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經密碼 - 周顯 「韓流」成功之秘訣 (2013年07月17日)

1 : GS(14)@2013-07-17 22:51:32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752&d=2107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女生很喜歡發明星夢,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很多時候,女孩子要被簽約、被力捧、被邀拍戲,是要付出「潛規則」的代價。
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傻傻的問我:「我以為,要被捧紅,不是靠實力的嗎?」
「靠實力,當然可以,有實力的新人,一定會被力捧。」我的回答是:「但,你有實力嗎?」
香港的新人們,要演技不看電影,只懂唱K歌而不懂得音樂,腳搖搖就當作是跳舞了,但是在中國,絕大部分的藝能界成員,都是唸過正式的演藝學院,才能入行,而在南韓、在日本,藝人們都是經過長時間、集訓式的訓練,才能出道。
相比之下,香港娛樂圈的藝能訓練不足,藝術水平自然也就低下,在近年來,給別人打得潰不成軍,本來是東亞領軍的娛樂事業,現在不知道落後到第幾了。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日本、南韓、內地,不單表演藝術專業,而且還有潛規則,香港點同它們鬥?」
我反問一句:「香港也不時有潛規則呀!」
識者的反駁是:「香港的潛規則是換取工作,人家的潛規則只是換取一個面試機會,甚至只是一種社交上的禮貌,這兩者又怎能相比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學唱歌和學音樂,抑或是長期練跳舞和排舞,花錢花時間唸演藝學院,甚至是「潛規則」,都是一種「投入」(input),也即是一種投資。別人在這方面的投資,比香港投資更多,它們的娛樂圈,自然也會更為成功了,因為投資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大家看見「韓流」的成功,可又知道,南韓人花了多少錢在整容、花了多少錢在培養子女的演藝才能,又有多少人才投入在這個事業之中,但是,這個事業的資金回報率,是負數!賺來的,只是國家的軟實力,和面子而已!
林鄭月娥在一個與記者會面的私人場合中,說過:「韓國以前有很多的政治示威抗議,所以這些年來,韓國政府大力發展娛樂事業,年輕人為了追星,就沒有了對政治的興趣。」她的問題是:香港政府是不是也應該也來效法呢?
我的看法是,香港要拾回昔日娛樂圈的光輝,那也是有可能的。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作出這些負回報的投資,而香港的民間,又願不願意把其子女去糟蹋,從小不去讀書,而去培養演藝,兼且投資於整容,再加大量的潛規則,這好不好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48

股票貼士「三不」政策 周顯

1 : GS(14)@2013-07-19 01:16:5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朋友來電,急問我對華多利集團(1139)的看法﹕「你話得,我即刻買!」

我快速看了一下資料,回電他說﹕「這公司已經跌了七成,現價已經好平好平。市場傳聞,聽番來鮁咋,幕後人好似同炒寰宇國際(1046)班人有部分重疊。值博率,有鮋,因為升一倍都有排未到高位,而且是主板,市值得兩億幾,連殼價都不到,跌極有個譜卦。但你要我寫包單,包大肚,兼包生埋仔,我梗係唔包啦,你咁講,我咪好大責任?」

台灣民進黨大老施明德對女人的態度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我對這位朋友的態度,也是一樣﹕我不主動向他提供股票,也不拒絕同他分析股票,當然了,他是贏是輸,我都不負責。

李敖對施明德這句話的回應是﹕你不主動,就追不到美女,你不拒絕,醜女就過來了。你說不負責,可以嗎?人家會找上門來!

說到華多利集團這公司,我記得,老闆叫陳進財,股壇上稱呼他為「財叔」。在十多年前,我同他鋤過幾次大弟,他寫了幾次支票給我。但是他的嗜好,是玩話事啤,鋤弟只是應酬而已。

曾游說「財叔」賣殼不果

那時,我找了他好幾次,企圖游說他賣殼,他堅決不賣。結果呢?這公司變成了長期停牌,我又找他,說﹕「停牌不要緊,我的客戶都會照買。」

結果我都拿他沒法子,誰知長期停牌之後,在年前,它竟然復牌,而且股價大升了好多倍,變成了新貴。我失望之餘,都戥財叔高興,希望他多賺點錢,有空時和我鋤弟,輸番十萬八萬給我,那就更完美了。當然,我也希望他在這一次大炒一轉,讓我的那位朋友賺一點錢,請我吃飯,那也不壞。

