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工製造走向品牌製造── 一項香港珠寶製造業的轉型研究 游漢明 邵為忠 陳政成
1 :
GS(14)@2010-08-22 22:28:192010-8-1 信月
回顧香港的珠寶業經過了半世紀的演進,從無到有、從生產到營銷、從本地到全球化,歷盡了幾許艱辛,從生產、零售及設計方面,已茁壯成長而具有國際競爭力,即是說已從代工走向設計製造,而又踏上品牌製造之路。
近月,台資企業富士康在深圳的廠房發生了「十二連跳」後,宣布了一連串的加薪,使新晉的作業員,若經過試用期後,加薪會達66%。廣東南海的本田亦將會加薪33%。加上其他的省市陸續調整最低工資達17%,形成了一股加薪熱潮。
這新的形勢,令許多在大陸營商的人士憂心不已,其中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是香港人在內地的經營受壓;第二是有財經人士擔心:因為工資的上調並非受貨幣或通脹因素所影響,滯脹的情況將會慢慢浮現;第三是有企業家認為薪金上漲是全球趨勢,企業有需要轉型。所謂轉型,就是大陸企業不能永久停留在代工製造(OEM)的階段,必要朝向原創設計製造(ODM)與品牌製造(OBM)的方向走。
其實,第三項有關轉型的問題,西方的學者沒有多大興趣,這與他們的經濟體系有關;但大陸與香港的學者與企業家們,一早已經洞悉天機。2007華南理工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華人管理拓展辦公室合辦了從代工製造至策略性製造的轉型的國際研討會,與會者達一百多人。2009年,香港珠寶製造商商會與香港城市大學華人管理拓展辦公室亦進行了一項有關轉型的研究。基於該報告,本期作者先將該珠寶業的發展與經營的方式關係重新撰寫,以饗本刊的讀者。
香港珠寶業發展簡史
六十年代:香港珠寶工業的興起
香港珠寶工業始於六十年代,以小規模打金和鑲石工廠的形式為本地金舖供應金飾。由於珠寶工廠所需的創業資金不大,許多工匠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便可自行開業。因此,小型珠寶工廠便逐漸崛起,同時亦吸引來港遊客購買。
七十年代初:珠寶小工廠
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珠寶出口歐美市場有良好增長。於是擁有打金、倒模、鑲石和電鍍等專長的技師合作組成規模較大的工廠,或自設幾十人工廠的零售金舖,以應付本地及出口的需求。出口集中在東南亞國家。
七十年代後期:香港珠寶出口貿易崛起
七十年代後期,許多日本遊客在香港豪華消費。他們要求新穎、流行及歐美款式,令尖沙咀及中環一帶珠寶零售門市逐漸雲集,並在尖沙咀河內道一帶作為後援生產基地。中環一帶的珠寶公司卻以高工藝的珠寶款式為主,漸漸孕育了一些甚具名氣的珠寶生產商。與此同時,出口美國的珠寶需求持續,吸引了一批年輕的學徒入行,為香港日後珠寶的規模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八十年代:珠寶小工廠轉型為以規模生產為主的珠寶廠
到了八十年代,香港珠寶業的規模和生產技術又邁進一步。這提升與當時國際買家的要求是息息相關的,但形式依然停留在代工生產上。
其一,自1982年香港珠寶生產商參加巴塞爾珠寶展起,香港珠寶廠商吸收了不少國際珠寶市場的資訊,擴闊了視野。
其二,八十年代中,日本和美國的內需市場強大。一方面,在美國買家協助下,香港珠寶生產商將生產流程機械化、技術升級,打進了國際貿易網絡。另一方面,日本客人對珠寶工藝的要求甚高,指導了香港珠寶廠進行進一步工藝優化。這是非正式珠寶知識的轉移(informal knowledge transfer),對珠寶業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實,香港珠寶製造商雲集紅磡,慢慢地成為主要的生產基地,亦是這知識轉移的結果。
其三,八十年代末,香港一些珠寶廠商會承辦美國本土國際珠寶展,並積極參與海外展覽,直接蒐集市場的情報,提高了產品開發能力,以產品設計的差異來賺取利潤。同時,日本經濟開始下滑。日本經年團(Keiretsu)的中介制度崩潰後,香港許多廠商把出口轉移歐美市場,並開始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開設廠房,以期達到質量和價格的競爭優勢。這段時期,珠寶商亦有向國外買家提供設計,開動了設計製造(ODM)的巨輪,但數量並不大。
隨着鄧小平落實開放改革政策,香港珠寶廠家開始遷移至珠江三角一帶,以期達到貨量和價格的競爭優勢。
九十年代:香港珠寶廠家的靈活應變
八十年代後期,日本經濟開始下滑,入口中介商制度崩潰,香港廠商轉移把產品出口至歐美市場。香港個別珠寶出口市場出現萎縮。雖然香港珠寶廠家以設計和生產靈活去因應快速變化的出口市場,他們發現了品質的重要性。因此,不少珠寶廠商為了要同時保持大批量和高工藝水準的要求,設立了ISO品質管理體系,以滿足不同類型客人的需要。有了品質檢定的基礎後,香港珠寶企業進一步發展電子資訊平台,把全球客戶緊密聯繫起來,更快速地回應市場的需要。
這十多年中,廠商的製造形式仍以代工為主,但提供設計式樣逐漸增加。九十年代後期,小量的品牌製造(OBM)亦開始冒升。
二十一世紀香港珠寶企業的珠寶設計策略
珠寶設計不僅是營銷產品概念,而是要在生產成品的基礎下,以款式、價錢、快捷和可靠等滿足客戶的服務要求,更快速地回應市場的需要和創造最高的商品價值。它的首要任務是要在瞬息萬變及云云眾多的買家市場中,令企業持續經營,保持設計、投產、市場策略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其次是要在設計的工序上分工,令珠寶設計服務及加工的活動,附加營銷美學的方案和包裝增值的環節,俾能獲得最佳的增值效益。不但如此,在跨部門的設計協作上、企業的設計活動和資訊管理、資金營運和人事管理更需緊密配合,做到交貨準時,服務可靠的效果。
