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大師Jeremy Grantham:並購將迎來爆炸式增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426

近日,資產管理公司GMO聯合創始人Jeremy Grantham發布了二季度致投資者信,表示並購市場將迎來“真正的爆炸式增長”。 在信中,他繼續傳遞出謹慎的信號。盡管股市表現分化,但是GMO並不認為現時的股票具有吸引力。他認為,美國的小盤股充滿了風險,而估值卻令它們幾乎無法產生任何中期回報,即使是在經濟表現好的情況下。 Grantham表示,市場仍在朝著泡沫走去。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在上一封季度致投資者信中,他表示“標普500指數可能(超過50%的概率)在一至兩年後達到2250點,然後泡沫破裂”。這一次,Grantham再次重申,泡沫需待該指數漲至2250點後才破裂。 值得關註的是,在二季度信中,Grantham談及了當前的並購熱。他認為,下一輪並購熱才是真正會載入史冊的一輪,因為現在的記錄將會在未來一至兩年里一一被打破。 他寫道,“別跟我說現在有多少多少的並購發生。我說的是真正的爆炸式增長,增長到我們前所未見的水平。 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1)廉價的債務:“......相較於其它進行的熱火朝天的交易,本輪周期中,債務的實際成本比以前更低......” 2)高利潤率:“...除今年一季度外,利潤率仍處於非常高的水平,而且被廣泛地認為將保持下去......” 3)經濟複蘇仍然處於早期階段:“...盡管這已經是經濟複蘇的第六個年頭,然而,從許多方面看,經濟仍然十分“稚氣”… Grantham表示,勞動力市場仍有蕭條跡象,而資本支出仍有待增加。“如果我是潛在交易的撮合商,對蕭條仍將徘徊數年的經濟,我將會熱烈擁抱它。” 他還在信中指出,遭上一輪(2009年)崩潰碾壓的投資者“才剛剛重拾的起勇氣”。現在無論是投資機會還是收益率,都不足以吸引他們。因此,來自並購產生的回報或許對他們比較有吸引力,至少某些並購是這樣的。與此同時,低利率環境也迫使企業尋找新的增長方式。 “我覺得,所有此前的交易中創下的記錄很可能(超過50%)在未來一到兩年內被打破,”他寫道。 “當然,這將推動市場出現真正的泡沫,屆時它將再次變得非常危險。” 至於為什麽認為近期並購市場不會冷卻下來,他總結道: 也許最好的解釋是,經濟看起來仍然處於一個周期的早期階段。上個季度,Edward Chancellor(GMO全球策略師)也承認,並無跡象表明美國的信用證市場已經出現泡沫。 Grantham在一季度致投資信中表示,美股泡沫將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或大選結束後迅速破裂: 1. 今年股市的操作難度比較大,2月至10月美股上漲和下跌的概率幾乎是一樣的,甚至下跌的概率反而會略微大一些。 2. 不過10月1日以後,尤其是到明年4月這段時間,市場很可能會走強。然後從2015年4月到下屆總統選舉的18個月里,標普500指數將會漲超2250點。 3. 選舉進行時或選舉一結束,市場泡沫就會破裂。泡沫終究是要破滅的,然後回歸正常的價值水平,大概會回調50%甚至更多,主要取決於美聯儲可以采取什麽新措施去刺激股美。 按此推算,並購市場出現真正泡沫的時間,與美股泡沫開始破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83

巨頭缺席廣州國際照明展 智能化和國際化並購將是新空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663.html

雖然恰逢端午節假期,但6月9日開幕的第21屆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仍人潮如湧。不過,隨著LED照明行業步入成熟期,無論是飛利浦、歐司朗等跨國巨頭,還是歐普、雷士等國內龍頭企業,都缺席本屆照明展。

智能化、細分化和國際化,是中國LED照明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明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將順應趨勢,增加醫療照明、智能照明等細分主題的展示區。而9日同期在旁邊舉行的高工LED產業高峰論壇,國際化的機會和陷阱成為熱點議題。

智能照明興起

作為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的主辦者,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董事潘文波說,展會反映了目前照明行業的現狀。照明行業上規模的企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西門子控股的歐司朗在今年展會上就沒有出現身影。

潘文波認為,照明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一是照明會與互聯網結合,二是個性化照明市場會發展越來越細,三是行業整合也會加快。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寶琪透露,明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將會增加一些小眾照明主題,如醫療照明、博物館照明等;同時會與現在的熱點結合,如智能照明、物聯網等。

