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別了,老兵喬布斯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9/27328.aspx

8月25日,56歲的喬布斯辭去蘋果CEO,只擔任董事會主席。這個魅力超凡、個性強硬的「神」,終於放開了那隻緊握蘋果的手。人們必須從此開始慢慢習慣一個沒有喬布斯的世界。

68_2

專題撰文    記者_ 秦旺  實習記者_ 陳震霖

8月25日,史蒂夫·喬布斯向全世界遞交了辭職信。他的成績單前所未有地輝煌,在他重新掌舵蘋果的14年裡,蘋果股票上漲了90倍,市值從20.6 億美元膨脹為如今的3487億美元,超過埃克森美孚,成為當今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726億美元的現金儲備,甚至比美國政府還要有錢。

喬布斯留給後任的,無疑是一個巔峰的蘋果,無論是營收、利潤、增長、市值還是市場地位、產品影響力,都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NO.1,堪稱全球企業的典範,而不僅僅是最佳的技術公司。

從品位到精神,喬布斯給這家公司全方位印下了自己的痕跡,在他的光環籠罩下,外界很少能瞭解到蘋果的管理團隊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甚至連他們是誰都未 必知曉。現在,當被公眾和粉絲視為「神」的喬布斯隱退,這家公司還能保持一貫的創新基因嗎?消費者還會對沒有喬布斯主導的蘋果產品繼續狂熱嗎?

也許沒有任何一個接任者,會像蘋果新任CEO蒂姆·庫克這樣,要擔負這麼沉重的壓力和期望,他要設法將蘋果市值保持過往增速,要繼續推出像 iPhone這樣的革命性產品,還要應付虎視眈眈的Google、微軟以及三星等競爭對手,一旦蘋果不能延續輝煌或者走向衰落,人們定會指責其無能,並將 全部罪責強加在他身上,原因無他,只因為他的前任是神一樣的喬布斯,人們會習慣對比。

一個強勢的、偉大的掌舵人,對一家企業而言也未必全是好事,因為他的光芒往往會成為繼任者無法踰越的障礙,歷史早已充滿了這些由盛轉衰的案例。當飽受病痛折磨的喬布斯這次真的離去,他的繼任者和多年的夥伴庫克能帶領蘋果繼續前行嗎?

接任者

精明的喬布斯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接班人的考察。在正式成為蘋果CEO之前,作為蘋果首席運營官的庫克就曾3次代替喬布斯,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第 一次是在2004年,第二次是在2009年,第三次則是今年年初到今年6月。三次因為喬布斯的健康問題,手術活病情加重。從2004年開始,喬布斯就一直 在和胰腺癌作鬥爭,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始終三緘其口,而蘋果公司也一直拒絕就此發表任何看法。

但這三次臨時頂班,蘋果都在庫克領導下獲得了外界好評。比如2009年那次,在喬布斯不在的半年裡,蘋果股價仍上漲了超過60%,漲幅遠超過標準普爾。2009年10月,蘋果新一代Mac筆記本電腦發佈會,外界更感受到庫克在蘋果公司的特殊地位。

這場發佈會開場並非慣例的市場分析,而是庫克發表的演講,整整18分鐘後,喬布斯才登台亮相,所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蘋果不僅僅只有喬布斯,還有同事和團隊,他們現在和我擁有同樣的視角。當我離開去夏威夷曬太陽喝著甘蔗酒時,他們將會推動公司繼續向前發展。」

而庫克在發佈會上的穿著,甚至跟喬布斯一樣,藍色牛仔褲及黑色上衣。問答環節,庫克就坐在喬布斯身邊,當時的《財富》雜誌分析,二者的衣著給人一種心理暗示:庫克和喬布斯處於同一位置,這或許也是未來權力轉化的象徵。

也有人認為,這是喬布斯向外界表明,他的接班者,將保持他在位時所制定的準則。事實上,庫克在蘋果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來到蘋果之前,他已有16 年IT領域的工作經驗,前12年在IBM負責電腦部門在北美和拉美的製造和分銷運作;之後到了康柏公司,負責材料採購和產品存貨管理。

喬布斯很可能就是看重庫克對供應鏈管理的非凡能力才重金將其挖來。1997年的蘋果做法是,從亞洲運來電腦部件,在歐洲愛爾蘭一家工廠裡組裝成筆記本,然後再將其中很大一部分又運回亞洲市場銷售。

當時的戴爾,正以即時生產的效率而聞名全球,相反,蘋果卻保持著7億美元的庫存成品。庫克到來後,關閉了蘋果工廠,轉而將所有生產外包給了大量的亞洲供貨商。

由此蘋果的庫存時間減少到90天,後來又減少到30天,到1999年底時竟直接壓至2天,使蘋果也具有了與戴爾相媲美的庫存管理效率。因為出色的運營能力,2000年時,喬布斯就把蘋果的全球電腦銷售和客戶支持部門交給了庫克負責。

掌管銷售業務後,庫克堅持必須避開零售商、經銷商,以更直接地瞭解消費者的需求。所以蘋果才會自己訓練銷售人員,並讓這些訓練有素的銷售人員替換百思買等經銷商門店僱員。這個做法後來就是「蘋果零售店」的雛形。如今,蘋果在全球7個國家經營著200多家零售店。

除了有獨到看法,庫克還堅持每天早晨4時30分開始給下屬發郵件,在開會時往往第一個來,最後一個離開。有一次從加利福尼亞到新加坡的18個小時飛 行過程中,他竟然沒同坐在旁邊的同事聊天,而是一直端坐在經濟艙裡研究表格。在新加坡開了12小時會之後,他仍未流露出一點疲憊,精力十足地跳到下一組匯 報。

如此毫不松懈,讓他贏得「工作狂」的外號。而他對供應商與銷售的細節,也與出了名挑剔的喬布斯一樣要求嚴格。這種種表現,也令喬布斯看到庫克身上,有著為蘋果獻身的宗教般的精神,這正是他最欣賞的發揮極限的工作熱情。

68_1

能從喬布斯手中接過蘋果權杖,對庫克而言既是榮耀更是責任。

缺少激情

另一方面,庫克的忠誠也讓喬布斯感到放心,早年他就多次爆出被戴爾、通用汽車等大公司接觸挖角,不過他始終甘願為喬布斯做幕後的企業運營,讓後者得 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品設計、創新和營銷上。所以,從來吝嗇表揚下屬的喬布斯,會不止一次地說「庫克是我迄今為止招來的最好的員工」。

自那以後,競爭對手更屢次試圖挖走庫克,去年惠普首席執行官的職位空缺,庫克就是硅谷猜測的熱門候選人之一。但結果依然是他選擇留下。去年9月,喬布斯為此獎給他價值3500萬美元的限制股。

但這些優點並不意味著庫克就能夠完美勝任喬布斯的角色。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吉恩·芒斯特認為,儘管與喬布斯一樣,庫克也是個要求嚴格的管理者,一個痴迷於細節的完美主義者,但他們一個執著於運作的細節,而另一個卻執著於產品的細節。

正因為此,才有前蘋果高管指出,庫克專注於喬布斯不甚瞭解的領域,所以兩人才會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分歧。與脾氣無常和牙尖嘴利著稱的喬布斯不同,庫克 鎮定、沉著,甚至有些冷漠,從不提高說話嗓門。事實上,在蘋果高管團隊看來,兩個人個性上的差異,不僅確保了一種穩健的工作關係,他們的分工也讓蘋果從懸 崖邊走向了輝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庫克沒有喬布斯一樣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有的蘋果員工在離開公司時還發出抱怨,「從沒在蒂姆身上看到對科技的熱情」。這其中隱含的一個問題是,庫克不善於交際,自然也不善於利用媒體來宣傳自己。