由於《財技密碼》寫得太長,出版社大力抗議,逼我快點交出一本書,讓它維持出版。結果,我決定再版《肉食男女》,加上了十多篇的文章。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我所出的書之中,最好看的一本,「不過就有損形象。」友說。

我的回答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我還有形象可言嗎?」

友人大笑﹕「你的確是cheap到了極點,形象不能再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04

政經密碼 - 周顯 中國的KOREA 韓國的端午節 (2013年07月18日)

1 : GS(14)@2013-07-19 01:30:1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968&d=2108

高句麗是古代朝鮮半島的一個王朝,成立於公元前37年,和百濟、新羅合稱為「三國」。
它的國土很大,包括了中國東北的一部分,以及今天的北韓全境,以及南韓的一部分。這個名字的起源,應該是一個地理名詞,因為在它建國之前,這名字已經在《漢書》出現過了。
高句麗的統治階層是扶餘人,是中國東北部的民族的泛稱,其統治的人民則來自各地,漢人,東北人,朝鮮半島的土著,甚麼人都有。
韓國學者認為,扶餘人和朝鮮半島的語系是相同的,但證據並不充分。
在公元668年,中國的唐朝聯合了新羅國,吃掉了高句麗和百濟。
高句麗被唐人侵略了,首都平壤還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亡國了,國家一共維持了七百年。
在二百多年之後的904年,有後高句麗國成立,在918年,又有高麗國的建立,但這兩國無論在人種上、在政治上,都和高句麗王朝沒有關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Korea」這個名字,起源於「高麗」,而前已言之,「高麗」這名字則來自「高句麗」。
中國的官方立場,是不承認高句麗王國是朝鮮的王朝,而是認為它是一個獨立民族所成立的王國。
這個官方立場究竟有甚麼作用呢?當然同領土爭拗有關,不過這問題太過複雜,不說了。
總之,按照中國的說法,「Korea」是不屬於朝鮮的。當然,甚至有一些中國人,認為「Korea」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高句麗給唐朝征服了,而且,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壁畫可以看到炎帝的圖像,證明了朝鮮人也是炎黃子孫。
另一方面,端午節是傳統的中國節日,紀念跳江而死的屈原,相信是無人不知的事情了。
但是,在南韓的端午節,卻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在2005年獲得批准。這個新聞,引起中國人的譁然,吵了好一陣子。
實則上,韓國的端午節,除了名字和中國的相同,日子也相同之外,其源流、其內涵、其慶祝的方法,在端午節吃的是車輪餅糕而不是粽子,紀念的是傳統神祇而不是屈原,和中國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
總之,如果照以上的說法,「Korea」是屬於中國的,而端午節則是屬於韓國的。世事之奇妙,令人難明其解,莫過於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23

劉家良師傅和普通人的炒股法 周顯

1 : GS(14)@2013-07-22 23:31:56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7608

我從小就是武俠迷,從武俠小說到武俠電影,無所不看。對於劉家良師傅的電影,依稀記得的印象,是拍得很好看,但感覺不深刻。這非關導演功力,而是在男主角方面,沒有張徹導演的王羽、姜大衛、狄龍之類的型男,印象分也就差了一皮。畢竟,在武俠電影的世界,真材實料的功夫固然重要,美學觀感也是不可或缺的。

劉家良電影中,我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雲海玉弓緣》。是很舊很舊的片子了,我看的時候,已重映了無數遍,我是從已拆卸了的南洋戲院看的。在《雲海玉弓緣》中,劉師傅是武術指導,在世上首次使用「吊威吔」拍武俠片,從此改變了整個武俠世界。我在公映後十多年才看,也只覺其新,不覺其舊,後來吊威吔拍打鬥的技術去到了荷李活,引起了熱潮,為香港片爭光,and the rest is history了。

劉師傅學過很多派的武功,家傳功夫是洪拳,還是我的朋友冼國林在武功上的師傅。當然,冼國林也是練過很多派別的武功,洪拳只是其中之一。他專精的,還有太極拳,當然少不了葉問嫡傳的葉準的詠春。

