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只中國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券指數ETF上市
6月6日,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推出華夏彭博巴克萊中國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指數ETF,這是香港首只追蹤中國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券表現的ETF。第一財經了解到,這只新的ETF已經於6月5日完成發行,並於6月6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據悉,這只指數ETF將提供與彭博巴克萊中國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券指數的表現密貼的投資回報。該指數反映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上市的以人民幣計價的所有距最終到期期限至少一年的固定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的表現,是彭博巴克萊中國綜合指數的細分指數。
華夏基金(香港)行政總裁張霄嶺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3月彭博宣布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之後,我們發現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債券表現出越發濃厚的興趣。我們看到中國債市中湧現出大量機會,因此選擇了彭博指數作為我們首只中國固定收益ETF的標的指數。”
張霄嶺表示,中國的高評級國債因其高流動性和低信用風險,成為初涉中國債券市場的投資者的最佳選擇。
彭博此前宣布計劃在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完善數項計劃中的配套措施後,將於2019年4月開始分步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
彭博投資組合與指數業務亞太地區負責人Norman Tweeboom表示:“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是中國債券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類型。這只新的ETF以一種透明、低成本的交易和尋求收益的方式,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的新渠道。”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人民幣計價中國國債總量為12.4萬億元人民幣(約1.94萬億美元),其中境外機構持有量同比增長84.2%,達到7808億元人民幣(約1219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境外機構持有量占比已經從去年同期的3.9%提升到6.3%。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稱,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宣布以來,許多政策已然落地,其他政策正在有效、有序地推進。在當前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的背景下,境外買家將成為我國債市日益活躍的參與者。
重磅突發!央企改革ETF基金獲批,三基金公司食“頭啖湯”
6月14日,銀華、博時、華夏三家公司申報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拿到批文。
“類比於上海國企ETF,規模很可能超過百億。”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據悉,央企結構調整ETF股票基金及其聯接基金的投資標的策略是按照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股票權重進行複制,旨在引導市場關註優質央企、關註結構調整改革,強化價值投資理念,幫助投資者分享國企央企改革的紅利。
國務院國資委在今年初明確提出,作為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市值管理更多的還是創造價值和價值實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符合國企改革大方向,三只ETF基金的發行,將整合中央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各類資本向優秀國有上市公司聚集,共同助力央企結構調整,提升相關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
據了解,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是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定制,由中證指數公司編制並發布。
