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競爭力下跌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0/03/%e9%a6%99%e6%b8%af%e7%ab%b6%e7%88%ad%e5%8a%9b%e4%b8%8b%e8%b7%8c/

最近多個國際組織發表多份評級,香港在國際競爭力都有所下跌。首先是按一份國際報告,香港在國際經濟體的競爭力下跌兩位,跌至第九位。另一份報告是國際金融中心的評級,倫敦第一,紐約第二,新加坡僅勝香港排第三,而香港則排第四。這不是第一次香港的競爭力,或金融中心地位下跌。去年按中國一份報告,對中國主要城市競爭力的評級,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都排第一,可是2015年深圳已經超過香港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對一直自大的香港人來說,最近國際報告是當頭棒喝。在回歸前香港整體經濟是中國的25%,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但到最近香港本地經濟規模,佔中國整體經濟還不到3%。不但止,深圳市的生產總值在2016年已經高過香港。為什麼回歸19年,香港相對內地,尤其是深圳,一直退步。不單止香港高官,經濟學家,一般市民都想知道其落後的理由。最近週末去深圳了解一下深圳實況,希望能了解真相。

在1997年回歸時代,深圳的人口還少過香港,整體經濟遠遠比不上香港。深圳股市比起上海沒有競爭力,一些大型國企都在上海上市。在深圳上市的都是一些三四線股,深圳成交淡靜,那時有人認為深圳股市若不和香港合併,一定會消滅。當時深圳交易所主動和香港交易所聯絡,希望能達成某方面的合併或者合作,以免被上海吞併或淘汰。當時深圳經濟也走下坡,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已經被其他地區追上,也沒有什麼特別及優勢。當時深圳向香港提出,希望香港投資高新科技特區,幫助深圳發展新經濟。但當時香港政府對深圳提出的經濟合作反應冷淡,結果只達成了一個協議。就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深圳成立醫院,在深圳成立一個香港管理的醫院。香港在深圳唯一的投資卻是一場災難,香港大學投資了三億元興建醫院,第一年就虧了一億元,連年嚴重虧損,而且還看不到扭虧轉盈的一日。

近20年來深圳發展一日千里,人口從約6百萬大幅增加至1780萬元,深圳基本上把城市規模加大兩倍,若不多是19年內建立了兩個香港。單有人口是沒有用,一定要有工商業提供幾百萬個職位才能從全國吸引到人材來深圳定居。深圳從貿易,運輸及港口,發展高新科技及製造業。互聯網產業為深圳帶來深遠貢獻,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在深圳都有重大投資。在通訊方面華為及中興是行業的表表者,是世界級領導者。再加上平安保險在深圳發展互聯網金融,令到深圳成為互聯金融產業的領導者。在十多年內,深圳已經是幾間世界級企業的總部。深圳股市近年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創新產業及科技股的首要股市,成交量多過香港幾倍。

為了容納人口增加,及產業的發展。深圳政府過去十幾年投資了超過兩萬億元基建。興建了16條地鐵線,幾十線高速公路,及為近一千萬人興建住宅。本來深圳市區只是南部的羅湖,福田,蛇口,及鹽田等。山區以北完全未發展,最近十年主力發展北部的寶安,龍華,坪山等區。興建工業區讓居民找到工作,興建地鐵及公路令到居民可以上班,最後要興建住宅讓市民安居。當然配套設施例如學校,醫院,公園等也不可缺。

作為一個香港市民不禁問,為什麼深圳政府工作效率遠高過香港,在十幾年內興建了兩個香港,為一千萬人安居。而香港到今仍然沒有辦法解決三十萬個公屋輪候的居所。深圳的南山區現已經成為深圳金融中心,人均產值已經超過香港。在基建及住房方面,真希望香港有深圳的效率。香港市民自己認為香港優勢,已經漸漸失去。如果香港仍然只知走著舊路,恐怕很快就會被邊緣化。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22

香港競爭力是一個道德問題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0/06/%e9%a6%99%e6%b8%af%e7%ab%b6%e7%88%ad%e5%8a%9b%e6%98%af%e4%b8%80%e5%80%8b%e9%81%93%e5%be%b7%e5%95%8f%e9%a1%8c/

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成為最近熱門話題。按最近一份國際評級報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排第四,在新加坡之後。報告出現,引起金融界人士的廣泛關註。香港有祖國作為後盾,金融市場有先天有利條件,金融中心地位沒有理由還要排在新加坡之後。另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證監處和港交所對新股上市審批過程,改革上市委員的諮詢文件。在現有上市委員會上面,增加一個上市監查委員會,及一個上市政策委員會。證監表示,新安排會更加有利香港新股上市。

但是金融業界大部份都持相反意見,反對陣營是由上市公司商會領導,最早發表反對意見。之後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及多個業界商會都表示反對,認為證監應該收回建議。因為新建議對整個新股上市程序只有負面影響,而沒有實質好處。但證監處似乎不為所動,堅持不撤回建議,反而是勢在必行。