我很奇怪,洪拳是大開大往的武功,像劉師傅這種小個子,怎可以把這武功練得好。但我常常說,如果要學武功,千萬不要跟泰臣學,要學就要跟劉家良。

泰臣的全盛時期,是我認為的世上第一高手,他就像一頭野獸,不,簡直是一台坦克車,無堅不摧,和他對打,只有自尋死路。可是,他的武功,是誰也不能學到的,因為,他有一副天賦的身形,一把天生的力氣,這是天授,普通人永遠也及不上的。如果他教你打功夫,你照着他的方法去打,打上十年,也不會有著成效,因為,你跟錯了師傅,學錯了派別。

但以劉家良師傅的身形,如果連他也能夠學到絕世武功,你、我、他,任何人,也能夠學得到。所以,冼國林跟他學功夫,絕對是聰明的選擇。

這正如我常用的比喻:如果想學追女仔,跟陳冠希去學習,一定學不到,因為他的方法,就是單刀直入,直接地問,如果沒有他的身家和容貌,結果只會是被摑兩巴,斥一句:「下流!」

學追女仔,應該跟我的一個朋友S君,這個人長期失業,樣貌OK啦,每個月都能結識到三、四個新女朋友,拍拖不用花錢,因為都是在他的蝸居裏相處。但如果要跟他學習這門「絕藝」,學費一定比我的股票課程還要貴!

以上例子,說明一個道理:無論是學甚麼東西,都一定要「夾」。最好的東西,如果沒有某些特殊才能,往往用不着。以學炒股票為例子,人們教的方法,是把巴菲特的方法,是某某基金經理發明的方法,這些方法,在這些高人的手上,是賺大錢的方法,可是,普通人能夠學得了嗎?

所以,我在我的股票課程中,也從來是苦口婆心,教導學生們,一些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方法:不用太高深的技巧,不用太強的人際網絡,不必太花時間去研究,也不必很高的天份,當然也不會賺很多的錢,但是可以穩定地增長,不會太過波動,而且風險也是可以預期得到。

日本仔出版了一本《庶民的米芝蓮》,專門介紹價廉物美的餐廳,我也不時按書索驥,去尋找廉價美食。學追女仔,要跟S君去學,因為他的招數是給樣子不佳又沒錢的人也奏效的,學炒股票,要普通人的炒股方法,而學功夫,唉,可惜,劉師傅仙去了,人間損失了一個宗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36

為甚麼師奶的投資成績 如此彪炳 周顯

1 : GS(14)@2013-08-12 23:23:2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7948

阿莊是一位天才式的金錢遊戲玩家,可謂是瓣瓣皆懂、瓣瓣皆精,論賭馬,他贏的數字以十億元計,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論賭百家樂,他破解了被認為是不可解的數學,已被多間賭場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論德州撲克,他在專業比賽中,得到了第八名次。但論到他的本業,還是金融市場的投資,從股票到衍生工具,無一不精。也許可以說,在西方的金錢遊戲大師Edward Thorpe死後,這一代的投資大師便是阿莊了,只可惜前者有著作流傳於世,造福後人,而阿莊雖有門徒,卻無著作,故此名不能彰,不過絕世的大宗師有如孔子、耶穌、蘇格拉底等等,均是「述而不作」,只留待後人去把其學說發揚光大,寫作的人,反而是低了一個層次。

有關投資方面,據說(因為我不是親耳聽到,而是耳食傳聞,故此只能「據說」)阿莊說過一句話:「在芸芸非專業人士當中,投資成績最好的,並非學問專精的醫生或律師,而是師奶。」

好了,現在的問題是:為甚麼師奶的投資成績會如此之好呢?(以阿莊的大智慧,他的觀察應該是不會錯的。)

在分析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得首先去分析典型的師奶特點:沒有很強的投資知識,但隨波逐流,極度market sensitive,市場觸覺十分敏銳。

投資的最理想情況,當然是永遠快人一步:在市場瘋狂之前,首先入市,在市場清醒之前的一刻,才去沽貨套現。但是,能夠做到這一地步的,是神級的才能,就是巴菲特和李嘉誠,也不一定能夠常常做到,何況是常人呢?