儘管二千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之後,香港珠寶業的出口數字亦維持可觀的增長,但隨着中國深化經濟開放政策,外國貿易漸漸不需要香港作為中國貿易的唯一橋樑。 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萎縮,而美國主導全球的珠寶出口亦告一段落。隨着這改變,香港珠寶業將生意業務分散至新興市場,特別是着重開拓中內地市場。中國巨大消費潛力,吸引各國許多珠寶銳意進軍內地市場。香港珠寶廠商的行動,揭開了與外國珠寶企業面對面競爭的序幕。
附表撮要了本章論述了香港珠寶業發展的幾個階段。回顧香港的珠寶業經過了半世紀的演進,從無到有、從生產到營銷、從本地到全球化,歷盡了幾許艱辛,從生產、零售及設計方面,已茁壯成長而具有國際競爭力,即是說已從代工走向設計製造,而又踏上品牌製造之路。
特別而言,香港珠寶業企業的生產和服務已多樣化:外國客戶覆蓋地緣廣闊、價錢大眾化、批量細小;還有零售以品牌招徠消費顧客,強調時款、潮流、高密度設計、全包服務(full package services),及要求服務供應商把生產技術升級等。
為了解從代工製造走向品牌製造過程中的生產、產品、服務與品牌的因素,我們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程序。第一階段是質的研究,包括了二十個深入訪問。藉與老闆或行政主管深談,找出至優的設計與經營的模式。第二部分為量的研究。這與本文無關,故不贅述。
香港珠寶業的挑戰和前景
珠寶業的三次改革
迄今,香港的珠寶業曾經歷了三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珠寶技術的革新是在七十年代末發生,由手工藝工作坊轉變成密集工藝、半機械、半自動化生產的珠寶企業。經營以銷售為主,慢慢走向代工製造(OEM)。
第二次改革:珠寶生產線的北移——在八十年代末開始,以產品為主、功能部門跨境管理、減低生產和管理成本。經營以代工製造為主,慢慢走向設計製造和小部分品牌製造。
第三次改革:知識的管理——二千年後開始至今,將產品加上服務,以市場營銷管理為主,建立資訊管理系統,快速回應和滿足客戶與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營運雖然以代工製造為主,但設計製造和品牌製造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在將來的發展,慢慢轉型成為主流。
自上世紀下半葉起,香港天然海港的優勢漸漸減退。在2002至2008年間,中國按年有雙位數字的經濟增長,已積累了巨大消費力,引致外國珠寶企業覬覦中國。自2003年起,香港特區政府和國內簽署經濟協作協議,邁向對內生產和服務貿易零關稅的措施。
香港珠寶產業的優勢
香港珠寶業能順利渡過這三次改革,實有賴其內在優勢:①香港的自由貿易政策;②香港是國際珠寶領域的聚焦點;及③珠寶商會的順利發展。
自由貿易政策
香港的自由貿易政策、貨幣自由進出、零關稅、航空中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優勢有利珠寶貿易,促進現金交易。例如,黃金作為珠寶生產原料,在中國境內是戰略物資,出入口有嚴格限制,但香港則沒有黃金出入口限制。
國際珠寶的聚焦點
時常到香港來尋找商機或舉辦國際會議的海外國際珠寶和寶石機構非常多。每年3、6和9月全球最大型的三個香港珠寶展,吸引了CIBJO(國際珠寶業聯盟)、ICA(國際有色寶石協會)、GIA(美國寶石學院)、SSEF(瑞士寶石學院)、Diamond High Council (HRD)、AGS Gemological Laboratories等國際珠寶和寶石鑑證機構,在港主辦寶石學研討會和公開講座。這些國際級珠寶展更推動了本地珠寶企業更快進入國際產業網路。
2005年3月,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HKJMA)籌辦了國際珠寶業聯盟(CIBJO)周年年會,吸引了超過一百六十個來自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與,足以證明香港是國際珠寶領域的聚焦點。
香港珠寶業商會的多元化發展
隨着珠寶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本地珠寶公司也就他們不同生意領域和利益慢慢發展出代表不同企業聲音的珠寶商會。商會多元化的發展已涵蓋不同的珠寶產品,包括彩色寶石、翡翠、鑽石和珍珠等,和珠寶製造、出口、批發及零售的不同領域。部分商會更活躍於在海外主辦以香港館為首的珠寶展,建立了成熟的珠寶國際產業網絡,為香港珠寶製造商拓展全球市場做了很大努力。
香港珠寶產業的挑戰
在國際競爭中,雖然香港珠寶產業具有上述的優勢,但亦不能免於外來的衝擊與內部的弱點的顯露。從深談訪問中,我們歸納了以下產業的挑戰。
珠寶企業模式的約定和轉變
1980年代後期,香港珠寶廠商把生產線北移到珠江三角洲的番禺和順德等地,但將管理和海外市場拓展的功能保留在香港總部。雖然香港珠寶廠商利用珠江三角洲比較香港廉宜的工資,但近年來番禺珠寶廠商會提出了「世界珠寶、番禺造」的口號,刻意與香港珠寶業競爭。市場上,珠寶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渠道日趨同化,驅使香港珠寶企業加入價格競爭中,這挑戰將會漸趨嚴峻。香港珠寶企業能否掌握自家的競爭力,在珠寶的全球商品鏈的環節取得先導優勢,將成為成功的關鍵。這即是說,要加快香港從原來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營運方式,快速轉化為以營銷導向,提供原創設計及客戶貼心的生產服務。