上市公司協會前主席羅嘉瑞醫生是第一位表態反對的市場人士。他認為改革上市審批程序及架構,只會把大部份決策權放在證監手上。如果由一個監管機構來決定上市審批,只會著重監管,而忽視市場發展,不利香港金融市場發展。他再舉一些當他做創業板主席時期的發展,2000年羅先生大力招攬內地的科網先進企業,例如新浪網,網易,搜孤等來香港創業板上市。中國的法例是不容許外資擁有內地網站的實際股權,當時只能夠安排利益擁有權來控制這類內地網站。即是海外上市公司擁有該網站的利潤,利潤擁有實體,但不持有股份。這種安排不能滿足當時香港證監處保障投資者的要求,因此香港失去了這第一批內地科網股在香港上市的機會。香港之失,成為美國之得。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向這些科網股招手,歡迎他們在美國上市,接受一個不完美的利益實體上市安排,而美國成為中國科網股上市市場。再過14年,內地最大的電商網站阿里巴巴想在香港上市。這次的障礙物是同股不同權,馬雲要求香港給阿里巴巴管理層控制權,而大眾股民只有擁有分紅利的股份。阿里巴巴在香港攪了幾個月,香港證監始終不肯開綠燈,最後走了去美國上市。

事實上過去十幾年香港是有很大機會成為中國科網股上市的中心,但是因為監管問題,而失去了機會。業界面對的問題,是到底這個決定是否對? 最近應獅子山會邀請,參加了討論上市改革的研討會。我為三位講者之一,其他兩位是獨立股評人孫柏文,及有股壇長毛之稱的韋伯David Webb。本人是反對改革上市審批程序,其他兩立是支持證監提出的改革。

支持改革的兩位講者表示,證監應保障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有更嚴格的審批條件。上市公司質素高,上市公司就能以較高市盈率上市,集資更多。我反駁這是與事實不符的言論,不錯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低於香港。但是內地和美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都遠高過香港,美國標普市盈率有19倍,納斯達克的市盈率達到22倍。內地科網股市盈率更加是天文數字,一般都有50倍,個別情況高達100倍。因此認為香港把關造得好,就會令到更多優質公司上市,這是香港優勢,根本不符合事實。香港在金融市場面對各方面的競爭,美國市場盡一切力量搶香港的生意,不單止接受利潤擁有實體,更接受同股不同權。新加坡股市最近也改例,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事實上美國和新加坡都把保障投資者放在腦後,接受上市公司大股東無良的要求,踐踏小股東利益。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情況下,搶生意是各國交易所的首要目標,保障小投資者成為犠牲品。

很多時要在環球金融市場爭一席位,道德,保障投資者利益,往往不是決策者關心的主要考慮。香港金融市場仍然由證監主導,李小加也明確表示,證監是香港交易所的大老闆。在這情況下,香港的競爭力只會拾級而下。佔有道德高地的結果,是失去市場。到底香港要維持清高,還要是和美國及新加坡搶生意,這要由最高領導層決定。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23

值得尊敬 永不言敗的工業家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0/17/%e5%80%bc%e5%be%97%e5%b0%8a%e6%95%ac-%e6%b0%b8%e4%b8%8d%e8%a8%80%e6%95%97%e7%9a%84%e5%b7%a5%e6%a5%ad%e5%ae%b6/

最近彭博一位記者訪問我,有關一些股票上市後,在毫無基本因素支持下,急升幾十倍的神仙股。這些股份絕大部份都是全配售的創業板股,這些驚人表現,都是因為創業板容許上市公司以全配售上市,令到股價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街貨幾乎是零,貨緣歸邊,莊家可以任意把股價操上。今年新股表現最驚人的一定是今年4月12日上市的創業板建築股聯旺集團(8217),上市配售價是$0.26。上市日開市價是$2.00,是上市價的7.7倍。上市第一天,最高升至$4.80,上市價的18.5倍。股價完全離地,挑戰地心吸力,在9月2日,升至歷史高位$19。聯旺只不過是一間小型建築公司,裁至2016年3月31日財政年度,純利是839萬元,公司淨資產值是2709萬元。最近的股價是$18.50,以這個價計算,聯旺的市盈率約為2000倍,市值為200億元,市帳率達到740倍。

聯旺上市驚人的表現及的令人震驚數字吸引到彭博的註意。按彭博的總計,聯旺是過去四年內,全球上市後表現最好的股票,以最高股價計、累積升幅達到72倍。以最近股價計,累積升幅也有64倍。這絕對不是香港引以為榮的股票,反而聯旺火箭式的上升,反映市場監管有漏洞,令到有人可以基本上把股票圍起來,達到完全操控的目標。聯旺的買賣差價高達10元,而且買賣兩邊只有一至兩個牌,完全是一個被人操控的股票。聯旺建立一個極壞榜樣,一間只有8百萬盈利的建築公司可以炒到200億市值,遠遠多過做正常生意。難怪社會資金流向炒股,而沒有人做實業。一些業務只用來啤殼,一上市就炒到一百億元,那會有人做實業。