「蒂姆恰好不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人。他似乎對其他人從不感興趣。」庫克的大學同學曾這樣評價過他。庫克在阿拉巴馬州的小鎮上長大,言語溫和,舉止保守,極度沉迷於自己的世界。

有人曾拿出喬布斯和庫克兩人,分別在大學的演講作對比,庫克的演講以建議為主,用詞謹慎,處處表現出謙虛,他在奧本大學的演講中只說了9次「我」, 似乎表明他能尊重其他人的工作,並協助他們做得更好。而喬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講,卻很少直接向學生提出建議,相反他只是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在這次演講 中,「我」一字喬布斯出現了90次,提到「人生」有15次,這表明喬布斯沒有用任何教條或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個人感受,來感染下面的聽眾。

兩人演講誰更有激情,對聽眾的吸引程度更高,結果不言而喻。喬布斯激情四射、鼓舞人心的演講風格,不但讓業內合作夥伴願意為之側耳傾聽,蘋果的忠誠粉絲,大多聽了喬布斯的演講,就會按捺不住購買的衝動。

2009年1月,病休的喬布斯缺席了蘋果的Macworld大會,代替他演講的蘋果首席營銷官菲爾·席勒表現得非常緊張,演講的最初20分鐘裡他根本不敢正視舞台左側,大部分時間都面向右側的聽眾,因為所有的媒體都坐在舞台左側。

換作謹慎少言的庫克,也許未來蘋果的產品發佈會,將是一場缺乏激動的普通產品展示。、

72s

(點擊大圖)

淪為常規?

基於庫克的性格,在外界看來,蘋果工業設計負責人喬納森·伊伍(Jonathan  Ive )被看做會承受更大的壓力,他必須承擔起公司未來技術規劃的重任。一位認識伊伍的人曾告訴《華爾街日報》,「他與喬布斯心有靈犀」。他和他的團隊一直負責 設計產品外觀和風格,其中就包括廣受歡迎的iMac、iPod、iPhone和iPad。

此外,由於軟件對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重要性日漸顯現,主管iPhone軟件的高級副總裁斯科特·福斯塔爾(Scott Forstall)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他的工作一直致力於推進移動設備和蘋果電腦軟件的融合,去年,他在iPhone 4天線的公關關係問題中擔當了主要角色,還參與了同Facebook關於發佈iTunes內置社交網絡Ping的談判。

沒有了喬布斯,庫克要想讓蘋果這艘航空母艦,在將來保持平穩的行駛,就得同公司其他領域的負責人互相信任,就像喬布斯與其他人一樣產生化學反應。實際上,外界對這樣的可能性抱有懷疑。

現實中,很多公司都選擇自己栽培能通曉全局,具有卓越領導能力的高管,比如通用電氣一直以來就這樣做。然而,喬布斯的強硬個性,卻沒有招募或培養最有希望的通用型管理者,他只強調聘用各領域中的最優秀專才。

結果,蘋果形成了一支有高度技能的專家團隊。打個比喻,喬布斯管治下的蘋果,就像是一個「太陽系」架構的企業,架構的核心是他自己,在他的周圍是各個行星團隊,而每個小團隊的靈魂,可以最大程度貫徹喬布斯的戰略,他們的外圍,則往往是直接的一線人員。

這樣的架構極其扁平化,因為層級少、執行力強,讓蘋果具有了「大象的身軀,眼鏡蛇的靈活」,但問題正在於中心「太陽」這個點,一旦塌陷或者更換,很容易群雄離散。

一直以來,硅谷眾多業內人士都覺得,唯有喬布斯才有調動起這批專才積極性的能力。若他離開,整個公司運轉很難再平靜如水。有人還觀察發現,2009年喬布斯休假後,公司的開創性勢頭消失了,內部竟出現了混日子的風氣。

另外一個不幸的因素是,蘋果在喬布斯的領導下,實在太賺錢了,股價一直在飆升,如今已經到了頂點,假如高管將供職蘋果期間獲得的股票期權套現,無疑 將賺個盆滿缽盈,從而造成沒有留任動力。事實上,負責蘋果零售業務的高級副總裁約翰遜就將於11月離職,轉投J.C. Penney Co.擔任首席執行官,他曾是大獲成功的蘋果商店背後的主要策劃者。在他之前,Mac軟件工程主管塞萊特早已於今年3月離職。

或許正是看到這個憂患,喬布斯才在今年做出幾個非同尋常的舉措:力促蘋果大學的產生,推出iCloud,加強蘋果產品的聯繫,大規模發起對Android陣營的訴訟,營造即將推出的低端iPhone的消息……

現在看來,這幾個「託孤」舉措,都暗含一個特點,符合供應鏈出身的庫克操作。但這樣,蘋果就將從一個以大膽創新為生的企業,進入戰略轉型:從「蘋果 例外」轉向「行業通識」,將一個非常規企業在很多方面轉為常規企業,轉化為一個靠規模和競爭共存的企業。這樣的蘋果也許將成為一個常態的硅谷公司,但卻可 能再也得不到人們的瘋狂崇拜。

 

喬布斯五大「託孤」安排

事實上,喬布斯深知自己對蘋果公司的影響,並從幾年前開始,就在為自己離開的那天做悄然準備。「五大」安排,覆蓋了產品、團隊、現金、方法論、法務與行政,可謂極盡能事、全力「託孤」。

 

1、具競爭力的產品

喬布斯用iMac、iPad、iPhone、iCloud等產品家族構建了強大的市場競爭組合,每一個都是利潤奶牛,這些產品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具有競爭力,特別是在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領域,蘋果依舊是最具領導力的企業。

 

2、可靠的團隊

一向高傲的喬布斯非常欣賞繼任者庫克,並對其著力提攜。在喬布斯的三次病休中,庫克也經受住了考驗,初步贏得了投資者和內部員工的認可。如果庫克能與喬布斯留下來的那些精英高管合作融洽,蘋果仍然會高速前進。

 

3、穩定的現金流

喬布斯在將蘋果帶到世界第一市值的同時,更為蘋果囤積了700多億美元的巨大現金流。這些現金足以讓蘋果應付一場經濟危機,也讓蘋果在高度不確定的IT市場,有足夠的資本為將來可能的創新失敗埋單。

 

4、成熟的方法論

蘋果向來注重的「選對人,不培養人」的企業文化在3年前悄然改變,成立了以若干斯坦福、哈佛、耶魯大學學者為核心的「蘋果大學」,系統整理喬布斯的戰略思維、方法論和一系列管理機制,作為蘋果的《聖經》傳承,希望將其精神內化到企業的每個環節當中。

 

5、法務與行政

這幾年,蘋果一方面加大對三星、HTC、Google等企業專利侵權的圍剿力度,另一方面又相繼購得相關企業的眾多專利。通過收購和訴訟,蘋果既讓競爭對手的追趕速度壓慢,又借此讓蘋果適應新競爭生態,從「蘋果例外「轉向「行業通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3

別了,大行戰投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8921.html

 
   三大行的外資戰投已悉數退場,財務投資者接盤,是正常的市場行為還是會帶來公司治理的倒退?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另一隻靴子終於落地了。」一位接近建行的市場投資人士如是評價。在最新的一次大舉減持後,美國銀行在建行的持股比例僅剩0.86%。

  建行11月15日發佈公告稱,美國銀行於11月11日和14日,同意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幾家機構投資者轉讓約104億股建行H股股份,約佔已發行總股份的4.14%。這是美國銀行對所持建行股份的第五次減持。

  一位外資銀行高管對財新《新世紀》表示,境外戰略投資者此番撤退,更多的是自身財務困境和資本壓力所致。美國銀行在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公佈之後出手,便是一例。

