見相左的選民只能訴諸於更加極端的德國選擇黨,舒爾茨的出現則給予了德國選民另一種選擇。

此前舒爾茨已經表示,任何人觸犯了德國法律,必將感受到德國法律和安全部門的威力,而難民一旦觸犯法律,也必須受到德國嚴懲;他同時表示,他將選項黨當作法西斯主義一樣的對手。

默克爾能否修複湧入德國的150萬難民對她造成的政治傷害,重新獲得德國民眾的信任呢?

盡管聽起來有些陳詞濫調,但需要說的是,默克爾最大的敵人,還是她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27

挑戰默克爾的男人 舒爾茨邁向權力之路

此前也許並沒有多少人可以想到,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這位有些胡子拉碴的前歐洲議會議長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屆德國政府的總理,甚至可能改變整個歐洲的命運。

雖然在歐盟擔任過要職,舒爾茨在德國本土的執政經歷並不豐富,不過是擔任過北威州維爾塞倫(Würselen)市市長。今年1月被選為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 )黨首後,舒爾茨如一股旋風席卷德國,“舒爾茨效應”數周內便抹平了此前社民黨與基民盟間15%左右的支持率差距。德國《周日圖片報》19日公布的民調顯示,社民黨支持度達33%,反超默克爾的政黨1個百分點。

求新求變 舒爾茨拋出勝負手

面對強大的對手,被視為民粹主義沖擊下捍衛西方民主燈塔的默克爾,舒爾茨必須尋找突破。他提出改變默克爾政府此前所堅持的歐洲經濟緊縮政策,這曾讓身陷債務麻煩的希臘、意大利等南歐國家頗為不滿。舒爾茨希望對希臘等負債情況較深的國家給予一度的金融靈活性,同時放松財政監管擴大本土政府投資力度。

本周一,舒爾茨來到西南部城市比勒菲爾德參加社民黨集會,面對數百名支持者的掌聲與歡呼,舒爾茨放出豪言,要實現“社會公平公正”。舒爾茨關註了工作安全性及老年貧困問題,承諾改善養老金體系,並計劃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及數字科技等方面的投資。“我們有數十億歐元的預算盈余,相比給大企業減稅,我情願用來投資拉動經濟”。

希臘或迎來喘息之機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舒爾茨最終當選德國總理,將采取措施鼓勵歐元區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相對而言,默克爾政府更趨向於對那些債務纏身的國家采取強硬手段,財長朔伊布勒甚至一度考慮將希臘趕出歐元區。

歐盟要求希臘未來每年實現3.5%的財政盈余(不算債務利息支持),這樣希臘就不需要進行債務減計了。社民黨副主席施泰格納(Ralf Stegner)表示,希臘已經作出了巨大改革,普通民眾承受著巨大負擔,他們甚至實現了財政盈余。如果未來有社民黨領導的政府,我們對希臘的態度將有所改變,我們看中的是歐洲的經濟增長和就業。

拒絕妥協,向現實宣戰

在關註社會平等的同時,舒爾茨也在著手強化社民黨的政策區分度。默克爾的移民政策及近年來在德國發生的襲擊事件令左翼保守黨選情一落千丈,而打著民粹主義和反移民旗號的右翼政黨(如德國選擇黨)則借機大撈政治資本,並已經在德國地方議會占據一席之地。

德國經濟自默克爾2005年11月上臺以來實現了穩步增長,失業率也隨之降至歷史低點。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人的收入並未明顯增長,同時隨著全球化經濟的擴張,貧富差距開始不斷拉大。作為德國政壇的“新人”,舒爾茨並不想向默克爾的“執政大聯盟”妥協。在他眼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將重新吸引過去十年“拋棄”社民黨的近千萬支持者。

歐盟工作經驗或成絆腳石

在歐洲很多國家,歐盟的政治生涯對個人本土的政治前途有不利影響,但在德國並不是這樣,雖然近年來興起了以德國選擇黨為首的右翼反移民反歐盟浪潮。舒爾茨經常被德國媒體稱為歐洲先生,舒爾茨認為這是人們對其在歐洲工作的認可。

當然舒爾茨的歐盟生涯同樣充滿爭議,這也成了基民盟攻擊的目標。其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前盧森堡首相容克的親密關系讓外界質疑他在盧森堡避稅案上偏袒容克。2014年11月國際調研記者協會得到的一批多達2.8萬頁的泄露文件,揭示包括蘋果、宜家、百事等340家大型企業利用盧森堡避稅數十億美元。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曾任盧森堡首相19年,這起醜聞令新上任的容克突然陷入信任危機。

邁向權力之路

邁著穩健的步伐,舒爾茨及社民黨正在向權力之路進發。目前社民黨已經與綠黨和極左翼林克黨展開數輪談判,就成立偏左傾聯合政府的可能性進行磋商。林克黨的支持率為8%,綠黨的支持率則穩定在7%左右,加上社民黨的33%,左派聯盟將有48%,將足夠組建聯合政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