在這黑暗的金融世界,最近竟然遇上一位,值得尊敬,永不言敗的工業家。她就是飛達帽業(1100)副主席、行政總裁——顏寶鈴女士。第一次見顏女士是遠在2000年,由公關公司安排去參觀飛達在深圳的廠。顏女士非常健談,一開口就停不了,我亦受到她對工作的投入和熱誠感染。飛達當時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生產運動帽的工廠,隨著幾年集團擴展到零售業務。到2006年集團引入美國公司DPM作為集團美國的銷售代理,怎知這是噩夢的開始。DPM沒有覆行在美國接單的責任,令到集團陷入困境。飛達在2008及2009年度錄得虧損,結束DPM 合約後,集團又面對另一個問題。由2007年開始廣東省政府實行騰籠換鳥,把工資每年提升15%,令到勞工密集的行業失去競爭力。集團2012年及2013年的盈利亦因此大幅下跌,但顏女士不肯放棄。2013年顏女士跑到去孟加拉,和當地商人合作建廠。在孟加拉首都以北50公里,買入8萬平方米地,建廠及培訓當地工人。花了三年的心血,飛達孟加拉的加工廠終於開花結果,全面投產。現在孟加拉廠有約三千工人,每月產量達到180萬件;深圳廠仍有1500工人,每月達量達到130萬件。未來幾年,孟加拉廠工人會增加到一萬人,屆時集團銷售可以大幅提升。值得註意的是顏女士永不放棄,也不肯賣在深圳的廠地,有人出六億元人民幣也不動心;也不考慮賣殼,現時殼價可以達到6億元。這樣100%付出的工業家,實在難能可貴。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33

供應側改革 以債轉股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0/31/%e4%be%9b%e6%87%89%e5%81%b4%e6%94%b9%e9%9d%a9-%e4%bb%a5%e5%82%b5%e8%bd%89%e8%82%a1/

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中國需要推出四萬億元基建計劃,令經濟從衰退恢復過來。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先從金融海嘯衰退跳出來。但這四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也帶來預計不到的問題。在2009年美國率先實行量化寬鬆、大量印鈔及買債,令到全球貨幣供應過剩。過剩的資金推高了股市及原材料,令到商品價格大幅上升。由2009年到2013年,商品價格經歷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除了石油外,其他商品價格都創歷史新高。鐵、煤及有色金屬都升至歷史高位,帶來的是過分投資在資源、礦業等。原材料例如煤、鐵及銅等,和礦業股升到歷史高位。到2014年問題開始浮現,幾年來的過分投資開發資源,資源開始供應過剩,商品價格由歷史高位回落。浮現的問題是存量過剩、產能過剩及企業槓桿過高。

2012年習李上任,很快就要面對前朝過分投資在資源產業所帶來的經濟問題。簡單說明,現在傳統的資源產業要面對三大問題:存量過多、產能過剩及企業槓桿過高。在改革開放首三十年,中國都以由上至下,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及廉價勞工增加出口退稅等手段,以投資及出口解決經濟增長問題。自2013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慢,從10%降至8%、7%到今年的6.7%。同期內出口增長大幅下跌,到今年9月份,以美元計出口大跌10%,以人民幣計算跌5.6%。外國直接投資FDI,在21世紀初年增長超過30%,到現今只有單位數字增長。主要發達國家因經濟衰退,令到中國出口訂單大減。加上中國工資大幅上升,勞工密集的工業例如紡織及製衣都遷往低勞工成本國家,例如:印尼及孟加拉。中國傳統工業,例如:煉鋼、水泥、玻璃等,經歷四年多的衰退。生產物價指數連跌53個月,到今年9月才回升0.1%。

中央政府為了解決工業的困境,去年提出供應側改革。目的有三:去存貨、去產能及去槓桿,來解決傳統行業面產能過剩、存貨過多及企業負債過高的問題。在煤炭及鋼鐵行業,中央取締了很多生產技術落後規模細小的企業大量壓縮產能,達到存貨減少的目標。很多小型煤礦及煉鋼廠被迫關困,令到煤炭及鋼鐵行業提早達到去存貨及去產能的目標。

去存貨及去產能目標達到,中央必須解決最後一個辣手問題,就是去槓桿。怎樣幫負債過高的企業,減少其負債,渡過難關,令到它們可以重拾正軌。法改委提出以股換債,解決企業負債過高的問題。很多企業因為商品價格下跌,經營陷入困境,不能有效率營運。法改委提出債權人以股換債,讓經營困難企業可以正常運作,從而可以為股東賺到回報及還債。在今年10月10 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換股權的指導意見》(意見),視為化解企業債務問題及銀行壞帳問題的重要文件。《意見》規定股換債只適於用在短期經營出現問題的企業,不適用於一些沒有得救的殭屍企業,更不準許地方政府包底。在10月16日雲南錫業集團和建設銀行達成首個股換債的協議。建設銀行把50億元上市公司錫業股份(00960.SZ)債轉換成上市公司15%股份。以10月26日的股價計算,建設銀行將以50億債換約32億元的股份,剃頭約36%。只要錫業股價從14元升至20元,建設銀行都可全身而退。股換債,是一個可行、務實、解決企業負債過高及銀行壞帳的有效方案。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37