家族企業的管理和企業的永續性
香港珠寶製造業九成以上是家族管理華人企業,其管理權和控股權多採用父傳子繼的方式,而主要人事任命以家族成員優先。由於企業資產的繼承由子女攤分,不時出現人事和分產的問題,影響了企業的穩定。但這並不表示香港珠寶製造業不正視家族管理的問題。其實許多華人企業現正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增強企業的永續性:一、企業控股和管理分家方法,以期改變家族的管理模式;二、管理權由沒有親屬關係的專業人士接手;三、將子女放洋留學,學習西方管理手法和經驗;四、與合夥人訂立管理守則,要求任何員工不受親戚關係而有所特惠等。
曾經有企業不正視家族管理的問題,令企業最終賣盤收場。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珠寶企業能否把公司擁有權和管治權由第二代或非專業人士接手管理,是珠寶企業的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要素。
金融海嘯後的新機會
在全球商品鏈中,香港珠寶製造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他們往往在商品鏈中面對着大型鑽石供應商和品牌零售商,在議價過程中往往處於弱勢。因此,在第三次革命中,產品設計、可靠和快捷的生產服務成為了企業增值的主項。有些廠商更製造高檔次的貨品,拒絕走大眾路線,尋找有利可圖的利基市場,或供貨歐美次檔品牌經銷商,謀求更高的邊際利潤。
隨着金融海嘯的影響日漸浮現,珠寶業出現了以下一些應對的景況:
?歐洲珠寶市場萎縮,不少歐洲廠家倒閉。
?許多歐洲設計師景仰中國文化,視之為創作靈感的泉源,不惜到中國市場闖一闖。
?有香港珠寶廠商聘請歐洲設計師,對新產品作全盤的藝術指導,以應付客人的要求。
?歐洲設計師東來和歐美海歸的內地設計師服務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在人事管理方面,對大部分採用家族管理的香港珠寶企業無疑是一項大挑戰。
?許多香港珠寶製造商在金融海嘯之後,經香港貿易發展局推介,在內地找尋銷售試點。
?香港珠寶商以萬維網絡形式銷售珠寶。
?「傍品牌」在內地出現,分薄了香港品牌在內地的零售利潤。
老實說,以上的景況是威脅,也是機會。香港的企業不能原地踏步,只有家族企業的組織轉型、加強珠寶業的人才培訓和加速邁向品牌製造,才可從容過度。至於如何達到後面兩點,我們下期討論。
參考文獻
1. Lui, Tai Lok(呂大樂)and Chiu, Stephen Wing Kai(趙永佳)(2001), "Flexibility under the Unorganized Industrialism?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Hong Kong," in Deyo, Frederic et. al. (2001),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Flexibility in East Asia, Boulder, Col. : Rowman and Littlefield , pp. 58-59.
2. 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2004),《香港珠三角珠寶工業人力需求調查報告》,11月,頁8,24-25。
3. Kwong, K.S.,(鄺啟新)(1997),Technology and Industry,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p. 17.
4. 〈林世榮妻欠債案排期審,順亡夫意擔保孖展被追3600萬〉,《明報》,2009年8月8日。瀏覽於2009年8月8日,
http://news.mingpao.com/20090808/gea1.htm。
5. 香港文匯報——〈假香港名牌 內地大泛濫〉,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4/17/YO0704170001.htm。瀏覽於2007-5-15。
6. Sit, Victor, F.S.(薛鳳旋)(1989),"Industrial Out-processing: Hong Kong's New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ian Profile, 17, pp. 1-13.
7. 黃紹倫(2009),〈繼承與變異:華人家族企業的活力源頭〉,《香港經驗: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商務印書局,頁93至96。
8. Redding, S. Gordon(1990),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176-177.
9. Yeung, Henry Wai-chung(楊偉聰)(2000), "The Dynamics of The Globalization in Chinese Business Firms," in Yeung, Henry Wai-chung and Kris Olds,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Firms, London: Palgrave, pp. 100-103.