談及行業發展趨勢,黃寶琪認為,一是智能照明正在興起,調光的技術、感應器與照明設備進行連接;二是更加健康的照明,如有一些LED照明能夠幫助人們從疾病中獲得更快的恢複;三是照明更多與大數據連接,尋找新的增值機會。

在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副理事長陳燕生看來,LED照明會往專業化方面發展。目前照明行業過雜,會有行業內的整合。智能照明也是一個趨勢,在互聯網+時代,智能照明應該包括光源燈具傳感器、傳感系統等完整的系統,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會逐步提升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今年在品牌展區,看到較大的龍頭企業就是三雄極光。據三雄極光品牌管理中心經理李全介紹,三雄在辦公、家居、商業照明領域,都在導入智能功能。目前,智能照明已開始進入普通百姓家,可以有多種場景模式,APP應用軟件也不強求一定用三雄的。

據了解,三雄控制全屋照明的智能家居系統2.0版本計劃在今年7月上市。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它可遠程遙控家里燈的開關、燈的明暗和色調;此外,三雄還推出智能插頭,與智能家居系統結合,可把智能控制的範圍從照明逐步擴大到其它電器。

國際化並購升溫

長年研究LED行業的調研機構高工LED,也借廣州國際照明展的東風,同期在旁邊舉行高峰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國際化的機會與陷阱。

高工LED董事長張小飛博士直言,LED行業經過2012-2014年的高速發展,從2015年國內LED上市公司的業績看,LED照明行業已過了高速發展期,逐漸變為“傳統行業”。

據高工產研LED研究所的數據,2015年中國LED行業的總規模3967億元,增速已放緩至5.1%。張小飛說,隨著競爭加劇,去年已有4000家做下遊LED照明的企業離開。

“2015年,國內24家LED上市公司中,僅6家凈利率超過10%,LED步入傳統產業。”張小飛說,同時24家LED上市公司中,僅13家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增加,而這13家企業中僅有6家企業業績靠自身業務開拓快速增長,不少企業跨界並購走向“雙主業”。

在行業平均價格快速下滑的背景下,飛利浦、歐司朗、科銳等跨國巨頭也感到,LED照明行業已不再是往昔高利潤的“香餑餑”,紛紛將照明行業剝離分拆上市,或準備出售轉讓。而這給中國企業國際化並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張小飛舉例說,像去年飛樂音響收購了喜萬年,目前木林森、廣晟、同方股份、德豪潤達、飛樂音響等正在競購歐司朗。

當然,LED行業的國內並購也不少,包括行業內並購以及跨界並購,如今年2月雷士照明5億收購耀能控股75%股權。高工LED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LED行業國內並購案例14起。

“2016年上半年LED行業並購金額達109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千億”,張小飛斷言,國際化是中國LED照明行業釋放巨大產能的必然選擇,大的LED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並購加速在海外市場擴張,小的LED公司則可以通過合作、將海外某一細分市場做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92

方盛制藥張慶華:並購將重點考察中藥企業

“未來兩三年內,將加快並購步伐,補充方盛的產業結構。”在日前的一場與媒體、機構、投資者的溝通交流會上,方盛制藥(603998.SH)董事長張慶華透露,公司一直在考察並購項目,符合其價值判斷的中藥企業是關註重點。

他同時透露,方盛制藥正在建設國際工廠,建造符合CFDA、FDA和歐盟認證標準的生產線,未來產品將同時向多個國際標準申報註冊,這將有助於公司國際化拓展。

並購

“看了很多企業,也有多家在談。”在與投資者交流時,張慶華主動談及並購。

據他透露,方盛制藥一直在考察符合公司戰略需要的並購標的,“在全國至少看過200家藥廠”,但真正有並購價值的藥廠少之又少。他感慨,在考察的過程中發現,有出讓意向的藥企中,很多其實只適合作別人的生產車間。

他介紹,未來兩三年內,方盛制藥將加快並購步伐,總體要求就是既要滿足眼前要求,更要顧及未來要求。並購方向上,張慶華明確表示“不會太考慮化藥企業,會將考察重點放在中藥企業”。並且,他的要求十分具體:不會一味看規模或者是品牌,而更多是看潛力——一定要看它是不是有做成大品種的產品,而不是只看有多少品種數量。具體來說,則要仔細考證其產品是否具有獨家、療效、成本等多方面的優勢,“這些指標如果不具備,很難做成大品種。”