黑天鵝變白天鵝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1/07/%e9%bb%91%e5%a4%a9%e9%b5%9d%e8%ae%8a%e7%99%bd%e5%a4%a9%e9%b5%9d/

不明朗因素充斥香港,港府出終極辣招——15%特別印花稅,打擊炒住宅樓,壓抑樓價再升,令到香港樓市冰封;中央釋法,引來社會爭議。美國總統選舉又再出變數,美國聯邦調查局宣佈不會就新電郵風波起訴希拉利。本來受到電郵風波影響,特朗普大幅拉近和希拉利差距,穩操勝券的希拉利變成五五波。但聯邦調查負面因素變成正面因素。另一方面英國高院裁定,脫歐法案需要國會審批。英國工黨表明,不會讓脫歐法案通過國會,英國脫歐出現變數,可能要拖很久,導致局的聲明令到希拉利選情上升,當選總統機會大增,美元上升,股市跟隨上升,大選或者甚至要放棄脫歐,英鎊滙率急升。

受到港府辣招拖累,香港地產股急跌,星期一港股開市,首六大跌幅藍籌股,全部是地產股:新鴻基地產跌9%以上;長實地產跌8%以上;地產股為跌幅最大藍籌。但受到希拉利選情看好影響,資源股上升。石油、煤炭等都上升。中國神華成為升幅最大藍籌股,升4.5%;中煤能源升2.8%;兗州煤升2.7%。A股基建股升停板,香港基建股跟隨上升,中交建升2.2%;中鐵升1.9%。權重藍籌股大幅反彈:騰訊升2.7%;滙豐升2%,領導港股上升。相反避險資產黃金下跌,拖累金礦股下跌:招金跌4.2%;紫金跌1.2%。

香港地產股受壓,但內地地產商企穩。今年內地樓價急升,投資者可留意個別股份:當代置業(1107.HK)引入實力股東 ,今年前十月內地房企整體銷售成績不俗,顯示資金仍在樓市尋機會。除恆大、萬科等第一陣營房企外,獨具產業特色的二三陣營房企亦值得關註,這其中包括:融合「綠色」概念的內房股當代置業(1107.HK),公司剛剛宣布引入信達(香港)資產管理作為第二大股東。

當代置業是內地綠色節能房地產開發商,在北京、上海、蘇州、西安、太原、佛山等多個城市建有物業項目,擁有地源熱泵、製冷製熱、隔音降噪等綠色技術,旗下地產項目獲美國綠色建築協會LEED-ND鉑金認證。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總經營收入42.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翻倍。同期歸屬股東利潤按年增加75.8%至約5億元,合約銷售額亦按年勁升70.6%。

上周當代置業宣布溢價配售2.435億股予中國信達(香港)資產管理,佔擴大後股本9.73%,信達(香港)資產管理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信達(香港)資產管理的母公司是中國信達,後者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之一,亦是成立最早的一家。

無獨有偶,今年9月當代置業曾引入長城環亞國際作為戰略性合作股東,長城環亞國際的母公司為長城資產。眾所週知,中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分別為:華融、長城、東方及信達,主要業務為:管理和處置不良資產。當代置業頻頻引入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重要股東,顯示公司發展前景受到實力投資者追捧。金融產品方面,公司憑藉「綠色」優勢開拓新融資渠道。今年10月公司發行3.5億美元綠色債券,成為首家發行境外綠色債券的內房股,顯示深耕綠色地產的佈局策略。宏觀環境方面,當下環境問題受全球重視,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亦屢次提及綠色金融,可見資本與綠色綑綁為大勢所趨。預計政策支持環境下,當代置業有望獲長久增長動力,迎來一波升勢。

美國總統選舉變幻無常,10天前美國聯邦調查局表示,要再查希拉利電郵事件,令到特朗普人氣急升。本來穩操勝券的希拉利突然失去優勢,特朗普在一個民調領先。全球金融市場震盪,美元急跌,黃金急升。怎知聯邦調查局超時工作,趕在大選之前,宣佈調查結果,放過希拉利。黑天鵝變為白天鵝,希拉利人氣又再上升,金融市場逆轉。美元急升,股市反彈,黃金大跌。如無意外,希拉利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全球股市上升,歡迎美國首位女性總統!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64

特朗普帶來改變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1/16/%e7%89%b9%e6%9c%97%e6%99%ae%e5%b8%b6%e4%be%86%e6%94%b9%e8%ae%8a/