指數編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國資委中央企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結合定性和定量選樣方法,以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約30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為待選樣本,綜合評估其在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投入、國際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選取較具代表性的100只企業股票加權計算構成指數。指數反映了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板塊在A股市場的整體走勢。
具體來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主要重倉分布在建築、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交通運輸等行業,這些行業幾乎囊括了發改委試點項目中所有的重要領域,高度契合在實體經濟中推進結構調整改革的方向。而從成分股市值分布的情況可以看出,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以大市值上市公司為主,市值1000億元以上的股票在指數中的權重超過46%,在目前A股國際化的背景下,具有行業龍頭地位的大盤股更有優勢。
“從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行業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多數屬於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高度契合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方向。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63%是戰略新興產業,涉及16個行業板塊,65只成分股。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或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的態勢。”相關負責人介紹。
數據顯示,全國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的利潤總額累計值同比率先從2015年2月觸底反轉,營業總收入累計值同比也從2015年11月觸底反轉。2017年11月全國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和營業總收入累計值同比分別是23.5%、14.5%;中央企業的利潤總額和營業總收入累計值同比分別為17.7%、13.2%。國有企業利潤和營業收入改善明顯。


百億級央企改革ETF基金獲批 華夏博時銀華首批拿到資格
6月14日,華夏、博時、銀華三家公司申報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正式獲批。
該指數基金的跟蹤標的是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旨在引導市場關註優質央企、關註結構調整改革,強化價值投資理念,幫助投資者分享國企改革的紅利。據悉,華夏、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將於上交所掛牌交易,銀華央企結構調整ETF將於深交所掛牌交易。
據了解,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是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定制,由中證指數公司編制並發布。指數編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國資委中央企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結合定性和定量選樣方法,以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約30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為待選樣本,綜合評估其在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投入、國際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選取較具代表性的100只企業股票加權計算構成指數。指數反映了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板塊在A股市場的整體走勢。
國務院國資委在今年初明確提出:作為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市值管理更多的還是創造價值和價值實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符合國企改革大方向,三只ETF基金的發行,將整合中央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各類資本向優秀國有上市公司聚集,共同助力央企結構調整,提升相關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