10. Bauman, Zygmunt(2010),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25.
游漢明 香港城市大學營銷學講座教授
邵為忠 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專案經理
陳政成 香港城市大學華人管理拓展單位研究員
游漢明、邵為忠、陳政成
代工搾油起家高級手工皂轉型 德記油坊老店開拓網路新商機
1 :
GS(14)@2011-01-23 19:05:14[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620[/realblog]
國策透視:中國告別代工年代
1 :
GS(14)@2012-07-30 14:19: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0/16557799
中國企業在倫敦奧運作為贊助商的數目,由京奧的40間銳減至只有2間,這新聞在過去一周內被內地媒體反覆解說,但內容總是少提箇中因由,倒是有外國媒體點出「失主場、失贊助」的死穴。
不過,不少廠家仍沉醉於倫敦奧運紀念品65%產自中國、60%的運動器材和服飾由中國廠商生產,輕視內地代工行業面臨一場淘汰戰。
「中國製造」魔力恐漸失
世界工廠在過去20多年的確令中國富起來,但隨着中國生產成本提高,同時,能與國際品牌較高下的民族品牌稀少,由「中國製造」創造的財富魔力恐漸消失,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眾人仍不醒悟。
以中國體操王子李寧為例,李寧一開始從商,就將其個人興趣和生意綁在一起,凡有中國代表團的比賽,李寧的品牌如影隨形,今年倫奧也不例外,幾乎所有優勢項目包括乒乓球隊、羽毛球隊、體操隊、跳水隊和射擊隊的隊員,都穿上李寧品牌,但李寧品牌頂多變成民族品牌。
國際品牌之戰,主角仍是 adidas與 Nike這兩大龍頭, adidas推出史上最輕釘鞋; Nike則以「活出你的偉大」( Find Your Greatness)的微電影,突顯日常生活中每人都是運動員,他們的市場之爭,早已在全球每一角落打得火熱。
自家品牌宜面向國際
內地媒體對於這赤裸商業現實仍接受不來,盲目將李寧的商業策略冠上「曲線救國」的內地媒體,可笑﹗亦可悲﹗大家別浪費精力,李寧(2331)較早時換掉了行政總裁,已說明公司出事,李寧還是先「齊家」後再說別的。
今時今日,內地廠家請先正視一場由外來勢力主導的代工行業淘汰戰。 adidas日前公佈,基於成本考慮,決定關閉內地工廠, adidas決定遷往緬甸,自從美國放寬對緬甸的投資限制,該國隨即成為東盟成員的新寵,但其他成員如越南等亦向內地廠家招手,一場廠家撤資潮隨即引發。
對於無意亦無力改革的廠家,將生產遷往成本更便宜地方似別無他途,但遷廠只是解燃眉之急,告別代工年代,將自家品牌甚至民族品牌變成國際品牌才是上策。
代工Nike、adidas中山鞋廠萬人罷工
1 :
GS(14)@2015-03-26 00:49:29
「老闆黑心,警察歹毒,公道何在?」廣東中山坦洲一間台資鞋廠近萬工人罷工遊行,抗議廠方欠繳十幾年住房公積金,一度堵塞主要街道南坦路,造成交通癱瘓約兩小時。當局出動大批防暴警察驅散,網上消息指十幾名工人被毆打並帶走,隨後警方封鎖廠區。
■中山市欣昌鞋廠工人堵塞廠外道路示威。
■大批警察到場鎮壓,拘捕示威人士。
防暴警察毆打工人
前日上午8時許,台資欣昌鞋業發生工潮,工人先在廠區內遊行,隨後遊行出廠外,並堵死附近多條街道,造成交通癱瘓。當局派出大批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從網上圖片可見,警察用警棍來驅趕罷工工人,又把工人按倒在地,用繩綁走,隨後警方封鎖廠區坦洲鎮宣傳辦當日傍晚發公告指,相關部門和官員趕到現場處理工潮,當天上午10時20分交通已經恢復正常。正組織該公司與員工代表,進行協商解決事情。發生罷工的台資欣昌鞋業,員工於本月14日向廠方要求補繳入職以來的住房公積金,但勞資雙方協商無果,因此引發大罷工。資料顯示,欣昌鞋業主要生產鞋類等產品,有員工近萬人,據說加工Cat、Nike、adidas、Converse等國際品牌。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25/19089025
東莞設團遊Prada代工廠賣平貨
1 :
GS(14)@2015-07-22 02:28:20聞名全國的東莞娛樂場所被當局掃蕩後,近日當地出現新的旅遊項目,就是參觀奢侈品代工廠。近日當地新開多條工業旅遊路線,參觀為Prada(圖)、Coach、CK等代工的工廠店,而這些以「前店後廠」方式經營的店舖,出售在同一廠房生產、自我品牌的產品,價格是市面售價的一至三折。
推自家品牌
曾為Prada、Coach代工的時代皮具,在他們工廠門口開設的工廠店,出售在同一生產線上,由同一班工人生產的皮具,但卻以TUSCAN'S和F&J品牌出售,售價是內地專櫃的兩折至半價。而曾為CK代工的琪勝鞋業,亦有開設工廠店,以迪寶、卡拉漢兩個自主品牌的上千款產品,負責人稱:「這就是工廠店最大的優勢,很便宜。」除了靠便宜產品招徠,工廠亦安排師傅示範手工做鞋,甚至接受即場量身訂做。《東方瞭望周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4/19218599
蘋果內地建太陽能發電廠 助代工廠商減排
1 :