2016年金融市場充滿變數,兩次出現黑天鵝事件。6月23日英國公投脫歐,令到金融市場震盪,恆生指數曾經跌970點。但受到深港通刺激,恆生指數從低位反彈4466點。11月8日美國總統大選爆出大冷門,早前廣泛被認為沒有機會的特朗普爆冷勝出。令到所有民調、傳媒、學術及政經專家全部跌眼鏡。特朗普是一個地產商人,從來沒有從政經驗,絕對是一位外人,難怪事前沒有人看好。他是一個政治不正確、口不擇言、狂妄自大、歧視小數民族(尤其是墨西哥人)、歧視穆斯林、身體殘障人士、當女人為玩物、非主流人士。民主選舉是極之公平,特朗普代表一半的美國選民,和他一樣:政治不正確、歧視少數民族、貶低女性、反對建制派、抗拒政客代表的主流傳媒和民意。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的市區白種男人及鄉村白種男人,成功把一位代表他們的愚昧、無知、自大的人選為下屆美國總統。代表了美國精英意識、政治正確、民族融和、人道主義、包容主義失敗;反而,上來的是民粹主義、以自我為中心、排外自私的心態,也代表新經濟和舊經濟的分別。選希拉利代表美國東北及西岸,東北代表:金融、傳媒;西岸代表:新經濟、互聯網。選特朗普的中部及南部代表:農村及舊經濟。在全球化經濟下,美國東北及西岸成為勝利者;相反中部及南部成為輸家。中南部憤怒的白種男人,經濟轉型的失敗者,成為造皇的一群。

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第45任總統,令到港股大幅波動。11月9日,大選後翌日,恆生指數急挫494點。但11月10日又因美股急彈,杜指創新高,恆指升424點。但之後市場開始擔心,特朗普主張的貿易保護主義及利率上升,將對港股不利。恆生指數在11月11日急跌308點,11月12日再跌308點。有需要分析到底特朗普將會為投資市場帶來什麼改變,投資政策要怎樣改變。

特朗普在競選時,表明不滿意美國聯儲局的低息環境及寬鬆貨幣政策。認為聯儲局令到利率不恰當的低及貨幣供應太多。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利率急升,一週內美國10年國債升到2.15厘,升了37點子。利率上升,令到債券價格下跌,全球債券價格跌了一萬億美元。投資者認為低息環境結束,要先沽出債券。直接令到香港收息股和地產股下跌,收息股例如:公用股、房產信託和收租股:電能、領展、恆隆、九倉等下跌;同時也拖累到地產發展商下挫:新鴻基地產、長實地產、新世界等下挫。

另一個主項是稅收,特朗普認為美國稅率太高,建議把美國企業利得稅從35%減至15%、把最高個人入息稅從39.5%減至35%。他同時認為政府過份監管,不應追查大型銀行。特朗普建議美國投資一萬億美元,於基建,從頭超過中國。受到減稅預期,美股連續三天創歷史新高,市場憧憬減稅有利企業及刺激經濟增長。國際大型金融股大幅上升,滙豐重上60元大關,是特朗普經濟的受惠者。但另一方面特朗普不了解新經濟,對互聯網沒有興趣。矽谷互聯網股例如:面書、微軟、谷歌、蘋果等都連日下跌。港股最大受害者是騰訊,股價從$209跌至$193,跌7.6%。特朗普強調基建復興美國,令到礦產及資源股一度大幅上升。銅價升到六年新高,有色金屬價格急升,內地黑色期貨同樣急升。江西銅、中鋁、神華、嘉能可等曾經一度急升,但急升後又急跌。

特朗普令人最不安的是貿易政策,競選時特朗普強調美國為先,把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建議向中國入口貨征收40%關稅。特朗普尤其不滿墨西哥,要建圍牆封鎖墨西哥,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及跨太平洋協議(TPP)。特朗普表示要令到失去工作的美國鋼鐵工人重新就業,可能禁止中國鋼鐵入口。保護主義令到世貿協議受到衝擊,主業是出口美國的利豐受到嚴重打擊,一週跌8.8%。

總結特朗普當選,產生新投資環境。利率上升,美元滙率升破98點,亞洲貨幣急跌:日圓跌至107、人民幣跌破6.8。東南亞貨幣跌幅更大:馬來西亞林吉特跌12%。資金從亞洲流失,亞洲股票面對沽壓,資金流入美股,令到亞洲股市下跌。不過深港通快將開通,港股有兩大吸引亮點。首先,港股估值低,只有11倍,遠低於美國的19倍。其次,是南下資金,受到港元和美元掛鈎吸引,港股成為人民幣貶值的對沖工具,吸引內地投資者。預計恆生指數需要跌至22000點,才有支持。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87

上市改革諮詢接近尾聲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1/22/%e4%b8%8a%e5%b8%82%e6%94%b9%e9%9d%a9%e8%ab%ae%e8%a9%a2%e6%8e%a5%e8%bf%91%e5%b0%be%e8%81%b2/

2016年8月份,香港證監及港交所聯合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把自2000年實年了多年的上市批準架構,進行改革。建議在現時由港交所主導的20人上市委員會上面,加上一個上市監管委員會及再上面加一個上市政策委員會。上市監管委員會及上市政策委員會成員由港交所及證監外派一半委員,但主席則由證監委任。上市公司協會首先反對,認為現時上市審批架構進行大型改革是不恰當,實際上是證監奪權,奪回2000年爭取不到的上市審批話事權。證券業大部份業內人士都反對建議改革,認為改革只是增加證監的話事權。如果證監掌握上市審核權,香港股市上市機制,會由一個披露為主導的上市機制,改為一個由監管主導的審批機制,不利香港股市的發展。由於業界激烈反對,諮詢時間亦因而延長到11月底。