對此,中國誠通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是全面深化落實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一年,改革紅利將加速釋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聚焦實體經濟,推進結構調整。從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行業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多數屬於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高度契合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方向。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63%是戰略新興產業,涉及16個行業板塊,65只成分股。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或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的態勢。
「合成複製」A股ETF停批 業界不滿
1 :
GS(14)@2010-10-18 22:16:28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7-403310?category=m
負責上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審批的證監會投資產品科總監蔡鳳儀,於上月底及本月初分別出席ETF論壇及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年會時,被與會者質詢為何本港ETF的審批程序,需時長達9個月至1年。業界大表不滿,相信與「合成複製」(即以買入衍生工具複製回報)A股ETF停批有關。
安碩暗示 考慮轉投其他市場
本港ETF主要發行商貝萊德董事總經理兼iShares安碩亞太區主管高磊(Nick Good),在基金公會年會的小組討論環節,更暗示考慮將旗下ETF產品轉到其他區內市場上市。
有基金業人士形容,業界對證監會的不滿如此溢於言表,可說甚為罕見,相信是因證監會近日全面停止審批追蹤A股指數為主的「合成複製」ETF,完全打亂了基金公司的部署(見另文——「突改弦易轍 基金大失預算」)。
以掉期複製回報 證監擬檢討
事緣今年7月中,有傳媒大篇幅報道安碩A50中國基金(02823),以向投資銀行購入掉期協議等衍生產品複製回報,而並非直接持有A股,涉及重大交易對手風險,引起投資大眾關注。
市場人士相信,正是有關事件觸動了證監會的神經,據知有證監會高層向申請推出「合成複製」回報ETF的基金公司表明,擬檢討相關產品的風險及披露等安排,惟未有解釋具體的檢討方向及時間,只表示暫不會審批投資於掉期協議等衍生產品的ETF。
自今年7月15日批准安碩滬深300可選消費指數(03001)及主要消費指數(02841)兩隻「合成複製」ETF後,證監會過去3個月再沒有認可這些投資於場外衍生工具的ETF;9月獲批的SPDR富時大中華(03073),中國股票部分直接持有在港上市的中資股,不涉購入衍生產品複製回報。
證監會發言人接受查詢時,未有評論是否正檢討「合成複製」回報ETF的規管,只表示會繼續密切監察ETF市場發展。證監會亦將繼續採取平衡的監管取向,在投資者保障與市場發展之間求取平衡。
7成港ETF 非直接持相關資產
目前,本港已上市的66隻ETF中,近7成為並非直接投資相關資產,而是通過向不同投資銀行購入掉期協議等衍生工具,其中25隻追蹤A股指數,包括處於暴風眼的A50中國。
由於內地A股為有投資限制的新興市場,只有獲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額度的機構可直接投資A股。發行A股ETF的基金公司,只能向擁有 QFII額度的投資銀行買入掉期協議,以複製投資A股的回報。若開出掉期協議的投資銀行倒閉,A股ETF持有的掉期協議價值便無法兌現,ETF投資者便須承擔相關虧損。
撰文:劉德斌
談財經 - 胡孟青 運用ETF對沖中國風險 (2013年04月11日)
1 :
GS(14)@2013-04-12 00:32:37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49853&d=2015
【am730專欄】金融大鱷索羅斯甫於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發表擔心中國經濟將因國有銀行系統積累太多壞帳、經濟增長放緩影響消費信心以至內需、佔經濟總量達30%的樓市無法支撐整體經濟而有硬著陸風險,距離不足24小時,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急不及待將中國償還長期本幣債務評級從「AA-」降至「A+」,評級前景雖仍為穩定,卻標誌中國自入世前首次被評級機構看淡,喚醒與提醒中國大好友們對中國經濟長期義無反顧的支持已over-played。
惠譽的理據包括09年以來信貸增速明顯超過GDP增速,去年底中國針對私營銀行信貸存量相當於GDP的135.7%,是該機構於新興市場中第三高;而去年底各種總信貸規模或達GDP的198%,較08年底的125%大躍進。截至2月的12個月,藉銀行貸款完成的社會新融資僅55%,遠低於09年的76%,產生信貸風險。地方政府面對政府相關企業大額潛在債務形成另一風險,因債務欠透明度。
在該年會上,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明顯成關注焦點,前財政部長項懷誠指,有關債務或逾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曾指,截至2010年底,中央債務規模約7.7萬億元,地方債務10.71萬億元,料目前各級政府總債務在15萬至18萬億元。在項懷誠眼中,真正債務比率較公開數據應更高,2011年中央加地方政府債務應逾30萬億元,債務比率總規模佔GDP為37.8%,去年維持40%左右。