GS(14)@2015-10-25 03:41:1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23/news/ec_eck1.htm
【明報專訊】蘋果行政總裁庫克訪華之際,宣布在中國推出再生能源項目,與最大代工商富士康建造一些太陽能發電廠,相關發電規模將超過600萬兆瓦,為未來iPhone生產完全倚賴潔淨能源邁出一大步。曾被批評為污染大戶的蘋果表示,潔淨能源計劃旨在減少中國代工商的碳排放,預計今起至2020年,這些新項目將為中國減少逾200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近400萬輛客運車輛停駛1年。蘋果昨早段股價升1%至115美元。
全球逾87%設施 用可再生能源
富士康將由河南開始,在2018年建設400兆瓦太陽能項目,相當於其鄭州工廠生產iPhone的能源消耗。與此同時,蘋果計劃在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電網地區,建設超過200兆瓦的太陽能項目,提供的能源相當於逾26.5萬個中國家庭1年的用電量,以抵消當地蘋果供應鏈的碳排放。
蘋果也宣布在四川建設的40兆瓦太陽能項目已完成,這些裝置可產生的電力超過蘋果在中國辦公室和零售店所需的電力,使蘋果在中國營運達至碳中和水平。
庫克稱:「氣候變化是當前嚴峻的挑戰之一,是時候行動了……希望其他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其他公司也加入行列。」蘋果環境事務、政策和社會活動副總裁Lisa Jackson稱,這些項目除覆蓋蘋果在中國的營運,也幫助蘋果供應商採用清潔能源。蘋果目前在中國和美國的100%營運設施,以至在全球超過87%的營運設施,均由可再生能源供電。
庫克接受新浪科技訪問時稱,其在四川建設的40兆瓦太陽能項目所產生的電力將進入國家電網,換言之蘋果在中國用了多少度電,就製造多少度清潔能源電力歸還,使蘋果在中國的營運達到碳中和。目前40兆瓦的太陽能已可滿足蘋果中國辦公室和大中華區24家零售店的用電需求。
他表示,環保行為是蘋果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僅蘋果本身要用上清潔能源,還要協助供應鏈用上清潔能源,使供應鏈也達至碳中和的目標。蘋果未來幾年將與中國供應商合作,產生2000兆瓦的清潔能源。這些電力將超出蘋果辦公室和零售店的需求,最終併入國家電網。
(綜合報道)
冀擺脫代工命運 建品牌知易行難
1 :
GS(14)@2016-01-25 01:48:292016-01-01 HJM
台灣大選前夕,民眾最擔心的不是由藍色轉為綠色,而是染紅。數月來,陸資清華紫光接二連三收購電子業股份,建立紅色供應鏈之說甚囂塵上。台灣出口增長曾經高踞亞洲四小龍之首,但2000年以後經濟每況愈下。長久以來,台灣以代工聞名,面對大陸低價競爭,被迫轉型尋出路。近年,年輕一代希望打造品牌自救,但做實業的上一代則有保留。
其實,台資企業一早已主動染紅了。旺旺、統一、康師傅、寶成等知名台企幾乎都將生產線轉移出去,開始時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其後更做起內銷。鴻海作為世界最大電子代工企業,老闆郭台銘八十年代末已離開台北,進入深圳投資設廠。一直以來,台灣都面對進退維谷的困境,本土市場小、生產成本高,不西進大陸難以發展壯大,企業出走又導致產業空洞化。
進軍大陸 中小企玩不起
不是個個赴陸設廠的台資都能像郭台銘風生水起。「像我們中小企業,10 個有8 個都是賠錢回來!」趙俊發及劉建中兩位六十後,在台灣從事紡織業多年,異口同聲直呼:「很多、很多朋友跑過去後,就退回來了!」紡織業其實就是台灣代工業的縮影。「很多產業都一樣,1995年後因大陸成本低,認為那邊有發展空間,很多技術如電子業、鋼鐵業都過去了。」
二人當年也有考慮過在對岸設廠,甚至曾實地考察。「經過評估後,由於我們資金不是很龐大,還是決定不去。」趙俊發說:「2000年初,我們很多訂單都跑過去了,但其實都是台商在做。」當時,他判斷5年後台商會回流。「因為技術都被大陸取代了。」結果不幸而言中,劉建中補充:「起初台商到大陸有優惠,但3年、5年後就開始一直查稅,工資也一直提高。」二人都認為規模不夠大的台商難以在大陸生存,「東莞很多中小型工廠都倒閉了」。
台灣製造 空有一身好功夫「大陸改革開放後,香港都沒有工廠了!」劉建中說:「20 年前,台灣的訂單來源多數是從香港過來。香港品牌例如Esprit、DKNY 本來都是向台灣採購面料,10年前幾乎都跑去大陸了!」台灣及香港同病相憐,大陸改革開放後盡吸紡織、電子及成衣等勞動密集工業;不同在於香港工業任由自生自滅,台灣仍然不斷轉型求存。
「這幾年業界都靠自己求存,台灣化學纖維現時仍領先世界。」趙俊發自豪地說:「大陸出產天然纖維,台灣無競爭力的,因為我們沒有種植棉花;相反台灣有石化工業,化學纖維從石油提煉,我們會研發設計出功能性布料。」目前,很多國際體育品牌如Nike、Adidas,甚至世界盃總決賽足球所採用的技能性布料,「幾乎都是在台灣採購!」「包括歐美洲目前最流行、女孩子最喜歡的瑜珈,面料都是台灣製造。」主打功能衣服的日本Uniqlo,面料採購也離不開台灣。
劉建中解釋:「台灣紡織業承接上海,1949年來台後落地生根」,技術是爐火純青的。趙俊發強調:「而且功能性布料不是國際品牌丟給我們做,而是我們本身已一直在研發!補暖紗、螢光布料、專為伸展運動而設的高強度面料都是台灣自家研發。」