證監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事在必行,他的上司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也公開表示支持歐達禮。相信業界反對聲音將不會受到重視,現在上市委員會上面會加上一個上市監查委員會及一個上市政策委員會。現時上市委員會的職能將會限於上市前及上市後的審批,其職能將會受到限制,將來任何法規或政策上的事宜都由會新成立的兩個委員會負責。

業界將需要接受的事實,反而筆者認為將來新成立的兩個委員會,必須面對現時上市制度下幾個嚴肅問題。首先,上市公司造假帳的問題;第二,公司上市後不尋常的升幅,造市問題;第三,財技高手把同一個業務,不停的重複上市,達成啤殼的目標;第四,同股不同權的問題,香港是不是需要改變立場,以維持競爭力。

上市公司造假帳並不是新問題,中國、香港、日本、美國及歐洲都有同樣問題。大到連最大的跨國企業:日本東芝及德國大眾汽車都有造假。香港上市公司也不例外,過去幾年都有不少企業被沽空機構狙擊。最近新聞報導香港證監對歐資大行,進行調查,有關新股上市時,公司業績造假的問題。相關公司是中國森林及中金再生,兩間公司都被沽空機構狙擊,揭發帳目造假。其實如果上市委員會有盡職,審查其帳目,必然會發覺造假的公司,其業績一定是好到不可以置信。筆者認為上市委員會把關最重要,一定要對申請上市公司的業務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勝任把關的任務。筆者認為怎樣加強把關的職能,才是急需的改革,而不是增加幾多個委員會。

第二個問題是一些新上市公司,股價不合理的上升。2016年4月上市的聯旺(8217)是最出名的例子,是過去四年來全球新上市股份升幅最大的股票。不要忘記2015年新股上市的集成(1027),也升了50倍。過去兩年香港升幅最大股票是百靈達(2326),從低位升了150倍。這些公司其盈利絕對不可以支持股價,和基本因素完全脫節。市場莊家活動頻繁,但絕少人被起訴。監管當局,應該從造市方向進行調查,及廢除創業板全包銷機制,以減少人為造市的情況。

第三是財技高手把同一個業務,重複上市,達到啤殼的目的。例如澳科(2300)在2007年前大股東把煙草包裝業務註入,賣殼後,在2009年買回該業務。再在2011年把同一業務再註入詩天(1008),再改名為貴聯控股。其中最離譜的是同一業務三度上市,泰邦集團(8327),2000年的金力集團(8038),及今年上市的創新電子(8346)都用同一業務達到上市目的。一個業務可以不停的啤殼,可以說是香港上市的奇芭。監管當局應該禁止這無良的行為,阻止財技專家混水摸魚。

第四是十分具爭議性的同股不同權的問題,在2014年阿里巴巴試探在香港上市,最主要條件是要批準同股不同權的不公平機制。香港當時不接受對小股東不公平的機制,而拒絕了阿里巴巴上市。結果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每天成交額達到600億元。金融界都感嘆失去了做大生意的機會。馬雲最近表示,他旗下的螞蟻金服計劃上市,但先決條件是要接受對小股東不公平的同股不同權機制。在美國及新加坡明搶香港的生意情況下,到底香港要潔身自愛,孤芳自賞,還是要同流合汙?為了搶生意,香港是否要放棄自己的道德高位?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93

特朗普震盪及深港通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1/28/%e7%89%b9%e6%9c%97%e6%99%ae%e9%9c%87%e7%9b%aa%e5%8f%8a%e6%b7%b1%e6%b8%af%e9%80%9a/

在絕大部份人看淡下,特朗普在2016年11月8日爆大冷門嬴出美國總統大選,成為下任美國總統。由於特朗普是個政界局外人,他將會改變現任總統奧巴馬實行的政策,完全顛覆現時的政治、外交、金融、貿易及工業的狀況。特朗普在以下四大範疇,將帶來重大改變,包括:利率及滙率、貿易政策、對銀行及企業的監管、能源。

特朗普當選後,利率環境立即發生重大改變。美國利率急升,10年美國國債孳息率由1.7%急升至2.35%。聯邦利率升了50點以上,由於利率上升,環球債券價值一星期內損失1.2萬億美元。特朗普不喜歡耶倫領導下,聯儲局的低息環境及寬鬆貨幣政策。特朗普表示會大幅減稅及投入一萬億美元在基建,擴大聯邦赤字。美國企業所得稅現時是40%,全球最高之一。特朗普建議把稅率從40%大幅降至15%。本來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表示會炒耶倫,但當選後表示會讓耶倫做到任期滿。但低息環境快結束,美國利率上升。美元受到利息上升,美元滙率由94點急升至101點,升了7%。所有主要貨幣都貶值:歐元、日圓、英鎊、亞洲貨幣都大幅下跌。人民幣由6.8跌至6.95,引發資金外流。美股、美息及美元上升,對全球金融市場都產生壓力。