除此之外,他還提到,公司也對醫療市場有所關註,做了將近一年的市場調研。從他的介紹中,似乎對專科醫院有著較大興趣,但他表示“現在還不到具體詳談的時候”。

方盛制藥上市以來尚不較大的並購動作,但其2015年11月已與同系(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並購基金,目的是尋找優質潛在並購標的,為公司產業整合服務。

對此,張慶華回應,從戰略高度來說,公司會積極推進並購;從財務上來看,公司有能力進行並購等運作。他表示,並購基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方盛服務。

國際化

方盛制藥近期宣布入股研發、生產抗腫瘤藥物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LipoMedics,Inc.(下稱“Lipo”),投資者在關註抗腫瘤新藥的同時,也對國際化的問題表示出興趣。

對於國際化,張慶華似乎比外界要冷靜。他的觀點是,所謂國際化的走出去,不是市場走出去,因為對很多同行企業來說時機還不成熟——而應該是走出去把好的技術、管理體系引進來,在此基礎上,自身強大後,才能真正地走出去。與Lipo的合作,則為這種“走出去”提供了契機。

公開資料顯示,Lipo主要研發、生產仿制藥LM-001和下一代紫杉醇LM-101。其中,LM-001處於已完成研究待申報生產階段,LM-101正處於註冊申報前的後期研究工作,且LM-101已遞交國際專利以及多項美國專利申請。

張慶華表示,參股Lipo對公司布局抗癌藥市場意義重大,不僅將為公司拓展抗腫瘤藥物市場奠定堅實基礎,公司還將聯合Lipo共同建造符合美國FDA和歐盟認證標準的生產線,進行LM-001及LM-101商業化生產,現已開始生產車間設計,美方公司已經派出高級團隊駐廠全程指導。一旦生產線建成,將立即著手向國內、國際同步進行註冊申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40

精準醫療概念紅利進入第一階段收尾期 上市公司並購將高發

在概念風行的中國股市,精準醫療是市場不會放過的一個絕好的題材。從奧巴馬2015年1月底提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至今不過兩年的時間,傳統上市公司也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精準醫療代表醫學的發展方向,資本市場看好這一產業。上市公司也願意來通過並購和自己開啟一些業務的方式來發展精準醫療。”投資界“醫藥一哥”匯添富周睿近日在BIO4P,2016精準醫療創新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本期基因濤略梳理了目前A股上市公司涉及精準醫療概念的30多家公司,發現參股或並購是上市公司布局精準醫療的主要方式,切入方向涉及精準醫療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且因精準醫療行業本身仍處於發展初期,並不能短期內給上市公司帶來利潤,經過兩年熱度期,精準醫療的故事紅利已近第一階段的尾聲,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領域將進入並購高發期。

上市公司布局尚未成體系

美國精準醫學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一脈相承。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為精準醫療以及基因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2011年以來,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之路的展開,基因產業走上發展之路。但這個行業確實年輕,以至於行業龍頭公司華大基因也才在一年前提交了招股說明書,等待證監會的上市審核。而2010年成立的貝瑞和康,今年8月也借殼天興儀表等待審核,以彎道超車的速度和華大基因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無疑,未來兩三年內將有更多公司把登陸資本市場提上議程,而傳統上市公司早已開始在精準醫療方向布局。第一財經記者粗略統計,A股至少有30多家涉及精準醫療概念的上市公司,布局方向涉及精準醫療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如測序儀研發及耗材,全自動POCT分子診斷領域、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等。基因測序服務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耳聾基因檢測等,而最熱門的領域莫過於針對腫瘤診斷、治療的液體活檢和細胞免疫療法。

周睿表示,精準醫療概念較新,純粹的精準醫療公司大部分在商業模式探索階段,美國也是一樣,基於二代測序在腫瘤診斷、預防的公司,還只是在某一具體方向做精做透,沒有成體系。

從上市公司具體操作來看,大部分公司在精準布局集中在基因測序服務以及細胞治療上,測序儀研發相對較少。從時間來看,多數公司布局在2015年到2016年涉足精準醫療,距離收獲期尚遠。

在測序儀研發方面,紫鑫藥業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研發國產測序儀,但目前尚未量產。共進股份也在2016年1月宣布,和上海小海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半導體高通量測序儀,共進股份持有小海龜科技15%的股份。另外,山東海化在生物芯片研制銷售方面設立了控股子公司。

