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中國告別代工年代
1 :
GS(14)@2012-07-30 14:19: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0/16557799
中國企業在倫敦奧運作為贊助商的數目,由京奧的40間銳減至只有2間,這新聞在過去一周內被內地媒體反覆解說,但內容總是少提箇中因由,倒是有外國媒體點出「失主場、失贊助」的死穴。
不過,不少廠家仍沉醉於倫敦奧運紀念品65%產自中國、60%的運動器材和服飾由中國廠商生產,輕視內地代工行業面臨一場淘汰戰。
「中國製造」魔力恐漸失
世界工廠在過去20多年的確令中國富起來,但隨着中國生產成本提高,同時,能與國際品牌較高下的民族品牌稀少,由「中國製造」創造的財富魔力恐漸消失,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眾人仍不醒悟。
以中國體操王子李寧為例,李寧一開始從商,就將其個人興趣和生意綁在一起,凡有中國代表團的比賽,李寧的品牌如影隨形,今年倫奧也不例外,幾乎所有優勢項目包括乒乓球隊、羽毛球隊、體操隊、跳水隊和射擊隊的隊員,都穿上李寧品牌,但李寧品牌頂多變成民族品牌。
國際品牌之戰,主角仍是 adidas與 Nike這兩大龍頭, adidas推出史上最輕釘鞋; Nike則以「活出你的偉大」( Find Your Greatness)的微電影,突顯日常生活中每人都是運動員,他們的市場之爭,早已在全球每一角落打得火熱。
自家品牌宜面向國際
內地媒體對於這赤裸商業現實仍接受不來,盲目將李寧的商業策略冠上「曲線救國」的內地媒體,可笑﹗亦可悲﹗大家別浪費精力,李寧(2331)較早時換掉了行政總裁,已說明公司出事,李寧還是先「齊家」後再說別的。
今時今日,內地廠家請先正視一場由外來勢力主導的代工行業淘汰戰。 adidas日前公佈,基於成本考慮,決定關閉內地工廠, adidas決定遷往緬甸,自從美國放寬對緬甸的投資限制,該國隨即成為東盟成員的新寵,但其他成員如越南等亦向內地廠家招手,一場廠家撤資潮隨即引發。
對於無意亦無力改革的廠家,將生產遷往成本更便宜地方似別無他途,但遷廠只是解燃眉之急,告別代工年代,將自家品牌甚至民族品牌變成國際品牌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