在貿易方面,特朗普表明上任後首個任務就是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TPP 是一個由美國主導針對中國的貿易協議,在2016年2月4日正式簽署,包括11個國家,佔全球產值50%。成員國要實行自由貿易、開放金融市場、保護知識產權及削減政府補貼、及限制和規管國家採購。其實後三項完全是保障美國藥廠及娛樂的利益及針對中國的國企而設。本來在中國設廠的廠家都有兩手準備,把工廠搬到越南。但特朗普以美國為先的政策,將會建立貿易堡壘,以高關稅阻止平價產品進口。奧巴馬大力推動TPP,配合其太平洋西轉向外交政策,從中國手中奪回主動權。現美國退出TPP,給中國機會採取主動,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 是中國在2012年提出,包括東盟10國:中國、日本、印度、南韓、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16國的自由貿易區。人口達到30億,佔全球人口45%,總產值達到21.3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40%。RCEP各國將會實行自由貿易,95%以上的產品都在區內實行零關稅。而RCEP不會在知識產權、國家採購及政府補貼等設任何限制,基本上不會推行只利美國的政策。美國退出TPP反而有利區內自由貿易的實施,因為RCEP成員國不需要再保護美國的利益。

特朗普是地產商人,不喜歡政府過度監管商界,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通過的杜期法蘭克Dodd Frank Act法案。大型國際商業銀行是最大的受害者: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德意誌銀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都被美國司法部重罰幾十億美元。難怪特朗普當選後,國際商業銀行股價上升,滙豐及渣打升幅最明顯。

特朗普在能源上也和奧巴馬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巴黎減排協議有損美國工商業利益,他計劃減少依賴新能源及加重傳統能源例如煤電的投資。資源及金屬價格在特朗普當選後都急升,原油回升至接近50美元桶,煤及鐵礦石價格都急升,有色金屬同樣上升。在特朗普領導下,環球政治、經濟、金融、工商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震盪。美股連日創歷史新高,吸引海外資金回流美國。港股受到資金外流影響,只能低位徘徊,不能衝上23000點。

上星期五收市後,中港證監同時宣佈深港通在12月5日開通。市場反應審慎,沒有像滬港通當時的亢奮,更沒有人期待瘋狂牛市來臨。上週末中證監宣佈罰廣發證券2千萬人民幣及充公680萬元的利潤。涉及2015年瘋牛市期的非法配資及容許第三方真接交易,沒有核實客戶身份。今年深港通缺乏了槓桿帶來的龐大資金及流動性,很難炒起港深兩地股市。相信深港通會反高潮,有長線資金買入香港的藍籌股作長線投資。至於深圳的科網及創業板股,香港投資者要有800萬現金才可以投資,令到投資氣氛欠佳。估計港股會在23000點以下徘徊,成交會有所增加,但不要期望牛市來臨。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99

交易所基金ETF害人不淺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2/06/%e4%ba%a4%e6%98%93%e6%89%80%e5%9f%ba%e9%87%91etf%e5%ae%b3%e4%ba%ba%e4%b8%8d%e6%b7%ba/

上週一間外資證券商Sanford Bernstein指摘ETF交易所指數基金這類的被動性的投資,損害投資者利益,令到投資者蒙受龐大損失,衰過馬克斯主義。現市場有大量追綜指數交易所基金,ETF。在一些海外市場,ETF佔交易量三成以上。事實上對富時及摩根士丹利一些股票指數,股票的市值及成交量通常是僅有被納入指數的標準。一隻股票被納入指數後,一些進蹤指數交易所基金ETF,就必須買入。富時及摩根士丹利極少考慮該上市公司的內涵,業務是否可靠,帳目是否真實,有沒有造假,及股價是否人為造高,及存在大量泡沫,被莊家炒高幾十倍。

2014 至2015年,除了漢能(566)外,高銀孖寶:高銀地產(530),高銀金融(283)是升幅最大股票。由於高銀地產市值幾百億元,被摩根士丹利納入MSCI指數。但被納入MSCI指數後,香港證監指摘高銀地產市值過分集中,13個投資者持有95%股份。高銀地產隨後被MSCI剔除,但投資者已經蒙受損失,達到10億元。摩根士丹利隨後改變策略,剔除所有股權過度集中的股份。但剔除股份過分集中的股份是不足夠,最近豐盛控股(607)納入MSCI 指數當天被沽空機構Glaucus狙擊,股價急跌14%,市值單日跌10億元。ETF交易所追蹤基金投資者及中國動向股東蒙受重大損失,這件事顯示現有機制不足之處。