懂得分散與對沖市場風險的投資者除直接拋售甚至拋空同一市場的資產外,還可藉押注於相關性較低的市場分散風險,期望分享資金流,改變觸發市場此消彼長的契機,如近期美日以等同向各其他市場開火、發動貨幣戰的量寬政策,能否可持續撐起經濟增長的成效有待證實,論成功推高股市與樓市的力量卻毋庸置疑。
當日股接力作絕地反彈,核輻射污染已進入泥土污染地下水,對當地人的危害不是靠炒高股市、樓市就可解決,而終極量寬政策未見商界企業及時積極配合,投資者雖見美日股市成首季升市明星,亦宜伺機割禾青兼把部分資金重新調配。
近年ETF熱鬧起來,德意志資產及財富管理便打頭陣,推出5隻於港交所(388)掛牌上市新ETF,進軍新加坡及被譽為「Next-Eleven」(即N-11,全球11個最具發展潛力新興國家)如孟加拉及巴基斯坦、投資亞洲(日本除外)高股息股票,MSCI亞洲(日本除外)高收益指數的主要特點是所選股票的股息率均比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高30%或以上。但須注意,新興市場涉較大的政治、經濟、外匯、流動性及監管風險,與投資於已發展的市場相比,附屬基金須承受較大的虧損風險。

人債指數ETF更吸引 唐德玲
1 :
GS(14)@2013-06-25 01:06:07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0%B8%E5%BC%95/99413
上週五提到,如果姊妹們抽不到心目中的iBond數量,又不想等到年底才有得抽人民幣債券,不如考慮一下剛於上週二掛牌的安碩人民幣債券指數ETF(3139)吧!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何謂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或稱指數基金,或交易所買賣基金。
其實,我在早前的專欄中已經講解過何謂指數基金,當時我用「悶男人」來形容它,因為它的最大特點是跟足指數的表現,基金經理沒有任何責任要跑贏大市。因此,它一定不會帶給妳任何驚喜,但好處是安份守己,不會越雷池半步。
好了,今日我想補充一下,到底指數基金用甚麼方法可以做到跟足背後指數的表現。過去我提到的盈富基金(2800),也是最多人認識,以及最早在港上市的指數基金。
ETF具有不同組合分散風險
盈富基金的誕生,完全是基於歷史因素。當年(2008年)政府因為打大鱷而被迫買入了很多藍籌股(即恆生指數成分股),為了全身而退(用今日的說法是所謂的退市),政府想到以指數基金的形式,出售手上的大批藍籌股(每一份盈富基金包含了恆生指數的所有成分股),讓香港市民公開認購。
心水清的姊妹或許會想到,盈富基金就是透過實際持有恆生指數50隻成分股(當時只有33隻成分股)去追蹤恆生指數的走勢,所以,理論上誤差最少,而以這種方式去追蹤背後指數表現的方式,市場上稱為「複製策略」。
除了「複製策略」之外,市場上最多ETF採用的便是「合成策略」和「代表性抽樣複製策略」。我建議姊妹們留意的安碩人債指數ETF,是採用「代表性抽樣策略」,即不是買入指數內的所有債券,而是挑選其中一些具代表性的債券,直接持有,以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
組合內包括50萬高息人債
至於近年投資者最熱衷的另一隻指數基金安碩A50中國(2823),就是採用「合成策略」,簡單來說是採用衍生工具去間接持有指數成分股,這樣做的成本會較低,但誤差會較大,而且有少許對衝風險,詳情稍後再跟姊妹們談。
說回安碩人債指數基金,它追蹤的是花旗銀行人民幣債券指數,該指數涵蓋逾90隻人民幣債券,具有投資級別的佔70%、高收益債券佔7%,未有評級的佔23%,每手單位100,以上週五該ETF的收市價44元計,入場費大約4,4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債券指數包含一些小投資者難以買入的債券,如入場費逾50萬元人民幣的高息人債。因此,我估計,該人債指數ETF本身也有3%的股息(將派季度息),再加上有機會升值,因此,我認為她是iBond和人債以外,另一項低風險的投資工具!
[email protected]
2 :
wager(38041)@2013-07-19 12:24:071/ 早前人行各企, 爭住發人債吸金, 俾面派對, 有埋人仔升值憧景, 多大行買, 理解.
1.1/ 吸金目的, 用黎發展, 出糧, 渡日, 過日晨, 落袋, 明白.
2/ 買埋一大堆債券, 包裝, 又賣番出黎, 壞?
2.1/ 買得太多, 對沖風險, 做生意食差價, 賺到人仔運唔走所以賣減D, 俾機會散仔, 先至益下班散仔傻仔?
2.2/ 睇淡人仔前景, 要跌, 所以賣番出黎?
2.3/ 大行要吸番金, 所以套現? 為左黎緊有水, 可以買平野?
2.4/ 屎場既水, 入晒債仔, 仲邊有米買股金匯? 到時, 咪冚世界都...?
2.5/ 黎緊有大波蓆, 要水買更好回報既野 ?
3/ 賣得好賣得唔好\ 搵得到搵唔到一班傻仔散仔
3.1/ 多人買人債, 茅銀買其他野? 賣得到賣得好, 價好=> 息降? => 股金匯多數升? => 買股金匯更好?
3.2/ 香江從來債場唔活躍, 賣唔到賣唔好, 價自然差=> 息升? => 股金匯回報相對大機會降?
3.2.1/ 息升=> 買左既帳面回報升=> 跑得贏跑唔贏通脹?
豬如此類, 未能得通, 仲能緊
3 :
Tricky.Frog(35942)@2013-07-19 12:44:44留名
4 :
wager(38041)@2013-07-19 12:59:532樓提及
3/ 賣得好賣得唔好\ 搵得到搵唔到一班傻仔散仔
3.1/ 多人買人債, 茅銀買其他野? 賣得到賣得好, 價好=> 息降? => 股金匯多數升? => 買股金匯更好?
3.2/ 香江從來債場唔活躍, 賣唔到賣唔好, 價自然差=> 息升? => 股金匯回報相對大機會降?
3.2.1/ 息升=> 買左既帳面回報升=> 跑得贏跑唔贏通脹?
豬如此類, 未能得通, 仲能緊
...續... 引申出...
一個打舔麻 dilemma 悖論:
4/ (3.1) 賣得好 => 買債好, 買股金匯更好 => 唔買債=債仔賣唔好=> 股金匯回報唔多好 (3.2)
???? 屎結係呢度 !!!