在基因大數據方面,榮之聯依托華大基因布局“生物雲”,榮之聯為華大基因設計、建設和維護位於深圳和香港的生物信息超算中心。

在基因測序服務方面,達安基因在2012年1月和和美國生產測序儀的公司Life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納斯達克股票代碼:LIFE)的中國區全資子公司英濰捷合作成立立菲達安診斷公司,進行基因測序平臺推廣。迪安診斷也於2014年5月建立一代、二代基因測序平臺,當然未來是否能在基因測序服務方面有更多發展,也依賴於腫瘤液體活檢技術提高以及測序成本降低等因素。

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增資入股創業公司的方式切入精準醫療,北陸藥業2014年8月21日公告稱,公司擬向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增資3000萬元,認購其增資後20%的股權,世和基因主要從事開發、運營、銷售與癌癥用藥有關的基因檢測技術服務。

2014年3月,千山藥機擬收購湖南宏灝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權並對其增資,增資擴股完成後,占宏灝基因52.57%的股權。2015年8月,廣生堂稱擬和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合資成立“福建博奧醫學檢驗所”,廣生堂占49%股份,新公司圍繞先天性耳聾、癌癥兩項檢測開展工作 。2015年9月,湯臣倍健稱,將投資8760萬元入股上海凡迪,獲取逾19%股權;同時,湯臣倍健擔任有限合夥人的廣發信德健康基金持有上海凡迪增資完成後的7%股權。上海凡迪擁有第三方獨立醫學檢驗資質,主要業務是推廣無創產前胎兒DNA檢測和“單基因遺傳病”,以及個體化用藥等基因檢測。

也有一些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精準醫療的標的。2015年5月7日,麗珠集團公告稱擬出資1000萬美元認購從事腫瘤基因檢測服務的美國CYNVENIO公司的B輪優先股,將持有其18.03%股權。2016年3月,西隴科學公告,公司境外孫公司Xi Long USA擬以自有資金2256.47萬美元投資Fulgent Therapeutics LLC,獲得其15%的股權。Fulgent公司是美國CLIA及CAP認證的臨床分子診斷標準化基因檢測服務機構。

第一階段故事紅利已到尾聲

上市公司可講的故事和精準醫療領域的賽道密切相關,圍繞腫瘤開展預防、診斷以及治療是市場蛋糕中最大的一塊,而細胞治療成為繼傳統藥物、生物制劑之後的新支柱,很多上市公司也講起了細胞治療的故事。

安科生物公告稱,與CAR-T細胞治療領軍企業博生吉聯手,致力於CAR-T實體腫瘤臨床突破,並探索細胞免疫治療的產業化,主要業務在環保領域的開能環保也在2014年投資設立原能細胞,並稱,原能在國內建立多個合作醫院平臺,積累了DC-CIK,NKT,CART,CRISPR-Cas,iPSC,mAb等技術和資源。

2015 年7月,恒瑞醫藥(600276)江蘇恒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與深圳源正細胞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恒瑞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細胞治療方向主營免疫治療產品開發,資金主要投向MASCT、PD-1 和實體瘤TCRT。冠昊生物與北京大學合作成立北昊幹細胞研究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靶向T細胞治療腫瘤。佐力藥業全資孫公司佐力創新醫療擬投資人民幣8910萬元增資科濟生物,本次增資後,佐力創新醫療持有科濟生物7.85%的股權,科濟生物是實體瘤CAR-T細胞治療的企業。

2015年被稱為精準醫療元年,奧巴馬宣布精準醫療計劃之後,紅利效應很快傳導到A股,加上2015年上半年的中國股市的牛市效應,精準醫療概念在資本市場廣受追捧。

但是隨著2015中期中國股市節奏的轉換,精準醫療相關概念股也有所回調。2016年,精準醫療概念在市場中表現稍弱,相關概念股一直處於震蕩區間。2016年5月,受到魏則西事件的影響,免疫治療概念在市場中受挫。A股市場受沖擊最多的莫過於中源協和(600645.SH),公司曾公告稱擬定增募資15億元收購從事細胞免疫技術治療的“上海柯萊遜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隨後,衛計委也召開緊急會議明確,要求細胞免疫治療須停止應用於臨床治療,而僅限於臨床研究。