  「與其說擔心中國銀行業的前景,不如說他們擔心自己的現狀,在活下去都很困難的情況下,很難有長遠打算。因為如果短期的經營業績無法令股東滿意,資本困境難以滿足監管要求,管理層就可能下台。」上述人士表示。

  誰來接盤成為焦點。知情人士透露,與上一輪基本相似,淡馬錫等進一步增持建行股份至10%,成為建行第二大股東。而另外一個主要買家則是外管局的境外離岸SPV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公司)。

  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稱,這家SPV公司在今年7月,就曾與淡馬錫、社保基金和中信證券一起,承接了美國銀行轉讓的建行H股。他認為,這是一個對 各方「都不壞」的選擇,通過市場化手段和商業行為,投資中資企業,找到了回報率更高的外儲分流途徑,「在不減少公眾持股比例的同時,對市場的股價衝擊有 限。」

  但是,此舉進一步增加了對大行國有持股比例的質疑。

  接近大股東匯金公司的權威人士稱,外管局的投資和社保基金的入股,都是普通的市場行為,持股性質並非國有法人股,也不參與經營管理和董事會決策,可以視同為一般的機構投資者,是穩定市場的力量。

所剩無幾

  僅僅在三個月前,美國銀行第四次減持之際,曾承諾將至少持有5%的建行股份,以保持戰投地位,並稱將啟動和建行的第二輪合作。如今,美國銀行出人意料地打破承諾,再度減持。

  高盛也第三次出手減持工行。港交所數據顯示,高盛在11月14日減持工行H股17.52億股,套現約86億港元,較原計劃出售的24億股有較大規模縮減。

  工行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高盛持有工行101億股H股股份,為僅次於社保基金的H股股東。

  隨著高盛和美國銀行的相繼撤退,是否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戰投撤退潮?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尚未上市的廣發銀行的大股東花旗銀行不久前也已萌生去意,但因價格仍存在分歧未達成交易。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少戰略投資者在最初的持股解禁之後 ,紛紛選擇獲利了結,引發減持風潮。

  2008年12月31日,中行H股率先解禁,當日瑞銀拋售了其持有的34億股中行股份,套現8.08億美元。

  一週後,美國銀行首次以每股3.92港元的固定價格出售56.2億股建行的股票,套現220億港元。

  中行的另外一家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迫於股東壓力,以協議轉讓方式出售了108.09億股中行H股,配售價為1.71港元,套現約184億港元。

  迄今為止,在三大行的戰略投資者中,中行的幾家戰投已經全面撤退,建行和工行的戰投持股比例亦微乎其微。

財務投資者入場

  早期引入的戰略投資者紛紛撤退,財務投資者相繼入場。其中最為搶眼的,便是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和中國外管局旗下的SPV公司。

  淡馬錫在引資之初,就以同時入股兩家大型國有銀行而顯得頗不尋常。

  2005年6月,淡馬錫投資約14億美元,從匯金公司購買了5.1%的建行股份;次年2月,又在上市前,投資15.24億美元認購了5%的中行股份,成為惟一同時入股兩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外資機構。

  不過,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淡馬錫多以財務投資者自居,關注的焦點更多是投資收益。

  接近建行的權威人士透露,雖然淡馬錫最初的入股比例超過了戰略投資者的比例,但雙方的戰略投資者關係並不緊密,「淡馬錫也從未在董事會或經營決策中發表意見,而主張相關權利。」與此同時,建行對淡馬錫增持或減持的行動,亦無約束力。

  此後,淡馬錫數次增持建行,不斷從美國銀行手中買入建行股份或配股權。截至今年7月,其持有的建行股份已經達到7.03%。而此間,淡馬錫數次減持中行,今年7月賣出中行和建行部分股份後,再次出手增持了建行。

  據接近兩行和淡馬錫的知情人士透露,當時淡馬錫減持,一方面是調整投資配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後續美國銀行減持和農行限售股解禁會打壓股價,所以選擇高位獲利了結。

  知情人士透露,與美國銀行和其他戰投的撤退不同,淡馬錫不動聲色的市場操作,其實收益率更高。

  同樣僅僅三個月之後,淡馬錫再次出手,成為美國銀行持有的建行股份的主要買家。此次增持後,其在建行的持股比例有望超過10%。但建行方面透露,淡馬錫沒有要求派董事,也沒有直接與建行就股份交易接觸。

  一位瞭解淡馬錫投資風格的私募股權界投資高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淡馬錫屬於「非典型的長期投資者」,作為過去七年間全球投資回報最高的機構,淡馬錫的成功得益於其對亞洲和中國機會的充分認知。「雖然中國市場的佔比居高不下,不符合一般的投資組合規律。」

  前述人士表示,根據其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要求,淡馬錫會不時進行短線操作、技術操作和市場操作,低買高賣,調整投資組合不足為奇。

  關於前述外管局的SPV公司,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稱,美國銀行當時希望找到一兩個大買家,將股份集中出售給儘可能少的買家。一來方便談判和交 易,二來也有助於建行股權結構的相對穩定。在金融危機中泥足深陷,同時面臨更為嚴格的資本監管的海外金融機構,有實力接盤者少之又少。而外匯儲備高企之 下,美元和歐元又均面臨各自的難題,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需要另闢蹊徑,「這家公司接手便在情理之中。」過去數年間,中國外管局一直借道其註冊於香港的公 司,在海外少量分散地參與一些企業和機構的股權交易。

進退之間

  外資銀行在此時再次大撤退,並非偶然。G20峰會公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後,令原本已經因歐債危機和次貸危機傷筋動骨的全球各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更為嚴峻的資本壓力和財務困境。

  前述外資銀行高管坦承,外資此時撤退,首先,是因自身難保,受制於資本充足率和股東回報的雙重約束,外資銀行的決策層不得不先考慮如何活下去的問題,既包括機構自身的財務壓力,也包括管理層自身的業績表現。

  其次,目前的投資收益已經相當不錯,激流勇退勝於繼續戀棧。

  第三,這些外資銀行都感到最初的戰略投資,至今充其量只是財務投資,想要借此實現的其他訴求並無可能,所以不如及早獲利了結,降低資本佔用。

  以美國銀行為例,其公告稱,此次出售建行股份主要是加強公司資本基礎,以達到資本充足率要求。美國銀行11月4日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 構」。「美國銀行此次減持建行股份主要是由於自身原因,包括作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對資本比率的要求,因此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為。」建行行長張建國公開表 示。

  財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美銀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65%。預計此次減持完成後,美銀的一級核心充足率將達到近9%。而按照系統重要性銀行分級資本管理的新規,美國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需要達到9.5%左右,其資本壓力可見一斑。

  「大量出售建行股權的決定,符合我們建立強大的資產負債表的既定目標。」美國銀行首席財務官湯普森(Bruce Tompson)預計,這筆交易,加上相關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實現,將為美國銀行增加約29億美元的一級核心資本,按照「巴塞爾協議I」的標準,一級核心資本率將提高約24個基點。至此,美國銀行通過投資建行,累計套現260億美元,扣除投資成本,收益超過160億美元。

  此外,近期的財報顯示,由於投行業務、資產管理以及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大幅縮減,高盛第三季度淨虧損4.28億美元,合每股淨虧損 84美分。此番減持,可以立竿見影地改善其財務狀況。最終,高盛的減持規模則較預期的24億股減少至17.52億股,每股作價4.88港元至5港元,套現約86億港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雖然高盛已累計三次減持,但其對工行的投資,仍是該公司用自有資金進行的最大股權投資。