第二種狀況,就是永遠不沾手市場:永遠不買樓,也永遠不買股票,因為他們永遠都看淡市場。這種人,當然也是永遠不會輸錢,但也永遠不會贏錢。問題在於,在這個世界上,長期而言,經濟永遠是在上升當中,所以資產價格也有長期看俏的走勢,如果永遠不去作投資,長期而言,是一定吃虧的。

我記得,白韻有一個女性朋友,到了五十歲,還沒有拍過拖。她的一句名言是:「你們不認為女性的貞操是很可貴的嗎?」說真的,女性的貞操當然可貴,可是在世上有一句名言,叫「no venture, no gain」,當太過害怕輸掉的時候,同時也就喪失了贏的機會。當然,這種情況雖不好,但也不壞,雖然不會贏,但至少也不會輸清光。

第三種情況,是號稱不會沾手市場,例如說,發誓永遠不買股票,又或者是要等樓價大跌,才會進場買樓。對這種人而言,股價升、樓價升,他們是不為所動的。但是,當這些資產的價格不停的上升時,而他們身旁的親戚朋友不停的在贏錢時,他們的心開始動了。正如我的名句:「贏錢沒自己的份,比輸錢更是難受。」

正是在這種心理因素之下,當資金價格上升到了某一個地步之後,開始出現了「恐慌性買入」的情況,這些本來永遠不會買入的人,也去買了。很明顯的,這是市場的最後一筆購買力,當他們也進場了,市場把這筆最後的資金也消耗掉了之後,資產價格便將會大跌特跌了。

無疑地,這種最後入場的人,便是最後接火棒的人,是長期的loser。

以上討論了三種投資者,師奶的投資成績雖然不是第一,但至少也可以排名第二,因此,阿莊認為她們投資的成績很好,的確是極具智慧的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62

買樓買股 千萬別買新的 周顯

1 : GS(14)@2013-08-12 23:24:4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有報道說,有一位「黃先生」,以1300萬元買進了大埔一個新盤單位,誰知單位內櫳「甩皮甩骨」,走廊牆身滲水,「細房天花有條裂紋,敲一敲,點知成塊批盪甩落鈬!」

在這裏,我並不打算批評發展商如何如何,而只是教導大家一個投資的基本事實﹕千萬別買新東西。

一間樓的質素好不好,有什麼缺陷,是要住在那裏一至兩年,才慢慢浮現出來的,像是牆身滲水這種情,很多時,是要經過一場暴雨之後才會清楚的。所以,一個老練的買家,是永遠不會買新樓,因為買新樓的不可預知風險,比買二手樓大得多。

九成新股跌破招股價

同樣道理,很多傳統的基金,是不准購買上市不到3年的股票,這也是因為公司上市不久,沒有往績可追,是十分危險的事。我也說過一句話﹕當公司上市之後,有超過九成的機會,將跌破招股價。

不過,當然了,如果是新樓,又或者是新股,買來短炒一番,那也不妨,不過只限於短炒而已,因為你只要找到下一個傻瓜,那就可以賺錢了,而在這個世界上,傻瓜是很多的。

也是同樣道理,買新的投資產品,如ELN、accumulator等,當它新出時,都是充滿了危機。如果要安全購買,還是買樓、買股票這些傳統的投資工具,更為划算。

亦是同樣道理,新樓和新股雖然沒有投資價值,但當炒,而新的投資產品如ELN、accumulator、次按債券等,初出時,投資者也是大賺特賺,只是後來一定爆煲收場而已。所以,秘訣就是﹕要做先行者,然後去扑後來的傻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63

政經密碼 - 周顯 近日股市看法 (2013年08月15日)