紡織業以外,台灣很多產業包括電子業實也不缺自家研發,只欠品牌出路。「我們不是Nike,只是代工;好像iPhone製造,郭台銘雖然稱霸,但畢竟也只是代工。」趙說:「台灣做代工已經成局了,沒辦法發展自己品牌。」二人對打造品牌明顯有保留。
HTC發展品牌的失敗教訓劉建中續指:「紡織業跟電子業很相似,鴻海一直無辦法做自己品牌,因為都是處於上游供應鏈。」「成衣才有辦法有品牌,紡織業只有面料,無法直接給消費者,很難!」他擔心:「如果要打造國際品牌,投資成本很高。台灣內需本來就很少,像HTC也沒辦法,投資很多錢在世界各地打廣告,費用很大。」
趙俊發亦以HTC 為鑑。「王雪紅為發展大陸市場,曾說HTC 是中國的品牌,結果她錯估形勢,忽略了全世界都想進入大陸,對手還有南韓Samsung、美國Apple,連大陸小米也出來了。結果HTC從2、3年前股價差不多1000台幣,跌到現在十分之一都沒有。」劉建中說得更坦白:「做傳統代工,賺的比品牌還多。」
企二代不走父輩路 讓台灣被看見昔日的「代工王國」終於抵不住全球化的競爭,不得不邁向品牌經營以求生。以「台灣味」作為設計風格的居家品牌「TZULAi 厝內」,和燈飾設計品牌METADesign,都是代工二代創立的品牌。
當下有收益 看不到未來
厝內產品經理許文鴻,父親是高昌貿易董事長許焜山,經營國際貿易數十年,專營歐洲家用品代工與外銷。2009年他碩士畢業後加入公司,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日本有無印良品,瑞典有IKEA,我們有沒有屬於台灣的平價居家品牌呢?」父親在歐洲家用品代工領域有口碑,但多年來總覺得為人作嫁衣裳,他認為是時候讓台灣被國際看見,於是在2013 年創立厝內,取名自台語「家裏」。品牌共推出40樣產品,分成餐具、廚具、打掃收納等三大系列,去年進駐誠品松菸店設專櫃,包含網絡銷售在內,全年營收共約500萬台幣。
META Design 設計總監鄭遠揚,父親經營的康爾富照明擁有30 多年燈飾代工經驗,產品主要外銷日本和歐美等地,全盛時期員工逾百人。他從小看着家裏工廠的老師傅趕工造燈,讀平面設計畢業後順理成章加入家族企業,在打理生意時深感代工業沒前景。「做OEM,同一件貨幾千個廠商競爭,明明我已經是最低價,但會說B 公司更低去壓我價。我當下有收益,但我看不到未來。」他開始研發新產品,但花盡心血做的設計要用OEM 的價錢賤賣,「沒有品牌,人家還是把你當OEM 工廠,甚至把我的設計拿去別的工廠報價。」
他發現,光有產品沒有用,「哪天康爾富消失,少一間代工廠有誰會在意?」時勢所迫,他於2008 年創立META Design品牌並開始參加設計展,他設計的曲木造型LED 燈環保又富設計感,簡潔有力的「Uncle L」燈具是成名作,獲得台灣金點獎,海外訂單陸續出現,甚至有德國經營者因病過世,家人什麼都沒放,只留了一盞Uncle L在其棺木裏。
抵擋誘惑 不殺雞取卵
從代工轉型到品牌經營,最困難是思維的調整。代工重視品質與成本,追求用最低成本做出原廠要求的品質;品牌經營重視創新與品質,但創新的風險大,沒有人可以計算出創新的產品會帶來多少的回報。厝內許文鴻從頭開始學習,「外銷只是供應鏈的某一段,幫客戶拿最低成本,不重視主觀意識。做品牌要兼顧銷售渠道、網絡平台、倉庫、客服,要接觸終端消費者,要有主觀意識,cost down 不是最重要。」META Design鄭遠揚也說:「以前對品牌零認識,因為做代工的時候,進口商希望你知道愈少愈好。」
做出品牌後,鄭遠揚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國際市場仍有「台灣=代工」的標籤。他曾接到智利買家詢價,當表示只做品牌不做代工後,對方報以一盆冷水:「對我們來說,只有歐洲的品牌才叫做品牌。」代工轉型做品牌,也要抵得住短期利潤的誘惑,他參加國際設計展,不時遇到歐美客人詢問代工報價,飛利浦多次向他洽詢買下成名作「Uncle L」的專利授權,鄭遠揚連開價都沒有問就果斷說不。「如果我賣了,就永遠是代工,永遠無法擁有品牌應有的獨立話語權,在那個階段就放棄,是殺雞取卵。」
兩代磨合 以不傾家蕩產為原則兩代價值觀不同,磨合不容易。厝內許文鴻笑言,父親放手給他空間發揮,「以不傾家蕩產為原則」,但他希望品牌長遠能從母公司獨立出來。META鄭遠揚則坦言,經常與父親意見不合,「開始還好,後來有一方愈來愈了解品牌,有一方仍然在既有的思維,分歧就愈來愈大。」有什麼解藥?「趕快有營收!做出成績給他看,令他繼續信任。例如我在國外做展覽,會盡最大努力接到單或合作項目,他看到我接觸到以往接觸不到的市場,就會信任我。上一代用忍耐和信任來壓抑心中的着急,二代就用努力去證明。」
他強調,在父親身上學會很多,但不在於怎樣做生意,而是怎樣做人,例如敢賠錢,做錯就要補償,這也是台灣業者與大陸業者的最大差別。「如果從利益看,很多人會用藉口大事化小,但從商業倫理和道德看就不是這樣。父親讓我不會成為市儈的商人。」
陶瓷世家第四代 故事營銷年收千萬「對陶瓷本來興趣不大,後來朋友問可否幫忙做馬克杯?先生才想起自己是鶯歌人。」新旺集瓷有逾80 年歷史,祖父輩三代做生活陶、磁磚,到第四代許世鋼及吳佳樺,面對大陸低價迎擊,為求生存,決心打造品牌。11年悉心經營,「集瓷cocera」已成台灣文創經典案例,目前年收3000萬台幣,九成來自本土。
生於台灣 MIT理所當然位於鶯歌老街的新旺集瓷,十幾個孩子在體驗手拉杯、媽媽在店面選購瓷製品、老師帶學生參觀設於店內的私人博物館,不經不覺便待上半天。品牌總監吳佳樺說:「觀光工場概念早已存在,但上一代未必太懂操作,就由我們來發揚光大吧!」