  「除非不得已,外資銀行也並不想將難得的投資機會拱手相讓,更重要的是還很『傷感情』。」一位外資投行高管舉例稱,瑞銀2008年底在中行H股解禁之後,當即拋售了全部股權,此舉對其形象和業務發展不無影響,去年錯失農行的承銷大單,與此不無關係。

  一位大行高管表示,外資銀行的戰略意圖難於實現,也是外資戰投紛紛撤退的原因所在。由於持股比例有限,外資戰投在國有銀行裡的話語權十分有限,而最初寄望的進一步市場開放後的業務發展機會,也遲遲沒有到來,令他們感到恐怕繼續持有,也難有機會。

  亦不乏市場人士認為,國內外資本市場的走勢短期恐難有驚喜,目前減持,目標銀行的股價已經較去年同期跌去不少,如不及時出手鎖定收益,短期內恐怕難有更好的機會。這也是他們急於撤退的依據。

  不少受訪的銀行業人士表示,上述說法不無道理,中資銀行的確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但外資的觀點也並非鐵板一塊。在美國銀行戰略撤退的同時,淡馬錫一再接盤,持股比例甚至較上市之初翻了一番,至少說明,一些國際投資者對中資銀行還是有信心,也有興趣。

  「在總結此輪引資得失之後,中資銀行該如何走下去,恐怕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有銀行高管直言,隨著外資股東的紛紛撤退,主要商業銀行股權多 元化的努力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制衡,面臨更多挑戰。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在中資銀行海外上市過程中,提供了信譽背書,並在零售銀行、風險控制、人才培訓 等方面,進行了有限的技術輸出,基本完成了當初引資時所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

  但他也擔心,沒有了外資股東約束之後,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和干預,會不會又重新浮出水面,「是個大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1

別了,搜搜!搜搜失敗是MBA式大潰敗!

http://www.xcf.cn/alk/201309/t20130918_496621.htm
但未來真如此樂觀嗎?被「犧牲」掉的搜搜又有怎樣的教訓。以下為鈦媒體作者柳華芳來稿,搜搜大潰敗也成為企業管理上的經典案例。

  

  騰訊以搜搜和數億美金投資搜狗,並佔股36.5%,大事件,大家都在談,我來說說搜索市場和搜搜失敗的經典案例,我個人認為搜搜失敗是MBA書呆子式的大潰敗,機械的模塊+金錢+大大大戰略比不過王小川的務實和漸進。

  

  

  

  搜索市場不可能長期三足鼎立,百度之外只有一張門票

  

  國內搜索市場不可能三足鼎立下去,百度牢牢地把持著70%多的可貨幣化市場份額,剩下的30%份額不足以支撐兩個搜索引擎的規模貨幣化,我不相信搜狗或360能打敗百度或者強奪百度很多的市場份額,新搜狗是要和360搜索強奪搜索市場的老二,老三即使長時間活著也不會太賺錢。

  

  由於搜索市場的穩定,搜索技術和運營成本高,獲取用戶成本高,開拓廣告渠道成本高,搜索市場裡不會長期存在三足鼎立狀況,搜索不是新聞,不會再有四大門戶式的故事了。

  

  搜狗、搜搜合併,搜搜的高價值差異化產品是街景、問問、移動搜索;搜狗相對於搜搜來說,廣告銷售渠道更完善,聯盟體系相對完善,搜狗瀏覽器給搜狗一些相對低成本的流量。

  

  搜狗最需要直面的不是百度,而是360搜索,360公司有一個狼性十足的老闆和彪悍的執行力,同時,周鴻禕對搜索廣告銷售渠道等也瞭如指掌,因為他是曾經的搜索老大,新搜狗要對象一個殘忍的現實:與360搜索強奪搜索貨幣化的唯一一張門票。

  

  作為通用搜索,用戶規模決定算法質量,算法質量決定廣告精準度,搜索生態閉環的構建是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新搜狗需要和360搜索強奪市場份額和搜索貨幣化的時間。

  

  搜搜併入搜狗,整合會是巨大挑戰

  

  兩個大公司合併,公司文化、技術構架、公司政治、市場渠道等等都需要進行整合,整合不好就會出現離職潮,產品整合是最大的難題。搜狗過去是基於搜狐用戶體系構建的,一些子產品還在用搜狐的子域名,搜狗企業郵箱爛的要死,接入騰訊巨額投資後,搜狗用戶體系如何與騰訊大平台用戶體系接入或融入將是雙方合作能夠取得最後成功的重要部分。

  

  百度已經進化到中間頁戰略階段了,和搜狗、360搜索不是在一個維度,360已經借助瀏覽器瘋狂擴張註冊用戶規模,而搜狗在這方面是明顯弱勢的;搜狗品牌借助輸入法實現了大眾知曉度,但是輸入法安裝渠道不得而知,裝機附帶安裝的比例不得而知,這個影響到品牌的真實到達率;搜搜問問是相對完整和成熟的知識類產品,可以直接利用起來,搜搜圖片搜索做的也不錯,搜搜問問可補齊搜狗的知識搜索,搜搜百科也可以補齊搜狗百科,從產品的完整性來看,搜搜很多產品做的其實很不錯。搜狗網頁搜索、視頻搜索比較好一些,新聞搜索方面搜搜依舊強於搜狗。

  

  搜搜失敗反思:人性因素、市場營銷、品牌公關、有創新沒創意

  

  人性因素:搜搜技術好,但沒性格,在大騰訊的懷抱裡,找不到搜搜的存在感,騰訊集群式管理如何面對下面的團隊創造力、個性化與集團文化風格的衝突或外洩,騰訊有錢,但搜搜是否具有一個獨立創業的生存飢餓感,搜搜團隊是否在生存目標的倒逼下成長?優勢市場裡,富二代能快速成功,劣勢市場裡,需要窮人的玩命精神。

  

  市場營銷:馬化騰在採訪中說搜搜技術好,卻賣不出,為什麼賣不出呢?騰訊有輸入流量的能力,有技術能力,有用戶規模,但是搜搜的市場營銷沒有在搜索生態閉環鏈條中有效運行。拿搜搜聯盟來說吧,幾年來做的還跟爛白菜一樣,搜索廣告賣的不足量可以用騰訊遊戲廣告來補充,聯盟不是用來賺錢或分錢的,而是用戶市場營銷的,20萬個站陪你玩,就是20萬個口碑宣傳員。

  

  品牌公關:從來沒感到搜搜品牌公關的存在。在邢宏宇時代的搜搜裡,至少還知道搜搜更懂你,現在搜搜品牌的差異化已經完全被淹沒和消失了,搜搜的公關就像綿羊一樣柔軟,搜索各種大戰,連中搜都想進來刷刷存在感,卻幾乎見不到搜搜的影子。搜搜公關部門沒有釋放出搜搜的獨特性和存在感,這是搜搜失敗的重大原因,外界瞭解搜搜和搜搜團隊只有這麼一個通道。

  

  有創新無創意:為什麼這麼說,是不是馬後砲?搜搜在地圖、街景等產品上有多創新地方,但是整體搜搜產品和品牌戰略結合方面毫無創意,當然,有網友會說你柳華芳是個鳥、懂個屁,那我再說兩句屁話吧:

  

