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物ETF始終較穩陣 唐德玲

1 : GS(14)@2013-07-11 01:20:28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A9%E9%99%A3/101208
早前我介紹安碩人債指數ETF(3139)時,曾經指出過,ETF(Exchange Traded Fund)會透過三種不同策略,去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當時我沒有詳細解說這幾種不同策略對投資者的意義,今日我想跟姊妹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上次提到,盈富基金(2800)是透過實際持有恆生指數50隻成份股去追蹤恆生指數的走勢,理論上誤差最小,而以這種方式追蹤背後指數表現者,市場上稱為「複製策略」,也稱為實物ETF。
不過,以這種策略去追蹤指數的表現,成本會較高,尤其是相關指數的成份股較多,以及經常轉換成份股時,成本就會更高。
因此,現實上,在港交所掛牌的ETF,大部分都不是採取這種策略。退而求其次,市場上最多ETF採用的,反而是「合成策略」和「代表性抽樣複製策略」,即所謂的「非實物ETF」。


兩策略都有誤差


我上次建議姊妹們留意的安碩人債指數ETF,就是採用「代表性抽樣策略」,即不是買入指數內的所有債券,而是挑選其中一些具代表性的債券直接持有,以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這種方式最大好處就是成本較低,但弊處是誤差會較大。
至於近年投資者最熱衷的一隻指數基金安碩A50中國(2823),則是採用「合成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採用衍生工具,例如股票期貨或股票期權等去間接持有指數成份股。
以這種策略追蹤指數表現,牽涉的交易成本最低,但同樣會出現誤差,而且,還會增加對手風險(所有衍生工具都必須有交易對手才可成交),而且,最重要是,如果妳看好,必須有另一個對手看淡才能成交,即是妳賺錢,對手就必定輸錢,這種現象在投資學上稱為零和遊戲(Zero Sum Game),故有機會出現對手違約的風險(Counter-party Risk),以及估值和流通性等等未可預知的風險。
姊妹們,正如我在本欄多次重申,從投資者的角度,買ETF確實有它的好處,因為包括基金管理費在內的交易成本較低,(一般低於資產淨值的1%,而主動式管理的基金則介乎1%至2%),但已經可以獲得最基本的指數回報(撇除追蹤誤差),加上買賣方便(在交易所當股票一般買賣,而且大多設立莊家制,不用太擔心成交疏落,令買賣差價擴闊,甚至未能出售),透明度又高(一定是指數成分股),雖然它是「悶悶地的男人」,但確實有姊妹們青睞這種性格的「男人」!


選個「悶悶地的男人」


因此,我不會反對大家投資ETF,不過,以「非實物形式」運作的ETF,始終牽涉一些額外風險,我認為不夠以實物形式運作的ETF穩陣(買ETF本來就是想穩陣嘛!)。
當然,如果只以小量資金投資這類ETF也是無妨的。
但我知道,不少姊妹都會以月供形式,累積一些ETF作為長線投資,尤其是近年引入了很多外國指數的ETF,例如台灣加權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等。
但我要提醒一下,這些ETF絕大多數都是「非實物的ETF」,即是風險會稍高。
如是的話,大家不要捨近圖遠,就選最簡單和最直接的盈富基金便夠了。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