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物以類聚 蔡東豪

2009-03-26  NextMagazine





要 在金融海嘯找一個正面故事,認真不容易,有幸我最近遇上。好友Stan(Stanley Tai,戴家騄)公幹回港,跟他在酒吧大噴幾小時口水,論盡家事國事,特別是海嘯中光怪陸離財經現象,不亦樂乎。「公幹回港」?你們沒聽錯。Stan是土 生土長香港人,他是我九十年代在香港投資銀行工作時的同事,現於紐約金融界工作。換句話說,Stan是「Expatriate」,猶如在香港工作的外國 人。

每當提起Expatriate,我們即時聯想起待遇優厚,除了薪金,還有房屋和其他福利。公司聘請Expatriate,代表在本 土人力市場找不到同樣條件的專才,付出較高昂成本在所不計。Stan是我認識唯一以Expatriate身份在紐約金融界工作的香港人,他的僱主為他安排 工作簽證,須向美國政府解釋一番:Stan這種人才在美國找不到。

Stan是紐約人壽國際的投資總監(Chief Investment Officer﹚,負責紐約人壽美國以外投資組合,規模約九十億美元。紐約人壽成立逾一百六十年,在《財富一百》(Fortune 100﹚名列82位(83位是可口可樂﹚,是全球最大規模人壽保險公司之一。紐約人壽的國際業務,規模最大的是位於拉丁美洲及印度,聘請Stan是因為他 的專業才幹。香港人揚威海外,除了為人熟悉的藝人和運動員,還有默默展現所長的專業人士。

跟Stan噴口水,話題當然離不開華爾街,從馬多 夫醜聞到花旗銀行股價跌至一美元,無所不談;酒過三巡,我忍不住問,紐約人壽有冇事?Stan的答案是︰紐約人壽冇事。我這問題問得有理,因為繼銀行之 後,市場人士估計保險公司將會是下一浪集體出事的金融機構,現已有十餘間大型保險公司向美國政府申請注資。美國杜瓊斯人壽保險公司分類指數由09年初至今 下跌逾五成,但大市跌幅不足二成。

以常理分析,保險公司在金融海嘯受重創的機會很大。保險公司的資產是投資,傳統上保險公司投資作風很保 守,主要投資最穩健的債券,可是過去幾年為了賺取較高回報,它們有否嚴守紀律,偏離保守投資原則,把部分資產投資股票、次按等較高風險投資?再者,過去一 段時間不少所謂「投資評級」資產原來垃圾不如,投資市場危機四伏。

保險公司的負債是客戶的保單,承諾日後付款予受保人。過去幾年不少保險公 司為了出奇制勝,推出固定回報產品,確保受保人取得某水平回報;即是說,保險公司的資產投放在投資市場,回報聽天由命,但不少負債卻是固定金額。投資市場 崩潰,這些資產和負債的錯配可以致命。香港人的愛股宏利,據聞早前推出不少非傳統產品,有可能出現投資過於進取及資產和負債錯配情況,投資者須研究潛在風 險。

 

銀行即使有百般不是,但其優點是透明度甚高。相對之下,保險公司的賬目複雜至精算師也未必能準確算清楚,因此,投資者很大程度要依賴保險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有一點可肯定的,是保險公司投資組合過去一段時間必受創,分別是程度大小而已,視乎管理層有否嚴守紀律。

從 客觀資料看,紐約人壽財政狀況非常穩健,例如獲四大信貸評級機構給予最高AAA評級,現時獲AAA評級的人壽保險公司全美只有三間。紐約人壽不是上市公 司,由保單持有人共同擁有,不需承受季度業績的壓力,有條件真正為保單持有人長遠利益作決定。我問Stan除了虛無的傳統和紀律,有沒有確實一招令紐約人 壽安然渡過海嘯,他回答有,是分散投資。紐約人壽投資組合中股票佔7%,其餘大部分是定息債券,次按佔不足0.5%;組合內最大十個投資佔總數小於2% (所有資料可從紐約人壽網站下載﹚。

紐約人壽的新行政總裁最近上任,他只有41歲,是紐約人壽一百六十多年來第十八位CEO;百多年來經歷 過戰爭、動亂和經濟起落,CEO平均在位年資長達十年!我認識Stan為人,而紐約人壽願意山長水遠請Stan移居紐約,我對紐約人壽作風也有一定認同, 因為我相信「物以類聚」。當一群有接近信念的人走在一起,他們尊重傳統,嚴守紀律,不時互相鼓勵兼監察,面對海嘯也不怕。

Stan在大公司位高權重,投資銀行家必前呼後擁,希望近水樓台爭取生意。Stan每次來香港,如有空閒時間,他寧願跟朋友見面,因為公司對員工出席應酬有嚴格規定。紐約人壽高層員工應邀出席飯局前,必須事先申請(不是申報,是申請﹚。各位,這就是紀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99

廖偉強:供應跟不上 物以罕為貴

1 : GS(14)@2017-12-03 18:06:52

【明報專訊】只要產品質量好,限量發售這種招數永遠有效。有一家日本拉麵店,幾年前來香港發展,因為是香港第一家的分店,每天都大排長龍,生意十分理想。後來在同一條街開設第二間分店,同樣人山人海。不過當新鮮感日漸減退後,人潮亦隨之減少,但店主亦非常聰明,寧願將其中一間關門,製造排隊人潮,令店舖人流依然保持暢旺的場面。

很多時裝、手袋或波鞋,都經常會推出限量版發售,就是因為數量少,所以都可吸引顧客,製造排隊人潮,物以罕為貴就是這種銷售手法。當年,港島東區某些物業炒家,專門收集一些屋苑的海景單位,每當有業主放售,這些炒家就會接貨,直至市場上缺乏這些貨源,炒家便抬高價錢再放售。

香港地小人多,土地供應從來都是政府的棘手問題,供應不足會造成樓價不斷上升,相反,供應太多會令樓價下跌,製造很多社會及經濟的問題。近年來,政治爭拗不斷,令增加土地供應的機會更加困難,再加上很多內地的發展商來香港競爭,使到每一次的土地拍賣都有機會屢創新高。每當有地王拍賣價創新高後,就會帶動整體樓價再上升。今年2月鴨脷洲豪宅地以168.6億元成交,帶動樓價至今累升約一成左右;剛剛長沙灣臨海地皮又以172.9億元售出,成為新地王,筆者相信樓價繼續上升的條件可以延續。

政府推辣招 變相製造供不應求

這幾年來政府推出的辣招,雖然可略為減慢部分買家的入市意欲,但更明顯的是嚴重窒礙了二手市場的流通量,變相製造供不應求的市况,在物以罕為貴的道理下,樓價又焉能不升呢?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91&issue=20171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