  1、充分競爭的市場裡,我認為刷存在感是產品和品牌的共同使命,在網民心智中不存在了,再多流量也是浪費。2、搜搜沒推出@soso.com郵箱:由於騰訊有@qq.com完善的郵箱平台和企業郵箱平台,@soso.com當做騰訊郵箱的第二後綴品牌,可以讓搜搜天天刷存在感。3、大平台綁住了搜搜的手:收購discuz,附帶了當時康盛開發的一個統計系統吧(應該是這樣),網站統計是和網盟最貼近的產品,因為他們都面向站長和publisher,奇怪的是統計綁在社交平台裡,而且功能雞肋化。統計是應該交給搜搜來做的事情,也是搜搜可以借助進行規模營銷的重要媒介。4、搜搜畫地為牢不可思議:我無法想像搜搜聯盟推出那麼早,發展那麼慢,策略那麼死板,即便是自己的競價廣告賣不出去,也可以把拍拍網商家等廣告資源拉進來做,阿里媽媽不就是這麼幹的,搜狗不就是靠阿里系廣告資源迅速提高了競價銷售業績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77

別了 比特幣 黑客老鷹

http://xueqiu.com/9985328451/26412928
別了,比特幣。這本不是一位老礦工和互聯網信仰者今天想說的話。

關注比特幣至少要追溯到2010年了,那時正是剛開始研究技術公益不久。作為互聯網的信仰者,一直在思考互聯網究竟如何改變未來。從媒體我們看到顛覆的是速度,改變的是渠道,自媒體前所未有的登上歷史舞台,從電商我們看到顛覆的是渠道,改變和創新的是物流,速度帶來商業模式的變化和洗牌。但傳統的國家治理並沒有發生變化,國家的信用依然堅挺,最核心的是金融貨幣依然掌握在國家和金融企業手中。而比特幣的模式和遊戲規則則會給互聯網模式的的信仰者以極大的興趣和信心,相信互聯網最終會席捲一切,完成世界範圍的去中心化。特別是基於出現了挑戰美元地位的非國家電子貨幣的可能,更讓身邊不少中國互聯網的從業者為之著迷。那時候我是絕對不支持炒幣的,算例也沒有如今年一樣瘋漲,挖礦的成就感特別像當年參加尋找外星人計劃的網格運算。

然而,投機實在來的太快了。從今年下半年那次快速漲到250美金到暴跌引發的關注開始,國內出現了比特幣的熱潮,剛開始我也是興致盎然,特別是因長期關注網絡安全犯罪取證,我也特別關注涉及互聯網金融的跨國攻擊,所以對於可能危及比特幣發展的活動特別警惕,常常在半夜還泡在一些國外的黑產聊天室。很快,我就發現中國人的瘋炒比特幣成為國外掘金黑客的熱門話題。而看到身邊以及行業內不少高管、土豪捲入比特幣熱炒而各方面原因導致的算例瘋漲導致挖礦成了不划算的行為後,特別是結合我對比特幣分佈瞭解的情況,看到大量人民幣資金通過各種渠道轉入境外購買還不具備支付媒介的比特幣,被某些國外掘金黑客諷刺調侃,讓我開始深深憂慮。

我本是一個堅定的比特幣持有者和信仰者,但在11月29日,我也終於覺得無法再忍受這樣的爆炒對比特幣造成的傷害,依然選擇決然離場,放棄了我本將比特幣看做一場偉大實驗準備用20年時間等候世界大同夢想的期待。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我現在也不知道比特幣的未來會怎樣,面對由比特幣衍生出來的諸多「山寨貨幣」,如果互聯網真的開始形成自己的智慧,那此刻他一定開始懷疑人類是否其實就意味著瘋狂與愚蠢,唯有進化超越替代才是唯一的可能。

那些艱難的用自己的微薄積蓄去買幣的孩子啊,今晚開始早點洗洗睡吧,明天太陽依然還會升起。

別了,比特幣。

永別了,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14

別了,價值投資! 寇徹

http://xueqiu.com/8337980271/26556771
當年,毛爺爺奪天下後,發表了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

今天,經歷了灰頭灰臉的2013後,本人刊發了《別了,價值投資》終曲

本文是個人投資體系的一次革命,也是一次昇華(對錯成敗各位可自行評論,但需做到邏輯一致)

首先對去年進行回顧:

2013年,不是什麼特殊年份,經濟沒出什麼大問題,指數也沒什麼大波動。

按道理來說,這應是價值投資一展身手的好時機,畢竟價值粉兒們常說「熊市打敗指數,牛市略輸指數」。

但「價值投資者」們在這一年卻都灰頭灰臉,雖沒什麼虧損,但趴在地上一蹲一年,還眼瞅著別人坐火箭飛速爬升,自然沒什麼好心情。

反思之後,提出幾個問題,各位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1、「投資」的定義是什麼?

2、「價值投資」中的「價值」和「安全邊際」怎麼確定?

3、「價值投資」在投資中起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4、「價值投資」能解釋市場行為嗎?如果不能,什麼能夠解釋?


下面是對以上幾個問題的討論:

第一個問題:「投資」的定義是什麼?

來雪球的,沒有人認為自己是在「投機」,都是在「投資」!雖然這話說得有點嘲諷,但應該反映了大部分球友的心聲。

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對「投資」如此定義:投資是指經詳盡分析後,本金安全且有滿意回報的操作」。

直白話就是保證不虧損,預期好收益!用學院派的話說就是:沒風險或低風險,且有中等收益或高收益!

因此,只要是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都可稱為「投資」,「價值投資」則是其中一類!

價值之父也沒有將「投資」侷限於「價值投資」!

第二個問題:「價值投資」中的「價值」和「安全邊際」怎麼確定?

「價值投資」是從基本面分析入手,評估公司「內在價值」,這也是「價值投資」和其他投資派別的實質區別。

但如何評估「價值」,則是一門學問,相信雪球上沒多少人能做到。

在這兒,我們引用老巴的做法,他是推崇現金流貼現法的。

說到現金流貼現法,大家都熟悉,主要為四要點:未來業績、貼現率、成長性和貼現時間。

這四個要素,誰能弄清楚?

未來業績不可能準確清楚,只能在部分公司中毛估估;

貼現率則應是無風險收益率,但你能告訴我中國目前的標準是哪個,是長期國債,還是信託的剛性兌現利率?要知道兩者相差60%以上!

成長性,就更困難,業績都沒法準確預測,更遑論成長性了

貼現時間是多久?是企業壽命嗎?在中國適合嗎?企業重組多常見,你說壽命到底是多久!

所以,「價值」幾何很難確定,在中國更難確定(誰讓中國的上市公司常常改制重組呢)

如果「價值」沒法確定,那「安全邊際」就成了空中樓閣......

(當然,你可以學習老巴。老巴只做那些大概率能預測未來現金流的公司,比如消費類公司、公用事業類公司——業績好預測、貼現率在美國也好確定、成長性可以判斷但估值時儘量忽略、貼現時間肯定可以到10年以上)

第三個問題:「價值投資」在投資中起什麼作用?

這幾年,A股有很多藍籌股,業績不錯,成長性也很好,但一直不漲。

前幾天不是有個哥們兒持有幾年招商銀行,幾年沒漲(現在股價與08年9月持平),終於忍受不了一拋了之

姑且不論後期招行走勢如何,這5年招行愣是沒漲。

價值肯定提高了,5年淨資產估計翻了一番還多,盈利能力也同比提高,內在價值翻翻那也是肯定的!如何解釋這筆投資,如何理解這種價值投資?

當然,不止是銀行這般,中石油、中石化等股票都如此!

價值有、安全邊際也有,但收益沒有!

我想,大家應該回到投資的定義上去——「投資」只保證保證本金安全,沒有保證收益!

所以,「價值投資」是一種保本措施,期望「價值投資」獲得高收益超出了「價值投資」的能力圈!

第四個問題:「價值投資」能解釋市場行為嗎?如果不能,什麼能夠解釋?