咁即係, 買債巧定唔巧? 買股金匯似乎唔多巧? 屎場出左咁既信息, 似乎, 乜都唔買最巧? 正所謂, 親生仔都不如近身錢丫嘛... 大行都吸金, 傻仔係咪應該都跟一跟, 留番 D金傍身? 唔係黃金呀 ~
5 :
Tricky.Frog(35942)@2013-07-19 13:55:41其實人債息仲低過人民幣定期,我都唔太明點解班人唔直接放人民幣定期。大戶就話受制於資本管制,散戶其實唔受影響。
6 :
wager(38041)@2013-07-19 21:14:265樓提及
其實人債息仲低過人民幣定期,我都唔太明點解班人唔直接放人民幣定期。大戶就話受制於資本管制,散戶其實唔受影響。
呢個都係其中一個能唔明既地方. 真係一般散仔傻仔, 個個一千幾百萬擺係債仔度麼~
師傅教落: 做得你老闆或者阿頭既, 梗有你唔明而又巧勁既地方, 只係自己能唔到, 唔知道.
因此推論: 咁做, 梗有佢地原因. 因毛論咁估, 除左以上能到既, 就真係可能班大哥做錯野\ 收到柯打要做野\ 布緊局要黎整鬼人\... 之類.
多謝大大賞面賞光. XDDD
實物ETF始終較穩陣 唐德玲
1 :
GS(14)@2013-07-11 01:20:28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A9%E9%99%A3/101208
早前我介紹安碩人債指數ETF(3139)時,曾經指出過,ETF(Exchange Traded Fund)會透過三種不同策略,去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當時我沒有詳細解說這幾種不同策略對投資者的意義,今日我想跟姊妹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上次提到,盈富基金(2800)是透過實際持有恆生指數50隻成份股去追蹤恆生指數的走勢,理論上誤差最小,而以這種方式追蹤背後指數表現者,市場上稱為「複製策略」,也稱為實物ETF。
不過,以這種策略去追蹤指數的表現,成本會較高,尤其是相關指數的成份股較多,以及經常轉換成份股時,成本就會更高。
因此,現實上,在港交所掛牌的ETF,大部分都不是採取這種策略。退而求其次,市場上最多ETF採用的,反而是「合成策略」和「代表性抽樣複製策略」,即所謂的「非實物ETF」。
兩策略都有誤差
我上次建議姊妹們留意的安碩人債指數ETF,就是採用「代表性抽樣策略」,即不是買入指數內的所有債券,而是挑選其中一些具代表性的債券直接持有,以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這種方式最大好處就是成本較低,但弊處是誤差會較大。
至於近年投資者最熱衷的一隻指數基金安碩A50中國(2823),則是採用「合成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採用衍生工具,例如股票期貨或股票期權等去間接持有指數成份股。
以這種策略追蹤指數表現,牽涉的交易成本最低,但同樣會出現誤差,而且,還會增加對手風險(所有衍生工具都必須有交易對手才可成交),而且,最重要是,如果妳看好,必須有另一個對手看淡才能成交,即是妳賺錢,對手就必定輸錢,這種現象在投資學上稱為零和遊戲(Zero Sum Game),故有機會出現對手違約的風險(Counter-party Risk),以及估值和流通性等等未可預知的風險。
姊妹們,正如我在本欄多次重申,從投資者的角度,買ETF確實有它的好處,因為包括基金管理費在內的交易成本較低,(一般低於資產淨值的1%,而主動式管理的基金則介乎1%至2%),但已經可以獲得最基本的指數回報(撇除追蹤誤差),加上買賣方便(在交易所當股票一般買賣,而且大多設立莊家制,不用太擔心成交疏落,令買賣差價擴闊,甚至未能出售),透明度又高(一定是指數成分股),雖然它是「悶悶地的男人」,但確實有姊妹們青睞這種性格的「男人」!