1 : GS(14)@2013-08-15 23:05:03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8071&d=2129
【am730專欄】在《am730》的專欄,由於文字太多,必須說一些有實質內容的東西,不宜亂吹而寫一篇,所以寫不了股票分析。
為甚麼呢?如果是亂吹一通,寫不了這麼多字,但如果要用心去分析呢,那不但花太多的時間去寫,而且太過沉悶,不好看,怕悶死讀者。
再說,我是投資理論專家,數據分析並非我的專長,真要寫,也寫不過別人,倒不如藏拙算了。
然而,一個在財經版上的專欄,總不能完全不說股票,所以我本來的打算是,一個月一至兩次,總括地分析一些股票,但是由於近來的股市太過沉悶,我本人也是在沽出了某些股票之後,持有現金,找不到股票可買,那又怎會有股票可介紹呢?
如果要強硬推介一些股票,我會說是「中海發展」(1138),這是我說了很久的股票,推介了一個多月了,我是在平均價3.22元左右買入,現在股價是稍稍貴了一點,但這是長線投資的,差不了這許多。
至於先前很喜歡的「中國白銀」(815),也是在這裏推介過,走勢實在很不好,我買了一百萬股,結果在1.04元沽出了,輸了二十多萬元。
據說,這是因為白銀價格不佳的關係。如果有讀者因而輸錢,我只能說:「我比你輸得更多呢!」
另外兩隻愛股,分別是「思捷環球」(330)和「李寧」(2331),股價走勢均很不錯,我的帳面利潤是三成左右,但是,現在的價錢也不便宜了,值博率不高。
在垃圾股方面,我現持有「中國威力印刷」(6828)、「奧思知」(8325)、「英發國際」(439)、「高誠資本」(8088)等。
但現時還不是炒垃圾股的時候,就這些股票,我也持有得太久了,雖然大部分均有盈利,但不知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有收成,實在是等得太不耐煩了。
在大市方面,我有點兒害怕,由於美國的升勢太勁了,我有點兒害怕,到了10月前後,會有可能發生股災。然而,在股災之前,先兆是大升一場,如果是這樣,香港股市在9月之時,也會大炒一轉。所以,如果股市在9月大升,那麼,到了10月中時,應該要把股票沽出一半,以保安全。
這叫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又叫「有懷疑,揸現金」。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78

駿科網絡往績多炒賣 周顯

1 : GS(14)@2013-10-01 16:20:3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某周刊今期報道,一個名叫「老明韜」的富四代,專門投資做apps的創投,當apps受歡迎之時,便出售套利,賺取差價。這當然是本小利大的生意,前提是他有門路去出售套現。這一種經營模式,最好是有大量的科網上市公司和他合作,願意收購其項目,一起做世界,這才能夠收到synergy的作用。

根據報道,老明韜的祖父老洪鈞是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的女婿。我有一個姓「何」的朋友,也是恒生銀行的後人,開麥拿倫跑車,請過我吃恒生飯堂前大廚李霖的蛇羹,不過我可不好意思去問,他究竟是何善衡的家族後人呢,還是何添的後人。

曾洗太平地 難料會否跟勢炒上

老明韜肯定有上市公司的關係,因為他的父親老元迪曾經是「駿科網絡訊息」(8081)的股東兼董事,持有8%的股票,不過在2011年已經賣光股票離場了。「駿科網絡訊息」在去年,即2012年,還供過一次股,洗了一次太平地(如果讀者不明白在股票的世界上,「洗太平地」究竟是什麼意思,日後有機會再談),現在已不搞網絡信息,而是在大搞醫療科技了,近期密密注入醫療項目,我估計,它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改過別的名字。

「駿科網絡訊息」是我一直在留意的公司,因為它的往績,就是大炒特炒。我和這公司的人員全不認識,但是之所以常常留意它,皆因我的股票機有一版是長開覑廿大升幅榜的,而它就是那種常常在升幅榜中出現,令我很後悔沒有事先留意的那一種股票。至於近期的小股票大炒特炒,這隻常常大炒的股票會不會炒埋一份,我的回答是﹕「you ask me, whom I ask?」

周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56

政經密碼 - 周顯 近期3隻觀察中的股票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6:25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445