銀行、石化等例子告訴我們價值投資的侷限性。看看老巴早期的投資案例,也會發現,大部分投資項目都只有一倍以下的漲幅。

A股的那些價值投資案例,大多也是這種(能確定價值的那些,而非成長性投資)。

而久經股市的老手都知道,這種一倍以下的漲幅,其實是說不清楚的,你說不清楚到底是個股的價值回歸,還是市場的隨機波動或者是什麼題材炒作。

所以,「價值投資」其實是很混沌的,「保本」是確定的,「盈利多少」和「何時盈利」則是不確定的。

那什麼能解釋市場呢?

竊以為可能是供求關係。

從市場看,05-07年股權分置,直接給二級市場讓渡紅利,打破市場平衡,造就了當年的大牛市!而之後的大批股票解禁,增大股票供應量,導致二級市場供求失衡,之後的暴跌就隨之而來了。
10年至今的猴市大盤沒漲,中小板、創業板卻表現數次,原因自然是資金不足。如果說二級市場的大盤是承認,中小板、創業板是小孩,那自然是小孩輕、好舉!

從行業看,新興行業遠比成熟行業漲幅高;行業體量小的總比行業體量大的漲幅高!原因無他——新興行業需求暴增,供不應求;以及體量小的行業在二級市場上的供求更以改變.....

從個股看,行業內進行變革的總比守舊不變的漲得好。新變化造成新需求,就不再仔細解釋了

所以,最好的標的是那種新興行業中唯一勝出的公司;或者是傳統行業中進行創新的公司。而非那些估值最低的公司——估值低代表保本率高,但並不代表回報率高!


結論:
「投資」不只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中「價值」和「安全邊際」都很難確定;
「價值投資」在投資中只起保本作用;
「價值投資」無法解釋市場大部分行為,「供求關係」才決定「價值」。

最後提醒下:藍籌的供求正在轉變,中小板創業板也在轉變,兩者方向正相反。不過看待藍籌的角度從「價值」變為「供求」。 別以為咱家是貶低大藍籌,吹捧創業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07

【黑問專欄】別了,網易微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6/147509.html

i黑馬註:騰訊裁撤微博事業部的硝煙未停,網易微博也關閉了,昨天網易微博頁面提醒用戶將遷移到輕博客LOFTER以保存原內容,但也意味著原網易微博用戶關系鏈的斷裂,網易微博將不複存在。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於斌(江蘇網絡電視臺財經評論員)

===============================================================
騰訊裁撤微博事業部的硝煙未停,網易微博也關閉了,昨天網易微博頁面提醒用戶將遷移到輕博客LOFTER以保存原內容,但也意味著原網易微博用戶關系鏈的斷裂,網易微博將不複存在。

定位和方向發生偏差

雖然遷移的字面意思不等於關閉,但事實就是如此殘酷,社交工具永遠是越沒有人就越沒有人。網易做了這麽多年網絡遊戲也應該深諳此道,不過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想當年新浪推出微博、騰訊推出微博,其它各大門戶媒體爭相推出微博來搶用戶市場,可是對於這個市場來說,先行者永遠是占了先機。只要先行者做的不是太差,而且雙方有差不多相同的人脈以及資源,那後來者就很難成功逆襲。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多玩YY之所以能打敗IS語音成為國內第一的語音工具,並不是產品做的有多好,而是在前期重資拉攏重點用戶,用人群來吸引人群,並最終以這種商業競爭手段打敗了IS。

盡管網易在初期時,邀請了一批達人過去,每個月在上面寫60條微博,一個月給1000塊錢,但也只持續了一年半這個項目就停止了,因為都發現了這種投入沒有意義,也說明了互聯網就是這麽殘酷,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網易微博如同網易的媒體價值觀一樣,打算做有態度的微博。可惜全民參與的產品做不出什麽深度出來,每天熱炒的話題永遠就那幾樣,大眾需要的只是花邊消息,有態度有內容的東西很難看的下去。廣告黨倒是不介意平臺,只要能在網上存在幾秒鐘他們就會蜂擁而至。

網易微博為何選擇關閉

一方面騰訊、網易相繼關閉微博是定位和投資的原因,他們的定位都是對新浪微博的阻擊和卡位,防止新浪一家獨大,並且是以一個部門去運作。而與其他幾家不同的是,新浪是舉全力去做微博,將微博視為新浪的未來。一個公司和一個事業部的較量,活下來的自然顯而易見。而與網易不同的是,騰訊關閉微博,除了騰訊微博本身的問題之外,是因為它的另一個社交媒體微信的崛起,除了社交之外,它已經成為一個媒體入口。

其次是因為網易微博整體粘性和活躍度的下滑: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微博整體的粘性和活躍度也在下降,一是管制的原因導致用戶的活躍度下降,一是微博價值的突現不夠明顯,而網易微博最終只剩下娛樂至死。而且它同時受到微信、陌陌、以及各種短視頻業務發展的沖擊,雖然對微博沒有造成本質的沖擊,但也造成微博一定的分流。

然後是社交媒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聚合,只有聚合才能產生人氣,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所以它的特點是大的越來越大,而小的會越來越小,當你不能提供特有的價值的時候,往往就會沒有價值。而用戶往往會選擇那些能夠給他們帶來價值的媒體,這就是聚合,哪里有人氣去哪里,沒有用戶就只能關閉。

最後是商業化的難度,網易微博一直是一個賠錢和耗精力的項目,所以這是一個貼得起錢等得起時間的項目,所以那些其他的看不到希望的就關閉了。這到未必是壞事,與其垂死掙紮,倒不如一刀見血,來個痛快,撤掉那些不盈利的項目,專註於主要業務才是正道。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72

別了 全球化的光輝歲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87

國際貿易,進口,GDP,IMF,世界銀行

IMF與世界銀行新近研究發現,在中國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背景下,中國制造商的重心由對外轉向對內,全球貿易不可能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大發展的巔峰水平。

過去兩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遠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幾十年來尚屬首次。這一變化意味著,由國際貿易兩位數增長開創的“超級全球化”時代壽終正寢。許多經濟學家將近兩年貿易增長下滑歸咎於金融危機,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放緩。而IMF與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增長下滑主要源於結構性因素。也就是說,過去支持貿易增長的因素一去不返,國際貿易不可能加快增長、重回危機前水平。

國際貿易,進口,GDP,IMF,世界銀行

上述IMF與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將發布於12月發行的IMF旗下雜誌FINANCE & DEVELOPMENT。報告認為,國際貿易這一推動全球化的“發動機看來現在已耗盡前進的能源”。如以下該報告中的圖表所示,與2009年不同,2011-2013年全球貿易大跌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因素。

2014USChinatradegrowth

上述研究的帶頭人Aaditya Mattoo認為,中國曾是全球化的首要動力,但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就已啟動了“內部全球化”。所以他說:“這不是危機後的現象,這種更大規模的結構性變化在此之前就已出現。”如該研究報告的以下圖表所示,2011-2013年,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增長就已總體平緩。

國際貿易,進口,GDP,中國,美國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上述研究將使有關國際貿易統計數據有誤導性的爭論更激烈。此前經合組織(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些經濟學家主張,在衡量貿易時,決策者應關註“附加值”的指標。比如從附加值角度衡量,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就明顯收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21

別了,蒼老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0/161133.shtml

別了,蒼老師
徐建鳳徐建鳳

別了,蒼老師

中國的企業和粉絲是蒼井空不折不扣的“財神爺”。

文 | 徐建鳳(☆☆☆☆☆
編輯 | 王根旺

7日,蒼井空在Twitter發文,宣布引退,不再拍攝成人作品。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她都將正式成為一個過去式。

不知還有誰記得,就是這位女優,在2010年,借助為青海玉樹地震災民籌款活動而轟動中國,一度備受中國粉絲的追捧;也是這位女優,曾一度被冠上“歷史上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的四大女性”之一的頭銜。