選個「悶悶地的男人」
因此,我不會反對大家投資ETF,不過,以「非實物形式」運作的ETF,始終牽涉一些額外風險,我認為不夠以實物形式運作的ETF穩陣(買ETF本來就是想穩陣嘛!)。
當然,如果只以小量資金投資這類ETF也是無妨的。
但我知道,不少姊妹都會以月供形式,累積一些ETF作為長線投資,尤其是近年引入了很多外國指數的ETF,例如台灣加權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等。
但我要提醒一下,這些ETF絕大多數都是「非實物的ETF」,即是風險會稍高。
如是的話,大家不要捨近圖遠,就選最簡單和最直接的盈富基金便夠了。
[email protected]
港府倡寬免ETF印花稅
1 :
GS(14)@2014-12-04 11:02:0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4/news/ec_ecl1.htm
2014年12月4日
【明報專訊】政府昨日向立法會提交《2014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建議全面豁免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股份或單位的印花稅,希望在區內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時,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
每年少收1億
政府早在2010年將港股佔相關指數比重不高於40%的ETF納入印花稅寬免範圍,促使香港上市的ETF由該年年底的69隻大幅增加至去年底的116隻,每天平均成交金額亦由24億元上升至37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在港上市的ETF共有121隻,其中26隻仍需在交易時繳付成交額0.1%的印花稅。
政府表示,多個成熟市場如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英國等都沒有徵收ETF印花稅,香港應提升競爭力。早在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長曾俊華已經提及,可能會建議把ETF印花稅減免範圍擴大至全部。政府昨日則表示,預計本周五會刊登憲報,建議全面寬免ETF印花稅,並在本月17日開始首讀及二讀辯論。稅務局估算,如完成修改法例,印花稅收入會減少約1億元。
網上「懶人基金」 登陸香港 16隻ETF供選擇 年費0.88%
1 :
GS(14)@2015-02-03 01:04:0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02/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若然大家想投資,但又不諳經濟或不想「刨財經」,可嘗試新興的「懶人基金」。網上券商8 Securities最近推出自動化投資及資產配置服務,只要客戶在網上輸入投資取向等資料,系統便會按客戶情,決定在16隻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中買入若干比例。執行主席及共同創辦人Mathias Helleu指出,目前此類管理服務近年於美國及歐洲興起,總計管理資產達140億美元,預計5年內可達2550億美元,強調公司是全港首間推出類似系統。
8 Securities主要負責網站系統運行,屬中介人角色,至於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則掌管投資分析,即投資比例由晨星決定。Mathias說客戶只要繳交管理資產0.88%作年費,並無其他佣金、管理費、贖回費等,一買一賣亦毋須繳費,但最低投資額約為1萬美元(約7.8萬港元)。
Mathias認為,投資及資產配置均轉為自動的話,可避過一般中介人昂貴的顧問服務,潛在利益衝突及不必要的交叉銷售。他表示,公司賣點是晨星分析質素高、費用低,以及出入方便,不像買賣市面一般基金時要繳費,又不似強積金要到退休才有;至於入場費較高,原因是方便做好分散投資。
免佣金贖回費 買賣毋須繳費
實際運行方面,如填寫問卷後,最後得出保守的投資觀,晨星則會設計投資組合中八成為債券,兩成為股票;若翌年股市暢旺,則會為客戶調整至七成債券,三成股票。Mathias強調,系統是作長線投資,因此不是每日或每周調整組合。
填寫問卷 晨星制訂風險偏好
然而這種系統是否可代替基金經理?Mathias表示,90年代大家對網上交易仍不太熟悉,但目前已經普及,並令整個經紀業生態改變,並變得更方便,因此若自動化資產配置服務佣金能維持較低,但質素又能追上一般基金經理,相信可改變整個行業,現時美國亦正改變中,又稱客戶必須相信科技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正如現時自動櫃員機亦已普及。