本欄名叫「政經密碼」,但講政治的多,講財經的少,皆因一欄八百至九百字,如果寫財經,實在很難填滿字數,除非是像其他人般,抄抄基本資料,又或是翻譯一下英文報道和分析,但我又不想這樣做。我的專欄的特色是:就算你罵我亂寫一通,胡說八道,但最少做到,內容是新貨,不是A貨。
所以呢,為免被編輯說我「有政無經」,揾讀者笨,並且以此為理由,cut我專欄,燒我(在報館內出稿費的)數簿,所以我會定期寫一些財經心得,以充其數,今日就是其中的一篇。
近日我有三隻觀察中的股票:
1. 「中國新經濟投資」(080),它是二十一章,即投資公司,2年前以1.03元上市,我認購了50萬股,賺了4萬元。
現時上市條例對於二十一章的限制甚嚴,其中的一條是,它在上市的頭兩年,「最低消費」是十萬股,所以杜絕了散戶的買賣。兩年之後,它才可以拆細出售,現在兩年期屆滿了,而它的股價又已「潛水」,只有0.61元,可以算是「抵買」之至。
這股票的downside在於,幕後老細大把錢,不知幾時會炒,而且,當我們一伙人在討論它時,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是:「二十一章的公司,最好用來自己做莊炒股票,用這公司的戶口來買買賣賣,但這公司本身的股票炒不炒,就說不準了。」不過,這股票抵買,是錯不了的。
2.「駿科網絡訊息」(8081),去年供過一次,1供3,供0.2元,只有5份申請有效接納,供了31.21%,完全供乾了。供股價是0.2元,經攤薄後的可換股債券的換股價是0.19元。
它在供股後大炒了一回,最高上到過0.8元,但慢慢下跌,上星期五的收市價是0.199元,已經跌破了供股的成本價,一億元多一點的市值,可算是十分抵買。
由於此股有著「優良」的炒作歷史,現在美國的QE不退市,所以又是小股票的大炒期,多隻股仔亂炒亂升,它加入炒的行列,炒埋一份的機會率,自然也是不少。
3.「中國無線」(2369),這是一隻中型股票,幾十億市值,但有業績盈利支持。線人說,現在炒作手機概念,它的前景又好,升兩倍也不為多。
我在考慮中的原因,是因為它的downside在於,在年來已經升了兩倍,所以風險不低。公司沒問題,股票也沒問題,問題只是在於,風險和回報是不是相稱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68

投資和食物皆忌穿鑿 周顯

1 : GS(14)@2013-10-05 14:16:0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9064

我從來覺得分子料理不好吃,皆因食物最好吃的地方,就是利用溫度和配料,配合其原味和質感,所得出來的一個最佳混合。如果把它打碎了,味道弄擰了,令到牛肉不像牛肉、蘋果不像蘋果,魚肉也失卻了本來的鮮味,創作是有餘了,但是肯定不會太好吃。

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烹調,肯定是一件好事,也是大勢之所趨。例如說,Fat Duck的Heston Blumenthal研究用甚麼溫度炸不同的食物最好吃,這就是科學,是將來的料理的大方向,因為,炸是古已有之的傳統烹調技術,用不同的溫度去試,再加上現代的溫度計,來調節準確的溫度,那不過是把古代的技術,用現代科學去作改進,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像日本的「龍吟」(香港叫「天空龍吟」)的大廚,把一個蘋果,用了幾個小時,花了七八個工序,將其打成了粉末,這些粉末又有何好吃之處呢?除了可以供給女士們拍下整個製作過程,鋪上臉書作炫耀,可謂是一無是處。

這令我想起周星馳在《國產凌凌漆》的風筒:電話是風筒、鞋也是風筒,只有風筒不是風筒,唯一的目的,就只是令人意想不到而已。

其實,清代的大才子袁枚在其經典的食經《隨園食單》中,早就有類似的說法,題為「戒穿鑿」:「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制以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脯者。他如《尊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為杯,全失大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投資的情況,豈非也是一樣?股票就是股票,存款就是存款,債券就是債券,房地產就是房地產,那些新穎的衍生工具,例如認股證、ELN、accumulator之類的衍生工具,用上一大堆的專業術語,去作為分析架構,例如說,胡說一番的引伸波幅,諸如此類。然而,這些都不過是「穿鑿」之言,袁枚所說的「西瓜糕」者,根本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了。

正如我一直之所強調,凡是投資工具,必定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才有投資的價值。我讀投資工具的歷史,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衍生工具,有的連你想像都想像不到,例如說,我曾經在本欄介紹過的,在民國時間出現,把儲蓄和抽獎混在一起的萬國儲蓄會,其實不過是十七世紀的Tontine的翻版,就是一種被淘汰了的投資工具。

從古到今,被淘汰了的投資工具,數以千計,因為這些投資工具,都是搵笨貨色,經歷不了時間的考驗。因此,我們如要投資成功,首先就是要選擇最好的投資工具,也即是說,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以上的投資工具,例如說,存款、債券、股票。

袁枚的講食,同我的講股票,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我說:「投資就是生活。」他說:「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把品嘗美食和做人來作比較,豈非也是生活的一種?
2 : Sunny^_^(11601)@2013-10-05 15:09:44

好似賭錢,我覺得靠運氣既,但都有人靠賭而發

衍生工具都一樣,比人整色整水,但都有人靠呢d而發既。咁只要合法地發就得啦:-)
3 : buyanbai(42258)@2013-10-05 16:08:53

這篇寫得不錯
有漏洞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