豐盛前身是滙多利,一間生產風扇2002年上市的小型工業股,上市幾年內就出現經營問題,最後賣盤。一間南京地產公司在2014年買殼,入主後就不停四出收購,通常是用公司股票進行收購。股價三年內升了30倍,市值去到750億元,大過很多藍籌股。最近的大型收購是今年9月豐盛以179億元全股票收購中國動向的68%股份,中國動向股東同意接受豐盛全股票收購。豐盛向中國動向提出全面收購,中國動向股價一度急升25%。但是晴天霹靂,在11月30日,豐盛被納入摩根士丹利指數當日,有評論指豐盛股價存在嚴重泡沫,股價單日急跌14%,一週累積跌23%。中國動向股東被迫斬倉,損失慘重,達到30億以上。事件揭露富時及摩根士丹利這些指數公司,沒有做盡職審查,對指數成份股深入調查,確保帳目可信,沒有假帳,沒有人為泡沫才把股票納入指數,才對得住信賴他們的投資者。監管當局也必須採取實質行動,確保投資者利益受到應得的保障。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78

外滙塊堤式流失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12/12/%e5%a4%96%e6%bb%99%e5%9d%97%e5%a0%a4%e5%bc%8f%e6%b5%81%e5%a4%b1/

2016年底,中國公佈一連串經濟數據都顯示,經濟有改善。連跌了54個月的生產物價指數也止跌回升,顯示供應側改革成果。嚴重供過於求的產業,例如煤炭及鋼鐵,都提早完成去產能任務,煤和鋼鐵價格都回升。第四季,煤和鋼鐵股也是國企股中表現最好板塊。今年表現差勁的外貿也有改善,連續多月大幅下跌的進出入口貿易,也止跌回升。受惠商品價格及食品上升,11月消費物價指數也升上2.7%,擺脫通縮的威脅。但宏觀經濟數據卻有一個數據令人擔憂,外滙儲備今年年中一度穩定下來,到年底大額流走。11月外滙儲備減少691億美元,是今一月以來最大的減幅,外滙儲備跌至僅在3萬億美元。雖然仍然是全球外滙儲備最多國家,但流失率之大,令到國家財經官員擔心,要出招穩定外滙儲備。

自改革開於以來,中國外滙儲備每年都增加。在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打開出口市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出口大幅增加。同期外國直接投資亦大幅增加,外商最初是在中國建廠,用低廉人工生產貨物出口全球。隨著中國人均收入上升,由低人均收入,約一千美元一年,提升至中等收入,約七千美元一年。不少外商投資中國,打入中國市場,把產品售給中國消費者。由2001年到2014年,中國外滙儲備大幅上升。外貿盈餘,加上大額海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外貿儲備每年增幅超過2千億美元。到2014年中國外滙儲備達到破紀錄的3.99萬億美元。當時中央需要採取措施,降低外滙儲備,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增加中國海外投資,提出一帶一路的計劃。中國企業在海外融資籌集得到的資金,不準滙入國內。人民幣滙率也在同期內,大幅上升。2005年人民幣滙改,讓人民幣自由浮動,到2014年初,人民幣兌美元,升至最高的6.05。

2007年開始,中央決定提高工人工資,以提高工業的檔次。中國失去廉價勞工優勢,一些低級加工,勞工密集產業,例如紡織業及製衣業流失至低工資國家,例如印尼,越南及孟加拉等。中國的企業配合國家政策走出去,國企在非洲最近十年投資在基建的金額達到幾百億美元。一方面外貿盈餘減少,另一方面國內資金投資海外,中國的外滙儲備在2014年達到高峰後持續減少。同時只升不跌的人民幣也轉勢,由長升轉為下跌。美元滙率在最近幾年維持強勢,美國經濟表現在量化寬鬆政策下,好過歐洲及日本。美國利率由零利率轉升,美元滙率由90點升至最近的101點。美元強勢令到其他主要儲備貨幣,歐元,日圓等貶值。為了維持中國貨物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人民幣跟非美元貨幣貶值。在2015年8月11日,外滙管理局把人民幣官方滙率大幅下調1000點子,連續兩天人民幣滙率再下調1400點子,三天內下調2400點子。自8-11後,人民幣滙率持續下跌。雖然中央官員一再聲名,人民幣不存在大幅下跌的基礎,中國證券報在11月曾表示,6.8是2016年人民幣的底價。當時人民幣兌美元是6.7,但在兩星期內人民幣滙率已經跌破6.8,在12月更一度跌破6.9。

人民幣下跌的同期,內地企業及居民都想為手上的人民幣資產造對沖,保障其資產價格,不受人民幣貶值拖累。內地企業和居民都千方百計把人民幣滙出,兌換成美元。由2015年開始,外滙大幅流失,最高峰達到一個月一千億美元,最近11月也達到691億元。為了阻止外滙流失,外滙管理局宣佈一系列措施,限制外滙流走。本來內地企業5千萬美元以上的滙款才要向外管局申請,現在大幅下調到5百萬美元。同時企業不能滙出其資產淨值的30%,大量限制內企業海外收購的能力。今年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併購大幅上升,根據非正式統計,今年金額達到1990億美元。今年中化集團提出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種子公司Syngenta,是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不知道會否受到影響。怎樣阻止外滙流失,是財金官員手上最迫切的問題。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