這位許氏媳婦笑說:「認識丈夫前根本不知道鶯歌在哪?」後來發現鶯歌地方雖小,產業鏈卻完整,「但後來大部分店都賣進口貨,令老街失去特色」。所以,兩人創立品牌,堅守鶯歌生產及自家開發。
謹慎入大陸 怕失去品牌
「像我們年紀,本來就在台灣出生,MIT(Made in Taiwan)是理所當然。」鶯歌在地技術本來就高,「例如變色技術,我們透過設計及加強關鍵技術,便成了主力商品」。
他們用家族故事作包裝。「先生花了一年時間問爸媽及長輩,從人、事、物中發掘故事,發酵出如今敍述的樣子。」品牌創立僅2年,即進駐故宮博物館及誠品書店,企業訂單亦接踵而來。「堅持台灣製造是一件很笨的事!很多朋友都建議我們,不如去大陸做,量更大,成本更低,但我怕品牌過去就不見了!」
即使外銷,「也不一定要賣進大陸!華人還有很多地方,而大陸進口關稅偏高,不值得花錢越過一個國與國之間才能解決的障礙。」「即使只在台灣,還有很大空間可做呢!」
文創平台「帶小雞」 本土品牌闖國際台灣有不同文創銷售平台,連接產業鏈上下游,形成群聚效應。這些平台猶如「母雞帶小雞」,率領本土品牌衝出國際。
誠品書店 反攻大陸
被外界形容為「文青百貨」的誠品書店,是台灣文創概念的先驅。書店成立於1989 年,2000 年開始從「純書店」轉型為「複合式商場」,並提出經營理念為人文、藝術、創意、生活,定位為「文創產業平台」,目前有近50間分店。位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內、開張2 年的「誠品松菸店」,已成為文創地標和旅遊新景點。該店由舊工廠改建,共21 萬平方尺,有超過130 個專櫃,逾八成是本土品牌,一半是從未在百貨公司設過櫃的微型文創,全年營業額超過11億台幣。
誠品是賣場,為文創產品提供銷售渠道,處於產業鏈的下游。但文創的核心始終離不開上游的創作者,因此誠品除了扮演平台,還培養文化內容,扶植小型文創團隊,確保上游有產品供應。例如,公司推出「文創平台expo」,讓逾百個設計品牌有機會和市場溝通;又與有潛力的專櫃品牌合作,獨家開發贈品並展開文宣。
這個商業模式保證文創產業生生不息,集團近期更加反攻大陸,去年底在蘇州開設首家大陸旗艦店,引入非書籍商品包括200 多個服飾、餐飲及文創品牌,開幕時人潮逼爆,結帳排隊人龍要繞三圈。上海店今年也將揭幕,深圳店則預計2018 年開張,有望進一步擴大台灣文創品牌在大陸市場的版圖。
Pinkoi網購平台 降入場門檻實體展示平台如誠品,入場門檻高,據悉部分產品上架費高達50%,令剛起步的設計師望門輕嘆。文創線上平台則為品牌消除租金煩惱。「以前獨立設計師的夢想是進入誠品或自己開店,互聯網改變了世界潮流,年輕人現在會想開網店。」前Yahoo資深工程師顏君庭說。他2011年從矽谷回台,共同創辦亞洲最大的文創產品網購平台Pinkoi,去年獲紅杉資本及GMO Ventures注資900萬美元。
該平台主打原創設計的衣飾、文具、家具等,至今賣出120 萬件商品到47 個國家,分賬比例是設計師拿九成收入,平台拿一成。網絡打破資本門檻,文創品牌可以專心拼質素,Pinkoi 有逾2.5萬名合作設計師,若與申請上架的人數相比,通過審核的僅15%。「淘寶網和Etsy是開放式平台,容易良莠不齊。我們要求設計產品是原創,審批期約7至10日,這讓成本大增,但我們寧願前期把關嚴格些,也不想影響口碑和用戶體驗。」
平台的用戶年齡群為25至45歲,男女比例3比7,顏君庭笑言:「很多男性上來買禮物給女伴呢!」凡手工服飾、文具等都可以度身定做,設計師接到訂單後才開始手工製作,最暢銷產品種類是首飾和衣服。「社會已進入後物質時代,誰都能買到一樣的Gucci 手袋,令人不再想用奢侈品present自己,反而重視個人風格。」
Pinkoi瀏覽量每月200萬人次,除了台灣,香港、泰國、日本和大陸都是重要市場。「我們不強調是台灣平台,目標是國際市場,希望帶給消費者亞洲最好的設計產品。」顏君庭認為,Pinkoi 不只是文創電商,更是一個線上的設計社群,「我們舉辦市集和工作坊,讓各地設計師和喜愛文藝商品的消費者交流,形成ecosystem。」
文創主題旅館興起
無論是實體還是線上的文創平台,都要求消費者主動接觸。近年如雨後春筍的文創主題旅館,則讓住客置身於台灣設計的氛圍,植入式體驗文創產品。「台灣設計師有才華,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以及市場。我在國外待久了,反而更渴望有台灣的identity,想讓外國人知道台灣設計的好。」Home Hotel總經理王念秋,父親是前威秀影城董事長王超立,她自小留學美加,深感台灣「不被看見」。
2011 年,這位富二代獲家族集團投資2 億台幣,在台北信義區建立首間Home Hotel,坐落在五星級國際酒店群中,每晚房價1200 至2000 港元;去年再在東區成立大安分館,提供137 間房,目標客戶是25 至40 歲國際旅客,香港住客約佔兩成。酒店強調台灣製造,所有家具、沐浴用品、燈飾和電器都用台灣品牌。「固定用的品牌有二三十個,大安館用的約九成是台灣品牌,成本是很高,但我們視推廣台灣品牌為企業社會責任。」
Home Hotel 定期到藝術展發掘好品牌,有別於許多大型酒店採用贊助陳設的模式,王念秋堅持所以商品直接採購,「這樣才能真正扶持本土設計師」。酒店不止於採購,更想合作行銷,「我們像個展館,展示不同的在地品牌,住客喜歡某些商品,他們可以直接聯繫設計師,我們不會經手。」真對設計品牌有幫助?「一家燈具品牌負責人說,他有次跟客人談項目,客人發現早已在我們酒店看過他的作品,讓開會省了一半功夫!」