他又表示,首先立足香港是因為本地有利科技發展,同時內地又有匯率、監管等問題,因此希望先在香港及日本發展成功,再拓展其他市場,但目前未有明確目標。
明報記者 鄭智文
2 :
GS(14)@2015-02-03 01:04:3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02/news/ec_eca2.htm
陳茂峰﹕懶人基金將問題簡單化
2015年2月2日
【明報專訊】「懶人基金」首次在香港推出市面,有投資顧問認為,該類基金因免卻基金經理,由此減少費用,相信亞洲可隨歐美地區盛行此類投資,但亦有顧問指出,香港人喜愛回報高的短線投資,未必鍾情於這類長線基金。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陳茂峰稱讚「懶人基金」可減少人力成本,但提醒該基金亦會將問題簡單化,例如排除ETF以外的產品,又要客戶日後主動跟進投資組合,並無基金經理打理。
張佩儀﹕回報未必令人振奮
他建議,投資者若投資意向與普通人相若,不妨試用,但若資產狀或投資意向較特別,則未必適合。他預期「懶人基金」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按過往歐美流行情,相信在亞洲亦可興起。
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則認為,這類基金理念很好,方便又「好似唔使用腦咁」,適合懶於理財的大碼客戶作長線投資,但她提醒投資要顧及資金流向及政治風險等,認為這類基金達不到她個人的理財目標。她又指出,雖然懶人基金在歐美興起,但當地人投資目標回報較低及較長線,與香港不同,本地投資選擇較多,目標較為短線,未必令人振奮。
3 :
Chantaiman888(53707)@2015-02-03 09:38:54calculate carefully
港股ETF 內地瘋炒至停板
1 :
GS(14)@2015-04-08 17:37:4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08/news/ea_eaa1.htm\r\n【明報專訊】港股上周五及昨日雖然休市,內地A股卻如常開市,資金近日炒起在內地掛牌的港股ETF(交易所買賣基金),4隻中有2隻昨日漲停板,其中華夏恒生ETF更已連續兩日漲停板,其交易量亦較兩周前大增逾50倍。有分析師認為,隨內地公募基金未來可直接經滬港通買入港股,上述ETF急升是提前反映熱錢南下的信號,預料港股今日復市亦會大升。\r\n\r\n明報記者 鄭智文、甄佳佳\r\n\r\n4隻在內地掛牌的港股ETF中,於上周五及昨日齊齊「落鑊」,南方恒生ETF兩日內升9.42%及10.02%,易方達恒生H股ETF分別升5.62%及7.13%。\r\n\r\n中證監於3月27日收市後宣布,內地公募基金可經滬港通買入港股,上述4隻港股ETF成交量亦急增,其中易方達恒生H股ETF昨天成交達7億元人民幣,較中證監公布當天的成交大增26倍。至於華夏恒生ETF消息公布當天至昨天,交易金額大增55倍。\r\n\r\n中資股ADR普遍升逾2%\r\n\r\n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由於昨日港股未開市,港股ETF缺乏參照,因此昨日升幅「有點虛」。他預料今日港股升勢將以恒生國企指數為龍頭,大型藍籌股亦可望受帶動,惟內地掛牌的港股ETF會回落。他又稱,過往北上資金是南下資金10倍的情將逐漸平衡,由於港股在全球股市中估值仍屬偏低,預料南下資金未來將會大幅超越北上資金。\r\n\r\n在美國以預託證券形式上市的港股(ADR)亦大致向好。截至昨晚10時半,以港元折合計,中人壽(2628)報35.97元,較上周四收市升3.5%,騰訊(0700)報152.17元,升1.6%;至於中移動(0941),則僅升1.1%至103.98元(見表)。\r\n\r\n蘇沛豐:消息已反映 本周港股影響微\r\n\r\n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表示,公募基金正式南下買港股仍需要數周審批,港股屆時才會真正急升,估計帶動增長股及科技股等,預料事前市場會買入上述板塊待內地基金接貨,包括長和(0001)、港交所(0388)、騰訊(0700)等。\r\n\r\n招銀國際研究部策劃師蘇沛豐則認為,內地大型基金本來可以經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買入港股,估計未來會用滬港通買入港股的,以中小型基金為主,加上滬港通開通以來A股仍跑贏港股,顯示內地人不太熱中買港股,而且有關公募基金的消息早於上周反映完畢,相信對本周港股影響已經不大。\r\n\r\n他提到,隨美國3月份就業數據不佳,令加息預期降溫,相信可帶動對息口敏感的地產股;至於一帶一路概念及南北車合併消息,則可望繼續刺激中鐵建(1186)等鐵路股龍頭。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