而在日本,女優身份的她,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步入主流社會的。而她卻以女優的身份混跡中國多年,不僅為多家知名企業代言,甚至還一度擔任訂房寶的用戶體驗官。中國的企業和粉絲是蒼井空不折不扣的“財神爺”。

不管怎麽看,蒼井空都是功成身退。她從2002年出道,至今已經近15年。而日本女優的職業生涯壽命短則3月,長則3年。在錢財方面就更不用多言,她可謂是在中國賺了個盆滿缽滿。

與蒼井空的功成身退相比,與她有過交集的那些企業卻顯得愈加蒼白。就連宣布退出的時間節點,蒼井空的選取也可謂是奇妙無比。就在她宣布退出的第二日,她任職用戶體驗官的老東家訂房寶倒閉。借著訂房寶這位東家的黯然離場,蒼井空又著實為日漸趨冷的自己填了一把火。

細觀訂房寶的過往,它的退場多少有點兒突然。說其突然,是因為去年12月1日,它還曾在新京報投放整版廣告,為當時的首席用戶體驗官蒼井空招聘助理,僅僅時隔兩月而已。而其最新一輪的融資(A+輪)發生於去年9月,金額1000萬元,距今才半年時間。就連蒼井空進入訂房寶,也不過是去年3月的事情。

f469b3b0bda6aaf449ac875d9b01c830

蒼井空是個撈錢的好手,但是對於與她有交集的企業而言,她可謂是個名副其實的“衰神”。除了第九城市的表現還可圈可點外,無論是凡客誠品,還是雕爺牛腩,它們的日子都足夠煎熬,它們的未來也都很渺茫。

巔峰時期的凡客誠品年銷售規模一度突破百億元大關。如今凡客誠品銷售規模縮水至5億元,不到最輝煌時期的二十分之一。員工更是由最多時一萬減少至數百人。從2011年開始,凡客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雕爺牛腩則是從2015年9月,放出“眾籌”大招之後,便開始沈寂。但它的高管穆劍出任人人湘CEO,又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而創始人孟醒曾經僅用兩個月,便實現了所在商場餐廳坪效和翻臺率的雙冠軍,憑借兩家門店就獲得了6000萬融資,估值一度高達4億元。如今,昨日的輝煌早已成為歷史。

無論是犯下快速擴張錯誤的凡客,還是過度依賴互聯網燒錢的雕爺牛腩,亦或是任性的訂房寶,它們從創業明星的高空隕落又都有跡可循。它們都足夠任性,喜歡劍走偏鋒、出奇制勝。

凡客誠品因業績高速膨脹而迷失方向,不斷修改銷售目標導致隊伍臃腫,最終無法承受成本之重;只有四道主菜的雕爺牛腩,足夠任性,但是在滿足了消費者的獵奇心後,它並沒有不斷推出爆款產品將用戶黏住;而與蒼井空綁定的訂房寶,過度的高估了市場,導致高空墜落。

實際上,作為“衰神”的蒼井空並不孤單。電影界的大哥成龍,也同樣背負著甩不開的“魔咒”。凡是由他代言的廣告品牌,最後大多難逃倒閉命運。小霸王、愛多VCD、汾湟可樂、開迪汽車……,它們都沒能逃離成龍魔咒。

而這些一度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企業發展壯大後,背離了自己的成功路徑,丟棄了最該踏踏實實地去做的企業經營和產品品質提升,而是去追求虛化浮誇的品牌宣傳炒作。這本該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卻成了它們頭條要務,最終問題不斷爆發,導致品牌危機甚至公司倒閉關門。

實際上,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成,在企業經營的路上,除了曠日持久的瑣碎,還是瑣碎。創業沒有捷徑可走,出奇制勝無法持久,守成也不能偏離原有軌道,追求虛誇的浮華的炒作終究都會有埋單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湊熱鬧的公司最終都將會煙消雲散。正如陳年所言,“我不想再去湊熱鬧,我湊過,也見過很多湊熱鬧的公司,最後它們都煙消雲散了。”

蒼老師訂房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46

別了,ATM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10/167312.shtml

別了,ATM機!
金融家金融家

別了,ATM機!

從“一卡在手,天下我有”到“手機在手,啥也不愁”。出門連錢包都不帶的我們,只能朝著ATM揮揮手再見。

來源 | 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

作者 | 劉學輝

又到年底,ATM機等了十分鐘,終於有了熟悉的插卡、取現聲。

以往,到了年底,ATM機高傲到取一千塊錢都能讓你跑好幾個網點,畢竟排隊取錢的人太多了。

ATM機早已習慣這樣的冷清。手機支付前排起的隊伍,就是ATM機曾經的光景。

據報道,多個銀行短短一年內撤走了在很多地方布設的ATM機,主要原因是現金的交易量完全不如以前,現金交易被電子支付限制,成本過高。

2017年,當50歲的ATM機門可羅雀時,馬雲的支付寶宣布:要用3到5年時間,帶動中國進入“無現金社會”。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ATM企業廣電運通宣布加入“無現金聯盟”。

從“一卡在手,天下我有”到“手機在手,啥也不愁”。出門連錢包都不帶的我們,只能朝著ATM揮揮手再見。

1

ATM機的“滑鐵盧”

“現金支付的不用排隊啊!用現金的來這邊結賬!”盡管當天商場信號不好,顧客還是在電子支付的窗口排起小隊。

沒帶現金,又不想排隊?去取吧!

結果一到樓下傻眼了,熟悉的商場一角,已經沒有了熟悉的ATM機!

據《經濟觀察網》報道,“從2017年開始,所有的銀行都在撤,因為現在現金的交易量完全不如以前了,而且現在現金交易被電子支付限制,所以成本過高。”

占地不到兩平米的機器,成本卻不低。熱門地段,ATM機在商場一年場地租金要一萬多,以前有交易量、有手續費等收入,現在機器流水達不到,最後銀行決定撤了。

一臺ATM機,成本十萬元。日常的運營成本包括通信費、電費、安裝裝飾費,網點租賃費及雇運鈔車、相關人力的費用、折舊費等費用。

沒有利潤,而客戶早已習慣更方便的移動支付,ATM的存在宛如雞肋。

這樣的結局,早就被其發明者巴倫看穿。

2007年,他接受BBC的采訪時說:“傳統金錢的運輸也是需要金錢成本的,所以我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人類揮別現鈔的時代就要到來。”

十年過去,一語成讖。

據報道:由於各種支付手段的不斷豐富,ATM機現金交易量已經進入下降通道,2017年下降幅度超過10%。

而與此同時,一臺機器壽命在五到十年的ATM機,出現了故障大部分都會被收回,也不會有下一班機器接崗。ATM機市場保有率在2015年增幅達到峰值,緊接著在2016年呈現出斷崖式下跌。

移動支付來了,ATM機器的滑鐵盧也來了。

2

二維碼打敗了現金

周末,跟朋友約好的王曉往包里塞了把鑰匙就出門了。走到樓下,發現沒帶手機的她與好友不可思議地笑了:“我居然會忘記帶手機!”

一口氣爬上七樓,把手機帶上,刷二維碼上了小區門口的公交。在商場,她全都是用手機支付!