李潤茵、李澄欣 本刊記者
代工廠10年股價狂升
1 :
GS(14)@2017-01-09 08:11:14■iPhone世代人人自拍拍個不亦樂乎。
iPhone面世10年,除蘋果自身股價急升8.5倍,背後的供應商,手機殼、螢幕、鏡頭、電話喇叭,以及組裝代工廠,過去10年靠着蘋果掀起的智能手機熱「發達」。當中代工廠富智康(2038)母公司台灣鴻海,因代工iPhone為人熟悉,鴻海的代工王國得以全球擴展。董事長郭台銘去年以56億美元列福布斯富豪榜第228位。最近隨特朗普即將上場,更傳鴻海有意在美國設廠,生產美製iPhone。專做聲學及無線射頻零件的港產上市公司瑞聲科技(2018),多年來靠供貨予蘋果,去年晉身藍籌股,10年間股價升8.16倍,市值高達912億,較本地地產股如新世界(017)、信置(083)市值還高,公司製造的咪高峯、喇叭等。內地手機鏡頭製造商舜宇光學(2382),受惠iPhone熱潮,股價由2007年3.82元,10年升8.76倍。另外,本港電訊商亦受惠不少,尤其在iPhone3S至4S年代,當時全港iPhone的來源都是電訊商上台出機,即使2011年9月蘋果在港開專門店,上台仍是出機主要途徑。■記者梁偉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9/19891003
代工數期長 首飾生產商擴出路 「親民價」訂製個人化首飾
1 :
GS(14)@2018-02-04 21:26:05【明報專訊】新一代消費者喜歡追求個人化,購買T恤、手機殼到鞋履,都想加入個人化的圖案或設計。在首飾行業,近月亦有業者推出一條龍式的「自訂飾物服務」,標榜可以將顧客的手繪草圖重新繪畫成數碼化的飾物設計圖,兼且代為鑄造飾物,最低消費700至1000元,務求以親民的價錢取勝。
莎特菲製作有限公司創辦人盧志昂表示,公司成立於2008年,以往透過中介公司承接歐美的珠寶首飾品牌代工設計及生產(ODM)訂單,其中歐洲品牌訂單,佔該公司八成營業額。這些歐洲品牌較傾向透過歐洲中介公司落單,覺得雙方較易溝通,不喜歡直接向中國廠商下單。他說:「即使懂得法文或意大利文,都很難直接獲得歐洲首飾品牌的訂單。有時我們接一張訂單,要經過多家中介公司判上判。」
靠中介接歐名牌訂單 財務風險增
他續稱:「這些歐洲名牌的首飾零售價可能高達每件2萬歐元,但我們能夠收取的出廠價只是2萬港元。」更重要的是,除了被中介公司分去毛利,亦令到他們愈來愈難估計現金流,財務風險上升,因為中介公司的數期近年愈來愈長,標準的長達6個月,部分長達9個月至1年。為了分散風險,該公司由2016年底開始籌備接受消費者直接訂造個人化飾物,至去年11月正式推出。
盧志昂表示,公司的自訂飾物服務可以完全按照顧客的喜好,製造包括戒指、手鐲、手帶、耳環、項鏈、頭箍等多種飾物,每款飾物訂造1件亦可,整個流程主要分成四個步驟。首先,是顧客將手繪草圖上傳到該公司的手機App或其網站或facebook專頁內的聊天機械人程式Salley中,並寫下主要要求。之後,公司會在24小時內聯絡顧客跟進,初步將其手繪草圖重新繪畫成數碼化的飾物設計圖,以及提供報價。顧客確認落單之後,公司會用3D電腦設計圖模擬,向顧客呈現飾物的細節設計,讓顧客再次確認。最後,以3D打印技術製作出飾物的模具及鑄造飾物,整個過程約需時3至4周。
3D設計造模 降人手時間成本
至於自訂飾物服務的收費,取決於設計複雜程度及材料等。不過,利用3D繪圖軟件和高級3D打印機,繪圖時間和人手打磨時間大減。若顧客選用黃銅製造自訂飾物,每件700至1000元已經有交易;若選用24K黃金,需要1萬多至2萬元。
盧志昂稱,因為藉現代科技節省很多人手工作時間,以繪畫飾物的3D設計圖為例,用3D繪圖軟件Matrix畫一款飾物最快只需9分鐘,該軟件亦能夠根據飾物形狀和尺寸,自動計算材料使用量,能夠快速報價。所以,低收費為消費者製造個人化飾物,仍然有利可圖。
廉宜黃銅飾品打頭陣吸客
此外,使用售價高達10萬至50萬港元的高級3D打印機,以液態臘來打印出首飾的模,解像度可精細至0.001mm,再用臘模製造石膏模,最後將金屬注入石膏模鑄造出首飾。造出來的首飾打磨時間,比以往大幅減少一半至三分之二。
公司初期主要推介以黃銅製造廉價的個人化飾物,以吸引消費者試用,先建立起他們的信心。當部分消費者熟悉服務後,就會訂造以銀、黃金等貴金屬製造的飾物。除用於陪襯衣著的飾物之外,也許會有消費者訂造婚嫁首飾。
另一方面,他亦認為,個人化飾物未必是每款只訂造1件,因為現時很多名人、藝人、模特兒、主播、網紅(KOL)等,都想推出自己設計的飾物,但懂得首飾設計或能夠運用3D設計軟件的人仍是少數,相信這是重要的潛在客源。
名人推自家設計 料為潛在顧客
盧志昂透露,這服務推出至今只有兩個多月,沒有大事宣傳,但最多試過1個月接到約300件自訂飾物訂單。截至執筆時,公司的手機App累積約2000次下載,facebook專頁有逾2萬用戶追蹤,Instagram專頁亦有9.63萬用戶追蹤。
隨着運作上軌道,以及訂單愈來愈多,盧志昂將逐漸把部分繪圖工作交給其他員工負責,自己只負責最關鍵的輪廓和主要 尺寸部分,其他細節都交由員工處理。
為了避免和歐洲的首飾品牌客戶出現正面衝突,自訂飾物服務初期會主力開拓亞洲市場,並開始研究,推出台灣版和馬來西亞版手機App,開拓市場。
明報記者 薛偉傑
[行銷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46&issue=2018020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