目前,市場從細胞免疫治療的風波里逐漸恢複,但是從精準醫療行業自身發展趨勢來看,從上遊的儀器、耗材到下遊的檢測服務的應用被幾百家公司占據,在第一個發展階段,多數公司拿到天使或A輪融資,或已經實現和上市公司的鏈接,受資本追捧,一級市場項目估值普遍較高,但是測序成本仍待降低,以腫瘤基因檢測等相關技術靈敏度仍需提升,市場還要科普、開拓,精準醫療領域第二階段的故事需要一些新的熱點。

周睿認為,精準醫療是從預防,診斷到治療的系統,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知道這是一個方向,嘗試從產業鏈的接入口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針對腫瘤的企業嘗試布局液體活檢,心血管藥物的企業入股藥敏芯片的公司等。大家只是在一些點上突破,還沒有形成集團化運作。“很期盼華大、貝瑞等擬上市公司有所突破。”周睿說。

一直關註精準醫療一級市場投資的松禾創新投資總監王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精準醫療發展未來的想象的空間較大,早已不單局限在檢測,診斷,治療領域當中,還涉及到藥物研發,保險,健康,農業等多個領域當中。比如,很多保險機構的上市公司也在布局精準醫療,未來可以通過精準醫療結合商業保險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而不只是把基因檢測作為禮品送給客戶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58

IPO改革改變預期,創投預測並購將取代IPO成退出主渠道

去年下半年開始,IPO審核全面趨嚴;今年以來,科技“獨角獸”綠燈大開。作為股權投資退出的重要渠道,IPO的改革實際上影響著股權投資的退出以及創投機構的投資策略。

“我預判從今年開始到未來的一些年,會進入並購繁榮的階段,”天星資本執行總裁蔡誌明在“第十二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表示,並購會取代IPO成為未來的股權投資退出的主要通道。

從IPO近幾年的情況來看,2016年新股發行進入常態化,2017年IPO發行有加速之勢,全年有438只新股發行上市。這讓市場曾一度認為企業只要申報材料就能過會,但是去年下半年開始,IPO審核全面趨嚴,過會率驟降。

再到今年迎來IPO集中改革——2月份時,證監會發布消息稱,企業在IPO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3月份時,業內消息稱,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要超過1億元,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元,門檻相對之前提高;3月底,證監會修改IPO辦法破除盈利門檻,鼓勵創新企業上A股。

“IPO近期的變化,讓我感覺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變化的是政策,不變的是價值。”蔡誌明稱,預計一二級市場的價差將會走低,通過IPO來實現制度紅利的這種溢價水平會降低,所以投資的原則和理念,要更多地回到成長性溢價上,而不是通過上市實現流動性溢價。

在他看來,從股權投資退出的角度來說,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仍然是大方向,主戰場仍然是在國內而非海外,並購會取代IPO成為未來的股權投資退出的主要通道,此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會取得突破,即股權投資的退出會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下實現,而新三板的退出功能會得到顯著提升。

對此,基巖資本副總裁岑賽銦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當前的形勢要求投資人有多元化、多層次地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

“中國市場、美國市場對我們而言都是工具,他們的價值觀、制度不一樣,對我們來說不分好壞,只是哪個適合我們所投資的企業所處的階段,哪個更能幫助企業,哪個更能幫助投資人,”他說,過去兩年的市場情況非常“誇張”,許多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凈利潤兩三千萬就計劃上A股,在一級市場賣的非常貴,經歷過兩年多的“非常”繁榮和泡沫的階段以後,現在已經進入新的階段。

從目前監管層釋放的態度來看,更希望讓一些新經濟代表或者行業頭部企業上市,大規模、高質量、合規的企業才能在A股上市。“由此可以下一個判斷,未來兩年一、二級市場會出現倒掛,”岑賽銦預測稱,其次,會有很多項目的退出會有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72

化工企業業績反彈,投資並購將密集發生

得益於化工品價格上漲,化工企業經營業績紛紛回暖,行業正在進入景氣周期。

日前,中石化宣布,其上半年報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0%左右,每股收益人民幣0.224元。中石化表示,此次利潤增長除了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重要的是旗下中下遊業務抓住有利市場形勢,加大結構調整和優化力度,保持良好的創效水平,公司盈利能力同比增長,比如乙烯產量增長3.16%,合成樹脂產量增長3.41%。