這年頭的沒有安全感,不是銀行卡掉了,而是我的手機只剩下98%的電了。以前不是這樣的。出門不帶點現金,逛商場不帶張銀行卡,那是不敢去的。

“銀行業唯一有用的發明是ATM機。”2010年,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公開表示。

曾經的ATM,是方便、快捷的另一個代名詞。24小時不打烊的ATM機,不僅開到了伊麗莎白女王的白金漢宮,還開到了南極科研站。

在機場、車站、各個商場、醫院,都有ATM取款機。曾經的我們,出門帶張卡就可以。

減少了去銀行排隊辦理業務的煩惱,也減少了出門帶太多現金的風險,更讓我們可以在銀行不上班的情況下取到急用的錢。

ATM的這些優點,讓我們完全可以忽略他所有的不足。

所以,盡管我們異地跨行取款時,每一百塊錢有可能就因為一次取款少了四塊錢,我們也在用ATM。

盡管ATM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故障,我們也會安慰自己那只是運氣使然。比如說,吞下去的錢,它幾秒就不認人表示操作未成功,打電話則需要幾個工作日才能處理;又或者,好好的1000元,存進去賬戶成了900元,只能繼續等工作人員處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當我們買菜、坐公交、停車都可以拿出手機掃一掃,錢包里的100塊放了一個月也不會動一動時,ATM也隨之被我們拋棄了。

連曾經只敢把錢存在銀行的我媽,也早就學會了用微信支付;路邊賣紅薯的大爺,也會隨身帶著兩個二維碼:一個支付寶收款碼、一個微信收款碼。

1978年,被暴風雪席卷的紐約,銀行的服務因40厘米的積雪陷入癱瘓時,花旗銀行因為ATM機重現生機,當時他們的廣告語是:花旗銀行永不眠。

一場暴雪讓ATM機進入了春天,讓你崛起的,跟打敗你的,往往都是想不到的。

40年過去,一部手機、一個二維碼,讓ATM機的春天迅速進入寒冬。

3

無現金社會真的來了

按照國際ATM行業聯盟的測算,ATM機運營的盈虧平衡點在於,每臺機器每24小時,有效取款平均至少每8分鐘發生一筆,每天取款交易180筆以上,才能達到保本。

然而,就算是天生就得往熱鬧地走的ATM機,也已經開始愁這每天的180筆交易了。POS機、二維碼等電子支付業務,代替ATM機成為銀行的新寵。

這都是時代的選擇啊!

前幾年,北歐國家如丹麥、挪威率先跨入了以銀行卡為主要支付方式的無現金時代,2016年澳洲區的花旗銀行宣布,在60%的營業機構里停止現金服務。

在瑞典,現金交易只占經濟活動20%,基本上使用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大銀行超過一半分行沒有準備現鈔,甚至不接受現金存款。

而在印度,那場浩浩蕩蕩的廢鈔運動,也有莫迪藏在里面的推動無現金社會的小心思。

而作為全球第二大ATM市場的中國就更不用說了。現金紅包被微信紅包打敗、現金支付被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支付打敗。

而現在,支付寶的海外戰場還在進一步擴大,手機在手,天下我有,只是時間的問題。

數據顯示:40%的人在出門的時候帶的現金會少於100元。而且,60、70後、80後、90後出門平均攜帶現金分別為:557元、479元、328元、172元。

據研究機構 IHS 的預測,在 2020 年,全球擁有智能手機人數將突破 60 億。毫無疑問,手機帶動下的移動支付市場會迅速到來。

5年進入無現金社會,你覺得馬雲是在癡人說夢嗎?過去5年,中國的移動支付交易額 從0增長到如今的 5 萬億美金。

2017年,超過30個城市的公交、地鐵都先後支持支付寶,不少網友感嘆“出門帶錢包的最後一個理由也沒了”。

無現金社會真的來了!曾經,機器打敗人工櫃員。半個世紀後,二維碼打敗機器。

無人公交、無人便利店、微信身份證……這些統統都將成為現實。時代在發展,而我們,只有迅速地做出反應,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ATM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912

40年夫妻情深最後一程別了歐陽珮珊 郭鋒哭斷腸撫遺照

1 : GS(14)@2017-08-02 06:14:28

■郭鋒昨日捧着亡妻歐陽珮珊的遺照步出靈堂,他眼泛淚光,難捨摯愛。



現年65歲的郭鋒和無綫麗的花旦歐陽珮珊(原名陳潔英)40年的夫妻情,愛得低調,無奈天意弄人,無情癌魔上月帶走珮珊姐,終年63歲。郭鋒收起哀痛為亡妻處理後事,兩人的過繼子及其妻到靈堂打點,為「母親大人」盡一份孝心。郭鋒難捨亡妻,昨日送別她最後一程,加倍傷痛,哭個不停,聞者心酸,見者流淚,他更撫着遺照悼亡妻。



圈中模範夫妻郭鋒(原名郭民富)與歐陽珮珊,於77年9月9日結婚,兩人相愛40年,珮珊姐於93年左右息影退出幕前,北上學中醫,她曾是無綫及麗的花旦,早年曾主演過《網中人》和《神鵰俠侶》等經典劇。珮珊姐上月9日因肺腺癌病逝,終年63歲,她由發病到離世只有短短數個月,事出非常突然,令人難以接受。65歲的郭鋒面對喪偶傷痛,硬撐着為亡妻辦理後事,前晚為她在大角嘴九龍殯儀館設靈,喪禮以基督教儀式進行。昨日出殯後,歐陽珮珊的遺體隨即被送到至葵涌火葬場火化,郭鋒緊抱着亡妻遺照上靈車,一度痛哭。



■在靈車內的郭鋒緊握亡妻遺照,低頭痛哭。

■其間有飛蛾停留在靈車上。

■歐陽珮珊當年在劇集《神雕俠侶》演活黃蓉。劇照


飛蛾伏靈車上

郭鋒與珮珊姐婚後未有生兒育女,但前晚珮珊姐的靈前卻有下款孝男嘉輝和孝媳陳詠琳給「母親大人」的花牌。據知嘉輝本是郭鋒的姪兒,早年過繼給沒有兒女的郭鋒,亦有報道指嘉輝是歐陽珮珊家姐的兒子。昨日年逾40歲的嘉輝及其妻一直傍實郭鋒,後輩黃浩然和林敬剛一連兩日都穿上白恤衫素服前來靈堂打點,同時貼心照顧郭鋒,又幫手維持秩序。珮珊姐昨早出殯,約於9時進行相關儀式,靈柩於半小時後移送上靈車,前晚哭崩靈堂、兩鬢斑白的郭鋒捧着愛妻遺照步出,一臉哀傷哭個不停,步履緩慢,由一名穿素服的親友伴着他上靈車。郭鋒全程低頭,雙手緊握着懷中亡妻的遺照,更不時輕撫。難捨愛妻的他,雙目通紅,在靈車上失聲痛哭,默默悼念忘妻,此時剛有一隻飛蛾伏在靈車上。至於過繼子嘉輝則被安排坐另一部車,與郭鋒分別抵達葵涌火葬場。



■歐陽珮珊與郭鋒於76年拍《無語問蒼天》結緣,翌年結婚。

■郭鋒和亡妻歐陽珮珊結婚40年,是模範夫妻,惜現已天人相隔。

■黃浩然昨日護送郭鋒過繼子嘉輝(右)及其妻上車離開。

最後一個離開

郭鋒所坐的靈車於10時左右抵達葵涌火葬場,他與親友進入後,閉門進行儀式,昨日天氣酷熱,場內冷氣故障,大約20分鐘後,眾親友才陸續步出,每人都臉帶傷感。郭鋒送別摯愛,留守到最後才行出來,他被發現在場內痛哭不停,這個畫面令聞者心酸,見者流淚,看來郭鋒仍未平復喪妻心情,友人在旁細心安撫。郭鋒之後登上一部白色私家車,準備離開,戴上口罩的嘉輝在黃浩然護送下,登上同一部車子,在場記者趁機問嘉輝可是郭鋒及珮珊姐的兒子,但他顯得很避忌,急步上車,未有回應。採訪:張俊銘攝影:陳慧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801/201075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