得益於銷售價格上漲和需求增加,從拜耳分離出來的科思創銷售額同比增長 10.4% 至 39 億歐元。其中,核心業務銷量上升4.4%,在所有三個業務板塊都實現了增長。

2018年第二季度,巴斯夫集團的銷售額和收益也都實現了小幅增長。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薄睦樂博士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銷售額增加了5.18億歐元,達168億歐元。”所有業務領域、特別是功能性材料與解決方案和石油與天然氣業務領域的售價提高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另外除特性產品業務領域,其它業務領域銷售量都實現了增長。放眼上半年,巴斯夫2018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加3.07億歐元,達到334億歐元,特別是功能性材料與解決方案、化學品和石油與天然氣業務領域的高售價,以及除特性產品外其他業務領域的銷售量增長推動了銷售額的提高。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化工行業全線回暖得益於上遊原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化學品上漲以及下遊需求強勁影響。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北亞區總裁李雷向記者表示,此輪回暖標誌著化工行業正在進入景氣周期,“這段景氣周期大概可以持續到2019年。”

行業景氣度的擡升,給化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而這成為化工行業在這一階段進行投資並購的“經濟基礎”。“化工行業正在享受一段景氣周期,行業內部的並購投資行為將會更為頻繁地發生。”李雷如此表示。

事實上,化工行業具有周期性,在行業的高點進行投資不會給財務報表帶來較大的財務壓力,而投資之後的建設過程大概要持續數年時間,這段時間又會發生在行業的低谷期,從而有效地規避了行業周期性波動給企業帶來的經營壓力。

記者了解到,國內化工業正在取得巨大發展,各地大型項目陸續籌建,民營企業也加入到這股浪潮中來。

中石油、中國中化和很多地煉企業也在快速增長自己的化工業務。此前中國中化也宣布,旗下泉州石化公司(下稱“中化泉州”)的百萬噸乙烯項目已經正式開工建設,這個項目預計將在2019年12月30日實現中交,2020年6月份投產。此外,目前國內還有很多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進行建設,如福建古雷石化120萬噸/年乙烯項目,中科茂湛1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浙江石化一期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盛虹煉化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等等。

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學市場之一,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將在中國投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化學品生產基地。稍早前的7月9日,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薄睦樂博士與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林少春在德國柏林共同簽署非約束性合作諒解備忘錄。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繼德國路德維希港、比利時安特衛普後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

不僅聚焦中國市場進行投資擴張,化工巨頭的跨國屬性也決定了這些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作為拜耳收購孟山都的附帶交易,記者從巴斯夫了解到,其也將會在接下來的8月份完成對拜耳的相關業務收購。此次收購是與巴斯夫對現有作物保護業務、生物技術業務和數字化應用的戰略互補,另外標誌著巴斯夫進入種子業務。

科思創首席執行官施樂文博士(Dr. Markus Steilemann)對記者表示,“為了保持長期增長,我們還將進一步增加投資。”

記者從科思創方面獲悉,科思創的投資計劃包括在多個地點進行產能擴張,涉及三大業務部門、全球各大區域。例如,公司已宣布投資約 1 億歐元大幅擴大全球薄膜生產規模,以滿足急劇增長的需求。此外,該公司也正對位於德國布隆斯比特的 MDI 工廠和上海漕涇的聚碳酸酯工廠進行擴產。

記者了解到,擁有多樂士等品牌的阿克蘇諾貝爾正在為公司的未來發展設定一個新目標。“我們為2020年的發展制定的目標是150億歐元(約合176億美元);投資回報率從2017年的18%上升到超過25%。”阿克蘇諾貝爾首席運營官尤祿德近日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阿克蘇諾貝爾現有的業績表現對於支撐這份“雄心”還稍顯吃力。其年報顯示,阿克蘇諾貝爾2017年塗料業務銷售額為96.12億歐元(約合115億美元),同比增長2%;經營利潤為8.25億歐元,同比下降10.62%;利潤為8.32億歐元,同比下降14%。從發展目標來看,阿克蘇諾貝爾需要在三年內新增銷售額約60億美元,而這就意味著2018年~2020年年複合增長率要達到15%。相較於高度分化、多元競爭激烈的塗料行業,這顯然是一個“頗具雄心”的目標。 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阿克蘇諾貝爾三年內單純依靠內生增長,要實現這個目標非常困難。因此未來還將會尋求通過並購來實現。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樂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6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